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性研究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策略》课题开题报告结题报告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策略》课题开题报告结题报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策略》课题开题报告结题报告本文档包括:1.《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策略》课题开题报告2.《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策略》课题结题报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策略》开题报告一、课题研究的背景随着课改工作的不断推进,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不断转变。
自主、开放、合作、探究的研究方式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体现日益明显。
课堂教学更注重教学内容、过程、手段、评价等的开放,课堂变得开放了,逐渐显现出活力。
但是作为语文老师,我们日益感觉课堂教学的效率却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课堂的“活”呈现出的是表面的热闹,表面上看学生的活动量大了,活动形式多了,可收效却不明显。
多数学生的思维还只是游离于浅层次的思考上,对文本的理解不透彻,对所学的知识掌握不牢固,更重要的是不能去灵活运用。
研究效率依旧低下,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不到真正有效的提升。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高效性进行反思性研究,以继续深入推进小语课改工作。
为此,我们提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这一课题,我们将着眼于促进学生健康、长远的发展,促进学生研究能力的增长和研究方式的转变,以分析和研究教师的教学行为为抓手,探究有效课堂教学模式,从而大面积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课题的观点界定1“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论专家XXX教授作过很通俗的解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
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乐趣到感乐趣,这都透露表现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进步,这样的课堂教学就是有效的。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在40分钟内教师优化教学过程,创造性地整合、使用教材,促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小学语文实践教学报告(3篇)
第1篇一、引言语文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未来发展。
为了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我们开展了一系列实践教学活动,旨在通过实践探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以下是本次小学语文实践教学的总结报告。
二、实践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阅读理解、写作能力、口语表达等方面。
2.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成长。
3.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语文。
4. 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提高教学质量。
三、实践教学内容1. 阅读教学(1)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如读书分享会、好书推荐等,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2)组织学生进行阅读竞赛,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3)结合教材内容,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 写作教学(1)开展写作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写作水平。
(2)组织学生进行写作比赛,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3)邀请作家、诗人等进行写作讲座,为学生提供写作指导。
3. 口语表达教学(1)开展口语表达训练,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比赛,锻炼学生的胆量和自信心。
(3)开展辩论赛、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4. 语文实践活动(1)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遗址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语文的魅力。
(2)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如诗歌朗诵、成语接龙、猜字谜等,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语文。
(3)组织学生参加语文知识竞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实践教学方法1. 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讨论、交流,共同完成任务。
2.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学习语文。
3.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语文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实践教学方法(3篇)
第1篇摘要:语文是小学教育的基础学科,实践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从实践教学方法的概念、特点、原则和具体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小学语文教师提供有益的教学参考。
一、引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小学语文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实践教学方法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小学语文实践教学方法,以期为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提供借鉴。
二、实践教学方法的概念及特点1. 概念实践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的一种教学方法。
2. 特点(1)以学生为主体:实践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实践。
(2)注重实践性:实践教学方法强调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通过实践来提高语文素养。
(3)综合性:实践教学方法涉及听、说、读、写等各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4)开放性:实践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实践教学方法的原则1. 主体性原则: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
2. 实践性原则:教学活动应注重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3. 综合性原则:教学活动应注重听、说、读、写等各个方面的综合发展。
4. 开放性原则:教学活动应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5. 互动性原则:教学活动应注重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提高教学效果。
四、实践教学方法的具体应用1. 情景模拟法情景模拟法是指教师创设一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体验、感悟。
例如,在学习《草船借箭》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扮演曹操、诸葛亮等角色,模拟课文中的情景,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课文内容。
