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旦角
从演戏到演人——浅谈旦角的技巧表演和运用
2021-07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从演戏到演人———浅谈旦角的技巧表演和运用陈芋伶(四川省自贡市川剧艺术中心,四川自贡643000)摘要院“旦角”指专门演女性的戏曲角色。
按照角色的不同特征,旦角细致可以划分为青衣、花旦、武旦、刀马旦、老旦、贴旦、闺旦等角色。
在这几种角色中,以唱为主的角色是青衣,在戏曲当中主要扮演着贤妻良母型的角色;花旦也称作花衫,顾名思义,是其在戏曲表演当中穿着花哨艳丽的服装为角色特色,角色多为皇后、公主、贵夫人等女性角色;武旦又被称之为刀马旦,在表演过程中多采用武戏的表演形式;老旦则是指年龄比较大的中老年妇女形象,演员可以用自己自身的嗓音来进行演唱表演。
相对来说,旦角在表演上存在着较大的表演特色。
推动戏剧情境的开展,对于其他角色的性格特征也有着极为重要的烘托作用。
因此旦角的技巧表演和运用,在现如今当当引发高度的重视。
本文就在戏剧之中旦角的地位以及如何施展演技及演戏与演人进行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旦角;技巧表演;运用中图分类号:J8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1)20-0147-02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1.20.071一、前言旦角展现的大多为旧时代的女性,由旦角我们大抵能看出旧社会时期女性在历史长河中所各自扮演的角色,有荣华富贵型的,有悲剧凄凉的,有活泼可爱的,也有严肃庄重的,这其实和旦角的表演技巧风格是有关系的,梅派的《贵妃醉酒》、《穆桂英挂帅》等,尚派的《双阳公主》、《乾坤福寿镜》等,程派的《锁麟囊》、《白蛇传》等,以及荀派的《红娘》、《桃花村》等,不同的旦角门派运用的技巧不同,都有着其各自的特色,甚至同一出戏的曲,改一下其中的唱腔、步调、念白等地方就有可能变成另外一个不一样的试听感受。
在戏曲舞台之中,华丽的布置与背景、耀眼夺目的灯光、栩栩如生的舞台道具等,这些都只是为了烘托出,戏曲故事的氛围为姓曲当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出相应的故事环境。
关于元杂剧旦角的
关于元杂剧旦角的
元杂剧旦角是元代必威betway官网的一种舞台剧类用文学形式,
以旦角为主要角色。
它是当时被称为“ 元曲”的中国古代戏剧的一种。
元杂剧旦角的特征是朴素而又具有本土性的旁白,加上出售的性状,并在此过程中加上简单的容许舞蹈,以突出百态人生的缝隙,包
含内容不限,从私人生活中的事情到历史叙事都有涉及。
正确理解和使用元杂剧旦角非常重要,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
地了解古代戏剧,而且还可以让我们得到更多关于当时历史、文化、
社会等方面的信息。
比如,像《赵氏孤儿》《窦娥冤》,就是在元杂
剧旦角的类型中,记载了几代中国人的各种经历,反映了中国古代的
社会和文化的现实和发展。
此外,元杂剧旦角也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许多作品如《牡丹亭·玉楼春》《金玉良缘》《西厢记》,创作理念
深刻,艺术手法高超,形象生动,描写准确,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从文艺角度来看,元杂剧旦角可以丰富大学生的文艺素养,从中
学习到古老千古绝伦的文化精髓。
同时,大学生还可以从元杂剧旦角
中学习到一些文化方面的内容,包括认知用语和表达方式、社会思想
观念以及当时的文化人文现象。
同时,大学生也可以从元杂剧旦角中
学到艺术表演技巧,其中包括舞台表演、注重情节设计、气氛安排等,可以对全面发展演唱功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元杂剧旦角,让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开阔视野,系统学习相关认知,从而与中国文化历史更加贴近,更好地接受高校
教育,使学习得到更深入更实质性的提升。
戏曲花旦的表演特色浅析
戏曲花旦的表演特色浅析旦角,指戏曲中的女性形象,分为青衣、花旦、刀马旦、武旦、老旦、彩旦等类别。
花旦兴起于元杂剧,是中国传统戏曲角色行当,是中国戏曲旦行中的一支,区别于正旦(北方剧种多称"青衣")、武旦和老旦,扮演的多为青年或中年女性的形象,性格活泼开朗或泼辣放荡,常常带点喜剧色彩;身着短衣裳,如褂子、裤子、裙子、袄,有时穿长衣裳,也绣着色彩艳丽的花样;动作敏捷伶俐,表演以做功、说白为主,说自主要是京白,韵白较少。
一、京剧四大名旦提到戏曲艺术中的花旦行当,就不能不提"四大名旦"。
"四大名旦"是指在京剧艺术表演中,梅兰芳、程砚秋、苟小云、苟慧生四位京剧表演艺术家被誉为"四大名旦"。
他们以风格独特的演技在京剧舞台上尽领风骚数十年,为京剧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简单来说,梅兰芳功底深厚,文武兼长;台风优美,扮相极佳;嗓音圆润,唱腔婉转妩媚,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梅派"。
