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其三》赏析
古代诗歌鉴赏表现手法鉴赏
根据答案及评分标准,你能总结出诗歌表现手法 鉴赏的评分要点 即具体的解题步骤是什么吗?
二、结论:鉴赏诗歌表现手法通常分四步走
1、明确说出表现手法是什么。
(如借景抒情,白描,工笔细描,拟人,动静结合等, 给1分)
2、该种手法在诗歌中的体现。
(要求:结合关键词句描述,给1分)
3、分析该手法所达到的描写景物的效果。
参考答案1:这首诗景中含情(1分)。 诗人从燕子落笔, 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入草堂书斋,“点污琴书” 的活动。(1分)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可爱之态,又生 动传神地表现了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 昵。(2分)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 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 情(2分) 参考答案2:这首诗借景抒情(1分)。诗人通过对燕子 频频飞入草堂书斋扰人情景的生动描写(1分)。借燕子 引出禽鸟也好像欺负人的感慨,(2分)表现出诗人远客 孤居的诸多烦恼和心绪不宁的神情(2分)
首联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开篇便以急风、高天、长啸的猿 声,清渚、白沙、盘旋的飞鸟这六个秋天特有的意象,营造出一种萧瑟、肃杀的 深秋意境,奠定了全诗低沉的基调。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的“落木”承首联第一句的 “风急天高”,为仰视所见;“长江”承第二句“渚清沙白”,乃俯视所得,无 边落木潇潇之声与不尽长江滚滚之势将秋意推向深广,境界更为阔大、旷远,从 而使后面抒发的老病孤愁之情也有了更有力的依托。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由颔联写景转而抒情,抒发自己羁 旅漂泊之苦,晚年抱病登台的孤独。
以乐景衬哀情
动静结合
⒌动静技巧
化静为动 化动为静
(补例:李白《望庐山瀑布》)
⒍虚实结合 作用: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开拓 诗中的意境。
《杜甫诗选绝句漫兴九首》(杜甫)全文翻译注释赏析
《杜甫诗选绝句漫兴九首》(杜甫)全文翻译注释赏析杜甫诗选绝句漫兴九首杜甫系列:杜甫诗选|杜甫诗集杜甫诗选绝句漫兴九首其一【原文】眼见客愁愁不醒1,无赖2春色到江亭。
即遣花开深造次3,便4教莺语太丁宁。
【注释】1不醒:沉醉迷惘。
2无赖:不懂人情。
3即:即刻,马上。
造次:鲁莽,轻率。
4便:又。
【译文】眼见我沉浸在客居愁思中不能自拔,不懂人情的春色却莽撞地来到了江亭。
花儿马上开放太过轻率,莺鸟时时歌唱实在吵闹。
【赏析】这组绝句写于肃宗上元二年(761),也就是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
题作「漫兴」,包含了兴之所至、信手拈来之意,也说明不是同时写成的。
从九首绝句的内容来看,应当是由春至夏的过程中写出的,也有次序可循。
成都草堂周围的景色十分优美,诗人生活在那里也比较安定闲适。
然而,忧国忧民的诗人始终无法忘记国家正蒙受的灾难、百姓有家不能归的痛苦,所以,尽管春光明媚,繁花在前,依然觉得愁思满怀。
「眼见客愁愁不醒」一句,概括地写出了诗人忧愁不堪的心境。
「不醒」二字逼真地刻画了诗人沉醉迷惘的心理状态。
然而,春色却似乎不晓人情,它莽撞地来到江亭,闯入诗人的眼帘。
明媚的春光本来是令人愉悦的,无奈诗人此刻正被客愁困扰,看到这突然而至的春色,竟平添了几许烦忧。
春光急匆匆地催遣花开,又令莺鸟频频歌唱,好像在故意捉弄愁思绵绵的他乡游子。
看到这番景象,诗人怎能不恼怒伤怀?诗中恼春烦春的情景,与《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意境颇为相似。
只不过诗人所处的环境有所不同,愁思也有所不同。
写《春望》时,诗人身处乱中,愁思激切;写此诗时,诗人暂得安定,愁思绵绵。
诗人善用反衬手法,在情与景的对立中深化情感,增强诗的艺术效果。
望江亭春色顿觉其无赖莽撞,见繁花盛开则深感其轻率造次,闻莺鸟啼鸣又嫌其过于吵闹,这种艺术手法的巧妙运用,为本诗增色不少。
清人仇兆鳌评此诗说:「人当适意时,春光亦若有情;人当失意时,春色亦成无赖。
