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美是什么
美是什么

美是什么美是什么,是美学的中心问题,是知道今天大家还争论的问题。
对美做两个区分:一、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美的概念和美学学科领域的美的概念的区分。
我们日常生活中用美的概念比较随便,譬如说我在夏天吃了一个冰棍,“啊,好美啊”、我要美美地吃一顿。
二、广义的美的概念和狭义的美的概念的区分。
狭义的美都是指一般的美,譬如我们指一朵花好美。
狭义的美都是指那种古希腊的美,即一种单纯的,完整的,和谐的美,譬如莫扎特的音乐,普希金的诗。
广义的美,是包括一切审美对象,那不仅有优美,譬如崇高、悲剧、喜剧、荒诞,还有中国的一些美,譬如沉郁杜甫,飘逸李白,空灵王维。
一、20世纪50年代我国美学界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曾经开展过一场美学大讨论,这场讨论的中心问题就是:美是什么。
换个角度说就是美是客观的呢还是主观的,再换个说法美是在物,还是在心。
这个问题是从哲学领域的物质和精神谁是第一性引到美学领域中来的。
在哲学中,物质是第一性还是精神是第一性,是物质决定精神,还是精神决定物质。
引到美学领域则是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换个说法,即是美和美感的关系。
是美决定美感呢,还是美感决定美。
在当时参加讨论的学者心中,这个问题牵涉到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斗争。
李泽厚当时说的一段话可以作为对这场讨论很好的概括,他说:美学科学的哲学基本问题是认识论的问题;我们和朱光潜的争论过去是现在依然是集中在这个问题上,美学在心还是在物?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是美感决定美呢还是美决定美感?为什么说我们和朱光潜的争论呢?那场美学讨论是从批判朱光潜先生过去就是解放前美学观点开始的。
当时我们国内有一个批判唯心论的运动,就是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运动,学习马克思主义,批判唯心主义。
在美学领域就批判朱光潜的唯心美学论,包括朱光潜先生自己。
在当时那场讨论里,主要分成四派。
1、蔡仪,认为美是客观的。
自然物本身就有美,譬如一株梅花的美,梅花是客观的,梅花的美也是客观的。
美学对美的定义

美学对美的定义美学是一门研究美的学科,它关注的是美的本质、美的特征以及美的体验。
美学探讨了人们对美的理解并试图给出一种普适的定义。
然而,美学的定义并非固定不变,因为美本身是主观的感受和情感体验,每个人对美的理解可能有所不同。
美学的定义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也发生了变化。
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到康德的审美理论,从日本的茶道到中国的国画,每个文化都有自己对美的独特见解。
然而,无论是哲学家还是艺术家,他们对美学的思考都指向了一些共同的特征和原则。
首先,美学将美视为一种普遍存在的概念,无论在自然景观、艺术作品或人类行为中,人们都可以寻找到美的存在。
美学强调美的客观性,即存在一种普遍适用的美的标准,而不仅仅是个人主观感受的产物。
其次,美学关注美与审美体验的关系。
审美体验是指个体通过感知、思考、情感等层面与美进行互动的过程。
美学认为审美体验是一种富有价值的活动,通过欣赏美的形式,人们可以获得快乐、启示、思考和共鸣等。
审美体验是美学的核心,也是美学对美的研究的出发点之一。
此外,美学强调美的多样性和变化性。
美学将美的体验与艺术、自然、社会等领域联系在一起,它们都能够激发不同的美的感受和理解。
从古代雕塑到现代音乐,从山水画到当代摄影,美学认为每种艺术形式都具有独特的美感和审美价值。
美学鼓励人们积极探索和体验不同的美,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多元化的美。
至于美的定义,美学并没有给出确切的答案。
不同的理论流派有着不同的看法,有些美学家认为美是一种对称与和谐的表现,有些认为美是一种完整与有序的体验。
然而,美的定义应该是包容和开放的,因为美的感受和理解在不同的文化和个人中都有差异。
美学的研究为人们提供了欣赏和创造美的指导。
通过美学,人们可以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提升对美的敏感度和理解力。
无论是从事艺术创作还是欣赏艺术作品,美学都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系统和深入的视角。
综上所述,美学是一门探讨美的本质、特征和体验的学科。
尽管美的定义没有统一答案,但美学的研究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美的多样性。
美学第二章 美是什么

(一)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西方美学史上的两条路线:主观论和客观 论 西方古典美学的主要观点: 美是比例 美是和谐或多样统一 美是效用或合适
1、从客观现实、物质属性上 探索美的本质:
(1)毕达哥拉斯学派:美在形 式,和谐即美 事物形式的均衡、对称、比例、 和谐、多样统一。
2、柏拉图关于‚美本身‛的构想 A、美的理念具有永恒性。这种美是永恒的,无始 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 B、美的理念具有绝对性。它不是在此点美,在另 一点丑;在此时美,在另一时不美;在此方面美, 在另一方面丑;它也不是随人而异,对某些人美, 对另一些人就丑。 C、美的理念具有先验性和单一性。先于具体事物 存在,存在于彼岸世界;不存在于个别事物之中, 如某一篇文章,某一种学问,或是任何一个别物体; 它只是永恒地自存自在,以形式的整一永与它自身 同一; D、具体事物‚分有‛美的理念。一切美的事物都 以它为泉源,有了它那一切美的事物才成其为美。
哲学之发展为科学,确切地说是从苏格拉底 的观点进展到科学的观点。哲学之作为科学 史从柏拉图开始而由亚里士多德完成的。他 们比起所有别的哲学加来,应该可以叫做人 类的导师。--黑格尔 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士多德为有,更要以 真理为友。--哈佛大学校训
(3)达•芬奇的‚美 感完全建立在各部分 之间的神圣的比例关 系上‛的观点。
结论:美是难的。
苏格拉底之死(达维德)
“什么是美‛和‚什么东西是美的‛
柏拉图区分了‚美本身‛和美的事物。 一般人在回答什么是美的问题时,只是 列举美的事物,如美的小姐、美的母马、 美的竖琴、美的汤罐之类,而没有涉及 到‚美本身‛。 ‚美本身‛是使这无数的美的事物成为 美的事物的根据,是无数美的事物共有 的本质。即美的理念。
《美学》的知识重点整理

美的本质第一节中西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一、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问题的不同探讨(一)“美是什么”问题的提出首先将“美是什么”作为一个问题明确提出的,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
在《大希庇阿斯》篇中,他借苏格拉底之口向诡辩派学者希庇阿斯提出了这个问题:“美是什么?”1、柏拉图:‚美是理念‛说:柏拉图(Platon,前427—前347) 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西方美学思想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严格说,他才是第一个自觉地从哲学高度提出和思考美学问题,并把美学造成思想体系的人。
从柏拉图之问开始,西方美学开始成为体系性的美学。
美的本质问题作为美学的终极之问,构成了不同美学体系得以产生和完成的基础,决定着西方美学不同体系的不同整体性面貌。
正是对美的本质问题的追问和重新追问,构成了两千余年经典的西方美学史。
在柏拉图看来,之所以说‚美是难的‛,是因为‚美本身‛存在着诸多的悖论。
在《大希庇阿斯》中,柏拉图通过对关于‚美‛的流行观念的分析,深刻揭示了这些悖论:首先,既然‚美‛不就是‚美的事物‛,那么美是使事物显得美的质料或形式吗?其次,美是某种物质的及由此带来的精神上的满足吗?其三,美是‚善‛(恰当、有用或有益)吗?其四,美是否等同于由视觉与听觉引起的快感?面对这个悖论,柏拉图采用了一种机巧的‚假定‛的方式:‚假定有像美本身、善本身、大本身等等的这类东西存在。
‛用美的普遍的、恒定的、诉诸理性的一面去否定特殊的、暂时的诉诸感性的一面,提出了‚美是理念‛的重要命题。
2、亚里士多德:‚美是整一‛(1)他认为美在事物本身之中,在于自然的与人工的事物本身,主要是在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方面,主要靠事物的‚体积与安排‛以形成事物的‚整一性‛。
(2) ‚整一‛不是杂多,不是单一,而是既包含了统一性,又包容了多样性,是‚秩序‛、‚匀称‛与‚明确‛的有机统一。
(3)所谓‚秩序‛,是时间上的匀称;‚匀称‛是空间中的秩序;‚明确‛则是对‚秩序‛与‚匀称‛的限定。
第二章美是什么

