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编制及其有关问题

关于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编制及其有关问题
关于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编制及其有关问题

关于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编制及其有关问题

一、编制概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编制和实施抗震防灾规划的重要意义

1、防止和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措施;

2、贯彻建设部和国务院等法规的重要体现;

3、贯彻“以预防为主,防、抗、避、救相结合”的方针重要内容;

4、是城市建设、规划和工程建设的基本依据。

三、《城市抗震防灾管理规定》建设部部长令第117号简介

(一)与以往五个有关规定的主要不同点。

(二)抗震防灾规划的编制和审批。

1、编制程序

2、编制模式

3、编制内容

4、审批

(三)抗震防灾规划的实施和管理

1、管理

2、实施

3、修订

四、几点建议

1、扩大多灾种的综合防灾

2、由综合防灾向城市安全发展

3、逐步开展村镇和区域抗震防灾规划的编制

4、加强城市抗震防灾技术研究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编制及其有关问题

一、概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编制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和实施是我部一项重要的工作,城市总体规划中明确规定: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一部分,是一项专业规划。我部自1981年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编制试点以来,截至2001年底的统计,全国近2520多个抗震设防区的县、市(包括4个直辖市,15个副省级市和268个地级市所辖区、县、市)已有近1600多个县、市完成了抗震防灾规划的编制工作,有的已在实施。其中完成比较好的有:山东省的124个设防区的县、市已完成111个,占90%;安徽省73个县、市完成了58个,占83%;其他,如江苏、云南、陕西、新疆、河北、河南等省,完成的也比较好,但这里必须指出的是完成的抗震防灾规划都是早期,很不完善。不少城市的抗震防灾规划得到实施,在城市建设、规划、工程建设和减轻地震灾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陕西西安,安徽的合肥,云南的昆明,河南的安阳等城市的抗震防灾规划在城市建设、规划、工程建设中都起到了指导作用。在已发生过地震的城市起到了减轻地震灾害的作用,如新疆的柯坪地震、伽师地震,内蒙的包头地震,云南的丽江地震,河北的张北地震在地震发生后,按防灾规划的要求,指导抗震救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1996年5月3日的内蒙古包头6.4级强震,震中仅离包头市10公里,震中烈度8度强,由于包头市完成了城市抗震防灾规划,这次地震仅死亡28人,伤403人。地震发生后,包头市委、市政府按包头市抗震防灾规划实施了救灾方案,成立了抗震救灾指挥部,采取了紧急避难和抢险救灾等措施,使救灾工作顺利进行,人民生活很快的恢复了正常。

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这里不展开讲)

1、和城市总体规划结合的不够好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应是城市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也是一项专业规划,多数内容都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统一实施。但不少城市的抗震防灾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结合的不好,甚至在规划区范围、年限和重要内容等方面都不一致。

2、编制的时间过长,有的长达几年

由于受到试点的影响,比较重视震害预测和地震危险性分析等技术性强的工作,耗费的时间过长,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3、重点不突出,不结合城市实际,可操作性不强

多数抗震防灾规划都未反映出城市的特点和实际,对不属于防灾的内容过多(本应是各职能部门的正常工作范围),特别是生命线系统的防灾规划。

4、基础资料滞后,特别是城市建设方面的数据。

5、发展的不平衡,直辖市编制迟缓,90年代初编制快,90年代末一直到现在编制缓慢。2003年11月1日起施行的《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管理规定》(建设部第117号部长令)至今已三年多了也只有福建省泉州和厦门的试点。

6、震害预测问题突出。

近年来震害预测的方法基本上没有发展,工程的震害预测过去以群体为主,

对个体和重点重视不够,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预测更显粗糙,特别是次生灾害方面。

7、实施较差,多数未按规定修订。

因可操作性及经费等原因多数的城市抗震防灾规划都未能实施,或仅有少数内容实施了一部分。早期完成的规划至今已有20多年,多数也有10几年至今未修订。

二、重要意义

总结20多年编制城市抗震防灾工作的实践,编制和实施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1、抗震防灾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是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措施之一。

我国是世界上地震多发的国家之一,地震的强度大、频率高、面积广、损失重。20世纪全球35%的7级以上的大陆地震发生在仅占全球陆地面积7%我国国土上,20世纪因地震死亡120万人中,我国占59万。全国共2900多个城市中不设防的仅380个,占13.1%,6度及以上设防的2520个占86.9%,7度及以上的高烈度区为1410个,占46.8%,覆盖了23个省会城市和2/3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地震造成的损失其原因很多,除自身有强大的破坏力外,其主要原因是:抗震防灾能力差,1980年之前建造的房屋、工程设施、设备绝大多数未进行抗震设防,抗震防灾规划未提到议事日程。我国74年才颁布了第一本抗震设计规划(新建),77年颁布了抗震鉴定和加固标准(原有建筑),84年之后陆续颁布了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暂行规定等5个有关编制和审批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五个文件。全国至2001年底已有将近70%的抗震设防区的市、县编制了抗震防灾规划,不少城市还逐步实施了规划,提高了城市建设、工程建设、设备的抗震能力,对减轻地震灾害起到了重要作用,新疆柯坪、内蒙古包头就是一个实例。

2、编制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是贯彻建设部和国务院法规的重要体现。

建设部自1984年以来颁布了《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编制工作暂行规定》,《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编制工作补充规定》,《关于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编制和审批工作中有关问题的通知》,《抗震设防区划编制工作暂行规定》,《建筑工程抗御地震灾害管理规定》(部长令第38号)和《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管理规定》(部长令第117号)。这些规定中都明确的规定了编制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基础资料、模式、编制程序、内容、审批和实施管理等。此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明确了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一项专业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国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国务院2000、14号和2004、25号)中也都提出了编制防灾规划的要求。这些“规定”“部长令”和国务院有关规定、通知都体现了编制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重要性。而且特别强调我国要基本具备综合防御6级左右地震能力,大、中城市、经济发达地区力争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3、抗震防灾规划是贯彻“以预防为主,防、抗、避、救相结合方针的重要内容”。

以预防为主的中心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做出成功的地震预报特别是短临预报;二是在地震发生前采取一系列的减轻和防止地震灾害的措施。实践证明,尽管我国地震预报的水平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但每年初确定的地震重点监视区(实际为年度短期地震预报)和每年实际发生的地震对应率很低,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三个要素都很难准确的对应。这样就会造成该防的时间不防,该防的地点不防,而不该防的时间、地点防了,实际上不会减轻地震灾害,只会增加不应有的损失。地震强度不准也是很重要,唐山地震就是一个实例,但是国家地震部门内部掌握唐山可能会发生5级左右地震,对一个北方城市来说,5级左右地震(震中震源深度在40km左右时可达7度左右)不会造成很大破坏,故没有预报,而实际发生了7.8级地震(震中11度强,和5级地震相比地震能量相差1000多倍)。因此,这次地震造成了很大损失。

实践也证明,在地震发生前采取防止和减轻地震灾害的措施(一般为抗震)是十分有效的。因为地震造成的损失主要是工程、设备的破坏。而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就是要提高城市抗震防灾能力,对房屋、工程设施、设备、生命线系统和防止次生灾害等内容做出规划,通过规划的实施达到减轻地震灾害的目的。

总之,预防为主是防止和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方针,而抗震设防是减轻地震灾害的根本。全世界都很重视抗震设防工作。美、日等国家对抗震防灾的投入远大于地震预报的投入,国家不设从事地震预报管理和研究机构,只在一些高等院校内进行地震预报的研究工作。因此,贯彻预防为主,防、抗、避、救相结合的方针,必须以“抗震(包括规划和设防)”为主体,只有这样,才能做到防止和减轻地震灾害。

4、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编制和实施是保障城市安全的重要方面

抗震防灾规划批准后,即成为该市的技术法规性文件,任何单位和个人在该市进行城市建设、工程建设时,都必须遵守城市抗震防灾规划中的各项规定和要求。我国按现行的地震烈度区划、地震动参数区划和抗震设计规范的规定,位于抗震设防区的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80%,大多数城市也都在抗震设防区。因此,做好抗震设防区的抗震设防就意味这80%以上国土面积的城市建设和工程建设的安全。同时,城市抗震防灾规划中的土地利用(含抗震设防区划)对甲、乙类模式要求做到对场地分区和地震动参数分区,考虑了场地土层的反应,这对城市的土地利用、规划、工程建设的场址选择都是很需要的,为合理、安全、经济的抗震设防提供了基础。

