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第七章 美育
美育
3、西方古代美育思想
缪斯是艺术美女神,古希腊重视人体美。 柏拉图主张通过艺术美(音乐)和自然美培养人 们热爱美和容美于心的好习惯。 亚里士多德:音乐的教育净化、精神享受作 用
4、西方近代美育思想
席勒主张用游戏活动(审美活动)克服由于感性 冲动和理性冲动分裂造成的人性创伤。“只 有人在充分意义上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 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是完整的人”。美 育是“培养我们感性的精神力量的整体尽可 能和谐”席勒上承康德下启马克思。
(二)美育的功能
人在审美活动有了自己的审美体验,形成新 的审美观,新的人际关系,并以此为契机, 最大限度的发展人的精神道德力量和创造力 量。
1、陶冶情性
审美欣赏是能够使人超脱,但不是逃避。 欣赏美的事物能让人感到安静、愉快,能洗净人身 上的世俗气而获得精神升华,积淀审美素质。 审美活动能使心灵得到荡涤和净化,从而培养出一 种审美的人生态度。 美育是一种身心陶冶,是人性的自我品味和人格的 陶塑:一方面侧重于把感性的人塑造成理性的人; 另一方面侧重于将单向度机械枯燥的人塑造成完整 的和充满生活情趣的人。
(一)美育的由来
1795年德国戏剧家诗人席勒发表了一部重要 的美学著作《美育书简》,在人类历史上, 第一次提出了美育的概念,并系统地阐述了 美育的性质、特征、作用等理论,被公认为 “一部审美教育的宣言书”。
1、中国古代美育思想
孔子诗教、乐教思想是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内容, 以艺为手段。 A、“兴于诗”:因为《诗经》是百科全书,知识 是美德的组成部分,所以要兴于诗;塑造生命活力 B、“立于礼”:就是要诗教乐教把人培养成符合 礼的要求的人,从而投身到国家的建设和治理中。 C、“成于乐”:通过集诗乐舞于一身的“乐”, 潜移默化地陶冶性情,培养高尚审美趣味和审美能 力。
美学原理美学与美育(完整标准答案)
2013 年秋期成人教育(专科)《美学原理》期末复习指导2013 年12 月修订第一部份课程考核说明1.考核目的通过本次考试,了解学生对本课程基本内容和重、难点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本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来分析和解决对美学与美育相关概念的能力,同时还考察运用美学与美育的理论知识对相关现象进行分析的能力,理解和运用相结合。
2.考核方式本课程期末考试为开卷笔试,考试时间90 分钟。
3.适用范围、教材本课程期末复习指导适用范围是成人教育专科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选修课程。
本课程考试命题依据的教材是王一川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美学与美育》(2007年第1 版)。
4.命题依据本课程的命题依据是《美学原理》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材、实施意见。
5.考试要求考试主要是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和基本问题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在能力层次上,从了解、掌握、重点掌握3 个角度来要求。
主要考核学生对美学与美育的基本理论、相关概念的理解和运用美学与美育理论知识对相关概念、现象进行分析的能力。
6.考题类型及比重考题类型及分数比重大致为:填空题(32%);选择题(15%);名词解释题(20%);简答题18%);论述题(15%)。
第二部份期末复习指导第一章什么是美学一、重点名词本质论美学语言论美学美学二、重点掌握1.美学的性质和对象2.美学的研究中心、范围和基本理论构架,了解美学学科的基本问题。
三、一般掌握1.美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区别和联系。
2.美学与其他文化现象的复杂关系。
第二章美及其形态一、重点名词美的符号性美的无功利性技术美荒诞典雅二、重点掌握1.历史上有关美的本质的各种观念2.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技美的特征和含义。
3.美的基本形态的特征和含义。
三、一般掌握1.不同存在领域的美的特征、内涵。
2.理解自然美、社会美与艺术美和人的创造性活动的关系3.西方美学中几个基本美学范畴、中国古典美学中几个重要范畴、以及现代美学中几个范畴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美学》网上复习题库
答案:对 76、自从有了审美活动,就有了美学观念。 答案:对 77、美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 答案:对
第四章 美感心理要素
一、单项选择题
82、崇高与壮美的内涵在性质上()。
A.是一致的 B.有一些共同点 C.根本不同
D.差异很大
答案:A
83、悲剧性冲突源于()。
A.正义与邪恶的矛盾 B.人物的过失 C.自然的灾难 D.日常生活的不幸
B.感官层次的审美愉快
C.心意层次的审美愉快
D.精神层次的审美愉快
E.实物层次的审美愉快
答案:BCD
三、判断题
பைடு நூலகம்
73、“桂林山水甲天下”体现出自然物审美价值的高低。
答案:对
74、审美价值标准的体现制约着主体的审美行为,决定着主体的审美指向。
答案:对
75、席勒说,惟独美的意象使人成为整体,因为这两种天性必须和谐一致。
答案:A
84、文艺复兴时期的悲剧主要是()。
A.命运悲剧 B.性格悲剧 C.心理悲剧 D.问题悲剧
答案:B
85、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根本区别在于()。
