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开放格局》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学设计10: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经济特区的设立情况,理解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了解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情况和意义;记忆浦东开发的目的及影响,理解浦东成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的含义,从而使学生树立对外开放意识,认可和支持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
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历史图片、文字、示意图等,引导学生从多种形式的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做到论从史出。
运用比较、概括和阐释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对外开放的过程,把握全貌。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
教学难点: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图片导入)展示深圳的今与昔的图片。
我国古代曾经流传过“点石成金”的故事,是什么“金手指”让深圳从一个落后的边陲小镇变成一个现代化大都市的呢?推进新课一、经济特区的创办合作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探究1:什么叫经济特区?我国什么时候开设经济特区?第一批经济特区是哪些?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经济特区是指国家画出一定范围内,在这里实行与其他地方不同的经济政策,如在吸引外资、减免税务等方面,给予特殊待遇,以此引进外资,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时间:1980年国家正式开设经济特区。
第一批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1988年,中国设立海南省,划出海南岛设置海岸经济特区。
思考分析:国家为什么决定首先在广东、福建两省实行对外开放?学生根据P58页的学思之窗里面的材料进行思考分析教师总结:(1)与港、澳、台相邻近,便于联结国际市场。
(2)这一地区具有发展海外贸易的历史传统。
(3)许多海外华侨、外籍华人的祖籍在这里,可以发扬他们建设家乡的热情。
(4)有广阔的经济腹地作依托,又有发展对外交通的重要陆路通道和港口。
问题情境1:经济特区“特”在何处?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回答此题教师总结:经济特区拥有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以吸引和利用外资为主,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
《对外开放》教案
《对外开放》名师教案一、课标内容了解深圳特区的发展,认识改革开放对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大多出生于21世纪初,他们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的成果,对改革开放前的生活状况只是有所耳闻。
他们对对外开放有所了解且有切身体会,但是对于中国为什么要对外开放,以及对外开放的不同设置还不很清楚。
但他们对全面对外开放后中国会面临哪些问题,对外开放对中国日后发展的影响非常关心。
而且学生对中国地理的学习及沿海城市的区位优势的了解有助于其对对外开放格局知识的理解。
世界贸易组织的活动及相关知识在政治教材中。
这些都为他们学好本节课打下良好基础。
三、教材分析本课包含三个子目,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本课主要介绍了我国对外开放实行的两大战略。
“引进来”和“走出去”。
重点介绍了设立经济特区,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过程及其特点。
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对外开放方针之后,对外开放格局逐步形成。
我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使我国的对外开放从政策性开放过渡到制度性开放,进人到深化阶段。
它对巩固改革开放的成果,推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以及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教学目标1.核心素养: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分别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本课教学活动主要通过自主学习、史料探讨、识读地图、观看视频、课堂探究讨论的方式,进行问题探究教学,以此培养学生史料实证、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
2.学习目标目标1:结合电子教材或者教材,完成自学检测试题,识记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基本史实;目标2:掌握我国对外开放的过程及作用,认识对外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
(重点、难点)目标3:了解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过程、作用。
五、教学活动1.课堂导入师:师: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歌曲中“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中的“老人”指的是谁?“圈”指的是什么?2.讲授新课出示学习目标,指引学生学习。
第20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教案
第20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对外开放的概念和意义;2.掌握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3.分析我国对外开放的优势与挑战;4.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二、教学内容1.对外开放的概念和意义–对外开放的定义和基本概念;–对外开放对国家经济、科技、文化的意义。
2.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我国对外开放的历史演变;–对外开放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对外开放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3.我国对外开放的优势与挑战–我国在对外开放中的优势和特点;–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对外开放的发展战略和政策。
4.培养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引导学生关注国际事务和全球化趋势;–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国际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通过简要介绍当前国际形势和全球化趋势,引发学生对对外开放的思考和兴趣。
2. 知识讲解介绍对外开放的概念和意义,包括对外开放的定义和基本概念,以及对国家经济、科技和文化的意义。
3. 案例分析结合具体案例,讲解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包括我国对外开放的历史演变,对外开放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4. 讨论与互动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就我国对外开放的优势与挑战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分析。
5. 知识总结总结对外开放的优势与挑战,并复习本课所学知识点。
6. 拓展延伸探讨对外开放的发展战略和政策,鼓励学生深入研究和思考。
7. 提问检查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梳理重点和难点。
四、学习方法•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和影响。
•讨论与互动:通过组织讨论和互动,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深入研究和思考,拓宽对对外开放的认识和理解。