程砚秋受师于梅兰芳,在唱功上他讲究音韵,注重四声,追求"声、情、美、永"的完美结合,创造出一种幽咽婉转、起伏跌宕、若断若续、节奏多变的唱腔,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程派"。
苟慧生汲取梆子戏旦角艺术之长,熔京剧花旦的表演于一炉,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苟派",其念自有独特的风格,柔和圆润,富于韵律美;唱腔柔媚婉约,委婉动听,俏丽多姿,声情并茂,感人至深;动作美、媚、脆,尤其讲究眼神的运用,一举一动、一指一看节奏鲜明,讲究一出场就光彩照人,满台生辉。
尚小云唱腔以刚劲著称,字正腔圆,善于使用颤音,崤拔高昂。
念白爽朗明快,流利大方,做功身段寓刚健于婀娜,武功根底深厚,嗓音宽亮,世称"尚派"。
二、基本功和分寸感的把握花旦的艺术的表现是需要基本功的表现。
花旦的艺术功底的积累的值得一提的一方面是跷功。
中国戏剧中的旦角
• 白色:大多体现阴险、狡猾、居心叵 测。如赵高。 黄色:一般体现性格剧烈。如《南阳 天》中旳廉颇。
• 褐色和粉红色:体现比较正直旳老人。
• 金、银色:用于佛祖和神仙一类人物, 如如来佛、二郎神。
中国戏剧中旳旦角---花旦
旦 行 简称“旦”。分青衣、 花旦、武旦、刀马旦、老旦、贴
旦、闺旦等角色。旦角全为女 性。
花旦
• 花旦:亦叫花 衫,以服装花 艳为特色,以 演皇后、公主、 贵夫人、女将一定旳内容和含义,它 是体现人物性格旳主要原因。 红色:象征忠勇、正义、威武、庄重, 大多用于富有血性旳人物。如关羽。 紫色:体现骁勇、刚毅、正直、坚强、 胆大。如杨延昭。 黑色:体现公正无私旳,如包公;体 现暴躁、鲁莽、耿直旳,如张飞。
京剧的一些专有名词解释
京剧的一些专有名词解释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之一,是中国戏曲艺术的瑰宝。
它以其独特的唱腔、表演形式和精妙的技巧,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然而,对于不熟悉京剧的观众来说,其中的一些专有名词可能会让人感到困惑。
本文将为您解释一些常见的京剧专有名词,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欣赏京剧的魅力。
1. 花旦(Huādàn):花旦是京剧中的一个角色类型,通常由女性扮演。
花旦的服装华丽而艳丽,身段婀娜多姿,动作灵活轻盈。
她们扮演的角色多为少女、贵妇或重要女性角色,形象常常被赋予柔美温婉的特点。
2. 旦角(Dàn jiǎo):旦角是京剧角色的一种分类,指的是女性角色。
旦角又分为花旦、青衣和老旦等不同类型,每一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角色特点。
3. 净角(Jìng jiǎo):净角是京剧中的另一种角色类型,通常由男性扮演。
净角的表演特点是动作干净利落,舞台上的形象通常是英武潇洒的,他们扮演的角色多为正面英雄或义士,代表着正气和力量。
4. 丑角(Chǒu jiǎo):丑角是京剧中的喜剧角色,常常由男性扮演。
他们的服饰多为夸张滑稽,动作夸张而滑稽,经常以搞笑和讽刺的方式呈现故事情节。
丑角是京剧中的笑料之王,为戏中增添了欢声笑语。
5. 武行(Wǔ xíng):武行是京剧中负责武打动作的演员。
他们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擅长各种武术技巧,并在表演中展示出高超的身体灵活性和武打功夫。
6. 形体(Xíng tǐ):形体是指演员在表演过程中的体态、动作和形象展示。
在京剧中,演员的形体非常重要,他们通过艺术化的动作表演,来塑造角色的形象和特点。
7. 声腔(Shēng qiāng):声腔是指京剧中演员所使用的唱腔。
京剧的声腔独特而丰富,既有高亢激越的唱腔,也有低沉悠扬的唱腔。
声腔的运用能够表达角色的性格特点和情感状态。
8. 化妆(Huà zhuāng):化妆是京剧演员上台前需要进行的一项重要准备工作。
南国戏剧名词解释
南国戏剧名词解释南国戏剧是指中国南方的戏剧文化,以其独特的地域特色和艺术风格而闻名。
南国戏剧因地域文化的不同而呈现出多样的表演形式和风格,并具有较为丰富的戏剧名词。
以下是对南国戏剧中常用的一些名词的解释。
1. 钟鼓楼:钟鼓楼是南国戏剧中的舞台,一般由两层建筑组成,在南国剧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钟鼓楼上设有钟、鼓,用于引导演员的节奏和舞台氛围。
2. 合派:合派是南国戏剧中的一种角色类型,通常扮演男性角色。
合派具有高亢的唱腔和通透的音色,形象威猛、刚柔并济,常以英雄、豪杰为形象。
3. 武旦:武旦是南国戏剧中的女性角色类型,扮演武功高强、勇敢果敢的女性形象。
武旦的表演动作矫健敏捷,舞蹈动作华丽、灵动。
4. 黄梅戏:黄梅戏是南国戏剧中的一种流派,起源于湖南一带,最初是白水谣的曲艺形式。
黄梅戏以湖南湘剧为主体,融入安徽徽剧、福建闽剧等多种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色。
5. 二黄:二黄是南国戏剧中常用的音乐名词,指的是用二胡和黄钟合奏的器乐演奏。
二黄的音乐特点是高亢明亮、韵味深重,能够为戏剧的表演增添独特的气氛和情境。
6. 段子:段子是南国戏剧中的一种表演形式,是指通过幽默诙谐的对白文辞和滑稽搞笑的行为动作来引起观众笑声的短小戏曲。
7. 旦角:旦角是南国戏剧中的一类角色,指扮演女性角色的演员。
