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培训讲义(1)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完整版课件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完整版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相关内容。
主要涉及教材的第一章“小学语文课程性质与目标”以及第二章“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与要求”。
详细内容包括小学语文课程的性质、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等方面,旨在让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和标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小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明确语文学习的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提高语文素养。
3. 培养学生运用新课程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并运用小学语文课程性质与目标,把握教学内容与要求。
教学重点:小学语文课程的性质、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教材、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实践情景,让学生思考语文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 新课内容展示:讲解小学语文课程的性质、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3. 例题讲解:分析教材中的典型例题,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新课程标准。
4. 随堂练习:布置与新课内容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程性质、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在实际学习中的应用。
7. 课堂反馈:了解学生对新课内容的掌握情况,解答学生的疑问。
六、板书设计1. 课程性质:人文性、工具性、实践性、综合性。
2. 课程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3. 教学内容:拼音、汉字、词语、句子、阅读、写作、口语交际。
4. 教学要求:掌握拼音、认识汉字、理解词语、运用句子、阅读理解、写作表达、口语交际。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简述小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
(2)根据新课程标准,列举出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3)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运用新课程标准提高语文素养。
2. 答案:(1)小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包括人文性、工具性、实践性、综合性。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培训讲义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第一部分前言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
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调换词序)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培训
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 主动性和创造性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阅读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 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 间对话的过程。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 学生的阅读实践。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 评价的能力。 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 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 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1、关注学生发展,“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是课改的核心理念。 2、强调教师成长。 3、重视以学定教。
教师的角色定位
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 者,是平等中的首席。 教师是新课程的实践者、研究者,是校本课程 的建设者、开发者。
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对待教学关系,新课程强调帮助思。 对待其他教育工作者,新课程强调合作。
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修改作文的内容、修 改作文的态度、修改作文的过程、修改作文的 方法。
感谢各位老师的积极参与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区别
课程价值趋向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 课程目标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从只关注教师教学转向关注课程实施过程。 课程管理从刚性转向弹性。
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 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 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 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 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 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 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学习讲义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学习讲义第一节正确理解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一、什么是语文“语”,大家都认为是指语言;“文”,就是文字、文章、文学、文化。
也有人考证这门课程定名的由来,认为“语文”是指“口头语”和“书面语”。
我们说,“语文”应该包括口头和书面的语言,包括文字、文章、文学和文化。
语言文字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语言文字以及有语言文字构成的作品都属于文化。
二、如何认识语文课程的性质关于语文课程性质,多年来人们提到过基础性、实践性、思想性、科学性、民族性、综合性等等。
可见,语文课程的性质不是单一的,而是多重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指语文本身是表情达意、思维交际的工具。
这里的“工具”是一种比喻的说法。
它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它有助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
但他又不是独立于主体之外的物化的工具,而是与人类生存、思维、表达一体的(即语文这个工具总是承载着一定的思想、情感等)。
它是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指语文它不仅负载文化、传承文化,传达社会价值观,从而维系社会的正常运作,而且它本身就是一种文化。
它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创造力与生命力的过程。
语文课程,先实现工具性目标,后补充人文性内容;或者首先突出人文性。
这两种想法都是不妥当的。
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结合在一起的,语文课程要同时实现这两方面的目标是并不矛盾的。
当然,要实现两方面目标的高度结合,必须在目标和内容的设计上、在实施上下大工夫,而且首先要在思想认识上下工夫。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是语文课程应该争取的目标,也是完全可以实现的目标。
“工具性”与“人文性”是有机统一的,是一体两面,而不是两点相加,是语文学科“形式”与“实质”两个侧面。
性质决定地位。
