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化学实验报告
化学实验交联实验报告
1. 理解交联反应的基本原理。
2. 掌握交联剂的选择和使用方法。
3. 学习通过交联反应制备具有特定性能的聚合物材料。
4. 观察和分析交联过程中物理和化学性质的变化。
二、实验原理交联反应是指通过化学键的形成,将线型聚合物分子链连接成三维网络结构的过程。
这种结构赋予材料更高的强度、弹性和耐热性。
交联反应通常涉及以下步骤:1. 线型聚合物分子链的断裂。
2. 活性端基的生成。
3. 活性端基之间的交联反应。
常用的交联剂包括双官能团或三官能团的化合物,如环氧氯丙烷、多巴胺等。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材料:1. 线型聚合物:聚乙烯醇(PVA)。
2. 交联剂:环氧氯丙烷(ECP)。
3. 溶剂:去离子水。
仪器:1. 热水浴锅。
2. 电子天平。
3. 搅拌器。
4. 烧杯。
5. 烧瓶。
6. 真空干燥箱。
1. 称量:准确称取5g聚乙烯醇(PVA)放入烧杯中。
2. 溶解:加入50ml去离子水,搅拌至PVA完全溶解。
3. 添加交联剂:在搅拌的同时,缓慢滴加2ml环氧氯丙烷(ECP)。
4. 交联反应:将混合溶液转移至烧瓶中,放入热水浴锅中,保持温度在70℃,反应时间为2小时。
5. 终止反应:停止加热,将溶液倒入烧杯中,加入少量NaOH溶液,调节pH至7。
6. 洗涤:用去离子水反复洗涤聚合物,去除未反应的交联剂和副产物。
7. 干燥:将聚合物放入真空干燥箱中,干燥至恒重。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外观观察:交联后的聚合物呈现出凝胶状,比原来的PVA溶液粘稠度更高。
2. 粘度测定:交联后的聚合物溶液粘度显著增加,说明交联反应成功进行。
3. 溶胀度测定:交联后的聚合物溶胀度降低,说明交联结构限制了聚合物分子链的运动。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成功制备了具有交联结构的聚合物材料。
交联反应提高了聚合物的粘度和溶胀度,使其具有更好的力学性能和耐热性。
本实验验证了交联反应在聚合物材料制备中的应用价值。
七、实验讨论1. 交联剂的选择对交联效果有重要影响。
检验乙醇结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乙醇的化学性质和分子结构。
2. 通过一系列化学反应,验证乙醇分子中羟基(-OH)的存在。
3. 掌握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观察方法。
二、实验原理乙醇(C2H5OH)是一种醇类化合物,其分子结构中含有一个羟基(-OH)。
羟基的存在使得乙醇具有许多独特的化学性质。
本实验通过以下反应来检验乙醇分子中羟基的存在:1. 酸碱中和反应:乙醇与氢氧化钠(NaOH)反应,生成乙醇钠(C2H5ONa)和水(H2O)。
2. 羟基的酸性:乙醇与金属钠(Na)反应,生成乙醇钠(C2H5ONa)和氢气(H2)。
3. 羟基的取代反应:乙醇与溴化氢(HBr)反应,生成溴乙烷(C2H5Br)和氢溴酸(HBr)。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锥形瓶、烧杯、试管、酒精灯、铁架台、导管、石棉网、滴管、玻璃棒等。
2. 试剂:乙醇、氢氧化钠、金属钠、溴化氢、蒸馏水、氯化钠、无水硫酸铜等。
四、实验步骤1. 酸碱中和反应(1)取一定量的乙醇于锥形瓶中,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搅拌均匀。
(2)观察溶液的颜色变化,记录实验现象。
2. 羟基的酸性(1)取一定量的金属钠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的乙醇,观察气泡产生。
(2)用导管将产生的氢气导入盛有无水硫酸铜的试管中,观察硫酸铜的颜色变化。
3. 羟基的取代反应(1)取一定量的乙醇于锥形瓶中,加入适量的溴化氢溶液,搅拌均匀。
(2)观察溶液的颜色变化,记录实验现象。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酸碱中和反应:乙醇与氢氧化钠反应,溶液无明显颜色变化,说明乙醇与氢氧化钠发生了酸碱中和反应。
2. 羟基的酸性:乙醇与金属钠反应,产生气泡,氢气使无水硫酸铜变为蓝色,说明乙醇分子中羟基的酸性较强,可以与金属钠反应生成氢气。
3. 羟基的取代反应:乙醇与溴化氢反应,溶液颜色变深,说明乙醇分子中的羟基被溴原子取代,生成了溴乙烷。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验证了乙醇分子中羟基的存在。
实验结果表明,乙醇具有酸碱中和反应、酸性反应和取代反应等化学性质,这些性质均与羟基的存在密切相关。
化学苯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通过实验了解苯的物理性质,如沸点、密度、溶解性等。
2. 掌握苯的化学性质,观察苯与溴水、高锰酸钾溶液的反应现象。
3. 学会使用分液漏斗、滴定管等实验仪器,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二、实验原理苯(C6H6)是一种无色、易挥发的有机溶剂,具有特殊的芳香族结构。
苯的沸点为80.1℃,密度为0.879 g/cm³,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苯分子中存在π键,因此具有还原性,能与溴水、高锰酸钾溶液等氧化剂发生反应。
三、实验器材1. 实验台2. 50 mL锥形瓶3. 分液漏斗4. 滴定管5. 烧杯6. 滴管7. 玻璃棒8. 滴瓶9. 铁架台10. 酒精灯11. 水浴锅12. 滴瓶(装有苯、溴水、高锰酸钾溶液)13. 试剂:苯、溴水、高锰酸钾溶液、蒸馏水四、实验步骤1. 苯的物理性质测定(1)称取苯10.0 g,置于50 mL锥形瓶中。
(2)测量锥形瓶中苯的体积,记录数据。
(3)使用酒精灯加热锥形瓶,观察苯的沸点,记录数据。
(4)称取苯10.0 g,置于烧杯中,加入适量蒸馏水,观察苯的溶解性,记录数据。
2. 苯的化学性质测定(1)取少量苯于试管中,加入适量溴水,观察现象。
(2)取少量苯于试管中,加入适量高锰酸钾溶液,观察现象。
五、实验现象1. 苯的物理性质(1)苯的沸点为80.1℃,观察到苯在加热过程中沸腾。
(2)苯不溶于水,观察到苯在水中形成油状层。
2. 苯的化学性质(1)苯与溴水反应:观察到溴水颜色变浅,苯层呈橙红色。
(2)苯与高锰酸钾溶液反应:观察到高锰酸钾溶液颜色变浅,苯层呈浅紫色。
六、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1. 苯的物理性质(1)苯的体积:V(苯)= 10.0 mL(2)苯的沸点:T(苯)= 80.1℃(3)苯的溶解性:苯不溶于水2. 苯的化学性质(1)苯与溴水反应:苯层呈橙红色,溴水颜色变浅。
(2)苯与高锰酸钾溶液反应:苯层呈浅紫色,高锰酸钾溶液颜色变浅。
七、实验结论1. 苯的沸点为80.1℃,密度为0.879 g/cm³,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化学实验报告的撰写技巧提升与评价
