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听课记录

合集下载

新听课记录2024秋季九年级人教版物理全一册《中考复习第八章运动和力》

新听课记录2024秋季九年级人教版物理全一册《中考复习第八章运动和力》

新听课记录:2024秋季九年级人教版物理全一册《中考复习第八章运动和力》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知识与技能:全面掌握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计算方法。

2.科学探究:提升学生分析运动和力关系的能力,理解力如何影响物体运动。

3.实践应用:培养学生将运动和力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导入1.1教师行为:通过播放物体运动的视频,如自由落体、抛物线运动等,引发学生对运动和力关系的思考。

1.2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视频,讨论物体运动状态与力的关系。

1.3 过程点评:通过视频观察,激发学生对运动和力概念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回顾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2.1 教师行为:复习力的基本概念,包括力的作用效果、力的分类和力的合成与分解。

2.2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听讲,记录力的相关知识,并参与课堂提问。

2.3 过程点评:确保学生对力的基本概念有清晰的理解。

2.4 教师行为:讲解牛顿运动定律,包括惯性、加速度与力的关系、作用与反作用等。

2.5 学生活动:学生学习牛顿运动定律,参与课堂讨论,尝试解释生活中的运动和力现象。

2.6 过程点评:通过讲解和讨论,加深学生对牛顿运动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2.7 教师行为:通过例题讲解,展示如何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运动和力的问题。

2.8 学生活动:学生分析例题,尝试自己解答,并讨论解题方法。

2.9 过程点评:通过例题讲解和学生解题,提高学生解决运动和力问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力的基本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分类、合成与分解。

•牛顿运动定律:o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o牛顿第二定律:加速度与力成正比,与质量成反比。

o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例题分析:展示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运动和力问题的典型题目和解题步骤。

作业布置3.1 教师行为:布置学生搜集生活中的运动和力现象,并尝试用牛顿运动定律进行解释。

3.2 学生活动:学生搜集现象,分析并尝试解释,准备课堂分享。

3.3 过程点评:通过搜集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

初二物理听课议课记录声音的特性

初二物理听课议课记录声音的特性

初二物理听课议课记录声音的特性第一篇:初二物理听课议课记录声音的特性初二物理听课议课记录《声音的特性》听了付老师《声音的特性》这节课后,深有体会。

本课设计有两条主线,一是以活动为主线,创设物理情景,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和探究体验熟悉声音的三种不同特征,二是以问题为主线,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在合作交流中相互启发,深化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声音的特征对学生而言比较陌生,为合理分化难度,在教学过程中,注重采用实验、观察、比较、探究、讨论、练习、归纳、演绎等多种方法,积极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与创新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获得知识、应用知识的快乐,从而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请示讲授本课时,采用探究法、演示法,想要达到如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了解声音的特性.②.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③.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2、能力目标①.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②.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3、情感目标①.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培养学生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的品质.②.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的意识.四、教学重点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五、教学难点探究决定音调、响度的因素.还存在的主要问题的:1.学生的表达能力不够强,一方面是由于对物理概念的把握不够准确、熟练,更重要的还在于平时的自我要求不高,缺乏对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视和训练。

2.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思考不够,缺乏对物理现象观察的针对性和敏锐性,这也说明学生物理联系生活的意识比较淡薄,这一状况的改变同样需要平时的日积月累。

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虽然已领会了一些理念,摸索了一些做法,但要真正落实课堂教学的多元目标,实现高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还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

初中物理听课记录30篇

初中物理听课记录30篇

初中物理听课记录30篇
一、电的发生和电流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讲解电的发生和电流的概念。

教师首先从普遍性
的角度,讲述让电源成为有力的能量源的原因是什么?电源是如何发生的?教师说,电能是通过电子的移动产生的,在电力系统中,电子从一个原子
中离开,然后在电路中运动,输送能量。

然后,教师又讲解了电流的概念
以及它是如何发生的。

电流是指电子从一个原子流向另一个原子时产生的
电流。

教师进一步解释说,电流是一种电能,可以用来激发电子从原子中
离开,从而产生电力。

最后,教师给学生们讲解了如何通过路径和电压测
量电流。

二、电路的概念
本节课主要讲述的是电路的概念。

教师先让学生们认识到电路的重要性,以及这种电路如何正确安装才能有效的传输电能。

接着,教师讲解了
电路的几种类型,包括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要求学生们要充分理解和掌握。

然后,教师又讲解了电路中的元件,导线的安装以及电路图的制作流程,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理解电路是如何运作的。

