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 《马说》托物言志寓意深远

合集下载

马说赏析

马说赏析

马说赏析马说赏析“物尽其用,人尽其才”这是人才所期盼的理想境界。

在古代社会,很多人常哀叹生不逢时、备受压制、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

于是,如何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就成为人们苦苦追寻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马说》里,韩愈畅谈了他的人才观,其见解和主张时至今日仍具有启示意义。

后又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我们古代名人义士特别喜爱借物抒怀、托物言志,所借之物往往具有深刻的内涵。

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韩愈的名片《马说》也是这样。

这篇文章的题目是《马说》,我们先谈谈“说”,“说”是古代散文的文体之一,属于议论文,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

一般为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说”与“论”相比较要更随便点,如初中文言文中的《捕蛇者说》《爱莲说》《马说》等等都属于“说”一类的文章。

“说”古意是陈述和解说,所以对这类文章都可以理解为:解说什么什么的道理。

《马说》的表面意思就是:说说关于马的问题。

从更深层的含义来讲,应该理解为:说说关于如何发现人才、任用人才的问题。

韩愈生活在中唐时期,当时是唐代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非常激烈的时期。

很多中下层的知识分子都有怀才不遇的经历,难以找到出路,往往要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

如果不能进入仕途,就会抑郁终生。

韩愈在读书人之中是属于文才卓异的天才类之一。

他很早就有不平凡的抱负,这跟他的名字有暗示性关系。

所谓“愈”,就是逾越,超越的意思。

韩愈很早就希望能超越前人,具记载,他七岁开始学习,十三岁能够作文,二十岁参加科举考试。

第四次中进士,后来进行吏选考试,都没有中士,最后在长安蹉跎了十年时光。

十年中奔走于权贵门厅,曾三次上书给当朝宰相进行自荐,却杳无音信。

所以他离开了京师到外地做官。

《马说》是韩愈在京师求官时期的作品,他将自己怀才不遇的这种无奈,及对于不识人才的愤慨,在文章中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

他将马尽千里之能的渴望寄托到“世有伯乐后有千里马”中,他认为千里马的有无取决于伯乐的有无。

《马说》课文赏析

《马说》课文赏析

《马说》课文赏析
《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著名散文,通过对马的描绘和思考,表达了作者对人才被埋没的痛惜与愤懑,以及对有识之士得不到赏识的悲哀和无奈。

以下是关于《马说》的详细赏析,主要从主题思想、艺术手法、语言特点、情感表达、思想内涵、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主题思想
《马说》的主题思想是表达作者对人才被埋没的痛惜与愤懑,以及对有识之士得不到赏识的悲哀和无奈。

作者通过对马的描绘和思考,隐喻人才的难得与被埋没,呼吁社会应该重视人才,给予他们应有的待遇和尊重。

二、艺术手法
1.象征手法:作者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对马的描绘和思考,隐喻人才的难得与被埋没。

这种手法使得文章寓意深刻,引人深思。

2.对比手法:作者在文中运用了对比手法,将马的优秀品质与人才的被埋没进行对比,突出了主题思想。

这种手法使得文章更加鲜明有力,增强了感染力。

3.排比手法:作者运用排比手法,通过一系列排比句式来表达对人才的赞美和渴望,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和气势。

三、语言特点
1.生动形象:作者的语言生动形象,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形象的比喻,将马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主题思想。

2.简练明快:作者的语言简练明快,不拖泥带水,表达了作者对人才被埋没的痛惜与愤懑之情。

四、情感表达
1.愤懑之情:作者在文中表达了自己对人才被埋没的愤懑之情,对社会的不公和现实的无奈。

这种情感表达使得文章充满力量,令人感动。

2.悲哀之情:作者对有识之士得不到赏识的悲哀和无奈之情也在文中得以体现,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悲天悯人。

初二语文《马说》原文及注释

初二语文《马说》原文及注释

初二语文《马说》原文及注释初二语文《马说》原文及注释《马说》是中学语文的必考篇目,是学生必须要全面掌握的经典文言文之一,下面小编为大家总结整理了《马说》全文及其他相关信息,供大家参考。

初二语文《马说》原文及注释1初二语文《马说》原文及翻译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ù)一石(dàn)。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注释1.伯乐:孙阳。

