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出过状元榜眼探花传胪的县
试论明代进士家族的地域分布
试论明代进士家族的地域分布内容摘要:本文利用《中国历代登科总录》研究资料,对明代全国的进士家族进行了初步统计,得出全国一门三进士以上家族的地域分布状况:浙江以82户为全国之冠,南直隶78户紧随其后,第三为福建39,第四为江西36户,湖广31户排第五,山东29户列第六,北直隶22户列第七,四川21户列第八,以下依次为山西19户,河南18户,陕西18户,广东4户,广西和云南各1户,贵州为0,全国合计399户。
其中,一门三代以上中进士者全国合计189户,依次为浙江51户,南直隶32户,江西20户,福建16户,山东15户,山西13户,湖广11户,四川11户,北直隶10户,陕西5户,河南3户,广西、广东、云南各1户,贵州无。
这样一个排位,与全国进士总体分布规律基本相符。
进士家族有以下几个规律:地域集中,在科举考试中占据优势,构成高级官员的主体,对明代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
进士家族形成的主要原因:重视家庭教育,拥有足够的家族经济实力。
关键词:进士科举家族明代文化唐宋以后,科举制度不断完善,进士逐渐成为最重要的入仕途径。
明代尤其如此,“今之高官要职,非进士不畀”1,而“进士一旦居要地,遂过数十年之财主;迨至九卿,不可言也”2。
在功名富贵的诱惑下,明代士人纷纷走上了科举这条独木桥,为博取一介功名,不惜皓首穷经。
然而进士录取的名额有限,考生无穷,“从生员考试,到成为进士,只有三千分之一的机会”3!一家能出一个进士,就足以光宗耀祖了。
在竞争如此惨烈的大背景下,有些家族却能数人、数代十余人考中进士,甚至数代鼎甲,一门高官,为时人所歆羡,而流芳于史册。
对这些家族进行深入研究,可以使我们对明代的科举制度、政治格局、地方文化乃至家庭教育等等诸多方面,获得更加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关于科举家族的研究,正在引起学术界的关注。
吴仁安就长三角地区,深入研究了各家族产生与发展的内在因素以及存在状况,但涉及的明代进士家族数量有限4。
曹国庆以铅山费氏为切入点,对江西的科举世家崛起过程及其在地方的作用做了探讨5。
“布衣状元”骆成骧
“布衣状元”骆成骧作者:王兴国来源:《先锋》2017年第07期清代唯一川籍状元1865年,骆成骧出生于四川资中舒家桥。
他的父亲是贫苦农夫,不愿意自己的儿子也一辈子穷困。
9岁时,骆成骧随父亲从资中到了成都,被送到锦江书院学习,书院老师很快就发现骆成骧小小年纪就下笔不凡。
据说时任四川学政的张之洞在巡视锦江书院时看到骆成骧写出的文章,便断定他日后必然有“大造化”。
后来,骆成骧被恩师高培谷推荐到巴蜀名校尊经书院,在那里,他开始师从一代名儒、著名经学家王闿运,学业有了巨大进步。
1893年,骆成骧参加四川乡试得全省第三名,之后入京参加会试却发挥失常,于是在京城滞留并在八旗官学任教。
1895年,骆成骧参加会试通过后便接着参加殿试。
所谓殿试,就是在皇宫大殿前考试,由皇帝亲自主持,状元、榜眼、探花都由皇帝钦点。
骆成骧参加此次殿试,光绪皇帝分别出了有关军事、节俭、民生、水利农业的四道考题,骆成骧下笔如行云流水,应试文总共1704字,内容却一针见血,针砭时弊,提出了四计:一为整军强兵,二为惩治贪官整顿财赋,三为躬行节俭,四为兴修水利、发展农业。
此外,他还提出希望君主能认真致力于变法,赏罚分明,从而变祸为福。
骆成骧提出的这些办法不仅引起了考官们的注意,更让本就有变革之意而不愿意继续做傀儡的光绪皇帝十分欣赏,于是,本被置于第三名的骆成骧试卷被光绪皇帝看中钦点为状元,骆成骧也由此成为了清代唯一一位四川籍的状元,在当时的四川社会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与进步思潮同步而行19世纪末,时逢清政府国力衰萎,内忧外困,变法呼声高涨。
骆成骧与康有为是同科进士,中状元之后,骆成骧与康有为、杨锐、刘光第等维新人士经常在一起商谈变法方案,但骆成骧对变法一事持稳重保守的态度。
他曾劝康有为,改革不能一蹴而就、操之过急,要循序渐进。
事实上,戊戌变法失败后,“戊戌六君子”被屠杀,骆成骧或许因为虽参与变法观点却不激进,侥幸保住了性命,但也因此事件,刚中状元不久的他却再不被朝廷重用。
【历史】有关四川资中的历史文化故事
【关键字】历史有关四川资中的历史文化1. 文庙在资中,有一座气派非凡的建筑,这就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精神殿堂——文庙。
资中的文庙始建于北宋,这里十分完整地保存了从清代康熙年间到民国时期的十块匾额,在各地的文庙中也不多见。
文庙是过去文人举行祭孔大典的地方。
资中的文庙里有一座高大的孔子牌位,非常引人注目。
明朝嘉靖皇帝曾经下令,将孔子牌位的大小统一为二尺三寸,资中的这块孔子牌位就是在嘉靖年间树立的,却高达八尺八寸,比皇帝规定的标准大了近四倍。
资中的文庙更不同寻常的是,在中国绝大多数地方的文庙中,孔子都是端坐于庙堂之上,接受读书人的朝拜。
在资中,孔子却与众不同地站着,这是为什么呢?这还要从这幅《孔子访弘问乐图》说起。
春秋的时候,资中有一个叫苌弘的人,他学识渊博,知天文、识气象、通历法,尤其精通音乐,是当时周朝的大夫。
据说苌弘曾经在这个石洞中夜观天象,昼习韶乐,孔子曾专门请教他:究竟武乐和韶乐哪一个更好呢?苌弘说,韶乐可以称得上是尽善尽美的音乐。
在听完苌弘的介绍后,孔子特地跑到齐国去欣赏韶乐,听完孔子由衷地感慨道:韶乐的美,让他三个月不知肉味。
因此,苌弘可以算得上是孔子的老师,在苌弘的故乡资中,倡导尊师重教的孔子当然以身作则,站起来以示恭敬了。
2. 状元街文庙坐落在资中的一条状元街上,之所以叫做状元街,是因为早在800多年前的南宋,这里就出过一个状元。
110年前,这里又出了一个很出名的状元,他的名字叫做骆成骧。
在骆成骧之前,整个四川在清代的近三百年间没有出过状元,骆成骧中状元破了巴蜀的天荒。
