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法利夫人解析
包法利夫人内容梗概知识讲解
包法利夫人内容梗概《包法利夫人》内容简介查理·包法利是个军医的儿子。
他天资不高,但很勤勉、老实,为人懦弱无能。
父亲对教育不重视。
他在十二岁是由母亲为他争得了上学的权利,后来当了医生。
这时他的父母又为他找了个每年有一千二百法郎收入的寡妇——杜比克夫人做妻子,她已四十五岁了,又老又丑,“柴一样干,象春季发芽一样一脸疙瘩”。
但她因为有钱,并不缺少应选的夫婿。
她和查理结婚后,便成了管束他的主人:查理必须顺从她的心思穿衣服,照她的吩咐逼迫欠款的病人;她拆阅他的信件,隔着板壁偷听他给妇女看病。
一天,查理医生接到一封紧急的信件,要他到拜尔斗给一个富裕农民卢欧先生治病,他的一条腿摔断了。
卢欧是个五十岁左右的矮胖子,他的太太二年前已去世了。
家里由她的独生女爱玛料理。
这是个具有浪漫气质的女孩子,面颊是玫瑰色的,头发黑油油的,在脑后挽成一个大髻,眼睛很美丽,由于睫毛的缘故,棕颜色仿佛是黑颜色,她“朝你望来,毫无顾虑,有一种天真无邪胆大的神情”。
她给查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查理给卢欧诊治过后,答应他三天后再去拜访,但到第二天他就去了。
此后,他一星期去两次。
先后花了四十六天的时间,治好了卢欧的腿。
查理妻子同丈夫常上拜尔斗去。
免不了要打听病人的底细。
当她知道卢欧小姐曾受过教育,懂得跳舞、地理、素描、刺绣和弹琴时,醋劲大发。
她要丈夫把手放在弥撒书上,向她发誓,今后再也不去拜尔斗了。
查理唯命是听,照样做了。
但不久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事,他妻子的财产保管人带着她的现金逃跑了。
查理的父母发现媳妇一年并没有一千二百法郎的收入(她在订婚的时候撒了谎),于是跑来和她吵闹。
她在一气之下,吐血死了。
卢欧老爹给查理送诊费来,当他知道查理的不幸后,便尽力安慰他,说自己也曾经历过丧偶的痛苦。
他邀请查理到拜尔斗去散散心。
查理去了,并且爱上了爱玛。
他向卢欧老爹提亲。
卢欧感到查理不是理想的女婿,不过人家说他品行端正,省吃俭用,自然也不会太计较陪嫁,便答应了。
《包法利夫人》:三次出轨的女人,爱与欲的冲突
《包法利夫人》:三次出轨的女人,爱与欲的冲突《包法利夫人》讲述了一个美丽的女人周旋于三个男人身边,不断追求理想中的爱情,却又深陷金钱与欲望的故事。
包法利夫人出嫁之前,名字叫爱玛,出生在一个比较富裕的农民家庭。
爱玛的父亲把她送到修道院,要她接受贵族教育,培养贵族气质。
爱玛在修道院接触了大量浪漫主义小说,正是少女怀春的时节,那些骑士,贵妇,罗曼蒂克的爱情深深吸引了她。
后来爱玛的母亲去世,爱玛被父亲接回家中。
爱玛在为母亲悲伤的时候,这悲伤却成为她得意的源泉,她觉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别人都俗不可耐,唯有自己追求的,才是真正高尚的东西。
正如小说中描写的那样“爱海只爱海的惊涛骇浪,爱青草仅仅爱青草遍生于废墟之间。
”包法利先生是个从小普普通通的普通人,甚至有点笨拙。
他艰难地完成学业,成为一名乡村医生,在父母的安排下为了遗产娶了一个干干巴巴的寡妇。
包法利先生在一次偶然的出诊中遇见了爱玛,并对她一见钟情,此后经常以为爱玛的父亲看病为理由,只为了见爱玛一面。
而爱玛正处于对爱情的幻想中,她在适当的时间遇见了包法利先生,以为那就是她适当的人。
寡妇在不久后就病逝了,包法利先生续娶爱玛。
婚后生活并不如爱玛想象得那么美好。
刚开始,她对生活充满了憧憬,她将婚房大大布置了一番。
但随之而来的,即是空虚和寂寞。
她发现包法利先生并不如她想象得那么超凡,甚至于是平庸。
她开始不满了。
后来,爱玛遇见了在律师那里做练习生的莱昂。
这时候爱玛有了一个自己的一个孩子,莱昂经常去看孩子。
他们谈论音乐和文学,爱好旅行和浪漫。
他们都以为遇到了自己的灵魂伴侣,但现实却总是能给人以致命一击。
莱昂要去巴黎上学,这爱情的幼苗即将枯萎。
他们即便不舍,但都小心克制自己的感情,不让情绪流露出来。
莱昂走后,爱玛大病一场。
不久后,包法利先生为地主罗道尔夫的马夫治病,罗道尔夫来到包法利先生的家看到标志的爱玛,一心打定主意要得到她。
罗道尔夫开始接近爱玛,向她倾吐衷肠,说自己没有朋友,没有知己,没有了解自己的人,只想得到一个真心对待自己的人。
包法利夫人形象浅析
包法利夫人形象浅析——艾玛和包法利夫人角色的矛盾“不要怪任何人……”是临死前包法利夫人的忏悔,也是艾玛的无奈。
艾玛和包法利夫人,不一样的名字,却是同一个人,有着两种性格。
作为艾玛,她是浪漫的,充满梦想的,渴望爱情的;作为包法利夫人,她必须谨守道德,必须忠诚,必须做贤妻良母。
可以想见,做了艾玛就不可以做包法利夫人,做了包法利夫人就没有了艾玛。
艾玛和包法利夫人是一个矛盾体。
当然,这是建立在包法利的平庸无能和现实的物质条件上的。
恩格斯说:“每个人都追求幸福,向外在的世界和自身的存在寻求幸福,这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凝聚和积淀起来的一种意识和感情。
”这种对爱情和幸福的追求在艾玛身上表现的淋漓尽致,甚至可以说是激烈的。
这一枚种子——对浪漫爱情和豪华淫逸的生活的追求是在其接受修道院教育的时候深深埋下的。
正是由于在修道院中的贵族式培养,接受了浪漫主义小说进而对爱情怀揣了美好憧憬。
然而,梦想终究是梦想,它没有成为现实,艾玛嫁给了包法利——一个平庸无能,感情迟钝的乡镇医生,与艾玛一直幻想的骑士相差十万八千里,这无疑让艾玛的梦成了碎片。
艾玛的梦碎了,艾玛不再是艾玛,艾玛已经是包法利夫人了,她必须做一个妻子该做的。
面对不可改变的事实,艾玛也曾经妥协,尝试着做一个贤妻良母。
这一点在迁居永维镇之后,艾玛做为包法利夫人试图对帮助丈夫包法利在事业上创造惊人的成就,也真正做到了贤妻良母,但是包法利太无能,太不争气,差点断送一条人命,这一事件让包法利夫人真正的绝望了。