语文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承担的重要责任,决定了语文课程在学校教育,尤其是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地位。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培训材料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培训材料2011年8月小写语文课程标准共由三大部分和附录组成。
第一部分:前言,主要阐述三个问题,课程的性质和地位;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的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包括总目标和阶段目标。
第三部分:实施建议,包括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
附录:一是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二是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三是语法修辞知识要点。
下面,我们详细组织大家学习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性质与地位一、什么是语文“语”,大家都认为是指语言;“文”,就是文字、文章、文学、文化。
也有人考证这门课程定名的由来,认为“语文”是指“口头语”和“书面语”。
我们说,“语文”应该包括口头和书面的语言,包括文字、文章、文学和文化。
语言文字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语言文字以及有语言文字构成的作品都属于文化。
二、如何认识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指语文本身是表情达意、思维交际的工具。
这里的“工具”是一种比喻的说法。
它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它有助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
但他又不是独立于主体之外的物化的工具,而是与人类生存、思维、表达一体的(即语文这个工具总是承载着一定的思想、情感等)。
它是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指语文它不仅负载文化、传承文化,传达社会价值观,从而维系社会的正常运作,而且它本身就是一种文化。
它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创造力与生命力的过程。
“工具性”与“人文性”是有机统一的,是一体两面,而不是两点相加,是语文学科“形式”与“实质”两个侧面。
性质决定地位。
语文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承担的重要责任,决定了语文课程在学校教育,尤其是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一、《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四个基本理念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小学课程标准第一讲课件
二 、 关于阶段目标
阶段目标是总目标的具体贯彻和实施。
具有以下特点: 1 注意体现学习目标的阶段性和连续; 2 正确处理基础性与发展性的关系; 3 明确提出情感态度和学习习惯方面的目标; 4 第一次提出“综合性学习”的目标 。
第一学段(1~2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 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4.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 整洁。 5.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 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 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6.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 学习独立识字。
对教学改革的具体建议
(五)关于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是指: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 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 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1. 突出自主性。 2. 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 3. 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配合。
四 、评价建议
(一)评价的目的
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 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 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 生的发展。
五个领域
1 . 识字与写字(它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
评价目标: 一评识字数量; 二评识字质量; 三评识字能力; 四评写字能力。
五个领域
2. 阅读
评价目标: 一评阅读能力; 二评阅读习惯; 三评阅读方法。
五个领域
3. 写作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培训
累计认识常用汉字 2500个左右。
认识常用汉字1600
识字 个左右。 数量:
查字典 学会用音序检字法和 方法: 部首检字法查字典
独立 学习独立识字(借助 识字: 汉语拼音、查字典) 识字 喜欢学习汉字、主动 兴趣: 识字、写字的愿望
第一学段
会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 检字法查字典、词典
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 力(查字典、词典)
七、课程总体目标与内容:
课程目标从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 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三者相互渗透, 融为一体。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 提高。
具体有:1——10条。
LOGO
八、学段目标和内容
(一)识字与写字;(二)阅读;(三)写作(写话); (四)口语交际;(五)综合性学习
语文素养全面协调发展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培训
(2011年版)
目录
一、 课标的功能
二、 课标的结构体系 四、 课程性质 六、课程设计思路
三、课程多种功能及 奠基作用
五、课程基本理念
七、总体目标和内容 八、学段目标和内容及教
学建议、评价建议
一、课标的功能
教材编写的直接依据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
对学生进行学业评价的基本依据
对汉字有浓厚兴趣、 养成主动识字习惯
第二学段
累计认识常用汉 字3000个左右。
会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 检字法查字典、词典
有较强的独立识字 能力
对汉字有浓厚兴趣、 养成主动识字习惯
第三学段
第四
识字教学及评价建议
1600 个左右
第一学段
2500 个左右
第二学段
3000 个左右
第三学段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PPT课件
2、“识字与写字”学习目标的特点
(1)、准确定位汉语拼音学习目标, 适当降低汉语拼音教学要求。 (2)识、写要求分开,提出认识和学 会两种目标。 (3)、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 ,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体会汉字的优 美。 (4)、给学生打下扎实的、可持续发 展的识字基础。
寄语
倡导语文教师要以“读”为基本方法, 把读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激活学生原有的 知识和经验,促进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和对语 言的积累,激发学生的情感,进而最大限度 地开发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抓住文中内 涵深刻的句段,反复朗读,让学生的情感体 验与作品产生共鸣,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正确 会通文意、与文本对话。使学生的心灵一次 又一次地受到激荡,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 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享受学习的快乐, 显现生命的丰彩!