」(《杜诗详注》卷九)其二【原文】手种桃李非无主,野老1墙低还是家。
《杜甫诗选绝句四首(其三)》(杜甫)原文及翻译
《杜甫诗选绝句四首(其三)》(杜甫)原文及翻译杜甫诗选绝句四首(其三)杜甫系列:杜甫诗选|杜甫诗集杜甫诗选绝句四首(其三)【原文】两个黄鹂1鸣翠柳,一行白鹭2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3,门泊4东吴万里船。
【注释】1黄鹂:即黄莺。
2鹭:鹭鸶,一种水鸟。
春夏间活动于水边或水田中,以小鱼和其他一些水生动物为主食。
3西岭:指岷山。
千秋雪:指终年不化的积雪。
4泊:停靠。
【译文】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枝上鸣唱,一行白鹭飞上了蔚蓝的天空。
透过窗子可以看到西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著来自万里之外的东吴的船只。
【赏析】这首诗是杜甫于广德二年(764)在成都草堂居住时所作。
全诗运用了对仗的手法,四句话在内容上相对独立,各自描绘了一幅画面,但其中所包含的诗人的思想感情却把它们营造成一个统一的意境。
第一句描写了绿柳上两只正在欢唱的黄鹂,画面有声有色,看上去让人欢愉,意境清新而优美。
紧接着写蓝天上一行自由飞翔的白鹭,它们整齐划一,姿态十分优美。
黄鹂、翠柳透出的是活泼的意境,白鹭、青天则让人感到宁静、安逸。
「鸣」写出了鸟儿的怡然自得,「上」表明白鹭的悠然飘逸。
在这幅春景图中,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相互交错,既描绘出了一个明媚的春天,又让人感受到诗人心中的欢快。
第三句写的是诗人站在窗前眺望远处的西山雪岭的情景。
「千秋雪」给人以时间久远的感觉。
「含」字表明作者是站在窗前向外远望,这情景如同一幅嵌入窗框的图画。
第四句是说诗人不经意间看到了门外江边泊著的船只。
「万里船」表明空间之广,细细揣摩,含有很深的意味:战乱已经平定,交通也已恢复,船只可以在万里之内畅行。
「万里船」是对「千秋雪」的呼应,空间很广,时间也很久远。
诗人虽在草堂,但思绪却连接着千年的历史长河、万里之外的地方,这胸襟是多么开阔啊!。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中燕子的意思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中的燕子,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观和人情世故的诗歌。
在这首诗中,燕子象征着自由和轻盈,也代表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种向往和盼望使得燕子成为了诗人笔下的主题之一。
我们可以从古代文学中燕子的意义开始探讨。
在我国古代文学中,燕子常常被描绘成一种快乐自由的形象,它们飞翔在蔚蓝的天空中,叽叽喳喳地歌唱着。
燕子在古代诗词中往往具有象征自由和幸福的意义,这是因为燕子的飞翔和鸣叫给人一种畅快淋漓的感觉,同时也让人联想到温馨的家庭和幸福美满的生活。
燕子常常被用来寓意着美好的愿望和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我们可以从现代文学和艺术作品中燕子的形象来阐述其意义。
在现代文学和艺术作品中,燕子的形象依然被广泛地运用。
比如在电影《卧虎藏龙》中,女主角玉剑就取名为燕子,这个名字象征着她的自由和坚强。
而在一些当代诗人的作品中,燕子也被用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幸福的向往。
可以说,燕子在现代文学和艺术作品中仍然具有着和古代同样的象征意义,它代表着对自由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们来谈谈个人对燕子的理解和观点。
对我而言,燕子是一种自由的象征,它在蔚蓝的天空中飞翔,吟唱着自己的快乐。
燕子给人一种轻盈和畅快的感觉,它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幸福。
燕子在我的内心深处也成为了一种向往和追求,它让我明白了追求自由和幸福的重要性,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多的勇气和希望。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中的燕子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观和人情世故的诗歌,它所表达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正是人们对幸福的追求和希望。
