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复习之虚词以的用法

合集下载

文言文中以的用法及例句

文言文中以的用法及例句

文言文中以的用法及例句导言在文言文中,"以"是一个常见的虚词,具有多种用法和含义。

本文将介绍"以"的基本用法,并提供一些例句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

用法一:标志手段或方法"以"可以表达一种手段或方法的意思,常常与动词连用。

例句:1.以巧妙的方法解决这个难题。

2.以行动来证明自己的实力。

3.以言辞激励人们奋发向前。

用法二:表示目的或用途"以"可以表示某个行动或状态的目的或用途。

例句:1.以学习为目的,每天坚持阅读。

2.以保护环境为使命,大家共同努力。

3.以守规矩为准则,树立良好的行为范例。

用法三:表示比较或相对"以"也可以用来表达比较或相对的意义,常与另一个对象或标准相对应。

例句:1.以你之见,此事该如何处理?2.以他的实力而言,完全可以胜任这个职位。

3.以往的比赛记录来看,他并不是无敌的。

用法四:表示根据或按照"以"在文言文中还经常用来表示根据某种标准或规则来进行某种行动。

例句:1.以法律为准绳,处理各类纠纷。

2.以前辈的经验为指导,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3.以自然规律为依据,推理出这个结论。

用法五:表示时间或条件"以"还可以表示时间或条件,常与时间词或条件词连用。

例句:1.以春风为信,盛开的花朵迎接新的一天。

2.以万一发生意外,我们应该怎么应对?3.以能够及时完成任务为前提,我愿意接受挑战。

用法六:表示程度或范围最后,"以"还可以表示程度或范围的意思。

例句:1.以力所能及的程度,尽力帮助他人。

2.以小见大,从细节中寻找整体的问题。

3.以敏锐的观察力,捕捉到微小的变化。

结语以上是关于文言文中"以"的不同用法及一些例句。

通过学习这些用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中的句子结构和意思,并能够更准确地运用"以"这个词汇。

高中文言虚词以的用法

高中文言虚词以的用法

高中文言虚词以的用法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

高中文言文虚词以的用法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高中文言文虚词以的用法,欢迎阅读高中文言虚词以作为助词的用法作语气助词,起调整音节作用。

逆以煎我怀。

(《孔雀东南飞》)高中文言虚词以作为名词的用法可译为“缘由”“原因”。

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高中文言虚词以作为动词的用法1.以为,认为。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触龙说赵太后》)2.用,任用。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涉江》)高中文言虚词以作为通假字的用法通“已”,止。

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高中文言虚词以作为介词的用法1.表示工具,可译为“拿”“用”“凭着”。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2.表示凭借,可译为“凭”“靠”。

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可译为“把”。

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赤壁之战》)4.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5.表示依据,可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今以实校之。

(《赤壁之战》)高中文言虚词以作为连词的用法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游褒禅山记》)2.表示承接关系,可不译。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游褒禅山记》)3.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为“来”“用来”“以致”等。

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廉颇蔺相如列传》)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不赂者以赂者丧。

(《六国论》)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归去来辞》)连接上、下、东、西、往、来等字,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等界限。

文言文虚词以的用法

文言文虚词以的用法

文言文虚词以的用法
1. “以”可以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呀,就像“以勇气闻于诸侯”,这里的“以”不就是凭借勇气在诸侯间出名嘛,这多好理解呀!
2. “以”还能用来表示动作行为使用的工具或方法呢,比如说“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不就是用十五座城来换和氏璧嘛,是不是一下子就懂啦?
3. 你知道吗,“以”还能表示因果关系哟!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是因为外物而欢喜或悲伤呀,这不是很妙吗?
4. 哎呀,“以”也可以表示时间、处所呀,“以八月十三斩于市”,多清晰地说明了时间和处所呀!
5. 嘿,“以”还能连接两个动词或形容词呢,就像“拥火以入”,这多形象呀!
6. 还有呀,“以”可以用来表示目的,“作《师说》以贻之”,就是写《师说》来赠给别人呀,简单吧!
7. 哇塞,“以”甚至能表示承接关系呢,比如“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多自然呀!
总之啊,“以”的用法可真是丰富多样呀,大家一定要好好掌握呀!。

