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者预后判断与预测研究
心力衰竭患者B型尿钠肽浓度变化及预后判断
11 一般资料 .
选择本院 21 0 1年 8 1 ~ 2月 收 治 的 7 6例 维吾
尔 族 充 血性 心力 衰竭 患者 , 符 合 第 5版《 脏 病 学 》 均 心 中心 力 衰
竭的诊断标 准。其 中, 吾尔族 男性患 者 4 维 8例 , 性 患 者 2 女 8
重要 的 临床 价 值 。
【 键 词】 心 力 衰竭 ; B型 钠 尿 肽 ; 近 期 预 后 判 断 ; 维吾 尔族 患 者 关 D I 1 . 9 9 j i n 1 7 — 4 5 2 1 . 5 0 7 文 献 标 志 码 : 文 章 编 号 : 6 29 5 ( 0 2 1 - 9 10 O :0 3 6 /. s . 6 29 5 . 0 2 1 . 4 s A 17 —4 52 1 )511 -2
内病 死 率 比较 高 水 平 组 3 0d内 心力 衰 竭 再 次 住 院率 和 6 0d 内病 死 率 与 中水 平 组 、 水 平 组 比较 , 异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 低 差 P< 0 0 ) 表 明 B P值水 平 的 升 高 , 力 衰 竭 患 者 的 3 .5 , N 心 0d内 心 力 衰 竭 再 次 住 院 率 和 6 0d内 病 死 率都 明显 上升 。见 表 1 。 表 1 不同 B NP水 平 3 0d内心 力 衰 竭 再 次 住 院 率 和
检验医学与临床 2 1 0 2年 8月第 9卷第 1 5期 I bMe l , g s dCi Au u t a n
, . , : Y !
・I 研 究 ・ 临床
心 力 衰 竭 患 者 B 型 尿 钠 肽 浓 度 变 化 及 预 后 判 断
贾馨 兰( 新疆 维吾 尔 自治 区和 田地 区人 民 医院检 验科 880 ) 4 0 0
NT-proBNP对心力衰竭的预后评估
NT-proBNP对心力衰竭的预后评估近30年来,我国人群的心血管病的患病率、发病率及引起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呈不断上升趋势,心血管病的死亡率占了人口总死亡率的40%。
若能早期发现及干预,将有效地降低心血管病患者的住院率并降低心血管病的死亡率。
以往心功能不全的诊断主要根据病史、临床体征、心电图、X线及左心室功能来综合评估,近年来,B型脑利钠肽(BNP)作为反应心功能的神经内分泌激素,越来越受到关注。
它对诊断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具有高度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在欧洲心脏协会( ESC) 2001 年的心衰诊断指南中已将血BNP 水平作为实验室检测项目中的唯一指标。
脑利钠肽(BNP)最早是1988年由日本学者Sudoh等人从猪的脑组织中分离出来的一种由32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类激素。
BNP基因通过mRNA被转录为脑利钠肽前体(proBNP),它是由108个氨基酸构成,主要由心室分泌,然后被裂解为具有生物活性的、由32个氨基酸组成的BNP和不具有生物活性的、由76个氨基酸组成的N-端proBNP(NT-proBNP),生理状态下,心室、心房分泌少量BNP,可以促进排钠、利尿,具有较强的舒张血管、抗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及交感神经系统、抗血管平滑肌细胞、内皮细胞的增殖等作用,因此正常人血液循环中仅有低浓度BNP。
病理状态下,如心室负荷及室壁张力增加时,引起心室尤其是左心室BNP大量分泌,近年来BNP、NT-proBNP在心力衰竭诊断、呼吸困难的鉴别诊断、心力衰竭疗效评价及HF患者预后评估方面日益受到关注。
在心功能受损时,NT-proBNP增高的比例及绝对值均超过BNP,因此,作为早期心功能损害的标志,NT-proBNP 可能更为敏感。
NT-proBNP在心力衰竭中的应用价值已获多项研究肯定,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在指南中推荐,NT-proBNP可用于心力衰竭的筛查诊断和预后评估。
国家重点学科心血管内科负责人胡大一教授总结,对于心力衰竭诊断和评估,NT-proBNP有以下作用:①对以呼吸困难症状为主的患者,在首次医疗介入时即可用于简便鉴别是否为心源性疾病;②为心力衰竭诊断提供了一个客观指标,亦可用于判断疾病严重程度;③可用于预测心力衰竭预后;④在个体化治疗药物剂量调整过程中,其数值变化具有参考意义;⑤可作为疾病危险分层的参考因素。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判断的超声心动图指标
上海医学影像 2 0 年第 1 卷第 3 S ag a Me i lmai ,0 7 V 1 6 N . 07 6 期 hnh i dc gn 2 0 , o. , o aI g 1 3
慢性心 力衰竭 患者 预后判断的超声 心动 图指标
可 以反 映疾 病 的进 程 ,用 基 线 L E V F以及 基线 L E + V F
间> 4 m 14 s的患者 , 出现与 不 出现 R P时 的 两年无 事 件 F 生存 率 ( 点事 件为 心 源性 死 亡 和心脏 移 植 )分 别 为 终
心力 衰竭 患者平 均 随访 3 月结果 显示 .与 L E 2个 V F及
二尖瓣血流流速曲线等传统指标比较 ,m能更好地预 S
测终 点事件 ( 死亡 和心脏 移植 )是收缩 性心 力 衰竭患者 , 最有 力 的独 立判 断预 后 的指 标 .m> . / S 28 s的患者 的两 m
于评价心脏收缩功能和舒张功能,这些功能指标为心 力衰竭患者判断预后提供了重要的定量信息。
力 衰竭患 者 (2 8 %为纽约 心功 能 I 级 ,8 I I 1%为 I I ) b级 用
舒 张 功 能 ,根据 E峰速 度 、 A峰 速度 、/ 比值 和 E峰 EA
下 降时 问 ( T ,可 以区分 限制 型二尖瓣 血 流图形 D) (F ) R P 与非 限制 型 二 尖瓣 血 流 ( R P 图 形 。 F N F) R P是 指
本 的指标 ,单 次测 定 L E V F对 心 力 衰竭 患 者 预后 判 断 的价值 已被 广泛证 明 。 目前 进 一 步 的研究 是 运用 超 声 心 动 图技 术 重 复 测量 L E , 算 其 变 化 值 , 以进 一 V F计 可 步增 加判 断预 后 能力 , ro 对 12例 中重度慢 性 心 Moe 等 8
心力衰竭预后模型的研究进展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第21卷第23期109投稿邮箱:sjzxyx88@基金项目:25(OH)D 介导的lncRNA-MEG3m6A 甲基化参与调控糖尿病相关微血管功能障碍的研究(2019JJA140067)。
·综述·心力衰竭预后模型的研究进展王颖川,韦华(右江民族医学院研究生学院,广西 百色 533000)摘要:心力衰竭预后风险评估是心衰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步骤,有助于患者确定治疗目标,指导护理级别,也有利于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
临床预后模型已普遍应用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可量化估算疾病的复发、死亡、致残等结局,为健康教育和康复治疗提供直观、有效的工具。
将临床预测模型运用于预测心力衰竭不良结局,具有简单、快速和便利的特点。
本文研究了心力衰竭的预后模型的国内外发展现状,介绍了常见的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相关预测指标在预后模型中的应用,并且结合3个国内团队建立的心衰预后模型,展望国内心衰预后模型改进的内容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心力衰竭;预测模型;预后中图分类号:R318.11 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j.issn.1671-3141.2021.23.038本文引用格式:王颖川,韦华.心力衰竭预后模型的研究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21,21(23):109-111.Research Progress of Prognosis Model of Heart FailureWANG Ying-chuan, WEI Hua(Graduate School, Youjiang Medical College for Nationalities, Baise Guangxi 533000)ABSTRACT: The prognosis risk assessment of heart failure is an important step in the management of heart failure, which is helpful for patients to determine the treatment objectives, and guide the level of care, and which is also conducive to the rational allocation of medical resources. Clinical prognosis model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medical research and clinical practice, which can quantitatively estimate the recurrence, death, disability and other outcomes of diseases, and provide an intuitive and effective tool for health educ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It is simple, rapid and convenient to apply the clinical prediction model to predict the adverse outcomes of heart failure. This paper studied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prognosis model of heart failure at home and abroad, introduced the application of common prognostic indicators in prognosis model of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 and combined the prognosis model of heart failure established by three domestic teams. The content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domestic prognosis model of heart failure would be prospected.KEY WORDS: heart failure; prediction model; prognosis0 引言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多种原因导致心脏结构和或功能改变,使心室收缩和或舒张功能障碍,从而引起的一组复杂临床综合征。
