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声的世界概述
第三章 声的世界
第三章声的世界(讲义)知识构建要点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物体振动,人不一定能听到声音,人耳要听到声音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1)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必须在20——20000Hz;(2)发声体和人耳之间有传声的介质;(3)有正常的听觉系统。
2、在分析声音的传播条件时要抓住“需要介质”这一关键,明确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固体中传播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真空不能传声。
3、在同种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还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物体的振动停止,物体不再发声,但已发出的声音仍在传播,故不能说“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只说“振动停止,发声了停止”。
关键题:1、(2010•苏州)关于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B、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C、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D、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108m/s2、为了研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小丽同学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探索.把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闹钟和罩的底座之间垫上软的泡沫塑料.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她听到的闹钟声音逐渐变小,进一步推理可以得出:声音不能在中传播.对点练:1、关于声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声音在真空中也能传播B、植树造林既能净化空气,又能吸收噪声C、声音在空气中和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是相同的D、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快2、(2010•厦门)如图所示,扬声器播放音乐时,放在纸盒上的小纸片会不断地跳动.这个实验是用来研究()A、声音产生的原因B、声音传播的条件C、音调是否与频率有关D、乐音与噪声的区别3、(2009•来宾)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传声;钓鱼时,鱼会被岸上的叫喊声吓跑,说明能传声.4、(2005•莆田)全日制小学三年级的语文课本中有唐朝时期莆田诗人胡令能写的一首诗,如图所示.垂钓小儿不敢答话,因为他知道,声音可能会吓跑将要上钩的小鱼.此事表明和可以传声.5、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m/s,在水中和钢铁中传播得比在空气中(填“快”或“慢”)6、(2009•广安)小俞对着山崖大喊一声,经过2s听到回声,那么小俞与山崖之间的距离大约是m (空气中声速取340m/s).这种方法(选填“能”或“不能”)用来测量地月之间的距离.要点2:音调、响度、音色的区分1、从振动的角度理解音调、响度、音色2、响度和音调是乐音两个不同特性,音调高的声音,响度不一定大,响度大的声音,音调也不一定高。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声的世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知识点分析沪科版
第三章声的世界对科学研究能力的基本要求1.能从平时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现象中发现与物理学相关的问题。
2.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这些问题。
3.认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科学研究的意义。
科学内容◇ 经过实验研究,初步认识声产生和流传的条件。
◇ 认识乐音的特征。
◇ 认识现代技术中与声相关的应用。
◇ 知道防治噪声的门路。
全章概括1.本章要求声音是人们最熟习的现象之一,学生不单在生活中已累积了大批与声音相关的感性认识,并且在小学自然课中也学过了与声相关的知识。
只管有这些先期经验与知识,可是关于“为何会产生声音,人们为何能听到声音 ?”大部分学生其实不很清楚,关于声音在生产和技术中的应用就更是陌生。
本章将使学生在已有认识的基础上,对声的世界有进一步的认识和认识。
依据九年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 ( 试验稿 ) 的基本理念之一“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教材安排了一系列自然现象和生活案例,指引学生初步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的物理结论;经过实验的察看和剖析知道声音流传的条件;从生活中领会到声音拥有音调、响度和音品三个特点;知道人耳听到的声音频次范围,知道什么是超声和次声;知道声音,特别是超声在社会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中的重要应用。
经过对生活和自然界与声相关现象的察看,使学生感觉到物理就在身旁,培育他们喜爱物理知识、热爱自然的感情。
经过利用简单的生活器具、乐器进行相关声现象的实验,使学生逐渐形成充足利用手边器械进行科学研究的习惯。
经过本章的学习,不单要使学生知道什么是超声、次声和噪声,更重要的是应当了解超声技术在生活、生产、科技和国防等方面的应用;有自觉减少次声和噪声源的意识,对社区的声环境有简单的评论,对社区中的声污染能提出防备和改良建议。
在本章教课中应以察看、实验、剖析为主,重申知识与生活、社会的密切联系。
教学中还要重申学生的踊跃参加和勇于表达自己看法的精神;要鼓舞学生做一些与声现象相关的家庭察看和小实验;要指导学生阅读一些与声相关的科技( 普) 资料,并让学生做一些适合的社会检查。
复习课第三章 声的世界
5.噪声
(1)从物理学的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
无规则的运动时发出的声音。 (2)从环境保护角度看,凡是防碍人们正常 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 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3)减弱噪声的途径:(1)从声源处(产 生);(2)在传播过程中(传播);(3) 在人耳处减弱(接收)。
科学的实验支持了“D、信鸽体内有某种磁性物质, 它能借助地磁场辨别方向”,上述的科学实验中涉及 了研究问题的方法是控制变量法。
