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育才课程)
00031心理学同步练习题(学生版含答案)第九章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2)(1)
![00031心理学同步练习题(学生版含答案)第九章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2)(1)](https://img.taocdn.com/s3/m/9da8d4c5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99.png)
00031心理学同步练习题(学生版含答案)第九章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2)(1)《心理学》(自考)同步练习第九章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同步练习一、名词解释1.人际沟通P220 2.社会测量法P231 3.群体规范P234 4.群体的领导P235 5.社会助长P2376.社会惰化P238 7.去个体化P239 8.群体极化P240-241 9.群体思维P242 10.从众P244 11.服从P246 二、单项选择题1.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指的是( )P217 A.包容需要B.合群需要 C.支配需要 D.情感需要2.当个体对周围环境缺乏了解和把握,当个体心情紧张、有高度恐惧感时,他们倾向于寻求与他人在一起,倾向于寻求他人伴同。
这是一种( )P213A.包容需要 C.支配需要 B.合群需要D.情感需要3.个体有控制别人或被别人控制的需要,个体有在权力关系上与他人建立或维持满意人际关系的需要。
这种需要是( )P217 A.包容需要 B.合群需要 C.支配需要 D.情感需要4.个体有爱别人或被别人爱的需要,个体有在人际交往中建立并维持与他人亲密的情感联系的需要。
这是一种( )P218A.包容需要 B.合群需要 C.支配需要 D.情感需要5.动物学家哈罗实验发现,小猴在绒布妈妈身旁的时间平均每天达到16小时以上,可见,无论是灵长类动物,还是人类,都表现了与其他个体进行交往的( ) P213A.包容需要 B.合群需要 C.本能需要 D.情感需要6.社会学家霍曼斯采用经济学的概念来解释人的社会行为,提出了( )P218A.社会交换理论B.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C.动机需要理论D.本能需要理论7.人们运用语言符号进行信息交流,传递思想、情感、观念和态度、达到沟通目的的过程,叫做( )P223 A.言语沟通B.非言语沟通C.人际沟通 D.社会沟通8.除了说和写之外的信息传递,人们还使用包括手势、身体姿态、音调、身体空间和表情等来传递信息。
社会心理学:人际互动与社会影响力
![社会心理学:人际互动与社会影响力](https://img.taocdn.com/s3/m/111497c2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b1.png)
社会心理学: 人际互动与社会影响力一. 概述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领域。
它关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以及外部环境对个体行为产生的影响。
本文将围绕人际互动与社会影响力这两个核心主题展开讨论。
二. 人际互动2.1 社交认知•定义:社交认知是指个体对自己和他人之间关系的感知、解释和评价。
•目标:理解个体如何通过认知过程来分析,并作出对他人行为和态度等的判断。
•理论模型:包括自我概念、他人形象、归因理论等。
2.2 恋爱关系•行为表现:追求、吸引、建立和维持恋爱关系。
•影响因素:外貌、性格特征、社会支持等。
•注意事项:信任、沟通和冲突处理在恋爱中的重要性。
2.3 集体行为•定义:指多个个体组成群体,协同合作或共同追求共同目标的行为。
•群体动力学:群体中的相互作用、规范和影响。
三. 社会影响力3.1 权威和服从•斯坦利·米尔格拉姆实验:探讨人们对权威的服从程度。
•权威的特征和影响因素。
•反抗与拒绝不合理权威的方法。
3.2 社会认同•定义:指个体为了获得社会接纳而与特定社会群体保持一致的倾向。
•阿西奥实验和归类理论:社会身份对行为和态度的塑造。
3.3 民主集中制与群体思维•群体思维的定义和影响。
•决策过程中民主集中制和群体思维之间的关系。
四. 应用领域社会心理学在许多领域有着广泛应用,包括: 1. 建立积极的团队合作氛围; 2. 降低冲突和暴力行为; 3. 提升领导力及组织行为管理等。
结论社会心理学研究了人们如何在社会环境中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通过更深入理解人际互动和社会影响力的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改善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
这对于建立健康、积极的社会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深圳教师资格心理学第九章 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
![深圳教师资格心理学第九章 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f7bddce60975f46527d3e136.png)
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通过群体的作用而得到加强,使一种观 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水平的现象 主要原因
信息的影响,群体讨论可以使某一种观点得到加强或支持,对持有不同观点 的个体造成压力,从而使他们最终倾向于服从群体压力,而群体的意见经过 讨论,被进一步极端化 社会规范的影响,人们在社会比较的过程中,往往会支持与自己的观点接近 而又较为极端的意见或态度
2、运用这种方法了解一个群体内的人际关系状况相对比较节省时间
Page 21
第三节 群体及其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一、群体的一般特性
(一)群体规范 (二)群体的凝聚力 (三)群体中的角色 (四)群体的领导
二、社会影响
(一)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 (二)去个体化 (三)群体的决策行为