旦角的表演力求文雅、委婉,以柔美的形象和婉约的唱腔来吸引观众。
8. 大戏:大戏是南国戏剧中的一种演出形式,通常以剧情宏大、演员阵容庞大、舞台布景宏伟壮观为特点。
大戏常常运用复杂的舞台技术和特效,为观众呈现出极具观赏性和震撼力的演出。
9. 小戏:小戏是南国戏剧中的一种演出形式,作为对大戏的补充或配套,常以简洁的剧情、精湛的表演和独特的风格吸引观众。
10. 道白:道白是南国戏剧中常用的表演技巧之一,指的是演员在舞台上以讲述的形式向观众解释剧情和情节。
以上是对南国戏剧中一些常见名词的解释,这些名词反映了南国戏剧的特色和风格,对于深入了解南国戏剧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旦角是什么
旦角是什么
旦角是什么:戏曲中的女性形象
旦角戏剧中的一种角色行当
旦角是指戏曲中的女性形象,可分为青衣、花旦、刀马旦、武旦、老旦、花衫等类别。
其中京剧旦角著名的四大流派为梅派、程派、荀派、尚派。
分类
青衣:又叫“正旦”,多表现那些端庄稳重的中青年妇女,以唱功见长,如《铡美案》中的秦香莲、《二进宫》中的李艳妃等。
花旦:多表现那些年轻活泼俏俐的小家碧玉或丫鬟,以做功和念白见长,如《西厢记》中的红娘、《拾玉镯》中的孙玉姣等。
刀马旦:表现那些女将或女元帅,一般要扎大靠,表演上重靠把工架,如《穆桂英挂帅》中的穆桂英等。
武旦:表现那些身俱武艺的江湖女子或神怪精灵,多穿紧身衣服,表演上重翻打,如《白蛇传》中的青蛇等。
老旦:表现那些老年女性,用本嗓唱念,多重唱功,如《红娘》中的老夫人;《钓金龟》中的康氏等。
花衫:是上世纪20年代以后,综合青衣、花旦、刀马旦的艺术特点发展而成的新的旦角类型,由王瑶卿先生所创,如《霸王别姬》中的虞姬、《锁麟囊》中的薛湘灵等。
在花衫形成之前,一个演员一般不能兼演青衣和花旦两个行当。
王瑶卿为了丰富旦角的表演艺术,充实艺术表现能力,所以他融和青衣沉静端庄的风格、花旦活泼灵巧的表演、刀马旦的武打工架,创作出一种唱、念、做、打并重的旦角行当,人们把它命名为花衫(花旦和青衫的结合)。
京剧的名词解释
京剧的名词解释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中最具代表性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融合了音乐、舞蹈、戏曲和美术等元素,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欣赏。
一、旦角旦角是京剧中女性演员扮演的角色类型。
旦角通常通过唱、念、做、打的形式来塑造情感,包括静态表演和动态动作。
京剧旦角有分小旦、花旦、正旦等不同分支。
小旦多演小女孩、年轻女子,以柔美、活泼的形象为主;花旦则多演青年、少女,她们的形象更加艳丽、妩媚;正旦则演绎年龄较大、威严的女性角色。
二、净角净角指的是京剧中男性演员扮演的角色类型。
净角在京剧中通常是英雄、男主角,是剧中的主要形象。
净角分小生、老生两个分支。
小生通常扮演青年英雄,面容秀丽、神态威武;老生则扮演威严的中年、老年男性角色,形象较为庄重。
三、丑角丑角是京剧中一类具有戏剧喜剧性质的角色。
他们通常通过夸张的表演和滑稽的动作赢得观众的笑声。
丑角有分老丑、小丑等不同类型。
老丑扮演的多是寿星、老爷等老年人物;小丑则是扮演一些搞笑的人物形象。
四、武生武生是京剧中扮演武将或武功高强的男性角色类型。
他们的戏曲动作设计严谨,扮演中体现出武者的英勇和威猛。
武生分文武两种类型。
文武武生通过高浑厚的嗓音表现出英雄人物的霸气;武武生则通过华丽的动作和功夫来展示激烈的战斗场面。
五、唱腔京剧的唱腔是指演员在表演过程中所使用的演唱方式。
京剧的唱腔主要分为四种:清腔、沪腔、京腔和豫腔。
清腔是以清晰而准确的唱腔形式表现剧情和人物性格,它注重韵律和音调之间的平衡。
沪腔是在清腔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唱腔形式,它融合了上海地方戏曲的风格和特点。
京腔则是以京剧为基础形成的一种唱腔,它音调高亢、豪放,注重歌唱的技巧和表现力。
豫腔则是源于河南豫剧的唱腔形式,它以豪放高亢的唱腔和刚猛有力的表演风格为特点。
六、表演道具京剧表演中使用了许多精美的道具,这些道具不仅增添了舞台效果,也帮助演员塑造角色形象。
京剧常见的表演道具包括剑、扇、鞭、盔、甲等。
京剧里的旦的资料
京剧里的旦的资料京剧中的“旦”是女性角色的总称,根据年龄、性格、身份的不同,又分为正旦、花旦、武旦、刀马旦、老旦、彩旦、花衫七类。
正旦俗称“青衣”,因所扮演的角色常穿青色褶子而得名。
主要扮演庄重的青年、中年妇女,表演特点是以唱功为主,动作幅度较小,行动比较稳重。
如《三击掌》中的王宝钏、《二进宫》中的李艳妃等。
花旦大多扮演青年女性。
身着短衣裳,如褂子、裤子、裙子、袄;有时穿长衣裳,也绣着色彩艳丽的花样。
人物性格大都活泼开朗,动作敏捷伶俐。
表演以做功、说白为主,说白主要是京白,韵白较少。
如《春草闯堂》中的春草、《卖水》中的梅英等。
武旦扮演擅长武艺的女性,按扮演人物的身份和技术特点,又分刀马旦和武旦两种类型。
刀马旦重唱、念,讲究身段功架,如《穆柯寨》中的穆桂英、《战金山》中的梁红玉等。
武旦重武打、翻跌的武功,如《打焦赞》中的杨排风、《武松打店》中的孙二娘等。
老旦专门扮演老年妇女角色的行当。
为突出老年人的特点,走路迈一种沉稳的横八字步,服装色调为色彩偏暗的秋香色、墨绿色。
如《杨门女将》中的佘太君、《岳母刺字》中的岳母等。
彩旦俗称“丑婆子”,扮演滑稽风趣或阴险狡黠的女性角色,“丑婆子”不重唱、念,重在做工,以念白的口齿清晰流利为主。