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 心。 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 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 3、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 的快乐。 4、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 5、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 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6、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冒号、引号。 7、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8、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3、教学建议
1、拼音教学不要求学生直呼,但教学 仍要重视“拼读音节”能力的训练,其 余要求不降低。 2、提倡在情境中识字,在生活中识字。 识字和理解运用能力同步发展。 3、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巩固识字教学。 4、识字与写字教学的评价要兼顾几方 面。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培训ppt课件
-
4.坚持在语文课程的实施中正确把握本学科 的特点——人文性、实践性、本国通用语言文 字教学的特点、汉语言文字特点以及课程的综 合性,积极探索语文教育的规律。
5.坚持推进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评价方式的 转变,积极吸收当代教育的新理念,使学生在 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中提高人文修养和创 新能力。 6.坚持“素养—养成”的课程基本模式,力 求改变片面追求熟记学科知识和熟练操作技能 的教学模式。
-
二、修订了什么
• 2011版课标改动很大,新增内容152 处,删除内容87处,调整的词句、标点 200多处。 • (一)不变的——八个坚持 • (二)变动的——五个强化
2019
-
8
1.坚持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 一”的价值追求。
• “影响”“化育”,
• 强调“工具性“人文性”以及二者的统一必 须紧紧围绕语文课程目标与内容的核心—— 语言文字的运用,将知识、能力的教育与立 人教育融为一体。
-
提倡要高度重视积累
• 阅读、诵读可以帮助学生增强积累,但是还 要指导学生用好积累的工具,掌握积累的方法,激 励和督促学生养成这方面的习惯,并且引导学生在 语文运用中充分调动自己的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 还要加强梳理,每隔一个阶段进行一次“盘点”, 边学习,边温习,并且将所学内容条理化,盘点领 悟知识、经验和各种新信息之间的联系,逐步把握 语文学习和语文运用的规律。
-
2.坚持“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 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系统。
3.坚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即全面 提高全体学生语文素养,在语文教育中促进学 生整体素质的良好发展。
• “语文素养”是指学生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 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修养,以及在语 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 情趣、价值观等人格修养( 其实就是三维目标的基 本要求 )。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学习讲座提纲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学习讲座提纲各位老师:你们好!站在这里,面对这么多的老师,心里总有点战战兢兢的。
新课程改革来到我们这里已经三年了,再过几年,大家都能用上按新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
今天我准备用一点时间,将自己对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一点理解向大家汇报一下。
一、产生的时代背景:像中国古代人说的天时、地利、人和的道理一样,任何事物的产生都不是人力所能为的,它都会遵循一定的规律。
课程标准的产生也是一样,有它的时代背景。
121就发现:近30容、教育手段、教育过程、教育组织等重大变革。
这正像我以前说的故事那样:台湾狂才李敖说他自己吃面条。
旧社会的上海,货币膨胀。
刚进面条店的时候,牌子上写着面条只有一块钱的,可算帐时,却要二块了,到一走出店门,牌子上已经改成三块一碗了。
还有,新世纪人类面临各种困扰自身的问题,如,人口爆炸、环境污染、资源枯竭、战争、贫困,这些问题都是人类自身行为造成的。
从教育上说,这些行为的产生与“维持性学习”形成的“撞击式思维方式”不无关系。
