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中的俄狄浦斯情结

合集下载

《外国文学作品选读》选做作业答案一、名词解释:1俄狄浦斯情结

《外国文学作品选读》选做作业答案一、名词解释:1俄狄浦斯情结

《外国文学作品选读》选做作业答案一、名词解释:1.俄狄浦斯情结: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及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曾经评述过《俄狄浦斯王》、《哈姆雷特》、《卡拉马佐夫兄弟》三部小说,文学史上的三部杰作,并从中指出了文学史上赫赫有名的“俄狄浦斯情结”。

俄狄浦斯情结即是由俄狄浦斯王子弑父娶母的故事得来的,是心理学中俄狄浦斯情结的原型。

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中详细揭示了儿童心理深处隐藏着的对双亲的性动机和敌意动机,提出了著名的俄狄浦斯情结:“把最初的性冲动导向我们的母亲,并把最初的仇恨和我们最开始的谋杀愿望导向我们的父亲,这就是我们所有人的命运。

我们的梦告诉我们,事情就是这样的。

”俄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弗洛伊德认为,俄狄浦斯情结是人类普遍的心理情结。

它作为人类心灵深处的无意识的原型,被社会禁忌和道德规范所压抑,但在艺术作品中,它却能直行无碍而在艺术作品中大放光彩,是作家、艺术家从事艺术创作的原始动机。

他还特别指出,《俄狄浦斯王》、《哈姆雷特》、《卡拉马佐夫兄弟》这三部世界名著,分别出现于不同的时代和国度,可反映的主题都是一个,即"为一个女人进行情杀",也即恋母仇父、弑父娶母的俄狄浦斯情结。

2.包法利主义指法国作家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中主人公包法利夫人不切实际、想入非非的品性。

包法利夫人把爱情想象为“一只玫瑰色羽毛的巨鸟,可望而不可即,在诗的灿烂的天空翱翔”,认为“爱情应当骤然来临,电光闪闪,雷声隆隆,仿佛九霄云外的狂飙,吹过人世,颠覆生命,席卷意志,如同席卷落叶一般,把心整个带往深渊”。

这种不切实际、想人非非的品性被称为“包法利主义”。

它与包法利夫人这个形象结成一体,成为文学上的一个专有名词。

“包法利主义”是平庸卑污的现实和渴望理想爱情、超越实际可能的幻想相冲突的产物。

3.拜伦式英雄英国诗人拜伦在他的一系列诗作中,塑造了一类独特的人物形象。

他们彻底否定丑恶显示,特列追求自由、民主与个性解放;他们具有非凡的才智与不妥协的斗争精神,但又缺乏明确的斗争目标与有效的斗争手段;他们不与上流社会同流合污,而又傲慢、孤独、脱离群众。

“俄狄浦斯情结”在文学作品中的现代变形——《哈姆雷特》与《金

“俄狄浦斯情结”在文学作品中的现代变形——《哈姆雷特》与《金

“ 恋 母情 结 ” 与 “ 恋 子情 结 ” 《 俄 狄 浦斯 王 》 中 ,年轻 的俄狄 浦 斯在 不 知 真相 的情 况 下 , 杀 死 了 自己的父 亲 , 并且 之 后娶 了生母 伊俄 喀 斯 忒 ,还 生下 两子 两 女 。十 六 年后 ,国 家突 遭 瘟疫 ,经 神 明指 示 ,俄狄 浦 斯王 在 找 见 真 情 的途 中逐 渐 发现 了 自 己杀 父 娶母 的 事 实 。最后 伊俄 喀 斯 忒

文 艺评 论 ・
大 众 文 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
俄狄浦斯情结 ”在文学作品中的现代变形
《 哈姆雷特》与 《 金锁记》比较
龚 苏 ( 四J 1 1 师 范大 学文 学院
摘要 :所谓 “ 俄狄 浦斯 情结 ” ,狭 义上指 的是 “ 恋母情 结” , 爱玲 在 《 金 锁 记 》 中塑造 的曹七 巧 。姜 家 从上 到 下对 这位 “ 麻 油 后 来又衍 生 出了 “ 恋子情 结”等 。在 国 内外优 秀文 学作品 中都有 呈 店 ” 二少 奶奶 的轻视 以及 金 钱 与欲 望 的不 可得 ,让曹 七 巧彻 底走 现 .本 文对文艺复兴时期的 莎士比亚和现代作 家张爱玲作品 中的 “ 俄 向疯狂 。她将 所 有集 聚 来 的恶 ,投 射 到 自己的后 代 。逼迫 女 儿长 狄 浦斯情 结”进 行探 讨 ,体现 了俄狄 浦斯情结作为永恒状 态的一种存 安 退 学 ,撒谎 女 儿抽 大烟 ,赶走 了她 的求 婚者 。更牢 牢抓 住 儿子 在。 长 白, 以一 个疯 子 的毒 辣 、审慎 间接 逼死 了两 个 儿媳 。 关键 词:俄 狄浦斯情结 ;恋母情结 ;恋子情 结 “ 三 十年 来 她带 着黄 金 的 枷 。她 用那 沉重 的枷角 劈 杀 了几 个