如《法门寺》中的刘媒婆、《武松打店》中的孙二娘等。
花衫是综合青衣、花旦、刀马旦的艺术特点发展而成的新的旦角类型。
在花衫形成之前,一个演员一般只演一种行当,形成之后,一个演员可以兼演青衣、花旦、刀马旦。
如《霸王别姬》中的虞姬、《四郎探母》中的铁镜公主等。
京剧中的旦角是非常丰富多彩的,每个角色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表演特点。
戏曲旦角表演艺术特点研究
戏曲旦角表演艺术特点研究戏曲旦角是中国戏曲中的一种演员类型,通常在戏剧中饰演女性角色。
旦角是中国戏曲道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在中国戏曲中,旦角表演艺术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这一文化艺术形式已经历了数百年的历史,在其长期的发展中,总结出了深刻的表演特点和艺术内涵,被誉为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巅峰之作。
一、旦角表演艺术的特点1.精湛的技巧戏曲旦角表演艺术需要演员掌握高超的表演技巧,包括身体表现、语言表达和心理揣摩等多方面内容。
通过刻画人物形象、表达人物情感,演员需要在面部表情、手势舞蹈、身体动作、声音演唱等方面表现极高的技巧水平,使观众能够感受到人物的内心情感,使角色形象更加丰满。
2.优美的舞蹈戏曲旦角表演艺术的舞蹈形式独具特色。
旦角通常用优美的舞蹈表现女性的柔美,舞步连贯流畅,动作缓慢优雅,整个表演过程中营造了迷人的氛围和美感,使观众感到身心愉悦。
3.细腻的情感表达戏曲旦角表演艺术以细腻的情感表达为特色。
表演中,演员通过细致的动作,微妙的表情,以及抑扬顿挫的音调传达角色内心情感,让观众能够深刻地感受到角色的情感世界,体味到人物所承受的种种磨难和艰辛,从而更加投入地享受这一古老而优美的艺术。
4.多种角色表现戏曲旦角表演艺术需要演员能够在不同情境中表达不同的角色,包括少女、少妇、老妪、宫廷女子等不同角色。
这就要求演员有丰富的角色转变技巧和多样化的表现经验,能够灵活地适应各种戏剧形式,给观众呈现出独特、多样的形体表演风格。
一、旦角表演艺术的研究1.情感表现研究戏曲旦角的表演艺术是一门内涵丰富、形式独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在研究中需要深入挖掘其内在的情感表现特性。
因此,情感表现研究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领域之一。
研究者可以将演员在表演女性角色时的情感变化、情感传递和情感表达等方面解析和分析,研究其情感表现的源头、内涵和形式等方面,为戏曲旦角表演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历史文化性研究戏曲旦角表演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性。
昆曲人物角色
昆曲人物角色
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之一,其人物角色丰富多彩,通常分为正剧和旦角、生角、净角、丑角四大类。
正剧角色通常是反映历史人物或古代传说中的英雄人物,如《汉宫秋》中的汉武帝、《南柯记》中的张生等。
他们通常是高贵、英明、豁达、心志坚定的人物,具有强烈的正义感和责任感。
旦角是昆曲中的女性角色,通常分为花旦和老旦两类。
花旦通常扮演年轻美丽、娇柔温婉的女性,如《西楼记》中的梅妃、《牡丹亭》中的李香君等。
老旦通常扮演年龄较大、性格豁达的女性,如《桃花扇》中的韩姬、《长生殿》中的牛娘。
生角是昆曲中的男性角色,通常分为文生和武生两类。
文生通常扮演知识分子、文艺青年等角色,如《牡丹亭》中的张生、《汉宫秋》中的杨贵妃等。
武生通常扮演武将、侠客等角色,如《雪窦冤》中的文天祥、《荒山泪》中的林冲等。
净角是昆曲中的丑角,通常扮演幽默滑稽的角色,如《拾玉镯》中的蝴蝶精、《牡丹亭》中的莺莺燕燕等。
净角是昆曲中的重要角色,能够为戏剧增色添彩,引起观众的笑声和好感。
以上是昆曲中的主要人物角色,每个角色都有其独特的性格特点和表演风格,是昆曲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1 -。
京剧旦角经典指法大全
京剧旦角经典指法大全
京剧旦角经典指法是京剧表演中旦角演员常用的手势和动作的总称。
这些指法通过手指的灵活运动和姿势的变化,传达角色的情感、身份和动作意义。
下面是一些京剧旦角经典指法的介绍:
1. 云手,双手合十,手指交叉,代表善良、纯洁的女性形象,常用于表现温柔、敦厚的角色。
2. 指天,右手食指指向天空,代表坚定的信仰和决心,常用于表现英勇、坚毅的女将军或女侠的形象。
3. 托腮,双手托腮,代表思考、犹豫或忧郁的情感,常用于表现内心纠结、思虑的女性形象。
4. 指点江山,右手食指指向前方,代表领导、指挥的意义,常用于表现女皇帝或女将军的形象。
5. 指天立誓,右手食指指向天空,代表发誓或宣誓的意义,常用于表现女英雄或女义士的形象。
6. 手捧花,双手捧起一朵花,代表浪漫、柔情的形象,常用于表现少女或妻子的形象。
7. 挥袖,手臂自然下垂,突然挥动,代表激动、愤怒或震惊的情感,常用于表现女性角色的激烈情绪。
8. 指点迷津,右手食指指向前方,代表指引、解答的意义,常用于表现智慧、聪明的女性形象。
9. 拨弦,右手食指轻轻滑过左手掌心,代表弹奏乐器的动作,常用于表现音乐家或歌唱家的形象。
