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居山墙的研究

合集下载

绍兴建筑中的山墙和屋顶

绍兴建筑中的山墙和屋顶

台门斗
更多的台门则以姓氏命名,如 周家台门、寿家台门、杜家台 门等。
台门是宅舍的大门,由一个较小的空 间组成,,当地把这个空间称为“台 门斗”。台门往往设两道门,外道门 一般有两种做法:一是做四扇门,门 上横钉竹排,称竹丝排台门;二是做 两扇黑漆木门,石门框。进门不到三 步,又有一道门,中间两扇,左右两 边各一扇。平时多开入宅方向的右边 (多为东边)的一扇。家中有大事 (指婚丧寿庆等)才开正门。
除贫民住宅外,多建成台门式。 即前有台门斗,而后依次是天 井、堂屋、侧厢、座楼、园地, 组成一个独立的宅院。它的面 宽和进深则依住户身分、经济 和人口状况而定,宽有3开间 至7开间不等,深有2进至7进 之别。门斗大抵屋檐出沿,石 箍门框、石级台阶、两扇(或 四扇)乌黑实榀门。台门称呼, 有以姓氏为名的,有以官职为 号的,也有以建筑构造命名的。 有"绍兴城里十万人,台门足 有三千零"之说。
绍兴民居上的屋脊,多在屋脊的正中做出考 究精致的砖雕图案装饰。
几乎所有的民居,都做烟囱:方柱子,高高 的,洁白的石灰粉刷,顶上覆两片瓦,形成 “人”字形,防止雨漏入烟囱,烟则从“人” 字瓦的两边冒出去。在黑瓦屋顶上,显得很 突出。
绍兴建筑中饿空斗墙、石销墙
绍兴传统民居的外墙,多做成空心的砖墙, 叫“空斗墙”;比较考究的,在外墙的下部, 用的是石头筑成的墙,当地人叫“石销墙”。
绍兴有好多山,开采出来的石头,多为板状 的,可以用作建筑材料,筑墙、造桥、铺路 等。这种石板很符合砌墙的形状:长约3米, 宽近2米,厚约10厘米,一般是竖放三块叠起, 高近3米,两端均用开槽石柱,石板插入槽内, 销住,所以叫“石销墙”。这种墙既坚固又 安全。
绍兴建筑中的山墙和屋顶
绍兴的山墙有自己的特色,往往前后不对称。 前面做马头山墙,后面只是普通的山墙与屋 顶交接。

中国传统村落民居山墙的类型及样带分异

中国传统村落民居山墙的类型及样带分异

中国传统村落民居山墙的类型及样带分异刘小兰;杨立国;周健【摘要】选取位于110°E~116°E和28°N~32°N两条样带中的121个传统村落作为研究对象,运用中国传统村落申报资料、文献资料、网络资料和实地调研资料,对样带内样点村落民居的山墙进行类型划分并分析其空间分异.结果发现:①传统民居山墙可以分为人字形、马头形、锅耳形4大类9小类;②人字形山墙是中国传统村落民居山墙的主要类型;③从北往南、从西往东,山墙类型越来越丰富,马头形山墙主要集中安徽、浙江、江西三省,波浪形山墙主要分布在广东;④自然环境条件、地域文化背景、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制度差异是中国传统村落民居山墙分异的主要原因.【期刊名称】《衡阳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38)006【总页数】5页(P10-14)【关键词】传统村落;民居山墙;样带分异【作者】刘小兰;杨立国;周健【作者单位】衡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湖南衡阳 421002;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湖南衡阳 421002;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湖南衡阳 421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928.5截至到2015年,我国住建部公布了三批共2 555个传统村落,被誉为“传统文化的明珠”、“民间收藏的国宝”[1]。

何镜堂等提出了从建筑传统进行研究的寻根法[2]。

杨大禹进一步将建筑传统阐述为建筑形式、构件、符号、装饰色彩、材料工艺和建构技术[3]。

李慕寒则主张运用地域文化区的方法[4],沙润分析了影响我国传统民居建筑的自然地理背景及其自然观[5-6]。

刘沛林提出了景观基因的新方法[7],构建了传统村落景观基因的识别指标体系[8],以此为基础对中国传统聚落进行景观区划[9-10]。

有些学者探索GIS方法进行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11-14],然而被广泛运用于IGBP的样带法在传统村落的研究中较少涉及。

本文运用样带方法对中国传统村落的景观差异展开研究,以民居山墙作为视角,以期丰富传统村落景观差异研究的方法。

中国古建筑山墙PPT精品文档25页

中国古建筑山墙PPT精品文档25页

囤顶
中国古建筑的屋顶样式之一,其特征是屋顶略微拱起呈弧形,前后稍低、中央 稍高,房屋左右两侧山墙有的会凸出于屋顶,凸出部分会被砌成弧形。囤顶房 屋的排水效果较平顶佳,还可以防御风沙。主要是中国东北地区一带常用,由 于在冬天气候寒冷时常会下雪,这样设计的屋顶可避免过多的雪在房顶上堆积, 减少屋顶的载重量。
歇山式十字脊顶的北京故宫角楼
盔顶
盔顶是中国古建筑的屋顶样式之一,其特征是没有正脊,各垂脊交会于屋顶正 中,即宝顶。在这一点上,盔顶和攒尖顶相同,所不同的是,盔顶的斜坡和垂 脊上半部向外凸,下半部向内凹,断面如弓,呈头盔状。盔顶多用于碑、亭等 礼仪性建筑。 南宋人所作的《宫苑图》(传为唐朝人所作)中就有盔顶建筑。现存最大的盔 顶建筑是湖南的岳阳楼。
庑殿顶
即庑殿式屋顶,宋朝称“庑殿”或“四阿顶”,清朝称“庑殿”或“五脊殿”,日语称寄 栋造(假名:よせむねづくり)是中国、日本、朝鲜古代建筑的一种屋顶样式。在中国是 各屋顶样式中等级最高的,高于歇山式。明清时只有皇家和孔子殿堂才可以使用。唐朝时 和日本也见于佛寺建筑。但在福建沿海地区和琉球的民居为了防风而采用庑殿顶。
歇山顶分单檐和重檐两种,所谓重檐,就是在基本歇山 顶的下方,再加上一层屋檐,和庑殿顶第二檐大致相同。例 如天安门、故宫的太和门、保和殿、乾清门,妙应寺山门、 智化寺智化殿、台北府城北门则为单檐歇山顶。
在中国古代,建筑屋顶的样式有严格的等级限制。其中 重檐歇山顶等级高于单檐庑殿顶,仅低于重檐庑殿顶,而单 檐歇山顶低于单檐庑殿顶,只有五品以上官吏的住宅正堂才 能使用,后来也有些民宅开始使用歇山顶。
山墙
简介
歇山顶,即歇山式屋顶,宋朝称九脊 殿、曹殿或厦两头造,清朝改今称, 又名九脊顶。为中国古建筑屋顶样式 之一,在规格上仅次于庑殿顶。歇山 顶亦有传入东亚其他地区,日本称为 入母屋造。