化学实验报告的撰写技巧提升与评价化学实验报告是对化学实验过程和结果的详细记录与总结,它不仅是实验者对实验的回顾与反思,也是与他人交流和分享实验成果的重要方式。
一份优秀的化学实验报告应当具备清晰的结构、准确的数据、合理的分析和严谨的结论。
然而,对于许多初学者来说,撰写化学实验报告可能会感到困惑和棘手。
本文将探讨如何提升化学实验报告的撰写技巧,并对其进行评价,希望能为广大化学爱好者和学生提供一些有益的指导。
一、化学实验报告的基本结构一份完整的化学实验报告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实验题目明确实验的名称,简洁明了地反映实验的主题。
2、实验目的阐述进行该实验的原因和预期达到的目标。
3、实验原理简要介绍实验所依据的化学原理和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4、实验用品列出实验所需的仪器、药品和材料。
5、实验步骤详细描述实验的操作过程,包括实验的具体步骤、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6、实验数据与记录如实记录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和测量得到的数据。
7、数据处理与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计算,通过图表等方式进行展示,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
8、实验结论总结实验的主要发现和结论,回答实验目的中提出的问题。
9、问题与讨论反思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可能的改进措施,对实验结果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和思考。
10、参考文献列出在撰写实验报告过程中参考的相关文献和资料。
二、撰写技巧提升1、清晰准确的表达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避免冗长和复杂的句子结构。
确保每个术语和概念都能被准确理解,避免使用模糊或含混不清的词汇。
对于实验步骤的描述,要按照时间顺序和操作的逻辑顺序进行,使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实验的过程。
2、数据记录与处理在实验过程中,要认真、准确地记录实验数据。
数据的记录应当规范、整齐,便于后续的处理和分析。
对于测量数据,要记录其单位和精度。
在数据处理方面,可以使用图表来直观地展示数据的变化趋势和关系。
同时,要对数据进行合理的误差分析,评估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化学实验报告对氯苯氧乙酸的合成
对氯苯氧乙酸的合成一、 实验目的和要求1、 掌握机械搅拌操作;2、 学会对氯苯氧乙酸的合成方法;3、 进一步熟悉亲核合成反应;4、 熟练重结晶操作。
二、 实验内容和原理对氯苯氧乙酸是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中间体,有许多合成方法,本实验采用Willamson 法进行合成。
反应方程式如下:副反应:222ClCH COOH + NaOH HOCH COONa+NaCl+H O →碘离子是比氯离子更好的离去基团,能够明显地提高S N 2反应的反应速率和产率,因此,使用催化量的KI 是必要的。
在碱性条件下,苯酚生成苯酚负离子,可以明显提高它的亲核性,但在碱作用下,氯乙酸同样会发生水解反应,即被羟基负离子进攻生成副产物。
本实验采用先将一部分NaOH 与苯酚反应,生成苯酚负离子,再分别滴加剩余的碱和氯乙酸,以减少氯乙酸的水解,提高反应的产率。
主反应机理:副反应机理:三、 主要物料及产物的物理常数OHCl+Na OHH KI−−−→−−→OCH 2COOHCl2ClCH COOH +四、主要仪器设备仪器100mL三口烧瓶;滴液漏斗;电热包(或油浴装置);机械搅拌器(或磁力搅拌器);球形冷凝管;吸滤装置;250mL烧杯;10mL量筒;50mL量筒;胶头滴管。
试剂对氯苯酚;氯乙酸;20%NaOH;碘化钾;1:1盐酸;95%乙醇;pH试纸。
五、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实验装置图:六、 实验结果与分析重结晶前的粗产物质量为11.72g ,粗产率为11.72100%124.2%6.50186.59/128.56/m gm gg molM g molM ⨯==⨯粗产品对氯苯酚对氯苯氧乙酸对氯苯酚粗产率超过100%,显然其中混有大量杂质。
根据实验过程分析,由于未趁热加酸,导致酸化不充分,粗产品抽滤时没有充分洗涤,这两个原因导致产物中混入大量对氯苯氧乙酸盐杂质。
重结晶提纯的产物经干燥后质量为4.76g ,产率为4.76100%50.5%6.50186.59/128.56/m gm gg molM g molM ⨯==⨯产物对氯苯酚对氯苯氧乙酸对氯苯酚提纯干燥产物的熔程两次测量分别为155.6℃~157.0℃,155.7℃~157.2℃,平均为155.6℃~157.1℃,比文献值157℃~159℃偏低,分析其原因可能为混入脱羧产物或(和)乙醇,或者干燥不充分所致。
结构化学物理化学
结构化学物理化学结构化学物理化学是研究物质的分子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质的学科。
它通过对物质的组成和结构进行分析和研究,揭示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反应机理,为实现物质的功能设计和制备提供理论基础和指导。
本文将从分子结构、物理性质和化学反应机理三个方面介绍结构化学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分子结构是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也是物质性质的基础。
结构化学物理化学通过实验和理论研究,揭示了不同物质的分子结构。
例如,通过光谱学和X射线衍射等实验手段,可以确定有机分子的化学键类型和空间构型,从而推断分子的立体结构。
通过分子力场计算和量子化学计算等理论方法,可以预测和优化分子的结构。
分子结构的研究有助于理解物质的性质和反应机理。
物理性质是物质在物理条件下所表现出的特征。
结构化学物理化学通过实验和理论研究,揭示了物质的物理性质与其分子结构之间的关系。
例如,通过测量物质的熔点、沸点、密度、折射率等物理性质,可以了解物质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和分子运动方式。
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和量子力学计算等理论方法,可以预测和解释物质的物理性质。
物理性质的研究有助于揭示物质的宏观性质和应用特性。
化学反应机理是物质在化学条件下发生变化的过程。
结构化学物理化学通过实验和理论研究,揭示了化学反应的机理和动力学。
例如,通过反应动力学实验和理论模拟,可以确定化学反应的速率方程和活化能。
通过红外光谱、质谱和核磁共振等实验手段,可以探测和鉴定反应中的中间体和过渡态。
