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丞相

合集下载

古代名相政治家排名 -回复

古代名相政治家排名 -回复

以下是古代名相政治家排名的前十名:
1.管仲,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被誉为“春秋第一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2.商鞅,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通过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3.诸葛亮,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辅佐刘备建立蜀汉,致力于国家治理和北伐中原。

4.范仲淹,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倡导“庆历新政”,致力于改革政治经济制度。

5.王安石,北宋时期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推行变法改革,开创了北宋历史上的“熙宁变法”。

6.曹操,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统一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改革措施。

7.李德裕,唐朝中期政治家、军事家,曾任唐相,推行“会昌革新”,整顿财政和军事。

8.包拯,北宋时期著名清官、政治家,以廉洁著称,致力于打击贪污腐败和整顿吏治。

9.狄仁杰,唐朝时期政治家、武周宰相,以刚正不阿、清廉自持著称,被誉为“唐室砥柱”。

10.刘晏,唐朝中期经济学家、政治家,推行财政改革和盐政改革,为国家财政做出了巨大贡献。

以上排名仅供参考,每个人对于古代名相政治家的看法不尽相同。

丞相是干什么的

丞相是干什么的

丞相是干什么的中国古代官名 .丞相之名起源于战国,为百官之长.秦从武王开始,设左、右丞相,但有时也设相邦.秦统一后只设左、右丞相.西汉初萧何为丞相,后迁为相国.惠帝、吕后到文帝初年,设左、右丞相,以后只设一丞相.汉初各王国拟制中央,也在其封国中各设丞相.景帝中元五年(前)改称为相.除军国大计或其他要务,一般政务都由丞相决定即可施行.皇帝常向丞相咨询,丞相有时可封驳诏书,表示对皇帝命令持保留态度.丞相具体职权是:任用官吏,或是向皇帝荐举人才;对于地方官的守、相有考课和黜陟、诛赏的权力;主管律、令及有关刑狱事务;地方上若有暴动等事,丞相派属官前往镇压;在军事或边防方面也承担一定的责任;全国的计籍和各种图籍等档案都归丞相府保存.西汉时御史大夫辅佐丞相,职掌大致相同,所以不少事务常由丞相、御史共同出面处置.丞相属官有长史二人,为丞相的助手.另有少史、征事、诸曹等机构.武帝元狩五年(前),又置司直 ,专司刺举百官不法者,从而加强了丞相的监察职能.西汉初,为相者多为开国功臣,位尊职重,敢于直言进谏.武帝重用内廷近臣,对丞相不甚信任,其在位者皆谨小慎微,庸碌无能.武帝末年,霍光为大司马大,从此到西汉末,大司马权势在丞相之上,而大司马多由外戚充任.西汉晚期,丞相职权为内朝所取,已无所作为.成帝时,建立三公制,御史大夫为大司空,遂以大司马、大司空、丞相为三公,这是旨在分散丞相权力的一项措施.哀帝时改丞相为大司徒.曹操废三公而恢复丞相、御史大夫,并自任丞相.魏晋南北朝有时也设丞相或相国,并非正常官制.唐、宋以后尚书省或中书省有时设左、右丞相,相当于原来的尚书左右仆射,位居尚书令或中书令之次,握有实权.明初中书省无令,仅设左、右丞相,权极重,后为明太祖所废,以内阁大学士行丞相职权,迄清末未予恢复.希望对你有帮助古代官吏的等级。

两汉以俸禄“石”(dàn)之多寡作为官吏的等级,如“万石”、“二千石”等。

曹魏开始定官阶为九品,如相国为第一品,尚书令为第三品等。

中国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

中国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

中国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
中国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如下:
1.秦时的官职:丞相、御史大夫、卫尉、中尉、廷尉、博士、奉常、郎中令、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郡守、郡丞、郡尉、监御使、县令(万户以上)、县长(万户以下)、县丞、县尉。

2.汉朝官职: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执金吾。

3.三国时期:魏: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等。

蜀:丞相、尚书令等。

吴:太尉、大司马等。

4.隋唐官职:太师、太傅、太保文散官,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武散官。

5.宋元明清官职:枢密使、节度使文散官,同平章事武散官。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中国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建议查阅历史资料获取更全面和准确的信息。

