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贺重昂日本风景论中的中国形象及影响

合集下载

浅析日本近代文学中的中国形象

浅析日本近代文学中的中国形象

浅析日本近代文学中的中国形象作者:田野来源:《青年与社会》2014年第33期【摘要】文章以时间线索来解读中国在日本近代文学中的他这形象,通过研究勾勒出中国形象在日本近代文学的衍变,首先分析了明治年间日本作家笔下中国形象是游移于现实与经典之间的概念,大正时代的日本作家把中国看做日本的东方观点,并且在大正文学中对中国形象定位为“支那趣味”,最明显的一点是当时作家在中国寻找怀旧的情绪和异国的情调,随着对中国了解的深入,对中国美好的想象慢慢破灭,之后近代中国的形象在这昭和时期得到了相对准确的建构。

受到汉语言经典文本的叙述模式和强大的意识形态框架的支配,在日本作家的思想中对中国的形象有一定的曲解和误解,日本的近代文学中的中国形象是在经典文本和帝国文化意识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关于语言的幻象。

【关键词】日本;近代文学;中国形象中国对于日本来说更多的了解在于细节方面,在日本作家眼里也不能够完全的体会到实体的震撼,一些日本人即使亲自体会中国的存在也无法整体的感受到中国的庞大,只能感受到中国一个微小的局部,因为无法整体的感知中国的形象,所以就不能够建立在一个人的经验的基础上来叙述中国这一实体。

日本人关于中国的来源来自日本人对中国的叙事方面,这些叙事主要分为虚构的文学小说,叙事诗体,也包括一些所谓的纪实,但是真实情况是对于“真实”的人为的取舍和改写而产生有误差的游记与报道等的,这些来源千差万别,视角千变万化,所以呈现出来的叙事有相当大的差异,所以中国的形象在日本人眼里经常是变幻不定的。

叙事建构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有时会因为意识形态而产生一定的误解,产生错误的信息来源,所以文学特征也强烈的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所以中国在日本近代文学中是一个意识形态形象,也是一个文学的形象。

一、明治年代:从文本到现实(一)明治年代日本作家笔下的中国形象明治维新之后,日本结束了德川幕府统治下闭关锁国的国策,开始打开国门看世界,当时在清政府统治下腐朽的中国暴漏在日本人的面前,日本人无法将记忆中盛世的中华帝国与当前衰败的帝国联系在一起,引发了他们对中国的好奇心。

论近代日本文学中的中国形象

论近代日本文学中的中国形象

摘 要:中国主题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日本作家对于中国风土人情的刻画不仅表达着两国人民见的认同感,也 传达着某种追求与直视。在日本众多与中国联系紧密的作品中,不难发现的除了对历史中国的仰望和缅怀,还有基于现代关系上的轻蔑 和误解。历史与现代都无法割离的两国,其文学映像同样进行着某种分离与糅合。认识近代日本文学作品中的当代中国,其意义与作用除 了文学形态的沟通,更多的是对中国经典与现代形象的体验和理解。
国意象。因此,其来源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分别是描述中国的文 刻意拒绝使他们的文本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靠近,而这种靠近除了
本;日本民族对中国的社会集体想象;日本作家自身对中国的经验 来源于日本闭关锁国时期形成的顺同态度,还有对中国经典文化存
和居处。关于描述中国的文本,主要指日本作家笔下的日文文本,常 留的珍视以及善意。
品中,中国形象不是一个简单的存在,其内涵除了作为意识形态,还 本学者逐渐放弃其长久以来形成的叙事手法,脱离现实作为“他乡”
有文学形象的存在。日本人看中国,往往只是片面的截取,历史与现 的古代中国以另一种方式吸引着当时的日本文人学者,创造出一种
代中国的庞大和复杂使得文学作品难以真正深入实际,更无法建立 另类的中国热。
的现实打破了他们的美好想象,但也极度培养了其自我意识。以中 矛盾性。由于中国传统文学经典在日本学者成长过程中的积淀作
国之于日本的他者形象为基础,通过近代不同时期的研究和解读, 用,许多日本学者并不能完全抛弃中国经典带来的文学修养,且这
对近代日本文学中的中国形象进行探讨和研究。
些记忆过于美好,接近于幻象,因此这种向往和感情仍然留存于受
在个人经验的基础上。中国形象作为意识形态的构成源于日本作家
2.3 昭和时期中国形象的。西欧的现代艺术与美学追求成为昭