2、利用回声测定海水的深度需要知道:( ) A、海水的温度和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B、声音在海水中的速度和传到海底的时间。 C、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和海水中的速度。 D、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和声音从海面传播到海 底经过反射后再返回海面所用的时间。
3、下列声音中不属于噪声的是:( A ) A、他在欣赏着悠扬的音乐声 B、马路上拖拉机行驶的声音 C、汽车的喇叭声 D、睡觉时听到蚊子的嗡嗡声 4、地震是地球上某个部位发生强烈振动,人们却听 不到这种振动的声音,这是由于:( C ) A、声音不够响 B、声音音调太高 C、声源振动频率低于20Hz D、声音是噪声而不是乐音
3、1991年8月《新世界晚报》报道一则消息“上海的 雨点鸽从内蒙放飞后,经历20余天,返回上海市区的鸽 巢。”信鸽这种惊人的远距离辨认方向的本领实在让人称 奇,那么信鸽究竟靠什么辨别方向呢?人们对信鸽有高超 的认路本领的原因提出了如下的猜想: A、信鸽对地形地貌有极强的记忆力 B、信鸽能发射并接收某种超声波 C、信鸽能发射并接受某种次声波 D、信鸽体内有某种磁性物质,它能借助地磁场辨别方 向
课堂练习
一、填空题 1、优美悦耳的歌声是歌唱家声带_______发出的; 将要上钓鱼会被岸上的说话声音或脚步声吓跑, 表明________能够传声。 振动 水(液体) 2、“震耳欲聋”这成语是形容声音的_______大; 在“闻其声而不见其人”时,我们也能听得出哪 位熟人在讲话,这是因为不同的人的声音具有不 同的_______。(选填“音色”、“响度”或“音 调”) 响度 音色
物理八年级第3章 声的世界
学习方法导航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凡是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例如:触摸自己的喉头,(这也是实验)然后发声,感觉到声带在振动。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声音不一定消失,因为声音可能仍然在向远处传播。
不振动的物体是不会发声的。
拓展:(1)物体沿直线或曲线的往返运动叫振动,往返一次即振动一次。
(2)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因振动而发出声音。
(3)振动一定发声,但不一定能听见。
(4)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如弹吉他时,振动的弦的声源,吹笛子时,是靠管内空气柱振动。
(5)“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不能叙述为“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因为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而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可以继续传播。
在探究物理现象的过程中,我们要勤于观察、善于探索、勇于提问。
观察时,除了认真看外,还可以借助于耳听、手触、脑想等多种手段,使观察更准确、更全面,同时还要注意交流和合作。
(这是科学探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2.声音的传播(1)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固体、液体、气体都是传声的物质,真空不能传声。
(2)当物体振动发声时,就会使介质形成波动并向远处传播,这就是声波。
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就是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的。
(3)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15℃)中传播的速度大约是340m/s,声音在液体中传播的速度较快,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最快。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还与压强和温度有关。
(4)声波在传播过程中也会减弱,所以,有时我们离发声体较远时,传来的声音太弱而不能引起听觉。
3、人耳感知声音的过程声音――鼓膜振动――听小骨振动――听觉神经――大脑(外界声音引起鼓膜的振动,听小骨及其他组织将振动传给听觉神经,由听觉神经转化为一种信号传给大脑。
人耳在感知声音的过程中,如果有一个环节出现了故障,都会引起耳聋。
耳聋分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前者是由于听觉神经受损而的,后者是由于声音的传导发生了障碍而引起的,如鼓膜受损。
第三章 声世界
第三章声的世界第一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声源:正在发出声音的物体(含“固体、液体、气体”)。
2.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3.常见声源:人——喉咙(声带振动)、手掌(拍)……二胡、提琴——弓和弦的摩擦振动笛子——管内的空气柱蝉——腹部薄膜蚱蜢——后腿摩擦蜜蜂——翅膀振动鱼——鳔海豚——鼻道正在灌水的保温瓶——瓶内水面上到瓶口的空气柱蟋蟀——翅膀振动二、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一). 声音的传播途径1.声音的传播过程:声源介质接收体2.人听到声音的过程:声音空气耳廓耳道鼓膜听骨链(听小骨)鼓室中耳机咽鼓管耳蜗(声学传播过程至此结束,以后是生物电信号处理)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介质——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
一切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所以在月球上发生爆炸,也不会听到声音)4.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温度为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5.区分回声和原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发出时晚0.1秒以上(即人要区分开回声和原声,离障碍物的最小距离为:s=vt=340m/s×0.1s÷2=17m,用这种方法可以探测距离制成“声纳”等);时间差低于0.1秒,回声使原声加强而听不出回声。
(二). 声音的传播特性1.声音以波(振动——相当于“水波”)的形式传播,传递着能量,这种能量在传播过程中可以传递给其他物体,引起其他物体的同步振动——共鸣。
2.声波在气体中和液体中是纵波,而在固体中有纵波,有横波,还有纵横波、表面波等,情况更为复杂;声波比光波的传播速度小得多;一般物体和材料对光波吸收很大,但对声波却很小,声波在不同媒质的界面上几乎是完全反射。
(三). 声音传播速度的影响因素1.不同介质中的声速是不同的。
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大,在液体中传播速度小于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小。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第三章《声的世界》课件