中国古代常见官职一览表

中国古代常见官职一览表

中国古代常见官职一览表网络资料尹史卿宰尉令丞卿士太史左史右史司徒司马司空司寇职方太师太傅大保少师少傅少保太宰少宰六卿封人工正相国庶长令尹柱国公主驸马三公丞相宰相御史太尉九卿太仆廷尉宗正少府将军洗马大夫博士郎中侍郎中郎议郎令史尚书六曹合阁仆射侍中内史刺史州牧别驾主薄郡守太守长史从事督邮县令县尉三老亭长列侯主事三省行台都督录事护军可汗六部三馆学士总管元帅留守判官巡检提刑提辖通判孔目押司大人内阁厂卫太监都司知府亲王总督巡抚监司州判知县提督总兵参将散官流内流外贝勒大良造左丞相右丞相大司徒大司空御史台大司马郎中令大司农大将军执金吾中郎将尚书省尚书令结事中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关内侯中书省中书令门下省秘书省枢密使员外郎著作郎国子监节度使招讨使都点检观察使按察使衍圣公大学土宣政院集贤院军机处翰林院钦天监内务府布政使未入流税务司资政院咨议局国务院枢密院三闾大夫御史大夫司隶校尉将作大匠谏议大夫光禄大夫绣衣直指监察御史同平章事参知政事翰林学土中书舍人都指挥使钦差大臣牛录额真参赞大臣总税务司海军衙门典农中郎将北洋通商大臣南洋通商大臣古代秘书官制简介主书:占国时魏国为国君保各种文字资料的人员。

御史大夫:秦朝时负责监察百官,代表帝接受百官奏事,管理国家重要图册、典籍,代朝廷起草诏命文书等。

西汉时,御史大夫与丞相、太尉合称三公。

丞相缺位时,往往由御史大夫递补。

晋以后御史大夫不再负责文书工作。

令史:汉代郎以下负责文书工作的官职。

分:兰台令史、尚书令史。

隋:唐以后,令史变为三省、六部御史台低级事务员的称谓。

宰相:封建时代“宰相为君主之幕僚长。

”相当于现在的秘书长。

谏议大夫:西汉时称秘书工作人员的谏大夫。

东汉时改称谏议大夫。

隋、唐时录属于门下省,职责是侍从和规谏。

宋代设谏院,辽金沿置,明代废除。

黄门侍郎:西汉时在宫内内服务的郎官。

东汉时黄门侍郎为专职,职责是侍从皇帝,传达诏命。

南朝以后黄门侍郎负责掌管机密文件。

左右曹:汉代处理皇帝文书的官职。

秦代丞相制度

秦代丞相制度

秦代丞相制度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秦代丞相制度是秦朝在政治体制中的一项重要制度,是由秦始皇所设立的。

丞相是秦国的最高行政官员,负责处理国家事务和领导政府运作。

秦代丞相制度的建立标志着秦朝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加强,对秦国的政治和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秦代丞相制度的确立可以追溯到秦国的建立时期。

在秦国的初期,政权分散,各诸侯争霸,国内动荡不安。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后,设立了丞相这一职位,将最高行政权力集中在一个人手中。

丞相的权力范围广泛,包括军事、财政、司法等各个方面,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构之一。

在秦代丞相制度下,丞相享有极高的权力和地位。

他可以制定法律,颁布政令,任命官吏,处理政府事务等。

丞相有着相当大的自由裁量权,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决策,促进国家的稳定与发展。

丞相在政治上拥有绝对的统治权,是秦国政治体制的核心。

丞相制度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由于丞相权力过大,容易导致滥用职权、腐败等问题的发生。

一些丞相将自身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以权谋私,对国家造成了严重的损害。

由于丞相的一言堂方式决策,容易导致政策失误,造成国家政治、经济的不稳定。

秦代丞相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秦国的统一、强大和繁荣,但也存在着其自身的弊端。

在历史上留下了许多关于丞相的故事,有的充满荣耀和英雄主义,有的令人唏嘘和反思。

丞相这一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中的一种重要形态,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和演变。

在秦朝的历史长河中,丞相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中国政治体制的基础,对后世政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今天,我们应该从丞相制度中吸取教训,继承其优秀的传统,弘扬中华文明,为国家和社会的繁荣发展不懈努力。

【原文长度:619字】第二篇示例:秦代丞相制度秦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强大的统一力量使得全国实现了一统天下。

在秦代,丞相制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制度,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我国古代名相

我国古代名相

我国古代名相
1. 齐国名相管仲,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颍上(今属安徽)人。

管仲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后从军,到齐国,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被称为“春秋第一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

2. 秦朝名相李斯,战国时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是著名思想家荀卿的弟子。

后辅助秦始皇统一中国,官至丞相。

3. 西汉名相萧何,西汉初年政治家。

4. 三国名相诸葛亮,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

诸葛亮娴熟韬略,多谋善断,长于巧思,被誉为“千古良相”的典范。

5. 初唐名相房玄龄,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人,博览经史,工书善文,18岁时本州举进士,先后授羽骑尉、隰城尉。

6. 大唐名相狄仁杰,唐代并州太原人,武则天时期任宰相,杰出的政治家。

7. 宋初名相寇准,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人,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即公元980年进士及第。

古代中国丞相制度的演变

古代中国丞相制度的演变

古代中国丞相制度的演变在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中,宰相制度居于核心地位,是连结政治制度各部分的中心环节。

