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法利夫人(爱玛)

合集下载

论《包法利夫人》中爱玛的爱情悲剧

论《包法利夫人》中爱玛的爱情悲剧

论《包法利夫人》中爱玛的爱情悲剧一、本文概述《论《包法利夫人》中爱玛的爱情悲剧》这篇文章旨在深入剖析法国作家居斯塔夫·福楼拜的经典小说《包法利夫人》中主人公爱玛的爱情悲剧。

本文将首先概述《包法利夫人》这部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主题,然后聚焦于爱玛这一角色的爱情经历,探讨其悲剧的成因、发展和影响。

通过对爱玛爱情悲剧的分析,本文旨在揭示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性弱点,以及福楼拜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判。

在概述部分,本文将简要介绍《包法利夫人》的故事梗概,包括主人公爱玛的成长背景、婚姻生活以及她所追求的爱情理想。

本文还将概述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和情节发展,为后续分析爱玛的爱情悲剧提供背景铺垫。

通过这一概述,读者可以对《论《包法利夫人》中爱玛的爱情悲剧》这篇文章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后续深入探讨爱玛的爱情悲剧及其背后的社会意义奠定基础。

二、爱玛的理想爱情与现实生活的冲突《包法利夫人》中,爱玛的爱情悲剧源于她理想中的爱情与现实生活的深刻冲突。

她所追求的是一种充满浪漫与激情的爱情,然而,这种理想化的爱情观在冷酷的现实面前显得如此脆弱和不堪一击。

爱玛从小受到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对爱情抱有极高的期待。

她期待中的爱情是热烈而充满激情的,是超越世俗的束缚,追求心灵相通的完美境界。

然而,她的丈夫包法利先生却是一个平凡而普通的医生,他的爱情和生活都缺乏她所追求的浪漫与激情。

这使得爱玛在婚姻生活中感到极度的不满和失望。

为了追求她心中的理想爱情,爱玛不惜背叛婚姻,与情人罗道尔夫和莱昂发生关系。

然而,这两个情人都没有满足她对爱情的幻想。

罗道夫虽然有着浪漫的外表,但他的内心却是自私而冷酷的,他对爱玛的爱情更多的是出于占有和欲望。

而莱昂则是一个没有责任感和担当的年轻人,他对爱玛的感情更多的是出于新鲜感和刺激。

这两个情人都没有给爱玛带来她所期待的爱情,反而让她陷入了更深的痛苦和绝望之中。

爱玛的爱情悲剧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理想化的爱情观在现实面前往往难以实现。

《包法利夫人》中爱玛悲剧形象新探析

《包法利夫人》中爱玛悲剧形象新探析

包法利夫人》中爱玛悲剧形象新探析行云流水(陇东学院中文系,甘肃庆阳 745000)摘要:《包法利夫人》是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福楼拜的代表作品,这部作品描述了一个可悲、可怜、甚至可笑的错位者——爱玛一步步走向悲剧的人生过程,她缺乏现实感,无法在现实生活中去确立自己的位置,但爱慕虚荣、耽于幻想的她有着不切实际的强烈感情,在恶浊鄙俗的社会环境中,她的这种感情经不起别人的诱惑,最终在追求理想的爱情中走向了毁灭。

她人生错位的悲剧既为世人所唾弃,也值得人们去同情和深思。

关键词:《包法利夫人》;爱玛;错位;悲剧;爱情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19世纪的法国文坛名家辈出,被视为现实主义的时代。

而在这些大师中,福楼拜上承巴尔扎克,下接左拉和莫泊桑,将现实主义推向了高潮。

虽然他留下的作品屈指可数,主要有《包法利夫人》、《萨朗波》、《情感教育》、《圣安东的诱惑》等几部,但他以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位列19世纪法国文坛“三巨人”之一,成为世界小说史上独树一帜的大作家。

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是福楼拜(1821-1880)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也是享誉世界的文学经典,被后人誉为世界十大文学名著之一。

它以简洁而细腻的笔触,描述了女主人公爱玛一生的悲剧,并通过爱玛这个悲剧妇女的经历再现了19世纪中叶法国的外省生活。

这部伟大的作品可以说开创了文学史上的一个新纪元,它不仅改变了法国的小说,同时也改变了世界的小说。

“左拉说:‘《包法利夫人》具有一种明晰和完美,这种完美使这部小说成为典型小说和小说的最终典范’。

”[1]“这部篇幅不长的小说被认为是‘新艺术的法典’,‘最完美的小说’,‘在文坛上产生了革命性的后果’。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开创了文学的新流派。

”[2]这样地评价《包法利夫人》是一点也不夸张的,也更加显示了它在世界文坛上的成就和地位。

福楼拜着手写《包法利夫人》是1851年9月19日在卢昂近郊的克罗瓦塞别墅,他花费了四年多时间写成,可谓精雕细琢。

《包法利夫人》中的爱玛形象分析

《包法利夫人》中的爱玛形象分析

《包法利夫人》中的爱玛形象分析作者:王田来源:《活力》2012年第10期[关键词]包法利夫人;艾玛;形象;分析《包法利夫人》作为19世纪现实主义作家福楼拜的代表性作品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

作品讲述了一个将自己人生全部意义与价值寄托在婚姻与爱情上,但婚姻不幸,又先后被两个情夫抛弃,不断欠债最终无路可退自杀身亡的悲剧女性——爱玛的一生。

包法利夫人,她的第一次是以爱玛的名义出场,她隐忍着父亲因病痛而产生的坏脾气,她的指甲白晶莹有光,刷洗得比象牙还光滑,这些表明她作为一个农家女儿的坚韧与她天生的纤弱美丽。

此后我们得知她的父亲曾将她送往修道院中学习,在这超越其阶级的修道院学习中,农民家庭出身的她可能受到的冷漠与嘲讽,于是在这样一个孤独的环境下,她求助于老缝妇给她带来的各类浪漫小说,在这之中寻求心灵的寄托,并且在这些小说的浸染下,她理所当然地将这些过于浪漫的故事当做自己的爱情理想予以切实的追求,这使她付出了纠结一生的惨痛代价。

当她在父亲为了减少嫁妆投资而将她任意嫁给那个无能、憋足的医生时,她误以为是爱情,但回到达多斯特,她发现她原以为应该拥有的婚后二人世界的甜蜜与悠闲都只是生活的繁琐,外加上夏尔是一个无论在谈话上还是在为人处事上都很平板、平庸,是引不起人的任何情绪的人。