文言文虚词以的用法和例句

文言文虚词以的用法和例句

文言文虚词以的用法和例句一、文言文虚词以的概述及用法文言文作为中国古代的经典语言体系,其独特的表达方式给人们带来了诸多学习上的挑战。

而其中最常见且多变的一个部分便是虚词,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是“以”。

本文将详细介绍文言文中虚词“以”的用法和例句。

在文言文中,“以”既能做介词,表示手段、方式;也能做连词,表示条件、目的等等。

下面会具体介绍这些用法及其例句,并排列成一二级标题便于阅读。

二、作介词时,“以”的用法和例句1. 表示手段在表示手段时,“以”可以与动宾结构或动补结构一起使用,表示通过某种手段、方法达到目的。

例如:(1)黔首以福肪陈。

《史记·平凖书》意思:国家富强是因为良好政策长期实施。

解析:此句中,“以”将“福肪陈”作为手段,通过这个手段来实现“国家富强”。

(2)罩口堂射属黑土民,黜矣彼之百里者于朝廷焉。

《汉书·刑法志》意思:坏人不得在政府中担任职务。

解析:此句中,“以”将“黑土民”作为手段,通过这个手段来实现“黜矣彼之百里者于朝廷焉”。

2. 表示方式在表示方式时,“以”可以与动词或名词一起使用,表示某种方法、方式。

例如:(1)秦月之象以先天朗组织三光略凖。

《汉书·艺文志上》意思:研究月亮的道理是依据观察四季更替和先天的六情。

解析:此句中,“以”将“先天朗组织三光略准”作为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来研究“秦月之象”。

(2)是日也登乎行阳適候寒冬之岁也……故葢邪境以居择彘。

《论语季氏篇》意思:那样的日子出行要看时令寒冷与否……所以只能居住在边远地区吃猪肉。

解析:此句中,“以”将“居择彘”作为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来解决因为寒冬无法外出而导致食物短缺的问题。

三、作连词时,“以”的用法和例句1. 表示条件在表示条件时,“以”可以引导条件状语从句,表达某种条件下的前因后果关系。

例如:(1)高世王曰:余有奉太祝之礼,可乎?《公羊传·成公元年》意思:高世王说:“我能够按照太祝的仪式来行事吗?”解析:此句中,“以”引导了一个条件状语从句,表示如果遵循太祝的礼节。

文言文中“以”字的用法

文言文中“以”字的用法

文言文中“以”字的用法一、以字的基本意义在文言文中,“以”字作为虚词,有着丰富多样的用法。

首先,“以”字可以表示动作或方式的手段、方法,如《论语·里仁》中的“以为怨,则家不和;以为怨,则国不安。

”这里,“以”字表明了通过某种手段或方法来达到某个目的。

二、以表示标准、依据其次,“以”字还可以表示标准、依据。

例如《史记·滑稽列传》中说:“天之道也,损有余而补不足。

”这里,“天之道也”的“也”可以理解为“是”的意思,整句话的意思是:“(修养身心)遵循天的标准,能够弱化过剩并补足不足。

”三、以表示比喻除此之外,在文言文中,“以”字还经常用于比喻的表达。

比如,《庄子·秋水》篇中写道:“嗟乎!其实邪?其视己何其美哉?”其中,“视己何其美哉?”可以理解为“自我固执地认为自己很美好”,起到了比喻和夸张的效果。

四、以引导目的状语从句在复杂一些的句子结构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以”字被用作引导目的状语从句的情况。

例如,《战国策·齐策二》里有这样一句话:“使赵明宇以东北为市,则九门必险。

”其中,“使赵明宇以东北为市”是一个目的状语从句,表示通过赵明宇在东北开设市场来实现某个目的。

五、以表示持续状态此外,文言文中的“以”字还常常用来表达持续状态。

比如《庄子·逍遥游》中写道:“进为雉,退为蛇;群居则忧,单处则喜。

”这里,“进为雉”和“退为蛇”,就是描写人物所处不同状态的特点。

六、以表示转折或对比关系最后,“以”字还可用于表示转折或对比关系。

如《资治通鉴·宋世周传》中有这样一句话:“其情渊沉而智高,与取予殊路也。

”这里,“与取予殊路也”的意思是与他(指上文提到的刘景仁)不同。

总结:在文言文中,“以”字具有多种用法。

首先,“以”可表示手段、方法;其次它可以表达标准、依据;还可以用于比喻的表达;同时,“以”字也可引导目的状语从句;它亦表示持续状态;最后,它还可用来表示转折或对比关系。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廉颇蔺相如列传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廉颇蔺相如列传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廉颇蔺相如列传文言文能让不同语言使用者“笔谈”,是一种具有固定格式、却不会非常困难的沟通方法。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廉颇蔺相如列传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关于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廉颇蔺相如列传,欢迎阅读文言虚词以作动词的用法1.以为,认为。

