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构建
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方法论的整体性和层次性

形 态也 好 , 作马 克思 的价值 观念也 好 , 需要 强调 称 但 的是 : 理 论观 点和 主张 的得 出 , 这些 绝不 是在所 谓 的 : 该是 什么 ” ‘ 应 的规 范分 析 中得 出的 , 而是 在对 于经 济 现象 “ 什 么 ” 是 的科 学 研 究 中实 证 地 得 出 的。所
一
、
问题的提 出
一
科学 的经 济学 样板 , 而使 经 济学 的科 学 性 问题 从
在 马克 思主 义经济 学 的研 究 中 , 实证 研究 、 规范 研究 和政策 研究 通 常是 一 个严 格 而 完 整 的体 系 , 它
成为 能够借 助 自然科学 规则 多少 的游戏 。由此 形成
了一 种局 限性 的观念 , 是经 济 学 科学 性 的 看 法不 不 同形 成 了方 法论 上 的差 异 , 是 方 法论 的不 同 决定 而
卫兴华 , 张建 君
( 国人 民大 学经 济 学 院 , 京 10 7 ; 中 北 0 82 中共 中央 党 校 经 济 学教 研 部 , 京 10 9 ) 北 0 0 1
[ 摘
要] 同的 经济 学体 系, 经济学科 学性 问题 上存在 不 同的理论认识 , 不 在 由此形成 了不同的研 究方 法论 和
性和 说 服 力 。这 是 发 展 和 拓 宽 现 代 马 克 思 主 义 经 济 学研 究 方 法 的 重要 理 论视 角 。
【 关键 词]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 方法论 ; 整体性 ; 层次性
[ 图分类号]O l 中 F 1 [ 献标识码 ] 文 A [ 章 编 号 ]0 2—30 (0 8 0 — 0 1 0 文 10 99 20 ) 1 0 5 — 6
行, 并且 被一 些 马克 思 主义经 济学 的教科 书所接 受 。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与当代中国发展实践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与当代中国发展实践一、引言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也是一个上扬的经济体。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和发生历史性变革的进程中,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起到了引领、推动和统领作用。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与当代中国发展实践相互交融、相得益彰,共同推动了中国的繁荣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对中国发展实践的影响2.1) 价值观念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对中国价值观念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使中国实现了从经济建设向全面发展的转变。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强调生产力的决定作用,提高了人民对于经济建设的认识和重视,并加速了市场经济与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使整个社会更加自由活力和有活力。
2.2) 科技革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对科学技术创新的支持和推动作用十分显著。
它不仅认为创新是维护经济发展、推动全球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也从思想层面解析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深刻作用和推动力。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通过不断推动人们发扬智慧和追求创新的精神,对中国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注入了润滑剂,推动了长足的发展。
2.3) 营商环境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重要性还在于促进营商环境的发展。
通过建立开放的市场经济体系,中国经济的发展成就受到广泛认可,国内外大量资本涌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吸引外资并保护国内企业,营造了一个具有稳定、透明、有利于市场竞争、创新、充分发展的营商环境。
三、广泛人民群众的参与与贡献在中国发展实践中,全体人民群众的参与和贡献无疑是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中所强调的国有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结合、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方向,使企业真正成为关注构建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具体实践主体。
四、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中国在发展实践中面临的挑战很多,其中包括市场经济与公有制制度改革、追求更高质量的经济发展、加深社会和经济的改革、生态文明的建设、全球化趋势等问题。
在未来,中国将继续深化改革,促进给力良性循环,坚持“走好自己的路、追求高质量发展”的新发展理念,加快“双循环”发展格局的构建,推动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确保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试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源与创立过程

试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源与创立过程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就其内容来说,博大丰富、意蕴宏深,就其体系来说,结构严谨、逻辑严密。
这种科学理论的孕育和产生不是某个天才人物偶然顿悟的结果,而是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人类文明发展长河中的理论结晶。
因此,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源和创立过程,必须从政治经济学这一概念的来龙去脉谈起。
一、政治经济学概念的由来和嬗变“经济”这一语词在汉语中是“经邦”“济世”、“经国”“济民”的简称,翻译家借用这一语词来表达西语中的“ECONOMY”,而“ECONOMY”这一术语早在古代希腊时期就已出现,但其含义是家庭管理。
古代希腊时期的社会性质是奴隶社会,而在奴隶社会中,只有奴隶主才有家庭,而奴隶并没有家庭,奴隶只不过是奴隶主家庭中的“会说话的工具”。
因此,古代希腊时期的经济概念,实际上是奴隶主对以奴隶为生产工具的家庭经济的管理。
古代希腊思想家色诺芬(约公元前430—前354)所著的《经济论》,是迄今发现的人类历史上第一部经济著作,该书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奴隶主家庭的经济管理问题。
色诺芬认为,经济学的基本使命是研究“善良”的主人如何管好自己的“财产”。
奴隶主最好的财产是能够创造财富的奴隶,无论他们何等善良,也不会改变奴隶对于他们的隶属关系或依附关系。
古代希腊时期的另一位杰出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也认为,经济学的基本使命是研究奴隶主家庭经济问题。
由此看来,古代希腊时期的经济学概念具有两条属性:一是具有阶级性,是为奴隶主谋利益的;二是范围的狭隘性,即仅仅限与家庭这一范围。
色诺芬和亚里士多德的这一观点在欧洲流行了近两千年,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形成时期,古代经济学所囿于的狭隘界限终于被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突破了。
17世纪初,法国重商主义经济学家安·德·蒙克来田(1575—1622)出版了一部以《政治经济学(献给国王和王后陛下。
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学的理论构建与生态文明建设