文化基因-马头墙

文化基因-马头墙
中国建筑文化基因—马头墙
一、山墙简介 二、山墙的地域性发展 三、马头墙的哲学思想 四、马头墙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
山墙简介
源起 作为建筑学大四的学生,去过几个古村落写生
和调研,看到为了商业新建的带有马头墙的建筑,把 它直接照搬,大多显得格格不入甚至给视觉上带来不 舒服的感觉。河坊街、西塘等景点以及打着怀古特色 的一些住区也有此情况,乱安山墙。由此,想探究, 旧时山墙是如何与各地相适应的,怎样才能把它恰当 运用在现代建筑中呢?
山墙的地域性发展
湖北民居封火山墙
湖北民居中做封火山墙的房屋很常见,山墙伸出屋脊, 使得房屋的造型有了很大变化,除了立面墀头处常做装饰 之外,山面的墙头形式也很多样。湖北民问常见的封火山 墙形式有叠落式、云纹式、弓背式等。
(1)叠落式山墙即俗称的而层层叠落,是最常见的“马头 墙”,特点是山墙高出屋面,并随屋面的坡度最普遍的山 墙做法。
有民谣言“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 往外一丢。”徽州山多地少,外出谋生是人们 最常见的选择。老弱妇孺留守家中,对在外谋 生亲人的思念都化成对马头墙的遥望。
山墙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
文化建筑
叠落山墙——苏州博物馆的墙体设计,采用了传统马头墙的元素,组成错落有致的叠落山墙,新馆由于屋顶 与传统屋瓦结构相异而与传统马头墙有所区别,但是它们在这种墙体的动态美表现上是一致的。贝聿铭 对传统的马头墙进行了一些改变,沿用了传统符号特征,抽象变通的运用,追求神似而不是简单地在形式上 模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贝氏马头墙”。
徽州文化
徽州是程朱理学的发祥地。 官商士民对封建风水文化顶 礼膜拜
马头墙特点
轮廓有序且有层次感
徽州因地势原因,“力耕所 因陋就简,就地取材,采 出,不足以供”,勤俭节约 用徽州地方材料

大理白族民居传统山墙图案造型分析

大理白族民居传统山墙图案造型分析

大理白族民居传统山墙图案造型分析作者:刘洋朱海昆来源:《商场现代化》2010年第27期[摘要]云南地区少数民族众多,各民族具有不同民族风俗和生活习惯,大理白族作为白族的主要聚集地,具有白族特色的民居建筑成为当地的一大特色。

简述大理白族民居中传统山墙的图案运用和造型分析等艺术特点,并以白族山墙的吉祥图案造型为重点分析。

[关键词]白族山墙图案造型艺术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地区较为久远的少数民族之一,大理作为白族的主要聚集地,这里历史悠久文化产物丰富多彩,人们多以农耕种植经商打渔为生,生活富裕经济稳定。

白族民居成为当地人们彰显地位和财富的象征,所以白族人民积极工作积累财富并不断建造自己的美好家园,修建气派而华丽的白族建筑。

具有白族传统特色的建筑艺术,以其独特的形式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内涵,是白族民族文化长期积淀和传承的结果,它不单单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结晶,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从某些方面来看,中国传统民族建筑就是传统技术与民族艺术的综合体,把中国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渗透传建筑艺术的方方面面,尤其是以各种表现生动、简洁、装饰味强的图案化造型语言表现在建筑的山墙上,借助绘画装饰艺术来增添民居建筑魅力,强调建筑的视觉艺术魅力,提高白族民居的观赏性。

山墙图案被勤劳手巧的白族人民运用在民族建筑艺术上并不断传承,它逐渐成为镇宅辟邪、装饰房屋、传承民族文化的装饰符号和象征图案,并具有着深刻的民族文化内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具有白族民族特色的传统建筑正在被现代建筑文化所影响和冲击,正面临着变迁、转型、甚至是消亡的危险。

因此在当下这个民族文化渐失的环境氛围中,我们应该加强对民族传统建筑的保护和传承,加强对传统建筑山墙装饰艺术的研究,把握传统山墙的图案运用和造型分析等艺术特点。

一、独具特色的白族传统建筑山墙彩绘山墙是房屋两侧的承重墙,由于墙的顶部呈三角形,与山的形状相似,故称“山墙”。

山墙是建筑物不可或缺的构件之一,是白族民居中一个富于装饰性的部位,白族民居的山墙一般采用人字形的形制山墙,多为硬山。

浅析秭归县凤凰山古民居群山墙装饰艺术

浅析秭归县凤凰山古民居群山墙装饰艺术

Vo l | 29No . 8 Aug . 201 3
浅析秭归县凤凰 山古 民居群 山墙装饰艺术
王 颖。 董 可 木
芜湖 2 4 1 0 0 0 ) ( 安徽 工程 大学 艺术 学院 ,安 徽

要 :三峡地 区传统建筑 中的山墙具有显著的地域特征 ,而湖北省秭归县凤凰 山古 民居群 的山墙更具 有典 型代表意

骱l 格 群
山形或兰船矩
1 1 6一
江三峡流域 ,凡其建筑 的山墙墙帽为如意或其他 曲线之形
统峡江 民居群. 但是 1 9 8 5年 6月 , 新滩北岸发生 巨大 滑坡 , 近千间老屋被推进江中 ,而南岸残 留的几十 间老屋也 由于 三峡工程的需要而被拆毁或拆迁. 现在新滩仅存最 具代表性
的江渎庙 、 郑万琅老屋 、 彭树 言老屋等文物建筑 已经搬 至秭
最 具 三 峡 特 点 的 山墙 形 式 了 ,这 种 山 墙 上 端一 般 有 2 - 4段
墙形式 , 大大丰富 了建筑的轮廓线 , 给人 以强烈 的视觉感染
力.
新滩古 民居群为三峡地 区天井合院式 民居 的典型代表.
新滩位于长江西陵峡西段 ,地处牛肝马肺峡与兵 书宝剑峡
弧形或半圆形组成 , 形似衮龙 卧伏在 山墙之上 , 同时垂脊多 用数层小青 瓦堆叠而成 , 颇似龙身之龙鳞 , 这种形式的山墙
还 有一 种 为 “ 人” 字 形 山墙 , 山墙 的天 际线 比较 柔 美 , 透 着 些
封火 山墙在南 方被称为 “ 马头墙 ” , 其 主要 的功能顾名
思义就是当发生火灾 时能有效 的隔断火路 ,防止火势 的蔓 延. 天井式住宅 大多是矩形平面 , 它 的木 构架 紧紧地被坚实

云南传统民居山墙立面构造名称

云南传统民居山墙立面构造名称

云南是我国著名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之一,这里的传统民居建筑风格独特,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特别是其山墙立面构造,不仅在建筑形式上有着独特的设计,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针对云南传统民居山墙立面构造的名称进行探讨,希望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些传统建筑的美丽与魅力。

一、飞檐飞檐是云南传统民居山墙立面构造中常见的元素之一。

它一般以木材或石材为材料,用来支撑屋檐,并且在设计上常常呈现出精美的雕刻和装饰,展示了传统手工艺的精湛技艺。

飞檐的形状各异,有的呈弧形,有的呈直线,还有的呈斜线,每种形状都有其独特的寓意和象征意义,是云南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马头墙马头墙是云南传统民居山墙立面构造的一种特色装饰。

