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五首》精品教案设计
八年级上册语文《诗词五首》教案设计
八年级上册语文《诗词五首》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五首经典古诗文的背景和作者,领略古代文化与美学。
2.学习五首古诗文的基本知识,包括词语、句子、意境和修辞手法等。
3.通过朗读、默写和分析,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文字表达能力。
4.激发学生的文学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5.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鼓励学生进行诗词创作和解读。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五首诗词的意境表达和修辞技巧的分析和应用。
2.难点:五首诗词的背景和作者的历史文化背景的了解与掌握。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登高》教学目标:1.了解《登高》的作者杜甫和其背景及诗歌特点;2.熟悉《登高》的基本内容和意境表达;3.掌握《登高》中的词语、句子和修辞手法;4.通过默读、朗读和分析,提高学生的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1.导入:引导学生谈谈自己曾征服的高峰,引出登高的主题和内涵,展示《登高》的诗歌全文。
2.师生互动阅读:师生齐读《登高》,学生对重点词句进行注释,扩展自己的词汇量和理解能力。
3.信息查找:通过图书馆和互联网查找杜甫的生平事迹和代表作品,回答提问。
4.诗歌分析:对《登高》的词语、句子和修辞手法进行分析和讲解,参考相关资料进行诵读和模仿。
5.课堂练习:分组朗读和默写,教师点评和纠正,加深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6.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诗歌,并对诗歌渲染进行解释和作文。
第二课时:《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目标:1.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作者王维和其背景及诗歌特点;2.熟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基本内容和意境表达;3.掌握《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词语、句子和修辞手法;4.通过默读、朗读和分析,提高学生的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1.导入:引导学生了解《重阳节》和《菊花》的特色和典故,引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艺术魅力。
2.师生互动阅读:师生齐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学生对重点词句进行注释,扩展自己的词汇量和理解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诗词五首》教案【三篇】
【导语】整理了⼈教版⼋年级上册语⽂《诗词五⾸》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诗词五⾸》教案⼀ 知识与能⼒ 积累古诗词,增加⽂化积淀,培养对古诗词的鉴赏能⼒。
过程与⽅法 反复诵读,理解诗歌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加⽂化积淀,培养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兴趣,提⾼审美情趣。
重点 整体把握全诗,理解诗歌思想内涵和精神境界。
难点 正确理解诗歌内涵,品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诗歌的朗读⾳频材料多媒体课件 3课时 陶渊明《〈饮酒〉(其五)》 古往今来,官场上多少⼈为了仕途⽽争名夺利,为了升迁⽽不择⼿段,甚⾄扭曲⼈性,残害亲⼈,但是却有少数⽂⼈墨客鄙弃世俗,厌恶官场,辞官回乡,归隐⽥园,过着“世与我相违,复驾⾔兮求”“⼈⽣⾏乐⽿,何须富贵时”的恬淡⽣活。
不同的⼈有不同的⼈⽣追求,不同的⼈有不同的⽣活⽅式。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第⼀位⽥园诗⼈陶渊明的⼀⾸⽥园诗《饮酒》。
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潜。
⼀说名潜,字渊明。
⾃号五柳先⽣,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
九江柴桑(九江县)⼈,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辞赋家、散⽂家。
1.听⾳频朗读,读准字⾳,划出节奏。
结庐/在⼈境,⽽⽆/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远/地⾃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
2.⼩组讨论,通译全诗。
居住在众⼈聚居的地⽅,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问怎么能做到这样呢?因为⼼与世俗远离,⾃然就觉得地处偏远了。
在东边的篱笆下采菊花,悠然⾃得地可以看见南边的庐⼭。
⼣阳映照下的南⼭笼罩在⼀⽚蒙蒙的雾霭中,越发觉得美妙神奇,⽽⼀双双飞鸟借着暮⾊结伴飞向林间的巢⽳。
这⾥边有⼈⽣的真正意义,想辨别出来,却没有合适的语⾔表达。
3.分析每句蕴含的思想感情。
⼀⼆句深情⽽⾃得其乐;三四句恬静⽽闲适;五六句满⾜⽽得意;七⼋句陶醉⽽悠然;九⼗句深长⽽感慨。
《诗词五首》优质教案示例(通用
《诗词五首》优质教案示例(通用《诗词五首》优质教案示例(通用)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五首诗词的基本内容,理解诗词的意境和寓意。
2. 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词的意境理解和赏析。
2. 教学重点:诗词的基本内容、作者简介、背景知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五首诗词的意境图片,引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进而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五首诗词的基本内容,教师巡回指导。
3. 课堂讲解:a. 介绍作者和背景知识。
b. 解析诗词内容,指导学生理解意境。
c. 赏析诗词,分析艺术特点。
4. 例题讲解:针对每首诗词,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进行讲解。
5. 随堂练习:布置与例题相似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诗词的意境和艺术特点,分享学习心得。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解释下列诗句中的关键词语:床前明月光、海上生明月、春眠不觉晓、红豆生南国、锄禾日当午。
b. 分析五首诗词的意境和艺术特点。
c. 仿写一首以“月”为主题的古诗词。
2. 答案:a. 床前明月光:明亮的月光照在床前。
海上生明月:明亮的月光在海上升起。
春眠不觉晓:春天的早晨,睡得很香,不知不觉天亮了。
红豆生南国:红豆生长在南方。
锄禾日当午:中午时分,农民在田里锄草。
b. 详见课堂讲解。
c. 示例:《月夜忆舍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关注学生对诗词意境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的提高。
2. 拓展延伸:a. 探究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如月、花、鸟等。
b. 了解其他古诗词大家的作品,进行比较鉴赏。