春秋时人,擅长相(xiàng)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2.而:表转折。

可是,但是3.故虽有名马:所以即使有名马故:因此。

虽:即使。

名:名贵的。

4.祇辱于奴隶人之手: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到屈辱(或埋没)。

祇(zhǐ):只是。

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

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

5.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

骈,两马并驾。

骈死:并列而死。

于:在。

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引申为马厩。

6.不以千里称也:不因日行千里而著名。

指马的千里之能被埋没。

以:用。

称:著称。

7.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8.一食:吃一顿。

食,吃。

9.或:有时。

10.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11.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

初二语文《马说》原文及注释2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八年级语文下册 4《马说》重点理解 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4《马说》重点理解 苏教版

《马说》答:“伯乐”比喻能识别人才的人;“千里马”比喻有突出才能的人;“食马者”比喻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答:蕴含着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痛恨。

参考:主观条件:把握机遇,自强不息;客观条件:适合成长的环境,识才爱才用才的伯乐。

答: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或“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强烈不满。

”)参考:示例一:我要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

示例二:我要努力完美自己,做得更好。

示例三:要做到心态平和,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

答:要善待人才,要给人才充分施展才能提供必要的条件。

研讨8.本文中有五个“也”字,请对其所表达的语气分别作出解说。

答: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表示肯定语气,肯定“食马者”的无知。

②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表示句中停顿,提醒读者注意“食马者”的无知给千里马带来的严重危害。

③安求其能千里也:表示反诘语气,凝聚着作者愤慨之情。

⑤不以千里称也:表陈述语气,但流露出无限痛惜之情。

研讨9.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匹骨瘦如柴的老马拉着盐车上山坡,气直喘,汗直流,竭尽全力还是拉不上去。

赶车的人吆喝着,用鞭子狠狠的抽打它……这时一个路过的相马人看见了,心疼得流下了眼泪,急忙脱下衣裳披在瘫倒在地的老马身上。

老马睁开眼,看到相马人,眼睛一亮,长嘶一声而逝。

请你展开想像,写出老马临死前想对相马人说的话。

参考:能从诉说自己的怀才不遇,谴责赶车人的愚昧粗暴,感激相马人的知遇之情等角度展开合理想像均可。

答:首先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坚强的意志。

其次应该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这样你才能在竞争中游刃有余。

再次,还应该具有毛遂自荐的勇气,自信是成功的一半。

参考:言之成理即可。

不同意。

我认为千里马自身素质更重要。

千里马应具备自我推销能力,不应一味等待伯乐赏识,,应主动寻找机会。

答:原文是反问加感叹,语气强烈,表达了对不识千里马者的讽刺及千里马被埋没的愤懑之情后句是一个反问句,语气不如原文强烈,抒发的感情也不如原文浓烈研习13.请从形象塑造、写作手法、阐明道理三个方面中任选其一....,结合文章内容对作品进行评析。

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马说》

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马说》

人才竞争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才竞争越来 越激烈。《马说》启示我们,应 该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同 时,我们也应该尊重竞争对手, 共同进步。
人才评价
在评价人才时,不能只看学历和 背景,而应该注重实际能力和贡 献。《马说》启示我们,应该建 立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客观、 公正地评价每个人的价值和贡献。
《马说》
目录
• 《马说》简介 • 文章结构分析 • 重点词汇与句子的解释 • 《马说》的主题思想 • 《马说》的艺术特色 • 《马说》的影响与启示
01
《马说》简介
作者介绍
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河 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唐代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被尊 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2
反衬手法强化了作者对人才被埋没的悲愤之情, 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3
对比和反衬的运用使作品在表现上更加鲜明有力, 有助于深化主题。
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作者通过对马的描绘,引发了丰富的 想象和联想,使得作品具有浪漫主义 的色彩。
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使得作品形象生动, 语言优美,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想象和联想的运用重点词汇与句子的解释
重点词汇
01
祗:仅、只
02
辱:玷污
骈:两马并驾一车
03
重点词汇
槽枥:马槽 莫:不 称:相称
重点词汇
是:这
邪:同“耶”,疑问语气词
难句解析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
这句话的意思是这匹马只是在奴隶的手中 受到屈辱,表达了作者对人才被埋没的愤 慨。
这句话的意思是这匹马与其它的马一起死 在马槽之间,暗示了人才被埋没的命运。