燕子不仅在古代文学中具有象征意义,在现代文学和艺术作品中也被广泛地运用。
对我而言,燕子也成为了一种美好向往和幸福追求,它让我明白了追求自由和幸福的重要性。
愿我们都能像燕子一样,飞翔在蓝天之上,享受生活的美好和幸福。
“燕子”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文学中一个深具象征意义的形象。
在古代诗词中,燕子常常被描绘成一种自由快乐的形象,它们飞翔在蔚蓝的天空中,叽叽喳喳地歌唱着。
燕子在古代诗词中有着象征自由和幸福的意义,它们的自由飞翔和欢快歌唱给人一种畅快淋漓的感觉,同时也让人联想到和谐温馨的家庭和幸福美满的生活。
杜甫《秋兴八首·其三》全诗原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杜甫《秋兴八首·其三》全诗原文、注释、翻译和赏析【全诗】《秋兴八首·其三》.[唐].杜甫.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迟。
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注释】①山郭:山城,指夔州。
翠微:指青翠的山色。
②信宿:一宿为宿,再宿为信宿,这里指长期在水上生活的渔人。
泛泛:即天天行船之意。
③匡衡:西汉人,元帝时因上疏议论政事提升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
刘向:西汉宣帝时受命传授《五经》,后任命为典校内府五经秘书。
功名簿、心事违:这里反衬自己因上疏救房琯遭贬斥,自己出身于世代儒家却不如匡衡、刘向。
④同学少年:指自己同辈人。
不贱:有了地位。
当时富豪人家都居于此。
轻肥:轻裘肥马,官宦富贵人家生活。
【译文】千户人家的山城在晨曦里多么宁静,每天江楼都拥坐着山气的青翠。
度过两夜的渔人还在江上泛舟飘泊,清秋时节的燕子仍旧翩翩地飞。
像匡衡那样抗疏直言却失去了功名,似刘向传经给后人可事与愿违。
少年时的同学多是纨袴子弟,在五陵地区他们自是裘轻马肥。
【鉴赏】第三首通过夔州的朝景写诗人对身世遭遇的感慨,首联起句,直承前首结句,暗示一夜已过,另一天的清晨又到,诗就从眼前的朝景写起。
千家山郭,秋气清明,江色宁静,朝晖万千。
照理,清晖愉人,诗人应感到高兴才是,然而,光阴迅速,宏愿屡空,诗人身在江楼,面对青山,暮也坐,朝也坐,实在有点心烦意乱。
颔联继续写枯坐江楼所见到的景象:昨晚系舟江上、寄宿苇丛的渔人,一清早又轻舟泛水、携家啸歌、逍遥自在了,而自己仍羁旅江滨,坐困江楼,实在是大大不如,羡慕之余,不免有点妒恨了;清秋燕子,不解人意,故在眼前,上下翻飞,搅得诗人心烦意乱,恼恨不堪。
“还”字“故”字,下得极好,传神地表达出诗人此时复杂的情怀。
前人曾说过:“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以上两联,诗人通过乐景来反衬自己烦闷的心情,更增强了烦闷的程度,是运用得非常成功的。
【诗歌鉴赏】杜甫《绝句三首》原文翻译 赏析
【诗歌鉴赏】杜甫《绝句三首》原文翻译赏析
杜甫《绝句三首》原文翻译赏析
杜甫《绝句三首》原文
【其一
闻道巴山里,春船正好行。
都将百年兴,一望九江城。
【其二
水槛温江口,茅堂石笋西。
移船先主庙,洗药浣沙溪。
【其三
设道春来好,狂风大放颠。
吹花随水去,翻却钓鱼船。
杜甫《绝句三首》翻译
待更新
杜甫《绝句三首》赏析
单氏编在永泰元年成都诗内。
鲍氏曰:谢克庄任伯云,此诗得于慎文肃家故书中,犹
是吴越钱氏时人所传,格律高妙,其为少陵无疑。
《诗说隽永》谓晁氏得吴越人写本壮诗,如“日出东篱水”六首,乃九章。
其一云“漫道春来好”云云。
今按:前六首当另为一处,不必并合。
闻道巴山里,春船正好行。
都将百年兴,一望九江城①。
(首章,欲往荆楚而作。
)
《杜臆》:九江在洞庭。
详见九江落日注。
其二
水槛温江口,茅堂石笋西。
移船先主庙,洗药浣花溪。
(次章,见成都形胜,而仍事游览也。
)
地志:温江,在成都西五十里。
石笋街,在成都西门外。
其三
谩道春来好,狂风太放颠。
吹花随水去,翻却钓鱼船。
(末章,见春江风急,叹不得远行也。
《杜臆》:三首一气转下。
)【杜甫的诗词全集 68首诗全集下载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杜甫《绝句四首(其三)》赏析
杜甫《绝句四首(其三)》赏析
绝句四首(其三)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1],门泊东吴万里船。