《唐诗五首》教案5篇
《唐诗五首》优质教案(通用5篇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以唐诗为教学内容,选取《登鹳雀楼》、《静夜思》、《春晓》、《咏柳》、《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五首经典唐诗作为教学篇章。
具体内容包括:1. 《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了解诗句的意境和背景。
2. 《静夜思》:作者李白,掌握诗句的韵律美和表达的情感。
3. 《春晓》:作者孟浩然,分析诗句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4. 《咏柳》:作者贺知章,解读诗句的寓意和表现手法。
5.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作者韩愈,理解诗句的寓意和艺术特色。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五首唐诗的基本内容、韵律和意境。
2.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
3. 培养学生运用修辞手法、分析诗歌意境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唐诗的韵律、意象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2. 教学重点:五首唐诗的基本内容、意境和艺术特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故事讲述等方式,引入唐诗主题。
a. 展示《登鹳雀楼》的图片,让学生描述画面,引发兴趣。
b. 讲述《静夜思》背后的故事,让学生了解诗人的情感。
2. 新课导入:详细解读五首唐诗的内容、韵律和意境。
a. 逐句解读诗句,分析韵律和意象。
b. 讲解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 例题讲解:针对五首唐诗,设计相关练习题,进行讲解。
a. 选取《春晓》中的名句,分析其修辞手法。
b. 对比《咏柳》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探讨诗句的寓意。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进行诗句默写、翻译和解读。
六、板书设计1. 《唐诗五首》2. 内容:五首唐诗的、作者、重点诗句及解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默写五首唐诗。
b. 任选一首唐诗,分析其意境和修辞手法。
2. 答案:a. 默写答案略。
b. 《咏柳》:通过描绘嫩柳、绿丝等形象,表达了春天的美好与生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和调整教学方法。
《诗词五首》精品教案示例(通用
《诗词五首》精品教案示例(通用《诗词五首》精品教案示例(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教材第七单元《诗词五首》,具体包括《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夜泊牛渚怀古》、《江南逢李龟年》和《赋得古原草送别》五首经典诗词。
内容涵盖诗歌的韵律、意境、写作背景及作者情感。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五首诗词,掌握其基本意思和韵律特点。
2. 分析诗词的意境,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3. 了解作者背景和创作意图,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词意境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分析。
教学重点:诗词的基本意思、韵律特点和背景知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五首诗词的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插图中的景象,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新课导入:详细讲解五首诗词的作者、背景和创作意图。
3. 诗词讲解:(1)登鹳雀楼:分析诗句的韵律,讲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意境。
(2)望庐山瀑布:通过图片展示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象,帮助学生理解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意境。
(3)夜泊牛渚怀古:讲解作者在牛渚的所见所感,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古人的怀念之情。
(4)江南逢李龟年:分析诗句“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的意境,感受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5)赋得古原草送别:讲解诗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的寓意,引导学生理解生命的无常和离别之情。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用诗词中的意境进行仿写。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诗词,标注作者和韵律特点。
2. 在黑板上列出五首诗词的重点词语和诗句,便于学生记忆和理解。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背诵五首诗词,并默写其中两句。
(2)结合所学内容,分析五首诗词的意境,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
(3)选取一首诗词,了解作者的背景和创作意图,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感悟。
《诗词五首》教案(精选
《诗词五首》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语文》第九单元《诗词五首》,详细内容包括:1.《登鹳雀楼》——王之涣2.《望庐山瀑布》——李白3.《江雪》——柳宗元4.《夜雨寄北》——李商隐5.《枫桥夜泊》——张继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五首诗词的基本内容,理解诗词的意境和主题。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诗词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情感表达。
2. 教学重点:分析诗词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五首诗词的插图,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世界,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内容:(1)学习《登鹳雀楼》,了解王之涣的生平,分析诗的意境和主题,进行随堂练习。
(2)学习《望庐山瀑布》,赏析李白的写作风格,体会瀑布的壮观景象。
(3)学习《江雪》,探讨柳宗元的孤寂情怀,分析诗中的意象。
(4)学习《夜雨寄北》,解读李商隐的思乡之情,品味诗中的韵律美。
(5)学习《枫桥夜泊》,感受张继的夜泊之景,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
3.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诗词,分析其艺术特色,让学生模仿创作。
4. 随堂练习:针对每首诗词,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五首诗词的、作者、诗句。
2. 突出重点,标注难点。