《马说》赏析

《马说》赏析

《马说》赏析《马说》是韩愈所作《杂说》的第四篇。

这是一篇借千里马来抒发议论的寓言性散文,其重在揭示封建统治者压抑和埋没人才的社会现实,同时也体现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慨和愤懑。

韩愈生活在安史之乱之后的中唐,当时的多不肖者恒居其上”的现象。

韩愈考了四次进士才考上,其后在吏部的考试中接二连三未能及格,在京赋闲十年未能求得一官半职,只能依附在别人的幕下。

由于韩愈本人命运的坎坷,对伯乐能识别千里马的故事很有感触。

伯乐的典故多次被韩愈引用,如《为人求荐书》、《送温处士赴河阳序》。

但写得最好的,流传千古的,还数《马说》。

这篇文章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总说识马之不易和识马者的重要。

文章围绕千里马和伯乐之间的关系展开论述,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揭示两者关系,正面提出论点。

伯乐本是天上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春秋时,孙阳因善于相马,也被人称为伯乐。

这个典故出自《战国策》。

接着掉转笔锋从反面论述千里马因无伯乐而遭遇的种种不幸。

第二部分,主要从千里马的食量探究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一食或尽粟一石”是千里马日行千里的一个最起码的保障。

《宋史》里有一段岳飞与高宗谈论马的食量问题的文字,岳飞说良马是“日啖邹豆数升,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不受。

介而驰,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奋迅,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

”而驽马则“日不过数升,而秣不择粟,饮不择泉。

揽辔未安,踊跃疾驱,甫百里,力竭汗喘,怠欲毙然。

”可见千里马和驽马的食量的差别,千里马也只有得到很好的饲养,吃得多,吃得好才能日行千里。

第三段写作者的感慨,运用三句排比句把作者的愤慨推向了高潮。

最后以一句反问句结束全文,与开头的“世有伯乐”相呼应,指出并非无马,而是没有知马的伯乐。

托物寓意是这篇短文的一个主要特点。

这篇短文表面上是写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其实却是说人才和执政者的关系。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起评价说:“此篇以马取喻,谓英雄豪杰,必遇知己者,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斯可展布其材。

《马说》听课心得

《马说》听课心得

《马说》听课心得
《马说》是一本由李敖所著的长篇小说,主要讲述的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具有特殊能力的马儿通过与人类互动,揭示了人性的善恶、权谋的勾心斗角以及历史的变迁等主题。

这本小说以幽默风趣的方式,通过马儿的视角展示了历史上的种种故事和人物。

在阅读《马说》时,我深感其中寓意深远,引人思考。

通过马儿这个角色的眼睛,我们得以看到历史上各种事件和人物的真实面貌,同时也能够反思人类社会的现实。

小说中的马儿以敏锐的观察力和透彻的洞察力,看透了人们的欲望、欺骗和权谋,带给了读者许多思考。

同时,《马说》也给予读者一种娱乐和轻松的阅读体验。

李敖运用了丰富的历史知识和幽默的语言,使整个故事充满了趣味性和悬念,让人欲罢不能。

总的来说,《马说》是一部以幽默风趣的方式讲述历史的小说,通过马儿的视角,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历史的变幻以及权力的游戏。

阅读这部小说,不仅可以带给你知识的启迪,还能让你在娱乐中思考人生和社会的现实。

八年级语文苏教(下)第4课 《马说》托物言志寓意深1

八年级语文苏教(下)第4课 《马说》托物言志寓意深1

托物言志寓意深远脉络清晰中心突出——《马说》的写作特点赏析《马说》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通篇写马,实则写人,文章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本文短小精悍、含义丰富深刻,这得益于作者的精巧布局。

★托物寓意【精彩在线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含英咀华】文章一开篇借助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人才比作“千里马”,把能识别、理解并能运用人才的当政者比作“伯乐”;把无知小人比作“奴隶人”。

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有着决定作用,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千里马的悲惨命运“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其遭遇之不幸,结局之惨痛着实让人心痛。

文章对自己不着一字,却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寄托其中,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有眼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封建统治者予以猛烈的抨击。

【精彩在线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含英咀华】作者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不知”是全文的批判中心,用千里马的屈辱痛苦反衬“食马者”的无知,揭示了千里马才能被埋没的原因,能引起人们的共鸣,也表达了当时千万个才能之士的悲愤之情。