俄狄浦斯情结

俄狄浦斯情结

俄狄浦斯情结:恋母和弑父都是俄狄浦斯,他不认识自己的父母,在一场比赛中失手杀死了父亲,又娶了自己的母亲,后来知道真相了,承受不了心中痛苦,就自杀了。

心理学用来比喻有恋母情结的人,有跟父亲作对以竞争母亲的倾向,同时又因为道德伦理的压力,而有自我毁灭以解除痛苦的倾向。

展开编辑本段情结原型在古希腊神话中有这么一个预言:底比斯王的新生儿(也就是俄狄浦斯),有一天将会杀死他的父亲而与他的母亲结婚。

底比斯王对这个预言感到震惊万分,于是下令把婴儿丢弃在山上。

但是有个牧羊人发现了他,把他送给邻国的国王当儿子。

俄狄浦斯情结俄狄浦斯并不知道自己真正的父母是谁。

长大后他做了许多英雄事迹,赢得伊俄卡斯忒女王为妻。

后来国家瘟疫流行,他才知道,多年前他杀掉的一个旅行者是他的父亲,而现在和自己同床共枕的是自己的亲母亲。

俄狄浦斯王羞怒不已,他刺瞎了自己的双眼,离开底比斯,并自我放逐。

详细概述:拉伊奥斯年轻时曾经劫走国王佩洛普斯(Pelops)的儿子克律西波斯(Chrysippus),因此遭到诅咒,他的儿子俄狄浦斯出生时,神谕表示他会被儿子所杀死,为了逃避命运,拉伊奥斯刺穿了新生儿的脚踝(oidipous 在希腊文的意思即为“肿胀的脚”),并将他丢弃在野外等死。

然而奉命执行的牧人心生怜悯,偷偷将婴儿转送给科林斯(Corinth)的国王波吕波斯(Polybus),由他们当作亲生儿子般地扶养长大。

俄狄浦斯长大后,因为德尔菲(Delphi)神殿的神谕说,他会弑父娶母,不知道科林斯国王与王后并非自己亲生父母的俄狄浦斯,为避免神谕成真,便离开科林斯并发誓永不再回来。

俄狄浦斯流浪到忒拜附近时,在一个岔路上与一群陌生人发生冲突,失手杀了人,其中正包括了他的亲生父亲。

当时的忒拜被狮身人面兽斯芬克斯(Sphinx)所困,因为他会抓住每个路过的人,如果对方无法解答他出的谜题,便将对方撕裂吞食。

忒拜为了脱困,便宣布谁能解开谜题,从斯芬克斯口中拯救城邦的话,便可获得王位并娶国王的遗孀约卡斯塔为妻。

《儿子与情人》中体现的俄狄浦斯情结分析

《儿子与情人》中体现的俄狄浦斯情结分析

2014.10韩阳1.《儿子与情人》的创作背景劳伦斯是20世纪英国文学中最有争议的和最特殊的作家之一。

他声称,小说是人可以用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的完美工具。

艺术的任务是揭示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他有足够的勇气打破常规的写作风格,在他独特的写作风格中表现人性本能的力量。

劳伦斯(1885-1930)出生于英格兰中部诺丁汉郡的伊斯特伍德。

他的父亲是一个酗酒的矿工。

而他的母亲以前是一名教师,在教育方面大大优于她的丈夫。

劳伦斯的童年就是在贫穷和父母之间的摩擦之中度过的。

劳伦斯曾经在一封信中写道:“他们的婚姻生活一直如同战斗,我一出生就憎恨我的父亲。

我还记得,当他碰我的时候,我会因恐惧而颤抖,自我出生前起他就一直很糟糕。

”劳伦斯和他的母亲有很深的情感纽带,在母亲的鼓励下,劳伦斯对艺术产生了兴趣。

劳伦斯的母亲就是小说《儿子与情人》莫瑞尔太太的原型。

劳伦斯的母亲死于1910年,是劳伦斯帮她过量服用安眠药而死的。

这一幕在小说《儿子与情人》中被重现。

现实主义是劳伦斯的著作的主要特征,他的许多小说有一种忧郁的基调。

劳伦斯被认为是20世纪文学最多才多艺和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除了他最著名的小说以外,劳伦斯还是一个多才多艺的诗人,散文家,评论家和旅行作家。

2.《儿子与情人》的主要情结《儿子与情人》是一部准自传性质的作品。

这本书生动逼真的描述了劳伦斯早期生活的伊斯特伍德的情景。

小说的主人公保罗·莫瑞尔,是以劳伦斯本人为原型;酗酒的矿工父亲和抗拒他的强大母亲是劳伦斯父母的写照;小说中早逝的哥哥威廉,取材于劳伦斯的哥哥欧内斯特。

在小说中,母亲从她的大儿子威廉那里来获得代替他父亲的精神满足感。

当威廉去世后,他的弟弟保罗成为了母亲眷恋的对象,最终,成为了她的受害者。

保罗对米丽亚姆的真爱受到母亲的破坏,母亲不允许自己的儿子和一个年轻的女子产生真正的爱情;之后,他与有夫之妇克拉拉有了一段激情,这也许是小说中唯一的虚构部分。

论余华作品中的俄狄浦斯情结

论余华作品中的俄狄浦斯情结

语文学刊2010.01○闫加磊(江南大学文学院,江苏无锡214122)[作者简介]闫加磊,江南大学文学院在读研究生。

论余华作品中的俄狄浦斯情结【摘要】古希腊神话《俄狄浦斯王》讲述的是俄狄浦斯杀父娶母的故事,这也是心理学中俄狄浦斯的原型。

俄狄浦斯情结又称仇父恋母情结,是精神分析术语。

而在余华的大部分作品中,亲情乃至爱情是其主要内容,比如《兄弟》之中,在描写父子关系时,却鲜有关于父子冲突的描写。

本文试图运用“俄狄浦斯情结”这个心理学概念,以弑父这个角度,详尽分析余华部分作品中所展现的俄狄浦斯情结。

【关键词】余华;《兄弟》;俄狄浦斯情结;《现实一种》俄狄浦斯情结最早见于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之一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