【注释】
[1]千秋雪:千年不化的积雪。
【赏析】
这首诗一句一景,每一句诗都勾勒出一幅独立的图景,而这四幅图景被作者的内在情感贯穿起来,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意境。
诗的上联用一组对仗句来表现出草堂的春色。
“两个黄鹏鸣翠柳”,鸟儿成双成对,呈现一片生机,具有喜庆的意味。
次句写蓝天上的白鹭在自由飞翔。
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青天”映衬下,色彩极其鲜明。
两句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
色,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
诗的下联也是对仗句。
上句一个“含”字,让人觉得这幅场景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图画,近在咫尺。
下句描写的是门外的一瞥。
“万里船”三个字意味深长,因为它来自遥远的东吴。
船只的出现触动了诗人的乡情。
四句景语连在一起,细致地表现了诗人由陶醉其中到忧愁的内心思想活动。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杜甫
《绝句漫兴》(其三)杜甫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杜甫
【年代】:唐【作者】: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内容】: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赏析】:这首诗写频频飞入草堂书斋里的燕子扰人的情景。
首句说茅斋的极度低矮狭窄,“熟知”,乃就燕子言。
连江上的燕子都非常熟悉这茅斋的低小,大概是更宜于筑巢吧!所以第二句接着说“故来频”。
燕子频频而来,自然要引起主人的烦恼。
三、四两句就细致地描写了燕子在层内的活动:筑巢衔泥点污了琴书不算,还要追捕飞虫甚至碰着了人。
诗人以明白如话的口语,作了细腻生动的刻画,给人以亲切逼真的实感;而且透过实感,使人联想到这低小的茅斋,由于江燕的频频进扰,使主人也难以容身了。
从而写出了草堂困居,诗人心境诸多烦扰的情态。
明代王嗣奭《杜臆》就此诗云:“远客孤居,一时遭遇,多有不可人意者。
”这种不可人意,还是由客愁生发,借燕子引出禽鸟亦若欺人的感慨。
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杜甫这首诗也是善于景中含情的'一例。
全诗俱从茅斋江燕着笔,三、四两句更是描写燕子动作的景语,就在这“点污琴书”、“打着人”的精细描写中,包蕴着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扰和心绪不宁的神情,体物缘情,神物妙合。
“不可人意”的心情,诗句中虽不著一字,却全都在景物描绘中表现出来了。
全诗富有韵味,耐人咀嚼。
(左成文)。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绝句(其三)》诗词原文赏析名句解读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绝句(其三)》诗词原文赏析名句解读绝句(其三)杜甫名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导读】这首诗是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草堂闲居时写的,共写绝句四首,本诗是其中的第三首,描写了草堂门前浣花溪边的春景。
【原诗】两个黄鹂鸣翠柳①,一行白鹭上青天②。
窗含西岭千秋雪③,门泊东吴万里船④。
【注释】①黄鹂:鸟名,叫声很好听。
②白鹭:一种水鸟,羽毛为白色,腿很长,捕食鱼虾。
③西岭:指岷山,在成都西面,岭上积雪常年不化。
千秋雪:终年不化的积雪。
千秋,形容时间很长。
④泊:停靠。
东吴:今江苏、浙江两省东部地区,古代属于吴国。
【译诗】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枝间鸣唱,一行白鹭飞到了湛蓝的天空上。
窗口能眺见西岭外千年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赴东吴万里的航船。
【赏析】这是杜甫住在成都草堂时写的一首如画的诗作。
全诗一句一景,由四幅独立的景色描写构成,每一句都是一幅画。