欢迎来到本课程的《声的世界》PPT课件。在这章中,我们将了解声音的产 生和传播,声音的特征和参数,声音的衰减规律,噪声的危害及防护,共振 和声波的干涉,以及声学原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振动的物体产生声音
通过振动的物体,如吉他的弦或人的声带,产生 了声音。
超声波
超声波在医学中用于成像、检测和治疗。
乐器
乐器利用声音的振动产生美妙的音乐。
小结与展望
通过本课程,我们探索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的特征和参数,声音的衰减规律,噪声的危害及防护, 共振和声波的干涉,以及声学原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希望你对《声的世界》有更深入的理解,并能 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声音强度减小 声音可以被遮挡或减弱 材料的密度和硬度影响声音传播
噪声的危害及防护
1 健康问题
长期暴露于高噪音环境 可能导致听力损失、失 眠等健康问题。
2 工作场所保护
工厂和建筑工地应采取 噪音控制措施,如隔音 设备和个人防护装备。
3 噪音污染法规
制定法规限制噪音水平, 保护公众健康。
共振和声波的干涉
1
共振
当物体的频率与外部声源的频率相匹配时,共振会增加声音的响度。
2
声波的干涉
当两个声波相遇时,它们可以相互加强或相互抵消。
3
应用:声码器
声码器使用共振和干涉原理将声音转换为电能或数字信息。
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原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麦克风
麦克风将声音转化为电信号,用于录音、扩音和 通信。
声纳
声纳利用声波在水中传播的原理,用于水下目标 探测和测距。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
沪科版第三章声的世界知识概括与解析
沪科版第三章《声的世界》知识概括与解析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人说话,唱歌靠声带的振动发声,婉转的鸟鸣靠鸣膜的振动发声,清脆的蟋蟀叫声靠翅膀摩擦的振动发声。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无线电波的传播速度是3×108m/s。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
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零。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
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
例1在桥洞内说话时,听不到回声的原因是因为()A.桥洞内不能产生回声B.桥洞反射的回声从洞口跑掉了C.桥洞呈对称状,回声相互抵消了D.桥洞太小,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了[解析]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才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这样离反射面的距离要在17m以上,在桥洞内说话时,桥洞太小,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了,就听不到回声,应选D。
二、乐音与噪音(一)乐音1.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
用硬纸片在梳子齿上快划和慢划时可以发现:划的快音调高,用同样大的力拨动粗细不同的橡皮筋时可以发现:橡皮筋振动快发声音调高。
综合上述实验现象你得到的共同结论是: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2.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
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发声体距离的远近有关。
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3.音色:由物体本身决定。
声的世界 知识点总结
声的世界知识点总结一、声音的发生和传播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当物体振动时,空气分子也随之振动,产生了声波。
声波通过空气的传播,最终到达我们的耳朵,我们才能听到声音。
不同的物体振动频率不同,产生的声音也就不同,而且不同的声音有不同的音高和音量。
在声音传播过程中,还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比如声波的传播速度、介质的影响等。
不同材质的物体对声音的传播也有影响,比如固体、液体、气体等。
这些都是声音传播的重要知识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声音的世界。
二、声音的分类声音可以按照其音色、音高、音量、音质等特征进行分类。
音色是指声音的质地,不同的乐器发出的声音音色也不同;音高是指声音的高低,声音的音高与振动频率有关;音量是指声音的大小,与声波的振幅有关;音质是指声音的品质,不同的声音有不同的音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接触到的声音也是多种多样的,比如自然界的声音(风声、雨声)、人声(说话、唱歌)、动物的声音等。
这些声音都有自己独特的特征,是声音世界的一部分。
三、声音的应用声音在生活和工作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比如在通讯设备中,声音可以通过话筒和接收器进行传输,让我们能够进行语音通话;在音乐中,声音是音乐的灵魂,各种乐器发出的声音相互结合,形成美妙的音乐;在医疗领域,声音也有着重要的应用,比如听力检测、超声波成像等。
除此之外,声音还在娱乐、广告、教育等方面也有很多应用。
声音的应用可以极大地丰富我们的生活,让我们感受到声音的魅力。
四、声音的保护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噪声污染也成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
长期暴露在高强度的噪声环境中会影响人的健康,比如听力受损、精神压力增加等。
因此,我们要注意保护好自己的听力,减少对噪声的暴露。
此外,在使用耳机、音响等播放设备时,也要注意控制音量,避免对听觉造成伤害。
保护好自己的听觉健康,让我们能够更好地享受声音的世界。
总结:声音的世界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我们通过声音进行交流、表达情感、传递信息。
第3章 声的世界(知识点整理)
第三章声的世界第一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知识点1,声的产生1.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不能说声音消失。
因:声音可以继续传播。
(3)发声一定在振动,但振动不一定在发声。
因:在真空中振动,无声音。