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学的理论构建与生态文明建设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学是一门重要的理论体系,它旨在解决人类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推动生态文明的建设。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学的理论构建以及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学的理论构建1. 生态观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学的理论构建基于科学的生态观。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强调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指出生态系统是人类经济活动的基础和条件。
因此,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学在理论构建中注重生态观的运用,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 生产方式与生态环境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学认为,生产方式对生态环境有着深刻的影响。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导致资源过度开采和环境污染。
因此,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学的理论构建中,要求转变生产方式,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3. 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学在理论构建中强调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的统一。
传统经济学往往只注重经济效益,忽视了生态效益。
而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学认为,只有将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统一起来,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学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1. 指导实践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学的理论构建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而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学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实践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
2. 促进经济转型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学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还在于促进经济转型。
在当前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情况下,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学呼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探索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3. 塑造新型发展理念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学的理论构建有助于塑造新型的发展理念。
在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下,环境问题逐渐严重,生态破坏日益加剧。
而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学提出了绿色、低碳、循环等新型发展理念,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路径。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经济发展与建设理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经济发展与建设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经济发展与建设理论扮演着重要角色。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着眼于社会发展的全局,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为基础,深刻揭示了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建设的路径。
以下将从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社会主义建设等方面探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经济发展与建设理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将经济发展置于社会历史的长河之中,强调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水平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的发展。
在这一基础上,经济发展被视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是社会历史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人类社会才能逐步实现自身的解放和发展。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驱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内在动力。
马克思指出,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推动着生产关系的变革,而生产关系的矛盾则制约着生产力的发展。
这种矛盾运动推动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经济发展必然伴随着生产关系的变革,只有通过生产关系的合理调整和改革,才能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长期稳定。
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理论和实践经验。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强调,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应当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促进生产关系的合理化和优化。
通过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不断完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才能实现经济的长期稳定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经济发展与建设理论,深刻揭示了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建设的路径。
通过对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社会主义建设等方面的分析,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经济发展的规律,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改革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改革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核心之一,它旨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通过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及其改革的探讨,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这一理论,其内涵和实践意义,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指导。
一、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指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立起来的,以公有制经济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经济制度。