不公平的,就像镜子也会反光,也会不平整,也会歪曲我们的形象一样
Page 6
二、人际交往的理论
(一)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
(二)社会交换理论
Page 7
(一)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
社会心理学家舒茨(W.Schutz,1958)
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
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 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支配需要指个体控制别人或被别人控制的需要,是个体在权力关系上与他人 建立或维持满意人际关系的需要。 情感需要指个体爱别人或被别人爱的需要,是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建立并维 持与他人亲密的情感联系的需要
并尽量少付出代价、避免痛苦的倾向,人的行为受到的奖励越多,就越容易 表现这种行为,即外在的奖励、惩罚决定了人的社会行为。
两种理论都对人的社会行为进行了论述,涉及人际交往过程的个体心理需要满足方面。
心理学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专业知识培训
![心理学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专业知识培训](https://img.taocdn.com/s3/m/70997791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c639915.png)
4.婴儿一出生就需要周围环境为其提供温暖、舒 适、食物和安全, 以确保其健康成长。从产生行 为动机心理需要看, 这是一个( )
A.本能需要 B.交往需要
C.合群需要 D.自我必定需要
心理学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专业知识培训
第15页
第十章 心理健康
第一节 心理健康 第二节 心理健康与压力 第三节 心理健康与挫折 第四节 心理健康与挫折
第二节 人际沟通与人际吸引
二、人际吸引条件
一)相同性与互补性(每个人都倾向于喜欢与那 些与咱们含有相同态度和价值观人交流);
二)个人品质(伴随人际交往深入, 外在原因变 得越来越不主要, 而交往者内在品质却变得越来越 主要);
三)靠近性与熟悉性(空间上距离较近个体, 相 互间接触机会较多, 能够促进彼此了解, 所以他们在 人际交往中轻易成为知己)。
2.当群体在一起完成一项任务时, 群体组员每人 付出努力会比个体在单独情况下完成任务时偏 少现象称为( )
A.社会助长 B.社会惰化
C.群体极化 D.去个体化
心理学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专业知识培训
第14页
练习题
3.个体与他人在一起活动或有他人在场时, 个体 行为效率提升现象, 称之为( )
A.社会惰化 B.社会助长
第12页
第三节 群体及其对个人行为影响
三)群体决议行为 1.群体极化(指群体组员中原已存在倾向性, 经过
群体中作用而得到加强, 使一个观点或态度从原来 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含有支配性水平现象);
2.群体思维(高凝聚力群体在进行决议时, 组员 思维会高度倾向于一致, 以致于使其它变通行动路 线现实性评定受到压抑);
三、焦虑应对策略
一)认清焦虑情况; 二)克服焦虑三个标准(不回避、正面迎战、做统计); 三)学会放松自己; 四)利用想象减轻焦虑; 五)进行理性思索; 六)接收专业治疗。
第九章 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
![第九章 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2ffe8b29ed630b1c59eeb51f.png)
• (2)信息:包括传递的数据和给予数据 )信息: 特定意义的编码符号。 特定意义的编码符号。通过使用语言和非 语言符号, 语言符号,发出者可以确认接收者对信息 的解释和发出者的原意是否一样。 的解释和发出者的原意是否一样。语言和 非语言符号本身并没有任何意义, 非语言符号本身并没有任何意义,它们的 意义是由发出者、 意义是由发出者、接收者以及特定的情景 或环境所创造的, 或环境所创造的,因此不同的发出者和接 收者对这些符号可能存在不同的解释。 收者对这些符号可能存在不同的解释。
• 在商品生产的社会里,人际交往就如同商 在商品生产的社会里, 品的交换原则一样是等价的,是公平交易。 品的交换原则一样是等价的,是公平交易。 • 认为在人际交往的相互作用中,也要使双 认为在人际交往的相互作用中, 方的报酬与代价收支平衡,获得利润。 方的报酬与代价收支平衡,获得利润。 • 心理效价
CO
XO
1 4 8 12 16 5 9 13 17
CO
XO
1 4 8 12 16 5 9 13 17
• (5)反馈:就是接收者对信息的反应。 )反馈:就是接收者对信息的反应。 信息接收者承认已接收到信息发出者传来 的消息, 的消息,并向信息发出者表明对此信息的 理解。通过反馈, 理解。通过反馈,人际沟通成为一个动态 双向的程序。 的、双向的程序。
• (6)障碍:在沟通过程中障碍可能发生 )障碍: 在任何一个环节。 在任何一个环节。 • (7)背景:指沟通发生的情境,是影响 )背景:指沟通发生的情境, 沟通的重要因素。 Fra bibliotek通的重要因素。
• (二)人际沟通的功能 • 1. 促进人们之间的相互了解,协调生活, 促进人们之间的相互了解,协调生活, 适应环境 • 2.满足人们的需要 满足人们的需要 • e.g:减缓老年人衰老 :
自考 教师资格证 心理学 第九章 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
![自考 教师资格证 心理学 第九章 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6077b514482fb4daa58d4b61.png)
第九章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一、单项选择题1.在相似性的诸多因素中,_________是最主要的因素。
( D )A.性别B.社会背景C.教育水平D.态度2.群体规范的基本作用是对成员具有_________的作用。
( B )考过2次A.吸引B.比较和评价C.助长D.凝聚3.社会测量法是由心理学家____________所首创的。