艾玛又复活了。
对爱情的追求和渴望像是一种毒药,让艾玛无法自拔。
在枯燥无味的现实生活和对美好爱情的憧憬下,艾玛又一次堕落在了爱情的温床。
就像先前和莱昂的感情一样,艾玛疯狂的爱上了罗尔多夫,甚至不顾一切要与其私奔,但是罗尔多夫抛弃了她,一切的美好在收到那封信后碎成一片,艾玛被击垮了,甚至崩溃了。
然而,当艾玛在包法利的细心照料下再次康复之后,在又一次遇见了莱昂之后,艾玛的爱情又一次死灰复燃了。
《包法利夫人》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的深度剖析《包法利夫人》是法国文学家福楼拜的杰作,一部描绘19世纪法国乡村社会现实主义小说。
作品以爱玛·包法利夫人的命运为主线,揭示了当时社会伦理、道德和现实的矛盾。
在阅读这部作品后,我不禁对爱玛的命运、所处时代背景以及其背后深层含义产生了诸多思考。
一、爱玛的悲剧命运爱玛是一个充满浪漫幻想的女子,渴望过上不平淡的生活。
然而,在她所处的时代和环境中,她的梦想成为一种无法实现的奢望。
婚姻并未给她带来期望的爱情,反而使她陷入更为深刻的失望与痛苦。
在追求理想爱情的过程中,爱玛一步步走向堕落,直至走上绝路。
爱玛的悲剧命运不仅仅是她个人的悲剧,更是那个时代的悲剧。
她是一个矛盾体,一方面渴望浪漫与爱情,另一方面却无法摆脱现实的困扰。
她的命运反映了当时女性所面临的困境:既需要金钱,却又无法通过工作获得。
这种矛盾使爱玛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逐渐迷失了自己。
二、社会背景的影响《包法利夫人》的故事背景发生在19世纪的法国,一个正处于社会变革时期的国度。
当时的法国,封建制度逐渐瓦解,资本主义逐步兴起。
这一时期的社会变革,使得原有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受到冲击,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也在发生改变。
在这个特殊时期,爱玛的命运无疑受到了社会背景的巨大影响。
她的悲剧不仅仅源于个人的选择与困境,更是时代背景下的产物。
资本主义社会的兴起,使得金钱成为衡量价值的重要标准,爱玛的追求在这种背景下变得愈发困难。
而作品中福楼拜对现实主义的描绘,让我们看到了这个时代人性的沦丧和社会的黑暗面。
三、现实主义文学的价值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被誉为现实主义文学的杰作,作品以真实、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当时法国乡村社会的画卷。
通过爱玛的命运,福楼拜向我们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性的扭曲和社会的不公。
阅读这部作品,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个时代的缩影,更深刻地认识到了现实主义文学的价值。
它让我们反思人性、道德和社会问题,从而引导我们思考个体在时代背景下的命运和价值。
解读《包法利夫人》中爱玛的爱情悲剧-精品文档资料
解读《包法利夫人》中爱玛的爱情悲剧-精品文档资料解读《包法利夫人》中爱玛的爱情悲剧在《包法利夫人》中,作者福楼拜以简洁而细腻的文笔真实地再现了19世纪中期法国的社会生活。
福楼拜眼极冷,心却极热,他貌似态度冷漠,实际上却非常积极努力地从故事中挖掘出造成这一悲剧的社会根源。
于是,小说中全面地揭示出酿成这一悲剧的前因后果,点明了爱玛的个人原因,并陈述了当时的现实社会所不能推卸的责任。
一、故事梗概女主人公爱玛从小丧母,父亲把她送到修道院去读书,希望她日后出人头地。
在修道院,爱玛偷偷地读了许多描写恋爱和婚姻的作品,心中充满了对爱情的向往和憧憬。
后来,爱玛无意中读到司各脱的历史小说,疯狂地迷恋上古代贵妇人的奢华生活,渴望自己也能过上那样的日子。
但是,身处与世隔绝的修道院,爱玛根本不了解外面的现实社会是什么样的,根本不了解法国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还沉迷于中世纪的甜蜜幻想之中。
后来,爱玛离开了修道院,并与乡村医生查理?包法利结婚。
爱玛不得不面对现实,她所有不切实际的天真幻想也逐渐破灭。
于是,爱玛开始日渐厌恶包法利医生平静枯燥的生活状态,一心想要摆脱这种平庸的生活。
在参加了昂代尔维利侯爵的舞会之后,爱玛的幻想主义的思想更加严重。
后来,爱玛遇上了青年实习生莱昂,两人坠入爱河。
莱昂走后,一天,庄园主罗多尔夫见到了爱玛,并百般勾引她,最终,爱玛成了他的情妇。
爱玛狂热地希望罗多尔夫带她走,但罗多尔夫只是逢场作戏,最终还是抛弃了爱玛。
回到永镇后,爱玛又与莱昂幽会,沉湎于爱情的快乐之中。
为此,她从服装商人勒内那儿赊购了大量的服饰,债务越积越多。
勒内发现了爱玛的秘密,决定敲诈爱玛。
最终,爱玛积债如山,走投无路,只好服砒霜自杀。
二、爱玛的爱情悲剧――不切实际的幻想与追求(一)追求和理想的不切实际爱玛的爱情悲剧首先源于她不切实际的幻想与追求。
在早年的修道院生活时期,爱玛便受到了浪漫主义传奇作品的不良影响,爱玛开始在脑海中编织出一个个不切实际的爱情美梦,这也为她之后的爱情悲剧埋下了伏笔。
作品赏析《包法利夫人》
作品赏析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是福楼拜的代表作。
作者以简洁而细腻的文笔,通过一个富有激情的妇女爱玛的经历,再现了19世纪中期法国的社会生活。
《包法利夫人》的艺术形式使它成为近代小说的一个新转机。
从《包法利夫人》问世以后,小说家知道即使是小说,也要精雕细琢。
这不仅是一部模范小说,也是一篇模范散文。
但是,《包法利夫人》也为作者带来了麻烦。