第二章美是什么第三章美是什么?这个问题是美学中的一个最基本理论问题。
它通常被表达为“美的本质”。
第一节中西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一、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问题的不同探讨(一)“美是什么”问题的提出首先将“美是什么”作为一个问题明确提出的,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
在《大希庇阿斯》篇中,他借苏格拉底之口向诡辩派学者希庇阿斯提出了这个问题:“美是什么?”1、柏拉图:“美是理念”说柏拉图(Platon,前427—前347) 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西方美学思想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严格说,他才是第一个自觉地从哲学高度提出和思考美学问题,并把美学造成思想体系的人。
⏹从柏拉图之问开始,西方美学开始成为体系性的美学。
美的本质问题作为美学的终极之问,构成了不同美学体系得以产生和完成的基础,决定着西方美学不同体系的不同整体性面貌。
正是对美的本质问题的追问和重新追问,构成了两千余年经典的西方美学史。
⏹在柏拉图看来,之所以说“美是难的”,是因为“美本身”存在着诸多的悖论。
在《大希庇阿斯》中,柏拉图通过对关于“美”的流行观念的分析,深刻揭示了这些悖论:首先,既然“美”不就是“美的事物”,那么美是使事物显得美的质料或形式吗?其次,美是某种物质的及由此带来的精神上的满足吗?其三,美是“善”(恰当、有用或有益)吗?其四,美是否等同于由视觉与听觉引起的快感?⏹面对这个悖论,柏拉图采用了一种机巧的“假定”的方式:“假定有像美本身、善本身、大本身等等的这类东西存在。
”用美的普遍的、恒定的、诉诸理性的一面去否定特殊的、暂时的诉诸感性的一面,提出了“美是理念”的重要命题。
2、亚里士多德:“美是整一”(1)他认为美在事物本身之中,在于自然的与人工的事物本身,主要是在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方面,主要靠事物的“体积与安排”以形成事物的“整一性”。
(2) “整一”不是杂多,不是单一,而是既包含了统一性,又包容了多样性,是“秩序”、“匀称”与“明确”的有机统一。
美学基础_第一章_什么是美

美学基础_第⼀章_什么是美《第⼀章什么是美》教案教学⽬标:让学⽣了解西⽅和中国传统美学对美的认识,美的产⽣和本质教学重点:美的本质教学难点:美的本质教学⽅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专题讨论或专题设计。
?教学过程:简语导⼊,介绍课程安排提问:⼤家认为什么是美美是难的----柏拉图《⽂艺对话录》美是不可⾔说----哥德⼀、西⽅美学史对美的探讨⼆、中国美学史对美的探讨三、美的产⽣四、美的本质⼀、西⽅美学史对美的探讨作为哲学的⼀部分,三⼤范式转变(本体论、认识论、语⾔学)●本体论阶段(古希腊——16世纪)●认识论阶段(17——19世纪)●语⾔学阶段(19世纪末——)★本体论阶段:古希腊罗马--16世纪(以探究事物的本质为核⼼的思想阶段,诞⽣了哲学。
这⼀时期美学思考独⽴的“美”,视之⼀切审美现象的根源)(⼀)古希腊:理念本体论美学代表:柏拉图、亚⾥⼠多德(⼆)中世纪:神学本体论美学代表: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三)⽂艺复兴:⼈本主义美学代表:达·芬奇●柏拉图: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切事物的美根源于美的理式,即“美本⾝”。
美与艺术截然分开。
真正的美是美的理式美的理式--美的事物(对理式的模仿)--艺术作品(对理式模仿的模仿)等⽽下之亚⾥⼠多德:脱离美的事物的“理式”“美本⾝”不存在,美在事物本⾝之中,在“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主要靠事物“体积与安排”,整⼀性和⽐例关系。
《诗学》艺术的模仿是再现应当有的事。
从⽽提⾼了艺术的地位,影响了从中世纪到⽂艺复兴、到⼗七⼋世纪的欧洲。
(⼆)中世纪美学发展停滞期,美学思想见于神学著作,以上帝为美的本体。
中世纪美来⾃神,奥古斯丁(Augustine 354- 430)对美的本质的认识:上帝是整⼀,是最⾼的美、绝对的美,⼀切事物的美都是上帝赋予的。
古罗马帝国时期基督教思想家,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教⽗哲学的重要代表⼈物。
在罗马天主教系统,他被封为圣⼈和圣师.美是分等级的,最⾼的、绝对的美是上帝,其次是道德美,形体美是低级的、相对的美。
美学_美是什么_教学PPT

中国传统美学
中国传统美学
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 芜没于空山矣。
——柳宗元《邕州柳中丞作马退山茅草亭记》
中国传统美学
讨论:柳宗元这段话提出了什么思想? 自然景物(“清湍修竹”)要成为审美对象,要成 为“美”,必须要有人的审美活动,必须要有人的 意识去“发现”它,去“唤醒”它,去“照亮”它, 使它从实在物变成“意象”(一个完整的、有意蕴 的完整世界)。
美在意象
宗白华:美是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
界。 “艺术境界主于美。所以一切美的光是 来自心灵的源泉。” “美”(艺术境界) 乃是人的心灵与世界的沟通,是万象在 人的自由自在的感觉里表现自己,是情 景交融而创造的一个独特的宇宙,是心 灵与自然完全合一的灵境。
意象的分析
意象的分析
“审美意象不是一种物理的实在,也不是一个抽象的 理念世界,而是一个完整的、充满意蕴、充满情趣的 感性世界,也就是中国美学所说的情景相融的世界。”
意象的分析
杜夫海纳:“美的对象首先刺激起感
性,使它陶醉。” “美是感性的完 善。”“它主要地是作为知觉的对象。 它在完满的感性中,获得自己完满的存 在、自己的价值的本原。”“审美对象 不是别的,只是灿烂的感性。规定审美 对象的那种形式就表现了感性的圆满性 与必然性,同时感性自身带有赋予它以 活力的意义,并立即献交出来。”
柏拉图:《大希庇阿斯篇》
柏拉图开始对“美”的讨论
什么东西是美的? 美是什么:美的“理念”(“理式”—本质)
柏拉图开始对“美”的讨论
从物的客观属性和特征方面来说明美的本质 从精神本体和主观心理方面来说明美的本质。
柏拉图开始对“美”的讨论—客观属性
毕达哥拉斯学派:“美是和谐”。 和谐是以数的比例关系为基础的, “身体美确实存在于各部分之间 的比例对称。”“一切立体图形 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 中最美的是圆形。”
美学基础知识