近代日本僧人游记中的中国印象

近代日本僧人游记中的中国印象

近代日本僧人游记中的中国印象1872年,中日两国代表在天津签订《中日修好条规》和通商章程,此后商民得以来往和贸易。

中日两国恢复正式交往后,一批批日本人奔赴中国,有政治家、官僚、文人、学者、僧人,他们大多留下了精彩的游记。

本文主要介绍小栗栖香顶的游记,分析他的中国印象。

现列举香顶在《北京纪事》中记录的风俗习惯。

1、中元香顶与通来在中元日参观城隍庙,中元节的所见所闻如下:是日以当中元(阴历七月十五日),人人诣庙,祭祖先。

男女竞美妆,富家女多坐轿。

沿道架棚贩卖,往来杂沓,极热闹,犹我邦民神例祭。

庙安阎罗王,左右列八仙老子、十八罗汉。

祭者烧纸船。

纸作船状者,盖鬼纸乘之到好处之意。

根据《燕京岁时记》的记录:“城隍庙,位于正阳门外南横街东面,原农坛西北方向,清康熙年间建成,内有城隍行宫。

每年中元、清明、十月一日有庙市,京城人大都祭祀祖先。

”香顶的描述中在城隍庙参加庙会,祭祀祖先的大多为富裕人家,街道上人来人往,热闹无比。

庙内安置阎罗王,十八罗汉的雕像。

中元节自古有各种祭祀活动,儿童沿河放荷叶灯、蒿子灯、莲花灯;各寺院燃灯捧经,制造法船焚之;游人也沿河燃灯。

香顶所见的纸船应该也是其中一种。

2、婚礼中国传统婚姻程序分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项。

香顶所见的仪式为六礼中的“亲迎”,迎亲队伍浩大,敲鼓,吹喇嘛,花轿,马车都可見当时京城富家婚礼的盛况:十一月二日与通来出游。

过一富家,门外列朱牌七八,金泥题“状元”“回避”诸字。

更树玻灯、长枪各七八。

枪锋银色,枪把涂朱。

门口题喜字,门内架大栈,张红幕,回朱栏。

曰:“此迎新妇者。

”须臾,街上见数十人,拥花轿而至。

戴红缨帽、带长剑者十余人。

手长枪者十余人。

擎玲珑灯者十余人。

把金牌者十余人。

打金鼓者七八人。

吹喇叭者七八人。

擔花轿者三十余人。

轿子宏屋金柱,四面璎珞,银星灿烂,间金花紫花,新妇坐此中。

马车十余辆,从其后。

盖载新妇一族者。

京俗婚仪之盛,亦可以概见也。

清末北京富家嫁女的盛况可见一斑,抬花轿者数十人,带长剑,持长枪、擎灯笼、金牌、等纷纷十余人,如此豪华的阵容委实让香顶大吃一惊。

浅析日本近代文学中的中国形象

浅析日本近代文学中的中国形象
变,首先分析 了明治年 间 日本作 家笔下 中国形 象是 游移 于现 实与经典之 间的概念 ,大正 时代 的 日本作 家把 中国看做 日本的 东 方观 点 ,并且在 大正 文学 中对 中国形 象定位 为 “ 支那趣味 ” ,最明显的 一点是 当时作 家在 中国寻找怀 旧的情 绪和异 国的情
调 ,随着对 中国了解的深入 ,对 中国美好 的想象慢 慢破 灭 ,之后近 代 中国的形 象在 这昭和 时期得到 了相 对准确的建构 。受到 汉语 言经典文本 的叙 述模式和 强大的意识形 态框 架的支配 ,在 日本作 家的思 想中对 中国的形 象有 一定的曲解和误解 ,日本的 近代文 学中的 中国形 象是在 经典 文本和 帝国文化 意识 共 同作用下产生的关于语言的幻象。 【 关键 词 】日本 ;近代文学 ;中国形 象
青年与社会
2 0 1 4 年1 1 月下 第3 3 期 总第5 7 9 期
浅析 日本 近代文学中的 中国形象
田 野
( 辽 宁师 范大学海华 学院,辽 宁 沈阳 1 1 0 1 6 7 )
【 摘 要 】文章 以时 间线 索来 解读 中国在 日 本 近代 文学 中的他这形 象 ,通过 研 究勾勒 出中国形 象在 日 本近 代文 学的衍
四 、结 语
各 部 门 以及领 导 的能力 ,共 同促进 思想 政治教 育 工作 的有 效进行 。
( 三 )丰 富思 想政 治教 育 工作 的 方 法
要使思 想政 治教育工作取得实 际的效果 ,不仅要选取合 适 的教 育 内容 ,还要采用 适 当的教育方法 ,只有方 法得 当 , 教育 的效果 才能够显现出来 。 在医院 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 , 要 以医院为 中心 ,开展教 育工作 ,加强各科室 、部 门之间的 交 流与探讨 ,避免 出现科 室各 自为政的现象 。而且在 开展 思 想政治 教育工作前 ,要深入 医疗一线 ,了解一线 医务人 员的 心声 和实际需求 ,通过 了解不 同层次 、不 同岗位 医务 人员的 实 际需要 ,采取适 当的方法 ,开展 有针对性 的教育活 动 ,使 思想政 治教育满足 医院所有员 工的需要 ,也为思想政 治教 育 的落实 提供 了保 障。 ( 四) 提 高 医院思想政治工作者 的素质能 力 医院思想政治教育 工作 的开展离不开高素质 的教育工作

100年前日本人看中日关系的视角

100年前日本人看中日关系的视角

100年前日本人看中日关系的视角日本著名中国史学家内藤湖南在1899年写游记《燕山楚水》值得一看,此书正文是19世纪末内藤湖南在上海、北京、天津以及武汉、杭州、南京等地区的游历,匆匆一瞥,折射出当时日本人看中国的视角,也反映出当时我国财物凋敝、人民蒙昧的现状,内腾是一位中国历史通,对中国文化典故如数家珍,虽然非常关心当时中国的改革,但看待中国的方式宽容体恤,比起我们当时国人的悲观激愤,大概是因为事不关己所以显得平缓宽和,虽然对于中国的落后蔽陋有所述及,但绝不是鄙视的态度。

正文后附的短论中,《所谓日本的天职》写得非常深刻。

甲午战争之后,颇有一批浮嚣的日本人继承丰田秀吉在东亚建立“大日本”的理念,意图“使其四百余州尽化我俗,以施王政于亿万斯年”,将中国“收归掌里,奉天子(指日本天皇)于燕京,使四亿生口尽以我国国语为其国语。

”内藤在文中分析了日本武人在国内没有发挥的空间,希望通过外侵来建立功勋获得名利的现状,阐述了历史不以占领为征服,而以文化是否被取代来判断是否被征服的观点,剖析中国文化尽管更新换代,其文化传承在精髓不变的前提下不断适应社会发展,被外族征服时文化同化的作用仍然强大包容,想通过侵略中国用日本文化替代中国文化是愚谬之论。

后来的中日战争也确实证实了这一点,虽然日本占领中国时间不短,特别对东三省的统治,现在回过头去看,留下的都是资源掠夺的遗迹,日本文化影响基本无痕。

内藤在此文中对于日本信奉西方先进文化,想通过占领来强行在中国推进西方思想也进行了驳斥,他对西方文化本质的阐述极为精辟,“思想多歧没有统制,行事崇尚能力而轻视道义”,“征于他人,征于异邦,但求使自身和自国安乐富饶,偶尔阻塞不通,便爆然轰发,相为无情残虐。

”“这样的思想我们已经是浮慕艳羡地效仿,而且还要接受他的弊害。

”又如何来介绍给中国呢?因此内藤虽然认为中国需要改变保守落后的现状,但反对中日战争,强行西化。

中国最终还是通过战争实现了对不适应社会发展的封建体制的摧毁,特别是在文化上更是全盘否定不遗余力,最终导致100年后西方自由主义价值观无需与传统文化磨合对接便长驱直入,趋利轻义比之西方有过之而无不及,甚至变成了国际上谈虎色变的重商主义,中国采取这样极端的方式进行变革,这恐怕完全超乎内藤先生的想象。

