现实社会构建共20页
当代中国社会建设(全套课件176P)

——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2011年3月5日
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三个层面
一、转变政府职能
尊重市场、社会机制的基础性作用
二、创新政府管理体制
政府管理体制决定了政府行为的内在逻辑,它是
落实政府公共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职能的关键。
1、重构行政管理体制
事实上的分权体制
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 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 主要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 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 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 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 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
——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徘徊了半个世纪之久。像所有的意识形态一样, 发展承诺了一个社会问题的总体性解决方案,从 贫困和疾病到暴力和独裁。 ——William Easterly
从1978年实行改革开 放以后,中国突破和超 越了传统的社会主义发 展型国家,形成了一种 新形态的发展型国家, 它在推动中国经济、社 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 极的作用。
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 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 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 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十七大报告》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 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 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 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社会管理能 力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切实维护社 会和谐稳定。
公民社会及其组织 是保护公民权利的 集体行动者
现实的社会构建

勤读力耕 立己达人
华中农业大学
二、理论背景
1、传统知识社会学
2、反实证主义思潮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欧洲大陆兴起的一种与实证主义 相对立的主观主义社会学思潮。一些社会学家抛弃了以整体 观和进化观为内容的实证主义模式,试图以个人行动的主观 根源说明人的活动、社会关系、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它反 对实证主义社会学从自然科学中寻找可以运用于人文科学和 社会科学的方法,提出了从个人的、主观的动机或体验的认 识中寻找认识社会的方法,从而形成了反实证主义的主观主 义社会学思潮。其代表主要有新康德主义、法兰克福学派、 现象学社会学、存在主义社会学、符号互动论和拟剧论等。
3、舒茨现象学社会学
勤读力耕 立己达人
华中农业大学
三、书评内容
知识社会学何以可能,何以可为
——读伯格、卢克曼《现实的社会构建》
一 知识社会学的哲学阐述——日常生活中知 识的基础
二 知识社会学的基本理解——作为客观现实 的社会
三 知识社会学的主观应用——作为主观现实 的社会
四 结语
勤读力耕 立己达人
勤读力耕 立己达人
华中农业大学
开篇
马克斯.谢勒,哲学家, 提出“知识社会学” (Wissenssoziologie)这一术语 。
曼海姆主要关注“意识形态”(ideology)这一现象
默顿、帕森斯、盖格、斯塔克对知识社会学都做出 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现状——在理论上侧重认识论问题,在经验上侧重 思想史。
一方面,社会是涂尔干所说的社会事实 。 另一方面它也是韦伯论证的理解的主观意义 。
勤读力耕 立己达人
华中农业大学
一、知识社会学的哲学阐述——日常生活中知识的基础
真实性的社会建构

在《真实性的社会构建》一书中,彼得·博格(Peter Berger)和托马斯·拉克曼(Thomas Luckmann)写道,“他人最重要的经验产生于面对面的情境之中,这是社会交往活动的原型例子。
在这种情境中,对方是完全真实的,这种真实性是日常生活总体现实的一部分,就其本身来说,是大规模的和强制性的……当然,可以认为在面对面的情境中,对我来说,对方比我对我自己要来得更加真实”(第29页)。
这种面对面的真实“以最大规模的、急迫的和强化的方法强加于意识”,它是物体和现在的此时此刻,是一个用语言具体化了的主体间世界。
不管它看起来多么具有整体感,“真实性”是一种被构建的、相对的和脆弱的客体化,与主体形成局部的和脆弱的认可。
这种“真实性”具有不同的层面,博格和拉克曼认为,如果面对面的会话构成了主要的社会现实,那么它也是“维持现实”的主要手段(第21页)。
《当代的现实社会》课件

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实现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低碳发展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降低碳排放强度,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应对气候 变化带来的挑战。
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
教育改革
针对当前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推进教育改革和创新,提高教育 质量和公平性。
医疗卫生改革
加强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保障人民健康和生命 安全。
社会问题
教育资源不均衡
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导致许 多地区和群体得不到良好的教育
。
医疗保障不足
医疗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导致许多 人无法获得必要的医疗保障。
人口老龄化
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对社会福利制 度和养老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
环境问题
气候变化
环境污染
气候变化的加剧,对人类的生存和发 展构成威胁。
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和广泛性,对人类 的健康和生态平衡构成威胁。
流行音乐是当代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它以其独特的旋律和节奏 ,吸引了大量年轻人的关注和喜
爱。
流行影视剧
随着影视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 越多的影视剧涌现出来,吸引了
大量观众的眼球。
流行时尚
时尚是当代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它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
美观念,引领着社会的潮流。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
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
全球文化产业是文化全球化的重要体现之一,如 电影、音乐、出版等产业的全球化发展。
3
全球文化市场
全球文化市场是文化全球化的重要体现之一,各 种文化产品在全球范围内流通和销售。
CHAPTER 05
当代社会的未来展望
社会发展的趋势
全作的增加,各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现实社会的构建

