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编制及其有关问题
城市减轻震灾规划对策
城市减轻震灾规划对策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有突发性,破坏力大,次生灾害多,对城市生命财产会造成很大损失。
地震可以预测、预报、但难预防。
可以通过制定减震灾规划,使一旦发生地震,尽量减少生命及财产的损失。
城市抗震及减灾应从规划方面采取以下对策:
(1)在城市布局时应考虑抗震因素,用地应避开滑坡、塌陷、断裂带地区,避开软土及液化土层地带。
(2)城市布局采用组团式,组织楔形绿地插入城中,可以提供避震疏散之用。
(3)安排疏散路线及疏散空间,居住区可就近疏散至公园、运动场地等处。
(4)疏散通道要有足够的宽度,即使两旁建筑物倒塌,也不至于阻断通行。
(5)医疗单位应重点防护,抗震结构标准要高一些,一些重点防护单位要标明,如变电所、易燃易爆仓库、煤气以及燃气罐储藏地等。
(6)烈度在8度以上城市,建筑密度宜低于20%,100万人口以上大城市,应有两条不经过市区的过境公路。
1。
我国城市防灾规划编制方法研究(荟萃内容)
我国城市防灾规划编制方法研究孟强作者简介:合肥经济设计开发区规划院,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1 我国城市防灾规划编制方法的现状问题1.1 灾种偏少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在编制城市防灾规划时,对灾种主要的分类是以我国建设部通过的《建筑技术政策纲要》为依据,分为“地震、火灾、洪灾、风灾、地质破坏”,以及战争带来的威胁;而对于其他灾害,如恐怖袭击、传染病、恶劣天气、生命线系统灾害、城市地下空间灾害等,多数城市都没有涉及到。
由于对这些灾种事先没有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因此一旦灾害发生,必然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1.2 手段单一现存问题中,一是对公共政策重视不够,二是新技术应用缓慢。
新版《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中明确指出,“城市规划是政府调控城市空间资源、指导城乡发展与建设、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的重要公共政策之一。
”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总体规划中防灾规划的措施大多为工程性措施,如防洪工程、消防工程、人防工程、抗震工程等,而对防灾管理系统、信息情报系统、物资保障系统、居民教育培训系统等非工程性措施则很少涉及,即使有,也非常简单、空泛,缺乏实质性、可操作性的内容,这不符合城市规划转向公共政策的大趋势。
在新技术应用方面,我国整体上比较落后,特别是在对遥感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层面。
技术落后直接导致规划编制时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不够科学,进而针对我国目前城市防灾规划编制中存在的灾种偏少、手段单一、缺乏评估内容、缺乏协调机制的问题,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应实现统一部署、相互协调、综合评估、定期反馈、及时更新,其编制内容应包括现状研究、总体目标系统、支持系统、风险评估系统和各单灾种规划,其编制流程为“现状研究———风险评估———规划对策———实施更新”。
影响规划的科学性。
这就导致当新问题出现时,现有的技术手段无法及时应对,缺乏相应的科学合理的规划对策。
1.3 缺乏评估内容评估包括城市防灾能力评估、各种灾害的风险评估、防灾工程措施的经济性评估等。
关于城市抗震设防管理的若干建议
关于城市抗震设防管理的若干建议城市抗震设防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抗震设防简单地说,就是为达到抗震效果,在工程建设时对建筑物按照确定的设防标准进行抗震设计并采取抗震设施。
抗震设防管理涉及地震、发改、国土、规划、建设等多个部门,近年来,各相关部门做了大量工作,但受多种因素影响,抗震设防管理工作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城市抗震设防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多头管理,职能交叉。
抗震设防管理牵涉面广,涉及地震、发改、国土、规划、建设等多个部门,现有的部门管理职能交叉,职责界定与防震减灾法律法规有出入。
中国地震局在《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规定》中明确了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的监督管理工作,而建设部在《房屋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管理规定》中也明确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负责全国房屋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的监督管理工作。
这造成了抗震设防管理工作中地震主管部门同建设主管部门之间管理职能交叉局面的出现,也使人们在对抗震设防管理工作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上产生分歧,严重影响了抗震设防工作的开展。
(二)抗震设防要求监管不到位。
全国大多数城市未将抗震设防要求纳入到基本建设管理程序,使重大建设工程和易产生次生灾害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确定工作无法从项目立项、设计等源头抓起,地震部门的抗震设防执法变得十分被动。
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一般是直接依照《中国地震动区划图》标示的地震动参数确定,在一个城市的地震动参数基本上是一样的,这就导致了地震部门审批的内容和结论大同小异,因此,有些部门认为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审批多余,而实际上《中国地震动区划图》的适用范围是有严格限制的,需要进行界定,而且并不能优先适用于已开展地震小区划的地区。
(三)基层力量薄弱。
由于地震部门的管理体制是国家垂直管理到省,省以下的市、县地震部门归当地政府领导,很大一部分是合署办公或者内设机构,尚无独立的工作机构,管理体制不顺使得省级地震部门对市、县防震减灾工作的指导、管理有限。
《2024年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研究》范文
《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防灾减灾问题日益凸显。
城市作为人口和资源高度集中的地区,其防灾减灾能力直接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城市可持续发展。
因此,开展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研究,提高城市防灾减灾能力,已经成为当前和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课题。
二、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的重要性城市防灾减灾规划是指针对城市可能面临的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提高城市的抗灾能力和减灾效果。
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通过科学规划,建立完善的防灾减灾体系,能够在灾害发生时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 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防灾减灾规划不仅关注灾害应对,还着眼于城市的长期发展,通过合理布局和资源整合,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3. 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
一个具有良好防灾减灾能力的城市,能够在灾害发生时迅速应对,保障城市正常运转,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三、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的主要内容城市防灾减灾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灾害风险评估。
通过对城市可能面临的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进行评估,确定城市的灾害风险等级和主要灾害类型。
2. 防灾减灾设施规划。
根据灾害风险评估结果,规划建设相应的防灾减灾设施,如应急避难场所、消防设施、防洪排涝设施等。
3. 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建立专业的应急救援队伍,进行定期的培训和演练,提高救援能力和效率。
4. 灾害监测与预警系统建设。
建立完善的灾害监测与预警系统,实时监测灾害发生情况,及时发布预警信息,为灾害应对提供支持。
5. 法律法规与政策支持。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法律和政策支持。
四、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的实施策略1. 加强领导和协调。
成立专门的防灾减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防灾减灾规划的制定和实施。
2. 加大资金投入。
加大对防灾减灾设施建设和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的资金投入,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
3. 提高公众意识。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发展与编制
谢
谢!
