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研究综述_盛雯雯
企业异质性贸易理论的发展评述及对中国的启示
![企业异质性贸易理论的发展评述及对中国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45cdbee3f18583d0486459e9.png)
企业异质性贸易理论的发展评述及对中国的启示●王双燕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摘要]传统的基于同质企业假设的产业内贸易理论无法对企业间的异质特征做出解释;最近几年,以Melitz( 2{1(13)为代表的企业异质性贸易理论揭示出贸易自由化会使生产资源和市场份额向高效率企业重新配置,从而促进产业总体生产率的提高,开启了贸易利得饱,、新来源:、本文综述了企业异质性贸易理论的发展,分析了企业异质性贸易理论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启示,最后给出了政策建议,[关键词]企业异质性贸易壁垒贸易的集约边际贸易的广延边际一、引言在产业内贸易理论基础上对于双边贸易模式的研究多聚焦于产业层面贸易的决定因素,均假定在给定的产业中所有的企业是同质的(不存在边际成本的差异)。
然而,随着企业水平的产出和贸易数据的可获得,学者们研究发现企业间存在很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1)出口企业占所有制造企业的数目相对很小;(2)出口企业比非出口企业具有更高的生产率[来自];(3)不管是用规模(产出)还是用雇员人数来衡量,出口企业都更大;(4)出口企业比非出口企业支付更高的工资。
2000年以来中国出口贸易以年均24.7%的速度增长,更在2009年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
如果我们能从企业层面的微观角度去分析中国的出口,就会发现出口在企业间分布的不平衡。
根据Manova and Zhang( 2009)对中国海关的出口企业信息统计,2005年中国出口额的51%来源于前1%的965家出口企业,出口额的98%来源于前50%的48295家出口企业。
不难发现企业间出口分布很不均衡,出口集中于某些类型的企业,这种微观经济主体的异质性会影响宏观层面的出口规模。
传统的基于同质企业假设的产业内贸易理论无法对这些企业间的异质特征做出解释。
二、文献综述最近几年,以Melitz( 2003)为代表的“企业异质性贸易理论”在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基础上引入了两个关键性假设,即企业异质性和市场进入沉没成本,建立动态产业内贸易均衡模型来分析国际贸易中异质性企业的行为决策,对上面所列的新的企业水平的特征做出了解释。
企业异质性与贸易中介理论研究新进展一
![企业异质性与贸易中介理论研究新进展一](https://img.taocdn.com/s3/m/ff8d9b300722192e4536f6b7.png)
企业异质性与贸易中介理论研究新进展(一)2012年12月18日14:22 来源:《西部论坛》2012年第3期作者:李宏兵字号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104 摘要:新新贸易理论诞生近十年来,贸易理论家围绕企业异质性假定进行了细致而富有成效的拓展研究。
其中引人注目的是融入贸易中介的分析,打破了已有研究关于直接出口的局限,并分别基于异质性和企业内生边界视角,解释了中介技术和不完全合约对企业直接出口和中介出口等不同出口决策及福利分配的影响。
本文梳理了国外最新文献中企业异质性与贸易中介理论的研究进展,解析了将贸易中介引入新新贸易理论的微观机理,并展望了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贸易中介理论,新新贸易理论,企业异质性,出口决策,中介技术,不完全合约,企业内生边界,福利效应一、引言生产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深入不仅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世界的经济版图,推动贸易模式和贸易主体的急剧变革,也带来了贸易理论的推陈出新。
企业异质性假定下的新新贸易理论的提出和发展则正好契合了这一趋势,完善了已有理论对于贸易产生的内部机理和福利分配的研究,为探讨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问题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而近年来围绕该假定,新新贸易理论也拓展了新经济地理学、合约理论与产业组织理论等相关领域的研究视角,使贸易理论沿如下方向继续延伸:一是研究企业生产率、空间集聚与区位选择的“新”新经济地理学(“New”New Economic Geography)①的诞生(Ottaviano,2011);二是研究企业生产率、出口决策与组织边界的贸易中介理论逐步形成。
其中,贸易中介作为维系国际贸易车轮不断前进的润滑剂,显然已成为企业国际化的幕后推手(Antras et al,2011),关于企业异质性、出口决策及贸易中介问题的研究也备受贸易理论家关注。
为此,本文试图在梳理国外最新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重点关注贸易中介与异质性企业的出口决策和福利效应的内在关系机理,以明确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实证研究综述
![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实证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1e58447f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db.png)
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实证研究综述【摘要】本文针对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展开实证研究综述。
在研究背景部分,探讨了异质性企业在贸易领域的重要性;研究意义部分指出了深入了解异质性企业对贸易的影响对于贸易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目的则是为了揭示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实际效应。
在详细介绍了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模型,分析了异质性企业对贸易的影响机制。
实证研究方法部分说明了研究所采用的数据和模型,实证研究案例分析部分展示了不同案例下的实证结果和结论。
最后在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成果,展望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通过本文的综述,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及其实证研究现状,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关键词】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实证研究、案例分析、研究总结、政策建议、展望未来1. 引言1.1 研究背景本研究旨在探讨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实证研究,首先需要了解研究背景。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化,国际贸易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日益显著。
传统的贸易理论往往假设企业之间是同质的,然而实际上企业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异质性。