它一般位于房屋的正中心,以石材或砖块砌筑而成,形状酷似马的头部,因而得名。

马头墙不仅具有装饰性的作用,更象征着家庭的团结与昌盛,是人们信仰和文化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情感和传统习俗。

三、斗拱斗拱是云南传统民居山墙立面构造中常见的一种形式。

它一般由石材或木材雕刻而成,用来支撑屋檐和加固建筑结构。

斗拱的设计精美独特,常常展现出华丽的装饰图案和精湛的工艺技巧,体现了云南传统建筑艺术的高超水平。

斗拱不仅具有实用性,更是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云南传统建筑的一大亮点。

四、廊柱廊柱是云南传统民居山墙立面构造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支撑和装饰的双重作用。

它一般由石材或木材制成,常常做成精美的雕刻图案,展现出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

廊柱的形状和样式各异,有的呈方形,有的呈圆形,还有的呈多边形,每种形式都有其独特的寓意和象征意义,是云南传统建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五、檐角檐角是云南传统民居山墙立面构造中的重要装饰元素。

它一般以石材或木材雕刻而成,用来点缀屋檐和增加建筑的美感。

檐角的设计多样,有的呈动物形状,有的呈花草图案,还有的呈人物造型,每种造型都展现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云南传统建筑中的重要艺术表现形式。

六、镂窗镂窗是云南传统民居山墙立面构造中的代表性装饰元素。

大理白族民居传统山墙图案造型分析

大理白族民居传统山墙图案造型分析

教 崇 拜 ,人 们 期 盼 生 命 繁 衍 、富 贵 康 乐 、祛 灾 除祸 等 吉 祥 象 征 意
愿 ,正是 由于人 们对 美 好 生活 的 向往 和企 盼 , 由人 们 对这 种 “ ” 意
白族 民居 中一个 富于 装饰 性 的部 位 ,白族 民居 的 山墙 一般 采用 人字 形 的形 制 山墙 ,多 为硬 山。 一般 都有 腰 带厦 ,厦 可 以减 少 雨水 冲刷 墙面 。厦 以上是 山尖 部位 ,白族 民族 的石墙 粉成 白色 ,对 外墙 进行 装饰 ,其 装饰 集 中在 山尖及 后墙 檐 下。 勤 劳 的的 白族人 民进 行 民居 装饰 的时候 ,在 山墙 的 山尖部 分绘
的 向往 ,才使 得 “ ”代 代 相 传。 白族 人 民希 望充 分 地接 受 大 自然 形
的恩 惠和 庇护 ,抗拒 自然灾 害 的威 胁 ,达 到人 与 自然 的 谐 ,抵御 鬼怪 灾难 的侵 袭 ;对 生活 和 自己 家园 热爱 和美 好环 境 的向往 。
白族 民 居在 装饰 方面 具 有着 丰 富 的文 化 内涵 ,在 山墙 的 彩 画 制规 整精 致 装饰 图 案 ,白族人 民俗称 为 “ 山花 ”。 这些 山墙 图案有 装饰 上 技 艺 精 湛 、寓 意 深 刻 、图 案 纹 样 丰 富绚 烂 、异 彩 纷 呈 、气
色 的 建筑 艺术 ,以其独 特 的形 式承 载 着丰 厚 的文 化 内涵 ,是 白族 民 向往 。 在 白 族 民居 中,山 般还用黑 、
族 文 化长 期积 淀和 传承 的 结果 ,它不 单单 是 中 国传统 建筑 艺 术 的结
晶 ,还 是 中国传 统 文化 的精髓 。
的综合 体 ,把 中 国民族 博 大精 深 的文 化 内涵渗 透传 建 筑艺 术 的方 方 面 面 ,尤 其是 以各 种表 现 生动 、简 洁 、装 饰味 强 的 图案化 造 型语 言

黔东南传统民居调研报告

黔东南传统民居调研报告

黔东南传统民居调研报告黔东南传统民居调研报告黔东南地区位于中国的贵州省,这里是一个拥有丰富民族文化和传统民居的地方。

在进行调研期间,我深入了解了黔东南传统民居的特点和文化背景。

黔东南地区的传统民居通常以木材和土坯建造,这样的建筑材料能够在山地环境中提供良好的隔音和保温效果。

传统民居以平房为主,多为两层或三层,底层一般用来居住或储存物品,上层则用来居住或做客房。

传统民居的建筑风格特点是简约而又实用,不追求豪华和奢华,更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

黔东南传统民居的屋顶多采用山墙式,一侧较高的山墙可以遮风挡雨,保护居民免受自然灾害的侵害。

而屋顶的坡度设计得比较陡峭,这有助于雨水的迅速排走,避免积水导致屋顶损坏。

此外,传统民居的门窗设计也有特定的功能,密封性好,可以防止寒风和噪音的侵入。

在黔东南地区,传统民居不仅是居住的空间,更是民族文化的载体。

传统民居的装饰和家具通常都代表着特定的民族特色。

比如,在布依族传统民居中,墙壁和门窗的装饰十分独特,以听枪石和彩色玻璃为主要材料,往往绘制着寓意吉祥和幸福的图案;在苗族传统民居中,花格子窗是一个常见的装饰元素,它们可以起到遮雨和通风的作用。

通过这次调研,我了解到黔东南传统民居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是居住的地方,更是传递民族文化和历史的重要载体。

传统民居的建造和装饰都体现了民族特色和独特之处,它们见证了这片土地上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推进,黔东南地区的传统民居正在面临着许多挑战。

一方面,年轻一代对传统民居的兴趣减少,更倾向于选择现代化的住房形式;另一方面,城市化进程带来了土地利用的改变,使得传统民居逐渐被现代建筑所取代。

因此,保护和传承黔东南的传统民居文化变得尤为重要,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总而言之,黔东南传统民居是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我相信,只有通过保护和传承,才能让这些传统民居的美学价值得以延续,并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到它们的独特魅力。

山墙——精选推荐

山墙——精选推荐

⼭墙⼭墙⼭墙就是建筑的侧⽴⾯墙体,通常也叫冷⼭。

靠⼭墙的房间往往保暖性差。

墙体的种类应该按不同的性质分类。

墙体按承重体系分类分为:承重墙体,⾮承重墙体(隔墙),⾃承重墙;按墙体材料分类可分为:砖墙、砼强、玻璃幕墙、板夹泥墙;按墙体位置可分为⼭墙是建筑两个侧⾯上部成⼭尖形的横墙,也称作规壁、鹅头、栋头、圆仔头、归壁、⼤规壁,⽽“规”字是指弧形的曲线。