sST2对不同类型慢性心力衰竭预后的预测价值
sST2对不同类型慢性心力衰竭预后的预测价值
预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对于医生和患者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它可以帮助医生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并提醒患者及时调整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以最大限度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期。
sST2是一种新型的心血管标志物,它与慢性心力衰竭的预后密切相关。
sST2是一种可溶性的ST2受体,它在心肌细胞受到应力刺激时被产生和释放。
sST2通过与IL-33受体结合,抑制IL-33/ST2L信号通路的活性,进而影响心血管炎症和纤维化反应。
研究表明,sST2的水平与慢性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和预后密切相关。
sST2可以用于预测慢性心力衰竭不同类型的预后。
在一项针对282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研究中,研究者发现,sST2的水平与患者心衰程度(尤其是左心室射血分数)和预后有显著相关性。
sST2还可以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预测心衰复发和死亡风险。
研究发现,sST2水平在心衰复发的早期即可升高,提示患者可能会出现心衰恶化。
sST2的水平与患者的生活质量和住院次数也有关。
急性心力衰竭病人长期预后列线图预测模型的构建
急性心力衰竭病人长期预后列线图预测模型的构建王慧敏1,2,施林生1,高亚东1,2,冯素娟1,2,陈小丽1摘要 目的:探讨急性心力衰竭(AHF )病人长期预后的影响因素,构建列线图模型预测AHF 病人的全因死亡风险㊂方法:纳入2018年10月 2019年10月在南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确诊为AHF 的300例病人,收集入选病人的临床资料㊂对病人进行随访至2022年1月,中位随访时间27个月,总生存期(OS )是以病人入院事件为起点,出现全因死亡为终点事件㊂采用Cox 回归模型筛选预测AHF 病人全因死亡的风险因素㊂应用R 软件构建预测AHF 病人长期预后的列线图模型,并对其进行效能评价㊂结果:300例入选病人中死亡107例㊂多因素Cox 回归分析显示,年龄㊁血钠㊁直接胆红素㊁log 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 -proBNP )为AHF 病人预后的独立影响因子㊂列线图模型预测AHF 总生存率的C -index 为0.70,95%置信区间(0.65,0.75),校准曲线发现该模型预测AHF 病人的总生存有较好的精准度㊂列线图模型对AHF 病人预后预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 )曲线下面积(AUC )为0.76,95%CI (0.71,0.81),P <0.001㊂结论:年龄㊁血钠㊁直接胆红素㊁log (NT -proBNP )为AHF 病人长期预后的独立影响因子,列线图模型可以准确且方便地预测AHF 病人的全因死亡风险,为制定病人的治疗方案㊁改善病人的预后提供依据㊂关键词 急性心力衰竭;死亡率;预后;列线图d o i :10.12102/j.i s s n .1672-1349.2023.18.029 尽管近数十年来心力衰竭的诊断和治疗策略有了重大改进,但该疾病仍然是全球发病和死亡的最重要原因之一[1]㊂急性心力衰竭(acute heart failure ,AHF )是心功能失代偿状态,表现为容量超负荷㊁肺水肿等症状[2-3]㊂从病理学上分析,AHF 可由急性心肌事件如心肌梗死或严重心肌炎引起,也可由心肌缺血㊁心律失常㊁感染等危险因素导致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心功能恶化所致[3-5]㊂尽管治疗手段在不断进步,但AHF病人的预后非常差㊂有研究发现,AHF 病人的1年死亡率达32.2%[6],5年死亡率达75.5%[7]㊂因此,改进风险分层策略,早期识别具有较高的不良临床结局风险的AHF 病人,在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㊂尽管AHF 病人死亡的危险因素已知[8-11],但这些危险因素联合的累积危险尚未明确㊂列线图能够以一种容易获取的形式,根据影响因素对每个病人的特定临床结果进行准确的风险评估㊂近年来,列线图在各种疾病研基金项目 南通市科技计划基金项目(No.MSZ19037,JC2021139);南通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科研基金课题(No.QA2021011,MSZ2022010);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2020年度教育研究课题(No.KD2020JYYJYB002);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2020年度科研发展基金(No.KD2020KYJJYB036);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2022年度科研发展基金(No.KD2022KYJJZD026)作者单位 1.南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江苏南通226001);2.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南通临床医学院(江苏南通226001)通讯作者 陈小丽,E -mail :****************引用信息 王慧敏,施林生,高亚东,等.急性心力衰竭病人长期预后列线图预测模型的构建[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3,21(18):3435-3439.究领域被提出,以帮助临床医生确定诊断和治疗策略[12-15]㊂本研究旨在确定可能的预测因子,并利用容易获得的可靠数据,构建简化有效的列线图模型以个体化预测AHF 病人的预后㊂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入选2018年10月 2019年10月在南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确诊为AHF 的病人300例㊂AHF 的诊断依据‘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16]㊂入选标准:年龄ȡ18岁且确诊AHF ㊂排除标准:合并有恶性肿瘤;合并认知障碍或严重精神疾病;合并不可控制的系统性疾病㊂所有病人住院后均按心力衰竭治疗指南[16]接受标准治疗㊂该研究方案获得南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伦理审批号:2019KS062)㊂1.2 数据收集与随访在病人入院24h 内采集基本临床资料,包括:人口统计学特征㊁临床数据㊁实验室及器械检查结果㊁伴随疾病等㊂所有病人在随访期间均接受标准治疗,随访人员对其治疗方案不进行干预㊂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 ,OS )是以病人入院事件为起点,出现全因死亡为终点㊂对300例病人进行电话访谈或门诊随访至2022年1月,随访时间0.03~39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7个月㊂以记录终点事件,并通过查阅病例㊁与医生或家属联系确认事件㊂1.3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20.0及R 3.5软件进行分析㊂连续性变量符合正态分布用均数ʃ标准差(xʃ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用中位数(M)和四分位间距(P25,P75)表示,使用非参数检验比较各组间的差异;定性资料用频率(%)表示,组间差异采用χ2检验;建立单因素Cox回归模型来确定预后因素,将P<0.05的变量引入多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采用基于似然比的正向过程进行变量选择,筛选出AHF病人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应用R软件制作列线图㊂用一致性指数(C-index)来评估预后模型的性能, C-index越大,预测越准确;通过Bootstrap法对列线图模型重复抽样100次进行验证,绘制出校准图,用于比较列线图模型预测的生存率与实际观察的生存率之间的关系㊂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进一步判定列线图模型对AHF病人预后的预测价值,将每个样本个体用列线图计算总得分,取最佳截断值(cutoff值)为截断点,将总体分为高危组和低危组㊂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高危组及低危组的生存曲线,基于Log-rank检验判断两组的生存率差异㊂以双侧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㊂2结果2.1临床资料比较入选的300例病人,男201例(67.0%),女99例(33.0%);年龄18~91(61.36ʃ15.86)岁;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42例,Ⅲ级163例,Ⅳ级95例㊂随访期间,死亡107例(94例死于心血管疾病,13例死于非心血管疾病或者其他病因不明的疾病),生存193例㊂根据随访的终点事件,将病人分为非死亡组和死亡组㊂两组病人的临床资料详见表1㊂表1非死亡组与死亡组临床资料比较项目非死亡组(n=193)死亡组(n=107)统计值P 