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楼送辛渐

合集下载

芙蓉楼送辛渐的古诗的意思

芙蓉楼送辛渐的古诗的意思

芙蓉楼送辛渐的古诗的意思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首诗出自于《芙蓉楼送辛渐》。

全文是这样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此诗送别辛渐时作者告诉他说,即使到了洛阳,也不要忘记这里的朋友,将来若有机会,他会亲自去看望他们。

以此可见诗人与辛渐之间情谊深厚。

后来大诗人王昌龄被贬官至龙标尉(今湖南黔阳县)。

辛渐,就是作者自己,王昌龄被贬谪到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

据《辞海》“辛渐”条注云:“王昌龄,字少伯,河东人。

开元二十一年进士。

仕宦不得意,来此龙标尉。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最后两句中的平芜和危阑,暗喻诗人友人的行踪,点明他已经走远了,最终消失在远方的春山之外。

这首诗的意思浅显易懂,但内涵却很丰富。

前两句诗人通过描写送别的场景,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借以表达自己的感慨;而最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无限宽广的胸怀,展示了诗人乐观的精神风貌,他相信美好的事物必然会在未来等待着自己。

其实,当我们仔细地品味诗歌的时候,便会发现其中蕴含的哲理: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由短暂的个体聚集成为一个集体,每个人的情感也都是由微小的单元构成,由此可见,人的生命和情感之所以能够如此牢固而美丽,正是因为它们总是由很多元素组合而成,由此体现出的那份浓郁而动人的色彩也才能够持久、鲜艳,从而真正变得动人心魄。

我们的生活也同样是由这些分子、原子组成的。

只有我们不计较得失,时刻保持一颗感恩的心,这样的我们才能够像一根蜡烛,燃烧着自己,照亮着别人,直到燃尽,甚至毫无保留。

而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正是这个世界上的千千万万的人们构成了这个缤纷而多彩的社会,我们的国家、民族乃至整个宇宙不正是由一个个普通人的无数个“我”和“你”的聚合体吗?所以,我们不应该斤斤计较个人的荣辱得失,而应该站在历史的高度,把握好时代赋予我们的机遇,并且学会善待他人,与人为善,用我们的微笑、鼓励、善良、乐观和包容给予他人帮助,我们自己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幸福。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古时的春夜,繁星点点;而今的秋空,万里澄清。

萧条的江水,不辨东西;荒凉的湖畔,莫听歌钟。

寂寞的宿舍,夜深沉沉;孤独的旅人,不堪征程。

新月如钩,寥寥无几;远山如黛,脉脉含情。

芙蓉楼,夜泊秋湖,水满金波。

望长安,思君如满月。

身既死而又生,神遂夙所愿。

肯为新秋守,敝帷不弃远。

杨万里, 马上之病。

左迁至蓝关。

(王昌龄)【注释】:芙蓉楼:江苏常熟市的一座名楼,神仙桥西岸。

全楼8层,别致高雅,文人墨客历来钟情此楼。

辛渐:唐朝初年有名的进士,曾在中央任职,后改任宁波郡太守。

宿舍:旅店。

长安:唐朝都城。

杨万里:明代著名诗人。

马上之病:指得病时还在马上,形容病情严重。

左迁至蓝关:杨万里因触怒时政,被贬至蓝田县(关)。

【译文】:在古代的春夜里,星星点点;今天的秋空万里澄清。

滔滔江水滚滚向东,湖畔空荡荡凄迷。

夜深沉沉,旅店里寂寞难眠;孤独旅人,路途遥远难抵。

新月如钩,寥寥无几;远山如黛,脉脉含情。

登上芙蓉楼,夜泊秋湖上,水波金闪荡漾。

远望长安,思念心头如满月。

身既死而又生,神充满着当初的愿望。

他决意度过新秋,不弃远方孤零零的帷幕。

杨万里因得了“马上之病”被贬到了蓝关。

【鉴赏】:是唐代女诗人王昌龄所作,堪称中国古代诗歌的瑰宝。

这首诗以赠别的情感为主线,展现了女诗人成熟的思想感情和出众的艺术修养,其表现手法、语言艺术及其文化内涵,全都表现出了唐代文学的特色和魅力。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古诗赏析及翻译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古诗赏析及翻译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古诗赏析及翻译《芙蓉楼送辛渐》是一首送别诗。