俄狄浦斯是底比斯国王和王后生的儿子,生下后他便被抛弃了,因为神喻预示他将要杀父娶母,但他却在偶然的条件中发生争端并杀死了生父,随后与其生母结了婚,总之,《俄狄浦斯王》是一出悲剧,是一出人的力量对抗“命运”的悲剧,即便人的力量再强大,人的自觉能动性再强,最终也难以对抗“命运”的制裁,但弗洛伊德却别出心裁地认为,《俄狄浦斯王》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在于“我们童年这些原始的欲望在俄狄浦斯王的身上得到了满足,同时我们以全部的抑制力量从他那里退缩回去,使我们这些原始的欲望得以被压抑下去”。

[1]这里说的“原始的欲望”即是“俄狄浦斯情结”,他不仅娶了自己的亲生母亲,而且还杀了自己的亲生父亲,实现了他童年的复仇行动。

在余华的小说中,不论是《兄弟》、《现实一种》,或是《呼唤与细雨》,到处充斥着“儿子”对“父亲”的反抗,或明或暗,或有意识或无意识。

陈晓明把这种写法称作胜过父法,在《胜过父法:绝望的心理自传》中认为,余华的小说是一种“精神自传”,它们无形之中打上了自己的心理烙印,而这种“反抗父法”即是以非成人化的视角间接地对父亲形象的无情嘲弄。

一、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理论俄狄浦斯情结是儿童对父母的情感体验,主要是由无意识的爱和敌意欲望组成。

论俄狄浦斯情结

论俄狄浦斯情结

论俄狄浦斯情结摘要俄狄浦斯王,这一英雄人物是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之一的索福克勒斯虚构出来的。

该神话故事讲述的是一位从小被自己生父生母丢弃的孩童,阴错阳差的长大成人后,在一次偶然的争斗中毫不知情的杀了自己的亲生父亲,而后娶了自己生母的故事。

后来,活跃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神经病理学界著名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得提出俄狄浦斯情节。

从时空跨度和虚实真伪等都不可同日而语,但他们超凡智慧夹杂着自我灭亡、显赫荣誉伴随着离经叛道的命运却是相差无几的。

更进一步来说,他们都甘冒性命之臾,努力摸索着人类心理的秘密,都在尝试说破由斯芬克斯之谜引出的更多人性机密。

在这恋母情节的背后,我们其实都能见到虐待性父亲的形象。

作家文学与民间文学中在古希腊悲剧《俄底浦斯王》中,较早地反映了父亲虐待儿子这一母题。

中国的神话传说中,哪吒、孟君等弃子英雄故事,也有这个母题出现。

关键词:俄狄浦斯情结,弗洛伊德,虐待性父亲原型第一章俄狄浦斯情结,通俗地讲就是指人的一种心理倾向,儿子亲母反父的复合情节。

在古希腊神话中,俄狄浦斯是忒拜城的国王拉伊俄斯和王后伊俄卡斯忒的儿子。

他生下来就被抛弃了,因为在他尚未出生时,阿波罗的神谕便昭示他注定会成为杀父娶母的凶手。

拉伊俄斯将刚出生的婴儿(即俄狄浦斯)交给一个牧羊人,让他把婴儿弃于森林。

但是牧羊人出于怜悯之心,把婴儿交给了邻国科任托斯国王的仆人,那仆人又把婴儿转交给了他的主人科任斯托国王。

国王收养了婴儿并认作自己的儿子。

因为婴儿有一双肿脚,取名为“俄狄浦斯”(俄狄浦斯在希腊语中有肿脚的意思)。

长大后,俄狄浦斯偶然得知神谕昭示他以后注定要弑父娶母。

为了逃避神谕,俄狄浦斯毅然选择离开。

在出走途中,他遇到了生父拉伊俄斯,双方在互相不知道真实身份的情况下发生争执,俄狄浦斯杀死了拉伊俄斯。

随后,俄狄浦斯走至忒拜城,而且解开了斯芬克斯的谜语,拯救了忒拜城人。

因忒拜城人曾允诺说,任何人只要能够解开斯芬克斯的谜语,就可以成为国王。

俄狄浦斯情结的名词解释

俄狄浦斯情结的名词解释

俄狄浦斯情结的名词解释嘿,你知道啥是俄狄浦斯情结不?这可不是什么随随便便的名词哦!俄狄浦斯情结啊,就好像是我们内心深处隐藏的一种纠结又奇妙的情感。

咱就说啊,这就好比你特别特别喜欢一个东西,明明知道可能不应该去追求,但就是忍不住心里痒痒,想要去得到它。

就像小时候,你特别想吃那颗摆在柜子最高处的糖果,明知道大人不让拿,可就是心心念念,这差不多就是那种感觉啦!俄狄浦斯情结是弗洛伊德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呢。

它说的是儿童在性发展的对象选择时期,开始向外界寻求性对象的时候,对于幼儿来说,这个对象首先是双亲,男孩以母亲为选择对象而女孩则常以父亲为选择对象。

哎呀呀,是不是有点复杂?别急,听我慢慢说。

比如说,小男孩可能会对妈妈有着特别的依赖和喜爱,看到爸爸和妈妈亲近就会有点小吃醋呢。

女孩呢,可能会觉得爸爸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人,想要独占爸爸的爱。

这其实都是很正常的心理发展阶段哦。

“哎呀,那这不是很奇怪吗?”你可能会这么问。

嘿嘿,其实一点也不奇怪呀!这就像是我们成长路上的一个小插曲。

想想看,我们小时候谁没有过一些奇奇怪怪的想法和情感呢?而且哦,这种情结如果处理得当,并不会对我们的成长造成什么负面影响。

反而可能会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呢。

在生活中,我们也会看到很多类似的情况呀。

就像有些孩子会特别黏着一方家长,有时候还会表现出一些小小的嫉妒。

所以啊,俄狄浦斯情结并不是什么可怕的东西,它就是我们人性中的一部分。

我们要正确地去认识它,理解它,让它成为我们成长的助力,而不是阻碍。

我觉得呀,只有真正了解了这些复杂又有趣的心理现象,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呀!。