3. 板书诗词的艺术特色及修辞手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选取一首诗词,进行仿写。
(3)针对所学诗词,设计一幅插图。
2. 答案:(1)主题分析:五首诗词分别表达了登高远望、赞美自然、孤寂思乡等情感。
(2)仿写示例:以《夜雨寄北》为例,仿写一首表达思乡之情的诗词。
(3)插图设计:根据个人理解,创作符合诗词意境的插图。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情况,分析教学效果,针对不足之处进行调整。
《诗五首》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诗五首》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诗五首》教案教案教学设计1《诗五首》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形式和修辞手法。
2.培养学生欣赏古代诗歌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能够初步解读古代诗歌,理解诗歌蕴含的文化和思想内涵。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诗五首》的课文和注释,熟悉教学内容。
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了解课文基本内容。
3.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音频等教学资源。
三、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介绍本节课的主题,用图片或音频等多媒体资源引出《诗五首》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充满期待和好奇。
2.学习《诗五首》教师先讲授《诗五首》的基本形式和特点,包括诗歌的格律、韵律等方面。
然后引导学生阅读、分析和欣赏《诗五首》中的每一篇诗歌,让学生体验和感受古代诗歌的美感和内涵。
3.诗歌的赏析教师可以选择其中一篇诗歌进行深入解读和赏析,从作者的人生经历、文化背景和思想内涵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和解读。
让学生领略到诗歌的深刻内涵和文化历史价值。
4.课堂互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课堂互动,让学生在小组中自由交流、发表意见和讨论,加深学生对《诗五首》中的诗歌的理解和掌握。
5.结合现实教师可以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思考和发挥诗歌所启示出的人生哲理和人道关怀,让学生探讨如何将古代诗歌的精神和人文情怀融入现代社会和生活中。
6.教师点评教师点评学生的表现,鼓励学生发表见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四、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对教学效果的评估和反思,可以从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学生表现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1.学生是否掌握了古代诗歌的基本形式和修辞手法。
2.学生是否能够理解诗歌的文化内涵和人生哲理。
3.学生在阅读、分析、欣赏和赏析《诗五首》中的诗歌时,是否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4.课堂互动的效果和学生的表现情况。
5.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是否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五、小结通过《诗五首》的教学,学生对古代诗歌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文学素养有重要的意义。
诗词五首教案
诗词五首教案诗词五首教案(无标题)一、《江南春》1. 目标:通过学习杨洪基《江南春》这首诗词,培养学生欣赏诗词的兴趣,感受春天的美好。
2. 导入:给学生播放《江南春》的音频,并让学生闭上眼睛,用心感受音乐中传递出的春天的气息。
3. 分析:让学生朗读《江南春》这首诗词,并分析诗中表达的春天景色、春意盎然的情感。
4. 创作:让学生以《江南春》为题,创作一首表达自己对春天的独到感受的诗词。
二、《静夜思》1. 目标:通过学习李白《静夜思》这首诗词,培养学生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导入:向学生介绍李白、他的作品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3. 分析:让学生读一读《静夜思》,并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4. 创作:让学生以《静夜思》为题,自己完成一首表达对夜晚的思索的诗词。
三、《登鹳雀楼》1. 目标:通过学习王之涣《登鹳雀楼》这首诗词,了解唐代诗人的创作特点,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2. 导入:让学生观赏《鹳雀楼图》,并讨论楼的造型和位置给人的感觉。
3. 分析:学生读一读《登鹳雀楼》,并帮助学生理解诗中对楼和登楼的描写。
4. 创作:让学生以《登鹳雀楼》为题,创作一首描绘自己喜欢的景观的诗词。
四、《小池》1. 目标:通过学习松尾芭蕉《小池》这首诗词,了解日本古典文学的特点及其与中国文学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2. 导入:介绍松尾芭蕉及其在日本文学史上的地位,以及其与中国文学的相似之处。
3. 分析:学生读一读《小池》,并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4. 创作:让学生以《小池》为题,写一首描绘自己所在地的小景的诗词。
五、《赋得古原草送别》1. 目标:通过学习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词,了解唐代诗人的写景手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2. 导入:介绍白居易及其在唐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以及其与杜甫、李白的区别。
3. 分析:学生读一读《赋得古原草送别》,并帮助学生理解诗中表达的对古原草和故友的怀念之情。
诗词五首(语文版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诗词五首(语文版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诗词五首(语文版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概述本篇教案旨在教授《语文版必修》中所述的五首古诗词,包括《登高》、《清明》、《游园不值》、《静夜思》和《望庐山瀑布》。
本教案将涵盖以下多个方面:文本审查、语篇理解、字词解释、意境鉴赏、作者背景、历时评价等等。
希望通过本次授课,学生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这五首古诗词的内涵和语言风格,提高自己的美学品味和文学素养。
课前准备1. 教师准备好五首古诗词的文本,并把相关材料复印给学生。
2. 教师准备好课件、PPT、笔记等多种教学辅助材料。
3. 学生要自己准备好笔记本、笔、批注笔等。
4. 教师可以提前为学生演示一篇文学鉴赏的范文,以指导他们在读诗时的方法和技巧。
课程设计Step 1 文本审查在这个步骤中,教师应该重点关注以下几个部分。
1. 诗词的标题:学生们要注意猜测标题的内涵和所代表的象征意义。
2. 诗词的结构:教师们要重点关注诗词的章节和段落之间的关系,强调写作技巧和手法。
3. 诗词的行文特点:学生们需要关注诗词中采用的句式、语调和声韵,推测诗词的情感色彩和内涵。
Step 2 语篇理解在这个步骤中,教师需要启发学生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理解。
1. 语言层面:学生们需要结合韵律与修辞手法,分析诗词的意境和意向。