A.艺术品是人工制品
B.艺术品是精神产品
C.艺术品用意象思维创造意象世界 D.艺术品主要传达人类的审美经验
答案:C
86、在艺术接受中,每个接受者所具有的先在的自身素质,被现代接受美学称为( )。
第三章 美感的性质与特征
一、单项选择题
62、美国哲学家苏珊·朗格提出了()。
A.艺术直觉性 B.艺术符号说 C.艺术模仿说 D.艺术游戏说
答案:B
63、艺术品结构的最重要层次是()。
A.思想内容层
B.形式符号层
C.意象世界层
《美学美育》(王一川)
美学与美育第一章什么是美学一、重点名词:1.本质论美学:本质论美学是指在古希腊时期形成的以追问美的本质为中心的美学传统。
其突出特征一是认定美的本质问题在美学中具有优先地位;二是主张本质问题存在于一切美学问题中,是美学的基础问题。
本质论美学是西方美学的发生期形态,对于后世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代表人物是柏拉图。
2.语言论美学:语言论美学是指西方19世纪末期发生“语言论转向”以来盛行于20世纪的以语言问题为中心的美学,包括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心理分析美学、分析美学、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存在主义和新历史主义等美学流派。
其主要特征有三个:第一,语言取代理性而成为美学的中心问题;第二,放弃美的本质及其他本质问题,注重用语言学模型去分析审美现象;第三,放弃美学的系统化和体系化追求,认可具体问题的文本阐释。
3.美学: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
它突出地运用形象、具体和体验方式,从具体审美活动(美、美感和艺术)中研究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形象。
4.阐释法:阐释法是指采用文本分析方式进行美学研究的方法。
其特点是特别注重具体现象的文本分析,关注文本与文化语境之间的复杂关系。
20世纪后期西方美学家与文论家多采用阐释法进行研究,例如杰姆逊的《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中对西方文学艺术现象的分析,就体现了这种阐释法的特色。
二、一般了解:1.美学的含义。
2.美学作为一个学科诞生及其发展的历史。
3.美学的研究中心、范围和基本理论构架4.美学学科的基本问题。
5.理解美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区别和联系,以及美学与其他文化现象的复杂关系。
三、重点问题:1.西方美学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答:西方美学的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本质论美学;神学美学;认识论美学;语言论美学;文化论美学。
2.中国现代美学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答:中国现代美学经历了六个阶段:清末民初美学;五四美学;30—40年代美学;50—70年代美学;80年代美学;90年代美学。
美育基础,讲义第七章 美育的途径
第七章美育的途径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美育的途径是家庭美育、学校美育和社会美育。
理解家庭美育、学校美育和社会美育的各种形式,深入领会游戏—艺术美育在家庭美育中的重要性,课堂教学在学校美育中的重要性,社会各种美育实施在社会美育中的重要性,把握家庭美育、学校美育和社会美育各自的特点,特别要重点理解学校美育,以便在工作中更好地贯彻美育。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要求(一)识记家庭美育的特点、学校美育的特点、社会美育的特点(二)领会学校美育的形式及其重要性(三)简单应用分析自己所教学科(或担任的学校工作)中的美育因素(四)综合应用结合本校实际谈谈如何实施审美教育三、考核知识点1.美育的实施只有贴近人的生活,与人的生活紧密关联,才能发挥其应有的重要作用。
2.美育的实施途径可分为:家庭美育、学校美育、社会美育。
3.家庭美育的形式:胎儿美育、游戏——艺术美育、环境美育。
4.家庭美育的特点:家庭美育是人生美育的开始,他的重要特点是,:时间最为持久,对人的影响最深。
①家庭美育关窗余人的一生,丝毫不因社会美育的重要而改变自己的地位,可见,它是人生美育钟时间最为持久的环节。
②家庭美育在实施时往往显得自然、亲切。
施教者作为受教育的亲人,是在一种和谐、愉快的家庭氛围中,几位耐心的反复施教。
家庭成员之间的亲热、关怀和爱护,使受教者心情舒畅得受到熏陶,从而唤起对文艺的浓厚兴趣,并且极为了一、资源的参与家庭成员的美育活动,这就是家庭美育对人的影响十分深远。
作为父母,应该不断的提高自己的审美修养,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在家庭中创造出良好的家庭氛围,在言论和行为上做出表率,对孩子延长身教,做一个合格的家庭美育老师。
5.家庭美育的形式:课堂教学的美育、课外活动的美育与学校环境的美育。
6.学校美育的重要性学校是青少年,从家庭进入社会的必经之路。
他对学生实行的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系统教育,它不仅是整个教育的重要阵地,而且也是人生美育的重要基地。
美育教案
美育教案第一章绪论学习目标:1、掌握美的产生、真善美的关系、美育的作用、美感、审美标准。
2、熟悉美育特征、美的特征、审美条件3、了解美学概况、美育由来美育是以美学理论为指导,进行各种审美实践活动的教育科学。
它以提高人的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为直接目的,以提高人的审美情操为最终目的。
