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课堂发言不主动的问题归因及解决策略
小学生课堂发言不主动的问题归因及解决策略

小学生课堂发言不主动的问题归因及解决策略中年段小学生课堂沉默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一)——课堂发言不主动的问题归因及解决策略一、课堂主动发言的必要性课堂上学生的发言,有被动和主动之分。
被动发言通常是指学生在被点名或因为轮流到的情况下,而不得不做的发言;主动发言则是指学生由于发现了问题或是为了抢答问题,自己觉得有话要说,并自觉寻找发言机会的发言。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点,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和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可见,在课堂上学生能否主动发言很重要。
课堂上学生的主动发言,不仅意味着学生主体性的显现,个性的表现,创造力的解放,还体现了教与学之间真正实现了交往与互动,师生间真正实现了相互交流和沟通。
二、学生不主动发言问题归因每位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觉主动的举手发言,提出自己发现的问题,发表自己对问题的观点,抢答老师或同学的提问,评述他人观点或作业的优缺点,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表露自己对学习过程的情感和体验,使课堂形成一种研究探讨、交流合作、发挥个性的自觉主动学习氛围。
课实际的情况是,“课堂沉默”现象仍然普遍且长期地存在着,使该进行探讨的问题难以解决。
据本人多方面的观察和了解,学生在课堂上不主动发言的原因归纳起来大体上有五类,有一定的代表性,有解读的必要。
第一类学生不主动发言的原因是“不知该说什么”。
在不久前的一次课上,学生分组在对一个问题进行讨论,有位男生引起了我的注意,他既不发言,也不象在认真听,神色特别。
我便走过去抚着他的头说:“你也谈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好吗?”他似惊醒一般,一会才说:“老师,你要我说什么?”我只好给他解释小组正在讨论的问题,并提醒他上课要专心。
课后了解,原来该生在课前不慎丢了一样东西,导致上课思想走神。
农村小学生课堂不主动发言的原因及对策

农村小学生课堂不主动发言的原因及对策在农村小学中,很多学生在课堂上不太愿意发言,他们缺乏自信和语言能力,这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果。
本文将探讨农村小学生不主动发言的原因以及对策。
一、不愿意发言的原因1.语言能力方面的原因农村小学生普遍缺乏语言环境和语言资源,因此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比城市孩子差。
孩子们学习语文的基础差,语音、语调、发音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他们缺乏自信,害怕在课堂上出丑,所以不愿意发言。
2.缺乏兴趣农村小学生普遍生活在乡下,缺乏城市孩子接触到的各种新事物和新知识,他们对一些新的话题或者知识可能缺乏兴趣,因此不愿意发言。
3.教育方式的问题很多农村小学采用的是传统的教育方式,老师只是讲授,而学生则是被动地听课,老师往往不会因为自己的课堂失误而被学生反击。
学生的课堂角色是一个听众,而非一个参与者,因此他们缺乏表达自己的机会,没有积累发言经验的机会,也就不敢主动发言。
二、提高农村小学生发言积极性的对策1.创造积极的语言环境重视语言教育,加强学生听和说的训练。
学校应该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多组织学生进行口语交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练习语言表达。
老师可以在课堂上加强口语训练,鼓励学生多讲一些话,提高他们的语言水平和信心。
通过多彩多样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创设适当的情境、故事、图画等很难的事物可以成为他们发言的入口。
课堂上需要营造学生参与互动的氛围,老师可以采用提问、讨论、竞赛等方式,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多思考、多提问、多表达。
老师可以通过竞赛等方式奖励学生,让学生发现自己学到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进而主动发言。
4.提高发言的评价标准对学生的发言应该具有教育性的引导和点评作用。
老师需要给出具体的意见和建议,并将学生的表达和思考加以维护。
5.帮助学生发掘自身优点,提高信心如果学生缺乏自信,不愿意发言,那么教师就应该从他们身上寻找他们的优点,并鼓励他们依靠这些优点来表达自己。
农村小学生课堂不主动发言的原因及对策

农村小学生课堂不主动发言的原因及对策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也不断提高。
然而,仍然存在一种现象,即农村小学生在课堂上不主动发言。
这个问题不仅影响了孩子们的学习效果,而且也制约了课堂教学的进展。
本文将探讨农村小学生课堂不主动发言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原因分析(一)教学方式不合理教师过分注重授课,几乎占据了整个课堂的时间,导致学生没有机会发言。
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之间交流的时间缩短,而且也很难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二)家庭环境不支持在一些家庭,父母往往不太重视孩子们的学习,没有意识到课堂发言会对孩子的思维和语言能力有所提高。
有的家长甚至经常贪玩,喜欢留孩子在家里帮忙,让孩子没有时间去学习。
(三)心理障碍对于农村小学生来说,他们的自尊心还比较脆弱,很容易因为自己的发言被同学或老师批评或嘲笑而关闭自己。
此外,假如孩子上课并没有真正听懂老师的授课,他们也不太可能主动发言。
二、对策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更多关注学生,减少自己的发言时间,引导学生主动表达。
同时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让学生有充分交流的机会,从而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谈话技巧。
(二)鼓励家长参与学校要密切与家长沟通,让家长明确课堂发言对孩子学习的重要性,并引导家长对孩子进行更有价值的陪伴、鼓励孩子的想象和思考,营造孩子发言的环境。
老师可以从课程内容入手,让孩子知晓成功与失败是全球学习的两面币,失败不是负担也不是耻辱。
在开课前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审视问题,发散思维,帮助他们自然、主动地关注和参与到课堂讨论中。
三、总结农村小学生不主动发言的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孩子自身学习的问题,更是教师和家庭环境的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全社会对孩子们的教育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只有在家庭、学校、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下,才能真正解决这个长期存在的问题,让孩子们拥有更好的教育和未来。
孩子上课不愿意举手发言怎么办