五、教学评价与反思教师可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展示、书面作业等形式进行教学评价。
教学设计对外开放格局5篇
教学设计对外开放格局5篇第一篇:教学设计对外开放格局教学设计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姓名:张红莲工作单位:陕县一高地址:陕县一高电话:*** 电子信箱:*****************课题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理解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背景,识记经济特区的特点与影响,掌握对外开放格局形成过程和特点。
2、能力培养(1)利用历史图片、文字、示意图等,引导学生从多种形式的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做到论从史出。
(2)通过比较新旧中国对外开放的不同,提高学生分析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对外开放意识,认可和支持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并从中获得必要的现代经济意识。
(2)进一步思考如何应对对外开放给国家和个人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增强紧迫感。
教学重点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教学难点理解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课:以邓小平出访日美后的认识导入新课(投影显示)1978年和1979年,邓小平先后访问了日本和美国。
面对其高速发展的经济,在深感中国已经落后的同时,他深刻地认识到:“环顾全球,今天世界上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没有一个是闭关自守的。
对外开放的政策是中国的希望。
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一、对外开放格局形成背景(启发学生回顾所学知识总结出来,投影显示)1、国际:(1)政治:20世纪70年代的国际形势缓和。
①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②中美关系、中日关系的正常化(2).经济: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
2、国内:(1)十年文革乱了经济(2)十一届三中全会伟大的转折二、对外开放格局形成过程及特点1、经济特区的创办投影显示五个特区的照片。
要求学生完成自主学习区的内容。
提示以下两个问题:第(5)题有人担心特区会变成旧中国的“租界地”。
你怎样看待?“特”在哪里?不会的。
我国设置的经济特区不是政治特区,它的前提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完全行使主权管辖。
新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9课对外开放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
第9课 对外开放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经济特区的建立,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教学难点:我国改革开放近30年来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及特点。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改革开放前的深圳 改革开放后的深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980年,深圳等4个经济特区开始筹建,打开了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图片展示了改革开放前后的深圳的变化,同学们看图后得到的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改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9课:对外开放。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经济特区的建立1.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课件出示歌词:歌词:“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2.提出问题:歌词中“画了一个圈”是指什么?提示: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
3.引导学生回答:国家对这个“圈”采取了怎样的特殊政策和灵活的措施?提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允许外国企业或个人以及华侨、港澳同胞进行投资活动,并在进出口、减免税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
4.史料解读:材料:“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
”——邓小平5.根据材料,教师讲述: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世界经济正在向全球化、集团化方向发展,任何国家孤立于世界经济之外,都不可能获得发展。
旧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
对外开放是时代的潮流,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6.提出问题:设立经济特区的影响。
提示:设立经济特区,对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第20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教学设计
第20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教学设计【课标要求】: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识记:经济特区的概念、设立及意义;沿海经济开放地带的形成;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经过.⑵理解: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重要意义.2、过程与方法⑴在地图上找出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位置.⑵比较归纳、概括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树立对外开放意识,认可和支持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并从中获得必要的现代经济意识.⑵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长期基本国策,是党的基本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重点】识记经济特区的概念、设立及意义、沿海经济开放地带的形成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经过.理解: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重要意义.【学法指导】结合在地图上找出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位置,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法概括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幻灯片1:播放上海世博会主题歌——《汇聚上海》。
上课之前伴随着优美的旋律让我们一同踏上上海世博会之旅。
世博会被誉为世界经济、科技、文化的“奥林匹克”盛会。
第一届世博会是1851年的伦敦世博会。
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第41届世博会在上海举行。
本届世博会充分展示了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成果,赢得了世人的一致好评,极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声望。
那么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打开国门,对外开放,融入世界经济的呢?让我们走进历史,重温那段风雨如歌的岁月。