【精彩在线3】策之不以其道……“天下无马!”【含英咀华】对“食马者”的动作、行为、神态描写,具体刻画了“食马者”的平庸、浅薄、狂妄的形象,面对“千里马”说“天下无马”,突出表现了“食马者”的浅薄愚妄,具有辛辣嘲讽的作用。

★条理清晰【精彩在线】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其真不知马也【含英咀华】全文围绕“不知马”这一中心逐层展开论述。

先从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然后笔锋一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亮明观点千里马和伯乐的依赖关系是如此密切,而伯乐却不常有,千里马被终身埋没的命运也就不可避免了。

马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马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马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马说》一文托物寓意,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达了强烈的愤慨之情;同时又表达了作者的希望,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对有才能的人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使他们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

马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马说》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全文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抨击。

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

《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论说文体,原为韩愈所作《韩愈文选》中《杂说》的第四篇,“马说”这个标题为后人所加。

此文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公元795-800)。

“说”是“谈谈”的意思,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裁。

《马说》是一篇说理文,似寓言而实非寓言,用比喻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论点正面说穿,没有把个人意见强加给读者。

通过形象思维来描述千里马的遭遇,提出事实,省却了讲大道理的笔墨,作者利用了古汉语中虚词(语助词、感叹词和连接词),体现出一唱三叹的滋味和意境。

伯乐的典故几次被韩愈引用(见韩愈所作的《为人求荐书》及《送温处士赴河阳序》),可见韩愈命运的坎坷。

马说的作者是谁《马说》的作者是韩愈。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中期官员,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

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

后因论事而被贬阳山,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

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

其后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

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

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解析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解析版)

23、马说——群文阅读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文中“伯乐”“千里马”与“食马者”的寓意,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体会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摧残和埋没人才的黑暗现实。

【考点解读】托物寓意,是借客观事物或景物来抒发主观的情思,即把一个深刻的道理通过对某物的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出来。

运用此种写法,需要注意寻找“托物”与“寓意”之间的共同点,以显示出两者之间的一致性。

【技法点拨】托物寓意和托物言志,两者都是“托物”,不同在于“寓意”和“言志”。

托物言志,是把自己的志趣、志向寄托在对某物的记叙、描写、议论等之中。

当诗文中所托之物表达作者某种情怀、志向时,用“托物言志”是恰当的。

如果所托之物表达的是其他意思,如赞美、批判等,而没有涉及作者的志向时,用“托物寓意”更合适。

【真题演练】(一)比较阅读[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马说》)[乙]龙嘘气成云,云固弗灵于龙也。

然龙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薄日月,伏光景①,感②震电,神变化,水下土,汩③陵谷,云亦灵怪矣哉!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

然龙弗得云,无以神其灵矣。

失其所凭依,信④不可坎!异哉!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

《易》曰:“云从龙。

”既曰龙,云从之矣。

(选自《龙说》)【注释】①景:通“影”。

②感:撼动。

③汩:淹没。

④信:确实、的确。

01、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A.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B.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C.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D.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02、下列加点词用法和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B )A.然龙乘是.气是.马也B.失其.所凭依其.真无马邪C.云固.弗灵于龙也子固.非鱼也D.然龙弗.得云虽有嘉肴,弗.食【解析】入项,代词,这;B项,代词,它/加强诘问语气;C项,副词,本来;D项,副词,不。

八年级下册《马说》考点详细讲解

八年级下册《马说》考点详细讲解

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考点详细讲解目录:1.电子课文2.考点精讲3.重点解析一、电子课文23 马说①韩愈阅读提示“伯乐相马”是一个古老的传说,讲的是春秋时期伯乐发现千里马的故事。

作者在本文中却另翻新意,提出一个新颖的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作者能有这样的认识,与他的经历有关。

韩愈年轻时,曾几次上书给当朝权相,希望得到重用,以展才志,但都被冷落。

本文可以说是他的一篇“不平则鸣”之作。

阅读课文,注意作者的思想情感和言简意赅的行文特点。

世有伯乐②,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③辱于奴隶人④之手,骈死⑤于槽枥⑥之间,不以千里称⑦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⑧或⑨尽粟一石⑩。

食⑪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⑫,且⑬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①选自《韩昌黎文集校注》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年版)。