从宰相制度的兴废看,其起源甚早,而且复杂多变。

其演变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即萌芽期、创立期、鼎盛期、调整期、衰落期。

黄帝至西周时期为萌芽期。

在史书中,这一时期已有宰相名称如“相”、“百揆”、“宰”的记载。

这些职位实际已有辅助君王处理政务的职责,但尚未作为正式官称,所以也还谈不上建立宰相制度。

西周是典型的分封制国家,天子分封他的宗族成员后,天子与诸侯国之间没有隶属关系。

天子只管辖王畿地区,诸侯国对天子没有交税的义务,中央的财政开支靠王畿地区提供,诸侯国只是上贡,交一些土特产品;再就是军事义务,遇有战争,天子可以借用诸侯国的军队,除此之外再没有别的关系。

在西周以前那种政治形态下,不可能产生宰相制度,所谓国家实际上是大家族,天子就是大家族的首领,身边只需要少量家族重要成员和近亲帮助处理事务即可,真正核心的行政运转体系在卿大夫那里,具体权力是在家臣手中,家臣是处理家族事务的总管。

虽然在当时的社会政治形态下,不需要也不可能产生一个很系统的中央管理体系,更不可能建立起真正的宰相制度,但行政权力的萌芽和后来的中央政府的萌芽都可以追溯到这一时期的家臣制度。

春秋至秦为创立期。

这一时期,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其中与政治体制密切相关的变化有:(1)世卿世禄体系被官僚体制冲击,形成了以官僚体制为主、世卿世禄为辅的政治体制。

(2)血缘关系被地缘关系所冲击,乡里制度、郡县制开始建立,形成了血缘关系与地缘关系并重的体制。

(3)中央集权开始形成。

因为政事繁多,国君一人难以应付,就出现了以宰相为首的朝官集团。

为适应这种政治体制变化的需要,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已普遍设立相职,建立起各自的宰相制度。

各国招贤纳士,选贤用能,一批贤相名宰应运而生,活跃在周秦之际社会剧变的历史舞台上。

经过几百年的实践,到秦始皇统一天下时,完整成熟的宰相制度便水到渠成,正式创立,成为后世沿袭相承的定制。

中国古代十大有名丞相

中国古代十大有名丞相

中国古代十大有名丞相1 西周的周公周公即是姬旦,武王的弟弟。

不仅协助武王伐纣,而且国辅助成王,平定诸候国之乱,教化国民,以礼治国。

2 齐桓公之相管仲春秋时杰出的政治家、著名的军事家、军事改革家,以其卓越的谋略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第一个霸主。

管仲的言论见《国语·齐语》。

另有《管子》一书传世。

3 秦朝的李斯李斯在中国历史上是个颇有争议的人物。

但不管怎么说,他还是个名相。

李斯在秦做官曾遭排挤,但他写下了反逐客令,为秦朝吸引外来人才奠定了理论基础。

他提出了远交近攻的方略,使秦王得一寸土即为一寸土的一统六国。

他用各种手断对六国进行分化瓦解。

他提出要统一文字和度量衡......当然他也是个罪人,后人有对他作了“死有余辜”的评论。

4 西汉的萧何刘邦的评功大会,十分热闹,诸将“拔剑击柱”。

但是刘邦还是作出了萧何功为第一的评价,把别的将领比作狗。

事实就是如此,萧何相中了韩信人为将,使以后汉军很少败过。

汉建后,萧何治赋后方支持前方作战。

楚灭后,萧即为了丞相,与民休养,出谋平定诸将的叛乱。

5 东汉末年的曹操当然了也有人把他作为一个皇帝即魏武。

事实上他并未称帝,故作为一名大臣来看。

有人说曹操是个奸臣,但从今天的眼光来看,“治国之能臣,乱世这奸雄”这句话的评论还是公允的。

一个建安时代,没有曹操是很难想像的。

附:诸葛亮的才能,更多是被《三国演义》吹棒而成。

而其真正的能力,从蜀国的国力应可看一二。

别说相比曹操,就算郭嘉,鲁肃恐怕也难以超过。

《三国志》有云:“鲁肃者,不逊于诸葛亮也”。

可见诸葛亮与鲁肃是同一水平左右。

6 唐朝的房玄龄提到唐朝,很多人会想起魏征,其实魏征没有当过相,他是个谏官,当然是个名臣,但不是个名相了。

我们也许听说过“房谋杜断”吧,这里的房和杜就是房玄龄、杜如晦。

他们都是宰相。

唐朝的很律令都是他们在位时制定的,中国的封建制度的完善,并走向鼎盛。

他们是出了不少力的。

7 宋朝的王安石宋朝是个既有内忧又有外患的朝代,在北宋的中期王安石力图变法,但阻力很大,他失败了。

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十大千古名相 古代十大名相

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十大千古名相 古代十大名相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十大千古名相古代十大名相导语:在所有的官职中,宰相的变化最多,这是由于君主既需要宰相帮助办理政事,又担心宰相的权位过重,危及自身的权力。