2. 合作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是指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例如,在学习《春》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美景,每组选派代表分享自己的感受,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小学语文实践活动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对小学语文实践活动的研究,分析了实践活动的意义、实施策略以及评价方法,旨在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引言语文作为我国的基础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在新的教育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不再局限于课堂讲授,而是强调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成长。
本文将从实践活动的意义、实施策略和评价方法三个方面展开研究。
二、实践活动的意义1.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主动探索、发现,从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2.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口语和书面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实践活动要求学生面对实际问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4.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实践活动往往需要学生与他人合作完成,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5. 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实践活动为学生的校园生活增添色彩,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提高生活质量。
三、实践活动的实施策略1. 选取合适的实践活动主题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以及教学目标,选取具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主题,确保活动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 设计多样化的活动形式结合实践活动主题,设计多样化的活动形式,如角色扮演、情景模拟、小组讨论、辩论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
3. 注重实践活动的趣味性将趣味性融入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活动的参与度。
4. 强化实践活动的实践性实践活动要注重实践性,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5.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6. 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师应关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四、实践活动的评价方法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度、表现以及与他人的合作情况,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过程性评价。
语文教学论文:小学语文教育实践性教学的创新与思考
语文教学论文:小学语文教育实践性教学的创新与思考在学科教学中,实践性教学某种程度上是指学科情境的生活化、社会化与具象化。
在整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较为突出,具有充分的教学空间参与教学实践,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转换思维。
而在新课程的标准要求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将知识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完成社会化实践活动。
同时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选择符合自己水平与能力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语文学科的实践能力与效率。
一、小学语文教育中实践性教学创新的重要意义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用实践性教学创新,可以有效地放大语文学科的内在特征。
语文学科具有生活化、语言性的特征,当学生掌握了语文学科的内容传达时,在交流、沟通的过程中可以将其作为一种工具,有效运用在现实实践中。
同时语文学科还具有一定的综合特征,语言文字是理解某一事物的重要基础,当学生很好地掌握语文学科的综合性特征后,对其他科目的学习会更加得心应手。
同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实践性教学创新,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语文实践性教学是一项较为综合化的教学活动,教师可以通过丰富实践性教学的形式进行实践性创新。
比如,开展作文竞赛、练字大赛、故事创造赛等不同形式的活动,引导学生完成教学实践,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水平,从而保证整体教学成效。
二、小学语文教育中开展实践性教学创新的科学途径(一)合理利用学生兴趣点,开展实践创新性教学活动在小学阶段的学科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兴趣特征出发进行有效的教学内容、环节设计,从而带给学生丰富的教学体验,将其作为教学活动展开与实践内容创设的有效基础。
合理兴趣点的激发是保证教学节奏与教学内容搭建的重要因素,语文基础知识点的有效掌握是学生理解其他事物的基础。
学好语文是学生掌握事物逻辑的重要工具。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利用学生的兴趣点进行教学内容的切入与激发,能保证实践活动的创新性开展,有效发挥学生的内在情绪价值,从而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认同感与理解度,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保证整体的教学成效。
《小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研究》课题开题、中期、结题报告
《小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研究》课题开题、中期、结题报告《小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一、课题研究背景《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是通过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细细品味这番话,不难发现当前的语文课程改革强调的是让学生通过语文实践活动,逐步领悟、掌握自主学习、积累、感悟、运用语文的能力,能够个性鲜明地学习语文。
审视我们目前的语文教学,一方面,教师常常就语言文字教语言文字,割裂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割裂了语文与实践的联系,让孩子死读书,读死书;另一方面,我们学生的学习往往是被动性的,依赖性的、输入性的,这样的阅读教学导致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与当今社会的人才素质存在一定的差距,不能满足日趋发展的需求。
二、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从理论方面弄清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对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积极意义,从实践方面探索行之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方式,使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能增强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主要途经。
”因此,我们要打破“学科中心”和“分科中心”的定势,倡导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三、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1、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基础教育必须关注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关怀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愿望。
在这种背景下,席卷全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风起云涌。