论谷崎润一郎首次中国之行后文学创作中的中国形象

论谷崎润一郎首次中国之行后文学创作中的中国形象

教科 书相 比 ,那 些充 满饶 有 趣 味的教 训 和逸 话 的 汉文 典籍 ,真是 无 法预 知 到底对 孩 子们有 多 大裨 益 ,如今 我仍然是这 么认为 的。[ 2 ] 卜 坨 ”很 显然 , 谷 崎 润一 郎在 文 中将 中国情 趣特 指成 汉 文典籍 。 为什 么谷 崎 又会 对汉 文典 籍 情有 独钟 ?其 实 ,早 在 谷 崎幼 少年 时 代 ,他就 受 到 了汉古 典文 集 的教 诲 和 熏 陶 。其 中 ,对 其影 响 最大 是稻 叶 清吉 和贯 轮吉 五 郎 。前 者 是谷 崎汉 文 古典 的启 蒙教 师 ,后
2 0 1 3 年第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 期
日本 问 题 研 究
J a pan e s e Re s e ar c h
场 . 27No . 1 Mar . 2 O1 3
第2 7 卷( 总第 1 6 6 期)
论 谷崎润. 一 郎首次 中国之 行后文学创作 中的中国形 象
张 能 泉
( 湖南 科技 学院 中文系 ,湖南 永州 4 2 5 1 0 0)
谓支 那 趣味 》 ( 在 日本 近 现代 ,中国又 称支 那 )

文 。该 文在 1 9 2 7 年2 月至1 2 月 《 改造 》杂 志 中
刊发 的 《 饶 舌 录 》中被 全文 抄 录 。 “ 所 谓支 那趣 味 ,如果 只是说 是趣 味 ,似 乎 听起来 很 简单 。但
是 似 乎 出 乎 意 料 地 与 我 们 的 生 活 有 着 密 切 的关 联 。” “ 与 最近 的中学 教授 枯燥 无 味 的东洋 史 的
系 列与 中国形象 有 关 的文学 作 品 。其 随笔 与游记
有 《 苏 州 纪行 》 、 《 中 国旅 行 》 、 《 南 京夫 子 庙 ( 插 图说 明 )》 、 《 秦 淮 之夜 》 、 《 看 中国京 剧

一个日本人的中国观内山完造

一个日本人的中国观内山完造

一个日本人的中国观——内山完造介绍内山完造(Neyama Kanzo),出生于日本东京,是一位著名的日本作家、学者和旅行家。

他热爱旅行,尤其对中国有着浓厚的兴趣。

内山完造的中国观被认为是东亚地区最重要的观点之一,对于日本与中国的双边关系和亚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内山完造的中国观,探讨他对中国的看法以及他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内山完造的中国观内山完造曾多次访问中国,并深入研究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

他在他的著作《中国幻法十年》中详细描述了他在中国旅行中的所见所闻。

内山完造的中国观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中国的文化和历史内山完造对中国的文化和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深入研究了中国的古代文明和哲学思想,并对中国的文化传统表示了高度的认同和赞赏。

他将中国视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积淀的国家。

中国的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内山完造对中国的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也给予了高度关注。

他对中国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考察,亲自目睹了中国在经济领域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变革的进程。

他认为中国的经济崛起对亚洲乃至世界都具有巨大影响,并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表示肯定。

中日关系内山完造对中日关系的发展和未来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认为中日两国有着共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应该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亚洲的发展和繁荣。

他主张中日两国应互相了解、尊重彼此,并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加强合作。

内山完造的影响内山完造的中国观不仅仅影响了日本社会,也对中日关系和亚洲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学术界内山完造是一位杰出的学者和作家,他的著作和观点为学术界提供了重要的史料和参考。

他的研究成果也使得更多的学者关注中国和东亚历史文化,并推动了学术界对中日关系的研究。

中日交流内山完造在日本社会中具有很高的声望,他的观点对于中日两国的交流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的著作和演讲吸引了大量的读者和听众,促进了中日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交流。

他也积极参与中日友好组织的活动,倡导两国之间的合作和友谊。

二战前后日本记者眼中的“中国民众形像”

二战前后日本记者眼中的“中国民众形像”

Vol.40 No.1Feb. 2019大连大学学报JOURNAL OF DALIAN UNIVERSITY 第40卷 第1期2019年02月二战前后日本记者眼中的“中国民众形像”刘 芳1,汤 文2(1.大连外国语大学 日本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044;2.冈山商科大学 经营学部商学科,日本 冈山 700-8601)摘 要:近年来中日之间的往来愈加频繁,对彼此新印象的形成也为大势所趋。

在此背景下,中日知识界都在重新审视彼此的国家形象。

日本的“中国观”大抵集中在来自《论语》、《三国》的古典中国观以及共产党领导农民革命的革命中国形象。

如此而来的中国观都积极向上。

而事实上日本民众对中国还有很多误解与偏执。

众所周知,如此中国观的形成与日本近代对中国的殖民侵略以及宣传有关。

中日知识界对日本民众中国观的相关论述已不鲜见,而对当时中国民众形象的整理与论述却并不多见。

鉴于此,我们将重新梳理二战前日本民众对中国以及中国民众的印象及其形成背景。

具体以芥川龙之介及其同时代的“中国通” 清水安三、橘朴的相关论述为对象作横向对比,进而让我们对当时日本有识之士的中国民众形象有一个客观认识,并探究其背后的差异。

关键词:中国通;中国观;中国民众形象;中国游记中图分类号:K 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395(2019)01-0052-06收稿日期:2018-12-11基金项目:2017年国家语委“十三五”科研规划项目(WT 135-26);大连外国语大学校级一般项目(2017XJYB 06)。

作者简介:刘芳(1981-),女,讲师,主要从事中日文化交涉史、翻译论研究;汤文 (1985-),女,助教,主要从事日语教育研究。

一、拒绝明媚山水但窥人心近代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饱受西方殖民之苦,又加之清政府的腐败统治。