它的实施以美学理论为指导、美的对象为工具,特别是以艺术美欣赏为主要手段。
第一节美一部人类发展史就是美的追求史。
美引导着人们,从愚昧、落后一步步走向光明、美好。
一、美的由来美的产生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无所谓美丑”的阶段:这阶段在人类出现以前。
美是对人而言的,美,只对人有意义,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美为人而存在”。
(二)“有丑无美”的阶段:这阶段在人类产生之初,那时人类还没掌握自然规律,不能驾驭自然界,因此整个自然界对人类来说也是无美可言的。
(三)“功利美”的阶段: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人类逐渐认识掌握了一些自然规律,也逐渐地征服自然,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成为人类活动的一部分,这时就产生了美。
这时的美带有很大的功利性,即从实用性来评价一个自然事物的美与不美。
自然物在原始人眼里先具有功利价值然后才能成为美的。
(四)“超功利美”的阶段:随着生产力逐渐发达,物质财富也日益丰富,这时人类才有心思去欣赏超功利的美。
超功利:就是指导人们不再从物质实用性上来评价事物的美与不美,而是从精神愉悦的高度来判断美丑。
从以上美的产生过程可以看出:第一、美产生于劳动。
离开劳动,人类不会去探求、认识自然规律,更不能去把握、利用自然规律来为人服务,因此就不可能有美的产生。
第二、在美的产生过程中,使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
正如恩格斯所说:“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
”这就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阐明了物质生活需要与精神生活需要的关系。
中国古代哲学家墨子也说过:“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
《美学与美育》各章复习要点梳理
美学与美育各章复习要点梳理第一章(一)应了解的知识点1.西方美学发展的五个阶段。
本质论美学;神学美学;认识论美学;语言论美学;文化论美学。
2.1750年鲍姆加通出版《美学》,标志着美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3.柏拉图的“美的理念”说;笛卡尔提出“我思故我在”命题;德国古典美学是西方美学发展的高峰,代表性人物有康德、席勒、黑格尔。
德国唯意志论思想家叔本华提出“审美静观说”。
西方人文领域19世纪末期出现“语言论转向”。
4.美学在中国发展的六个阶段。
5.王国维被公认为中国现代美学的创始人;宗白华倡导体验美学,提出“艺术意境”、“节奏”等重要概念及理论;朱光潜及其美学代表作。
6.美学的基本问题。
7.美学研究方法。
主要研究方法是对话法、体验法、思辨法、实验法和阐释法。
其中实验法是指美学研究过程中采用什么心理测试、统计及调查方式等的研究方法,是由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创立的“实验美学”研究方法。
(二)重点理解的内容美学的性质与美学的对象。
关于这一点,经常有同学搞混淆。
大家要注意:性质指的是基本属性,而美学的对象是指美学研究的客体。
二者不是一回事。
美学的性质在于它是一门突出形象、具体、体验方式的人文学科,而美学的对象是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形象。
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理解:第一,美学始终研究人的生活的富于生气和活力的形象。
第二,美学力求探索人的丰富与完整特性。
第三,美学研究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形象。
第四,美学对于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形象的研究,总是需要结合具体的审美活动来进行。
总之,美学的对象是在具体审美活动(美、美感和艺术)中显示的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形象。
第二章(一)应了解的知识点1.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美在合理的数量关系。
英国艺术批评家贝尔提出“有意味的形式”美学观。
俄国的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美是生活”的命题。
中国古代美学家中王夫之把“情”与“景”、“心”与“物”结合起来认识美。
中国现代美学家李泽厚持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的观点。
美育美学知识点总结
美育美学知识点总结一、美育和美学的概念1. 美育的概念美育是通过艺术教育和审美教育,培养人们对美的欣赏能力、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教育过程。
它旨在通过艺术和审美的教育,提高人们的美感和审美能力,培养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得到充分的精神满足和心灵愉悦。
美育是一种素质教育,旨在培养人们终身受益的艺术素养,促进社会的文化进步和精神抚慰。
2. 美学的概念美学是研究美的本质、规律和美的认识、评价以及产生、传播、接受等规律的学科。
它是对美的现象和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的学科,也是哲学的一个分支。
美学不仅包括对美的感知和体验,还包括对美的认知、评价和表达等方面。
美学研究的对象不仅限于艺术领域,还包括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各种美的现象和规律。