一、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工作进展
(二)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编制情况
至2011年底,全国共有115个城市完成城市抗震防灾 规划,51个城市正在编制。 江苏省从2011年起,全面展开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编制 工作, 10个市县完成抗规,其他市县先后开展相关编制 工作。
一、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工作进展
(三)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编制单位和管理 部门
二、城市抗震防灾规划主要内容
(四)城市抗震防灾目标、标准、模式
防御目标——与城市建设与发展要求相适应,且不低于基本防 御目标 抗震设防标准——与防御目标要求相一致,当高于基本防御目 标时,抗震设防标准需提高。 苏州市——属于标准设防类的建筑按重大设防类采取抗震措施。 编制模式——按城市规模、重要性和抗震设防要求
无锡市——经济发达、特大都市,提高标准,按甲类模式编制
二、城市抗震防灾规划主要内容
(五)抗震防灾空间布局
城市防灾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布局、应急避难场所布局等 规划目标——阻隔灾害、方便自救等 划分原则——综合统筹、管理清晰、集约利用等 分区分级布局方法 可按地理要素、空间结构、行政管理、人口分布、资源 配置等划分。
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中提出防灾减灾原则或编制区域抗震防 灾综合防御体系规划编制
综合考虑邻近城镇间防灾需要,探索建立区域防灾体系,协调防 灾减灾工作;完善区域重大基础设施的应急功能和资源共享机制;建 立灾害信息管理系统,促进部门、地区间资源共享和应对灾害联动机 制建设。——江苏省沿江沿海地区抗震防灾综合防御体系规划、江苏 省苏北郯庐断裂带地区抗震防灾综合防御体系规划在编
六、防震减灾工作反思
关于城市规划中防灾减灾问题的初步探讨
关于城市规划中防灾减灾问题的初步探讨摘要:现代城市在建设的过程中,已经将防灾减灾视为了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
只有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防灾减灾问题,才会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本文主要探讨了在我国城市规划过程中,防灾减灾问题涉及到的诸多因素,之后从城市的总体规划与交通安全、城市总体规划与防震减灾等方面来分析在进行城市规划的过程中怎样才能够正确处理防灾减灾问题,并且分析研究了具体思路以及方法。
关键词:城市规划;防灾减灾;地质灾害;城市环境Abstract: The modern city in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on,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will be considered to have been a very important problem. Only in the process of city construction in full view of the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 will play a great role i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d in our city planning process, many factors related to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issues, from the overall planning of the city and traffic safety, city planning and earthquake prevention and disaster reduction is analyzed in terms of the process of city planning and how to properly handle the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specific ideas and method.Keywords:City planning; disaster; geological disaster; city environment中图分类号: TU984城市主要是人类社会经济以及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最终产物,其涵盖了人类的总体文明以及科学技术,并且寄托了人类所创造的精神文明以及物质文明。
城市规划中的防灾减灾体系设计
城市规划中的防灾减灾体系设计引言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空间的合理布局和功能配置,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然而,城市面临着各种自然和人为灾害的威胁,如地震、洪水、火灾等,这些灾害不仅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还给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因此,在城市规划中,防灾减灾体系的设计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城市规划中的防灾减灾体系设计的重要性、原则和方法。
一、防灾减灾体系设计的重要性城市规划中的防灾减灾体系设计对于保障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的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防灾减灾体系设计可以降低灾害风险。
通过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可以将易受灾区域与人口密集区分开,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其次,防灾减灾体系设计可以提高城市的抗灾能力。
合理规划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可以在灾害发生时提供及时有效的救援和保障。
最后,防灾减灾体系设计可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规划城市的生态环境和资源利用,可以减少灾害对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影响,提高城市的适应能力和恢复能力。
二、防灾减灾体系设计的原则在城市规划中,防灾减灾体系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首先,科学性原则。
防灾减灾体系设计应基于科学的风险评估和灾害预测,确保设计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其次,综合性原则。
防灾减灾体系设计应综合考虑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和人文因素,确保设计的全面性和整体性。
再次,灵活性原则。
防灾减灾体系设计应具备一定的灵活性,能够适应不同类型和程度的灾害威胁。
最后,可持续性原则。
防灾减灾体系设计应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相一致,确保设计的长期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三、防灾减灾体系设计的方法在城市规划中,有多种方法可以用于防灾减灾体系的设计。
首先,建立灾害风险评估体系。
通过对城市灾害风险的评估,可以确定灾害的潜在威胁和可能影响的区域,为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合理规划土地利用。
在城市规划中,应避免将易受灾区域用作人口密集区或重要的经济区域,确保人员和财产的安全。
《2024年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研究》范文
《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防灾减灾问题日益凸显。
城市防灾减灾规划是保障城市安全、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本文旨在探讨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的必要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规划策略和实施建议,以期为城市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参考。