知识点2,声音的传播1.声音是靠介质传播的,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1)声音可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同介质传播速度也不同:固体>液体 >气体;(2)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空气越稀薄,声音越难传播;(3)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4)声音传播就是能量传递的过程。
知识点3,回声1.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这种现象是声音的反射,俗称回音(回声)。
2.回声的应用:(1)测海底深度;(2)鱼群位置。
第二节声音的特性知识点1,响度、音调、音色1.响度(声音的强弱)(1)声音的响度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2)声音的响度还与声音传播的距离和分散度有关。
2. 音调(声音的高低)(1)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
(2)物体振动的快慢用每秒振动的次数表示,成为赫兹(HZ)。
3.音色: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1)定义(2)通过音色,可以判断不同的人说话。
1.乐音:有规律、好听悦耳、使人愉快的声音。
噪声:无规律、难听刺耳、让人心烦的声音。
乐音与噪声因人而异,不同人感觉不同。
(1)声音的强弱(可通俗理解为声音的大小)。
(2)(4)声音强弱的单位常用分贝(dB)表示。
三、超声与次声1. 超声(1)频率高于20000Hz。
(2)频率高、穿透能力强、传播时方向好。
(3)够能听50000Hz,蝙蝠能听十几万Hz。
(4)依此原理,发明了声呐。
探测:鱼群、暗礁、潜艇等。
(5)医疗上的应用:B超。
2. 次声(1)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
沪科版八上物理第三章知识点
沪科版八上物理第三章声的世界
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体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够传播声音,声音能够在固体、液体、空气中传播,其中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大,液体其次,空气中的速度最小。
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 m/s
3、回声与运用:①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被反射回来形成回声
②人耳区分原声与回声的条件:回声比原声到达人耳的时间玩
0.1s以上
③应用:利用回声加强原声;利用回声测距离。
4、乐音与噪声:乐音:人们将有规律的、好听悦耳的声音叫做乐音
特征:音色:声音的品质,一般由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的。
响度:声音的强弱,由发声体的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距离共同决定的,物体的振幅越大,距发声体越近,响度越大。
一般用分贝(dB)表示声音
的强弱。
音调:声音的高低,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物体的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噪声:无规律的、难听刺耳的的声音
噪声的防治:在声源处减弱,如会场内手机调到静音状态。
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如在道路旁植树。
在人耳处减弱,如带耳罩。
5、超声和次声:超声:频率超过20000Hz的声音。
特点:频率高、穿透力强,
应用:B超、消毒、声呐等
次声: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
危害:能量高的次声具有很强的破坏力;使人的平衡器官受到破坏;会产生恶心、晕眩、旋转感等;会造成内脏出血破裂,危及生命。
声的世界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声的世界》知识点总结第三章《声的世界》知识点总结第三章声的世界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靠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靠钟振动发声,等等); 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注:发声的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4、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 2、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 3、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s/t;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三、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 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教室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叠加重合); 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的距离,海的深度,冰川到船的距离);四、怎样听见声音 1、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 2、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 3、在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位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鼓膜、听小骨处出现障碍是传导性耳聋;听觉神经处出障碍是神经性耳聋) 4、骨传导:不借助鼓膜、靠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贝多芬耳聋后听音乐,我们说话时自己听见的自己的声音);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 5、双耳效应: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步调也不同,可由此判断声源方位的现象(我们听见立体声就属于双耳效应的应用);五、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振动物体越大音调越低;) 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距离声源的距离有关,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听者距发声者越远响度越小; 