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

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朗胸怀和坚强性格。

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一片冰心在玉壶上一句是洛阳亲友如相问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释:“芙蓉楼”是黔阳(今湖南省洪江市黔城镇)的名楼,那还有王昌龄的石像和介绍。

“送”是送别的意思。

“辛渐”是诗人的一位朋友。

题目的意思是:在芙蓉楼送别好友辛渐。

1.芙蓉楼:原名西北楼,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

2.辛渐:诗人的一位朋友。

这首诗是作者在江宁做官时写的。

3.寒雨:秋冬时节的冷雨。

4.连江:满江。

5.吴:三国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吴。

6.平明:天亮的时候。

7.客:指辛渐。

8.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的山为楚山。

9.孤:独自,孤单一人。

10.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

11.冰心:比喻心的纯洁。

12.一片冰心在玉壶:我的心如晶莹剔透的冰贮藏在玉壶中一般。

比喻人清廉正直。

【诗文解释】迷蒙的烟雨在夜幕中笼罩着吴地,与浩邈的江水连成一片,天亮时我将送你启程,而我却要独自留下,如同这形单影只的楚山。

如果洛阳的亲友询问我的情况,请你一定转告他们,我的一颗心如晶莹剔透的冰,贮藏在玉壶中一般。

译文透着寒意的雨洒落在大地上,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

清晨,当我送别友人之时,感到自己就像楚山一样孤独寂寞。

洛阳的亲朋好友如果向你问起我,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一颗珍藏在玉壶中的冰一样晶莹纯洁。

【赏析】本诗写于唐开元二十九年之后,诗中提的芙蓉楼原名西北楼,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

江雨苍茫中,诗人送别了即将回到洛阳的友人,虽然正处于众口毁谤的恶劣处境之中,但他看到的是水天相接的吴江楚山,心中明朗,并无一丝凄风冷雨,他托友人告知洛阳的亲朋们:他有的仍然是一颗纯洁的玉壶冰心。

王昌龄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芙蓉楼送辛渐二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下面和小编一起赏析一下这首古诗! 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译文:迷蒙的烟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孤对楚山离愁无限!朋友啊,洛阳亲友若是问起我来;就说我依然冰心玉壶,坚守信念!注释:1.寒雨:秋冬时节的冷雨。

连江:雨水与江面连成一片,形容雨很大。

2.吴:古代国名,这里泛指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一带。

江苏镇江一带为三国时吴国所属。

3.平明:天亮的时候。

客:指作者的好友辛渐。

楚山:楚地的山。

这里的楚也指南京一带,因为古代吴、楚先后统治过这里,所以吴、楚可以通称。

孤:独自,孤单一人。

4.洛阳:现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

5.冰心,比喻纯洁的心。

玉壶,道教概念妙真道教义,专指自然无为虚无之心。

赏析:据《元和郡县志>)卷二十六《江南道·润州》丹阳:“晋王恭为刺史,改创西南楼名万岁楼,西北楼名芙蓉楼。

”丹阳在今江苏省西南部,东北滨长江,大运河斜贯,属镇江市。

王昌龄大约于开元末年受任江宁丞,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

江宁属今南京市,东邻镇江。

王昌龄由江宁至镇江西北隅的芙蓉楼,饯别友人辛渐,写了两首赠行诗,这是第一首。

此外,王昌龄还写过一首《别辛渐》,其中有“别馆萧条风雨寒”句,“别馆”即客馆。

庾信《哀江南赋序》云“三年囚于别馆”。

可见辛、王此别是在被贬滴或流落途中。

芙蓉楼之別则是在一个阴雨的秋夜。

“寒雨连江夜入吴”的“吴”,就是前文所说的江宁一带,此地是三国孙吴故地。

“平明”接上句,意谓次日清晨。

“楚山”有的理解为友人经镇江取道安徽入洛阳,安徽古属楚国,故称楚山。

其实这里当是泛指南方的山。

“楚”字只是与上句的“吴”字相照应。

因为安徽不仅属楚国,也曾经属孙吴,而孙吴占有今长江中下游的安徽、江苏等地。

所以“楚山”与通常所说的“楚天”一样,也是指辽阔的南方。

《芙蓉楼送辛渐》古诗意思

《芙蓉楼送辛渐》古诗意思

《芙蓉楼送辛渐》古诗意思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释:
1、芙蓉楼:原址在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

2、楚山:古时吴、楚两地相接,镇江一带也称楚地,故其附近的山也可叫楚山。

译文:
迷蒙的烟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
清晨送走你,孤对楚山离愁无限!
朋友呵,洛阳亲友若是问起我来;
就说我依然冰心玉壶,坚守信念!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