二、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的必要性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城市防灾减灾规划能够有效地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突发事件对城市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2. 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城市防灾减灾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3. 提高城市综合防灾能力。
通过城市防灾减灾规划,可以有效地提高城市的综合防灾能力,使城市在面对突发事件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应对。
三、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城市防灾减灾规划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以下问题:1. 规划意识不强。
部分城市对防灾减灾规划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长期、全面的规划意识。
2. 规划体系不完善。
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的编制、实施、监督等环节存在脱节现象,规划体系亟待完善。
3. 资源投入不足。
城市防灾减灾需要大量的资金、人力、物力等资源投入,但目前资源投入仍显不足。
4. 科技创新应用不够。
在城市防灾减灾领域,科技创新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需要进一步加强。
四、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策略针对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的必要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规划策略:四、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策略及实施建议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以下规划策略及实施建议:1. 强化规划意识。
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城市居民和政府部门的防灾减灾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防灾减灾的良好氛围。
2. 完善规划体系。
建立完善的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编制、实施、监督等环节的机制,确保规划的有效实施。
3. 增加资源投入。
加大资金、人力、物力等资源投入,提高城市防灾减灾的能力。
浅谈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问题与建议
浅谈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问题与建议范涛[1]陈志高[1]唐丽华[2][3]杨江[1]([1]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地震预警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1;[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新疆·乌鲁木齐830011;[3]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重点实验室黑龙江·哈尔滨150040)摘要中国是一个地震多发国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城市抗震防灾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减轻城市在地震作用下的灾害,本文在介绍了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抗震设防目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指出了我国在城市抗震防灾规划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可为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的修订提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抗震防灾设防目标规划建议中图分类号:TU984.116文献标识码:A0引言2007年颁布的《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已经较全面的说明了国家对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重视。
2008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对防震减灾规划从立法角度做了明确的阐述,进一步体现了国家对抗震防灾规划的重视。
目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资源过多的向城市集中,城市在政治经济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
因此,如何提高城市应对灾害的能力是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国家,地震给我国造成的人员和经济损失特别重大。
2008年四川汶川8.0级地震、2010年青海玉树7.1级地震、2013年四川芦山7.0级地震等均暴露出我国城市在抗震防灾减灾方面存在突出问题。
总体来看,我国城市依然面临着许多抗震防灾不利因素,主要包括:城市建筑和人口密度大;老城区,城乡结合部,棚户区抗震防灾能力相对薄弱;旧有城市基础设施老化,布局不合理,道路狭窄,交通不畅;商业区、工业区、生活区布局混杂;地震次生灾害隐患多;缺少绿地、公园等避难场所;大量古建筑、文化遗址没有充分的抗震防护;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矛盾突出等。
城市防灾规划中的风险减灾措施方案
城市防灾规划中的风险减灾措施方案近年来,全球范围内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
城市作为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地区,更是面临着各种自然灾害的风险。
为了降低灾害对城市的影响,城市防灾规划中的风险减灾措施方案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城市防灾规划中的风险减灾措施方案。
一、建立完善的灾害监测和预警系统城市防灾规划的首要任务是建立完善的灾害监测和预警系统。
这一系统可以通过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卫星遥感、气象雷达等,及时监测和预警各类自然灾害的发生。
例如,地震监测系统可以通过地震仪器实时监测地壳运动,及时发出预警信息。
在城市中建立高清摄像头和传感器网络,可以实时监测洪水、暴雨等灾害的发生和演变,提前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二、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的抗灾能力城市基础设施的抗灾能力直接关系到城市在灾害中的应对能力。
在城市防灾规划中,应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的抗震、抗洪、抗台风等能力。
例如,在建筑设计中,应采用抗震设计标准,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具有一定的抗震能力。
在城市排水系统建设中,应采用分流、蓄洪等措施,提高排水能力,减少城市内涝的发生。
此外,还可以采用绿色建筑、生态护岸等技术手段,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抗灾能力。
三、加强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管理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管理是城市防灾规划中的重要环节。
合理的城市规划可以减少自然灾害对城市的影响。
