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的结构教案范文
《原子的结构》公开课教案
《原子的结构》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包括原子核和电子;2. 使学生掌握原子的组成及其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3. 培养学生运用原子结构模型解释化学反应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模型、图片等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原子结构;2. 利用实验和现象,使学生深刻理解原子核和电子的关系;3. 采用小组讨论、探究活动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2. 使学生认识到原子结构在化学反应中的重要性;3. 引导学生运用原子结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原子核和电子的组成及其关系;2. 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难点:1. 原子核内质子数、中子数与相对原子质量的关系;2. 原子结构模型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三、教学准备教具:1. 原子结构模型;2. 幻灯片或多媒体课件;3. 实验器材(如电子秤、元素周期表等)。
学具:1. 笔记本;2. 笔;3. 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原子结构模型,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原子的组成。
2. 讲解原子结构:详细讲解原子核和电子的组成、关系,以及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3. 分析原子核内质子数、中子数与相对原子质量的关系: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掌握质子数、中子数与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方法。
4. 应用原子结构模型解释化学反应:以实际案例为例,让学生了解原子结构在化学反应中的重要性。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原子结构模型的应用价值。
五、课后作业1. 绘制原子结构示意图,并标注各部分名称;2. 运用原子结构模型,分析某个化学反应的原理;3. 调查生活中与原子结构相关的事物,举例说明其原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原子结构的基本理解。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中的互动,评估他们对原子结构模型的应用能力。
初中化学原子教案范文
初中化学原子教案范文
教学内容:原子结构
教学目标:
1. 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和组成;
2. 掌握原子的基本性质。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原子的基本结构和组成;
2. 原子的质量数、电荷数等基本性质。
教学方法:讲授结合示例、实验演示、讨论、练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学生观察身边的物质,让他们思考物质的最小单位是什么,引导他们进入原子的话题。
二、讲授原子结构:
1. 原子的基本组成: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2. 原子的结构:核心由质子和中子组成,围绕核心的是电子轨道。
三、讨论练习:
1. 通过简单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和思考原子的基本组成和结构;
2. 练习计算原子的质量数和电荷数。
四、实验演示:
进行原子的模型制作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了解原子的结构。
五、总结:
概括原子的基本结构和组成,强调原子的基本性质,引导学生对原子有更深入的理解。
教学建议:
1. 教师要尽量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讲解原子结构,让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
2. 实验演示要注意安全,确保学生的安全意识;
3. 鼓励学生提问和讨论,促进学生的思考和交流。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原子的基本结构和组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在实验环节的表现还有待提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实验操作的指导和实践机会的提供。
原子的结构教案导入
原子的结构教案导入原子的结构教案导入【篇一:原子的结构教案】《原子的结构》讲课教案怀远荆涂学校贾义兵课题2原子的构成[设计思路]根据《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强调,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所以在教学设计中利用科学探究的教学实施和评价办法使学生积极主动的获取知识,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
同时教师应特别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循循善诱,全面提升从微观的角度去认识物质世界的能力。
[教材分析]本课题包括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两部分内容。
为学生进一步地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世界和为解决化学计算打下基础。
第一部分重点介绍原子的构成。
第二部分介绍相对原子质量。
为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材还介绍了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卓越贡献的我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
教学重点1.原子的构成2.相对原子质量教学难点1 .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2 .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学生分析]本课题内容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感性知识不充分,这就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通过以下途径突破难点:注意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采取更为开放的探究方式,让学生体验科学过程,为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力提供一定的空间。
[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的。
(2).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及原子最外层电子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3).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4).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2.过程与方法、(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
(2).通过讨论与交流,启发学生思维,逐步养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原子结构教案》word版
《原子结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基本概念,知道原子是由哪些基本粒子组成的。
2. 让学生掌握原子的核式结构,了解原子核和电子云的分布。
3.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4.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原子概念的引入2. 原子核和电子3. 原子核式结构模型4. 电子云和原子轨道5. 原子化学性质与结构的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原子核式结构,电子云和原子轨道的概念,原子化学性质与结构的关系。
2. 教学难点:电子云的分布,原子轨道的能级。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原子的基本概念、原子核式结构和化学性质。
2. 采用模型演示法,展示原子核和电子的分布。
3.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原子结构与化学性质的关系。
4. 采用讨论法,让学生探讨原子结构与生命物质的关系。
五、教学准备:1. 教学PPT,包含原子结构的相关图片和模型。
2. 原子结构模型教具。
3. 相关案例资料。
4. 投影仪和音响设备。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基本概念和组成。
2. 讲解原子核式结构:介绍原子核和电子的组成,解释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原理。
3. 电子云和原子轨道:讲解电子云的概念,介绍原子轨道的分布和能级。
4. 原子化学性质与结构的关系:分析原子结构对化学性质的影响,举例说明。
5. 课堂讨论:让学生提出问题,探讨原子结构与生命物质的关系。
七、课堂练习:1. 根据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画出氢原子的电子分布图。
2. 分析氧原子的化学性质,并与钠原子进行比较。
八、课后作业:1. 总结原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2.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原子的发现和发展历程。
九、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了解了原子的基本概念、原子核式结构和化学性质。
通过模型演示和案例分析,学生对原子结构的认知得到了加深。
但在讲解电子云和原子轨道时,部分学生表现出困惑。
化学《原子结构》教案
化学《原子结构》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了解原子结构的概念及其在化学中的重要性。
理解原子结构的组成和基本原理。
1.2 教学内容介绍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
解释原子核和电子云的概念。
讨论原子结构的重要性。
1.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演示文稿介绍原子结构的概念。
通过示例和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原子结构的组成。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原子结构的理解。