三、第117号部长令简介

(一)、与以往的五个有关规定的主要不同点

《抗震防灾规划管理规定》(第117号部长令)是在84年以来颁布的五个有关文件,即《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编制工作暂行规定》、《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编制工作补充规定》、《关于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编制和评审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抗震设防区划编制工作暂行规定》(上述四个文件都是抗震办发文)和《建设工程抗

御地震灾害管理规定》(部长令第38号)的基础上制订的,它和上述五个文件最大的不同是在内容上有很大调整,有强化、弱化的,有上升和下调的,有取消和更明确的,更主要的是规定了编制内容和深度应按有关技术规定执行。

1、上升了审批权限,将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由单独的审批改为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一并审批。因为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一项专业规划,理应在审批上和城市总体规划审批相一致。

2、降低了重点抗震城市的编制模式。1978年以来国家建委(建设部)曾先后三批确定了73个城市为全国抗震工作的重点城市,在以前的有关规定中都将全国重点抗震城市规定为按甲类模式编制抗震防灾规划。117号部长令规定是以城市的大小,并考虑地震强度的因素来决定按哪种模式规定编制,7度区的大城市按甲类模式,6度区的大城市及7度及以上中等城市按乙类模式编制。这一改变是非常重要的,其原因是当时确定重点抗震城市时主要考虑城市的地震危险性,其次才考虑其重要性和规模。地震危险性是变化的。因此,重点抗震城市实效性很强,有的其规模也就相当于一个县级市。因此,降低其编制模式是非常必要的。

3,强化和完善了罚则。以前的五个文件中,只有《建设工程抗御地震灾害管理规定》(建设部第38号部长令)有罚则,而其他四个文件都没有罚则。117号部长令强化和完善了罚则。

4,强化了各级抗震主管部门的动态管理。117号部长令中明确了城市抗震防灾主管部门应对城市抗震防灾进行动态管理。特别是按甲和乙类模式编制的城市抗震防灾规划,还应建立动态信息管理和查询系统。

5,弱化了城市抗震设防区划。原来的五个规定中有两个规定强调了地震危险性分析,中期的两个规定简化了地震危险性分析,但强调了土地利用规划,后来的规定中又明确了土地利用规划,含抗震设防区划,最后又强化了抗震设防区划。1996年出台的《抗震设防区划编制工作暂行规定》中明确规定对抗震设防区的城市都要求编制抗震设防区划,并要求除在城市抗震防灾规划中要有抗震设防区划外,还要有独立的抗震设防区划文本和图件。经过七年的实践认为抗震设防区划的确很重要,对实现抗震设防区的安全,经济和合理的抗震设计将提供重要的设防依据。但一个很好的抗震设防区划对地震动强度,场地破坏效应和分区(主要是场地的卓越周期)及其重要的抗震计算和抗震措施的配套要求,都要求有准确的规定,这项工作是十分困难的,而且工作量和要求的地震地质,工程地质和地震活动性和历史地震等大量的基础资料。因此,在117号部长令中把抗震设防区划作为城市抗震防灾规划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不再要求单独编制抗震设防区划,并规定了不同模式的抗震防灾规划中其抗震设防区划的内容深度都有所不同。

6,明确了城市抗震防灾规划达到的目标。以前的五个文件中没有明确达到的目标,只在工程中有目标要求。第117号部长令明确了小震,中震和罕遇地震时达到的目标,即:当遭受到多遇地震时城市一般功能正常;当遭遇到相当于抗

震设防烈度地震的地震时,城市一般功能及生命线系统基本正常,重要工矿企业能正常或很快恢复生产;当遭遇到罕遇地震时,城市功能不瘫痪,重要系统和生命线工程不遭受严重破坏,不发生严重的次生灾害。

7,在内容上也有些调整,即强化了工程建设和基础设施抗震设防要求,特别是抗震措施和实施方面的要求。这是几年来实践证明的地震灾害主要是由工程破坏引起的。

8,取消了恢复重建和应急预案。恢复重建是综合技术经济政策,规划为一体的体现。除和城市的破坏程度,财政有关外,还和长远规划有关,是中央和地方政府决策的;应急预案是地震发生后城市各职能部门的职责问题。因此,取消恢复重建和地震应急是理所应当的。

(二)抗震防灾规划的编制内容和审批

1、编制程序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编制程序大体上分为三步,即

⑴收集资料。主要包括与城市抗震防灾有关的基础资料,如城市的经济、性质、地理位置,人口、房屋、工程设施、供电、供水、交通、供热、医疗、供油、消防等系统建筑和运行情况。又如与地震有关的城市地震地质、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形地貌、断层、历史地震、场地环境、地震活动性、土层分布和工程建设时的钻孔资料。此外,根据需要还需补充适当的钻孔资料和现场实测以及做一些必要的研究工作。

⑵预测各类房屋、工程设施和设备的震害和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给出房屋震害程度的分布、场地稳定性评估和社会影响的评估。对重要的建(构)筑物和次生灾害严重的工程项目应进行单体工程的抗震能力分析。

⑶编制规划文本,在上述的基础资料和震害预测的基础上,选用成熟和先进的方法和软件,按国家有关规定的内容要求编制规划文本(包括:规划说明、图件、附录和管理软件等)。

2 模式

根据城市的规模、重要性,所处地震烈度的高低和抗震防灾要求等不同,分为甲、乙、丙三种模式。

七度和七度以上的大城市按甲类模式编制;

中等城市和六度以上的大城市按乙类模式编制;

其它城市按丙类模式编制。

不同模式其内容、深度、评审要求等都有所不同,并规定不同模式按国家规定的技术标准执行。

3.内容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管理规定》的建设部部长令第117号规定的规划内容和即将颁布的《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编制技术规范》的深度要求编制时,应根据不同城市的特点和需要,以人为本、平震结合、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编筹规划,贯彻“以预防为主,防、抗、救、避相结合的方针。强调了与城市总体规划保持一

致,同步编制、实施和修订,城市抗震防灾的现状,地震危险程度的估计,不同地震强度下的易损性分析和震害预测以及防灾能力的估计;城市的设防标准和防灾规划的目标;建设用地的评价与要求以及防灾措施等。

(1)城市抗震防灾的现状,包括建成区和规划区面积。各种建筑物的抗震设防和加固情况及存在的问题;道路、交通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公园、绿地、空旷场地和人防工程的分布及使用情况;次生灾害源点的分布及可能产生的次生灾害等。通过现状的描述,能对城市的抗震防灾能力,存在的薄弱环节,一旦遭受到设防烈度(或地震动参数)影响时的破坏状态有个基本估计。

(2)地震危险程度的估计,包括对断层及历史地震的分布、地形地貌的特点,地震动参数区划和地震区划的资料,综合判断对规划城市的地震危险程度和地震动参数或地震烈度。最后确定城市的防御目标。

(3)不同地震强度下易损性分析震害预测,包括对城市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的易损性分析或震害预测,对建(构)筑物及交通、通信、供水、供电等网络的震害预测或易损性分析,在一般情况下采用三个水准下的设防烈度大体相当于比设防烈度的低一度和高一度的三种强度时震害预测,并给出按五种破坏程度,即基本完好、轻微破坏、严重破坏和倒塌的预测百分比,作为抗震防灾规划的重要依据。

(4)城市抗震防灾能力评估,包括:根据地震危险性估计和地震强度或烈度区划、地震动参数区划确定的该城市地震烈度或地震动参数、城市抗震防灾现状中存在的抗震问题和易损性分析结果,综合对城市的抗震防灾能力给出总评价,并给出轻重的分布,通过抗震防灾的规划,逐步的改善抗震防灾能力,达到抗震减灾、防灾的目的。