她后悔了,小说中浪漫的情节难以在现实生活中上演,生活在爱玛面前撕下了华丽的伪装露出狰狞的面孔,慢慢地褪去了她对生活的热情。

虽然夏尔是爱她的,但他又是这样的平凡,无法给予一个漂亮女人所期望的奢华与浪漫,他难以关注到她内心细腻的情感转变,还自顾自地沉浸在自我设定的新婚甜蜜之中。

而她是多么希望她的爱人高大伟岸,可以给她安稳的依靠而又能带给她浪漫以及刺激的感受。

她在幻想中生活,时刻期待奇遇的降临。

她向往上等人的生活,而且在被邀请去过安戴维里叶侯爵家作客以后她将自己设定在一个奢华的生活环境之中,她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她所存在的价值。

她的幻想将女人的这种共有的常态发挥到了极致,她以其资本丰厚的美丽相信自己注定是属于这样一种奢华的生活。

《包法利夫人》:三次出轨的女人,爱与欲的冲突

《包法利夫人》:三次出轨的女人,爱与欲的冲突

《包法利夫人》:三次出轨的女人,爱与欲的冲突《包法利夫人》讲述了一个美丽的女人周旋于三个男人身边,不断追求理想中的爱情,却又深陷金钱与欲望的故事。

包法利夫人出嫁之前,名字叫爱玛,出生在一个比较富裕的农民家庭。

爱玛的父亲把她送到修道院,要她接受贵族教育,培养贵族气质。

爱玛在修道院接触了大量浪漫主义小说,正是少女怀春的时节,那些骑士,贵妇,罗曼蒂克的爱情深深吸引了她。

后来爱玛的母亲去世,爱玛被父亲接回家中。

爱玛在为母亲悲伤的时候,这悲伤却成为她得意的源泉,她觉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别人都俗不可耐,唯有自己追求的,才是真正高尚的东西。

正如小说中描写的那样“爱海只爱海的惊涛骇浪,爱青草仅仅爱青草遍生于废墟之间。

”包法利先生是个从小普普通通的普通人,甚至有点笨拙。

他艰难地完成学业,成为一名乡村医生,在父母的安排下为了遗产娶了一个干干巴巴的寡妇。

包法利先生在一次偶然的出诊中遇见了爱玛,并对她一见钟情,此后经常以为爱玛的父亲看病为理由,只为了见爱玛一面。

而爱玛正处于对爱情的幻想中,她在适当的时间遇见了包法利先生,以为那就是她适当的人。

寡妇在不久后就病逝了,包法利先生续娶爱玛。

婚后生活并不如爱玛想象得那么美好。

刚开始,她对生活充满了憧憬,她将婚房大大布置了一番。

但随之而来的,即是空虚和寂寞。

她发现包法利先生并不如她想象得那么超凡,甚至于是平庸。

她开始不满了。

后来,爱玛遇见了在律师那里做练习生的莱昂。

这时候爱玛有了一个自己的一个孩子,莱昂经常去看孩子。

他们谈论音乐和文学,爱好旅行和浪漫。

他们都以为遇到了自己的灵魂伴侣,但现实却总是能给人以致命一击。

莱昂要去巴黎上学,这爱情的幼苗即将枯萎。

他们即便不舍,但都小心克制自己的感情,不让情绪流露出来。

莱昂走后,爱玛大病一场。

不久后,包法利先生为地主罗道尔夫的马夫治病,罗道尔夫来到包法利先生的家看到标志的爱玛,一心打定主意要得到她。

罗道尔夫开始接近爱玛,向她倾吐衷肠,说自己没有朋友,没有知己,没有了解自己的人,只想得到一个真心对待自己的人。

浅析《包法利夫人》中爱玛爱情悲剧的个人原因

浅析《包法利夫人》中爱玛爱情悲剧的个人原因

浅析《包法利夫人》中爱玛爱情悲剧的个人原因何英汉语言701 2007205801062009年12月摘要:《包法利夫人》是法国作家福楼拜的代表作。

小说主人公爱玛短暂的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爱情和美满的婚姻,她不惜背叛现实但又被现实抛弃,最终只能在走投无路中死去。

造成爱玛爱情悲剧的原因除了社会原因和环境原因以外,个人原因也不容忽视。

关键词:《包法利夫人》、爱玛、爱情、悲剧、个人原因《包法利夫人》(1857)是福楼拜的代表作,讲述农村少女爱玛在不良的社会环境里日益堕落、最后自杀的故事。

她从小在修道院里受教育,由于阅读流行的浪漫小说而对爱情和婚姻想入非非。

不久她嫁给了为她父亲治病的包法利医生,但涨幅谈吐平庸、感情贫乏,婚后生活十分平淡,是她深感失望。

爱玛艳羡上流社会里的奢华生活,迫使丈夫迁居到永镇,在那里结识了一个名叫赖昂的见习生。

后来赖昂去了巴黎,地主罗道耳弗乘她苦闷之时勾引了她。

她从此注重享受,不惜借高利贷购买时装,盼望罗道耳弗带她私奔。

然而这个乡村无赖色棍只是逢场作戏而已,后来为了摆脱她竟躲到外地去了,爱玛因此大病了一场。

后来她到鲁昂去看戏,遇到分别三年的的赖昂后重燃旧情,就以学钢琴为借口,每星期到鲁昂家去与他幽会。

在债台高筑、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她不得已向罗道耳弗借钱,遭到拒绝后服毒自杀。

包法利医生一直被蒙在鼓里,不久,这个苦闷多难的医生亦忧郁病故,他死后没有留下任何财产,包法利夫妇的独生女儿只好到一家纱厂里做工谋生。

(毛信德吴笛蒋承勇,2007)《包法利夫人》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杰作,其造诣稳定了现实主义运动在当时文坛上的摇摆局势。

小说揭露了修道院的禁欲主义教育对人性的压抑,反映了法国19世纪上半叶丑恶的社会现实,以及地主罗道耳弗等人的卑鄙行径,对资产者虚伪的浪漫情调进行了严厉的批判。

爱玛的爱情悲剧是由诸多原因造成的,除了社会原因和环境原因以外,个人原因也不容忽视。

爱玛从小在修道院长大,修道院的生活使她有机会阅读了大量的浪漫主义传奇作品,爱玛以此为现实编织了一个又一个的爱情美梦,这些作品培育了她的性格,也葬送了她的一生。

浅析《包法利夫人》中“艾玛”的形象

浅析《包法利夫人》中“艾玛”的形象

迷失于超现实理想的女人——浅析《包法利夫人》中爱玛的形象福楼拜的著名小说《包法利夫人》中的主人公爱玛因不满于婚姻的平淡而去追寻理想的爱情生活,她先是与人私通,被无情抛弃后,又与人偷情,后来也被遗弃,而她在追求所谓理想爱情的过程中,不仅耗尽了包法利的全部家财,也使自己债台高筑,在爱情的幻灭和债务的催逼下,只得服毒自杀。