第二章:原子核2.1 教学目标了解原子核的结构和组成。
理解质子和中子的概念及其在原子核中的作用。
2.2 教学内容介绍原子核的基本组成。
解释质子和中子的概念及其在原子核中的存在。
讨论原子核的稳定性。
2.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演示文稿介绍原子核的结构和组成。
通过示例和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质子和中子的概念。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原子核的理解。
第三章:电子云3.1 教学目标了解电子云的概念及其在原子结构中的作用。
理解电子云的形状和概率分布。
3.2 教学内容介绍电子云的概念及其在原子结构中的存在。
解释不同电子云形状和概率分布的原理。
讨论电子云的能级。
3.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演示文稿介绍电子云的概念和形状。
通过示例和问题引导学生理解电子云的概率分布。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电子云的理解。
第四章:能级和电子排布4.1 教学目标了解能级和电子排布的概念及其在原子结构中的重要性。
理解不同能级的电子排布规律。
4.2 教学内容介绍能级和电子排布的概念及其在原子结构中的存在。
解释不同能级的电子排布规律和规则。
讨论原子的化学性质与电子排布的关系。
4.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演示文稿介绍能级和电子排布的概念。
通过示例和问题引导学生理解电子排布的规律。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能级和电子排布的理解。
第五章:总结与展望5.1 教学目标总结原子结构的主要概念和原理。
展望原子结构在化学中的应用和发展。
5.2 教学内容回顾和总结原子结构的主要概念和原理。
探讨原子结构在化学中的应用领域。
展望原子结构在未来的发展和研究。
原子的结构优秀教案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课题原子的构成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执教者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一般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2、理解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知道原子不显电的原因。
3、能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方式,书写原子结构示意图过程与方法目标: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
2、鼓励主动与小组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初步建立微观认知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原子的构成2、核外电子排布方式教学难点1、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间的关系2、微观知识的宏观化、形象化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多媒体辅助法教学用具多媒体,教材,教案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活动一:导入新课(原子虽小但可再分)【知识回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原子和分子,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分子是由什么组成的?(原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请同学来分享你是怎么理解这个小的?【讲述】刚刚有同学回答了体积小,的确我们都知道我们原子的体积小,我们肉眼是看不到的,我们把硅原子放大了三百万倍才看见如图所示。
【讲述】下面我们来做个数学计算来具体感受一下原子的小,原子体积与乒乓球体积之比等于乒乓球体积与地球体积之比。
已知乒乓球半径R=0.003m,地球半径为R=6371Km【提问】原子这么小还可以再分吗?【知识抢答】学生应该能回答出: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回答】质量小、体积小【计算】【回答】可以、不可以活动二:解析科学史上探究原子结构的三个里程碑【讲述】我们原子到底可不可以再分呢?在科学家们对原子的构成探究的历程中,有三位科学家做出了他们伟大的贡献【展示】1、道尔顿的原子结构模型2、汤姆生的原子结构模型3、卢瑟福的原子结构模型【讲解】1、道尔顿得出结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2、汤姆生得出结论:原子中含有电子3、卢瑟福得出结论:原子中有原子核【梳理归纳】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九年级化学原子的结构的教案6篇
九年级化学原子的结构的教案6篇九年级化学原子的结构的教案【篇1】【教学目标】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分子和原子概念,并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宏观现象。
【过程方法】用边教边实验的方法。
首先提出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现象,引发思考,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观点,然后通过学生的活动探究,认识分子的基本性质;继而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相互交流、分析与讨论,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从而形成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师:同学们路过花圃、饭店门口会闻到什么气味?一杯水长久静置会不会减少?若加热这杯水呢?这些现象该如何解释呢?(学生凭自己的想象、猜测来描述、解释上述现象。
)师:先进的科学仪器已经拍摄到了一些分子和原子的照片,如苯分子和半导体材料硅的原子,见教材的图36、图37。
证明物质确实是由许许多多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所构成。
那么这些粒子究竟小到何种程度呢?我们来看: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有多少?怎样才能把它们数完?需十亿人口、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昼夜不停地数3万多年才能数清。
生: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很小。
师:这是分子的第一个基本性质,下面请同学配合完成下列两个实验。
(1)向静置的盛水烧杯中加入品红,观察现象。
(2)浓氨水在空气中扩散使酚酞溶液变红的实验。
生:分子是不停运动的。
师:而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这就是水受热后减少更快、夏天湿衣服比冬天易干的道理。
请同学们继续思考,为什么物体有热胀冷缩现象呢?(教师布置学生动手实验:请两学生分别量取50mL水、50mL酒精倒进100mL量筒里,观察现象。
)师:现在是否满100mL?生:不满了。
师:那么说明什么问题呢?生:分子间是有间隔的。
师:而且不同的液体其分子间间隔不同,如果把它们混合起来,相互挤占对方的空隙,最终体积不是1+1=2。
原子构成教案模板(共6篇)
原子构成教案模板(共6篇)第1篇:原子的构成教案A原子的构成教案A【教学目标】1、了解原子的构成;认识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2、培养学生善于想象,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体验思考讨论的探究学习的历程,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原子的构成【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点评从形象生动的图片资料和国际形势入手,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学生感到兴奋,探究之欲油然而生。
以讨论探究问题入手,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一、新课导入[创设情景]先播放1964年10月16日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的资料短片,然后教师简要结合国际形势“印巴核竞争”,指出“核力量”是一个国家国防实力的象征……继而“问题激疑”引入新课。
[问题激疑]为什么“原子弹的爆炸”会产生如此巨大的能量呢?要了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清原子结构的奥秘。
二、新课启导⒈原子的构成[猜想]以“我想象中的原子结构”为题,请提出你的假设。
[交流讨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各自的想法。
[小组汇报]学生1:我们小组认为,原子像一个实心小球。
学生2:原子像一个乒乓球。
学生3:像我们家的樱桃。
……[点拨转入]大家心目中的原子,是一个没有内部结构的圆球。
积极性,增大学生但是,经过20世纪整整一个世纪的努力,科学家们不但打开了原的参与面,暴露了子的大门,而且发现小小的原子内部结构复杂,构成原子的基子粒子已经发现了很多种,至今仍然在探索中。
[问题激疑]那么原子究竟具有一个什么样的结构呢?[引导探究]教师播放flash动画:(动画部分内容:居于中心的一个运动着的“球体”,几个“微粒”围绕“球体”在运动)[问题促思]大家通过观看“原子的动画模型”,你对“原子的结构”是否有了一个更新的认识呢?学生的原始思维。
教师的点拨及时,使学生及时意识到自己思维上的误差,学生惊讶,求知的欲望高涨,为下一步的探究活动奠定了良好的氛[交流讨论]学生同组之间相互交流对“原子结构”的新看法。
初中化学——原子结构教案
初中化学——原子结构教案第一节知识概述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对于原子结构这一概念的掌握是非常重要的。
原子结构是化学研究的基础,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化学反应和各种物质的性质。
本节将介绍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和构成原理,以及相关的实验方法和理论。
一、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原子是物质的最小单位,它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原子核包括质子和中子,电子则围绕原子核运动。
原子核中的质子带有正电荷,电子带有负电荷,中子则没有电荷。
因此,原子是一个电中性的物体。
二、原子核的构成原理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根据不同的元素,质子的数量是不同的。
例如,氢原子只含有一个质子,而铀原子则含有92个质子。
同时,原子核中的质子和中子的数量决定了原子的质量数,即原子的质量与总电荷数。