各国不断更新课程的综合性、恰当处理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的关系;强调以学习者的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软化学科界限,设计综合课程;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性学习转向积极探究与发现学习,强调利用信息技术等手段主动解决问题,加强中小学生的综合活动学习。
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性
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性初探摘要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小学语文课程的任务是让学生获取基本的语文素养。
所以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考虑到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与实践相结合,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学实践性《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
”由此可知,我们小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都离不开实践。
只有通过大量的语文实践,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最终完成语文课所担负的任务。
一、教学目标立足实践语文课程的总体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包括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审美能力、道德修养和文化内涵等诸多内容,要求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得到全面的提高。
小学阶段正是学生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基础的关键时期,教学中的实践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确定教学目标时要立足实践,全面的考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主体等因素。
二、教学内容源于实践1.课内不局限于教材。
教材的作品是前人的经验总结,可以让学生获得间接的生活体验。
但是这种体验是有限的,如果教学中只是教教材,就很难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
教师要以教材内容为基础,选择与之相关的内容来丰富学生的体验,做到教材内容与课外内容相结合。
比如:小学低年级的“归类识字”的内容学起来显得有些枯燥,这时候教师要适时采用演示实物、观看图片或视频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兴趣,从而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2.课外要大量阅读。
新时期需要建设开放的语文课程,学生在课内所学内容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
伟大的语文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材只是例子。
”课内内容是学生进行课外实践的敲门砖,学生要“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要通过大量的阅读汲取国内外优秀作品中的养分。
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课内的内容不同向学生推荐相关的课外阅读资料,鼓励学生在书海中进一步的实践。
比如;我国古典的诗词、寓言、蒙学教材和神话故事,能够让小学生了解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博大,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实践性作业设计的深度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实践性作业设计的深度研究摘要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实践性作业设计的理论与实践,通过对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学生学习特点的深入分析,设计出既符合新课程要求,又能有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实践性作业。
引言新课程背景下,教育改革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实践性作业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巩固课堂所学,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本文将从实践性作业的定义、设计原则、具体设计方法等方面进行深度研究。
实践性作业设计理论基础1. 实践性作业的定义实践性作业是指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外,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作业形式。
它强调学生的参与和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2. 实践性作业的设计原则(1) 贴近生活:实践性作业应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语文的魅力。
(2) 注重过程:实践性作业应强调过程的重要性,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思考、总结。
(3) 培养能力:实践性作业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沟通协作能力等。
(4) 弹性化:实践性作业应具有一定的弹性,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实践性作业设计方法1. 基于课程标准的作业设计教师应深入分析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标,确保实践性作业设计与课程标准相一致。
2. 结合学生学习特点的作业设计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学习风格等,设计出富有针对性的实践性作业。
3. 多样化的作业形式教师可采用调查报告、小组讨论、作文、手工制作等多种形式,丰富实践性作业的内容。
4. 注重作业反馈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作业反馈,指导学生改进作业,提高作业质量。
结论本文对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实践性作业设计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设计原则和方法。
希望通过这些研究成果,能够为小学语文实践性作业设计提供有益的参考,进一步推动我国小学语文教育改革。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实际编写过程中,请根据具体研究内容和需求进行调整。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研究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小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的重要环节,而核心素养作为21世纪教育的重要理念和目标,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将核心素养理念融入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成为教育工作者们亟待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注重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但过于注重应试技能的训练,忽略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
而核心素养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批判性思维、合作精神等综合素养,更符合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研究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贯彻核心素养理念,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对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的深入研究,可以为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撑和实践借鉴。