在我们四川清朝没有出过状元,人家外地人嘲笑我们四川人.如果你们四川人要想做状元,(除非)铁树开花马长角.清末呢资中终于出了一个状元,叫骆成骧.骆字左边一个马, 右边一个各,因为我们四川人呢,各和角不分,(所以大家说)马终于长了角了。
骆成骧是清末屈指可数的最后几位状元之一,在他中状元的10年后,科举制度被取消,状元这个词永远的尘封进了历史的记忆中,他也因此成为清代四川惟一的一个状元。
四川历代状元四川古代历史上的状元
四川历代状元四川古代历史上的状元四川籍25人,唐代5人,五代2人,宋代13人,元明清代各1人,大西国(张献忠)2人。
四川第一个状元,是内江人范崇凯,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年)丙辰科状地及第,大魁天下。
范崇凯“善属文,下笔千言立就”,文思十分敏捷。
其弟范元凯与之齐名,时称“梧酮双凤”。
四川最后一科状元—骆成骧,资州(今四川资中)人。
字公骕。
生于清同治四年(1865),卒于民国十五年(1926)。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状元。
先后就读于成都锦江书院、尊经书院。
1895年中进士,殿试置一甲第一名,授翰林院修撰,是清代四川唯一的状元 .四川出状元最多的地区,是川东北的阆中。
阆中素有“泰蜀孔道”“巴蜀要冲”之称,物华天宝,地灵人杰历史上,这里不仅孕育出《太初历》、浑天仪的创造者落下闳,父子天文学家任文孙、任文公,祖孙天文学家周舒、周群、周臣和历史学家、《三国志》作者陈寿的老师周谯,以及南宋骁将、岳飞爱婿张宪法等历史名人,而且延生了5个状元。
他们是唐德宗贞元七年(791年)辛未科状元尹枢,唐宪法宗元初八年(813年)癸已科状元尹极,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已丑科状元陈尧叟,宋真宗咸丰三年(1000年)庚子科状元陈尧咨,宋哲宗元祜六年(1091年)辛未科状元冯涓。
“二尹”既是市内的状元街即为他们的故里。
有趣的是,尹枢中状元时年已71岁,9年后病逝,享年80年岁。
尹枢是四川也是全国年龄最大的“古稀状元”,又是四川寿命最高的“长寿状元”。
“二陈”也是兄弟状元,更是“文武兼备”的状元宰相。
陈尧叟,相貌俊伟,博闻强记,“出典方州,入为侍中,课布帛,修马政,减冗官,有足称者。
”他才智过人,久典枢密(军政),能悉记军马之籍。
陈尧咨,“善射,百发百中”,人称“小由基”,有政声。
尧叟之弟兄尧佑,进士及第,官至宰相,又是诗人、书法家。
“三陈”皆一代名臣,有“贤相”之誉相传阆中市内的三陈街即因他们而得名。
四川先后出了4个状元宰相,除“二陈”外,还有仁寿人何桌和中江人苏易简。
状元诗词传天下清白丹心名俱扬——成都市新都区升庵桂湖暨杨氏宗祠打造侧记
状元诗词传天下清白丹心名俱扬——成都市新都区升庵桂湖暨杨氏宗祠打造侧记作者:暂无来源:《廉政瞭望》 2019年第17期文 / 本刊记者刘兰通讯员贾尚磊“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三国演义》开篇中,这首《临江仙》大家耳熟能详,它的填词者正是明代鸿儒杨升庵。
民谚有云:“相如赋、太白诗、东坡词、升庵科第”。
杨升庵在蜀中百姓心目中的分量可见一斑。
杨升庵是明朝蜀中唯一的状元,四川新都也因“状元故里”而闻名。
以杨升庵为代表的杨氏文化在这里生根发芽,滋养着一代代香城儿女。
去年11月,四川省纪委监委为全省24个省级廉洁文化基地授牌,新都区的升庵桂湖暨杨氏宗祠位列其中。
翻开杨氏家谱,一个个孝廉故事接踵而来。
一门七进士状元宰相家“杨升庵家族以良好的家训,世代相传,形成了优良的家风,对广大党员干部汲取传统文化精华、加强家风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016年2月24日,四川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王雁飞对杨氏宗祠进行现场调研后,做出高度评价。
杨慎,字用修,号升庵,其家学渊源、家风淳正。
杨氏家族是蜀中有名的书香门第、官宦之家,从杨升庵的祖父杨春到他的子侄辈杨宗吾,一门四代共有六个进士和一个状元,被誉为“一门七进士,状元宰相家”。
2016年初,杨氏家族的“四知”“四重”“四足”家训被评为“全国优秀家风家训”。
2017年3月,杨升庵家规作为全国50个家规之一收录进入《中国家规》一书。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家规”是治家教子、修身处世的重要载体。
赫赫有名的杨氏家族正是因恪守“四知”“四重”“四足”家规才经久不衰。
新都区马家镇的杨氏宗祠里有一副对联“汉代关西夫子后,明代蜀中宰相家”,上联讲的就是杨升庵的祖先东汉太尉杨震。
杨震曾路经昌邑,昌邑县令王密恰好是他曾举荐过的秀才,王密夜里怀揣着十斤黄金相送,还说晚上无人知晓,杨震当场拒绝,并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何谓无知!”“四知”家风由此传承。
精心“织就”大运遗产
封 面 故 事┣ ┫“雕鞍送客双流驿,银烛看花万里桥。
”成都市双流区古称广都,与成都、新都并称“古蜀三都”,是古蜀文明发源地。
历经蚕丛建都、广都建县、葛陌调紬绫一匹,双流县八月官主簿,史渝。
”这是全国出土古代丝织物中唯一记载出产地的绝世珍品,它是成都双流织锦业繁荣发达的历史见证。
穿越千年,此次盘格构成;红色丝线用于绶带的里侧,纹样主要是祥云,两色织品合在一起,形成最终绶带成品,在自然光线中折射出别样的质感,古朴典雅,精美绝伦。
精心“织就”大运遗产成都市双流区正乘着大运会的东风,以文化之美恭迎八方来客,以惠民举措提升城市幸福品质,以航空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从城市深度转型。
文 | 《中国报道》记者 王哲30┣ ┫COVER STORY用重经多纬多重组织的工艺织就。
”胡光俊介绍说,“纹样设计前后共计100多稿,经大运会组委会定稿后在试制过程中修改40多次,于2020年11月呈现成品2300条。
”胡光俊团队开启了从早晨8点到晚上12点两班倒生产模式,历经无数挑战,绶带的最终质地与图案效果完美呈现,受到国际大体联官员的高度肯定。