邻国日本不禁开始怀疑起老大国中国在社会及政治制度方面落后于时代。

阅读1922年旅华的芥川龙之介所著的《中国游记》,他亲眼目睹中国时局的激烈变化,字里行间还流露出忧虑、不满甚至是一种激愤。

简述志贺重昂的知识分子的作用

简述志贺重昂的知识分子的作用

机的知识 分子 ( o r g a n i c i n t e l l e c t u a l s ) , 在葛兰 西眼 中, 这类 人与 阶级或企业直接相关 ,而这些阶级或企业 运用知识分子来组织 主义思想的确立期 。政府推行极端 的欧化政策是政教社成立 的 利益 , 赢得更多 的权利 , 获取更 多的控制 。有机 知识 分子指作为 直接 原因。根本原因则是政教社的成员们对于欧化政策抱有危 担心 1 3本丧失固有文化 , 以及 国民的同一性。 每一社会经济政治体制有机组成 部分 的那 些知识分子 ,他们为 机意识 , 该体 制在政治 和意识形态上的整合和霸权而存在。 明治政 府为了修改不平等条约 , 大力推行欧化政策 , 在这样 法国哲学家朱利安 ・ 班达在他 的代表作 《 知识分子 的背叛》 的环境 中, 志贺重 昂成立政教社 , 宣扬 国粹 主义 , 可 以说此 时正 书 中, 讨论 了1 9 世纪下半叶至一战前后西方知识分子 的心态。 是发 挥了他 作为知识分子的作用。当知识分子在面对 民族 的利 班达在书 中对知识分子下定 义为 : 知识分子是一小群才智 出众 、 益, 民族 的危机 时 , 能否坚持 自己的独立思考 , 是很重 要的判 断 道德 高超 的哲学家一 国 ̄ _ ( p h i l o s o p h e r - k i n g s ) , 它们构成人类的 良 标 准 。 心。 赛义德 在《 知识分子论》 中提到 , ” 虽 然在 民族 危亡的紧要关 与以上学者的知识分子 观相 比 , 爱德华 ・ w・ 赛 义德的《 知识 头 ,知识分 子为了确保社群生存的所作所为具有无可估量 的价 分子论》 更 加令人深 思 , 他 在书 中巧妙 的将 知识分 子定义 为” 圈 值 ,但 忠于 团体 的生存之战并 不能因而使得 知识分 子失去其批 外人 ” ( o u t s i d e r ) 、 业余者 a m a t e u r ) 。赛义德认为真正的知识分子 判意识或减 低批 判意识的必要 性 ,因为这些都该超越 生存 的问 在受 到形而上 的热情以及正义、 真理的超然无私 的原则感 召时 , 题, 而到达 政治解放 的层次 , 批判领导 阶级 , 提供另类选择 。 叱责腐败 、 保卫弱者 、 反抗不完美 的或压迫 的权 威 , 这才是他 们 而作为志贺重昂 , 国粹 主义思想有其本 身的特点 。 那就是他是从 的本 色。 总 括来说 , 知识分子一定要令人尴尬 , 处 于对立 , 甚至造 札 幌农 学校 毕业 的 自然科 学者 。他 的主张不 仅仅是 满足民族情 成不快。 感, 而是从 日 本地理 和风 土的角度 , 来向民众宣扬保存 国粹 的重 以上介绍 了西 方相关有名 的知识分子 的论点 。而关 于 日本 要性 。《E t 本风景论 》 。此书一经出版 , 到明治3 6 ( 1 9 0 3 ) 年 的近十 的知识分子的 自我定 位则非 常不 清楚 。日本虽属东 亚汉字文化 年问共印刷 1 5 次。并且 出版后收到4 O 多篇 书评 。 可见社会反响之 圈。 长期受到 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 , 但是 日本 的知识 分子 却走 向 大。 两个极端 。” 宁愿选择知识 的立场而不是知识分子的立场来思考 此时期志贺 的思想发生 了明显 的变化 . 从最初 的主张” 保存 问题 ” 。 国粹 ” 到后期殖 民扩张” 国粹” , 这 种变化也可 以从《 3本风 景论 》 1

试析日本国学家的中国观(可编辑)

试析日本国学家的中国观(可编辑)

试析日本国学家的中国观年月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

卷第期段试析日本国学家的中国观牛建科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山东济南〔摘要〕日本国学起源于借纪,完成于世纪,以待田春满、贫茂真渊、本居主长和平田篇康为代表。

他们的国学现以神国意识、神立神统思想为基础和前提,反对用儒佛之道来阐释日本的古典及神道,主张回归到《古事记》和《日本书纪》,以发祖拉含于其中的所讲真正的日本“古道”,从而张调日本优越于中国,并对以孺佛为代表的中国丈化进行了批判,以至于把中国丈化对日本丈化的促进作用作了相反的解释。

【关键词」日本,国学家,国学,中国观神国意识〔中图分类号〕瑚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一一一日本国学起源于世纪中叶对日本古典、古语家,其著述涉及神道、歌物语、律令、故实、语释等诸的研究。

开日本国学研究先河的是下河边长流多领域,其中国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年,宽永四一贞享三、户田茂睡一首先,《创学校启》中的中国观。

荷田春满所撰年,宽永六年一宝永三年和契冲一的《创学校启》,可以说是确立日本国学目的和方法年,宽永十七年一元禄十四年等的《万叶集》研究, 的重要启文,被视为日本国学的重要经典之一。

由特别是契冲《万叶代匠记》考证的文献研究方法,被此启文可以看出,荷田春满认为,当时的儒佛之教已视为该学问的开端。

这也可以看作是日本国学研究是家喻户晓的了,儒教、佛教也就是学问的全部,“神的第一阶段。

在第二阶段的研究中,荷田春满皇之教”、“国家之学”,即日本国学、神道日渐衰落,一年,宽文九年一元文元年又在上述研无人有志于复古之学社会上讲神道、和歌者,皆是究方法中加人了神道的内容贺茂真渊一以唐宋诸儒、胎金两部之教来穿凿附会,皆是空论妄年,元禄十年一明和六年在对《万叶集》的研究中, 说。

因此,他对儒佛等从中国大陆传到日本的学间以古语阐明古道,主张复归“清明正直”的古代精进行了批判。

他指出“悲哉,先儒之无识,无一及皇神本居宣长一年,享保十五年一享和一国之学痛矣,后学之卤莽,谁能叹古道之溃。

20世纪初日本文人的中国印象初探

20世纪初日本文人的中国印象初探

20世纪初日本文人的中国印象初探
20世纪初,日本文人对于中国的印象逐渐发生了变化。

在此之前,日本曾经一直视中国为自己的师长和文化源头,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是自己必须学习的重要内容。

但是随着
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加速,日本开始对中国产生了更为复杂的情感和看法。

一方面,日本人对中国仍然持有敬重之情。

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历史和文学等方面,
日本文人对其仍然非常关注。

例如,日本殖民时期的随笔家森鸥外在《浮生六记》中,曾
经写到自己对中国古代文学的钟爱,尤其是对唐诗的迷恋。

另一方面,日本文人对中国现代社会的变化以及政治、经济状况的发展也开始产生了
兴趣和关注。

特别是近代以来中国经济的崛起和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让日本文人开始更
多地关注中国社会和文化。

但是,随着日本政府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日本文人的对中国的看法也开始发生变化。