但有许多宰相上忠心为国,在所有的官职中,宰相的变化最多,这是由于君主既需要宰相帮助办理政事,又担心宰相的权位过重,危及自身的权力。

但有许多宰相上忠心为国,下勤政为民,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成为千古传颂的一代名相,因为他们的所处的地位左右着当时朝政的走向,因此,他们的施政的方针举措无疑影响着中国历史进程。

当然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宰相有很多,这里所说得最能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十大名相,无疑是有关媒体优选的名相中的佼佼者:1.开创先例,相杰第一——中国第一宰相管仲管仲(公元前725年~公元前645年)名夷吾,字仲,又称管敬仲。

周王同族姬姓之后,生于颍上(颍水之滨)。

春秋时杰出的政治家、著名的军事家、军事改革家,以其卓越的谋略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第一个霸主。

管仲的言论见《国语齐语》。

另有《管子》一书传世。

管仲家贫,自幼刻苦自学,通“诗”、“书”,懂礼仪,知识丰富,武艺高强。

他和挚友鲍叔牙分别做公子纠和公子小白的师傅。

齐襄公十二年(前686年),齐国动乱,公孙无知杀死齐襄王,自立为君。

一年后,公孙无知又被杀,齐国一时无君。

逃亡在外的公子纠和小白,都力争尽快赶回国内夺取君位。

管仲为使纠当上国君,埋伏中途欲射杀小白,箭射在小白的铜制衣带钩上。

小白装死,在鲍叔牙的协助下抢先回国,登上君位。

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齐桓公。

桓公即位,设法杀死了公子纠,也要杀死射了自己一箭的仇敌管仲。

鲍叔牙极力劝阻,指出管仲乃天下奇才,要桓公为齐国强盛著想,忘掉旧怨,重用管仲。

桓公接生活常识分享。

诸葛测字三个字方法

诸葛测字三个字方法

诸葛测字三个字方法诸葛亮是中国古代蜀汉丞相,被誉为“睿智的谋士”,他不仅在政治军事上有卓越的才能,还精通文学艺术,尤其擅长测字相术。

据说,诸葛亮能够通过人的名字或者三个字来判断一个人的性格、命运和前程。

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下诸葛测字的三个字方法。

首先,诸葛测字的第一个方法是根据姓名的笔画来判断一个人的性格和命运。

在古代,人们认为姓名是一个人的命格所在,所以名字的笔画对于一个人的命运有着重要的影响。

诸葛亮在测字相术中,会根据姓名的笔画来判断一个人的命运走向,比如姓名的笔画越多,就代表这个人的命运越好,反之则命运较差。

同时,诸葛亮还会根据姓名的笔画来判断一个人的性格特点,比如姓名的笔画较多的人可能性格较为开朗,反之则可能较为内向。

其次,诸葛测字的第二个方法是根据姓名的五行来判断一个人的运势。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它们之间相生相克,对于一个人的命运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诸葛亮会根据一个人的姓名来判断其所属的五行属性,然后再根据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来判断一个人的运势。

比如,如果一个人的姓名属于火行,那么在相生相克的关系中,水行会对其有着重要的影响,诸葛亮会根据这种关系来判断一个人的运势如何。

最后,诸葛测字的第三个方法是根据姓名的音韵来判断一个人的前程。

在古代,人们认为姓名的音韵对于一个人的前程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诸葛亮会根据姓名的音韵来判断一个人的前程如何。

比如,如果一个人的姓名音韵优美,那么诸葛亮可能会认为这个人的前程会比较顺利,反之则可能会比较坎坷。

总的来说,诸葛测字的三个字方法是一种古代的相术,它通过姓名的笔画、五行属性和音韵来判断一个人的性格、命运和前程。

虽然这种方法在现代社会已经不再普遍应用,但是它仍然对于我们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传统相术有着重要的意义。

