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改革开放的重心转移

合集下载

改革开放历程相关例题和知识点总结

改革开放历程相关例题和知识点总结

改革开放历程相关例题和知识点总结改革开放是中国现代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重大变革,它不仅改变了中国的经济面貌,也对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以下是关于改革开放历程的一些例题和知识点的总结。

一、改革开放的背景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经历了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相对较低。

同时,国际形势的变化也促使中国寻求新的发展道路。

例题:请分析改革开放前中国经济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知识点:1、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限制了市场的作用和企业的自主性。

2、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缺乏创新和竞争机制。

3、对外经济交流有限,封闭的经济环境阻碍了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引进。

二、改革开放的起点和标志性事件1978 年12 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决策,成为改革开放的起点。

例题: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是什么?知识点:1、主要内容: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2、历史意义: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三、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到城市,逐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例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如何改变农村经济面貌的?知识点:农民获得了生产自主权,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实际安排生产。

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促进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创造了条件。

2、城市改革国有企业改革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例题:国有企业改革经历了哪些主要阶段?知识点:扩大企业自主权阶段,增强企业的活力。

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和租赁经营责任制。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行股份制改革。

四、对外开放设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例题:经济特区在对外开放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知识点: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和试验田,引进外资、技术和管理经验。

2018广东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改革开放四十年-盘点历史上党的三次工作重心转移

2018广东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改革开放四十年-盘点历史上党的三次工作重心转移

2018广东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改革开放四十年-盘点历史上党的三次工作重心转移众所周知,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作为今年的热门时政,在各地已经举行过的考试中,已经屡次出现。

对于这个时政热点,在考查方式上,即有考察跟改革开放相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知识,也有借此去考察一些与改革开放相关的历史事件。

改革开放的决定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做出的。

同时这次大会也是一次党的工作重心转移的大会。

回顾历史,还有另外两次党的工作重心转移的大会,今天就为大家一起盘点!一、从城市到农村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之后,为了总结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纠正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党在新时期的斗争方针和任务。

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了中央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

八七会议是我党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在中国革命的紧急关头,坚决地纠正和结束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并决定发动农民举行秋收起义。

这位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奠定了基础。

二、农村转移到城市1949年3月,在解放战争即将胜利,中国革命全面胜利已成定局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在河北西柏坡召开了七届三中全会。

由于敌强我弱的形势,从1927年大革命失败到1949年初,党的工作重心一直在农村,发动农村群众实行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根据地。

在此次会议上指出,三大战役结束以后,敌我力量发生根本性变化,党的工作重心应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同时会议指出,在革命胜利以后,总的任务是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七届二中全会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的第二次转移,解决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重大问题。

三、从阶级斗争到经济建设在“十年文革”结束两年后的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十年动乱结束后,思想理论界展开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全会的召开和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准备了条件。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

2012届高中历史一轮复习精品学案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课标要求:考试要求:考点梳理:一、工作重点的转移——十一届三中全会1. 基本内容(1)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2)政治路线: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

2. 历史意义(1)伟大转折:开始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

(2)标志:①标志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的正式开辟。

②标志着正式拉开改革开放序幕。

③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

④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转折。

二、改革开放1. 改革:从农村到城市A.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①前提:坚持土地等生产资料公有制。

②特点:包产到户。

③过程:小岗村自发包产到户——安徽、四川试行——全国推广。

④意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2)废除人民公社(第一个:四川广汉)(3)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

B.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时间: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2)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3)内容①管理体制: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②所有制:由单一的公有制向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转变。

③分配体制: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制度。

(4)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

(5)方向:建立以股份制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

2.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对外开放首先是从设立经济特区开始的,到20世纪90年代,中国初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影响: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三、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1. 历史性的跨越背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风云变幻,改革开放进入一个关键时期。

高考历史改革开放知识点全掌握

高考历史改革开放知识点全掌握

高考历史改革开放知识点全掌握改革开放是中国现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对于高考历史来说,这是一个重要的考点。