孩子上课不愿意举手发言怎么办课堂上积极发言不仅可以让孩子集中注意力听课,还能跟着老师的思路走,更好地记住知识、理解知识。
但是在生活中,却有一部分孩子喜欢当“倾听者”,很少会主动举手发言,让家长十分无奈。
孩子上课不愿意举手发言怎么办1、弄清孩子的内心想法。
可以在吃饭、散步等时候,和孩子交谈下。
如果孩子是因为胆小害羞,我们就应该注意了,尽量逐步引导改变;如果孩子是怕答错,我们就要鼓励孩子,只要发言不管对错都是勇敢的孩子,老师都会喜欢。
特别注意的是,不要用质问和批评的口气和孩子说,会适得其反的。
2、不用担心被老师批评。
孩子不敢在课堂上举手的原因之一就是孩子怕回答完错误,老师会批评孩子,其实不是的,老师是不会因为学生答错而批评孩子。
所以告诉孩子不用担心被老师训责,老师更喜欢大胆发言举手的孩子,如果有错误的话,老师还能及时给孩子改正,孩子举手也会帮助老师更加有成就感。
平时家长在家里的时候也要多鼓励孩子多表达自己的看法,只要孩子开始慢慢的主动的发表自己的意见就要肯定孩子,千万不能因为孩子说的不对就嘲笑孩子。
3、培养外向的性格。
家长要从培养孩子性格人手,让孩子变得外向一点、胆大一点。
比如,家长可以给孩子提问,让孩子在家人面前回答。
当孩子回答正确、表达从容时,大家应给孩子掌声和赞扬。
家长带孩子到亲朋好友家玩,也可以鼓励孩子发言,这样有利于孩子变得更外向、更胆大。
慢慢地,再引导孩子在课堂上大胆发言。
4、请求老师课堂上的协助。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
家长与老师配合得越好,对孩子的教育就会越成功!家长可以主动和老师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根据孩子的状况,对教育方式进行调整。
还要和老师说明,平时有在刻意锻炼孩子,改善孩子上课不敢举手发言的状况。
孩子上课不愿意举手发言的原因有哪些呢?性格内向。
孩子性格内向,平时也不爱说话,别人问就说,不问从不主动和别人聊天谈话。
像这种在课堂上主动发言的事情,更是有些胆怯,害怕自己答错了,老师和同学笑话。
小学生语文课堂不敢发言的成因及对策

小学生语文课堂不敢发言的成因及对策语文课堂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知识的重要场所,也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环境。
很多小学生却在语文课堂上不敢发言,面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或者展示自己的想法时,往往会有所顾虑或者退缩。
那么,造成小学生语文课堂不敢发言的成因是什么?又该如何采取有效的对策来解决这一问题呢?一、成因分析1. 自卑感很多小学生由于自身的性格或者曾经的经历,会对自己产生自卑感。
他们觉得自己的语文水平不够好,担心说错了会被同学笑话或者老师批评,因此选择了保持沉默。
2. 对知识的不自信有些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遇到困难,或者曾经因为犯错而受到过责备,导致他们对自己的知识水平产生怀疑和不自信情绪,进而影响了他们在课堂上的表达和发言。
3. 害怕被他人批评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受到社会环境、家长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对被他人批评或者指责存在恐惧心理。
他们害怕在课堂上发言后被别人批评或者否定,于是选择了保持沉默。
4. 缺乏表达能力有些小学生天生比较内向,不擅长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他们觉得自己的表达能力不足以胜任课堂上的发言,因此选择了保持缄默。
二、解决对策1. 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语文课堂是学生们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的场所,因此老师在课堂上要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感到放松和愉悦,将课堂打造成一个学生敢于发言、敢于表达的环境。
2. 鼓励学生多发言老师可以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多发言,多参与课堂讨论和交流,鼓励他们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在学生发言后要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肯定,让学生感受到发言的乐趣和成就感,有助于提升他们的自信心。
3. 提高语文学习兴趣在语文课堂上,老师可以运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让他们从心底里喜欢语文课堂,从而愿意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多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见解。
4. 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主性在日常教学中,老师应该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主性,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勇于表达。
农村小学生课堂不主动发言的原因及对策

农村小学生课堂不主动发言的原因及对策随着国家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农村小学的教育条件也在不断改善,在农村小学中,依然存在着很多学生在课堂上不主动发言的现象。
这一现象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课堂氛围,需要引起学校和家长的高度重视。
本文将分析农村小学生课堂不主动发言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1.教育资源不足。
农村小学通常教师数量有限,课程设置相对单一,科学教育设备匮乏,这使得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水平无法与城市相媲美。
相对于城市学校,农村小学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都存在较大的差距。
2.家庭环境不佳。
农村小学生的家庭多数是农村家庭的农村家庭,他们的父母通常是从小在农村长大,受教育程度较低,对孩子的教育理念和方式有一定影响。
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重视不够,没有及时给予孩子学习的指导和鼓励,导致孩子在课堂上缺乏自信心,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
3.学校教学方式单一。
农村小学教学多采用传统的讲授式,学生缺乏真正的参与感,在被动的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考和表达的机会,这使得学生缺乏课堂上表达自己的动力,不愿意进行发言。
4.社会环境的影响。
农村社会环境的封闭性和保守性,也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
封闭的社会环境往往使得学生缺乏开放的心态和自由的表达空间,不敢随意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1.改善教育资源。
教育资源的不足是造成农村小学生课堂不主动发言的重要原因之一,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提高农村小学的教学条件。
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村小学教育的投入,提高教师水平,改善教学设施,丰富教学资源,提高学校的教育水平。
2.加强家校合作。
学校和家长之间应该有更多的沟通与合作。
学校可以定期举行家长会,向家长宣传学校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表现,引导家长重视孩子的学习,给予孩子更多的帮助和鼓励。
家长应当鼓励孩子在课堂上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支持孩子参与课堂活动。
3.改变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的改变是解决农村小学生课堂不主动发言的关键所在。
教师应该尝试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增加学生的参与感。
农村小学生课堂不主动发言的原因及对策