最后,教师还带领学生
们实际练习了电路的安装,以便更好的认识电路,更好的学习物理知识。

三、电磁力
本节课重点介绍的是电磁力的概念和发展。

教师首先让学生们认识到
电磁力的重要性,以及它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的。

初中物理听课记录6页

初中物理听课记录6页

初中物理听课记录6页
初中物理听课记录6页
这次物理课的内容是力学,教师讲解的知识点包括力与运动、力学的原理、还有牛顿
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的广泛运用。

首先,教师以力与运动来开始本次课程,向学生讲解了力的性质和作用。

他解释了力
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指出“力能决定运动”,只有当存在作用于一物体的力,物体才能运动。

同时,教师还教导学生,力的强弱可以调节物体的运动。

力的大小取决于力的作用的
强度和作用的方向。

接下来,教师讲解了力学的原理,解释了物体受到外界力作用时所产生的力学效应及
其规律。

通过实验,向学生表明多个力共同作用时,物体将受到叠加上去的力,受到这些
共同作用的联合力,并告诉他们物体在受到多种多样的力作用时如何把这些力合在一起。

最后,教师教给学生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的广泛运用,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物
体在外力作用下的运动行为,以及力学中的重要原理,最重要的是力的平衡。

牛顿第二定
律以及牛顿第三定律都是力学上最重要的定律,催生出了物体运动中最为重要的物理过程,理论也创造了现代力学科学。

这次物理听课,教师通过生动形象地讲解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们更加理解力
学知识,掌握力与运动,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的基本知识和广泛运用,从而为他
们探索科学的殿堂奠定基础。

新听课记录2024秋季九年级人教版物理全一册《第十七章欧姆定律》

新听课记录2024秋季九年级人教版物理全一册《第十七章欧姆定律》

新听课记录:2024秋季九年级人教版物理全一册《第十七章欧姆定律》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标体加粗:本节课旨在通过理论讲授、实验探究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物理观念,使其深刻理解欧姆定律的内容、表达式及适用范围;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学会运用欧姆定律分析电路问题,解决实际电路中的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合作学习和实验操作,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与责任,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导入1.1 教师行为:•展示一个简单的电路图,包括电源、开关、导线和一个小灯泡,询问学生:“当我们闭合开关,小灯泡为什么会亮起来?电流在电路中是如何流动的?”•引导学生思考电路中电压、电流和电阻之间的关系,引出欧姆定律的重要性。

1.2 学生活动:•观察电路图,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尝试用已有知识解释小灯泡发光的原因及电路中电压、电流和电阻的关系。

过程点评:通过直观展示和启发式提问,成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后续学习欧姆定律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三、教学过程1. 欧姆定律的概念与表达式1.1 教师行为:•讲解欧姆定律的基本概念:在同一电路中,通过某段导体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推导并展示欧姆定律的数学表达式:I = U/R,解释各符号的含义。

1.2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记录欧姆定律的概念和表达式。

•尝试理解欧姆定律的物理意义,思考其在电路分析中的应用。

过程点评:概念讲解清晰,表达式推导简洁明了,有助于学生准确掌握欧姆定律的核心内容。

2. 实验探究:验证欧姆定律1.1 教师行为:•介绍实验器材和实验步骤,强调实验安全注意事项。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包括如何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测量不同电压下的电流值等。

1.2 学生活动:•分组进行实验,按照实验方案进行操作。

•记录实验数据,观察并分析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

过程点评:实验探究环节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通过实际操作验证了欧姆定律的正确性,加深了学生对欧姆定律的理解。

初中物理牛顿听课记录及评价语

初中物理牛顿听课记录及评价语

初中物理牛顿听课记录及评价语
近日,我参加了初中物理老师牛顿的一次授课,深受启发。

以下是我的听课记录与评价。

一、听课记录:
1. 牛顿首先对牛顿定律做了详细的讲解,强调力的作用和物体的反作用,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物理学中的力学知识。

2. 接着,牛顿解释了重力和万有引力的概念,并通过实际案例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这两个概念的实际应用。

3. 最后,牛顿还介绍了运动和运动规律的重要性,让我们深刻认识到物体的运动状态与运动规律,以及运动与力的关系。

二、评价语:
1. 牛顿老师的授课风格幽默风趣,知识点通俗易懂,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物理学的基本概念。

2. 牛顿老师对学生关心备至,教学经验丰富,深入浅出地讲解课程内容,让学生受益匪浅。

3. 牛顿老师的教学方法注重实际应用,将抽象的物理学概念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

总之,这堂物理课让我学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识,同时也加深了我对物理学的兴趣。

