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学作品中英雄形象塑造方式的异同_黄红玲

合集下载

中西叙事文学中类型化群像和个性化英雄的比较

中西叙事文学中类型化群像和个性化英雄的比较
点 。王允 、 董卓 、 吕布为一 组 , 刘 备、 羽、 关 张飞 、 诸葛亮为一 组 , 曹
见 。” 江的形象也是 如此 , 宋 小说 开篇 就给宋江安上 了个“ 及时雨 ” 的绰号 ,其实宋江 在江湖上 也没 做 几件 让人 心悦 诚服 的事情 , 就 是 喜欢 随 时摸 出一把 银 子 给人 ,
雄的共相。 ( ) 型 化 群 像 一 类
型化倾 向。他们虽 然出现 在不 同 作 家 的不 同作 品 中 , 但基 本 的性 格 特征 甚 至 肖像 、 为却 是 相似 行
的。
《 国演 义》 三 承袭 了蜀汉 正统 微 、 欢玩弄权术 , 迫造反后 一 喜 被 的观念 ,竭力表现 刘备 的宽厚仁 直把梁 山当成 临 时栖 身之 所 , 作 慈 , 葛亮的足智 多谋 , 羽的义 诸 关 勇 忠心。作家有意 突 出人 物某方
结。 二. 西方 叙事作 品 : 性张 扬 个
操 、 韦 、 嘉 为一 组 , 权 、 典 郭 孙 周 瑜、 鲁肃为一组。可 以称得上是英

圜圈
与英雄情结 希腊是西方文化的重要 源头 ,
人 的价值 ,具有很 强 的个体本位
意识 。
可进可退 的灵活 ,轻 视精神 意志
的坚定 如一 ;常 常喜欢群 体英 雄
面的性 格特点 ,甚 至竭力把 这个 标 准推向极端 。人 物成 了某 种观 为建 功立业 的一个跳板 。受招 安 后 , 以“ 灭 “ ” 性格矛盾 多 他 忠” 义 , 变充分暴露 出来。《 国演义 》 三 把
综观中国的古典长篇小说 , 往 往 由一个个 相对独立 的叙事单 元
连接而成 。比如《 水浒》 由王进 、 史 进 的故 事引进 , 再到鲁智深 、 冲 林 的命运起落 ;从前期 的领袖晁 盖 到逐 步进 入权 力 中心 的宋 江 , 每

中西方文学作品中英雄形象塑造方式的异同

中西方文学作品中英雄形象塑造方式的异同

的宿命观 点上 西方的宿命包含着对命运的挑战和抗 争。东方文化 塑造 的英雄往往体现出睿 智和勇敢 , 有 时也会表现 出英雄 人物在处理 事情方面 的反 思性和 变通性。西方英雄是绝对个人英雄主义 , 而 中国的英 雄主要表现在讲义气和个人服从集体。如 《 水浒传》
被 囚禁在监 牢里 , 有 大量人 民的支持 , 心 中也不 会感
雄文化一开始就具有 更多的理性 ,英 雄的特征离神 越来 越远 , 而距人 越来越近 了。第二 , 在中国 的历 史 文化 中,英雄史观 主要 看 中的是在 国家政权 的维 护 方面 ; 而 西方的英雄史观 与中国有着极大 的不同 , 西 方的英雄则看重 的是人格塑造和 开创历史层面 。但 是这两者之 间的共 同点就是 ,人 们思想上认知 的一
定的思维 决断 。 古典 小说《 三国演义》 就 明显带着意识
倾向去塑造人物 ,具有改革精神 的曹操所做 的一切 , 违背 了社会 习惯形成的道德的概念化 , 尽管他推动历 史的前进 , 但是至今有 的人依然认为曹操就是一代奸 雄。第六 , 美人爱英雄 , 英雄爱美人 , 这是古代文化 的 共 同特征。但是在江 山和美人的选择 上 , 中国人一旦 出现英雄爱上美人 , 就会被塑造成没有作 为的昏庸之 人和残害忠 良之人 , 也会遭致人们的鄙视和唾弃 。而
( 一) 中国文学作品中英 雄形象塑造方式 1 . 塑造英雄类型化群像 中国文学 作品是类型化群像 。类型化群像 是 中 国叙 事艺术中 , 塑造人物 形象 的常见 手法。例如《 三
是要被宗教认可才行 , 也就是说西方的英雄宗教和贵 族气息很 浓。 比如圣女贞德 , 就是有宗教成分的 , 而她
西方国家 的文化一般强调的是 “ 强者为王” 的观念 , 在 西方文化 中,英雄的身上被涂满 了强 烈的个性色彩 , 凡是英雄就会被采取各 种形式加 以歌 颂。但 中国的 “ 成者 王、 败者寇 ” 往往讲究 的是非我族 类其心 必异 ,

中西文学作品中的“英雄”形象对比分析

中西文学作品中的“英雄”形象对比分析

中西文学作品中的“英雄”形象对比分析在中西方文学作品中,关于英雄主义形象塑造的方法存在诸多相似的地方,也存在较多的不同点。

本文建立在相关主题的研究背景下,从文学作品中的爱情、政治和财富等三要素入手,通过分析比较来直观的展现中西方文学作品里所塑造的英雄形象,力图较为全面的把握文学作品里的英雄形象。

结合中西方文学作品里的英雄形象刻画的区别,有助于我们更好的把握中西方文学和文化的区别,对我们感悟人生、体味人生价值有着现实的意义。

一、中西方文学作品中英雄形象塑造方式的异同中国的儒家文化历经千年的发展和积淀,在人们的思想体系中占据统治性的地位,它导致我国重视集体关系忽视个人诉求的文化思维方式。

我国的文学作品在进行英雄主义塑造的时候往往偏向于描写某一群人,对个体任务的集中塑造较少。

即使进行个人英雄形象的塑造,也无法避免承担着社会属性和功能的重担,换句话说即是存在于整个社会和集体的环境下。

比如在我国家喻户晓的古典名著中,无论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还是《隋唐演义》等,其英雄更多的担负着为天下、为苍生的任务,有些英雄设置为了国家而牺牲了生命。

[1]可以这么说,我国文学作品在进行英雄主义塑造的时候更加凸显英雄的共相,其一般是借助于组合型的人物来反映的。

英雄形象经常会和其他角色进行对比,在比较中,英雄形象被凸显的高高在上,其他角色则显得很渺小。

在我国,从儒家思想作为主导思想后,其道德观念便成为了社会上的道德规范和标杆,成为人们普遍接受并认可的道德量尺。

儒家思想中的道德观念和上下级间的相处之道,深刻的影响着作家对其作品里英雄主义的塑造。

所以,我们能够看到在进行英雄打造的时候,作家更力图表现英雄的承受能力,他们的刚毅、坚强、说一不二、担当的精神既满足孟子对大丈夫的说明,也满足孔子对君子的要求。

在坚持和等待中坚持仁义道德,是儒家思想对英雄们的要求和期望,进而最终实现英雄主义形象的升华,实现达则兼济天下的大为。

又如在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就充分表现出了这一思想。

从民族英雄到国际英雄中外英雄形象的比较

从民族英雄到国际英雄中外英雄形象的比较

从民族英雄到国际英雄中外英雄形象的比较从民族英雄到国际英雄:中外英雄形象的比较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国家的崛起,英雄的形象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从民族英雄到国际英雄,中外英雄形象呈现出巨大的差异。