下面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改革开放的相关知识点。

一、改革开放的背景1、国内背景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经历了不少挫折。

“文化大革命”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

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迫切需要进行改革和调整。

2、国际背景20 世纪 70 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

同时,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为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二、改革开放的进程1、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 年 12 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这次会议实现了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2、农村改革改革开放首先从农村开始。

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率先实行“大包干”,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随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广开来。

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农村改革取得成功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提上日程。

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等。

在所有制方面,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4、对外开放1980 年,我国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四个经济特区,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1984 年,开放 14 个沿海港口城市。

1985 年,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1990 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992 年,邓小平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中国共产党的四次工作重心转移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共产党的四次工作重心转移及其现实意义

正象歌曲唱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中国历史发展证明: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现在正带领中国人民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上。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回顾总结中国共产党九十年的历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历史上,中国共产党进行了四次工作重心的转移。

这四次工作重心的转移都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前两次发生在民主革命时期,后两次发生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第一次工作重心转移是1927年由城市转入农村。

受俄国十月革命和共产国际的影响,从1921年中共成立到1927年底,我党的工作重心在城市。

中共“一大”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中共成立之初,领导了1922年1月到1923年2月的第一次工人运动****。

到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发动了南昌、秋收、广州等武装起义,攻占敌人力量占优势的广州、长沙等大城市的企图连连受挫,说明“城市中心”的道路不符合我国的国情,是行不通的。

1927年湘赣边秋收起义在攻打长沙失利后,毛泽东在文家市做出重大决策,率领队伍走上了井冈山,在1928年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毛泽东及时总结了井冈山斗争的经验,提出了中国革命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道路,这说明我党的工作重心开始从城市转移到农村。

此后,虽然由于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导致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但在抗日战争中,我党仍把工作重心放在农村,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促进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发展。

1945年中共七大会议上,把毛泽东思想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选举产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委员会。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优秀典型,指导中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它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第二次工作重心转移是1949年由农村转移到城市。

高中历史近代史必备知识点:中共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

高中历史近代史必备知识点:中共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

▁▂▃▄▅▆▇█▉▊▋▌精诚凝聚 =^_^= 成就梦想▁▂▃▄▅▆▇█▉▊▋▌中共三次工作重心转移1、史实:在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和建设史上,共产党根据革命和建设的实际情况作出了三次工作重心转移的决定。

(1)由城市转向农村: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敌我力量的悬殊,三次武装起义使我党逐渐认识到夺取城市不符合中国当时的实际情况,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因此,只有开展土地革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才是革命取得胜利的基础和保证。

文家市会议决定进军井冈山,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从此,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开始了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相结合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之路。

(2)由农村转向城市:1949年,在解放战争即将胜利、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已成定局的情况下,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提出:从现在起,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了城市,提出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方针,开始了城市领导农村的革命时期。

(3)由阶级斗争转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文革”十年动乱给党和人民造成极大损失。

1978年底,中共中央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认识(1)中共第一次工作重心的转移,是毛泽东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体现了理论联系实践的原理。

(2)中国革命最后的胜利,证明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这一革命方针的正确性。

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的原理。

(3)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体现了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抓主要矛盾的道理。

(4)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办好中国的事情,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5)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务必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高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目标。

改革开放的意义

改革开放的意义

改革开放的意义【摘要】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改革开放,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上来。

改革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实施对外开放。

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基本点之一,是我国走向富强的必经之路,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有着巨大影响。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

改革开放是我国成功实现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

【关键字】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成就历史转折20世纪70年代,国内由于“文化大革命”而政局一片混乱,经济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而新科技革命推动者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

在这个背景下,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了。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科学分国内国际发展的大势,准确把握时代主题和人民愿望的基础上,作出吧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率领人民踏上了新时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历史征程。

改革开放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根本方针。

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即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包括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现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

开放,主要指对外开放,在广泛意义上还包括对内开放。

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基本点之一,是我国走向富强的必经之路。

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着巨大影响。

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基本点之一,是我国走向富强的必经之路。

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着巨大影响。

改革开放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根本方针。

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即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包括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现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

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修改)

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修改)