远远近近、大大小小、形形*** 的景物,发声的、飞行的、静止的、静而欲动的,纷然呈现在草堂周围,与诗人共同组成一个多姿多彩、生动和谐的广阔天地。
在这个天地里,寄托着诗人浓郁而美好的生活情趣和对自然万物的喜爱之情。
本诗由两联工整的对偶句组成。
前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写的是动景。
首句堂前黄鹂鸣于翠柳间,是近景;次句白鹭飞上青天,是远景。
这些景物的画面色彩艳丽:嫩黄的小鸟,翠绿的柳林,雪白的鹭鸶,蔚蓝的青天。
“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色彩,和着鸟儿的声音、身影一起,不仅有色还有声,形成了一种活泼、轻快的节奏和韵律,充满了动感,它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喜悦和欢快,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写的是静景。
前两句两个动词是“鸣”、“上”,后两句是“含”、“泊”,一动一静。
第三句写西岭积雪,是远景。
“含”字运用拟人手法,十分贴切生动;“千秋”点出时间的久远,更显出其静。
第四句写门前的船只,是近景。
“泊”,停泊着,但这停泊的是将要驶往东吴的船,静中包含着动;“万里”点出空间的辽阔。
杜甫 绝句其三
《绝句四首·其三》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诗,全诗内容为: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诗的意思是: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上欢快地鸣叫,一行白鹭在晴朗的天空中自由飞翔。
透过窗户可以看到西岭上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外停泊着来自东吴的万里航船。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景色,通过对黄鹂、白鹭、雪山、船只等景物的描写,展现了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远方的向往。
诗歌简洁明快,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
秋兴八首其三诗歌鉴赏
秋兴八首其三诗歌鉴赏
《秋兴八首·其三》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组七言律诗中的一首。
这首诗通过描绘深秋时节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自身身世的感慨。
鉴赏:
首联“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描绘了山城的宁静和诗人在江楼上的闲适。
颔联“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通过渔人的泛舟和燕子的飞翔,暗示时光的流逝和生活的无常。
颈联“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借用匡衡和刘向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自己仕途坎坷和理想难以实现的悲愤。
尾联“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则通过对比自己的困顿和同学的飞黄腾达,进一步抒发了诗人的苦闷和不满。
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通过对自然景象和生活细节的描写,传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同时,诗歌中运用了典故和对比手法,使其更富有感染力和艺术魅力。
对于诗歌鉴赏,每个人的理解和感受可能会有所不同。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杜甫绝句(其三):平中显奇,艺术技巧知多少
文本解读新课程NEW CURRICULUM杜甫的《绝句(其三)》全诗共四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内容通俗易懂,明白如话,似无甚异处。
可细加琢磨,详加梳理,其中所体现的艺术技巧之多,令人吃惊。
现就杜甫《绝句(三)》中的艺术技巧,从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两个方面归纳如下。