他们开始意识到中国的困境和苦难,对于中国人民的疾苦和抵抗也开始表示同情和支持。

在日本文人的笔下,中国开始成为一个受困国家,一个需要解放和振兴的民族。

例如,铃木重信在他所著的《告别中国》中,揭示了中国人民生活的苦难,描写了中
国人民的反抗和斗争。

又如夏目漱石在《草枕》中,借助于中国古代文学梦中的见识,在
一个奢侈的社会中赤裸裸地揭示了人性的丑恶。

综上所述,20世纪初日本文人对于中国印象的变化是复杂而多方面的。

从最初的尊重和崇拜,到后来的关注和探索,再到对于现实的认识和抵抗,日本文人对于中国的看法和
态度经历了一个较为漫长的历程。

这些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中日两国关系的
演变和历史背景的变化。

20世纪初日本文人的中国印象初探

20世纪初日本文人的中国印象初探

20世纪初日本文人的中国印象初探20世纪初,日本文人对中国的印象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日本长期以来与中国有着密切的交往,这使得日本文人有机会深入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现状。

本文将初步探讨20世纪初日本文人的中国印象。

一个普遍的印象是,中国是一个古老而复杂的国家。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使得许多日本文人对中国产生了深深的敬畏之情。

他们认为中国文化是高深而独特的,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他们也意识到中国社会存在着许多问题和挑战,例如社会不公和政治腐败等。

他们希望通过研究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为日本的社会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些日本文人对中国的印象还受到了政治和国际关系的影响。

在20世纪初的中国,处于动荡不安的时期,国内外各种势力纷争不断。

这让日本文人感到中国是一个不稳定的国家,深受外来势力的影响。

他们对中国政治的混乱和国家的弱化感到担忧,同时也认识到这对日本的国家利益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些日本文人开始倡导日本政府采取积极的对华政策,以维护日本在中国的利益。

一些日本文人对中国的印象还涉及到了文化交流和学术研究。

中国的文化对日本有着深远的影响,许多经典著作都是从中国传入日本的。

这让一些日本文人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热衷于研究中国的文学、哲学和艺术等方面。

他们希望通过学习中国的文化,丰富自己的思想和艺术创作。

他们也希望通过文化交流,加深日中两国人民的了解和友谊。

需要指出的是,在20世纪初的日本,存在着一种以“近代中国”为对象的研究潮流。

这一潮流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中国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现象。

日本文人希望通过研究近代中国的问题,为日本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提供经验和借鉴。

他们关注中国的社会变革和现代化进程,同时也对中国的发展前景产生了一定的乐观情绪。

20世纪初日本文人的中国印象是多元且复杂的。

他们一方面对中国的文化和历史充满敬仰和钦佩,希望通过学习中国的经验来启迪自己的思想和艺术创作;他们也认识到中国社会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希望通过深入研究中国的现实状况,为日本的社会发展提供启示和借鉴。

20世纪初日本文人的中国印象初探

20世纪初日本文人的中国印象初探

20世纪初日本文人的中国印象初探20世纪初日本文人对中国的印象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主题。

在当时的日本社会,由于近代化的压力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渴望,许多知识分子积极地探索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现实情况。

本文将从一些知名的日本文人的作品和言论出发,初步探讨20世纪初日本文人对中国的印象。

对于20世纪初日本文人的中国印象,我们不得不提及松井绣谷。

松井绣谷(1880-1964)是一位备受尊敬的日本文学家和历史学家,他曾多次访问中国,并把对中国的观察和体验写入他的作品之中。

在他的著作中,他表现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对中国风土人情的热爱,以及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关注。

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到他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的热情追寻,也可以看到他对中国当时社会问题的观察和思考。

松井绣谷的作品展现了一个对中国充满好奇和敬仰的日本文人的视角,也反映了当时中国在日本知识分子心中的地位和形象。

我们也不得不提及芥川龙之介。

芥川龙之介(1892-1927)是20世纪初日本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影响深远,也包括中国题材的作品。

在他的小说《羅生門》中,描绘了中国古代的社会面貌和人性的阴暗面,展现了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复杂和多面性。

芥川龙之介的作品中呈现的是对中国的一种异国情调的想象和观察,他强调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残酷和阴暗,也表现了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一种怀旧和幻想。

芥川龙之介的作品展现了一个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批判和想象,也反映了当时日本人对中国的一种褒贬并存的复杂感情。

还有让·鲁内尔。

让·鲁内尔(1867-1910)是一位法国作家,他也写有关于中国的作品。

在他的著作中,他对中国的文化、历史和现实进行了深入的观察和分析,表现了对中国的一种独特的理解和关注。

他的作品《汉口》和《黄河边》中,呈现了中国现代社会的一些特征和问题,也表现了对中国人民的一种同情和关爱。

让·鲁内尔的作品展现了一个对中国的一种外来者的眼光和思考,他试图理解中国的社会现实和人文精神,也反映了当时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和地位。

20世纪初日本文人的中国印象初探

20世纪初日本文人的中国印象初探

20世纪初日本文人的中国印象初探
20世紀初的日本文化對中國的印象有著深遠的影響。

影響20世紀初日本文人對中國的印象的因素很多,比如中日開啟的務實交流、德國學者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詮釋、日本政府對中國社會的評價等。

在這樣的背景下,20世紀初日本文人從多方面建立起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新詮釋。

20世紀初日本文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新詮釋表現在多方面。

其一,對中國古典文學有很深的認可與尊敬。

日本南瓜小說家橋本龍太郎對中國文學作品表示了很高的評價,他認為中國文學對他們有很大的啟發和指導作用。

其次,在社會型態的比較方面,日本文人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學習到很多經驗。

他們認為中國古代社會安定、孝順等思想標準是值得他們學習的智慧及其對他們的启發。

此外,日本文人對中國的詮釋還涉及文化的保護,如果提高日本人對中國文化的認識和保護,不僅能紀念中國文化的悠久歷史,而且還能提升日本對中國文化的尊重和審美要求。

最後,20世紀初日本文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新詮釋也建立起對新衒應新環境的探究。

中國傳統文化提供了大量機會,去闡述日本文人對現代社會的反思與重新檢視,甚至發展深層的抒發與形成激進的文學反抗意識。

20世纪初日本文人的中国印象初探

20世纪初日本文人的中国印象初探

20世纪初日本文人的中国印象初探随着20世纪初的日本现代化浪潮,不少日本文人开始对中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纷纷前往中国,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和社会。

这其中有些人是通过留学、旅行或者研究等方式,而有些人则是通过翻译中国作品、研究中国文化等方式来了解中国。

他们深入中国的也开始建立起了对中国的独特印象。

20世纪初的日本文人在对中国的印象形成过程中,主要受到了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