七大视角全面理解俄狄浦斯情结

七大视角全面理解俄狄浦斯情结

七大视角全面理解俄狄浦斯情结引言俄狄浦斯情结,是儿童(或成人)对于养育双亲的爱与恨欲望的心理组织整体,它的外在表现形式呈现为三角人际关系结构,即个体自身,所爱的客体对象,执法者(禁忌的制度)三者,伴随爱与恨,及恐惧等等冲突矛盾的情绪。

它存在的外在条件是人类的两性差异和乱伦禁忌。

中文语境有时也有说成“恋母情结”和“恋父情结”,虽然这不够精确。

1910年,弗洛伊德在对精神分析所作的五次演讲中,首次将俄狄浦斯情结作为“神经症的核心情结”提出。

之后,克莱因在英国开展了客体关系理论工作,鉴于儿童精神分析的观察和个人理解,强调俄狄浦斯情结发生在一周岁内,并将俄狄浦斯情结的基石解释为好客体和坏客体的整合所造成的。

这导致了客体关系学派和古典精神分析激烈地争论。

1981年,忠实于弗洛伊德早期环境创伤论的科胡特,再次对俄狄浦斯情结作了全新的解释,他在承认俄狄浦斯情结的确存在,并且是构成冲突性神经症核心情结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俄狄浦斯情结其实是父母对于儿童同理失败的结果。

阿奢世王情结是由日本的精神分析分析家小泽平作(Heisaku Kozawa)提出,他应用了流传在东方的古代传说,来对应解释于西方社会的俄狄浦斯情结。

之后,小此木齐吾(Keigo Okongi)、河合隼雄(Hayao Kawai)对此也作了讨论。

但这在西方人占有主导地位的精神分析界,很少为精神分析界所注意。

人类学家对俄狄浦斯情结也曾有各种讨论,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曾在相对西方文化的异文化田野工作背景下,质疑俄狄浦斯情结具有全球普遍化的观点,但有学者回应道,田野工作的经验只说明俄狄浦斯情结表现的差异,而对于俄狄浦斯情结三角结构的叙述上并没有动摇,这引申更广泛的讨论,来促进俄狄浦斯情结的认识广度。

例如中国云南泸沽湖地区摩梭人的母系社会制度下,俄狄浦斯情结是如何存在的。

本文试图简介索福克勒斯的古代文本、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古典精神分析视角、以克莱因为代表的客体关系学派、以科胡特为代表的自体心理学对这个问题的不同解释。

中式审美中的俄狄浦斯情结

中式审美中的俄狄浦斯情结

中式审美中的俄狄浦斯情结俄狄浦斯情结是指一种深藏在心灵深处的、基于家庭的复杂心理结构。

在中式文化中,俄狄浦斯情结同样深入人心,并且在中国的审美观念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观念、亲情关系和血缘关系被视为至高无上的。

这些价值观在中国人的审美观念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塑造了中国人对美的独特理解和表达方式。

本文将从中式审美的角度来探讨俄狄浦斯情结在中国文化中的表现和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情节和主题往往涉及到俄狄浦斯情结。

例如在《红楼梦》中,贾母与贾宝玉之间的情感纠葛和血缘关系,以及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的爱恋情感,都蕴含着深厚的俄狄浦斯情结。

又如在《西游记》中,孙悟空对于他的师父如来佛祖的爱戴和忠诚,也体现了亲情关系的复杂性和深邃性。

这些古代文学作品中所表达的家庭关系、亲情关系和血缘关系,都在中国文化的审美观念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对于美的理解和感悟。

中国古代绘画中也常常出现俄狄浦斯情结的题材和表现形式。

中国古代绘画注重情感的表达和意境的营造,因此很多作品都以家庭关系、亲情关系和血缘关系为题材,表现出中国传统审美观念对于俄狄浦斯情结的深刻领悟和表达。

比如在《清明上河图》中,画面中呈现出了丰富的家庭生活场景,展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于家庭、亲情的珍视和依恋。

这些绘画作品凸显了中国传统审美观念中对于俄狄浦斯情结的情感表达和诠释,深刻地凸显了中国人对于家庭、亲情的深沉神往和忧伤之情。

中国传统文学中的比喻和意象也常常涉及到俄狄浦斯情结。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常常以“家”和“亲情”作为比喻的对象,通过对家庭和亲情的赞颂和抒发,传递出了对于俄狄浦斯情结的内心感悟和诠释。

比如在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有“猎户白发穷儿女,急流江残照里遥”一句,表达出了对于家庭的依恋和忧伤之情。

这种对于家庭、亲情的赞颂和抒发,体现了中国传统审美观念中对于俄狄浦斯情结的内涵理解和情感诠释。

浅析俄狄浦斯情结

浅析俄狄浦斯情结

浅析俄狄浦斯情结俄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是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学中的用语,也是其重要学说之一。

该词源于希腊底比斯英雄俄狄浦斯的传说,他无意杀死了生父,娶生母为妻。

弗洛伊德1900年在《释梦》一书中解释道:Oedipus Complex是指“子女对异性生身亲长的性卷入欲望,以及与之相伴随的对同性亲长的敌对态度感,始见于3-5岁。

”按照弗洛伊德的说法,男孩的这种恋母情结只发生在潜意识状态中,并不为男孩自己所察觉、承认和肯定,也不会有意识地去执行。

对父亲有一定敌意也属正常,这都是由于对母亲不同程度依赖和眷恋所引起的。

弗洛伊德认为俄狄浦斯是人类普遍的心理情结。

他用俄狄浦斯王的故事引起观众的共鸣,感动的情景来印证其普遍存在于人们的潜意识中。

由此又演绎出了另外几种情结,即母子之间的“恋子情结”和父女之间的“恋父情结”、“恋女情结”。

在西方文学批评中谈论最多的是杀父恋母情结。

这一情结的内容是指一种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伦理倾向:即儿子偏爱母亲,拒斥父亲;女儿偏爱父亲,疏远母亲。