例如,在山区城市规划中,应避免在滑坡、泥石流等灾害易发区建设居民区和重要设施。
在沿海城市规划中,应合理划定海岸线,避免建设在海啸、风暴潮等灾害影响区域。
此外,土地利用管理也应加强,严禁违法占用河道、湖泊等水域,保护自然水系,减少洪水的发生。
四、加强社区防灾意识和能力建设社区是城市防灾的第一线,加强社区防灾意识和能力建设对于降低灾害风险至关重要。
可以通过开展防灾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居民对自然灾害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建立社区防灾志愿者队伍,组织定期演练和应急救援培训,提高社区居民的防灾意识和应对能力。
城市建设方案中的防灾减灾规划
城市建设方案中的防灾减灾规划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面临着越来越多的自然灾害风险,如地震、洪水、台风等。
为了保障城市居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防灾减灾规划成为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本文将探讨城市建设方案中的防灾减灾规划,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应急救援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城市规划中的防灾减灾规划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基础,也是防灾减灾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城市规划中,应考虑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地质构造等因素,制定相应的防灾减灾规划。
例如,在地震多发区,应合理划定建筑用地,避免在地震危险区建设高层建筑;在洪水易发区,应保留足够的绿地和水源,以缓解洪水的冲击。
此外,城市规划还应考虑防灾减灾设施的布局,如避难所、防洪设施等,以提供紧急情况下的避难和救援。
二、建筑设计中的防灾减灾规划建筑设计是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环节,也是防灾减灾规划的重要内容。
在建筑设计中,应考虑抗震、防火、防洪等因素,确保建筑物在灾害发生时能够提供足够的安全保障。
例如,在地震区,建筑物应采用抗震结构设计,确保在地震中不倒塌;在防洪区,建筑物应采用防水设计,避免洪水侵入。
此外,建筑物还应配备应急设备和逃生通道,以便在灾害发生时进行紧急疏散和救援。
三、应急救援中的防灾减灾规划应急救援是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环节,也是防灾减灾规划的重要内容。
在应急救援中,应制定相应的预案和流程,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
例如,在地震发生时,应急救援部门应迅速组织人员进行救援和抢险;在洪水发生时,应急救援部门应迅速疏散受灾人员,并提供紧急救援物资。
此外,应急救援还应加强与社区居民的沟通和培训,提高居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和应对能力。
结语城市建设方案中的防灾减灾规划是保障城市居民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的重要措施。
在城市规划中,应考虑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制定相应的防灾减灾规划;在建筑设计中,应考虑抗灾能力,确保建筑物在灾害发生时能够提供足够的安全保障;在应急救援中,应制定相应的预案和流程,确保救援和抢险工作的有序进行。
乙类模式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编制_以_江阴市城市抗震防灾规划_为例
乙类模式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编制——以《江阴市城市抗震防灾规划》为例 施卫红摘要:本文通过系统介绍江阴市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探讨了乙类模式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编制,特别是对规划编制要点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深刻的阐述,以此同抗震防灾从业者共同探讨抗震防灾规划的编制。
关键字:乙类模式 抗震防灾 规划1 背景城市总体规划中明确指出,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一部分,编制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相关规划内容深化和贯彻落实的要求,同时抗震防灾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也是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措施之一。
建设部在2003年颁布了117号部令《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管理规定》,117号部令明确了审批权限,将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由单独审批改为纳入城市规划程序一并审批;调整了重点抗震城市的编制模式,明确了7度区的大城市按甲类模式编制,6度区的大城市和7度及以上中等城市按乙类模式编制;弱化了城市抗震设法区划;明确了城市抗震防灾规划达到的目标。
在这个大背景下江阴市编制抗震防灾规划是贯彻政策的需要,也是保障城市安全的需要。
江阴市在早期也编制过抗震防灾规划,但由于编制时间过长,特别最近几年,江阴城市建设用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早期的规划对城市抗震防灾已基本没有指导意义,可操作性差。
因此需要重新编制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根据规划实施相关抗震防灾措施以达到防止和减轻地震灾害的目的,保障人民财产安全。
2 技术路线江阴市作为位于地震基本烈度6度地区的大城市,其编制模式应不低于乙类模式,按照乙类模式,城市规划区内的建成区建设用地应不低于二类规划工作区。
二类规划工作区对抗震防灾规划的主要工作项目作了明确的规定,其编制要点分为城市用地、基础设施、城区建筑、地震次生灾害防御和避震疏散。
编制的技术路线如图1。
3 现状抗震防灾评价图1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技术路线图从大地构造分析,江阴市处于欧亚板块的东南部分,即扬子断块区;东邻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带-太平洋西侧的北北东向的岛弧。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管理规定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管理规定【实施日期】2003/11/01【颁布单位】建设部令第117号《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管理规定》已于2003年7月1日经第11次部常务会议讨论通过。
现予发布,自2003年11月1日起施行。
部长汪光焘二○○三年九月十九日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管理规定第一条为了提高城市的综合抗震防灾能力,减轻地震灾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在抗震设防区的城市,编制与实施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必须遵守本规定。
本规定所称抗震设防区,是指地震基本烈度六度及六度以上地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的地区)。
第三条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专业规划。
在抗震设防区的城市,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必须包括城市抗震防灾规划。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规划范围应当与城市总体规划相一致,并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步实施。
城市总体规划与防震减灾规划应当相互协调。
第四条城市抗震规划的编制要贯彻“预防为主,防、抗、避、救相结合”的方针,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突出重点。