二、美育美学的重要性1. 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美育美学教育可以促进个体的的全面发展,培养人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提高个体的文化素养,增进心灵的愉悦和精神的满足。
2. 促进社会文化进步美育美学教育有助于促进社会的文化进步,培养社会公民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情趣,提高社会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水平,推动社会的文化繁荣和发展。
3. 提升国家软实力美育美学教育能够提升国家的软实力,展示国家的文化自信和综合实力,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提升国家的国际形象和文化品牌。
三、美育美学的内容1. 艺术教育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内容,它包括音乐、舞蹈、美术、表演、戏剧等各种艺术形式的教育。
通过艺术教育,可以培养人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促进个体的艺术发展和精神提升。
2. 审美教育审美教育是美育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它包括对美的教育、美的鉴赏、美的表达等方面的教育。
通过审美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美感和审美能力,培养人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促进人们对美的认识和体验,增进人们的心灵愉悦和精神满足。
3. 文化教育文化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对文化传统、文化遗产、文化精神等方面的教育。
自考《美学》重要知识点美育的目的
自考《美学》重要知识点:美育的目的重点解析1.概述中国美育思想的基本历史线索。
答:中国古代的美育思想:①上古时期的美育思想是以乐感化。
孔子把乐视为安邦治国的重要措施,美育的目的是通过乐化达到天人和谐;②朱熹认为美育实现目标的过程,是“消融渣滓”的过程,以此实现天人和人际间的和谐,提升人格,完善人生;③李渔指出戏曲的情节、文词都应有益于道德教化,三美俱擅……中国现代的美育思想:①蔡元培率先引入“美学”一词,他强调了美育的目的在于陶养感情,倡导“以美育代宗教”;②梁启超是中国近代美育思想的另一位先驱者,他认为美育是一种“趣味教育”,有着独立存在的价值;③王国维则把西方的美育理论较为全面地介绍到中国来,将美育与德、智、体三育并称“四育”。
2.简述西方主要美学家的美育观。
答:① 西方从古希腊开始就重视美育问题,真正明确谈到审美教育的是柏拉图,他认识艺术特别是音乐对人的教育作用;②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有一种净化或陶冶作用,这就是审美教育作用;③罗马的贺拉斯提出了著名的“寓教于乐”的原则,强调美育与道德教育的统一;④席勒发表《美育书简》,第一次明确提出“审美教育”的概念,并对美育的性质、特征和社会作用作了系统的阐述,是第一部系统的美育著作;⑤马克思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终极目的确立美育的基本任务,认为“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
3.结合中西方美育思想说明美育的基本内涵和特点。
答:美育内涵:审美教育是以艺术和各种美的形态作为具体的媒介手段,通过审美活动展示审美对象丰富的价值意味,直接作用于受教育的情感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和优化人的心理结构,铸造完美人性,提升人生境界的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定向教育方式。
美育的特点:诉诸感性、潜移默化、能动性。
诉诸感性――审美对象的基本特点首先在于,审美对象以其感性特征,通过丰富的形象,以情感为中介,悦耳悦目,并打动人的心灵,从而激发共鸣,达到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丰富人的心灵的目的。
第七章 审美教育
亚里士多德的美育思想集中在他的《政治学》和《诗学》里。在 《政治学》中,他明确地指出音乐有几个功能,“那就是(1)教 育(2)净化……(3)精神享受,也就是紧张劳动后的安静和休 息。……要达到教育的目的,就应选用伦理的乐调……”他特别论 述了音乐对情感的净化,指出不同的乐调可以净化不同的情感,各 种过分强烈的情感和情绪得以宣泄,使心理趋于平衡而产生快感。 在《诗学》中,他认为悲剧的特定效果是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 种情感得到净化。他的净化说就是强调了艺术的审美教育。他认为 这种教育与道德教育不同,它要适当地满足人的快感,而人的本能, 人的情感欲望是人性所固有的,美育满足人的这些自然要求,有益 于人格的健康发展。
在西方,柏拉图是最早对美育作过理论探讨的人。从培养“理想国” 公民的角度出发,他为古希腊教育设计了蓝图。他清晰地描述过艺 术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他说我们“应该寻找一些有本领的艺术 家,把自然的优美方面描绘出来,使我们的青年们像住在风和日暖 的地带一样,四周一切都对健康有益,天天耳闻目染于优美的作品, 像从一种清幽境界呼吸一阵清风,来呼吸他们的好影响,使他们不 知不觉地从小就培养起对于美的爱好,并且培养起融美于心灵的习 惯。”他认为在各种教育中,“音乐教育比其他教育都重要的多”, “音乐应该归宿到对于美的爱”。柏拉图上述对美育的重要性、美 育的特点及艺术在美育中的特殊功能的分析都有过很大的影响。