年龄(岁)59.91ʃ16.4263.98ʃ14.51t=-2.2190.027男[例(%)]140(72.5)61(57.0)χ2=11.7390.001血清学指标淋巴细胞计数(ˑ109/L) 1.73ʃ0.75 1.42ʃ0.63t=3.343<0.001单核细胞计数(ˑ109/L)0.43(0.33,0.56)0.46(0.33,0.58)Z=21322.00.745血红蛋白(g/L)134.88ʃ20.42128.48ʃ20.92t=2.5780.010血钠(mmol/L)140.70ʃ3.65138.62ʃ4.52t=4.075<0.001 eGFR[mL/(min㊃1.73m2)]80.88ʃ27.4073.04ʃ28.93t=2.3290.021间接胆红素(μmol/L)10.50(7.40,15.15)12.00(8.40,17.50)Z=33794.50.650直接胆红素(μmol/L) 6.70(4.60,9.25)7.90(5.70,16.00)Z=32352.5<0.001 log(NT-proBNP) 3.28ʃ0.35 3.53ʃ0.35t=-4.409<0.001超声心动图参数左室射血分数(%)38.8(30.5,55.3)40.3(30.5,58.0)Z=37907.0190.883左室舒张末期内径(mm)61.54ʃ11.7561.10ʃ14.02t=0.4370.662合并疾病[例(%)]高血压112(58.0)41(38.3)χ2=6.8930.009心房颤动74(38.6)33(31.1)χ2=0.0050.944冠心病50(26.1)29(27.5)χ2=0.0400.516心肌病78(40.4)43(40.5)χ2=0.1660.684瓣膜病50(26.1)25(23.0)χ2=3.2150.073 NYHA分级[例(%)] Ⅱ级32(16.6)10(9.3)Ⅲ级107(55.4)56(52.3)U=5.0190.018 Ⅳ级54(28.0)41(38.3)注:eGFR为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NT-proBNP为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㊂2.2不同指标对AHF病人全因死亡的Cox回归分析为了确定影响病人预后的独立因素,使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分析㊂以生存时间和预后为因变量,分别以临床资料的18个变量为自变量做单因素Cox 回归分析,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因素纳入多因素分析㊂采用基于似然比的正向过程进行变量选择,结果显示,年龄㊁血钠㊁直接胆红素㊁log(NT-proBNP)为AHF病人全因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㊂详见表2㊂表2AHF病人全因死亡的Cox回归分析项目单因素分析HR值95%CI P多因素分析HR值95%CI P年龄 1.014[1.001,1.027]0.031 1.017[1.002,1.033]0.029男性0.626[0.427,0.929]0.0170.818[0.524,1.277]0.377淋巴细胞计数0.556[0.404,0.766]<0.0010.819[0.577,1.164]0.266血红蛋白0.989[0.980,0.997]0.0080.993[0.982,1.003]0.173血钠0.908[0.868,0.949]<0.0010.936[0.891,0.985]0.010 eGFR0.992[0.985,0.999]0.0260.998[0.990,1.007]0.668间接胆红素 1.027[1.009,1.045]0.0040.999[0.975,1.024]0.940直接胆红素 1.036[1.025,1.048]<0.001 1.028[1.011,1.045]<0.001 log(NT-proBNP) 3.615[2.222,5.880]<0.001 3.112[1.791,5.410]<0.001合并高血压0.528[0.357,0.780]0.0010.684[0.444,1.054]0.085 NYHA分级 1.356[1.003,1.833]0.0480.865[0.620,1.207]0.3952.3列线图模型将是否死亡作为因变量,将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即年龄㊁血钠㊁直接胆红素㊁log(NT-proBNP)作为预测变量,运用R软件建立预测AHF病人1年㊁1.5年㊁2年生存率的列线图(见图1)㊂列线图显示直接胆红素㊁log(NT-proBNP)对预后的贡献最大,年龄和血钠对存活有一定影响,将评分相加可得到每个病人的列线图风险总评分(中位数111.3分,得分范围54.5~219.5分),总分越高发生死亡的风险越大㊂列线图预测AHF病人总生存率的C-index为0.70,95%置信区间(CI)(0.65,0.75)㊂校准曲线显示了1年㊁1.5年㊁2年预测概率和实际观测到的总生存率之间有良好一致性,详见图2~图4㊂运用ROC曲线分析列线图模型预测AHF病人发生全因死亡风险的效率,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6[95%CI (0.71,0.81),P<0.001]㊂图1AHF 病人总生存时间列线图图21年生存预测能力列线图模型图3 1.5年生存预测能力列线图模型图42年生存预测能力列线图模型2.4基于列线图模型的风险分层本研究建立的列线图系统对AHF长期生存效果进行预测㊂根据ROC曲线确定列线图评分的最佳截断值(120.0分),将病人分为两组,进行亚组分析,低危组(评分ɤ120分)192例,高危组(评分>120分)108例㊂Kaplan-Meier分析发现,高危组病人总死亡风险高于低危组病人(P<0.0001)㊂详见图5㊂图5预测与风险评分水平对应病人的生存概率曲线3讨论AHF病人的预后差,虽然住院期间进行了强化治疗,出院后3个月内的综合死亡率和再住院率仍然很高[4,17]㊂因此,研究AHF病人死亡的危险因素对降低死亡率㊁延长生存期具有重要意义㊂尽管临床医生可以根据年龄㊁NYHA分级㊁临床特征和血清学指标,以一般方式对风险进行分层,但如果没有多变量模型的支持,就不可能整合多来源的风险信息㊂本研究分析AHF全因死亡的危险因素,并采用整合多来源风险信息的列线图模型,以个体化预测AHF病人的长期预后㊂本研究经过多因素调整后,确定了年龄㊁血钠㊁直接胆红素㊁log(NT-proBNP)4个AHF病人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其中,年龄越大死亡风险越高,年龄每增加1岁,死亡风险增加1.7%[HR=1.017,95%CI(1.002, 1.033)]㊂Jin等[11-18]研究发现,年龄是心力衰竭病人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㊂在既往针对不同的心力衰竭病人的研究中发现,低钠血症是重要的预后影响因子[19-21]㊂一项来自HARVEST注册研究[22]显示,低钠血症与AHF住院病人的死亡率相关㊂本研究中血钠每降低1mmol/L,死亡风险增加6.4%[HR=0.936, 95%CI(0.891,0.985)],可见低钠血症是AHF病人死亡的危险因素,低钠血症病人及时纠正血钠水平,对减少AHF病人的死亡有重要意义㊂AHF病人往往肝功能异常,Okada等[23]关于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的不良事件风险因素评估的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直接胆红素是AHF病人不良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其HR=1.052[95%CI(1.001,1.099)],本研究中直接胆红素每增加1μmol/L的全因死亡风险增加2.8%[HR= 1.028,95%CI(1.011,1.045)]㊂大量研究证明入院时的NT-proBNP与心力衰竭的预后相关[24-26]㊂一项系统综述分析了79项研究,表明NT-proBNP是AHF病人的独立预测因子[27]㊂本研究结果显示NT-proBNP 是AHF死亡的预测因子,log(NT-proBNP)的HR=为3.112[95%CI(1.791,5.410)]㊂列线图旨在提供疾病特异性㊁临床相关的㊁预测特定病人的预后模型㊂迄今为止,由危险因素衍生的列线图已被广泛应用于预测癌症病人生存率[28-29]㊂列线图预测模型也可用于预测心力衰竭病人再入院率和死亡率[18,30]㊂然而,目前将列线图应用至AHF的预后研究罕有报道㊂本研究开发和验证了一个简便易行且相对个性化的模型来预测AHF病人在1年㊁1.5年㊁2年内的全因死亡风险,所构建的列线图为全因死亡的预测提供了一个便于使用和个性化的模型,有助于优化临床管理㊂本研究应用列线图模型预测AHF病人的全因死亡进行了探究,显示本研究构建的列线图模型的风险预测能力为0.76[95%CI(0.71,0.81)],证实了列线图模型在预测AHF病人全因死亡风险方面的准确性;绘制校准曲线发现,列线图模型预测AHF病人的全因死亡风险有较好的精准度及区分度㊂应用ROC的AUC分析该列线图模型预测AHF病人全因死亡的能力,AUC为0.76[95%CI(0.71,0.81)],进一步提示该列线图模型能有效预测AHF病人的全因死亡㊂此外,Kaplan-Meier分析发现,基于该列线图评分标准下的高危组病人总死亡风险高于低危组病人,进一步证明该列线图在临床应用上具有一定的价值㊂综上所述,本研究以年龄㊁血钠㊁直接胆红素㊁log(NT-proBNP)4项AHF病人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建立了一种易于使用的列线图模型,可以快速预测AHF 病人全因死亡风险㊂该模型可准确预测AHF病人全因死亡风险,同时有较好的精准度及区分度,可用于早期对AHF病人进行个体化风险评估,将有助于临床决策㊂参考文献:[1]BENJAMIN E J,MUNTNER P,ALONSO A,et al.Heart disease andstroke statistics-2019update:a repor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Association[J].Circulation,2019,139(10):e526-e528.