农村小学生课堂不主动发言的原因及对策随着农村教育的发展,小学生的教育水平也得到了不断的提高。
然而,在农村小学的课堂上,仍然存在很多学生不敢主动发言的情况。
这其中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本文将对其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
一、原因1.害怕犯错误小学生对于犯错的恐惧心理非常普遍。
因为他们对于犯错会受到老师或同学的批评,从而产生自尊心受损的感觉。
更严重的是,他们可能会应付不来老师或同学的问询,使自己显得无知或愚笨。
2.缺乏自信农村小学生的家庭背景普遍比较贫困,生活环境单调,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他们缺乏交际的机会,固然就会形成交际的紧张情绪。
而在课堂上发言即使是表达自己的观点,也要受到同伴的评判和老师的指责,更可能受到误解和埋怨,使得他们缺乏自信。
3.被同伴排挤在乡村环境中,同伴之间因为地域间的小圈子而互相排挤,而农村小学因人数不多,形成的小圈子更加紧密。
这些长久以来的排挤使得一些小学生产生了压抑的内心感受,不愿在课堂上发言。
4.语言表达能力差在小学的课堂中,许多科目重要的考核方式是口语考试。
而在农村地区,由于不良的学习环境以及课程、教学水平落后,往往缺乏足够的口语训练,导致小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相对较差,难以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观点。
二、对策1.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适当使用游戏和趣味,让学生感到学习变得更加轻松、愉快。
同时,教师还可以适当夸奖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带动全班同学的讨论。
2.进行个性化分组教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和特点,进行分组教学,按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并且适度把握难度,提高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度。
这样不仅可以降低小学生出现失落感、难以发言的情况,而且也能有效地促进小学生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
3.增强学生自信心教师可以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讲解的质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教师还可以适当地使用奖励、惩罚等方式,让学生产生一些积极的参与感和竞争心理,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农村小学生课堂不主动发言的原因及对策

农村小学生课堂不主动发言的原因及对策在农村地区的小学教育中,老师们普遍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学生在课堂上不够主动,缺乏自发性地发言和参与讨论。
这一现象往往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可能对教学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了解农村小学生课堂不主动发言的原因,并制定相应的对策,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原因分析1.文化背景因素在农村地区,很多家庭的文化程度相对较低。
家长们往往对教育价值的重视程度不高,对课堂知识的了解也不深入。
这种文化背景影响了孩子们对知识的认识和学习态度,使得他们缺乏对于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2.家庭环境因素农村地区的孩子往往成长在大家庭环境中,他们常常要照顾弟弟妹妹或者从事些家务劳动,导致他们在课堂上的精力无法完全集中在学习上。
3.学习经验因素在一些家庭中,由于家长对于孩子的学习缺乏有效引导和激励,导致孩子形成被动的学习经验,习惯于接受而不是主动去探究。
4.教师教学方法因素一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以讲解为主,很少给予学生提问的机会,这样会让学生失去了一种主动表达、参与讨论的机会,久而久之形成了不敢或者不愿意发言的心理。
一些农村地区的学校教学设施简陋,学习氛围差,这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负面影响。
他们对知识缺乏热情,对课堂不感兴趣,自然也就不会有主动发言的积极性。
二、应对对策1.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情感需求,让学生感受到在学校和在课堂上的安全感和自信心。
教师可以从鼓励学生提问开始,给予学生足够的关注和积极的鼓励。
在学生提出问题时及时给予回应,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敢于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2.改进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比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验操作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
3.优化学习环境学校要优化学习环境,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让学生有一个更好的学习氛围。
农村小学生课堂不主动发言的原因及对策

农村小学生课堂不主动发言的原因及对策随着乡村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农村小学生的学习环境得到了非常大的改善。
然而,在这些进步之中,仍然存在着一个令人困扰的问题,那就是一些农村小学生在课堂上不太主动发言,不太愿意与老师和同学交流。
这种现象给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一些困难,影响着教学效果的提高,那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学校和老师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对策呢?一、原因1. 农村小学生的家庭环境。
由于大多数农村家长不懂得珍惜教育资源,他们很少花时间和精力帮助孩子学习,孩子们在家里缺乏丰富的语言环境和启发性的教育,他们的思路较为单一,很难在课堂上给老师提供更多的思路和观点。
2. 学校教育环境。
农村学校的教育资源相较于城市学校来说要比较匮乏,学生们常常没有机会接触到更丰富的外部信息,也没有机会在学校以外的场所扩展自己的视野,这使得他们对新的事物都有一些保留和局限。
同时,一些农村学校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也比较传统和死板,教师往往以传授知识为主,而缺乏创新性和趣味性。
3. 学生个人因素。
一个人的性格和文化背景都会影响他们的参与程度。
在农村,传统观念比较严格,孩子们可能会觉得老师的话是最正确的,不敢质疑和抗议。
另外,一些内向的孩子也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他们更愿意静静地听完别人的发言,然后自己默默地思考。
二、对策1. 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老师应该为农村小学生创设一个积极、活跃的课堂环境,让学生能够放松和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同时,老师也应该注重鼓励和赞扬,要让学生知道,他们的想法和观点是值得尊重和欣赏的。
2. 构建多元化的学习途径。
教学内容应该注重贯彻多样性和趣味性,鼓励学生们尝试不同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在课堂上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同时,在教学内容上,老师也应该采取灵活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不断鼓励他们提出疑问和观点。
3. 借助技术手段提升课堂效果。
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比如多媒体教学、在线交流,可以有效推动课堂教育的发展,增加课堂互动性和趣味性,加强学生的参与度和表达能力。
农村小学生课堂不主动发言的原因及对策