化学反应机理的研究有助于优化化学反应条件和提高反应效率。
结构化学物理化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和理论两个方面。
实验方法主要包括光谱学、热分析、电化学、表面分析和物理性质测量等。
理论方法主要包括分子力场计算、量子化学计算、分子动力学模拟、反应动力学模拟和电子结构计算等。
实验和理论相互结合,可以更全面地揭示物质的结构和性质,为物质的功能设计和制备提供理论基础和指导。
总结起来,结构化学物理化学是研究物质的分子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质的学科。
(2023)配合物的生成和性质实验报告(一)
(2023)配合物的生成和性质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通过学生实验,了解常见的配位化学反应,学习配合物的合成和性质分析。
实验原理采用化学还原法合成(2023)配合物,实验前准备浓硝酸,氯化铁,乙醇和丁二酸钠溶液,反应后通过红外光谱等手段对产物进行结构分析。
实验步骤1.称取一定量的氯化铁(FeCl3)放进干净无水乙醇中2.动态搅拌后加入丁二酸钠(Na2C4H4O4)水溶液3.继续搅拌并加入适量的浓硝酸(HNO3)4.在反应过程中检查溶液颜色变化以及演化气体等现象5.过滤沉淀,用纯乙醇洗涤,最后放至真空干燥室中干燥实验结果通过样品分析,红外光谱显示了有机锰化合物生成的强大特征信号,这表明已经成功地合成了(2023)配合物。
在实验中,我们初步了解了配合物的合成和结构分析方法。
我们也了解了化学还原法及其在配合物化学中的应用。
这是本实验的关键技术,而化学催化反应和有机合成也多有关联。
这些知识点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化学领域中的配合物化学,以及前沿科技中的研究进展。
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在实验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以下问题:1.实验过程中的化学反应可能会引发危险,需要注意安全。
2.某些试剂可能会对人体产生有害影响,需要加强防护。
3.实验中需要使用多种实验器材,需要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和维护方法。
实验中的启示通过这次实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启示:1.在实验中,寻求合作并相互协作是非常重要的。
2.了解反应机理和实验条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实验技能。
3.在实验前,我们需要了解实验设计和过程,以充分考虑风险、技术和合理的材料使用。
该实验是化学学科中一项基本实验,是学生了解金属离子合成与表征技术的必要环节。
由于该实验涉及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可以应用于以下方面:1.金属催化化学反应2.无机材料合成和性能分析3.有机合成路线的研究和改良通过学习该实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研究及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结构化学的HMO处理实验报告
结构化学的HMO处理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旨在通过Hückel分子轨道法(HMO)处理有机分子的电子结构,探究不同体系的分子轨道结构和反应性质。
通过从头计算方法,我们研究了苯、萘和壬二烯三种有机分子的HMO处理结果,并对其结果进行了讨论。
实验结果表明,HMO方法能够揭示分子的π电子结构和化学反应行为,并为有机合成的设计和机制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1.引言结构化学是研究分子构造及其性质的学科,为化学反应的机理研究和有机化合物的设计合成提供了理论基础。
HMO方法是结构化学中重要的计算手段之一,通过简化分子的电子结构,可以分析分子的π电子和化学反应性质。
本实验通过应用HMO方法,计算了苯、萘和壬二烯三种不同体系的分子轨道结构和反应性质,以揭示分子的内禀特性。
2.实验方法2.1 Hückel分子轨道法Hückel近似是简化分子电子结构计算的重要方法,主要适用于共轭体系。
在Hückel近似中,只考虑分子的π电子,忽略σ电子的贡献。
通过构建分子的π轨道哈密顿算符,可以求解分子轨道的能级和电子分布。
2.2从头计算方法为了获得准确的结果,本实验采用从头计算方法,通过量子化学软件实现计算。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和Hartree-Fock方法,从头计算能够精确地描述分子的电子结构和性质。
3.实验结果与讨论通过从头计算方法,我们得到了苯、萘和壬二烯的分子轨道结构。
苯为平面结构,具有6个π电子,分布于分子平面上的分子轨道中。
萘为平面结构,具有10个π电子,分布于分子平面上及其侧链的分子轨道中。
壬二烯为非平面结构,由9个共轭碳原子组成,具有18个π电子,分布在整个分子结构中。
根据分子轨道能级的序列和电子分布,我们可以推测分子的反应性质。
苯具有特殊的稳定性,由于分子平面上的π电子均属于全满轨道,使得苯环对电子不容易进行加成和脱除反应。
萘由于侧链上的π电子轨道参与,具有比苯更高的反应活性,可以进行较多的化学反应。
化学实验报告(精选3篇)
化学实验报告(精选3篇)化学实验报告篇1一、对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化学实验的认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明确了高中化学课程的基本理念: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
“知识与技能”即过去的“双基”;“过程与方法”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人文关怀的体现。
所以新的课程理念的核心是“让学生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在知识、学法、人文等方面得到发展。
”其中第5条特别强调:“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高中化学课程由2个必修模块和6个选修模块组成,其中“化学实验”是作为一个独立的模块有别于以往教材的处理,突出其重要的地位。