二、教学新课:幻灯片2:展示标题、课标: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幻灯片3:出示结构提纲:本节课咱们将一起领略对外开放的四大篇章:第一篇章春的向往—开放的背景第二篇章春的气息—开放的过程第三篇章春色满园—开放格局的形成深化第四篇章春的畅想—开放之中国印象过渡:脍炙人口的歌曲《春天的故事》中有这么一句歌词: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
第20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教学案
第20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教学案【课程标准】1.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2.了解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认识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
了解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史实,认识其影响和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原因2、难点: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自主学习】一、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一)背景:(1)成为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2)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的方针。
(二)过程1.创办经济特区:(1)含义:我国的经济特区是指国家划出一定的范围,实行特殊的和的地区。
“特”在实行特殊的和。
(2)目的:为了更好地吸收和利用国外的、和,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3)创办:1980年、、、四个经济特区建立,1988年设立经济特区。
(4)原因:中国南方是对外交通的或重要,是著名,离、、较近,在历史上与海外密切交往。
(5)地位和影响:地位:特区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作用:特区外向型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的作用。
2.开放沿海城市:1984 年,进一步开放个沿海港口城市。
(掌握沿海开放城市的名称)3.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年以后将、、环渤海沿岸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到1992年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带。
4.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年,开发浦东成为经济建设的重点,这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
5.加入世贸组织:20XX年,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6.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20XX年以来,这一地区的进一步开发开放,有效地提升京津冀和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三)对外开放的格局特点从经济特区到,再到内陆省会城市,从东部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新格局。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9课《对外开放》优秀教案
部编版⼋年级历史下册第9课《对外开放》优秀教案《对外开放》教学模式介绍:新课程理念坚持把“为了每个学⽣的发展”作为课堂教学改⾰的主旨。
发现式教学模式是在⽼师的组织引导下,规范学⽣⾃主学习习惯,让学⽣在⾃学和交流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并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种教学模式。
发现式教学的课程环节:激趣导学-⽬标导学-导思点拨-设问寻疑-诊断反馈-拓展延伸设计思路说明:通过结合中外数据对⽐分析的形式,推出当时中国⾃⾝发展的成就以及遗憾,引出必须融⼊世界、加⼊世贸的必要性。
根据教材的编排需求把本课内容分成三⼤块:经济特区的建⽴-对外开放领域的加⼤-加⼊世界贸易组织,逐⼀进⾏讲解,以整体宏观的⾓度让学⽣去感知教材,最⼤限度地去调动学⽣,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
教师在讲解到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时候可以运⽤发现式教学,在⽬标导学环节后,让学⽣⼀边思考⼀边⼩结本节课的知识结构,起“温故⽽知新”的作⽤。
更重要的是让学⽣把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形成新的概念,在⾃⼰的认知结构中进⾏重组,完善知识结构,总结学习⽅法。
教材分析《对外开放》是⼈教版2018年部编版中国历史⼋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的内容。
对外开放是改⾰开放伟⼤政策的另⼀重要组成部分,本节课主要涉及了了解深圳特区的发展,认识邓⼩平对改⾰开放所起的重要作⽤。
教学⽬标:【知识与能⼒⽬标】(1)了解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2)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3)我国加⼊世界贸易组织。
【过程与⽅法⽬标】利⽤教材有关对外开放地区的地图,理解并掌握“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
【情感态度价值观⽬标】对外开放,推动了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综合国⼒的极⼤提⾼,使学⽣感受到对外开放则兴,闭关⾃守则衰,理解我国继续扩⼤开放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2)对外开放的格局。
【教学难点】理解经济特区的作⽤和影响。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完成相应预习内容;3.学⽣课前查阅有关对外开放的历史资料。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教案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对外开放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2. 掌握我国对外开放的主要政策和措施。
3. 理解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4.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改革开放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我国对外开放的历史背景和原因1.1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1.2 国际形势的变化1.3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 我国对外开放的主要政策和措施2.1 设立经济特区2.2 开放沿海城市2.3 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2.4 推进沿边和内陆开放3.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和特点3.1 形成过程:从点到线、面再到立体开放格局3.2 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我国对外开放的历史背景、主要政策和措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2. 教学难点:对外开放政策的具体实施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我国对外开放的历史背景、原因、政策和措施。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对外开放政策和措施的实施情况。
3.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五、教学准备1. 教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相关教材。
2. 课件:制作对外开放相关政策的图片、图表和动画。
3. 视频资料:播放我国对外开放相关政策的宣传纪录片。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和经济特区设立后的对比照片,引发学生对对外开放的兴趣。