日本文人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敬仰是形成他们对中国印象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国是日本文明的重要源头,从古代开始,日本人就深受中国文化的熏陶。

不少日本文人都受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他们对中国的艺术、文学、哲学等方面有着较深的认识和研究。

他们对中国古代文化持有一种敬仰和赞美的态度,在对中国印象的形成过程中,这种态度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日本文人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的观察和思考也影响了他们对中国印象的形成。

20世纪初,中国在进行大规模的现代化改革,不少日本文人亲身目睹了这一过程。

他们对中国的现代化进行了深入的观察和思考,认为中国目前的现代化进程存在不少问题和挑战。

这些观察和思考,使得日本文人对中国的印象形成了一种复杂的态度,既有对中国现代化的欣赏,又有对现代化进程中的问题的忧虑。

日本文人在中国的实践和交流经历也对他们对中国印象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不少日本文人在中国留学、旅行或者从事翻译等活动期间,与中国人建立了深入的交流。

他们通过与中国人的交流,了解到中国的社会、文化和人民的生活等方面的情况。

这些实践和交流经历,使得日本文人对中国的印象更加真实和具体,也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

日本文人对中国的印象还受到了自身的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影响。

日本是一个岛国,地理环境和历史经验都与中国有着很大的不同。

他们对中国的印象常常是从自己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中出发,形成的。

这种东方文化背景下的中国印象,往往与西方的中国印象有所区别,更加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继承。

试析志贺重昂的《今日之日本》

试析志贺重昂的《今日之日本》

试析志贺重昂的《今日之日本》
戴宇
【期刊名称】《外国问题研究》
【年(卷),期】2003(000)004
【摘要】<今日之日本>是日本明治二十年代国粹主义代表人物志贺重昂在明治19(1886)年的南洋巡航中用英文所写下的一篇向西方世界展示明治维新后日本文明开化状况的文章.在这篇文章里,志贺重昂期望通过展现明治维新后日本文明开化之状况,向西方世界表明明治维新后日本通过"文明开化"、"殖产兴业"已经发展为一个同西方国家一样的近代文明国家、国民国家,以取得西方国家对日本近代文明国家身份之认同,进而谋求在西方列强势力不断向亚洲、太平洋地区扩张的情况下,维护与追求日本的独立和发展.
【总页数】6页(P23-28)
【作者】戴宇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历史系,北京,10087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313.4
【相关文献】
1.浅析志贺重昂《日本风景论》中的中国形象及影响 [J], 陈红娟;
2.简论志贺重昂的国粹主义地理学思想 [J], 王俊英
3.试析志贺重昂地理学中的殖民扩张论 [J], 戴宇
4.志贺重昂国粹主义思想与初期《日本人》 [J], 戴宇
5.志贺重昂《日本风景论》简析 [J], 戴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浮世绘大师歌川广重——第一波日本“旅行博主”?头号粉丝是梵高

浮世绘大师歌川广重——第一波日本“旅行博主”?头号粉丝是梵高

浮世绘大师歌川广重——第一波日本“旅行博主”?头号粉丝是梵高从前看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这位鬼才作家笔下的火男面具、地狱变……在平静的纸张上彷佛生出獠牙溢出血有人说,它就是一幅幅人间的浮世绘浮世绘风格罗生门插画所以日本浮世绘始终是我心中可望而不可及的神秘艺术直到安排假期的日本行程单时偶然发现的一个画展终于使小编对它有了新的认识【广重的竖绘东海道大全】2018.12.18~2019.2.17日本藤泽市藤泽浮世绘馆/展出为何物?/「竖绘东海道」,又名「五十三次名所图会」即广重本人在游览东海道之际从五十三个不同角度,观察东海道景色所绘。

/此展有何特色?/区分于绝大部分的横向构图浮世绘作品本次展出画作尽为广重建立的纵向构图的浮世绘山水画从神奈川茶舍到松原左富士,再到繁荣的京都桥让观众打破传统的透视原理,细细玩味其巧妙的空间构成。

/广重何许人也?/安藤广重,后又名歌川广重(Utagawa Hiroshige)出生于1797年,德川家的低级武士家庭彼时的日本江户时代已走过了近200年他也恰好赶上浮世绘兴盛的年代广重13岁起,师从浮世绘大师歌川丰广学艺17年天赋极高,深得师父赏识歌川丰广甚至取了画号中的“广”字为他命名又因其源于歌川派,才有了“歌川广重”一名。

广重早期用以维生的狂歌本插图在广重成熟之前80%的浮世绘都以描绘“天下之至美,人生之至乐也”的高级歌舞伎和性爱、欲望为主而他开创了一种新的流派:风景绘无疑给当时画坛带来一股清新之风对江户浮世绘风景画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東都名所日本橋真景并ニ魚市全図》在1931年后的27年他创作了《东海道五十三次》、《金泽八景》、《京都名所》、《名所江户百景》《六十余州名所图会》《木曾街道六十九次》等作品完成了广重式风景绘的自我塑造。