在儿子看来,父亲是社会权势的象征,父亲要儿子必须服从他的意志,特别是妨碍自己早期的性快乐和对财产的享用。

母子的关系似乎更为纯真,不为任何自私的意念所干扰;女儿则把母亲看作是限制她意志取向的权威人物,特别是严厉管教她,要求她必须遵守社会公认的关于性自由的禁制,甚至在某种情况下就是她的情敌。

当然,这种情结是由原始意识逐渐积淀为潜意识的。

在意识中,它仅表现为某种形式的亲昵,爱抚的愿望以及同性父母不在时的欢喜与快乐。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超我(受道德约束的行动)的逐渐形成,这种潜意识被压入意识深处,但这个人类最原始的情结却在文学作品中不断出现,很多文学名著都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现着这一情结:古希腊悲剧家索福克勒斯创作的《俄狄浦斯王》中的俄狄浦斯杀父娶母、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的王子及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中的保罗。

劳伦斯是20世纪英国文坛杰出的作家,他运用精神分析进行文学创作,虽然与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上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但在俄狄浦斯情结的表现上,他们可谓不谋而合,异曲同工。

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解读

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解读

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解读“俄狄浦斯情结”(又译为恋母情结)是弗洛伊德从其“力比多”理论和人格学说中衍生出来的一个概念。

弗洛伊德认为在人格发展的第三阶段即生殖器阶段,儿童身上发展出一种恋母情欲综合感,这种心理驱使儿童去爱异性双亲而讨厌同性双亲,于是男孩就把母亲当作性爱对象而把父亲当作情敌,这样男孩就产生了“俄狄浦斯情结”。

⑴俄狄浦斯是希腊神话中一位犯有杀父娶母罪过的人物,索福克斯以这一神话传说为素材,创作了著名的悲剧《俄狄浦斯王》。

《俄狄浦斯王》忒拜国瘟疫盛行,天神宣告,只有杀害前王拉伊俄斯的凶手伏法,才能消灾祛祸。

前王外出,与卫兵一起遇害,至今不知凶手是谁。

国王俄狄浦斯严厉诅咒凶手,并号令全国追查。

先知却说,凶手就是俄狄浦斯本人。

俄狄浦斯出生时有神谕,说他将来会杀父娶母,于是他被抛弃在荒山上,辗转成了科林斯国王之子。

成年后他得知神谕,为了躲避杀父娶母的预言,逃出科林斯国,在途中与人抢道,将主仆数人打死。

他来到忒拜国,制服了狮身人面怪,被拥立为王,并娶寡后为妻。

俄狄浦斯这些经历恰好符合当初神谕所说的杀父娶母。

经过一番追查,事实俱在,俄狄浦斯正是凶手。

王后羞愤自尽,俄狄浦斯刺瞎双眼,自我放逐。

俄狄浦斯是由于受制于双重“上帝”即命运女神和无意识而误入了杀父娶母的绝境,他在尚未出生之前,太阳神就曾预言,他将要杀父娶母,未出生就被预言要“杀父娶母”,这似乎是他命中注定要经历的。

但是他也曾尝试逃避。

在第三场中,俄狄浦斯曾说:“罗克西阿斯曾说我命中注定要娶自己的母亲,亲手杀死自己的父亲因此多年来我远离科林斯国”。

⑵这可以表明俄狄浦斯的理智的,理性的自我战胜了快乐至上的本我。

但是命运捉弄了他,他在无意识来到忒拜的路上,却与自己的生父拉伊俄斯王不期而遇,并发生口角致使他误杀了自己的生父,后来又被拥为新国王,并与国王的遗孀结婚,真正的走上了“杀父娶母”的道路。

但是所有的这一切俄狄浦斯都是不知情的,是在他的无意识中进行的。

俄狄浦斯情结名词解释

俄狄浦斯情结名词解释

俄狄浦斯情结名词解释
俄狄浦斯情结名词解释如下:
“俄狄浦斯情结”也称“恋母情结”,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中的一个概念。

这个术语源于古希腊悲剧家索福克勒斯的著名悲剧《俄狄浦斯王》。

弗洛伊德以此分析了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莱特》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卡拉玛佐夫兄弟》。

他说,《俄狄浦斯王》、《哈姆莱特》、《卡拉玛佐夫兄弟》这三部作品所反映的主题都是一个:“为一个女人进行情杀”。

这三部作品都出自大手笔,同为世界文学名著,分别出现在古希腊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和近代,这决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人类精神中普遍存在的恋母仇父倾向的无意识升华。

俄狄浦斯情结

俄狄浦斯情结

俄狄浦斯情结1、概念简介俄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缘自古希腊,是一个弑父恋母的故事,是儿童(或成人)对于养育双亲的爱与恨欲望的心理组织整体,它的外在表现形式呈现为三角人际关系结构,即个体自身,所爱的个体对象,执法者(禁忌的制度)三者,伴随爱与恨,及恐惧等等冲突矛盾的情绪。