美学基础知识美是什么什么是美美是人从客观事物的外部形态上获得的一种快乐感觉.美是怎样产生的人在主观上认为某种客观事物能够满足自己的某种主观需求,该客观事物的外部形态就会使人感觉到某种美.也就是说,美是人针对客观事物的外部形态产生出的主观感觉.美的本质,就是客观事物外部形态所反映出的客观事物对人的主观需求所具有的功利价值.客观事物在客观上并没有美、丑之分.一定的客观事物能够使人产生美感,其根本原因在于人的观念.人具有了一定形态的观念,就会针对一定的客观事物产生一定的主观需求.当人在主观上需要某种客观事物时,该种客观事物就会以其特有的客观形态使人产生美感.当人在主观上不需要某种客观事物时, 该种客观事物的外部形态就不能够使人感觉到美.当人对于某种客观事物的主观需求不能够及时满足时,人在主观上就会针对该客观事物产生缺憾感.人对某一客观事物的缺憾感越是强烈,该客观事物的形态特征使人产生的美感就会越是强烈.不同人的观念形态是不同的,并且每个人的观念形态总是在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的. 人的观念改变了,主观需求就会随之改变,一定的客观事物给人的美感就会改变.这就是为什么一些人认为美的事物另一些人却认为不美,人们过去认为美的事物现在却认为不美的根本原因.这就是发生美感现象的基本原理.这个原理,应该是能够说清楚任何美感现象的产生原因和变化规律.正确理解“好感”与“美感”的本质区别和正确区分客观事物的“好感”与“美感”,对于正确理解美学思想是非常重要的.“好感”是功利价值的本质体现,“美感”是功利价值的外观反映.要善于把握相同的客观事物对于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功利价值.一片山花,一片彩霞,普通人感觉到的只是视觉的愉悦,再没有其他的功利价值.而对于摄影和绘画爱好者,就有了产生作品的功利价值.所以,山花和彩霞,带给普通人的只是好感,带给摄影和绘画爱好者的还有美感.只有造诣较深的劳动者和善于总结生活经验的人,才能够很好地感受到“均衡”“对称”“规整”给人的美感.对于色彩亮丽的事物,人们往往爱说“真美呀”,这是因为以前人们并没有在意区分事物给人的“好感”与“美感”的不同的.大自然馈赠给我们形形色色的美,人类文明给我们创造了缤纷多彩的美,我们日益生活在一个高度审美化了的世界中.面对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各样的美,如果我们凝思发问:美到底是什么想必是极其自然、也是极其合理的.伴随着对历史上各种美的定义“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教训的反思和现代科学思想从确定走向不确定,从求真走向求效的转变,近代以来,西方美学从形而上走向形而下,从本质主义走向实证主义和实用主义,出现了一种美学取消主义和艺术解构主义的声浪.如狄德罗说:“我和一切对美有过着作的作家一样,首先注意到人们谈论得最多的东西,每每注定是人们知道得很少的东面,而美的性质则是其中之一……几乎所有的人都同意有美,并且只要哪儿有美,就会有许多人强烈感觉到它,而知道什么是美的人竟如此之少.”韦兹说:关于艺术,“一切美学理论试图建立一个正确的理论,便在原则上犯了错误……它们以为‘艺术'能有一个真正的或任何真实的定义,这是错误的.”“我们所要开始的问题不是‘艺术是什么',而是‘艺术究竟是何种概念’……在美学中,首先的问题便是对艺术概念的实际运用的说明,给予这个概念的实际功能一个逻辑的描述.”应当说,取消主义美学认识到美的本质的复杂性、不确定性,打破了传统美学乐观主义的梦想,也给传统美学的简单化的思维方式当头一棒,这是美学的进步.然而,它对自己所信奉的否定主义美本质观过于偏执,以致嘲笑、剥夺别人思考美之为美的权利,从而把自己推进了荒谬可笑的绝境.美学取消主义一方面认为美不可界定,另一方面又在对美作界定,这个定义即“无”.而肯定自己否定主义的美学见解事实上也是一种“有”.正如大乘佛教所勘破的那样:执物为有故是有,执物为空也是有,只有把"色即是空"的见解也空掉"空空",才是真正的空.真正的美学取消主义应当什么也不说.它既然要有所言说,并竭力要人们放弃其他美的定义,信奉它的否定主义美学定义,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美学取消主义取消美本质的研究转而走向美的具体形态的描述与分析,事实上,在对某一门类的美学资料进行选择、分析时,在对某种美学形态、审美文化加以取舍、评价时,又必然暗含、体现了自己的某种对美的看法.这种对美的看法恰恰是与否定主义的美本质观直接对立的.事实上我们看到,在“美学史”一类的形而下的描述性研究着作中,如果编着者缺少对美的一以贯之的思考,就会在评述中出现自打嘴巴的情况和“看人挑担不知重”的不负责任的现象.因为美之难解,于是干脆放弃思考,这也是美学研究中的鸵鸟行为.事实上“美是什么的问题”是回避不了的基本问题.搞美学研究不回答“美是什么”,正如搞经济学拒绝回答“商品是什么”、搞伦理学拒绝回答“什么是善”、搞哲学拒绝回答“什么是真”一样荒唐可笑.一个美本质缺席的美学理论体系是残缺不全的,一个对美本质毫无已见的美学家是不能令人信服的.人类对于事物本质的从识,始于不知,中于知,终于不知.自然科学尚且如此,社会科学更复如此.在社会科学领域,没有绝对真理,有的只是包含的绝对真理颗粒多一点的相对真理.对于“美是什么”的思考和回答也只能以此相求.取消主义美学一方面从思维的开放性否定过去种种自我封闭的美学定义,一方面又将自己否定主义的美本质观封闭起来,要别人把它当作绝对真理而放弃美本质的思考,体现了"当局者迷"式的愚蠢,任其扩散,只会阻碍美学研究的进步.其实,只要我们不过于求全,认识到任何学说建构只是相对真理的探索,人们顺着"美是什么"的思路作些新的思考又何妨呢题:美的合理定义美的合理定义应是:美是事物中使人产生愉快的当时的部分.其中的“愉快”,是人的舒服、满足、高兴、欢乐、愉快之类心情的缩略称,它包括生理上的快感和精神上的愉悦快慰在内.此定义表明,美之所指,是事物中的部分;事物中的任何部分,就其本身而言,无论怎么说都不可以称之为美,但是,当事物中的部分被人感受并使人产生愉快时,它就成为感受者的美了;美具有当时性,只存在于使人产生愉快的当时,是与感受者的愉快共存亡的:随愉快的产生而产生,随愉快的消失而消失.一、美应指事物中的部分而言.“美是事物中使人产生愉快的当时的部分”定义明确地表明,美之所指,是“事物中……的部分”.这里所说的事物,与一般的用法一样,含义为世间可被无依附地指称的东西,如地球、山、水、花、理论和想法等等.当人们感到这样的事物美时,这美就是指其中的部分而言的,如张三说一朵花美,美就指花的部分如使张三产生愉快的花的颜色.在这里面,事物是花,事物中的部分是花的颜色.要特别引起注意的是,还有一种做法是把这里的“花的颜色”当作事物看待,显然,此事物已非同一般即已不再是可被无依附地指称的东西了,因指称时必须依附于“花”.应当看到,即使把不是可被无依附地指称的“花的颜色”当作事物看待,美也依然是事物中的部分,只不过这“部分”已处于极端的状态即已达极限,已等同于“整体”了.显而易见,不管我们怎样看待“事物”, 美之所指无例外地都是事物中的部分.把美之所指,也就是把定义中的属概念,说为事物中的部分,这是从事实中来并且完全符合于事实的表述.请看看世上所有的美吧,有哪一个不是指着事物中的部分而言的我们不妨举几个具体的例子来谈谈.例一是,当许多人看一幅画美时,各人心中的美之所指,大凡都不是画的全部,比如通常是不涉及画料的化学组成方面的东西的,也不包括画中未被看到或者根本看不到的其他一些东西,而只是指眼睛所及的画中的某部分,如有的指画之色彩,有的指画之布局,有的指画之神态,有的指画之作者名字等等,所有这些所指即画之色彩、画之布局、画之神态和画之作者名字等等,都只是整幅画中的部分.例二是,一些人说山美,就可能有因山的形态而言的,有因山的轮廓而言的,有因山中的瀑布而言的,有因山腰的草木而言的,有因山体的颜色而言的,如此等等,山芯的岩石泥土和山间的飞蝇爬虫之类东西一般都与之无缘,其中山的形态、山的轮廓、山中的瀑布、山腰的草木和山体的颜色等等,也都只是山中的部分.例三是,人们说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美,就可能甲因计策的结构而生,乙因谋略的脉络而生,丙因孔明的运筹而生,丁因述计的语言而生……其中计策的结构、谋略的脉络、孔明的运筹和述计的语言等,无不为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这一事物中的部分.关于事物中的部分,还须作一点说明,那就是所说的“部分”只有在“事物中”的限制,而却无大小之分.当我们说山中的瀑布、山腰的草木和山体的颜色三者各为山中的部分时,并不意味着它们两者或三者合起来就不能作为山中的部分.在不同的情形中,“部分”这一表述虽同,但其所包含的东西却有别.于是就很明显,不论一个事物中的多少东西或什么样的东西使人产生愉快,都可说成是事物中的部分使人产生愉快.关于美之所指,历史上有过很多说法,如有说是“东西”的,有说是“物质”的,有说是“外物”的,有说是“事物的形式”的,也有说是事物的“属性”的,还有说是事物的“那种特质”的,五花八门,不一而足.这些说法虽各有一定的道理,分别符合一些事实情况,但却全都不确切.举例说,“东西”有过于含糊之嫌, “物质”用以指“计策的结构、谋略的脉络、孔明的运筹和述计的语言”等等显然不妥,“属性”和“那种特质”则不能准确地指说“画之作者名字”、“山中的瀑布”和“山腰的草木”.——很明显,除了“事物中的部分”,再也找不出什么说法能把美之所指准确明白地表达出来了.我们知道,“部分”是相对于“整体”而言的,事物中的部分,是事物整体中的一块,可大可小,可此可彼,可实可虚,既能包含人们曾经使用过的所有说法中的合理内容,又能包含被它们遗漏的任何有用成份,完全可把美之所指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二事物中的任何部分,就其本身而言,无论怎么说都不可以称之为美,但是,当事物中的部分被人感受并使人产生愉快时,它就成为感受者的美了.在这里应加说明的是,使美与愉快联系,不是我的发现,而是从人们已有的见解中筛选出来的.在古今中外浩如烟海的美学着作中,把美与愉快联系起来的陈述已多到恐怕谁也说不清有多少的地步.我把愉快与美的联系筛选出来并在定义中使用,当然也是根据事实情况审慎确定的,在使用时,我还给“愉快”到底应指什么作了明确的说明.如上面已经提到过的,定义中的“愉快”是由事物引起的人的舒服、满足、高兴、欢乐、愉快之类心情的缩略称,它包括生理上的快感和精神上的愉悦快慰在内.我以前还曾说过,人的生理快感的产生,由人的生物学特性决定,而影响到精神上愉悦快慰的因素却很复杂,有生理方面的因素,更有世界观、社会经历、文化素养以及当时的环境、心境等等诸多其他主客观方面的因素.愉快,是上述这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由于这些因素方面的原因,使得不同的人感受同一对象时有些会产生出愉快来而有些却不会,即使同一个人,对同一对象也可能有时会产生愉快而有时却不会,于是就会出现美的因人而异和因时而异现象.这些现象正是这里说到的诸多因素的不同及其变化所造成的.当然,美也会因物而异,而其原因则在于事物或者说“事物中的部分”不同.——从中可以看出,美的因人、因时、因物而异诸现象的出现,都能在“美是事物中使人产生愉快的当时的部分”定义中得到很好的说明.应当指出,“愉快”是个谁都能明白的东西.人们在感受任何事物的过程中,是不是产生了“愉快”,单靠直觉就能明白,而无需去考虑即无需通过其他的描述或者说明去确定,大人如此,小孩如此,甚至连婴儿也不例外.襁褓中的婴儿,一吮到奶头,愉快之情就溢于眉眼,而当受到针刺时,马上就哇哇大哭,一脸的不愉快即呈人前.连襁褓中的婴儿都能明白的“愉快”,恐怕是没有人会搞不清楚的了.愉快与美联系着,应是大家都亲历过的事情.在人类的活动中,当事物通过人的感官作用于人时,就会引起人的一些反应,此时,事物要是使人产生了愉快,那么人就会觉得这事物中有美:事物的哪个部分使人产生愉快,它的哪个部分就是美.世间所有的美都是这样形成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美是“事物中的部分”与“感受者的愉快”两者结合的产物.这里的问题还可以这样来理解:美不是固定地存在于事物中的东西,而是一种在一定的条件下出现的东西;美要是出现了,就一定出现于事物之中,同时能被人真实地感受到;事物中的部分之所以会成为美,显然是因为它使感受到它的人产生了愉快.在美与愉快关系的问题上,不但先前的一些研究者们已经明白,而且当今的许多人也是很清楚的.不过从网上的讨论看,仍不乏有持异议者在,较为典型的是,有人曾以现实中有悲剧美而对定义提出质疑,也有人因它不分美感与快感而觉得其不妥.下面分别就这两方面的问题谈点意见.1.有许多人认为悲剧美中的美不与愉快合拍,而却是与悲或痛苦等等联系的.应当指出,这样地看问题是理解和认识上的偏差所致.悲剧美是“剧”美而非“悲”美,即不是悲苦所产生的美,而却是“悲剧”艺术的令人满意或者舒服而形成的美.当然,这种满意或者舒服有时会有一定的悲伴随着,但这悲显然不是美之缘起.事实上,悲是无论如何悲不出美来的,只有“愉快”在这里是满意或舒服才能“愉快”出美来.要是悲能悲出美来,那么,痛苦、木讷、呆滞、哀怨、恸哭等等就都可和美联系上了,于是,美就既对应着愉快,又对应着愉快负面的东西,天下还会有不美的东西在吗请想想,现实中会有这种所触皆美的事吗很明显,对于感到一个“悲剧”中有美的人来说,美一定不在使人伤心流泪之“悲”,而却在使感受者感到满意或者舒服的映悲之“剧”.要是悲剧美中的悲能悲出美来,那么悲剧美就不宜叫做“悲剧美”而却应改名为“悲美”了应当指出,“悲剧美”不指世上所有的“悲剧”都会产生美,也不指一个“悲剧”对所有的人都会产生出美来.一个“悲剧”能不能对感受者产生美,要看这“悲剧”能不能使感受者产生“愉快”即产生满意或者舒服等等.显然,有关悲剧美的正确认识,可有力地支持“美是事物中使人产生愉快的当时的部分”定义.2.有朋友认为,定义美时必须区分美感与快感并有所取舍,不然的话,美的范围就被扩大了.在持有这种观点的人看来,美只与美感联系,而却不与快感联系;与美感联系的美即“美学研究的美”才叫美,而与快感联系的美即“生活之美”尽管也可被人们称为美,如“美食”、“美味”、“美事”中的美,但却不是真美;不是真美的“美”只是美的“非标准用法”或“不正常用法”.这是非常小气非常偏狭的观点,既让人莫名其妙,又完全站不住脚.首先,只把“美学研究的美”当作美,而把“生活之美”排除于美的行列之外,不但有违事实,而且也找不出任何正当的理由.美食、美味和美事中的美是人们一直都说为美的一些美,这是铁打的事实,请问有什么理由可任意地把它们不当成美事物的美不美怎么可以按是不是已被美学研究过这种事来区分其次,把愉快分为美感与快感,这是历史形成的美学研究的需要.应当看到,这种划分是人为的并且仅仅是大致上可行的.须知美感与快感互相交融着,想在彼此之间划出明确的分界,永远不可能实现.着意于把与美感联系的所谓“美学研究的美”当成美,而把与快感联系的“生活之美”当作“不正常”的或“非标准”的美从而认为它们应从美的行列中被剔除出去,如此捏成的美连界限都难以搞清,怎么可能是个合理的东西呢“美学研究的美”的范围究竟应划到哪里为止,又有谁能确定得了如果认为“美”只指“美学研究的美”,那么这“美”就会因寻求不到确切的范围而走上不能被准确认识的绝路.实际上,对于美的定义即对于说明美是怎样的东西而言,只有包括着美感和快感的“愉快”才适用.愉快是个很清晰的概念,是不是愉快,人人清楚,与愉快联系的美,也界限分明,谁都不会感到含糊.显然,把愉快与美联系在一起,丝毫不存在任何形式上的毛病.其实,这种联系还是存在了不知多少时间的事实了呢.生活之美涉及到人们每一天的生活,从量上要远远大于“美学研究的美”.其实,艺术之美要以生活之美作为基础,没有生活之美的“美”是无根之美,是跛足之美,认为只有艺术之美才叫美的做法散发着让人感到沉闷的学究气,也明显地反映出了主张者在相应见解上的幼稚.其实,美如同浩瀚的大海,其中既有鲜亮的生活之美,又有更高的艺术之美也即“美学研究的美”.美学着重于研究艺术之美而少顾和不顾此外的美,这是现行美学的个性,其出现和存在都很正常.应当明白,美学看重艺术之美根本无碍于生活之美之为美.请问凭什么要把现行的美学研究未及之美驱逐出美的行列只有包括生活之美和艺术之美在内的美才是完整的美.我们给美下定义,目的在于把语言中的美是怎样的东西说清楚,无疑应让所下的定义适合于天下所有的美.定义美不应让美只局限于某些人想当然的圈子,如果给出的定义只适合于某些人不知是因为什么原因而喜好的一部分美,那么应认为这种定义不能成立才对,怎么可以反倒认为能适合所有美的定义不妥呢因而就很明显,认为在定义美的过程中要对“愉快”作美感与快感上的区分,实不可取.以上所说的这些表明,美与不论指美感还是指快感的“愉快”联系,既能在道理上通顺,又能与客观事实符合.看来,“美是事物中使人产生愉快的当时的部分”定义应是一个合理的定义.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上,所有的美都必定是“事物中使人产生愉快的当时的部分”,而所有的“事物中使人产生愉快的当时的部分”也都可称为美.请朋友们看看,对之能不能举出反例来哪怕只是一个要是举不出,就说明这一定义是与事实完全符合的,即是合理的或者说是正确的.美感的形成原理美感是怎样形成的美是对人的主观需求有功利价值的客观事物的外部形态特征使人产生出的一种快乐感觉.也就是说:人认为能够满足自己主观需求的客观事物,其外部形态就会使人感觉到美;人认为不能够满足自己主观需求的客观事物,其外部形态就不会使人感觉到美;人认为对自己的主观需求会造成利益上的损害的客观事物,其外部形态就会使人感觉到丑.美又称为人对客观事物的美感.人的主观感觉的产生,是以人的观念形态为根据的.不同的人,观念形态是不同的,不同的观念形态构成了不同人特有的“自我”形态,并且每个人的观念形态又总是在不同程度地发生着变化.这就是为什么一些人认为美的事物另一些人却认为不美,人们过去认为美的事物现在却认为不美的根本原因.教育人们形成合理的观念形态,使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产生合理的主观愿望和主观需求,正是观念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正是社会美育的基本课题.美学,不应该属于哲学的范畴.美学的基本任务,应该是根据人们已经确定的处于主流地位或先进地位的社会观念文化,创造出相应的造美技术,为人们确立的社会生活形态创造出更多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具有强烈美感的文化事物,在促进社会文明不断进步的过程中为人们创造出更多的生活愉悦.美感好感缺憾感观念形态什么是美,美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有的客观事物能够使人感觉到美,有的客观事物不能够使人感觉到美为什么有些人认为美的事物,另一些人却认为不美为什么过去人们认为美的一些事物,现在又认为不美了对于这些关于美学现象的最普通的问题,从来都是那些善于思考问题的人们非常关注的.从古到今,曾有许多人用超人的智慧和努力来试图圆满地解答这个问题.然而,到目前为止,这个看似非常普通的问题仍然没有被任何人真正解决.三,主观感觉人以主观需求为根据,对客观事物产生的感觉行为现象,称为人的主观感觉.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感觉主要有两种形态,这就是“快乐感觉”和与其相对立的。
2什么是美