这是作者《杂说》四篇中的第四篇。

题目是后人加的。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②〔伯乐〕本名孙阳,字伯乐,春秋时秦国人,擅长相马。

③〔祗(zhǐ)〕同“衹(只)”,只、仅。

④〔奴隶人〕奴仆。

⑤〔骈(pián)死〕(和普通马)一同死。

骈,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⑥〔槽枥(lì)〕马槽。

⑦〔不以千里称〕不以千里马而著称,指人们并不知道。

⑧〔一食〕吃一次。

⑨〔或〕有时。

⑩〔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⑪〔食(sì)〕同“饲”,喂。

下文“而食”“食之”中的“食”读音和意思与此相同。

⑫〔外见(xiàn)〕表现在外面。

见,同“现”。

⑬〔且〕犹,尚且。

策之①不以其道②,食之不能尽其材③,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④,执策而临⑤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⑥?其真不知马也!————————————①〔策之〕用马鞭赶它。

韩愈《马说》赏析

韩愈《马说》赏析

韩愈《马说》赏析韩愈《马说》赏析作者简介韩愈,字退之,唐代散⽂家、诗⼈,散⽂尤其著名,有“⽂起⼋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家”之⾸。

世称韩昌黎,谥号“⽂”,⼜称韩⽂公,官⾄吏部侍郎,故⼜称韩吏部。

作品都收在《昌黎先⽣集》⾥。

韩愈(768~824)唐代⽂学家、哲学家。

字退之。

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因官吏部侍郎,⼜称韩吏部。

谥号“⽂”,⼜称韩⽂公。

在⽂学成就上,同柳宗元齐名,称为"韩柳"。

他是唐代古⽂运动的倡导者,世盛称其“⽂起⼋代之衰”。

是唐宋⼋⼤家之⼀。

(本⽂是杂说的最后⼀篇)⾃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幼孤贫刻苦好学,德宗贞元⼋年进⼠。

曾任监察御史,因上疏请免关中赋役,贬为阳⼭县令。

后随宰相裴度平定淮西迁刑部侍郎,⼜因上表谏迎佛⾻,贬潮州刺史。

做过吏部侍郎,死谥⽂公,故世称韩吏部、韩⽂公。

是代古⽂运动领袖,与柳宗元合称韩柳。

诗⼒求险怪新奇,雄浑重⽓势。

韩愈才华出众,胸怀⼤志,却不为当时重⽤,虽业精⾏成,却难以施展,郁郁不得志。

本⽂借物说理,托物⾔志,以千⾥马的遭遇,讽喻当世不知⽤⼈,感叹⾃⾝怀才不遇。

《马说》原⽂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马。

千⾥马常有,⽽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称也。

马之千⾥者,⼀⾷或尽粟⼀⽯(dàn)。

⾷(sì)马者不知其能千⾥也。

是马也,虽有千⾥之能,⾷不饱,⼒不⾜,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妄求其能千⾥也?策之不以其道,⾷之不能尽其才,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临之,⽈:“天下⽆马!”呜呼,其真⽆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平⼤事年表:唐贞元⼆年(786年)韩愈⼗九岁,怀着经世之志进京参加进⼠考试,⼀连三次均失败,直⾄贞元⼋年(792年)第四次进⼠考试才考取。

按照唐律,考取进⼠以后还必须参加吏部博学宏辞科考试,韩愈⼜三次参加吏选,但都失败;三次给宰相上书,没有得到⼀次回复;三次登权者之门,被拒之门外。

马说的主题思想是什么(的中心思想)

马说的主题思想是什么(的中心思想)

马说的主题思想是什么(的中心思想)本文目录马说的写作手法及其作用马说中无不提千里马为啥马说可以知道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马说》在写作中运用什么写作手法让马课文,的中心思想马说原文文章第二段从反面论证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1的思想感情马说中的中心论点和主旨句如何区分马说的写作手法及其作用《马说》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作者把伯乐比喻为知人善任的贤君,把千里马比喻为未被发现的真正的人才,揭露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现象,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愤慨和深沉的痛惜。

全文用了借物喻人的方式,作者将伯乐比喻为知人善任的贤君,把千里马比喻为未被发现的真正人才,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抨击。

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

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的发泄。

马说中无不提千里马为啥面对千里马却说没有千里马的原因是什么?原因: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表现: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结果:骈(pián)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文中用比喻的手法把千里马比作什么?把伯乐比作什么?指出两者的关系是?表达了自己什么样的观点?把千里马比作千里马寓人才,伯乐比作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