谢谢牛顿老师的精彩授课,让我们在学习物理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 1 -。

八年级上册物理听课记录

八年级上册物理听课记录

八年级上册物理听课记录一、课程基本信息。

- 课程名称:八年级上册物理。

- 授课教师:[教师姓名]- 授课时间:[具体时间]- 授课地点:[教室名称]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 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 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 让学生经历探究声音传播条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1. 重点。

-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2. 难点。

- 探究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以及真空不能传声的实验设计和理解。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1. 教师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或一段有趣的动物叫声音频。

- 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刚刚听到了美妙的声音,那大家思考一下,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呢?- 学生们开始思考并小声讨论,有的学生回答是物体振动产生的,有的学生不太确定。

-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简单评价,引出本节课要探究的内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二)新课讲授(25分钟)1. 声音的产生(10分钟)- 教师进行实验演示:- 用一把尺子,将尺子的一端压在桌子边缘,另一端伸出桌面,用手拨动尺子伸出桌面的一端,尺子振动并发出声音。

- 教师提问:同学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看到尺子在振动,听到了声音。

- 教师再次演示,但是这次用手按住尺子正在振动的部分,尺子停止振动,声音也消失了。

-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 教师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些简单的实验来验证这个结论,例如:用橡皮筋振动发声、用喉咙发声时触摸喉咙等。

-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各小组积极讨论并得出结论。

2. 声音的传播(15分钟)- 教师提出问题: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那声音是如何传播出去的呢?- 教师进行演示实验:- 在一个玻璃罩内放置一个正在发声的闹钟,开始时能听到闹钟的声音。

八年级物理听课记录模板范文

八年级物理听课记录模板范文

八年级物理听课记录模板范文一、听课基本信息。

- 听课日期:[具体日期]- 授课教师:[教师姓名]- 授课班级:八年级[X]班。

- 授课课题:[课题名称]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老师一进教室就拿着一个气球问同学们:“同学们,看我手里这个气球,要是我把它放开,会发生什么呢?”同学们都齐声回答:“会飞起来。

”老师笑着说:“没错,那为啥它会飞起来呢?这就和我们今天要学的物理知识有关啦。

”这导入简单直接,一下就把同学们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了,感觉就像变魔术一样,用个小气球就引出了今天的物理课。

(二)知识讲解(25分钟)1. 浮力的概念(10分钟)- 老师在黑板上写下“浮力”两个大字,然后说:“咱就从这个气球飞起来说起,气球能往上飞,是有一种力在往上托它,这个力就是浮力。

就像你在水里游泳的时候,是不是感觉身体被水往上顶啊?这也是浮力在作怪。

”老师边说边做了个游泳时往上浮的动作,特别滑稽,同学们都被逗笑了。

接着老师又举了几个例子,像船在水上航行,浮在水面上的木块等等,让大家对浮力有了个初步的认识。

老师还特别强调:“浮力这个家伙啊,它总是竖直向上的,就像个小天使,一直往上托着物体呢。

”这种比喻真的很形象,感觉一下子就把抽象的浮力概念给具象化了。

2. 浮力产生的原因(15分钟)- 老师拿出一个透明的水槽,还有一个正方体的小木块。

他把小木块放入水槽中,木块浮在水面上。

老师就开始讲啦:“同学们,你们看这个小木块在水里,为啥会受到浮力呢?这就得从它周围的水压说起。

”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个小木块在水中的示意图,周围标上了水压的方向。

“这个小木块下面受到的水压比上面受到的水压大,为啥呢?因为下面的水更深啊,水压就大。

这个压力差就是浮力产生的原因。

就好比下面有一群大力士往上推这个木块,上面呢只有几个小瘦子往下压,那木块肯定就往上浮啦。

”老师这么一解释,感觉还挺容易理解的。

然后老师又用公式推导了一下浮力产生的原因,虽然公式有点复杂,但是老师一步一步讲得很仔细,还在黑板上写得大大的,让同学们跟着一起推导。

初中物理课听课记录中学物理评课笔记

初中物理课听课记录中学物理评课笔记

初中物理课听课记录中学物理评课笔记今天我来听了一堂初中物理课,以下是我的听课记录和评课笔记。

听课记录:1. 课程内容:本节课是关于电流和电阻的讲解。

老师首先通过一个实例,解释了电流的概念和流动规律。

然后介绍了电阻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最后通过一些实验,展示了电阻对电流的影响。

2. 教学方法与技巧:- 老师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投影仪展示了电路图和实验过程,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了概念。

- 老师还组织了小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思考,提高了课堂的互动性和研究效果。

- 老师对重要概念进行了强调和总结,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记住和理解。

3. 学生反馈:- 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表现出较高的兴趣和研究热情。

-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能够与同学互相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培养了合作能力。