本文将比较中外英雄形象的差异,探讨其背后的原因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一、英雄标准的不同中外英雄的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各自国家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影响。

在中国,民族英雄往往是以捍卫国家利益、保卫家园为使命的,如岳飞、郑成功等。

他们的形象多是武勇、坚韧和忠诚的化身,象征着民族的自豪和团结。

而在国际舞台上,英雄形象往往是与和平、正义等价值观念紧密联系的。

他们以为全人类福祉而奋斗为己任,如纳尔逊·曼德拉、马丁·路德·金等。

他们的形象更注重温和、包容以及智慧的一面,体现了国际共同的价值追求。

二、文化背景的影响中外英雄形象的差异也与不同的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中国文化强调“孝道”、“忠诚”等传统价值观,这在中国英雄形象中得以体现,比如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的形象就代表了智者和忠臣。

而西方文化注重个人英雄主义和独立精神,例如美国的超级英雄如超人、蝙蝠侠等。

他们身上的英雄特质更多是个体的超凡能力和拯救世界的义务感。

三、社会需求与英雄形象的变革英雄形象的变化也与当代社会的需求密切相关。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人们对于国际英雄形象的需求逐渐增加。

这些国际英雄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影响力,能够激励人们对和平、正义等价值的追求。

国际英雄的形象更加多元化,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英雄模式。

同时,随着时代的变迁,对英雄形象的认知也逐渐转变。

人们对英雄的期待不再依赖于暴力和武力,而是更加注重其智慧、创造力和人道精神。

这也为中外英雄形象的转变创造了条件。

四、中外英雄形象对社会的影响中外英雄形象的变化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国家形象的崛起,中国民族英雄的形象不仅在国内受到推崇,也在国际上获得认可。

这对于增强国家的凝聚力,树立国家形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浅谈中西方英雄的差异

浅谈中西方英雄的差异

浅谈中西方英雄的差异历史的长河缓缓流淌,每个时代、每个国度都有着属于他们自己的英雄,这些英雄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去赢得百姓们的认同和爱戴。

无论影响是大或小,抑或者是深远与否,他们的产生和发展都对当时本国的生产力和社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英雄之于中国,绝大多数是岳飞、文天祥等视祖国存亡为自身头等大事的爱国英雄,在他们的字典中从来不会出现投降、屈服之类的字眼;英雄之于西方,则多为莎士比亚、恺撒之流,他们崇尚自由,他们有着十分明显的缺点,他们身上可能有着中国人未曾想到过的劣迹,但他们仍然被他们国家的人民捧为英雄的座上宾。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是什么导致了这些差异?中国的英雄文化诞生于混沌时期,在中国人心中英雄应该拥有宏图霸业、视死如归的精神,所谓士可杀不可辱,人活着要有尊严,要有气节,这样的字眼在中国式的英雄人物眼中比生命还重要。

西方英雄主义观的产生与其文化息息相关,个人本位主义、崇尚自由的精神是西方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英雄及其观念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而言,它的产生和演变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

随着人类文明进程的演进,英雄作为人与神的结合体,其身上的神性逐渐减少,人性不断得到彰显。

作为两种异质文化,中西方英雄主义观念的差异反映出各自的文化特质。

自古以来,中国的英雄崇尚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宁可死得轰轰烈烈,也绝不苟且偷生。

他们认为为国家和民族大业、为百姓安居乐业舍生取义是理所当然的事。

西方人把人的生命看得高于一切,在战场上千方百计地使自己存活,不受生命上的威胁。

我认为这是中国英雄与西方英雄存在的本质差异,不同的价值取向造就了不同的英雄。

下面我们来看两位英雄,让我们更加直观的感受中西方英雄文化建设存在的差异。

岳飞作为中国历史上的英雄,其精忠报国的精神深受中国各族人民的敬佩。

在他的一生中先后三次从戎,在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战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其率领的军队被称为“岳家军”,人们流传着“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名句,表示对“岳家军”的最高赞誉。

中西方英雄主义的对比分析——以影视作品为例

中西方英雄主义的对比分析——以影视作品为例

中西方英雄主义的对比分析——以影视作品为例中西方英雄主义的对比分析——以影视作品为例引言:英雄主义是人们普遍崇尚的一种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代表着献身、勇敢和无私等高尚的品质。

在中西方文化中,英雄主义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内涵。

本文将通过对中西方影视作品中英雄形象的分析,比较中西方英雄主义的异同之处,进而深入探讨两种文化中对英雄主义的不同诠释。

一、背景介绍中西方文化有着不同的历史、传统和价值观念,这也在影视作品中得到了体现。

英雄主义作为一种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在中西方文化中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

二、中西方英雄主义的内涵比较1. 理念:中西方英雄主义在价值观上有所差异。

中方英雄主义注重集体利益和社会福祉,关注个人与家庭、团队、国家的关系。

西方英雄主义则更加注重个人的拯救与奉献,强调个人精神和价值的追求。

例子:中国电影《红海行动》中,英雄角色追求的是团队的安全,并为国家的和平发挥作用;而美国电影《钢铁侠》系列中,主人公托尼·斯塔克以个人英勇和技术为核心,拯救世界。

2. 行为:中西方英雄主义在行为上也表现出差异。

中方英雄主义偏向于以无私奉献和勇敢牺牲为核心,关注于群众利益和社会正义。

西方英雄主义则更多表现为个人英勇、勇猛和决断力。

例子:中国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主角高育良以反腐为己任,追求社会正义和利益最大化;美国电影《蜘蛛侠》系列中,主角蜘蛛侠则多次以个人能力拯救城市。

三、中西方英雄形象的刻画对比1. 中国英雄形象的刻画在中国影视作品中,英雄形象多呈现出身世低微、正义怒火、集体关怀的形象。

中国英雄可能是一个普通人,但具有超强的正义感和责任感。

这种形象更容易引起观众共鸣,传递社会正能量。

例子:中国电影《战狼》系列中,吴京饰演的英雄形象有一颗为民除害的热血心、拯救人质的能力,体现出身为华夏儿女的责任和担当。

2. 西方英雄形象的刻画在西方影视作品中,英雄形象多呈现出勇猛和超凡的形象,更强调个人的力量与价值。

中西方英雄主义的对比分析——以影视作品为例

中西方英雄主义的对比分析——以影视作品为例

中西方英雄主义的对比分析——以影视作品为例中西方英雄主义的对比分析——以影视作品为例引言:英雄主义在人类历史上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代表着对正义、勇气和牺牲的崇高追求。

中西方文化对英雄主义的理解和塑造展现出明显的差异。

本文通过对中西方影视作品中英雄形象的对比分析,探讨中西方英雄主义的不同表现形式、背后的文化思维以及对人们的情感共鸣。

一、中西方英雄形象的差异中西方英雄形象的差异根植于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

西方英雄形象常以个体英雄为主,强调个人的勇气和独特天赋。

例如,蜘蛛侠、超人和钢铁侠等超级英雄,他们无畏地面对邪恶势力并保护弱者。

而中国古代的英雄往往是以集体为单位,强调团队的力量和集体荣誉。

如《赵氏孤儿》中的项羽、《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关羽和张飞,他们常以团结一致、誓死守护家国为目标。