具体公式如下: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电荷数=质子数三、电子结构的问题电子是具有负电荷的粒子,它参与了原子之间的所有化学反应。
在原子中,电子围绕着原子核运动,且位置不固定。
为了更好地理解原子的电子结构,我们可以利用波尔模型和量子力学模型两种理论方式。
1、波尔模型波尔模型是用于解释原子结构的早期理论,它基于经典物理中的旋转电子理论。
波尔模型指出,原子中的电子绕着原子核旋转,且只能处于特定的能级之中。
每个能级都代表着一种能量水平,电子只能在这些水平之间运动。
波尔模型还对原子光谱的解释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
2、量子力学模型量子力学模型是目前用于描述原子结构最有效的模型,它基于量子力学中的概率波函数理论。
量子力学模型指出,原子中的电子并不沿着特定的轨道运动,而是在空间中以一定的概率存在。
根据概率波函数的性质,我们可以预测电子可能出现的位置和可能的能量水平。
四、电子能级转移和发射光谱的问题在原子中,电子会从较高的能级转移到较低的能级,这种能级转移会导致原子放出光线。
放出的光线是具有特定波长和频率的光谱线,被称为发射光谱。
发射光谱是研究原子结构和性质的重要工具之一。
五、实验方法在研究原子结构和发射光谱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实验方法。
高中化学原子结构教案设计
高中化学原子结构教案设计原子结构(也可称为原子模型)是指原子的组成以及部分的搭配和安排。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化学原子结构教案设计,希望大家喜欢!高中化学原子结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复习原子构成的初步知识,使学生懂得质量数和X的含义,掌握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2.使学生了解关于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特征的常识.3.了解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4.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科学的分析推理能力及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5.使学生认识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教学重点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教学难点1.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方法启发、诱导、设问、激疑、形象比喻、讨论、练习、讲述●教学用具投影仪、胶片、画面一样的音乐贺卡和普通贺卡、铁锁、电脑●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言][教师举起两张外表一样的生日贺卡][师]同学们,我这儿有两张生日贺卡,现在我把它们打开,请大家说出它们最明显的不同点在哪里?[教师打开贺卡][生]一个会响,一个不会响.[师]如果你想要知道这张音乐贺卡为什么会发出美妙动听的声音,你首先想要做的是什么?[生]拆开看看![师]对!也就是说首先要了解它的结构.我们知道,一种物质之所以区别于另一种物质,是由于它们具有不同的性质.而它们的性质又决定于它们各自的结构.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掌握有关物质结构的知识.然而,自然界的物质太多太多,如果我们不假思索地去一个一个地进行认识的话,既耗时间又费精力,这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这就需要我们在研究物质结构的基础上,总结出一些规律,并以此来指导我们的实践.本章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内容.[板书]第五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师]研究物质的结构首先要解剖物质.我们知道,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原子,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原子的重新组合,那么,是不是任何两个或多个原子的接触都能生成新物质呢?举例说明.[引导学生根据前面学过的知识来进行分析,如H2与F2在冷暗处就能反应,而H2和I2在常温下却不反应;Na与O2常温下迅速反应生成Na2O,而真金却不怕火炼;再如稀有气体等等……][师]为什么常温下氢原子与氟原子“一拍即合”,而氢原子与氖原子却“老死不相往来”呢?要知其究竟,必须揭开原子内部的秘密,即认识原子的结构.[板书]第一节原子结构(第一课时)[师]关于原子结构,我们在初中就已熟悉.请大家说出构成原子的粒子有哪些?它们怎样构成原子的?[生]构成原子的粒子有质子、中子、电子三种;其中,质子和中子构成了原子的原子核,居于原子中心,电子在核外做高速运动.[师]很好,下面我们用如下形式把它表示出来.[板书]一、原子结构[师]下面,我们通过下表来认识一下构成原子的粒子及其性质.[投影展示表5-1]表5-1 构成原子的粒子及其性质构成原子的粒子电子质子中子电性和电量 1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1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不显电性质量/kg 9.109×10-31 1.673×10-27 1.675×10-27 相对质量① 1/1836(电子与质子质量之比) 1.007 1.008 注①是指对12C原子质量的1/12(1.661×10-27 kg)相比较所得的数值.[师]通过上表我们知道,构成原子的粒子中,中子不显电性,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我这儿有一把铁锁,(举起铁锁)接触它是否会有触电的感觉?[生]不会.[问题探究]金属均由原子构成,而原子中又含有带电粒子,那它为什么不显电性呢?[生]可能是正负电荷互相抵消的缘故吧![师]对,因为原子内部,质子所带正电荷和电子所带负电荷电量相等、电性相反,因此原子作为一个整体不显电性.从原子的结构我们可知,原子核带正电,它所带的电荷数——核电荷数决定于核内质子数,我们用Z来表示核电荷数,便有如下关系:[板书]核电荷数(Z)=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师]下面,我们再来深入了解一下原子核与原子的关系.[问]谁能形象地比喻一下原子核和原子的体积的相对大小?[生]甲回答:如果把原子比作一座十层大楼,原子核就像放置在这所大楼中央的一个樱桃.乙回答:如果假设原子是一座庞大的体育场,而原子核只相当于体育场中央的一只蚂蚁.[师]回答得很好,甲比喻说明对初中的知识掌握很牢固;乙比喻说明大家对新课的预习很到位.确切地讲,原子核的体积只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万亿分之一.原子核虽小,但并不简单,它是由质子和中子两种粒子构成的,几乎集中了原子的所有质量,且其密度很大.[投影展示有关原子核密度的资料]原子核密度很大,假如在1cm3的容器里装满原子核,则它的质量就相当于1.2×108t,形象地可以比喻为需要3000辆载重4 t的卡车来运载.[师]其实,从表5-1中所示电子、质子、中子的相对质量也可得出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的结论.从表中可看出,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均近似等于1,而电子的质量只有质子质量的1/1836,如果忽略电子的质量,将原子核内所有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值加起来,所得数值便近似等于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我们把其称为质量数,用符号A表示.中子数规定用符号N表示.则得出以下关系:[板书]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师]这样,只要知道上述三个数值中的任意两个,就可推算出另一个数值来.在化学上,我们用符号X来表示一个质量数为A、质子数为Z的具体的X原子.比如C表示质量数为12,原子核内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问题探究]“ O”与“O”所表示的意义是否相同?[生] O表示原子核内有8个中子的氧原子,而O除表示一个氧原子外,还可表示氧元素.[师]为了熟记X所表示意义及A、Z、N之间的关系,请同学填写下表:[投影练习]粒子符号质子数(Z) 中子数(N) 质量数(A) 用 X表示为①O 8 ? 18 ?②Al ? 14 27 ? ③Ar 18 22 ? ? ④Cl ? ? ? Cl ⑤H ? ? ? H [答案]①10 O ②13 Al ③40 Ar ④1718 35 ⑤10 1 [师]由以上计算我们可得出,组成原子的各粒子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如下:[板书] 原子 X[问题探究]是不是任何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生]不是,如上述练习中 H原子,核内无中子,仅有一个质子.[问题探究]假如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得到或失去电子,它还会显电中性吗?[生]不会,原子失去或得到电子后,成为带电的原子——离子,不显电中性;形成的带正电荷的粒子叫阳离子,带负电荷的粒子叫阴离子.[问题探究]离子所带电荷数与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失去或得到的电子数之间有什么联系?[生]离子所带电荷数与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失去或得到的电子数相等,失去几个电子,阳离子就带几个单位的正电荷,得到几个电子,阴离子就带几个单位的负电荷.[师]回答得很好.即:[讲解并板书]离子所带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师]这样,我们就可根据粒子的核内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的关系,来判断出一些粒子是阳离子还是阴离子.请大家口答下列问题:[投影]1.当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时,该粒子是________离子,带________电荷.2.当质子数(核电荷数)________核外电子数时,该粒子是阴离子,带________电荷.[答案]1.阳正 2.< 负[师]根据以上结论,请大家做如下练习.[投影练习]填写表中空白.粒子符号质子数电子数①S2- ? ? ②Xn+ x ? ③Ym- ? y ④NH ? ?⑤OH- ? ?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并指正错误][答案]①1618 ②x-n ③y-m ④1110 ⑤910[小结]本节课我们重点讲了原子结构及构成原子的各粒子之间的关系及其性质,它是几代科学家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努力才得出来的结论.[作业]1.用 X符号的形式表示出10种原子.2.课本第94页,二、1、2.●参考练习1.某粒子用 Rn-表示,下列关于该粒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所含质子数=A-nB.所含中子数=A-ZC.所含电子数=Z+nD.所带电荷数=n2.