第 七 章 审美教育 第一节 美育的历史及其当代意义
一、美育的历史 美育的概念的诞生和美育理论体系的成熟较晚,但美育思想的孕育 和阐释却是相当古老的。在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伟大的 思想家孔子、荀子等就曾对美育有过精辟的见解;在西方,古希腊 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也对美育作过影响深远的理论表述。
自考美学笔记保过压题-自考练习答案
第七章审美教育论广义的美育,泛指自觉和非自觉的一切审美活动本身所具有的感染人、影响人、陶冶人的教育功能,以及社会、学校或家庭有意识地利用审美的特点对人进行塑造的种种教育活动。
狭义的美育则专指与智育、德育、体育并列的一种独特的教育方式。
第一节中西美育观的源流一、中国美育思想简述:中国上古的美育意识从自发到自觉,在诗、歌、舞一体的“乐”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到西周时代的庠序之教,已经将礼、乐并列纳入。
“育”,本于毓,像母产子状,生的意思。
《诗经·大雅·生民》:“载生载育,时维后稷。
”这主要指形体上的育,后来才引早为精神上的“使之作善”,如《周易·蒙卦》:“君子以果行育德。
”因此,这时的“育”,不仅指育其身,而且指育其德。
《孟子·告子下》有“尊贤育才,以彰有德”,其“育才”乃指智育。
因此,在中国传统思想中,育后来便有两方面的意义。
一是它的本义的引申,指育其身,尤指使人体格强壮,健康成长。
这是今天所说的广义的体育。
二是它的引申义,指育其心。
包括今天的德、智、美三育,使之智力发达、思想健康、情操高尚。
中国古代以乐感化的传统,最早可以追溯到传说中的舜的时代。
《尚书·舜典》云:“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此时的诗、歌、舞、音律等各种艺术融在一起,还没有分开,“乐”是诗、歌、舞的统称,开始成为自觉的美育的主要形式。
《左传》中季札观乐时,非常推崇《颂》,认为它“五声和,八风平,节有度,守有序,盛德之所同也。
”他认为颂乐中各种感情互为对立而又不走向极端,达到了和谐统一、“至矣”的境界。
早在此时,“和”作为美育的最高理想,已经进入国人的观念中。
从《乐记》开始并逐渐发扬光大的一个重要思想,认为乐和其他艺术具有潜移默化的感化特征。
《毛诗序》强调“风以动之”,认为作品对人的感化像是风的吹动那样,触动人的心灵,强调了艺术感动的潜移默化特征。
大学美育
俄罗斯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
”这位著名教育家干脆把美育称之为“心灵的体操”。
他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
”中国古人讲的“腹有诗书气自华”和“知书达理”,也是强调审美修养对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
英国著名学者洛克曾说:“在缺乏教养的人身上,勇敢就会成为粗暴,学识就会成为迂腐,机智就会成为逗趣,质朴就会成为粗鲁,温厚就会成为馅媚。
”美育是运用人类社会实践所创造的一切美的成果对人自身进行美化的教育,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
它是以生动直观的形象为手段,以激发情感,陶治性灵,培养情操,追求理想为特征,港移默化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形式。
也就是说,在美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鉴赏包括艺术在内的各种审美对象,运用各种审美方式来熏染感化人,升华人的情感,陶冶人的情操,纯净人的灵魂,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提高审美能力,完善人格,丰富人的本质,以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绪论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一、重视人文素质教育教育的根本任务------育人,就是促进个人身心的健康发展,实现个体的社会化。
教育最关注的问题、教育的根本出发点------人的发展,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心理和身体素质等的全面发展二、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1、不能片面重视科学技术的学习2、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不是简单的“回归”,而是在更高文化层次上的发展。
3、使科学、文化、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使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和谐发展一致,不断推进社会文明进步。
三、做一个“审美的人”1、美育,或称审美教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素质教育中具有特殊地位,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有着重大意义。
2、不要把美育看作是一种手段。
3、培养完美人格。
4、美育对人的智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四、新时代,新任务,新特点1、现在,人类已进入一个美好的新世纪,同时也走进一个审美时代,走进了一个美育大发展的时代。
《学校美育》第七章 学生审美心理