二、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在西方美学思想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上,美的本质问题一 直是历代哲学家、美学家、文艺理论家倾心关注的美学的 核心问题。人们相信,对于美的本质问题的最后解决,乃 是揭开美的奥秘的关键所在。在持续不断的艰苦探索中, 人们从不同层面、不同视角对于美的本质问题进行了解说, 力图揭开美的奥秘所在,但每一种关于“美”的界定,却 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后代学者、哲人的质疑,时至今日, “美是什么”的问题仍然作为美学领域的哥德巴赫猜想存 在着,使无数智者、哲人为之魂牵梦绕。
再次,从主体与客体关系看, 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与美的联系。
二、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2、从精神意识方面探讨美的本质
这是唯心主义的美学,它又分为客观唯心主义的美学和主观唯心主义的 美学。
(2)从主观精神或心理中寻找美的根源与本质
这种探寻始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运动,确立于17、 18世纪。坚持这一求解路径的美学家,其核心的理论取 向就是把美归结为人的某种主观的精神或心理状态。其代 表性的学说有美在愉快和美在无意识的欲望。(休谟、康 德、弗洛伊德)
二、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2)从主观精神或心理中寻找美的根源与本质
A、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休谟:
美是一种“快乐”的感觉。
18世纪英国哲学家,历史学家, 经济学家。他被视为是苏格兰启 蒙运动以及西方哲学历史中最重 要的人物之一。
休谟(David Hume ) 1711年4月26日-1776年8月25日
美学概论名词解释 美学基本问题(一)