教育部20xx年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化学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根据新的教学理念及由此产生的新课程标准,对照新旧教材,我们不难发现新课程在实验教学方面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的转变:1、从只注重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向培养实验思维能力和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并重转变,改变以往为“教”设计实验变为“学”设计实验,使实验更好地配合学生的主动学习,打破以往教师垄断实验方案的设计向教师帮助、指导学生参与实验方案的设计的转变,这就是所谓的化学实验的探究化[2]。
改变化学实验“照方抓药”式的现状的关键,是加强化学实验的探究化设计,这对于更好发挥化学实验的功能,促进学生科学素养主动、全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例如:必修1中“验证铁能否与水蒸气反应”的探究实验,教材一方面提供了实验必要的仪器和药品,让学生来设计实验方案;另一方面又提供了一个实验方案,让学生参考并尝试利用该方案进行实验,最后让学生小结交流探究活动的收获。
这样的实验教学,在指导学生学习设计实验的同时又锻炼了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的动手能力。
化学实验报告结论
化学实验报告结论
根据实验结果和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实验目的的达成: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地合成了目标化合物,并通过对化合物的性质与特征进行分析,验证了我们的合成方法的可行性。
2. 合成方法的效果评价:我们采用的合成方法具有较高的合成效率和产物收率。
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我们的合成方法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合成出高纯度的目标化合物。
3. 产物的纯度评价: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合成产物的纯度较高,满足了实验要求。
通过对产物的熔点、红外光谱、质谱等数据的分析,我们确定了目标化合物的结构和纯度,并与理论值进行了比较。
4. 产物的结构确定:通过红外光谱的分析,我们确定了目标化合物中存在的官能团,并与已知的化合物进行了比较。
质谱分析进一步证实了目标化合物的分子量和分子结构,并排除了其他可能的杂质或副产物的存在。
5. 性质与特征的分析:通过对目标化合物的性质与特征进行分析,我们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
例如,我们观察到目标化合物的颜色与反应条件有关,且在特定条件下会发生颜色的变化。
此外,目标化合物的溶解性、转化温度、热稳定性等也被测定并分析。
6. 反应条件的优化:通过实验数据和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对合成方法中的反应条件进行优化。
例如,通过改变反应温度、反应物配比、催化剂的选择等,可以提高合成产物的产率和纯度。
这些优化的结果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合成方法的可行性和应用性。
综上所述,通过对实验结果和数据的分析,我们成功地合成出了目标化合物,并对其性质与特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实验结果验证了合成方法的可行性,并为进一步优化反应条件和探索合成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化学实验报告——有机分子结构的NMR氢谱测定
有机分子结构的NMR 氢谱测定一、实验目的和要求1、 了解NMR 波谱仪的基本原理;2、 学习仪器采样参数的设置及数字信号处理方法;3、 解析简单的有机分子1H-NMR 谱。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1H-核磁共振(1H-NMR)也称为质子核磁共振,是研究化合物中1H 原子核(也即质子)的核磁共振。
可提供化合物分子中氢原子所处的不同的化学环境和它们之间相互关联的信息,从而可确定分子的组成、连接方式及其空间结构等。
1) 化学位移及自旋-自旋分裂依照核磁共振产生的条件,由于1H 核的核旋比是一定的,所以当外磁场一定时,所有的质子的共振频率应该是一样的。
但在实际测定化合物中处于不同化学环境中的质子时发现,其共振频率是有差异的。
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原子核周围存在电子云,在不同的化学环境中,核周围电子云密度是不同的。
当原子核处于外磁场中时,核外电子运动要产生感应磁场,就像形成了一个磁屏蔽,使外磁场对原子核的作用减弱了,即实际作用在原子核上的磁场为H 0(1-σ)而不是H 0,其中σ称为屏蔽常数,它反映了核所处的化学环境。
在外磁场H 0的作用下,核的实际共振频率为0(1)2H γσνπ-=也就是共振频率发生了变化,在谱图上反映出谱峰的位置移动了,这称为化学位移。
由于不同化学环境的质子σ值不同,在谱图的不同位置出峰,所以在核磁共振中,可以用化学位移的大小来测定化合物的结构。
高分辨谱图的每组谱峰会发生分裂,这种现象称为自旋-自旋分裂。
分子内部相邻碳原子上氢核自旋也会互相干扰,通过成键电子之间的传递,形成相邻质子之间的自旋-自旋耦合,而导致自旋-自旋分裂。
分裂峰数是由相邻碳原子上的氢原子数决定的。
若相邻碳原子氢数为n ,则分裂峰数为n +1。
其峰面积之比为二项展开式系数。
分裂峰之间的距离称为耦合常数,一般用J 表示,单位为Hz 。
J 是核之间耦合强弱的标志,它说明了他们之间相互作用的能量,因此是化合物结构的属性,与外磁场强度的大小无关。
实验报告化学课本(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化学课本的基本结构和内容;2. 掌握化学课本的使用方法;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化学素养。
二、实验原理化学课本是化学教学的重要工具,它系统地介绍了化学基础知识、实验技能和化学应用等内容。
通过学习化学课本,学生可以掌握化学基本概念、原理和实验方法,为化学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三、实验器材1. 化学课本;2. 记录本;3. 钢笔或圆珠笔;4. 计算器(如有需要)。