某元素Mn+核外有a个电子,该元素的某种原子的质量数为A,则该原子的核内中子数为( )A.A-a+nB.A-a-nC.A+a-nD.A+a+n参考答案:1.BC(D选项所带电荷数应标明正负)2.B●板书设计第五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原子结构(第一课时)一、原子结构原子 X核电荷数(Z)=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离子所带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教学说明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初中学习过的《原子》的基础上来进一步学习有关原子结构知识的.由于本节教学内容无演示实验,理论性较强,学生对此处的内容容易产生枯燥感.为此,采用了旧中引新、设问激疑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精心的引导,并结合形象的比喻,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来,最后通过对所学知识的应用——练习,使本节课的知识得以巩固.另外,本节教材的第一部分内容,用原子结构或构成原子的粒子的相互关系做标题更为合适.此处,采取了前者.第二课时[引言]从上一节课我们所学的知识可以知道:原子核相对于原子很小,即在原子内部,原子核外,有一个偌大的空间供电子运动,那么,电子在核外的运动与宏观物体是否相同?我们又怎样来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呢?下面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板书]第一节原子结构(第二课时)二、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师]请大家观察以下物体运动的特点,并注意它们的运行轨迹是否确定.[电脑演示以下运动]1.物质的自由落体运动;2.火车的运动;3.炮弹的抛物线运动;4.天体的运行;5.氢原子的一个电子在核外闪烁运动.[讨论]核外电子的运动规律跟宏观物体的运动规律有什么不同?[生]1.宏观物体的运动有固定的方向,电子没有.2.宏观物体的运动有确定的路线,电子没有.[讲述]正如大家所述,宏观物体的运动,如天体的运行、导弹的发射、车辆的行驶等,它们都有确定的轨道,我们可用宏观物体的运动规律准确地测出它们某一时刻所处的位置和运动速度,可以描画出它们的运动轨迹.当电子在原子核外很小的空间内作高速运动时,其运动规律跟普通物体不同.它们没有确定的轨道,因此,我们不能准确地测定电子在某一时刻所处的位置和运动速度,也不能描画出它的运动轨迹.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呢?让我们先来研究氢原子核外唯一的一个电子的运动特点.[电脑显示]氢原子核外一个电子的运动示意图(由慢到快)[师]我们看到,当电子的运动速度加快时,在原子核周围有一团云雾,我们形象地称它为“电子云”——电子形成的云雾之意.[问]氢原子核外只有一个电子,它怎么能形成一团云雾呢?[启发]这是由于电子在核外的运动速度太快(2.2×106 m·s-1),使我们眼花缭乱的结果.[问]大家有没有在什么地方见过类似的现象?[引导学生进行联想][生]1.快速进退录像带时,与此情景有点相似.2.武打影片里,形容剑舞得快时,舞剑人的周围常是一团剑影.3.科幻动画片里,飞牒的运行及争斗场面.4.风车快速旋转时的现象.。
高中化学原子的结构教案
高中化学原子的结构教案教学内容:原子的结构一、教学目标:1. 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包括质子、中子、电子;2. 掌握原子的结构模型,包括量子力学模型和玻尔模型;3. 理解原子的各种性质,如原子序数、原子量等。
二、教学重点:1. 原子的基本结构;2. 原子的结构模型;3. 原子的性质。
三、教学内容:1. 原子的基本结构- 原子由质子、中子、电子三种基本粒子组成;- 质子位于原子核中,带正电荷,质量为1;- 中子位于原子核中,不带电,质量为1;- 电子位于原子核外层轨道上,带负电荷,质量极小,约为质子、中子的1/1836。
2. 原子的结构模型- 玻尔模型:原子核由质子、中子组成,电子围绕核外层轨道运动,各层轨道能量不同,电子在吸收或释放能量的过程中从一个轨道跃迁到另一个轨道;- 量子力学模型:根据波动粒子二象性,用波函数描述电子在原子中的可能分布情况,电子的位置不确定,只有一定的概率存在于某个区域。
3. 原子的性质- 原子序数:原子核中质子的个数,也是元素的序数,不同元素的原子序数不同;- 原子量:元素的平均相对原子质量,在化学计算中起重要作用。
四、教学方法:1. 通过图示、实验等形式展示原子的结构;2. 利用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原子的结构模型;3. 提问、讨论的形式激发学生思考,加深理解。
五、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原子的基本结构、结构模型和性质,为后续学习化学提供基础知识。
六、作业布置:1. 阅读相关教材,复习本节课内容;2. 完成相关习题,巩固知识点;3. 独立思考,总结学习体会。
原子结构教案范文
原⼦结构教案范⽂ 原⼦中除电⼦外还有什么东西,电⼦是怎么待在原⼦⾥的,原⼦中什么东西带正电荷,正电荷是如何分布的,带负电的电⼦和带正电的东西是怎样相互作⽤的等等⼀⼤堆新问题摆在物理学家⾯前。
接下来是⼩编为⼤家整理的原⼦结构教案范⽂,希望⼤家喜欢! 原⼦结构教案范⽂⼀ 【教学⽬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是由质⼦、中⼦和电⼦构成的; 2、初步了解原⼦核外电⼦是分层排布的。
3、初步学会分析原⼦结构⽰意图。
过程与⽅法:1、培养学⽣观察能⼒,分析综合能⼒和抽象思维能⼒。
2、充分利⽤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教学⼿段,化抽象为直观,初步学会运⽤类⽐、想象、归纳、概括等⽅法获取信息并进⾏加⼯。
3、通过讨论与交流,启发学⽣的思维,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进⾏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2、激发学⽣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欲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重点】原⼦的构成;核外电⼦排布。
【难点】核电荷数、核内质⼦数和核外电⼦数的关系。
核外电⼦运动的特点。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活动设计意图回顾:1.什么是分⼦? 2. 什么是原⼦? 3.⽤分⼦和原⼦知识解释化学变化的实质: (展⽰氧化汞分解的动画) 过渡启发:在化学反应⾥分⼦可以分为原⼦,原⼦在化学反应⾥不能再分。
⽤其他⽅法能不能再分呢? 认真听题;思考并回答。
? 由回忆旧知识引⼊课题,不仅巩固了旧知识,⼜体现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
导⼊新课: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原⼦的结构。
认真聆听⽼师讲解。
⼀、原⼦的构成 发挥想象,说说你对原⼦的最初认识,原⼦的外形可能是什么样的? 教师点评,肯定学⽣。
那原⼦是否像同学们想像的那样呢? 阅读课本53页“原⼦的构成”这⼀部分的内容。
1)原⼦由哪两部分构成?原⼦核由什么构成? 2)质⼦、中⼦、电⼦的电性和电量怎样? 播放动画(⼏个⼩粒⼦绕着⼀个⼤粒⼦作⾼速运动): 根据动画,你能说出原⼦的构成吗? 教师讲解:对,确实是这样。
原子的结构教案范文
原子的结构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基本概念,知道原子是由哪些基本粒子组成的。
2. 使学生掌握原子的核式结构,明白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关系。
3.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原子的核式结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关系。
2. 教学难点:原子内部结构的微观解释,原子的电磁性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结构问题。
2. 利用多媒体动画和模型,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原子结构。
3. 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四、教学内容1. 第一节:原子的基本概念介绍原子的定义,原子在物质中的作用。
讲解原子的一些基本性质,如原子序数、原子质量等。
2. 第二节:原子的组成讲解原子由哪些基本粒子组成,如质子、中子、电子等。
介绍原子核的概念,解释原子核的结构。
3. 第三节:原子的核式结构讲解原子核式结构的发现过程,如行星模型和电子云模型。
阐述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关系,解释原子的电磁性质。
4. 第四节:原子内部结构的微观解释讲解量子力学在原子结构研究中的应用,如波函数、能级等概念。
介绍原子谱线和光谱分析,展示原子内部结构的微观图像。
5. 第五节:原子的应用讲解原子在科学技术领域的应用,如原子钟、核能等。
探讨原子在未来发展中的前景和挑战。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原子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和观察中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3. 课后作业:检验学生对原子结构知识的吸收和运用。
4. 课程论文:让学生深入研究原子结构的一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结构问题。
2.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原子的基本概念、组成、核式结构、内部结构的微观解释和应用。
3. 互动环节: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原子结构的理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4. 实例分析:分析一些与原子结构相关的实例,如原子钟、核反应等。
【精编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原子的结构》第1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2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是认识原子的内部结构。
前面已经学过了化学反应中分子的可分性、原子的不可分性,本节课立足于此继续发展对于原子的认识:除去“化学反应”这个前提的约束,原子也具有可分性。
进而深入了解原子的构成,辩证认识其中各种粒子的一些基本特点和相互关系。
探索原子结构的化学史料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内涵,因此可以帮助学生充分体验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实验、假说、模型、推证等科学方法的重要作用和质疑、反思、严谨等科学态度的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从微观角度认识了水的三态变化、水的电解、氢气燃烧等变化事实,并且以此为载体形成了对于分子、原子的一些基本认识。
本节课帮助学生进一步发展上述认识,但鉴于目前的实验条件还难以让学生直观看到微观真相,而学生本身又处于化学启蒙阶段,缺乏推断原子结构的知识基础,因此适宜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史料及微观模拟动画或者示意图,变抽象为具体,辅助学生的想象、推理,促进学生的体验和理解。