2. 讲授历史背景和原因:介绍我国改革开放的背景,分析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和国际形势的变化,以及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重要性。
3. 讲解政策和措施:详细讲解我国设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推进沿边和内陆开放等主要政策和措施。
4. 分析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对外开放格局从点到线、面再到立体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以及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特点。
5.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讨论对外开放政策的具体实施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参考教案.doc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参考教案【教学目标】目标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创办经济特区的创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立通过对我们开放格局的了解,进一步认识历史发通过对对外开放及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的论从史出概括阐释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理解对外开放是沿海经济开发区的开辟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上海浦东的开发与开放开发浦东;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学重点、难点】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与特点;加入世贸组织的原因。
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加入世贸组织的机遇和挑战。
【教学方法】1、采用设置情境,设疑引思,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模式,由浅入深,由难到易,用有效的策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升华情感,也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通过利用《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电脑软件,在教学中层层展示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过程,有助于学生理解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的特点。
同时指导学生注重学习历史过程中的时空结合。
3、结合课前准备的图片或音像资料,让学生了解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过程,感受中国政府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潮流,迎接挑战,以促进经济高速发展的勇气和决心。
【教学资源】(宋休小四着重)岳麓版实验教科书必修(II)《经济成长历程》课本及教参,自制教学课件。
flash《春天的故事》,《小平,你好》光盘片断,flash演示《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中国入世的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楷体休小四着重)用flash《春天的故事》导入新课“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 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中的老人就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而他当年画的那个圈不断扩展,开放的春风绿了江南岸,又度玉门关,从南方到北方, 从沿海到内地的发展中,中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初步形成。
讲授新课(楷休小四着重)一、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设计思路:用深圳开放前后的两幅图片,引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对外开放” 方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9课《对外开放》优质教案
第9课对外开放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以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例,掌握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知道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了解中国加入WTO的基本情况和影响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学生利用《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示意图》,说明经济特区、沿海对外开放城市、经济开放区的地理位置,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比较近现代对外开放的异同,增强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认识到对外开放是中国历史经验的总结,是全球化时代的要求,树立对外开放的观念和意识【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经济特区的建立,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教学难点:我国改革开放近30年来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及特点。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改革开放前的深圳改革开放后的深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980年,深圳等4个经济特区开始筹建,打开了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图片展示了改革开放前后的深圳的变化,同学们看图后得到的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改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9课:对外开放。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经济特区的建立1.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课件出示歌词:歌词:“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2.提出问题:歌词中“画了一个圈”是指什么?提示: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
3.引导学生回答:国家对这个“圈”采取了怎样的特殊政策和灵活的措施?提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允许外国企业或个人以及华侨、港澳同胞进行投资活动,并在进出口、减免税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
4.史料解读:材料:“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第9课 对外开放教案设计
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9课对外开放课程目标了解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认识邓小平对改革开放所起的重要作用,认识改革开放对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
教学目标目标细化目标层级结果性目标感悟性目标了解理解评价迁移运用家国情怀经济特区的建立的概况和影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给中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重点经济特区的建立和对外开放格局的扩大难点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核心问题对外开放教法讲解、问题导向图片展示学法自主学习、表格列举、归纳概括、合作探究教学资源多媒体板书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旧知导入出示复习问题:1.说出经济特区建立的概况和成效并探讨经济特区的建立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影响。