其中,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它们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主导地位。
1.1 国有经济国有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支柱,它包括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对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在国有经济中,以国有企业为主体,国家通过宏观调控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促进国家和人民利益最大化。
1.2 集体经济集体经济是指集体所有制经济,在中国以农村集体经济为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不断完善的重要内容,它的发展与农民利益息息相关,直接关系到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
1.3 混合所有制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成分混合存在的经济形式。
在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混合所有制经济成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中的新生事物,对促进经济增长、改善民生水平具有积极意义。
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改革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与时俱进是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提高,需要坚持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同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良性互动、有效协同。
2.1 坚持和完善公有制经济在完善总量控制的基础上,要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提高国有经济核心竞争力,推动国有企业改革,注重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同时加强集体经济保护和壮大。
2.2 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要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保护私营经济产权,打破垄断,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减少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歧视和障碍,激发市场活力。
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经济建设领域的应用

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经济建设领域的应用【摘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经济建设领域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首先介绍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然后探讨了其在经济建设中的实际作用,并列举了一些应用实例。
接着分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经济建设的启示,指出其在当前经济形势下的重要性。
结论部分强调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本文旨在强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经济建设的重要指导作用,为当前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经济建设、应用、原理、作用、实例、启示、重要性、当前经济形势、展望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和发展,对于经济建设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在这种情况下,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将有助于深化对经济规律的认识,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我们可以发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经济建设领域的应用已经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果,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
进一步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原理及其在经济建设中的应用,对于推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2 研究意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经济建设领域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经济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为制定科学合理的经济政策提供理论支持。
探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可以指导我们在实际生产生活中更好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应用实例,可以总结经验教训,提炼成功经验,为进一步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提供借鉴和启示。
探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当前经济形势下的重要性,有助于我们及时把握经济形势变化,创新发展思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现代科学范式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决定商品价值 , 而价值决定商品价格 , 价格 因为供求关系变
动, 时而供 大于求 , 时而供小 于求 , 总是 围绕价值波动 . 这个 看似合理 的教条 , 大概我们中国几代人都 会背诵 , 因为中学 政治课本 就是这 么教 的, 时值今 日, 中学课 堂还是这么教这 个马克思经济学原理. 劳动价值论 , 可谓是 马克思经学 的核心和基石 , 如果 劳 动价 值论不成立 , 则马克思经济学说也就难 以成立.
S i e,9 1 ” 说 , 恩斯 本 人 是 干 预 主义 者 , 反 对 ( 无 pe l19 )学 g 凯 但 “
呢? 用马克思的定义, 就是一件商品, ( 其 交换 ) 价值最终是 由
劳动 时间来决 定的. 当然 , 马克思 经济学教科 书 中对于劳动 时间和价值概念有很 多限定性论述 , 如第 一劳动时间 , 第二
生 产总值 、 费、 消 投资 、 政府支 出 、 出 口、 进 乘数 、 货币供 给 、
货 币需求 、 出效 应 、 挤 流动陷阱 、 价格 指数 、 财政政策 、 货币 政策 、 经济增长等概念 , 一般在 马克思经济学体系 中没有对 应概念 ,即使有 如通货膨胀这样的概念所指含义恐怕也相 去甚远. 中的原因是马克思时代人们还没有系统关注过 这其 宏观经 济问题 , 观经济学 当时还没有诞 生 , 一步说 , 宏 退 凯 恩斯开创的宏观 经济学体系是建立在 自由放任的微观经济 思想基础之 上的 , 而不是 马克思 “ 革命救世 ( nyWii Her la lm
现代科学范式视角下 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刘青松
( 学 院 经 济与 管理 学院 , 内蒙 古 赤峰 赤峰
摘
040) 200
要 :利 本文从现代科 学遵循的一般 范式, 即公理化形式主义和 实证主义等视 角入手 , 分析 了马克思主 义经济学与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构建摘要:当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面临挑战的根本原因在于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过程曲折,并呈现明显的陈旧化特征。
因此,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应不断创新、与时俱进。