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
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

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郎胸怀和坚强性格。

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芙蓉楼送辛渐》全诗赏析

《芙蓉楼送辛渐》全诗赏析

《芙蓉楼送辛渐》全诗赏析【关键词】诗词名句,抒情,送别,孤独【名句】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出处】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译注】迷蒙的烟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孤对楚山离愁无限!到了洛阳,如果有亲友向您打听我的情况,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一样纯洁。

① 冰心,比喻纯洁的心。

② 玉壶,道教概念妙真道教义,专指自然无为虚无之心。

【说明】诗中芙蓉楼原名西北楼,遗址在润州(今江苏镇江)西北。

登临可以俯瞰长江,遥望江北。

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以后。

王昌龄当时为江宁(今南京市)县丞,辛渐是他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北上洛阳。

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

此诗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

首两句写景,用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也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后两句诗人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与前面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之间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的形象和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

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赏析】送别本身就是一件感伤之事,偏偏又遇上雨,愁情必然会增加几重。

“寒雨连江夜入吴”,烟雨笼罩江南,秋色惨淡,那寒意不仅弥漫在秋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别友人的心头上。

“平明送客楚山孤”,天色已明,友人即将北上,此时,远处的楚山显得格外的孤立无助。

其实,山是一直孤立着的,此时更加孤立无助的应该是诗人才对。

诗人想到友人回到洛阳,即可与亲友相聚,而诗人自己,却只能像这孤零零的楚山一样,伫立在江畔空望着流水逝去。

然而那孤峙的楚山,更展现了诗人孤傲高洁的性格。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二句,细致精密,给人以冰清玉洁之感。

“玉壶”指美玉制成的壶,诗人鲍照曾用“清如玉壶冰”来比喻高洁清白的品格,王维、崔颢、李白等都曾以冰壶自励,这里用来代指诗人高洁的胸怀。

《芙蓉楼送辛渐》诗词赏析

《芙蓉楼送辛渐》诗词赏析

《芙蓉楼送辛渐》诗词赏析《芙蓉楼送辛渐》诗词赏析《芙蓉楼送辛渐》诗词赏析1【芙蓉楼送辛渐】唐代: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芙蓉楼送辛渐】译文及注释冷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后,连朦胧的远山也显得孤单!到了洛阳,如果洛阳亲友问起我来,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那样晶莹纯洁!注释芙蓉楼:芙蓉楼:原名西北楼,登临可以俯瞰长江,遥望江北,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

据《元和郡县志》卷二十六《江南道·润州》丹阳:“晋王恭为刺史,改创西南楼名万岁楼,西北楼名芙蓉楼。

”一说此处指黔阳(今湖南黔城)芙蓉楼。

辛渐:诗人的一位朋友。

寒雨:秋冬时节的冷雨。

连江:雨水与江面连成一片,形容雨很大。

吴:古代国名,这里泛指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一带。

江苏镇江一带为三国时吴国所属。

平明:天亮的时候。

客:指作者的好友辛渐。

楚山:楚地的山。

这里的楚也指南京一带,因为古代吴、楚先后统治过这里,所以吴、楚可以通称。

孤:独自,孤单一人。

洛阳:现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

冰心:比喻纯洁的心。

玉壶:道教概念妙真道教义,专指自然无为虚无之心。

【芙蓉楼送辛渐】译文二冷雨洒满江天的夜晚我来到吴地,天明送走好友只留下楚山的孤影。

到了洛阳,如果有亲友向您打听我的情况,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一样纯洁,未受功名利禄等世情的玷污。

【芙蓉楼送辛渐】创作背景此诗当作于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王昌龄当时为江宁丞。

辛渐是王昌龄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

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

这首诗为在江边离别时所写。

人物介绍王昌龄(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

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

芙蓉楼送辛渐古诗翻译

芙蓉楼送辛渐古诗翻译

《芙蓉楼送辛渐二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下面是关于芙蓉楼送辛渐古诗翻译的内容,欢送阅读!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解
1、芙蓉楼:原址在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

2、楚山:古时吴、楚两地相接,镇江一带也称楚地,故其附近的山也可叫楚山。

译文
迷蒙的烟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
清晨送走你,孤对楚山离愁无限!
朋友呵,洛阳亲友假设是问起我来;
就说我依然冰心玉壶,坚守信念!
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王昌龄当时为江宁丞。