(5)城市设防标准及规划目标:一般来说,城市设防标准是以国家颁布的该城市地震烈度区划和地震动参数区划为准,在有可靠的依据时,也可调整(但是需经有权部门的批准)。规定的目标是:当遭到多遇地震时(相当于设防烈度的0.645倍或相当于50年超越概率的63.5%)城市一般功能正常;当遭遇到相当于设防烈度(即50年基准期超越概率10%)时,城市一般功能和生命线系统基本正常,重要工厂企业能正常或很快恢复生产;但遭受罕遇地震时(即50年基准期超越概率为2-3%,相当于比设防烈度大一度)城市功能不瘫痪,要害系统和生命线工程不遭受严重破坏,不发生严重的次生灾害。以上是建设部部长令117号规定的规划目标,但具体对一个城市可以根据经济、科学技术等发达情况可以提高规划的目标,包括对不同设防水准下的提高或在同水准下的某些部分提高,但不能降低规划目标,并通过抗震防灾规划的实施来达到这一目标。

(6)建设用地评价与要求,主要包括:

A 城市抗震环境综合评价

对城市规划区内的发震断层,近远场地震等地震地质,地形、地貌和地震对场地的破坏效应(包括沙土液化、软土震陷、滑坡、地震断裂、泥石流、不均匀沉降等)对地震环境给出综合评价和处理防治措施。

B 抗震设防规划包括:场地适宜性分区、危险和不利地段的划分,对用地布局的抗震要求等。

场地适宜性分区应综合考虑地震动强度和场地破坏效益。对用地布局的抗震要求。建设时应选址对抗震有利的场地进行建设和不同的场地适宜建设的范围,不得在危险地段进行建设,在不利地段建设时,应采取有效的抗震措施。防止场地卓越周期和上部结构自振周期相近产生共振,造成破坏加重等。同时,为城市规划、建设和工程设计提供依据和参考。

C 各类用地上工程建设的抗震性能要求

△对液化场地应根据液化程度和上部结构的设防类别,采取全部消除、部分消除、增加上部结构处理和可不采取措施等四种方式(见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第4.3.6~4.3.9)。

△对地震时,可能造成的不均匀城建、震陷的场地,应采取夯实、换土、采用桩、筏和箱基措施。

△对场地内存有发震断裂时,要考虑断裂对工程的影响进行评价,一般情况下可忽略发震断裂错动对工程的影响。但对8、9度时土层覆盖层厚度分别小于60米和90米时应考虑最小避让距离的规定。不同重要的建筑避让距离规定见

△对泥石流和滑坡:应查明泥石流流动地段和方向,采取应急准备防止造成损失。对滑坡体应预先进行稳定性预测,确定滑坡体位置和滑动方向,对滑坡体及其影响区限制建设等措施。

总之,工程建设要考虑地震环境的影响,一般来说,对软弱地基要求上部结构有较好的刚性和整体性,并平面均匀对称,立面质量、刚度分布均匀,减少基础偏心和上部结构的扭转,合理设置防震缝,尽量不采用对不均匀沉降敏感的结构形式,如大跨、高层等。在这一场地的线结构如道路管线等,应能抵抗土壤介质的地震作用;在较好场地上的工程建设,一般来说对刚性建筑不利,因此,建造刚性建筑时,应采取削弱刚度的措施,如开结构洞和缝等,或采用低刚度的材料等。当然,还有很多要求,如近远场的差别等。

(1)防灾措施,第117号部长令非常强调工程设施和房屋的抗震防灾措施

A. 基础设施防灾措施,包括城市交通、通信、给排水、燃气、热力、电力等生命线系统,及消防、供油网络、医疗、粮食等重要设施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抗震能力分析,规划布局,规划措施等。这里要说明的是:过去将消防、医疗、粮食等都归纳为生命线系统,严格的说它不属于生命线系统,因为它们不是由点和线组成的串联系统。但这些系统又很重要,故称为重要设施。

B. 建(构)筑物的防灾措施,包括:建(构)筑物的现状,抗震设防和抗震加固措施,存在的主要问题,抗震能力的分析和规划措施等。对重要的建(构)筑物,超高建(构)筑物,人员密集的教育、文化、体育等工程和设施的布局、

间距和外部通道要求等。在有条件时应有管理数据库、地震监控系统和抢排险等保护措施。

C. 防止地震次生灾害措施,包括:对地震可能引起的水灾、火灾、爆炸、毒、细菌蔓延、放射性辐射和海啸等次生灾害源点分布、灾害种类及危害程度、防止和控制的规划措施和对策、抢排险方案等。(包括工程和设备)。

D. 避震疏散措施,包括:市、区、街坊级的疏散道路和疏散场地确定及人员疏散方案(包括搭建临时防震棚方案及场地)。同时,根据防灾需要设置避难中心等,以及应急疏散等措施。

E. 其他措施等,如对历史文化名域的文物、古迹、古建筑的保护和抗震防灾措施等。

4. 审批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按着审批权限及城市总体规划法定程序审批,审批前应由省、自治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直辖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专家评审、进行技术审查。专家应包括规划、勘察、抗震及省级地震主管部门的专家。甲、乙类模式的抗震防灾规划评审时,应有三名以上建设部全国城市抗震防灾规划专家委员会成员参加。全国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审查委员会委员由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聘任。(现建设部城市建设防灾减灾专家委员会)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经专家评审未通过的不能报批,经专家评审通过的,在报批前,编制单位必须根据专家评审意见修改、补充、完善后,按城市总体规划审批要求报批。

(三)抗震防灾规划实施和管理

1、管理

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综合管理。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管理工作。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按职能分工由主管城市抗震防灾工作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本市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工作,并监督实施。批准后的抗震防灾规划应向社会发布。

对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应进行动态管理,定期检查执行情况,随时积累变化数据,对执行中的问题及时向主管部门汇报。规划、城建和施工图审查等有关部门应依法提供有关资料。

2、实施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批准后,即成为该市的抗震防灾工作的技术法规文件,至批准之日起执行,解释权由市抗震办公室。按城市的职能分工由有关部门编制年度计划组织实施。实施时必须严格执行抗震防灾规划中的各项规定,对违者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有关规定处罚。

3、修订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应根据城市的发展,基本数据和设防标准的变化,科学技

术的前进定期修订。修订的基本条件是:

(1)城市总体规划修订时,抗震防灾规划必须修订;

(2)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基础资料变化时,如城市的区域的变化、房屋、工程设施基本数据的变化;城市的抗震设防依据的变化;国家对城市的规模、功能和性质有重大改变等和城市的经济状况的变化等。城市抗震防灾规划也需修订。

(3)实施当中遇有重大问题时,如场地分区与多数工程勘察提供的场地分类有差异时,某些规划指标过高或太低,与实际情况有较大的差异时,也需对抗震防灾规划修订。

在修订时,凡涉及到重大问题时,修订后应按原规划的有关规定要求评审和报批。

四几点建议

(一)扩大多灾种的综合防灾,由单一地震灾种的抗震防灾规划向多灾种的综合防灾发展。

地震、风、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虽然灾种不同,但在防灾对策、策略和措施上有不少共同之处,而且,只有对各种灾害都有防灾规划和措施,才能综合地提高防灾能力,保障城市的安全。国、内外不少研究者都很重视单灾种的减灾研究,也有少数学者对多灾种进行综合研究或以地震灾害为主考虑其他灾种的综合研究,就其水平而言还不高,特别是综合性方面。建设部抓了泉州的综合防灾试点,应尽快地总结经验向编制综合减灾规划发展。

(二)由多灾种的综合防灾向城市安全发展

多灾种的综合减灾多以自然灾害为主,随着城市的发展,各种人为的灾害、事故和突发事件造成的灾害越来越突出。这些都会危及城市安全。因此,不管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都会影响城市的安全。

(三)逐步开展村镇和区域的抗震防灾规划编制

从80年代起,建设部除对城市抗震防灾外,还抓了村镇企业和区域的抗震防灾。先后颁布了村镇抗震防灾规划编制指南,也办过编制村镇抗震防灾规划的学习班;区域抗震防灾规划90年代抓了京西北——晋冀蒙地区区域综合防御体系试点,并经过了验收,之后在苏鲁皖、长江三角洲地区、四川的西昌至甘孜地区,新疆的阿克苏地区也先后完成了区域抗震防灾体系。但后因建设部综合管理职能的削弱,这些工作也随之削弱。今后对有条件的地区和地震重点监视区及大城市群应编制区域的抗震防灾规划。村镇应结合新农村建设也应编制抗震防灾规划。