现实社会的构建
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就像一个超级大的拼图。
每一个人都是一块小拼图,大家组合在一起,才构成了这个完整又精彩的社会。
比如说,在我们的小区里,有保安叔叔。
每天早上我去上学的时候,都能看到保安叔叔站在门口,微笑着跟我们打招呼。
他们就像拼图里守护家园的那一块。
保安叔叔的工作可重要啦,他们要保护小区里的每一个人、每一栋房子的安全。
不管是白天还是晚上,不管是炎热的夏天还是寒冷的冬天,他们都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有一次,我看到一个陌生人想要闯进小区,保安叔叔马上就过去拦住他,问他是来做什么的。
这就是保安叔叔在构建我们安全的社会环境。
还有那些清洁工阿姨和叔叔们。
我每天上学的路上,都能看到他们在打扫街道。
他们拿着大大的扫帚,一下一下地把地上的垃圾扫走。
有时候垃圾很臭,可是他们从来都不抱怨。
有一回,我不小心把手里的小纸团掉在了地上,清洁工阿姨走过来,笑着对我说:“小朋友,垃圾要扔到垃圾桶里哦。
”然后把纸团扫进了她的小推车里。
正因为有了清洁工阿姨和叔叔们,我们的城市才会这么干净整洁,这也是构建美好社会的一部分呀。
老师也是构建社会的重要角色。
在学校里,老师教给我们好多知识,像语文、数学、还有品德课。
品德课上,老师告诉我们要诚实、善良、友爱。
有一次,班上有个同学不小心把另一个同学的铅笔盒碰到地上了,铅笔撒了一地。
碰掉铅笔盒的同学连忙说对不起,另一个同学也笑着说没关系,然后他们一起把铅笔捡起来。
这就是老师教导我们的成果,大家互相包容、互相理解,这让我们的班级就像一个温暖的小社会。
现实的社会构建-21页PPT资料

日常生活的现实之所以能够渗透于人们生活中所有 可能产生的其他现实,并且包含这些现实而维持其 至高地位,是因为日常生活的现实作为一个社会性 的存在具有客观的性质。
勤读力耕 立己达人
华中农业大学
一、知识社会学的哲学阐述——日常生活中知识的基础
勤读力耕 立己达人
华中农业大学
开篇
马克斯.谢勒,哲学家, 提出“知识社会学” (Wissenssoziologie)这一术语 。
曼海姆主要关注“意识形态”(ideology)这一现象
默顿、帕森斯、盖格、斯塔克对知识社会学都做出 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现状——在理பைடு நூலகம்上侧重认识论问题,在经验上侧重 思想史。
伯格和卢克曼将知识社会学视为经验性质的社会学 的一部分,他们将认识论及方法论问题从知识社会 学中排除出去,所做的是一种社会学理论研究。常 识性的“知识”更适合成为知识社会学研究的主题 。
勤读力耕 立己达人
华中农业大学
开篇
伯格和卢克曼便指出知识社会学的使命在于 对现实的社会建构进行分析,即对社会的双 重属性进行分析。
知识社会学何以可能,何以可为
——读伯格、卢克曼《现实的社会构建》
勤读力耕 立己达人
华中农业大学
提纲
一、作者简介 二、理论背景 三、书评内容
勤读力耕 立己达人
华中农业大学
一、作者简介
1、彼得·伯格(Peter Berger,1929— ),奥裔美国社会学家,现象社 会学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新保守主义的代言人之一。与卢克曼同为舒茨 的学生,两人私交甚笃并长期合作。其主要研究领域是宗教社会学和关 于经济发展的社会学理论。其社会学思想具有人本主义和现象学的特征。 他认为社会学的任务是发现人类的价值,研究人类自身的状况,视知识 社会学为社会学理论的根本,认为其使命是对现实的社会建构进行分析, 即对社会的双重属性进行分析。一方面,社会是涂尔干所说的客观事实, 另一方面它也是韦伯论证的理解的主观意义,所以知识社会学要对客观 的建构和主观的建构作出理论说明,以揭示在日常生活中“人是他们自 己积极主动创造的社会的产物”这一常识性道理。他还把现实的构建理 论与现象学方法用于宗教社会学研究,提出“方法论的无神论”研究准 则,其宗教对人类建构和维系世界的作用理论及宗教世俗化的分析,对 宗教学和社会学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主要著作有《社会学的邀请》 (1963)、《现实的社会构建》(1967)、《神圣的帷幕》(1969)、 《异端的使命》(1980)等。
我的理想社会构建.doc