四、实验步骤1. 阅读化学课本的封面,了解课本的名称、作者、出版社等信息;2. 浏览目录,熟悉课本的主要内容和章节结构;3. 阅读第一章,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4. 阅读第二章,学习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技能;5. 阅读第三章,了解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6. 根据课本内容,进行相关实验操作;7. 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8. 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实验结论。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通过阅读化学课本,掌握了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学会了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技能;3. 了解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4. 通过实验操作,验证了化学原理的正确性;5. 分析实验结果,发现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六、实验总结本次实验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化学课本,了解化学的基本知识、实验技能和化学应用。
通过阅读课本、进行实验操作和分析实验结果,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化学素养,为今后的化学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实验过程中,学生应注重以下几点:1. 认真阅读化学课本,理解基本概念和原理;2. 严格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确保实验安全;3. 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为后续分析提供依据;4. 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实验结论,提高自己的实验能力。
总之,化学课本是化学学习的重要工具,通过本次实验,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化学知识,提高自己的化学素养。
在今后的学习中,学生应继续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化学水平。
第2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化学课本的基本结构和内容。
化学综合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有机化合物的制备与性质研究实验日期:2023年4月15日实验地点:化学实验室一、实验目的1. 学习有机化合物的制备方法。
2. 掌握有机化合物的性质检测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
二、实验原理本实验主要涉及有机化合物的制备和性质研究。
通过有机合成反应,制备目标有机化合物,并对其进行性质检测。
实验原理如下:1. 有机化合物的制备:采用不同的有机合成方法,如酯化反应、水解反应、取代反应等,制备目标有机化合物。
2. 有机化合物的性质检测:通过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检测,如熔点、沸点、溶解度、酸碱性、氧化还原性等,确定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烯烃:丙烯、苯乙烯等- 醇:乙醇、甲醇等- 酸:乙酸、硫酸等- 银镜试剂、碘液、石蕊试纸等2. 实验仪器:- 坩埚、烧杯、试管、滴管、酒精灯、加热套、冷凝管、水浴锅、显微镜、红外光谱仪、核磁共振仪等四、实验步骤1. 有机化合物的制备:(1)将丙烯与乙醇在酸性催化剂作用下进行酯化反应,制备丙烯酸乙酯。
(2)将苯乙烯与乙酸在碱性催化剂作用下进行取代反应,制备苯乙酸乙酯。
(3)将甲醇与硫酸进行水解反应,制备硫酸甲酯。
2. 有机化合物的性质检测:(1)观察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如颜色、气味、溶解度等。
(2)通过银镜反应检测有机化合物的氧化还原性。
(3)利用石蕊试纸检测有机化合物的酸碱性。
(4)使用红外光谱仪和核磁共振仪分析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有机化合物的制备:(1)丙烯酸乙酯:制备成功,产物为无色透明液体,具有芳香气味。
(2)苯乙酸乙酯:制备成功,产物为无色透明液体,具有芳香气味。
(3)硫酸甲酯:制备成功,产物为无色透明液体,具有刺激性气味。
2. 有机化合物的性质检测:(1)物理性质:丙烯酸乙酯、苯乙酸乙酯、硫酸甲酯均为无色透明液体,具有芳香气味。
(2)银镜反应:丙烯酸乙酯、苯乙酸乙酯、硫酸甲酯均未发生银镜反应,说明其不具有氧化还原性。
苯甲醛化学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苯甲醛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 掌握苯甲醛的制备方法和实验操作技能。
3. 分析苯甲醛在不同反应条件下的化学行为。
二、实验原理苯甲醛(C6H5CHO)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具有醛基和苯环结构。
苯甲醛的化学性质表现为醛基的还原性和苯环的取代反应。
本实验通过一系列反应,研究苯甲醛的化学性质。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锥形瓶、烧杯、试管、酒精灯、铁架台、滴管、量筒、石棉网等。
2. 试剂:苯甲醛、氢氧化钠、硫酸铜、氯化铁、硫酸亚铁、氢氧化钠溶液、无水乙醇、盐酸等。
四、实验步骤1. 苯甲醛的制备(1)将苯和氢氧化钠混合,加热回流。
(2)冷却后,用盐酸酸化,静置分层。
(3)取上层有机层,用无水硫酸钠干燥。
(4)过滤,蒸去溶剂,得到苯甲醛固体。
2. 苯甲醛的物理性质观察苯甲醛的熔点、沸点、颜色、气味等。
3. 苯甲醛的化学性质(1)苯甲醛与氢氧化钠反应将苯甲醛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观察是否有沉淀生成。
(2)苯甲醛与硫酸铜反应将苯甲醛和硫酸铜溶液混合,观察颜色变化。
(3)苯甲醛与氯化铁反应将苯甲醛和氯化铁溶液混合,观察颜色变化。
(4)苯甲醛与硫酸亚铁反应将苯甲醛和硫酸亚铁溶液混合,观察颜色变化。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苯甲醛的物理性质苯甲醛为无色液体,具有特殊气味,熔点为-128℃,沸点为179℃。
2. 苯甲醛的化学性质(1)苯甲醛与氢氧化钠反应:无沉淀生成。
(2)苯甲醛与硫酸铜反应:溶液颜色由蓝色变为绿色。
(3)苯甲醛与氯化铁反应:溶液颜色由黄色变为绿色。
(4)苯甲醛与硫酸亚铁反应:溶液颜色由浅绿色变为深绿色。
实验结果表明,苯甲醛具有醛基的还原性和苯环的取代反应。
苯甲醛与氢氧化钠、硫酸铜、氯化铁和硫酸亚铁等试剂发生反应,产生不同的颜色变化,证明了其化学性质。
六、实验结论1. 苯甲醛是一种无色液体,具有特殊气味,熔点为-128℃,沸点为179℃。
2. 苯甲醛具有醛基的还原性和苯环的取代反应。
3. 苯甲醛与氢氧化钠、硫酸铜、氯化铁和硫酸亚铁等试剂发生反应,产生不同的颜色变化。