10. 推窗望月,双手托着窗户,仰望远方,代表思乡、思念的情感,常用于表现离别或思念故乡的女性形象。
以上是一些京剧旦角经典指法的介绍,这些手势和动作的运用可以丰富角色形象,传递角色的情感和意义,使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戏剧表演。
京剧五大角色介绍
京剧五大角色介绍
京剧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之一,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积淀。
在京剧中,有五大主要角色,分别是生、旦、净、丑和末。
1. 生角:生角通常扮演男性角色,他们的表演风格豪迈、气势磅礴。
他们通常有较高亮度的嗓音,擅长表演武打戏,以及展现男性的阳刚之气。
生角的代表角色有文天祥、岳飞等。
2. 旦角:旦角通常扮演女性角色,她们的表演风格婉约、柔美。
她们通常有较高的音调和柔美的舞姿,擅长表现女性的细腻情感。
旦角的代表角色有玉环、红娘等。
3. 净角:净角通常扮演男性配角,他们的表演风格幽默、机智。
他们以清晰利落的动作和俏皮幽默的台词,展现出男性的机警和灵活。
净角的代表角色有白眉神鸽、小鲍贵人等。
4. 丑角:丑角通常扮演滑稽搞笑的角色,他们的表演风格活泼、滑稽。
他们以夸张的肢体动作和滑稽的表情,给人们带来欢乐和娱乐。
丑角的代表角色有担簦杨炯、天官赐福等。
5. 末角:末角通常扮演不同种族或特殊身份的角色,他们的表演风格多样化。
他们可以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展现出多样的演技和表演风格。
末角的代表角色有黑元帅、道朝云等。
以上是京剧中的五大主要角色的介绍。
每个角色都有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扮相,共同构成了京剧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
戏剧旦角化妆步骤
戏剧旦角化妆步骤京剧的旦角,包括青衣、花旦、马刀旦、武旦,在演出前都要根据剧中所扮演的人物特点进行面部和头部的化妆与装饰。
下面店铺给大家介绍戏剧旦角化妆步骤,希望对你有用!戏剧旦角化妆7个步骤1、基础:有过敏的先打B6——凡士林——修眼袋、黑眼圈——底色(一定要把自己的骨骼打出来)——提亮(130)(从眉毛往上先涂T形区,鼻中段长的人不要提得太长;眉尾处、外眼角外上方处也提亮)——修腮(从耳下方最深的地方往里打,脖子处往下打,与脖子颜色揉开涂匀;鼻梁低的人修腮的时候可在鼻梁两侧打一点)——定妆粉(浅色用于提亮区,深色用于暗色区,双眼皮地方要多扑一点)。
2、眼睛:1)贴美目贴调整眼睛的形状;一定要贴在眼皮的印上;外眼角一定要高于内眼角2)画眼影顺着双眼皮兜出红色,下眼帘也整个涂上红色;这个红色要同腮红衔接上;继而再顺序用浅棕、深棕、黑;先用大号的笔蘸浅棕从外眼角往里兜,留出提亮和眉骨的部分,实际上就是兜出来眼窝;再用小一点的笔蘸浅棕和深棕揉在一起,从后面往前兜,如果外围兜得宽,这一层要兜得窄一点;再用深棕由外向里越来越深兜,上眼帘最深的地方是外眼角,最浅的地方是内眼角;下眼帘用最细的小毛刷于1/3处兜深棕、黑色,也是外眼角最深;下眼帘外眼角一定不要低于内眼角;中号刷子蘸一点点浅棕在鼻侧打出鼻梁;3)画黑眼线闭着眼睛轻轻往下看即可,内眼角最细,外眼角最宽,大眼睛就宽一点,小眼睛就窄一点;内眼角和外眼角都要画,内眼角往下兜一下再回来。
3、眉毛:用斜面笔蘸浅棕,一定要顺着自己眉毛的走向画,前面宽,脸宽的眉毛画高一点,脸窄的人不要画得太上扬;小生的眉毛粗一点,眉峰稍立起来;花旦的眉毛细一点,扬一点;用灰色眉笔在棕色上面一根一根地画眉毛,让眉毛有立体感;用黑色眉笔画灰色中间;4、假睫:贴在上睫毛的底下,用眼线液把睫毛上下都涂黑,与其他妆衔接好;5、腮红:表情微笑着涂,把颧骨最高处避开(颊部需要收缩的部分涂白);6、提亮:用肉色再于提亮各处提一提亮;7、嘴唇:最高部分应该是在上嘴唇的1/3处;上下嘴唇的厚度比为1:1.5;下嘴唇是个船形;嘴唇撅的人在嘴唇正中区域要打点深色,要揉开;花旦嘴巴不撅的人可以在嘴唇正中区域涂点珠光。
豫剧旦角服饰形象研究
豫剧旦角服饰形象研究豫剧是中国古老的曲艺剧种之一,起源于河南豫剧,因而得名。
豫剧在唱腔、表演形式以及服饰形象等方面都有其独特之处。
旦角是豫剧中的女性角色,她们的服饰形象不仅体现了当时社会风貌,也反映了戏曲人物性格与角色特点。
本文将重点研究豫剧旦角的服饰形象。
豫剧旦角的服饰形象主要有头饰、上衣、下装、鞋袜等组成,注重线条流畅、色彩丰富、细节精致的特点。
首先是头饰。
头饰是豫剧旦角服饰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凸显角色的身份与地位。
常见的头饰有头纱、发饰、花翎、发簪等。
头纱一般由红色或彩色的绸缎制成,通常较长,可以轻舞飞扬,增加角色的飘逸感。
发饰和花翎则是旦角的装饰品,通过它们的巧妙搭配与设计,能够体现角色的性格与气质。
其次是上衣。
豫剧旦角的上衣通常为长袍或对襟衫。
长袍的款式比较多样,有直襟、斜襟、露肩等不同款式。
在设计上,常使用绣花、镂空、褶皱等装饰,使得服装更具层次感和韵味。
对襟衫则多见于武将、宫廷女官等角色,它的特点是正面对襟,腰部有系带。
上衣的颜色也较为丰富,红色、粉色、蓝色等都属于常见的配色方案。
再次是下装。
豫剧旦角的下装主要有裙子、褙子等。
裙子是旦角的基本服饰,具有较大的裙摆和丰富的色彩。