二、中西方英雄主义的价值观中西方英雄主义的价值观也体现了文化差异。

西方英雄主义更注重个人自由、平等和对立的概念。

在西方影视作品中,英雄常常是反抗不公正的社会体制和权威,用个人的力量改造世界。

而中式英雄主义强调忠诚、正义和执着。

中国英雄常常为了正义的事业而奋不顾身,甚至牺牲自己。

例如,《赵氏孤儿》中的项羽,他最终选择自己消亡以换取赵国的安宁。

三、中西方英雄主义的情感共鸣中西方英雄主义的不同表现形式能够唤起观众不同的情感共鸣。

西方英雄主义更多地激发观众的个人追求和自由意识。

观众可以从超级英雄的故事中找到自己生活中的希望和力量,鼓舞自己去面对困难和挑战。

而中式英雄主义更强调集体荣誉和传统价值观,能够激发观众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观众能够从中式英雄的故事中看到团结一致的力量,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四、中西方英雄主义的文化思维中西方英雄主义的表现形式背后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文化思维。

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被鼓励和强调。

个人英雄主义是西方文化中对勇敢和无畏的赞美。

而中国文化注重集体主义和家族观念。

集体英雄主义是中国文化中对团队精神和家国情怀的追求。

中西文学作品中英雄形象塑造方式的异同_黄红玲

中西文学作品中英雄形象塑造方式的异同_黄红玲
三、结 语
通过中西方文学作品塑造的英雄人物方式的差 异,我们可 以 进 一 步 理 解 中 西 方 文 化 的 差 异, 对 于 领悟生命内涵、生存价值、生活意义也有着极其重 要的意义。不管怎么说,英雄的形象在人们的心目 中是永不磨灭的,在西方如此,在中国亦是。
[参考文献] [1] 陈独秀. 东西民族根本来自想之差异[J]. 新青年,第 1
人做媒。她在 无 聊 之 中 把 邻 近 的 一 个 孤 女 哈 丽 埃 特 置于自 己 的 保 护 之 下,主 观 臆 想 地 安 排 她 的 恋 爱。 哈丽埃特很随和地一次又一次 “爱” 上了爱玛给她 选择的 “求婚者”。最后在爱玛的不负责的怂恿下, 竟自以为 “爱” 上了本地最大的地主兼地方官奈特 利先生,这时 爱 玛 才 猛 然 发 现 原 来 自 己 是 爱 奈 特 利 先生的,爱 玛 是 始 终 没 有 放 弃 审 时 度 势 的, 这 从 她 为哈丽埃特小姐安排的一次次 “姻缘” 中可以验证, 而她和奈特利先生这对欢喜冤家,也是彼此试探而 相互选 择 的 结 果。由 此 才 诞 生 了 异 乎 寻 常 的 喜 剧 意味。
可以称 之 为 英 雄 的 人,要 么 是 才 能 勇 武 过 人 的 人; 要么是具有英雄品质的人; 要么是无私忘我,不辞 艰险,为人民利益而英勇奋斗,令人敬佩的人。
二、中西方文学作品中 英雄形象塑造方式的异同
( 一) 中国文学作品中英雄形象的塑造方式 1. 塑造英雄群像 中国儒家文化 造 成 中 国 人 重 群 体 关 系、轻 个 体 自我的文化心态。中国文学作品在塑造英雄形象时 往往是写一群或一组人物,而不是集中笔墨去塑造 孤立的个别主人公,其中的个人也不可避免地承担 着有社会界定的具体功能的角色,换言之,只有在 其他个人的整体背景下。例如古典小说中的三国英 雄群、隋 唐 英 雄 群、水 浒 英 雄 群 等,都 具 有 为 天 下 苍生谋幸福的意志,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甚至能献 出生命。近代以来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后, 在 “革命” 这一典型环境下,英雄往往是 “人民英 雄” “革命英雄”,他们为大多数人谋利益,把个人 的力量献给民族独立和解放事业,献给共产党和人 民。他们又 始 终 和 人 民 站 在 一 起, 即 使 身 陷 囹 圄 也 不会孤独。他们不愿享受世俗的幸福,而是在革命 或其他事业中充分享受激情燃烧的无限喜悦和悲壮。 可以说,中国 文 学 作 品 在 塑 造 英 雄 时 通 常 偏 重 于 英 雄的共 相,而 共 相 往 往 是 通 过 组 合 人 物 来 体 现 的, 主要角色的性格言行充满流动和变化,而那些孔武 有力、叱咤 风 云 的 人 物 都 是 处 在 陪 衬 的 地 位。 英 雄 人物被置于与其他人物的比照中,英雄人物显得愈 高大,其他人物也就更见其渺小了。 2. 塑造伦理型英雄 在中国,自 从 儒 家 一 家 独 大 后,其 伦 理 观 念 一 直成为整个社会的道德准绳,成为人们普遍认可接 受的 衡 量 人 的 贤 德 的 标 尺。其 “仁、义、礼、智、 信”以及君臣、父子、夫 妻、朋 友 之 间 交 往 之 道, 深深地影 响 了 中 国 文 学 作 品 中 的 英 雄 形 象 的 刻 画。 比如罗贯中创作 《三国演义》,就充分展现了这样的 道德品质,以罗贯中有意为之的 “正统” 的刘汉集 团为例,刘、关、张、赵、诸葛,无一不符合这些道 德法则。刘备乃一卖草鞋的,但为了澄清天下,解 救苍生,于是打出了 “中山靖王之后” 的旗帜,拉 拢人才,宰 割 天 下。他 符 合 儒 家 “圣 君” 的 理 想, 礼贤下 士,仁 厚 爱 民,如 他 放 徐 庶、 摔 阿 斗, 都 体 现了 “仁义” 的表现。再如刘关张 “桃园结义”,使

浅谈中西方文学作品中的英雄形象

浅谈中西方文学作品中的英雄形象

浅谈中西方文学作品中的英雄形象作者:李享来源:《西部论丛》2019年第06期摘要:英雄不仅是文学创作的不竭源泉,还是文学作品的永恒主题。

无论是在中国文学还是西方文学中都塑造出了各种各样的英雄。

作为一种语言艺术,文学通过形象化的表达方式使现实生活更加抽象化,让人们的精神诉求能够以一个新的面貌出现在读者面前。

对于具体的文学作品来说,作家们主要是凭借描写客观环境、叙事故事情节以及塑造人物形象来展现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

本文对中西方英雄主义文化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进行阐述,分别分析了中国文学作品和西方文学作品中英雄形象的塑造方式。

关键词:文学作品英雄形象塑造方式人物形象对于英雄的审美本质就是由于人具有崇高的超越精神,但英雄并不是一种纯粹的美,而是审美、政治、道德等各个方面的结合[1]。

因此,“英雄”在中西文化中的概念都极其重要,中西文学中塑造的英雄形象也数不胜数。

英雄所具备的优秀品质,值得人们积极学习。

在当前竞争激烈的时代,人们心中仍然难以磨灭英雄情结。

但是,中西方对“英雄”的理解是有所差异的,所以中西文学中对英雄的描摹也各不相同。

一、中西方英雄主义文化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在人类历史中,英雄主义思想由来已久。