(四)加强对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技术内容、实施和指标的研究。如震害预测的方法、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估计的研究,又如某些指标特别是人均空旷场地、道路宽度(主、次干道)房屋密度、间距,疏散半径等以及与城市规划中的指标不协调的内容。同时要加强实施规划的研究。

产业发展与规划的内容

产业发展与规划的内容 产业规划内容与一个国家或地区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水平以及面临的发展问题等有密切的关系。产业发展与规划内容体现创新、特色和区域一体化等理念。立足行业和区域,但又要跳出行业和区域自身的限制,从长远来设计和确立产业发展蓝图,构建创新型的产业体系。产业规划一般包括以下内容:产业发展现状和特征的分析、产业发展目标和发展定位、产业发展重点方向、产业空间引导和产业发展政策等。 一、产业发展现状和特征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发展可分为不同的阶段,产业发展在各个阶段所面临的问题、发展的驱动因素、产业政策、空间布局特征及其区域经济影响作用明显不同。因此,产业发展和规划的前提条件是要立足不同行业的总体发展态势,从更广阔的区域背景条件出发,搞清楚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和特征。 (一)产业发展水平的判断 产业发展水平需要从行业和区域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和判断。首先要从不同行业的国际和国内发展趋势和特征出发,分析该行业在国际或国内同行业中的发展地位和优势,判断和分析该行业的总体发展水平。其次要在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分析各行业的比较优势和发展水平。有时从行业角度来看,某行业并不代表本行业发展趋势和最高水平,但从区域角度来看,却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相反,有些行业在区域发展中地位不一定突出,但它也许代表着行业的发展趋势。因此,对产业发展水平的判断,应该从行业自身和区域视角两个方面加以分析和判断。 (二)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准确分析和把握一个行业或一个地区不同行业在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是制定产业发展和规划的基础。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需要跳出区域或行业自身的束缚,从更广阔的区域和行业视角来分析产业整体、不同产业之间、产业内部等在发展水平、产业关联、资源利用、区域优势发挥、生态和环境保护、产业用地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或不足。 (三)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的基本格局及其特点分析

渭南市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实施方案

渭南市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实施方案 “十三五”(2016-2020年)是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建成富裕、文明、和谐、活力陕西东大门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科学编制和实施好“十三五”规划意义重大。根据中省“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会议精神和相关要求,结合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 深入研判国内外环境变化和影响,准确把握经济发展“三期叠加”、“新常态”等现实基础及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特征,遵循经济实现科学发展、自然实现可持续发展,社会实现包容性发展的基本规律,紧抓国家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加快“一带一路”建设、鼓励关中-天水经济区率先发展和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深入合作及省上支持渭南加快建设陕西东大门的重大战略机遇,立足科学发展、改革创新、富民强市,坚持优化经济结构、强化创新驱动、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均衡配置公共服务资源、加强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全面实施依法治国和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围绕关系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重大问题开展深入研究,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方向,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完善区域主体功能调控,推动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合理提出“十三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战略重点、目标任务和实施保障等,确保未来五年全市经济社

会发展达到新水平。 二、主要任务及分工 (一)开展重大问题研究。加强发展环境分析,充分吸收近年来中、省、市出台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和研究成果,重点围绕“十三五”时期我市发展环境、思路和目标、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培育和布局、城乡统筹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事业发展、民计民生改善、重点领域改革等重大问题开展前瞻性研究,为规划编制提供基础支撑。此项工作由市发改委统筹安排,各研究课题责任单位按照任务安排认真做好相关工作(详见附件1)。 (二)起草“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渭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是综合性、纲领性和战略性的规划,是编制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以及制定各项经济发展措施和年度计划的依据。渭南市“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由市政府提出、市人大审议批准。起草工作由市发改委牵头,市直有关部门参与。 (三)编制专项规划。专项规划是指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定领域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指导该领域发展改革以及审批、核准、备案重大项目和安排政府投资、引导社会资本投向的依据。此项工作由市发改委统筹安排,市有关部门具体承担相关专项规划编制工作(详见附件2)。 (四)编制区域规划。区域规划是以跨行政区的特定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总体规划在特定区域的细化和落实。渭南高新区、经开区、卤开区、华山景区总体规划由各开发区管委会提出,由市发改委组织专家审议,转报市政府审批。各开发区(园区)发展规划的编制,要符合市“十三五”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并与

某大学“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

某大学“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 【内容提要】规划是导向,是龙头,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各机关部门、二级学院要高度重视规划编制与管理工作,加强组织领导,要认真履行职责,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仔细研究,精心部署,周密安排,切实做好本部门负责或参与的规划编制工作。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我校切实推进“双一流”建设成果,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办学内涵,建成全国一流专科大学的重要历史阶段。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国家及x x省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以及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做好“十四五”时期学校各项事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推进学校内涵发展大力提升服务国家发展能力,特制订如下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20—2035年)》《xx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 020—2035年)》和国家、省“十四五”时期教育、文化等方面的改革发展规划为主要依据,紧密结合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凝聚智慧,立足学校实际,着眼学校未来,把握发展方向,理清发展思路,提出发展目标,明确发展重点,破解发展难题。谋划好建设全国一流专科院校的时间表与路线图,完成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 二、基本原则 1.科学定位,明确目标。科学分析总结学校“十三五”时期的发展成果、经验以及学校当前面临的形势,准确把握现有基础和发展潜

力,把握发展机遇,找准发展定位,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权威性。明确未来五年发展的奋斗目标、发展思路、发展措施,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使目标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可行性。 2.突出重点,深化改革。着眼于提高学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抓住关键环节,谋划好破解深层次难题的重大改革举措,集中力量解决学校发展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深化综合改革,创造发展条件,创新发展思路,落实发展措施。使规划真正成为引领学校改革与发展的行动指南。 3.凸显特色,服务区域。继承和弘扬学校办学经验、发展优势、凸显本学校专业特色,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符合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工、文两学科协调发展,相互支撑,办学优势特色更加明显,基础学科专业得到长足发展,整体办学水平进一步提升。 三、发展现状及面临趋势 (一)发展现状 1.专业规模逐步扩大。“十三五”期间,我校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能者治教,严谨治学的办学理念,秉承为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办学宗旨,正确处理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专业建设有了很大发展,形成了工、文结合的格局。专业由“十三五”初的17个发展到“十三五”末的19个,专业规模逐渐扩大。19个专业中,工科类专业9个,占47.4%;文科类专业10个,占5 2.6%。 2.办学特色更加明显。“十三五”期间,学校的传统优势和特色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学校现有校级特色专业1个,校级重点建设专业5个,特色(重点建设)专业占学校现有专业数的6%,属文科

智慧城市建设标准

智慧城市建设标准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智慧城市建设标准 智慧城市建设标准 宽带网络信息技术系统间远程通信和信 息交换局域网和城域网特定 要求第15部分:低速无线个 域网(WPAN)媒体访问控制和 物理层规范 GB/ 信息技术系统间远程通信和信 息交换无线高速率超宽带媒体 访问控制和物理层规范 GB/T26229-2010 信息技术系统间远程通信和信 息交换无线高速率超宽带媒体 访问控制和物理层接口规范 GB/T26230-2010 基于公用电信网的宽带客户网 络总体技术要求 GB/T28508-2012 广播电视网广播电视光缆干线同步数字体 系(SDH)传输接口技术规范 GB/T17881-1999 城市基础空间数据库城市用地分类代码CJJ46-91 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规 范 CJJ100-2004 城市地理空间信息共享与服务 元数据标准 CJJ/T144-2010地名信息交换格式GB/T 28226-2011 建筑物基础数据库建设电子档案元数据标准CJJ/T187-2012 城市公共信息平台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技术规范CJJ115-2007城市遥感信息应用技术规范CJJ/T151-2010 信息安全信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管理体 系审核指南 GB/T28450-2012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管 理评估要求 GB/T28453-2012信息安全技术引入可信第三方 的实体鉴别及接入架构规范 GB/T28455-2012 城乡规划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 标准 GB50137-2011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 年版) GB50180-93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98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98