裙子的长度和样式也各异,有长裙、膝裙、短裙等,以适应不同角色的特点与行动的需要。
褙子则是用来搭配裙子的,它通常为短款,可将上衣和裙子进行衔接,形成整体的服饰形象。
最后是鞋袜。
豫剧旦角的鞋袜包括鞋子、袜子和绑腿。
鞋子多为红色、粉色等明亮的颜色,通常有弓形鞋头和平底设计,便于演员行走、跳跃和舞蹈动作的展示。
袜子则是与裙子相配套的,一般为白色或浅色,能够有效地凸显角色的高贵与美丽。
绑腿多用红色的丝带来搭配,既起到装饰作用,又能够增强角色的动感和戏剧效果。
豫剧旦角的服饰形象在头饰、上衣、下装和鞋袜等方面,体现出流畅的线条、丰富的色彩和精致的细节。
这些服饰不仅能够展示角色的气质与特点,也能够吸引观众的眼球与注意力。
peking opera terminology translation 京剧术语
peking opera terminology translation 京剧术语京剧是中国传统的戏剧艺术形式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表演技巧。
在京剧中,有许多特有的术语和表达方式,这些术语是京剧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和鉴赏京剧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文中,我们将逐步解释和翻译一些京剧术语,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
一、京剧基本术语1. 旦角(dàn jiǎo)- 这个词指的是京剧中的女性角色。
旦角通常使用高音唱腔,同时具有婉转柔美的表演风格。
2. 丑角(chǒu jiǎo)- 丑角是京剧中的喜剧角色。
他们常常扮演淘气、滑稽的角色,以幽默的表演引起观众的笑声。
3. 生角(shēng jiǎo)- 生角代表男性角色。
生角通常使用平音或中音唱腔,他们表演直爽、豪迈的特点,常常扮演英雄或官员。
4. 净角(jìng jiǎo)- 净角是京剧中的清一色的男性角色,他们通常扮演官员、士兵、侍卫等角色。
净角行动敏捷,舞台形象整洁,舞姿高傲。
5. 伶人(líng rén)- 伶人是指在京剧中扮演非正式角色的演员,他们可以扮演小喽啰、仆人或其他次要角色。
伶人的行为通常比较轻松愉快,带有一定的喜剧色彩。
二、角色和造型1. 脸谱(liǎn pú)- 脸谱是京剧中角色各种表情和性格的象征。
脸谱常常使用粉笔在演员的脸上绘制而成,色彩鲜艳,寓意丰富。
2. 金莲花(jīn lián huā)- 金莲花是京剧中旦角的一种造型,代表着婉约、温柔和美丽。
金莲花通常戴着花冠,身穿华丽的衣裳,舞动起来更加优雅。
3. 孟母三迁(mèng mǔsān qiān)- 孟母三迁是净角的一种造型,取材自中国古代的传说故事《孟母三迁》。
孟母三迁的形象通过服饰和戴具来表现,给人以庄重和高贵的感觉。
4. 神仙裁缝(shén xiān cái féng)- 神仙裁缝是指京剧中特殊的服装和道具设计师。
豫剧旦角服饰形象研究
豫剧旦角服饰形象研究豫剧旦角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一种,它以豫剧为代表,是豫剧中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一个角色形象。
豫剧旦角服饰形象独具一格,经过长期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豫剧旦角服饰形象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造型和色彩。
首先是旦角的造型,旦角的头饰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豫剧旦角的头饰一般采用高而窄的形式,包括头饰的样式和造型的丰富性。
头饰通常由金属制成,制作精美,可以根据角色的特点和性格来选择不同的款式和颜色。
头饰也可以体现出角色的地位和身份,如皇后、公主、仙女等。
除了头饰,旦角的发型也非常重要,一般采用盘发的形式,有时会用假发来增加蓬松感。
其次是旦角的服装,豫剧旦角的服装总体上呈现的是宽大、宝石、丰富多彩和华丽的特点。
一般来说,豫剧旦角的上衣是宽大和蓬松的,裙子是宽而丰富的,非常适合表演舞蹈和跳跃。
服饰的布料也非常重要,一般选用丝绸、纱、棉质等材料,以增加服饰的光泽和流动感。
传统的豫剧旦角服饰色彩丰富多样,以红色、粉色、金色和紫色为主,这些颜色都是象征着吉祥、喜庆和富贵的。
豫剧旦角服饰形象的独特性也体现在化妆上。
豫剧旦角的妆容通常重点突出的是眉毛和嘴唇的造型,眉毛一般是修长挑眉,眼妆也会使用较多的眼线和睫毛,并使用明亮的眼影突出眼睛。
嘴唇的颜色也非常重要,一般会使用红色或粉色的口红来强调嘴唇的轮廓和表情。
豫剧旦角服饰形象在造型、色彩及化妆等方面都非常独特和出众。
豫剧旦角服饰形象不仅具有豪华和华丽的外观,而且还可以展示出角色的特点和性格。
在传统戏剧中,豫剧旦角服饰形象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通过服饰和造型的运用,能够更好地展现角色的内涵和情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戏剧旦角伤感背景
戏剧旦角伤感背景
戏剧旦角伤感背景是指在戏剧表演中,旦角角色扮演出一种忧伤、悲愁、孤独、痛苦等情绪和背景。
在中国传统戏曲中,旦角是女性扮演的角色,而且扮演的角色大多是感情丰富、柔弱、多愁善感的女性形象。