它存在的外在条件是人类的两性差异和乱伦禁忌。

中文语境有时也有说成“恋母情结”和“恋父情结”。

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在性发展的对象选择时期,开始向外界寻求性对象。

对于幼儿,这个对象首先是双亲,男孩以母亲为选择对象而女孩则常以父亲为选择对象。

小孩做出如此的选择,一方面是由于自身的“性本能”,同时也是由于双亲的刺激加强了这种倾向,也即是由于母亲偏爱儿子和父亲偏爱女儿促成的。

在此情形之下,男孩早就对他的母亲发生了一种特殊的柔情,视母亲为自己的所有物,而把父亲看成是争得此所有物的敌人,并想取代父亲在父母关系中的地位。

同理,女孩也以为母亲干扰了自己对父亲的柔情,侵占了她应占的地位。

一般人不知道自己的身上有这种感觉。

他的意识很小心地避免认知这些感觉,当这些感觉出现时,它们都早已被伪装过了。

但是还是有一部分人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安全度过俄狄浦斯期,一直固结在那里,长大后这种乱伦的情结还保持着。

而且成为自己内心矛盾冲突的主要部分,一方面自己潜意识里想,而意识里又是不允许的,这种恐惧使得那些社会不允许的感觉被封锁在潜意识底下,但是它们在那里不断想挣破它们的监牢。

这种介于想要和不想要之间的挣扎就会造成心理问题。

[1]2、理论分析拉康拉康是法国著名的精神分析派学者,他认为与其从生理的现实角度去批驳,还更不如说可以用一种象征的意味去加以理解俄狄浦斯期的作用。

父亲的出现起到了一个综合的作用,把孩子与母亲、孩子与理想的自我以及孩子与潜在的阉割者进行了必要的分离。

俄狄浦斯冲突中的阉割焦虑是带有象征意义的,而并非真的就是生理上的恐惧。

谈到想象世界里的象征意味,必须要有一个意识,我们是从孩子的角度来理解他们身上可能发生了什么事。

浅析俄狄浦斯情结

浅析俄狄浦斯情结

浅析俄狄浦斯情结俄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是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学中的用语,也是其重要学说之一。

该词源于希腊底比斯英雄俄狄浦斯的传说,他无意杀死了生父,娶生母为妻。

弗洛伊德1900年在《释梦》一书中解释道:Oedipus Complex是指“子女对异性生身亲长的性卷入欲望,以及与之相伴随的对同性亲长的敌对态度感,始见于3-5岁。

”按照弗洛伊德的说法,男孩的这种恋母情结只发生在潜意识状态中,并不为男孩自己所察觉、承认和肯定,也不会有意识地去执行。

对父亲有一定敌意也属正常,这都是由于对母亲不同程度依赖和眷恋所引起的。

弗洛伊德认为俄狄浦斯是人类普遍的心理情结。

他用俄狄浦斯王的故事引起观众的共鸣,感动的情景来印证其普遍存在于人们的潜意识中。

由此又演绎出了另外几种情结,即母子之间的“恋子情结”和父女之间的“恋父情结”、“恋女情结”。

在西方文学批评中谈论最多的是杀父恋母情结。

这一情结的内容是指一种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伦理倾向:即儿子偏爱母亲,拒斥父亲;女儿偏爱父亲,疏远母亲。

在儿子看来,父亲是社会权势的象征,父亲要儿子必须服从他的意志,特别是妨碍自己早期的性快乐和对财产的享用。

母子的关系似乎更为纯真,不为任何自私的意念所干扰;女儿则把母亲看作是限制她意志取向的权威人物,特别是严厉管教她,要求她必须遵守社会公认的关于性自由的禁制,甚至在某种情况下就是她的情敌。

当然,这种情结是由原始意识逐渐积淀为潜意识的。

在意识中,它仅表现为某种形式的亲昵,爱抚的愿望以及同性父母不在时的欢喜与快乐。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超我(受道德约束的行动)的逐渐形成,这种潜意识被压入意识深处,但这个人类最原始的情结却在文学作品中不断出现,很多文学名著都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现着这一情结:古希腊悲剧家索福克勒斯创作的《俄狄浦斯王》中的俄狄浦斯杀父娶母、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的王子及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中的保罗。

劳伦斯是20世纪英国文坛杰出的作家,他运用精神分析进行文学创作,虽然与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上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但在俄狄浦斯情结的表现上,他们可谓不谋而合,异曲同工。

《儿子与情人》中的俄狄浦斯情结

《儿子与情人》中的俄狄浦斯情结

《儿子与情人》中的俄狄浦斯情结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所提出的俄狄浦斯情结也叫做恋母情结。

这一概念不仅是心理学领域的内容,同时也对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戴维·赫伯特·劳伦斯所写的《儿子与情人》一书一直被看做是他的一本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

小说中主人公保罗的身上便处处体现着俄狄浦斯情结。

本文以小说情节为线索,分析保罗身上的俄狄浦斯情结。

俄狄浦斯是古希腊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的作品《俄狄浦斯工》中的主人公,他从出生时便被预言将会杀死自己的亲生父亲并迎娶自己的亲生母亲。

尽管他作为国工的父亲极力想要避免这一预言的实现,但最终,俄狄浦斯仍然像预言所说的那样,上演了杀父娶母的悲剧。

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从俄狄浦斯这一形象中,得出了它是各种心理症的基本故事的结论,他将这种情结概括为“子女对异性生身亲长的性卷入欲望,以及与之相伴随的对同性亲长的敌对态度感”。

因此,俄狄浦斯情结也叫做恋母情结,这一概念不仅是心理学领域的内容,同时也对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戴维·赫伯特·劳伦斯,是二十世纪英国杰出却又倍受争议的作家,《儿子与情人》一书一直被看做是他的一本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

书中的主人公保岁出生于一个矿工家庭,他的母亲葛楚德与丈夫莫瑞尔相识于一场舞会并互相吸引,婚后也过了一段幸福快乐的短暂日子。

因此,结婚不久之后,葛楚德与莫瑞尔的感情走到了尽头。

对丈夫失望之后,葛楚德便将自己的爱转向了儿子们。

而葛楚德对于儿子的爱却又超出了一个母亲的情感范围,变的偏执甚至畸形。

保岁的哥哥威廉成了这种爱的第一个受害者。

在威廉去世之后,保岁取代了他的位置,成为了这种爱的另一个接受者。

弗洛伊德将“性本能”的发展从婴儿到成年分为五个阶段,认为男孩自幼就有一种爱母憎父的心理,这种心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消失。