2.列举对外开放格局逐步扩大的过程并分析出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3.描述中国加入WTO的基本情况并探讨中国加入WTO给中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课前复习知识点课中回答问题巩固学生上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加强与本节课的知识体系联系。
二、展示学习目标齐读标题,这节课需要掌握哪些知识点呢?齐读学习目标:1.说出经济特区建立的概况和成效并探讨经济特区的建立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影响。
2.列举对外开放格局逐步扩大的过程并分析出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3.描述中国加入WTO的基本情况并探讨中国加入WTO给中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朗读学习目标初步熟悉本节课需要掌握得内容,便于学习内容抉择。
三、新课讲授(一)经济特区的建立1.展示欣赏歌曲: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春雷啊唤醒了长城内外春辉啊暖透了大江两岸啊,中国,中国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走进万象更新的春天2.展示问题思考:思考:从小渔村到国际大都市,深圳为何能发生如此巨变?3.播放经济特区的观赏视频:4.展示材料:经济特区特在哪里?5.展示地图,探究为什么在广东和福建两省首先建立经济特区: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结合教材,自主学习本子目知识,完成自学反馈,并将疑惑点记录反馈给老师,并在反馈后备注相关知识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9课《对外开放》说课稿
第9课《对外开放》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对外开放》,本课选自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说教材本课上承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下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学生了解这段历史,有助于理解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因此,本课在中国现代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说学情八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敏捷,有很强的求知欲。
通过学习,学生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初步具备了在老师的指导下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说明的能力,但认识能力还不高,对于历史事件的理解仍带有表面性和片面性。
说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知道经济特区的建立和发展,了解我国对外开放领域逐步扩大的过程,认识对外开放的巨大作用;理解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了解认识历史的多种途径和方式,提高观察地图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分析和评价历史,在了解对外开放史实的基础上,理解对外开放对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在运用地图了解对外开放进程的过程中,掌握观察和分析地图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我们要毫不动摇的坚持;认识开放的重要性,培养面向世界的意识;培养学生开放的胸怀。
说教学重难点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确定本课的重点是“经济特区的建立”;难点为:“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及特点”、“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说教法、学法(一)教法:情境教学法、启发教学法和问题探究法等。
(二)学法:自主学习法、对比分析法等。
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并结合问题导入新课,这样的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二)设疑导思、讲授新课1.自主预习出示预习提纲,学生根据要求阅读教材完成相关内容。
这样让学生从整体上对本课内容有一个把握。
2.经济特区的建立这是本课的重点。
首先,从经济特区概念入手,结合其建立背景,引导学生分析:经济特区的特点、建立时间、实行的特殊经济政策和经理管理体制、典型代表。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教学设计
《对外开放格局的新局面》教学设计课程分析:对外开放是中国经济从“左”倾错误道路到正确道路的转折点,也是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连接点,更是我们今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起始点。
学习本节课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要让学生理解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探索的过程,是中国逐渐找到自信,昂首阔步走向世界过程,也是世界认同中国,向中国开放的过程.同时更要通过让学生了解对外开放对章丘的影响来深刻体会对外开放的影响。
引导学生进行古今对比,在比较中进一步感受我们国家今天改革开放的重要决策的正确性,从而实现历史的现实教育的功能。
设计理念:本节课贯彻“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体验为红线,思维为主攻”的思想,通过创设情境,以境激情,以情激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让学生自己搜索资料,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通过创设探究性的思考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观察图片和地图来理解课文中较为难懂的问题,扫平知识理解中的障碍,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过程,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课堂充满活力。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利用Powerpoint制作的课件,展示相关的资料和图片资料,缩短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激发学生的热情,出示重点知识和知识线索,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线索结构。
学习目标:熟练说出五个经济特区名称、体会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能够在地图上找出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开发区的位置,准确表达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合作探究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原因和设立经济特区的原因;分析中国对放开放格局的特点和对外开放的意义。
学生通过搜集调查章丘在改革开放前后的有关资料,在比较中进一步感受我们国家今天实行改革开放的重要性和正确性,同时增加对今天美好生活的热爱与珍惜。
教学流程:课前准备:学生搜集、调查访问章丘改革开放前后变化的资料;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便于课上合作交流。