三、课时安排本课程共分为二课时:课时1 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课时2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离子课时1 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一、教学目标1.知道并能说出原子的构成;2.知道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的关系;3.知道相对原子质量的含义,并理解相对原子质量表。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
教学难点: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引入】播放视频:原子的结构——原子弹的基石【过渡】视频中展示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向日本投放原子弹的片段,从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出原子弹爆炸所造成的威力是非常大的,战争对人类也造成了不可想象的伤害。
那么原子弹的巨大威力是如何产生的呢?这就需要我们从最基本的原子结构说起。
【板书】一、原子的构成【讲解】我们知道,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非常小,构成分子的原子体积同样也非常小,科学家们已测定:如果将一个原子跟一个乒乓球相比,就相当于将乒乓球跟地球相比。
高一化学教案 原子结构9篇
高一化学教案原子结构9篇原子结构 1教学目标1.常识性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2.常识性了解通常情况下原子是中性的、物体不显电性的原因.3.常识性了解摩擦起电的原因.4.通过观察实物模型、各种媒体资料,建立原子及电子得失的微观图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的教学内容有:原子的微观结构、原子核外电子的得失及物体带电、摩擦起电的原因.是对第一节“摩擦起电两种电荷”的进一步分析和解释,在知识结构上二者是一个有因果关系的整体.教法建议关于原子结构的知识,通过教学要使学生认识到以下几点: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总共所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整个原子呈中性.关于摩擦起电的原因,可以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原子结构的微观图景,确立电子可以转移,从而使物体可以带两种电荷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在解释摩擦起电现象时,应抓住以下四点:(1)在通常情况下,原子呈中性,由原子组成的物体也呈中性.(2)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3)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它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带等量的负电.(4)强调“摩擦起电的原因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并不是摩擦创造了电荷.”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过程应突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复习上一节知识的基础上引入新课.二是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初步建立一个原子结构的微观图景,确立电子可以转移,从而使物体可以带两种电荷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三是多启发、多诱导,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1. 在复习上一节知识的基础上引入新课演示:用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吸引轻小物体.提问1:为什么玻璃棒会吸引碎纸屑?提问2:若将与玻璃棒摩擦过的丝绸靠近碎纸屑,会出现什么现象?提问3:自然界里存在几种电荷?提问4: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什么电荷?摩擦起电的原因是什么?2.进行新课(1)物质的原子结构①物质由分子组成.简单介绍人类对物质微观世界的认识,并举例说明原子大小的数量级:经过科学家世世代代的研究,现在已经认识到,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若把原子看作球形,一般原子的半径只有10-10米左右.设想把1亿个氧原子一个挨着一个地排成一行,也只有几厘米长.原子并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人们认识原子的结构,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直到19世纪末叶,英国科学家汤姆生用实验证明了比原子小得多的带负电的粒子电子的存在,从此才揭示出原子是具有结构的.②原子的核式结构.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绕核高速运转的电子所组成;原子核半径约相当于原子半径的十万分之一,原子核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电子是带有最小负电荷的粒子,实验证明:一个电子所带电量为1.6×10-19库.一个电子也可叫做一个元电荷,用符号e表示.任何带电体带的电量都是e的整数倍.请同学们计算一下,多少个电子所带的电量是1库?(6.25×1018个)提问:那么通常情况下,物体为什么不显电性呢?(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总共所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整个原子呈中性.)不同物质中的原子核所带的电量并不相同,核外电子的数目也不相同.(利用氢原子、氧原子的原子挂图,讲解氢原子、氧原子的原子结构.)了解物质的原子结构.(2)摩擦起电的原因利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原子结构模型和原子得失电子的微观图景,并进一步归纳出结论: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②失去部分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多余电子的物体带等量的负电.讨论: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后,玻璃棒带什么电?为什么带正电?(3)摩擦起电的实质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并不是摩擦创造了电荷.探究活动上物理课时,老师精心准备的静电仪器,用丝绸摩擦玻璃棒,常常效果不明显,而满教室静观实验的学生却被自己的衣服不时电一下.因为学生的运动衣裤或其他外衣面料常常用尼龙织物的,比较结实,里面再穿件毛衣比较保暖.查一下起电顺序表就会发现,羊毛(羊皮)排最前面,尼龙排后,这是最容易起电的一套配置.每个人穿戴一套天然的静电起电设备.人的一举一动都造成摩擦,起电过程一刻也不停止.同样我们也可以理解过去的人穿不起毛衣,也没有这些化纤织物,棉布对棉布当然摩擦不出电来.为什么面粉厂车间总要洒水以保持空气潮湿?油罐车为什么要拖一条铁链?手握金属棒用丝绸摩擦能不能带电?化纤衣服面料中加一些金属线有什么用?原子结构 2教学目标1.常识性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2.常识性了解通常情况下原子是中性的、物体不显电性的原因.3.常识性了解摩擦起电的原因.4.通过观察实物模型、各种媒体资料,建立原子及电子得失的微观图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的教学内容有:原子的微观结构、原子核外电子的得失及物体带电、摩擦起电的原因.是对第一节“摩擦起电两种电荷”的进一步分析和解释,在知识结构上二者是一个有因果关系的整体.教法建议关于原子结构的知识,通过教学要使学生认识到以下几点: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总共所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整个原子呈中性.关于摩擦起电的原因,可以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原子结构的微观图景,确立电子可以转移,从而使物体可以带两种电荷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在解释摩擦起电现象时,应抓住以下四点:(1)在通常情况下,原子呈中性,由原子组成的物体也呈中性.(2)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3)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它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带等量的负电.(4)强调“摩擦起电的原因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并不是摩擦创造了电荷.”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过程应突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复习上一节知识的基础上引入新课.二是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初步建立一个原子结构的微观图景,确立电子可以转移,从而使物体可以带两种电荷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三是多启发、多诱导,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1. 在复习上一节知识的基础上引入新课演示:用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吸引轻小物体.提问1:为什么玻璃棒会吸引碎纸屑?提问2:若将与玻璃棒摩擦过的丝绸靠近碎纸屑,会出现什么现象?提问3:自然界里存在几种电荷?提问4: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什么电荷?摩擦起电的原因是什么?2.进行新课(1)物质的原子结构①物质由分子组成.简单介绍人类对物质微观世界的认识,并举例说明原子大小的数量级:经过科学家世世代代的研究,现在已经认识到,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若把原子看作球形,一般原子的半径只有10-10米左右.设想把1亿个氧原子一个挨着一个地排成一行,也只有几厘米长.原子并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人们认识原子的结构,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直到19世纪末叶,英国科学家汤姆生用实验证明了比原子小得多的带负电的粒子电子的存在,从此才揭示出原子是具有结构的.②原子的核式结构.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绕核高速运转的电子所组成;原子核半径约相当于原子半径的十万分之一,原子核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电子是带有最小负电荷的粒子,实验证明:一个电子所带电量为1.6×10-19库.