美学概论名词解释美学基本问题(一)美学概论名词解释美学基本问题在美学领域中,存在一些基本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到人们对美的感知、理解以及评价等方面。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美学基本问题:1.什么是美?美这个概念一直以来都是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
美可以是一种外貌上的吸引力,也可以是一种艺术上的表现,但如何准确界定美却是个挑战。
2.美的标准是什么?不同的人对美有不同的理解和评价标准。
一些人认为美是客观存在的,有普遍适用的标准,而另一些人则认为美是主观的,取决于个体的感受和观点。
3.美的起源是什么?美是一种人类的感知和体验,但它的起源是一个谜。
一些学者认为美源自进化过程中对健康和繁殖力的追求,而其他学者则认为美来自文化和社会的塑造。
4.美与道德的关系是什么?有人认为美与道德是相互关联的,美的体验与道德价值有着密切关系。
然而,也有人持相反观点,认为美和道德是两个独立的领域,彼此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5.美是否具有客观性?某些学者认为美的评价是客观的,可以通过理性和科学的方法进行分析和判断。
然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美是主观的,取决于个体的情感和经验。
6.美与艺术的关系是什么?美学与艺术密切相关,但二者之间存在何种关系是一个有待探讨的问题。
一些学者认为美学是研究艺术美的学科,而其他学者则认为美学包含了更广泛的领域。
7.美学为何重要?美学不仅仅是对美的研究,更是影响人类生活和文化发展的重要学科。
美学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美,提升个体和社会的审美水平。
以上是美学概论中涉及到的一些基本问题。
每个问题都有很多不同的观点和解释,美学的研究也正是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和理解,逐渐揭开美的奥秘。
结合中外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结合中外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谈谈我个人的看法2009-5-16 2009-5-16 0:05:37 心情:幸福天气:晴温度:℃一、美的本质美学范畴内关于美的含义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指审美对象,即什么是美;二是指美的本质,即美是什么;三是指与丑相对立的美学基本范畴,即狭义的美。
其中关于美的本质的问题,一直是美学家关注和争论不休的焦点问题。
(一)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美的本质在于探索审美对象为什么是美的,即美的根源何在的问题,古今中外的哲学家、美学家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多种探索。
按照美在主观还是美在客观大致可分为四种观点:第一种是从客观精神上去探讨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归结为客观理性、绝对精神等。
柏拉图认为美的本质是理念,只有美的理念才是真正的、永恒的美。
他认为美的理念是不依赖具体的美的事物的“美本身”,一切具体事物只有以美的理念才能成为美。
黑格尔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他认为美是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但在这个统一体中感性形式是从属于理性内容的,是绝对精神的一种显现,美的本质在于理念,在于绝对精神。
第二种是从主观心理上去探讨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归结为主观意识、审美感受等。
休谟认为美的本质是人的情感愉快;康德认为美的本质是主观情感;叔本华认为是意志;弗洛伊德认为是性本能;桑塔耶那认为是快感;克罗齐认为是直觉。
这些观点虽然涉及到审美心理学问题,并在揭示美的社会性能方面有合理之处,但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他们抽象地发展了主观能动的方面,而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没有看到主观心理是客观物质现实的反映。
第三种观点是从客观世界的自然特征出发探求美的本质,认为美的本质就在对象的自然物质形式中,美是事物的某种属性或性质之间的某种关系。
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就在于事物的感性形式,在于事物外在形式的“秩序、匀称、明确”,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某种形式规则;博克认为美是事物的某些属性——细小、光滑、比例匀称等。
美是什么