这种异质性表现在企业的规模、技术水平、生产能力以及管理水平等方面。
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兴起源于对贸易模式进行重新思考的需求,尤其是对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关系。
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往往难以解释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现象。
研究异质性企业对贸易的影响成为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为我们深入理解国际贸易的本质提供了新的视角。
通过对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实证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企业之间的差异对贸易的影响,为决策者提供更科学的政策建议。
对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进行实证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政策意义。
的阐述将为我们的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1.2 研究意义异质性企业是指在生产技术、市场知识、管理经验等方面存在差异的企业。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异质性企业在国际贸易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企业异质性贸易理论的发展评述及对中国的启示
![企业异质性贸易理论的发展评述及对中国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b48a5382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a0.png)
企业异质性贸易理论的发展评述及对中国的启示异质性贸易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重要分支之一,探讨了不同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异质性特征对贸易模式和经济增长的影响。
本文将对异质性贸易理论的发展进行评述,并探讨它对中国的启示。
异质性贸易理论最早由雷纳尔多·文布尔(1980)提出,他通过引入企业异质性特征,将贸易模式从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转变为具有差异化的特征。
随后,梅尔文·考普曼(1989)提出了“差异性产品贸易模式”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此后,一系列的经典模型相继涌现,包括比达尔(1991)、梅尔优斯(1994)和阿旺河、巴尔-哈威(1996)的企业异质性贸易模型。
这些模型强调,企业间的技术差异、效率差异和产品差异会导致贸易模式发展中的异质性。
企业异质性贸易理论的发展,对国际贸易和经济增长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首先,它揭示了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异质性特征对贸易模式的影响。
根据这些理论,在贸易中,相对较低成本和高效率的企业更容易出口,并在国际市场上竞争更具优势。
这一观点对贸易政策制定者具有重要启示,他们应该关注和支持那些有竞争力的企业参与国际贸易。
其次,异质性贸易理论对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
企业异质性的存在使得国际贸易可以促进技术创新、产品多样化和经济增长。
最后,异质性贸易理论进一步强调了不同国家间的贸易差距问题,即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着技术差距和产品差距。
因此,中国需要通过提高自身企业的竞争力,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并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推动自身的经济增长。
总之,异质性贸易理论的发展为国际贸易和经济增长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观点。
它强调了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异质性特征对贸易模式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性。
对中国而言,这些理论给予了促进企业竞争力提升、鼓励技术创新和加强国际合作的启示。
通过积极参与国际贸易,中国可以提高自身企业的竞争力,实现更加可持续和高质量的经济增长。
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实证研究综述
![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实证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158f5806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1c6d97c.png)
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实证研究综述【摘要】本文综述了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实证研究,包括异质性企业对贸易的影响、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的发展、实证研究方法、不同国家的实证研究成果以及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现状。
通过对各国实证研究成果的分析,揭示了异质性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作用和影响。
结合现有研究,本文总结了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意义和实证研究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对未来研究的展望和启示。
研究表明,异质性企业对贸易的影响不容忽视,该理论为我们理解国际贸易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理论支持。
【关键词】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实证研究、影响、模型、方法、国家、成果、现状、启示、未来研究、结论。
1. 引言1.1 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意义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在国际贸易研究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充分考虑了企业之间的差异性,不同企业在生产技术、管理水平、市场需求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对贸易模式和贸易效果都会产生影响。
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为解释企业异质性对贸易的影响提供了理论框架,有助于深入理解贸易模式背后的机制和动因。
通过对企业异质性在贸易中的作用进行研究,可以帮助政府和企业更好地制定贸易政策和商业战略,促进贸易的发展和企业的竞争力提升。