第一,西方式英雄文化源自于诗史和古希腊神话中的半神,半神半人是西方文学中英雄所拥有的特征,而中国的英雄文化源自于东汉时期,相比于西方,中国的英雄文化更理性。

第二,中国历史文化中的英雄史观是以维护国家政权为主,因而在英雄史观方面西方与中国有着很大的差异,西方的英雄更加看重开创历史和人格塑造层面。

而两者的相同之处就是,“英雄”是值得人们效仿和弘扬的榜样。

平庸的超越就是两者塑造英雄形象的相同之处,这样的超越通常具有对象性,并且也包含对自我进行超越。

对英雄人物所经历的磨难进行刻意的强调,对英雄的独立性进行弘扬和体现。

第三,中国人心目中的英雄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武侠小说的影响,应当是相貌英俊潇洒、功夫了得,拥有浪漫的英雄主义色彩。

浅析中西影视作品中的英雄主义

浅析中西影视作品中的英雄主义

浅析中西影视作品中的英雄主义英雄主义是一种情感,它是人类在追求理想和追求真正的尊严时最自然的表现。

在影视作品中,英雄主义永远是一个受人瞩目的主题。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的影视作品,都离不开英雄主义的讴歌和塑造。

在中西方的影视作品中,英雄主义以不同的方式展现出来,但其核心精神一直是追求正义、勇敢无畏、保护弱者和拯救世界的价值观。

在本文中,我将从中西影视作品中的英雄形象、英雄主义的内涵以及两者之间的异同等方面进行浅析。

让我们来看一下中西影视作品中的英雄形象。

在西方影视作品中,英雄形象往往是一个富有正义感、勇敢无畏、战胜邪恶的形象。

比如在《神奇女侠》中,女主角戴安娜·普林斯就是一个典型的西方英雄形象,她拥有无与伦比的勇气和战斗力,面对邪恶勇往直前,保护世界和平。

而在中国影视作品中,英雄形象往往是一个崇尚忠诚、侠义、仁爱的形象。

比如在《大话西游》中,孙悟空和唐僧就是典型的中国英雄形象,他们明志正道,保护弱小,最终战胜了恶势力。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的英雄形象,都表现出了对正义和真理的忠诚,对善良和美好的追求。

让我们来谈谈英雄主义的内涵。

英雄主义是一种高尚的品质和情感,它包含着对正义、勇气、牺牲和奉献的精神。

在西方影视作品中,英雄主义往往体现为对邪恶势力的无畏挑战和战胜。

英雄们勇往直前,不畏艰险,始终坚守正义,保护弱者,最终战胜邪恶。

而在中国影视作品中,英雄主义往往体现为忠诚、侠义和仁爱。

英雄们用自己的行动影响和感染着身边的人,传递着对正义和善良的信念,最终改变着世界。

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的英雄主义,都体现了对正义和善良的执着追求,对人性的高度感悟,对世界的美好向往。

让我们来比较一下中西影视作品中的英雄主义的异同。

在西方影视作品中,英雄主义往往强调个人英雄主义,英雄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以个人的力量和智慧战胜邪恶,最终拯救世界。

而在中国影视作品中,英雄主义往往强调团队英雄主义,英雄们齐心协力,团结一致,共同战胜邪恶,最终实现共同的理想和目标。

浅析中西影视作品中的英雄主义

浅析中西影视作品中的英雄主义

浅析中西影视作品中的英雄主义【摘要】英雄主义在电影和电视作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英雄主义的展现,观众可以感受到正义、勇气和坚持的力量,激发对美好和正能量的追求。

本文首先解析了英雄主义的定义和特点,然后比较了中西影视作品中英雄主义的不同表现方式和文化背景差异。

接着探讨了英雄主义在故事情节中的推动力和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结论部分强调了英雄主义在中西影视作品中的普遍性和重要性,以及其对观众情感和心理产生积极影响,表明英雄主义在人类文化中具有永恒的价值。

英雄主义在影视作品中的体现不仅满足了观众的审美追求,更传递着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为观众提供了正能量的启示和鼓舞。

【关键词】关键词:英雄主义、电影、电视作品、影响、定义、特点、表现方式、文化背景、故事情节、推动力、现实生活、普遍性、情感、心理、积极影响、人类文化、永恒价值。

1. 引言1.1 英雄主义在电影和电视作品中的重要性英雄主义在电影和电视作品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电影和电视作为当今最受欢迎的媒介之一,英雄主义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主题,吸引了大量观众的关注和热爱。

英雄主义不仅能够为观众提供一种情感共鸣和心灵慰藉,更重要的是,英雄主义所传达的正能量和积极价值观,对社会道德和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在电影和电视作品中,英雄主义往往扮演着一种激励和鼓舞的角色。

英雄形象所展现出的勇敢、正义、牺牲等特质,能够激发观众内心深处的勇气和信念,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获得力量和勇气。

英雄主义也为观众提供了一种理想化的榜样,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获得启示和指引,并激励他们去追求更高尚的品德和行为。

英雄主义在电影和电视作品中的重要性无法忽视。

它不仅是娱乐作品中的核心主题之一,更是对观众进行道德熏陶和情感渗透的有效途径。

通过英雄主义,电影和电视作品能够传递更深层次的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为人们的精神世界注入新的力量和希望。

英雄主义在电影和电视作品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对于塑造观众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中西古典小说人形象塑造的比较

中西古典小说人形象塑造的比较

中西古典小说人形象塑造的比较----以潘金莲和包法利夫人为例摘要小说是一种市民文学,小说在其产生的开始有着浓厚的平民气质。

小说重在写人,而对于人物形象的深刻描写在小说创作过程中尤其重要,中西古典小说在其创造的过程中对于人物的形象描写也有着一定的相似与差异。

小说中关于人物形象的描写主要有: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与环境描写等。

在这些形象描写过程中中西方小说又存在着很多差异。

我国古典小说,从魏晋南北朝志怪、志人小说,经唐代传奇,宋元明话本拟话本,到明清章回体长篇小说,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中国古典小说在创造过程中注重人物的对话而西方小说则比较注重人物的内心独白。

例如在《水浒传》中,有许多回合就是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表现形式,像潘金莲与西门庆之间的对话、武大郎与武二郎的对话差不多就是小说的主题内容了。

而西方的许多作家将人物对话看做是戏剧的专利,将人物的内心独白当做小说的特点,多采用第一人称的方式表达人物的心理与情感。

关键词:中西古典小说,人物形象塑造,潘金莲,包法利夫人,一、心理刻画的差异性中西早期小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以叙述情节为主,动作性强、故事性强,吸引读者的是动人曲折的故事,人物只是构成情节的一部分。

一言以蔽之:重“事”而轻“人”。

这是因为,无论中外,故事、事件正是小说的直接母体,早期小说自然带有这种以故事性为主的胎记。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物的个性特征、心理活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而反映在文学作品中,体现在作者在塑造人物时,越来越重视心理的描写刻画。

虽然中西方小说都注重心理刻画,但二者也有相对明显的区别。

中西古典小说在人物塑造上,虽说都注意人物的内心世界,但相比之下,两者在心理描写的详略、表现方式上却存在着极大的差异。

中国古典小说人物心理描写简练动作化。

刻画人物的成功与否往往决定小说的成败,中国古典小说中人物塑造往往是在情节运动轨迹中,用简练的语言刻画细节动作,从而准确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中西神话英雄人物塑造对比