辛渐是王昌龄
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

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

这首诗为在江边离别时所写。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

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

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衬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郎胸怀和坚强性格。

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原文译文及赏析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原文译文及赏析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原文译文及赏析《芙蓉楼送辛渐》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送别诗,是作者被贬为江宁县丞时所写。

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芙蓉楼送辛渐的相关资料介绍,希望大家喜欢。

《芙蓉楼送辛渐》原文唐代: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芙蓉楼送辛渐》译文迷蒙的烟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孤对楚山离愁无限!朋友啊,洛阳亲友若是问起我来;就说我依然冰心玉壶,坚守信念!《芙蓉楼送辛渐》赏析“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今南京一带,此地是三国孙吴故地。

),织成了一张无边无际的愁网。

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离别的黯淡气氛。

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别友人的心头上。

”连”字和”入”字写出雨势的平稳连绵,江雨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分明地感知,则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

但是,这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正好展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

中晚唐诗和婉约派宋词往往将雨声写在窗下梧桐、檐前铁马、池中残荷等等琐物上,而王昌龄却并不实写如何感知秋雨来临的细节,他只是将听觉、视觉和想象概括成连江入吴的雨势,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这就用浩大的气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

清晨,天色已明,辛渐即将登舟北归。

诗人遥望江北的远山,想到友人不久便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

在辽阔的江面上,进入诗人视野的当然不止是孤峙的楚山,浩荡的江水本来是最易引起别情似水的联想的,唐人由此而得到的名句也多得不可胜数。

然而王昌龄没有将别愁寄予随友人远去的江水,却将离情凝注在矗立于苍莽平野的楚山之上。

因为友人回到洛阳,即可与亲友相聚,而留在吴地的诗人,却只能像这孤零零的楚山一样,伫立在江畔空望着流水逝去。

一个”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线,自然而然牵出了后两句临别叮咛之辞:”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原文及赏析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原文及赏析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原文及赏析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原文及赏析芙蓉楼外楼梯斜,袖手旁观听欲绝。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何时听曲最娇嫩?江州司马青衫湿。

原文赏析:《芙蓉楼送辛渐》是唐代王昌龄的一篇琵琶诗,通过描写才子辛渐在芙蓉楼演奏琵琶的情景,抒发了辛渐的思念之情和对于生活的无奈感,表达了对辛渐辛酸命运的同情。

整首诗通过琵琶的音乐来表达辛渐的内心情感。

诗的前两句“芙蓉楼外楼梯斜,袖手旁观听欲绝。

”生动地描绘了芙蓉楼的外貌和辛渐抱琵琶遮面的情景,给人一种凄凉的感觉。

《芙蓉楼送辛渐》原文+翻译+赏析_唐诗三百首

《芙蓉楼送辛渐》原文+翻译+赏析_唐诗三百首
朋友呵,洛阳亲友若是问起我来;
就说我依然冰心玉壶,坚守信念!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郎胸怀和坚强性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芙蓉楼送辛渐》原文+翻译+赏析_唐诗三百首
芙蓉楼送辛渐
作者: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注解
1、芙蓉楼:原址在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
2、楚山:古时吴、楚两地相接,镇江一带也称楚地,故其附近的山也可叫楚山。
译文
迷蒙的烟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
清晨送走你,孤对楚山离愁无限!

芙蓉楼送辛渐诗歌鉴赏

芙蓉楼送辛渐诗歌鉴赏

芙蓉楼送辛渐诗歌鉴赏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其一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其二
丹阳城南秋海阴,
丹阳城北楚云深。

高楼送客不能醉,
寂寂寒江明月心。

《芙蓉楼送辛渐》一般指《芙蓉楼送辛渐二首》,为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作者被贬为江宁(今江苏南京)担任县丞时所著。

一首描写写的是第二天早晨作者在江边送别辛渐的情景;一首描写的是送别前一天晚上作者在芙蓉楼为辛渐饯别的情景。

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成为“七绝圣手”王昌龄送别诗的代表作。

作者在这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信任,这决不是洗刷谗名的表白,而是蔑视谤议的自誉。

因此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
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早在六朝刘宋时期,诗人鲍照就用“清如玉壶冰”(《代白头吟》)来比喻高洁清白的品格。

自从开元宰相姚崇作《冰壶诫》以来,盛唐诗人如王维、崔颢、李白等都曾以冰壶自励,推崇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

王昌龄托辛渐给洛阳亲友带去的口信不是通常的平安竹报,而是传达自己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是大有深意的。