的明确界定,为本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如何有效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具体目的包括:一是了解小学语文教学在核心素养理论框架下的特点与要求,为实践提供理论指导;二是探讨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明确教学目标与内容;三是总结实施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的策略和方法,为教师提供实际操作指导;四是通过案例分析,验证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的有效性,为教学改进提供借鉴;五是提炼出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的启示,指导未来教学改革与研究方向。
通过本研究,旨在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未来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1.3 研究意义小学语文教学一直是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而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将核心素养理念融入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成为亟待研究的课题。
本研究意义在于探讨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具有以下几方面的重要意义:研究将有助于深入理解核心素养概念,促进小学语文教师对核心素养的认识和理解,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促进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研究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研究【摘要】本文从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研究的意义和背景入手,着重探讨了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涵与特点,分类,设计与实施,效果评价以及启示。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分析和讨论,揭示了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对学生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研究发现,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可以促进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发展,提高学习效果,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对于推动小学语文教育的创新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本文的研究成果能为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的改进和完善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持,推动语文教育的进步。
【关键词】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研究、内涵、特点、分类、设计、实施、效果评价、启示、重要性、展望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研究的意义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研究的意义在于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提高语文学习的效果。
通过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学生不仅可以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知识,还能培养创造力、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研究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对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助于推动语文教育的发展,培养具有综合素养的优秀学生。
1.2 研究背景目前对于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的研究还比较薄弱。
现有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实践性的探讨和总结。
有必要对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内涵、特点、分类、设计与实施以及效果评价等方面,为今后的教学实践提供指导和启示。
通过对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的研究,可以不断完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 正文2.1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涵与特点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指在语文教学中注重综合发展的学习方式,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还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小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言文字知识,更要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写作表达、思维创新等多方面的能力。
在长期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在教学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
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注意力容易分散。
因此,我们需要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例如,在讲解课文时,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故事讲述、多媒体展示等方式,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课文的内容。
记得在教授《小蝌蚪找妈妈》这一课时,我让学生们分别扮演小蝌蚪、鲤鱼妈妈、乌龟等角色,在课堂上进行情景再现。
孩子们热情高涨,不仅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还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识字与写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能单纯地让学生死记硬背,而要运用多种方法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
比如,通过字形演变的图片展示,让学生了解汉字的发展历程,从而加深对汉字的印象;利用儿歌、字谜等形式,增加识字的趣味性。
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从坐姿、握笔姿势到笔画顺序、间架结构,都要严格要求,规范指导。
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在引导学生阅读时,要注重培养他们的阅读技巧和阅读习惯。
首先,要让学生学会默读、精读、略读等不同的阅读方法,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择合适的阅读方式。
其次,要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籍,拓宽阅读视野。
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们可以开展阅读分享会、图书漂流等活动,让学生在交流中分享阅读的快乐。
此外,在阅读教学中,还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例如,在阅读一篇故事后,可以让学生思考故事中的道理,或者对故事进行改写、续写,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写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为了让学生不再害怕写作,我们要从生活入手,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积累写作素材。
体验性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小学语文课题研究方案
体验性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小学语文课题研究方案一、课题的提出1、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人类迈入了新的世纪。