为此,必须在继承与坚持经典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科学传统的基础上分析现代社会生产方式的新特征,借鉴现代西方经济学的新成果与新方法,形成新范式,努力构建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关键词:经典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科学继承;创新发展;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图分类号:F1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685(2010)09-0008-05当前,在我国经济学研究领域,西方经济学日益流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面临着一定的挑战。
之所以如此,根本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本身的发展过程比较曲折,并呈现明显的陈旧化特征。
这种现象一方面使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明显脱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科学轨道,另一方面使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严重落后于现代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应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人类社会新的历史时代和经济学新的历史发展迫切要求我们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在继承与坚持经典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科学传统的基础上分析现代社会生产方式的新特征,借鉴现代西方经济学的新成果,不断扩展新视野,运用新方法,提出新观点,形成新范式,构建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一、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以《资本论》为主要代表的经典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具有两大基本特征:科学性与局限性。
其科学性表现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建立了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核心的科学世界观和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的科学方法论;建立了“生产方式――生产关系――上层建筑”这一分析社会经济结构的科学理论框架;建立了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的基本原理。
其局限性表现在:经典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根据其特定的历史条件提出了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实现形式的具体结论,其中一些结论已不适用于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新发展与新特征。
克服经典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局限性必须要走构建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之路。
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现代化,就必须摈弃“苏联范式”,在继承经典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科学传统的基础上实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创新发展。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理论界在推进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研究、根据时代特征努力推进理论创新方面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果,但还存在许多缺陷与不足。
从现有研究成果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术界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方面摈弃了传统政治经济学许多照搬经典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个别具体结论的教条主义观点,实现了拨乱反正;同时,从现代社会生产方式的客观现实出发,解放思想、积极探索,提出了一些具有重要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的新观点、新见解。
从其不足方面看,主要存在两大缺陷:一是局部性,即,只在个别方面继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科学传统而非全面地继承;只在部分观点进行理论创新,而非系统地实现理论创新。
二是折中性,即在许多方面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科学理论与传统经济学观点进行折中调和,从而导致逻辑矛盾、理论混乱,使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缺乏内在的逻辑性与整体的科学性,缺乏对客观现实的解释力与指导力。
回顾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展的历史过程,总结其基本经验,可以得出结论: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要发展必须解决两大问题:一是纠正传统政治经济学理论的错误与缺陷,全面继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二是克服教条主义错误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经典理论的局限性,根据新的历史条件与时代特征,突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经典理论的某些具体结论,全面实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与时俱进与现代创新,在此基础上,构建适合时代特征的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这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学学者所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
二、构建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必要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要实现现代化既是迎接现代社会生产方式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克服其自身历史局限而创新发展的需要;既是应对西方主流经济学挑战的要求,也是对当代西方新政治经济学进行科学借鉴的需要。
(一)现代社会生产方式新特征要求实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现代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恩格斯指出:“政治经济学本质上是一门历史的科学。
它所涉及的是历史性的即经常变化的材料。
……由于人们在生产和交换时所处的条件,各个国家各不相同,而在每一个国家里,各个历史时代又各不相同。
因此,政治经济学不可能对一切国家和一切历史时代都是一样的。
”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就会犯教条主义错误。
因此,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科学原理,善于把握客观情况的变化,善于总结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新鲜经验,不断丰富、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产生于19世纪中叶,《共产党宣言》、《政治经济学批判》、《资本论》等著作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基本成熟。
这个时代正是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代,也是资本主义发育成熟时代。