一、修辞手法1.对偶(对仗):绝句就是四句,四句往往或者四句都不对仗,而这首诗四句都对仗,且对仗非常工整。
“两个”对“一行”,“黄鹂”对“白鹭”,“鸣”对“上”,“翠柳”对“青天”,“窗含”对“门泊”,“西岭”对“东吴”,“千秋雪”对“万里船”。
词性相对,词组相对,数量相对,颜色相对,方位相对。
音韵和谐,增强了韵律感和音乐美2.拟人:诗句中“黄鹂鸣翠柳”,以“鸣”字最为传神,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黄鹂描写得更加生动活泼。
正常表述应为“两个黄鹂翠柳鸣”,倒装后,似乎是黄鹂唤“醒”了翠柳,诗意陡增,妙趣横生。
3.夸张:树上有“两个”黄鹂,意在成双成对,这不是巧合,而是有意“夸少”(夸张分夸大和夸小),属“夸小”手法。
“千秋雪”指上一年的残雪,“千秋”亦属“夸小”。
成都至东吴间相距虽远,可未达万里,“万里”属“夸大”,意在道路艰辛,去之不易。
4.互文:“窗含”“门泊”句当属互文见义。
两句结合在一起理解,方为妥当。
透过门窗,可看到西山千秋雪和即将去东吴的船只。
如果独立地去解读,会觉得文意不通、方位错乱。
二、表现手法1.白描:在景物描摹方面,抓景取形,三言两语,画面立现。
全诗仅28字,有青天有白鹭,有翠柳有小鸟,有山岭有河流,更有皑皑白雪,还有无数大船。
且绘画时不忘着色,如黄、翠、白、青等色彩,略有工笔之嫌,仍偏重于白描。
2.渲染:本诗歌选取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给人营造出一种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
同时,也渲染出了朝气蓬勃的春天氛围。
3.衬托:诗人以青色衬托白色,以白突青,色彩对比强烈,画面清晰可人。
上句的黄鹂的背景是一片翠柳,白鹭的背景却是蓝蓝的天空,一黄一白,一绿一蓝,相互照应,形成了鲜明的景象。
《绝句其三》原文及赏析
《绝句其三》原文及赏析诗文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唐代:杜甫译文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鸣叫,一行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
坐在窗前可以看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口停泊着从东吴开来的万里船。
注释西岭:西岭雪山。
千秋雪:指西岭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
泊:停泊。
东吴:古时候吴国的领地,江苏省一带。
万里船:不远万里开来的船只。
赏析这首《绝句》是诗人住在成都浣花溪草堂时写的,描写了草堂周围明媚秀丽的春天景色。
诗歌以一幅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切入,给人营造出一种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
前两句,诗人以不同的角度对这副美景进行了细微的刻画。
翠是新绿,是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萌发生机时的颜色。
“两”和“一”相对;一横一纵,就展开了一个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
这句诗中以“鸣”字最为传神,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黄鹂描写的更加生动活泼,鸟儿成双成对,构成了一幅具有喜庆气息的生机勃勃的画面。
而黄鹂居柳上而鸣,这是在静中寓动的生机,下句则以更明显的动势写大自然的生气,白鹭在这个清新的天际中飞翔,这不仅是一种自由自在的舒适,还有一种向上的奋发。
再者,首句写黄鹂居柳上而鸣,与下句写白鹭飞翔上天,空间开阔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远,使诗人所能看到的、所能感受到的生机充盈着整个环境,这样就再从另一角度显出早春生机之盛。
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诗人凭窗远眺,因早春空气清新,晴天丽日,所以能看见西岭雪山。
上两句已点明,当时正是早春之际,冬季的秋雪欲融未融,这就给读者一种湿润的感受,此句“窗”与“雪”间着一“含”字,表现出积雪初融之际湿气润泽了冬冻过的窗棂,这更能写出诗人对那种带着湿气的早春生机的感受。