中西神话英雄人物塑造对比

中西神话英雄人物塑造对比中西神话英雄人物塑造对比摘要:电影《诸神之战》是好莱坞以希腊神话珀尔修斯杀死美杜莎为故事原型而创作的电影。

电影主角珀尔修斯是希腊神话英雄主义的典型代表。

在中国,以神话故事为蓝本,最具代表性的非《西游记》中孙悟空莫属。

本文从中西英雄的外形、特点来分析、对比中西在塑造英雄人物、传扬英雄主义中的差异。

个人英雄主义是西方文化的核心,它肯定了人自身的价值,充分体现了人作为社会主体性的重要性,鼓舞个人依靠自我能力去创造自己的未来。

在这点上,中国的《西游记》弱化的是对个人英雄的赞颂,突出的是一种肩负责任、不怕苦不怕累的民族精神。

关键词:珀尔修斯孙悟空英雄主义对比塑形道德人性神性无论是电影《诸神之战》还是电视剧《西游记》,与原版书中的记录总是在情节上、内容上有些删减或添加。

这些手段都是为了电影、电视剧本身服务的,而恰恰这些艺术上的加工对人物形象起到了很好的凸显作用。

本文所分析的珀尔修斯人物形象和孙悟空的人物形象都是以电影中、电视剧中为基础的。

一、中西英雄形象上的不同(造型的人形化和兽形化)电影《诸神之战》简化了神话故事的情节,阿尔戈斯王阿克里西奥斯听到神谕得知将被女儿达那埃所生之子杀死,便把女儿囚禁在铜塔中。

宙斯化成金雨和达那埃相会,生下珀尔修斯。

于是珀尔修斯便成了半人半神,获得了神的力量, 砍下了美杜莎的头,成为了当时的英雄。

无论是电影还是神话故事,对英雄形象上的描述是丰富的、饱满的。

珀尔修斯健美好战,高大俊朗,形象光辉,是完美的化身,赢得无数羡慕的眼光。

而在《西游记》中,这个能幻化出七十二种形象,拥有一双火眼金睛,能看破妖魔鬼怪的真身和伪装,会腾云驾雾,翻个跟头就能到十万八千里之外的英雄人物是一只毛猴,虽然我们常常把孙悟空称为美猴王,但是这只猴子再怎么美, 他还是尖嘴猴腮,一身长毛。

不符合传统意义上对美的定义。

其实,二者形象的差异是山中西文化不同所决定的。

在古希腊社会,人们认为人体是诸美形象中最美的一种,因而诸神以人的形象出现,于是阿波罗山狼鼠演变为美少年,阿佛洛狄忒山海豚演变为美女,原型为猫头鹰的雅典娜成为严肃端庄的处女,宙斯不再是鹰,而是一位严肃的老者,波塞冬也不再是马,而是一位强壮的男子。

中西文学作品中的“英雄”形象对比分析

中西文学作品中的“英雄”形象对比分析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中西文学作品中的“英雄”形象对比分析段新和 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摘 要:在中西方文学作品中,关于英雄主义形象塑造的方法存在诸多相似的地方,也存在较多的不同点。

本文建立在相关主题的研究背景下,从文学作品中的爱情、政治和财富等三要素入手,通过分析比较来直观地展现中西方文学作品里所塑造的英雄形象,力图较为全面的把握文学作品里的英雄形象。

关键词:中西方文学;英雄主义形象;差异;分析作者简介:段新和(1979.1-),男,湖北英山县人,研究生学历,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学与应用。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3-127-01一、中西文学作品中“英雄”形象的相同点——反击与战胜1. 政治领域人们无法忘却《列宁》这一部著作,无法忘记其在新生苏维埃政府腹背受敌的情况下掌控局势,退出一站而获得新生的战略眼光。

也无法忘记《艳阳天》里萧长春在进行土地分红的复杂环境里,维护着一个偏远地方的公平和和谐的感人故事。

我们无法忘却在《德川家康》一文中,主人公辛勤创业,最后终于获取胜利的隐忍。

当然,我们会深深记得在《分享艰难》一文中,孔太平为了大局利益而牺牲小我的精神中那份如鲠在喉、撕心裂肺的痛楚。

2. 财富领域左拉的代表作——《金钱》。

在这个作品描述的那个充满帝国主义剥削和垄断的社会里,主人公是少有的一个正派形象。

历经出身低贱、痛苦的婚姻等各种困难的折磨,她依靠女性有着的智慧和魅力,帮助相似出身的撒加尔当上了某大型银行的董事长一职。

从困难走出的她,并没有收到金钱和利益的麻痹和诱惑。

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出现了一大批朴实而华丽、平淡而出奇的文学作品。

路遥在其《平凡的世界》一文中,结合当时的时代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改革开放先行者的故事。

但是正当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技术上的难题让其血本无归,但是他又重新站了起来。

中西方英雄主义的对比分析——以影视作品为例

中西方英雄主义的对比分析——以影视作品为例

精品文档供您编辑修改使用专业品质权威编制人: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________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团队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或复制使用后,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全文可编辑,以便您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同时,本团队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资料,如办公资料、职场资料、生活资料、学习资料、课堂资料、阅读资料、知识资料、党建资料、教育资料、其他资料等等,想学习、参考、使用不同格式和写法的资料,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office materials, workplace materials, lifestylematerials, learning materials, classroom materials, reading materials, knowledge materials, party building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中西方英雄主义的对比分析——以影视作品为例引言:自古以来,英雄主义一直是人们所称颂和追捧的价值观念。

比较中西文学作品中的“英雄”形象

比较中西文学作品中的“英雄”形象
文化的差异造就了不同的英雄这正印证了时势造英雄这句古话确实人物的发展或是对人物的认同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文化和历史背景的影响毕竟中西方生产力生产方式的差异特影响毕竟中西方生产力生产方式的差异特色文化的不同促成了中西方在文学轨道上的分道扬
从关羽和阿喀琉斯 看中西文学中的英 雄形象
“识见、才能或作为非凡的人。”
heroism的定义为“brave and noble conduct,courage”(勇敢、崇高的行 为,勇气)。
“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 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随着东西方文明的不断成熟,人类的 力量不断壮大,中西的英雄观的差异 也日益明显起来。在文学作品中,英 雄寄托了人们的愿望。他们拥有超乎 常人的强力,但是也有普通人的性情 好恶和弱点。
中国文学作品塑造英雄形象的方式
中国儒家文化造成中国 人重群体关系、轻个体 自我的文化心态
中国文学作品中往往写一群或一 组人物,而不是集中笔墨去写 孤立的个别主人公,其中的个 人也不可避免地承担着有社会 界定的具体功能的角色,换言 之,只有在其他个人的整体背 景下,这一个人才是完整意义 上的个体。
中国小说偏重写英雄的共相,中国 共相往往是通过组合人物来体现 的。主要角色的性格言行充满流 动和变化,而那些孔武有力、叱 咤风云的都是则处在陪衬的地位 (英雄价值的失落)
西方文学作品塑造英雄形象的方式
西方文化基本上是以 个人为中心的,追求 个性解放和现世享乐, 追求自我的存在和价 值。 西方文学作品中形成以 具有独特个性的中心人 物,即所谓“英雄”为 主线的叙事模式。
从荷马史诗开始,西方 文学就将塑造复有人格 的魅力和独特个性的英 雄作为叙事作品的主要 目标。
关羽——英雄在群体所赋予的特定位

谈谈中西古典小说中的英雄形象

谈谈中西古典小说中的英雄形象

谈谈中西古典小说中的英雄形象中国古典小说中塑造了无数的英雄形象,给古今中外的读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作家金庸先生曾说过:“《三国演义》人物中我最喜欢的是赵云,我一直觉得他远远胜过了关羽、张飞。