- 学生对电流和电阻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

评课笔记:1. 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学生能够理解并应用电流和电阻的概念。

2. 教学内容:课堂内容紧密围绕电流和电阻展开,条理清晰,符合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

3. 教学方法与技巧:老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与技巧,如多媒体展示、小组讨论等,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4. 学生表现:学生积极参与,表现出对物理学科的研究兴趣。

在小组讨论中表现出较强的团队合作能力。

5. 改进建议:- 老师可以在教学中增加更多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例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 在布置作业时,可以设计一些拓展性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

- 鼓励学生提问和讨论,增加课堂的思辨性和探究性。

总体评价:本节课教学内容充实,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学生表现积极,但仍有一些改进的空间。

希望老师能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成绩。

以上是我的听课记录和评课笔记,仅供参考。

初中物理教研组听课记录(3篇)

初中物理教研组听课记录(3篇)

第1篇一、听课时间:2022年9月15日二、听课班级:八年级(1)班三、授课教师:张老师四、课题:《摩擦力》五、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摩擦力的概念,掌握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大小和方向。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张老师通过展示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如鞋底与地面的摩擦、汽车刹车等,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的产生原因。

然后,张老师引入课题《摩擦力》。

2. 新课讲授(1)摩擦力的概念:张老师通过讲解摩擦力的定义,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含义。

同时,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认识到摩擦力在我们的生活中的重要性。

(2)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张老师介绍了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包括接触面粗糙、有压力、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摩擦力的产生。

(3)摩擦力的大小:张老师介绍了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如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压力等。

通过实验数据,让学生了解摩擦力大小与这些因素的关系。

(4)摩擦力的方向:张老师讲解了摩擦力的方向,即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摩擦力的方向。

3. 课堂练习张老师设计了几个与摩擦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4. 总结与反思张老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了总结,强调摩擦力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观察、思考摩擦现象。

同时,张老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了反思,认为学生在实验操作和问题回答方面表现良好,但在课堂纪律方面还需加强。

七、听课评价:1. 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丰富,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2. 教学方法多样,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3. 教学过程流畅,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

4.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及时、准确,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初中物理听课笔记范文10篇

初中物理听课笔记范文10篇

初中物理听课笔记范文10篇
以下是10篇初中物理听课笔记范文。

1.笔记主题:测量重力加速度
主要内容:通过自由落体实验,使用打点计时器、直尺等仪器,测量重力加速度。

2.笔记主题:欧姆定律
主要内容:介绍欧姆定律的定义,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

3.笔记主题:光的传播
主要内容:讲解光的传播原理,通过实验观察光的折射和反射现象。

4.笔记主题:能量守恒定律
主要内容:阐述能量守恒定律的概念,通过实例分析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5.笔记主题:电路的串并联
主要内容:介绍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特点,分析电路中电流和电压的分布规律。

6.笔记主题:磁场
主要内容:讲解磁场的概念,通过实验观察磁铁和电流周围的磁场。

7.笔记主题:力的作用
主要内容:介绍力的概念,通过实验探究力的作用效果,如压力、摩擦力等。

8.笔记主题:热传递
主要内容:讲解热传递的原理,通过实验观察热量的传递和转换。

9.笔记主题: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主要内容:介绍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通过实验观察声音的频率、振幅等特性。

10.笔记主题:简单机械
主要内容:讲解简单机械的原理,如杠杆、滑轮等,通过实验观察机械的优势和应用。

这些笔记范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录和整理初中物理课堂所学内容,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在实际听课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和需求,适当调整笔记的格式和内容。

新听课记录2024秋季九年级人教版物理全一册《第二十章电与磁第4节电动机》

新听课记录2024秋季九年级人教版物理全一册《第二十章电与磁第4节电动机》

新听课记录:2024秋季九年级人教版物理全一册《第二十章电与磁第4节电动机》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科学知识:掌握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和基本构造。

2.科学探究:通过实验探究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和能量转换过程。

3.科学态度与责任:认识电动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创新意识和节约能源的意识。

导入1.1教师行为:展示电动机的实物或图片,提出问题:电动机是如何工作的?1.2学生活动:学生观察电动机,思考并尝试回答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1.3过程点评:通过实物或图片展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思考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教学过程2.1教师行为:讲解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包括电磁感应和转子的转动原理。