2. 文学层面:学生们需要探寻诗词所写的背景、历史和作者的生平,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解读其中的隐含意义。
Step 3 字词解释在这个步骤中,教师需要讲解一些不太容易理解的生僻字和古词。
通过字词解释,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内涵。
Step 4 意境鉴赏通过对古诗词语言的审美和鉴赏,教师们帮助学生们更好地体味古诗词所表达的情感和内涵。
Step 5 作者背景、思路和评价教师要着重介绍古诗词的作者:他们的生平、背景、创作意图和影响力。
同时,要求学生们就诗人的作品进行综合评价,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学眼界和风格。
授课方法在上述步骤中,教师所采用的授课方法应该多样化,包括讲授、解释、案例分析、讨论、演示等等。
《诗词五首》教案
《诗词五首》教案《诗词五首》教案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诗词五首》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掌握文学常识及文言词语的含义。
2、把握诗歌的意境,理解诗歌抒发的感情。
(二)能力训练点1、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分析、鉴赏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
(四)美育渗透点引导学生理解记忆佳作名句,体会诗词中所体现的自然美、情感美、意境美。
二、学法引导1、放录音,学朗读,要熟读成诵。
2、疏通文意,要求整体感悟,不求逐字逐句讲析。
精妙之处要仔细玩味。
3、进入诗词的意境,发挥想像,进行再创作,可以画画,可以扩展成故事或文章进行口述。
4、诗讲知人论世。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诗词作者的情况以及创作的背景,安排学生课前搜集材料,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5、安排活动教学,可开展诵诗会或赛诗会之类活动,既激发学习的兴趣,又对一学期来学习古诗文情况进行测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理解诗歌意境(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特别是作者写作诗歌时的心情)。
2、难点《观沧海》中诗人创造的意境,(从分析沧海的壮阔景观人手,进而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抒发的豪情壮志。
)通过适当的讲析引导和学生的诵读,加强学生对《如梦令》《西江月》优美意境地把握。
3、疑点教师点拨学生理解《观沧海》与《望岳》中诗人博大心灵与宇宙自然的和谐统一。
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1、诗词朗读录音磁带及录音机。
2、投影仪。
3、学生制作名言警句的知识卡片,课堂交流。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参照课文注释,疏通文意。
2、了解写作背景。
3、在诵读中鉴赏,引导学生感知诗歌意境。
七、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导语中国古典诗词的滋力是无穷的,那种诗人心灵的震颤,与自然的融合,会深深打动每一个欣赏者的心,使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从而提高人们的文学修养。
《唐诗五首》教案(通用5篇
《唐诗五首》教案(通用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唐诗五首》,具体包括教材第四章《春晓》、《绝句》、《望庐山瀑布》、《登高》和《静夜思》。
这些诗歌体现了唐代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和哲理美,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五首唐诗的基本内容、韵律特点和意境表达。
2. 培养学生对唐诗的兴趣和鉴赏能力,提高文化素养。
3. 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所蕴含的哲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诗歌的意境理解和哲理领悟。
重点:五首唐诗的基本内容、韵律特点和意境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春天的图片,让学生描述春天的美景,进而引出《春晓》这首诗。
2. 讲解:详细讲解五首唐诗的基本内容、韵律特点和意境表达。
3. 例题讲解:(1)分析《春晓》的韵律美。
(2)解读《望庐山瀑布》的意境。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并尝试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的意境。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五首唐诗的哲理内涵,每组选取一首进行分享。
7. 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首唐诗进行鉴赏,下节课分享。
六、板书设计1. 五首唐诗及作者。
2. 诗歌的基本内容、韵律特点和意境表达。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从五首唐诗中选择一首进行鉴赏,不少于500字。
2. 答案示例:《春晓》鉴赏:诗人通过描绘春天的美景,表达了珍惜时光、奋发向前的哲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阅读其他唐诗作品,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推荐阅读《唐诗三百首》。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2.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4.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拓展性;5.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在唐诗五首的教学中,明确教学难点与重点是关键。
《诗词五首》教案
实践活动中的分组讨论和诗词朗读体验,学生们表现得非常积极。他们在讨论中碰撞出不少思维的火花,也通过朗读进一步感受到了诗词的魅力。这让我意识到,让学生亲自参与和体验,对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效果是非常有帮助的。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诗词的基本概念。诗词是汉语文学的一种形式,通过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意象来表达情感和描绘景物。它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审美意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登高》这首诗。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忧虑。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了解诗词是如何将情感与景物相结合的。
-《望岳》中诗人既有对泰山的敬仰,又有对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学生需分析这种情感的交织。
(3)诗词创作背景和历史文化知识的融入。
-让学生了解《登高》等诗词背后的历史背景,如唐朝的社会状况、诗人的生活经历等,以深化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4)古诗词与现代生活的联系。