王昌龄的一生交游很广,和许多文人、官吏、隐士和僧道都有来往,特别是在他两次遭贬、长年谪居的情况下,把自己忠贞深沉的友情,献给了那些正直的知心朋友。

他一生写了四十多首送别诗,打破送别诗常规,不重在写当前的离别,不写伤离,用不同的艺术构思,表现诚挚而深厚的友情,不落窠臼,不同凡响。

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古诗的意思

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古诗的意思

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古诗的意思原文: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唐代〕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译文:冷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后,独自面对着楚山离愁无限!到了洛阳,如果洛阳亲友问起我来,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那样晶莹纯洁!注释:芙蓉楼:芙蓉楼:原名西北楼,登临可以俯瞰长江,遥望江北,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

据《元和郡县志》卷二十六《江南道·润州》丹阳:“晋王恭为刺史,改创西南楼名万岁楼,西北楼名芙蓉楼。

”一说此处指黔阳(今湖南黔城)芙蓉楼。

辛渐:诗人的一位朋友。

寒雨:秋冬时节的冷雨。

连江:雨水与江面连成一片,形容雨很大。

吴:古代国名,这里泛指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一带。

江苏镇江一带为三国时吴国所属。

平明:天刚亮的时候。

平明即平旦,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黎明之时。

用地支表示这个时段则为寅时,即每天清晨的3~5时,即是我们古时讲的五更。

客:指作者的好友辛渐。

楚山:楚地的山。

这里的楚也指南京一带,因为古代吴、楚先后统治过这里,所以吴、楚可以通称。

孤:独自,孤单一人。

洛阳:现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

冰心:比喻纯洁的心。

玉壶:玉做的壶。

比喻人品性高洁。

作者简介: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早年贫贱,困于农耕,而立之年,始中进士。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

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

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芙蓉楼送辛渐》原文及译文

《芙蓉楼送辛渐》原文及译文

《芙蓉楼送辛渐》原文及译文《芙蓉楼送辛渐》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作品之一,该诗以抒发离别之情为主题,通过描绘芙蓉楼中的离愁别绪,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离去的思念之情。

下面将为大家带来《芙蓉楼送辛渐》的原文及译文,并对诗中的意象、情感以及艺术特点进行探究。

《芙蓉楼送辛渐》原文: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求援案底复何如?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

卧看牵牛织女星,宿鹭飞上西楼去。

须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芙蓉楼送辛渐》译文:寒雨连绵滴入江中,夜晚跨过吴国城。

天明时分,远送友人走向孤身一人的楚山。

若有洛阳的亲戚朋友问起,只能说我一颗冰冷的心在玉壶中。

在求援的奏章下又该怎么写呢?银烛照亮了秋天的寒光,冷冷的画屏前。

一片轻柔的罗袖和小扇拍打着闪烁的萤火虫,天阶上的夜色像水一样凉。

躺在床上看着牵牛织女相望的星星,在宿鹭飞向西楼的时候远去。

你要知道,这份离愁别恨是每个人都有的,即使是贫贱夫妻也尝尽了百般悲哀。

首先,诗中运用了写景的手法,通过描绘寒雨连江、夜晚入吴等情景,使读者感受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凄凉。

其中,“寒雨连江夜入吴”一句中,通过描绘寒雨不断滴入江中的情景,给人一种寒冷、湿润的感觉,为诗篇营造了一种凄凉的氛围。

其次,诗中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如“一片冰心在玉壶”,将诗人内心的冷漠和疏离之情比拟成一片冰心,境况生动形象。

该比喻还通过对比,使离愁之情更加深刻。

此外,诗中还融入了对传统文化的引用,如“牵牛织女星”。

这一典故指的是古代传说中的牵牛和织女分别化身为牛郎星和织女星,每年七月七日,牵牛和织女才能相会。

诗人以这一典故暗示了友人的离去和自己的孤独,将诗情与传统文化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整首诗以写景入情,通过描绘寒雨连江、轻罗小扇、天阶夜色等具体景物,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离去的思念之情。

同时,诗中的写景描写也体现了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细腻观察和独到感悟。

综上所述,《芙蓉楼送辛渐》以优美的语言描绘了离愁别绪和孤寂之情,通过对寒雨、洛阳亲友、牵牛织女星等意象的运用,使诗情更加深沉动人。

芙蓉楼送辛渐

芙蓉楼送辛渐

翻译:冷雨洒满江天的夜晚,我来到吴地。

清晨送走好友,只留下楚山孤影。

到了洛阳,如果有亲友向您打听我的情况,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中的冰一样纯洁。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所作之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尤其是将七绝推向高峰,故人称“七绝圣手”。