本文拟从爱玛对爱情的一生追求来探讨她这种超现实理想爱情追求背后的悲哀,从一步步迷失的悲剧成因中分析爱玛的形象。

一、在脱离现实的教育中建立完美的理想爱玛是法国外省乡下的一个富裕佃农的女儿,她的少女年华正是在一个浪漫主义余波未平的时代度过的。

作为一个花季少女,爱玛本身就喜好幻想。

她十三岁时,其父卢欧老爹自命不凡,自己无法涉足上流社会生活,却把希望寄托在女儿身上,把她送到附近一个修道院接受贵族教育,他没想到,这反而毁了女儿一生。

这是一种脱离实际的、神秘的、虚幻的教会教育,往往向人灌输一些消极、颓废的知识,教室里温暖的气氛、戴铜十字架念珠,而且面色苍白的修女、圣坛的芳香、圣水的凛冽和蜡烛的光耀散发出一种神秘的魅力,更是刺激了这位天性不安分的少女的心:“她不听弥撒,只死看书上天蓝框子的圣画;她爱害病的绵羊、利箭穿过的圣心或者边走边倒在十字架上的可怜的耶酥。

”“布道中间,往往说起的比喻,类如未婚夫、丈夫、天上的情人和永久的婚姻,在灵魂深处,兜起意想不到的喜悦。

”还有时常来修道院做女红的一个老命妇、一个没落贵族世家的老姑娘,一边捻针走线,一边低吟前世纪一些情歌兜里常带有一部传奇小说,“书上无非是恋爱、情男、情女、在清冷的亭里晕倒的落难命妇、站站遇害的驿夫、页页倒毙的马匹、阴暗的森林、心乱、立誓、呜咽、眼泪与吻、月下小艇、林中夜鹰。

”她读司各特的作品,也往往醉心于白羽骑士与女庄园主的恋情。

在修道院中耳闻目睹的这些,她深受感染与熏陶,她想入非非,对现实一无所知。

从此以后,爱情成了她惟一的追求,而修道院的这一段生活极大地影响了她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浅析《包法利夫人》中主人翁爱玛的爱情悲剧

浅析《包法利夫人》中主人翁爱玛的爱情悲剧

浅析《包法利夫人》中主人翁爱玛的爱情悲剧【摘要】世界文学经典名著《包法利夫人》是19世纪法国文坛巨匠福楼拜的代表作,这是本现实主义的批判小说,它描绘了一位年轻貌美的小资产阶级女性爱玛的情感生活和悲剧命运,文笔简洁细腻,具有浓郁的写实色彩。

本文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对女主人公爱玛的婚姻悲剧进行综合分析,对其悲剧根源的探讨表明,一切女性内心都有对爱情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关键词】婚姻;贵族教育;爱情悲剧;包法利夫人引言古斯塔夫•福楼拜(Gustave Flaubert,1821-1880),十九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生活在七月王朝和第二帝国时期,即法国资本主义社会由上升阶段逐渐转向腐朽的阶段。

他出生于法国西北部鲁昂城一个医生世家,曾在巴黎攻读法律,后因病辍学,专心于文学创作。

他依靠丰厚的遗产生活,终生未婚。

福楼拜的出身对他的写作有着巨大的影响,其创作风格明显带有医生的细致入微的观察与剖析的痕迹,并且具有浓厚的写实色彩包法利夫人以简洁写实而又极其细腻的文笔,通过对一位年轻貌美的小资产阶级女性爱玛的情感生活和悲剧命运的描绘,呈现给我们一幅异常真实生动的19世纪中期法国的社会风情画卷。

他对资本主义的丑恶现实感到憎恨和失望,因而毫不容情地揭露现实,但也流露出悲观情绪。

代表作《包法利夫人》(1856)反映了七月王朝和第二帝国在“经济繁荣”掩盖下对农民的残酷剥削以及平庸卑劣、腐化堕落的社会风气。

这篇小说描写了法国内地一个农家女儿爱玛堕落的悲剧。

作品取材于当时一个家庭的真实故事: 鲁昂实习医生夏尔的续弦夫人爱看小说,生活奢侈,气质浪漫,她先后被两个情夫抛弃,最后因负债而自杀。

穷医生不堪伤心,不久也自杀了。

本文拟从爱玛对爱情一生的追求来探讨她这种理想爱情追求背后的悲哀,从而分析爱玛的爱情悲剧。

一、贵族教育对艾玛的影响,是悲剧的开端《包法利夫人》中的女主人公爱玛出生在一个家道中落的小资产阶级家庭,她的父亲由于没有希望入驻上流社会,于是便把全部希望寄托在他的独生女儿身上,送她去了一个修道院的寄宿学校接受贵族教育。

解读《包法利夫人》中爱玛的爱情悲剧-精品文档资料

解读《包法利夫人》中爱玛的爱情悲剧-精品文档资料

解读《包法利夫人》中爱玛的爱情悲剧-精品文档资料解读《包法利夫人》中爱玛的爱情悲剧在《包法利夫人》中,作者福楼拜以简洁而细腻的文笔真实地再现了19世纪中期法国的社会生活。

福楼拜眼极冷,心却极热,他貌似态度冷漠,实际上却非常积极努力地从故事中挖掘出造成这一悲剧的社会根源。

于是,小说中全面地揭示出酿成这一悲剧的前因后果,点明了爱玛的个人原因,并陈述了当时的现实社会所不能推卸的责任。

一、故事梗概女主人公爱玛从小丧母,父亲把她送到修道院去读书,希望她日后出人头地。

在修道院,爱玛偷偷地读了许多描写恋爱和婚姻的作品,心中充满了对爱情的向往和憧憬。

后来,爱玛无意中读到司各脱的历史小说,疯狂地迷恋上古代贵妇人的奢华生活,渴望自己也能过上那样的日子。

但是,身处与世隔绝的修道院,爱玛根本不了解外面的现实社会是什么样的,根本不了解法国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还沉迷于中世纪的甜蜜幻想之中。