蜀锦研究所还结合大运会特色元素创新设计推出系列文创产品——蜀锦花树对鹿纹样丝巾、蜀锦双面渔夫帽、蜀锦随身镜等,备受各方赞许。
胡光俊自豪地告诉记者:“成都大运会给了蜀锦再次向世界证明自己的机会,也使从蚕桑养殖到线上销售的全产业链有机会落户成都双流区,有望实现织锦业在成都的复兴。
蜀锦可以是国家名片,也可以是带动乡村振兴和城市发展的一把钥匙。
”从“旧场馆”到“新赛场”双流不仅拥有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也有着悠久的体育运动传统,举办过第十八届世界警察和消防员运动会等重大国际体育赛事。
以成都空港瞿上体育文化产业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大运会双流羽毛球场馆中心后勤保障副主任于健为代表的许多双流市民原本就是运动达人,大运会更是让家门口的运动场馆焕然一新,掀起了新一轮的全民健身运动热潮。
家在东北、落户成都的前羽毛球世界冠军李俊慧退役前每年都在双流国家羽毛球训练基地集训,他记得2015年的双流还像一座县城,可如今的双流充满现代都市气息,体育产业尤其发达,满足了他对于美好生活的诸多向往。
四川各州县明清文科进士分布
四川各州县明清文科进士分布四川在科举时代的文科考试中,总的形势是不够理想的,尤其是在明清时期。
从清人李周望(康熙丁丑〔1697〕进士,国子监祭酒)于康熙59年(1720年)所编《国朝历科题名碑录初集·明洪武至崇祯各科附》、今人朱保炯、谢沛霖合编的《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和今人江庆柏编的《清朝进士题名录》进行查找,得出四川各州县在明朝共中文科进士1377+17人,占明朝文科进士总人数24595人的5.6%,即约1/17.9;在清朝共中文科进士748人,占清朝文科进士总数28849的2.8%,即1/35.9。
四川各州县明朝文科进士分布情况如下表:四川各州县明朝文科进士分布情况表在明一朝共进行过89次文科考试,产生了89个第一名(状元)、89个第二名(榜眼)、89个第三名(探花)。
四川省在明朝的文科进士1377人中,只出了一个状元,(在只有10名进士的新都县,即正德六年〔1511〕的杨慎)三个榜眼(有2个在只有6名进士的长宁县,即正统10年〔1445〕的周洪谟和天顺4年〔1460〕的李永通,另一个是在有91名进士的巴县,即成化23年〔1487〕的刘春),2个探花(一个在有27名进士的遂宁,是嘉靖8年〔1529〕的杨名,另一个在只有2名进士的罗江县,是嘉靖11年〔1532〕的高节)。
四川各州县在清朝文科进士分布情况如下表:四川各州县清朝文科进士分布表在清一朝共进行过112次文科考试,由于顺治九年(1652年)和顺治十二年(1655年)分“满”“汉”两榜,共产生了114个第一名(状元)、114个第二名(榜眼)、114个第三名(探花)。
四川在清朝的文科进士748人中只出有一个状元——光绪二年(1876年)资州(资中县)的骆成骧,一个榜眼——顺治18年(1661年)遂宁的李仙根,一个探花——道光18年(1838年)大竹县的江国霖。
前面所说“1377+17”中的“17”是指《碑》《索》中的崇祯15年“赐特用出身”榜263名人中四川有17个。
探访仪征古迹之胥浦龙门桥
探访仪征古迹之胥浦龙门桥2015年5月16日是个星期六,气温已经不低了,下午午睡以后,我和妻子沿着胥浦河,开始我们的阮元行迹寻访之游,这一回主要是胥浦河、龙门桥。
说起来我就住在仪征市区镜湖花园,南面是仪城河,西面就是胥浦河,经常散步在胥浦河边,正在撰写的《阮元仪征事》,后记最后也想附弄风雅,说某年某月成书于胥浦河畔。
然而认真研究胥浦河,尤其是沿河实地考证探寻历史遗迹,确实做得不够,今天来补上这一课(本文主体撰成于2015年)。
我们先到胥浦街上买几块烧饼(偏题了),然后沿着胥浦河西岸向北进发,到达铜山中桥,这里应该是古铜山源的起点,胥浦河的源头。
但是现在胥浦河往北延伸了,绕过铜山一直向北直到鸭嘴桥水库(登月湖),所以说,胥浦河的源头已经不是铜山了,应该是鸭嘴桥水库了。
因为铜山以北不是俺重点探访的地方,所以在铜山西侧拍过照,就回头往南,寻找龙门桥。
【铜山西侧胥浦河】《道光重修仪征县志》卷七舆地志“名迹”条目记载道:胥亭,在龙门桥河边,太傅阮元题额。
阮元题额的这个“胥亭”在哪里呢?龙门桥在什么地方?县志卷三舆地志的“津梁”条目有记载:在县西南十里。
说实话古人描述位置,不太精准,没有经纬度、坐标系,文言文又言简意赅,仅凭“县西南十里”,无法确定龙门桥位置,胥亭在龙门桥河边,应是今胥浦河边(胥浦是古老的地名,但胥浦河的名称是民国后才有的,清代以前,上游叫西溪,下游叫钥匙河)无疑,胥亭在胥浦河边上,龙门桥头,估计胥亭是为了方便过桥旅客而建的亭子,因有伍子胥解剑渡江的典故,得名胥亭。
《仪征水利志》(杭虎主编,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版)第五章河流第一节干河第96页介绍,胥浦河弯曲狭窄,形如鸡肠,冬涸夏溢,洪灾频发,1954年2月24日,胥浦河工程开工,工程由五项子工程组成,其中有“开挖龙门桥通江新河1100米,封堵沙漫洲入江河道,改由新洲入江”的项目,第99页还配了图,龙门桥的位置一目了然,对比今昔地图,可知龙门桥在胥浦河红旗漫水闸以南、沿江公路桥以北、古湄村旧河道与胥浦河交界处。
荣州不让嘉州好,富顺才子内江官
光第诗,赵熙字按一般的理解,刘光第乃慈禧太后定下来的钦犯,被杀头之后运回故乡,偷偷下葬即可,但富顺民众却为这个钦犯举行了盛大的公祭,秀才蓝瑞图更是用悲怆的声调朗诵了文天祥的《正气歌》和痛骂朝廷的祭文。
这似乎是一桩令人费解的事情。
要知道,刘光第和戊戌六君子里面的另外几个的家世有很大差别。
杨深秀本身就官居山东道监察御史高位,谭嗣同则是湖北巡抚谭继洵之子,林旭娶了重臣沈葆桢孙女为妻,杨锐是洋务派领袖张之洞的得意门生,康广仁更不用说,是康有为胞弟。
刘光第是谁?一个没有靠山的寒酸官员。
他家境贫寒,父亲早逝,全靠母亲一人操持劝学,得到家乡陈知县的赏识。
这个年轻人也不负众望,24岁即中得二甲进士,入职刑部。
而刘光第能引起北京官场注意的,却是作为堂堂刑部官员,居然需要业余开设私塾教孩子才得补贴家用。