改革鼓点先敲响,
三年跨了三大步,
1981年产粮 6.70亿公斤
1982年产粮 7.15亿公斤
如今飞出金凤凰。
②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对外开放政策是中国的希望, 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邓小平· 1978年12月
2、过程
1978年冬,小岗村18位农民冒险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 按下鲜红手印,实施了“大包干”。这一“按”竟成 了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份宣言,它改变了中国农村发 展史,掀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抉择 ——18个红手印 过程一:安徽(小岗村)、四川(广汉)秘 密尝试,包产到户; 的生死文书: ……如村干 部坐牢杀头,其他农户 保证把他们的小孩养到
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设立: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2、意义:特区成为“窗口”和“试验田”
材料: 1979年4月,邓小平同志与当时的广东省委书 经济特区 记习仲勋同志谈话。他说:“……在你们广东划出一块 地方来,也搞特区。过去陕甘宁边区就是特区。中央没 有钱,你们自己搞,要杀出一条血路来 .” “特”指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如吸引外资、 ——邓小平的谈话 减免税收等)和经济管理制度。
(一)第一阶段:经济特区(开始)
(二)第二阶段:14沿海港口城市(扩大)
1、设立:1984年,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 烟台等14个城市
(三)第三阶段:沿海经济开放区(进一步扩大)
1、1985年,开辟四个沿海经济开放区和 一个经济特区 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
闽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
经济特区:海南
难点释疑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切含义是( ) A.农民拥有自己的土地和农具,自主经营 B.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农民分散自主经营 C.农民个体经营和乡村联合经营相结合 D.在乡镇企业中建立严格的责任制

改革开放后,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和初步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改革开放后,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和初步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改革开放后,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和初步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如何建立一、应该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当时的提法是对内搞活,对外开放。

二、1992年10月12日,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根本上解除了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的思想束缚。

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中国拉开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序幕。

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正确领导下,经过10年的艰苦努力,到2001年,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我国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加大除旧布新力度的十年,改革在不少领域取得重要突破,推动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基本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所有制结构日趋多元化,国民经济的微观活力增强。

公司制改造推动了国有企业制度创新和机制转换。

国有经济实行战略性调整,虽然在GDP中的比重下降,但是效益提高。

1989~2001年,国有企业户数由10.23万户减少到4.68万户,但实现利润从743亿元增加到2388.56亿元。

各种新型的混合所有制经济迅速壮大,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个体、私营等非公有经济蓬勃发展,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1990年的10%左右上升到目前的1/3以上。

多元化的所有制结构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日益显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2.市场体系基本形成,生产要素市场初具规模。

农产品指令性计划全部取消,目前农产品批发市场年交易额1.3万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一半。

工业品指令性计划仅限于5种,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价格由市场竞争决定,企业普遍实现自主生产经营。

资本市场发展迅速,证券市价总值超过4.5万亿元,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市场和外汇市场相继建立。

劳动力市场的发展促进了劳动者自主择业,技术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交易量不断扩大。

改革开放40周年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具体措施

改革开放40周年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具体措施

第 03 章
03 “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具体措施
1
设立深圳,厦门,浦东等经济特区,并相继开放沿海和内地城市
具体 措施
2
积极引进外资,实行外资形式和组织多样化
3
4 5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建立现代公司企业制度
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外开放的力度更大
03
实现三个伟大转折
三 伟 转
个 大 折
第一个伟大转折就是
70
80
90
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6 2007 2008 2009
将改革进行到底
友情提示
请勿在室内吸烟
上课时间请勿:
--请将您手机改为“震动” 避免在课室里使用手机 --交谈其他事宜 --随意进出教室
上课时间欢迎:
--提问题和积极回答问题 --随时指出授课内容的不当之处
春 天 的 故 事
1979年 那是一个春天 有一位老人在南海画了一个圈
蒋 开 儒, 叶 旭 全
02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开放历程
1993年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993年进行财税体制改革 1994年外贸体制综合配套改革 1992 医疗、住房市场化改革施行 1995年提出“两个根本性转变”目标 1996年 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1997年 “十五大”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1999年明确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人们的思想也变得活跃了,创新力强了,人也聪明起来了,文明起来了。