后来,爱玛离开了修道院,并与乡村医生查理?包法利结婚。

爱玛不得不面对现实,她所有不切实际的天真幻想也逐渐破灭。

于是,爱玛开始日渐厌恶包法利医生平静枯燥的生活状态,一心想要摆脱这种平庸的生活。

在参加了昂代尔维利侯爵的舞会之后,爱玛的幻想主义的思想更加严重。

后来,爱玛遇上了青年实习生莱昂,两人坠入爱河。

莱昂走后,一天,庄园主罗多尔夫见到了爱玛,并百般勾引她,最终,爱玛成了他的情妇。

爱玛狂热地希望罗多尔夫带她走,但罗多尔夫只是逢场作戏,最终还是抛弃了爱玛。

回到永镇后,爱玛又与莱昂幽会,沉湎于爱情的快乐之中。

为此,她从服装商人勒内那儿赊购了大量的服饰,债务越积越多。

勒内发现了爱玛的秘密,决定敲诈爱玛。

最终,爱玛积债如山,走投无路,只好服砒霜自杀。

二、爱玛的爱情悲剧――不切实际的幻想与追求(一)追求和理想的不切实际爱玛的爱情悲剧首先源于她不切实际的幻想与追求。

在早年的修道院生活时期,爱玛便受到了浪漫主义传奇作品的不良影响,爱玛开始在脑海中编织出一个个不切实际的爱情美梦,这也为她之后的爱情悲剧埋下了伏笔。

论_包法利夫人_中爱玛的悲剧命运

论_包法利夫人_中爱玛的悲剧命运

摘要爱玛是福楼拜的小说《包法利夫人》中的主人公,她短暂的一生是在不断追求虚无浪漫爱情的过程中度过的。

可她所追求的理想爱情一再破灭,最后因债台高筑,在走投无路中服毒自尽。

本文将对造成爱玛悲剧命运的原因一一进行分析。

关键词爱玛教育婚姻金钱悲剧Discussion of Emma's Tragic Destiny in Madame Bovary //Gao YunAbstract Madame Bovary i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 works written by the French writer Gustave Flaubert.Emma is the he-roine of this novel,she has been pursuing an empty romance throughout her short life.As the ideal love that she has been pursuing lost again and again,she has to be tied down to debts and fall into an abyss of death in the end.This paper tries to analyze the reasons of Emma's tragic destiny.Key words Emma;education;marriage;money;tragedyAuthor's address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Xianyang Normal University,712000,Xianyang,Shaanxi,China1引言居斯达夫·福楼拜(1821—1880)是19世纪中叶法国重要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其代表作《包法利夫人》的副题是“外省风俗”,以简洁细腻的笔触,再现了一幅法国外省生活的画卷。

包法利夫人的悲剧命运

包法利夫人的悲剧命运

包法利夫人的悲剧命运读福楼拜《包法利夫人》,爱玛是一个美丽,温柔又有才的女子。

她单纯而天真,会弹钢琴,懂绘画、刺绣,她本能够找一个好男人过幸福而平静的生活,然而爱玛却对她的婚姻感到沮丧,面对着周围男人的平庸,她开始任凭自己迷失在幻想的陷阱中,变得虚荣而放纵。

最终,受商人逼迫,服毒自尽。

对于爱玛的死有许多原因,教育、环境以及自己的情人等。

修道院教育对爱玛的毒害爱玛在修道院接受了贵族式的教育,沾染了爱好虚荣、逸乐的习气,追求“浪漫主义情绪”和“风雅生活的理想”。

宗教在这里被美化了。

她读《保耳与维尔吉妮》,听布道“,布道中间,往往说起的比喻,类如未婚夫、丈夫、天上的情人和永久的婚姻,在灵魂深处,兜起意想不到的喜悦”。

爱玛拥有聪慧的头脑,却有着一颗浮躁的心灵。

这成了她一生中致命的要害,即便是美貌、教养都无法将其心灵的庸俗抵消。

这样,她从书中吸收了一些糟粕,把书中的世界与现实中的世界、生活中的自己和书本里的角色混同起来。

修道院的生活极大地影响了她的人生观和爱情观,她的人生悲剧由此慢慢形成。

腐化堕落的社会风气把爱玛引向深渊在这部小说里我们除了可以看见包法利夫人的身影外,还有就是那些资产阶级的代表,他们丑陋的嘴脸也是我们无法忘怀的。

比如在沃比萨尔做客时,孔夫兰侯爵做过王后的情人,决斗、赌博、抢夺妇女、无恶不作;还有对他们极尽热情的药店老板奥梅,他也阿谀奉承,耍尽手段,欺世盗名;还有道貌岸然、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与奸商勾结企图侵犯爱玛的纪尧曼等,他们都是包法利夫人身边的人,可这些人身上都流着资产阶级的血液,都带有资产阶级的烙印。

在这样肮脏不堪的环境下,包法利夫人被一步步地推上了不归路,对浪漫爱情和美好生活的憧憬和欲望再加上资产阶级这个巨大推力,包法利夫人想不堕落想不毁灭都难。

福楼拜说:“任何写照都是讽刺,历史是控诉。

”爱玛的情人对其一生的影响精神上的情人——子爵。

在道特舞会上,爱玛遇到子爵,曾邀爱玛跳过两次舞,让爱玛为之倾心了一辈子,即使喝砒霜自杀的那一瞬间也不能忘记。

从《包法利夫人》中浅谈爱玛的典型人物形象

从《包法利夫人》中浅谈爱玛的典型人物形象

从《包法利夫人》中浅谈爱玛的典型人物形象摘要:《包法利夫人》中的女主人公爱玛·包法利她将“爱”作为自己的唯一的人生寄托和理想,却在追寻“爱”的过程中逐渐迷失在情欲的诱惑和物欲的享受中不可自拔。

她不惜背叛现实世界的伦理道德来追求她理想世界中那个浪漫,美丽,自由的爱情,以至于在她所幻想的理爱情一再破灭后,债台高筑高台的爱玛只能在走投无路中结束了短暂的一生。

爱玛这一典型人物经过作家的艺术加工后更能显示人物自身的特征性,是一个具有丰满,鲜明而独特性格又包含了普遍性与深刻意蕴的人物形象。

关键词:爱玛典型人物反思(一)《包法利夫人》中爱玛的人物经历爱玛是一个富农的女儿从小在修道院里接受过贵族式的教育, 在那里她学过刺绣, 钢琴和画画与此同时她也阅读了大量浪漫主义的小说。

她深信自己能够得到了那种浪漫到不可思议的爱情, 因此选择了结婚。

嫁给了一个才貌平平的乡村医生夏尔·包法利,夏尔既没有主见,又没有才干,举止毫无风度,谈吐枯燥乏味,在婚后不久, 她便对夏尔感到各种不满。

虽然包法利确实深爱着她, 但却不是爱玛所希望的那种爱,爱玛渴望的是那种高贵的享受的生活方式而他表达爱却是实实在在的,缺乏了激情和浪漫。

她对包法利带给她平淡的没有激情的人生感到很失望,在遇到了风度翩翩的租客莱昂时她选择了出轨与莱昂相爱,被抛弃。

之后她又遇见了罗多尔夫,他是爱耍心机,玩弄女人的人,单纯的向往着浪漫爱情的爱玛很快又坠入爱河但又很快就被罗多尔夫所抛弃。

一段时间的伤心难过之后,爱玛又重新遇到了莱昂与他旧情复燃,为了满足她内心对浪漫爱情的定义她不惜借高利贷来实现她的理想爱情。

当她那些所谓的浪漫爱情都幻灭时,债主也找上门来,债台高筑的爱玛只能在走投无路之下选择了服毒结束短暂的一生。

(二)爱玛这一典型人物的刻画方式艺术源于生活,小说是允许虚构的。

在这一点上福楼拜的小说创作中可以明显感觉出他对内容真实性的把握。

例如:爱玛形容起夏尔的平庸时爱玛认为夏尔谈起话来,像一条人行道一样平淡无奇;他的想法也和穿着普通衣服的过路人一样,引不起别人的兴趣;笑声,更不会使人浮想联翩。

《包法利夫人》中爱玛人生悲剧的女性主义解读6页word

《包法利夫人》中爱玛人生悲剧的女性主义解读6页word

《包法利夫人》中爱玛人生悲剧的女性主义解读在《包法利夫人》中,主人公爱玛十分向往爱情,并渴望贵妇的奢华生活,但最终没能如愿,嫁给了平庸的医生查理?包法利,日子波澜不惊。