希望通过学习诸葛测字的方法,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相术的魅力。

中国古代 官职表

中国古代 官职表

文官职:【首品】九锡王侯丞相(可分设左右丞相)【一品】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太傅太师太保【二品】(九卿)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三品】(尚书郎)侍郎、侍中、尚书令、中书令、大长秋、执金吾、京兆尹、右扶风、左冯翊【四品】(九卿辅官)卫尉丞、廷尉丞、太仆丞、少府丞、太常丞、光禄丞、鸿胪丞、宗正丞、司农丞、【五品】(六部)御史员、御史中丞、长史、谏议大夫、礼官大夫、光禄大夫【六品】东观令、黄门令、太乐令、太宰令、太祝令、太史令、太医令、符节令、太卜令【七品】(五史五掾)左长史、右长史、侍御史、丞相史、廷尉史兵曹掾、东曹掾、西曹掾、文学掾、太常掾【八品】(十辅丞)太史丞、太乐丞、太祝丞、太卜丞、太医丞尚书丞、中书丞、符节丞、明堂丞、灵台丞【九品】(地方级)郡丞、县令、督邮、侯相、书佐、侍诏、都伯、尚方、向导、主事、御府、县长诸侯/中央武官职:【一品】大将军、大都督、卫将军【二品】骠骑将军、车骑将军、辅国将军、镇国将军(从二品)中军将军、抚军将军、龙骧将军、虎翼将军【三品】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上将军(从三品)州牧、刺史、太守、右仆射、左仆射【四品】征东将军、征西将军、征南将军、征北将军(从四品)镇东将军、镇西将军、镇南将军、镇北将军【五品】安东将军、安西将军、安南将军、安北将军(从五品)平东将军、平西将军、平南将军、平北将军【六品】中领军、中护军、中都护、右都侯、左都侯、军师、治中、主簿、参军,别驾、关内侯(从六品)骁骑将、越骑将、荡寇将、虏将、伏波将、扬武将、镇远将、中郎将、翊军将、奉义将【七品】偏将军、骑都尉、裨将军、门下督、帐下督、左执法、左典军、左节度、左司马、军祭酒(从七品)羽林郎、立武郎、立节郎、绥南郎、五官郎、左中郎。

右中郎、虎贲郎【八品】(汉武八校尉)从(西园八校尉)长水校尉,屯武校尉,越骑校尉,步兵校尉射声校尉,中垒校尉,胡骑校尉,虎贲校尉(从八品)典军校尉,上军校尉,中军校尉,下军校尉左军校尉,右军校尉,司隶校尉,京辅校尉【九品】陷阵尉、奉车尉、部曲督、百人将、招信尉讨寇尉、赞军尉、城门尉、奋威尉、长水尉(从九品)都尉、郡尉、都骑、黄门、武库、若胪、仆射、宾赞、监治、郎中、里正、护卫女官官制:【皇族】长公主、公主、贵妃【一品】:郡君、郡主、王妃【二品】:大阁领、大作司、大内司、【三品】:县君、县主、美人、尚宫、【四品】:昭仪、婕妤、娙娥、承徽、【五品】:青衣、奚官、中使、贤人、【六品】:尚宫令、尚仪令、尚服令尚食令、尚寝令、尚工令【七品】:仕女、御女、才女、书女、歌女【八品】:司言、司膳、司藉、司仪、司饰司酝、司舆、司苑、司制、司彩【九品】:典卿、典宫、典簿、典律、典药典灯、典珍、典饎、典记、典闱。

中国古代的丞相制度

中国古代的丞相制度

中国古代的丞相制度了解宗法制的基本内容:宗法制由原始社会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它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

嫡长子与众弟既是兄弟又是君臣。

介绍分封制基本内容:周王把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守土、随从作战、纳贡和朝觐述职等义务。

介绍皇帝制度的创办秦始皇自以为功德超过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开始使用“皇帝”称号,确立了“皇帝”制度。

皇帝有天下独尊的地位,集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

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取决于皇帝一人的意志。

介绍秦朝的丞相、御史大夫与太尉秦朝在中央设立三公:丞相职责是协助皇帝,助理万机(行政);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负责监察系统。

介绍郡县制的创建平定六国后,秦始皇采用李斯的建议,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

介绍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新制的构成和影响:①形成:秦统一后,创立皇帝制度。

从此皇权成为封建国家权力中心和主宰;推行郡县制奠定了中央集权制度基础;中央机构设立三公九卿,地方郡县官吏,建立了一套官僚体系,从而形成了中央集权制度。

它本质上是封建专制的统治。

②影响:a、对秦朝影响:有利于国家统一,有利于封建经济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来重要作用;建立了地主阶级对人民群众的初步统治;秦的暴政导致了人民处境的恶化。

b、对后世的影响:秦朝中央集权专制统治者具备开创性,它打下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统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延用。

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介绍汉朝郡国循序制汉初刘邦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即郡县制和分封制同时实行)介绍唐朝三省六部制唐代中央设三部六省。

三部是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六省是指:尚书省设吏、户、礼、兵、刑、工。

介绍元朝的中书省和行书省行中书省(行省)开始于元朝。

元朝的中书省主管各省的重大民政事务。

4、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了解明朝废除丞相、设内阁明太祖朱元璋废止宰相职位,皇权对于可能将威胁自身的皇权获得了全盘的胜利。