我也将平时搜集的关于章丘近六十年的照片制作了一个课件。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教案新部编本02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第12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掌握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及特点;培养学生认识社会现象并进行概括、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表达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语言描述,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掌握改革开放的过程;通过创设问题情境,采用合作自主探究方式,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综合、比较,理解改革开放的内涵,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树立开放的意识,认可和支持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并从中获得必要的现代经济意识;培养面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信念和责任,与时俱进。
教学重点: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
教学难点:1、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2、理解中国入世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法教学思路:我心中的对外开放-----现实中的对外开放------------自评我国的对外开放收获历史教具:多媒体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1、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什么总方针?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对外开放,假如你是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你认为我们首先要在中国的什么地区进行对外开放?3、在你的印象中,对外开放就是要干什么?做什么?学生集体回答学生自由发言创设历史情境构建历史亲缘点自主学习1、师投影学案2、结合学案师生共同学习本课内容。
学生阅读课本,自主完成学案。
1、让学生通过课本,了解现实中的对外开放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自评对外开放现在我们来比较一下印象中的对外开放和课本上介绍的对外开放,看看我们说对了多少?学生评价,并说明理由鼓励学生大胆地分析问题,增强自信心课堂检测师通过学案对学生进行检测个别学生回答,其他同学纠正、补充。
检测学习效果合作探究1、投影展示合作探究题。
2、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选题。
《对外开放格局》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学设计天津市宁河县芦台一中马晓丽目录一、概述课题内容 -------------------------------------- 2二、分析教学目标 -------------------------------------- 2三、定位重点难点 -------------------------------------- 2四、把握学习特征 ------------------------------------- 2五、教学策略设计 -------------------------------------- 3六、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 3七、教学过程 ------------------------------------------ 4 (一)理论探索,讲授新课---------------------------------- 4(二)实践展示,感性导入 ---------------------------------4 (三)体验感悟,互动生成---------------------------------- 4(四)总结提升、情感渗透---------------------------------- 9八、教学流程图 ----------------------------------------10九、总结和帮助 ----------------------------------------11十、多元主体评价----------------------------------------11 十一、板书设计 ----------------------------------------11 十二、课后反思 ----------------------------------------11 附表一 ------------------------------------------------12附表二 ------------------------------------------------13一、概述课题内容本课内容出自现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人民教育出版社)必修2-4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教案新部编本
个性化设计
复习提问
教师布置问题,学生结合教材回答相应问题
学生总结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一、对外开放
(一).含义:(基础:原则:目的:)
(二)背景:①国际:②国内:
二、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
(一)经济特区1.含义:2.我国的经济特区:
3.特点: 4.意义:
(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1.背景:
实际授课时间:8.25
单元(章节)目标: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单元重难点:本课重点: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
本课难点: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步骤与内容:(结合多媒体的简案)
教学程序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2013--2014)学期宾县一中(历史)学科授课教案
备课组:历史
主备教师:代中亚
计划授课时间:8.25
授课教师:代中亚
张红娟
课题:对外开放格局的成
2.沿海经济开放地带的形成(1992年):
3.外向型经济战略的实施:
4.作用:
(三)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1.浦东的地理、历史状况:
2.浦东开发的决定、目的:
3.浦东开发的有利条件:
4.浦东开发的成就:
三.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1.格局的形成:
2.格局的特点:
四、总结(学生)
教学反思
第20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教学设计
第20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概述我国开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识记:经济特区的概念、设立及意义;沿海经济开放地带的形成;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通过.
⑵明白得: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阻碍;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重要意义.
二、进程与方式
⑴在地图上找出经济特区、沿海口岸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位置.
⑵比较归纳、归纳开放格局形成的进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树立对外开放意识,认可和支持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并从中取得必要的现代经济意识.
⑵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长期大体国策,是党的大体线路的重要组成部份
【学习重点】
识记经济特区的概念、设立及意义、沿海经济开放地带的形成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通过.明白得: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阻碍;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重要意义.
【学法指导】
结合在地图上找出经济特区、沿海口岸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位置,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法归纳开放格局形成的进程.