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意义不仅在于理论探讨的深入,还在于实践应用的广泛性。
1.2 异质性企业的定义异质性企业是指在同一个行业或同一种商品生产领域内,企业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化特征。
这种差异性可能表现在企业规模大小、技术水平、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市场定位等方面。
异质性企业的存在对于经济体系的发展和国际贸易的运作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国际贸易领域中,异质性企业的定义主要是指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企业在生产和出口商品时所展现出来的差异。
这种差异可能源于不同国家的资源禀赋、技术水平、劳动力成本以及政府政策等因素。
异质性企业之间存在着不同的竞争优势和劣势,这也是国际贸易中企业选择性进出口商品的重要原因之一。
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实证研究综述
![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实证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ed39177f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fd.png)
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实证研究综述引言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在国际贸易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它关注的是企业内部的异质化特征如何影响贸易模式和跨国经营策略,以及这种异质化如何影响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表现。
许多经济学家和学者对该理论进行了实证研究,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企业的国际贸易行为。
本文将总结和综述一些重要的实证研究,并讨论这些研究对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贡献。
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基本概念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最早由Melitz(2003年)和Bernard et al.(2003年)提出,他们认为企业之间存在着异质化特征,这些特征在决定企业的贸易行为和经营策略中起着重要作用。
根据该理论,企业的异质化特征可能体现在生产效率、技术水平、创新能力、市场知识等方面,这些特征会影响企业的生存能力和竞争力。
实证研究1:异质性企业的进出口行为许多实证研究关注的是异质性企业的进出口行为。
Amiti和Konings(2007年)的研究表明,高生产效率的企业更有可能成为出口企业。
他们发现,高生产效率的企业能够以更低的成本生产商品,并在国际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
此外,该研究还发现,企业的出口行为与其在国内市场上的表现密切相关,即在国内市场上市场份额较高的企业更有可能进行出口。
实证研究2:异质性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一些实证研究聚焦于异质性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Bloom et al.(2011年)的研究发现,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更有可能在国际市场上取得成功。
他们的研究数据显示,投资于研发和创新的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销售额和市场份额更高,表明创新能力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实证研究3:异质性企业的技术水平和进口需求一些实证研究探讨了异质性企业的技术水平与进口需求之间的关系。
Goldberg and Khandelwal(2010年)的研究表明,技术水平较高的企业更有可能从国际市场上进口高质量的产品。
他们的研究数据显示,技术水平较高的企业更倾向于从具有高技术含量、高质量标准的国家进口产品,以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
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研究进展综述
![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研究进展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0f4f9611c281e53a5802ff2e.png)
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研究进展综述邵军冯伟提要: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是近年来国际贸易研究中最为重要的理论进展。
与此前以产业为基础的理论分析框架不同,这一理论以企业在生产率方面存在的显著异质性为切入点,系统考察了生产率异质性对于企业出口决策的影响,并揭示了贸易自由化通过对不同生产率企业产生异质性影响来促进总体生产率水平提升的新贸易利益渠道。
就政策含义而言,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从产业内资源重新配置的角度,再次验证了开放型贸易政策的积极意义。
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分析框架已被进一步拓展应用于分析一系列与贸易相关的议题,如对外直接投资决策、贸易增长二元边际、出口企业多产品决策等。
关键词:异质性企业;国际贸易;Melitz模型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又称“新新贸易理论”(Baldwin和Forslid,2004),是最近十年来国际贸易理论研究中最为重要的进展。
此前的贸易理论都是建立在产业分析之上的,20世纪90年代以后,研究视角逐渐转移到微观企业层面。
这些微观层面的研究揭示出了很多以往理论未曾涉及也难以解释的现象,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企业出口参与度普遍不高,即使细分产业内,也只有很少一部分企业有出口行为,这与新贸易理论中所有企业都会从事出口的预期形成鲜明对比(如Bernard等,2007);出口企业与非出口企业存在显著差异,出口企业通常具有更大的规模,更高的技术和资本密集度以及更高的生产率(如,Bernard等,2007;Bernard和Jensen,1995等);贸易自由化促使低生产率企业退出、高生产率企业进入出口市场,总体生产率水平得到提升(如Pavcnick,2002;Tybout,2003;Tre-fler,2004;Bernard等,2006a)。
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即是在此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这一理论不仅要对上述实证现象提供解释,而且也要揭示出实现贸易利得的新机制。
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目前仍处于蓬勃发展之中,本文主要对该理论的基本分析框架、应用拓展以及国内相关研究展开综述。
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发展综述