中国古代职官制度

中国古代职官制度

史官 图书管理官
周代至秦汉:太史 汉代:御史中丞管兰台
魏晋南北朝:著作郎 东汉:秘书郎、校书郎
唐代:宰相管修史 唐代:学士、直学士等官
宋代:国史实录院 明代:并入翰林院
宋代:皇家图书馆称馆阁, 殿学士、阁学士
(一)中央官制——各部门属官(武官)
春秋战国——将军之称 战国——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
(一)中央官制——各部门属官
汉代(补充) 郎中令(管宫廷侍卫)的属官:
“郎”:皇帝侍卫官的通称。 羽林郎、期门郎
加官:“中常侍”“散骑”
(一)中央官制——各部门属官
隋代:吏礼兵刑民工“六部” 唐代:吏礼兵刑户工“六部”
(一)中央官制——各部门属官
监察官和谏官
“ 台 谏 之 分 , 一 查 百 官 , 一 谏 皇帝。但是宋代以后,台谏合流。 对皇帝的制约,几乎不存在。”
谢谢
26
(一)中央官制 秦代: 皇帝以下设丞相府、太尉府和御史大夫
汉代
(一)中央官制
汉初,沿用秦制;(丞相萧何、曹参、 陈平,太尉周勃,御史大夫周昌)
汉武帝时,丞相位贵权轻;
汉末,三公改名,皆为丞相。
丞相——大司徒
太尉——大司马
御史大夫——大司空
(一)中央官制
东汉
台阁成了实际的宰相府。
(台阁-尚书台-尚书省)
次于将军的是校尉
(二)地方官制
关于“补子”
清朝,亲王补子用团龙;文一品官用仙 鹤,文二品官用锦鸡,文三品官用孔雀, 文四品官用云雁,文五品官用白鹇,文 六品官用鹭鸶,文七品官补子用鷄鶒, 文八品官用鹌鹑,文九品官用练雀;武 一品用麒麟,武二品用狮,武三品用豹, 武四品用虎,武五品用熊,武六品用彪, 武七、八品用犀牛,武九品用海马。

汉朝历任丞相

汉朝历任丞相

卫绾 (?~前131) 卫绾(?-公元前131年),代郡⼤陵(今⼭西⽂⽔县)⼈,西汉⼤⾂,官⾄丞相。

汉⽂帝时,以弄车之技当上郎官,迁中郎将,出为河间王太傅。

汉景帝时期,从平七国之乱,升任中尉,加封为建陵侯,拜太⼦太傅、御史⼤夫。

汉武帝继位,官⾄丞相。

卫绾⼀⽣为官,位居显要,既⽆拾遗补阙之功,更谈不上兴利除弊之绩,只是默默⽆……刘舍 (?~前141) 刘舍(?-前141年),项燕孙⼦,楚国项地(今河南项城市)⼈,西汉景帝时期丞相,谥号“桃哀侯”。

⽗亲项襄是项燕最⼩的⼉⼦。

项籍败亡后归顺刘邦,赐为刘⽒,封为桃侯。

汉⽂帝⼗年(前170年),项襄去世,谥号“桃安侯”,刘舍袭封桃侯。

孝景帝前五年(前152年),担任太仆。

前七年,升任御史⼤夫。

前147年,……窦婴 (?~前131) 汉武⼤帝 窦婴:(?-前131)西汉⼤⾂。

字王孙。

观津(今河北衡⽔东)⼈。

窦太后侄。

吴、楚七国之乱时,被景帝认为⼤将军,守荥阳,监齐、赵兵。

七国破,封魏其侯。

武帝初,任丞相。

推崇儒术,反对道表法⾥的黄⽼学说,为窦太后贬斥。

后因罪被杀。

窦婴之死西汉前期,是⼀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正是这些⼀代⼜⼀代的英雄和⼈才,辅佐……许昌 许昌,西汉丞相。

原为太常柏⾄侯。

许昌是汉⾼祖功⾂柏⾄侯许温之孙,谥哀侯。

前139年,窦婴之后为丞相,他⽀持太皇太后窦⽒的黄⽼治国政策。

前135年,许昌免官,⽥蚡为丞相。

⼈物⽣平柏⾄侯许昌是接任窦婴做了丞相的。

建元⼆年,御史⼤夫赵绾请武帝不要把政事奏知窦太后,窦太后⼤怒,令罢逐赵绾、王臧等,免去丞相,……⽥蚡 (?~前130) ⽥蚡(?~前131年),西汉⼤⾂,长陵(今陕西咸阳渭城区东北)⼈。

他系景帝刘启王皇后的同母姐弟(王皇后母臧⼉,原为槐⾥王仲妻,仲早死,她改嫁长陵⽥⽒,遂⽣⽥蚡、⽥胜),他能⾔善辩,深得景帝和王皇后的赏识,被擢为中⼤夫。

汉武帝刘彻即位,⽥蚡以舅⽒⾝份封为武安侯。

他礼贤下⼠,⼴招门客,武帝初年的许多治……薛泽 薛泽是⾼祖功⾂⼴平侯薛欧的孙⼦。

丞相写的诗词

丞相写的诗词

丞相写的诗词
丞相,通常指的是古代官职中的宰相。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丞相,他们不仅在政治上有所建树,而且在诗词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

以下是一些丞相写的诗词:
杜甫的《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李商隐的《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些诗词都描绘了丞相的英姿和他们的才情,展示了他们在政治和诗词方面的双重成就。