但爱玛不甘现状,先后结识了青年实习生莱昂和庄园主罗多尔夫,并以为自己在二人那里得到了向往已久的一切。

但最终,爱玛在迷失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在积债如山、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只好服毒自杀。

客观来讲,爱玛的人生悲剧是受多方面力量作用的。

但如果从女性主义批评视角来分析则是一幕发生于特定时期的女性悲剧。

一、男权制度下的极力反抗(一)对爱情的不懈追求在小说《包法利夫人》中,主人公爱玛的人生悲剧以及其自身的美丽都集中体现在她的反抗意识上。

在小说中,主人公爱玛生活的时代是男权至上的时代,对女性的要求极其苛刻。

但是,在当时的环境之下,主人公爱玛却始终没有放弃对爱情的向往,在脑海中编织着一个又一个不切实际的爱情美梦,并不懈地追求着。

于是,她先后结识了青年实习生莱昂和庄园主罗多尔夫,并和他们都成了情人关系。

如果按照当时的男权观念标准来看的话,爱玛的行为绝对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她绝对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荡妇”。

但是,正是这种大胆和藐视世俗才更好地体现出爱玛身上的反抗精神。

于是,为了追求自己心中美好的爱情,爱玛大胆地抛开了身上各种源于世俗的约束,跳出道德的圈子,甚至违背法律的规定去寻找自己向往的爱情。

所以说,对爱情的不懈追求很好地体现出主人公爱玛对当时处于支配地位的男权制度的大胆反抗。

爱玛十分积极大胆地追求自己渴望的美好爱情,在她的身上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女性主义萌芽,敢于挑战男权制度,敢于挑战男性的地位,具有十分进步的色彩。

(二)对性爱的大胆渴望在传统的社会道德观念下,女性的主体意识总是被各种现实遮蔽了。

尤其是在两性关系方面,在男权至上的年代,女性总是被定位为羞涩和被动的,属于不折不扣的受动者。

但是,在小说《包法利夫人》中,女主人公爱玛却彻底地将男权至上的传统的两性关系颠覆了。

《包法利夫人》之爱玛与包法利的关系研究

《包法利夫人》之爱玛与包法利的关系研究

《包法利夫人》之爱玛与包法利的关系研究《包法利夫人》是英国著名女作家简·奥斯汀创作的小说作品,是她的代表作之一。

小说以描写苏格兰高地村庄生活为背景,通过对社会阶层、家庭、人性等诸多方面的描写,展现了普通人突破阶层界限的艰难历程及付出的代价。

而在小说中,爱玛和包法利的关系占据了很大篇幅,其爱情故事一直牵动着读者的心弦。

在本文中,笔者将从两个角度出发,探究爱玛与包法利之间的关系。

一、《包法利夫人》中的爱玛与包法利1、爱玛的出身与身份小说中的爱玛出身自自由阶层,家庭富裕且地位显赫。

其父亲是一个村庄富商,家族属于殷实的百姓。

她长相美丽,聪明伶俐,生活得当,所有的物质条件都应达到最佳状态,是小镇上的名媛。

但是,这一切的荣耀却并没有让她变得狂妄自大。

她始终保持着谦虚和谨慎的态度,尊重他人,不惹是生非。

她具有一种罕见的性格特质,即真诚、同情、公正和慷慨,这一点在与包法利的关系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2、包法利的出身和身份包法利出身自普通中产阶层,家族经营一个叫做“包法利”的农场。

他身材高大,面容俊秀,聪明机警,有勇有谋。

他有着独立的生活和思考方式,拥有自己的职业,经营者自己的事业。

3、爱玛与包法利的相遇小说中,爱玛和包法利是在一个非常浪漫的瞬间相遇的,在一个地方看到了另一个人,或者听到了另一个人的声音,他们的心选择了互相靠近。

包法利大胆地向爱玛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她感受到了他的爱意,并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后,最终选择了包法利。

二、爱玛与包法利之间的关系1、爱玛与包法利之间的信任在小说中,爱玛和包法利之间有着强烈的信任感。

爱玛信任包法利的性格和人品,并且非常欣赏他的才华和勇气。

而包法利则也深信爱玛的善良、美丽、谦逊和聪明,他认为爱玛就是他生命中最珍贵的人。

在小说的框架下,爱玛和包法利之间的信任是和他们的认知和价值观有很大关系的。

他们之间的信任和约定都基于他们对彼此的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

2、爱玛与包法利之间的承诺在小说中,爱玛和包法利之间有着非常承诺,也是他们之间最美好的那一部分。

追求浪漫的代价包法利夫人之爱玛悲剧爱情初探

追求浪漫的代价包法利夫人之爱玛悲剧爱情初探
显然,包法利不是爱玛心中的白马王子,她理想中的丈夫是 一位“身穿垂尾长长地黑丝绒礼服,衬衫袖口饰有花边,足蹬 软靴,头戴尖顶帽”的男人,而且这个男人应该“样样事情都 无所不知,样样技艺都无所不精,应该能教你领略激情的魅力、 生活的真谛,教你洞晓世间的种种奥秘。” 但是事与愿违,包 法利是一个“什么也不会教,什么也不知道,什么也不指望” 的男人。
然而,情场老手罗多尔夫的出现终于让爱玛背叛了自 己的丈夫,她的悲剧命运从此开始。当罗多尔夫用花言巧 语骗得爱玛心甘情愿投怀送抱时,她迷失在了这虚假的爱 情中,她却以为自己找到了真爱,她甚至主动去罗多尔夫 的住处满足肉体需求。
四、浪漫、奢华后的悲惨结局
浪漫、奢华的结果总是悲惨的,爱玛在 享受了浪漫的爱情之后,终于被债务逼上 了绝路,而此时即使向从前的爱人求助仍 然被拒绝。最后,爱玛不得不走上了一条 不归路。虽然在婚外情中她不断的与别人 发生关系,爱玛却并不是一个没有廉耻的追 求肉欲享乐的女人,她甚至在最后走投无路 的一刻也不肯出卖肉体。
一、骨子里的“浪漫因子”的引诱
福楼拜在《包法利夫人》中塑造的女主人公爱玛是一个 骨子里充满着浪漫因子的女孩子,她聪敏漂亮,出生在殷 实的外省农民之家。
年少时的修道院生活使她有机会阅读了大量浪漫主义爱情 的传奇作品,这些作品培育了她的性格也葬送了她的一生。 在男权话语下,这些作品为她提供了女性形象的“楷模”, 也告诉了她女人自我价值实现的唯一途径,即在英雄美人 式的爱情中得到英雄的爱的肯定,作为女人不能像男人那 样凭借才气和实力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实现自己的价值,只 有依靠攀附某个男人达到爬升社会上层的目的,爱情就是 女人的全部生命价值所在,女人的幸福要靠男人的赐予, 而男人的幸福可以靠自己争取。
三、无法克制的欲望诱惑