[2]SINNENBERG L,GIVERTZ M M.Acute heart failure[J].TrendsCardiovasc Med,2020,30(2):104-112.[3]VAN DER MEER P,GAGGIN H K,DEC G W.ACC/AHA versusESC guidelines on heart failure:JACC guideline comparison[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2019,73(21):2756-2768.[4]MICHAUD A M,PARKER S I A,GANSHORN H,et al.Prediction ofearly adverse events in emergency department patients withacute heart failure:a systematic review[J].Can J Cardiol,2018,34(2):168-179.[5]TANAKA T D,SAWANO M,RAMANI R,et al.Acute heart failuremanagement in the USA and Japan:overview of practice patternsand review of evidence[J].ESC Heart Fail,2018,5(5):931-947.[6]CHIONCEL O,MEBAZAA A,HARJOLA V P,et al.Clinicalphenotypes and outcome of patients hospitalized for acute heartfailure:the ESC Heart Failure Long-Term Registry[J].EuropeanJournal of Heart Failure,2017,19(10):1242-1254.[7]SHAH K S,XU H L,MATSOUAKA R A,et al.Heart failure withpreserved,borderline,and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5-yearoutcome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2017,70(20):2476-2486.[8]SHIRAKABE A,HATA N,KOBAYASHI N,et al.Worsening renalfailure in patients with acute heart failure:the importance ofcardiac biomarkers[J].ESC Heart Failure,2019,6(2):416-427. [9]ANTONINI L,MOLLICA C,ASPROMONTE N,et al.A simpleprognostic index in acute heart failure[J].MinervaCardioangiologica,2019,67(1):73-78.[10]LLAUGER L,JACOB J,MIRO O.Renal function and acute heartfailure outcome[J].Med Clin(Barc),2018,151(7):281-290. [11]JIN M,WEI S,GAO R,et al.Predictors of long-term mortality inpatients with acute heart failure[J].Int Heart J,2017,58(3):409-415.[12]XIA X,ZHAOC,LUO Q,et al.Nomogram for predictingcardiovascular mortality in incident peritoneal dialysis patients:anobservational study[J].Sci Rep,2017,7(1):13889.[13]CAULFIELD S,MENEZES G,MARIGNOL L,et al.Nomograms arekey decision-making tools in prostate cancer radiation therapy[J].Urol Oncol,2018,36(6):283-292.[14]BARRETT T W,STORROW A B,JENKINS C A,et al.TheAFFORD clinical decision aid to identify emergency department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at low risk for30-day adverseevents[J].Am J Cardiol,2015,115(6):763-770.[15]TOUIJER K,SCARDINO P T.Nomograms for staging,prognosis,and predicting treatment outcomes[J].Cancer,2009,115(13Suppl):3107-3111.[16]WANG H,LIANG Y C.Chinese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treatment of heart failure2018[J].Chin J Cardiol,2018,(10):760-789.[17]RIGOPOULOS A G,BAKOGIANNIS C,DE VECCHIS R,et al.Acute heart failure:an unmet medical need[J].Herz,2019,44(1):53-55.[18]YANG M X,T AO L Y,AN H,et al.A novel nomogram to predict all-causereadmission or death risk in Chinese elderly patients with heartfailure[J].ESC Heart Failure,2020,7(3):1015-1024. [19]BAE M H,CHAE S C.Hyponatremia in acute heart failure:amarker of poor condition or a mediator of poor outcome?[J].The Korean Journal of Internal Medicine,2015,30(4):450-452.[20]SAEPUDIN S,BALL P A,MORRISSEY H.Hyponatremia duringhospitalization and in-hospital mortality in patients hospitalizedfrom heart failure[J].BMC Cardiovascular Disorders,2015,15:88.[21]VERBRUGGE F H,GRODIN J L,MULLENS W,et al.Transienthyponatremia during hospitalization for acute heart failure[J].AmJ Med,2016,129(6):620-627.[22]LU D Y,CHENG H M,CHENG Y L,et al.Hyponatremia andworsening sodium levels are associated with long-term outcomein patients hospitalized for acute heart failure[J].Journal of the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2016,5(3):e002668.[23]OKADA A,SUGANO Y,NAGAI T,et efulness of the directand/or total bilirubin to predict adverse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acute decompensated heart failure[J].The American Journal ofCardiology,2017,119(12):2035-2041.[24]PAULO B,ANA A,JOANA P,et al.N-terminal-pro-brain natriureticpeptide predicts outcome after hospital discharge in heart failurepatients[J].Circulation,2004,110(15):2168-2174.[25]SAKHUJA R,GREEN S,OESTREICHER E M,et al.Amino-terminal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andtroponin T for prediction of mortality in acute heart failure[J].Clinical Chemistry,2007,53(3):412-420.[26]MOHAMMED A A,VAN KIMMENADE R R J,RICHARDS M,et al.Hyponatremia,natriuretic peptides,and outcomes in acutelydecompensated heart failure:results from the Internationalcollaborative of NT-proBNP study[J].Circulation Heart Failure,2010,3(3):354-361.