光第的小弟弟光竺,以为大哥在北京做官一定吃香喝辣,跑到北京来才发现每顿芋头加粗粮,光竺满腹牢骚。
赵熙那时候还是一个青年,中进士后入职翰林院,十分敬仰光第,常常到刘家请教。
刘光第曾送过他一句:独将诗句拟鲍谢,等闲谈论到羲皇。
时常在座的还有另一名富顺同乡,后来被称为四川报业创始人的翰林院编修宋育仁。
戊戌后,赵熙和宋育仁分别撰有《刘大夫传》《刘光第传》,均称其“为官无车,雨中泥淖为常”。
除了一贫如洗的家境,刘光第出口成章的诗词文赋也为人称道,甚至在张之洞六十大寿时,同僚一致推举刘光第来写寿序,得到张之洞极高赞誉。
梁启超曾说,刘诗在“韩、杜之间”,其实刘的字也是一绝。
赵熙则被公认为晚清第一词人,成都人民公园内的“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几个大字即出其手笔。
梁启超请赵熙为其删诗,自谓“所学浅薄”。
赵熙被誉“士林之鹤”,顶风请命的事,他做了不少。
在江西道监察御史任上,他直言上书弹劾首席军机亲王奕励等权贵之腐败劣行,还请为戊戌六君子昭雪。
四川保路运功中,被推为京官川南代表,上章严劾四川总督赵尔丰、邮传部尚书盛宣怀,及弹劲首席军机庆亲王奕励、肃亲王善耆及湖南巡抚柏文定等权贵。
阆中状元之乡的故事
阆中状元之乡的故事故事源于清康熙年间,一位名叫刘正谟的书生,因功名未中,黯然回到阆中老家。
刘氏家世世代读书为业,历来以才情∂E…出。
刘正谟受到家人的教育,少年时就立下誓言,要考中进士,跻身显宦。
可是,他经过多次考试,都无法如愿。
正在心灰意冷之际,他得知有一位发榜出题的考官,名叫王希言,是一个非常严厉的官员,因为较量余生不好才,所以以更为高深的形式,来对待韩江涛。
这样的人物,决计不可得罪,于是他情*/}【刘正谟闹中遗憾,王希谦心灵上受了重创。
刘正谟在考试失败后,心灰意冷,于是决定终身不再参加科举考试,因为在当时的社会里,要想成为一个官员,依然离不开科举考试。
这样一来,他就断了晋升的一条路。
但是刘正谟并不是一个不堪一击的人,他依然有许多憧憬和理想,想要为国家和百姓做一些事情,因为他的家风就是这样,历代都是要为国家和百姓做一些事情。
刘正谟退居到家乡,开始在一家私塾当老师,也算是了结了他的遗憾。
但是他依然是一个心思细腻的人,总是思念过去的事情,抱怨当时的考官王希谦。
】年逾五十的时候,刘正谟在阆中老家的一座古庙内,偶然发现了一叠己在锁匣中的死皮档案。
当他打开这些档案,惊喜地发现,原来这些档案是他二十多年前参加科举考试的考题和答卷。
恍惚间,他回到了当年一个个阴雨密布的清晨,那些千难万难的挑战、青翠的树、风铃的声音、蝉鸣的声音和迎面而来的鱼肉香味一一浮现在他的眼前…通过这些档案,他忽然发现,他曾经提交的考卷被看成是奇才的佳作,许多名士和官员都称赞他的文章和诗词,认为他就是真正的秀才。
但是不幸的是,那个王希谦却对这个秀才毫不关心,一笔抹杀了刘正谟的前程。
刘正谟一辈子都被这个乌黑的阴影给笼罩住了。
但是现在他有了新的动力,他决定要再次在科举考试上大显身手,为自己正名。
【返回】刘正谟再次为之大兴礼仪,紧锁身世,草拟论文,审视策论。
艰难关前威如意父家,慷慨九子,时为臣于心动。
缺藩行石溴一品,赠金箓行各南。
以南波人之光召,赋义文风之兴。
四川历代状元名录
四川历代状元名录四川历代状元名录自古以来,四川素有“天府之国”的美誉,这里孕育了无数的人才。
在中国的科举制度中,状元是最高的荣誉,代表着才华和智慧的结晶。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四川历代的状元名录。
第一位四川状元出自明代,他就是明代嘉靖年间的状元杨慎修。
杨慎修是四川人,他在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中举人,次年参加乡试,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状元。
杨慎修以其卓越的才华和深厚的学问,成为了四川历史上的第一位状元。
清代时期,四川的状元也层出不穷。
其中最著名的是康熙年间的状元杨慎修。
杨慎修是四川人,他在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中举人,次年参加乡试,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状元。
杨慎修以其卓越的才华和深厚的学问,成为了四川历史上的第一位清代状元。
近代以来,四川的状元也屡次涌现。
其中最著名的是民国时期的状元杨慎修。
杨慎修是四川人,他在民国十六年(1927年)中举人,次年参加乡试,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状元。
杨慎修以其卓越的才华和深厚的学问,成为了四川历史上的第一位近代状元。
当代,四川的状元也不断涌现。
其中最著名的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状元杨慎修。
杨慎修是四川人,他在1952年参加高考,以全国第一名的成绩考取状元。
杨慎修以其卓越的才华和深厚的学问,成为了四川历史上的第一位新中国时期的状元。
四川历代的状元名录,不仅展示了四川人才辈出的风采,也彰显了四川教育的发展和进步。
这些状元们以其卓越的才华和深厚的学问,为四川乃至整个中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然而,状元只是教育的一种评价方式,它并不能完全代表一个人的才华和价值。
在当今社会,我们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而不仅仅是追求高分和状元的头衔。
因此,我们应该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看待教育,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发展空间,让他们在各个领域都能发挥自己的才华和潜力。
总之,四川历代的状元名录是四川人才辈出的见证,也是四川教育发展的缩影。
我们应该珍惜这些历史的积淀,同时也要不断探索和创新,为培养更多的人才做出更大的努力。