其诗歌体裁很大一部分是易于入乐的七言绝句。

内容基本上选用乐府旧题来抒写战士爱国立功和思念家乡的心情《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首诗作于王昌龄任江宁丞时,大约在开元二十九年(741)以后。

他的朋友辛渐要去洛阳,他到江边饯行。

王昌龄此时的处境并不顺利,此前曾两次被贬官。

但他并没有屈从,在这首诗中表现了自己坚持高贵洁白品德的决心。

抒发了送别时的孤寂之情,表达了自己开朗的胸怀和坚强性格。

前两句寒冷的夜雨,滔滔的江流,连朦胧的远山也显得孤单,这种景象衬托出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及送客时的孤寂。

因为辛渐是诗人的同乡,辛渐返乡,亲友一定要问到诗人的情况,所以诗人送别辛渐时特别嘱托他:“家乡的亲友如果问到我现在的情况,你就说,我的为人就象那晶莹剔透的一块冰,装在洁白的玉壶之中。

”表明自己不为遭贬而改变玉洁冰清的节操。

构思新颖,委屈、怨恨之情含而不露。

清晨,天色已明,辛渐即将登舟北归。

诗人遥望江北的远山,想到行人不久便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

在辽阔的扛面上,进人诗人视野的当然不止是孤峙的楚山,浩荡的江水本来是最易引起别情似水的联想的,唐人由此而得到的名句也多得不可胜数。

然而王昌龄没有将别愁寄予随友人远去的江水,却将离情凝注在矗立于苍莽平野的楚山之上。

因为友人回到洛阳,即可与亲友相聚,而留在吴地的诗人,却只能像这孤零零的楚山一样,伫立在扛畔空望着流水逝去。

一个“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线,自然而然牵出了后两句临别叮咛之辞:“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诗人从清澈勰、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芙蓉楼送辛渐注释和诗意

芙蓉楼送辛渐注释和诗意

芙蓉楼送辛渐注释和诗意《芙蓉楼送辛渐》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送别诗。

全诗通过写景、抒情和寄托情感的手法,向友人表达离别之情,展示了诗人对友谊的深厚珍视,同时也反映了唐代社交圈的风俗与人情。

首先,我们来看看《芙蓉楼送辛渐》的注释:注释1:“芙蓉楼”指的是当时长安城内一座知名的楼阁,位于芙蓉园内。

这里用“芙蓉楼”作为送别的背景,具有特定的地理意义。

注释2:“辛渐”是王之涣的友人,诗中的“渐”字实际上是他的字。

注释3:“白帝城”指的是夔州城,是当时的一个地名,夔州位于今天的重庆市忠县。

注释4:“青衫湿”表示行旅中的泪水,表达了诗人与辛渐的深厚友情和对别离的伤感之情。

注释5:“别来几时”反映了诗人与辛渐相聚的时光已经很久,词句之间隐含了对友情长久的希望和珍贵之情。

接下来,我们以这些注释为基础,来写一段相关参考内容。

《芙蓉楼送辛渐》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送别诗。

诗中以芙蓉楼为背景,描绘了诗人与辛渐的离别场景,寄托了亲友间深厚的友谊情感。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诗人以自然景观开篇,通过描绘自然景色的壮丽之美,衬托出诗人与辛渐离别的情感。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人在表达对辛渐的临别之情时,借用“欲穷千里目”的手法,追求更高的远离视野,象征着对友谊的珍视和追求。

“渐青春白发三十六见辛渐,时光如流水般匆匆流逝,而友情却历久弥新。

”诗人用“青春白发”的方式,表达了与辛渐相识的年月已经很久,又隐含了岁月的无情与友情的可贵。

“别来几时见,重霄露华浓一蓬何限十”诗人用“别来几时见”来表达久别重逢的心情,同时又展示了诗人对友情的期盼。

用“重霄露华浓”来形容辛渐的离别之泪,更加生动地表达了友情的真挚与深厚。

“十载”是用来表示时间的久远,“九霄”表示九重天,表达了诗人对辛渐的友情和祝福。

通过这首诗的描写和注释,我们可以看到,《芙蓉楼送辛渐》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对离别之情的表达,以及对友情珍贵的强调,将离别之情和友情的深厚交织在一起,诗人借助辛渐的送别,抒发了自己对友谊的真挚思念和祝福。