旦角的伤感背景常常是因为爱情的挫折、家庭的矛盾、身份的困扰等引发的内心痛苦和哀伤。
例如,在京剧中,旦角常常扮演被迫嫁人的女子、被家庭困扰的女儿、遭遇爱情的不幸的女性等角色。
这些角色往往有着悲惨的遭遇和痛苦的命运,她们常常在困境中挣扎、痛苦、哀叹,给观众带来深深的触动和同情。
其实,旦角伤感背景在戏剧表演中并不局限于中国传统戏曲,它可以在各种戏剧形式中找到,无论是古代戏剧、现代戏剧还是当代现代戏剧。
这种背景创造了一种戏剧冲突和对比,让旦角的角色更加丰满和有吸引力,并能够更好地表达出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衣旦中国戏曲中旦行的一种,北方剧种多称青衣,南方剧种多称正旦。
按照传统来说,青衣在旦行里占着最主要的位置,所以叫正旦,扮演的一般都是端庄、严肃、正派的人物,大多数是贤妻良母,或者是贞节烈女之类的人物。
年龄一般都是由青年到中年,没有老年,老年就变成老旦了。
正旦表演上的特点是以唱工为主,动作幅度比较小,行动比较稳重。
念白都是念韵白,一般不念散白,而且唱工相当繁重。
典型的正旦戏例如《白蛇传》最后的一折《祭塔》,还有孙尚香听说刘备的死讯,到江边去哭祭的《祭江》,《孟姜女哭长城》的孟姜女,《雪梅教子》中的秦雪梅,《春秋配》的姜秋莲,《贺后骂殿》的贺后等都是正旦扮演的。
这些戏基本上都是坐着唱,没有什么繁重的表演,是比较典型的、标准的青衣戏。
当然有些正旦戏也是唱、念、坐并重的,比如像《宇宙锋》里的赵艳容,《三击掌》里的王宝钏,《汾河湾》里的柳迎春,《宝莲灯》里的王桂英等。
这些虽然也是正旦戏,但是却要求唱、念、坐并重。
从服装上看,正旦穿青褶子为多,所以正旦也称青衣或青衫。
有的正旦,虽然也穿女蟒,或者穿宫衣,不管穿什么,除了蟒和宫衣是固定的式样花色以外,一般的褶子,色彩都比较素雅。
比如《商林升天》中的秦雪梅,《陈世美不认前妻》的秦香莲,《汾河湾》的柳迎春,《芦林会》中的庞氏,《小姑贤》的梁氏,《清风亭》中的周桂英,《别宫·祭江》的孙尚香,《春秋配》的姜秋莲,《骂殿》的贺后,《法门寺》的宋巧姣,《浣纱记》的浣纱女等,都是属于正旦范畴的角色。
在以前,妇女都比较有道德、知廉耻,稳重安详,所以在舞台上表演妇女一般的正常姿态,不管坐着、站着,或走路都要求保持稳重的姿态。
另外由于正旦扮演的人物有很多都是属于命运不太好的,有的遭受遗弃,有的生活上很困苦,穿的服装也非常朴素,所以另外还有一个名称叫作苦条子旦角,这跟前面说的苦条子老生是一个意思。
青衣还有一个名词叫正旦。
这跟前边说的正生,及后边的正净差不多的意思。
就是说在一个行当里,是中心的、主要的部分。
按照传统来说,青衣在旦行里占着最主要的位置,所以叫正旦,青衣扮演的一般都是端庄、严肃、正派的人物,大多数是贤妻良母,或者旧社会的贞节烈女之类的人物。
年龄一般都是由青年到中年,没有老年,老年就变成老旦了。
青衣表演上的特点是以唱工为主,动作幅度比较小,行动比较稳重。
念白都是念韵白,一般不念京白,而且唱工相当繁重。
典型的青衣戏例如《白蛇传》最后的一折《祭塔》,还有孙尚香听说刘备的死讯,到江边去哭祭的《祭江》,《二进宫》的李艳妃,《三娘教子》的王春娥,《春秋配》的姜秋莲,《贺后骂殿》的贺后等都是青衣扮演的。
花旦,是中国戏曲旦行中的一支,区别于正旦(北方剧种多称“青衣”)、武旦和老旦。
扮演的多为天真烂漫、性格开朗的妙龄女子。
也有的是属于泼辣,放荡的中、青年女性。
影视界所称的“当家花旦”,指的也是善演这样角色的演员,想来是从戏曲中借用的称谓。
[特点]花旦的特点:一是穿着。
除某些性格内向的闺门旦,着长衫(戏里称褶子、帔),多是着短衣,或裙子、袄,或裤子、袄。
着裤子、袄时,配以坎肩、“饭单”(即围裙)、“四喜带”(即自腰前方,下垂于两腿中间的饰物)。
《拾玉镯》中的孙玉姣,《游龙戏凤》中的李凤姐,着裤子、袄。
且李凤姐为正旦、闺门旦“两门抱”(即兼演),孙玉姣则正旦不演。
二是“四功”。
以念白、做功为主。
念白,多用流畅的散白,表演要求敏捷、伶俐。
尤其以眼神犀利,腰肢、脚下灵巧为首要。
唱功为辅,舞则必备。
如属刺杀旦,扑跌功夫也不可少。
[词源]花旦一词,来自元代夏庭芝的《青楼集》:「凡妓,以墨点破其面者为花旦。
」元杂剧就有花旦杂剧一类。
朱权在明朝洪武三十一年所著的《太和正音谱·杂剧十二科》更把花旦杂剧列为「烟花粉黛」,充分说明花旦是以扮演妓女为主的类型。
《赵盼儿风月救风尘》的赵盼儿就是一个典型花旦的例子。
经过多个朝代,花旦成了中国各种地方戏曲,譬如汉剧、昆剧、京剧和粤剧,共有的性格造型。
[分类]花旦中,又有闺门旦、玩笑旦、泼辣旦、刺杀旦的分支。
闺门旦,扮演的是还没有出嫁的少女,其中性格内向、腼腆的,与正旦接近,如京剧“荀(慧生)派”戏《勘玉钏》中的俞素秋、《红楼二尤》中的尤二姐。
《凤还巢》中的程雪娥,尽管多由“梅(兰芳)派”正旦扮演,也可以归入闺门旦中。
玩笑旦,扮演的是喜剧、闹剧中爱说爱笑、好打好闹的人物。
不唱“皮黄”,而唱“南锣”、“吹腔”、“柳枝腔”等民间小调,用唢呐伴奏。
如《小上坟》、《小放牛》、《打面缸》、《打花鼓》中的女性。
泼辣旦,扮演的是举止放荡、说话锋利的女性。
如《翠屏山》中的潘巧云、《乌龙院》中的闫惜姣、《巴骆和》中的马金定。
刺杀旦,有两种认识:一是说刺杀别人的;一是说被别人刺杀的。
前者如《双钉记》中的白金莲、《双铃记》(也称《马思远》)中的赵玉、《杀子报》中的徐氏;后者如《战宛城》的邹氏等。
泛指的花旦,又有“大花旦”、“小花旦”之说。
大花旦,虽身份卑微,却成长于大户人家,如戏里的豪门丫环使女。
《西厢记》或《红娘》中的红娘便是。
小花旦,为小户人家的闺秀,或丫环使女。