【教学进程:】
一、导入新课:
幻灯片1:
播放上海世博会主题歌——《汇聚上海》。
上课之前伴随着优美的旋律让咱们一同踏上上海世博会之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学设计天津市宁河县芦台一中马晓丽目录一、概述课题内容 -------------------------------------- 2二、分析教学目标 -------------------------------------- 2三、定位重点难点 -------------------------------------- 2四、把握学习特征 ------------------------------------- 2五、教学策略设计 -------------------------------------- 3六、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 3七、教学过程 ------------------------------------------ 4 (一)理论探索,讲授新课---------------------------------- 4(二)实践展示,感性导入 ---------------------------------4 (三)体验感悟,互动生成---------------------------------- 4(四)总结提升、情感渗透---------------------------------- 9八、教学流程图 ----------------------------------------10九、总结和帮助 ----------------------------------------11十、多元主体评价----------------------------------------11 十一、板书设计 ----------------------------------------11 十二、课后反思 ----------------------------------------11 附表一 ------------------------------------------------12附表二 ------------------------------------------------13一、概述课题内容本课内容出自现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人民教育出版社)必修2-4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本单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完善,我们使用的人教版教科书将这段历史分解为“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三个部分。
对外开放这一节是连接中国经济从“左”倾到找到正确道路的一条线,也是连接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一条线,更是我们今天发展经济的一条主线,学生掌握好这一节可以把“古”今中外中国的经济连接起来。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使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大大提高,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也是我国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所以本课的地位非常重要。
探究对外开放不仅是非常有益的爱国主义教育,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全球意识,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不仅理解政策的必要性,更能体会历史为现实提供借鉴的规律,明确以史为鉴,珍惜现在的价值观念,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分析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掌握经济特区的概念、设立及意义,理解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认可、支持“对外开放”这项基本国策;(2)掌握沿海经济开放地带的形成和浦东开发的目的及影响,理解浦东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3)掌握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分析初步形成的特点,能在地图上找出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位置。
2、过程与方法:(1)利用历史图片、文字、示意图等,引导学生从多种形式的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做到论从史出;(2)运用上网查询资料,课堂组织讨论等方式,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
运用比较、概括和阐释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对外开放的过程,把握全貌;(3)通过设置“为什么最早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地方建立经济特区?”“当代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向列强开放通商口岸和商埠有哪些本质区别?”等问题,组织学生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对外开放意识,认可和支持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并从中获得必要的现代经济意识。
(2)进一步思考如何应对对外开放给国家和个人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增强紧迫感。
教育学生关心社会,关心国家,与时俱进。
(3)教育学生珍惜生活、奋发学习,为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推波助澜。
三、定位重点难点重点: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
难点:经济特区和浦东新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四、把握学习特征这段历史距离现在很近,假如从政策变化的角度切入学习,难免形成自上而下的视角,脱离学生的经验和生活。