两者的关系: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

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

表达观点: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马说可以知道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马说》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马说》是韩愈《杂说》一文中的第四则。

韩愈的《杂说》一共四则:第一则是《龙说》,第二则是《医说》,第三则是《崔山君传》,第四则就是《马说》。

原文选段: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马说》八年级语文教案

《马说》八年级语文教案

《马说》八年级语文教案《马说》是传统名篇,同时也是《语文课程标准》推荐背诵的篇目之一。

《马说》是一篇寓言性杂文,文章借伯乐相马的故事,体现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观点。

托物寓意,讽刺了封建统治阶级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达了作者痛感“伯乐不常有”而怀才不遇的强烈愤慨,将深刻的寓意体现在具体的形象中是这篇文章的显著特点。

教材选入这篇文章,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学情分析1、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大多还停留在简单的读准字音,读顺句子的阶段,而由“读字音”——“读文意”——“读文情”的逐渐深入课文的朗读方法,还没有完全掌握。

2、学生累积了一定的文言实词,但对文言虚词累积比较。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和技能: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控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过程和方法:1、强化朗诵训练,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严格执行学生堵塞词句,译者课文,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

2、反反复复朗诵以至章句,整体认知课文,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读法,认知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读法,认知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1、鼓励学生认知文章抒发的情感。

2、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语言特点。

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马说》教学设计6。

2,介绍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教学重难点托物寓意,以事喻理是本文议论的两大特色。

这种读法的显著特点就是寓深刻思想干活具体内容事物或形象中。

课时安排l课时。

教学步骤1.概述文体及作者。

“说”(见前文)韩愈(公元-年),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脱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就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著存有《昌黎先生集》(亦称《韩昌黎集》)。

2.阅读课下注释,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理解词语意思。

骈()病死槽枥()之间骈死:骈,两马并驾,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马说》教学设计6》。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解析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解析

《马说》解析韩愈所说的“有不得已者而后言”,或者说“其皆有弗平者”,并不都是牢骚,有所谓“天将和其声而使鸣国家之盛”的;但是,也有因“穷饿其身,思愁其心肠,而使自鸣其不幸”的。

而《马说》就是属于“使自鸣其不幸”的。

在封建社会里,埋没、摧残人才,是一个大问题。

所谓“贤者居下,而不肖者恒居其上”,这就引起了社会上的不平。

韩愈的生活经历也是如此。

他一连应试四次,才考上了进士。

唐制,进士及第,还必须参加吏部的考试,及格后才命之为官。

韩愈考上进士是不容易的,可是,又三试于吏部都没有及格,一直在京师住了整整十年,始终没有得到一官半职,这自然是一种极大的不公平。

对于这种不公平,韩愈当然要作“不平之鸣”了。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马说》一开头就是不平和牢骚。

为什么要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呢?这句话的意义,不在于它的正面意思,而在于它的弦外之音。

言外之意就是说:世上没有伯乐那样识马的人,虽有千里马,也只能被埋没,永远不会被发现。

伯乐,传说是天上的掌马星。

春秋秦穆公时,孙阳善相马,故称孙阳为伯乐。

有人把伯乐注解为名孙阳,这是不确切的。

此处的伯乐,指善于识马的人。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中的两个“有”字,含义不同。

前一个“有”字,当有没有的意思讲,后一个“有”字,就引申为发现的意思了。

这句话翻译成现代文,就是:“世上有伯乐那样识马的人,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如果第一句话还只是一种不平和牢骚,那么,这句话便是一种愤怒了。

所谓“千里马常有”,就是说任何时候都是有千里马的。

“而伯乐不常有”,则是说识马的伯乐,并不是任何时候都有的。

这也是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就是说,在现实生活中,根本就没有识马的伯乐,这还不是对现实的一种愤怒的否定吗?在现实生活中,既然根本就没有识马的伯乐,那么,虽然是名贵的千里马,也就“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能以千里马见称于世了。