3、音色:声音的品质特征;与发声体的结构和材料有关,不同的物体的音调、响度尽管都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辨别是什么物体发的声靠音色)注意:音调、响度、音色三者互不影响,彼此独立;六、超声波和次声波 1、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20Hz~20000Hz,高于20000Hz 叫超声波;低于20Hz叫次声波; 2、动物的听觉范围和人不同,大象靠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都要产生次声波;七、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噪声:(1)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2)从环保的角度上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 2、乐音: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有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 3、常见噪声来源:飞机的轰鸣声、汽车的鸣笛声、鞭炮声、金属之间的摩擦声; 4、噪声的等级:表示声音强弱的单位是分贝,符号为dB。
第三章声的世界
声的世界教学目的:1.了解乐音的特性2.知道噪声的危害和控制的方法3.了解现代技术中声学知识的一些应用4.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5.通过实验,认识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教学重点: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大纲要求B2.乐声与噪声3.超声与次声教学难点:1.乐声的特性:响度、音调、音色2.噪声的防治板书设计:知识点: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再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液体中传播声波引起鼓膜振动,然后通过听觉神经传到大脑,这样我们便听到了声音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约是340m/S,水中大约1500m/s,钢铁中大约5200m/s人们将有规律的,好听悦耳的声音叫做乐音。
无规律的,难听刺耳的声音叫做噪声。
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声音的强弱常用分贝(dB)来表示物理学中把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
振动越快音调越高,振动的快慢用每秒振动的次数来表示,称为频率,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用符号Hz表示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又称音品,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其音色是不同的噪声的防治,声源、传播路径、接收者声波的频率范围由10-4Hz到1012Hz,但正常人的耳朵只能听到20Hz到20000Hz之间的声音,通常把高于20000Hz的声音称为超声,低于20Hz的声音称为次声超声有很强的穿透能力,对物体有很强的破碎能力,它还能破坏细菌结构能量很高的次声具有极大的破坏力教学小结:1、通过教学中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2、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简要地回顾对本节学到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第3章声的世界
第三章声的世界一、声音的发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一切振动都能发声,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二、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声音能在一切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
真空不能传声。
人取听到声音的过程:物体振动发声—→在固、液、气体介质中以波的形式传播—→鼓膜振动—→听觉神经传导—→大脑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传播速度不同,液体和固体中的速度大于声音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
在15℃时的传播速度为340m/s,三、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反向回来,形成了回声。
回声比原声晚0.1秒上时,人耳能区分开原声的回声。
若小于0.1秒,则原声和回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四、乐音:1、定义:有规律的、好听悦耳的声音。
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音调越高,声音越尖细,音调越低,声音越粗闷。
细、短、紧、轻、薄的物体的发声的音调相对高;粗、长松、重、厚的物体的发声的音调相对低。
响度: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
决定于振动的振幅,振幅越大串长度越大,平时人们常常用声音的大小来描述响度。
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性。
决定于发声体的物理性质,不同的发声体的音色是不同的。
五、噪声:1、定义:物理学中的定义: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环保角度: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2、噪声程度的划分:为了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分贝;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分贝;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分贝;3、噪声的减弱:A、在声源处减弱。
B、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C、在人耳处减弱。
六、超声和次声:1、人耳的听力范围:20HZ—20000HZ2、超声: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
3、次声: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
小实验:真空不能传声。
操作:把小铃铛拴在细线上,线的上端穿出橡皮塞,然后把橡皮塞塞到烧瓶上,然后摇动烧瓶,记住小铃铛通过空气传出的铃声有多响。
第三章声的世界
固体也可以传播声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知识。
3.关于声音传播的速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A.在大理石中最大; B.在水中最大; C.在空气中最大; D.在真空中最大.