农村小学生课堂不主动发言的原因及对策【摘要】农村小学生课堂不主动发言的原因包括课堂环境缺乏活跃氛围、学生缺乏自信心、学生对知识内容不感兴趣以及教师缺乏引导和激励。
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通过改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表达、培养学生自信心、增加趣味性和互动性的教学内容、以及加强教师引导来促进学生的主动发言。
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交流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学习效果。
通过这些对策,可以有效解决农村小学生课堂不主动发言的问题,为他们的学习和成长提供更好的支持。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课堂、发言、不主动、原因、对策、环境、自信心、兴趣、教师、引导、激励、改善、鼓励、趣味性、互动性、积极性、讨论、交流、学习效果。
1. 引言1.1 农村小学生课堂不主动发言的现象农村小学生课堂不主动发言的现象主要表现为学生在课堂上很少发言,即使有问题也往往选择保持沉默。
课堂上教师提问时,很多学生都不愿意举手回答,甚至有些学生被问到时也表现出紧张和胆怯的态度。
在小组讨论或互动环节中,这些学生也往往显得沉默寡言,不愿意与同学们进行交流和讨论。
这种现象可能源于学生对自己能力和知识的不自信,导致他们害怕出错或被别人质疑。
课堂氛围可能过于严肃或缺乏活跃的因素,让学生感到压力和不愿表达自己的想法。
有些学生对所学知识内容缺乏兴趣,觉得课堂上的讨论和交流并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因此也不愿意参与其中。
农村小学生课堂不主动发言的现象可能由学生自身的心理因素、课堂环境和教学内容等多方面原因造成。
针对这一现象,需要从各个方面入手,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促进学生更积极地参与课堂讨论和交流。
1.2 为什么农村小学生不主动发言农村小学生课堂不主动发言的现象在很多地方都很普遍,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农村小学生通常在家庭和社会环境中缺乏表达自己的机会和平台。
由于家庭条件有限,父母往往忙于农活,对孩子的学习和思想教育关注不够,缺乏与孩子交流的时间和方式。
农村小学生课堂不主动发言的原因及对策

农村小学生课堂不主动发言的原因及对策农村小学生课堂中出现不主动发言的情况时有发生。
这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环境的限制。
农村家庭普遍重视孩子的听话和遵守规矩,家长往往要求孩子在课堂上不要表现出过分活跃和好奇的态度,在老师的讲解过程中保持安静听讲。
这样的教育理念和方式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思考和表达能力。
教育资源的不足也是导致农村小学生不主动发言的原因之一。
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较为匮乏,学校的教学设备和教材都无法与城市学校相媲美。
学生们在日常学习中很少接触到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缺乏足够的启发和激发思考的机会。
学生对于自己的知识储备和能力的不自信也是不敢主动发言的原因之一。
由于农村小学的教学环境相对较差,学生在课堂上积累的知识相对较少,自信心也相对较低。
他们担心自己的发言会被其他同学或者老师嘲笑或者质疑,因此不敢主动参与课堂讨论。
如果要解决农村小学生课堂不主动发言的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以下对策:要改变家庭教育环境,让农村家长意识到发展孩子的主动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重要性。
家长应鼓励孩子在课堂上提问和参与课堂讨论,给予他们更多的表达和发言的机会。
要改善教育资源,提高农村小学的教学设备和教材质量。
政府和社会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给农村学校,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先进的教育技术和资源。
要采取积极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发言。
老师在课堂上应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和肯定,让学生敢于主动发表自己的观点。
老师还可以设计一些讨论和合作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中共同讨论问题,增加他们的参与度和主动性。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一些富有趣味性和参与性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可以组织辩论赛、演讲比赛等,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和思考能力。
要解决农村小学生课堂不主动发言的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只有给予学生足够的鼓励和机会,改善教育环境和资源,才能培养他们的自主思考和表达能力,使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样和有趣。
农村小学生课堂不主动发言的原因及对策

农村小学生课堂不主动发言的原因及对策1. 文化背景:许多农村小学生出身于农村家庭,他们的家庭文化教育以尊重长辈为主,往往不习惯在课堂上大声发言或提出问题。
2. 缺乏语言表达能力:相对于城市小学生,农村小学生由于受到教育资源的限制,可能缺乏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不敢或不愿意发言。
3. 缺乏自信心:农村小学生往往因为受到学习条件和机会的限制,相对于城市小学生来说有较大的差距。
他们很可能对自己的知识水平不自信,担心在发言中出错或被其他同学嘲笑。
为了解决农村小学生不主动发言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 创设宽松的课堂环境: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宽松和包容的课堂环境,让学生感到安全和自信。
教师应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问题,并给予积极的回应和鼓励。
2. 提供语言培训和表达机会:学校可以提供针对语言表达能力的培训课程,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学校还可以组织各种演讲比赛、朗诵比赛等活动,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
3. 分组合作学习: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中共同讨论和交流,增加他们发言的机会。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他人观点,并教会他们如何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4. 提供适宜的学习资源:学校应该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包括图书馆、实验室等,让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的知识和学习机会,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能力和自信心。
5. 学生家长的参与:学校可以积极邀请学生家长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通过家长的参与和鼓励,增加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更愿意发言和参与课堂活动。
解决农村小学生不主动发言的问题需要学校、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
只有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资源,并给予学生足够的鼓励和支持,才能帮助他们克服自身的困难,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小学语文课堂学生“失语”现象的原因及对策