许多人对号入座,批评福楼拜这部书“破坏社会道德和宗教”,他还被法院传了去:原来是有人告他“有伤风化”。
这时许多读者纷纷向福楼拜表示同情和支持,甚至连一向反对他的浪漫主义作家也为他辩护。
法庭上,经过一番激烈的辩论,作家被宣告无罪——由此可见《包法利夫人》的影响。
福楼拜的出现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而《包法利夫人》更被认为是“新艺术的法典”,一部“最完美的小说”,“在文坛产生了革命性的后果”。
波德莱尔、圣伯父、左拉等人纷纷给予这部作品极高的评价。
由于这部作品的问世,福楼拜在一夜之间成为足可与巴尔扎克、司汤达尔比肩的小说大师,举世公认的杰出的文体家。
福楼拜的巨大声誉在相当程度上是因为《包法利夫人》无懈可击的文体成就。
到了本世纪初,福楼拜的影响与日俱增,现代主义的小说家也把他奉为始祖与楷模,尤其是50年代后的法国“新小说”,对福楼拜更是推崇备至,他们认为正是福楼拜使小说获得了与诗歌并驾齐驱的地位。
新小说的重要代表阿兰·罗布-格里耶为了进行所谓的文学变革,将福楼拜看成叙事艺术上真正的导师和启蒙者,甚至把福楼拜视为巴尔扎克的对立面,对巴尔扎克似的“过时的”写作方式展开彻底地批判和清算。
那么,《包法利夫人》在文体和叙事上究竟取得怎样不同凡响的成就,对于小说的发展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也许会有同学提出这样的观点:既然小说都是虚构的,在作者与读者之间早就达成了一种默契,也就是说,读者在阅读小说之前早就预先接受了小说的虚构性这样一个事实,那么作者如何讲述这个故事(是客观化还是主观化的叙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品能否打动读者,更何况,作者故意在作品中隐藏自己,并未完全放弃对读者的“引导”,只不过这种“引导”更为隐蔽、更为机巧。
包法利夫人形象分析
包法利夫人形象分析1. 引言在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包法利夫人》是法国作家大仲马的经典作品之一,讲述了一个悲剧性的爱情故事。
本文将对主要角色之一的包法利夫人的形象展开分析,揭示她的性格特点、外貌形象、言行举止以及对故事发展的影响。
2. 包法利夫人的性格特点包法利夫人的性格特点是这个故事的核心,她以她的美丽、勇气和无所畏惧的精神赢得了读者的心。
她是一个富有魅力和独立个性的女性,她追求自由、爱情和幸福。
首先,包法利夫人非常美丽。
她有着娇艳的外貌和魅惑的气质,在上流社会非常出众。
她的美丽使她成为了许多男人追求的对象,但她并非是个被动的美人,而是一个有自我意识和追求自由的女性。
其次,包法利夫人是一个勇敢坚强的女性。
她受到了丈夫的暴力对待,但她并没有沦为受害者,反而用她的勇气和坚强战胜了命运的不公。
她没有选择沉沦和自怜,而是勇敢地面对现实,为自己争取幸福。
最后,包法利夫人有着无所畏惧的精神。
她敢于打破旧有的规则和束缚,追求自己的爱情。
她冒着被社会孤立和家庭反对的风险,与阿桑妮一起追求她们的幸福。
她坚信自己应该过自己想要的生活,而不是按照传统和社会期待去生活。
3. 包法利夫人的外貌形象包法利夫人的外貌形象是她性格特点的重要体现。
她拥有一头卷曲的金发,明亮而有神的蓝眼睛,精致的五官和完美的身材。
她的举止优雅、仪态万方,穿着典雅的时尚服饰,展现出她高贵的气质。
通过对外貌形象的描写,读者不仅可以想象出包法利夫人的美丽,还能感受到她的魅力和独特之处。
她的美貌使她成为了社交场合的焦点,吸引了许多人的关注和追求。
她的外貌也是她吸引阿桑妮的原因之一,使两人的爱情故事得以展开。
4. 包法利夫人的言行举止包法利夫人的言行举止也是她形象塑造的重要一环。
她的言辞婉转动人,富有感染力。
她的语言表达能力非常强,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她的举止优雅,待人温和有礼,尊重他人的感受。
另一方面,包法利夫人的举止也展示了她的独立和坚定。
包法利夫人形象分析
包法利夫人形象分析《包法利夫人》作为19世纪现实主义作家福楼拜的代表性作品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
作品讲述了一个将自己人生全部意义与价值寄托在婚姻与爱情上,但婚姻不幸,又先后被两个情夫抛弃,不断欠债最终无路可退自杀身亡的悲剧女性一爱玛的一生。
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包法利夫人形象分析,欢迎阅读。
艾玛包法利的性格如果仅阅读小说梗概我们很容易先入为主地认为艾玛是个放荡、贪婪的坏妇人,得到了应有的报应。
但深入故事本身的语言,福楼拜心中包法利夫人首先是个绝美的女子:天气乍暖,她在伞下微笑,听得见水珠点点滴滴落在了绷紧了的波纹绸伞上。
忧郁而又平静,温柔而又持重,使人觉得她有一种冷若冰霜的魅力。
药剂师说她资质不凡,即使县长夫人也不如她。
我看你美丽得像个爱神,卢昂要选你做市花了!从乡村美女,到小镇之花,到县长夫人比不上,再到市花,这是一路走来在社会一层层流动的艾玛的进化。
其次艾玛包法利表面上的虚荣、贪婪和对浪漫的渴望根本上来自她的思想,而她的思想一开始就塑形于她读的书:浪漫主义文学。
她读过《保尔和维吉尼》,梦见过小竹屋,黑人多曼戈,特别是那个好心的小哥哥,爬上比钟楼还高的大树,给你摘红果子,或者赤脚在沙滩上跑,给你带回一个鸟窝。
15岁的艾玛天天双手沾满旧书店的灰尘,后来读瓦尔特司各特,她迷上了历史事物,梦见中世纪时期的旅行箱、哨兵屋和行吟诗人。
她多么想生活在一座古老的小城堡,就像腰身细长的城堡主夫人。
她研究欧仁苏描写的室内装饰,她读巴尔扎克和乔治桑的小说,在幻想中寻找个人欲望的满足。
艾玛混淆了文学与生活,带了太多浪漫色彩的欲望,总是在物质与精神之间寻找平衡。
比如当她克制了对莱昂的情感后,买了个家具奖励自己,而且是奢侈的祈祷用的小跪凳。