第五条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的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综合管理工作。
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管理工作。
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编制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并监督实施。
第六条编制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应当对城市抗震防灾有关的城市建设、地震地质、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形地貌、土层分布及地震活动性等情况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取得准确的基础资料。
有关单位应当依法为编制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提供必需的资料。
第七条编制和实施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应当符合有关的标准和技术,应当采用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
第八条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编制应当达到下列基本目标:(一)当遭受多遇地震时,城市一般功能正常;(二)当遭受相当于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时,城市一般功能及生命系统基本正常,重要工矿企业能正常或者很快恢复生产;(三)当遭受罕遇地震时,城市功能不瘫痪,要害系统和生命线工程不遭受破坏,不发生严重的次生灾害。
城市防灾减灾规划方案设计与实施
城市防灾减灾规划方案设计与实施近年来,全球范围内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城市作为人口聚集、经济发展的中心,更加容易成为自然灾害的重灾区。
因此,城市防灾减灾规划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的必要性、设计原则和实施策略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的必要性城市防灾减灾规划是指为了减少自然灾害对城市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而制定的一系列措施和计划。
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人口聚集的城市更容易受灾城市是人口聚集、经济繁荣的地方,但也是自然灾害的重灾区。
城市的高密度人口、复杂的建筑结构和基础设施,使得自然灾害对城市的破坏更加严重。
因此,制定城市防灾减灾规划是必要的。
2. 自然灾害对城市经济的影响巨大自然灾害不仅对城市的居民生命安全造成威胁,还会对城市的经济发展产生严重影响。
灾害发生后,城市的基础设施、工业生产和商业活动都会受到破坏,导致经济损失巨大。
通过制定防灾减灾规划,可以降低自然灾害对城市经济的影响。
3. 预防胜于治疗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的设计与实施可以在灾害发生前采取措施,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预防灾害远比灾后救援更加重要,只有提前做好防灾减灾工作,才能最大程度地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的设计原则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 综合性原则城市防灾减灾规划应该是一个综合性的规划,考虑到城市的整体发展和各种自然灾害的可能性。
规划应该涵盖灾害预警、应急救援、灾后恢复等各个环节,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2. 预测性原则城市防灾减灾规划应该具有一定的预测性,能够预测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通过科学的数据分析和模型预测,可以提前做好准备,减少灾害对城市的影响。
3. 可持续性原则城市防灾减灾规划应该具有可持续性,将灾害防治纳入城市的长期发展规划中。
规划应该注重提高城市的抗灾能力和适应能力,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防灾规划方案设计研究
城市防灾规划方案设计研究引言城市防灾规划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旨在减少自然灾害对城市造成的损失。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日益显著,城市面临的自然灾害风险也在不断增加。
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防灾规划方案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城市防灾规划方案的设计研究,旨在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和建议。
一、灾害风险评估在制定城市防灾规划方案之前,首先需要进行灾害风险评估。
这一步骤的目的是了解城市所面临的各种自然灾害的可能性和潜在影响。
灾害风险评估需要考虑地理条件、气候特点、历史灾害数据等多个因素。
通过科学的方法,可以对各种自然灾害的概率和强度进行评估,从而为制定防灾规划方案提供依据。
二、多层次的防灾措施城市防灾规划方案应该采取多层次的防灾措施,以应对不同类型的自然灾害。
例如,在地震防灾方面,可以通过建设抗震设施、加固建筑物等措施来减少地震对城市的破坏。
在洪水防灾方面,可以通过修建防洪堤坝、改善排水系统等措施来减少洪水对城市的影响。
不同类型的自然灾害需要采取不同的防灾措施,因此制定城市防灾规划方案时需要考虑到全面的防灾需求。
三、社区参与和教育城市防灾规划方案的制定和实施需要社区居民的参与和支持。
社区居民是自然灾害的直接受害者,他们了解当地的地理环境和灾害风险,可以提供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因此,在制定城市防灾规划方案时,应该充分听取社区居民的意见,鼓励他们参与到防灾工作中来。
此外,城市防灾规划还需要加强公众教育,提高居民的防灾意识和应对能力。
通过开展防灾宣传活动、组织模拟演练等方式,可以提高居民的应急反应能力,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四、技术创新与信息化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城市防灾规划方案可以借助技术创新和信息化手段来提高效率和准确性。
例如,可以利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工具对城市的地理环境进行精确测绘,从而更好地了解灾害风险。
同时,可以利用物联网技术、大数据分析等手段,实时监测城市的灾害风险,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技术创新和信息化不仅可以提高城市防灾的效果,还可以减少人力和物力的浪费,提高城市的整体抗灾能力。
关于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编制及其有关问题
关于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编制及其有关问题一、编制概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二、编制和实施抗震防灾规划的重要意义1、防止和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措施;2、贯彻建设部和国务院等法规的重要体现;3、贯彻“以预防为主,防、抗、避、救相结合”的方针重要内容;4、是城市建设、规划和工程建设的基本依据。
三、《城市抗震防灾管理规定》建设部部长令第117号简介(一)与以往五个有关规定的主要不同点。
(二)抗震防灾规划的编制和审批。
1、编制程序2、编制模式3、编制内容4、审批(三)抗震防灾规划的实施和管理1、管理2、实施3、修订四、几点建议1、扩大多灾种的综合防灾2、由综合防灾向城市安全发展3、逐步开展村镇和区域抗震防灾规划的编制4、加强城市抗震防灾技术研究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编制及其有关问题一、概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编制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和实施是我部一项重要的工作,城市总体规划中明确规定: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一部分,是一项专业规划。