美是什么摘要:美是什么?这个问题已经提出来有两千多年,但没有一位美学家、哲学家、评论家能够给出一个大多数人认同的定义。
美是美学的重要范畴之一,美只是在审美关系和审美活动中才得以产生和形成的,也只有置于审美关系和审美活动中才可以得到准确的理解和说明。
在审美关系和审美活动中,美是一种价值;美既是客观的审美对象,又是主观的审美目的;美也是一种心里的感觉。
关键词:美、审美关系、审美活动、价值、感性“美是什么”是美学的中心问题,也是一个老问题,直到今天人们还在争论“美”到底是什么。
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首先提出“美是什么”。
我们可以说潋滟的湖光、如画的垂柳是美的,也可以说真挚的爱情、淳朴的民风是美的,也可以说一尊雕像、一支舞蹈是美的,不可否认,这些都可以用美来形容,但这就是美本身吗?柏拉图认为,这些只能被称作“美的事物”,而“美的事物”和“美本身”是两个概念。
前者仅仅回答了“什么东西是美的”,后者才涉及一切事物称其为美的普遍性质和共同原因。
柏拉图主张美学思考应该超越美的具体事物去寻求美本身。
他认为,真正的美是理念,理念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
柏拉图是从客观精神上探求美的根源,也就把美的本质归结为某种客观的精神实体。
古希腊的另外一位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却认为,美是不能脱离现实的具体事物而独立存在,而只能作为客观属性存在于具体事物之中,也就是说美的本体与美的现象统一于一个客观世界。
亚里士多德是从客观事物上寻求美的根源,他是把美的本质归结为事物的某种形式规则。
美的形式是“秩序、匀称、明确。
”还有一些美学家从主观心理上探求美的根源,他们是把美的本质归结为某种心理因素。
休谟认为,美来自于情感愉快,于是快乐便为美的本质。
康德认为美是对象形式联系主体心理功能,即想象力和悟性的和谐活动而引起的愉快,主观情感是美的本质。
从美学史上来看,对于众多美学家对于“美是什么”这一问题的诸多看法,主要可以分为两大派别,即主观论和客观论。
什么是美学?我们怎样定义美?

什么是美学?我们怎样定义美?美学是研究美的本质、美的规律和美的创造的一门学科。
众所周知,美是一种主观的感受,每个人的审美观都不尽相同。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去定义美呢?以下是美学的基本概念和美的定义。
一、美是一种主观感受,受到个人情感、背景和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美不能用客观标准来衡量和定义,它只存在于人们对事物的感知和评价中。
相同的事物,不同的人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美感体验和评价。
这也是美多样性的根源。
二、美是一种认知和评价的过程否认美的客观性,不意味着美是没有规律可循的。
相反,美具有客观的认知和评价过程。
从这个角度来讲,美可以通过感官观察、认知、比较、判断等一系列过程来体现。
如何从这些过程中找到规律,找到需要和不需要的美感体验和标准,就是美学的基本工作。
三、美是一种超验的存在。
它超越了客观事物的属性和存在,成为一种与其独立而存在的事物。
由于这种超验性,美才能成为一种人类追求和创造的目标。
四、美是一种艺术创作的基础美在人类艺术创作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艺术创作是为了创造出能够抓住观众眼球,甚至引领人们审美方向的作品。
而美恰恰就是艺术创作的目标之一。
艺术家通过塑造、表现和体现自己对美的理解和创造,创作出的艺术作品既是自己的代表作,也是对美的一种探索和表达。
五、美与文化环境有关由于美是一种文化现象,它与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人类社会的审美习惯和标准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中的表现是不同的,产生的原因与当时的文化环境、历史背景和审美意识有关。
总结:美学是一门研究美的本质、美的规律和美的创造的学科。
美是一种主观感受、认知和评价的过程,也是一种超验的存在。
美在艺术创作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同时与文化环境密切相关,是一种文化现象。
美的定义可能随着时代和文化环境的变化而不同,但美的价值和魅力却是不会减少的。
美学中自然美的含义

美学中自然美的含义
自然美是美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涉及到自然界中所存在的美丽和和谐之处。
自然美不仅仅是指自然环境的美丽,还包括自然界中的各种规律和秩序的美感。
自然美与人造美的区别在于,它是自然界自发产生的,没有经过人类的干预和改造。
自然美产生的原因可以是地理环境的变化、动植物的生命周期、季节的更替等等。
自然美的存在与发展是自然界中各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些力量包括地球的引力、风的吹拂、水的流动等等。
自然美给人们带来的感受是独特而深刻的。
当我们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时,我们会感受到一种宁静和平和,这种感受有助于放松身心,提升幸福感。
自然美还能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我们更加敏锐地感知世界的美好。
自然美在人类的艺术和文化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许多艺术家和作家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来表达他们对大自然的赞美和敬畏。
自然美也成为了建筑和设计的灵感来源,许多建筑师和设计师通过模仿自然界中的形态和结构来创造出独特而美丽的建筑和艺术品。
此外,自然美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
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自然环境遭受到了破坏和污染。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措施来保护和恢复自然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综上所述,自然美是美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是自然界中的美丽和和谐之处。
自然美不仅仅是指自然环境的美丽,还包括自然界中的各种规律和秩序的美感。
自然美给人们带来宁静、放松和幸福感,同时也成为了艺术和文化的灵感来源。
保护和恢复自然美是我们共同的责任,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美是什么_叶朗