而“西岭”,正是诗人看到窗前初融的冰雪而想起草堂近旁的西岭,想到西岭山上的长久积雪,以西岭上的千秋积雪代替窗上的残雪,这就使所表达的意境更为广远。
另外,诗人从少年时就怀有报国的志向,在历经数十年的重重阻扼之后终于有重展的机会,多年战乱得以平定,这与诗人看到窗前的融雪而想到西岭,并以岭上千年雪代窗上残雪,进而给诗人以顽雪消融之感正好相联系。
杜甫《绝句四首(其三)》教材理解
杜甫《绝句四首(其三)》教材理解杜甫《绝句四首(其三)》教材理解杜甫的《绝句四首(其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以下简称《绝句》)是妇孺皆知的名篇,几乎人人成诵,而如何解读其中的“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两句,笔者认为有重新探讨的必要。
这首小诗在各种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出现,因此也在各种版本的教师教学用书中得到解释。
权威的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和《教案》的解释是这样的:透过窗子可以看到西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着来自万里之外的东吴的船只。
综合起来,编者还进行了如下的延伸:“万里船”从空间上讲,“千秋雪”从时间上说,诗人身居草室,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前两句,黄鹂近景,白鹭远景;后两句,雪远景,船近景。
而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诗中的'画境是前后衔接的,即便是跳动的镜头也总有其内在的联系,不可能近、远、远、近的跳来跳去。
让我们把第三、四句联系起来分析一下吧。
第三句说从窗里看到西山上的积雪,一个“含”字,显示了透视的眼光,即,作者主要是看窗,连同四方形的窗口一起看到西岭的雪峰。
也就是说,作者是把西岭之雪和方形的窗口放在一个平面上来欣赏,这“窗”如同油画的框,而“西岭千秋雪”则是框中的画,“千秋雪”无非是说山很高,高得积雪终年不化。
这么高的山可以像油画一样含在小小的“窗”中,可见“西岭”之远。
那么第四句就容易理解了。
诗人欣赏过以窗为框的西岭雪景之后,把眼光投向门外,又看到了奇观:透过院门口,看到辽远的水面上漂着东去的航船,那船因为太远了,以致让你感觉不出它在动,只像停泊在那里一样。
停泊在哪里呢?就停泊在院门的门框中间。
这也是一种透视的眼光,即,作者把“万里船”和院门口放在一个平面上来欣赏,以门口为画框,则“万里船”停泊其中,成为框中的画。
这样看来,杜甫这首诗所写的景并不是“近、远、远、近”,而是“近、远、更远、极远”。
那为什么说“东吴万里船”比“西岭千秋雪”更远呢?因为山高、水平,大凡观山觉得近,观水觉得远。
《绝句》杜甫古诗赏析
《绝句》杜甫古诗赏析《绝句》杜甫古诗赏析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
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绝句》杜甫古诗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组诗《绝句》中的第三首。
是杜甫在听闻唐朝平定“安史之乱”后,心情愉快所作。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绝句》注释(1)西岭:西岭雪山。
(2)千秋雪:指西岭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
(3)泊:停泊。
(4)东吴:古时候吴国的领地,江苏省一带。
(5)万里船:不远万里开来的船只。
《绝句》白话译文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歌唱,一队整齐的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
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绝句》创作背景公元762年,唐朝鼎盛时期,成都尹严武入朝,当时由于“安史之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
第二年,叛乱得以平定,严武还镇成都。
杜甫也回到成都草堂。
当时,他的心情很好,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情不自禁,写下这一首即景小诗。