化学实验报告(精选9篇)
化学实验报告(精选9篇)化学实验报告(精选9篇) 在现实⽣活中,报告的使⽤成为⽇常⽣活的常态,通常情况下,报告的内容含量⼤、篇幅较长。
⼀听到写报告马上头昏脑涨?以下是⼩编收集整理的化学实验报告,欢迎⼤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化学实验报告篇1 实验题⽬ 实验题⽬: 溴⼄烷的合成 实验⽬的: 实验⽬的 1、学习从醇制备溴⼄烷的原理和⽅法 2、巩固蒸馏的操作技术和学习分液漏⽃的使⽤。
实验原理: 主要的副反应: 反应装置⽰意图: (注:在此画上合成的装置图) 实验步骤及现象记录: 实验步骤 现象记录 1、加料: 将9.0ml⽔加⼊100ml圆底烧瓶,在冷却和不断振荡下,慢慢地加⼊19.0ml浓硫酸。
冷⾄室温后,再加⼊10ml95%⼄醇,然后在搅拌下加⼊13.0g研细的溴化钠,再投⼊2-3粒沸⽯。
放热,烧瓶烫⼿。
2、装配装置,反应: 装配好蒸馏装置。
为防⽌产品挥发损失,在接受器中加⼊5ml40%nahso3溶液,放在冰⽔浴中冷却,并使接受管(具⼩咀)的末端刚好浸没在接受器的⽔溶液中。
⽤⼩⽕加热⽯棉⽹上的烧瓶,瓶中物质开始冒泡,控制⽕焰⼤⼩,使油状物质逐渐蒸馏出去,约30分钟后慢慢加⼤⽕焰,直到⽆油滴蒸出为⽌。
加热开始,瓶中出现⽩雾状hbr。
稍后,瓶中⽩雾状hbr增多。
瓶中原来不溶的固体逐渐溶解,因溴的⽣成,溶液呈橙黄⾊。
3、产物粗分: 将接受器中的液体倒⼊分液漏⽃中。
静置分层后,将下层的粗制溴⼄烷放⼊⼲燥的⼩锥形瓶中。
将锥形瓶浸于冰⽔浴中冷却,逐滴往瓶中加⼊浓硫酸,同时振荡,直到溴⼄烷变得澄清透明,⽽且瓶底有液层分出(约需4ml浓硫酸)。
⽤⼲燥的分液漏⽃仔细地分去下⾯的硫酸层,将溴⼄烷层从分液漏⽃的上⼝倒⼊30ml蒸馏瓶中。
接受器中液体为浑浊液。
分离后的溴⼄烷层为澄清液。
4、溴⼄烷的精制 配蒸馏装置,加2-3粒沸⽯,⽤⽔浴加热,蒸馏溴⼄烷。
收集37-40℃的馏分。
收集产品的接受器要⽤冰⽔浴冷却。
化学实验报告(通用8篇)
化学实验报告(通用8篇)化学实验报告篇一实习进入第二天,还是理论课,和昨天不同的是,今天的任务相对于昨天是稍微重了点,上午主要的内容是加热炉,这是一种利用燃料燃烧时所产生的高温火焰和烟气为热源来加热杂炉管内流动的截止,使其达到工艺上所许呀的温度的一种火力加热设备,它是工艺上的关键设备也是当前节能工作的重点(操作费用是总费用的60%-70%,燃烧消耗浅度加工3%-6%,中等深度4%-8%,深度加工8%-15%),同时也是固定投资的重要部分,最后也是环境保护的要求,所以要格外注意。
加热炉主要由炉管系统(炉管,吊钩,回弯头),炉体系统(耐火层,保温层,保护层),燃烧系统(火嘴,燃烧器,气火嘴。
油火嘴,油气联合,自然供风,强制供风),排烟系统组成。
其主要的工艺指标有热负荷,炉膛热强度,炉管表面热强度,全炉热效率,炉管内冷油流速和压降,这些都是加热炉的重要参数现在对于加热炉最重要的就是如何提高加热炉热效率的方法,常用的方法有四种:1.采用好的火嘴,提高燃烧效果 2.控制合适的过剩空气系数 3.做好保温 4.提高入炉空气温度。
也是我们必须注意的地方。
下午由刘梦溪老师给我们说明了有关流体输送机械,它是一种为输送流体而提供能量的机械,流体输送机械的主要用途是将流体从低处运到高处,从低压设备送到高压设备;沿管道输送到较远的地方;克服由位能,静压能之差以及摩擦阻力引起的能量损失。
流体输送机械包括流体输送机械-泵和气体输送机械,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离心泵,它的抓哟部件有叶轮,泵壳,轴封装置关于离心泵的内容不再赘述,在笔记中已经记录详尽。
这就是今天的主要内容,以备写实习报告用明天是理论实习的最后一天,夜深了,也准备休息了。
呵实习日志第一天理论实习实习第一天,虽然不是去燕山化工实地观察学习,但是心情是很激动的,毕竟是我的第一次实习,呵,今天的任务相对来说是比较轻的,现就把今天实习内容罗列如下。
早上是我们的实习动员,首先向我们介绍了炼厂实习的主要内容:1.了解化工单元的操作2.了解炼厂的生产。
物理化学-结构化学实验报告 磁化率
磁化率的测定马瑞摘要:存在未成对电子的分子表现出“顺磁性”,这种物质具有正的顺磁磁化率。
用古依法可以测定物质的摩尔磁化率,然后由此计算物质分子中未成对电子的数目,进而推测出该物质分子的配位场电子结构。
本实验先用(NH4)2SO4·FeSO4·6H2O标定古依磁天平,然后测定FeSO4·7H2O和K4Fe(CN)6·3H2O的摩尔磁化率。
关键词:磁化率古依法未成对电子The Determination of Magnetic SusceptibilityMa Rui (Marine.Marion)( NCL USTC Hefei Anhui P.R.China,230026 )Email:marion@Abstract:Molecules containing unpaired electrons exhibit paramagnetism, so these substances have the positive paramagnetic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The molarsusceptibility can be determined by Gouy method and the number of unpairedelectrons in this molecule will be resolved from that, and then we shallconjecture the ligand field’s electronic structure of this molecule. In thisexperiment, we use (NH4)2SO4·FeSO4·6H2O to calibrate Gouy-balance first,then determine the molar susceptibility of FeSO4·7H2O & K4Fe(CN)6·3H2O. Key words:Magnetic susceptibility, Gouy method, Unpaired electrons由于不同单位制下某些物理量的量纲都可能不同,所以这里先明确:本文所采用的单位制,主要是CGSM 制(即emu “电磁单位制”),特别是涉及电磁学量的部分。
分子模型操作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分子模型操作实验实验日期:2023年4月10日实验地点:化学实验室一、实验目的1. 理解分子模型的基本结构及组成;2. 掌握分子模型的搭建方法;3. 通过分子模型观察分子的空间构型,加深对分子结构、性质的理解;4.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实验原理分子模型是研究分子结构的一种直观手段,通过搭建分子模型,可以直观地展示分子的空间构型,从而加深对分子结构、性质的理解。
本实验主要采用球棍模型,通过球体代表原子,棍棒代表化学键,搭建分子模型。
三、实验材料1. 实验仪器:分子模型套件、支架、螺丝、扳手等;2. 实验药品:碳、氢、氧、氮、硫等原子模型;3. 实验工具:剪刀、镊子等。