①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触龙说赵太后》)②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2.用,任用。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涉江》)文言虚词以作连词的用法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

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游褒禅山记》) ②忽魂悸以魄动。

(《梦游天姥吟留别》)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可译为"而"或省去。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石钟山记》) ②樊哙侧其盾以撞。

(《鸿门宴》) ③各各竦立以听。

(《促织》)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祭十二郎文》)③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例如: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③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信陵君窃符救赵》)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例如: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陶渊明《归去来辞》)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廉颇蔺相如列传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凭)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来,连词)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以,用来)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因为)⑥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连词,连接“传”与“示”)文言虚词以作介词的用法廉颇蔺相如列传1.表示工具。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及判断刘金山郭玉梅文言虚词“以”,是高考文言文阅读题中经常考查的一个,也是大纲和考试说明要求掌握的18个常考文言虚词之一。

【“以”的意义和用法】一、介词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译为“用、拿、凭、依据、按照、用(凭)……身份”等。

如: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用)②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五人墓碑记》)(以:用……身份)2.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如: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廉颇蔺相如列传》)3.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4.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如:(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信陵君窃符救赵》)5.宾语前置,疑问代词“何、胡、奚”等做宾语时,宾语放在“以”前面。

如:“何以战?”(《曹刿论战》)二、连词“以”作为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有时不译。

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游褒禅山记》)2.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不译。

如: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游褒禅山记》)3.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

如: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如: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不译。

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归去来兮辞》)6.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及例句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及例句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及例句一级段落标题:引言文言虚词是指在古代汉语中起连接、修辞或者加强语气等作用的一类小字,其中以“以”为代表。

本文将重点探讨“以”的用法及相关例句,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个常见的文言虚词。

二级段落标题:表示手段或方法“以”可以表示某种手段或方法。

它常常出现在说明一件事情是如何实现的情况下。

例如,在《孟子·离娄下》中就有这样一句话:“水陆通衢,天下之交也。

”这句话中的“以”表示凭借、依赖手段或方法来实现。

“水陆通衢”表达了道路方便交通畅达,“天下之交也”则说明通过这种便利的交通手段使得天下之间产生更多的贸易往来。

三级段落标题:表示条件或前提此外,“以”还可以表示某种条件或前提。

在《孟子·告子上》中有这样一句:“月则旦旦,日则迈迈。

”其中,“以”就表明了月亮能够光明照耀是基于白天太阳发出光线的前提。

“月则旦旦”表达了月亮白天戴着阳光的面具高照,“日则迈迈”诠释了太阳昂首阔步行进。

四级段落标题:表示对象或内容“以”还可以表示某种对象或内容。

在《左传·襄公十二年》中有这样一句:“以我大邦抗之。

”这句话中,“以我大邦抗之”表示根据自己大国的力量来对抗外敌。

“以我大邦”说明理由,即根据自己是一个大国的身份,“抗之”则说明对抗外敌。

五级段落标题:表示标准或依据此外,经常可以看到“以”的用法是表示一种标准或依据。

例如,在《庄子·齐物论》中有这样一句:“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这句话意思是说如果按照百姓的无知愚昧来制定政策,就会让人民失去明智。

“以其昏昏”说明了制定政策的基准,“使人昭昭”表达了期望人民能够保持清醒、聪明。

六级段落标题:修辞增强语气最后,《史记·项羽本纪》中有这样一句:“如此而可谓之至愚者矣。

”这句话用到了“以”的修辞用法,表示强调或加强语气。

其中,“以”起着增强语气的作用。

“如此而可谓之至愚者矣”意思是说这样的人可以称得上是傻到极点。

文言文虚词 “以”字的用法 背诵版和默写版

文言文虚词    “以”字的用法  背诵版和默写版

初中常用虚词之“以”的用法(背诵版)一、作动词,可译为“以为,认为”。

例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两小儿辩日》)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二、作介词。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用(凭)什么身份"等。

例如: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以衾拥覆。

《送东阳马生序》(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例如:人多以书假余。

《送东阳马生序》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例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

(《赤壁之战》)(四)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根据,可译为"根据""按照"。

例如: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三、.用作连词。

(一)表示目的,可译为"来""用来"。

例如: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2、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二)表结果,可译为"以致"。