( C ) 考过2次A.费斯廷格B.沙赫特C.莫雷诺D.库利4.当人处在群体中时,有时会作出平时不会作的破坏性行动,这是( C ) 考过2次A.从众现象B.社会干扰现象C.去个体化现象D.群体极化现象5.信息的发送者与信息的接受者之间的信息相互作用过程是( B )A.信息传播B.人际沟通C.人际吸引D.人际关系6.“酒逢知己千杯少”,反映了人际吸引中的( D )条件。
A.互补性B.接近性C.熟悉性D.相似性7.以下( C )是影响人际吸引的主要条件之一。
A.规范性B.社会性C.接近性D.合群性8.“三个和尚没水喝”,反映了( A )作用。
A.社会惰化B.社会干扰C.去个体化D.从众9.从众行为的原因之一是( A )A.行为参照B.省力C.服从D.强迫10.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的影响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叫( B )。
A.服从B.从众C.信任D.接受11.“人曰亦曰”属于______现象。
( C )A.沟通B.服从C.从众D.暗示12.下列哪一种说法是错误的?( C )A.去个体化理论是由费斯廷格等人提出的。
B.当个体处于去个体化状态时,个人的行为就较少受自己的个性和意识支配,而倾向于依从整个群体的状态。
C.群体规模越小,气氛越强烈,越易于引发人的去个体化状态。
D.匿名性是导致去个体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13.个体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存在着三种基本的需要,它们分别是什么?(C )A.生理需要、支配需要和尊重需要B.胜任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和尊重需要C.支配需要、包容需要和情感需要D.尊重需要、包容需要和情感需要14.有关社会助长的研究最早是由谁进行的?( A )A.特瑞普里特B.谢里夫C.费里德曼D.阿希三、名词解释1.包容需要P217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第九章 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
![第九章 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5942ded280eb6294dd886c54.png)
包容需要
个人能被他人认同接纳, 个人能被他人认同接纳,在群体情境中 产生归属的需求, 产生归属的需求,想要与他人建立并维 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又称之为归属需要。
包容需要的满足与否
1.缺乏包容需要的人生活较为封闭,通 1.缺乏包容需要的人生活较为封闭,通
常选择独处,内倾、退缩、避免与他人 建立关系。与其它人保持一定距离。 2.过度包容需要满足的人生活中常需要 2.过度包容需要满足的人生活中常需要 过度 同伴,无法忍受孤独,经常向外与他人 进行接触、吸引他人注意。 3.适度包容需求满足的人,随着情境的 3.适度包容需求满足的人,随着情境的 变化而决定自己是否参与群体,可以一 人独处,也可以参与活动以满足归属的 需求。
信息源、信息、通道、目标靶、反馈、 障碍和沟通背景
注意点
信息源:权威性、经验、信赖特征等 信息:中等程度信息量,言语/ 信息:中等程度信息量,言语/非言语 通道:主要是视听渠道 目标靶:信息接收者
2、人际沟通的类型
言语沟通:采用语言符号进行信息交流,传 言语沟通:采用语言符号进行信息交流,传 递思想、情感、观念和态度,达到沟通目的 的过程 分为口头沟通和书面言语沟通 书面沟通:不受时空限制,沟通的准确性和 持久性较高 口头沟通:信息提供者背景资料丰富,对目 标靶的影响力相对较高
情感需要
是指个体爱别人或被别人爱的需要,是个体在 人际交往中建立并维持与他人亲密的情感联系 的需要 1.低个人行为: 1.低个人行为:避免亲密关系,态度冷漠。表 低个人行为 面上很友好,却与人保持一定的情绪距离。 2.超个人行为: 2.超个人行为:希望与他人有密切的情绪联系 超个人行为 并试图建立这种关系,态度积极热情地想与每 个人建 个人建 立亲密关系。但情感也不易专注,较 不易获得交心的情感。 3.适度个人行为: 3.适度个人行为:关系密切与否都能恰当地看 适度个人行为 待自己。依据情况与他人保持一定距离,也可 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 第九章 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 第九章 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e86d862ca5e9856a5612605b.png)
第一节 人际交往概述 第二节 人际沟通与人际吸引 第三节 群体及其对个人行为的影晌
第一节 人际交往概述
一、人际交往的心理需要 (一)本能 (二)合群需要 (三)自我肯定需要
第一节 人际交往概述
二、人际交往的理论
(一)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
1.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 包容需要
(一)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 2.六种基本的人际行为倾向
第一节 人际交往概述
(二)社会交换理论(霍曼斯) 他认为人和动物都有寻求奖赏、快乐并尽少付出 代价的倾向,在社会互动过程中,人的社会行为实 际上就是一种商品交换。人们所付出的行为肯定 是为了获得某种收获,或者逃避某种惩罚,希望能 够以最小的代价来获得最大的收益。人的行为服 从社会交换规律,如果某一特定行为获得的奖赏 越多的话,他就越会表现这种行为,而某一行为付 出的代价很大,获得的收益又不大的话,个体就不 会继续从事这种行为。
三、人际关系的测量(莫雷诺 ) (一)社会测量法的原理与假设 (二)社会测量法实施的步骤 (三)社会测量法的应用
第三节 群体及其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一、群体的一般特性
(一)群体规范
群体规范主要指为了保证目标的实现,每个群体成员都必须严格遵守的思想、信念和行 为的准则。
(二)群体的凝聚力
能够使成员继续留在群体中的力量称作群体凝聚力,它体现了群体的整体性特点,由成员 间的信任和约定程度所决定,包括正性力量和负性力量。 正性力量包括三个含义。一是成员间的人际吸引,比如成员之间彼此相互喜欢。二是使 成员留在群体中的动机, 三是群体的有效性和和谐性 负性力量包括两个含义。一是成员离开群体必须付出更高的代价,这时成员就不能简单 地决定是否离开。二是成员没有选择加入其他群体的机会,而不得不坚持留在原群体中。