2.2学生活动:学生认真听讲,记录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和基本构造。

2.3过程点评:确保学生理解电动机的工作原理,为后续实验打下理论基础。

2.4教师行为:演示电动机的实验,展示电动机的启动、运转和停止过程。

2.5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实验,记录电动机的工作状态和特点。

2.6过程点评:通过实验演示,帮助学生直观理解电动机的工作过程。

2.7教师行为:组织学生进行电动机的拆装实验,了解电动机内部结构。

2.8学生活动:学生动手拆装电动机,观察并记录电动机的内部构造。

2.9过程点评:通过拆装实验,加深学生对电动机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的理解。

板书设计电动机的工作原理:电磁感应、转子转动电动机的基本构造:定子、转子、换向器等电动机的工作过程:启动、运转、停止电动机的拆装实验:拆装步骤、观察要点作业布置3.1教师行为:布置学生设计一个简单的电动机模型,并解释其工作原理。

3.2学生活动:学生设计电动机模型,准备材料并制作。

3.3过程点评:通过设计和制作电动机模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课堂小结4.1教师行为:总结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基本构造和工作过程。

4.2学生活动:学生回顾课堂内容,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和对电动机的理解。

4.3过程点评:课堂小结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同时鼓励学生继续探索电动机的应用。

新听课记录2024秋季九年级人教版物理全一册《第二十章电与磁第1节现象磁场》

新听课记录2024秋季九年级人教版物理全一册《第二十章电与磁第1节现象磁场》

新听课记录:2024秋季九年级人教版物理全一册《第二十章电与磁第1节现象磁场》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 科学知识:了解磁场的存在和基本性质。

2. 科学探究:通过实验探究磁场对磁性物质的作用。

3. 科学思维:培养运用观察、实验和逻辑推理来理解磁场的能力。

导入1.1 教师行为:展示磁铁吸引铁屑的实验,提出问题:磁铁为什么能吸引铁屑?1.2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思考并尝试解释磁铁吸引铁屑的原因。

1.3 过程点评: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磁场。

教学过程2.1 教师行为:介绍磁场的概念,讲解磁场的基本性质和磁场线的概念。

2.2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听讲,记录磁场的性质和磁场线的表示方法。

2.3 过程点评:确保学生理解磁场的基本概念,为进一步探究打下基础。

2.4 教师行为:演示磁场对磁性物质的作用,如用磁铁吸引铁钉。

2.5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演示,记录磁场的作用效果。

2.6 过程点评:通过演示,帮助学生直观感受磁场的存在和作用。

2.7 教师行为:组织学生进行磁场的探测实验,使用磁针或铁屑来探测不同物体周围的磁场。

2.8 学生活动:学生动手操作实验,记录实验结果。

2.9 过程点评:通过实验操作,加深学生对磁场分布和特性的理解。

板书设计磁场的概念:磁场是磁体周围存在的力场。

磁场的基本性质:对磁性物质产生作用力。

磁场线的表示:用于形象表示磁场的分布和方向。

磁场探测实验:使用磁针或铁屑探测磁场的方法和步骤。

作业布置3.1 教师行为:布置学生搜集生活中的磁现象,记录并解释其原理。

3.2 学生活动:学生搜集信息,记录磁现象,并尝试解释其科学原理。

3.3 过程点评:通过搜集和解释磁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课堂小结4.1 教师行为:总结磁场的基本概念、性质和探测方法。

4.2 学生活动:学生回顾课堂内容,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和对磁场的理解。

4.3 过程点评:课堂小结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同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继续探索磁现象。

初中物理教研听课记录(3篇)

初中物理教研听课记录(3篇)

第1篇一、基本信息授课教师:张老师授课班级:八年级(1)班授课内容:《光的反射》听课时间:2021年10月15日听课人员:物理教研组全体成员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光的反射现象,掌握光的反射定律,能够运用光的反射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张老师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新课,如镜子的成像、潜望镜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光的反射现象。

2. 新课讲解(1)光的反射现象张老师通过展示实验器材,引导学生观察光的反射现象,并引导学生分析光的反射规律。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到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光的反射定律张老师详细讲解了光的反射定律,引导学生理解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之间的关系。

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光的反射过程。

(3)光的反射应用张老师结合实际生活,讲解光的反射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潜望镜、汽车后视镜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课堂练习张老师布置了课后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通过练习,巩固学生对光的反射知识的掌握。

4. 总结归纳张老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强调光的反射定律和光的反射应用,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

四、教学反思1. 教学方法张老师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光的反射现象,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同时,通过实验演示、动画讲解等方式,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形象,便于学生理解。

2. 教学内容张老师对光的反射现象讲解清晰,对光的反射定律讲解详细,并举例说明光的反射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对光的反射知识有了全面的认识。