一个电子也可叫做一个元电荷,用符号e表示.任何带电体带的电量都是e的整数倍.请同学们计算一下,多少个电子所带的电量是1库?(6.25×1018个)提问:那么通常情况下,物体为什么不显电性呢?(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总共所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整个原子呈中性.)不同物质中的原子核所带的电量并不相同,核外电子的数目也不相同.(利用氢原子、氧原子的原子挂图,讲解氢原子、氧原子的原子结构.)了解物质的原子结构.(2)摩擦起电的原因利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原子结构模型和原子得失电子的微观图景,并进一步归纳出结论: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②失去部分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多余电子的物体带等量的负电.讨论: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后,玻璃棒带什么电?为什么带正电?(3)摩擦起电的实质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并不是摩擦创造了电荷.探究活动上物理课时,老师精心准备的静电仪器,用丝绸摩擦玻璃棒,常常效果不明显,而满教室静观实验的学生却被自己的衣服不时电一下.因为学生的运动衣裤或其他外衣面料常常用尼龙织物的,比较结实,里面再穿件毛衣比较保暖.查一下起电顺序表就会发现,羊毛(羊皮)排最前面,尼龙排后,这是最容易起电的一套配置.每个人穿戴一套天然的静电起电设备.人的一举一动都造成摩擦,起电过程一刻也不停止.同样我们也可以理解过去的人穿不起毛衣,也没有这些化纤织物,棉布对棉布当然摩擦不出电来.为什么面粉厂车间总要洒水以保持空气潮湿?油罐车为什么要拖一条铁链?手握金属棒用丝绸摩擦能不能带电?化纤衣服面料中加一些金属线有什么用?原子结构 3教学目标1.常识性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2.常识性了解通常情况下原子是中性的、物体不显电性的原因.3.常识性了解摩擦起电的原因.4.通过观察实物模型、各种媒体资料,建立原子及电子得失的微观图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的教学内容有:原子的微观结构、原子核外电子的得失及物体带电、摩擦起电的原因.是对第一节“摩擦起电两种电荷”的进一步分析和解释,在知识结构上二者是一个有因果关系的整体.教法建议关于原子结构的知识,通过教学要使学生认识到以下几点: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总共所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整个原子呈中性.关于摩擦起电的原因,可以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原子结构的微观图景,确立电子可以转移,从而使物体可以带两种电荷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在解释摩擦起电现象时,应抓住以下四点:(1)在通常情况下,原子呈中性,由原子组成的物体也呈中性.(2)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3)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它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带等量的负电.(4)强调“摩擦起电的原因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并不是摩擦创造了电荷.”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过程应突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复习上一节知识的基础上引入新课.二是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初步建立一个原子结构的微观图景,确立电子可以转移,从而使物体可以带两种电荷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三是多启发、多诱导,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1. 在复习上一节知识的基础上引入新课演示:用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吸引轻小物体.提问1:为什么玻璃棒会吸引碎纸屑?提问2:若将与玻璃棒摩擦过的丝绸靠近碎纸屑,会出现什么现象?提问3:自然界里存在几种电荷?提问4: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什么电荷?摩擦起电的原因是什么?2.进行新课(1)物质的原子结构①物质由分子组成.简单介绍人类对物质微观世界的认识,并举例说明原子大小的数量级:经过科学家世世代代的研究,现在已经认识到,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若把原子看作球形,一般原子的半径只有10-10米左右.设想把1亿个氧原子一个挨着一个地排成一行,也只有几厘米长.原子并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人们认识原子的结构,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直到19世纪末叶,英国科学家汤姆生用实验证明了比原子小得多的带负电的粒子电子的存在,从此才揭示出原子是具有结构的.②原子的核式结构.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绕核高速运转的电子所组成;原子核半径约相当于原子半径的十万分之一,原子核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电子是带有最小负电荷的粒子,实验证明:一个电子所带电量为1.6×10-19库.一个电子也可叫做一个元电荷,用符号e表示.任何带电体带的电量都是e的整数倍.请同学们计算一下,多少个电子所带的电量是1库?(6.25×1018个)提问:那么通常情况下,物体为什么不显电性呢?(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总共所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整个原子呈中性.)不同物质中的原子核所带的电量并不相同,核外电子的数目也不相同.(利用氢原子、氧原子的原子挂图,讲解氢原子、氧原子的原子结构.)了解物质的原子结构.(2)摩擦起电的原因利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原子结构模型和原子得失电子的微观图景,并进一步归纳出结论: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②失去部分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多余电子的物体带等量的负电.讨论: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后,玻璃棒带什么电?为什么带正电?(3)摩擦起电的实质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并不是摩擦创造了电荷.探究活动上物理课时,老师精心准备的静电仪器,用丝绸摩擦玻璃棒,常常效果不明显,而满教室静观实验的学生却被自己的衣服不时电一下.因为学生的运动衣裤或其他外衣面料常常用尼龙织物的,比较结实,里面再穿件毛衣比较保暖.查一下起电顺序表就会发现,羊毛(羊皮)排最前面,尼龙排后,这是最容易起电的一套配置.每个人穿戴一套天然的静电起电设备.人的一举一动都造成摩擦,起电过程一刻也不停止.同样我们也可以理解过去的人穿不起毛衣,也没有这些化纤织物,棉布对棉布当然摩擦不出电来.为什么面粉厂车间总要洒水以保持空气潮湿?油罐车为什么要拖一条铁链?手握金属棒用丝绸摩擦能不能带电?化纤衣服面料中加一些金属线有什么用?原子结构 41.3 原子结构的模型教学目标:1、了解原子的构成、原子结构模型及其在历史上的发展过程,体验建立模型的思想。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的教案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的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了解原子结构的概念及其在科学发展中的重要性。
2. 掌握原子的基本组成和性质。
教学内容:1. 原子结构的定义及意义。
2. 原子的基本组成:电子、质子、中子。
3. 原子的性质:电中性、不可分割性。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结构在科学发展中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原子结构模型,引发学生对原子结构的兴趣。
2. 讲解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介绍原子结构的定义及意义。
3. 讲解原子的基本组成:介绍电子、质子、中子的概念和作用。
4. 讲解原子的性质:介绍电中性、不可分割性等性质。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
2. 思考原子结构在科学发展中的重要性。
第二章:原子核模型的发展教学目标:1. 了解原子核模型的发展历程。
2. 掌握不同科学家提出的原子核模型。
教学内容:1. 原子核模型的起源:汤姆生提出的“葡萄干面包模型”。
2. 核式原子模型:卢瑟福提出的核式结构模型。
3. 量子力学原子模型:波尔、薛定谔等科学家提出的量子力学模型。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不同原子核模型的提出及其特点。
2. 图片展示法:展示相关原子核模型的图片,增强直观性。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回顾上一节课所学内容,引出原子核模型的发展。
2. 讲解汤姆生提出的“葡萄干面包模型”:介绍模型的基本概念及其不足。
3. 讲解卢瑟福提出的核式原子模型:介绍模型的基本概念及其特点。
4. 讲解量子力学原子模型:介绍波尔、薛定谔等科学家提出的量子力学模型。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
2. 思考不同原子核模型的优缺点。
第三章:电子云与原子轨道教学目标:1. 了解电子云的概念。
2. 掌握原子轨道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教学内容:1. 电子云: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的分布状态。
《原子结构》教案
《原子结构》教案一、教材分析承上:学生在此前已经学习了钠、氯元素的性质,而原子结构可以从本质上去解释元素的性质,遵循了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的认知规律。
启下:对原子结构的探究为学习元素周期律、化学键以及分析必修二硫、氮元素的性质打下基础。
也为学生发展“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等核心素养提供有力保障。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对原子结构已经有所了解,本节内容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学习原子结构知识。