人际关系的社会影响
![人际关系的社会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245bd7d5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e9.png)
人际关系的社会影响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建立的相互联系和互动,它是社会交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人际关系的好坏与个体的幸福感、心理健康以及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人际关系对社会的影响。
一、人际关系对个体的影响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给个体带来积极的影响。
首先,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提高个体的幸福感。
与他人建立积极的互动关系,获得他人的理解和支持,让人感到被关心和重要,因而能够更加快乐和满足。
其次,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个体的心理健康。
亲密关系的建立和维持可以减轻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提升个体的心理抵抗能力。
再次,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为个体提供社会支持。
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有亲朋好友的支持和鼓励,个体更有勇气和动力去应对困境,克服困难。
然而,不良的人际关系对个体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不良的人际关系可能导致个体的心理负担增加,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与此同时,不良的人际关系也可能给个体带来身体上的伤害。
例如,家庭暴力、欺凌等不良关系会导致个体身心受损。
因此,我们应该努力改善人际关系,培养和维护良好的社交网络,以获得更好的个体发展。
二、人际关系对社会的影响人际关系不仅对个体有影响,也对社会有深远影响。
首先,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社会的凝聚力。
当社会中个体之间存在着互助和支持的关系时,整个社会将更加和谐稳定。
其次,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信息传递和资源共享。
在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中,人们可以更加便捷地获取信息、分享知识,促进社会的智慧和进步。
再次,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
在合作和信任的基础上,人们能够共同推动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然而,不良的人际关系也会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
例如,存在着恶意竞争、缺乏信任的人际关系可能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矛盾的加剧。
在这种情况下,社会资源的浪费和分配不公问题也会凸显出来。
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建立积极向上的社交网络,以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第9章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
![第9章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26b3b23331126edb6f1a10b9.png)
第9章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人际交往:与别人建立联系,与别人交流信息,形成各种各样的群体,产生不同的行为,从而也就建立了各种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的心理需要:1.本能:人的交往需要是一种本能,是在个体发展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它通过遗传直接传递给后代。
人类天生就有与别人共处,与别人交往的需要,也只有在与别人正常交往中,保持一定的情感联系,形成亲密的人际关系,人才会有安全感。
2.合群需要:与人交往能增加人的安全感,减低恐惧感。
3.自我肯定需要:个体对自己真正的了解,必须依赖于与他人的交往。
人际交往是认识自己的主要社会来源。
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提出人际需要三维理论分为两个方面。
一、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
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
①包容需要: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②支配需要:个体控制别人或被别人控制的需要,是个体在权力关系上与他人建立或维持满意人际关系的需要。
③情感需要:个体爱别人或被别人爱的需要,是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建立并维持与他人亲密的情感联系的需要。
二、六种基本的人际行为倾向:舒茨认为: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可以转化为行为动机,使个体产生行为倾向,在表现时又分为主动和被动的两种情况。
人际关系的行为倾向:包容需要表现主动性:主动与人交往。
被动性:期待与他人交往。
支配需要表现主动性:支配他人。
被动性:期待他人支配。
情感需要表现主动性:主动表示友好。
被动性:期待他人的情感表达。
社会交换理论:霍曼斯:采用经济学的概念来解释人的社会行为,提出社会交换理论,他认为人和动物都有寻求奖赏,快乐并尽少付出代价的倾向,在社会互动过程中,人的社会行为实际上就是一种商品交换。