《名所江户百景,京桥竹がし》广重善于运用秀丽的笔致及和谐的色彩表达出笼罩于典雅又带幽抑气氛中的大自然他所描绘的自然景象,总是和人物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且富于诗的魅力达到一种完全柔和抒情的境界其最为经典的就是《东海道五十三次》和《东都三十六景》/东海道五十三次/1833~1834年间,他创作了《东海道五十三次》描绘日本旧时由江户(今东京)至京都所经过的53个宿场的各宿景色(所以该系列画作共有55幅)彼时的东海道全长490公里在那个没有导航,没有汽车的时代歌川广重用脚步丈量土地,用画笔描绘风光将自己对山水的热爱都赋予在艺术作品之中硬生生做出了这样一套详细的“攻略”日本桥品川宿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依次为神奈川宿、岛田宿、二川宿、蒲原宿挑着扁担的渔夫、嘻闹的孩童白雪覆盖的屋檐下昏昏欲睡的老者还有拥挤忙碌的海上商船队……广重在张弛之中将东海道沿途的生活充分展现给了世人原宿藤泽宿值得注意的是,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文人们的仕途往往都不太得意便风流雅致地去各地寺庙神社参拜、参加茶会于是驿站变成了情报和知识的集散地和市井文化的发源地而广重的作品正描绘了驿站附近最有名的景色恰好迎合了这种风气!于是《东海道五十三次》一出版,就引起了日本社会的轰动/东都三十六景/如果说《东海道五十三次》是歌川广重在横版构图上取得的艺术巅峰那《东都三十六景》即是他在竖版浮世绘实现的又一次繁荣广重在《东都三十六景》中,更多地运用了春花、夏雨、秋月、冬雪、云霞、夕雾等日本传统美学中常有的意象表现出了日本人对自然、季节植物和气候的极度敏感的情怀并且他使用了当时新兴的矿物质颜料蓝色营造出一种夕晖溟蒙的氛围这种新的色彩搭配歌川广重的文人雅趣在画面上构成一种感伤、淡雅的审美情趣凸显出广重的个人格调看过广重的两部经典作品相信你已经对广重风格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你一定更期待知道为什么浮世绘画家歌川广重能在全世界范围留下不朽的艺术历史成就?/与西方印象派的渊源/浮世绘对印象派画家的启蒙性影响这是世所公认的尤其是,安藤广重对于梵高:梵高是广重的知音广重是梵高的师承之一左为广重《大桥骤雨》,右为梵高仿作梵高一生,临摹借鉴了许多广重的画作在广重的经典之作《大桥骤雨》可以清晰感受到梵高所称道的“笔触快”用色、线条和构图都在直接传递情绪氛围有很强的即时动态感左为歌川广重《龟户梅屋》,右为梵高仿作广重善于突破日本美术常规不仅致力于挖掘画面的三维空间又突出了美术色彩中,灵动华丽的表现力《龟户梅屋》这样富有生命力的作品在彼时的西方艺术圈可谓掀起了狂风巨浪左出自广重,右出自梵高广重运用了一些西方的透视技法右图梵高的画作重叠透视很明显借鉴至广重高更的这幅《雅各布与天使搏斗》描绘布列塔尼半岛上农妇在教区牧师讲解教义时眼前所产生的幻象一棵苹果树干的侧影,斜分开极具张力的红色背景三位戴有古怪帽子的女人被极度拉近红、白、蓝…平铺自带冲击感的色彩切断式的构图,弯曲起伏的线条都是从广重时代浮世绘中获得的灵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 NO.1,2013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 O U R N A L O F Y U N N A N I N S T I T U T E O F S O C I A LI S M 319浅析志贺重昂《日本风景论》中的中国形象及影响陈红娟(1.湖北民族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北 恩施 445000;2.西南大学 外国语学院,四川 重庆 400715)摘 要:志贺重昂的日本风景论的出版在当时的(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和国际社会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该书以文学的手法,描述日本的山河情景,使得原本平淡无奇的地理学顿时熠熠生辉。

然而,最大成功之处还不仅如此,作者用通过对日本风景的夸大描述,唤醒日本民族对本国江山的热爱,重新认识日本的大好河山,才是作者的本意。

本文将从日本风景论中对作为邻国的中国的描写入手,分析作者眼中的中国和向日本民族以及世界传达的当时中国的形象,从而探讨这样的描述形象对当时已处于封建社会末期的中国的影响和社会主义发展至今对中国在日本以及世界上的形象是否有关;以及志贺重昂所主张的国粹主义论对近现代中国发展的深刻影响。

关键字;志贺重昂;日本风景论;国粹主义;中国形象 作者简介:陈红娟(1984- ),女,重庆丰都人,湖北民族学院外国语学院日语教师,研究方向:日语语言文化。

中图分类号:K313.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811(2013)01-0319-2一、相关领域的先行研究 目前,在中国国内对于志贺重昂以及日本风景论的相关研究作品和成果非常多,这也足以说明志贺重昂的国粹主义和日本风景论对中国的影响以及研究的必要性。

通过分析总结,目前中国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戴宇在《志贺重昂《日本风景论》简析》(2007)对日本风景论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方面:第一针该书主题的江山洵美是吾乡,按照原文作者对日本美的描写进行分析和评论;第二,从该书的时代反响入手,集合明治时代日本主流报纸和杂志对该书的积极和消极的书评,来探讨该书对日本的影响。

(二)李孔胜在《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国粹主义兴起的原因》(2009)主要从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国粹主义兴起的原因进行分析,阐述了日本从明治维新以来经历的一系列思想变化。

二、背景 (一)历史时代背景——日清战争 这本书的问世不是单纯地宣扬日本,唤醒日本民族的爱国意识。

在当时的日本,它的必要性体现在对极端欧化主义的反击和对世界宣扬日本国威。

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向西方学习,取得极大成功。

很多政治家开始提倡舍弃日本传统的一切,照抄照搬欧美。

但是,人们也渐渐从欧化的狂热中冷静下来,以志贺重昂,三宅雪岭为代表的国粹主义应运而生。

他们不像欧化主义一样提倡全盘西化,也不像国学主义者那样固步自封,主张保存传统文化的长处优点,包括风土地理,宗教政治生产制度等,在此基础上吸取欧美文明的精华。

当时的日本,正处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对外扩张阶段,表现在对当时中国和朝鲜的战争。

这也是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后的首次对外扩张,处于日清战争(中国称为甲午战争)的最高潮时期。

日本风景论在此时出版,不仅鼓舞了士气,书中对日本美的宣扬无疑极大提高了日本国民的爱国主义热忱和对战争胜利的期待;他的殖民扩张理论也美化了这场战争的罪恶性,得到明治政府的认可和推崇。

所以,处在当时落后的封建主义末期的清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实力落后于日本的情况下,不仅战败,还被迫签订了不平等条约,把当时的台湾割让给日本,这也使志贺重昂的殖民扩张论得到充分的证明,为以后大东亚共荣圈的提出,日本进行全面侵华战争埋下伏笔。

(二)志贺重昂的政治主张以及他对中国的相关研究 志贺重昂(しが しげたか、文久3年11月15日(1863年12月25日)- 昭和2年(1927年4月6日)日本的地理学者,评论家,教育者,众议院议员,他与三宅雪岭,陆羯南等人一起主办了政教社,并以『日本人』作为创刊机关杂志。

他们所标榜的国粹主义旨在保存日本国粹的基础上,学习欧洲。

三、日本风景论中对中国的描述日本风景论主要分成四个部分,日本气候,海流多变多样;日本水蒸气丰富;日本存在大量火山岩;日本水蚀激烈。

其中火山岩部分是全书的核心部分。

作者认为,火山岩的大量存在是形成日本洵美风景的主要原因,因此他在这部分也对比了邻国中国,对中国的风景做了大量的描述,主要以中国的北方,南方为代表,与日本的风景相比较。