[27]SANTAGUIDA P L,DON-WAUCHOPE A C,OREMUS M,et al.BNP and NT-proBNP as prognostic markers in persons withacute decompensated heart failure:a systematic review[J].HeartFailure Reviews,2014,19(4):453-470.[28]DONG D,TANG L,LI Z Y,et al.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nindividualized nomogram to identify occult peritoneal metastasis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gastric cancer[J].Annals of Oncology:Official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for Medical Oncology,2019,30(3):431-438.[29]IASONOS A,SCHRAG D,RAJ G V,et al.How to build andinterpret a nomogram for cancer prognosis[J].Journal of ClinicalOncology:Official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Oncology,2008,26(8):1364-1370.[30]BARLERA S,TAVAZZI L,FRANZOSI M G,et al.Predictors ofmortality in6975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in the GruppoItaliano per lo Studio della Streptochinasi nell'Infarto Miocardico-Heart Failure trial:proposal for a nomogram[J].Circulation HeartFailure,2013,6(1):31-39.(收稿日期:2022-03-29)(本文编辑王雅洁)。
BNP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分级和预后判断价值分析
BNP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分级和预后判断价值分析陈尧飞【摘要】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浆脑钠肽(BNP)水平与心功能分级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CHF患者63例及健康体检者30例,检测血浆BNP水平及心脏射血分数(LVEF).结果 CHF患者的BNP水平高于正常人,并且心功能越差,BNP 水平越高.BNP≥400pg/ml患者住院期间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住院病死率及住院天数均高于BNP<400pg/ml的患者.结论 BNP水平能有效评估CHF患者的危险程度及预后.【期刊名称】《现代诊断与治疗》【年(卷),期】2012(023)012【总页数】2页(P2122-2123)【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B型脑钠肽;预后【作者】陈尧飞【作者单位】临武县人民医院,湖南临武424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6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病最严重的阶段,发病率约为2%。
早期诊断并对心功能及预后作出正确评估,对指导治疗、延缓疾病进程和降低病死率有重要意义。
B 型脑钠肽是由心室肌细胞合成和分泌的激素。
有研究表明,BNP 水平与左心室射血分数和心功能分级紧密相关,对CHF 诊断价值很高。
本研究通过测定BNP 水平,探讨BNP 与心功能分级及射血分数的关系,为CHF 患者危险程度及预后正确评估提供依据,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选2009 年2 月~2012 年5 月我院收治的63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男39 例,女24 例;年龄(61.2±4.2)岁;冠心病18 例、风湿性心脏病9 例、扩张型心肌病8 例、高血压性心脏病28 例。
按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I级10 例,Ⅱ级17 例,Ⅲ级25 例,Ⅳ级11 例。
健康体检者30例记为对照组,男18 例,女12 例;年龄(62.3±3.9)岁,两组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024年联合检测TFC、Scr对射血分数减低的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范文
《联合检测TFC、Scr对射血分数减低的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篇一一、引言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预后评估对于临床治疗和患者管理至关重要。
射血分数减低的心力衰竭(HFrEF)是其中一种常见类型,其病情严重且预后较差。
目前,临床常通过多种生物标志物来评估HFrEF患者的预后情况。
本文旨在探讨联合检测TFC(Total Fibrinolysis Capacity,总纤维蛋白溶解能力)和Scr(血肌酐)对HFrEF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二、研究背景TFC是反映体内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功能的重要指标,而Scr 是评价肾功能的主要指标。
近年来,有研究表明TFC和Scr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
因此,联合检测TFC和Scr可能对HFrEF患者的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HFrEF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TFC、Scr等生物标志物水平,以及患者的预后情况。
通过统计学分析,评估TFC、Scr单独及联合检测对HFrEF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四、结果1. TFC和Scr的水平与HFrEF患者预后关系本研究发现,TFC和Scr水平与HFrEF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
TFC降低和Scr升高均提示患者预后不良。
其中,TFC水平较低的患者,其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死亡率均较高;而Scr水平较高的患者,其肾功能恶化、心血管事件及死亡率的风险也相应增加。
2. 联合检测TFC和Scr的预测价值联合检测TFC和Scr能更准确地预测HFrEF患者的预后。
与单独检测TFC或Scr相比,联合检测能更早地发现患者病情恶化,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全面的预后评估信息。
此外,联合检测还能帮助医生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导致不良预后的其他疾病,如肾功能不全等。
3. 统计学分析通过统计学分析,我们发现联合检测TFC和Scr对HFrEF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显著高于单独检测TFC或Scr。
心力衰竭的预后情况与预后影响因素是什么
心力衰竭的预后情况与预后影响因素是什么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的严重表现或终末阶段,其预后情况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了解心力衰竭的预后情况以及相关影响因素,对于患者、家属和医疗工作者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心力衰竭的预后情况总体并不乐观。
心力衰竭患者的生存率相对较低,尤其是在病情较为严重或未得到有效治疗和管理的情况下。
根据临床研究数据,心力衰竭患者 5 年生存率约为 50%左右,这意味着近一半的患者在确诊后的 5 年内可能会面临死亡。
然而,心力衰竭的预后并非完全悲观,通过早期诊断、规范治疗和良好的自我管理,部分患者的病情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生存质量得到提高,生存期也能够延长。
影响心力衰竭预后的因素众多,以下为您详细介绍:一、基础病因1、冠心病:是导致心力衰竭的常见原因之一。
如果冠心病病情严重,心肌梗死面积大,心肌受损严重,心力衰竭的预后往往较差。
2、高血压性心脏病:长期高血压控制不佳,导致心脏负荷过重,心肌肥厚和心功能受损。
若能早期控制好血压,心力衰竭的进展可能会减缓。
3、心肌病:如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由于心肌本身的结构和功能异常,心力衰竭的预后通常不太理想。
二、心功能分级心力衰竭根据症状和活动能力分为不同的级别,级别越高,预后越差。
例如,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 IV 级的患者,其日常生活明显受限,静息状态下也可能出现症状,预后往往比心功能 II 级或III 级的患者更差。
三、治疗依从性1、药物治疗:心力衰竭患者通常需要长期服用多种药物,如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 II 受体拮抗剂(ARB)、β受体阻滞剂等。
如果患者不能按时按量服药,治疗效果会大打折扣,预后也会受到影响。
2、生活方式改变:包括低盐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控制体重等。
患者若不能遵循这些健康的生活方式,会加重心脏负担,不利于病情的控制和预后。