他在长坂坡曹军中七进七出,勇不可挡,比之关公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难得多,也精彩得多。

同时赵云人品很高,精细而有智谋。

”赵云,开始跟随公孙瓒征讨,后投靠刘备,当阳长坂恶战,赵云七进七出,杀得曹军闻风丧胆,保护刘禅和甘夫人安全脱险。

刘备入西川,赵云随诸葛亮、张飞等人沿江而上作为援军,为平定益州作出了贡献。

刘备死后,赵云跟随诸葛亮北伐,再创了“子龙单骑退追兵”诸多佳话。

说赵云是三国名将中最闪亮的人物,不仅是因其武功卓绝,更在于其内在的人格魅力。

其一,忠心耿耿,神勇无敌。

纵观赵云一生,一世英名从未受挫,得善始善终,为蜀汉立下了赫赫战功。

其二,淡泊名利,甘做绿叶。

他并不像张飞似的好大喜功。

其三,是非分明,品性忠良。

在赵云身上,几乎集中了一名英雄人物所应具有的所有美德,他当之无愧是三国众多将才中最优秀的人物。

他为人处世的风格到今天为止仍然闪闪发光,仍然是人们学习的楷模。

西方古典小说中的英雄形象,在我看来《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桑提亚哥老人就是一个英雄形象。

在独自一人出海打鱼的过程中,老人每取得一点胜利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在最后遭到无可挽救的失败。

但是,从另外一种意义上来说,他又是一个胜利者。

因为,他不屈服于命运,无论在怎么艰苦卓绝的环境里,他都凭着自己的勇气、毅力和智慧进行了奋勇的抗争。

大马林鱼虽然没有保住,但他却捍卫了“人的灵魂的尊严”,显示了“一个人的能耐可以到达什么程度”,是一个胜利的失败者,一个失败的英雄.老人在与之进行的殊死搏斗中,表现了无与伦比的力量和勇气,不失人的尊严,虽败犹荣,精神上并没有被打败。

可以说,这样一个形象,完美地体现了作者所说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的思想。

从上述所说的两个英雄形象来看,中西古典小说中的英雄形象有其相同也有其不同之处。

浅析中西影视作品中的英雄主义

浅析中西影视作品中的英雄主义

浅析中西影视作品中的英雄主义1. 引言1.1 英雄主义在影视作品中的普遍存在影视作品中的英雄形象往往是一种符号化的表达,代表着对美好的向往和对邪恶的抵抗。

无论是东方的武侠片还是西方的超级英雄电影,英雄主义都是它们共同的主题。

英雄在影视作品中往往被塑造成具有超凡能力和高尚品质的人物,以其勇敢无畏、正义无私的形象,赢得了观众的敬仰和喜爱。

在影视作品中,英雄主义是一种永恒的主题,它不仅代表着对善良和正义的追求,更是人类精神世界中的一座灯塔,指引着我们前行。

英雄主义的普遍存在,让影视作品成为了一个展现人类价值观和情感的舞台,激励着人们勇敢面对困难,追求真理和正义。

1.2 中西影视作品中对英雄主义的不同表现中西影视作品中对英雄主义的不同表现,是指不同文化背景下对英雄形象和英雄主义的诠释和呈现方式。

在西方影视作品中,英雄主义往往更加强调个人英雄的力量和勇气,如美国超级英雄电影中的蜘蛛侠、钢铁侠等角色,他们拯救世界、保护正义的形象深受欢迎。

而在中国影视作品中,英雄主义往往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三国演义》中的关羽等英雄角色,他们往往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价值观念。

在中西方文化碰撞的今天,影视作品中的英雄主义呈现出了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的趋势。

一些影视作品尝试将西方英雄主义与东方传统文化相融合,创造出新的英雄形象,如《让子弹飞》中的马邦德、《功夫》中的李小龙等角色,他们既有西方英雄的勇敢和智慧,又不失东方传统英雄的侠义和仁爱。

这种多元文化融合的呈现方式,丰富了影视作品中的英雄形象,也为观众带来了更加丰富多彩的视听享受。

2. 正文2.1 英雄主义在中西影视作品中的共同特点英雄主义在中西影视作品中的共同特点可谓是其普遍存在且深受观众喜爱。

不论是中国的功夫片、古装剧,还是西方的超级英雄电影、历史传记片,都离不开英雄主义这一元素。

英雄主义在中西影视作品中的共同特点之一是英雄人物往往具有高尚的品德和勇气。

浅谈中西方英雄形象的差异及形成原因

浅谈中西方英雄形象的差异及形成原因
进入中世纪,英雄主义的想象力并未被宗教枷锁所束缚,相反,由于各级封建领主的喜好和普通民众的喜闻乐见,许多文人开始投身于英雄文学的创作,如英格兰的亚瑟王圆桌骑士和罗宾汉故事、法国的《巨人传》、波兰等国的骑士团文学,和几乎遍及各国的十字军文学和骑士文学,都是英雄文化的代表。现代的西方英雄文化代表是美国,他们精神文化的代表是《超人》超人可以失恋,可以辍学,可以遇到事业的低潮,可以留下眼泪,但是绝对不会被人击倒。他永远是不可战胜的。这就是美国英雄片的原则,他们不接受英雄被击倒或者失败,认为这是不可想象的。所以,简单说,典型的美国英雄主义电影就是主角儿自己拯救世界,虽然会遇到一时挫折,但是会依然战胜邪恶力量,坏人全部得到惩罚,好人结局美满,皆大欢喜的结局,体现,但个人英雄从未盛行。中国人崇尚谦虚,谨慎,即使有能力也不会四处宣扬,直接地体现了中国人内敛的性格。在中国,想要成为英雄,最重要的一条是成为烈士,只有死了,别人才会承认你是真正的英雄。在近代,我们有狼牙山五壮士、刘胡兰、董存瑞、邱少云,更夸张的还有救火英雄赖宁。也许你会说毛泽东,朱德有着丰功伟绩,可是你从未见过别人称他们为英雄。
再谈谈远的,如岳飞,如关羽,都是死后人们才将他们英雄人物,这其中在文化,心理的原因是非常重要的。中国有一句古话叫做“盖棺定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除了这一点,要想成为中国人心目中的英雄是比较困难的,因此中国英雄的含金量比较高,因为在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下,英雄的标准是很难达到的,传统的儒家思想认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英雄自然是儒家认为的“达人”,那么兼济天下,为了苍生,为了黎民百姓做事的人,才是英雄,这就从出发点上为中国式英雄打下了抛却个人荣辱得失,一心为国为民的烙印。因此中国的英雄人物总是非常无私,非常壮烈,其结局一般是死了了事。以致于人们对英雄人物的命运没有了悬念,产生了英雄人物结局必然悲惨的看法。这让人觉得做英雄很难。因为照这样的结局,大概没有多少人肯出来做英雄,也没有几个英雄的亲属支持自己的亲人做英雄。虽然这样,但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英雄人物辈出,因为在我们的骨子里、我们的民族精神里,有这么一种无畏的精神支撑着英雄们,“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我以我血荐轩辕”都是这种精神的写照,正所谓“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中西方文学作品中英雄主义的对比与研究.doc

中西方文学作品中英雄主义的对比与研究.doc

中西方文学作品中英雄主义的对比与研究摘要:本文从中西英雄主义角度入手,通过具体分析,比较了中西方经典文学作品《贝奥武甫》和《三国演义》中的贝奥武甫和关羽所体现的不同的英雄主义。