4.在图给出的城市道路交通标志中,表示 “禁止鸣笛”的是 B ( )
A
B
C
D
5.运动会上进行百米赛跑,如果计时员听到 枪声才开始计时,所记录的成绩比看到枪冒 烟就开始计时的成绩 ( C ) A.少记2.94s B.多出0.294s C.少记0.294s D.无法计算
6.如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 触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这个 发声体在振动 ;如图乙所示,敲 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 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 料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空气可以传播声音 ________________。
甲
乙
一些乐器如何发声的: 二胡:靠弓与弦之间的摩擦产生振动而发声。 笛子:靠管内的空气振动而发声。
我们可以听到身边同学的讲话,
可以听到美妙动听的音乐,还可以
听到蟋蟀的“叫声”,那么我们不
仅要问:声音是如何传播的呢?
小实验:
玻璃罩中放一个小电铃,接通 电源,我们听铃声;用抽气机把玻 璃罩内的空气抽走,我们再听铃声 有什么变化?
通过我们亲身的感受,可以知道:
可以 (可以/不可以)在固体 声音_____ 中传播.
可以 (可以/不可以)在液体中 声音_____ 传播.
小结: 气体 、_____ 固体 、_____ 液体 中传 声音可以在_____ 真空中传播。 播,不能在_____
介质 的。 所以,声音的传播是需要_____
试着算一算,障碍物至少和声源相距多 少m,回声和原声才可以区分开?
第三章 声的世界
第三章声的世界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2)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不同,v固>v液>v气(v空气=340m/s)。
(3)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
3、人耳感知声音的过程:声波——鼓膜振动——听觉神经——大脑。
4、人耳能辨别出回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
5、回声的应用:①加强原声②金属探伤③测量距离二、乐音与噪声1、乐音(1)定义:有规律,好听的声音叫乐音。
(2)乐音的特性(3个)①响度A、定义:响度指声音的强弱。
B、响度决定于物体振动的振幅,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②音调A、定义:音调指声音的高低。
B、音调决定于物体的振动频率,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③音色A、定义:音色又叫音品,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B、音色决定于发声体自身的材料、结构等。
2、噪声(1)定义:无规律的,难听刺耳或污染环境的声音叫噪声。
(2)噪声的来源:交通工具、工厂机械、家用电器等。
(3)危害:噪声对人们心理和生理都会有伤害。
轻则分散注意力,影响情绪;重则伤害身体,甚至危及生命。
(4)防止办法:①、在声源处减弱;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③、在人耳处减弱。
三、超声与次声1、超声(1)定义: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叫超声。
(2)特点:频率高,穿透力强,“破碎”能力强。
(3)应用:用于医学、工业、军事等。
(超声诊断仪、超声金属探伤仪、超声雷达)2、次声(1)定义: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叫次声。
(2)特点:频率低、波长长、传播距离远、穿透力强、破坏力强。
(3)应用:预防自然灾害,军事探测等。
(4)危害:有很大的破坏力,要防止次生的产生,远离次声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声的世界
对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
1.能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现象中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
2.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这些问题。
3.认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的意义。
科学内容
◇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了解乐音的特性。
◇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
◇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全章概述
1.本章要求
声音是人们最熟悉的现象之一,学生不仅在生活中已积累了大量与声音有关的感性认识,而且在小学自然课中也学过了与声有关的常识。
尽管有这些前期经验与常识,但是对于“为什么会产生声音,人们为什么能听到声音?”大多数学生并不很清楚,对于声音在生产和技术中的应用就更是陌生。
本章将使学生在已有认识的基础上,对声的世界有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根据九年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试验稿)的基本理念之一“从生
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教材安排了一系列自然现象和生活事例,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的物理结论;通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知道声音传播的条件;从生活中体会到声音具有音调、响度和音品三个特征;知道人耳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知道什么是超声和次声;知道声音,特别是超声在社会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中的重要应用。