小学语文课堂学生“失语”现象的原因及对策一、现象描述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学生“失语”的现象,即学生在课堂上缺乏主动参与和表达的能力,无法积极与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
这种现象给语文教学带来了一定困扰,因此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其原因并提出对策。
二、原因分析1.学生个体因素(1)学生自身性格内向、害羞,缺乏自信心,不敢主动发言;(2)语文基础薄弱,对于语文知识的掌握不够扎实,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3)缺乏大胆想象和创造力,遇到问题容易被动;(4)受外界因素影响,如家庭环境、社交圈子等,导致学生表达能力不足。
2.学校环境因素(1)课堂氛围欠佳,师生交流不畅,缺少互动;(2)教师授课方式单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缺乏启发性教学,让学生从被动变为主动;(3)缺少专门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活动和训练;(4)学生参与度不高,学习兴趣不浓,对课堂内容缺乏主动思考和探索。
三、对策建议1.鼓励学生主动表达(1)为学生提供安全的表达环境,让他们感受到课堂是一个自由表达的场所;(2)注重学生自信心的培养,给予他们肯定和鼓励,激发他们的参与欲望;(3)帮助学生解决内心的焦虑和害羞感,采用分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方式,渐进式地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中。
2.提高教师教学质量(1)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启发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造力;(2)增加互动环节,例如提问、小组合作、讨论等,激发学生积极参与;(3)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3.增加专项活动(1)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比赛、演讲比赛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2)开展写作比赛、创作活动等,提升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3)鼓励学生参与学校文化艺术活动,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
4.调整学习环境(1)打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的机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2)引导学生多读优秀课文、名著,提升他们语文能力和表达能力;(3)提供一定的家庭作业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自我表达和思考。
小学生语文课堂不敢发言的成因及对策

小学生语文课堂不敢发言的成因及对策随着教育的发展和改革,语文课堂教学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发言。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些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不敢发言,甚至害羞、退缩。
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教学效果,也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思维能力造成了不良影响。
那么,小学生语文课堂不敢发言的成因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采取对策呢?一、成因分析1. 自卑心理许多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不敢发言的最主要原因是自卑心理。
他们可能感到自己的表达能力不足,害怕说错话或者被同学们嘲笑,因此选择了沉默。
这种自卑心理往往是由于家庭、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需要引导和帮助。
2. 教育方式有些时候,老师的教育方式也可能对小学生的发言产生负面影响。
一些老师过于严厉或者批评性太过强烈,往往会让学生害怕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而一些老师在课堂上只注重学生的听写和背诵,忽略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使得学生缺乏了发言的机会和勇气。
3. 羞怯性格有些小学生天生性格比较内向、害羞,面对许多同学的目光和老师的提问,很容易就会紧张起来,从而选择了保持沉默。
针对这类学生,需要通过培养自信、引导他们克服紧张等方法来帮助他们克服羞怯。
二、对策建议1.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老师应该营造一个积极、鼓励和自信的课堂氛围。
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表扬积极参与的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以及保护学生的隐私等方式来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
在提问学生时,应该注意提问的方式,尽量避免批评式的提问,而是更多地采取引导性和开放性的提问方式。
还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表达欲望。
2.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老师可以在课堂上加强学生的主动参与。
鼓励学生多多提问、鼓励学生讲故事、分享经历等。
在学生提问的时候,老师要给予及时的回应和认可,这会让学生感到自己的话语是值得重视的。
老师可以在课堂上开展一些小组活动,逐渐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3. 通过课外活动培养自信心为了帮助学生克服内向和羞怯,老师可以在课外组织一些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农村小学生课堂不主动发言的原因及对策

农村小学生课堂不主动发言的原因及对策农村小学生课堂不主动发言的原因可能有多方面的因素。
农村学生的家庭环境和教育背景相对较为简单,很多学生的父母并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对知识和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可能不够深刻。
他们对学生的学习没有足够的关注和重视,学生可能缺乏一定的学习动力。
农村教师教学资源相对匮乏,可能缺乏引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学生在课堂上缺乏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和思考。
针对农村小学生课堂不主动发言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对策来改善这种现象。
需要加强家庭教育,提高农村家长对于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可以通过组织家长会、家庭教育讲座等方式,向家长介绍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孩子的学习和成长。
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和教学手段。
教师可以采用更加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学校还可以组织一些课外活动,比如科学实验、文艺表演等,让学生通过实践和体验来巩固课堂学习的知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参与意识。
要提高小学生课堂主动发言的效果,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教师要注重课堂管理,保证课堂秩序,让学生在一个安静而有序的环境中学习。
教师要发挥自身的魅力和亲和力,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给予学生足够的关心和鼓励,让学生感受到课堂的温暖和活力。
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和耐心,用鼓励和赞扬的方式引导学生发表观点和提出问题。
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富有互动性和参与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各种形式的交流中更自信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学校可以建立一个发言奖励机制,给学生设立一些表彰标准,鼓励他们在课堂上更加积极地发言。
农村小学生课堂不主动发言的原因可能有多方面的因素,需要从家庭教育、教师培训和课堂管理等方面着手解决。
通过加强家庭教育,提高家长对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加强教师培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给予学生鼓励和赞扬等方式,可以有效改善学生不主动发言的问题,提高教学效果。
农村小学生课堂不主动发言的原因及对策

农村小学生课堂不主动发言的原因及对策农村小学生在课堂上不主动发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农村小学生缺乏相关知识的外部激励。
由于农村小学教育资源匮乏,师资力量较弱,教育质量普遍较低。
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于课堂上的新知识、新观点缺乏相关的背景知识,因此缺乏发言的信心和勇气。
农村小学生的自信心和语言表达能力相对较差。
农村地区的社会环境相对封闭,生活经验有限,孩子们在家庭和周围环境中接触到的知识比较单一,这导致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相对较差,不敢大胆发言。
农村小学生在课堂上缺少引导和培养。
由于农村教育资源有限,课堂教学模式相对传统,往往注重教师的灌输和学生的被动接受,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参与主动性。
学生在没有受到教师引导和培养的情况下,往往缺乏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和动力。
针对农村小学生在课堂上不主动发言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和需求,倾听学生的声音,为学生创造一个放松、积极的课堂氛围。
教师可以多给学生肯定和鼓励,激发他们发言的自信心。
提供多样化的参与方式。
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角色扮演、互动游戏等形式,让学生以更为自主和积极的方式参与课堂讨论,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师还可以通过预习、讨论问题、分享经验等形式,引导学生提前准备好自己的观点和问题,增加他们主动发言的机会。
提供鼓励性的评价和反馈。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并尽量提供具体而有建设性的反馈,帮助学生改进和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注重学生的情感需求。
农村小学生可能在发言中会受到同伴的压力和关注,因此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鼓励他们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给予正面的社会评价和支持。
农村小学生在课堂上不主动发言的原因主要集中在教育资源匮乏、自信心和语言表达能力相对较差、缺少引导和培养等方面。
要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应该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供多样化的参与方式,提供鼓励性的评价和反馈,并注重学生的情感需求。
小学生语文课堂不敢发言的成因及对策