![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发展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9e7c44c3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68a3b65.png)
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发展综述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对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发展进行全面的综述。
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作为国际贸易领域的新兴理论,近年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该理论突破了传统贸易理论对企业同质性的假设,认为企业在规模、生产率、组织结构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将影响企业的国际贸易行为和国际竞争力。
本文将从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起源、主要观点、实证研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以期对该理论的发展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本文将回顾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起源和发展背景,阐述该理论产生的理论基础和现实需求。
本文将重点介绍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主要观点和核心内容,包括企业异质性的来源、异质性企业如何影响国际贸易格局、以及异质性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和作用等。
接着,本文将通过实证分析,探讨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在现实中的应用和效果,以及该理论对国际贸易实践和政策制定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展望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未来发展趋势,探讨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前沿问题,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方向和启示。
通过对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系统综述,本文旨在深化对该理论的理解和认识,为推动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和实践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基本概念与理论框架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又称新新贸易理论,是对传统贸易理论的重要拓展和深化。
该理论强调,在现实世界中,企业并非同质,而是存在着显著的异质性,这种异质性在企业的生产率、规模、组织结构、技术选择、管理能力等多个方面均有所体现。
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企业的异质性是影响国际贸易模式、产业内贸易以及企业国际化路径选择的重要因素。
理论框架上,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主要基于企业异质性假设,结合产业组织理论、公司金融理论等,构建了一个包含企业异质性、市场结构、不完全竞争和沉没成本等要素的分析框架。
在这个框架下,企业的异质性决定了其参与国际贸易的能力和意愿,而市场结构和不完全竞争则影响了企业的市场行为和绩效。
企业异质性综述
![企业异质性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8f7f84c00066f5335b812193.png)
异质性企业综述【文章摘要】异质性企业理论是在评判的继承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其解释了异质性因素对企业贸易模式的影响,本文对异质性企业理论的基本模型和理论发展进行了归纳和评述,最后分析了其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几点启示。
【关键词】异质性企业;贸易:启示传统贸易理论可追溯到Adam Smith的绝对优势贸易理论,之后经过David Ricardo比较优势贸易理论和Heckscher-Ohl的HO理论等发展阶段,其核心思想在于用技术的绝对或相对差异来解释国际贸易的发生以及对贸易国双方福利的影响,进而指出国际贸易模式应该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垂直贸易.然而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以Krugman和Brander为代表的学者提出了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和产品差异化假说,并建立了战略贸易理论(Krugman,1979,1980)和荜断竞争贸易理论(Krugman&Brander,1983).合称新贸易理论(New Trade Theory),其对传统贸易理论中的规模报酬不变、完全市场竞争和同质产品等假设提出了严厉的评批,他们认为传统理论模型无法解释现实国际贸易中发达国家间的产业内贸易占大多数的典型化事实。
进入20世界90年代,国际贸易实践的发展使人们再次反思新贸易理论对现实的解释力,因为大萤的经验证明,并非所有的企业都选择对外贸易.与此同时,对众多国家的企业的研究发现,同一产业内部,存在着出口企业和非出口企业在劳动生产率、资本技术密集度和工资水平上的显著差异。
往往是从事出口业务的企业有这较大的生产规模和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同时其工资水平也较高。
对此现象,无论是传统贸易理论还是新贸易理论都无法提供令人置信的解释。
2l世纪初,以异质企业贸易模型和企业内生边界模型为代表的“新新贸易理论”(New-New Trade Theory)应用而生,该理论突破了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中企业同质性假定,将异质性纳入对企业的微观分析分析框架中,并且进行了大量的实证分析,对国际贸易结构和贸易量给予了足够的解释力,成为当前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新热点.一、异质性企业理论的典型模型及其发展事实上,企业异质性主要表现为企业(或工厂)生产率、专用性技术、产品质量以及工人技能方面的差异,尤其是企业生产率的差异,而当前对这种差异性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贸易自由化对于产业内部结构变化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上。
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实证研究综述
![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实证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3e6d18d16bd97f192379e92a.png)