仁寿县明清文科进士名录
仁寿县明清文科进士名录仁寿县,是四川省第一大县,全国第六大县。
在隋文帝杨坚开皇十三年(593)改普宁县为仁寿县,为陵州治;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元年(742)改陵州为仁寿郡;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六年(1373)分仁寿县复置井研县;清世宗胤禛雍正五年(1727),仁寿县由成都府改隶川南道资州;1912年改属成都府,1913年改属下川南道(1914年改称永宁道);1924年废道,直属四川省政府;1935年改属省第二督察区;1950年后先后属内江专区、乐山专区,1985年属省直辖乐山市;1997年划归新成立的眉山地区管辖;现属眉山市。
仁寿县在宋朝出过一个文科状元——何栗:宋徽宗赵佶政和五年乙未(1115年);一个文科探花——张利源:宋孝宗赵眘淳煕八年辛丑(1181年)。
在南宋还出过一个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虞允文,是南宋高宗赵构绍兴二十四年(1154)的文科进士。
1161年,金主完颜亮发动侵宋战争,宋军节节败退,时任参谋军事的中书舍人虞允文,挺身而出,主动担任江防指挥,在采石矶率领1.8万将士,击败了17万的金兵(还有说是50万或说60万),创造了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奇迹。
毛泽东曾在《续通鉴纪事本末》记载虞允文事迹处旁批:“伟哉虞公,千古一人。
”对虞允文给以高度评价。
仁寿县在明朝有文科进士12人,在清朝有文科进士7人。
下面将这 12名明朝文科进士和7名清朝文科进士情况录出,供有兴趣者参考。
仁寿县明朝文科进士名录李晋明永乐19/3/120《索》1215《碑》166刘珪明宣德2/2/15《索》1973《碑》178倪端明宣德8/3/40《索》898《碑》193李亨明宣德8/3/54《索》1200《碑》194刘元明天顺4/3/86《索》1966《碑》284胡克勤明天顺8/3/103《索》1739《碑》296廖道充明万历11/3/185《索》9《碑》998周仲士明万历20/3/96《索》2202《碑》1049廖起巘明万历44/3/81《索》10《碑》1179黃昌明天啓2/3/182《索》1563《碑》1220李春旺明天啓2/3/224《索》1299《碑》1222徐佩弦明崇禎4/3/254《索》963《碑》1281仁寿县清朝文科进士名录杨启珍清乾隆22/3/158《索》1685《题》梁炳清嘉庆24/3/68《索》1117《题》798夏铭修清道光6/3/137《索》363《题》850方为楷清道光12/3/79《索》21《题》870梁煕清道光15/2/40《索》1116《题》888魏光宇清道光20/3/51《索》815《题》923周文昭清道光30/3/57《索》2189《题》974上面“//”两斜线左、中、右的数字代表进士参考的科年、取得的甲第、名次,《碑》、《题》、《索》后的数字是进士名字在《碑》、《题》、《索》中的页码数。
资中文庙资中武庙
资中文庙资中武庙资中文庙位于资中县城北门外,始建于北宋雍熙年间(984-987),时位于县城大东街。
因旧庙低湿狭窄当街嚣闹,清道光九年(1829年)州牧贵州石阡张海澜倡议,士绅集资,将文庙迁北关外邑人赵逵居游过的洗墨池处(即今址),十五年竣工,费时六年。
据《资州移建文庙碑记》载:"工竣计大成殿五楹,东西庑五间,由大成殿左转是为崇圣祠,祠别一区,戟门五间兴大成殿,称此外为泮池、为灵星门、为宫墙,罔不如法而形势之遵重,规模之宏大,辉煌视旧庙则倍焉。
"资中文庙总占地面积6787平方米,建筑面积2608平方米,坐北朝南,复四合院式布局,前后四进高低错落有致在一中轴线。
现保存完整的建筑有:万仞宫墙、月池、华表、照壁、礼门、义路、灵星门、乡贤祠、名宦祠、大成门、东庑、西庑、大成殿、崇圣祠、钟楼、鼓楼以及明成化碑、清康熙碑等。
主要建筑均覆琉璃瓦,正脊饰宝鼎、蟠龙,翼角飞翘,轻盈飘逸,极具南方古建筑俏丽精巧风格。
大成殿内藏有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八位皇帝书写的匾额及民国时蒋介石、林森题写的匾额,有全国在大成殿内唯一的一尊孔子站像,以及镂空雕刻九龙二凤盘绕金底黑字、全国最大的明"至圣先师孔子神位"。
明成化年间"御制重修孔子庙碑记"、清康熙皇帝御书"大学碑"尤为珍贵。
最具资中地方特色的照壁壁间七孔镂空壁塑,图案精美,由云海波涛、蟹虾鱼龙、坊塔石树、鱼跃龙门等构成故事,寓意古代仕子如江河中之鱼,只有不断努力进取,经尊孔尊儒的教化,才能最终跳龙门由鱼成龙达到人生光辉顶点。
大成殿内的10块匾额是:康熙写的"万世师表"、雍正写的"生民未有"、乾隆写的"与天地参"、嘉庆写的"圣集大成"、道光写的"圣协时中"、咸丰写的"德齐帱载"、同治写的"圣神天纵"、光绪写的"斯文在兹"。
四川出过状元榜眼探花传胪的县
四川出过状元榜眼探花传胪的县四川省出过状元榜眼探花传胪的县一.出过文科状元的县1.阆中县尹枢:唐德宗李适贞元七年辛未(791年);尹极:唐宪宗李纯元和八年癸巳(813年);陈尧叟:宋太宗赵炅端拱二年己丑(989年);陈尧咨:宋真宗赵恒咸平三年庚子(1000年)。
2.成都县李余:唐文宗李昂大和七年癸丑(833年);文允中:元顺帝妥懽帖睦尔至正11年辛卯(1351年)3.简阳县王归璞:后唐庄宗李存勗同光四年丙戌(926年);张孝祥:宋高宗赵构绍兴24年甲戌(1154年)。
4.资州(资中县)赵逵:宋高宗赵构绍兴21年辛未(1151年)。
骆成骧:清德宗载湉光绪21年乙未(1895年)。
5.内江县范崇凯: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四年丙辰(716年);6.三台县班肃:唐德宗李适贞元16年辛巳(801年)。
7.云阳县李远:唐文宗李昂大和三年己酉(829年)。
8.中江县苏易简:宋太宗赵炅太平兴国五年庚辰(980年)。
9.南部县马涓:宋哲宗赵煦元祐六年辛未(1091年)。
10.仁寿县何栗:宋徽宗赵佶政和五年乙未(1115年)。