从其理论特征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经典理论是适应于古典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尖锐对立的阶级斗争形势和战争与革命时代特征的“阶级斗争理论”与“暴力革命理论”。
然而,自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特别是“二战”以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摆脱其古典形态而步入现代形态,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呈现许多不同于古典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新特征,即生产技术信息化、生产组织网络化、经济“计划化”、资本社会化、管理“民主化”、利润“分享化”和社会“和谐化”。
从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看,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代表的现代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更是表现出许多不同于马克思主义经典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许多新特征。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某些具体结论已明显不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特征。
因此,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必须实现创新与发展。
现代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既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提出了巨大挑战,也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与条件。
我们应摈弃以往那种固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具体结论而脱离现代社会现实的教条主义做法,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科学方法与基本原理的指导下对现代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新特征作出科学解释,构建符合时代特征的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
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历史使命是:(1)透析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新特征与新矛盾,阐明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规定与运动规律。
(2)指导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运动,特别是对俄罗斯、东欧等一些前社会主义国家深刻变化的原因、现行制度形态、演变趋势、变革道路提供科学的说明与指导。
(3)指导中国市场化的经济转轨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从而最终夺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
(二)应对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挑战要求实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现代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之所以必须实现现代化,不仅是现代社会生产方式新发展的客观要求,而且也是应对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挑战的理论需要。
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方法论有四个主要特征:一是以经验主义哲学为基础的实证分析方法。
二是个体主义占主导的方法论原则与基本内容。
新古典经济学研究方法继承了个体主义原则,并进一步强化了“经济人”假设,使它成为整个新古典经济学的核心。
三是坚持一般均衡分析方法。
西方主流经济学以均衡分析为基本方法,因为“经济人理性”要求行为的一致、有序和可观测,而只有处于均衡状态的人的行为才是稳定的,具有可观测性或实证性。
四是广泛应用数学作为主要分析手段,这是西方主流经济学分析方法最显著的特征,具体体现为数理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的发展。
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发展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提出了巨大的理论挑战:一是其“科学性”的挑战。
西方主流经济学具有高度数学化和刻画十分精细的科学形式特征,这从分析方法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提出了挑战。
二是其“现实性”的挑战。
西方主流经济学从个人所面临的市场经济现象出发,具体分析个人、厂商的经济活动,描述具体的经济运行过程。
这使它成为一种很现实的理论。
三是其“有用性”的挑战。
西方主流经济学具体分析支配人们经济行为的客观规律和主观规则,提出具体的经济政策与对策建议,因而成为一种“有用”的经济理论。
以上观点是西方主流经济学之所以大行其道并占据主导地位的主要原因。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要发展,就必须迎接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挑战,在研究对象和分析方法等方面有新的发展,从而对社会经济生活发挥更大、更直接的指导作用。
(三)迎接现代经济学发展新潮流要求实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现代化西方主流经济学抛弃了将历史、社会整体性、道德哲学与实践融入研究和知识生活内涵的努力,抛开政治因素而单纯研究经济问题。
这导致西方主流经济学尽管在理论建构和实践运用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它必然会出现理论危机并走向衰落。
自20世纪60年代起,西方经济学界悄然兴起了一股新政治经济学潮流,流派主要有公共选择派、制度学派、激进政治经济学和国际政治经济学等。
新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取向是进行经济与政治的整合研究。
新政治经济学作为“政治与经济之学”,既研究政治制度、权利结构与政治决策对社会经济活动与人们经济利益的重要影响,也研究社会经济发展要求与人们经济利益诉求对政治制度、权利结构、政治决策的重要影响。
从研究对象看,新政治经济学把制度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纳入一个系统的分析框架,以政治与经济、社会与个人、国家与市场之间相联系、相交叉或相重叠的现象和关系作为研究对象。
从其内容看,新政治经济学一方面研究基本制度结构的形成与演变的原因及其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另一方面研究经济政策形成背后的政治过程及其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新政治经济学突破了新古典经济学的限制,大大扩展了对经济活动的研究范围。
¨’在研究方法上,新政治经济学对社会科学的各种研究方法加以整合,其研究方法既有对传统政治经济学的继承,又有在主流经济学基础上的创新。
其研究方法主要有:(1)制度――历史分析。
新政治经济学在研究社会经济时,把基本制度作为内生因素,在讨论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时,特别关注由一定的制度条件给发展和变迁带来的障碍、刚性和机会,并在宏观层面上研究制度和组织形式,对决定社会经济制度存在、解体和转换的因素做出历史分析。
(2)数学分析。
新政治经济学对大量政治经济现象进行数据化归纳研究,从而能最大限度地获取有用信息,归纳出政治经济系统的一般情况、发展趋势和基本规律。
(3)跨学科研究。
新政治经济学尤其注重政治和经济的整合研究,充分利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和历史学的相关材料,使其分析具有良好的开放性。
新政治经济学的兴起与发展既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与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也为其提供了十分丰富的思想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