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实证研究综述【摘要】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以企业在生产率方面存在差异作为分析切入点,从微观层面分析了异质性企业的国际化路径选择。
本文比较全面地涵盖了该领域的国内外最新的实证研究。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发现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需要完善的方面。
【关键词】异质性企业出口贸易 FDI一、引言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往往从产业的角度出发,强调产业间的分工,假设企业、产品同质,市场完全竞争。
随着国际分工及专业化生产的深入,学者们利用企业微观的数据实证研究发现,即使在同一产业内,企业在生产率、规模等经济特征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别,这些现象不能用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解释。
以Melitz(2003)为代表的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认为,企业在生产率方面的异质性决定了企业的国际化路径的选择,只有生产率较高的企业才能进入出口市场,而生产率较低的企业只能选择为国内市场服务甚至退出市场。
随后来自不同国家的实证研究证明了这一结论。
本文首先阐述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产生前的实证文献,接着对理论产生后的实证文献进行综述,比较全面地涵盖了该领域的国内外最新的实证研究情况。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为日后的研究提供研究思路。
二、前期实证文献Bernard和Jensen(1995)、Bernard和Wagner(1998)、Clerides et al.(1998)等分别利用不同国家的数据进行研究,这些前期文献的总体结论是产业内企业在规模、生产率经济特征上存在着显著差异,企业出口与其生产率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出口企业的生产率要高于非出口企业。
传统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模型都假定企业同质,无法解释企业在生产率、规模等经济特征上的差异,这就导致以探讨企业的差异及出口决策行为的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出现。
三、国内外实证研究综述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模型形成后,出现大量利用各国微观企业层面数据所做的实证研究。
(一)出口贸易选择国外关于异质性出口企业的贸易选择问题的研究结论大体是生产率较高的企业倾向于出口。
异质性厂商贸易理论研究综述_陈策
![异质性厂商贸易理论研究综述_陈策](https://img.taocdn.com/s3/m/5e0b98ceaa00b52acfc7cac8.png)
的市场规模 , 随着生产率差距扩大, 国内差异产品产量将增加
Bem a d (2 0 ) 采用了将 异质性企业 与 H 知 a 和 K n1 a (198 ) 的不完全 竞争 和规 模经济 条 r 0 7 e mn 9叭 n 5 件阱# 以及与 H O 模型中的要素察赋差异条件相结合 的方法 该模型预测了由厂商引起 的跨行业 的资源重 ,
口 厂商存活率) 为 0.3 一 6 0.9 可见沉淀成本的变化布可能决定了厂商进人出口市场 的选择, 特别是决定了 良 那些出口量较少的厂商的进人选择[ 汇率 政策创新和集聚效应造成了出口 ] 7 沉淀成本的变化 (一 ) 汇率变化对异质性厂商出口的影响 以往宏观层面的分析表明汇率值 和汇率波动对贸易的影响要 么在非重要变量上是显著的 , 要么就是 不显著的 ∃ ∃#%∋ 这与 R o 和 s 耐 e (20 5 得到的显著的货币同盟效应形成对 比[ , 这意味着汇率 %#∀ & , s t y 0 ) 川
厂商寿命
人力资本 资本密集度 所
尽管不 同研究的结
有制等因素, 这些因素的作用都得到了数据支持 在此类文献中, 代表出口滞后期的解释变量几乎总可以对 数据的大部分变化作出很好的解释 滞后出口变量的系数通常被解释为沉淀成本的大小 论不同, 但一般地说沉淀成本对出 口 造成的影响是: 本期从事出口的厂商在后期继续从事出口的概率 (即出
释 了为什 么 出 口厂 商生产 率 比较 高, 同时 解释 了资 源在 厂 商 间重 新 配里 的 过 程 , 指 出 了 出 口和 生 产 率之
间存在 因果联 系, 以及异质性厂商如何选择进入 国际市场的方式
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
![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d5077d3b10661ed9ad51f332.png)
一、异质性贸易理论的起源 二、异质性贸易理论的经典文献 三、异质性贸易理论的研究进展
一、异质性贸易理论的起源 旧的贸易理论包括古典贸易理论(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 优势理论)和新古典贸易理论(H-O理论),它们分别以 技术差异和要素禀赋作为贸易基础,解释了产业间贸易。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Krugman(1979,1980)为代表的 新贸易理论以不完全竞争、规模报酬递增、产品差异化和 偏好多样化为前提,以内部规模经济作为贸易基础,解释 了二战之后兴起的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Helpman andKrugman(1985)将旧的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进行 了综合,同时,解释了产业间贸易与产业内贸易。无论是 旧的贸易理论还是新贸易理论都以代表性厂商作为前提假 设,该假设保证了所有厂商具有对称性,便于求解国际贸 易的一般均衡。
约束的影响;(3)反倾销的影
异质性
响…
多元化
生产率、质量、规模、弹性等
第一,异质性企业贸易行为选择文献方面。出口市场进入 和退出选择、出口产品种类选择(扩展的边际,多产品选 择)是主要方面,对出口选择行为的研究不断深入到进入 和退出两个方面,或者进一步扩展和简化模型。第二,异 质性企业贸易和贸易开放效应的文献方面。贸易效应的研 究通常是贸易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分析国际贸易和 贸易开放带来的影响。对于异质性企业贸易来说,多数文 献研究企业生产率等异质性因素对企业贸易行为的影响; 贸易效应的研究正好相反,分析贸易对于企业带来的影响。 这一领域的研究文献没有统一的结论,因不同的主题而异。 2013年的相关文献主要研究了贸易和贸易开放对企业生产 率的影响、对工资的影响、对创新的影响、对多产品企业 的影响、对福利的影响等
2、Bernard et al(2003) Bernard et a(2003) 则在Eaton and Kortum(2002)的基础上,引入 了Bertrand寡头垄断和企业生产率的异质性,并 假设异质性企业的生产率由Fréchet分布随机决 定,而且厂商的加成率会随着消费者需求的价
企业质量异质性理论综述
![企业质量异质性理论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32821c57f524ccbff021848e.png)
企业质量异质性理论综述[摘要]随着劳动力在国际间的流动,各国间技术合作日益频繁,传统贸易理论的假设遇到挑战,传统贸易对全球贸易的解释力及发展趋势的预测作用有限。
以微观层面的企业为研究对象,并结合质量差异的企业质量异质性贸易理论很好的解释了全球贸易中贸易零值和价格的空间模式问题。
近期有学者尝试给出了更前沿的理论方法,为研究产品质量对双边贸易流的真实影响提供了可行、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微观层面质量差异异质性一、引言本文就论文选题的理论依据及现实依据进行说明。