按照教科书平铺直叙,则平淡无味。
高一年级学生大多十六、七岁,出生于20世纪末,他们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对改革开放前的生活状况只是有所耳闻。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成熟性,对事物想自己做出判断,不再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他们想通过独立的思考甚至是亲自体验来佐证历史,特别是对于鲜活生动的感性事物有兴趣、他们能积极主动地接受学习、思想也比较敏感,自尊心、独立意识明显增强,生活中和社会上的种种变化常常会引起他们的快速反应。
所以他们对对外开放有所了解且有切身体会,但是对于中国为什么要对外开放,以及对外开放的不同设置不是能够区别其不同点,对于全面对外开放后中国会面临哪些问题,对外开放对中国日后发展的影响,特别是他们自身还能从对外开放中获得哪些预期性的收益,他们是非常关心的。
这种探究的需求和独立的意识就能够为感知历史、追求真理的实践创造条件。
五、教学策略与设计教材从对外开放的过程入手,讲了经济特区的设置,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单列了上海浦东,但是关于为什么要对外开放,对外开放的影响,教材涉及很少。
考虑到上海世博会更是对外开放的又一精彩见证,同时也考虑到天津既是沿海地区,同时又有滨海新区这样的开放龙头,师生们的家乡——宁河县不仅伴随着改革开放迅速发展,更成为了滨海新区的近邻,近几年,县委县政府充分利用了滨海新区的辐射作用,使全县人民的生活获得了极大的改善和提高,特别是生存环境和生活品味。
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契机,为了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家乡,从感性上了解对外开放,关注世界发展,展示中华民族的崛起与腾飞,本课教学设计立足于由近及远的原则,从学生身边的历史出发,视野从身边扩展到全方位。
根据高中学生的特点,枯燥的讲一些政策、理论,学生不易接受,因此要精选一些历史细节穿叉其中,即增强学生的兴趣,又能使宏观历史与微观人事相结合,使学生弄清历史的来龙去脉,体验中生成知识,感悟中内化情态。
综上因素,本节课采用了“实践体验→引导提升→结合现实→内化素养”的学习模式,使其符合学生和学科的思维特点和认知规律,运用“情境→体验→生成”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搭建感悟历史的平台,让学生感受通过感悟和分析等获取知识的喜悦,掌握合作交流、探究归纳的能力。
本节课体现了以下三种设计特色:1、实践性:以对外开放三十年家乡民生变迁实践活动为契机。
2、时代性:以滨海新区飞跃发展、上海世博会完美举办为依托。
3、史论性:历史知识与结论分析相结合,注重学生分析总结获取知识的过程。
六、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本节课与现实的联系非常密切,可采用的教学资源非常多。
根据本课内容的需要,我们把涉及此课题的分为如下几种资源:史料型资源:如一些历史文献、教材表述等。
现实性资源:学生对家乡因开放而取得的成就的搜集。
媒体型资源:音乐、视频、统计软件、展示技术等。
生成性资源:师生课上通过思维碰撞、讨论探究、角色扮演等方式所得收获等。
在这些资源中,生成性资源以其丰富、灵动、多样、深入而显得十分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注意学生的发展变化,及时捕捉灵感与体验,通过多种资源营造和谐氛围,加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渲染和养成。
同时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功能,使其达到启而促发的作用。
本课题所设计到的工具有,常用的多媒体电教设备,电脑、投影、音响等,但在本课,软件的充分利用也是一个特色,具体有:用flash软件设计动态的对外开放形势图,用“问卷星”软件统计问卷调查的结果及世博会青年论坛的反馈,用ppt展示学生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成果。
用遥控鼠标增强师生互动和交流,使多媒体设备充分发挥其演示、交流、探究、建构、协作等功能,利用信息技术整合课程资源,更好地贯彻新课程改革理念,构建和谐课堂,充分挖掘不同学生的潜质,运用多元主体评价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发展。
七、教学过程课前准备,激趣引胜课前活动三方案:1、“改革开放以来的家乡民生变迁”社会实践活动(见附表一)2、“深圳、上海浦东新区的发展”图文资料搜集3、“我最感兴趣的上海世博会青年论坛主题”网络调查实践展示,感性导入导入:对于90后的同学们来说,改革开放的历史既是伴随你们成长的历史大厦,也是你们未来完成人生新篇章的舞台。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同学们用自己的社会实践去感受了“改革开放三十年家乡民生变迁”,下面请一位同学来展示你们小组的考查结果。
学生展示:我们小组对改革开放前后,家乡民生变迁做了社会调查。
过去,人们的衣着以蓝黑为主,文革时期绿军装流行。
改革开放后,衣着丰富多彩,像耐克、阿迪达斯这些外国品牌也走进我们的生活,无论是欧美风、还是韩流,都是很时尚的表现。
过去的饮食主要是窝头、饺子等,现在芦台镇随处可见肯德基的汉堡、加州牛肉面、还有上岛咖啡的披萨等。
过去人们住的是泥瓦平房、破旧楼房,改革开放后,越来越多的小洋楼、欧式建筑出现在我们的视线里。
改革开放前,人们出行主要是步行、驴车、自行车等,新时期越来越多轿车走进我们的家庭,其中不乏奥迪、宝马、保时捷等。
新时期,人们的交际面也扩大了,大家看这段录相,这就是咱们历史老师的女儿和老师的非洲和韩国朋友。
我们小组的展示完毕,谢谢大家。
大家想,这个小组展示给我们的民生变迁,主要得益于国家的哪项政策啊……没错,就是对外开放,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中国是怎样坚定不移的扩大开放融入世界潮流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点击)体验感悟,互动生成一、对外开放的背景让我们把时间拉回到32年前,1978年中共中央一共安排了30次副总理级以上的对外出访,特别是邓小平的访日之旅,当时日本的丰田汽车公司每个人年均生产94辆,而咱们中国最大的长春一汽,每人每年生产平均1辆,当邓小平去日本君津钢铁公司时,他问:今天是休息日吗?为什么没有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