如《豆汁记》中的金玉奴,《勘玉钏》中的韩玉姐、《花田错》中的春兰。
[历史]花旦,兴起于元杂剧。
多扮演热情、机智的女性,如关汉卿《救风尘》中的赵盼儿。
其后的“昆山腔”中,称为“贴旦”。
昆曲(剧)中,至今还有“一、二、三、四、五、六、贴”之说。
即为老旦、正旦、玩笑旦、泼辣旦、刺杀旦、闺门旦与贴旦。
贴旦还兼演娃娃生,如《认子》中的江流僧(即幼年唐三藏)便是。
清代,秦腔演员魏长生到北京,引进跷功(即脚上绑木质小脚,模拟缠足行走),更成为花旦表演中的特技。
近世善演花旦的名宿,当属京剧“四大名旦”中“荀派”创始人荀慧生,以及创成“筱派”的筱翠花(本名于连泉)二位。
荀先生以演闺门旦、大小花旦获誉;于先生以演玩笑旦、泼辣旦、刺杀旦称绝。
里,有、、、四个扮演不同年龄、身份、性格之剧中人的“行当”。
花旦,是旦行中的一支,区别于正旦(旧称“”)、、和。
扮演的多为天真烂漫、性格开朗的妙龄女子。
也有的是属于泼辣,放荡的中、青年女性。
影视界所称的“当家花旦”,指的也是善演这样角色的演员,想来是从京剧借用的称谓。
花旦中,又有闺门旦、玩笑旦、泼辣旦、刺杀旦的分支。
闺门旦,扮演的是还没有出嫁的少女,其中性格内向、腼腆的,与正旦接近,如“荀(慧生)派”戏《勘玉钏》中的俞素秋、《红楼二尤》中的尤二姐。
《凤还巢》中的程雪娥,尽管多由“梅(兰芳)派”正旦扮演,也可以归入闺门旦中。
玩笑旦,扮演的是喜剧、闹剧中爱说爱笑、好打好闹的人物。
不唱“皮黄”,而唱“南锣”、“吹腔”、“柳枝腔”等民间小调,用唢呐伴奏。
如《小上坟》、《小放牛》、《打面缸》、《打花鼓》中的女性。
泼辣旦,扮演的是举止放荡、说话锋利的女性。
如《翠屏山》中的潘巧云、《乌龙院》中的闫惜姣、《巴骆和》中的马金定。
刺杀旦,有两种认识:一是说刺杀别人的;一是说被别人刺杀的。
前者如《双钉记》中的白金莲、《双铃记》(也称《马思远》)中的赵玉、《杀子报》中的徐氏;后者如《战宛城》的邹氏等。
泛指的花旦,又有“大花旦”、“小花旦”之说。
大花旦,虽身份卑微,却成长于大户人家,如戏里的豪门丫环使女。
《西厢记》或《红娘》中的红娘便是。
小花旦,为小户人家的闺秀,或丫环使女。
如《豆汁记》中的金玉奴,《勘玉钏》中的韩玉姐、《花田错》中的春兰。
花旦的特点:一是穿着。
除某些性格内向的闺门旦,着长衫(戏里称褶子、帔),多是着短衣,或裙子、袄,或裤子、袄。
着裤子、袄时,配以坎肩、“饭单”(即围裙)、“四喜带”(即自腰前方,下垂于两腿中间的饰物)。
《拾玉镯》中的孙玉姣,《游龙戏凤》中的李凤姐,虽属闺门旦,但因性格外向而着裤子、袄。
且李凤姐为正旦、闺门旦“两门抱”(即兼演),孙玉姣则正旦不演。
二是“四功”。
以念白、做功为主。
念白,多用流畅的京白,表演要求敏捷、伶俐。
尤其以眼神犀利,腰肢、脚下灵巧为首要。
唱功为辅,舞则必备。
如属刺杀旦,扑跌功夫也不可少。
花旦,兴起于元杂剧。
多扮演热情、机智的女性,如关汉卿《救风尘》中的赵盼儿。
其后的“昆山腔”中,称为“贴旦”。
昆曲(剧)中,至今还有“一、二、三、四、五、六、贴”之说。
即为老旦、正旦、玩笑旦、泼辣旦、刺杀旦、闺门旦与贴旦。
贴旦还兼演娃娃生,如《认子》中的江流僧(即幼年唐三藏)便是。
清代,秦腔演员魏长生到北京,引进跷功(即脚上绑木质小脚,模拟缠足行走),更成为花旦表演中的特技。
近世善演花旦的名宿,当属“四大名旦”中“荀派”创始人荀慧生,以及创成“筱派”的筱翠花(本名于连泉)二位。
荀先生以演闺门旦、大小花旦获誉;于先生以演玩笑旦、泼辣旦、刺杀旦称绝。
两位都长于使用眼神。
于先生在富连成科班坐科学习时,就以眼神充足,令同科学习的丑角不敢和他对视。
否则便不知所措,忘了台词。
************************************************************************ 花旦是中国戏剧里的女性行当。
她所扮演的青年或中年女性,性格活泼或泼辣放荡,常常带点喜剧色彩。
花旦一词,来自元代夏庭芝的《青楼集》:「凡妓,以墨点破其面者为花旦。
」元杂剧就有花旦杂剧一类。
朱权在明朝洪武三十一年所著的《太和正音谱·杂剧十二科》更把花旦杂剧列为「烟花粉黛」,充分说明花旦是以扮演妓女为主的类型。
《赵盼儿风月救风尘》的赵盼儿就是一个典型花旦的例子。
经过多个朝代,花旦成了中国各种地方戏曲,譬如汉剧、昆剧、京剧和粤剧,共有的性格造型。
其造型则重念散白,重做功,重神采,不重唱功但要求唱腔的清秀美丽、灵敏乖巧。
典型人物有《梵王宫》的耶律含嫣、《少华山》的殷碧莲、《辛安驿》的周凤英等。
武旦wǔdàn[a female character type versed in shadowboxing,swordplay,etc. in Beijing operas;warrior woman] 扮演有武艺妇女的一种戏曲旦角武旦是表演一些精通武艺的女性角色,也可以分成两大类。
一类是短打武旦,穿短衣裳,这类的武旦,一般是不骑马的,也有骑马的,比较少。
她重在武功,重在说白,还有一种特殊的技巧,就是打出手。
有的还以跌扑取胜。
在唱上和表演上稍为差些,不太注重,这样的戏很多,例如《打焦赞》的杨排风,《泗州城》的水母,《打店》的孙二娘,《无底洞》的白鼠精,《摇钱树》的张四姐,《三岔口》的店主婆等,都属于短打武旦。
另外还有长靠武旦,就是妇女也穿上大靠,顶盔贯甲。
这样的角色,一般都是骑马的,拿着一把尺寸比较小的刀,所以有个专门名词叫刀马旦。
刀马旦和武旦也有一些区别。
刀马旦一方面要有很好的武功,同时还得长于做工,而且有时候说白、工架都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