第七章学生审美心理审美心理是美育理论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是一种审美过程中的心理现象,是结合美学和心理学知识构建起的新兴领域。
心理学家费希纳早在19世纪60年代就曾设计了审美心理的实验,开创了实验美学和审美心理学的研究,促进了心理学从哲学的思辨走向科学的圣坛。
我国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研究文艺心理学,它们都涉及到了审美心理的内容。
本章着重阐述审美心理过程、审美心理结构、学生审美心理发展、学生审美心理素质的培养、艺术治疗等学生审美心理的相关问题。
第一节审美心理过程人的审美心理过程尽管非常复杂、非常短暂,但它不是不可以被认识到的。
这种心理变化过程的特征在于,它是需要、感知、情感、想象、理解诸种心理因素协调和谐运动的心理过程。
一般情况下,美感运动要经历审美感知阶段、审美经验阶段、审美创造阶段三个递进式的阶段。
人们正是通过这样三个连动式的美感发展阶段,由形式到内容,由外部形象到内部实质再到深层意蕴以把握审美对象的。
且上述三个美感运动阶段在实际心理过程中并不彼此孤立,而是互相渗透、彼此诱发的。
一、审美感知阶段(一)对形式美的感知是美感运动的起点所谓形式感知,是主体运用审美感官去观察审美对象的外观形式,把有关形式信息摄取到头脑中来。
如欣赏音乐,我们首先接触到的是旋律、节奏、和声效果;欣赏绘画,我们一眼看到的是色彩、线条、构图;欣赏诗歌,我们最先接触到的是按一定规则排列组合而成的文字;观看舞蹈,我们首先碰到的是形体动作——舞蹈语汇,摄取这些形式信息的是我们的审美感官。
审美感官的形成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生物进化所决定的人的先天配置系统。
例如,人的感官和躯体的对称性来自于亿万年的生物进化过程,具有对称性的人的感官和躯体又为主体摄取平衡对称、比例和谐的形式创造了条件。
另一方面是文化进化所决定的人的后天认识经验。
例如人对各种色彩的感觉经验,对约定俗成的语言符号和线条意味的掌握,特别是过去的审美经验的影响。
因此,审美感官不仅能够通过刺激反应以引起随意注意或不随意注意,而且能够通过形式因素感知到它所代表的审美意蕴。
00037美学_自考笔记完整版
00037美学自考笔记七章全笔记依据教材《美学》朱立元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笔记依据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第二节美学的诞生与学科发展第三节美学的哲学基础第四节审美与人生第五节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第二章审美活动论第一节审美活动的存在方式第二节审美活动中的主体与对象第三节审美活动的发生第三章审美形态论第一节审美形态的内涵和特征第二节审美形态的形成和发展第三节优美与崇高第四节悲剧与喜剧第五节丑和荒诞第四章审美经验论第一节审美经验的性质和特征第二节审美经验的内在结构第三节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第五章艺术论(一)第一节艺术与艺术作品第二节艺术品的层次结构第三节艺术品:创造意象世界第四节意境第五节艺术的功能第六章艺术论(二)第一节艺术的存在方式第二节艺术意象的创造和生产第三节艺术的创造力与艺术技巧第四节艺术的形态第五节艺术意象的接受和重建第七章审美教育论第一节中西美育观的源流第二节美育的内涵第三节美育的特点第四节美育的功能第五节美育的目的第一章绪论单选:1.1.在《大希庇阿斯篇》中,区分了美的事物与美本身的是(柏拉图)1.2.黑格尔认为美学是研究(艺术)的。
1.3.维特根斯坦是的代表人物。
(分析哲学)1.4.中国当代著名美学家李泽厚认为,美学是以(美感经验)为中心研究美和艺术的学科。
1.5.曾对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以及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从恋母情结的角度进行解释的是(弗洛伊德)1.6.在心理学领域,提出了“集体无意识”的观点的是(荣格)1.7.中国当代著名美学家蒋孔阳主张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与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1.8.审美活动最高级、最典型的形式是(艺术美)1.9.认为审美对象和艺术品是分开的,审美对象是欣赏者与艺术品相互作用的结果的是(英伽登)1.10.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在《美与物理学》中提到的是(科技美)1.11.人类的知识大体可以分为三类,其中不包括(哲学学科)1.12.美学的性质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型的人文学科)1.13.美学研究的真正对象是(审美活动)1.14.美学研究的核心方法是(哲学方法)1.15.于1750年创立了美学的是(鲍姆加登)1.16.美学演变的三个阶段的第一个阶段是(审美意识)1.17.悲剧意识属于(高级审美意识)1.18.柏拉图认为,真正的美是(理念)1.19.蒋孔阳认为,美学从哲学与文艺理论中独立出来是在(文艺复习之后)1.20.鲍姆加登被称为(美学之父)1.21.鲍姆加登将美学规定为研究(低级的感性认识)的学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⑼社会干预功能。指艺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感染接受者,并影响他们参与改造社会的活动。如小说《人到中年》引起领导人对中年知识分子问题的关注,从而制定了新的政策。
⑽文化交流功能。指艺术品作为文化的集中载体,通过各地区、各民族、各国家乃至全球性的互相传播,起到一种文化交流的作用。如在唐代与日本、朝鲜等国的文化交流中,诗歌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