左相和右相有什么区别

左相和右相有什么区别

左相和右相有什么区别
左相右相的区别:在皇上右边站立的丞相官职要大于站在皇上左边的丞相。

其实左相的就是在皇帝左手站立的丞相,右相就是在皇帝右手站立的丞相,一般右丞相的官职略大于左丞相。

不过每个朝代都是不同的,南宋时右相大,北宋左相大,秦时左相大,汉朝右相大,明初左相大,清朝也是以左为尊,比如左督御史比右督大。

丞相是中国古代皇帝的股肱,典领百官,辅佐皇帝治理国政,无所不统,就是说理论上丞相应该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正因为丞相这种特殊的属性,因此丞相的权力往往会给皇帝带来威胁,让皇帝有如芒刺在背,所以皇帝常常视丞相如眼中钉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的宰相制度
宰相在历史上一直扮演着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角色,他们几乎一身系天下之安危。

相权的大小直接关系到国家政治局势的稳定和天下的长治久安。

从历史发展大体形势看,相权重,国势强,相权轻,则国事弱。

围绕着如何发挥宰相的功能同时制约宰相的权力这一问题,历史中国古代宰相制度几废几兴。

在我国封建社会中,辅佐皇帝处理国家大政的最高长官统称为宰相。

宰是主持,相是辅佐之意。

国家出现,封建君主制形成,宰相的出现则紧随其后。

关于宰相的职责,西汉名相陈平有过总结:“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也。

”宰相的出现和发展正是满足了最高统治者统治的需要。

但统治者独裁统治又决定了宰相制度的复杂性。

一、宰相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对宰相的称呼多种多样,名目繁多。

商称巫史,西周春秋称公卿,战国以后就称宰相了。

宰相一词最早出现于《韩非子•显学篇》:“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先秦时期不同的诸侯国对相有不同的称呼。

如楚称令尹,晋国称正卿,宋国称大尹,其它国家则称为相国或丞相。

西周开国丞相姜太公,辅佐齐桓公建立霸业的管仲都是先秦时期著名的宰相。

另外,赵惠文王以蔺相如为相,以廉颇为将也是人们所熟知的例子。

秦统一六国之后正式创立了宰相制度。

秦在皇帝之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丞相官位最高,尊称相国,通称宰相。

秦朝的宰相制度基本可以看作是一相制。

汉沿袭秦制,但汉武帝以后相位虽尊,权力却逐渐变小。

例如霍光以大将军大司马领录尚书事,辅理国政,其权力远在丞相之上。

西汉末丞相改称大司徒,太尉改称大司马,御史大夫改称大司空,号为三公,亦称三司,三者都是宰相。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汉代宰相的权力大大削弱。

到东汉光武帝时,“虽置三公,事属台阁”三公只处理例行公事,台阁反而成了实际的宰相府了。

宰相权力的削减似乎是历史的必然。

三国时期魏文帝鉴于东汉尚书台权力过大,把它改为外围的机构,另设以中书监、中书令为首的中书省,参掌中枢机密。

而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丞相也是大家耳熟能详的。

实际上,董卓、曹操是自立为相,他们的实权远远超过了当时的皇帝。

南北朝时皇帝鉴于中书省权力日大,又射以侍中为首的门下省,对中书省加以限制。

这样就形成了以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分职的制度,中书省取旨,门下审核,尚书省执行,三省首长同为宰相,共议国政。

隋朝改中书省为内史省,改侍中为纳言。

在其下设六部。

唐朝沿隋制,但因李世民曾任尚书令,此官不再授人,而以左右仆射为宰相。

高宗以后左右仆射不再参决大政。

唐太宗又认为中书令和侍中的官位太高,不轻易授人,常用他官加“参议朝政”、“参议得失”、“残肢证书”之类的名义执掌朝政,行宰相之职,高宗以后执行宰相职务的称为“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宋代宰相简称“同平章事”,副宰相称作“参知政事”。

宰相一般加封为大学士,如资政殿大学士等,又通常加宰相太师衔,像王安石、蔡京都被称为太师,宋代又设枢秘院掌武事,其长官称枢密使。

元朝为中书令,明废丞相设内阁,其首辅与丞相相当,清沿明制,但无首辅制度,由辅臣或大学士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但到雍正时设军机处,大学士就没有什么实权了
二、历史上三类宰相
一、遇到明主的贤相
这类宰相的代表人物是诸葛亮,而其主刘备也是少有的能礼贤下士,很好处理君臣关系的君王之一。

杜甫的《蜀相》很好的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两句表现了诸葛亮作为蜀汉贤相的人生的三
个关键词:智慧、忠心、遗憾。

首先,诸葛亮智慧超群。

“三顾频烦天下计”,诸葛亮未出茅庐而知天下三分,并且心中早有“跨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的蜀国建立计划。