从而揭示了在不同的文化中,英雄主义有着不同内涵和表现形式。

关键词:英雄主义贝奥武甫关羽英雄主义是人类有史以来永恒的主题,是在人类文明进化过程中不断形成的一种精神价值观。

作为意识形态上的价值判断标准,不同历史文化传统背景下的意识形态对其理解肯定有所差异。

因此对于英雄的崇拜和歌颂就成了中西方文学的共同主题,在中西方文学历史长河中,英雄主义历来都是文学作品钟爱的主题。

它反映的是中西方文化中价值观的倾向,所不同的是,不同国家的英雄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蕴涵和表现形式。

而英雄形象是英雄主义思想得以传承和发展的必然表现形式。

《贝奥武甫》和《三国演义》都是倍受中国和西方人喜爱的两部经典名著。

作为英国最早的史诗,《贝奥武甫》也是欧洲中世纪早期最完整、最卓越的英雄主义史诗。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其中所描写的英雄故事荡气回肠,千古流芳。

这两部中西方的经典作品都是世界文学史上奇迹,后世的文化发展与延伸均受其影响。

这两部巨著都鲜明地歌颂了豪气冲天的英雄,在人物描写方面尽显豪迈壮烈的英雄主义激情,因此在研究中西方文化所体现的不同的英雄主义方面,可读性很强。

本文作者从中西方英雄主义角度研究,具体分析比较了《贝奥武甫》中贝奥武甫的和《三国演义》中的关羽两个书中人物,力图找到英雄主义在中西方文化中的不同内涵和表现形式。

《贝奥武甫》讲述的是公元5至6世纪日耳曼人的英雄主义和生活状况,当时的日耳曼人还处于氏族社会。

这部史诗巨著将神话传说与历史事件巧妙地穿插在一起。

年轻时的贝奥武甫是个血性男儿,他身强力壮、疾恶如仇、聪明勇猛,年迈时的贝奥武甫是个成熟老练的智者型强者,他刚毅练达、理性智慧、仁慈博爱、深受尊敬和信任,他在人生的磨砺中逐渐走向必然的成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文学作品中对 “英雄” 的塑造方式之所 以有不同之处,主要是源于中国的英雄文化和西方 的英雄文化有很大的不同。如陈独秀所说, “西洋民 族以战争为本位,东洋民族以安息为本位”, “西洋 民族以个人为本位,东洋民族以家族为本位”。所以 中国有侠客,西方有骑士。中国的英雄史观着重于 守卫国土,维护皇权; 而西方的英雄史观着重于塑 造人格,创 造 历 史。 但 是 两 者 的 共 同 点 就 是 英 雄 的 理念首先是创立具有当时人们可以效仿的榜样,是 某一个历史时期人们崇拜和追随的对象,两者英雄 形象塑造的共同之处往往都是超越平庸的出发意识、 超越对手的挑战意识和超越自我的反思意识。强调 英雄人物所经历的磨难,深化英雄性。东西方英雄 文化都是宿命论。但西方的宿命包含着对命运的挑 战和不屈,而 东 方 的 英 雄 往 往 赋 予 命 运 一 种 妥 协 和 变通。西方 英 雄 是 绝 对 个 人 英 雄 主 义, 他 们 虽 然 也 讲义气重友情,但始终以自己的利益为最高利益。
2012 /12 SHORT STORY 0 0 3
/ 前沿·观点与争鸣
得他们后来除了有君臣的名分,还有别人不能比及 的兄弟之义,而这正符合儒家的 “悌” 的标准。关 张后来 随 刘 备 南 征 北 战, 始 终 不 渝, 尤 其 是 关 羽, 他的忠义更是成了历代中国人心中的道德楷模。而 《水浒》 中的 “义” 所体现的主要是作为小生产者道 德观的 “义”,事实上 《水浒传》 的全名就是 《忠义 水浒传》,长期以来,看重然诺、祸福共之的行为依 然为广大百姓所肯定和称羡,并一直被视为理想人 格的重要因素和交际法则。因此,可以看出中国文 学作品在塑造英雄形象时往往更重视英雄的 “承受 力”,他们沉稳、刚毅、百折不回、始终如一。他们 符合孔子 “君子” 的要求,符合孟子 “大丈夫” 的 要求,在 坚 守、等 待、磨 砺 中 成 仁 讲 义, 是 儒 家 伦 理观铸就了英雄们的超凡脱俗,从而最终化劣为优 获得成功,实现 “兼济天下” 的理想。
可以称 之 为 英 雄 的 人,要 么 是 才 能 勇 武 过 人 的 人; 要么是具有英雄品质的人; 要么是无私忘我,不辞 艰险,为人民利益而英勇奋斗,令人敬佩的人。
二、中西方文学作品中 英雄形象塑造方式的异同
( 一) 中国文学作品中英雄形象的塑造方式 1. 塑造英雄群像 中国儒家文化 造 成 中 国 人 重 群 体 关 系、轻 个 体 自我的文化心态。中国文学作品在塑造英雄形象时 往往是写一群或一组人物,而不是集中笔墨去塑造 孤立的个别主人公,其中的个人也不可避免地承担 着有社会界定的具体功能的角色,换言之,只有在 其他个人的整体背景下。例如古典小说中的三国英 雄群、隋 唐 英 雄 群、水 浒 英 雄 群 等,都 具 有 为 天 下 苍生谋幸福的意志,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甚至能献 出生命。近代以来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后, 在 “革命” 这一典型环境下,英雄往往是 “人民英 雄” “革命英雄”,他们为大多数人谋利益,把个人 的力量献给民族独立和解放事业,献给共产党和人 民。他们又 始 终 和 人 民 站 在 一 起, 即 使 身 陷 囹 圄 也 不会孤独。他们不愿享受世俗的幸福,而是在革命 或其他事业中充分享受激情燃烧的无限喜悦和悲壮。 可以说,中国 文 学 作 品 在 塑 造 英 雄 时 通 常 偏 重 于 英 雄的共 相,而 共 相 往 往 是 通 过 组 合 人 物 来 体 现 的, 主要角色的性格言行充满流动和变化,而那些孔武 有力、叱咤 风 云 的 人 物 都 是 处 在 陪 衬 的 地 位。 英 雄 人物被置于与其他人物的比照中,英雄人物显得愈 高大,其他人物也就更见其渺小了。 2. 塑造伦理型英雄 在中国,自 从 儒 家 一 家 独 大 后,其 伦 理 观 念 一 直成为整个社会的道德准绳,成为人们普遍认可接 受的 衡 量 人 的 贤 德 的 标 尺。其 “仁、义、礼、智、 信”以及君臣、父子、夫 妻、朋 友 之 间 交 往 之 道, 深深地影 响 了 中 国 文 学 作 品 中 的 英 雄 形 象 的 刻 画。 比如罗贯中创作 《三国演义》,就充分展现了这样的 道德品质,以罗贯中有意为之的 “正统” 的刘汉集 团为例,刘、关、张、赵、诸葛,无一不符合这些道 德法则。刘备乃一卖草鞋的,但为了澄清天下,解 救苍生,于是打出了 “中山靖王之后” 的旗帜,拉 拢人才,宰 割 天 下。他 符 合 儒 家 “圣 君” 的 理 想, 礼贤下 士,仁 厚 爱 民,如 他 放 徐 庶、 摔 阿 斗, 都 体 现了 “仁义” 的表现。再如刘关张 “桃园结义”,使
卷第 4 号. [2] 段启明. 罗贯中与三国演义[M]. 辽宁: 辽宁教育出
版社,1992. [3] 海明威. 老人与海[M]. 吴劳,译. 北京: 北京燕山出