我部自1981年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编制试点以来,截至2001年底的统计,全国近2520多个抗震设防区的县、市(包括4个直辖市,15个副省级市和268个地级市所辖区、县、市)已有近1600多个县、市完成了抗震防灾规划的编制工作,有的已在实施。
其中完成比较好的有:山东省的124个设防区的县、市已完成111个,占90%;安徽省73个县、市完成了58个,占83%;其他,如江苏、云南、陕西、新疆、河北、河南等省,完成的也比较好,但这里必须指出的是完成的抗震防灾规划都是早期,很不完善。
不少城市的抗震防灾规划得到实施,在城市建设、规划、工程建设和减轻地震灾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陕西西安,安徽的合肥,云南的昆明,河南的安阳等城市的抗震防灾规划在城市建设、规划、工程建设中都起到了指导作用。
在已发生过地震的城市起到了减轻地震灾害的作用,如新疆的柯坪地震、伽师地震,内蒙的包头地震,云南的丽江地震,河北的张北地震在地震发生后,按防灾规划的要求,指导抗震救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城市规划中的防灾减灾对策研究
城市规划中的防灾减灾对策研究引言在当今社会,城市化进程迅猛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面积不断扩大。
然而,城市化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挑战和问题,其中之一便是灾害风险的增加。
城市规划中的防灾减灾对策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本文将探讨城市规划中的防灾减灾对策,并提出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案。
城市规划与防灾减灾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进行合理布局和设计,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管理方法。
而防灾减灾则是指在自然灾害来临之前或之后,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减少灾害对城市和居民的影响。
城市规划与防灾减灾的结合,旨在建设安全、可持续的城市。
城市规划中的防灾减灾对策1. 风险评估与规划在城市规划中,首先需要进行风险评估,了解城市所面临的各种自然灾害风险,如地震、洪水、台风等。
通过科学的评估,可以确定潜在的灾害风险区域,并在城市规划中加以考虑。
例如,可以将高风险区域划定为非建设区,或者采取加固措施来减少灾害影响。
2. 绿地与水域规划绿地和水域在城市规划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绿地可以吸收雨水、减少洪水的发生频率,并提供自然的防护屏障。
水域则可以起到蓄水的作用,减轻洪水的冲击力。
因此,在城市规划中应合理规划绿地和水域,以增加城市的防灾能力。
3. 建筑物设计与规划建筑物的设计与规划对于城市的防灾减灾至关重要。
在高风险区域,建筑物应采取抗震、防洪等措施,以增强其抗灾能力。
此外,建筑物的布局和高度也应考虑到灾害风险,避免在潜在的灾害风险区域建设高层建筑。
4. 紧急救援与预警系统城市规划中应考虑建立健全的紧急救援与预警系统。
预警系统可以及时向居民发出警报,提醒他们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紧急救援系统则可以在灾害发生后迅速响应,进行救援和抢险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5. 公众教育与意识提升城市规划中应注重公众教育与意识提升。
通过开展防灾减灾知识普及活动,提高居民的防灾意识和应对能力。
此外,还可以通过媒体、宣传品等渠道向公众传递防灾减灾的重要性,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到防灾减灾工作中。
城市抗震减灾方案
城市抗震减灾方案地震是一种极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和损失。
为了保障城市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减轻地震灾害的影响,制定一套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城市抗震减灾方案至关重要。
一、加强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1、合理规划城市布局在城市规划中,应充分考虑地质条件和地震活动情况。
避免在地震断裂带、砂土液化区等危险区域建设重要的建筑物和基础设施。
同时,合理划分城市功能区,确保人员疏散通道的畅通无阻。
2、提高建筑抗震标准制定严格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确保新建建筑能够承受一定强度的地震。
对于老旧建筑,应进行抗震加固改造,提高其抗震能力。
在建筑设计中,采用合理的结构形式,如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等,增强建筑物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3、推广隔震减震技术积极推广使用隔震和减震技术,如在建筑物基础设置隔震支座,减少地震能量向上传递;在结构中安装减震装置,消耗地震能量,降低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
二、完善应急救援体系1、建立高效的指挥协调机制成立城市抗震救灾指挥中心,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分工,确保在地震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组织救援工作。
建立健全的信息共享和沟通机制,及时掌握灾情,做出科学决策。
2、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组建专业的地震救援队伍,包括消防、医疗、工程抢险等力量,并定期进行培训和演练,提高救援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
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应急救援,形成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
3、储备充足的应急物资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库,储备食品、饮用水、药品、帐篷、照明设备等必要的物资,确保在地震发生后能够及时调配和发放,满足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
三、加强地震监测与预警1、优化地震监测网络加大对地震监测台站的建设和投入,提高监测设备的精度和覆盖范围,实现对城市及周边地区地震活动的实时监测。
加强对地震数据的分析和研究,提高地震预测的准确性。
2、建立地震预警系统建立地震预警系统,在地震发生时能够迅速向公众发布预警信息,为人员疏散和重要设施的紧急处置争取宝贵时间。
城市地震灾害应急预案的编制
城市地震灾害应急预案的编制一、引言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其突发性和毁灭性对城市造成严重威胁。
为了及时应对地震灾害,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城市地震应急预案的编制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城市地震灾害应急预案的编制流程、目标、内容和执行计划。
二、编制流程城市地震灾害应急预案的编制可以分为以下步骤:1.调研和分析:收集历史地震事件的数据,调查城市地质构造和建筑物特点,评估地震灾害风险。
分析历史地震事件对城市带来的影响,总结经验教训,确定灾害应急预案的编制原则。
2.组织编制工作:成立地震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组,由地震科学、救援专家和相关部门人员组成,确保专业性和综合性。
明确工作组的职责、权限和工作计划,确保编制工作的顺利开展。
3.制定预案目标:根据城市地震风险分析结果和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地震应急预案的总体目标,如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及时救援伤员,维护社会稳定等。
4.编制预案内容:根据预案目标,明确具体的应急预案内容。
包括组织机构设置、预警系统建立、应急救援队伍组织、人员疏散和安置、物资储备和分配、医疗救护体系等。
同时还需要制定相关应急演练方案和联络协调机制。