为了迎新未来的挑战,要由“撞击式”思维方式转变为“预期性”思维方式,相应地要由传统的维持性学习,转变为创新性学习。
也就是说,大家再不能敌来我挡了,人口爆炸了,好,计划生育;环境污染了,好,全球行动,拯救地球。
不能这样了,而是要像古代易经所说的那样会算了,“夫庙算多者,得算多也”,还没有下雨,就知道要下雨了,该准备雨伞了;人家还没有跑,你却已经冲在前面了。
2、全世界课程改革的需要:目前,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在热火朝天地搞课程改革。
我们不搞,行吗?又将落后五百年了。
我们先来看看其他国家和地区改革的趋势是怎样的:(1)调整培养目标,使新一代国民具有适应21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必备的素质。
(2)课程内容,关注学生生活与经验,反映社会、科技的新发展,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
(3)课程实施,改变培养模式,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使今天的学生成为未来社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公民。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PPT课件
解读之一:
不拘形式地写见闻、感受,就要求我们 重写“实”,写亲身经历和耳闻目睹的 人、事、景、物,做到实实在在地说真 话,写自己真实的情感和体验。不能写 没有真实体验的空话、套话,说迎合别 人的话,甚至说假话。这对于学习做人 的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一课。从长 远看,它对于开启一代真、善、美的社 会风气,净化人文环境,培养做人的基 本素质也是十分重要的。
(三)、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 语文课程。
1、建设开放的富有活动的课程体 系,是这次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 2、课程不等同于教材。 3、怎样看待教材。 4、倡导新的课程观。((1)生成 的课程观;(2)整合的课程观; (3)实践的课程观。)
(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 究的学习方式。
1、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是“教 学之本”。 2、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为——多元智力理 论给我们的启示。 3、多元的学习活动方式。(研究性学习;在计算机环
解之三:
在知识和能力方面,课程标准提出“能写简单的记实 作文和想象作文”。“想象作文”是为了培养学生丰富 的想象能力,进而为培养创新能力打下基础。想象 作文首先要鼓励学生敢于想象,进而引导学生会想 象。课程标准就作文条理性方面提出了“能根据习作 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的要求。这个要求看似 简单,实际上隐含着强调学生作文思维的合理性语 严密性。 这里要强调的是,一定要落实“感情真实” 的要求,要力戒目前习作中普遍存在的“假情”、“矫 情”。“真情”表现的不仅是文品,更是人品;要提倡 学生自主拟题,少些或不写命题作文;要注意落实 “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要求。
(一)总目标是基于人的终身需要以及和 谐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语文素养而提出 的,所以它的基本精神体现了人文性与工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培训
2018-2019-2 第 9 周教师业务学习及校本培训材料地点:会议室培训内容: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培训《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内容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性质与地位二、课程基本理念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总目标二、阶段目标(1—— 2 年级、3—— 4 年级、5—— 6 年级分别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口语交际、综合性练习、习作方面有所要求)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一、教科书编写建议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三、教学建议(分别从识字写字与汉语拼音教学、阅读教学、写话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综合性学习提出建议)四、评价建议改动内容:(1)前言部分导语完全重写,课程性质的表示也有补充,课程基本理念、设计思路上有较多修改。
(2)“课程目标与总体目标与内容” 、“学段目标与内容” 也有较多修改。
(识字、写字)(3)实施部分的教学建议增加了比较多的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补充了具体建议;结构上有较大调整。