例如: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三)表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

例如:以中有足乐者。

《送东阳马生序》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四)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例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归去来辞》)俯身倾耳以请。

《送东阳马生序》初中常用虚词之“以”的用法(默写版)姓名:班级:一、作,可译为“”。

例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两小儿辩日》)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二、作介词。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表示的条件,可译为。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及判断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及判断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及判断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及判断刘金山郭玉梅文言虚词“以”,是高考文言文阅读题中经常考查的一个,也是大纲和考试说明要求掌握的18个常考文言虚词之一。

【“以”的意义和用法】一、介词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译为“用、拿、凭、依据、按照、用(凭)……身份”等。

如: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用)②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五人墓碑记》)(以:用……身份)2.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如: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廉颇蔺相如列传》)3.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4.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如:(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信陵君窃符救赵》)5.宾语前置,疑问代词“何、胡、奚”等做宾语时,宾语放在“以”前面。

如:“何以战?” (《曹刿论战》)二、连词“以”作为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有时不译。

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游褒禅山记》)2.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不译。

如: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游褒禅山记》)3.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

如: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如: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不译。

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文言文中“以”字的用法

文言文中“以”字的用法
★ 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
译: 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3、表结果,作“以至”解。例如:
★ 以至于寸。 ——(范晔《乐羊子妻》)
例句中“以”引出“劈”的工具“刀”,“以”译为“用”。
★ 以我酌油知之。 ——(欧阳修《卖油翁》)
例句中“以”引出“知之”的凭借(或根据)“酌油”,可译为“凭借”。
2、引出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把”。例如:
★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
例句中“以”的宾语省略,可译为: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 以告富者。 ——(彭端淑《为学》)
“以”的应用范围广泛,表意也较复杂,下面,笔者试图结合初一语文新教材(最后两例外),谈谈它的用法,以飨读者。
一、作介词用。“以”作介词是其最常见的用法,情况也比较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种:
1、引出动作、行为的工具或凭借。可译为“用”、“凭”、“根据”等。例如:
★ 以刀劈狼首。 ——(蒲松龄《狼》)
★ 子贡曰:“无以为也!” ——(《论语?子张》)
译:子贡说:“不要这样做!”
当然,“以”字的用法还有很多,限于篇幅和教材篇目,不再赘述,留待读者自己理解和领悟。
译:以至达到一寸。
三、作副词用。相当于“己”,表示事情已经完成或结束,可译成“已经”。例如:
★ 以啮人,无御之者。 ——(柳宗元《捕蛇者说》)
译:(假设)已经咬了人,就没有办法治好了。
四、作代词用。表示指代,可译作“这”、“这样”。例如
译文:把他的情况告诉了富和尚。
二、作连词用。只表顺接,不表转折。
1、表原因,作“因为”、“由于”解。例如:

文言文虚词以的用法

文言文虚词以的用法

文言文虚词以的用法文言文虚词以的用法“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美好的语言文章”也叫做语体文。

文言文虚词以的用法有哪些呢?下面是整理的关于文言文虚词以的用法,欢迎阅读文言文虚词以作为助词的用法1.用在单纯方位词或时间词之前,表示时间、方位、数量、质量、范围之类的界限日观以西峰。

;;清;姚鼐《登泰山记》2.加在句中,表示语气的舒缓或调整节奏微我无酒,以敖以游。

;;《诗;邶风》3.加在句尾,不示肯定语气夫晴蛉其小者也,黄雀因是以。

;;《战国策》4.加在能愿动词后,类似词的后缀。

如:可以;得以;能以文言文虚词以作为动词的用法1.同本义。

有一部分现已弱化成了介词以,用也。

;;《说文》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2.又如:以手代足(爬行。

表示甘愿认错受罚);以疏间亲(关系疏远的人离间关系亲密的人);以耳为目(把听到的当作亲眼目睹的);以指测河(用手指测量河水的深浅。

比喻达不到目的)3.使,令向欲以齐事王攻宋也。

;;《战国策》4.又如:以彰其慢(公开过失);以介眉寿(祝寿之词);以夷攻夷(使夷人自相攻伐)5.凭借;仗恃富国以农,距敌恃卒。

;;《韩非子》6.认为,以为我以日始出。

;;《列子;汤问》7.又如:以众暴寡(以人多势众的一帮去欺凌、迫害人少势弱的一方)8.做,从事教育事业最有意义,情愿终身以之的。

;;叶绍钧《倪焕之》文言文虚词以作为名词的用法1.原因,缘故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诗;邶风》2.无固定职业的人以闲民。