⑵它轻微飘忽,变化多端,具有任意性和模糊性。刚才明明使人觉得很亲切、很美,可是转眼之间,又会给人另一种感受,真令人有“可望而不可即”之叹。
⑶它的差异性特别大,因人而异,千差万别。明明是同一个对象,可是由于各人生活经历、文化素养和个性气质的不同,个人的感受也会很不一样。
⑷当然,我们说不易把握,并不是意味着不能把握,它还是有规律可循的。
⑾商业广告功能。这是艺术品的一种外围功能,在现今商品社会中,艺术品往往兼具审美与商品两重价值,商业广告功能即源于此。
简述美育与智育的关系。
答:美育与智育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
⑴美育与智育有着根本的区别。智育是促进认识的教育,包括知识的积累和智力的发展。美育则是情感教育,旨在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促进情感的表现和升华。智育过程是知识的教学过程,是以概念-逻辑为特征的知识系统为教育内容,美育以形式-情感为特征的审美对象为教育内容,是一个培养审美能力、使人的情感得到表现和升华的过程。美育直接与需要、愿望、冲动、快乐、悲痛、幸福等个体生命的状态相联系,并以个性情感的表现和升华为主要目的。智育尽管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包括借助于审美的途径来激发人的积极性,但它在本质上是由外而内的输入,而缺乏内在的自发性。
悲剧性
指主人公由于坚持正义或积极进取而与现实环境之间发生冲突,冲突中主人公在感性生命遭到摧残和毁灭的同时,成就了精神生命的永恒价值,从而激起悲壮之情,使心灵得到净化、精神得以提升。悲剧的实质是主体所代表的正义精神与永远不能满足的现实之间发生了矛盾冲突,矛盾冲突的结果是主体的感性生命虽然被摧残,但正义精神取得的了胜利。鲁迅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中对悲剧和喜剧作了如下评价: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是把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5、布莱克的诗句“从一粒沙里看一个世界”,说明个别性与普遍性的统一(从个别性的感受和形象,转移到普遍性的观照和沉思。)
6、美感的非功利性(超功利性),应以万物的功利性为基础。叔本华说,国王与乞儿从窗口看夕阳,都没有功利性,都可以感到夕阳的美(错误观点)。其实不然。国王没有衣食之虑,迫害之苦,他看夕阳,可以感受到美,但乞儿不同,他缺衣少食,忧心忡忡,他哪能有心思去欣赏夕阳之美?因此必须先有了基本的功利性的保证,然后才有非功利性的美感。
简述艺术的多元功能(也可能只从其中一个或几个方面考)。
答:艺术的功能是通过接受者对艺术品的意象、意境的欣赏来实现的,包括十一项功能:
⑴审美功能。指凭借艺术意象、意境的感染力、诱发力、震撼力来使接受主体在或侧美感的同时获得审美愉悦,从而提高艺术素养,改善审美文化心理结构,拓展艺术鉴赏视野,增强艺术的想象力和敏感性。
第七章 美育
1、美育(审美教育):既是教育活动的一种,是与德育、智育、体育并列的一种教育方式,同时又是审美活动的一种,是同审美创造、审美欣赏有密切关系的审美活动。
2、净化:把一个躁动不安、利欲熏心的心灵净化为宁静的、淡泊的心灵。亚里士多德在阐述悲剧的效果时,认为悲剧能有一种“净化”作用,或译为“陶冶”。
艺术敏感
指主体特别容易对客体产生意象体验、感悟与联想,主要指主体感受生活、欣赏艺术、体验和孕育意象的敏锐性和悟性,天才的敏感是指这种感受体验的细致、快捷、丰富和深刻。艺术敏感常常来自艺术家多愁善感的特质以及长期修养对他们的培养。
艺术意象
指艺术中的审美意象,是建立在艺术品的物质实在层和形式符号层基础上的,非现实的,能展现人类审美经验的,能转化为被感性把握的,富有意味的表意体系,是艺术品的中心。我们主要从结构、生成、类型、物化四个方面来把握意象。在结构上,意象是意与象的表象系统;生成上,意向和想象起着巨大的作用;类型上具有仿象、喻象、兴象、抽象等类型;物化就是物态化,是把心理层次的审美意象赋予形式符号,使之具有感性物质外观的过程。
3、“寓教于乐”: 这是古罗马贺拉斯提出的著名学说,这种“寓教于乐”的原则实际上是美育和道德教育统一的结果,同时又要符合文艺的规律,要有魅力,直接给人以感动。指把道德教育寄寓到审美愉悦之中,让人在不知不觉地接受道德教育。(类似中国古代的“诗教”。)
4、1795年席勒发表《审美教育书简》(又名美育书简),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审美教育”的概念,并对美育的性质、特征和社会作用作了系统的阐述,这是第一部系统的美育著作。
⑹思想启迪作用。指艺术品所具有的对接受主体进行引导与启蒙的功能。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以宏阔的气势和洗练的语言,向读者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五四”运动时期一大批揭露专制制度“吃人”本质和张扬个性解放的作品,都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
⑺政治宣传功能。指借助艺术品这一形象化的传播媒介来宣传某些政治功能、观念、理论等。如茅盾的《子夜》通过艺术描写,揭示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宣传了无产阶级必然领导中国革命的政治观念。
审美态度(心理距离)
要能跳出实用的生活之外,对生活保持一定的距离,有了这种距离,就能发现生活的美,就能反映到艺术创造中,因而创造和欣赏美的艺术。审美态度是指审美的发生依赖于主体对对象保持一种非实用的、无功利的心境。英国美学家爱德华?布洛在1912年提出的“心理距离说”正体现了对于审美态度的高度重视。
简答题
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为什么艺术是美学的研究的对象?