11.新都县杨慎: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六年辛未(1511年)。
12.双流县费黄裳:后蜀(年份不详)。
二.出过文科榜眼的县1.眉州(今眉山县)朱台符:宋太宗赵炅淳化三年壬辰(992年);杨浑:宋徽宗赵佶大观三年(1109年)程洵武:宋徽宗赵佶政和二年壬辰(1112年)2.成都县王珪:宋仁宗赵祯庆历二年壬午(1042年);王任:宋神宗赵顼煕宁九年(1076年)3.长宁周洪谟: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十年乙丑(1445年);李永通:明英宗朱祁镇天顺四年庚辰(1460年)。
4.洪雅县田锡:宋太宗赵炅太平兴国三年戊寅(978年)5.绵竹县杨绘:宋仁宗赵祯皇祐五年癸巳(1053年)6.青城县杨栋:宋理宗赵昀绍定二年己丑(1229年)7.盐亭县王奭:宋孝宗赵眘淳煕八年辛丑(1181年)8.巴县刘春:明宪宗朱见深成化23年丁未(1487年)。
云南人最熟悉的“状元”杨升庵
云南人最熟悉的“状元”杨升庵四川成都市新都区,马家场镇升庵村。
升庵村是也明代四川著名状元杨慎的号“升庵”命名的村子;近年来,为纪念名人,许多地方把原来的地名,更名为当地名人之名,以兹纪念。
譬如,弥勒市的息宰村,早已更名为“庆来”村,有“庆来”学校,以此方式纪念熊庆来先生。
在新都桂湖公园里有杨升庵祠,新都街上有状元府,及杨升庵的家族墓园,都是当地游人如织的景点。
这些便是四川明代有名的“一门七进士,宰相状元家”的杨家,当地望族,大明有名。
状元自然就是杨慎杨升庵了,宰相便是他老爸杨廷和,东阁大学士,明武宗、明世宗两朝宰相。
升庵故里坊,有川西特色的林盘竹海,锦水河环绕其间,竹林掩映,非常幽静,修身读书的好去处。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这升庵故里坊的旧居,原建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还配建了“升庵书院”;是由族人中的杨正和牵头建了这祠堂。
祠堂中的“景清堂”堂号三字传为董其昌手书,两侧对联是:汉代关西夫子后明史蜀中宰相家当初,祠堂占地20余庙,有七百间房屋,48口天井。
古往今来,读书人就好这静谧的世界,世人以为山幽水静便是出人才的地方;其实不然,而是人才爱这鸟鸣山更幽,夜静春山空的地方,是厌倦了尘世或官场的尔虞我诈,到此修身养性或韬光养晦,也图东山再起,是修练提高内力的地方,人家袁项城洹上独钓而悟真谛,一下山就把大清整没了,孔明也是,出山而分三国,不是偏爱就是例外。
杨慎,字用修,初号月溪、升庵;四川新都人(今成都),祖籍江西庐陵,属于客家人,元末明初之时,迁湖广麻城,在由麻城迁四川,便有了新都杨氏,自杨玫起,五世为官,到杨慎父子时达到了杨家的高峰,盛极一时。
其实,我们的祖宗都不是本地人,在九州方园,迁来迁去的,都可算客家了,云南更是如此,多为江南之后;连久居滇南的哈尼人也是南迁的羌人之后,土著今难寻也。
明时先有江西填湖广,又有湖广填四川(大清更甚),大多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的事,云南人好不好就说:咱祖宗来在应天府什么柳树湾、高石坎、老埂(垦)脚(角)一带。
中国风水第一城科举圣殿状元乡阆中古城
中国风水第一城科举圣殿状元乡阆中古城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阆中,座落在四川东北部,嘉陵江中上游,幅员面积1878平方公里,总人口86万。
阆中古城山水城相融相依,多元文化和谐共生,享有“中国风水第一城、科举圣殿状元乡”之誉。
这里,能让你体验独具魅力的古老文化,感悟山水诗画的恬静情怀,回归心灵憩息的幽远梦乡……阆中:中华千年文明的微缩景观战国时期,阆中曾为巴子国国都,从公元前314年秦惠文王置阆中县起,在232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阆中一直是川东北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历代均在此设立郡、州、府、道治所。
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偏处川东北的阆中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从而享有千年的殊荣。
群雄逐鹿的三国时代,“五虎上将”张飞镇守阆中7年之久;唐初,阆中为隆州治,高祖李渊之子鲁王灵夔、滕王元婴先后任阆州刺史,拟长安皇宫营造阆苑,并建有滕王阁;明末清初,阆中还作为四川省会达17年。
今年初,联合国地名遗产委员会授予阆中“千年古县”的称号。
悠远历史给予了阆中丰厚的馈赠,留下了辉煌灿烂的文化。
张飞庙、永安寺、五龙庙、唐代佛塔等4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贡院、华光楼、巴巴寺等15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风水、科举、三国等文化遗存,至今仍闪烁着夺目的光彩。
杜甫、苏轼、陆游等骚人墨客游历阆中,留下了“阆中胜事可肠断,阆州城南天下稀”的千古赞叹。
阆中:天下风水宝地的经典版本在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中,阆中以风水奇特见长。
其地理得天独厚,山围四面,水绕三方,建城也以“天心十道”布局,山、水、城融为一体,顺应“龙”、“砂”、“水”、“穴”的意象,契合传统风水理论,达到“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被国内外专家誉为当今保存最完好的一座“风水古城”。
因而,唐代风水大师袁天罡和李淳风奉皇命测步王气来到阆中,留下了“锯龙脉、破风水”的传说。
他们为这片奇特的山川、神秘的风水所吸引,先后定居阆中从事天象、风水研究,两人死后都葬于现阆中天宫乡,并留下天宫院、淳风墓、天罡墓、观星台等遗迹。
史海钩沉一条街出了两个状元,内江竟有如此霸气之地!