总的来说,艾玛等同了文学和生活,以致欲望过多,过于渴望浪漫。
艾玛的性格和19世纪50、60年代的法国社会变动很贴切,它是一种兴奋:让人们的思想、欲望和失意动荡不安从前有君权、宗教、贵族政体,社会等级层次分明,一成不变。
爱玛悲剧命运的根源——浅析《包法利夫人》
甚 至带着 爱玛跳 了一 曲华尔 兹舞 , 一刻 爱玛仿 佛也 成了上 层社 会 那 的一 员 , 以前活跃 在爱 玛脑海 中的理 想在 舞会上 找到 了具体 的对 应 形象 , 这种理 想变 得 更加 真实 并 且强 烈 。曲终 人 散 , 玛不 得 使得 爱 不 离开这本 不属 于她 的奢华 , 回到她 贫寒 的家里 。这转 瞬即 逝的 经 历虽然没有对爱玛的生活产生直接的影响, 却成为她生活转折的里 程碑 , 从此 她理想 的爱 情对 象具 体 为像 子 爵那 样 的男 子 , 想 的生 理 活具 体为舞 会那 一夜 的经历 。理想 的光环 越来 越强烈 , 法利 所 与包 代表 的现 实社会 差距也 越来 越明显 , 终于病 倒了 。包法 利 为了 爱玛 妻子 的健康 , 特迁到 了稍 大 一点 的 城市 永 镇行 医 , 生 活开 始 从道 新 了, 爱玛堕 落的历 程也 开始 了。 三、 飞蛾扑火 。 追寻 爱情—— 悲 剧上 演 福楼 拜为我 们描 绘了爱 玛在感 性与 理性 、 想与 现实 间摇摆 的 理 艰难 历程 , 现 了爱玛 在婚外 恋 的过 程 中 , 自我 压抑 到 不 顾一 切 展 从 放纵 的心 理轨迹 。爱 玛遇到 的 第一 个 令她 心 动的 男人 是 小 公证 人 莱昂, 两人在 音乐 文学 方面的 共 同爱 好 , 使他们 互相吸 引 , 昂此 时 莱 还是个 纯洁 的青年 , 不懂 调情 的手段 , 只是深 切地 爱着爱 玛 , 并超 越 了 肉体的欲 望 , 玛也在 理性 地压抑 着感 情 , 爱 想让 它慢慢 淡 灭 , 然 虽 她非 常痛苦 , 可是在 这段 爱情 中 , 战胜 了感性 , 实的 认可 战 理性 对现 胜 了对理想 的追 求。爱 玛第一 个 真正的 情人 是 3 4岁的 庄园 主罗 道 尔锦 , 寻花 问柳的 老 手 , 个 深谙 风月 之 道 的人 。可 怜 的爱 玛 一个 一 自 以为找 到了 真正的 爱情 , 有在包 法利 身上没 有实现 的 狂热 的激 所 情 , 统奉 献给 了罗道 尔佛 。可 惜 罗道 尔 佛 并没 有 回报 同 样的 爱 , 统 他在 决定 把爱玛 弄到 手的 同时就 已经在 想甩掉 爱玛 的办法 了 , 玛 爱 最终决定放弃一切包括自己的女儿, 和罗道尔佛一起私奔去追求永 远 的幸福与 爱情 , 罗道尔 佛 却不 能放 弃 自己 的地 位 和财 产 , 可是 于 是 只用 了一封撒 了几 滴水 的绝交信 就轻 松打发 了她 , 爱玛关 于 爱情 的理 想再 一次破 灭 。 爱玛 并没有 吸取 教训I 是很快 投入 了下一 个情 人的 怀抱 。与 , 而 莱 昂的再 次重逢 , 位 刚从 一场 感情重 创 中恢复过 来 的爱玛 又 回 让这 到 了追求 虚幻 爱情的 独木桥 , 悲剧命 运朝 着毁灭 的深渊 不 可逆 使其 转 地滑去 。渐渐 地 , 爱玛意识 到 婚姻生活 中的平 淡乏 味在偷 情私 通 的生活中也同样存在。她的爱情梦又一次以失败而告终。现实世 界 的压 力和爱 情世界 的失 意使得 她内心 极为 痛苦 , 在 狂欢 日上 的 她 表 现就是 她 内心 情绪 的 真实 写照 , 着现 实 世 界也 抛弃 了 她 , 接 长期 以来 , 为了维 持奢靡 的生 活和幽 会的开销 , 一直暗 中预支 金 钱 , 她 导 致 高利贷 如滚 雪球般 越滚 越 大 , 远 超 出 了她 的偿 还能 力 , 借钱 远 她 到处 碰壁 , 至导致 她为之 欠 债的 两 个人 罗 道尔 佛 、 昂也 拒 绝 帮 甚 莱 助 她 , 对理 想世界 的追 求 , 现 实世 界秩 序 的 不 遵从 终 于使 得 她 她 对 丧 失 了在 现实 世界 生存的 权利 , 就成 了她唯一 可选 的道路 。 死亡
包法利夫人 解析
主要著作
1851年,《包法利夫人》,1856年发表。 1858年,他开始构思《萨朗波》,花了4年时间。1862年 发表。 1863年,《情感教育》,1869年完成。6年,从初稿到定 稿相距24年 《圣安东的诱惑》,1874年完成。25年,《三故事》,用 了一年半。
《包法利夫人》是他的代表作
《包法利夫人》的发表,轰动了当时的法国文坛。 但是这部作品却很快受到了当局的指控,罪名是 败坏道德,诽谤宗教。当局要求法庭对“主犯福 楼拜,必须从严惩办!”幸赖有律师塞纳的声望和 辩护,福楼拜才免于处分。但是“政府攻击、报 纸谩骂、教士仇视”的局面,对他是很大的压力, 使他放弃了现实题材的创作,转向古代题材。
2、爱玛和包法利夫人 “不要怪任何人......”这是包法利夫人的忏悔,也是爱玛的 无奈。 爱玛和包法利夫人,不同的名字,代表的是同一个人,是两 种不同的性格: 作为爱玛他是浪漫,充满梦想的,渴望爱情的 作为包法利夫人,他要遵守道德,忠诚,做贤妻良母 两种性格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主人公矛盾的性格和形象
《包法利夫人》
福楼拜
福楼拜(Flaubert, 1821-1880)是19世纪中叶继巴尔扎克 之后法国最重要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继承了19世纪前期现实 主义的传的桥梁作用
福楼拜是法国现实主义文学大师,法国1 9世纪小说史上三位巨人之一。福楼拜出 生于一个医生世家,他的童年在浪漫主义 风靡法国时度过,雨果曾是他心目中的偶 像。福楼拜曾在巴黎攻读法律,因病辍学 。福楼拜的出身对他的写作有巨大的影响 :看惯了手术刀的他不相信宗教,崇拜真 实——这在他的小说中都有充分的反映。 他依靠丰裕的遗产过活,专心于文学创作 ,他终生过着独身生活。