(4)优秀诗文背诵编目增加了16 篇,数目有调整,新增加两个字表(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2500 个字)第一部分前言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通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增强,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出现,给社会语言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带来了新的天挑战。
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对人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语文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培训
2011年《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培训》各位老师:大家好!2011版课程标准已公布,今日我们一同来学习沟通一下有关课程标准和语文讲堂教课。
一是教课目的要明确,要能提出整合的三个维度的教课目的。
在教课目的里,要突出今年段的语言训练点,要把语言训练点、水平培育点、方法习得点搞得十分明确。
二是教课过程、教课方法要创新。
也就是要简化教课过程,改良教课方法,果断摒弃繁琐的内容分析,在人文内涵上深挖洞的做法。
把教课要点、把教课的策略定在理解语言品尝语言上,要让语文课更有语文味。
第三个打破是,在讲堂上学生要真学,要充足地学,教师擅长导,有效地指导,讲堂上要展现真切的教课过程,老师导学的功力、导学的本领要表此刻学生要有浓重的学习兴趣,踊跃投入学习的热忱,丰富多样的,全员参加的语文训练,学生要学有所获。
第四个打破,倡导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
教课内容要简洁,教课环节要简化,教课方法、教课手段要简易。
教课态度要亲和,教课语言要朴素,做到简中务实,简中求活,丰格多样,百花齐放。
我们走在行进的路上,语文意识、基础的意识、文本义识、训练意识要加强.着重发掘语言训练点,在有限的四十分钟里,老师们努力表现着重自主学习,读中感悟,指导方法,培育水平。
我们的投入与产出不可正比,教课实效性不强的原由第一,在工具性和人文性之间,我们的语文教课倾向了人文性。
特别在公然课上表现很显然。
我们在推行繁的内容剖析,浪费了好多可贵时间,在语言训练不很落实。
表此刻重内容轻语言,重文学轻文章,重感悟轻训练,重拔高轻基础。
是语文的功能和任务是教课生学习语言,要培育学生理解和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一篇篇课文承载丰厚的人文文化。
在学习过程中必然遇到思想的熏陶,文化的陶冶,获取美的启示。
在推行听闻读写中获取的,而不需要外在的人为的深挖洞。
第二,教课目的的阶段性不明,各个年段都在剖析内容上使劲,教课目的越位、不到位的状况同时存有。
显然的表现是低年级的阅读教课向中年级靠,中年级的阅读教课向高年级靠,高年级的阅读教学向中学靠,在剖析内容上层层拔高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培训贾悦小学曹发梅各位同行:上午好!今天,我跟大家一起来探讨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些问题,目的是抛砖引玉。
我想采用从宏观到微观、从观念到方法的结构来谈点滴的学习体会。
其实大家学得一定比我们好、理解得比我们透、探讨得比我们深。
我个人认为,这场改革是一次自上而下,全方位的改革。
是由国务院直接领导的、从课程标准的制定,教材的编写到课堂教学,考试评价的系列化改革。
所以它是新的。
它新就新在理念上,新在与世界课程改革的接轨。
是古代教学法,现代教学法后的又一次教法大变革。
它必然带来迷失、模糊、甚至阵痛。
特别是语文课程,从古代走到今天人们反而不知道语文究竟是什么,该教什么,用什么教,怎么教,学什么,怎么学,有人提议语文课不要语文,甚至有人提议初中以后可以不开设语文。
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12年语文,几千个课时,无数孩子童年、少年时代的美好时光,都砸了进去,还不知道为什么?这种不明确在语文教材上表现得很明显。
说白一点,就是做了不该做的事,例如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要通过语文教学对小学生“进行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如何进行呢?教科书的编写者为了突出“辩证联系”这一观念,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折磨孩子。
人教社六年制语文第十册中有托尔斯泰写的《跳水》一篇课文。
说的是一条海船上,一个孩子跟一只猴子玩耍、追逐。
猴子爬到桅杆上去,孩子也不甘示弱,爬上桅杆去追猴子。
猴子灵巧,爬到桅杆上,把孩子的帽子放到了最高的横木一头,孩子气极了,丢开桅杆,走上横木。
突然间,情况变得危在旦夕。
只要孩子一失足,就会跌到甲板上,粉身碎骨。
这时所有的水手都惊呆了。
这时船长--也就是孩子的父亲出来了,手上拿着一枝枪,他本来是要打海鸥的,看见孩子,立即把枪瞄准儿子,喊着:“赶快跳到水里,不然我就开枪了!”小孩跳到水里,水手们把他救了上来。
这篇文章写的是父亲对儿子的至爱,那种情急之智,很感人。