(一)对中国风景的描写質支那北方の地 支那の黄土紀層係支那の如き、北方は一面第四世地にり、平々縁たる水成岩延するk 無無萬積と四二千方里(日本全面強謂濁の一倍七)所「黄土」と称し、黄河の江汪々とし間雲雲て其に曲折四、注ぎて黄海に入り、上には黄澹と満峯際聳風し、哞皆な黄色、一山一のに起するなく、物単様個惓惓の一同なる真に行客をせしむ…黄河古代行馬実人少、一片寒沙没蹄」(屠隆)。

是れに支那北方の餘餘景象を描きてなきもの、其の南方に到れば、十中の紀紀幾濫七八は、太古中古の岩石になり、森林は千年来樹楊伐し去りて巨木高の幽邃少なく(四川省、子江の上僅蕷樣盡流を除きては)に薯一のを描きて假行的に山水現謂臥臥を眼前にはし、所「」して以て聊か自ら慰むに過處ぎず、固より火山岩国たる日本の景象到る警拔俊秀なるに似ず。

(P48-49)作者笔墨下的中国景象,可以用这几个关键词来概括:北方黄尘万丈,景色单一,泉水黄蚀,煞风景之至。

南方乱砍乱伐,缺乏森林的幽邃。

通过与中国的对比,贬低中国的风景来突出日本的优越性。

认为日本的美是绝对的,没有任何自夸的成分。

(二)殖民扩张理论的表现圖灣擴擴熱熱裡今や我皇の版は台にして,圈の景象風東島は新に日本景中に加入し来り、兼て期年山半にし圖納東て我皇の版中にまらんか、山は、支那人が古往今 网络出版时间:2013-04-10 14:16网络出版地址:/kcms/detail/53.1133.D.20130410.1416.212.html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 NO.1,2013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O UR NA L OF YU N NA NI N ST I TU T E OFS O CI A L I S M 320青春的叛逆与迷惘 ——评电影《四百下》和《无因的反叛》 邓 珏 (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系,福建 厦门 361012) 摘 要:在当代的青少年电影中,越来越多地出现了暴力犯罪的主题。

本文对此进行了特别关注,通过分析青少年暴力发生的原因,对其暴力行为的动机做了心理的、家庭的、社会的、时代的剖析,并进而指出青少年电影中这种另类题材的深层意义。

本文通过对影片《四百下》和《无因的反叛》的深刻分析,探讨了现行社会下青少年对于未来的一种期待与质疑。

关键词:青春;背叛;迷惘 作者简介:邓珏(1965.05- ),女,四川安岳人,文学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文艺学。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811(2013)01-0320-2 1955年的美国,尼古拉斯·雷(Nicholas Ray )的一部《无因的反叛》(Rebel without a cause )通过三个年轻人(Junior )—吉姆(Jim )、朱蒂(Judi )和约翰(John )的叛逆出走与回归反思着人们对年轻一代缺乏理解而产生的“代沟”,以及家长的不负责任和冷漠态度导致还未绽放就过早凋零的死亡悲剧。

作为好莱坞第一部正视青少年问题的经典影片,它真切地描写出当时美国青年的思想混乱状态,由此成为反映二战后美国年轻人的杰作。

片中詹姆斯迪恩那一身火红夹克和破牛仔裤的经典装扮更是成为了当时无数年轻人眼中青春的完美诠释和竞相效仿的对象。

而同一时期,法国新浪潮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Francois Truffaut )的代表作《四百下》(Les Quatre Cents Coups )也在对自己童年的回忆中,以现实真切的镜头语言讲述了少年安托万在学校和家庭的排斥和敌视下,被迫逃离又试图回归,最后无奈愤而出走的坎坷青春。

他年轻的身影穿过铁丝网,不顾后果、面朝大海的漫长奔跑也已成为影史上的经典镜头。

两部影片以不同的风格特征诠释着各自对于青春反叛这一社会现象产生和变化的共同理解,在他们的影像语言中可以看到青少年在挣扎于自身的迷惘和困惑时同样面临着来自社会和家庭等多方面的压 雲雲来「岱宗」と仰望する泰山のある所、即ち新山河の風論水光を描き出し、「日本景」の材料を膨大して、改風風刷重版し、さらにの富士…日本の富士を「岱宗」として…灣峯台の最高玉山は宛如富士山に形似するをて、転東東「台湾富士」と名し、山省の泰山は期年「山富士」変と称し…(P172-173) 亜亜亜輩亜亜亜開開日本はの先国たり、人文のは、職日本人の天とする所(P173) 这一段的描写可以很明确的看出作者的政治扩张野心,一方面洋洋得意于日清战争的胜利,日本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迫清政府把台湾割让给日本,另一方妄想将中国的東島版图逐渐纳入日本,文中的「期年山半にして我皇の圖納版中にまらんか」,表明作者的国粹主义精神已经有初期的保存本国的国粹到强加于他民族的地步。

(三)关于文中的支那 日本风景论中凡是涉及到中国的地方都是用的ˋ支那ˊ一词,在明治维新以前,很少有日本人用支那来称呼中国,一般都跟随朝代名称或者叫中国。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为了强调中国是蛮夷,开始频繁使用支那来称呼中国。

志贺重昂全篇使用支那来称呼中国,也可以看得出他对当时中国的蔑视,完全无视中国古代文化对日本的影响,一味想要以文明之国的身份把中国纳入他们的版图中来管理。

四、对当时中国的影响 日本的全面崛起也奠定了在近代亚洲的领先地位,而当时的中国处于内忧外患的清政府末期,。

战争的失败,巨额的赔款和领土割让,使很多有识之士开始重新认识日本这个在古代是中国的朝贡国之一的海外国家,同时也看到日本的先进性。

而日本风景论也得到很多的关注,掀起一股研究日本的高潮,代表人物有梁启超,康有为等。

书中对中国殖民扩张的理论,把本已岌岌可危的中国推向了沦为半殖民地的深渊。

自诩为文明之国的日本对中国的甲午中日战争战役,使得中国完全没有得到国际社会的同情,一边倒的支持文明对野蛮的战争。

当时的中国,在经历鸦片战争,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后,国际形象一落千丈。

日本风景论对中国的一味贬低的描写,并没有使西方国家退步,他们在书中殖民扩张理论的鼓舞下,都想争相前来改造这个野蛮之国,使中国逐步沦为他们的殖民地,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世界工厂。

结论:中国建立自身在国际上的形象的必要性 至此,中国经历改革开放的发展,GDP 跃居世界第二,重回联合国,加入世贸组织,举办奥运会世博会,,发射载人宇宙飞船等,国际形象已经得到很大的提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