(四)找鲁道尔夫借钱 1. 这时他设法解释过去的行为,由于想不出更适当的话,就 以含糊不清的词句为自己开脱。 2. 的确,三年来,由于男性固有的懦弱,他一直小心翼翼地 避开她。 3. 他叫道:“啊!宽恕我吧!你是我唯一喜欢的人。我过去 太傻,太无情了!我爱你,我要永远爱你!”说着,他跪 了下来。 4. “可是……可是……”说着他一点点站起身来,脸上现出了 严峻的表情。 5. 最后他带着非常安详的神情说道:“亲爱的夫人,我没有 钱。” 6. “我没有钱!”鲁道尔夫十分镇静地答道。
理想化的爱情——《包法利夫人》主人公人物赏析
理想化的爱情——《包法利夫人》主人公人物赏析摘要:包法利夫人作为福楼拜的著作《包法利夫人》中的主人公,作者对其用了大量的笔墨进行勾勒,贯穿整篇小说。
包法利夫人的一生充满了悲剧色彩,但是又具有浪漫主义气息,充满了对理想之爱的诠释。
本文对包法利夫人人物形象进行评价,充分解读所刻画的人物形象,通过对其人物性格分析,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突出包法利夫人的性格特点,同时通过文中的细节描写以及文中其他人物对其的议论和评价来重点分析。
包法利夫人出生在生活较为富裕的农民家庭,但作者所刻画的包法利夫人的一生,围绕着追求理想爱情所展开,充分体现了现实主义色彩。
本文初步分析包法利夫人的人物形象和性格,以体现出福楼拜在《包法利夫人》中自己对理想爱情的向往,同时又体现出了幻想主义色彩,同时使用大量的内容叙述,让本文更加的深入人心。
关键词:理想爱情现实主义包法利夫人包法利夫人虽然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农民家庭,但是农民家庭的环境丝毫不影响她的成长,包法利夫人天生容貌美丽,同时具有相当的才华,因其在幼年时期受到的教育所影响,琴棋书画十分精通,同时在读书方面喜欢阅读浪漫主义的书籍。
幼年的经历和家庭的影响下,注定包法利夫人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包法利夫人的婚姻是在包法利夫人的期望下举行的,包法利夫人和包法利在初见面之时便认定是自己喜欢的人,并很快结为夫妻。
但是,在现实的生活中却不尽如此,包法利夫人在生活中渐渐发现自己离当初向往的理想美好的爱情渐行渐远,包法利已经不是自己理想爱情的人,包法利夫人慢慢的厌倦现在所处的生活,对生活中的琐事也开始抱怨,期望包法利带她离开这个宁静的乡村,去到那些繁华的城镇去生活。
然而,繁华的城镇生活却不是那么如她所愿。
包法利一家去到了城镇之后,包法利夫人很快的遇到了自己喜欢的人莱昂,而甘愿做他的情人,但是两人在一段时间之后,莱昂以去巴黎读书为借口和包法利夫人分别,而包法利夫人便和她的第一个情人分别,独自在爱情的痛楚之中煎熬。
浅析包法利夫人悲剧产生的原因
——浅析包法利夫人悲剧产生的原因在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一书中,对于其中的爱玛这一形象可谓是褒贬不一,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爱玛的命运是充满悲剧的,她的死既是情理之中又是意料之外。
这种悲剧既是爱玛自身造成的,更是社会使然。
一爱玛本人的性格是她悲剧命运的原因之一。
爱玛极富浪漫情怀,沉迷于幻想。
正如书中所说:“她的气质是多愁善感型的,而非艺术鉴赏型的,她寻求的是感情,而非景物。
”她渴望拥有浪漫的如同浪漫主义小说中描写的那中爱情,“她真想生活在一座古老的小城堡里,就像那些苗条修长的城堡夫人,整天呆在三叶形的尖顶拱门下”,她与夏尔结婚,以为自己得到的了这种爱情,眼前的男人就是她理想爱情的主人公。
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夏尔这个人,谈吐就像街边的人行道一样平板,见解又庸俗,恰似过往行人,连衣着也普普通通,引不起你半点激情、笑意或遐想”。
可想而知,浪漫的爱玛在与这样一个迟钝的人生活的现实面前,她的爱情理想首先破灭了。
既然爱情理想无法实现,爱玛便一心追求物质理想。
她寄希望于夏尔,希望他能成为名医,地位提高,可是,手术失败了,“她不分担他的耻辱,而是感到另一种耻辱:他这个人的平庸无能,已经多少次她没有看透,居然还想象他会有某种出息!”爱玛的理想又一次破灭了。
理想的一次次破灭驱使爱玛心安理得地投进情夫的怀抱,可是,她完全没有看清楚现实,单纯的以为可以跟罗道尔夫远走他乡,结果理想又一次破灭。
她更加疯狂地沉迷于物质的享受,以致债台高筑,服毒自杀。
无疑,爱玛的悲剧是她浪漫性情的必然结果,是她咎由自取。
二可是,我们又怎么能说爱玛的悲剧完全是她自己造成的呢。
她的浪漫性情源于她儿时所接受的修道院教育,在那里,她大量阅读浪漫主义的小说并沉迷其中,使得浪漫主义情怀根深蒂固。
而在那时,大部分贵族都把自己的子女送进修道院,鲁俄以为把自己的女儿送进修道院,就可以沾染上流社会的气息,不料却培养了她的浪漫性情。
爱玛无法忍受夏尔的平庸,然而正是社会造就了夏尔的平庸。
包法利夫人人物分析
包法利夫人人物分析《包法利夫人》是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的文学巨著,以其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对情感的深刻洞察而著名。
作品中塑造了许多丰满生动的人物形象,每个人物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性格和故事。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几个重要的人物形象,并探讨他们在故事中的角色和意义。
首先,不得不提及的是作品的主人公查尔斯·斯万。
查尔斯是一个平凡而无趣的人,他对周围的事物缺乏兴趣,生活毫无激情。