;;《拾雅》候疆候以。

;;《诗;周颂》文言文虚词以作为介词的用法1.把,拿;;表示对事物的处置俱以情告。

;;《世说新语;自新》以刀劈狼。

;;《聊斋志异;狼三则》2.又如:以力服人(用强制的手段使人服从)3.依,按,凭;;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或前提。

犹言凭、根据何以谓之文。

;;《论语》以乡人子谒余。

;;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4.又如:以膺大统(继承帝位);以天自诿(听天由命);以时(按时;依时)5.在,于;;表示行动的时间、处所或范围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

以的文言虚词用法

以的文言虚词用法

以的文言虚词用法文言虚词“以”的用法一、作动词,译为“认为、以为”。

例句: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两小儿辩日》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三峡》3、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4、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二、作介词,(一)相当于“用”。

例句: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翁亭记》2、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送东阳马生序》3、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

《核舟记》4、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涉世家》(二)、相当于“把、拿”。

例句:1、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2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3、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三)、可译成“因、因为”。

例句: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送东阳马生序》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四)、可译为“凭借”。

例句: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3、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4、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唐雎不辱使命》(五)、相当于“从、由”。

例如: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

《隆中对》(六)、译为“按照”。

例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三、连词,(一)、相当于“用来、以便”。

例句:1、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出师表》2、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陈涉世家》3、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隆中对》4、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二)、表示顺承,相当于“而”,也可不译。

例如:1、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送东阳马生序》2、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文言中以的用法】以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文言中以的用法】以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文言中以的用法】以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

文言中以的用法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文言中以的用法,欢迎阅读文言中以作为复音虚词的用法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例如: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石钟山记》)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庖丁解牛》)文言中以作为连词的用法(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例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可译为”而”或省去。

例如: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例如: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剑赀财以送其行。

(《五人墓碑记》)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例如: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信陵君窃符救赵》)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例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陶渊明《归去来辞》)文言中以作为介词的用法(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例如: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察今》)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余船以次俱进。

(《赤壁之战》)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及判断文言虚词“以”,是高考文言文阅读题中经常考查的一个,也是大纲和考试说明要求掌握的18个常考文言虚词之一。

【“以”的意义和用法】一、介词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译为“用、拿、凭、依据、按照、用(凭)……身份”等。

如: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用)②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五人墓碑记》)(以:用……身份)2.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如: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廉颇蔺相如列传》)3.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4.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如:(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信陵君窃符救赵》)5.宾语前置,疑问代词“何、胡、奚”等做宾语时,宾语放在“以”前面。

如:“何以战?”(《曹刿论战》)二、连词“以”作为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有时不译。

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游褒禅山记》)2.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不译。

如: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游褒禅山记》)3.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

如: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如: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不译。

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归去来兮辞》)6.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文言文中以的用法归纳

文言文中以的用法归纳

文言文中以的用法归纳一、文言文中以的基本用法梳理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书面表达形式,其中使用了丰富多样的虚词,其中之一便是“以”。