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变与发展重心的转移

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变与发展重心的转移

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变与发展重心的转移近几十年来,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经历了相当大的演变,以适应国内外环境的变化。

发展重心也从一开始的重点发展制造业逐渐转移到了以创新和服务业为主导的高质量发展上。

本文将从计划经济时代到现代市场经济时代,探讨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变以及发展重心的转移。

一、计划经济时代的经济发展战略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国实行的是以重工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战略。

政府通过五年计划制定了经济增长的目标,并通过资源配置和国家投资来推动经济的发展。

这一阶段的发展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重化工业和农业现代化上。

这种发展战略引导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但也带来了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等问题。

二、改革开放以及对市场经济的探索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开始逐步探索市场经济模式,经济发展战略也发生了较大转变。

政府鼓励引进外资,开展对外贸易,推动企业的市场化改革。

此时,中国经济发展的重点转移到了制造业的发展上,尤其是加工制造业。

这一阶段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使中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的重要基地,但也面临着环境污染和产能过剩等问题。

三、转型升级阶段与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变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变化,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转型升级阶段。

政府逐渐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将发展重心从传统制造业转移到了技术创新和服务业领域。

政府提出了“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开放合作”等新的发展理念,并在政策层面给予了大力支持。

在此背景下,中国开始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鼓励企业进行自主研发,并加强了知识产权保护。

四、发展重心的转移:高质量发展与现代化建设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心逐渐转移到了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上。

政府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重大战略,以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此外,中国还加强了对服务业的支持,鼓励其快速发展,并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还加强了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

总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变与发展重心的转移是为了适应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中共工作重心的四次转移

中共工作重心的四次转移

中共工作重心的四次转移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到现在,我党的工作重心曾发生过四次大的转移,它们分别是指从城市到农村;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建设到阶级斗争;从阶级斗争到经济建设。

第一次,从城市到农村:受俄国十月革命和共产国际的影响,从1921年中共成立到1927年底,我党的工作重心在城市。

中共“一大”确立党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中共成立之初,领导了1922年1月到1923年2月的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

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发动了南昌、秋收、广州等武装起义,攻占敌人力量占优势的广州、长沙等大城市的意图连连受挫,说明“城市中心”的道路不符合我国的国情,是行不通的。

毛泽东率领队伍走上了井冈山,在1928年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毛泽东及时总结了井冈山斗争的经验,提出了中国革命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这说明我党的工作重心开始从城市到农村。

此后,虽然由于王明的“左”倾错误,导致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但在抗日战争中,我党仍把工作重心放在农村,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有利地推动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发展。

第二次,从农村到城市:1949年初,随着三大战役的胜利,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中共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占领了北方许多大中城市,民主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城市的建设和管理问题日趋显得重要。

这样,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指出:从现在起,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这次工作重心的转移,为民主革命的最后胜利和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三次,从经济建设到阶级斗争:建国初期,随着祖国大陆的基本解放和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三大运动的胜利,新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更加巩固。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采取多种措施振兴经济,到1952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1953年,我国开始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的初步基础,并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改造。

中国改革开放的回顾

中国改革开放的回顾

中国改革开放的回顾、反思与前瞻(提纲)南岭一、中国改革开放的回顾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但那时候,中国经济体制还是传统的计划体制,在传统体制下搞经济改革,必然是“洋跃进”。