小学生语文课堂不敢发言的成因及对策1. 引言1.1 小学生语文课堂不敢发言的原因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中不敢发言的原因有很多。
他们缺乏自信心,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这可能是因为他们担心自己的言辞不够准确或不够有说服力,所以宁愿选择保持沉默。
小学生害怕被同学嘲笑或取笑,担心自己的表达会被认为愚蠢或不合适。
这种担忧和压力会让他们选择闭口不言。
小学生也害怕出错被老师批评。
他们担心自己的答案不正确或不完整,担心受到惩罚或批评,因此选择保持沉默。
有些小学生害怕自己表达不清楚,担心他们的想法无法准确传达给他人,所以选择不发言。
教师的引导不足也是导致小学生不敢发言的原因之一。
如果教师没有及时纠正错误或给予肯定,学生就会失去发言的动力和信心。
这些种种原因导致了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不敢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1.2 小学生语文课堂不敢发言的影响不敢发言也会影响到学生的自信心。
在课堂上,如果学生总是默默无言,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就会逐渐失去对自己能力的信心。
这种缺乏自信心的问题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不敢发言也会导致学生与老师和同学之间的互动不足。
在课堂上,学生的发言可以引发老师和同学的思考和讨论,有助于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如果学生不敢发言,就会导致课堂氛围的冷漠和沉闷,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
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不敢发言会带来诸多不良影响,因此有必要采取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帮助学生建立起自信心,创造出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发展。
2. 正文2.1 缺乏自信心小学生语文课堂不敢发言的成因之一是缺乏自信心。
许多小学生对自己的语文水平缺乏信心,觉得自己的表达能力不够好,怕说错话或者用词不当。
他们担心自己的发言会被嘲笑或批评,因此选择了保持沉默。
缺乏自信心也让他们害怕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担心自己的观点会被认为是错误的或者不合适的。
对于缺乏自信心的学生来说,建立自信心是十分重要的。
农村小学生课堂不主动发言的原因及对策

农村小学生课堂不主动发言的原因及对策在农村地区的小学教育中,学生课堂不主动发言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这给教学工作带来了不少困难。
而造成学生不主动发言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需要我们从多角度去寻找解决的办法。
本文将就此问题展开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原因分析1.教育环境不利农村地区的小学教育环境与城市相比,存在很多不利因素。
学校条件落后、师资力量不足等都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导致学生缺乏自信心,不敢主动发言。
2.家庭教育影响农村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家长的教育观念对学生的影响极大,如果家长本身对教育不够重视,那么孩子在家里也难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信心。
3.学习兴趣不高由于农村学生长期受到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导致他们对学习产生了极大的厌倦感,对知识的兴趣不高,因而在课堂上也不愿意主动发言。
4.教师教学方法问题教师的教学方法也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言积极性。
如果教师的授课方式单一,缺乏趣味性,那么学生也难以享受学习的乐趣,不会愿意主动发言。
5.班级氛围不活跃班级的集体氛围对学生的学习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如果班级氛围不活跃,学生之间互动少,那么学生在课堂上也不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
二、对策建议1.改善教育资源条件应该改善农村小学的教育资源条件,提高学校的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让学生在更好的教学环境下学习。
2.加强家庭教育教育部门应该加强对农村家庭的家庭教育指导,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观念,让他们重视孩子的学习。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校可以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在学习中能够感受到快乐。
4.多样化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愿意参与到课堂中来,增强他们的发言积极性。
5.营造活跃的班级氛围学校应该注重班级的集体建设,营造活跃的班级氛围,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在积极的学习氛围中养成主动发言的习惯。
三、总结学生课堂不主动发言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努力来解决。
小学生语文课堂不敢发言的成因及对策

小学生语文课堂不敢发言的成因及对策【摘要】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中不敢发言的成因有很多,可能是因为缺乏自信心、怕被同学嘲笑或怕犯错误被老师批评等。
针对这些成因,可以采取一些对策来解决问题。
比如可以通过激励和赞扬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不再害怕犯错;同时老师和同学也可以创造一个积极、包容的课堂氛围,让每个学生都感到被尊重和鼓励。
最终的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同时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通过这些对策的实施,相信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就会愈发活跃和积极,也会在语文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生、语文课堂、不敢发言、成因、对策、自信心、课堂氛围、培养、良好。
1. 引言1.1 小学生语文课堂不敢发言的成因及对策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中不敢发言,可能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
学生可能缺乏自信心,害怕被同学笑话或批评。
教师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可能会影响学生的表现,过于苛刻或严厉的教师会让学生感到压力很大。
家庭环境也会对学生的表现产生影响,如果家长对学习成绩要求过高或者表现不给予充分支持,会让学生产生恐惧心理。
针对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不敢发言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对策来帮助他们克服这种困难。
教师可以采用更加温和且鼓励性的评价方式,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和鼓励。
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家长也要给予孩子充分的支持和鼓励,让他们知道无论表现如何,都会得到家人的支持和爱。
要解决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不敢发言的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教师的引导和家长的支持。
只有建立起积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到支持和鼓励,他们才能克服心理障碍,勇敢地展示自己的表达能力。
2. 正文2.1 成因分析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中不敢发言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有些小学生在课堂上不敢发言是因为缺乏自信。
他们可能觉得自己的发言会被别人嘲笑或批评,担心表现不好会受到同学和老师的冷落,因此选择了保持沉默。
小学生语文课堂不敢发言的成因及对策