-鼓励学生思考诗词中的情感和哲理如何与自己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如《春夜喜雨》中的自然观与当代环保意识的联系。
《诗词五首》教案
一、教学内容
《诗词五首》教案
本教案以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诗词五首》为教学内容,选取以下五首古诗词进行深入学习:
1.《登高》——杜甫
2.《望岳》——杜甫
3.《春夜喜雨》——杜甫
4.《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诗词五首》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诗词五首》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诗词五首》教案教案教学设计1本文介绍的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一节以《诗词五首》为例的语言文学课的教案教学设计。
教案主要是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具体分为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预习、授课、练习和作业等环节。
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文化和诗词文化的基础知识和文化背景。
2.让学生对比不同时代、不同流派的文学风格,形成对文学的感性认识和客观理解。
3.让学生感受文学的表达力和情感内涵,培养审美体验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了解古代文化2.区分不同类型诗词韵律以及文学风格3.感受文学内涵三、预习环节在课前,要求学生预习所要讲的《诗词五首》,并结合历史文化背景和作者生平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观点,并做好笔记。
四、授课环节1.导入:老师以作者生平和影响作文背景为入口,引入今天要讲的《五首诗词》。
2.教学内容第一首诗:《静夜思》李白第二首词:《虞美人》李煜第三首诗:《登高》杜甫第四首诗:《滕王阁序》王勃第五首诗:《木兰花慢》况周颐老师一首一首的讲解,首先介绍是哪个朝代的,作者是谁,文学风格,具体要点等等,并配合一些插图和音频演示。
3.讲解重点诗词风格、表达方式和文学内涵4.练习环节老师分给每个学生一首诗词,给予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理解、比较,讲解该篇作品后根据学生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行讨论和分享。
五、作业环节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自行创作一首诗词,提交到班级论坛,进行分享和点评。
教师应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及时评价,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并指出不足之处。
同时,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文艺修养,积累更丰富的文化知识在文学教育中,诗词学习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学习古代诗词,可以进一步了解历史文化背景和文化精髓。
在本次课程中,教师通过讲解五首经典的诗词作品,让学生深刻理解文学风格、表达方式和文学内涵。
通过自主思考、讨论和创作,学生培养了自己的文艺细胞,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文学修养和创造力。
诗词五首(教案)-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诗词的基本概念、意象运用和情感表达。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诗词内涵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欣赏诗词的美,并在生活中发现它们的独特魅力。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词的意象运用和抒情手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不同诗词中的意象和手法,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首诗词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诗词朗诵: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诗词朗诵活动,让学生感受诗词的韵律美和情感美。
4.表达与交流:通过课堂讨论、诗词朗诵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增进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
5.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鼓励学生主动探索诗词意蕴,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并在小组合作中发挥团队精神,共同解决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诗词的韵律美与意境美:五首诗词在韵律和意境方面各具特色,教师需引导学生掌握诗词的韵律规律,感受诗词所表达的意境。
举例:《登高》一诗的韵律为五言绝句,通过描绘秋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兴衰的忧虑;《望岳》则以五言律诗的形式,展现了诗人对泰山的敬仰之情。
(2)诗词中的意象运用:重点分析五首诗词中诗人如何运用意象来表达情感,掌握意象在诗词中的作用。
举例:《春望》中,杜甫通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等意象,表达了战乱时期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人民生活的关切。
其次,在实践活动环节,我应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他们更多的指导。对于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适当降低难度,让他们从简单的诗词开始欣赏和分析;而对于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可以引导他们深入探讨诗词的内涵,挖掘更多的情感和价值。
《诗词五首》教案设计(精选
《诗词五首》教案设计(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古代诗词精选》教材的第四章,内容包括《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赋得古原草送别》、《江南春》、《钱塘湖春行》五首诗词。
通过学习这五首诗词,让学生领略古代诗人的风采,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五首诗词的作者、背景、创作风格,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
2. 掌握诗词中的修辞手法、意象运用,提高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古代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词中的修辞手法、意象的理解与运用。
教学重点:五首诗词的基本内容、作者风格、文学价值的认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教材、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五首诗词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古代诗词的美,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1)介绍五首诗词的作者、背景、创作风格。