5.内部审定和公开征求意见:经过编制工作组内部讨论和修改后,将应急预案报经相关部门审定。
同时还要公开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提高预案的可行性和公信力。
6.培训和演练:将编制好的地震应急预案进行培训推广,增强相关人员的应急意识和技能。
定期组织地震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响应能力和协同操作水平。
三、预案目标城市地震灾害应急预案的主要目标是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减少灾害损失。
具体目标如下:1.提前预警和监测:建立健全地震监测系统,准确测定地震参数,及时发布预警信息,确保人们有足够的时间做出应急准备和安全疏散。
2.组织有效救援:确保应急救援队伍的迅速集结和快速行动,最大限度地减少伤亡和财产损失。
组织救援人员和装备的调度和协调,提高救援效率和响应能力。
3.人员疏散和安置:制定详细的人员疏散和安置方案,为受灾人员提供安全避难所和基本生活保障。
地震与城市规划:如何构建抗震城市和城市化发展
地震是一种无法预测的自然灾害,对城市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和损失。
因此,建立抗震城市和城市化发展已成为当今社会不可或缺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如何构建抗震城市与城市化发展。
一、抗震城市建设1. 建筑物的抗震设计建筑物是地震造成破坏的主要对象,因此,建筑物的抗震设计尤为重要。
抗震设计应考虑到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采取合理的结构形式和建造材料,加强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同时,建筑物应根据不同地区的地质条件进行适当的加固和改造,以提高其抗震能力。
2. 建立完善的地震监测和预警体系地震监测和预警体系可以提前发现地震的迹象,并及时向公众发布警报,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因此,建立完善的地震监测和预警体系尤为重要。
该体系应包括地震监测站、地震预警中心和地震应急预案等。
通过及时的预警和应急响应,可以减轻地震对城市的破坏和影响。
3. 城市规划的抗震设计城市规划是建立抗震城市的重要措施。
城市规划应考虑到地震对城市的影响,采取合理的城市布局和设计,以提高城市的抗震能力。
例如,城市区域应分区划分,采取相应的建筑密度和高度限制,同时应设计合理的绿地和公共空间,以增加城市的抗震能力。
二、城市化发展1. 合理规划城市化进程城市化发展应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城市化规划和目标,包括城市化速度、城市化路径和城市化质量等。
城市化过程中应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土地资源,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2.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化发展的重要保障和支撑,包括道路、桥梁、供水、供电、通讯等方面。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可以提高城市的抗震能力,还可以促进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3. 推动城市创新发展城市创新发展是城市化发展的重要方向,可以增加城市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城市应积极推动科技创新、文化创意、产业升级等方面的发展,以提高城市的综合实力和抗震能力。
4. 增强城市管理水平城市管理水平是城市化发展的重要保障和支撑。
城市管理应注重公共服务和民生福利,加强城市治理和社会管理,优化城市环境和公共服务,增强城市的抗震能力和社会稳定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编制及其有关问题一、编制概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二、编制和实施抗震防灾规划的重要意义1、防止和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措施;2、贯彻建设部和国务院等法规的重要体现;3、贯彻“以预防为主,防、抗、避、救相结合”的方针重要内容;4、是城市建设、规划和工程建设的基本依据。
三、《城市抗震防灾管理规定》建设部部长令第117号简介(一)与以往五个有关规定的主要不同点。
(二)抗震防灾规划的编制和审批。
1、编制程序2、编制模式3、编制内容4、审批(三)抗震防灾规划的实施和管理1、管理2、实施3、修订四、几点建议1、扩大多灾种的综合防灾2、由综合防灾向城市安全发展3、逐步开展村镇和区域抗震防灾规划的编制4、加强城市抗震防灾技术研究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编制及其有关问题一、概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编制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和实施是我部一项重要的工作,城市总体规划中明确规定: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一部分,是一项专业规划。
我部自1981年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编制试点以来,截至2001年底的统计,全国近2520多个抗震设防区的县、市(包括4个直辖市,15个副省级市和268个地级市所辖区、县、市)已有近1600多个县、市完成了抗震防灾规划的编制工作,有的已在实施。
其中完成比较好的有:山东省的124个设防区的县、市已完成111个,占90%;安徽省73个县、市完成了58个,占83%;其他,如江苏、云南、陕西、新疆、河北、河南等省,完成的也比较好,但这里必须指出的是完成的抗震防灾规划都是早期,很不完善。
不少城市的抗震防灾规划得到实施,在城市建设、规划、工程建设和减轻地震灾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陕西西安,安徽的合肥,云南的昆明,河南的安阳等城市的抗震防灾规划在城市建设、规划、工程建设中都起到了指导作用。
在已发生过地震的城市起到了减轻地震灾害的作用,如新疆的柯坪地震、伽师地震,内蒙的包头地震,云南的丽江地震,河北的张北地震在地震发生后,按防灾规划的要求,指导抗震救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1996年5月3日的内蒙古包头6.4级强震,震中仅离包头市10公里,震中烈度8度强,由于包头市完成了城市抗震防灾规划,这次地震仅死亡28人,伤403人。
地震发生后,包头市委、市政府按包头市抗震防灾规划实施了救灾方案,成立了抗震救灾指挥部,采取了紧急避难和抢险救灾等措施,使救灾工作顺利进行,人民生活很快的恢复了正常。
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这里不展开讲)1、和城市总体规划结合的不够好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应是城市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也是一项专业规划,多数内容都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统一实施。
但不少城市的抗震防灾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结合的不好,甚至在规划区范围、年限和重要内容等方面都不一致。
2、编制的时间过长,有的长达几年由于受到试点的影响,比较重视震害预测和地震危险性分析等技术性强的工作,耗费的时间过长,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3、重点不突出,不结合城市实际,可操作性不强多数抗震防灾规划都未反映出城市的特点和实际,对不属于防灾的内容过多(本应是各职能部门的正常工作范围),特别是生命线系统的防灾规划。
4、基础资料滞后,特别是城市建设方面的数据。
5、发展的不平衡,直辖市编制迟缓,90年代初编制快,90年代末一直到现在编制缓慢。
2003年11月1日起施行的《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管理规定》(建设部第117号部长令)至今已三年多了也只有福建省泉州和厦门的试点。
6、震害预测问题突出。
近年来震害预测的方法基本上没有发展,工程的震害预测过去以群体为主,对个体和重点重视不够,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预测更显粗糙,特别是次生灾害方面。
7、实施较差,多数未按规定修订。
因可操作性及经费等原因多数的城市抗震防灾规划都未能实施,或仅有少数内容实施了一部分。
早期完成的规划至今已有20多年,多数也有10几年至今未修订。