人们所付出的行为肯定是为了获得某种收获,或逃避某种惩罚,希望能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收益。
人的行为服从社会交换规律,如果某一特定行为获得的奖赏越多,他就越会表现这种行为,而某一行为付出的代价很大,获得的收益又不大的话,个体就不会继续从事这种行为。
心理学 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
![心理学 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abf3428f680203d8ce2f241e.png)
第九章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人际交往:与别人建立联系,与别人交流信息,形成各种各样的群体,产生不同的行为,从而也就建立了各种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的心理需要:1.本能:人的交往需要是一种本能,是在个体发展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它通过遗传直接传递给后代。
人类天生就有与别人共处,与别人交往的需要,也只有在与别人正常交往中,保持一定的情感联系,形成亲密的人际关系,人才会有安全感。
2.合群需要:与人交往能增加人的安全感,减低恐惧感。
3.自我肯定需要:个体对自己真正的了解,必须依赖于与他人的交往。
人际交往是认识自己的主要社会来源。
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提出人际需要三维理论分为两个方面。
一、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
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
①包容需要: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②支配需要:个体控制别人或被别人控制的需要,是个体在权力关系上与他人建立或维持满意人际关系的需要。
③情感需要:个体爱别人或被别人爱的需要,是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建立并维持与他人亲密的情感联系的需要。
二、六种基本的人际行为倾向:舒茨认为: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可以转化为行为动机,使个体产生行为倾向,在表现时又分为主动和被动的两种情况。
人际关系的行为倾向:包容需要表现主动性:主动与人交往。
被动性:期待与他人交往。
支配需要表现主动性:支配他人。
被动性:期待他人支配。
情感需要表现主动性:主动表示友好。
被动性:期待他人的情感表达。
社会交换理论:霍曼斯:采用经济学的概念来解释人的社会行为,提出社会交换理论,他认为人和动物都有寻求奖赏,快乐并尽少付出代价的倾向,在社会互动过程中,人的社会行为实际上就是一种商品交换。
人们所付出的行为肯定是为了获得某种收获,或逃避某种惩罚,希望能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收益。
人的行为服从社会交换规律,如果某一特定行为获得的奖赏越多,他就越会表现这种行为,而某一行为付出的代价很大,获得的收益又不大的话,个体就不会继续从事这种行为。
第九章 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
![第九章 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c99cc7a4f524ccbff1218482.png)
第九章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第一节人际交往概述一、人际沟通1、广义:人与信息的相互作用,包括人与自然、人与机系统、人与社会。
2、狭义:社会生活中的人际沟通,是信息发送者与信息接受者之间的信息相互作用过程。
✧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信息包括思想、情感、态度、意见3、人际沟通的功能✧相互了解✧协调人们的社会生活✧适应社会环境✧形成自我概念—自信✧满足需要二、舒茨人际需要三维理论社会心理学家舒茨(W.Schutz,1958)提出的人际需要三维理论分为两个方面,首先,他提出了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其次,他根据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以及个体在表现这三种基本人际需要时的主动性和被动性,将人的社会行为划分为六种人际关系的行为模式。
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支配需要指个体控制别人或被别人控制的需要,是个体在权力关系上与他人建立或维持满意人际关系的需要。
情感需要指个体爱别人或被别人爱的需要,是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建立并维持与他人亲密的情感联系的需要。
三、人际吸引人际交往中,人与人之间在态度上互相接受,情感上互相肯定,互相喜欢,并有进一步接触的倾向。
人际吸引的条件:(一)相似性与互补性1、相似的年龄、性别、社会背景、教育水平、职业、经济收入等方面的相似性会增进人际吸收。
态度是最重要的因素。
2、当交往双方的角色不同时,当双方需要不同时,互相的期望也就不同,人们喜欢那些与自己能互补的人。
(二)个人品质随着人际交往的深入,外在因素变得越来越不重要,而交往者的内在品质变得越来越重要。
热情、开朗、幽默。
(三)接近性与熟悉性空间上距离较近的个体,相互间接触的机会较多,能够增近彼此的了解,有更多的机会增进吸引。
第三节群体及其对个人行为影响一、群体的一般特性:(一)群体规范(的作用)(二)群体的凝聚力(正性力量)(三)群体中的角色(四)群体的领导二、社会影响:(一)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二)去个体化(三)群体的决策行为:1、群体极化;2、群体思维。
第九章 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育才课程)
![第九章 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育才课程)](https://img.taocdn.com/s3/m/8c4b3ee0941ea76e58fa04cf.png)