新的世纪是一个人文价值逐步走向趋同的世纪,是一个对人确立尊严,尊重生命、尊重个性、个性自由、个体自律的世纪。
新的世纪对教育教学提出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实践精神、合作精神”等要求,提出了人的“独立性、自主性、发展性”的要求。
2、新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的呼唤。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体验”为核心,对教学提出了“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同学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议同学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满足不同同学的学习需要”等要求。
《义务教育全日制课程规范(实验稿)》也对教学反复提出了“体验”的要求。
这些要求的宗旨是呼唤转变全体同学的学习方式,呼唤在教育教学中实行体验性学习。
3、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目前,小学语文教学正努力改变同学的学习方式,改变目前课堂教学“重结论、轻过程,重传授、轻领悟,重知识、轻智慧”的现状,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的目标,促进同学积极学习、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目的。
4、小同学语文学习的特点。
小同学活泼好动,语文学习的资料形象生动。
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创设生动真实的情境,引导他们亲临实践,在亲历中生成“真切体验”,发生个性化见解,使课堂洋溢人文气息,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二、课题的界定(1)体验是亲身经历、联系自身的体味。
它具有亲历性、内发性和独特性,是通过同学自身实践来认识周围事物的过程。
它是优化语文教学的重要途径。
(2)体验性学习是重视学习主体的直接经验,强调让同学亲历语文实践活动,与文本“亲密接触”,发生“内在意义的交流”(即“对话”),从而获得真切的心理体验。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1、皮亚杰的"认知学习"理论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对外界的认识之最初的中介就是活动。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策略》课题开题报告 结题报告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策略》课题开题报告结题报告本文档包括:1.《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策略》课题开题报告2.《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策略》课题结题报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策略》开题报告一、课题研究的背景随着课改工作的不断推进,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不断转变。
自主、开放、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体现日益明显。
课堂教学更注重教学内容、过程、手段、评价等的开放,课堂变得开放了,逐渐显现出活力。
但是作为语文老师,我们日益感觉课堂教学的效率却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课堂的“活”呈现出的是表面的热闹,表面上看学生的活动量大了,活动形式多了,可收效却不明显。
多数学生的思维还只是游离于浅层次的思考上,对文本的理解不透彻,对所学的知识掌握不牢固,更重要的是不能去灵活运用。
学习效率依旧低下,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不到真正有效的提升。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高效性进行反思性研究,以继续深入推进小语课改工作。
为此,我们提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这一课题,我们将着眼于促进学生健康、长远的发展,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增长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分析和研究教师的教学行为为抓手,探究有效课堂教学模式,从而大面积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课题的概念界定“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论专家余文森教授作过很通俗的解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
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这都表示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进步,这样的课堂教学就是有效的。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在40分钟内教师优化教学过程,创造性地整合、使用教材,促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小学语文实践活动的研究》 (2)
《小学语文实践活动的研究》结题报告——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实验小学课题组——一、课题的提出(一)语文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如果给小学生提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语文?大概绝大部分孩子都会异口同声地回答:语文课就是语文,语文教材就是语文。
这一点也不奇怪,因为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这一途径来进行的,学生所面对的是教师和教材,所活动的范围是教室。
语文教学的封闭性导致它的“高耗低能”,培养出来的人才远远达不到社会所需。
再者,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不浓厚的,他们大多是能意识到语文的重要性,是为了语文的成绩、语文的重要性而努力地学习语文的。
从他们的心底里说,他们是不大喜欢语文,不大喜欢语文课的,总觉得学习语文是累的,试想,要努力地去做一件自己不大感兴趣的事是多么的辛苦!是啊,“学海无涯苦作舟。
”那么,如能“学海无涯乐作舟。
”不是更好吗?所以,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如何解决语文教育中长期存在的效率低下的问题,如何让语文学习真正融入学生的童年生活,成为其生命成长过程中的一部分。
这是每一个语文老师面临的一个严肃的问题。
(二)课标对语文的定位《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因此,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课题负责人:张燕执笔:张燕副组长:王文斌成员:林素仙陈慧敏吴朝霞课标的这段话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即语文教育究竟应该通过哪些途径达到教育的目的。
对照课程标准精神可以看出,我们的语文教学形成这严重偏差的主要原因是对语文这门课程缺乏正确的认识,即没有认识到“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三)对语文实践的认识首先,从语文的性质来看,它具有很强的工具性。
在我们的社会中,在我们的生活中,人人无时无刻不在用语文。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践研究中期报告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践研究中期报告2、教师的教学方法得到了改进,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3、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升,不仅在语文学科中表现优异,也在其他学科中表现突出。
二)课题研究成果得到了广泛应用,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
在学校内部,已经成为推动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外部,已经得到了其他学校和教育机构的关注和借鉴。
存在问题:一)课题研究过程中,有些教师参与度不高,需要进一步加强动员和引导;二)部分教师对于综合性研究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加强培训和指导;三)部分学生在综合性研究中存在困难,需要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
下一步计划:一)继续推进课题研究工作,深化研究成果的应用和推广;二)加强教师培训和指导,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三)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和综合能力;四)加强与其他学校和教育机构的交流和合作,共同推进小学语文综合性研究的发展。