225美是什么叶 朗(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100871) 摘要:中国传统美学在“美是什么”这一基本理论问题上有很深刻的思想,认为不存在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美”离不开人的审美活动;也不存在实体化的、纯粹主观的“美”。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美”在意象,审美活动就是在物理世界之外构建一个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所谓“山苍树秀,水活石润,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这个意象世界就是审美对象,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广义的美(包括各种审美形态)。
意象世界既显现了一个真实的世界,又是一个特定的人的世界,这个意象世界把世界本来的样子呈现出来,照亮一个真实的世界。
关键词:美;意象;意象世界中图分类号:B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0246(2008)10-0225-12“美是什么”是美学的中心问题。
这是一个老问题,又是一个直到今天人们依然还在争论的问题。
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国内学术界曾有一场美学大讨论,讨论的中心问题就是“美是什么”。
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学术界开始重新审视50年代那场美学大讨论。
那场讨论存在着许多问题,最大的问题是讨论的前提,即把美学问题纳入认识论的框框,用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来分析审美活动,结果造成了理论上的混乱。
通过反思,大家发现,中国传统美学在美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上有很深刻的思想,这些思想与西方现当代美学中的一些思想(如现象学的思想)有着相通的地方。
把中国传统美学中这些思想发掘出来加以重新阐释,将会启发我们在美学理论上开辟出一个新天地,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一、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 中国传统美学在“美”的问题上的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美”离不开人的审美活动。
唐代思想家柳宗元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命题: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
(《邕州柳中丞作马退山茅亭记》)这里,柳宗元提出了一个思想,自然景物(“清湍修竹”)要成为审美对象,要成为“美”,必须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04J J D72003)作者简介:叶朗(1938-),男,浙江衢州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主任,226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10期·学术名家要有人的审美活动,必须要有人的意识去“发现”它,“唤醒”它,“照亮”它,使它从实在物变成“意象”(一个完整的、有意蕴的感性世界)。
美学里的美的定义

美学里的美的定义美学是一门研究美的哲学学科,包括对美的本质、美的概念、美的特征以及美的标准的探讨。
在美学中,美的定义是一个重要的命题,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美的定义。
一、感性美的定义感性美是主观个人经验的美,是一种直接从感官感受中取得的美。
它在于单纯的感受,不需要任何外在的大量知识。
所以,感性美在很大程度上是个人化和情感化的美,不同人在面对同一美的物品时,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感性美。
二、客观美的定义客观美一般指客观存在的美,是一种普遍的、普及的、超越感性经验且不受主观影响的美。
这种美是没有个人感受的,只是客观存在的,例如漂亮的自然景色等。
客观美没有个人、文化、历史和地区的限制,所以这就是一种普遍性美,与感性美不同的是,它是不受主观感知的影响。
三、主观美的定义主观美是指美在人的主观感受中所产生的美,是美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即人在欣赏美的事物时所产生的美,是主观自发性和自我意识性的体验。
在文化和情感背景、审美观等因素的影响下,个体的主观感受是非常复杂的,所以主观美是一种主观性的东西。
四、客体美的定义客体美是指美所针对的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美,即物体本身就有一定的美。
比如一幅画、一件艺术品或者是一个人,它们本身就具有美丽感,无论是否被欣赏到,它们的美丽感都存在于自己之中。
因此,客体美不是被主观感受所主宰或者基于人的情感而存在的美,而是客体本身所具有的、独立于主观的、一种抽象的特质。
五、功能美的定义功能美是指针对某个物体或者事物在具备某种功能的同时达到一定的美感,即实用和美感的双重结合。
这样的美是用来满足人们的实用需求的,而不是仅仅出于审美的兴趣来欣赏的美,是重要的美感来源之一。
比如,优美的车身线条不仅具备了美观的外貌,同时也具有抛物线造成空气阻力的特点,就算是美感的源泉之一。
六、形式美的定义形式美是美学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指的是艺术作品在表现形式上所形成的美。
在文学、绘画、雕塑、建筑等各个领域中,所有艺术作品为表现其内在精神、思想、情感而创造的形式都可以算是形式美。
美学知识点总结