此外⽇本史学家藤岛亥治郎在其《台湾の建筑》⼀书中将这种结构称为马背,有可能是“马脊”都有⼭墙,它的作⽤主要是与邻居的住宅隔开和防⽕。

在中国长江⼀带,常有阶梯状的封⽕⼭墙,⼜称“马头墙”,其⾼度⾼过了屋⽡。

基本介绍 俗称外横墙 沿建筑物短轴⽅向布置的墙叫横墙,建筑物两端的横向外墙⼀般称为⼭墙。

古代建筑⼀般都有⼭墙,它的作⽤主要是与邻居的住宅隔开和防⽕。

⼭墙形制⼭墙有三种形制,⼀是⼈字形,⽐较简洁实⽤,修造成本也不⾼,民间多采⽤。

⼆是锅⽿形,线条优美,变化⼤,实际上它是仿照古代的官帽形状修建的,取意前程远⼤,因它的形状像铁锅的⽿朵,民间俗称镬(锅)⽿祠堂庙宇的⼭墙上,⼀般百姓的住宅也常运⽤,绵纶会馆等建筑为典型的锅⽿形⼭墙。

三是波浪形。

造型起伏有致,讲究对称,起伏多为三级,实际是锅⽿墙的变形,更像古代的官帽,百姓基本不⽤。

在⽐较⼤的建筑锅⽿形⼭墙⼀起出现在群落⾥,尤显风姿。

⼭墙分类 ⼭墙分:内⼭墙、外⼭墙与排⼭墙也叫排⼭。

假如你在乡下你可以知道内⼭墙是指每个房间与房间之间的墙,它⼀般与前后墙成丁字形;外⼭墙是指在外⾯能看到的墙但前后墙不算,如:⼀房屋是门朝南,则东西⼭墙就是⽼式房⼦,房间与房间是⽤⽊头或⽔泥柱⽴起来,再⽤砖进⾏砌筑起来的那就叫排⼭墙。

⼭墙之间距离较短,⽐纵墙适合做为承重墙。

沿建筑物短轴⽅向布置的墙叫横墙,建筑物两端的横向外墙⼀般称为⼭墙。

古代建筑⼀般都有⼭墙,它的作⽤主要是与邻居的住宅隔开和防⽕。

⼭墙有三种形制,⼀是⼈字形,⽐较简洁实⽤,修造成本也不⾼,民间多采⽤。

(整理)传统民居山墙的研究

(整理)传统民居山墙的研究

传统民居山墙的研究0引言山墙,俗称外横墙,端墙。

沿建筑物短轴方向布置的墙叫横墙,建筑物两端的横向外墙一般称为山墙。

传统建筑一般都有山墙,它的作用主要是与邻居的住宅隔开和防火。

山墙由下至上分别为下碱,上身,山尖三部分。

山墙上依据地域与民族习惯的不同,开设了门窗,阳台等功能性和符号性的构造,丰富了山墙的立面元素,形成了不同的立面趣味。

一般房屋都是“长条形”的,例如,坐北朝南,则习惯称南北二墙为“大士墙”,称东西二墙为“山墙”。

传统民居多为木结构屋盖,也就是“坡屋面”,两坡出水的屋檐在南北墙,东西二墙的立面看起来像一个小山尖,故称之为“山墙”。

1 山墙的分类1.1山墙有三种形制,一是人字形,比较简洁实用,修造成本也不高,民间多采用,在墙头上会有些雕塑和装饰性构件。

二是锅耳形,线条优美,变化大,实际上是仿照古代官帽的形状修建的,取意前程远大,因它的形状像铁锅的耳朵,民间俗称锅耳墙。

锅耳墙不但大量用在祠堂庙宇的山墙上,一般百姓的住宅也常运用。

三是波浪形。

造型起伏有致,讲究对称,起伏多为三级,实际上是锅耳墙的变形,更像古代的官帽,百姓基本不能用。

在比较大的建筑群中它和人字形的山墙,锅耳形山墙一起出现在群落里,尤显风姿。

1.1.1人字型山墙又有两种情形:一是山墙高出坡屋面的,其坡屋顶称作硬山;另一种是屋顶伸出来把山墙盖住,其屋顶称作歇山。

南方古建筑和乡土建筑中有一种常见的山墙,位于房屋的两头,墙头高出屋顶之上,其建造过程是先将房屋两边的山墙用青砖向上垒砌,使之高出屋面超出屋脊,然后用水平状的山墙檐封顶,墙脊覆黛瓦,墙体高度循屋顶坡度向下逐层跌落,两侧呈阶梯状,墙面涂抹白灰,墙角微微上翘,形似高昂的马头,人们习惯地称之为马头墙。

它是民众用来防控火患的治火措施,故也称封火山墙。

1.1.2马头墙形制的多样化,主要体现在墙脊的多檐化和座头(马头)的造型方面。

马头墙厚度20—30厘米,砖石垒筑,以小青砖为主,墙体高度随屋顶坡度层层跌落,立面轮廓呈阶梯状,墙脊呈水平带翘角面或圆弧面(图一—二),圆弧面较少。

湘南地区传统村落建筑装饰特征研究——以湘粤古道坳上村为例

湘南地区传统村落建筑装饰特征研究——以湘粤古道坳上村为例

2020·12湘粤古道始建于秦朝,具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起于郴州,止于宜章。

《郴州志》记载,秦朝远征南越,湘粤古道由此初步形成,至汉朝,经桂阳郡太守大规模的改造,形成了至今沿用了两千多年的湘粤古道。

湘粤古道在古代是一条连接中原与岭南地区的交通要道,也称“骡马古道”。

坳上村始建于南宋时期,当地地形以丘陵和山地为主,郴江河上游从坳上村北面自西向东流过。

坳上村东面为平地,西靠青山。

湘粤古道位于坳上村西面10公里之外,其在交通上的重要地位使得坳上村逐步成为了“地主”之都与粮食买卖中心,促进了当地的商业贸易和对外文化交流。

一、村落历史文化与建筑特征(一)历史背景坳上村主要以李氏村民为主。

《湘南李氏通谱》第九卷记载:“李氏谦公盖甫生宋宁宗庆元六年(1201年),后避乱隐居郴邑秀才乡。

”坳上村始建于南宋时期,坳上村的李氏发展已有800年的历史。

在明清时期,坳上村因毗邻湘粤古道,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较大,经济发展较快,村民财力雄厚。

为改善住房条件,当地人拆除旧房建新房。

现如今,坳上村留下来的建筑主要具有明清鼎盛时期湘南民居的特点,本文主要对现存的民居建筑进行研究。

(二)村落布局坳上村的选址布局按照风水学中的“枕山、环水、面屏”的选址原则,建筑依山而建,北面临水。

村内分为上湾头与下湾头,上湾头位于整个村落的西部,是坳上村的发源地,主要建有古井、古宗祠,房屋坐南朝北。

下头湾地势相对于上头湾低三至四米,有三处石阶相连。

下头湾以古建筑群为主。

上头湾因地势或者路况等原因,房屋坐南朝北,反映出古人因地制宜的科学规划。

坳上村内现存古建筑中有64幢清代建筑、3幢明末建筑,房屋以两层砖木结构为主。

古建筑格调统一,规划整齐,房屋与青板石呈“井”字形分布。

(三)公共空间以及单体建筑湘南地区传统民居多是清代留下来的民居,坳上村建筑群多是清代风格古建筑群,有马头墙、硬山顶。

坳上村建筑外形为四边形,建筑平面有明显的中轴线,并且严格地依中轴线从前到后建造。

闽南潮汕建筑五行山墙元素办公用品设计研究

闽南潮汕建筑五行山墙元素办公用品设计研究

16艺术家The artists在众多的传统文化类别中具有地域性特征的传统建筑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传统建筑文化体现了地域性的民风民俗、传统的装饰手法以及其精湛的工艺。