这个体制的特征,是指令性计划(国家或集体)——行政手段——执行者(企业或生产经营单位,在传统体制下,没有一般意义上的企业)。

这一体制能够动员资源、集中资源实现重点目标。

但其主要弊端是低效率。

因为1、在这个体制下,经济主体的行为与经济利益脱节,调动不了人的积极性、创造性、能动性。

2、在这个体制下,经济之间的联系被行政手段分割,经济规律被指令性计划破坏,行政手段控制经济活动。

3、宏观指令者只关照到物资供求的平衡,无法关照价值的平衡、潜在供求的平衡、资源配臵的平衡。

4、这个体制是内循环的,与国际市场联系弱。

这个体制的效率,可以通过1978年的主要经济指标反映出来。

要把工作中心转到经济建设上来,历史要求走出一条新路。

这条新路是逼出来的,试出来的,甚至有人说是“骗”出来的。

纵观20多年的改革开放,起步于农村,扩展到城市,从大的方面考察,主要脉络是:×农村:包产到户——联产承包责任制——新组织因素×城市:国企扩大自主权——承包制——股份制(现代企业制度)——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非公有制经济因素不断增加×价格:放开部分消费品价格——价格双轨制(生产资料价格、消费品价格)——价格主要由市场决定及部分价格政府管制×市场: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机制:市场拾遗补缺——计划为主、市场为辅——计划和市场并存——市场配臵资源的范围日益扩大×开放: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全方位开放——加入WTO×理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历经20多年的改革开放发展,中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高考历史 热点专题 中共三次工作重心转移与治国观念的变迁[ 高考]

高考历史 热点专题 中共三次工作重心转移与治国观念的变迁[ 高考]

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山坡中学高考历史热点专题:中共三次工作重心转移与治国观念的变迁【背景分析】2012年中共十八大成功地实现了党的领导的新老交替,并明确提出建立“五位一体”社会,实现人均国民收入翻两番的目标。

新世纪的号角早已吹响,中国共产党在其发展的历程中,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从建立政党到实现从城市到农村、从农村到城市、从阶级斗争到经济建设等三次工作重心转移;从在野党到执政党;对民族、国家、发展等认识不断发展变化,对国内政局、国际形势的影响;治国观念的变化,及对内对外的影响。

【考点梳理】近代中国1.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2.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3.思想解放的潮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现代中国l.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l)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3)“文化大革命”(4)改革开放以来的民主与法制建设(5)“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2)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3.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l)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3)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4.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1)毛泽东思想(2)邓小平理论(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5.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l)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3)教育事业的发展【背景知识】【重点解析】一、中共新民主主义时期从幼稚走向成熟。

(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历程:1.从中国国情认识到制定民主革命纲领的重要性(1)中共一大提出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

改革开放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与启示

改革开放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与启示

改革开放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与启示改革开放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从1978年开始,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政策,将中国从封闭和贫困的国家变成了世界经济强国。

在近40年的时间里,中国经济体系发生了彻底的变革,这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改革开放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和启示。

一、中国历史的重心转移改革开放使中国的重心发生了转移。

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一直处于封闭状态,参与国际事务非常有限。

改革开放改变了这一状态,中国开始向世界开放,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这一转变让中国的发展和现代化更加符合国际标准和世界趋势。

中国从一个闭塞的国家变成了外向型的国家,开始在国际舞台上扮演更积极的角色。

二、改革开放对经济的影响改革开放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巨大的。

改革开放的第一个阶段,中国实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政策,包括取消公社、大规模开放经济、鼓励外商投资等。

这些政策导致了外汇收入的增加、贸易逐渐活络、出口和外商投资的增加等,从而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增长。

改革开放的第二个阶段,中国实行了对市场经济和私有企业的扶持政策,同样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至今四十年已过,经济增长成为了中国最强劲的推动力之一,并使中国成为一个经济实力强大的国家。

三、改革开放对社会的影响改革开放不仅对中国的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还对中国的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经济体系从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经济体系的转变也引起了社会结构和观念的变化。

中国的社会结构由原先的超级国有化变为更多样化且选择自由的状态,社会上普及了民主思想,劳动力市场变得更加灵活和开放,人们对教育、就业和个人自由有了更多的选择。

通过教育、信息传递、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加速了人们对于“自我方向”的获取和深度反思,中国社会正在慢慢成为一个开放、包容、自由的社会。

四、改革开放对文化的启示文化始终是人类发展和进步的灵魂,改革开放同样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影响。