少年性成熟发育的各个阶段中,俄狄浦斯情结一般出现在四到五岁,这时,母亲就成了孩子的性对象,男孩总想独占母亲的爱,会幻想将来娶母亲为妻并因而仇恨父亲。

俄狄浦斯情结

俄狄浦斯情结

俄狄浦斯情结引言俄狄浦斯情结是由古希腊文学中的悲剧《俄狄浦斯王》中的角色所引发的一种心理现象。

这一情结指的是一个人对于自己母亲的迷恋和对父亲的反抗。

本文将探讨俄狄浦斯情结的起源、特点以及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

起源俄狄浦斯情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神话中的故事。

在《俄狄浦斯王》这部悲剧中,主人公俄狄浦斯杀死了他的父亲拉奥斯,并娶了他的母亲约克忒,而他并不知道他们的真实身份。

当真相揭示后,他感到极度的愤怒和绝望,并最终自杀。

特点俄狄浦斯情结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母亲情结:受到弗洛伊德心理学的影响,人们开始重视母亲与子女之间的关系。

俄狄浦斯情结中的母亲情结表现为对于母亲的情感依赖和无法解脱的迷恋。

2.父亲反抗:俄狄浦斯情结中,主人公对于父亲的反抗表现为对父权的抗拒和对父亲的敌意。

这是由于对父亲的竞争和对父亲权威的反感所导致的。

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俄狄浦斯情结对个体心理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主要影响:1.恋母情结:俄狄浦斯情结中的母亲情结可能导致个体在日后的性格和人际关系中表现出对母亲的依赖,甚至产生一种对母亲的迷恋。

2.父亲反叛:俄狄浦斯情结中的父亲反抗可能导致个体在日后的人际关系中表现出对父权的厌恶和对权威的反抗。

这可能对个体的职业发展和社交关系造成一定的影响。

这些影响可能会对个体的自我认同和社会适应能力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对于俄狄浦斯情结的研究和理解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总结俄狄浦斯情结是一种源自于古希腊悲剧中角色的心理现象。

它表现为对母亲的迷恋和对父亲的反抗,对个体的心理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对于这一情结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并指导我们进行相关的心理干预和治疗。

俄狄浦斯情节

俄狄浦斯情节

俄狄浦斯情节恋母情结〔Oedipus complex〕,亦译俄狄浦斯情结。

是心理学中精神分析学派用语。

源于希腊神话中的人物俄狄浦斯〔Oedip-us〕无意中杀父娶母的神话故事。

背景介绍恋母情结又称作俄狄浦斯情结。

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借用古希腊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的神话故事情节而自撰的术语概念。

神话名称为(俄狄浦斯王),描述俄狄普斯王子命中注定他必定杀死自己的父亲,娶自己的母亲为妻,他虽然终生小心,竭力防止,但仍在不知不觉中犯下杀父、娶母两桩大罪,弗洛伊德认为这个情节反映了男孩爱母憎父的本能心愿,而女孩则有恋父情结,即憎母爱父的本能心愿,又称“伊赖克特情结〞。

人的这种本能心愿是从原始人的心理中继承下来的,不可防止,无法抗拒,永远留存在人类的无意识领域,它延续活动,以性本能为核心,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以致使人总是产生悔罪之感,因此,这种恋母或恋父情结,被弗洛伊德视之为宗J和道德的起因,由此则道德的起源自然是人类先天的无意识的生物本能一性欲1]。

主要内容恋母情结原义指男孩亲母反父的复合情绪。

后统指幼儿对异性父母的依恋、亲近,而对同性父母的妒忌和仇恨等复合情绪。

相传古希腊神话,俄狄浦斯王子因应验一个神谕,无意杀死生父,娶母为妻。

弗洛伊德借此论证儿童性心理的特征。

认为儿童在性器期〔3~5岁〕男孩出现恋母妒父的情绪,潜意识中想取代父亲独占母亲的爱,但因父亲比自己更强大有力,故心理上常以父亲自居,竭力模仿父亲的行为和态度。

到了青春期,这种冲动还会出现。

直到有了X爱对象才会获得解决。

弗洛伊德认为,男孩畏惧父亲的阉割,而逐渐排除恋母情结。

女孩伊谛普斯情结的产生意味着爱的对象从母亲转向父亲,这一情结在女孩意识到自己没有“阳具〞时到达了顶峰。

如不能很好得到解决就会成为未来神经症的根源2]。

新弗洛伊德主义批判恋母情结缺少科学依据,弗洛伊德自己也成认许多人并未表现出这一情结,许多男孩和父亲、女孩和母亲感情十分融洽,毫X意。

论金庸小说中的俄狄浦斯情结与现实中的两位女性

论金庸小说中的俄狄浦斯情结与现实中的两位女性

论金庸小说中的俄狄浦斯情结与现实中的两位女性俄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指男童在成长过程中的一种心理倾向,对母亲的依恋是其表现之一,而作家创作中的俄狄浦斯情结多与其童年时的经历有关。

金庸童年时代有两位重要的女性陪伴,生母徐禄死于金庸十三岁那年,而金庸对生母的爱与思念在他的小说中也有多处体现,继母顾秀英只比金庸大几岁,在金庸童年时是他们家的丫鬟。

她生性温和诚实,与金庸关系极好,是他小说中许多重要女性人物的原型,笔者认为,金庸于童年时代经历的两位女性是他创作中俄狄浦斯情结的重要来源。

标签:金庸;俄狄浦斯情结;母爱;死亡引言:金庸作为中国现当代通俗小说领域的一代巨匠,在华人圈中具有罕见的影响力,可谓“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