第三节 群体及其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 二、社会影响 • (四)从众与服从 • 2.服从。指按照他人命令去行动的行为,也是人际互动 的基本方式之一。但是,服从与从众有着本质的不同。 在从众情况下的个体,虽然没有按照自己的本愿去行动, 但却是自愿的;而在服从情况下的个体,则完全是在不 自愿的情况下。应别人的要求去行动的。服从包括两个 方面:对权威人物命令的服从,在有一定组织的群体规 范影响下的服从。 • 影响服从的因素, (1)命令发出者;〈2〉命令的执行者; (3)情境因素。
第九章 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
主讲:万家富
案例分析: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 伦敦有位年轻的小伙子,是一家大学里的学生,租住在一家公寓。他 租住后不久,来了一位年轻的姑娘,就租住在他隔壁。那姑娘长得很 美,有着天使一般的容颜,深深地打动了小伙子的心。他每次上楼下 楼都能遇见他,在不知不觉中,他爱上了那姑娘,可他一直找不到借 口与她相识,因而他觉得很痛苦,郁郁寡欢。圣诞节到了,小伙子一 个人呆在房间里,举目无亲,寂寞难挨。 • 忽然,他听见隔壁房间传来了咯吱咯吱的声和阵阵喘息声,连续很长 时间。那姑娘欢快的呻吟声响和床架咯吱咯吱声一直没有停止。小伙 子想到自己正在孤独悲伤,而那姑娘却在男欢女爱,这深深地刺伤了 他那颗沉浸在沮丧之中的心,使他感到人生彻底地绝望了。最后,他 找了一根绳索,自悬于梁上,告别了人世。第二天,人们发现,就在 那个圣诞节之夜,不仅那个小伙子,那个姑娘也自杀了,是吃砒霜死 的。小伙子听到的那些响声,是砒霜毒性发作姑娘挣扎时发出的,他 完全误解了那些声响的性质。姑娘的桌子上有一份遗书,遗书上说, 她实在忍受不了这份孤独,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关心她,尤其是在 那个美丽的圣诞节之夜。
第二节 人际沟通与人际吸引
• 一、人际沟通 • (三)人际沟通的基本模式 • (5)反馈:沟通过程是一个交互作用的过程,沟通双方不断地将自己 对接受到的信息的反应提供给对方,使对方了解自己所发送的信息 引起的作用,了解对方是否接受了信息,是否理解了信息,以便达 到预期的沟通目的。 • (6)障碍:在沟通过程中,障碍可能会发生在任何一个环节,比如信 息源是不明确的、不可靠的,发送的信息没有被有效和准确地编码, 发送信息时选错了信道,目标靶没有能够对信息做出信息源所期望 的反应等。另外,沟通双方之间缺乏共同的经验,比如语言不通, 也可能很难建立有效的沟通。 • (7)背景:沟通背景主要指沟通发生的情境。它是影响沟通过程的重 要因素。在沟通过程中,背景可以提供许多信息,也可以改变或强 化语词、非语词本身的意义,所以,在不同的沟通背景下,即使是 完全相同的沟通信息,也有可能获得截然不同的沟通效果。
教师资格考试复习资料《心理学》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
![教师资格考试复习资料《心理学》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877641a143323968001c9214.png)
▪ (2009.7)12.信息的发送者与信息的接受者之间的信息 相互作用过程是()
▪ A.信息传播 ▪ B.人际沟通 ▪ C.人际吸引 ▪ D.人际关系 ▪ (2009.4 名词解释)言语沟通
▪ (2008.4 名词解释)非言语沟通
▪ (2009.4 简答)身体语言的分类
第二节 人际沟通与人际吸引
要。
第二节 人际沟通与人际吸引
一、人际沟通
(一)什么是人际沟通
狭义的沟通主要指在社会生活中的人际沟通,是信息的发送者与信息的接受者 之间的信息相互作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沟通的双方彼此交流各种思想、情 感、观念、态度和意见,从而建立一定的人际关系。
(二)人际沟通的功能
✓ 促进人们之间的相互了解,协调人们的社会生活 ✓ 需要满足的功能
二、人际吸引的条件
(一)相似性与互补性
我们倾向于喜欢那些与我们具有相似态度和价值观的人,并与之表现相互吸引。
(二)个人品质
随着人际交往的深入,外在的因素变得越来越不重要,而交往者的内在品质却变 得越来越重要。
(三)接近性与熟悉性
“远亲不如近邻”
▪ (2008.4 论述)32,影响人际吸引的主要 条件。
2.社会惰化
指当群体一起完成一件工作时,群体中的成员每人所付出的努力会比个体在单独情况下 完成任务时偏少的现象,它一般发生在多个个体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合作,自己的工作 成绩又不能单独计算的情况下。 原因:社会评价的作用;社会认知的作用;社会作用力的作用
第三节 群体及其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三)人际沟通的基本模式
人际沟通的基本要素是:信息源、信息、通道、目标靶、反馈、障碍和沟通背 景
第二节 人际沟通与人际吸引
一、人际沟通
第九章_社会影响
![第九章_社会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7c387c7601f69e3143329442.png)
服从
概念:指在他人的直接命令下做出某种行为。 S. Milgram(1965)的服从权威实验:你有多 残忍?
人类有一种服从权威命令的天性,在某些情景下,人们会 背叛自己一直以来遵守的道德规范,听从权威的命令
什么样的情境更容易让人服从? 什么样的人更具服从性? 什么样的人更具权威性?
服从是好事还是坏事?
第三节 去个体化
去个体化是指个人在群体中丧失了对自我的控制,失去了 个体感,与群体统一起来。 产生去个体化的原因(以伦敦骚乱为例)? 匿名性 责任分散 群体的存在
管理中的去个性化:华为、富士康,Good? Bad? 新话题:网络中的去个性化
面对他人的影响:勤思、慎行!
第九章 社会影响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他人在场 从众与服从 去个体化
第一节
他人在场
一、社会促进与社会抑制
社会促进:Social Facilitation,也称社会助长,指个体完 成某种活动时,由于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活动而造成行 为效率提高的现象。 历史上第一个严格的社会心理学实验(特里普里特):青 少年骑自行车,在独自、有人跑步陪伴、竞赛三种情境中, 竞赛时的速度大幅度提高。
二、服从
从众
概念:个体的观念与行为在群体压力下,向 与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有关从众现象的实验
Asch实验
WHY?