版社,2001. [4][英]简·奥斯汀. 爱玛[M]. 刘重德,译. 桂林: 漓江
出版社,1982.
[作者简介] 黄红玲( 1976— ) ,女,江西九江人,硕士,江西农业大
学外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学和英语教育学; 王霞 ( 1978— ) ,女,江西南康人,硕士,江西农业大学外语学院 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与文化和翻译。
0 0 4 SHORT STORY 2012 /12
前沿·观点与争鸣 /
中西文学作品中英雄形象塑造方式的异同
黄红玲 王 霞
英雄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更是文学创作不 竭的源 泉。英 雄 是 在 社 会 历 史 的 发 展 中 被 塑 造 的。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借助于形象化的表达方式对 客观现实生活加以抽象,使得人们的精神诉求以被 改造的面貌呈现在读者面前。就具体的文学作品而 言,作家们 主 要 是 通 过 对 于 人 物 形 象 的 塑 造、 故 事 情节的叙事和客观环境的描写来展现现实与理想之 间的矛盾。本文拟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力图通过 对中西方文学作品中英雄形象塑造方式的异同为切 入点,进而获得对于中西方文化的准确理解。
人做媒。她在 无 聊 之 中 把 邻 近 的 一 个 孤 女 哈 丽 埃 特 置于自 己 的 保 护 之 下,主 观 臆 想 地 安 排 她 的 恋 爱。 哈丽埃特很随和地一次又一次 “爱” 上了爱玛给她 选择的 “求婚者”。最后在爱玛的不负责的怂恿下, 竟自以为 “爱” 上了本地最大的地主兼地方官奈特 利先生,这时 爱 玛 才 猛 然 发 现 原 来 自 己 是 爱 奈 特 利 先生的,爱 玛 是 始 终 没 有 放 弃 审 时 度 势 的, 这 从 她 为哈丽埃特小姐安排的一次次 “姻缘” 中可以验证, 而她和奈特利先生这对欢喜冤家,也是彼此试探而 相互选 择 的 结 果。由 此 才 诞 生 了 异 乎 寻 常 的 喜 剧 意味。
( 二) 西方文学作品中英雄形象的塑造方式 1. 塑造英雄个体 西方文化 基 本 上 是 以 个 人 为 中 心 的, 追 求 个 性 解放和现世享乐,追求自我的存在和价值。西方文 学作品中形成以具有独特个性的中心人物,即所谓 西方文学 作 品 中 的 英 雄 更 多 的 是 表 现 自 我 的 勇 力, 而不像中国文学中的英雄负载了太多伦理道德。例 如在 《老 人 与 海》 中,渔 夫 桑 提 亚 哥 就 是 “一 个 人”,在与大海搏斗的过程中,他奋斗的历程是孤独 的,而故事 又 是 不 为 人 所 知 的, 他 每 天 孤 零 零 地 划 着空荡 荡 的 船 下 海 捕 鱼,又 划 着 空 荡 荡 的 船 回 来, 这种一个人的孤独,通常是西方式英雄所有的。第 八十五天的时候他终于钓到了一条大过他渔船的马 林鱼,正当 他 战 胜 了 马 林 鱼 而 满 载 而 归 的 时 候, 可 怕的灾难降临了,他遭到了鲨鱼的围攻群袭,他凭 着不屈的意志与鲨鱼搏斗并最终战胜鲨鱼,然而他 的大马林鱼只剩下一堆骨架。在这里,大海与鲨鱼 象征了命运 和 世 界 的 不 可 知 和 神 秘,而 这 “一 个” 老人战胜了鲨鱼群,他是一个人的战争,是为了战 胜命运,而 不 是 为 了 给 大 多 数 人 带 来 幸 福。 就 像 罗 曼·罗兰所描述的那样,是 “在孤独与寂静中展开 斗争”, “并非以思想或强力著称,而是靠心灵而伟 大的人”。在文中渔夫桑提亚哥被塑造成一位蔑视死 亡,孤军奋战,勇 敢 面 对 困 难, 在 厄 运 面 前 表 现 出 大无畏精神的具有男子汉气概的个人英雄。 2. 塑造能力型英雄 西方文学 作 品 在 塑 造 英 雄 人 物 时, 不 仅 重 视 英 雄人物的力 量,更 突 显 他 们 的 综 合 能 力。其 中,他 们对社会生活具有高度的洞察力,以自己的智慧去 解决一切困难。每一次当英雄陷入困境时,他们都 记住自己的 “抉择”。不仅能够在现实困难中发现自 己的优势,更 能 一 举 反 击, 变 被 动 为 主 动。 从 中 体 现出 “我命由我不由天” 的自主性。例如英国长篇 小说 《爱 玛》 中,爱 玛 作 为 一 个 地 主 小 姐 热 衷 于 做媒。 主人公爱 玛 是 个 美 丽 聪 明 的 地 主 小 姐, 喜 欢 给
一、中西方的 “英雄” 概念
( 一) 西方式 “英雄” 概念 西方式 “英雄” 概念首先指涉的是古希腊神话 和诗史中的半神,这种具有半神半人特性的西方式 “英雄” 概念对西方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塑造半神 式英雄一直支配并主宰着西方文学的人物形象塑造; 半神式英雄作为一种文化观念,以至于成为构建西 方文化价值体系的重要基石之一。西方文学话语中 的英雄最初具有神人同体的特征,他们身上有着杰 出的祖先、勇士和首领的灵魂,因而具有超凡的力 量和神 性,但 不 完 全 是 神, 而 是 处 于 神 和 人 之 间。 他们有伟大的英雄业绩,能为了人类的利益同邪恶 力量作斗争。随着时代的变迁,英雄的形象出现了 流变,他们 身 上 的 神 性 渐 渐 褪 去, 由 原 来 半 神 半 人 变成了纯粹的平凡的人,更加接近平凡的俗世的生 活,只是在 品 质 或 本 领 方 面 超 过 凡 人。 英 雄 的 特 征 离神越来越远,而距人越来越近了。 ( 二) 东方式 “英雄” 概念 “英雄” 这一概念始自东汉。与西方文学语境的 英雄相 比,东 方 式 英 雄 从 一 开 始 就 显 得 更 加 理 性, 更加贴近俗世,就算神话传说中的英雄,也不会出 奇得不可思 议。比 如 在 中 国,周 公 制 礼 作 乐,孔 子 不语怪力神乱,中国的文化一开始就具有更多的理 性,更接近人。如孟子所言 “大丈夫” ——— “富贵 不能淫,贫贱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就完全是人的 特征,其境 界 是 凡 人 可 以 达 到 的。 而 其 形 成 的 原 因 则是上天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 其身,行拂乱 其 所 为, 所 以 动 心 忍 性, 曾 益 其 所 不 能”,是一种个人的 “修身”,而不是超凡力量的铸 就。这些英雄 能 舍 生 取 义, 指 点 江 山 激 扬 文 字, 劫 富济贫,除暴安良,是 “不怕困难不顾自己,为人 民利益而英勇斗争,令人钦佩的人”。所以,在东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