大学“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

大学“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 今年是“十三五”规划的谋划之年,是高等教育全面推进改革创新、提高质量的关键时期。全面总结“十二五”规划实施的成绩和经验,存在的问题和原因,科学编制学校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为“十三五”规划),对于我校更好地抓住机遇、应对挑战,通过改革创新实现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认真编制好我校“十三五”规划,特制定本方案。 一、主要任务 围绕我校建设有特色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认真分析国内外同类型高校发展格局,立足于学校“十二五”期间发展状况,把握高等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规律,坚持依法治校,夯实基础,优化结构,提升内涵,着力改革创新,突出解决关系学校发展的重大问题,加快学校重点工作和关键环节综合改革,大力推进学校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发展,既表现在思路、方法和目标上创新,又体现在政策、项目和措施上落实,使规划成为指导学校未来五年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的行动纲领。 二、编制原则与要求 (一)科学定位,明确目标原则 在充分总结“十二五”规划目标落实情况下,全面梳理近几年我校的发展思路,总结办学特色和主要成绩,发现困

难,寻找差距,认真分析国家、行业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我校发展提出的新要求,科学论证“十三五”期间我校的发展目标、发展思路和建设重点,制定出有效的战略举措,使规划做到既立足实际又富有远见,既有科学性、前瞻性又具有可行性、可考核性。 (二)深化改革,创新思路原则 建设有特色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是我校未来发展的战略取向,要根据发展目标找准制约学校未来发展的体制和机制问题,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原有改革方案,抓住发展中的重点工作进行改革创新,制定出新的改革创新方案和措施,形成有利于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三)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原则 规划编制既要总揽全局,又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先为,有所后为”的原则。要突出创新人才培养、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与学科建设、和谐发展等重点工作,做到统筹规划、周密安排、分阶段建设,整体推进学校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规划编制中要树立节约意识,将财政和资源因素与各项规划相结合,规划内容要充分体现降低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建设节约型大学的思想。 (四)加强调研,注重衔接原则

《“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范本

《“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范本前言 2020年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的编制之年,XX “十四五”项规划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迈进新时代、立足新起点、开启新征程的关键五年规划,是谋划今后一个时期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为确保“十四五”各规划编制按照既定时间表和路线图有序推进,根据《XXX办公室关于印发XXX“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的要求,XXX组织专班,总结以往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做法和经验,结合本地实际,特此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工作思路 编制“十四五”规划,必须全面贯彻落实XXX,深入践行XXX 坚持“XXXX再深化XXXX着眼“十四五”期间巩固提升XXXX成果、全面贯彻XXX理念、加快XXX特征,全面总结分析“十三五”XXX 经验,全面扩大XXX重大课题,深入开展专题研究,统筹谋划“十四五”XXX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举措和保障措施,切实提高规划编制的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使其成为X“十四五”X工作的行动纲领。 二、主要任务

坚持全面谋划与突出重点相结合,全面总结“十三五”XXX经验,深入分析研判“十四五”XXX面临的时代背景和总体形势,围绕XXXX成果,深化XXX,全面实施XXXX提升XXX重点领域,X 形成系列专项课题研究报告。在此基础上,科学合理地提出“十四五”XXX目标指标、基本思路和重大举措,形成《XXX“十四五”规划》,增强规划的宏观性和指导性,突出规划的针对性和约束力,确保规划各项目标任务有力度、差别化、可落地、易评估。 三、重点内容设置 立足XXX实际和“十四五”面临的形势,以重大问题和重大需求为导向,我XX“十四五”规划拟从X个方面予以阐述。 四、组织领导 加强对规划编制的组织领导,压紧压实责任,现成立“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单位一把手或者企业法人 副组长:单位副手或者副总 成员:单位各部门负责人 领导小组下设1个综合协调联络专班、N个专项规划编制专班。 1.综合协调联络专班。

第十讲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教案资料

第十讲xx抗震防灾规划 1.城市防灾工程系统规划的主要任务 根据城市自然环境、灾害区划和城市地位,确定城市各项防灾标准,合理确定各项防灾设施的等级、规模;科学布局各项防灾措施;充分考虑防灾设施与城市常用设施的有机结合,制定防灾设施的统筹建设、综合利用、防护管理对策与措施。 2.城市防灾工程系统的构成与功能 城市防灾工程系统主要由城市消防工程、防洪(潮汛)工程、抗震工程、防袭工程及救灾生命线系统等组成。 (1)xx消防工程系统 城市消防工程系统有消防站(队)、消防给水管网、消火栓等设施。消防工程系统的功能是日常防范火灾、及时发现与迅速扑灭各种火灾,避免或减少火灾损失。 (2)城市防洪(潮、汛)工程系统 城市防洪(潮、汛)工程系统有防洪(潮、汛)堤、截洪沟、泄洪沟、分洪闸、防洪闸、排涝泵站等设施。城市防洪工程系统的功能是采用避、拦、堵、截、导等各种方法,抗御洪水和潮汛的侵袭,排除城区涝渍,保护城市安全。 (3)xx抗震工程系统 城市抗震系统主要在于加强建筑物、构筑物等抗震强度、合理布置避灾疏散场地和道路。 (4)城市人民防空袭工程系统(简称人防工程系统) 城市人防工程系统由防空袭指挥中心、专业防空设施、防空掩体工事、地下建筑、地下通道以及战时所需的地下仓库、水厂、变电站、医院等设施。平战结合,合理利用地下空间,地下商场、娱乐设施、地铁等均可属人防工程设

施范畴。有关人防工程设施在确保其安全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为城市日常活动使用。城市人防工程系统的功能是提供战时市民防御空袭、核战争的安全空间和物资供应。 (5)xx救灾生命线系统 城市救灾生命线系统由城市急救中心、疏运通道以及给水、供电、通讯等设施组成。城市救灾生命线系统的功能是在发生各种城市灾害时,提供医疗救护、运输以及供水、电、通讯调度等物质条件。 抗震设防地区:指地震烈度为六度及六度以上地区和今后有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区。 抗震设防区划:根据一个城市内不同地区(段)地震地质、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历史地震的区别,反映其地震作用强度和震害分布差异,在综合考虑城市不同地区(段)功能和工程结构特点等因素的基础上,确定不同地区的设防烈度和设计动参数。 生命线工程:指对城市功能、人民生活和生产活动有重大影响的供电、供水、供热、交通、通讯枢纽、医疗卫生、消防等工程系统。 次生灾害:指地震时由于工程结构、设施、设备等破坏或地表的变化(如滑坡、地裂、错动、喷砂等)而引起的二次或三次灾害。诸如因地震引起的水灾、火灾、爆炸、海啸、有毒物质的扩散、放射物质的逸散、疫病蔓延等。 一、xx抗震防灾规划编制内容 1.抗震防灾规划的编制 抗震防灾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专业规划,应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在抗震设防地区内的城市和大型工矿企业都必须编制。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由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编制。大型工矿企业抗震防灾规划由企业组织编制,并纳入企业发展规划。2.抗震防灾规划的主要内容 规划纲要;

集团十四五规划编制(2020年编制可直接用,也可用于公司发展规划)

“十四五”规划报告 ——推动跨界发展提高产业格局 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发展已进入了相对低增长的新常态,企业面临的困境需要通过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来解决。为了适应改革发展步伐,XXXXXXXXX积极探索转型发展路径,顺应时代发展新趋势,创新突破、多措并举,想法设法盘活资源资产,开辟XXXXXXXXXXX产业,努力实现XXXXXX产业的融合发展、跨界发展,走出一条符合XXXXXXXXX实际的新路径。 一、“十三五”发展评估 (一)主要经济指标回顾 根据财务报表显示,XXXXXX年,XXXXXXXXX总资产XXXXX 亿元,净资产XXXXX亿元,累计实现营业收入XXXXX万元,净利润XXXX万元。XXX年XX-XXX月份,XXXXXXXXX总资产达XXXX 亿元,净资产XXXX亿元,累计实现营业收入XXXXX万元,净利 润XXX万元,分 别比XXXX年累计增长XXXXX%、XXXX%、-XXXX%、XXXXXX%。 因XXXXX年底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导致XXXXX年营业收入有一定幅度的下降。其他指标均有不同程度增长,其中净利润指标增长程度较高。详见下表:

1、综合改革方面 优化企业内部管理结构。一是对企业管理层级不断压缩,通过内部择优与市场化配置相结合,组织架构调整逐步到位。二是强化绩效考核,突出过程监控。三是加强制度建设,适时推出了一批新

的规章制度,使相关工作进一步得到规范和强化。四是狠抓作风建设,不断改进工作作风。 2、资源盘活盘优方面 一是国有房产租赁方面,严格按照市场化操作,公开招租,统一政策、标准及尺度。XXXXX年XX-XXX月,实现房租收入XXXXX 万元。二是拟通过XXXXXXXXX林场棚改项目及生态养老项目的建设,盘活林场土地资源。三是通过减持XXXXX万股XXXXX股票,实现投资利润XXXXX万元,股票投资回报率达XXXX%。四是充分利用暂时闲置的资金做好理财项目,实现经济收益提质增效。 3、贸易发展方面 项目决定产业结构,关系到发展方向。XXXX年,XXXXXXXXX 抓住XXXXX实施联手、联营、联盟的战略契机,利用优质资源,开展与XXXXXXXXX的贸易业务,有效增加了集团营业收入,现金流有了明显改善。 (三)存在不足 “十三五”期间,面临严峻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虽然XXXXXXXXX在资产管理及项目发展方面取得了一些实质性进展,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1)XXXX企业仍然存在着产权结构单一、权责不够明确和内部管理机制不够灵活等问题;(2)XXXXXXXXX对资产的监管力度尚且不够充分,发展活力和动力仍显不足;(3)XXXXXXXXX存量资源的闲置和现有运作下的盈利模式有待改善。为此,在“十三五”规划工作中,集团将不断拓宽思

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焦桥镇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为进一步促进焦桥镇农村文化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根据市县文件精神和镇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结合我镇文化发展特色及现状,编制本规划。 一、文化事业发展现状 (一)发展现状。近年来,我镇坚持把文化工作纳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同时把文化工作纳入目标管理,与中心工作同步部署,同落实、同考核、同奖惩。以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为中心,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同时,以城乡文明共建、共促、共享活动为契机,大力争取支持,加强村级文体设施建设。目前,建有镇文化中心一处,图书馆一处,48个行政村实现了村村有文化大院,31个村配备了健身器材。全镇有艺术表演团体9个,培训和审批社会体育指导员50多人,群众健身点50多个;成立体育协会5个,极大的丰富了群众生活。 (二)存在问题。一是基层文化基础设施陈旧落后;二是基层文化事业建设投入总量偏少;三是基层文化队伍青黄不接,专业人才匮乏;四是文化站(中心)编制、机构、活动阵地未完全落实,管理体制不顺。五是现有剧文艺表演团体演员队伍青黄不接,已不适应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观赏要求,缺乏一批有影响力、具有较强时代特征的优秀文艺作品。 二、总体思路、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 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加大政府投入,调整资源配置,深化体制改革,加强设施建设,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政策调控,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农村文化建设,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倡导科学、文明,克服愚昧、落后,促进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二)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改造建设1个文化中心,1个图书馆,扶持建设5个村剧团,30个新农村示范文化室,培育发展20个农村示范文化大院(文化专业户),创建省级文化体育先进镇。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要将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列入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加大资金投入,积极推进“一馆一站一室”建设。积极争取上级政策及资 金支持,镇财政设立专项资金,每年投入至少50万元,扶持建设10个新农村示范文化室,发展10户农村示范文化大院,为,农民放映300场电影。 (二)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 镇综合文化站补充人员。鼓励、吸引高校毕业生到镇综合文化站工作,加强文化从业人员及农村文艺骨干的培训,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的作用,巩固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农村文化单位和基层文化工作者予以表彰奖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管理规定(建设部令第117号20031101实行)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管理规定 2003-09-19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令第117号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管理规定》已于2003年7月1日经第11次部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发布,自2003年11月1日起施行。 部长汪光焘 二○○三年九月十九日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管理规定 第一条为了提高城市的综合抗震防灾能力,减轻地震灾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在抗震设防区的城市,编制与实施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必须遵守本规定。 本规定所称抗震设防区,是指地震基本烈度六度及六度以上地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的地区)。 第三条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专业规划。在抗震设防区的城市,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必须包括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规划范围应当与城市总体规划相一致,并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步实施。 城市总体规划与防震减灾规划应当相互协调。 第四条城市抗震规划的编制要贯彻“预防为主,防、抗、避、救相结合”的方针,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突出重点。 第五条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的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综合管理工作。 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管理工作。 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编制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并监督实施。 第六条编制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应当对城市抗震防灾有关的城市建设、地震地质、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形地貌、土层分布及地震活动性等情况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取得准确的基础资料。 有关单位应当依法为编制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提供必需的资料。 第七条编制和实施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应当符合有关的标准和技术,应当采用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 第八条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编制应当达到下列基本目标: (一)当遭受多遇地震时,城市一般功能正常;

关于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编制及其有关问题

关于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编制及其有关问题 一、编制概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编制和实施抗震防灾规划的重要意义 1、防止和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措施; 2、贯彻建设部和国务院等法规的重要体现; 3、贯彻“以预防为主,防、抗、避、救相结合”的方针重要内容; 4、是城市建设、规划和工程建设的基本依据。 三、《城市抗震防灾管理规定》建设部部长令第117号简介 (一)与以往五个有关规定的主要不同点。 (二)抗震防灾规划的编制和审批。 1、编制程序 2、编制模式 3、编制内容 4、审批 (三)抗震防灾规划的实施和管理 1、管理 2、实施 3、修订 四、几点建议 1、扩大多灾种的综合防灾 2、由综合防灾向城市安全发展 3、逐步开展村镇和区域抗震防灾规划的编制 4、加强城市抗震防灾技术研究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编制及其有关问题 一、概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编制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和实施是我部一项重要的工作,城市总体规划中明确规定: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一部分,是一项专业规划。我部自1981年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编制试点以来,截至2001年底的统计,全国近2520多个抗震设防区的县、市(包括4个直辖市,15个副省级市和268个地级市所辖区、县、市)已有近1600多个县、市完成了抗震防灾规划的编制工作,有的已在实施。其中完成比较好的有:山东省的124个设防区的县、市已完成111个,占90%;安徽省73个县、市完成了58个,占83%;其他,如江苏、云南、陕西、新疆、河北、河南等省,完成的也比较好,但这里必须指出的是完成的抗震防灾规划都是早期,很不完善。不少城市的抗震防灾规划得到实施,在城市建设、规划、工程建设和减轻地震灾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陕西西安,安徽的合肥,云南的昆明,河南的安阳等城市的抗震防灾规划在城市建设、规划、工程建设中都起到了指导作用。在已发生过地震的城市起到了减轻地震灾害的作用,如新疆的柯坪地震、伽师地震,内蒙的包头地震,云南的丽江地震,河北的张北地震在地震发生后,按防灾规划的要求,指导抗震救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1996年5月3日的内蒙古包头6.4级强震,震中仅离包头市10公里,震中烈度8度强,由于包头市完成了城市抗震防灾规划,这次地震仅死亡28人,伤403人。地震发生后,包头市委、市政府按包头市抗震防灾规划实施了救灾方案,成立了抗震救灾指挥部,采取了紧急避难和抢险救灾等措施,使救灾工作顺利进行,人民生活很快的恢复了正常。 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这里不展开讲) 1、和城市总体规划结合的不够好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应是城市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也是一项专业规划,多数内容都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统一实施。但不少城市的抗震防灾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结合的不好,甚至在规划区范围、年限和重要内容等方面都不一致。 2、编制的时间过长,有的长达几年 由于受到试点的影响,比较重视震害预测和地震危险性分析等技术性强的工作,耗费的时间过长,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3、重点不突出,不结合城市实际,可操作性不强 多数抗震防灾规划都未反映出城市的特点和实际,对不属于防灾的内容过多(本应是各职能部门的正常工作范围),特别是生命线系统的防灾规划。 4、基础资料滞后,特别是城市建设方面的数据。 5、发展的不平衡,直辖市编制迟缓,90年代初编制快,90年代末一直到现在编制缓慢。2003年11月1日起施行的《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管理规定》(建设部第117号部长令)至今已三年多了也只有福建省泉州和厦门的试点。 6、震害预测问题突出。 近年来震害预测的方法基本上没有发展,工程的震害预测过去以群体为主,