重点在原子构成微粒及其相互关系以及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上。
在能力上,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归纳能力,因此可以通过稀有气体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让学生自主归纳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三、素养目标【教学目标】1.认识原子核的结构,掌握质量数和符号A、X、Z的含义,并明确各微粒之间的关系。
2.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能量规律和数量规律,并会书写前20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
3.通过对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探究,辨别明晰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正确画法,培养总结归纳、处理问题的能力。
【评价目标】1.通过对某些原子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的计算,诊断学生对各符号的认识以及对各符号间关系的认识。
2.通过书写前20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诊断学生对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掌握情况以及对书写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掌握情况。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原子的构成微粒及相互关系、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难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五、教学方法1.多媒体展示2.学生讨论3.归纳法六、教学设计思路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原子结构的相关知识,所以教学重点放在符号表征,以及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上。
以问题做引导:原子由什么构成?→原子质量如何测量?→如何用符号表示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能量规律?→核外电子排布的数量规律?→K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正确画法?学生能够从已知经验解决相关问题,此外,书中的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可以帮助学生总结归纳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七、教学流程教学目标教学环节目标1分析结构,符号表征辨别明晰,总结归纳设计意图从化学史话引入,从已知经验出发,根据原子结构计算原子质量数。
初中原子结构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 初步理解原子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规律。
- 学会分析原子结构示意图,并能根据结构示意图判断原子的性质。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 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兴趣,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 原子的构成。
- 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规律。
2. 难点:- 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 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
三、教学准备1. 教学器材:原子结构模型、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
2. 教学资源:相关教材、网络资源、实验指导书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原子吗?原子是由什么构成的?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二)新课讲授1. 原子的构成:- 教师展示原子结构模型,讲解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核外电子分层排布。
- 学生观察模型,并回答问题:原子核由什么构成?核外电子是如何排布的?2. 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规律:- 教师讲解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规律,包括能级、能层、轨道等概念。
- 学生通过多媒体课件,了解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规律。
3. 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教师讲解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并举例说明。
- 学生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 教师讲解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如能级交错、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洪特规则等。
-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
(三)课堂练习1. 学生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子的结构教案范文课题2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宾县满井中学:王松玲【教学设计思路】由于在现阶段的教学条件下,原子这种微观粒子既看不见也摸不到,只能靠分析宏观现象去诱发学生想像,因此,这对于初学化学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
在教学过程中,借助直观的多媒体课件和一些关于微观粒子运动变化的动画或图片,这样,既能诱发学生想像,加强对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又能把抽象变为生动,增强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兴趣。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2、初步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3、初步学会分析原子结构示意图。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2、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
3、通过讨论与交流,启发学生的思维,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2、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欲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重点】原子的构成;核外电子排布。
【难点】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课题1:原子的结构一、原子的构成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二、核外电子的排布1、电子层:电子经常出现的区域2、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核外的电子在不同的电子层内运动的现象3、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4、元素化学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课题2 原子的结构教学目标1. 知道原子的构成,以及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是一种模型化的方法。
2. 了解原子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了解典型元素(稀有气体、金属和非金属)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点。
3. 以氯化钠为例,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知道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4. 知道相对原子质量的含义,并学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5. 了解化学在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之间建立联系的途径和特点。
教学重点1. 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量的概念2. 了解原子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了解典型元素(稀有气体、金属和非金属)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点。
知道相对原子质量的含义,并学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教学难点原子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典型元素(稀有气体、金属和非金属)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点。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播放1964年10月16日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的资料短片,然后教师简要结合国际形势“朝鲜核武器实验”,指出“核力量”是一个国家国防实力的象征。
为什么原子弹的爆炸会产生如此巨大的能量呢?要了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清原子结构的奥秘。
二、新课教学1. 原子的体积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和图3-8,让学生了解原子的大小。
明晰:原子的体积很小。
如果将一个原子跟一个乒乓球相比,就相当于将一个乒乓球跟地球相比。
原子之间能够结合成分子的奥秘,正是人们在研究这小小的原子的结构时被逐步揭示出来的。
2. 原子的构成19世纪以前,原子一直被认为是坚硬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