众所周知,传统建筑文化拥有相当丰富的文化内涵,福建闽南地区与广东潮汕地区地理位置相邻,部分建筑风格相互贯通,有着不同于其他地域的独特建筑风格。

桌面办公产品受各类潮流的影响,形成多样的产品特色,并贯穿于日常办公活动中,是办公活动中最能够体现自身特色的产品。

如何让人们通过桌面办公用品了解闽南潮汕传统建筑文化是本文所要研究的内容。

一、闽南潮汕传统特色建筑福建闽南地区与广东潮汕地区地理位置相邻,现存的传统建筑不仅有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的大型府邸,也有粗犷雄伟、聚族而居的土楼群,还有许多坐落在山坳林间、环境优美、空间布局富有变化的民居建筑聚落[1]。

两地建筑风格互通,样式丰富,造型独特。

例如,闽南地区的永定土楼、蔡氏古故居、大厝红房子等;潮汕地区的龙湖寨、道韵楼、三饶城隍庙等。

两地众多的建筑文化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屋脊文化,而屋脊又分为燕尾与马背两种类型。

马背山墙中的五行山墙又极具特色。

五行山墙是以“金、木、水、火、土”五种样式来装饰的山墙,它们的特点以及代表性建筑如下:“金形圆而足阔”代表性建筑有南安漳州蔡氏古民居等;“木形圆而身直”代表性建筑有漳浦六鳌村古厝等;“水形平而生浪”代表性建筑有梅州南华又庐等;“火形尖而足阔”代表性建筑有厦门大学宿舍等;“土形圆而体秀”代表性建筑有惠东溪美古民居等。

二、建筑山墙的五行元素特色山墙作为重点装饰,发展出各式不同的山墙。

其中最有特点的归属“五行山墙”。

闽南潮汕民居建筑不仅受政治经济、地理环境的影响,当地传统文化也是影响其建筑历史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两地民居建筑受海洋文化与风水文化的结合,从而形成独具地域特色的风水学说。

“五行山墙”依照山墙顶端的形状进行分类,同时受阴阳五行说的影响,民居将山墙顶端的形状分为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类型。

一篇文章看懂南北方古建筑山墙的讲究

一篇文章看懂南北方古建筑山墙的讲究

⼭墙剖⾯图,出处:三坊七巷官微在明、清代的中式古建筑中墙体的宽度、⾼度及上部马鞍墙造型等,是由建筑内部平⾯布局⽽衍⽣出的⽊构梁架予以确定。

不论是⼭墙还是院墙,结构上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由下⾄上分别为墙基、墙⾝及墙帽。

1⼭墙可分为三部分。

墙基⽤⽩⽯⼲砌,上下有收分,剖⾯状似马蹄。

通常的⼭墙基采⽤乱⽑⽯⼲砌(全部⽤条⽯砌筑的占少数),前后转⾓处⽤条⽯砌筑,埋在地下部分根据地质⽽定,通常在50~80㎝之间。

墙基的砌法如图2所⽰,内外两层乱⽑⽯,⽤传统的错缝砌法予以⼲砌,⾯层须经錾凿⼀⾄⼆遍。

⼭墙剖⾯图,出处:三坊七巷官微墙⾝多为夯⼟结合青砖的做法。

墙⾝下部通常为65㎝,上部宽度不⼀,收分尺⼨约为10㎝。

墙⾝的青砖墙体为主要受⼒部分,⽤于转⾓、中部较⾼的马鞍墙及门框周边,为节省⽤料,砖墙内部中空,两侧⽤单⽪浑⽔青砖垒砌,空余处⽤垃圾⼟混合⽡砾、瓷砾予以层层夯筑。

内墙⾯层粉壳灰,屋⾯以上粉乌烟灰;外墙⾯粉乌烟灰,寺、庙等建筑外墙粉红灰。

出处:宝墨园唐卡馆鲎页形墙帽。

在墙⾝顶部⽤青砖叠涩(即砖向外出檐)成⼆层砖拱(底部裸⾯,侧部抹乌烟灰,起滴⽔线作⽤),承托上部的墙帽。

墙帽的样式造型来源于鲎,⼜称作鲎页形,即在墙头上⽤黄⼟堆筑夯实成形后,表层覆七⽚⽡,帽脊压青筒⽡,各⽡⽚间⽤乌烟灰勾缝⽽形成的墙帽。

2⼭墙的作⽤⼭墙的作⽤南⽅明、清时期的古建筑,以穿⽃式⽊构架为主流,以硬⼭顶与悬⼭顶为常态,在形制上存在着平⾯布局宏⼤、建筑空间⾼⼴,利于通风、采光、采阳等特点。

在村落或古城中,⼀条街巷的两侧由多落并排建筑组成,悬⼭顶的建筑难以满⾜结构布局及功能上的要求,为此硬⼭顶的建筑占据了主导地位。

硬⼭顶的建筑是在悬⼭顶建筑的基础上,两侧配以⾼⼤的风⽕⼭墙,各进前后多设有院墙。

有了⼭墙的阻隔,各落之间可共⽤墙体,墙上开的众多边门⼜可互通,极⼤程度地达到了防风、防⽕、防盗以及⼈员疏散的功能。

在硬⼭⼭墙墙根处、屋⾯转⾓处都设置了排⽔沟以利排⽔,从⽽更有⼒地保障了建筑的安全与使⽤。

山墙的名词解释

山墙的名词解释

山墙的名词解释山墙(shan qiang),又被称为“盲墙”或“矮墙”,是建筑设计中常见的一种墙体构造,具有一定的功能和美学价值。

在建筑学中,山墙起到隔离空间、增加隐私和保护建筑的作用,并且常常被用于表现建筑的美感与风格。

一、追溯历史,山墙的起源山墙的起源可追溯到古代中国的传统建筑中。

早在战国时期,山墙就已经开始出现在宫殿、庙宇等建筑中。

而在明清时期,山墙的使用逐渐扩展到民居和园林中,成为了一种常见的建筑元素。

山墙的设计与布局充分考虑了室内空间的隐私和安全性,将房间区分开来,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小天地。

二、山墙的功能和意义1. 隔离与保护:山墙作为围合空间的墙壁,能够有效地隔离不同功能区域,保护室内私密性和安全性。

特别是在高密度的城市建筑中,山墙能够屏蔽外界的噪音和干扰,为居民提供一个静谧的居住环境。

2. 空间划分:山墙的设计可以将室内空间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域,比如将客厅与餐厅分开,或是将卧室与书房分隔。