四、实验步骤1. 观察并熟悉分子模型套件中的各种原子模型和化学键模型;2. 根据实验要求,选择合适的原子模型和化学键模型;3. 使用螺丝将原子模型固定在支架上;4. 根据原子之间的化学键,用扳手拧紧棍棒,搭建分子模型;5. 检查分子模型是否搭建正确,如有错误,及时修正;6. 对搭建好的分子模型进行观察、分析,记录实验结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搭建了甲烷(CH4)分子模型,观察发现甲烷分子为正四面体结构,碳原子位于中心,四个氢原子均匀分布在四个顶点上;2. 搭建了水分子(H2O)模型,观察发现水分子为V形结构,氧原子位于中心,两个氢原子分别位于氧原子两侧;3. 搭建了二氧化碳(CO2)分子模型,观察发现二氧化碳分子为直线形结构,碳原子位于中心,两个氧原子分别位于碳原子两侧;4. 搭建了氨分子(NH3)模型,观察发现氨分子为三角锥形结构,氮原子位于中心,三个氢原子分别位于氮原子顶点。
通过实验,我们了解到不同分子具有不同的空间构型,这些构型对分子的性质有着重要影响。
例如,甲烷分子为正四面体结构,具有对称性,使其在常温下不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水分子为V形结构,具有极性,使其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
六、实验结论1. 本实验成功搭建了甲烷、水、二氧化碳、氨等分子的模型,直观地展示了分子的空间构型;2. 通过观察和分析分子模型,加深了对分子结构、性质的理解;3. 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化学固体晶体结构实验报告
化学固体晶体结构实验报告一、引言固体晶体结构是化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通过实验可以揭示晶体内部的微观结构和原子排列方式。
本实验旨在通过X射线衍射技术研究不同化学固体晶体的结构。
二、实验目的1. 了解X射线衍射技术在化学固体晶体结构研究中的应用;2. 掌握X射线衍射实验的原理和操作方法;3. 通过分析实验数据,推断出化学固体晶体的结构。
三、实验原理1. X射线衍射原理:X射线在晶体中碰撞晶面后,通过衍射现象产生衍射光。
衍射光的干涉可以帮助确定晶体结构。
2. 莫尔定律:X射线通过晶体时,与晶面的距离满足莫尔定律sinθ= nλ/2d,其中θ是衍射角,n是整数,λ是X射线波长,d是晶面间距。
3. Laue方程:符合产生相干衍射的波面差等于晶面间距的整数倍。
四、实验装置和药品1. X射线衍射仪:包括X射线发生器、样品台、X射线检测器等。
2. 不同化学固体晶体样品。
五、实验步骤1. 将待测化合物样品磨成细粉,并均匀涂布在样品台上。
2. 将样品台放入X射线衍射仪中,调整仪器参数使X射线正确照射样品。
3. 根据实验要求调整X射线发生器的参数,测量不同角度下的衍射图谱。
4. 根据衍射图谱,计算角度和晶面间距的关系,推断出晶体结构。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根据测量所得的衍射图谱,我们得到了不同角度下的衍射峰位置。
通过计算衍射角和晶面间距的关系,可以绘制晶体的倒易空间图,并推导出晶体的结构。
七、讨论与结论通过实验,我们成功利用X射线衍射技术研究了不同化学固体晶体的结构。
实验结果表明,X射线衍射技术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可以用来解析晶体的微观结构。
通过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晶体结构的特点,并提高了实验技能和数据分析的能力。
八、参考文献[1] Smith J, Doe A. X-ray Diffraction Analysis. New York: Wiley, 2010.[2] Johnson B, et al. Introduction to Crystallograph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九、致谢感谢实验中提供的化学固体晶体样品和实验设备,以及指导老师的悉心指导和解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结构化学》实验报告姓名学号:年级专业:指导老师:重庆大学化学化工学院2013年12月21日实验一利用量子化学计算软件验证分子轨道理论和判断分子点群一、主要仪器设备及软件1、仪器:用于计算的计算机。
2、软件:gviewA、建模软件(1) Chemoffice是一款广受化学学习、研究者好评的化学学习工具。
(2) GaussView 主要功能有创建三维分子模型,计算任务设置全面支持Gaussian 计算,和显示Gaussian计算结果等。
B、计算软件:(1) Gaussian:量子化学领域最著名和应用最广泛的软件之一,由量子化学家约翰波普的实验室开发,可以应用从头计算方法、半经验计算方法等进行分子能量和结构;过渡态能量和结构;化学键及反应能量;分子轨道;偶极矩;多极矩;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核磁共振,极化率和超极化率,热力学性质,反应路径等分子相关计算。
(2) Materials Studio:是ACCELRYS 公司专门为材料科学领域研究者所涉及的一款可运行在PC上的模拟软件。
(3) V ASP是使用赝势和平面波基组,进行第一定律分子动力学计算的软件包。
(4) Gamess-US: 由于免费与开放源码,成为除Gaussian以外,最广泛应用的量子化学软件,目前由Iowa State Uinversity的Mark Gorden 教授的研究组主理。
(5) CASTEP:是由密度泛函理论为基础的计算程式所组成,同时采用平面波(plane wave)为基底处理波函数,可针对具有周期性的固态材料表面进行化学模拟计算。
(6) ATK:是由丹麦公司QuantumWise A/S开发的一款通用的电子态结构计算软件。
其他量子化学计算软件目前,除了上面提到的几版著名量子化学计算软件之外,还有大量商业和免费的量子化学计算软件,其中绝大部分是从事量子化学或计算化学研究的实验室自行开发的,此外,一些著名的大型化学软件如HyperChem、Chem3D、Sybyl 等,也包含有量子化学计算包。
二、实验目的1、了解常用的计算方法及相应的基组,如半经验方法有AM1、PM3等,从头算法有HF、B3LYP、MP n、CCSD等,基组3-21G(d),6-31+G(d)等。
2、学会利用建模软件构建简单的化学分子;会设置Gaussian的计算格式,能够对计算结果进行利用分析;能够根据已学的理论知识利用软件判断简单分子的点群,且会设置计算。
3、会利用GaussView画分子结构和分子轨道图;能够用分子轨道理论解释O2、N2、F2、等简单分子,将阶层分子轨道能级顺序与分子轨道对应。
4、通过计算用休克尔原理解释苯和氯苯的电子态。
三、实验步骤1. 利用GaussView建模打开GaussView软件,执行File-New-Create ModGroup(Ctrl N)打开一个新的窗口,点击File下面的6C按钮,出现元素中期表,点击O,选择下面的中间双键O,在打开的新的窗口中点击两次,第二此点击没有O的双键末端,就建立成O2分子的模型。
2. Gaussian 计算打开Gaussian窗口从路径找到保存O2-3.gjf和O2-1.gjf文件分别计算。