这自然不是千里马的过错,而是人的愚蠢。

马说课文分析

马说课文分析

《马说》课文分析《马说》是一篇托物寓意的杂文,作者是唐代文学家韩愈。

《马说》用比喻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论点正面说穿,没有把个人意见强加给读者。

通过形象思维来描述千里马的遭遇,提出事实,省却了讲大道理的笔墨,作者利用了古汉语中虚词(语助词、感叹词和连接词),体现出一唱三叹的滋味和意境。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是从正面提出问题,“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

说明千里马和伯乐的信赖关系是如此的密切。

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

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一开篇就奇峰突起,发人之所未发,点明全文主旨。

这句话还包含着一个反题,即“无伯乐,则无千里马”,说明千里马的命运与伯乐的依赖关系。

换句话说,就是除伯乐而外没有人能识别千里马。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具体地描绘了千里马没有遇见伯乐的可悲的遭遇。

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这两句揭示了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不知”,这正是问题的要害。

一天能跑千里的马,一顿有时会吃光一石小米。

是说才能、本领特殊,食量也特殊。

喂马的人不懂得它能一天跑上千里而一般地喂它,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

这正是说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

这一句描述了千里马因肚饥而无法发挥才能的痛苦。

文章写到这里,作者还觉得不够,又接着用“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从“人”的方面再做深入一层的刻画。

使文章生动深刻,也表现出作者的愤激。

作者并没有立即谴责这种不识马的“人”,反而让他面对着千里马不懂装懂,还说“天下无马”。

意思是说,这样的“人”在主观动机方面还是不错的,他并非不想选拔人才,并非没有求贤用贤之心,无奈贤人贤才太“少”了。

《马说》赏析

《马说》赏析

《马说》赏析1.本文运用了托物寓意的手法,试简要分析。

所托之物: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赏识人才的人食马者比喻愚昧无知,不识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所寓之意: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以及对封建统治阶级埋没摧残人才的讽刺和控诉。

2.作者托物寓意,借千里马表达了什么观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手法,借千里马表达了有了伯乐,才能发现人才,人才常有,而善于发现和选用人才的伯乐却不常有的观点。

抒发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以及对封建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讽刺和控诉。

3.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并据其根本原因谈谈这篇文章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①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②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揭示了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社会现实。

4.本文看似写马,实则喻人。

文章通过写千里马的遭遇,讽刺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采用托物寓意的手法,揭示了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社会现实。

抒发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表达了对封建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讽刺和控诉。

5.本文如何层层论证?首先,开头提出全文论点,即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从正面点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接着,从反面论述伯乐不常有,千里马不可避免被埋没。

然后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谴责无知的喂马者。

最后,讽刺了食马者的无知,点明文章中心。

6.谈谈你对人才的看法。

(1)用人者要善于发现人才,正确对待人才。

(2)要采取措施去吸引和招揽人才(3)人才要敢于自荐,抓住机遇,主动去争取机会。

7.作者在结尾中运用了设问这一修辞方式,自问自答,在全篇中有什么作用?“不知马”这个结论有什么含义?作用:①以总结性的问题做结尾,有利于阐明文章中心思想;②与前文内容相照应总收全文。

总结全文,点明中心,强烈讽刺了统治者对人才的埋没摧残,表达了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含意:①揭露封建制度下人才受压抑的不合理状况;②说明对人才要给予优厚的待遇;③说明识拔人才的重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托物言志寓意深远
条理清晰凸显中心
——简析《马说》的写作特点
本文篇幅虽短,但立意深刻,这源于作者运用了巧妙的写作手法。

★托物寓意
【精彩在线】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含英咀华】文章以托物寓意的写法,借助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把“伯乐”比作“能发现和赏识人才的人”,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有眼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封建统治者予以猛烈的抨击,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精彩在线】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含英咀华】托物寓意写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寓深刻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

此句写出了千里马的终生遭遇。

【精彩在线】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含英咀华】这里揭示了千里马才能被埋没的原因,激发人们的不平感,也表达了当时千万个才能之士的悲愤之情。

策之不以其道……“天下无马。


【含英咀华】揭露了“食马者”的浅薄愚妄,更具有辛辣嘲讽的意味。

★条理清晰
【精彩在线】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其真不知马也【含英咀华】
全文围绕“不知马”这一中心逐层展开论述。

开始指出唯伯乐知马,而“伯乐不常有”,所以千里马“不以千里称”是具有必然性的;中间从“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说到千里马“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揭示了问题的实质;然后痛斥食马者的浅薄愚妄,由此导出全文的结句“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了中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