这种灵活的划分方式提高了室内空间的使用效率,使得不同功能的区域有明确的边界。

3. 寓意与象征:在传统文化中,山墙也具有深厚的象征意义。

山墙所象征的山水山水环抱,意味着家宅的安康与吉祥。

山墙的设计还常常融入宗教信仰或是文化符号,体现出主人的审美取向和对生活价值的追求。

三、山墙的设计与美学1. 动静结合:山墙的设计注重空间感的变化和节奏感的处理。

有时候,山墙的高度会随着墙体的延伸不断升高,以表现出动感和层次感。

而在另一些情况下,设计师会利用山墙的宽度和材质变化来形成静谧的氛围和纵深感。

2. 形式与装饰:山墙的设计形式丰富多样,可以是简洁的线条构成,也可以是复杂的浮雕和雕刻装饰。

传统的山墙常常采用红墙灰瓦的形式,以突显古典美感。

而现代建筑中的山墙则更注重简约、现代感,常常采用玻璃、金属等材料,以增加时尚感和轻盈感。

3. 光影交错:山墙的设计还可以通过光影变化来丰富建筑的美感。

在特定的设计中,山墙会设置开窗或透光的装饰材料,使得室内光线与山墙的线条产生交错和变幻,营造出独特的氛围与视觉效果。

古建筑山墙的做法

古建筑山墙的做法

古建筑山墙的做法一、确定山墙的位置和高度在古建筑中,山墙的位置和高度是非常重要的,它们不仅影响到建筑的整体外观,还涉及到建筑的功能和安全性。

因此,在开始山墙施工前,需要仔细研究建筑的整体布局、功能需求以及环境因素,从而确定山墙的具体位置和高度。

在选择位置时,需要考虑建筑的结构、功能、美观等方面因素,使山墙能够与建筑整体协调一致。

在确定高度时,需要考虑建筑的层高、屋顶形式等因素,确保山墙的高度合适且符合建筑规范要求。

二、选择合适的材料山墙的材料选择要根据当地资源和环境条件来确定。

常见的材料包括砖、石、土等,每种材料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例如,砖材适用于一般的民用建筑和园林建筑;石材适用于大型的宗教建筑和纪念性建筑;土坯则适用于一些传统的民居建筑。

在选择材料时,需要考虑到材料的质地、颜色、耐久性等因素,以确保山墙的质量和外观效果。

同时,还需要考虑到材料的环保性、可持续性等因素,以符合现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

三、设计山墙的形状和装饰山墙的形状和装饰是古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影响到建筑的外观效果,还涉及到建筑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因此,在设计山墙时,需要考虑建筑的传统风格和功能需求。

在形状方面,可以根据建筑的整体风格来确定山墙的形状,如方形的硬山顶、圆形的悬山顶等。

在装饰方面,可以采用传统的雕刻、绘画等手法来增加山墙的艺术效果和文化内涵。

同时,还需要考虑到山墙的实用性和耐久性,以确保其能够长期保持美观和使用价值。

四、制定施工计划在确定了山墙的位置、高度、材料、形状和装饰后,需要制定详细的施工计划。

这包括施工队伍的选择、材料的采购、施工工艺的确定等方面。

在选择施工队伍时,需要选择有经验、技术熟练的队伍,以确保施工质量。

在材料采购时,需要根据材料的特点和质量要求进行选购。

在施工工艺方面,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传统工艺或现代技术,以获得更好的施工效果。

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加强质量监督和管理,确保施工质量和安全。

东阳传统民居的研究与展望

东阳传统民居的研究与展望

结 晶 ,是 河姆渡建筑 文化与 中原 儒家道德 文化 的完 美结合。前 者表现于杆 栏式构架 ,后者表现于 装
饰 、题 材 及 美 学 追 求 。
1 东 阳传 统 民居 的发 展 进 程 .
东 阳 传 统 民 居 是 从 江 南 地 区原 始 人 类 的巢 居 方式 发 展 而 来 , 是 河 姆 渡 建筑 文 化 的传 承 与 发 展 。
l o sf r r o in v t et p so o g a g f l e ie c . o k o wa dt o ai y e f n v D n y n ok r sd n e
Ke r s Qig h i o avn ; 1 o ms ; p nh u e ;“ n y n o p ywo d : n s u wo dc rig “ 3ro ” “ e to s” Do g a gGru ”
东阳人在京城建设中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体会了酬劳和技能的价值促进了建筑木雕竹编制桶灰塑制粽裁缝等70多种手工业和东阳帮队伍的发展壮大为东阳帮以后走出本土跨县跨省去谋生提供了观念和技术实力准备
Ca e fF mo sCi rt cin s so a u t Po e t y o
东 阳传 统 民居 的研 究 与展 望
嵌头 、夏楼 等 。极 少数 多姓聚居 的村 落 ,也
不 是 杂 姓 混 居 ,而 是 隔 溪 ,隔 巷 分 片 而 居 ,
以 溪 南 、 溪 北 ,巷 东 、 巷 西 等 称 之 。 所 以 ,
东阳 的村落都 由若 干 建筑 群 落构 成 ,建筑群
落 又 由 若 干 单 体 建 筑 组 合 而 成 。 除 宗 祠 、 厅 堂 、 住 宅 、 庙 阁 、 亭 桥 外 , 更 有 河 溪 、 池 塘 、水 井 、广 场 等 与 之 配 套 。 ( 单 体 建 筑 2) 东 阳 传 统 民居 以 “ ” 为单 位 , 以 “ 间 间 3 头 ” 为 基 本 单 元 ,以 “ 3 头 ” 为 典 型 三 合 1问 院 ( 图2),这 也 是 单 体 建 筑 的基 本 模 式 。 如 此 外 ,还 有 “ 间 头 ” 、 “ 问 头 ” 、 “ 间 7 9 1 1

中国古建筑知识——山墙

中国古建筑知识——山墙
闽南广东潮汕马祖金门以及台湾之民居将山墙与五行相结合将山墙赋予了风水的意义同时也使建筑形态更加丰富倍增美感
中国古建筑知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山墙
山墙 建筑构件名。亦称为“山”。房屋建筑的左右两边之墙的上端与前后屋顶间的斜坡,形成一个三角形,
似古体“山”字,故称“山墙”。 山墙一般称为外横墙,是指沿建筑物短轴方向布置的墙叫横墙,建筑物两端的横向外墙一般称为山
墙。古代建筑一般都有山墙,它的作用主要是与邻居的住宅隔开和防火。
马头墙 徽派建筑中的马头墙,一般指上部高出屋面的山墙,也称封火墙、风火墙。形式上,有一颗印式、
复合曲线式、人字式、猫拱背式、五岳朝天式、叠落山墙、观音兜式等。
闽南、广东潮汕、马祖、金门以及台湾之民居,将山墙与五行相结合,将山墙赋予了风水的意义, 同时也使建筑形态更加丰富,倍增美感。
欢 迎 关 注 源流传统的当代景观建筑报道

传统民居山墙处理方案

传统民居山墙处理方案

传统民居山墙处理方案
传统民居山墙处理方案【内容简介】
山墙是传统民居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处理方案对于整个建筑的外观和风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传统民居山墙处理方案。