我的理想社会构建自1949年起人们谈到社会就自然的附加上意识形态,在人们印象中世界好像已经只存在两种社会意识形态——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
我想撇开社会意识形态来谈谈我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社会的构建形式。
什么才是大家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我想真正理想的社会应该是这样,在这样的社会里,有完善的法制,生产力高度发展,人人安居乐业,都充分享有自由,平等的权益,可以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每个人都可以得到全面的发展。
这样的社会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衡量,经济政治分配制度社会福利以及不同文化之间互相包容度等等。
首先说经济,经济发展直观的就是人们手里的财富多少,每个人都有追求更加舒适生活的愿望和权利,对物质财富的追求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所以一个好的社会其生产力必须是高度发达的,拥有强大的生产力用来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但是,经济发展并不只是单纯的一个生产力提升的事情,在提高生产力水平的同时统筹兼顾可持续发展,合理分配资源,构建节约型社会,居民环保意识等都要一并提高,在经济管理制度上:所有的企业的财务都要公开,对企业的领导人实行考核制度,不合格的下岗。
企业的人事任免都要公开,员工有对企业领导人的监督权。
人人都可以监督和建议使用税收的权利,重大活动要人民投票决定。
其次从政治层面,无论是何种政治制度,人人都享有充分的民主权益,可以表达自己的心声,所有的一切重要的政治活动按照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人人可以自由投票,表达自己的心声。
人民可以对领导人实行考核和满意度调查,当考核不达标和满意度不合格时,可以罢免,重新选举领导人。
政治制度的选择不是制度选择人,而是人民来选择制度,衡量一个政治制度的好坏一要看制度本身,二要看具体国情,制度是否和国情相吻合。
我觉得政治制度没有最好最坏之分,就好像穿衣服一样,合适的就是最好的,生产力生产方式决定政治制度,我们不可能让还在刀工火种的原始人去实现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吧。
我们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看到了生产力和社会制度的差距后果断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生产力,允许多种经营模式共存,取得了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成绩,被有些人说成是吃了资本主义的救命丸。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与社会建设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与社会建设一、当前中国社会的突出矛盾及其机构性分析当前中国的总体形势,可以概括为:经济高速发展,政治基本稳定,社会矛盾突显,文化繁而未荣。
而在纷繁复杂的矛盾中,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应当是当前中国社会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从理论上分析,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也就是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不平衡、不协调。
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两个最基本的结构,两者互为表里,相互支撑,互为基础。
一般而言,经济结构变动调整在前,带动影响社会结构的变化,社会结构调整了,也会促进经济结构的完善和持续变化。
所以,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必须协调,相辅相成。
经济结构不能孤军独进,社会结构可以稍稍后于经济结构,但这种滞后有一个合理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会阻碍经济结构的持续变化。
现阶段中国的经济结构,在经济体制改革、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推动下,经济结构已经达到了工业化社会中期阶段的水平,但社会结构严重滞后于经济结构,还是工业化社会的初级阶段的水平。
中国的社会结构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结构同经济结构一样,是由若干个分结构组成的,主要包括人口结构、家庭结构、就业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组织结构和社会阶层结构等。
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体制改革、经济高速发展、经济结构变化的推动下,社会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动。
以就业结构为例:1978年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中的就业状况是,一产占70.5%,二产占17.3%,三产占12.2%;2008年变化为一产占39.6%,二产占27.2%,三产占33.2%。
1978年我国的二、三产业职工人数只有11835万人,2008年二、三产业有46826万人,30年共增加34991万人,平均每年增加1166万人。
非农产业的劳力从1997年开始,已经占50.1%,超过了50%的临界点,进入了工业化国家的就业结构。
又如城乡结构,1978年我国的城市化率为17.9%,2008年则为45.7%,平均每年提高0.91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