第一节是对经典贸易理论及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的综述,交代论文选题目的理论背景,阐述选题的理论意义;第二节通过对研究对象总体情况的分析,介绍论文的主要研究问题。
二、企业异质性贸易理论的兴起传统贸易理论,将国际贸易产生归结于国家间的差异性。
传统贸易模型都是以国家层面上的差异性为出发点,并假设了生产是规模报酬不变的性质。
其中古典贸易理论从绝对比较优势、相对比较优势出发,要素禀赋理论从两个国家的要素禀赋差异性出发,两种理论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国与国之间发生贸易的原因。
但是随着更多的经验事实的发生,传统贸易理论的说法逐渐受到了挑战。
比如依照传统贸易理论预测,发达国家应与资源禀赋差异较大的发展中国家间贸易更为活跃。
但从国际贸易的实际发展来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尤其是六十年代以来,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大量增加,并且发达国家间的产业内贸易又占了很大的比重。
发达国家的要素禀赋相近,且在产业内贸易中所交易的大部分是要素密集度相近的相似产品。
以国家为研究对象的传统贸易理论无法解释这些经济现象。
新贸易理论则重点对发达国家之间方兴未艾的产业内贸易现象进行分析,指出除了国家要素禀赋的差异之外,规模经济也是国际贸易起因和贸易来源的另一个决定因素。
新贸易理论以产业层面为分析出发点,引入了产业组织理论和规模报酬递增假设。
新贸易理论虽然通过引入产品差异和垄断竞争所产生的产业内异质性,解决了新古典贸易理论中企业规模不确定的问题。
异质性厂商贸易理论研究综述
![异质性厂商贸易理论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623e3471ec3a87c24128c42d.png)
A Review on Trade Theory of Heterogeneous Firms
作者: 陈策;赵景峰
作者机构: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127
出版物刊名: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页码: 94-101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3期
主题词: 异质性厂商;生产率;自我选择;出口中学习
摘要:本文对厂商视角下的贸易和跨国投资问题进行了回顾和评论。
研究的起点是经济生活中出口厂商和非出口厂商同时存在于一个行业内,这与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的代表性厂商假设相悖。
直到近几年主流贸易理论才开始对此进行解释,且随着异质性厂商贸易模型的演化而变化。
相关文献解释了为什么出口厂商生产率比较高,同时解释了资源在厂商间重新配置的过程,指出了出口和生产率之间存在因果联系,以及异质性厂商如何选择进入国际市场的方式。
实证文献也越来越多,案例包括了发达国家、转型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最后本文总结了这一领域若干值得关注的研究问题。
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研究综述_盛雯雯
![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研究综述_盛雯雯](https://img.taocdn.com/s3/m/60e9960a90c69ec3d5bb7566.png)
作者简介:盛雯雯(1986-),女,北京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世界经济专业博士研究生,美国旧金山大学公派联合培养生,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彭红斌(1967-),男,湖北黄冈人,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基金项目:本文得到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有限度的贸易保护主义及其对我国产品出口的影响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1BGJ014;主持人为彭红斌)的资助《经济问题探索》2013年第6期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研究综述*盛雯雯1,彭红斌2(1.中国人民大学,北京100091; 2.北京理工大学,北京100081)摘要:本文回顾了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模型构建与发展演进,归纳了当前国外的实证研究成果,最后还对该理论在中国的应用与争论进行了总结,因此相对全面地涵盖了此领域国内外的最新发展情况。
本文的目的是使国内学者对此问题能形成较全面的认识,从而为将来该领域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与研究思路。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可发现,尽管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尚未解决,如企业生产率的内生化,市场结构的设定,以及企业动态调整等都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关键词:文献综述;异质性企业;国际贸易一、引言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往往从国家和产业的视角出发,假设企业是同质的,这无法解释现实中存在的企业巨大的异质特征。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际贸易理论开始向微观层面演进,试图从企业参与出口的原因出发分析国际贸易产生的根源和引发的结果,大量利用微观企业数据的实证研究都发现,即使是在细分的行业内部,企业在生产率、规模和其它经济特征上也存在着显著差别。
在每个特定行业内部,参与国际贸易的企业只占相当小的比例,并表现出具备更高的生产效率等一系列特征。
以Melitz (2003)为代表的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认为,正是由于企业在生产率等方面存在异质性,而进入国际市场需要克服巨大的沉没成本,因此只有生产率高的企业才能通过自选择进入出口市场,生产率低的企业由于无法承担进入成本,只能在国内市场销售,这就解释为什么出口企业往往比非出口企业的生产率更高。
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实证研究综述
![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实证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12866521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ba.png)
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实证研究综述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是指企业在贸易过程中,由于各自特有的生产要素、技术水平、市场策略等因素的差异,导致在贸易中的表现也有所不同。
这一理论在国际贸易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将对其实证研究进行综述。
首先,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新贸易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
