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写作的一般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写作的一般规律

【摘要】从给文章下定义入手探讨文章写作的一般规律,说明文章写作过程是一个由客观事物到主观意识,再由主观意识到具体文章的双重转化的过程。

【关键词】文章写作规律

“作文难”是中小学生的普遍问题,未能有效破解这一难题是众多教师、家长的普遍问题。许多人花费大量精力刻苦学习写作却进步缓慢,有些人视写作为畏途而望而却步。为什么存在这些现象?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忽略了对写作规律的探究与把握。为此,本文试对写作的一般规律作一粗浅探索,以求对克服上述现象有所助益。

1.文章的定义

要探索写作规律,必先明确文章的定义。毛泽东说“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反对党八股》),《现代汉语词典》说“文章是有组织的语言文字”。这两种解释,分别侧重于文章的内容和形式。如果把二者结合起来,是否可以给文章下这样一个定义:文章是作者以语言文字为媒介,对事物尤其是事物本质的有选择的比较系统的反映。

为什么文章必须反映事物的本质?我们知道,本质是事物诸要素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事物的本质决定事物的现象、现状、发展趋势和未来结局。因此,我们认识事物的根本任务,就是要认识事物的本质;我们要解决问题,就必须把握问题的本质。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来看一个简单的例子。一位总经理走进工厂的车间,看到车间地上有一摊油,马上叫来车间主任问:”地上为什么有一摊油?”车间主任说:”哎呀,清洁工没有及时打扫。”于是叫来清洁工把那那滩油擦干净了。地上的油没有了,问题算解决没有?没有解决。总经理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地上的油是哪儿来的?”经过调查发现,原来机器上的一个零件坏了,导致漏油,于是维修工赶过来,把机器上的零件更换了。换好了零件,油不漏了,问题彻底解决没有?还是没有。“这个零件为什么会漏油?”这是第三个问题。原来,它没有到额定的使用时间就突然坏了,所以漏油了。“为什么没有到额定的使用时间就坏了呢?”这是第四个问题。原来,最近车间换了一家零配件供应商。于是提出第五个问题:“为什么要换零配件供应商呢?”经过调查发现,这家供应商与公司采购员王二狗关系特好,是王二狗的亲戚,所以王二狗就向其订货。于是提出第六个问题:“为什么我们公司同意更换零配件供应商呢?仅仅因为他是王二狗的亲戚吗?”这样一路问下来,最后答案就出来了:因为有人吃回扣,所以地上有一摊油。这个因果关系,就是问题的本质所在。它说明,只有解决了商业贿赂吃回扣这个本质问题,才能彻底解决地上有一摊油这个现象问题。

为什么文章反映事物的本质是有选择的?因为,事物的本质是丰富多彩、复

杂多样的,任何事物都可以作纵向分析和横向分析,还可以与外部相关事物联系起来加以分析,每种分析都可以得出一个或若干个不同的本质来,而一篇文章只能把事物的一个本质反映好,所以,文章反映事物的本质,必须根据需要和可能,选择事物的一个本质并把它反映好、反映透彻,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例如,对于蒋介石这个历史人物,我们的文学作品为了弘扬主旋律,说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一真理,就要重点揭露他残杀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阻碍和破坏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罪行,从而暴露他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官僚买办阶级总代表的反动本质;如果我们从促进祖国统一、台湾回归祖国出发,则可以表现他能够抗日、坚持一个中国的主张的爱国本质;如果我们从教育后代出发,还可以反映蒋介石参加民主革命后痛改风流恶习、坚持科学生活的良好品质习惯。

2.文章写作的一般规律

从文章的定义可以看出,文章的写作过程是一个双重转化的过程:首先,由客观事物转化为作者的主观意识,然后,由作者的主观意识转化为具体的文章。这个双重转化过程就是文章写作的一般规律。

在第一重转化中,作者要对需要反映的客观事物进行长期、全面、深入、细致的观察和思考。通过对客观事物的种种现象,也就是对事物的各部分、各方面、各阶段、各环节的情况及其发展变化的观察、思考,认识和把握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本质。这些现象以及他人对这些现象的观察结果,就是作者所搜集的材料。作者根据实际需要决定要说明的那个本质,以及作者由这个本质认识而产生的感情(热爱或憎恨,喜欢或讨厌)、态度(肯定或否定,支持或反对)和主张(应该怎么样或不应该怎么样,应该怎么办或不应该怎么办),就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这个主题就是作者的主观意识。

一篇文章的主题,是作者对于特定的事物认真观察、思考的结果。对作者本人来说,它的正确性与表达的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对于读者来说,其正确性与表达的必要性则需要加以说明或证明。因此,作者为了充分、有力地表达这个主题,就要在他(她)所掌握的全部材料中选取最典型、最有说服力的材料,来说明、印证这个主题。同时,对于没能选取或不便展开的材料,则用精练的语言加以摡括,用来辅助或者引出典型材料。例如,有的文章可能出现这样的句子:“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这样做的”事例很多,写出来的可能只有一、二件,二、三件典型的。没写出来的同类事例就用”这样做的”概括了。主题和材料,就构成了文章的内容。

文章内容确定了之后,还必须系统地有条理(组织)地把它表现出来。为此,作者必须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综合、排列组合。也就是确定:把全文分为几大部分,每部分分为几个次层、段落,各个部分、层次、段落在全文中处于什么位置,起着什么作用,相互之间是什么关系(如因果、目的、条件、并列、顺承、转折,等等),哪些材料放在哪个部分、层次、段落,哪些材料详写,哪些材料略写,哪些材料一笔带过,等等,这样就确定了文章的结构。文章的结构一般以提纲的形式呈现。

为了把这个结构固定下来,把文章的内容展示出来,作者就要使用记叙、议论、抒情、说明这些表达方式。记叙是客观地记录、再现事物的重要现象、情况;议论是直接表达作者对具体事物的看法和观点;抒情就是抒发作者由客观事物激发而生的感情;说明就是用简明的语言介绍、交代客观事物的情状、性质和机理。记叙、议论、抒情和说明这些表达方式又体现为具体的语言文字,如单句、复句、句群等。为了使语言通顺,便于他人理解,作者就必须遵守语法和逻辑规则;为了使语言准确、形象、生动,富于表现力和吸引力,作者就必须使用一定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借代、排比、夸张、设问、反问、顶针、复叠等。至此,一篇完整的文章草稿才算形成;经过对主题、材料、结构、语言的反复修改,才能最后定稿,一篇比较完美的文章方可呈现于读者眼前。从选择材料到修改定稿的复杂过程,就是由思想意识到具体文章的第二重转化过程。

写作的一般规律说明,驾驭写作活动和提高写作水平,必须具备综合素质和能力。这些综合素质和能力包括:基本的语言、逻辑、修辞知识、相关的理论知识和生活常识,较强的观察力、判断力、表达力和创造力。这些素质能力的获得,需要我们认真看书学习,注意观察思考,坚持写作训练。只要我们坚持做好这三个方面,学生作文和成人写作的难题定能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基础写作学》:作者刘锡庆,中央电大出版社1985年出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