一個作家的童年对其日后的创作影响巨大,而金庸童年时期的经历同样影响了他的创作灵感和创作风格。

本文以此为基点,分别讨论金庸小说中所蕴藏的俄狄浦斯情结与他生母和继母的关系。

正文:俄狄浦斯情结由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以古希腊传说中杀父娶母的俄狄浦斯王命名,指的是儿子亲母反父的复合情结。

在作家金庸的作品中,这种情结大量存在,甚至在部分作品中作为一种主要情感线索存在。

笔者认为,这种情感取向很大程度上来源于金庸先生童年时经历的两位女性,她们的形象与小说中的人物构成了一定的对应关系。

一.从徐禄与徐潮生看金庸笔下的母亲形象徐禄是金庸生母,在金庸十三岁那年因战乱患病去世,而徐潮生则是金庸长篇小说处女作《书剑恩仇录》中主角陈家洛的母亲。

徐潮生与徐禄相似点甚多,第一,两人同是徐姓,同是浙江海宁人士,贤良淑德,相夫教子,姓名身份上的趋同是两人最表面化的共同点。

第二,两人皆是早亡,且死于他们的儿子(金庸和陈家洛)记事以后却未成年之时,这段时间孩子对丧亲的记忆会很深刻,而心理往往也不如成人一般强大,母亲更容易在他们的心中留下深刻的烙印。

第三,两人都与海宁著名景观之一的海潮有着密切的联系。

徐潮生生于涨潮之日,故而得名,主角陈家洛有一回回到海宁,“……已牌时分已到达海宁城的西门安戌门。

俄狄浦斯情结的运用

俄狄浦斯情结的运用

俄狄浦斯情结的运用
《俄狄浦斯情结的运用》
《俄狄浦斯情节》是古希腊剧作家索福克勒斯创作的一部著名戏剧,讲述了一位英勇的国王俄狄浦斯在追求真相的过程中揭开了自己的悲惨命运的故事。

这个情节被广泛应用于文学、心理学以及其他各种艺术形式中,成为了一种经典的象征。

在文学作品中,俄狄浦斯情节常被用来展现主人公追求真相的决心和命运的不可逆转。

通过揭示角色之间的复杂关系和谜团,剧作家们常常利用这个情节来推动故事的发展,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同时,俄狄浦斯情节也常常被用来探讨人性的复杂性和道德伦理的问题,使读者对自身的道德选择和人生哲学进行思考。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将《俄狄浦斯情节》定义为一种心理机制,称之为“俄狄浦斯情结”。

他认为,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会经历一段时间对父母的性爱感受,这被称为“俄狄浦斯情结”。

据弗洛
伊德的理论,这种心理状态会对个体的后续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因此,人们常常在谈论心理问题时使用《俄狄浦斯情结》这个词来形容某种复杂而深刻的心理状态。

除了文学和心理学领域,俄狄浦斯情节还广泛应用于其他艺术形式,如电影、戏剧和绘画。

通过使用这个经典的情节,艺术家们可以传达出复杂的情感和观念,打动观众的心灵。

同时,俄狄浦斯情节也为观众提供了一个思考自身存在和命运的机会,引发了关于生命意义的深入思考。

综上所述,《俄狄浦斯情结的运用》是关于这个经典情节被广泛应用的一篇文章。

不论是在文学、心理学还是其他艺术形式中,这个情节都展示了其深远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它不仅帮助我们洞察和理解人类的复杂心理,而且能够激发我们对存在的哲学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is ideas
Lawrence held seemingly contradictory views of feminism. The evidence of his written works indicates an overwhelming commitment to representing women as strong, independent and complex; he produced major works in which young, selfdirecting female characters were central
How the Oedipus complex was demonstrated in that work.
Oedipus complex
Mother fixation
Reasons
Appreciation
Sons and lovers
The Mother--rich family coal miner disappointed his sons The Son---please his mother beyond the normal level
In general, Oedipus complex is the ideas and feelings which center on the desire to possess the parent of the opposite sex and eliminate the parent of the same sex.
The author’s experience
• Home town--- the coal mining town of Eastwood • Father---a barely literate miner • Mother---a former schoolmistress (strong character and refinement ) • Lawrence---had a deep and abnormal feeling with his mother, then married a professor’s wife who was six years older than D.H.
Examples
1.When he was a child, he walked all day, went miles and miles to look for blackberries, because his mother loved them. 2. In Paul’s eyes, his mother was an elegant and beautiful young girl. 3.he would send her to bed and kiss her goodnight everyday.
Oedipus complex is a literary theme that portrayed in many novels, such as Death of the Salesman ,Lady Chatterley’s Lover, and the most prominent one , Soature
See “Oedipus complex” in the view of literature instead of thinking it sick and abnormal. It’s not only an artistic form, but also a normal psychological phenomenon.
Oedipus complex

Literature
In Thebes King Laius & Queen Jocasta
Oedipus
Raised by King Polybus & Queen Merope
On his way to Thebes
killed a stranger
• Solved the riddle of Sphinx (狮身人面女怪)
• Became the new king
• Married the old king’s widow
According to this Greek mythology, Freud(弗洛伊德) introduced the theory of Oedipus complex, also called “Mother fixation”
David Herbert Richards Lawrence (11 September 1885 – 2 March 1930)
Versatile
D.H Lawrence
Prolific
Controversial Rebellious
• novelist, poet, playwright, essayist, literary critic and painter • Sons and Lovers (1913)----mother fixation • Women in Love----homosexuality • The Rainbow • Lady Chatterley‘s Lover (1928)----sexuality • he writes, "I should like to know why nearly every man that approaches greatness tends to homosexuality, whether he admits it or no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