《绝句》赏析这首《绝句》是诗人住在成都垸花溪草堂时写的,描写了草堂周围明媚秀丽的春天景色。
诗歌以一副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切入,给人营造出一种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
前两句,诗人以不同的角度对这副美景进行了细微的刻画。
翠是新绿,是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萌发生机时的颜色。
“两”和“一”相对;一横一纵,就展开了一个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
这句诗中以“鸣”字最为传神,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黄鹂描写的更加生动活泼,鸟儿成双成对,构成了一幅具有喜庆气息的生机勃勃的画面。
而黄鹂居柳上而鸣,这是在静中寓动的生机,下句则以更明显的动势写大自然的生气,白鹭在这个清新的天际中飞翔,这不仅是一种自由自在的舒适,还有一种向上的奋发。
再者,首句写黄鹂居柳上而鸣,与下句写白鹭飞翔上天,空间开阔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远,使诗人所能看到的、所能感受到的生机充盈着整个环境,这样就再从另一角度显出早春生机之盛。
《遣兴三首·其三》原文及注释
《遣兴三首·其三》原文及注释【作品介绍】《遣兴三首·其三》的作者是杜甫,被选入《全唐诗》的第218卷第2首。
【原文】遣兴三首·其三作者:唐·杜甫丰年孰云迟,甘泽不在早。
耕田秋雨足,禾黍已映道。
春苗九月交,颜色同日老。
劝汝衡门士,忽悲尚枯槁。
时来展材力,先后无丑好。
但讶鹿皮翁,忘机对芳草。
【注释】①孰:全诗校:“一作既,一作亦。
”②甘泽:即好雨,喜雨。
③同日老:指节令已到,全都成熟。
④衡门:横木为门,贫者居处。
⑤枯槁:困苦,贫穷。
陶渊明《饮酒》之十一:“一生亦枯槁。
”⑥材力:才能。
⑦鹿皮翁:即鹿皮公。
传说为淄川人,少为府小吏。
岑山上有神泉,乃作室其旁,食芝饮泉七十馀年。
淄水暴涨,呼族人登山,活者六十馀人。
水退,遣族人下山,自着鹿皮衣,复上阁。
后百馀年,人又见其卖药于市。
事见《列仙传》卷下。
⑧忘机:指自甘恬淡与世无争。
芝:原作“芳”,全诗校:“一作芝。
”【作者介绍】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
杜甫曾祖父(杜审言父亲)起由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
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是因为在杜甫所作的诗多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
杜甫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其三》赏析
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这首诗写频频飞入草堂书斋里的燕子扰人的情景。
首句说茅斋的极度低矮狭窄,“熟知”,乃就燕子言。
连江上的燕子都非常熟悉这茅斋的低小,大概是更宜于筑巢吧!所以第二句接着说“故来频”。
燕子频频而来,自然要引起主人的烦恼。
三、四两句就细致地描写了燕子在层内的活动:筑巢衔泥点污了琴书不算,还要追捕飞虫甚至碰着了人。
诗人以明白如话的口语,作了细腻生动的刻画,给人以亲切逼真的实感;而且透过实感,使人联想到这低小的茅斋,由于江燕的频频进扰,使主人也难以容身了。
从而写出了草堂困居,诗人心境诸多烦扰的情态。
明代王嗣奭《杜臆》就此诗云:“远客孤居,一时遭遇,多有不可人意者。
”这种不可人意,还是由客愁生发,借燕子引出禽鸟亦若欺人的感慨。
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杜甫这首诗也是善于景中含情的一例。
全诗俱从茅斋江燕着笔,三、四两句更是描写燕子动作的景语,就在这“点污琴书”、“打着人”的精细描写中,包蕴着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扰和心绪不宁的神情,体物缘情,神物妙合。
“不
可人意”的心情,诗句中虽不著一字,却全都在景物描绘中表现出来了。
全诗富有韵味,耐人咀嚼。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