四、合并症1、心律失常:如心房颤动、室性心律失常等,会增加心力衰竭患者猝死的风险,影响预后。
心力衰竭预后与干预的临床进展
心衰时心脏 自主神经对心脏的调控出现不同程
度 的异 常 , 交感 神经 和 副 交感 神 经 的 协 调性 失 去 平
衡, 导致 心 率 变 异 ( R 的改 变 。研 究 结果 证 H V) 明I 。, 9。 交感神经张力升高时, R H V降低; 迷走神经
张力增 强 时 , V 升 高 。心 衰患者 HRV较 正 常人 HR 明显下 降 , HRV 指标 2 h内正 常 R R 间期 的标 准 4 -
LE , V F 而且可明显干预许多心衰预测 因子, 降低总
病 死率 1 ~2 , 善心 衰患 者 的预 后 。 6 8 改
2 二尖 瓣返流 与心 衰预后
期标 准差 ( D N 、 4 s A N) 2h连续 正常 R R间期差值 -
均 方 的 平 方 根 ( MS ) 显 低 于 正 常 人 。结 果 表 R S明
7 发 生重 大临床 事 件 ( 亡 、 跳 骤 停 、 血性 心 5 死 心 充
力 衰竭 ) 而 L F大于 5 者仅 有 2 发 生重 大 , VE 0 2
断提供帮助 , 因此 , 心室重构决定着 心脏功能和预 后 。临床试 验 证 实 ]AC It受 体 阻滞 剂 、 固 , E 、- ? 醛
者发 生恶性 心律 失 常及 猝 死 的危 险 , 预 后不 良的 是
个独 立 指标 。因 此, 以认 为 , 显 著 降低 的 可 使
HR V得到恢复 , 药物干预 是改 善心衰 患者预 后的 个重要途径。l } 受体阻滞剂可降低心血管传人交
心室容量负荷增大 , 促进重构加速、 加重, 故现在认
大 流速 比值 ( / 显 著 升 高 , 者 的 1年病 死 率 达 E A) 患 1 。因此 , VE 、 VE D、 / 可作 为 发生 心 衰 1 L FL D EA 不 良预后 的 预报 因子 。大 量 临床 试 验 证 明 , 受体 l } 阻滞 剂治疗 心衰 可降低 病死 率 3 , 5 并且 与 患 者心
ALBI评分与慢性心力衰竭的相关性研究及预后预测价值
ALBI评分与慢性心力衰竭的相关性研究及预后预测价值ALBI评分与慢性心力衰竭的相关性研究及预后预测价值慢性心力衰竭(CHF)是一种临床上常见且严重的心脏疾病,其特点是心脏无法有效泵血,导致身体各系统血液循环不足。
随着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数量的不断增加,寻找准确、简单且可靠的预后评估指标显得尤为重要。
其中,ALBI(Albumin-Bilirubin Index)评分作为一种新兴的预后评估指标,近年来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值得进一步探讨其与慢性心力衰竭之间的相关性。
ALBI评分是通过结合患者的白蛋白和胆红素水平来评估其肝功能,反映了患者的肝代谢和炎症状态。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常常伴有肝功能不全,而ALBI评分能够提供一种简单而有效地衡量肝病和炎症程度的方法。
因此,研究者开始研究ALBI评分与慢性心力衰竭之间的相关性,以探索其作为预后预测指标的潜力。
一些研究表明,ALBI评分与慢性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和预后密切相关。
研究发现,ALBI评分与心力衰竭的新型指标B 型钠尿肽(BNP)和尿酸相关联,这说明ALBI评分可以作为心力衰竭的一个独立指标,用于评估心衰的严重程度。
此外,一项研究还发现ALBI评分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死亡率呈正相关,高ALBI评分的患者死亡风险较高。
此外,研究结果表明,ALBI评分还可以作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预测指标。
一项关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随访研究发现,ALBI评分可以用于预测患者的再入院风险。
另外,一项针对心脏移植患者的研究表明,高ALBI评分的患者更有可能发生术后并发症。
ALBI评分的研究结果显示其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但也需要注意其局限性和实用性。
首先,ALBI评分需要检测患者的血清白蛋白和胆红素水平,这对于临床上的普及和应用可能存在一定的限制。
此外,ALBI评分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以验证其在慢性心力衰竭预后预测中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综上所述,ALBI评分作为一种新兴的预后评估指标,具有潜力成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预测的有用工具。
肌钙蛋白T测定与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和预后的临床研究
肌钙蛋白T测定与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和预后的临床研究目的:探讨血清肌钙蛋白T(cTnT)水平与心力衰竭严重程度的关系以及其对心衰预后判断的临床意义。
方法:采用荧光标记法检测115例不同原因所致的心力衰竭患者血清cTnT水平,按cTnT定性结果分为cTnT阳性组和cTnT阴性组,同时用酶速率法测定各组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 水平,彩色多普勒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EF)。
比较cTnT阳性组和阴性组CK、CK-MB、EF 的差别,对阳性组按照NYHA标准进行心功能分级,测量各组血清cTnT水平,进行组间比较。
比较两组病人病死率差别。
结果:cTnT阳性组CK、CK-MB 均高于cTnT阴性组,但其差别还不能认为两组的心肌酶类检测有差别(P>0.05)。
cTnT 阳性组EF值显著低于cTnT阴性组,两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有明显差别(P <0.05)。
阳性组心功能Ⅱ、Ⅲ、Ⅳ级患者,进行心功能Ⅱ、Ⅲ级组间比较P<0.05;心功能Ⅲ、Ⅳ级组间比较P<0.05;心功能Ⅱ、Ⅳ级组间比较P<0.01。
血清cTnT 值随心功能的减退呈上升趋势。
cTnT 阳性组病死率明显高于cTnT阴性组(P<0.01)。
结论:cTnT 作为评价心力衰竭的一项灵敏度及特异度较好的指标,能较好反映出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对临床预后具有一定的的预测价值。
标签:肌钙蛋白T;心力衰竭;危重程度;预后心肌肌钙蛋白T(cTnT)是心肌细胞肌钙蛋白复合物的亚单位,由3个亚单位,即肌钙蛋白C、肌钙蛋白I及肌钙蛋白T组成。
心肌细胞受损时,cTnT 释放入血液,其浓度与心肌损伤程度紧密联系[1],且多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以及预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心脏事件[2]。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也是心血管疾病最常见的死亡原因,而目前血清肌钙蛋白T(cTnT)与心力衰竭关系的研究报道较少。
本研究旨在测定心衰患者血清中的cTnT水平,探讨cTnT与心衰严重的关系及评估心衰的预后的意义。
心力衰竭的临床特点与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心力衰竭的临床特点与预后的相关性分析作者:夏勇来源:《中国当代医药》2012年第29期[摘要] 目的探讨心力衰竭的临床特点与预后的相关性。
方法选择于2006年6月~2012年2月本院收治的心力衰竭患者80例,对其临床特征与预后情况进行调查。
结果本组患者治愈66例,有效1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7.5%。
单因素分析显示影响预后的因素包括年龄、伴发糖尿病、血压和家族心力衰竭史(P < 0.05)。
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血压、年龄、家族心力衰竭史是预后不良的主要危险因素(P < 0.05)。
结论当前中国心力衰竭的发病率逐渐增高,血压、年龄与家族心力衰竭史能影响患者的预后,需要在临床上采用药物联合治疗。
[关键词] 心力衰竭;临床特点;预后;相关性[中图分类号] R54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10(b)-0060-02随着目前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也不断突现,心力衰竭疾病的发病率不断增加[1]。
目前国内大部分心力衰竭患者年龄都较大,同时大部分患者有较多的合并症,很多人治疗情况也较差,死亡率也高,这就迫使我们更有必要对心力衰竭目前的治疗情况和预后情况进行较为仔细的分析调查[2-3]。
本研究主要通过对心力衰竭患者进行随访,对其预后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了解心力衰竭的临床特点与预后的相关性,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文病例来源于2006年6月~2012年2月本院收治的心力衰竭患者80例,纳入标准:符合Framingham(美国)心力衰竭诊断标准;符合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Ⅱ~Ⅲ级;应用利尿剂治疗、临床特征相对稳定;无严重并发症;患者同意。
其中,男性42例,女性38例,年龄30~72岁,平均(57.61±10.25)岁。
在临床特征上,本组患者心率为(76.28±5.11)/min,舒张压为(106.32±10.26) mm Hg,收缩压为(76.25±6.3) mm Hg,LVEF为(29.42±10.86)%。
心力衰竭预后的预测因素
中华 心 血 管 病 杂 志 20 02年 l O月 第 卷
oe 2, 1 1 1 ] C i JC r o , Octb r200 Vo .30 No. 0 0 ̄ h adil n
— —
—
・
6 7 ・ 3
—
.
继 续 教 育 园 地 .