小学生语文课堂不敢发言的成因及对策1. 引言1.1 小学生语文课堂不敢发言的原因小学生语文课堂不敢发言的原因可以有很多方面。
缺乏自信心是一个主要原因。
小学生通常对自己的语文水平不够自信,担心自己说错了会被批评或取笑。
小学生害怕被批评也是导致他们不敢发言的原因之一。
在课堂上,教师和同学们的评价会让他们感到压力很大,因此选择了保持沉默。
小学生还害怕出错和被取笑。
他们担心自己说错了话或念错了字会被同学们笑话,因此更愿意选择保持安静。
教师互动方式不当也会导致小学生不敢发言。
如果教师过于严厉或者只是单向讲解而不鼓励学生参与讨论,那么学生们就会感到敬畏和畏惧。
小学生不敢在语文课堂上发言的原因主要包括缺乏自信心、害怕被批评、害怕出错、害怕被取笑以及教师互动方式不当。
要帮助他们克服这些问题,就需要通过一些方法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以及改善教师的互动方式,让学生们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引言】部分结束。
1.2 小学生语文课堂不敢发言的影响影响了语文课程的学习效果。
在课堂上,如果学生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或困惑,就无法及时得到老师的指导和帮助,这就会导致知识理解不深入,学习效果不佳。
影响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课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一个重要场所,如果学生不敢在课堂上开口说话,就无法进行实际的语言训练,长期下去就会导致语言表达能力的退化。
不敢发言也会影响学生与同学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课堂上的互动不仅可以促进学习,还可以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和理解,如果学生缺乏发言的勇气,就会错失与同学互动的机会。
小学生语文课堂不敢发言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语言表达能力和与同学之间的交流互动,因此有必要采取措施帮助他们克服这个问题。
2. 正文2.1 缺乏自信心一些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不敢发言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缺乏自信心。
这些学生可能觉得自己的语文水平不如其他同学,或者担心说错话会被批评。
他们往往觉得自己没有足够的能力和知识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选择保持沉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年段小学生课堂沉默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一)——课堂发言不主动的问题归因及解决策略一、课堂主动发言的必要性课堂上学生的发言,有被动和主动之分。
被动发言通常是指学生在被点名或因为轮流到的情况下,而不得不做的发言;主动发言则是指学生由于发现了问题或是为了抢答问题,自己觉得有话要说,并自觉寻找发言机会的发言。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点,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和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可见,在课堂上学生能否主动发言很重要。
课堂上学生的主动发言,不仅意味着学生主体性的显现,个性的表现,创造力的解放,还体现了教与学之间真正实现了交往与互动,师生间真正实现了相互交流和沟通。
二、学生不主动发言问题归因每位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觉主动的举手发言,提出自己发现的问题,发表自己对问题的观点,抢答老师或同学的提问,评述他人观点或作业的优缺点,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表露自己对学习过程的情感和体验,使课堂形成一种研究探讨、交流合作、发挥个性的自觉主动学习氛围。
课实际的情况是,“课堂沉默”现象仍然普遍且长期地存在着,使该进行探讨的问题难以解决。
据本人多方面的观察和了解,学生在课堂上不主动发言的原因归纳起来大体上有五类,有一定的代表性,有解读的必要。
第一类学生不主动发言的原因是“不知该说什么”。
在不久前的一次课上,学生分组在对一个问题进行讨论,有位男生引起了我的注意,他既不发言,也不象在认真听,神色特别。
我便走过去抚着他的头说:“你也谈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好吗?”他似惊醒一般,一会才说:“老师,你要我说什么?”我只好给他解释小组正在讨论的问题,并提醒他上课要专心。
课后了解,原来该生在课前不慎丢了一样东西,导致上课思想走神。
这类学生不知自己该说什么,显然并非是智力上的问题,而是上课不专心,原因是多样的。
可能是被什么事情吸引分散了注意力;也可能是碰到了不顺心的事,情绪不稳定;要么是身体累、困或不适,无法集中或提起精神。
总之这类学生的思维并没有进入到课题的情境,无法对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自然也就不知道该说什么了,就算说了,也是往往文不对题。
第二类学生不主动发言的原因是“怨自己不被老师和同学关注”。
在以前,喜欢站在讲台上讲课的我常看到这样的一种现象,每次抢答问题,前面的同学总是频频举手,畅所欲言,而后面的同学却很少举手,大多沉默,我只有走下讲台,来到他们身边,甚至要对他们进行鼓励,情况才有改观。
可以看出,师生间的位置距离对学生有不同的影响,这种影响很值得深思。
现在看来,这种影响主要来自于师生之间的心理沟通。
在课堂上,师生间的沟通不只是通过语言,教师的每一个动作和眼神,每一种语态和音量对学生来说都有极强的暗示作用,传递着不同的信息,前排的学生由于看得清楚听得明白,所以较容易理解和接受,同样,前排的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也较容易被老师接收到,起到了很好的沟通作用。
相反,后排的学生由于距离远的原因,视觉和听觉效果不如前排学生,师生间的信息传递相对的受到了影响,从而影响了师生间的沟通。
由于师生间位置距离偏远造成的沟通不畅,久之就会形成一定的心理距离,在教师看来,是学生不主动参与,在学生看来,是老师冷落了自己。
第三类学生不主动发言的原因是“无话可说”。
课堂上有时会出现学生因为没有话要说而不主动发言的情况。
主要的原因当然是对所要探讨的学习问题还缺乏理解和发现,这可能跟学生课前的准备不足或缺乏生活经验有关。
新课程与传统课程由于教学方法的不同,对学生课前准备的要求自然也有所不同,传统课程学生是被动地学习,被动的接受知识,课前的准备只要读一读课文,预备好学习用具就可以了,而新课程倡导的是主动学习,提倡发现式和探究式学习方式,课前准备除了要预习课文,预备学习用具外,还要搜集与课题相关的信息和资料。
特别是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和课前搜集的信息资料是探究问题的材料依据。
可见,课题的提出是不考虑到学生己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及在课前能否搜集到一定量的信息资料很重要。
只要生活经验丰富,信息资料充足,就算是学困生,在探讨问题时,多少都能说上几句,相反,在缺乏生活经验和信息资料的情况下,学生就只好无话可说了。