史海钩沉一条街出了两个状元,内江竟有如此霸气之地!在资中,有一条状元街,因为出了两名状元而得名,但要深究状元是谁?他怎样中的状元?估计知道的人就很少很少了。
▲状元街资中状元街,初建于北宋雍熙年间,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历史上这条街曾出过两名状元:一名是刚正不阿勇斗奸臣秦桧的南宋状元赵逵;另一名是一生倾力教育的清代状元骆成骧,他们都是彪炳史册的重要历史文化名人。
▲老街生活状元街全长850米,沿街房屋主要是明清建筑风格的南民居式建筑,目前保留较完好的有红军大院、孙家祠堂、钟家祠堂等院落,是资中县城仅留的少许成片古建筑。
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资中文庙、武庙等一些完整的古建筑也坐落在此街上,是资中古城保护核心区。
有人说,状元街是为纪念资州清末状元骆成骧而得名的。
其实,早在骆成骧出生前,这个街名就存在了,它是为纪念南宋资州状元赵逵的。
为什么取这个名字呢?这里有一个传说。
赵状元正气驱赶“疫鬼”赵逵(1117——1158),字庄叔,号栖云,资中人。
南宋高宗绍兴21年(1151)参加集英殿对策考试列第一名,中状元。
▲状元街全景据说,赵逵中状元的前一年,资中城内出现瘟疫。
一天,北门外一家茶馆,来了5个身着皂衣、皂帽的人。
他们边喝边谈,突然听到外面有洞箫声自远而近。
其中一人立刻站起来说:“赵相公来了,碰见了不好。
我们快走吧!”有一个不愿意地说:“我们是奉命差遣,我干我的事,怕他什么?”▲状元街上的居民另一个听了,连忙说:“赵相公是明年的大贵人,铁面无私,老爷都很尊敬他,我们何必去惹他呢?还是到别处去吧!”说罢,硬拉着同伴走了。
茶馆老板娘在一旁斟茶,听得一清二楚。
那5人刚走,赵逵就吹着洞箫进来了。
老板娘看他进来,心里一动:赵相公?难道就是说的他吗?但因为赵逵就住在这条街,是茶馆里的常客,这事又没缘没故,无法肯定,老板娘就没有搁在心上。
▲状元街第二年,赵逵考中状元的喜报帖到了资中,老板娘猛然想起去年的事:“呀,是他!”她把这事告诉了丈夫。
四川贡院三青台
四川贡院三青台在阆中古城学道街,有一座比较气派的建筑,这就是贡院。
贡院又称作“考棚”,是科举时代仕子应试的考场,即开科取士的地方,古代的考场之所以叫“贡院”,就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贡献给皇帝或国家的意思。
在古代,凡是献给皇帝的物品叫贡品,唯独“贡院”是贡献人才的。
我国的科举制度,从隋朝起,兴盛于唐,一直到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历经一千余年。
贡院始设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唐宋时,为礼部省试场所,有的州也设贡院举行解试。
明清两朝,则是专门用于省级乡试和礼部会试的考场。
明代贡院已形成规范制度,清代贡院规制更为严整完备。
后因“戊戌变法”取消了科举制度,各地兴办学堂,贡院也就闲置起来,逐渐改为官府用房和民房,有的贡院甚至被拆毁,阆中的这座贡院,是我国现在仅存的两所贡院(另一所为江苏南京夫子庙的江南贡院)之一,1991年由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阆中贡院是清初设于阆中的四川贡院,又称川北道贡院,是目前全国能够看到全貌的唯一的中国古代乡试贡院,也是保存最完好的一处高等级科举考场。
阆中贡院《阆中县志》记载:顺治九年壬辰(1652年),全川未靖,补行辛卯科乡试,围设保宁府。
甲午、丁酉、庚子三科皆在保宁,至康熙二年癸卯(1663年)始移成都,“嘉庆二十二年,川北道黎学锦率属重修……”贡院考棚具体建于何时,已无确切记载,查明代嘉靖《保宁府志》,有建筑群叫明伦堂,考场四十间,而清代黎学锦重修考棚地基原来也很宽广。
三进四合庭式建筑纯穿斗木结构,房舍整齐规矩,高出街坊民居一头。
明清时,阆中代行四川临时省会10年,在这里共举行乡试四科。
省会迁徙至成都后,阆中贡院考棚又作县试、府试场所,直至废除科举制度。
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扩建,考棚面积增至10余亩。
1959年,阆中市扩建招待所时,贡院后院和殿堂全部被拆除,只留下了前院的卷棚式廊道和左右两排考室,建筑面积仅余1000平方米。
2006年,阆中市政府投资200多万元,复建贡院主要组成部分明远楼后,2007年又斥资1000多万元,扩大其展馆规模,充实文化内涵。
简阳县明清文科进士名录
简阳县明清文科进士名录简阳县,古为蜀国地,秦属蜀郡,西汉置牛鞞县,南北朝西魏恭帝拓跋廓二年(555)改牛鞞县为阳安县;隋文帝杨坚仁寿三年(603)置简州,辖阳安县,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六年(1373)降简州为简县,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八年(1513)升简县为简州;1913年,民国政府改改州为县,取简州和阳安县之首字,命名为简阳县,属川西道;1935年属四川省第二行政督察区;1994年国务院批准设县级简阳市,由地级内江市代管,1998年2月至今,由资阳地区、地级资阳市代管。
简阳县在唐朝后的五代十国的后唐出过一个文科状元——后唐庄宗李存勗同光四年丙戌(926年),在南宋出过一个文科状元——张孝祥:宋高宗赵构绍兴24年甲戌(1154年)。
简阳县(在明朝称简州)有文科进士4人,在清朝(仍称简州)有文科进士7人。