3. 学生表现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认真听讲,对光的反射现象和光的反射定律有了较深入的理解。

在课堂练习环节,大部分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练习题。

八年级物理听课记录模板范文

八年级物理听课记录模板范文

八年级物理听课记录模板范文一、听课基本信息。

- 听课日期:[具体日期]- 授课教师:[教师姓名]- 授课班级:八年级[X]班。

- 授课内容:[章节名称,例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3分钟)- 教师活动。

- 老师一进教室,啥话也没说,就拿着一把梳子在头发上快速地梳了几下,然后把梳子靠近碎纸屑。

那些碎纸屑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样,“噌”地就被梳子吸起来了。

同学们一下子就瞪大了眼睛,满脸的好奇。

这时候老师就问大家:“同学们,想知道这是为啥不?这就和我们今天要学的物理知识有关哦。

”- 学生反应。

- 学生们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过来了,都在那交头接耳,小声嘀咕着,眼睛紧紧盯着老师手里的梳子和纸屑,特别期待老师接下来的讲解。

(二)知识讲解(25分钟)1. 声音的产生(10分钟)- 教师活动。

- 老师从讲台下面拿出一个小鼓,还有几个小鼓槌。

他先敲了敲鼓面,“咚咚咚”,声音可响亮了。

然后问同学们:“大家听到声音了吧,那你们猜猜这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呢?”同学们就开始七嘴八舌地回答,有的说“是鼓槌敲出来的”,有的说“是鼓里面有东西在响”。

老师笑了笑,说:“那咱们来仔细看看啊。

”他又轻轻敲了敲鼓面,这次让同学们把手放在鼓面上。

同学们发现,手能感觉到鼓面在振动呢。

老师就说:“看,这鼓面在振动的时候就产生了声音。

其实啊,不只是鼓,很多东西发出声音的时候都是在振动的。

”说完,老师又拿了一把钢尺,把钢尺的一端压在桌子上,另一端伸出桌外,用力拨动钢尺,钢尺就“嗡嗡”地响起来了,同时大家也能清楚地看到钢尺在上下振动。

老师接着说:“就像这钢尺,它振动了就发出声音了。

”- 学生反应。

- 同学们都特别认真地在听老师讲,还按照老师说的去做实验感受。

当发现鼓面和钢尺振动的时候,好多同学都露出了恍然大悟的表情,还有些同学在那点头,感觉像是发现了新大陆一样。

2. 声音的传播(15分钟)- 教师活动。

- 老师说:“咱们知道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那这声音是怎么跑到我们耳朵里来的呢?这就涉及到声音的传播了。

新听课记录2024秋季九年级人教版物理全一册《第二十一章信息的传递第3节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

新听课记录2024秋季九年级人教版物理全一册《第二十一章信息的传递第3节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

听课记录:新2024秋季九年级人教版物理全一册《第二十一章信息的传递第3节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 科学知识:了解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和工作方式。

2. 科学思维:分析不同通信方式的特点和适用场景。

3. 科学态度与责任:认识通信技术对社会的影响,培养合理使用通信技术的意识。

导入1.1 教师行为:通过展示不同通信方式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对通信技术的兴趣。

1.2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并讨论自己熟悉的通信方式及其特点。

1.3 过程点评:通过图片或视频,吸引学生注意力,为深入学习通信技术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2.1 教师行为:介绍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发展。

2.2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听讲,记录关键信息,并提出疑问。

2.3 过程点评:确保学生对通信技术的基本原理有清晰的理解。

2.4 教师行为:通过实例讲解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5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这些通信方式如何影响自己的生活。

2.6 过程点评:通过实例和讨论,加深学生对通信技术应用的认识。

2.7 教师行为:组织学生进行通信技术模拟实验,如模拟无线电波的传输。

2.8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2.9 过程点评:通过模拟实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对通信技术的理解。

板书设计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广播:无线电波的传输和接收电视:图像和声音的传输移动通信:无线信号的传输和移动设备的通信通信技术的发展从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从有线到无线通信技术的应用广播:新闻、音乐、广告等电视:节目播放、远程教育等移动通信:电话、短信、互联网接入等作业布置3.1 教师行为:要求学生调查家庭中使用的通信设备,并了解其工作原理。

3.2 学生活动:学生进行调查,收集信息,并撰写报告。

3.3 过程点评:通过调查报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信息整理能力。

课堂小结4.1 教师行为: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通信技术的重要性和发展趋势。

初中物理听课记录30篇

初中物理听课记录30篇

初中物理听课记录30篇记录1:主题:物质的三态变化内容:老师通过实验向我们展示了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的变化过程。