可预期成果:一)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研究能力和综合素质;二)推动小学语文综合性研究的改革和发展;三)形成具有特色和科学性的小学语文综合性研究方案;四)为其他学校和教育机构提供借鉴和参考。
首先,我们的研究还停留在实践层面,缺乏深入的理论探讨和研究。
其次,我们还没有找到一个更好的方法来解决不同水平学生在语文综合性研究中的提升问题。
此外,我们也需要更多的专家指导和帮助,以便更好地推动课题研究的发展。
在本课题中,我们的创新点主要在于对综合性课程和语文综合性研究的研究与实践。
虽然这种研究方式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支持,但我们仍需要更深入地探索其本质规律和特点,并推动其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更广泛应用。
最后,虽然我们在课题研究中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我们仍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研究方法,以便更好地推动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
人人都可以参与课题研究,教师们被鼓励写下课后反思、教学日记和教学案例,以全方位的方式展开课题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性反思(3篇)
第1篇一、引言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反思,力求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进行反思。
二、教学目标与内容1. 教学目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明确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
2.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应丰富多样,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教学。
三、教学方法1. 课堂导入:课堂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环节。
教师可以通过图片、故事、游戏等方式导入新课,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2. 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方法。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 互动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
4. 个性化教学: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应采取个性化教学策略,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发展。
四、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教学评价应多样化,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考试成绩等。
教师应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进步和成长。
2. 评价内容:评价内容应全面,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评价反馈:评价反馈应及时、具体、有针对性。
教师应鼓励学生正确对待评价,引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五、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对某些知识点讲解不够清晰,导致部分学生理解困难。
今后,我将加强对知识点的梳理,提高教学效果。
2. 学生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某些教学内容兴趣不高。
今后,我将尝试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课堂管理:在课堂管理方面,我发现自己对学生的关注度不够,导致部分学生纪律松散。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实践(3篇)
第1篇一、引言语文教学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未来发展。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与实践日益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实践进行探讨。
二、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实践的主要内容1. 课堂教学策略研究课堂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环节。
在课堂教学策略研究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游戏、情境创设、多媒体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优化教学设计。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教学环节,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3)关注个体差异。
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语文学习中得到充分发展。
(4)提高教学效率。
通过优化教学过程,减少无效劳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 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在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等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
(2)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加强语文课程资源的整合,提高教学效果。
3. 语文评价方式改革研究语文评价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语文评价方式改革研究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2)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长。
(3)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4. 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
在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2)鼓励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提升教学水平。
(3)搭建教师交流平台,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与成长。
三、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实践的案例分析1. 案例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某教师在教授《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通过播放动画、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基于部编版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性教学的实践研究》实施计划
《基于部编版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性教学的实践研究》实施计划(202202-2022.06)一、本学期课题研究目标1.通过课堂教学,探究单元整体性教学策略的可行性。
2.通过教学实践,积累经验,撰写论文或教学案例。
二、具体研究内容1.关注每一单元的内部联系小学语文教师往往会忽略每个单元课文之间的内部联系,而学生自身当然更不会关注这些联系,这就容易造成小学生对知识的学习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
部编版的小学语文教材对每个单元都进行了更科学、合理地重新排版,从而更重视每个单元每篇课文当中相关性,这就要求每位小学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当中要从每个单元的整体角度着手,合理地利用每个单元课文的内部联系,从而对小学生进行更系统、更有效、更高质的语文教学。
2.中低段单元整体性教学的实践。
从落实“以人为本”的生命化教育理念的角度,进行单元整体性的教学设计。