对他来说,包法利夫人就成了唯一令他感到兴奋的存在。
然而,他对包法利夫人的爱是一种盲目的崇拜,他不了解也不关心她的内心世界,只是把她当作自己的宠儿。
查尔斯的形象反映了上流社会中许多染深色玫瑰的法国贵族,他们虽然身份高贵,但在情感上却缺乏深度和真实性。
与查尔斯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包法利夫人。
她是一个美丽而充满魅力的女人,具有高尚而独立的思想。
包法利夫人拥有强大的独立性和自尊心,她拒绝了许多试图追求她的男人,最终选择了与查尔斯结婚。
然而,她的婚姻并没有带给她幸福,她渴望真爱和情感的满足,但却无法在婚姻中找到。
作为一个复杂而多面的人物,包法利夫人展现了女性在当时法国社会中的困境和束缚,她的形象代表了一种受压迫的存在。
另一个重要的人物是包法利夫人的朋友吉尔贝特。
吉尔贝特是一个聪明而善良的人,他对包法利夫人有着深厚的爱意。
他不但理解包法利夫人,也关心她的内心世界。
吉尔贝特对包法利夫人的爱是真挚而无私的,他愿意为她付出一切。
然而,吉尔贝特的爱最终没有得到包法利夫人的回应。
他在情感上经历了巨大的挫折和痛苦,但他从中学到了成长和坚强。
吉尔贝特的形象体现了纯真和高尚的爱情,同时也显露了对现实社会的不屈服。
除了上述主要人物,作品中还有许多其他丰满的次要人物,如包法利夫人的丈夫,他是一个富有而受尊敬的人,但对包法利夫人的不闻不问让人感到哀伤;还有一些社交名士和政治家,他们以各自的方式影响着包法利夫人和她周围的人;还有包法利夫人的表妹艾尔贝蒂娜,她是一个天真可爱的女孩,虽然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了很多伤害,但最终找到了自己的幸福。
论《包法利夫人》中的女性主义思想
《包法利夫人》是法国十九世纪文坛巨匠居斯塔夫·福楼拜(Gaustave Flaubert)的代表作之一,福楼拜出生于法国卢昂的一个医生家庭,从小对解剖尸体习以为常,这种环境培养了他与宗教格格不入的思想,其作品主要表现十九世纪法国社会的风俗人情。
《包法利夫人》是一部颇具福楼拜写作风格的小说,其故事题材出自1848年法国卢昂报纸上一则医生妻子自杀的新闻,这部小说的主人公爱玛是家境殷实的农民之女,她青年时期在修道院受过贵族教育,随后嫁给医生夏尔,但又因不满足于平淡的婚姻而与人两次偷情,最后积债如山,服毒自尽。
爱玛一生都在寻找浪漫的生活,却以悲剧结尾。
本文拟从多方面分析爱玛女性主义思想的表现,并且用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方法论来分析爱玛悲剧结局的原因。
一、《包法利夫人》中女性主义思想的体现(一)对爱情的追求爱玛在十三岁时被父亲送到城里的修道院接受贵族教育,从那时起,她终日沉浸在浪漫主义作家的作品中,喜欢幻想。
久居乡下的爱玛早已厌倦自然风景,向往城市生活,这时夏尔的出现无疑给她枯燥的生活带来了希望,随后在父亲的操办下她与夏尔完婚。
婚后爱玛试图做一个贤妻,她以为自己得到了美妙难言的爱情,但随后夏尔表现出的平庸和毫无魅力让她失望。
“夏尔的谈话就像人行道一样平板,内容平庸,就像衣着寻常的行人,引不起任何情绪,笑意或幻想。
”[1]爱玛渴望有文学涵养、各种技能,追求生活品质的另一半,夏尔却是那样平庸无能,与她所想的完全不符—“这种没出息的人!这种没出息的人!”[1]在那个年代的女人整天都想着如何取悦自己的丈夫,但爱玛反感自己的丈夫,她本不该这样,但她无法忍受丈夫的平庸和无趣,自始至终都在寻找能与自己心灵切合的另一半,而不是安于现状。
沃尔萨城堡之行是爱玛人生中的一个转折点,舞会后爱玛终日沉浸在奢华生活和美好爱情的幻想中,爱情的只言片语都会把她推进其他男子的怀抱,[2]然后她病了,他们一家搬到了永维镇上,在这里她遇到了她的两任情人,罗道尔夫和莱昂,此后爱玛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不惜败光丈夫的家产来满足自己偷情享乐。
包法利夫人形象分析
包法利夫人形象分析《包法利夫人》是法国作家荷马钱斯·德·巴尔扎克创作的一部小说,被誉为19世纪法国最伟大的小说之一。
小说以主人公包法利夫人的形象为中心展开,通过描述她的生活经历和性格特点,展现了一个女性的命运和社会环境对个体命运的影响。
下面我将对包法利夫人的形象进行分析。
首先,包法利夫人被描绘为一个出身贫寒的女孩。
她的原名叫欧根妮·格朗佩丝,出生于一个贫穷的家庭,从小就没有享受到优渥的生活条件。
这个出身背景塑造了她的坚毅和勇敢的性格,她不再满足于贫困生活,积极追求改变命运的机会。
其次,包法利夫人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了嫁入贵族的机会。
在偶然的机会下,她结识了被称为“背叛者” 的巴黎银行家根维尔先生,两人的结合给她提供了进入上流社会的通行证。
她通过学习和修炼,逐渐掌握了贵族的礼仪和行为准则,使自己在社交场合中游刃有余。
这种自我修炼的努力使得包法利夫人在社会上建立了崇高的地位,并获得了广泛的认可。
然而,包法利夫人内心却始终充满了空虚和不满足。
尽管她已经在社会上获得了地位和财富,但她内心深处一直渴望更多的东西。
她追求奢侈的生活方式,逐渐变得虚荣、傲慢和骄纵。
这种无尽的欲望和追求导致了她无法获得内心的真正满足和幸福。
最后,包法利夫人在伦理和道德观念上存在缺陷。
她与巴黎银行家根维尔先生之间的婚姻初始是建立在金钱和地位的基础上,而不是真正的爱情。
她在与根维尔先生结婚后,与许多男性有私通关系,甚至包括与贵族霍华德子爵的儿子进行婚外情。
这种道德败坏的行为为她带来了名声和财富的短暂快乐,但最终也导致了她的堕落和痛苦。
综上所述,包法利夫人是一个追求改变命运的女性形象,她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机遇走上了社会的巅峰。
然而,她内心的空虚和追求导致了她无法获得真正的幸福。