教参上要求学生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
要知道哪些事物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要注意是怎样变化的。
--猴子是怎么和小孩发生联系的?于是按照要求,老师不断地引导学生去理解猴子和人之间有什么联系,学生怎么也理解不了,老师就不停地挖掘字句,就这样生拉硬扯,彼此痛苦不堪。
后来又改为要把船长解决问题的方法作为教学重点。
一篇好端端的课文,硬是被整得支离破碎。
到头来,谁都不明白,学这篇文章是为了什么?一位专家说,这样消磨孩子的美好时光,该谁负责?这样一来,老师不明、学生更不明。
因此,语文只能算作一个方向不明、方位不定的模糊学科,也是一个学起来很累很难,学不学差距也不大的学科。
因此我的发言想讲三个问题:第一,从历史的角度谈一谈语文教学为什么要改革;第二,从当前语文教学现状的角度谈一谈出现的问题及目前有哪些对策;第三,如何去迎接这场改革,时间允许的话再介绍两个课例。
纵观语文课程历次改革,我想用一句话来说,就是语文课的“目的不明、内容不明、教法不行。
”这次改革就是想解决这个问题。
谈何容易,这么一个庞大的系统,触及到方方面面。
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办到的事情。
只能说是为实现语文新课程愿景我们一起去努力。
我之所以用“愿景”这个词是受了连战的启发,想用这个词来说明语文课程改革还有相当一段路,甚至是一段艰难的路要走。
培根说:“史鉴使人明智。
欲知大道必先明史。
鉴往可以知今,溯其渊源才能察其流向”。
我国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演变历史(1840年前)一、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内容历时最长,流传最广,影响最大,也最具特色。
其基本特点是:先教学蒙学读物(影响最大的是“三、百、千、千”),集中识字;然后学习以《五经》、《四书》为主体的儒家经典;以文选作为补充读物和写作范本。
二、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经验(一)识字教学识字教学的经验主要有5条:1、集中识字,为读写打基础。
汉字以象形为基础的表意特点,决定了集中识字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集中识字阶段的识字量以2000左右为宜(“三、百、千”三本书合起来,单字在2000字左右,刚好达到初级阅读所需的基本识字量)。
2、使用韵语和对偶,便于朗读、记诵。
韵语和对偶的使用符合汉字和汉语的特点,“识字教学使用整齐的韵语,或者使用对偶,或者二者并用,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办法”,因为使用整齐韵语,“念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既合乎儿童兴趣,又容易记忆”,使用对偶“从声音上说,和谐顺畅,读来上口,听来悦耳。
从内容上说,或者连类而及,或者同类相比,或者义反相衬,给人的印象特别鲜明突出,容易联想,容易记忆”。
3、正确处理“文”与“道”的关系。
以伦理道德为基本教育内容,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重要特点,这在识字教学中也得到了体现。
如《三字经》中就有这样的内容:“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1944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将《三字经》选作儿童道德丛书之一。
4、联系日常生活。
中国古代识字教学的内容注意与日常生活相联系。
明人吕坤在《社学要略》中介绍说:“初入社学,八岁以下者,先读《三字经》,以习见闻;《百家姓》,以便日用;《千字文》,亦有义理。
”“习见闻”、“便日用”、“有义理”,足见“三、百、千”等蒙学识字教材的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这也是“三、百、千、千”等蒙学读物流传于世,成为“恒用之书”的重要原因。
5、激发儿童的兴趣。
儿童喜爱听故事、喜爱看图画,喜爱大声朗诵,适应儿童的这些特点,古代蒙学识字教材中编入简短的故事、浅显的诗歌,有时配以插图,以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
例如蒙学读物中的孔融让梨、磨杵作针、击瓮出儿等故事,明清时期蒙学的“歌诗”课程,不仅能教学识字,而且能陶冶情操、培养情趣,树立志向,促进智力和语言发展。
(二)阅读教学阅读教学方面的经验主要有:1、熟读精思博览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十分重视熟读文本,熟读又以诵读为基础。
朱熹在《朱子童蒙须知》中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是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
’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通过诵读、熟读,不仅容易形成语感,而且有助于记忆理解。
读和思的关系十分密切,所谓“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
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也谈到他的体会:“读书须将本文读熟,字字咀嚼令有味。