1. 外墙彩绘:利用彩色涂料或传统颜料对山墙进行彩绘,可以选择花鸟、山水或其他传统图案作为主题,营造出浓厚的民族风情。

2. 木雕花饰:在山墙上使用传统的木雕花饰,如龙、凤、花卉等,可以增加建筑的艺术价值,同时展现传统建筑工艺的精湛技巧。

3. 石雕装饰:运用石雕技艺,将各种纹饰、虎头、狮子等雕刻于山墙上,使整个建筑显得雄伟庄重。

4. 砖雕镂空:通过砖雕创作,将具有传统意义的图案或文字镂空于山墙上,形成独特的视觉效果。

5. 灰葫芦工艺:利用传统的灰葫芦工艺,在山墙上进行装饰,给建筑增添独特的质感和立体感。

以上是几种常见的传统民居山墙处理方案,每一种方案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艺术价值,选择适合自己建筑和地域特色的方案,可以使传统民居更加具有文化内涵和历史韵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民居山墙的研究0引言山墙,俗称外横墙,端墙。

沿建筑物短轴方向布置的墙叫横墙,建筑物两端的横向外墙一般称为山墙。

传统建筑一般都有山墙,它的作用主要是与邻居的住宅隔开和防火。

山墙由下至上分别为下碱,上身,山尖三部分。

山墙上依据地域与民族习惯的不同,开设了门窗,阳台等功能性和符号性的构造,丰富了山墙的立面元素,形成了不同的立面趣味。

一般房屋都是“长条形”的,例如,坐北朝南,则习惯称南北二墙为“大士墙”,称东西二墙为“山墙”。

传统民居多为木结构屋盖,也就是“坡屋面”,两坡出水的屋檐在南北墙,东西二墙的立面看起来像一个小山尖,故称之为“山墙”。

1 山墙的分类1.1山墙有三种形制,一是人字形,比较简洁实用,修造成本也不高,民间多采用,在墙头上会有些雕塑和装饰性构件。

二是锅耳形,线条优美,变化大,实际上是仿照古代官帽的形状修建的,取意前程远大,因它的形状像铁锅的耳朵,民间俗称锅耳墙。

锅耳墙不但大量用在祠堂庙宇的山墙上,一般百姓的住宅也常运用。

三是波浪形。

造型起伏有致,讲究对称,起伏多为三级,实际上是锅耳墙的变形,更像古代的官帽,百姓基本不能用。

在比较大的建筑群中它和人字形的山墙,锅耳形山墙一起出现在群落里,尤显风姿。

1.1.1人字型山墙又有两种情形:一是山墙高出坡屋面的,其坡屋顶称作硬山;另一种是屋顶伸出来把山墙盖住,其屋顶称作歇山。

南方古建筑和乡土建筑中有一种常见的山墙,位于房屋的两头,墙头高出屋顶之上,其建造过程是先将房屋两边的山墙用青砖向上垒砌,使之高出屋面超出屋脊,然后用水平状的山墙檐封顶,墙脊覆黛瓦,墙体高度循屋顶坡度向下逐层跌落,两侧呈阶梯状,墙面涂抹白灰,墙角微微上翘,形似高昂的马头,人们习惯地称之为马头墙。

它是民众用来防控火患的治火措施,故也称封火山墙。

1.1.2马头墙形制的多样化,主要体现在墙脊的多檐化和座头(马头)的造型方面。

马头墙厚度20—30厘米,砖石垒筑,以小青砖为主,墙体高度随屋顶坡度层层跌落,立面轮廓呈阶梯状,墙脊呈水平带翘角面或圆弧面(图一—二),圆弧面较少。

房屋主人一般根据房屋的进深尺寸决定着水平脊檐的长短和山墙阶梯的级数和尺度,墙脊顶而横向砌筑三线排檐砖,卜用小青瓦覆盖,在跺头的顶端处都会安装博风板,其上再安各种式样的“马头”,墙体用白灰加以粉饰,不论用哪种座头,马头墙的每一阶都会呈现两坡墙檐,墙脊黛瓦,白色墙体,两头翘角的外形,从远处看,极具马头神韵,这应该也是称其为“马头墙”的缘故。

由于各大宅院进深各异,马头墙便有了一阶、两阶、三阶、四阶之分,也有将其称为封山造型的,一阶即为一封山。

因为一些大型民居有前厅和后厅,进深数量多,马头墙的叠数也会多至五叠甚至七叠,由于尺度合适,五叠造型给人的整体印象如层峦起伏的五座山峰,又被称为“五岳朝天”(图三)。

图一圆弧面墙脊图二水平面带翘脚状墙脊图三五岳朝天式马头墙1.2马头墙的座头依房主身份、地位、财力、追求的不同而造型各异,大概分为“印斗式”、“坐吻式”、“鹊尾式”、“朝笋式”等数种,其中“印斗式”又被称为“金印式”或“斗式”,是为了表达屋主人“努力读书,进朝为官”理想的一种体现,下面依次分述:1.2.1印斗式(图四—五)印斗式即座头上端使用窑烧制成的透雕式“卍”字纹或“田”字纹的方斗一样的砖,侧面看去,既像是一块金印,又像建筑斗拱中的斗,故称印斗式马头墙。

在印托的处理方而又有“挑斗”和“坐斗”之分,马头墙使用印斗式座头是为了显示房屋主人读书做官的一种追求,颇具激励之意,一般都会出现在以读书为喜爱,以做官为梦想的文人儒士屋顶之上。

图四印斗式马头墙构造图图五印斗式马头墙实景图1.2.2朝笏式(图六—七)朝笏式即用做成古代君臣朝会所用的狭长板子式样的砖做座头,有的是在座头处反放一块瓦片代表朝笏(图六),属于简易型马头墙的一种,还有的将座头上翘的特别夸张形成朝笏样,以表达主人对进朝做官的热切期盼,显示主人志向高远。

图六朝笏式马头墙构造图图七朝笏式马头墙实景图1.2.3坐吻式(图八)坐吻式即座头由窑烧制成的吻兽构件做成,常见的有哺鸡、鳌鱼、天狗等。

吻兽一般常见于北方建筑之上,而马头墙上镶吻兽,也体现了南北文化的融合,吻兽可以显示房屋主人的高贵,另有避灾祈福的意味。

图八坐吻式马头墙实景图1.2.4鹊尾式(图九—十)鹊尾式即座头使用雕琢成似喜鹊尾巴样子的砖,应该有抬头见喜,喜气洋洋的寓意。

图九鹊尾式马头墙构造图图十鹊尾式马头墙实景图2 山墙的意义传统山墙的主要朝向为东西向,也是相邻建筑的分户墙,功能上有几方面的意义:(1)建筑防火,中国传统建筑的材料多为砖木结构,建筑易燃,大的集镇和街区容易形成连片火灾,山墙也就是封火山墙主要作用就是阻断火势。