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
群体规模 群体凝聚力 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 个体被群体接纳的程度 个性特征 性别差异 问题的性质 文化差异
从众是好事还是坏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人际沟通与人际吸引
• 一、人际沟通 • (一)什么是人际沟通。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 • 广义的沟通指的是人与信息的相互作用,人与机器之间 的信息交流,与大自然界的信息交流。 • 狭义的沟通主要指在社会生活中的人际沟通,是信息的 发送者与信息的接受者之间的信息相互作用过程。 • 在这个过程中,沟通的双方彼此交流各种思想、情感、 观念、态度和意见,从而建立一定的人际关系。 • (二)人际沟通的功能 • 沟通最基本的功能就是能够促进人们之间的相互了解, 协调人们的社会生活,使人们的行为能够更好地适应社 会环境,从
• 二、社会影响 • (四)从众与服从 • 2.服从。指按照他人命令去行动的行为,也是人际互动 的基本方式之一。但是,服从与从众有着本质的不同。 在从众情况下的个体,虽然没有按照自己的本愿去行动, 但却是自愿的;而在服从情况下的个体,则完全是在不 自愿的情况下。应别人的要求去行动的。服从包括两个 方面:对权威人物命令的服从,在有一定组织的群体规 范影响下的服从。 • 影响服从的因素, (1)命令发出者;〈2〉命令的执行者; (3)情境因素。
第一节 人际交往概述
• 二、人际交往的理论 • (一)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 • 1.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舒茨认为,每 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 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 情感需要。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 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 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 • 2.六种基本的人际行为倾向 • 舒茨认为,上述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都 可以转化为行为动机,使个体产生行为 倾向,而个体在表现三种基本人际需要 时又分为主动的和被动的两种情况,于 是个体的人际行为倾向就可以被划分为 六种,见表
第二节 人际沟通与人际吸引
• 三、人际关系的测量 • (二)社会测量法实施的步骤。其一是社会测量问卷或 访谈,其二是对问卷或访谈结果的分析处理。 • 例如:"我过生日最愿意请的朋友,第一是________,第 二是________,第三是________。" • 选择的人数最好限制在5人以内,如果选择的人数太多, 结果的处理的工作量就会很大。 • (三)社会测量法的应用 • 广泛运用于工厂、机关、学校等团体的各个方面的人际 关系测查和人员选拔、人事推荐等。
群体讨论前后态度的变化倾向
第三节 群体及其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 二、社会影响 • (四)从众与服从 • 1、从众。指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像的群 体的影响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 象。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个体在下列情境中比较容易发 生从众现象。(1)判断作业的难度较高,所呈现的剌激 模糊不清时。(2)群体极具吸引力并有高度的凝聚力时。 (3)个体感受到群体成员个个能干,自己却无法胜任时。 (4)个人的反应将会被群体大众所知道时,个体较容易 表现从众行为。(5)群体至少具有三个成员,并且他们 的反应是一致的时候 。(6)在鼓励遵从社会准则的文化 背景下,个体较容易从众。
沟 通 的 基 本 模 式
第二节 人际沟通与人际吸引
• 一、人际沟通 • (四)人际沟通的类型 • 1、言语沟通。语言是一定社会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人 们运用语言符号进行信息交流,传递思想、情感、观念 和态度,达到沟通目的的过程,叫做言语沟通。 • 2.非言语沟通。主要指说和写(语言)之外的信息传递,包 括手势、身体姿态、音调(副语言)、身体空间和表情等。 非言语沟通与言话沟通往往在效果上是互相补充的。 • (1)表情 ;(2)眼行为;(3)身体语言或身体动作 ;(4)服饰 ; (5)讲话风格 ; (6)人际空间。
第三节 群体及其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 一、群体的一般特性 • (三)群体中的角色。一个群体一旦形成,它的成员就会发展出与之相 适应的特定行为模式及角色地位。(梅瑞的研究) • (四)群体的领导。当一个群体形成之后,成员的角色地位也就确定了, 领导也必然会产生。关于群体中的领导,主要指群体中具有法定地 位并能够影响群体行为的人采取一定的手段,协调成员之间的关系, 领导群体成员实现群体目标的过程。 • 瑞德格(1983)就提出,领导者必须具有三个方面的才能:(1)具有使 群体目标得以实现的卓越能力;(2)具有强的处理群体内人际关系的 能力;(3)具有权力欲、名望需要和他人崇拜的需要,强调追求成功, 并愿意承担更多的责任。
第三节 群体及其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 一、群体的一般特性 • (一)群体规范。指为了保证目标的实现,每个群体 成员都必须严格遵守的思想、信念和行为的准则。 群体规范的基本作用是对成员具有比较和评价的 作用。 • (二)群体的凝聚力。能够使成员继续留在群体中 的力量称作群体凝聚力,它体现了群体的整体性 特点,由成员间的信任和约定程度所决定,包括 正性力量和负性力量。 •
第二节 人际沟通与人际吸引