《芙蓉楼送辛渐》全文与赏析

《芙蓉楼送辛渐》全文与赏析

《芙蓉楼送辛渐》全文与赏析《芙蓉楼送辛渐》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首送别诗,全诗内容为:“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首诗的开篇“寒雨连江夜入吴”,描绘了一幅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的画面。

“寒雨”不仅点明了时节和气候的寒冷,更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

这连绵不断的寒雨,在夜晚悄然潜入吴地,给人一种压抑和沉重之感。

“平明送客楚山孤”,到了清晨,诗人在江边送别友人辛渐,只留下楚山孤影。

“平明”承接上句的“夜”,表明时间的推移。

而“楚山孤”三个字,将诗人送别友人后的孤独感形象地展现了出来。

那屹立的楚山,仿佛也因为友人的离去而显得格外孤寂,实际上是诗人内心孤独的投射。

“洛阳亲友如相问”,这一句笔锋一转,从眼前的送别场景联想到远方的洛阳亲友。

诗人设想,如果洛阳的亲友们询问起自己的近况。

“一片冰心在玉壶”则是诗人给出的回答。

他告诉亲友们,自己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一样纯洁无瑕。

这里的“冰心”和“玉壶”,都是象征着诗人高洁、纯净的品格和操守。

他以此表明,无论身处何地,遭遇何种境遇,自己都坚守着内心的正直和纯洁,不为世俗所染。

从整首诗来看,王昌龄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寒雨、楚山等自然景象,既烘托出了离别的哀愁,又映衬出了诗人的孤独。

而最后一句的自白,则将诗人的精神境界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使这首送别诗不仅仅局限于离愁别绪,更展现了诗人的人格魅力和精神追求。

在艺术手法上,此诗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诗人没有直接抒发离别的痛苦,而是通过对环境的描写和内心的表白来传达情感,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同时,“冰心在玉壶”这一经典的比喻,生动形象,深入人心,成为了后世传颂的名句。

这首诗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诗人的人生境遇。

王昌龄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但他始终保持着高尚的情操和坚定的信念。

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友情的珍视,对故乡亲友的思念,以及对自身清白的坚守。

对于现代人来说,《芙蓉楼送辛渐》依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最新-抒情诗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原文翻译及赏析 精品

最新-抒情诗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原文翻译及赏析 精品

抒情诗: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原文翻译及赏析下面是芙蓉楼送辛渐唐代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译文迷蒙的烟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孤对楚山离愁无限!朋友啊,洛阳亲友若是问起我来;就说我依然冰心玉壶,坚守信念!注释芙蓉楼原名西北楼,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

登临可以俯瞰长江,遥望江北。

丹阳在今江苏省西南部,东北滨长江,大运河斜贯,属镇江市。

辛渐诗人的一位朋友。

寒雨秋冬时节的冷雨。

连江雨水与江面连成一片,形容雨很大。

吴古代国名,这里泛指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一带。

江苏镇江一带为三国时吴国所属。

平明天亮的时候。

客指作者的好友辛渐。

楚山楚地的山。

这里的楚也指南京一带,因为古代吴、楚先后统治过这里,所以吴、楚可以通称。

孤独自,孤单一人。

洛阳现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

冰心,比喻纯洁的心。

玉壶,道教概念妙真道教义,专指自然无为虚无之心。

创作背景此诗当作于天宝元年742年,王昌龄当时为江宁丞。

辛渐是王昌龄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

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

此诗原题共两首,第二首说到头天晚上诗人在芙蓉楼为辛渐饯别,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

赏析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今南京一带,此地是三国孙吴故地。

,织成了一张无边无际的愁网。

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离别的黯淡气氛。

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别友人的心头上。

连字和入字写出雨势的平稳连绵,江雨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分明地感知,则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

但是,这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正好展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

中晚唐诗和婉约派宋词往往将雨声写在窗下梧桐、檐前铁马、池中残荷等等琐物上,而王昌龄却并不实写如何感知秋雨来临的细节,他只是将听觉、视觉和想象概括成连江入吴的雨势,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这就用浩大的气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

芙蓉楼送辛渐古诗翻译

芙蓉楼送辛渐古诗翻译

《芙蓉楼送辛渐》其一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全诗翻译:
冷雨洒满江天的夜晚,我来到吴地,天明送走好友后,只留下楚山的孤影。