答:美学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
美学之所以要把艺术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这是因为人类审美活动的范围很广,审美的具体对象也很多,如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这些对象当然都是应该研究的,但在众多的对象中,必须有主次之分,这个主要对象应该是艺术,只有抓住了艺术,才能进而更有效、更深刻地去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以及审美对象、审美经验等问题。这是因为:
表现说
这是从艺术本质对艺术的定义,源于西方18-19世纪浪漫主义思潮,康德最早提出“天才”论,强调艺术是天才的创造和表现。表现说批评模仿说机械复制,强调艺术的本质在于主体情感的表现。在西方表现说的代表人物有法国直觉主义哲学家柏格森、意大利表现主义美学家克罗齐等。在中国,言志说、心生说和缘情说也可以划为表现说。表现说把艺术本质同艺术家主体情感的表现联系起来,突破了把艺术归结为模仿、认识外在世界的局限性,突出了艺术的审美特性,是一大进步。但是,表现说完全回避艺术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无视主体情感的客观根源,仍然是片面的。
7、美育的方式:自然、社会、艺术
说明:1、凡举实例的论述题,从所列实例中任选其一作答即可。
名词解释
美学
美学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人文学科。
美学研究的对象
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并通过艺术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
联想
是欣赏者由眼前的人事景的出发唤起昔日相关记忆。联想具有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三种类型。接近联想主要指两件物象之间,在时空上相当接近的由甲及乙的联想过程及情感反应。相似联想是指两件事物之间,在性质或状貌上的相似,促使人们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过程。对比联想是某一事物对于另一种性质、状貌截然相对的事物的联想,强化对两种事物对立关系的理解和感受。
⑴艺术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表现,有关人类审美意识的许多问题都可以在这里得到具体的表现。
⑵对于艺术的欣赏是一种不涉及直接功利性的行为,它最能代表审美的特点。
⑶艺术是高级形态的美,抓住艺术就能更好地抓住各种审美对象的特点。
⑷抓住艺术,才能更有效地去研究特定时代的审美观念,通过艺术研究审美观念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喜剧性
以笑为标志,反映了人类多重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是人类生活和意识中的重要美学范畴。喜剧性从本质上说是,以笑为手段,去否定生活中的不协调的形式,从中肯定生活中的美的艺术、社会现象、生活现象,乃至社会历史事件。喜剧性最显著的效果就是引起人们的笑,笑是喜剧性的最显著特征。喜剧性的笑有三个特征:⑴它是人类才有的具有社会性内容的心理现象。⑵笑的感情必须与理智作出的是非判断无关,与强烈的憎恶之情不相容。⑶笑要有共鸣。鲁迅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中阐述: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是把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为什么说探讨审美欣赏活动的心理特征不那么容易?
答:审美欣赏活动是主体对美的现象进行感受体验、观照鉴赏和评价的过程。这个过程包含着美感活动的奥秘,值得探讨。但是探讨它并不容易,存在诸多困难,原因主要有三点:
⑴它隐而不显。尽管每个人都可以感受得到,体会得到,都会觉得这个对象很美,可是这个美到底是是什么呢?这又会是那么难以表达,难以说清,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就是这个意思。
有意味的形式论
这是从艺术本质对艺术的定义,由20世纪英国美学家克莱夫?贝尔提出,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有意味的形式”。所谓“形式”,就视觉艺术而言,指由线条和色彩以某种特定方式排列而组合起来的纯粹的关系,他把通过形式组成的画面所可能有的指示、意义、记录的信息、传达的思想以及教化作用等现实生活的内容全部排除在外;所谓“意味”,是这种纯形式背后表现或隐藏着的艺术家的独特的审美情感,审美情感是意味的唯一来源。艺术就是艺术家创造的、能激发观赏者审美情感的纯形式,是美的形式,也即“有意味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突出了艺术的审美本质方面,比表现说更进一步,但是把“意味”及“审美纯形式”与一切现实完全切断,抽象的谈论审美情感和有意味的形式,则陷入了形式主义和神秘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