在文言文中,“以”的用法非常广泛,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的含义和用途。

下面将对“以”的几种基本用法进行归纳。

1. 表目的或手段在文言文中,“以”常常被用来表示目的或手段。

例如,“以德报怨”表示通过德行来回报仇恨;“以笔为矛”表示将笔作为武器。

2. 表动因或原因“以”也可以表示动因或原因。

例如,“吾闻其音而以作乐”表示我听到声音就开始做乐;“有故人者,而今而所与之别矣,怀之并不能已以寝食”。

3. 表比较标准在进行比较时,“以”经常被使用。

例如,“公无与宗室争天下之志,约从晏子。

”这句话中的“以”表示与宗室争夺天下成为标准。

4. 表条件当需要表达某种条件时,“以”可以用来引导条件状语从句。

例如,“资治通鉴三百年以上,千载一时以为珍贵者未有之”。

5. 表范围文言文中,“以”也被用来表示范围。

例如,“初以丧意不过如此,今而告之其闺房,则泣下如雨”。

二、文言文中“以”的其他用法除了上述基本用法外,文言文中还有一些特殊的“以”的用法需要注意。

1. 表示动作的启示或促进有时候,“以”可以表示某种动作的启示或促进。

例如,“我扁鹊医女子矣,欲令舍人在左右,倾壶浆和若夫妇然。

”这句话中的“以”表示通过扁鹊医治女子,促使舍人对他们夫妇产生好感。

2. 表示依据或根据当需要表达某种依据或根据时,“以”可以引导从句来说明。

例如,“尝经再三考视先圣旧志,终日以为穷愆。

”这里,“以”表示依据圣人的意见和旧志进行多次考察后得出结论。

3. 表示手段或办法有时候,“以”还可以表示手段或办法。

例如,“自束之诚不豫久矣,则君辱而德废矣。

”这句话中的“以”表示通过束缚自己来表达谦虚之意。

4. 表示疑问、反问和感叹在文言文中,“以"还可以用来表示疑问、反问或者感叹。

例如:“女争高下乎?不争,而我能?”这句话中,“以”用于引出反问的意思。

初中常考文言文虚词用法归纳:以

初中常考文言文虚词用法归纳:以

初中常考文言文虚词用法归纳:以三、以1、介词①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这句话的意思是: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例: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当于说:因为蔺相如功劳很大,赵王任命他做上卿。

②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例: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这里的“以”译为“按照”,“以其道”,即按照正确的方法。

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的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

这里有个比较特殊的用法,翻译过来是“以……的身份”。

例:以资政殿学士行。

(《指南录后序》)这里的“以资政殿学士行”,等于说凭借资政殿学士的身份去。

③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为“拿”“把”“用”等。

例: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出师表》)“临崩寄臣以大事”,等于说临去世前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例:屠惧,投以骨。

(《狼》)“投以骨”,等于说把骨头扔过去。

2、连词①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

例: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狼》)例: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②表示结果,相当于“以致”“因而”例: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 这句话等于说:不应该随便地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人们)尽忠进谏的途径。

③有时相当于连词“而”。

例: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黔之驴》)这个“以”是“而”的用法,基本相当于“着”的意思。

例: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游褒禅山记》)这个“以”当“又,且”讲。

那平坦而近的地方,游览的人就多。

3、动词,当“以为,认为”讲。

例: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

(《魏武将见匈奴使》)例: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4、副词,通“已”。

已经的意思。

例: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这句话等于说:本来就已经认为这件事奇怪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①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六)通“已”,已经。
• ①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
• ②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荆轲刺秦王》)
【以为】
• ①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看病,并且把他们的痊愈当作是自己的功劳
1.认为,把……当作或看作。
① 樊哙侧其盾以撞 。(《鸿门宴》) ②而皆背晋以归梁 (《伶官传序》)
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
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 或省去。
• 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②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祭十二郎 文》) • ③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 ③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
为“而” ,或省去。
(三)助词
• 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出师表》) • ②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③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以:表范围)
1.作语助,与“来、往、前、后、左、右”
• 6,请其矢,盛以锦囊。
1、2介词,按照;3连词,因为;4介词,把;5通“已”,
已经;6介词,用
二、下列加点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赵亦盛设兵以待 • B.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 C.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 D.余与四人拥火以人
(A目的连词 B把 C并列连词 D修饰连词
E因为 F凭借 G把)
• ②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
• ③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陈情表》)
【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 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
• 1,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 2,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 3,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 • 4,后有以良家子镇守武川者,遂家焉。 • 5,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6,不赂者以赂者丧。
文言文复习
——虚词“以”的 用法
(一)介词 (二)连词

(三)助词 (四)动词 (五)名词 (六)通“已”,已经。
(一)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 ①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石钟山记》)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练习
1、2目的连词,来;3、4介词,凭借
5、6介词,因为
• 1,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 2,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 3,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 4,时陶侃为散吏,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
• 5,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பைடு நூலகம்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 ①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②以母丧解,服除,为工部侍郎。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二)连词
•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 ②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
“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 ③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 (《烛之武退秦师》)
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 ①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苏武传》) • ②将议迁除,而君以是年得疾。 (《松江府通判许君传》)
①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把它设为。 把……作为或制成。
②铸以为金人十二。
• ①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 • ②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荆轲刺秦王》)
【以是】【是以】相当“因此” ,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 的结果。
• ①项王未有以应,曰:“坐。”(《鸿门宴》)
• E.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 F.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 G.今以钟馨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等方位名词组词,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
• ①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
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
(四)动词
• ①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
• ②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1.以为,认为。 2.用,任用。
(五)名词。译为:缘由,原因。
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
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
来”“以致”等。
•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 ③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陈情表》)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 可译为“因为” 。
• ①木欣欣以向荣。 (《归去来兮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