第二,诸葛亮忠心耿耿。

“两朝开济老臣心”,刘备在势单力薄、连固定根据地都没有的情况下三顾茅庐请到诸葛亮。

诸葛亮没有嫌弃刘备势力的薄弱,一直忠心耿耿辅佐刘备。

刘备在与东吴的大战失败后,在白帝城病危,将诸葛亮招到白帝城,将儿子也就是后主刘禅托付给诸葛亮,并称如果刘禅不行,诸葛可以取而代之。

在刘备去世之后,刘禅是个抚不起的刘阿斗,但诸葛亮从未想过取而代之。

第三,诸葛亮至死都未能实现复兴汉室的使命,其结局令人遗憾。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最后诸葛亮六出祁山,旨在复兴汉室,完成刘备遗命。

直至最后五十四岁病逝五丈原,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二、伴君如伴虎,最难做的宰相
萧何是这类宰相的代表之一。

萧何的功劳可以从刘邦的评价中看出来:“打猎的时候,追杀野兽的是猎狗,而指示行踪,放狗追兽的是人。

如今诸位只是能猎获野兽,相当于猎狗的功劳。

至于萧何,他能放出猎狗,指示追逐目标,那相当于猎人的功劳”。

萧何是汉朝的第一开国功臣,颇有政治家,治国者的风度。

但萧何晚年为了消除刘邦的猜忌,不惜自污名节。

刘邦对萧何的猜疑,及萧何所作的一系列消除刘邦疑虑的举动很好地反映了君相之间的矛盾,同时亦预示着汉朝及以后宰相的悲剧命运。

三、位高权重,不把皇帝放在眼里的宰相
这类宰相在王朝没落,或者幼年皇帝上台的时候层出不群,代表人物有秦二世时的赵高。

秦始皇死后,他与李斯合谋伪造诏书,逼秦始皇长子扶苏自杀,另立胡亥为帝,并自任郎中令。

他在任期间独揽大权,结党营私,征役更加繁重,行政更加苛暴。

公元前207年又设计害死李斯,成为秦国丞相。

为了探大臣们的底,赵高指鹿为马,在朝堂让公然挑衅秦二世。

之后,他逼迫二世自杀,另立子婴。

三、宰相制度演变的规律和认识
1、宰相制度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伴随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始终。

总的来说,在古代中国军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削弱,直到明朝废除宰相制度。

宰相权力的制约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多相制。

秦朝大体为一相制,隋唐三省最高长官都是宰相,甚至有七八个宰相共同议政的局面。

到宋代,多人居宰相一职,最多达10人以上。

多相共存较大程度制约了宰相的权力。

第二、频繁换相。

汉武帝在位换相十余次,武则天共用过七十多个宰相。

第三、相权的分割。

如唐宋三省制的建立有效地分割了相权,减弱了其对皇权的威胁。

第四、君臣关系日益森严。

在宋以前有皇帝与大臣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大臣在皇帝面前都得站着,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做,站都不行,得跪着说话。

2、相权从始至终都是服务于君权的。

宰相制度的兴废取决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世卿世禄体系、血缘宗族体制逐渐被官僚体制取代,中央集权制开始形成。

由于政务繁多,国君难以应付,宰相便应运而生。

然而专制主义下君权是中心,位高权重的宰相必然对皇权构成威胁,君王制约宰相也就不可避免。

在封建社会,皇帝拥有绝对权力,而宰相只对皇帝负责,所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就集中表现了在相对君主的义务。

绝对服从于君主,绝对服务于皇权而非人民,正是宰相悲哀的所在。

3、宰相在历史中的作用有双重性。

宰相既可以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创造太平盛世,也可能因权力过重而威胁君权,甚至引发政治动乱。

前面提到的诸葛亮和萧何都可以算作辅政功勋卓著的贤相。

而奸相的代表有秦二世时的赵高,唐玄宗后期的李林莆。

贤相、奸相的出现,一方面与皇帝的贤愚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人像这本身品行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制的本质决定。

四、现代民主制度下的“宰相”。

在古代政治体制中,皇帝是国家第一人,宰相则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从这个角度讲我国现代的总理相当于古代的宰相。

但这仅是从身份相似的角度而言,是一种极不确切的说法。

从权力大小而言,现在我国最高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权力属于人民,因而也就没有古代皇权第一,相权第二的概念了;从服务对象而言,古代宰相服务于君王,而总理则服务与人民;从工作形式而言,古代宰相所作的所有工作就是辅佐君王,在想工作的场所主要是君王身边。

而我们的总理更多的是深入人民群众中间,了解民情,与人民同甘共苦,为人民排忧解难。

总的来说,古代专制主义下的集权制已经不复存在,现代民主体制下的“宰相”代表的是人民大众的利益。

民主代替专制,法治代替人治,是历史的必然。

在民主与法制日益健全的今天,法律赋予国家元首与行政首脑明确的权限和职责范围,他们受到人民和法律的约束,他们必将更好的为人民服务,古代君相相争的局面一去不复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