(2)详细解读五首诗词的基本内容,分析修辞手法和意象。
(3)通过例句讲解,让学生深入理解诗词的内涵。
3. 实践:(1)让学生朗读诗词,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2)分组讨论,分析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3)选取一首诗词,进行角色扮演,体验诗人的情感。
5. 随堂练习:(1)解释五首诗词中的关键词语。
(2)分析五首诗词中的修辞手法。
(3)比较五首诗词的作者风格,谈谈自己的感悟。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诗词五首》2. 板书内容:(1)五首诗词的作者、背景、创作风格。
(2)五首诗词的基本内容、修辞手法、意象。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选取一首诗词,分析其修辞手法和意象。
(2)比较五首诗词的作者风格,谈谈自己的感悟。
2. 答案:(1)修辞手法和意象分析示例。
(2)作者风格比较及个人感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程度,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2. 拓展延伸:(1)推荐相关诗词作品,让学生自主阅读。
(2)组织诗词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开展诗词创作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汉语诗词语言规律;2.掌握《诗词五首》这五首古代诗词的基本背景和意义;3.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的认识和理解能力;4.培养学生的诗意表达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五首古代汉语诗词的词汇、用法以及表意;2.掌握古代汉语诗词的韵律、格律和意境。
三、教学方法1.讲解法:讲解古代汉语诗词语言规律和五首古代诗词的基本背景和意义;2.分析法:分析五首诗词的韵律、格律和意境;3.模仿法:学生进行古代汉语诗词的模仿、创作。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堂活动一1.以《水调歌头》为例,讲解古代汉语诗词的语言规律:平仄、押韵、声调等;2.分析《水调歌头》的韵律、格律和意境;3.给学生分发《水调歌头》的译文,让学生进行诵读和理解。
课堂活动二1.指导学生进行模仿创作,让学生根据《水调歌头》的词汇、语言规律和意境进行模仿创作;2.让学生进行比较,对比自己的创作和《水调歌头》的不同。
第二课时课堂活动一1.以《静夜思》为例,讲解古代汉语诗词的语言规律:平仄、押韵、声调等;2.分析《静夜思》的韵律、格律和意境;3.给学生分发《静夜思》的译文,让学生进行诵读和理解。
课堂活动二1.指导学生进行模仿创作,让学生根据《静夜思》的词汇、语言规律和意境进行模仿创作;2.让学生进行比较,对比自己的创作和《静夜思》的不同。
第三课时课堂活动一1.以《登高》为例,讲解古代汉语诗词的语言规律:平仄、押韵、声调等;2.分析《登高》的韵律、格律和意境;3.给学生分发《登高》的译文,让学生进行诵读和理解。
课堂活动二1.指导学生进行模仿创作,让学生根据《登高》的词汇、语言规律和意境进行模仿创作;2.让学生进行比较,对比自己的创作和《登高》的不同。
第四课时课堂活动一1.以《将进酒》为例,讲解古代汉语诗词的语言规律:平仄、押韵、声调等;2.分析《将进酒》的韵律、格律和意境;3.给学生分发《将进酒》的译文,让学生进行诵读和理解。
《诗词五首》教案设计精选
《诗词五首》教案设计精选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五首诗词的基本内容、韵律、意境及作者背景。
2.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诗词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化素养。
3. 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理解不同诗词的艺术风格及特点。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五首诗词的基本内容、韵律、意境及作者背景。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把握诗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五首诗词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古代诗词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五首诗词的作者、时代背景及诗词的基本情况。
3. 诗词讲解:(1)播放PPT课件,展示《静夜思》全文,引导学生跟随老师朗读。
(2)逐句解析《静夜思》,讲解诗词的韵律、意境及作者情感。
(3)以同样方式讲解其他四首诗词。
4. 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对比五首诗词的艺术风格及特点。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词,进行朗读、解析和分享。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背诵五首诗词。
(2)选择一首诗词,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鉴赏文章。
2. 答案:(1)背诵部分:自行检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1)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唐宋诗词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2)组织诗词朗诵比赛,激发学生学习古代诗词的兴趣。
板书设计:1. 板书五首诗词的、作者及韵律特点。
2. 在黑板上展示五首诗词的意境简图,帮助学生理解。
3. 在讲解过程中,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标注重点和难点内容。
教学过程中,注意语言表达的严谨性,确保段落衔接流畅,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古代诗词。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词的意境解析2. 教学过程中的互动环节3. 作业设计及课后反思4. 板书设计一、诗词的意境解析1. 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词中的画面,帮助学生建立起诗词的视觉形象。
2. 引导学生从诗词的字词、句式、韵律等方面,分析诗词的意境美。
《诗词五首》精品教案设计
《诗词五首》精品教案设计知识目标1、背诵五首诗词曲,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能力目标1、联系诗人身世处境,结合诗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诗歌语言。
领会诗词中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感。
培养同情劳动人民的的感情。
进行朗读训练,品味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进行朗读训练,品味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朗读法、体味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唐诗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长廊中的两座丰碑,也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两颗璀璨明珠。