同时,她在伦理和道德观念上的缺陷也使她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通过描写包法利夫人的形象,作品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女性在特定社会背景下的命运和内心的挣扎。
《包法利夫人》主要人物分析
《包法利夫人》主要人物分析一.在现实生活中惨遭摧残的浪漫主义者------爱玛爱玛是一个农家的女儿,在修道院受过贵族化的教育,读过许多浪漫主义的小说,她瞧不起当乡村医生的丈夫的平庸无能,梦想着传奇式的爱情,她的第一个情人是一个道德败坏的乡绅(罗多尔夫),第二个情人是个自私怯懦的文书(莱昂)。
她的偷情没能给她带来幸福,倒给投机商人带来了可乘之机,使她成为高利贷者剥削的对象,最后她积债如山,无法偿还,丈夫的薄产已被她挥霍殆尽,情人又不肯伸出援手,她在山穷水尽,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只好服毒自尽。
从宏观上看,爱玛的性格集浪漫,激情,狭隘,虚荣于一身。
渴望着与骑士一样的男子谈轰轰烈烈的爱情,时时内心都憧憬着甜蜜,她把爱情想象为“一只披满粉红色羽毛,在富有诗情画意的瑰丽天空中翱翔的大鸟,藏在她心里”,认为爱情“应该突然而降,伴随着巨大的轰鸣和闪电------就如同猛然扑向人间的暴风雨,让人世间都感到震惊;犹如狂风扫落叶,把意志夺走,把整个心灵带往深渊”。
她有着超常的激情和充沛的精力,她和罗多尔夫骑马到野外回来后,觉得自己又有了个青春期,她早上天还没亮就去和情人约会,晚上夜深人静又去和情人约会。
她狭隘,因为她的心仅局限于对浪漫爱情的幻想,她的眼光很少触及到她身边那位对她一心一意的丈夫,她看到她周围的那几类人就以为看到了整个社会,看到了一个舞会,就以为看到了整个巴黎。
她虚荣,刚结婚就大量购置豪华家具,身无分文了还赊购名贵衣物,她总是希望丈夫名扬天下,总想着能过上贵妇的生活。
这仅仅是我们从表象上观察的爱玛,如果从另一个角度去解读她,我们会发现,爱玛虽然是一个失足女人,但她并没有什么与生俱来的坏秉性,而生活却无可挽回的把她推向深渊。
浅析《包法利夫人》中社会环境对性格悲剧的作用
浅析《包法利夫人》中社会环境对性格悲剧的作用社会环境作为人类生存及活动范围内的社会物质、精神条件的总和,对人的性格的形成与变化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福楼拜笔下《包法利夫人》中的女主人公爱玛就是一个受到生活环境影响而形成浪漫幻想性格的女子,在残酷的现实生活下,一步一步走向悲剧命运。
爱玛本是一个淳朴的乡间少女,她的父亲为了让她受良好的教育,把她送到了修道院。
她天生纯真、淳朴、喜爱幻想,但在修道院违背常情的宗教生活和贵族教育以及她对消极浪漫主义文学作品的大量阅读严重损害了爱玛的正常心理发展,给她幼稚的心灵灌输了一些消极、颓废的知识。
在在修道院中耳闻目睹,爱玛深受感染与熏陶,她想入非非,对现实一无所知的病态热情等一系列性格自然地应运而生。
爱玛与治好父亲伤腿的医生查理·包法利结缘成为了包法利夫人,刚开始的时候爱玛与查理生活的很如意,过了一段时间之后,由于受到上流社会的糜烂生活和庸俗卑劣的环境氛围的腐蚀,爱玛对自己现在的生活越来越不满意,越来越厌恶婚姻生活,鄙视自己的丈夫,她觉得查理没有出息,没有抱负,不能成名,一辈子只能待在社会的底层,而不能进入上流社会。
爱玛出于对现实生活的绝望和对上流社会的向往,接受了做鲁道夫的情人,直到最后鲁道夫抛弃了爱玛,爱玛又重新陷入绝望中,她变得懒惰,乖戾和任性。
当与她情趣相投却遗憾离开的莱昂又重新出现在她的面前,这又燃起了她心中的欲望。
于是,爱玛与莱昂一次又一次的偷情来满足她对现实的不满,对她理想中的上层阶级生活的追求。
而最后的结局同样是被情人抛弃,浪漫幻想与现实环境间的冲突,让她的精神彻底崩溃了,在负债累累的现实生活的逼迫下服毒自杀了。
包法利夫人生活的时代是在七月革命后,法国金融阶级掌权。
是一个一生浪漫和不断追求浪漫的典型妇女形象,只懂贪图享乐,平庸造就了一个个卑劣角色。
所谓性格决定命运,爱玛天生丽质、聪明、漂亮,有教养、有知识,感情丰富、精力充沛。
她不安于现状,有理想、有抱负,一心一意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而努力拼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包法利夫人人物形象解读
《包法利夫人》是法国大作家福楼拜的传世之作,它以强烈的现实主义批判效果及艺术风格的突破创新,在法国甚至世界文坛上,获得了普遍赞誉和高度评价。
它描述的是一位小资产阶级女性包法利夫人因不满夫妻生活的平淡无奇而通奸,最后身败名裂,服毒自杀的悲剧故事。
看似司空见惯的桃色事件,背后却蕴含着深刻的现实主义批判思想内涵。
作者着眼点不在写包法利夫人的爱情故事,而是写她在追求爱情,追求幸福的路上从纯真到堕落,从堕落到毁灭的前因后果,揭露资本主义社会戕害人性,腐蚀人的灵魂,甚至吞噬人的罪恶本质。
现今社会,物欲横流,很多人在追求幸福的路上迷失了方向。
解读爱玛这一悲剧性的人物形象,对于我们追求爱情和幸福具有现实意义。
下面我就从三个角度来解读这一人物悲剧性的产生:
从包法利夫人本身来解读:强烈的内心渴望和压抑的社会环境之间的矛盾造成她失去理智地偏执于虚幻的爱情幸福,这是她痛苦的根源。
前期的她热情美丽纯洁敏感,是个没有见过世面的弱女子,农村姑娘,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幻想;后期的她虚荣,贪婪,充满欲望,为虚幻的爱情而偏执,变成腐化生活的追求者,最后走向毁灭。
少女时代在修道院贵族式教养下的她单纯,富有才情的同时喜欢看各种浪漫小说,对爱情充满了不切实际的幻想,这给自己敏感的性格上加了一层灰色的向往浪漫。