规划编制实施方案

规划编制实施方案 篇一:布局编制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党地方、国务院关于大力开展农村土地整治的无关精神,统筹安排、科学指点土地整治活动,落实最严厉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厉的节约用地制度,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依据和省国土资源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国土资耕发[20XX]号)和市国土资源局的文件精神,结合 的实际,特编制本实施方案。 一、指点思维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落实党地方国务院关于大力推动土地整治的决策部署,以落实“两个最严厉”土地治理制度、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为根本目的,以全体推动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为平台,以优化城乡用地结构、添加有效耕地面积、进步耕地品质和改善生态环境为重点,统筹安排土地开发整顿复垦等土地整治活动,协调好土地整治与耕地保护、产业发展、城乡建设和生态建设的关系,促进我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逾越式发展。 二、编制准则

1、依法依规科学布局。以《土地治理法》等无关法律法规为根据,细化和落实《 区土天时用总体布局(20XX-2020年)》对土地整治的部署安排,正当确定土地整治指标,明确布局期间的补充耕地任务、土地整治严重工程和相干政策措施等,确保布局的全面实施。 2、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围绕协调推动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以土地整治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相结合为平台,整合资源,聚合资金,统筹推动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进步耕地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发挥土地整治综合效益。 3、上下结合互相协调。坚持自上而下、上下结合,充分思考各地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土地整治潜力,统筹安排全区土地整治指标任务,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做到上下衔接;增强部门协调,做好与城乡布局、区域布局、行业布局等相干布局的衔接。 4、专家领衔公众参与。充分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专家队伍,增强协作,广泛听取专家意见,做好土地整治布局的咨询论证。采取多种形式和渠道,扩大布局编制的公众参与,顺便要思考相干利益人的意见,加强布局修编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实行科学、专制决策。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 Standard for urban planning on earthquake resistance and hazardous prevention GB 50413-2007 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施行日期:2 0 0 7年11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公告 第628号 建设部关于发布国家标准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的公告 现批准《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50413-2007,自2007年11月1日起实施。其中,第1.0.5、3.0.1、 3.0.2 (1)、 3.0.4、 3.0.6、4.1.4、 4.2.2、 4.2.3、5.2.6 (1、 2、 3)、 6.2.1、 6.2.2、 7.1.2、8.2.6、 8.2.7、8.2.8条(款)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标准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2007年4月13日 前言 本标准是根据建设部《关于印发(2002~2003年度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 (建标[2003]102号)的要求,由北京工业大学抗震减灾研究所会同有关的规划、设计、勘察、研究和教学单位编制而成。 在编制过程中,编制组开展了专题研究和试点研究,调查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大地震的经验教训,总结了我国二十多年来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编制和实施的经验和教训,充分吸收了当前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采纳了地震工程的新科研成果,考虑了我国的经济条件和工程实践,并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征求了有关规划、设计、

城市改造公园绿地的防灾规划指标研究

城市改造公园绿地的防灾规划指标研究 张瑶齐凯王强 【摘要】公园绿地是重要的避难场所之一,近些年各地编制了防灾规划和多种防灾标准,但在当前大规模的城市更新过程中,公园绿地的改造仍缺乏防灾设计。本文通过研究公园避灾减灾规划要素,借鉴控规中对控制指标的方式,将改造公园设计与城市规划选址布局、抗震、消防规范要求相结合,建立改造公园绿地的防灾指标体系,加强改造公园的防灾设计,在提升城市形象、改善人居环境的同时,提高公园绿地的防灾性能,减少防灾设施的专项投入。 【关键词】应急避难;改造公园绿地;防灾规划指标 1.前言 公园绿地是城市建设用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自然生态环境、人民生活质量的保障,同时也是城市防灾减灾的空间载体,在地震、火灾等灾害发生时,作为应急避难场地,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防灾研究起步较晚,多数已建的公园绿地缺乏防灾设计,公园绿地的防灾减灾功能并不能充分发挥。 近些年灾害频仍,为了提高防灾效率,国家和地方出台了一系列防灾标准,有《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GB50413-2007)、《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计》(GB21734-2008)、江苏省《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技术标准》(意见征求稿)……许多城市编制了防灾专项规划,如北京市中心区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纲要2005~2020、西安城区应急避难场所规划(2009-2020) 在快速城市化的时代背景下,在大规模的城市更新、市容整治中,公园绿地的提升工程比比皆是。然而除了响应国际号召、专门的防灾公园改造和建设,大批量的一般公园改造仅作为市容改善的举措,并没有融入防灾设计。公园绿地作为城市建设用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的应急避难场地,控规和防灾专项规划中给予的指标控制并不充分,导致了防灾规划操作性差,与实际建设脱节。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本文借鉴控规中对控制指标的方式,将公园设计与规划选址布局、抗震、消防要求相结合,建立改造公园绿地的防灾指标体系,指导公园改造的设计、评审、

(完整版)XXX集团公司“十三五”产业发展规划

XXXXXXXXXXXXX 公司“十三五”发展规划 起草部门:XXXXXX 主管领导: 编制日期:

目录 1前言 (1) 2 基本情况 (1) 2.1企业概况 (1) 2.1.1企业简介 (2) 2.1.2 组织机构与管理体制 (2) 2.1.3.业务范围 (3) 2.2 经营管理状况 (3) 2.2 1企业资产情况 (3) 2.2.2 人力资源状况 (3) 2.2.3 经营管理情况 (4) 2.3 企业“十二五”规划预计完成情况 (5) 2.3.1研发及持续改进 (6) 2.3.2技改项目 (7) 2.3.3 物资采购 (9) 2.3.4生产制造 (9) 2.3.5安全质量 (10) 2.3.6人力资源 (12) 2.3.7财务资产 (12) 3 发展环境分析 (13) 3.1 宏观环境分析 (13) 3.1.1 经济环境分析 (13) 3.1.2政治环境分析 (14) 3.1.3、社会因素 (15) 3.1.4、技术环境 (15) 3.2 企业核心业务发展趋势及市场分析 (16) 3.3竞争力分析 (17) 3.3.1 竞争对手分析 (17) 3.3.2.主要优势 (19) 3.3.3 存在的问题 (21)

4 规划总体思路与目标 (23) 4.1 指导思想 (23) 4.2战略定位 (23) 4.3总体思路 (23) 4.4 发展目标 (26) 4.4.1.总体目标 (26) 4.4.2.具体目标 (26) 5 “十三五”规划重点 (27) 5.1业务发展规划 (27) 5.1.1 总体目标 (27) 5.1.2 规划重点 (29) 5.2 业务支撑体系建设规划 (32) 5.2.1 内部管控 (32) 5.2.2 市场营销 (34) 5.2.3 生产制造 (35) 5.3.4质量、安全 (36) 5.3.5人力资源 (42) 5.3.6 物资采购 (44) 6 “十三五”规划投资及效益分析 (46) 6.1投资方向与规模 (46) 6.2 资金筹措 (49) 7 保障措施及建议 (49) 7.1保障措施 (49) 7.1.1加强领导,强化组织实施 (49) 7.1.2 以人为本,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50) 7.1.3加强市场交流与合作,拓展新市场 (50) 7.1.4释放产线产能,增强履约能力 (50) 7.1.5完善管理体系,提高运行效率 (50) 7.2 公司建议 (51)