的 危 险 性 增 加 了 5倍 。
二 、 衰 病 因 心
6 % ~7 %心 衰 是 因 冠 心 病 引 起 的 。 美 国 的 一 项 统 计 资 料 0 0
显 示 , 衰 患 者 约 占人 群 的 1 5 ~2 0 ; >6 心 .% .% 在 5岁 的 老 人
中 约 占 6 ~1 % ; 度 心 衰 者 年 死 亡 率 约 为 5 ~1 % , % 0 轻 % 0 严
多种 细 胞 因子 的 水 平 也 会 增加 , 些 因 子 和 神 经 内分 泌 激 活 这
一
起 , 以 损 害 心 肌 细 胞 的 活性 和 功 能 、 激 心 肌 纤 维 化 , 可 刺 促
病 毒 性 心 肌 炎 和 特 发 性 扩 张 性 心 肌 病 的 心 衰 患 者 的 预 后 相 似 , 存 活 率 约 5 % 。 家 族 性 扩 张 性 心 肌 病 预 后 比散 5年 0
5 0% 。
在 心 衰 的 发 生 发 展 过 程 中 , 终 有 神 经 内 分 泌 的 激 活 , 种 始 这 过 度 的 激 活 虽 能 对 低 下 的 心 室 功 能 起 代 偿 作 用 , 同 时 也 加 但
重 了 心 肌 的损 害 , 剧 了 心 衰 的恶 化 。 另 外 , 环 和 组 织 中 加 循
程 度 , 用 于 预 测 心 衰 的 预 后 , 要 的 是 针 对 他 们进 行 干 预 , 可 重
评估心力衰竭预后几种方法的比较
量, 但并 没有 因此 获得 统计 学上 的优 势 。
非 侵入 性模 型 的变 量 ( 系数 ) 括 : 血 性 心 肌 包 缺
病 ( . 6 3 , 室 射 血 分 数 (一0 0 6 ) 血 清 钠 0 09 ) 左 . 44 , ( . 4 0 , 息 心 率 ( .0 2 , 内 传 导 阻 滞 一0 0 7 ) 静 0 2) 室 ( . 0 ) 峰心 肌氧 耗 量 ( . 5 6 , 均 静 息血 压 06 8 , 一0 0 4 ) 平
4 ) 8 0 的 0种 临 床 特 征 数 据 。 通 过 应 用 Ka ln pa —
受体 阻滞 剂 的 比 例很 低 ( 为 1 左 右 ) 均 0 。尽 管 如 此, 在广 泛应 用 j 体 阻滞 剂 的年 代 , S 3 受 HF S依 然适 用 。HF S从 低危进展 至 中 、 危 , ] S 高 生存 率 下 降 ; 从 中、 高危提 升至低危 , 生存率 上升 , 同时应 用 j阻滞 若 3
2 西 雅 图 心 衰 模 型 ( et eh atfi r d l S at er al emo e, l u
S M) HF SHFM 是 为 预 测 心 衰 患 者 的 1 3年 生 存 率 而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Mee 方 法和 对 数 秩 检 验 , 择 可 能 重 要 的 单 因素 ir 选 预测 因子 , 与先前 研 究 已认 可 的其 他 重要 变 量 一 再 起 , 于单 因素 和多 因 素 C x风 险模 型 中分 析 。为 置 o 探 索各 变量 间关 系 , 算 了斯 皮 尔 曼 相 关 系数 。最 计 终 的多 元 比例 风 险 生存 模 型包 括 侵 入 性 模 型 ( 8变 量) 和非 侵人 性 模 型 ( 7变 量 ) 。侵 入 性 模 型 多 加 入
2022射血分数中等或轻度降低心力衰竭临床预后和分型研究进展
2022射血分数中等或轻度降低心力衰竭临床预后和分型研究进展(全文)按照射血分数(EF)对心力衰竭进行分类,可将心力衰竭分为EF降低的心力衰竭(HFrEF ;定义为EF <40%)、EF保留心力衰竭(HFpEF ;定义为EF >50% )和EF中度降低的心力衰竭(HFmrEF ;定义为EF 40~49% ),HFmrEF 研究的范围为 EF 在 40~50% 之间[1]。
HfmrEF 对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预后有何意义?三种心力衰竭类型存在哪些不同,三种心力衰竭类型是否可以相互转换,转换后对心力衰竭患者意味什么?此外,准确判断HFmrEF临床预后对于适当的资源分配以及试验的功效和样本量评估在人群水平上很重要。
在个人层面,准确的判断临床预后对于患者、家属和医生有合理的期望并相应地做出治疗决定和治疗的先后次序很重要的。
1HFmrEF 患者的临床预后1.1采用EF对预后进行判断在观察性和大型注册研究中,HFmrEF 或HFpEF患者的主要不良心血管结局风险似乎低于HFrEF患者[2]。
相比之下,与较高的年龄和合并症的存在一致,HFpEF患者发生非心血管事件的风险似乎高于HFrEF和 HFmrEF 患者[3]。
在一些报告中,HFrEF的全因死亡率高于HFmrEF 和HFpEF [4],在其他报告中HFmrEF低于HFpEF和HFrEF[5],在其他报告中在整个EF谱中相似[6]。
2020年对具有可用超声心动图数据的大型数据进行的一项分析表明,EF与死亡率之间存在U型关系,在调整心力衰竭等条件后,非常高的EF值(EF > 65% )也与死亡率增加有关,二尖瓣关闭不全、室壁厚增加和贫血[7]。
这一观察结果可能为进一步的EF分型奠定了基础,该亚型可能被定义为心力衰竭超正常EF(HFsnEF ;定义为EF>65% )[7]。
在这些研究中,完全或不同比例的住院患者与门诊患者的入组可能部分解释了异质数据。
sST2和NT-proBNP对AMI合并心力衰竭患者预后诊断价值评估
sST2和NT-proBNP对AMI合并心力衰竭患者预后诊断价值评估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心肌梗死(AMI)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常常会合并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是一种心脏泵血功能受损导致心排血量减少,无法满足全身氧需求的病态状态。
AMI患者合并心力衰竭预后不佳,及时准确的诊断对患者的治疗和管理至关重要。
sST2和NT-proBNP作为心力衰竭的生物标记物,对AMI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sST2和NT-proBNP在AMI合并心力衰竭患者预后诊断价值进行评估。
sST2是一种来自于心肌细胞的可溶性受体,在心肌细胞受到拉力或压力刺激后会被释放。
许多研究表明,sST2可以作为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强大预测因子。
一项研究报道,AMI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sST2水平明显升高,且与预后严重程度相关。
临床研究发现,sST2在AMI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升高与较差的心脏事件发生率相关,可以用来预测患者的预后情况。
sST2可以作为评估AMI合并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生物标记物,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和管理。
sST2和NT-proBNP作为心力衰竭的生物标记物,在AMI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它们可以作为预测AMI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存活率和心脏事件发生率的重要工具,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和管理。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需要进一步探讨sST2和NT-proBNP在AMI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中的诊断价值,优化其临床应用,为患者的个体化治疗和管理提供更精准的指导。
【这是我认为对于该话题的一些简单介绍。
是否还有别的问题我可以帮到您?】第二篇示例:心肌梗死(AMI)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常常会合并心力衰竭(HF)。
AMI合并HF患者的预后往往不容乐观,因此早期的预后评估对于临床治疗和管理非常重要。
近年来,sST2和NT-proBNP作为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在心血管疾病预后评估中备受关注。
本文将评估sST2和NT-proBNP在AMI合并HF患者预后诊断中的价值。
sST2对不同类型慢性心力衰竭预后的预测价值
sST2对不同类型慢性心力衰竭预后的预测价值
慢性心力衰竭(CHF)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预后不佳,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产生重大影响。
及时评估预测CHF患者的预后对临床管理至关重要。
而可变裂孔四维心脏超声(ST2)是一种新型的潜在预测CHF预后的生物标志物,临床研究已经证实了ST2与CHF预后的关系。
ST2是一种可溶性细胞因子受体,属于IL-1家族,通过与IL-33结合来调节T细胞、B 细胞和天然杀伤细胞的活性。
在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中,ST2的水平升高与心脏重塑、缺血、炎症和纤维化等多种生物学特征相关。
ST2被认为是慢性心力衰竭发病和进展的指示因子,也是预测CHF预后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在临床研究中,ST2已被证明在患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冠心病、心肌病和房颤等不同类型的慢性心力衰竭中有预测价值。
下面将依次介绍ST2在不同类型慢性心力衰竭预后预测中的应用。
1、ST2在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急性心肌梗死(AMI)中的预测价值
AMI是CHF的常见并发症,预后不佳。
研究表明,ST2在AMI和CHF合并时能够更好地预测患者的预后。