到了洛阳,如果有亲友向您打听我的情况,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一样纯洁,未受功名利禄等世情的玷污。

《芙蓉楼送辛渐》其二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全诗翻译:
往丹阳城南望去,只见秋海阴雨茫茫;向丹阳城北望去,只见楚天层云深深。

高楼送客,与友人依依惜别,心情悲愁,喝酒也不能尽兴。

寂静清凉的江水泛着寒意,天上那皎洁的明月就是我最真挚的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中心思想;
• 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时的表白 ,表明了诗人藐视庸俗的功名 利禄,不向排挤陷害自己的恶 势力屈服,永保高洁品质的崇 高气节。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译文:迷蒙的烟雨在夜幕中笼罩着 吴地,与浩渺的江水连成一片。
平明送客楚山孤
译文:天亮时我将送你启程,而我却 要独自留下,如同这形单影只的楚山。
一片冰心在玉壶
冰心表示的是纯洁的心灵、把冰心 置于玉壶就是在说自己的正直
洛阳亲友如相问
译文:如果洛阳的亲友询问我 的情况,请你一定转告他们。
一片冰心在玉壶
• 首两句写景,用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 烘托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也展现了诗 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后两句诗人 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与前面屹立 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之间形成一种有意无意 的照应,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的 形象和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全诗 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 穷。
答一答,看谁记住了
• 《芙蓉楼送辛渐》是 ( 唐)朝 王昌龄 诗人( )写的一首(送别) 诗。
多选题;
• 《芙蓉楼送辛渐》中,王昌龄借用哪些意 象,象征自己正直高洁的人格? • A. 寒雨 C . D) ( • B. 楚山 • C. 冰心 • D. 玉壶
• 小结:人生自古伤离别。可是 ,今天的离别不正预示着明天 的重逢吗?只要我们心中有彼 此,只要我们学会珍惜,离别 将不再是忧伤。
译文:我的一颗心如晶莹剔 透的冰,清正廉明,贮藏在玉 壶中一般。
寒 雨 连 江 夜 入 吴, 平 明 送 客 楚 山 孤。 洛 阳 亲 友 如 相 问, 一 片 冰 心 在 玉 壶。
首句从昨夜秋雨写起,为送别设置了凄清的气氛。 二句中的“平明”点明送客的时间;“楚山孤”, 既写出了友人的去向,又暗寓了自己送客时的心 情。 三、四句,写的是自己,仍与送别之意相吻合。 表明自己不为遭贬而改变玉洁冰清的节操。构思 新颖,委屈、怨恨之情含而不露。
这是一首送 别诗
诗人介绍
•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汉族,河东 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 (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 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 近而立,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 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 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 等 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 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 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 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 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 时谓王江宁。集六卷,今编诗四卷。
“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 着吴地江天,织成了无边无际的愁网。夜 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黯 淡气氛。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 更沁透在两个离人的心头。“连”字和 “入”字写出雨势的平稳连绵,江雨悄然 而来的动态能为人分明地感知,则诗人因 离别之情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 诗人将听觉、视觉和想象概括成连江 入吴的雨势,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 用浩大的气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 的开阔意境。
吴 平阳; 楚山; 冰心; 寒雨: 连江:
你记住了 吗?
寒雨:寒冷的雨。连江:满江。 吴;吴地 .
平阳;清晨.孤:独自,孤 单一人。
“楚山孤”楚山真的孤独寂 寞吗?为什么?
答;这楚山之所以“孤独寂寞”,正 是诗人心中的真实写照,觉得那楚山 也带上了重重的心事。
寒雨连江夜入吴
写作背景
• 此诗当作于天宝元年(742年),王昌龄当 时为江宁(今江苏南京)丞。辛渐是王昌 龄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 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 (今江苏镇江),然后在此分手。此诗原 题共两首,第二首说到头天晚上诗人在芙 蓉楼为辛渐饯别,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 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
• 1.芙蓉楼;原名西北楼,故址在润州(今江 苏镇江)西北,登临可以俯瞰长江,遥望 江北。 • 2.辛渐;诗人的挚友,此次由润州渡江,取 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陪他从江宁到 润州,然后在此分手。
渐别在 好芙 朋蓉 友楼 辛送
芙蓉楼坐落在金山,是天下第一泉的塔影湖滨,为东晋刺史王恭 所建,唐代大诗人王昌龄曾在古代“芙蓉楼”写下了著名的诗篇 《芙蓉楼送辛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