理会不得处,且宜深思;思之不得,然后将注脚看,始有益。
”在熟读的基础上精思,方能有所感悟。
在提倡熟读、精思的同时,古代语文教育也主张广泛涉猎,并不仅仅局限在“三、百、千、千”和“四书”、“五经”的狭小范围里。
很多有识之士提出要广泛读书、接触社会,即“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许多人还认为广泛涉猎即可学会作文,古人所说的“观千剑则晓剑,读千赋则善赋”就是这个意思。
2、评点法对文章进行“圈点”、“评注”,是古代阅读教学的主要方式。
“圈点”是指在阅读时给字句画上符号。
“评注”是把对内容和文字的评论写在正文旁或行间。
使用此法,对指导学生自读,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大有益处,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细心阅读、读思结合的良好习惯。
(三)写作教学1、注重基本功训练。
“蒙学教文,注重锤字、炼句、布局、谋篇等项基础练习,不尽是笼统地一篇一篇写去。
”[3]蒙学写作练习,注重进行分解练习。
作诗之前,往往要先练属对,先是“一字对”,渐增至二字三字,直到十一字。
写议论文,往往要先练习写段落,先练习写“破题”,然后练习写“承题”,直至整篇的文章。
尽管格律化、公式化对写作来说是不足取的,但基本功训练扎实,可谓古代写作教学的长处。
在写作训练中,从单项训练开始,渐至整篇作文的训练,也体现了写作教学的一般规律。
2、多读多写多改我国古代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的说法,十分重视“多读”对写作的作用,把“读”视为“写”的重要条件,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
但读不能代替写,文章的功夫要靠多写才能练就。
古代流传着“读十篇,不如做一篇”的谚语,还流传着“多读,乃借人之工夫,多做乃切实求己工夫,其益相去远也”。
古代的写作教学,基本上体现了这一原则。
3、作文从模仿入手朱熹曾说过:“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文。
益学之既久,自然纯熟。
”这是对前人写作经验的总结,也反映了宋代对写作规律的一般认识。
实践证明,人们练习写作都是要经过模仿,而后才有创新。
三、中国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存在着三大问题和四大弊端。
(一)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三大问题1、语文教学的性质和目的问题。
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基本上是以儒家思想为指导思想的,儒家思想始终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例如《大学》中说:“大学之法,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学记》中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语文教育成了统治阶级进行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工具。
科举取士制度推行以后,全国士子趋向科举,语文教育逐渐变成了科举考试的附庸。
2、教学内容问题。
教学内容陈旧片面,主要为识字、读古文、作古文,把古人作为学习的楷模,把古文作为学习的最高境界,窒息了青年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革新创造精神。
引导人们向后看,而不是向前看。
3、教学方法问题。
教学方法死板、单一,只重整体感知,缺乏分析认识,只强调求同思维、单向思维,忽视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只尊重维护作者权威,无视读者理解的主动性、创造性。
(二)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四大弊端1、脱离语言实际。
主要是脱离口头语言实际,不重视听话能力和说话能力的训练。
我国古代作为书面语言的文言文,两汉之后就基本定型了,很少变化;而口头语言则是一刻不停地发展着,变化着。
所以二者的距离越拉越大。
2、脱离应用实际。
读、写大都与日常生活和实际应用无关。
读书皓首穷经,苦练八股,只为功名。
这也使儿童视学舍如囹狱,视师长如寇仇。
[元]虞韶编的《日纪故事》中有一则师生矛盾的故事:许衡年七八岁,受学乡师,书过目辄不忘。
一日,问于师曰:“读书欲何为?”师曰:“应科第耳。
”复曰:“如斯而已乎?”师大奇之,谓其父曰:“此儿颖悟非常,他日必有大过人者,不能为之师矣。
”固辞而去。
3、忽视文学教育。
4、忽视知识教育。
我国有起源很早,很发达的文字学、训诂学知识,但始终没有建立起适宜于语文教学的知识体系。
例如文章教育,曾经总结出一个“起--承--转--合”带有点规律性的模式,但很快就变成了僵死的八股文程式。
人们反对八股,但又建立不起规范,就只能用“文无定法”来抵制规律性的知识,其实是很无力的。
培养和提高读写能力的训练,实际上成了一种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事。
二、近现代语文课程与教学(1840-1949)(一)、语文单独设科语文单独设科,是随着废科举、兴学堂的教育制度改革而出现的。
也就是说,现代语文教育是现代语文教育制度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