它们记录了那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情状,而且为那个时代保留了异常生动的情绪和心理记忆。
今天,就让我们踏进文化宝库,学习几首流传千古的诗词,一睹这两颗明珠、两大丰碑的风采。
二、学习《观刈麦》1、作者介绍《观刈麦》作者自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邦。
(今陕西省渭南县。
)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是杜甫之后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也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
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是他创作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
2、解题。
这是作者早期的一首著名讽喻诗。
诗歌描写了农民冒着暑热辛勤割麦的情景,并借妇人的诉说,反映了当时租税剥削的惨重和农民生活的困苦。
并对自己的不事农桑而吏禄三百石深感惭愧,表达了他对农民的同情。
3、赏析。
全诗分四层: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
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说的事情就发生人倍忙的五月。
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一派丰收景象,大画面是让人喜悦的。
可是谁又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下农民的悲哀呢?第二层八句,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人倍忙的收麦情景。
婆婆、儿媳妇担着饭篮子,小孙儿提着水壶,他们是去给地里干活儿的男人们送饭的。
男人天不亮就下地了;女人起床后先忙家务,而后做饭;小孙子跟着奶奶、妈妈送饭时一齐到地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五首》精品教案设计知识目标1、背诵五首诗词曲,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能力目标1、联系诗人身世处境,结合诗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诗歌语言。
领会诗词中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感。
培养同情劳动人民的的感情。
进行朗读训练,品味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进行朗读训练,品味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朗读法、体味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唐诗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长廊中的两座丰碑,也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两颗璀璨明珠。
它们记录了那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情状,而且为那个时代保留了异常生动的情绪和心理记忆。
今天,就让我们踏进文化宝库,学习几首流传千古的诗词,一睹这两颗明珠、两大丰碑的风采。
二、学习《观刈麦》1、作者介绍《观刈麦》作者自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邦。
(今陕西省渭南县。
)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是杜甫之后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也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
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是他创作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
2、解题。
这是作者早期的一首著名讽喻诗。
诗歌描写了农民冒着暑热辛勤割麦的情景,并借妇人的诉说,反映了当时租税剥削的惨重和农民生活的困苦。
并对自己的不事农桑而吏禄三百石深感惭愧,表达了他对农民的同情。
3、赏析。
全诗分四层: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
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说的事情就发生人倍忙的五月。
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一派丰收景象,大画面是让人喜悦的。
可是谁又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下农民的悲哀呢?第二层八句,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人倍忙的收麦情景。
婆婆、儿媳妇担着饭篮子,小孙儿提着水壶,他们是去给地里干活儿的男人们送饭的。
男人天不亮就下地了;女人起床后先忙家务,而后做饭;小孙子跟着奶奶、妈妈送饭时一齐到地里。
她们是要在饭后和男人们一道干下去的。
你看这一家忙不忙呢?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这四句正面描写收麦劳动。
他们脸对着大地,背对着蓝天,下面如同笼蒸,上面如同火烤,但是他们用尽一切力量挥舞着镰刀一路向前割去,似乎完全忘记了炎热,因为这是虎口夺粮,时间必须抓紧呀!妇姑:媳妇、婆婆,古时媳妇称婆婆叫姑,称公公叫舅。
荷:肩挑;用篮子盛着食物,这里即指饭篮。
壶浆:用壶装着水,这里即指水壶。
田:给田里干活的人送饭。
丁壮:成年的男劳力。
烤。
惜:珍惜.舍不得浪费。
天气如此之热,白天又如此之长,而人们却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点时间,可见人们对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惜程度。
惜字在这里用得非常好,是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此地的感情烈度。
白居易的《卖炭翁》中有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之语,愿字的用法与此处惜字的用法正同。
笫三层八句,镜头转向一个贫妇人,她被捐税弄得破了产,现时只能以拾麦穗为生,这是比前述阖家忙于收麦者更低一个层次的人。
你看她的形象:左手抱着一个孩子,臂弯里挂着一个破竹筐,右手在那里捡人家落下的麦穗。
这有多么累,而收获又是多么少啊!但有什么办法呢?现在是收麦的时候,还有麦穗可捡,换个别的时候,就只有去沿街乞讨了。
而她们家在去年、前年,也是有地可种、有麦可收的人家呀,只是后来让捐税弄得走投无路,把家产,土地都折变了,至使今天落到了这个地步。
秉:拿着。
田家:这里指一个庄稼户的产业。
输:交纳。
第四层六句,写诗人面对丰收下出现如此悲惨景象的自疚自愧。
事:从事。
岁晏:年底。
作品的题目叫《观刈麦》,而画面上实际出现的,除了刈麦者之外,却还有一个拾麦者,而且作者的关心也恰恰是更偏重在后者身上。
他们二者目前的贫富苦乐程度是不同的,但是他们的命运却有着紧密的联系。
今日凄凉可怜的拾麦穗者是昨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又安知今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明日不沦落成凄凉可怜的拾麦者呢?只要有繁重的捐税在,劳动人民就永远摆脱不了破产的命运。
作者在这里对当时害民的赋税制度提出了尖锐批评,对劳动人民所蒙受的苦难寄寓了深切的同情。
而且不是一般的同情,是进而把自己摆进去,觉得自己和劳动人民的差别太大了,自己问心有愧。
这时的白居易的诗歌确实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情绪,呼出了劳动人民的声音。