1897年,汤姆生发现了电子,从此叩开了原子的大门,人们开始揭示原子内部的秘密。
之后卢瑟福通过实1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验证明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两部分构成的。
1911年卢瑟福等人为探索原子的内部结构又进行了下面的实验:用一束带正电的、质量比电子大得多的高速运动的α粒子轰击金箔,结果发现:①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②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③极少数粒子反弹回来。
α粒子轰击金箔设问: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①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
说明原子内部有很大的空间。
②一小部分带正电的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
说明原子核带正电,α粒子途经金原子核附近时,受到斥力而改变了运动方向。
③极少数粒子反弹回来。
说明原子中有一个很小的原子核,原子核很小,但集中了较大的质量。
原子核居于原子中心,比原子小得多。
原子核的半径只有原子半径的几万分之一,如果把原子比作一个庞大的体育场,而原子核只相当于一只蚂蚁。
因此,原子里有很大的空间,电子就在这个空间里做高速运动。
结论: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可参见教科书图3-9)提问:原子核还能不能再分呢?分析: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原子弹爆炸正是利用原子核裂变时产生的巨大能量,这说明原子核还能再分。
科学家通过不断的实验探究,获得了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结论。
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每个电子带1个单位的负电荷,中子不带电。
原子种类氢碳氧钠氯质子数 1 6 8 11 17 中子数 0 6 8 12 18 核外电子数 1 6 8 11 17 相对原子质量 1 12 16 23 35思考:原子中存在带电的粒子,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分析:由于原子核内质子所带电荷与核外电子的电荷数量相等,电性相反,因此,原子不显电性。
可见,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核电荷数)就等于核内的质子数,也等于核外电子的数目。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三、课堂小结本节学习了原子的构成,知道了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核电核数等于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
下节课我们将学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希望同学们事先预习。
第2课时一、导入新课科普小论文《漫游原子世界》上有一段话:我是一个小小的电子,我在原子里围绕着原子核不停地运动,虽然空间很大,但我和我的同伴总想挣脱原子核的吸引。
可是原子核这个家伙很有能耐,虽然只占原子的一丁点空间,里面却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中子不带电荷,质子带正电荷,正好把身带负电荷的我和我的同伴深深吸引。
原子核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呢?它们能否挣脱原子核的吸引呢?二、新课教学氢原子核外只有一个电子,这一电子围绕氢的原子核在核外的“巨大”空间里高速运动。
在具有多个电子的原子中,电子是如何运动的呢?动画演示: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分析:核外电子的运动不像行星绕太阳旋转有固定的轨道,但却有经常出现的区域,我们把这些区域称为电子层,电子层最多时有七层。
电子在不同的电子层上分层运动,也叫做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思考:各电子层上电子数目有什么规律?回答: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最少的有1层,最多的有7层。
最外层电子数最多不超过8个(只有一个电子层时不超过2个)。
用原子结构示意图可以方便地表示原子的结构。
有了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知识,我们可以用形象、简洁的图示表示原子的内部构成情况。
下面我们以氧元素为例介绍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画法。
小结: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画法:画圆圈标核电荷,正号写在前,弧线呈扇面,数字一条线。
3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展示:教师指导学生观看教科书图3-12“部分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分析:最外层具有8个电子(只有一个电子层时具有2个电子)的结构属于相对稳定结构。
思考:(1)不同类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有何特点?它们的结构是否稳定?(2)化学反应过程中元素的原子总是力求使自身的结构趋于或达到稳定结构。
金属与非金属元素通过何种方式可趋向达到相对稳定结构?(3)不同类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化学性质有怎样的关系?分析:(1)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氦为2),这种结构被视为稳定结构,所以稀有气体具有“化学惰性”,一般情况下不易和别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2)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
非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4,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
(3)元素的性质,尤其是化学性质主要决定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三、课堂小结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知道原子中的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可以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
第3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初步认识了部分原子的结构,那么,什么是离子?离子又是怎样形成的呢?二、新课教学图片展示Na+、Cl、NaCl的形成。
-分析:通过结构示意图我们可以知道钠原子最外层有1个电子而氯原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钠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钠,在这个反应中,每个钠原子失去1个电子形成钠-离子(Na+),每个氯原子得到1个电子形成氯离子(Cl)。
钠离子与氯离子由于静电的作用结合成稳定的化合物氯化钠(NaCl)。
动画演示: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的示意图。
4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小结:像氯化钠这样由阴、阳离子结合而成的化合物还有很多,一般地,含有金属元素的化合物是由阴、阳离子结合而成的。
例:氯化镁、氯化钾等。
提问:那如何来表示离子的符号呢?分析:就像元素用元素符号表示一样,离子用离子符号来表示。
离子符号是用来表示离子的化学符号。
离子符号表示式为Xn+或Xn-,X表示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化学式,X右上角的“+”或“-”表示离子带的是正电荷还是负电荷,“n”表示带n个单位的电荷。
例如,Al3+表示1个带3个单位正电荷的铝离子;3SO2-4 表示3个带两个单位负电荷的硫酸根离子。
离子的写法:先写出元素符号,再在右上角标明该离子带的电荷数,注意“+、-”2+在数字后面。
例:3个硫酸根离子:3SO2-4;两个镁离子:2Mg。
三、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离子的概念及其形成过程。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用粒子的观点看物质与物质的变化,会使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更深刻、更接近本质。
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
第4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前面学过了原子的构成和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知道了原子质量很小,到底原子质量有多大,怎样测定相对原子质量呢?我们今天就学习相对原子质量。
二、新课教学由于原子质量的数值太小,书写和使用都不方便,所以国际上一致同意采用相对质量,即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与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符号为Ar)。
原子的质量很小,通常使用其相对质量5原子的结构山东省齐河县晏城镇南北中学王超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第四单元包括原子的构成、元素、离子、化学式与化合价四个课题,内容比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再加上前三个单元学生学到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不多,感性认识不充分,这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本单元的知识对于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课题1是原子的构成,本课题包括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两部分内容,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原子的概念,初步探索了物质构成的奥秘,但他们并不满足,还想知道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原子的质量有多大等等,本课题的内容就是回答这些问题。
通过以上分析并结合《课标》的要求,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同时利用网络资源二次加工,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作出实用的教学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