但事实上,她对爱情的认识是肤浅的,她错误地把生活想象成了激情和陶醉,把爱情当成了生活的全部,对现实生活也讲求浪漫,这也就决定了她的不幸命运。
当她嫁给平凡的包法利这个乡村医生后,平淡的生活粉碎了她的爱情理想。
于是,内心孤寂的她开始盼望生活出现改变。
直到,参加伯爵家的舞会,绅士的伯爵,奢华的上层贵族生活让她看到了自己在书中看到的现实,这进一步膨胀了她的虚荣和情欲,坚定了她的浪漫爱情梦。
现实的乏味单调和她激情的欲望间的矛盾使她心力交瘁,患上了神经官能症。
搬到永维镇后,她相识了莱昂和罗多尔夫,自己被压抑的激情终于得到释放,为追求巴黎式浪漫情调,她在堕落中享受着飞蛾扑火的毁灭。
当罗道耳弗一提起那“疯狂的欢乐”,她就甘愿为此牺牲一切;赖昂只说了句“巴黎就这样做”,她就乖乖地委身于他。
这是多么可怜的人啊!她周围的那些人,如狼似虎,都在她身上榨取,掠夺,满足他们各自的可耻欲望,而她自己却浑然不觉,可见欲望的驱使往往是盲目的。
临死前,她留下一句“什么人也不要怪罪”的忏悔语。
这固然有其顿悟自己自作自受的反思意义,却也恰恰证明了当一个人身处其中的时候人的局限性无法洞悉悲剧根源并不在于个人原因,而在于社会原因。
法国大文豪福楼拜以旁观者身份将对那个社会的深沉的愤怒寄托于包法利夫人这一人物形象的悲剧塑造中,包法利夫人这一当局者的无知形象留给后人的就绝不应该只是可悲可叹,必须反思,反思人性弱点,反思人的局限性,反思包法利夫人最后的反思的反思。
从家庭环境来解读:包法利夫人的悲剧也源于自己所处的家庭环境的经济基础和丈夫对她的不能理解。
爱玛是个农村姑娘,在修道院接受贵族式的禁欲教育的同时,深受消极浪漫主义的影响,产生了不切实际的对浪漫爱情的幻想。
当她怀着美好的希望嫁给夏尔时,她还幻想婚礼能在午夜带点着火把举行。
多么浪漫的想法!然而婚后平淡的生活让爱玛的梦想彻底破灭了,面对夏尔的麻木,不解风情,她很失望。
虽然她极力地持关系,甚至变幻花样讨好夏尔,可是一次次的尝试并没有任何结果,夏尔还和以前一样木讷,思想平庸。
这时的她开始了任性,脾气也变得暴躁,这是她在挣扎,在矛盾,无奈而痛苦。
此时,她受到压抑的激情一旦找到了宣泄的出口,她便会不顾一切,享受着飞蛾扑火式的美丽与毁灭。
于是,通奸也就在所难免了,不幸也就接踵而至。
包法利夫人向往豪华淫逸的生活和浪漫传奇的爱情,但她不懂那是需要强大的物质财富作为基础的。
她的家庭环境,无论是她父亲还是她丈夫的家境,都不具备这种物质条件,而她却偏偏要去追求那种不可能属于他的生活。
最终落了个家庭破产,身败名裂。
其实,悲剧从一开始就注定了。
从社会环境来解读:包法利夫人之所以陷入堕落的泥坑,祸根不是别的,正是资产阶级的教育,是资产阶级社会的腐蚀和引诱,是资产阶级社会人与人间的尔虞我诈。
我们可以说,是那个堕落的社会造就了包法利夫人的堕落和毁灭。
社会提倡的修道院教育,腐蚀了少女时代爱玛稚弱的心灵,在她灵魂深处播下淫靡的种子,做成了堕落的温床。
爱玛出生于外省一个殷实的农家。
在19世纪上半叶的法国,无论是巴黎还是外省的中上层资产阶级,都把女孩送进修道院接受一段教育,培养贵族式的思想感情和言行举止,为日后进入上流社会打下基础。
爱玛父亲爱女心切赶时鬓,也把自己送到修道院。
在修道院里,爱玛接受禁欲主义教育,同时私下里又受到了浪漫主义传奇小说的熏陶,成天满脑子的风华雪月,情男情女幽会,可这些东西与她出生的环境和她日后的家庭环境生活,格格不入。
对婚后生活平淡无奇的不满厌倦,对伯爵舞会的迷恋,对莱昂的怦然心动,对罗多尔夫的痴迷,对物欲要求的无限膨胀,种种的种种都根源于这段失败的教育!
社会的腐蚀和引诱是导致她堕落的催化剂。
其实,包法利夫人的本来并不是个坏女人,尽管受了这些教育和影响,在迁居永维镇之后,她本来是一度发狠躲避莱昂的追求,力图当一个贤妻良母,甚至试图帮助丈夫事业上创造惊人的成就,名扬天下。
但是丈夫无能,太不争气,险些断送一条人命,使她受到不堪承受的打击,觉得包法利这个姓氏给她带来的只是屈辱,因此,本来已岌岌可危的贞操,才彻底崩溃了。
她也曾一度试图到宗教中去寻找抵御情欲诱惑的力量,可是自称“医治人类灵魂的医生”的本堂神甫,对她心灵苦闷的倾吐却无动于衷,根本不理解,使她的希望归于彻底幻灭。
社会给她造成了堕落的温床,而在她本能地一再反抗、挣扎时,在社会上却找不到任何救助。
而罗多尔夫、莱昂这类道德败坏、专门玩弄女性的男人,却一再勾引她。
这样,她就不可避免地成了他们的虏获物,最终堕落为不可救药的淫妇。
社会上人与人间的尔虞我诈导致了她的最终毁灭。
在她寻求爱情和幸福,却沦为别人玩
物的过程中,她不知不觉地将丈夫的薄产挥霍殆尽。
这便给高利贷者提供了可趁之机。
唯利是图、精明狡猾的奸商勒乐,看准了包法利夫人的弱点和处境,拿物欲作为诱饵,让她签署一张又一张借据,使她积债如山,而一旦发现她身上再没有油水可榨时,便串通法院,扣押包法利家的财产抵债,并且张贴布告宣布拍卖。
包法利夫人被逼到了家庭破产、身败名裂的绝境。
她求助于情人,情人们推诿搪塞;她求助于求助于税吏,税吏无动于衷;她求助于公证人,公证人却花言巧语企图占有她。
这时的人世,对于包法利夫人来说是那样冷酷无情!在她面前只剩下一条路,就是结束她尚还年轻的生命。
总之,包法利夫人是福楼拜笔下深刻控诉现实的一个典型人物形象。
品读这部名著,我看到了19世纪中期法国社会中这个自毁的女人,她既不是坏女人也不是圣洁女人,而是一个“现实生活中的女人、一个复杂、丰满、不朽的文学形象。
自始至终,她的幻觉远远要比她的能力强大,对浪漫爱情和美好生活的憧憬和欲望蒙蔽了她,支配着她,令她透支了自己的能力和激情,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其实,她向往幸福,向往浪漫,向往全身心入的爱情,这没有错,错的是她那不切实际的幻梦,不断膨胀的欲望;错的是她那不相适宜的家庭环境;错的是她生存的那个残酷的社会环境。
掩卷之余,情不自禁地发出长长的叹息,被情欲灼烧的包法利夫人走向了毁灭,那被物欲烧灼的我们又该何去何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