• • • • 一、人际沟通 (三)人际沟通的基本模式 (1)信息源:主要指拥有信息并试图进行沟通的人。 (2)信息:主要指信息源试图传递给目标靶的观念和情感, 它们必须被转化为各种可以被别人觉察的信号,这些信 号包括语词的和非语词的。 • (3)通道:主要指沟通信息的传送方式。面对面的沟通与 大众传播各有自己的特点。 • (4)目标靶:主要指沟通过程中的信息接受者。目标靶总 是带有自己的经验、情感、观念,所以,信息源发出的 信息是否能够产生影响,还取决于目标靶是否注意、知 觉这些信息,是否将这些信息进行编码和转译,并储存 在自己的知识系统中。
第一节 人际交往概述
• 一、人际交往的心理需要 • (二)人际交往的动因 • 2、合群需要。心理学家沙赫特(1959)曾经做过一项实验,探讨处于 孤独状态下的个体的合群需要。结果发现,当个体对周围环境缺乏 了解和把握,当个体心情紧张、有高恐惧感时,他们倾向于寻求与 他人在一起,倾向于寻求他人伴同。而处于低恐惧的情况下,这种 合群的需要并不那么强烈。 • 3、自我肯定需要。我们每个个体对自身的了解都来源于社会学习过 程,当婴儿随着自身生理方面的成熟,随着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加深, 他们逐渐能够区分开自己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能够区分开自己与他 人的关系时,他们就有了了解、认识自己的需要,也就是产生了自 我意识。但是个体对自己真正的了解,还必须依赖于与他人的交往。
第二节 人际沟通与人际吸引
• 三、人际关系的测量。了解群体内部的人际关系 结构,对群体内部人际关系进行有效的测量,有 助于更好地发挥群体的整体力量。 • (一)社会测量法的原理与假设。莫雷诺认为, 在每一个群体中,成员之间由于交往和相互作用 的关系,所以,他们的心理上必然会产生相互影 响,而这种相互影响也一定会反映在他们彼此之 间的行为上。那么,如果考察成员之间在特定情 境下的相互选择行为或行为意向,就应该能够了 解成员之间的心理联系状况。
第二节 人际沟通与人际吸引
• 二、人际吸引的条件 • (一)人际吸引的概念。是人与人之间产生的彼此注意、欣赏、倾 慕等心理上的好感,从而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接近并建立感情的过程。 • 人际吸引是建立人际关系的重要基础,是人际关系开始建立时的一 种必要条件。 • (二)影响人际吸引的条件 • 1、相似性与互补性。我们倾向于喜欢那些与我们具有相似态度和 价值观的人,并与之表现相互吸引。 • 2、个人品质。随着人际交往的深入,外在的因素变得越来越不重 要,而交往者的内在品质却变得越来越重要。 • 3、接近性与熟悉性。空间上距离较近的个体,相互间接触的机会 较多,能够增进彼此的了解,所以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容易成为知己。
群体沟通的不同模式解决问题的速度也有区别
第三节 群体及其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 二、社会影响 • (一)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 • 1、社会助长,社会助长是指个体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或有别人在场时, 个体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 • 2、社会惰化,这是他人对个体行为所造成的另一种影响。社会惰 化主要指当群体一起完成一件工作时,群体中的成员每人所付出的 努力会比个体在单独情况下完成任务时偏少的现象,它一般发生在 多个个体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合作,自己的工作成绩又不能单独 计算的情况下。 • (二)去个体化。费斯廷格等人认为,在群体中,人们有时会感到自己被 湮没在群体之中,于是个人意识和理解评价感丧失,个体的自我认同被 群体的行动与目标认同所取代,个体难以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与行为,自 制力变得极低,结果导致人们加入到重复的、冲动的、情绪化的,有时 甚至是破坏性的行动中去,这种现象叫做去个体化。
第一节 人际交往概述
• 一、人际交往的心理需要 • (一)人际交往概念 • 从动态的角度说,它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和物质 交换。从静态的角度说,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 动态的相互作用形成起来的情感联系,亦通常所说的人 际关系。 • (二)人际交往的动因 • 人在社会生活中为什么需要进行人际交往, 心理学家进 行研究认为,人类个体进行社会交往的心理需要来看, 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本能、合群需要和自我肯定的需要。 • 1、本能。人的交往需要是一种本能,是在个体发展进化 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它通过遗传直 接传递给后代。
第九章 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
主讲:万家富
案例分析: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 伦敦有位年轻的小伙子,是一家大学里的学生,租住在一家公寓。他 租住后不久,来了一位年轻的姑娘,就租住在他隔壁。那姑娘长得很 美,有着天使一般的容颜,深深地打动了小伙子的心。他每次上楼下 楼都能遇见他,在不知不觉中,他爱上了那姑娘,可他一直找不到借 口与她相识,因而他觉得很痛苦,郁郁寡欢。圣诞节到了,小伙子一 个人呆在房间里,举目无亲,寂寞难挨。 • 忽然,他听见隔壁房间传来了咯吱咯吱的声和阵阵喘息声,连续很长 时间。那姑娘欢快的呻吟声响和床架咯吱咯吱声一直没有停止。小伙 子想到自己正在孤独悲伤,而那姑娘却在男欢女爱,这深深地刺伤了 他那颗沉浸在沮丧之中的心,使他感到人生彻底地绝望了。最后,他 找了一根绳索,自悬于梁上,告别了人世。第二天,人们发现,就在 那个圣诞节之夜,不仅那个小伙子,那个姑娘也自杀了,是吃砒霜死 的。小伙子听到的那些响声,是砒霜毒性发作姑娘挣扎时发出的,他 完全误解了那些声响的性质。姑娘的桌子上有一份遗书,遗书上说, 她实在忍受不了这份孤独,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关心她,尤其是在 那个美丽的圣诞节之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