简谈包法利夫人--天真的爱玛

简谈包法利夫人--天真的爱玛

简谈《包法利夫人》-------丑恶的资产阶级,天真的爱玛10级人文秘书8班刘日仙 1012100252内容摘要:本文主要探讨《包法利夫人》主要人物爱玛虚荣性格形成的社会根源,还有悲剧造成的原因。

爱玛的悲剧连接带出了十九世纪中期法国的资产阶级的社会风气,并揭示了资产阶级丑恶的面目。

福楼拜在文中再现十九世纪法国的社会全景,从上流社会、教会到平民,哪里都充斥着自私庸俗。

关键字:包法利夫人性格资产阶级丑恶正文:《包法利夫人》是作家福楼拜第一篇的著作,也是福楼拜的代表作。

在我第一次读完《包法利夫人》的时候,我深深地觉得里面的人物放在现在也是有绝对的现实意义。

但是我们知道福楼拜在写《包法利夫人》的时候是受到社会当时实际情况的影响,并且包法利夫人是有原型的,从而使福楼拜在塑造包法利夫人角色的时候更符合现实意义。

并且,包法利夫人本身已经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人物,无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

她并不只是一个纯粹的虚荣、贪婪、放荡的女人。

尽管在80年代后的中国对爱玛的研究都好像逐渐趋向这个方向,当然,这个是当然的。

我相信每一个人在看完后的感觉都觉得爱玛是这样的一个女人。

但是福楼拜描写这样的一个女性,在那样的年代下,福楼拜不仅仅是让别人只是明白她的放荡。

1.当时的社会对爱玛人物性格形成的影响在这方面,我首先想从福楼拜塑造这个角色意图去说。

我们从资料可以知道,这部小说创作的时间是在1857年,在爱玛所处的时代正是由法国大革命遗留下来的浪漫主义终结的平庸年代,没有了英雄主义的激情,这是浪漫主义死亡的年代。

在文中,我们不难看出,爱玛是代表浪漫主义之风的,并且和身边的事物是多么的格格不入,特别与她的丈夫的角色古板平庸的性格是相反的。

爱玛的死去象征着浪漫主义的结束。

写作崇尚自然主义的福楼拜在作品中的设置无疑是清楚地表达自己对于文学的观点。

众人所知,他写作态度是倾向现实主义,尽管一开始他是一个浪漫主义者,在《包法利夫人》之后就被认为是一个现实主义的作家了。

《包法利夫人》女主人公爱玛人物形象分析

《包法利夫人》女主人公爱玛人物形象分析

《包法利夫人》女主人公爱玛人物形象分析摘要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福楼拜的代表作。

作品通过一个富有激情的妇女爱玛一生为了追求虚无的浪漫爱情生活,最后因债务缠身,无力解脱而服毒自尽的经历,展示了19世纪中叶的法国外省生活。

本文通过对小说的创作背景、主人公爱玛人物形象分析,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部伟大的著作。

关键词:《包法利夫人》居斯塔夫·福楼拜爱玛性格悲剧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引言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是法国著名作家居斯塔夫·福楼拜(1821-1880)文学创作生涯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绚烂的文学经典,被后世人们誉为“全球十大文学名著之一”。

这部小说的副题目为“外省风俗”,可以说作者运用精炼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再现了法国19世纪外省社会风景画卷。

作为19世纪法国重要的一位作家,福楼拜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对后世作家产了重大影响。

他继承了巴尔扎克描写当代生活的现实主义传统,以小镇和巴黎农村为背景,写了很多发生在七月王朝时期和第二帝国时期外省和巴黎的生活,力图通过作品表达他对世界的看法。

他认为人对自由、爱情、幸福的渴望都是无法满足的,资产阶级社会虽有一定发展,但社会生活的特点是新时代的人物或者平庸无能,或者充斥卑劣龌龊的欲望。

在《包法利夫人》的创作中,他将人物爱玛的性格放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来刻画,显得客观而又真实。

小说通过展现女主人公爱玛逐渐走向灭亡的深渊并悲情离世的情节,侧面揭示了当时法国七月王朝时期动荡的社会现实,可以说女主角爱玛形象的塑造具有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与认识价值。

一《包法利夫人》创作的社会背景19世纪30年代,正值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确立时期,在“七月革命”之后,当时法国资产阶级获得了统治权,让社会政治与经济的形态产生转变,群众的思想道德意识与价值观念随之产生变化,过去崇尚的“民主”、“自由”、“平等”原则只是人们美好的幻想。

《包法利夫人》爱玛欲望与现实的碰撞

《包法利夫人》爱玛欲望与现实的碰撞

《包法利夫人》爱玛欲望与现实的碰撞在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中,爱玛这一人物形象深入人心,她的命运起伏令人感慨万千。