4、合作探究哪些描写景物的句子表现出劳动环境的艰苦?哪些诗句表现了作者对农家的关心和同情?明确:(诗中景物描写: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对农家同情、关心的句子是:闻者为悲伤今我何功德'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诗中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其指代的是贫妇人还是正在劳动的农民?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中的其指代的是什么?明确:(抱子在其旁的其指代正在劳动的农民。
听其相顾言的其指代割麦的农民和拾麦穗的妇人。
)5、主题诗歌描写了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场景和一位贫妇人的悲惨遭遇,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和赋税的繁重,也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6、总结扩展《观刈麦》表现了农家生活的艰难,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深切同情。
这首诗中,白居易以自己的深切感受,把农民的生活和作为朝廷官员的自己做了对比,就是希望朝廷有所感悟,手法巧妙委婉,可谓用心良苦。
想想我们伸张在新中国,红旗下,党中央国务院,在三减轻农们的负担,我们这些农家的孩子没有理由不去珍惜现在的幸福时光,好好学习。
7、堂上练习以你看:...... 描述割麦者或拾麦者劳动的场景。
三、学习《赤壁》1、简介作者并解题杜牧唐代诗人。
字牧之,京兆万年人。
太和进士,和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但杜牧所咏赤壁并非此处,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
2、思考探究:(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活动。
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
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
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
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
从而为下文铺垫。
(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诗人发表议论,东风不仅仅指的是自然界的风,而是含有建功立业各种条件和因素。
曲折的反映出诗人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
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
似乎又有另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3、齐读这首诗。
4、练习对对子出:白对:黑出:来对:去出:美对:丑出:是对:非出:蓝天对:白云第二课时一、背诵导入二、学习《过零丁洋》1、作者简介文天祥(1236~1283),初名云孙,字天祥,改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吉安人。
宋理宗宝佑四年考取进士第一名。
历任湖南提刑,知赣州。
恭帝德佑元年元兵渡江,文天祥起兵勤王。
临安危急,奉命至元营议和,因坚决抗争被扣留,后冒险脱逃,拥立益王赵罡,至福建募集将士,进兵江西,恢复州县多处。
后兵败被俘至元大都,终以不屈被害。
封信国公。
作品有《文山先生全集》2、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作者被俘后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时所写。
后来元军统张弘范再逼他招降南宋抵抗人士时,文天祥出此诗以明志节。
3、本文的主题。
作者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了诗人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4、赏析这首诗是文天祥被俘后为誓死明志而作。
一二句诗人回顾平生,但限于篇幅,在写法上是举出入仕和兵败一首一尾两件事以概其馀。
中间四句紧承干戈寥落,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当前局势的认识: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中,亡国的悲剧已不可避免,个人命运就更难以说起。
但面对这种巨变,诗人想到的却不是个人的出路和前途,而是深深地遗憾两年前在空航自己未能在军事上取得胜利,从而扭转局面。
同时,也为自己的孤立无援感到格外痛心。
我们从字里行间不难感受到作者国破家亡的巨痛与自责、自叹相交织的苍凉心绪。
末二句则是身陷敌手的诗人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
这使得前面的感慨、遗恨平添了一种悲壮激昂的力量和底气,表现出独特的崇高美。
这既是诗人人格魅力的体现,也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特的精神美,其感人之处远远超出了语言文字的范围。
5、合作探究:(1)这首七言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2)颔联上下两句有何联系?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3)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 写出《过零丁洋》表达作者视死如归的赤胆忠心的诗句。
请同学们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要点提示:(1)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人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2)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3)一是两个地名,另一层意思是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4)表明诗人舍生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5)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6)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等等。
(学生能谈多少谈多少,不宜作统一要求。
)6、朗读这首诗。
【注释】①零丁洋:在今广东中山南的珠江口。
文天祥于宋末帝赵昺祥兴元年十二月被元军所俘,囚于零丁洋的战船中,次年正月,元军都元帅张弘范攻打崖山,逼迫文天祥招降坚守崖山的宋军统帅张世杰。
于是,文天祥写了这首诗。
②辛苦句:追述早年身世及为官以来的种种辛苦。
遭逢,遭遇到朝廷选拔;起一经,指因精通某一经籍而通过科举考试得官。
文天祥在宋理宗宝祐四年以进士第一名及第。
③干戈寥落:寥落意为冷清,稀稀落落。
在此指宋元间的战事已经接近尾声。
南宋亡于本年,此时已无力反抗。
四周星:周星即岁星,岁星十二年在天空循环一周,故又以周星惜指十二年。
四周星即四十八年,文天祥作此诗时四十四岁,这里四周星用整数。
旧注多以四周星为文天祥1275年应诏勤王以来的四年,其实本诗前两句应当合起来理解,是诗人对平生遭遇的回顾。
④山河句:指国家局势和个人命运都已经难以挽回。
⑤惶恐滩:在今江西万安县,水流湍急,为赣江十八滩之一。
宋瑞宗景炎二年,文天祥在江西空阬兵败,经惶恐滩退往福建。
⑥零丁句:慨叹当前处境以及自己的孤军勇战、孤立无援。
诗人被俘后,被囚禁于零丁洋的战船中。
⑦汗青:史册。
纸张发明之前,用竹简记事。
制作竹简时,须用火烤去竹汗,故称汗青。
三、学习《已亥杂诗》1、作者简介龚自珍,浙江仁和人,字王瑟人,号定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