美学知识点总结一、美学的基本概念1. 美:美学研究的对象是美,但美的概念在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中有不同的理解。
在西方哲学中,美通常被视为一种具有艺术性、和谐性和吸引力的特征,但也有多种不同的理解,如形式美、内在美、功能美等。
2. 美学:美学是对美进行研究和探讨的学科,涉及到美的本质、规律、价值等方面的内容,旨在理解美的本质和关于美的一切现象。
3. 艺术:艺术是美学的重要对象之一,是艺术家用自己的感知和想象创造的作品。
艺术有多种形式,包括绘画、音乐、舞蹈、戏剧、建筑等。
4. 知觉和情感:美学也涉及到人类的知觉和情感。
人们通过感知来领略美的存在,而情感则是人们对美的积极评价和热爱。
二、美学的发展历程美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在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对美的本质和价值都有所讨论。
随着西方哲学的发展,美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在东方,中国古代文人也有自己对于美的认识与探讨,如道家、儒家和佛家等。
在18世纪和19世纪,德国和英国成为美学研究的中心。
康德、黑格尔和尼采等德国哲学家对美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很多重要的美学理论和观点。
而英国的伯克、亨利·霍姆斯和乔治·亚代码等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现代美学继续发展,涌现了许多新的理论和概念,如后现代主义美学、女性美学、跨文化美学等,美学的研究内容也得到了不断的扩展。
三、美学的主要理论1. 审美理论:审美理论是美学的重要分支,研究人们对于美的认知和评价。
包括审美经验、审美情感、审美价值等内容。
2. 艺术哲学:艺术哲学是研究艺术的本质、功能和价值的理论。
包括艺术创作、艺术品的价值、艺术审美等内容。
3. 美学哲学:美学哲学是研究美的本质和规律的理论。
包括美的概念、美的属性、美的原则等内容。
4. 历史美学:历史美学是研究不同历史时期的美学理论和美学实践的理论。
这些理论和实践反映了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对于美的认知和表达方式。
5. 社会美学:社会美学是研究美在社会文化中的作用和影响的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美带有历史性。在不同的历史时代、 民族、阶级,美既有共同性又有差异性。 欣赏:服饰和发型的变迁
所以,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 “美”,“美”离不开人的审美活动。
四、美不纯粹是主观的
中国传统美学:马祖道一“心不自心,因色 故有”
慧能:心物不二。人们当下念念不断的现实 的心不是实体,不是对象,本身无从把握, 只有通过在此心此念上显现的宇宙万物而呈 现。
世界万物由于人的意识而被照亮,被唤醒, 从而构成一个充满意蕴的意象世界。意象世 界是不能脱离审美活动而存在的。美只能存 在于美感活动中。 这就是美与美感的同一。
八、意象世界照亮一个真实的世界
(一)如所存而显之 在意象世界中,世界如它本来存在的样子显 现。
(二)超越与复归的统一 在世俗生活中,我们习惯主客二分看世界, 一切事物都是我们认识或利用的对象,人与 人和物之间有了间隔,人被“自我”束缚, 失去了精神家园与精神自由。 意象世界超越自我、物的实体性,是对主客 二分的超越;回到存在的本然状态,回归人 生自由的境界。
“真正的世界”与“生活世界”
西方传统哲学的“真正的世界”有三种形态: 柏拉图的“理念世界”,基督教的彼岸世界, 康德的“物自体”世界。三者都是永恒世界。 胡塞尔提出“生活世界”,经人阐释为:现 实具体的世界,万物一体的历史的世界,充 满意义价值需要人去体验的世界,被习惯遮 蔽需要用意象世界来揭示的世界。
七、审美意象只能存在于审美活动中
王国维: 夫境界之呈于吾心而见于外物者,皆须臾之 物。惟诗人能以此须臾之物,镌诸不朽之文 字,使读者自得。 王阳明: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 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王夫之:形于吾身以外者,化也;生于吾身 以内者,心也;相值而相取
三、美不纯粹在物
中国传统美学:柳宗元“美不自美,因人而 彰” 第一、美不是天生自在的,美离不开观赏者, 而任何观赏都带有创造性
游戏:以“风” “花” “雪” “月”为题,任 选其一,说出5句相关的名句(诗词、歌词、 名言均可)
第二、美并不是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同一 外物在不同人的面前显示为不同的景象,生 成不同的意蕴。
朱光潜:境界是直觉的产物,是每个人独特 的创造。 直觉:凝神观照之际,心中只有一个完整的 孤立的意象,无比较,无分析,无旁涉,结 果常致物我两忘而同一,我的情趣与物的意 态遂往复交流,不知不觉中人情与物理相互 渗透。这就是直觉。
宗白华:美是心灵与世界的沟通,是情景交 融而创造的一个独特世界。 美与美术的源泉是人类最深心灵与他的环境 世界接触相感时的波动。 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 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 灵境。这就是意象。
丰 子 恺 :
(三)李泽厚: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美不能脱离人类社会而存在”,“美包含 着日益开展着的丰富具体的无限存在,这存 在就是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和理想。”
思考: 1、上述观点是否同时适用于艺术美和自然美? 2、美究竟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
(四)朱光潜:美是主客观的统一 美既不全在物,也不全在心,而在于心物的 关系上。 美在意象。 1、说明了艺术美和自然美的统一性。 2、提出美的社会性不在自然物本身,而在于 审美主体。
美在客观精神本体
从审美主体(我)这个角度出发,从精神本 体和主观心理方面来说明美的本质。 柏拉图从客观的精神本体出发。
黑格尔“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一个小男孩把石头抛在河水里,以惊奇神 色去看水中所现的圆圈,觉得这是一个作品, 在这作品中看出他自己活动的结果。”
科 隆 大 教 堂
美在物的客观属性和特征
上述思路是从审美客体(物)的客观属性和 特征方面来说明美的本质。
亚里士多德:美是“秩序、匀称与明确” 博克:美大半是物体的一种性质,通过感官 的中介,在人心上机械地起作用。
反驳
柏拉图:美在理念
美的理式是先于美的事物而存在的,是美的 事物的创造者。而且这种“美本身是永恒的, 无始无终,不生不长,不增不减的”,是绝 对的; 而现实事物的美由于它来源于美的理式,只 是美的理式的影子,所以时而生,时而灭, 是变幻无常的、相对的。 而艺术美则是影子的影子,与真理隔着三层。
美学中的美
美学中的美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美:指“优美”,即一种单纯、完整、 和谐的美,也就是古希腊式的美。
广义的美:包括一切审美对象,优美、崇高、 悲剧、喜剧、荒诞、丑、沉郁、飘逸、空灵 等各种审美形态。
毕达哥拉斯:美是和谐
身体美确实存在于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对称。 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 形中最美的是圆形。
反驳
美在主观心理
英· 休谟: 美并不是事物本身里的一种性质。它只存在 于观赏者的心里,每一个人心见出一种不同 的美。
从主客二分到天人合一
海德格尔与萨特 海德格尔: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人融身于世界 万物之中,沉浸在万物之中,世界由于人 “在此”而展示自己。 萨特:由于人的存在,才有万物的存在,人 是万物借以显示自己的手段。 欣赏:仙境之桥
二、我国当代美学大讨论
讨论问题:美在物 还是在心 (一)蔡仪:美是 客观的 “美的本质就是事 物的典型性”
(二)吕荧、高尔太:美是主观的 p36 “美,只要人感受到它,它就存在,不被人感 到,它就不存在。” “美底本质,就是自然之人化”
我 见 青 山 多 妩 媚 , 料 青 山 见 我 应 如 是
(三)真善美的统一 美,是一个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 真,不是逻辑的真,而是存在的真。 善,不是狭隘的、直接功利的善,而是在精 神领域提升人生境界的善。 真善美的统一只能在审美活动中实现。
讨论
描述一次你自己的审美体验,并分析审美活 动中的审美对象、内心情感、审美意象分别 是什么。
六、意象的分析
(一)灿烂的感性 第一,审美意象不是一种物理的实在,也不 是一个抽象的理念世界,而是一个完整的、 充满意蕴、充满情趣的感性世界,即情景相 融的世界。 第二,审美意象只能存在于审美活动之中。 第三,意象世界显现一个真实的世界,即人 与万物一体的生活世界。 第四,审美意象给人一种审美的愉悦。
一个完整的、充满意蕴的感性世界,就是审 美意象,也就是美。 以情感性质的形式所揭示的世界的意义,就 是审美意象的意蕴。 审美意象以一种情感性质的形式揭示世界的 某种意义,这种意义全部投入了感性之中。
为什么说“月是故乡明”?
(二)相关概念的辨析 1、意象与image 西方意象派诗歌中的image(意象),是一种 刹那间的直接呈现,缺乏深度。 萨特的image(意象)是当下不在现场的
第一编 审美活动
第一章 美是什么
一 对美的讨论
首先,我们需要确认美学中的美是什么。 美美吃一顿、天公作美、想得美……都不是 美学所要讨论的美。
“美就是一位漂亮小姐。”(但是最美的年青小姐比起 女神也还是丑。) “美不是别的,就是黄金。” “美就是恰当。”(但是对于喝汤来说,金汤匙和木汤 匙哪个更恰当呢?) “一个凡人所能有的最高的美就是家里钱多,身体好, 全希腊的人都尊敬,长命到老,自己替父母举行过隆重 的丧礼,死后又由子女替自己举行隆重的丧礼。”(但 是对于那些有罪的、可耻的、而又符合前述条件的人来 讲又怎么样呢?) “美就是有用的。” “凡是产生快感的——不是任何一种快感,而是从眼见 耳闻来的快感——就是美的。”…… ——柏拉图《大希庇阿斯篇》
习题
1、解释“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2、解释“意象”
青原惟信:山水。主客二分→自我否定外物 →超越
张世英:不将物我对立,从而见到“万物皆 如其本然” 张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宗白华: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 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
范 美在意象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审美活动就是要在物理 世界之外构建一个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 意象就是情景交融。 欣赏音乐
2、意象与形式(form) (1)形式是各部分的一个安排,是排列。 (2)形式是直接呈现在感官之前的事物。 (3)形式是某一对象的界限或轮廓。
3、意象与形象 意象为文,形象为质,是事物的实体存在。 4、意象与现象 意象带有情感性质,现象不是。 5、和美对立的概念 美的反面,就是遏止或消解审美意象的生成, 遏止或消解审美体验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