以三年级上册为例,设计"精彩生活"为文化单元整组主题,依旧进行教材资源内容的单元整组教学设计,通过《我们的民族小学》《爬天都峰》《金色的草地》《愧乡的孩子》四篇文章,让学生懂得小学生学校学习的快乐、各族之间的友爱与团结、如何思考自己的人生感悟、树立起勤劳的品质等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研究措施1.课题组长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理论学习,明确课题实施阶段完成的具体工作。
2.定期召开课题组会议,针对工作安排查缺补漏,及时交流实践单元整体性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与困惑。
3.课题组围绕研究的重点,结合教师学段,设计一节课,供其他成员研讨。
四、具体工作安排二月份1.制定本学期课题研究实施计划。
2.分配各成员在本学期要完成的任务。
三月份1.各成员从单元整体性的角度进行教案的设计。
2.各成员交流教学设计,选出较优秀的两份。
四月份1.一位组员进行课堂教学的展示,其他组员从课题研究的角度,对课堂进行评议,提出改进意见。
五月份1.一位组员进行课堂教学的展示,其他组员从课题研究的角度,对课堂进行评议,提出改进意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性研究
湖北省枣阳市鹿头镇方百堰高小逯林林
[摘要]:小学语文新课标,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
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
传统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单方面传输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师的教与授,学生的听与学。
新课改提倡多媒体教学,网络化学习,远程教育等教育教学方法的出现,给传统教学模式带来了挑战。
网络教学依靠的是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教学,它信息容量大,生动形象,是个巨大的资源库,使能上网的学生自由选择内容和方法,实现资源共享。
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现代远程课堂授教的形式。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课改学生为中心
1、传统课堂教学与现在的课堂教学的不同
(1)新课改是对传统化课堂学习的有益补允。
新课改中的网络化学习具有双向互动性,传统课堂教学,即“教师+粉笔+黑板”的教学,教师讲,学生听,师生双向交流性差;学生有问题,教师答疑解惑就必须把所有的学生集中起来,约定时间、地点进行,这种方式,无论对“教”或是对“学”都有很多的不便。
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学生可任意在各个区漫游,学生自主学习在一节课时中占了90%的时间,学习过程的意义建构绝大部分是由学生自主完成的。
两者的最大区别在于教师的位置,网络环境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广播者,教师除了主要起到教学资源的组织,还在教学当中起到辅导个别、督促个别、察看全体学习过程。
通过建立学科网站的反馈栏目,学生可以不分时间、地点、问题的多少,随时提出问题,放在BBS留言板上,教师对相关的问题就可以及时给予解答,还可出一些典型的问题作为案例,放在网站上,方便了学生查阅。
同时,各学科还可以定期举办教师网上实时解答问题,促进教师交流,活跃校园学习氛围和文化生活。
(2)网络化学习的便捷性强。
传统课堂教学,学生需要记大量的笔记,容易造成注意力分散,跟不上教师的节奏,造成笔记记不全、理解有困难的结果。
开展网络化学习,学生可以随时查阅或下载教师的讲义、教学录像、课件、课后习题、
复习的要点、复习的题目等内容,解决了学习中的困难。
(3)网络化学习的高效性。
传统的课堂教学,为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定期进行测验或期末考试;量化的、标准化的试题由学校印刷,非常不方便,还存在经费和纸张浪费的问题。
开展网络化学习后,教师可以把本门课程的单元测试题、综合复习题、历年考试题等放在网站上,学生可以随时进行自我测验,这就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效率。
(4)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
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互相讨论交流,合作学习,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上网搜索资料,提高兴趣与自主性,发挥学生的潜能,创建“开放式、探讨式、自主式”的课堂,培养应用型的人才,创新型人才。
随着多媒体这一先进的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广泛应用,网络教学也越来越显出其潜在的活力。
只要合理运用网络所提供的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网络化学习必将发挥更好的效益。
课堂教学正在现代化的科技条件下走向一片新的天地。
1、开课“创设情景”。
情景创设利用“多媒体”,教师以适当的方式导入,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环境。
可以为学生提供形象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出的问题又为学生提供了导向作用,使学生一步步进入情景,深入学习。
学生还可以自己提问,自己解决问题,又能利用多媒体技术的超文本或超媒体功能有效地突破重点与难点问题,从而为学生自学起到导航、导疑、导思的作用。
2、课堂合作。
合作学习是网络教学的重要教学模式之一,当遇到难题或瓶颈时,课程资源发挥了作用,帮助学生自学。
教师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对各小组探究问题的角度提出不同的要求,或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级别的要求。
学生根据学习内容,或直接进入相关网页,或调用网上资源,根据原有知识和经验,尝试
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
通过协同、竞争、角色扮演等基本的协作形式,使师生、学生之间的信息联系能够在多层面、多方位、多形式上展开,让学生通过友好的界面,获取教学内容,并能够发表自己的见解,交换意见,有助于更加广泛、深入地掌握所学的知识,提高分析、综合、评价和复杂应用等认知能力,并增进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3、组织交流、讨论。
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教学采用启发式,注重对问题的讨论和解答。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所有学生发表的建议、评论和学习所得都可以得到表达和交流,任何一个发表的内容其他学生都可以同时看到,使每一个学生都真正成为实实在在的参与者,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的讨论方向,对问题进行概括、总结。
网络环境下讨论式教学模式的特点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交流,教学采取启发式,注重对问题的讨论。
在教学过程中,利用BBS一般要学生学习,登录到服务器上,或者利用浏览器游览基于WEB的BBS系统,登录进入相关的问题栏目。
在这些栏目中有大量的问题,学生可以游览别人关于问题的解答或发表自己的观点。
相当于聊天室的功能作用,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交流。
在利用BBS或e-mail方式进行讨论式教学时,教师需要不断注意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解答,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解答给以必要的指导和管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回答问题,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4、反馈成果时,网络教学发挥作业。
学生建立自己的日志或学习笔记。
师生,生生利用电子邮件互传信息,家长与学校互传信息。
5、拓展延伸。
教师在新课结束时,有意识地留一些需要思考并带有操作性质的问题,让学生上网查找资料继续学习。
学习完成后,教师可以出专刊或专栏的形式进行总结。
这样就将课内与课外的知识结合起来,使知识向能力延伸、阅读向社会延伸、课内向课外延伸、学校向社会延伸。
计算机互联网具有信息丰富、互动性强等特点,学生可以在网上查询到大量自己感兴趣的课外知识,开阔视野,丰富知识。
通过网络,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兴趣、爱好等,
接受名牌学校的同步教学,随时向名师咨询并得到教师指导。
计算机网络不仅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也将大大提高学生收集、处理、传输和应用各种信息的能力。
总之,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是将网络技术作为构成新型学习生态环境的有机因素。
只有善于将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相互结合、互相渗透、互相补充和完善,让网络为教学服务,才能大大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才有利于学生学科素质的发展,才会真正使课堂教学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