新贸易理论强调国际贸易存在产业集群和规模经济等现象,并认为企业之间的差异性对贸易有重要影响;新经济地理学则关注地理位置和交通成本等因素对企业的影响,进而影响它们在贸易中的表现。
其次,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异质性企业与贸易结构:研究表明,异质性企业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因此它们更可能参与到国际贸易中,而且会在贸易中扮演不同的角色。
比如在出口领域,异质性企业更愿意拓展新市场和新产品,并且更可能因其高质量和独特性获得成功。
2. 异质性企业与贸易增长:研究发现,异质性企业能够带动贸易增长,因为它们具有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从而提高了整体市场的效率。
此外,一些研究还发现,异质性企业的引进可以提高进口国的生产效率和贸易结构。
3. 异质性企业策略:研究显示,异质性企业在贸易中的策略有所不同,这又有助于解释它们的差异性表现。
例如,在国际贸易中,像品牌效应等非价格因素会影响产品的竞争,这会引导企业选择不同的营销策略。
同样,在进口方面,企业也会根据自身性质选择不同的进口方式,如直接进口和通过代理商进口等。
总之,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应用,对于深入理解国际贸易的特点和贸易增长的机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一理论的应用还需要与其他理论相结合,从多种角度进行分析。
创新的贸易利益与企业异质性研究综述
![创新的贸易利益与企业异质性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a9196d1c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08.png)
创新的贸易利益与企业异质性研究综述【关键词】创新;贸易利益;企业异质性在新的企业异质性贸易理论框架和实证研究中,重新认识和理解企业创新决策的贸易利益及影响机制,非常重要。
创新与贸易利益进入新世纪以来,最新的贸易理论日益重视对微观企业层面的、行业内部不同企业之间的、企业内部的经济活动进行研究,这就大大改变了经济学家对贸易利益的看法。
Melitz(2022)指出,当今的贸易理论重点研究三种不同源泉的贸易利益(gainsfromtrade):一是源于产业内贸易引致的产品多样性带来的贸易利益,即出口产品种类扩大;二是源于行业内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的贸易利益,即把劳动和资本从更小的、生产率更低的企业转移到更大、生产率更高的企业中;三是源于贸易引致创新(trade-inducedinnovation)带来的贸易利益,即企业内在生产率通过创新活动得以提高。
Melitz(2022)提到的第三种贸易利益,源于贸易自由化后出口市场规模扩大对创新活动引致的正效应,即企业内部的资源配置效应。
事实上,能够提升企业内在生产率的新产品和新工艺,都要求企业预先投入研发成本开展投资活动。
而对外贸易通过扩大产品的市场规模,提高新产品、新技术的回报率,能够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进而提升企业的内部生产率。
需特别强调的是,第三种贸易利益关注的是提高企业自身(within-firm)的内部配置效率,第二种贸易利益关注的是提高行业内的各个企业之(between-firm)的配置效率。
所以,当下热门的企业异质性贸易理论(或者说新新贸易理论)的研究视角也从企业之间的效率差异,拓展到关注企业的内生效率改变。
创新与企业异质性贸易的理论和经验研究在企业异质性贸易的文献研究中,正如Bernard、Jensen、Redding 和Schott(2022)指出的,大多数根据各国企业微观数据的实证研究结果,较为一致地提出,出口能够提高企业的生产率。
学者们普遍认为,这总体反映了生产率更高的企业自我选择出口的结果,即存在自我选择(self-selection)效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简介:盛雯雯(1986-),女,北京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世界经济专业博士研究生,美国旧金山大学公派联合培养生,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彭红斌(1967-),男,湖北黄冈人,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基金项目:本文得到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有限度的贸易保护主义及其对我国产品出口的影响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1BGJ014;主持人为彭红斌)的资助《经济问题探索》2013年第6期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研究综述*盛雯雯1,彭红斌2(1.中国人民大学,北京100091; 2.北京理工大学,北京100081)摘要:本文回顾了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模型构建与发展演进,归纳了当前国外的实证研究成果,最后还对该理论在中国的应用与争论进行了总结,因此相对全面地涵盖了此领域国内外的最新发展情况。
本文的目的是使国内学者对此问题能形成较全面的认识,从而为将来该领域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与研究思路。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可发现,尽管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尚未解决,如企业生产率的内生化,市场结构的设定,以及企业动态调整等都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关键词:文献综述;异质性企业;国际贸易一、引言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往往从国家和产业的视角出发,假设企业是同质的,这无法解释现实中存在的企业巨大的异质特征。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际贸易理论开始向微观层面演进,试图从企业参与出口的原因出发分析国际贸易产生的根源和引发的结果,大量利用微观企业数据的实证研究都发现,即使是在细分的行业内部,企业在生产率、规模和其它经济特征上也存在着显著差别。
在每个特定行业内部,参与国际贸易的企业只占相当小的比例,并表现出具备更高的生产效率等一系列特征。
以Melitz (2003)为代表的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认为,正是由于企业在生产率等方面存在异质性,而进入国际市场需要克服巨大的沉没成本,因此只有生产率高的企业才能通过自选择进入出口市场,生产率低的企业由于无法承担进入成本,只能在国内市场销售,这就解释为什么出口企业往往比非出口企业的生产率更高。
随后来自不同国家的经验研究都表明,出口企业的生产率高于非出口企业的生产率的现象普遍存在。
顺应国外学术界的发展方向,近年来国内学者也从对国家和产业层面的关注,转变为将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运用于中国现实,从企业微观层面考察中国的贸易形态及存在的问题。
本文总结了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理论模型与发展演进,归纳分析了国外的实证研究成果,最后还对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在中国的应用与争论进行了总结,因此相对全面地涵盖了此领域的国内外最新发展情况。