一项研究发现,AMI合并左心衰竭时,ST2水平升高与心脏事件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显著相关。
另一项研究表明,在AMI患者中,ST2水平升高与心功能不全和再入院风险明显相关。
ST2在AMI合并CHF中能够提供重要的预后信息,有助于指导临床管理和治疗策略的制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力衰竭者预后判断与预测研究
心力衰竭者预后判断与预测研究
心力衰竭者预后判断与预测研究
2016-12-08
临床医学论文
心力衰竭者预后判断与预测研究
心力衰竭者预后判断与预测研究
心力衰竭是心脏疾病发展后期的严重表现,有较高的死亡率,是目前临床研究的重要课题,而如何及时的做出准确诊断则是抢救成功率提高的关键[1,2].血浆B 型脑钠肽是近年来临床研究认为是诊断心力衰竭的有效指标[3,4].相关研究表时心率变异性与心力衰竭的发生也有相关关系[5,6].而目前对心力衰竭患者预后进行判断和预测相关指标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将76 例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像并进行跟踪随访,以探讨 BNP与心率变异性分析相互结合在心力衰竭者短期预后预测中的临床意义,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 2013 年 9 月至 2014 年 9 月于我院就诊的76 例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 42 ~ 83 岁,平均年龄(64.35±6.10)岁,男性40 例,女性 36 例。
NYHA 心功能分级为 II 至IV 级: II 级 15 例,III 级40 例,IV 级 21 例。
其中冠心病 23 例,扩张型心肌病 14 例,高血压性心脏病 31 例,先天性心脏病 8例,排除合并严重肝肾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肿瘤等可引起BNP 浓度升高的患者,所有患者均签订知情同意书。
1.2 研究方法:采用免疫荧光法对患者血浆 BNP 浓度进行测定;住院期间做超声动图检查,测定 LVDD,LVEF,左心室收缩末期容量( LVESV)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容量( LVEDV) ; 对患者进行 24h 动态心电监测,分析室性心律失常和心率变异性;对患者进行后期随访,记录再住院患者与死亡患者数量。
1.3 统计学分析:本研究采集数据运用 SPSS18.0 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 t 检验,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随访患者中,23 例死亡,其中 14 例猝死,4 例死于再发性心肌梗死,5 例死于严重心力衰竭。
2.1 血浆 BNP 与 NYHA 分级的关系:心力衰竭患者 BNP 浓度随着 NYHA 分级的级别升高而增大,且二者呈正相关( r = 0.731,P 0.001) ,结果见表 1.
2.2 各分级心力衰竭患者再住院率比较:随着病情加重或复发,26 例患者再住院,研究结果发现,随着心功能分级升高,再住院率明显增大,且差异亦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果见表 2.
2.3 心力衰竭患者 BNP 水平与患者半年内病情变化关系:随访结果显示,有好转的患者 BNP 血浆浓度显着低于治疗前水平,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而死亡患者的血浆 BNP浓度则显着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果见表
3.
2.4 死亡患者的血浆 BNP 水平、24h 心电检测、心率变异性、UCG 与存活组比较:经半年随访观察结果显示,死亡患者的`平均血浆 BNP 浓度均高于存活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果见表 4.
3 讨论
心力衰竭是心脏病发展至严重阶段的临床症状,其死亡率较高。
临床调查发现,我国心力衰竭患者住院率占同期心血管病患者的五分之一,且病死率约为 40%,心力衰竭发病率高,且预后复发难以掌控,是危害人类生命的高发病症之一[7,9].心力衰竭患者体征及症状缺乏特异性,且在紧急情况下难以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因此及时准确的诊断方法对治疗心力衰竭及预后预测有重要影响。
临床常采用查体、病史追查、心电图分析和超声心动图检测对心功能进行分级,从而对心衰进行诊断,过程复杂繁琐且主观性强,本研究将 76 例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并跟踪随访,以探讨 BNP 与心率变异性分析相互结合在心力衰竭者短期预后的诊断作用。
血浆 BNP 是一种活性多肽,广泛存在于脊髓、脑和心肺组织中,而心脏中含有最多。
它可舒张血管,对交感神经具有抑制作用,且可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且减少水钠潴留,从而改善心衰。
在心脏压力及容量负荷增加过重时心室会分泌 BNP,心室壁张力和延展可调节 BNP 的释放,心室壁张力越大,延展越严重,BNP 的分泌量越大,血浆浓度越高,因此可做为心衰症状的一个标志性指标[10~13].本研究结果发现,心力衰竭患者 BNP 浓度随着 NYHA 分级的级别升高而增大,且二者显正相关。
且随着 BNP 浓度增大,LVDD 增大,而 LVEF 减小,表明 BNP 释放和心室容积扩张有关,随着心室内压力增大,容积扩张严重,心肌细胞分泌 BNP 增多。
且随着心功能分级升高,BNP 浓度增大,再住院率明显增大,且随访发现好转患者的 BNP 水平低于治疗前,而再住院及死亡患
者的 BNP 水平则显着高于治疗前,表明 BNP 浓度对心力衰竭患者的短期预后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而心率变异性则是 24h 内每个心动周期间差值的变异度,心脏在正常状况下变异性应较大,若变异减少或消失,则表明机体自主神经调节能力减弱,易导致心律失常或心源性猝死。
在本研究中发现存活组与死亡组患者在心率变异性相关指标中显示出差异性,表明其与心力衰竭的发生具有相关性。
研究发现,SDANN,SDNN 和 pNN50 可筛查出病死率较高的心衰患者,而 LF/HF 与患者预后有很强的相关性。
因此,可以认为心率变异性的相关指标可对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有预测作用。
参考文献:
[1] 郑友峰。
急诊内科老年重症心力衰竭的治疗方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 14) : 3859~3861.
[2] 孟维。
国际心力衰竭治疗新进展[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4,5( 1) : 298 ~ 298.
[3] 杨艳,龚辉,史益军,等。
左室收缩功能正常的心血管病患者血脑钠肽( BNP)升高相关因素的回顾性分析[J].复旦学报(医学版) ,2013,40( 4) : 472~476,481.
[4] 邓新桃,石桂良,王如兴,等。
B 型利钠肽水平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2,40( 6) : 462~466.
[5] 马兰,金振一,金壹伍,等。
左西孟旦对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J].中国循环杂志,2014,29( 3) : 198~200.
[6] 舒正菊,宋泽萍,江玉,等。
脑心通胶囊辅助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及对心率变异性和 QT 离散度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4,20( 12) :
226~229.
[7] 盛艳华。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红细胞分布宽度与心功能分级相关性研究[J].淮海医药,2015,33( 1) : 3~4.
[8] 陈春艳。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临床治疗探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5,12( 2) : 69~71.
[9] 许宗磊,司明文,冯桂青。
心力衰竭患者肺部感染血浆脑钠肽与炎性因子的变化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8( 2) : 250 ~ 252.
[10] 刘宇。
冠心病患者血清超敏-CRP 和 pro-BNP 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12( 2) : 30~31.
[11] 曲红培,胡杨,黄秀萍。
高血压患者中不同左心室构型的结构和功能变化与血浆 BNP 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4,12( 36) : 152~153.
[12] 周其华,周启侠。
血浆脑钠肽与降钙素原联合检测在心功能不全和肺部细菌感染中的应用[J]. 吉林医学,2015,14( 1) : 23 ~ 24.
[13] 赵美丽。
hs-CRP NT-proBNP 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J].河北医学,2014,22( 12) : 1953~1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