现将简阳县在明朝的4名和清朝的7名文科进士的情况摘录出来,供有兴趣者参考。
简阳县明朝文科进士名录徐铎明宣德5/3/33《索》488《碑》187郑纮明景泰2/3/56《索》2372《碑》238刘念明嘉靖32/3/284《索》2044《碑》820戢汝止明嘉靖44/3/306《索》1909《碑》890简阳县清朝文科进士名录傅煇文清雍正2/2/55《索》744《题》张绍清乾隆16/3/145《索》451《题》周维翰清嘉庆4/3/115《索》2199《题》傅宣化清嘉庆22/3/100《索》737《题》吴大光清同治1/3/107《索》850《题》易象离清同治10/3/190《索》1865《题》傅为霖清光绪6/3/145《索》738《题》上面“//”两斜线左、中、右的数字代表进士参考的科年、取得的甲第、名次,《碑》、《题》、《索》后的数字是进士名字在《碑》、《题》、《索》中的页码数。
去伪存真摘录整理2013年3月20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省出过状元榜眼探花传胪的县
一.出过文科状元的县
1.阆中县
尹枢:唐德宗李适贞元七年辛未(791年);尹极:唐宪宗李纯元和八年癸巳(813年);
陈尧叟:宋太宗赵炅端拱二年己丑(989年);陈尧咨:宋真宗赵恒咸平三年庚子(1000年)。
2.成都县
李余:唐文宗李昂大和七年癸丑(833年);文允中:元顺帝妥懽帖睦尔至正11年辛卯(1351年)3.简阳县
王归璞:后唐庄宗李存勗同光四年丙戌(926年);张孝祥:宋高宗赵构绍兴24年甲戌(1154年)。
4.资州(资中县)
赵逵:宋高宗赵构绍兴21年辛未(1151年)。
骆成骧:清德宗载湉光绪21年乙未(1895年)。
5.内江县范崇凯: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四年丙辰(716年);
6.三台县班肃:唐德宗李适贞元16年辛巳(801年)。
7.云阳县李远:唐文宗李昂大和三年己酉(829年)。
8.中江县苏易简:宋太宗赵炅太平兴国五年庚辰(980年)。
9.南部县马涓:宋哲宗赵煦元祐六年辛未(1091年)。
10.仁寿县何栗:宋徽宗赵佶政和五年乙未(1115年)。
11.新都县杨慎: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六年辛未(1511年)。
12.双流县费黄裳:后蜀(年份不详)。
二.出过文科榜眼的县
1.眉州(今眉山县)
朱台符:宋太宗赵炅淳化三年壬辰(992年);杨浑:宋徽宗赵佶大观三年(1109年)
程洵武:宋徽宗赵佶政和二年壬辰(1112年)
2.成都县
王珪:宋仁宗赵祯庆历二年壬午(1042年);王任:宋神宗赵顼煕宁九年(1076年)
3.长宁
周洪谟: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十年乙丑(1445年);李永通:明英宗朱祁镇天顺四年庚辰(1460年)。
4.洪雅县田锡:宋太宗赵炅太平兴国三年戊寅(978年)
5.绵竹县杨绘:宋仁宗赵祯皇祐五年癸巳(1053年)
6.青城县杨栋:宋理宗赵昀绍定二年己丑(1229年)
7.盐亭县王奭:宋孝宗赵眘淳煕八年辛丑(1181年)
8.巴县刘春:明宪宗朱见深成化23年丁未(1487年)。
9.遂宁县李仙根:清世祖福临顺治18年辛丑(1661年)。
三.出过文科探花的县
1.眉州(今眉山县)
张汴:宋仁宗赵祯天圣八年庚午(1030年);唐重:宋徽宗赵佶大观三年己丑(1109年)
王翼:宋徽宗赵佶宣和六年甲辰(1124年)
2. 华阳县宇文粹中:宋徽宗赵佶崇宁二年癸未(1103年)
3.双流县梁介:宋高宗赵构绍兴二十七年丁丑(1157年)
4. 广汉县李寅仲:宋孝宗赵眘淳煕五年戊戌(1178年)
5. 仁寿县张利源:宋孝宗赵眘淳煕八年辛丑(1181年)
6. 遂宁县杨名: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八年己丑(1529年)。
7. 罗江县高节:明世宗朱厚熜嘉靖11年壬辰(1532年)。
8. 大竹县江国霖:清宣宗旻宁道光18年戊戌(1838年)。
四.出过文科传胪的县
1.眉州(今眉山县)万安:明英宗朱祁镇正统13年戊辰(1448年)。
2.富顺县李长春:明穆宗朱载垕隆庆二年戊辰(1568年)。
3.剑州(今剑阁县)朱綵:明神宗朱翊钧万历38年庚戌(1610年)。
4.秀山县李稷云:清德宗载湉光绪24年戊戌(1898年)。
五.清朝出过武科状元的县
1.华阳县彭阳春:清宣宗旻宁道光30年庚戌(1850年)。
六.清朝出过武科榜眼的县
1.仁寿县成必超:清仁宗颙琰嘉庆16年辛未(1811年)。
2.灌县王万寿:清宣宗旻宁道光20年庚子(1840年)。
3.越秀县姜国仲:清宣宗旻宁道光27年丁未(1847年)。
4.射洪县谢子元:清穆宗载淳同治7年戊辰(1868年)。
5.资州(今资中县)徐海波:清德宗载湉光绪15年己丑(1889年)
6.通江县李承恩;清德宗载湉光绪15年庚寅(1890年)
7.江津县杜天麟:清德宗载湉光绪20年甲午(1894年)。
七.清朝出过武科探花的县
1.重庆韩良虎:清圣祖玄烨康熙30年辛未(1691年)。
2.华阳县王志元:清仁宗颙琰嘉庆22年丁丑(1817年)。
3.邛州(今邛崃县)李上仑:清文宗奕詝咸丰9年己未(1859年)。
4.南充县侯会同:清穆宗载淳同治四年乙丑(1865年)。
5.眉州(今眉山县)张光斗:清穆宗载淳同治七年戊辰(1868年)。
(据部分资料整理,仅供参考。
)
去伪存真
2012年10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