本文的目的是使国内学者能对此问题形成较全面的认识,从而为日后对此问题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与研究思路。
二、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基本模型对出口与企业生产率的研究是沿着理论和实证两条脉络展开的。
异质性企业理论提出前,Bernard 和Jensen (1995)利用美国1976-1987年企业层面的数据,发现在同行业中只有部分企业参与出口,相对于非出口企业,出口企业在生产率、规模、资本密集度、工资等多个指标上表现得更为优异。
此后,出口企业和非出口企业的异质性受到了学界极大关注,来自不同国家的实证研究表明,出口企业的生产率高于非出口企业的现象普遍存在。
这一重要发现直接导致了以Melitz (2003)和Bernard (2003)为代表的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诞生。
为了解释这种独特的微观现象,Melitz (2003)581引入了垄断竞争的动态产业一般均衡框架,将企业生产率差异纳入模型中,其模型是Jovanovic(1982)和Hopenhayn(1990)基于企业生产率异质性的动态产业模型,与Krugman(1980)基于消费者多种类产品偏好和规模报酬递增的产业内贸易模型二者的结合。
Melitz(2003)的模型中强调了同一行业内部不同厂商在生产率上的差异性,由于出口市场的沉没成本高于国内市场的沉没成本,只有生产率高的厂商会进入出口市场,而生产率低的厂商只为国内市场生产。
在考虑到贸易成本后,贸易自由化效应会影响行业内部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以及国际贸易形态,从而会导致出口企业和出口市场的再配置。
该文献所建立的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解释了国际贸易中的许多微观企业层面现象,如出口企业比非出口企业生产率高的原因,贸易自由化后的行业内资源再配置,不同厂商和出口目的地市场的贸易参与形式等问题,从而构成了新新贸易理论的基础,之后的很多研究都是以此模型为基础展开的。
三、国外实证研究综述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模型形成后,又涌现出大量利用各国微观企业层面数据所做的实证研究,这些经验性研究一方面验证了该理论的预见,另一方面也提出了新的现实问题需要理论给予解释,从而诱发了该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学者们的实证文献按照研究重点的不同可分为三类:出口企业的异质性特征,行业内部的构成效应,以及贸易环境与企业特征。
(一)出口企业的异质性特征第一类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在同一行业内部,出口企业在生产率等一系列指标上都要优于非出口企业。
代表性的研究如Bernard和Jensen(1995,1999)利用美国企业数据的实证研究证实在同一行业内,相较于非出口企业,出口企业的规模更大,生产率、资本密集度、劳动力的技术密集,以及工资水平都更高。
不同于早期实证研究只关注出口企业的特征,近期国外的实证研究也开始将研究对象转向进口企业,他们利用海关进出口数据发现出口企业的这些异质性在进口企业身上同样适用。
Bernard et al.(2007,2009)更进一步指出,在同一行业内的各种企业中,既出口也进口的企业往往是最优秀的。
(二)行业内部的构成效应第二类实证研究突出了行业内部的企业构成效应。
Dunne,Roberts和Samuelson(1989)的实证研究发现美国制造业企业中约占1/3的企业每5年就会存在进入退出市场行为,退出企业要比在位企业平均规模低,新进入市场企业比在位企业的员工数量增长率要高。
Pavcnik(2002)的研究发现大约2/3的行业生产率的增长是由于行业内部企业的构成由低效生产者向高效生产者的转换导致的。
不同于早期研究关注行业内部企业组成效应,近年来该问题的研究开始逐渐将行业间的再配置效应与直接的贸易自由化政策(如降低进口关税)等相联系。
随着加美自由贸易协定(CUSFTA)的签订,Trefler(2004)发现加拿大国内关税下调幅度最大的行业就业率下降12%的同时,劳动生产率却提高了15%。
以上实证研究重点关注了生产的再分配效应,而其它一些相关研究则将强调了企业的生产边界在一国贸易结构中的作用。
利用按出口地分类的的企业出口数据,Eaton,Kortum和Kramarz(2004)发现法国不同出口市场中至少60%的出口额差异性可以由出口企业的扩展边际(extensive margin)解释。
类似的,Bernard,Redding和Schott(2011)利用美国按照产品和目的地分类的企业层面的出口数据进行实证研究,他们发现地理距离对双边贸易流动的负效应是通过出口企业的扩展边际影响出口。
因此,一国贸易出口量的增加并不仅仅是通过对某一市场出口规模的扩大获得,而是与出口企业的进入退出行为,以及对不同出口市场的市场再配置效应有关。
(三)贸易环境与企业特征第三类的实证研究重点分析了当贸易环境改变后企业特征的变化,这里的特征包括企业生产率,技术创新,提供的产品数量与种类,以及在边际成本基础上的价格构成等。
Pavnik(2002)在对智利推行贸易自由化政策的研究中发现,智利推行贸易自由化后约有1/3的生产效率的提升是由于企业内部生产效率的提高所引致。
Bustos(2011),Lilleva和Trefler (2012)的研究也相继证实了贸易自由化政策导致的新进厂商进入市场行为会引致技术创新行为。
Bald-win和Gu(2009),Bernard et.al(2011)发现加美自由贸易协定(CUSFTA)的签订,带来了加拿大和美国两国国内企业生产规模的有效调整。
除此之外,Levinsohn(1993)和Harrison(1994)还发现贸易自由化政策促进了土耳其和科特迪瓦的国内市场竞争度,这里的市场竞争度是通过产品的成本利润率的降低衡量的。
类似地,De Loecker和Warzynski(2012)也发现了出口企业和非出口企业在产品定价的成本利润率上的区别。
681四、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的扩展在Melitz(2003)的基本模型中有两个重要假定,分别是完全的劳动力市场和外生性的企业生产率假定,近年来一些国外学者受到实证研究的启示,试图从改变这两个假设前提的角度入手,将基本模型进行拓展,使之能够更加有力地解释国际贸易现实问题。
(一)摩擦性的劳动力市场———工资与福利尽管企业异质理论强调企业内部资源的再分配效应,但是在Melitz(2003)的基本模型中却假设了非摩擦的劳动力市场———即企业按照一个既定工资水平选择对劳动力的最优需求量,而这个需求是不受开放经济中国际贸易因素影响的。
这一假设直接导致了在Metlitz(2003)的模型中,贸易自由化虽然会对厂商造成不同的影响,但对劳动力的工资水平造成相同影响的结论。
此结论显然与国际贸易的现实不符,事实上,由于摩擦成本的存在(如搜寻成本等),都会使贸易自由化对国民收入水平的影响造成不同程度的扭曲。
针对该问题,一些学者试图将劳动市场的不完全性纳入模型的分析框架中,主要提出了两种模型的扩展方法,第一种是以Egger和Kreickemeier(2009),Amiti和Davis(2008)为代表的将厂商的效率工资引入Melitz(2003)基本模型中,这些学者认为企业的工资水平与企业生产率,收益和利润水平密切相关;第二种的代表是Felbermayr et al.(2008),Helpman 和Itskhoki(2010),他们将不完全劳动力市场的搜寻费用引入模型,考虑了一个基于两国,两行业的国际贸易模型,在该模型中行业1生产一种产品,行业2生产多种产品,两种行业中都存在搜寻成本。
不同国家和行业内的比较优势来自于劳动力市场发展水平的差距,因此贸易自由化会对总失业水平造成影响。
这两种扩展模型都进一步指出了由于劳动力市场的不完全性,均衡失业水平长期存在,并且国际贸易会不平衡地影响劳动力收入的分配,随着贸易的开放,劳动力的工资差距会先增加后减小。
(二)生产率内生化———产品多样性、技术创新与企业动态调整企业异质理论模型的另一个基本假设是企业生产率的外生性,企业个体在生产率外生且固定不变的基础上对自身的进入和退出市场行为做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