我们学会了固体加热会变成液体,再加热会变成气体;冷却过程中则相反。

记录2:主题:力的作用内容:老师介绍了重力和弹力的概念,并通过实际例子解释了它们的作用。

我们也学习了如何测量物体的重量。

记录3:主题:简单机械内容:我们学习了一些简单机械装置,如杠杆、轮轴和斜面。

老师通过实例向我们展示了它们的应用。

记录4:主题:声音与光线内容:我们学习了声音和光线的性质。

老师通过实验向我们展示了声音的传播和光线的反射现象。

记录5:主题:能量与能量转化内容:我们学习了能量的概念,并了解到能量可以在不同形式之间进行转化。

老师通过实验给我们示范了这一过程。

记录6:主题:电的基本概念内容:老师向我们介绍了电的基本概念,包括电流、电压和电阻。

我们还学习了如何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电量。

记录7:主题:电路内容:我们学习了闭合电路和开放电路的概念,并通过实验观察了它们的不同现象。

老师还介绍了电池的作用。

记录8:主题:磁铁与磁场内容:我们学习了磁铁的性质和磁场的概念。

老师通过实验向我们展示了磁铁的吸引和排斥现象。

记录9:主题:静电内容:我们学习了静电的概念和现象。

老师通过实验给我们展示了带电物体的吸引和排斥现象。

记录10:主题:太阳能与风能内容:我们学习了太阳能和风能作为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性。

老师通过实例向我们展示了它们的应用。

记录11:主题:运动和力的关系内容:老师向我们解释了力对运动的影响,并举例说明了不同力对物体的作用。

记录12:主题:电磁感应内容:我们学习了电磁感应的原理和应用。

老师通过实验向我们展示了电磁感应产生电流的过程。

记录13:主题:电路中的并联和串联内容:我们学习了电路中的并联和串联连接方式,并了解了它们对电流和电压的影响。

记录14:主题:光的折射内容:老师向我们讲解了光的折射现象,并通过实验展示了光线在不同介质中的折射规律。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听课记录25篇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听课记录25篇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听课记录25篇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听课记录25篇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听课记录25篇
本节课的内容较为抽象,单凭教师用语言进行讲授不容易让大多数学生明白,因而我考虑用实验来突破这个难点。

(1 )考虑增加实验:课本中仅用杠杆和动滑轮两个演示实验进行教学,经过反思我觉得功的原理作为一个普遍的物理规律,只用两个实验是不足以说明它的普遍性的,因此我考虑增加实验。

反思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水平,可以增加的实验有:定滑轮和滑轮组。

但又考虑到课堂时间的问题,最后决定增加滑轮组这个实验。

(2 )改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决定增加实验后又思考:三个实验若都是演示实验,说服力上也可能有问题,不如让学生亲自对手去做。

回想学生学习动滑轮和滑轮组时都曾经亲自对手做过这两个实验,知识和操作上的基础都较好,因而改为学生实验问题不大。

( 3)对学生的具体操作进行必要的指导:考虑到毕竟是一个新的实验,学生测量的部位和操作技巧可能都有问题,为了节约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效率并减少学生走弯路的可能性,我想应该有一个演示实验:杠杆不省功。

为了学生看清所测量的部位,可用投影和教学录像片进行精确的指导。

( 4 )实验简化:上述实验若严格来证明功的原理理论上必须测量力的大小,但如果测量力的大小,实验结果因为额外功的缘故必然不准,不能得出功的原理,但前面已经学过杠杆、动滑轮、滑轮组等的省力规律,因而实验中的力可以不测,并且可以节约实验时间。

八年物理听课记录范文(实用6篇)

八年物理听课记录范文(实用6篇)

1.教师放录像(介绍第一小学的学校),然后让学生观察主题图(课本的图)教师提问①“在图中你能看到什么”(让同桌互相交流)②“你看到图形了吗”学生1:我看到了正方形的蓝色地板砖学生2:我看到了长方形的蓝色地砖……(之后请好几个学生回答)2.点明主题在这个美丽的学校里有许多的图形。

其中像正方形、长方形、蓝色地砖的形状和推拉门的形状,都叫四边形。

(引出主题:四边形)二、探究交流,学习新知1.涂一涂(教师向每位学生发一张画有许多图形卡片)要求:在卡片上找出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并把它涂上颜色。

(学生都很认真地找和涂)教师展示两张学生的结果,在学生之间进行评价。

2.四边形的特点(教师投影出涂好的四边形)要求:观察一下这些四边形有什么特点(让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小组讨论汇报结果:四边形的特点是有四条边、四个角。