通过对生活和自然界与声有关现象的观察,使学生感觉到物理就在身边,培养他们喜欢物理知识、热爱自然的情感。
通过利用简单的生活用具、乐器进行有关声现象的实验,使学生逐步形成充分利用手边器材进行科学研究的习惯。
通过本章的学习,不仅要使学生知道什么是超声、次声和噪声,更重要的是应该了解超声技术在生活、生产、科技和国防等方面的应用;有自觉减少次声和噪声源的意识,对社区的声环境有简单的评价,对社区中的声污染能提出防范和改进意见。
在本章教学中应以观察、实验、分析为主,强调知识与生活、社会的紧密联系。
教学中还要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勇于表达自己观点的精神;要鼓励学生做一些与声现象有关的家庭观察和小实验;要指导学生阅读一些与声有关的科技(普)资料,并让学生做一些适当的社会调查。
本章实验器材也应以简便易得的为主,实验要简单,现象应明显。
2.本章编写思路
“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是九年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试验稿)基本理念之一。
为使学生体会到探究的意义,教材第一节设计为科学操究型课,但因限于学生的年龄和知识能力层次,所以又不是完整的探究过程,而是突出科学探究要素中“提出问题”这个环节。
人们在对生活和自然的观察中,必定会产生许多用自己已有经验和知识不能圆满解释的、甚至可能是矛盾的问题,如何将这些问题明确地表达出来,这是科学探究的要素之一。
学生通过观察自然界和生活中发声物体发声时的状况,提出对产生声音原因的看法后,先用实验进行研究,进而用生活中的事例加以证实,最后得出产生声音原因的结论。
这是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过程,在教学中要使学生体会到这种认识的过程,同时注意学生对各种现象和结论的表述能力。
3.本章内容结构图:对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
1.能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现象中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
2.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这些问题。
3.认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的意义。
科学内容
◇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了解乐音的特性。
◇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
◇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全章概述
1.本章要求
声音是人们最熟悉的现象之一,学生不仅在生活中已积累了大量与声音有关的感性认识,而且在小学自然课中也学过了与声有关的常识。
尽管有这些前期经验与常识,但是对于“为什么会产生声音,人们为什么能听到声音?”大多数学生并不很清楚,对于声音在生产和技术中的应用就更是陌生。
本章将使学生在已有认识的基础上,对声的世界有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根据九年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试验稿)的基本理念之一“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教材安排了一系列自然现象和生活事例,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的物理结论;通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知道声音传播的条件;从生活中体会到声音具有音调、响度和音品三个特征;知道人耳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知道什么是超声和次声;知道声音,特别是超声在社会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中的重要应用。
通过对生活和自然界与声有关现象的观察,使学生感觉到物理就在身边,培养他们喜欢物理知识、热爱自然的情感。
通过利用简单
的生活用具、乐器进行有关声现象的实验,使学生逐步形成充分利用手边器材进行科学研究的习惯。
通过本章的学习,不仅要使学生知道什么是超声、次声和噪声,更重要的是应该了解超声技术在生活、生产、科技和国防等方面的应用;有自觉减少次声和噪声源的意识,对社区的声环境有简单的评价,对社区中的声污染能提出防范和改进意见。
教学建议
在本章教学中应以观察、实验、分析为主,强调知识与生活、社会的紧密联系。
教学中还要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勇于表达自己观点的精神;要鼓励学生做一些与声现象有关的家庭观察和小实验;要指导学生阅读一些与声有关的科技(普)资料,并让学生做一些适当的社会调查。
本章实验器材也应以简便易得的为主,实验要简单,现象应明显。
2.本章编写思路
“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是九年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试验稿)基本理念之一。
为使学生体会到探究的意义,教材第一节设计为科学操究型课,但因限于学生的年龄和知识能力层次,所以又不是完整的探究过程,而是突出科学探究要素中“提出问题”这个环节。
人们在对生活和自然的观察中,必定会产生许多用自己已有经验和知识不能圆满解释的、甚至可能是矛盾的问题,如何将
这些问题明确地表达出来,这是科学探究的要素之一。
学生通过观察自然界和生活中发声物体发声时的状况,提出对产生声音原因的看法后,先用实验进行研究,进而用生活中的事例加以证实,最后得出产生声音原因的结论。
这是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过程,在教学中要使学生体会到这种认识的过程,同时注意学生对各种现象和结论的表述能力。
3.本章内容结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