3.结果分析(1) out或log文件(2)GaussView分析(3) 点开下面Surfaces Available:选择要显示的分子轨道,然后通过Surface Actions-show Surface,调整位置,保存图形为bmp格式,然后通过Surface Actions-hide surface 隐藏显示轨道,选择下一个分子轨道保存。
4.同样的方法计算N2,F2、CO、苯和氯苯。
分析苯的休克尔分子轨道及相应的轨道类型。
实验数据:1.O2单重态价电子组态:∗)2(σ2s)2(σ2s∗)2(π2px)2(σ2pz)2(π2py)2(π2px计算结果:%chk=D:\struct chemic\g09w\shiyan DATA\O2.chk# hf/6-31+g(d,p) geom=connectivityTitle Card Required0 1O -1.32731959 0.41237113 0.00000000O -2.48891959 0.41237113 0.000000001 2 2.02分子轨道图:(σ2s )2(σ2s ∗)2(π2px )2 (σ2pz )2O 2三重态 价电子组态:(σ2s )2(σ2s ∗)2(σ2pz )2(π2px )2(π2py )2(π2px ∗)1(π2py ∗)1计算结果:%chk=D:\struct chemic\g09w\shiyan DATA\O 2.chk # hf/6-31+g(d,p) geom=connectivity Title Card Required 0 3O -1.32731959 0.41237113 0.00000000 O -2.48891959 0.41237113 0.00000000 1 2 2.0 2分子轨道图:(σ2s )1 (σ2s ∗)1 (σ2pz )1 (σ2px )1(π2px ∗)2 (π2py ∗)0(π2pz ∗)0(σ2py )2(σ2py )1 (π2px ∗)0 (π2py ∗)0 (π2pz ∗)02. N 2 价电子组态:(1σg )2(1σu )2(1πux )2(1πuy )2(2σg )2计算结果:%chk=D:\struct chemic\g09w\shiyan DATA\N2.chk # hf/3-21+g* geom=connectivity Title Card Required 0 1N 1.79123711 0.12886598 0.00000000 N 0.69923711 0.12886598 0.000000001 2 3.0 2分子轨道图:(1σg )2 (1σu )2 (2πux )2 (2πuy )2(2σug )2(1πgx )0(1πgy )0 (1σu )03.F2 价电子组态:(σ2s )2(σ2s ∗)2(π2px )2(π2py )2(σ2pz )2(π2px ∗)2(π2py ∗)2计算结果:%chk=D:\struct chemic\g09w\shiyan DATA\F2.chk# hf/3-21+g* geom=connectivity Title Card Required 0 1F 0.57989691 0.12886598 0.00000000 F -0.58010309 0.12886598 0.00000000 1 2 1.0 2分子轨道图:(σ2s )2 (σ2s ∗)2 (σ2px )2 (σ2py )2(σ2pz )2 (π2px ∗)2 (π2py ∗)2 (π2pz ∗)04.CO 价电子组态:(1σ)2(2σ)2(1πx )2(1πy )2(3σg )2 计算结果:%chk=D:\struct chemic\g09w\shiyan DATA\CO.chk # hf/3-21+g* geom=connectivity Title Card Required 0 1O 1.40463917 0.02577320 0.00000000 C 0.14623917 0.02577320 0.00000000 1 2 2.0 2∗)0(2σ)2(1πx)2(1πy)2 (π2pz(3σg)2(2πx)0(2πy)0(4σg)0 5.C6H6计算结果:%chk=D:\struct chemic\g09w\shiyan DATA\C6H6.chk# hf/3-21+g* geom=connectivityTitle Card Required0 1C 1.20809735 0.69749533 -0.00000000C 0.00000000 1.39499067 -0.00000000C -1.20809735 0.69749533 -0.00000000C -1.20809735 -0.69749533 -0.00000000C 0.00000000 -1.39499067 -0.00000000C 1.20809735 -0.69749533 -0.00000000H 2.16038781 1.24730049 -0.00000000H 0.00000000 2.49460097 -0.00000000H -2.16038781 1.24730049 -0.00000000H -2.16038781 -1.24730049 -0.00000000H 0.00000000 -2.49460097 -0.00000000H 2.16038781 -1.24730049 -0.000000001 2 1.5 6 1.5 7 1.02 3 1.5 8 1.03 4 1.5 9 1.04 5 1.5 10 1.05 6 1.5 11 1.06 12 1.0789101112分子轨道图:(π)2(π)2(π)2(π∗)0(π∗)0(π∗)0 5.C6H5Cl1计算结果:%chk=D:\struct chemic\g09w\shiyan DATA\C6H5Cl1.chk# hf/3-21+g* geom=connectivityTitle Card Required0 1C 0.00000000 -1.20807818 0.18421591C 0.00000000 -1.20795688 1.57937588C 0.00000000 0.00000000 2.27680899C -0.00000000 1.20795688 1.57937588C -0.00000000 1.20807818 0.18421591C 0.00000000 0.00000000 -0.51327110H 0.00000000 -2.16044308 -0.36546031H 0.00000000 -2.16042273 2.12896681H 0.00000000 0.00000000 3.37648907H -0.00000000 2.16042273 2.12896681H -0.00000000 2.16044308 -0.36546031Cl 0.00000000 0.00000000 -2.273271091 2 1.5 6 1.5 7 1.02 3 1.5 8 1.03 4 1.5 9 1.04 5 1.5 10 1.05 6 1.5 11 1.06 12 1.0789101112分子轨道图:(π)2(π)2(π)2(π)2(π∗)0(π∗)0(π∗)0四、思考题(1)通过计算苯的D6h和C1点群,分析群伦在化学中的应用?答:群论是数学的一个分支,然而把它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跟物质结构的对称性结合起来,就能成为研究化学的一种有力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