师生共同探究,进一步让学生发现和认识到四边形都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

3.举例进一步深化请两个学生到电视前提出长方体的面是四边形(得出结论:长方体的六个面是四边形)(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三、动手实践,取得新知1.课前教师给每个小组一个信封(里有很多图形卡)要求:每个小组按不一样的分法把图形卡分组。

讨论后小组汇报分类结果:(1)按图形的相似来分;(2)按图形的颜色来分。

2.游戏(准备工具:橡皮根、钉子板)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围一个四边形提问:①“你围成什么四边形”(“长方形”或“正方形”)小学生语文听课记录范文-2[page]提问:②“为什么围成的是长方形或正方形为什么认为它是长方形或正方形”(先让学生讨论,然后请多个学生回答)再讨论“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特点”(小组讨论,每组项基本原则找一至两个发言)在教师的引导下学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最终教师在屏幕上显示总结:①长方形、正方形的角是直角②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边相等“我们镇是毛织重镇,用毛线编织出美丽的衣服”(回归生活)引出游戏,教师用彩色的橡皮根用手指编织多种四边形,这时学生自我动手编织出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

新听课记录2024秋季九年级人教版物理全一册《第十四章内能的利用第1节热机》

新听课记录2024秋季九年级人教版物理全一册《第十四章内能的利用第1节热机》

新听课记录:2024秋季九年级人教版物理全一册《第十四章内能的利用第1节热机》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标体加粗:本节课旨在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使学生理解热机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及能量转化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源意识及技术应用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对能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关注。

二、导入1.1 教师行为•教师播放一段关于汽车发动机工作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视频中汽车是如何获得动力前进的?这个过程中有哪些能量发生了转化?”1.2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观看视频,观察汽车发动机的工作情况。

•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部分学生尝试回答,提出自己的初步见解。

过程点评:通过视频导入,直观展示了热机(汽车发动机)的实际应用,有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后续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三、教学过程1. 热机基本概念讲解1.1 教师行为•讲解热机的定义、分类(如内燃机、外燃机等)及基本构造。

•利用多媒体展示热机的工作循环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热机的工作原理。

1.2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记录关键信息,理解热机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

•观察多媒体展示的内容,尝试将抽象的概念与实际图像联系起来。

过程点评:通过教师的详细讲解和多媒体辅助教学,学生对热机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有了清晰的认识,为后续深入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热机工作过程分析1.1 教师行为•引导学生分析热机的工作过程,包括吸气、压缩、做功、排气四个冲程,强调每个冲程中能量的转化情况。

•演示热机模型或利用动画模拟热机工作过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1.2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热机的工作过程,尝试总结每个冲程的特点和能量转化情况。

•观察教师演示或动画模拟,进一步加深对热机工作过程的理解。

过程点评:通过分组讨论和直观演示,学生不仅加深了对热机工作过程的理解,还培养了合作学习和观察分析的能力。

3. 热机效率与环境保护1.1 教师行为•讲解热机效率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提高热机效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听课记录
时间:星期三第六节
科目:物理
授课教师:
班级:142班
听课人
教学方法:提问式、启发式
课前复习: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三种方法——s、v、t,已知其中两个,比较另一个;
2、速度的两个常用单位——m/s , km/h;
3、解答题的四个步骤:已知、求、解、答(单位换算在已知处);
4、例题讲解:
(1)一列火车长200m,以36km/h的速度通过一座长的大桥,问火车从上桥到全部离开大桥所用的时间是多少?
已知:l=200m L==1600m v=36km/h=10m/s
求:t=?
解:由v=s/t得,
t=s/v = (l + L)/v = (200m + 1600m) / (10m/s) =180s
答:火车从上桥到全部离开大桥所用的时间是180s。

注:强调单位换算、公式的先后、解题的四个步骤
(2)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一个人面对一座高山喊一声,4s后听到回声。

问人距离高山大约是多少千米?
已知:v=340m/s t=4s
求:人距离高山多远s=?
解:由v=s/t得,
s=vt=340m/s × 4s =1360m =
÷ 2 =
答:人距离高山大约。

注:回声的距离、时间问题、单位
§(2)匀速与变速直线运动
教学方法:启发式、提问式
导入:
1、用图表的方法列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2、两者的区别:速度是否发生变化;
3、得出概念;
4、提出问题,同学们互相讨论;
板书:
1、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速度一直不发生变化的直线运动
2、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速度发生变化的直线运动
3、怎么样求一个物体的平均速度
体会:通过听这堂物理课,我体会到学生注意力的集中需要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来集中,现在的学生大多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较好,这样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记忆更深刻,更容易
激发学习兴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