二、重要意义总结20多年编制城市抗震防灾工作的实践,编制和实施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1、抗震防灾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是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措施之一。
我国是世界上地震多发的国家之一,地震的强度大、频率高、面积广、损失重。
20世纪全球35%的7级以上的大陆地震发生在仅占全球陆地面积7%我国国土上,20世纪因地震死亡120万人中,我国占59万。
全国共2900多个城市中不设防的仅380个,占13.1%,6度及以上设防的2520个占86.9%,7度及以上的高烈度区为1410个,占46.8%,覆盖了23个省会城市和2/3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
地震造成的损失其原因很多,除自身有强大的破坏力外,其主要原因是:抗震防灾能力差,1980年之前建造的房屋、工程设施、设备绝大多数未进行抗震设防,抗震防灾规划未提到议事日程。
我国74年才颁布了第一本抗震设计规划(新建),77年颁布了抗震鉴定和加固标准(原有建筑),84年之后陆续颁布了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暂行规定等5个有关编制和审批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五个文件。
全国至2001年底已有将近70%的抗震设防区的市、县编制了抗震防灾规划,不少城市还逐步实施了规划,提高了城市建设、工程建设、设备的抗震能力,对减轻地震灾害起到了重要作用,新疆柯坪、内蒙古包头就是一个实例。
2、编制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是贯彻建设部和国务院法规的重要体现。
建设部自1984年以来颁布了《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编制工作暂行规定》,《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编制工作补充规定》,《关于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编制和审批工作中有关问题的通知》,《抗震设防区划编制工作暂行规定》,《建筑工程抗御地震灾害管理规定》(部长令第38号)和《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管理规定》(部长令第117号)。
这些规定中都明确的规定了编制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基础资料、模式、编制程序、内容、审批和实施管理等。
此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明确了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一项专业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国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国务院2000、14号和2004、25号)中也都提出了编制防灾规划的要求。
这些“规定”“部长令”和国务院有关规定、通知都体现了编制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重要性。
而且特别强调我国要基本具备综合防御6级左右地震能力,大、中城市、经济发达地区力争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3、抗震防灾规划是贯彻“以预防为主,防、抗、避、救相结合方针的重要内容”。
以预防为主的中心内容,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做出成功的地震预报特别是短临预报;二是在地震发生前采取一系列的减轻和防止地震灾害的措施。
实践证明,尽管我国地震预报的水平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但每年初确定的地震重点监视区(实际为年度短期地震预报)和每年实际发生的地震对应率很低,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三个要素都很难准确的对应。
这样就会造成该防的时间不防,该防的地点不防,而不该防的时间、地点防了,实际上不会减轻地震灾害,只会增加不应有的损失。
地震强度不准也是很重要,唐山地震就是一个实例,但是国家地震部门内部掌握唐山可能会发生5级左右地震,对一个北方城市来说,5级左右地震(震中震源深度在40km左右时可达7度左右)不会造成很大破坏,故没有预报,而实际发生了7.8级地震(震中11度强,和5级地震相比地震能量相差1000多倍)。
因此,这次地震造成了很大损失。
实践也证明,在地震发生前采取防止和减轻地震灾害的措施(一般为抗震)是十分有效的。
因为地震造成的损失主要是工程、设备的破坏。
而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就是要提高城市抗震防灾能力,对房屋、工程设施、设备、生命线系统和防止次生灾害等内容做出规划,通过规划的实施达到减轻地震灾害的目的。
总之,预防为主是防止和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方针,而抗震设防是减轻地震灾害的根本。
全世界都很重视抗震设防工作。
美、日等国家对抗震防灾的投入远大于地震预报的投入,国家不设从事地震预报管理和研究机构,只在一些高等院校内进行地震预报的研究工作。
因此,贯彻预防为主,防、抗、避、救相结合的方针,必须以“抗震(包括规划和设防)”为主体,只有这样,才能做到防止和减轻地震灾害。
4、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编制和实施是保障城市安全的重要方面抗震防灾规划批准后,即成为该市的技术法规性文件,任何单位和个人在该市进行城市建设、工程建设时,都必须遵守城市抗震防灾规划中的各项规定和要求。
我国按现行的地震烈度区划、地震动参数区划和抗震设计规范的规定,位于抗震设防区的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80%,大多数城市也都在抗震设防区。
因此,做好抗震设防区的抗震设防就意味这80%以上国土面积的城市建设和工程建设的安全。
同时,城市抗震防灾规划中的土地利用(含抗震设防区划)对甲、乙类模式要求做到对场地分区和地震动参数分区,考虑了场地土层的反应,这对城市的土地利用、规划、工程建设的场址选择都是很需要的,为合理、安全、经济的抗震设防提供了基础。
三、第117号部长令简介(一)、与以往的五个有关规定的主要不同点《抗震防灾规划管理规定》(第117号部长令)是在84年以来颁布的五个有关文件,即《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编制工作暂行规定》、《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编制工作补充规定》、《关于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编制和评审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抗震设防区划编制工作暂行规定》(上述四个文件都是抗震办发文)和《建设工程抗御地震灾害管理规定》(部长令第38号)的基础上制订的,它和上述五个文件最大的不同是在内容上有很大调整,有强化、弱化的,有上升和下调的,有取消和更明确的,更主要的是规定了编制内容和深度应按有关技术规定执行。
1、上升了审批权限,将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由单独的审批改为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一并审批。
因为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一项专业规划,理应在审批上和城市总体规划审批相一致。
2、降低了重点抗震城市的编制模式。
1978年以来国家建委(建设部)曾先后三批确定了73个城市为全国抗震工作的重点城市,在以前的有关规定中都将全国重点抗震城市规定为按甲类模式编制抗震防灾规划。
117号部长令规定是以城市的大小,并考虑地震强度的因素来决定按哪种模式规定编制,7度区的大城市按甲类模式,6度区的大城市及7度及以上中等城市按乙类模式编制。
这一改变是非常重要的,其原因是当时确定重点抗震城市时主要考虑城市的地震危险性,其次才考虑其重要性和规模。
地震危险性是变化的。
因此,重点抗震城市实效性很强,有的其规模也就相当于一个县级市。
因此,降低其编制模式是非常必要的。
3,强化和完善了罚则。
以前的五个文件中,只有《建设工程抗御地震灾害管理规定》(建设部第38号部长令)有罚则,而其他四个文件都没有罚则。
117号部长令强化和完善了罚则。
4,强化了各级抗震主管部门的动态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