爱玛的一生,是欲望与现实不断碰撞的过程,这种碰撞最终导致了她的悲剧结局。

爱玛出生在一个普通的乡村家庭,却有着一颗不甘平凡的心。

她渴望浪漫的爱情、奢华的生活和高贵的社会地位。

然而,现实却给了她重重的一击。

她嫁给了平庸的包法利医生,过上了平淡无奇的乡村生活。

婚后的爱玛,很快就对这种平淡感到厌倦。

她开始幻想那些在小说中读到的浪漫情节,渴望自己也能成为故事中的女主角。

她心中的欲望之火燃烧得越来越旺,而现实却像是一潭死水,无法满足她的渴望。

爱玛首先陷入了对爱情的过度渴望之中。

她觉得丈夫包法利医生木讷、无趣,无法给予她想要的激情和浪漫。

于是,当她遇到了风度翩翩的罗多尔夫时,便迅速陷入了爱河。

在爱玛的眼中,罗多尔夫代表着她梦寐以求的爱情,他的甜言蜜语和殷勤关怀让她陶醉其中。

然而,罗多尔夫只是把爱玛当作一时的消遣,当他感到厌倦时,便毫不留情地抛弃了她。

这次的失恋对爱玛来说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但她并没有因此放弃对欲望的追求。

不久之后,她又与年轻的实习生莱昂相遇,并再次陷入了爱情的漩涡。

与罗多尔夫不同,莱昂最初还显得有些羞涩和胆怯,但在爱玛的主动示好下,两人的关系逐渐升温。

然而,这段感情也没有逃脱悲剧的命运。

莱昂最终为了自己的前途离开了爱玛,留下她独自承受痛苦。

除了爱情,爱玛对物质的欲望也在不断膨胀。

她追求时尚的服饰、精致的家居用品和奢华的娱乐活动。

为了满足这些欲望,她不惜借高利贷,陷入了无法偿还的债务危机。

爱玛天真地以为,通过这些物质的享受,她能够过上理想中的生活。

但现实是残酷的,她的债务越积越多,最终将她推向了绝境。

爱玛的欲望并非毫无缘由。

她所处的时代,社会风气浮躁,人们普遍追求虚荣和享乐。

小说中的贵族和资产阶级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这让爱玛心生向往。

同时,她所阅读的那些浪漫小说,也为她描绘了一个虚幻的美好世界,让她对现实产生了不切实际的幻想。

《包法利夫人》中爱玛的人物分析

《包法利夫人》中爱玛的人物分析

第一部分,结婚前:爱玛的首次亮相,福楼拜通过查理的眼睛这样描绘:“她美在眼睛,由于睫毛的缘故,棕颜色仿佛黑颜色。

眼睛朝你望来,毫无顾忌,有一种天真无邪的胆大神情。

”爱玛是外省一个富农的女儿,在修道院度过青年时代,会跳舞、绘画、绣花、弹琴,饱读浪漫派作品。

在修道院所受到的教育对爱玛的一生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

爱玛温顺乖巧,从不和父亲顶嘴;缝垫子不小心扎破手指头,就把手指放到嘴里嘬了两口,刻画出她那俏皮、可爱的性格特征;以查理的视角对爱玛的手部的描写,更是刻画出了爱玛纯净、清澈的美丽;她在修道院读书回来,会精心地把自己喜欢的艺术作品送给父亲;虽然她呆在乡下并不开心,但她依然会照顾好父亲的整个田庄;她很时尚,从衣着上的讲究到新式的发型,她都追逐城里人的潮流。

“她总是把查理送到第一级台阶。

”她心里对爱情无限向往,但同时她又保持传统的矜持。

婚前,她是这样一个纯洁、美好的女子。

第二部分结婚之后搬家之前嫁给包法利后,艾玛对新生活的渴望和天真幻想都成了泡影。

相对于丈夫那种满足现有生活的幸福,她极力想要摆脱这种平庸的生活,寻找她梦想中的理想生活,来满足自己感情上的需要。

参加维利侯爵家举办的舞会,成为艾玛思想生活上的一个转折点。

艾玛对候爵家豪华的气派、高雅的客人入迷。

她怀着羡慕的心情看着那些装扮入时的贵妇人,幻想着自己也能过上那样的生活。

回家后,对舞会的怀念以及对现有生活的埋怨让她的脾气越来越坏,对丈夫更是越来越厌烦,不久后她便害了心病。

第三部分搬家之后经不起包法利夫人的情绪化,加上她身体渐渐虚弱,包法利医生决定换个新环境,便搬到了永镇居住。

在这里,爱玛开始了她的梦幻爱情。

一开始,浪漫而富有诗意的莱昂正好符合爱玛心中对激情和风雅的向往,他们志同道合,且彼此欣赏。

所以他们结伴一起去看包法利夫人的女儿、一起尽情享受玩游戏的快乐、享受护送礼物的温情。

但是这个胆小怕事的男人经过感情的纠结后,始终没有胆敢表达他心中的爱情。

而爱玛,她喜欢莱昂,但她对爱情完美、浪漫的追求促使她等待爱情主动光临,这样才符合她心中高雅而严谨的形象,这样才能使黯淡的现实因爱情而升华到理想的境界,正如书中所说的:“爱情,在她心目中一个是突如其来的,有如电闪雷鸣,有如天际掠过的狂飙骤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包法利夫人(爱玛)
如果我们把安娜·卡列尼娜与爱玛这两个人物形象作一个简单的比较,我们便会立即发现这两个人物之间许多共同点。

她们都具有摆脱或改变自身处境的强烈愿望,与社会现实发生了剧烈的冲突;她们最终都死于自杀(卧轨和服毒);这两个人物的性格之中都有一点浪漫的色彩,这种浪漫与社会生活的严酷性构成了反讽;导致她们毁灭的外在因素都是所谓的“婚外恋” 或自我放纵。

然而,两个人物表面上的共同特征并不能掩盖她们之间的巨大差异。

我们今天来分析“爱玛”这个人物的意义,不妨就从这些差异入手。

首先,安娜的死具有浓烈的哲学意味,正如我们在上一课中所讲的,安娜的自杀多少带有那么一点“灵机一动”的味道。

至少,从社会现实对个人的逼迫和挤压来说,安娜所遭遇的压力远较爱玛为轻。

也就是说,安娜的死主要是源于内心慢慢培植、累积起来的厌倦,是激情消失之后难以驱除的空虚和绝望。

而爱玛的死则带有更多的社会学因素(从这一点上来说,福楼拜将《包法利夫人》的副标题称为外省风俗不是没有道理)。

有的同学提出,假如公证人、鲁道尔弗或随便什么人能够借给爱玛三千法郎,她的死是不是可以避免呢?我认为提出这样的问题非常合理,从小说中看爱玛虽然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但也并不是非死不可。

至少,与安娜不同的是,爱玛临死之前仍然有着强烈的求生愿望。

她最终选择服毒,无力偿还高利贷是一个因素,对破产这一灾难性后果的夸张想象亦在背后推波助澜,但我认为,她的死与“浪漫的梦幻”突然甦醒有关。

鲁尔道弗也好,莱昂也好(包括勒乐、公证人),这一张张道貌岸然、彬彬有礼的面孔突然露出来的狰狞、恶俗和残忍使爱玛猝不及防,一时处于惊慌失措、手忙脚乱的境地。

所以我觉得,爱玛的死并非仅仅由于“高利贷危机”的残酷,主要是由于对社会生活突然向她展露出的“真相”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

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爱玛是一个外省农家姑娘,缺乏安娜那样显赫的贵族地位、丰富的社交阅历和老练的处世手段。

“现实”对她来说,无论从哪个方面看,都不是一个可供演出的舞台,而仅仅是一个陌生的、尚未充分认知的险恶之地。

安娜与爱玛都怀着对爱情的浪漫憧憬,所不同的是安娜是从一开始即明确地知道自己要求的是什么,她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她与渥伦斯基的爱情。