第四类学生不主动发言的原因是“怕说错”。
如果细心观察,在课堂上也常有一些欲言又止,想举手却又不举的学生,这时候老师如果点名让他(她)说,并进行鼓励一下,问题就解决了。
这类学生对自己或自己的观点没有足够的信心,并且自尊心很强,觉得如果自己主动发言了,说对了自然高兴,说错了会很丢脸,很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这类学生虽然不主动发言,但是有表现自己的欲望,只是不敢主动表露。
这类学生有时候在没有被点名的情况下也会把自己的观点说出,只不过选择的是不被别人注意的方式,声音总爱混杂在集体声中,需要细心的老师去发现。
第五类学生不主动发言的原因是“不敢说”。
这类学生是很好的听众,但从来都不敢主动发言,大方地把自己观点讲出来,在被老师提问时,回答的声音通常很小,往往还伴有紧张,低头,脸红,发抖的反应。
这类学生有些甚至被老师提问也不回答问题任凭老师如何诱导和鼓励他(她)都是一言不发。
这类学生最显著的特征是胆小和怕羞,有其不成熟的心理因素。
很显然,这类学生缺少的是锻炼。
三、解决策略的探究与尝试发现并解读了学生在课堂上不主动发言的原因,并不等于问题的解决,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总不能够把所有的问题都归到学生身上,只知道要求学生要自觉主动地配合老师,而不去思考这些问题究竞跟自身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行为有何联系,不知道该如何去促进学生的学习,如果这样,问题将永远得不到解决。
教师只有经常反思自己,并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互动尝试,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办法之一是为学生营造有趣、融洽的学习氛围。
有趣、融洽的学习氛围,是一种能让学习者觉得轻松,无顾虑,并且心情舒畅的学习氛围。
在这种氛围中,人与人互相尊重,平等和谐,发言者可以不必担心自己会说错,不必去理会太多的规矩,不必进行太多的约束,想说就说,想笑就笑。
要营造这种有趣、融洽的学习氛围,教师必须掌握师生共同发展的互动教学方式:一是要采用灵活性的教学方法,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情况和教学环境的实际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学得快乐,学得有兴趣, 注意力集中;二是要实现从“教师”到“导师”的角色转变,把时间让给学生,还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自觉地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反思者,不能专制的、一厢情愿的把自己的知识技能和思想意志强加给学生,让学生觉得放心,觉得轻松。
办法之二是为学生创造发言和展示自我的锻炼机会。
万事开头难,这是人的成长经验,每个人在自己没有经历或少经历过的事情面前多少都有怯场的心态,前面第五类学生在课堂上不敢主动发言就是这种心态的典型例子。
习惯成自然,这也是人的成长经验,作为教师,如果想要自己的学生在课堂上能大胆的主动发言,平时就得必须有计划地为学生创造发言和展示自我的锻炼机会,让学生的发言和自我展示行为成为习惯,消除怯场的心态。
办法之三是营造师生间的心灵沟通与信赖。
稍微注意,我们就会发现,平时在课堂上表现得很娴静,又胆小怕羞而不敢主动发言的学生,在课外跟好朋友好伙伴在一起玩时,表现出来的却是另一种样子,他们敢说敢笑,很活泼。
看来,学生在课堂上不主动发言,跟师生间不畅的心灵沟通与信赖多少有些联系。
遗憾的是,师生间由于身份、学识、性情、年龄和任务等方面的不同,很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朋友和伙伴关系,也就是说,师生间的心灵沟通比朋友间的心灵沟通要相对困难一些。
那么,师生间如何建立起心灵的沟通与信赖呢?师生间的沟通,应该是在以教育教学为基础的交往中建立的。
师生间可以通过教育教学建立起交往,从交往中的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互相尊重建立起初步的沟通,通过初步的沟通而产生信任,再通过信任而促进进一步的沟通,由进一步而产生信赖。
在这进程中,师生间的交往,特别是交往中的相互关心、帮助和尊重,是建立起沟通的途径。
如果师生间真正实现了心灵的沟通与依赖,学生将不会再胆小怕羞而不敢主动发言,至少,应该不会再有自己被老师冷落的感觉。
办法之四是了解和督促学生的学习,并提供相应的帮助。
对于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和信息资料而无话可说的学生,我想,教师可能没有起到对学生学习的监督和帮助作用。
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教师如果只顾自己的“教”而不管学生的“学”,连学习内容是否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是否已经有了相关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是否能搜集到相关的资料信息都不了解,又不能为搜集信息资料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就必然起不到好的教学的作用。
教师只有时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全程的监督,并提供帮助,才能收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帮助,不只是通过传授或指导,也包括向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信息和资料。
对于搜集信息资料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地向他们提供一些信息资料,当然,最好的办法是在课前建议学生进行一下信息交流,来个资源共享。
教学本来就是一种信息、经验、思想和情感的交流过程,包括师生间和学生间的交流。
办法之五是改变过时的教学评价行为。
我想,课堂上学生的不主动发言,跟教师平时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有一定的联系,至少,那些由于怕说错而不敢主动发言的学生,一定是很在乎老师或同学对自己的评价。
学生为何会害怕老师或同学对自己的评价呢?这可能师生过去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过于简单,不注意评价艺术有关,或者有过挫伤学生自尊心的评价行为。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要趋向多元化,多层次,要能起到促进学生心身发展的作用,要多采用正面鼓励或表扬的评价语言,避免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
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必须要先想一想,不可随口就说。
可喜的是,新课程从过去的实验到现在的实施,在课堂评价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们可以通过调研或查阅资料进行学习运用。
改变教师的评价行为并不难,关键在于改变教师评价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