排水专项规划编制细则

城市排水专项规划纲要 第一章编制说明 为确保我省城镇排水专项规划质量,规范城镇排水专项规划编制工作,使其科学化和制度化,以促进我省排水事业健康快速发展,特制定本纲要。本纲要适用于我省城市和镇的排水专项规划。 城镇排水专项规划在城镇总体规划的指导下进行规划设计,是对城镇总体规划的深化和细化,其成果应包括规划文本、规划说明书、规划图册和附录四大部分。城镇排水专项规划要综合工程技术、社会经济、环境保护等多方因素,从系统工程的角度,因地制宜地科学确定城镇排水体制、排水管网系统、城镇污水处理厂及排水水体,促进城镇科学、可持续发展。 城镇排水工程专项规划编制单位须有相应的规划设计资质。 第二章编制原则 一、充分合理利用城镇原有排水设施功能。 二、统一规划,远近结合,适度超前,分步实施。 三、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科学环保,利于城镇人居环境。 四、远期雨污分流。应充分回收利用城镇雨水及处理后的污水,科学合理处置污泥。 五、符合城镇总体规划,促进城镇长远发展。 第三章成果格式 一、规划文本 (一)总论 (二)排水体制 (三)污水系统规划

(四)雨水系统规划 (五)工程管线综合规划 (六)排水管材选用与附属构筑物 (七)再生水利用规划 (八)近期建设规划 (九)投资估算 (十)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二、规划说明书 (一)总论 1、规划依据 2、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 3、规划期限及规划范围 规划年限分为近期和远期,近期一般为5年,远期一般为15-20年。且规划期限应与城镇总体规划一致。规划范围依据城镇总体规划确定范围,并应考虑与远景发展的衔接。 4、规划目标 城镇排水专项规划以显著提高城镇公共排水功能和改善城镇水环境为目标,通过合理确定城镇排水设施标准、布局、建设时序,达到雨水能及时排除、污水能有效治理,同时,要兼顾初期雨水的截流、调蓄和处理,排涝与治污并重,处理和利用并举,改善城镇水环境。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及环境保护等相关要求,提出近远期城镇污水处理率、城镇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城镇雨水管道服务面积普及率、城镇污水管道服务面积普及率等规划指标值。 (二)城镇概况 1、自然条件 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行政辖区、气候气象、降水与蒸发、水文、工程

城乡建设防灾减灾

城乡建设防灾减灾“十二五”规划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目录 序言 一、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 1 (一)发展成就 1 (二)主要问题 5 (三)面临形势 6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规划指标8 (一)指导思想8 (二)基本原则8 (三)规划指标8 三、主要任务10 (一)加强法规、标准、制度建设10 (二)全面开展城乡规划编制实施11 (三)积极推进防灾避难场所建设12 (四)确保市政公用设施抗灾能力13 (五)提高城乡房屋建筑抗灾能力14 (六)提高灾害应急和恢复重建能力15 四、保障措施15 (一)加强队伍建设与政策研究15 (二)推动抗灾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16 (三)开展防灾减灾教育与国际合作17

序言 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住房城乡建设部“十二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要求,制定本规划。本规划是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十二五”专项规划之一,内容涵盖城乡防灾规划、房屋建筑和市政公用设施抗灾设防、城乡加固改造和灾后恢复重建,是各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履行公共服务职能、制定防灾减灾政策、安排防灾减灾工作的依据。 城乡建设防灾减灾“十二五”规划 一、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 “十一五”期间,我国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快速发展,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在总结防御和应对特大自然灾害经验的基础上,突出工作重点,注重工作实效,经过全系统共同努力,成功应对特大自然灾害,城乡建设防灾减灾能力明显提高。 (一)发展成就 1、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 “十一五”期间,《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城乡规划法》和《防震减灾法》相继出台或修订,规定城乡规划应符合防灾减灾的需求,并提出了防灾避难场所建设、新建工程抗震设防、既有工程抗震加固等方面的要求。汶川地震发生后出台的《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提出了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方针、原则,并对过渡性安置、调查评估、恢复重建规划和实施等内容作了全面规定。《房屋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管理规定》、《市政公用设施抗灾设防管理规定》、《关于加强建设系统防灾减灾工作的意见》、《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建设系统抗震防灾工作要点》、《关于加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提高城市防灾避险能力的意见》、《市政公用设施抗震设防专项论证技术要点》等一系列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相继出台,有效指导了城乡建设防灾减灾工作。各地通过制订有关法规或规范性文件,强化了工程抗灾设防管理和应对各类自然灾害的应急管理工作。 2、技术标准体系逐步完善 “十一五”期间,颁布实施了《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村庄整治技术规范》、《镇(乡)村建筑抗震技术规程》,编制了《农村民居抗震设计图集》,完成了《镇(乡)村防灾规划标准》的审查工作。汶川地震发生后,组织编制了《地震灾后建筑鉴定与加固技术指南》,修订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建筑抗震鉴定标准》、《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等技术标准,进一步完善了防灾减灾技术标准体系。 3、建筑工程抗灾设防监管取得进展 “十一五”期间,房屋建筑和市政公用设施抗灾设防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强,抗震和结构安全已成为重要监管内容。一是在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中增加了关于超限大跨空间结构审查的有关内容,并对奥运工程、世博工程等进行专项审查,确保了其抗震安全。二是推动各地实施市政公用设施抗震设防专项论证制度。三是加强对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的技术支持和质量监管,出台了《中小学校舍抗震加固图集》、《全国中小学校舍抗震鉴定与加固示例》等技术性文件。

企业发展规划报告编制大纲

企业发展规划报告编制大纲1 总论 1.1企业基本情况 1.1.1企业概况 1.1.2组织结构 1.1.3法人法理结构 1.1.4主要经济指标 1.1.5主业构成及发展回顾 1.1.6重点下属企业概况 1.2规划编制背景 1.3规划范围及时限 1.3.1规划范围 1.3.2 规划时限 1.4规划依据 1.5规划方法 1.6规划主要结论 1.6.1产业规模及结构 1.6.2资源消耗或占用 1.6.3投资规模及经济效益 1.6.4节能减排指标 2 企业发展环境分析 2.1 宏观环境 2.2 行业发展形势 2.3 竞争力分析 2.3.1 企业发展竞争力分析 2.3.2 主要产品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 3 指导思想、规划原则和发展目标 3.1 指导思想 3.2 规划原则 3.3 发展目标 3.3.1 总体目标 3.3.2 产业结构(调整)目标 3.3.3 主要经济指标 3.3.4 产权结构(调整)目标 3.3.5 组织结构(调整)目标 3.3.6 信息化建设目标 3.3.7 财务目标 3.3.8 国际化并购与经营目标 3.3.9 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目标 3.3.10 人力资源目标 3.3.11 企业文化目标 3.3.12 安全、环保、节能目标 3.3.13 绿色发展指标

4 产业发展规划 4.1 总体发展思路 4.2 产业发展路线和实施重点 4.3 重点项目实施方案 5 空间布局规划 6 支撑体系规划 6.1 资源配置 6.1.1 原料资源配置 6.1.2 公用工程配置 6.1.3 人力资源管理 6.1.4 投资和融资规划 6.2 市场营销 6.3 技术创新与科研开发 6.4 国际化并购与经营 7 环境保护及节能减排规划 7.1 企业环境保护及节能减排现状 7.2 规划项目“三废”排放及能源消费情况7.3 主要污染控制措施 7.3.1 水污染控制 7.3.2 大气污染控制 7.3.3 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措施 7.3.4 环保机制与监督 7.4 主要节约能源措施 7.4.1 生产节能 7.4.2 管理节能 8 安全生产规划 8.1 安全生产现状 8.2 主要危害因素分析 8.3 安全生产规划 8.3.1 安全管理体系建设 8.3.2 安全布局 8.3.3 安全防控设施 8.3.4 应急措施 8.3.5 安全教育培训 9 规划效果分析 9.1 产业规模及结构分析 9.1.1 产业规模 9.1.2 产业结构调整 9.2 资源消耗或占用 9.3 投资规模及效益 9.4 节能减排分析 10 规划实施建议 10.1 战略规划管理建议 10.2 管理体制创新建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