而爱玛的爱恋对象则带有虚幻的、朦胧的性质。

我们知道,鲁道尔弗与莱昂尽管在事实上都与爱玛发展了充分的“私情”,但他们两个人实际上都不是爱玛理想中的爱欲对象。

如果一定要在小说的人物中挑选一位的话,那么这个人就是在作品中只出现过两次的子爵。

他们第一次认识是在一次舞会上,子爵请她跳舞。

第二次是在小说的结尾,失魂落魄的爱玛在绝境中差一点撞上他的马车。

奇怪的是,子爵这个人物在小说中并无正面的描述,他像一个影子一样出场,又像影子一样倏然而灭,却在爱玛的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

子爵的形象犹如爱玛那些虚无缥缈的想像(加上爱情小说的催化)在现实中的一个投影。

充其量,他只是某种氛围、某种音乐的曲调,一种杂有“美女樱与烟草”的味道,一个她渴望厕身其间而又不得其门而入的舞厅,一句话,子爵的形象实际上是爱玛渴慕已久的上流社会生活的象征物。

因此,在爱玛对爱情的憧憬中,暗含着强烈的改变自己社会地位的吁求,而她原先渴求的具体的爱情对象反而变得模糊不清了(她从未记住子爵的脸)。

如果说,子爵仅仅是这种生活的一个影子,那么鲁道尔弗和莱昂就是影子的影子。

正如渥伦斯基的恋情使卡列宁、谢辽莎以及富足安宁的生活在安娜的眼中一下子失去了分量一样,子爵这个具体可感的“投影”一旦出现,爱玛的婚姻生活就突然变得索然无味了。

在我们讨论爱玛这个人物形象时,有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就是她身上的浪漫主义色彩。

这个问题涉及到作者塑造这个人物的动机以及人物在作品中的意义所指,我想着重谈一谈。

爱玛的确是读浪漫主义爱情小说长大的,尤其是外省的地缘位置,这种浪漫主义与她天性中
的纯真、淳朴、喜爱幻想等因素结合在一起,很容易在她的记忆之中扎下根来,并渐渐影响到她的思维和认知习惯。

她用这种浪漫的眼光打量这个世界,编织自己的爱情梦想。

假如她的一生都在偏远的外省农场度过,这种浪漫也许说不上有什么不合适,当然也不是一种心智或性格的缺陷。

问题是,当这株娇柔的植物一经离开温室,置身于狂风寒霜之中,枯萎也许就是它不能逃脱的命运。

有人说,福楼拜塑造这个人物的意图就是为了批判爱玛身上的浪漫主义,批判她的不合时宜,她的任性和堕落。

在以前同学们的作业中,的确有很多人抱有这样的观点,他们甚至得出结论说,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应该彻底抛弃浪漫和幻想,脚踏实地地生活。

在一些外国文学的教科书中,持有类似观点的人亦不在少数。

他们甚至搬出一系列名词来论证福楼拜的哲学观念,并以此来解释福楼拜创作这个人物和《包法利夫人》的初衷。

这些名词包括:“客观性”、“实证主义”、“生活的科学形式”等等。

在他们的眼中,作者福楼拜俨然成了一个市侩式的实用主义者。

这样一来,对《包法利夫人》这部作品的理解完全被导向一个错误的方向。

这的确是一个不幸的错误,因为这种观点与作者本人的哲学观念、生活信条以及《包法利夫人》所呈现的意义完全相反。

实际上,所谓的“客观性”“实证主义”至多不过是作者在艺术表现手法上的尝试(关于这一点,我们在后面还要详细分析)。

从现有的资料来看,福楼拜本人即有很浓重的浪漫的气质。

他长年隐居乡野,对于已经羽毛丰满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生活理念深恶痛绝,他一直到死都未能克服身上的“出世”、“遁世”的倾向。

他不屑于与资产阶级的凡庸生活融为一体,他的生活观念既不切实际,也不合时宜。

他有一句名言:“我所欣赏的观念,就是绝对的虚无。

”他的生活态度十分消极,几乎带有一点病态。

在我看来,他是一个多少有点病态的完美主义者、幻想家、遁世者。

比如他每天要洗好几次澡,生活中没有什么享乐(包括爱情),完全自觉地与当时的世俗社会保持距离。

如果我们能够通过以上分析勾画出作者形象的大致轮廓,再把这个形象与爱玛作一个比较,我们也许就会大吃一惊。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也许不难理解作者这样的感慨:“包法利夫人,就是我。

”福楼拜一生创作的作品并不算多,与他同时代的前辈巴尔扎克更是不能比拟,但他的所有作品自始至终都延续了同一个主题,作者通过这个主题的一再表述,来表达自己在当时的社会现实中强烈的不适感。

这种不适在爱玛的身上表现得比较外露一些,而在《情感教育》、《一颗简单的心》、《布法与白居榭》中则多少改变了形式。

顺便说一句,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布法与白居榭》是作者最伟大的作品,它的价值似乎被埋没了。

从这部描写两名异想天开遁世者最终被迫回到现实中苟延残喘的小说来看,《包法利夫人》的主题依然清晰可见。

话说回来,爱玛的“堕落”与“浪漫”本身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何以“堕落”;“浪漫”何以导致毁灭。

如果说作者对“爱玛”有一点点指责或哀叹,那也仅仅在于,在作者看来,爱玛对于1848年以后资产阶级社会的现实完全缺乏了解,当她在外省农场的阁楼上贪婪地阅读爱情小说的时候,她身外法国社会已经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浪漫”产生的土壤和气候都已消失殆尽。

爱玛身上的“浪漫”对于作者来说,犹如一根探测器。

作者试图用它来衡量一下社会的庸俗、残酷程度。

我觉得,福楼拜在这方面的确十分残酷。

“爱玛”惨死的过程,作者写得如此详细,以至于有一些论者将福楼拜与左拉的自然主义混为一谈(这当然是胡说八道)。

但我认为,作者这样处理是有充分的理由的。

“爱玛”这个人物在读者的眼中越是天真、柔弱、悲惨,在她对立面的那个无声而残酷的社会现实的面貌就越清晰。

关于“浪漫”在资产阶级现实社会中的处境这一主题,福楼拜以后的作家亦曾多次书写,但福楼拜是最早的先驱者之一。

到了二十世纪中期,在阿尔贝·加缪的剧本《误会》中,这个主题被再次触及。

不过,加缪对现实的批判比福楼拜要尖锐、激烈得多,多少带有一点极端化。

他通过作品人物之口发出了这样的感叹:这个社会已经容不下哪怕一丁点的浪漫,即便是一个小小的浪漫念头亦会招致杀身之祸(《误会》中的儿子最终死于母亲和妹妹之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