(2)结构作用,中国传统木构建筑虽然是框架体系,但是木材的老化和变形容易造成房屋的倾斜。

(3)功能作用,西南民居地处阴暗潮湿的环境,日照较少,农作物的晾晒和干燥是比较重要的,所以一般在西侧山墙会建筑阳台和挑檐满足晾晒和储藏的要求。

(4)美观作用,中国传统建筑在发展过程中,逐渐重视建筑立面和细节的处理,山墙的立面处理上也比较注意细节和形式的设计。

更多的时候反应了建筑的地域性,户主的经济能力,文化情结和历史渊源。

3 具有民族特色的山墙3.1大理白族民居传统山墙造型分析(图十一—十二)山墙是建筑物不可或缺的构建之一,是白族民居中一个富于装饰性的部位,白族民居的山墙一般采用人字形的形制山墙,多为硬山。

一般都有腰带厦,厦可以减少雨水冲刷墙面。

厦以上是山尖及后墙檐下。

勤劳的的白族人民进行民居装饰的时候,在山墙的山尖部分绘制规整精致装饰图案,白族人民俗称为“山花”。

这些山墙图案有些是彩绘的,有些是浮雕式泥雕的。

白族人民有想法的把线条、绘画、雕塑等展示在民居山墙上,装饰图案种类多种多样。

位于山墙的山尖为视觉的焦点,一般将其美化成鞍形、大半六角形、多绘山花蝙蝠或用薄砖拼成几何图案。

在白色山墙上画墨色山花,山花图案较大经过艺术的加工,并配有各种卷草纹等进行装饰。

在山墙的山花部分及墙体转角处,或贴或画以很薄的灰色六角形面砖并整齐排列为几何纹样,强调砖与砖之间的线缝,既可以保护墙体,又能增加墙体画面的层次感,使单一的白墙在灰砖白缝的装饰下,突出墙面材料质感和色彩的对比,使得图案造型突出,增添装饰艺术魅力。

从古至今大理白族崇白,一般在白色墙体彩绘以黑、灰、青、土黄、石兰、储石为主,白族山墙彩绘运用丰富的色彩增加审美效果和视觉感染性。

图十一白族民居传统山墙图十二山墙彩绘图案3.2湖北民居封火山墙特色分析(图十三—十四)传统民居由于以木材作为房屋的主要建筑材料,其惧怕火烛,当连成片的民居中有一栋房屋着火的话,火势会很快蔓延到周围房屋,故民间常有将山墙做高伸出屋脊的的做法,称为封火山墙。

由于“封”与“风”谐音,民间也常将封火山墙叫做“风火墙”或“风火垛子”。

湖北民居中做封火山墙的房屋很常见,山墙伸出屋脊,使得房屋的造型有了很大变化,除了立面墀头处常做装饰之外,山面的墙头形式也很多样。

湖北民问常见的封火山墙形式有叠落式、云纹式、弓背式等。

3.2.1叠落式山墙即俗称的而层层叠落,是最常见的“马头墙”,其特点是山墙高出屋面,并随屋面的坡度最普遍的山墙做法。

叠落式山墙一般叠落二至四层,墙头一般铺置板瓦或望砖,也有在瓦脊处置筒瓦或花砖的做法。

3.2.2云纹式山墙即将层层叠落的山墙头做成半圆的云纹式样,即俗称的“滚龙脊”。

因其形状如猫儿拱背状,故也称“猫拱背式山墙”,根据其起拱数量又有“三花猫拱背”、“五花猫拱背”等形式。

滚龙脊一般端头以板瓦叠置,平铺与竖叠的做法都有,一般根据墙体厚度叠五陇、七陇或九陇瓦片。

也有其上以望砖代瓦片的做法,常将中间一陇置花砖或盖以筒瓦。

3.2.3弓背式山墙因其形状似弯弓而得名,一般两端做平脊上翘,做一层叠落或不做叠落。

多见于地方望族大屋或家族祠堂中,墙端多覆以望砖或镂空的花砖做装饰。

在多进院落的屋宅中,常将第一进的房屋山墙做弓背式,而第二进房屋的山墙做叠落式,第三进的后罩房则不做封火山墙,使得整个宅院外观看起来富有变化而具韵律。

图十三民间墀头细部图十四民间山墙形式3.3闽南民居建筑山墙特色分析(图十五)从闽南民居建筑的山墙的建筑形式的角度来说,并没有一种极张扬的类型化的形式,但它在砖石墙的装饰及美化上却有着较为特殊的表现。

首先,闽南民居外墙大致由三个部分组成的:3.3.1勒脚(包括角碑石础),闽南民居勒脚多用白石和青石来作为装饰,图案图像大部分是虎脚造型,麒麟,喜鹊,马踏祥云,狮子戏球,也有吉祥文子之类。

3.3.2墙身(包括山墙,腰线,窗),墙身最具特色,山墙也是泥塑装饰,作浅浮雕呈对称式,腰线有红砖,白石,青石影雕。

窗的种类繁多,有砖构窗,石构窗,瓷构窗,木构窗等。

砖构窗、瓷构窗特点在于本身独立形成一个整体图案。

石构窗的窗柱常以一种圆雕形式出现,雕有动物花卉,如果是镂花窗,常见戏曲人物。

3.3.3檐边,一般都是浮雕形式,用泥塑彩绘,多山水人物,有故事情节。

3.3.4闽南民居墙的构造和装饰的最大特点是墙石混砌,即“出砖入石”,它就是砖与石两种不同材料的混砌,其造成一种装饰美感在于石的表面与砖的表面产生质地的对比,石块作为面、点,二砖缝作为线,这之间产生点、线、面的组合,那么这种点、线、面组合某种程度上产生一种整体面积上的韵律,这是其一;第二,白色花岗岩与红色清水砖在色彩形成即和谐又有对比的效果,对比存在于明度上,和谐却体现在他的白石并不是纯白的,而是带点灰色的白,白灰色作为“面”本身能起一种缓冲的作用,在对比中表达和谐,在和谐中表达冲突,这种矛盾的解决也是砖石墙的特点之一。

在山墙部分中,用泥塑材料的纹花起一种丰富视觉得效果,近现代民居也有用一些彩色瓷片,纹样有火纹,云纹等,两边对称,并以花灯,花篮摆在中间,这些纹样装饰大体构成一种如意葫芦形,当然在这个表现区域中曾出现一些古典人物和一些象征物品。

色彩上,蓝白相间,为了与墙面的协调用一些紫、红诸如此类同类色穿插其间。

在整体形制上常用近似青铜器饕餮的纹样,但我个人认为上面中心图像应为辟邪形象演变而来,这符合民俗习惯,然后整体通过一些诸如绶带飘动流转把所有图形统一起来,从山墙的装饰来看,云、水、火龙、凤的象征自然是一种传统上的隐语,这种隐语表现在花篮。

花灯,如灯就是添“丁”的谐音,作为民居,对子孙后代的衍生不息是极为重要的。

图十五闽南民居建筑山墙特色闽南民居的山墙也可以从中找到许多中国传统图案的原型,如云卷纹,花草纹,花形纹及拼花等,举例说,汉代漆器上有一种云气纹是如意样子,而闽南山墙把它反过来以适合于屋顶山墙的三角形,同时也喻意“云如意头”。

4 建筑山墙特色分析4.1山墙硬山建筑山墙的侧面是由上,中,下三部分构成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