改革开放期间,木琴、三弦、顶板等各种国乐乐器开始有了“复兴之旅”,改革也为文化产业的兴起提供了一个环境。

改革开放40周年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具体措施39页PPT

改革开放40周年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具体措施39页PPT

谢谢你的阅读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改革开放40周年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 济建设上来的具体措施
16、人民应该为法律而战斗,就像为 了城墙 而战斗 一样。 ——赫 拉克利 特 17、人类对于不公正的行为加以指责 ,并非 因为他 们愿意 做出这 种行为 ,而是 惟恐自 己会成 为这种 行为的 牺牲者 。—— 柏拉图 18、制定法律法令,就是为了不让强 者做什 么事都 横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霸 道。— —奥维 德 19、法律是社会的习惯和思想的结晶 。—— 托·伍·威尔逊 20、人们嘴上挂着的法律,其真实含 义是财 富。— —爱献 生

改革开放理论

改革开放理论

改革开放理论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做出了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策略。

这是在中国处于历史转折关头作出的战略抉择,有深刻的国内和国际背景。

从国内情况看,“文化大革命”给党和人民以及社会主义事业带来严重灾难,社会主义民主法治遭到严重破坏,政治局面处于混乱状态,经济停滞不前甚至濒临崩溃边缘,人民饱受物资短缺之苦、生活长期得不到应有的改善。

乱久思治,穷则思变。

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彻底扭转当时的混乱局势,成为人心所向。

从国际环境看,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

(一些具体数字,桑老师删掉)要赶上时代,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在与资本主义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改革是唯一的出路。

正如邓小平所说“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与此同时,20世纪70年代以后,国际形势和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要和平、求发展逐步成为世界潮流,世界大战短期内打不起来,中国争取一个长期和平发展环境是可能的,这为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提供了重要的外部条件。

(内部外部条件都已经具备)党在科学分析国内国际发展大势,准确把握时代主题和人民愿望的基础上,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拨乱反正,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

从那时起,改革开放成为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

30多年来,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

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改革的进程势不可挡地展开了;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

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改革开放史学习材料

改革开放史学习材料

改革开放史学习材料改革开放是中国现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

它不仅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也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改革开放的背景可以追溯到上世纪 70 年代末。

当时,中国的经济发展面临着诸多困境,人民生活水平普遍较低,生产力发展缓慢。

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逐渐显现,制约了经济的活力和社会的进步。

在这样的背景下,1978 年12 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这次会议实现了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全会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从农村改革开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决了广大农民的温饱问题,并为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促进了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

在城市,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对外开放的步伐逐步加快,设立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区,吸引了大量外资和先进技术,推动了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

中国逐渐融入全球经济体系,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九年义务教育普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不断提高,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

科技领域不断创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如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超级计算机等,提升了国家的综合实力。

文化领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文艺作品丰富多彩,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体育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在国际体育赛事中屡创佳绩,彰显了中国的活力和实力。

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制度不断健全,为人民的生活提供了更有力的保障。

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数以亿计的贫困人口脱贫,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改革开放后,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和初步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如何建立
应该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当时的提法是对内搞活,对外开放。

二、1992年10月12日,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根本上解除了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的思想束缚。

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中国拉开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序幕。

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正确领导下,经过10年的艰苦努力,到2001年,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我国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加大除旧布新力度的十年,改革在不少领域取得重要突破,推动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基本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所有制结构日趋多元化,国民经济的微观活力增强。

公司制改造推动了国有企业制度创新和机制转换。

国有经济实行战略性调整,虽然在GDP 中的比重下降,但是效益提高。

1989~2001年,国有企业户数由10.23万户减少到4.68万户,但实现利润从743亿元增加到2388.56亿元。

各种新型的混合所有制经济迅速壮大,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个体、私营等非公有经济蓬勃发展,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
1990年的10%左右上升到目前的1/3以上。

多元化的所有制结构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日益显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2.市场体系基本形成,生产要素市场初具规模。

农产品指令性计划全部取消,目前农产品批发市场年交易额1.3万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一半。

工业品指令性计划仅限于5种,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价格由市场竞争决定,企业普遍实现自主生产经营。

资本市场发展迅速,证券市价总值超过4.5万亿元,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市场和外汇市场相继建立。

劳动力市场的发展促进了劳动者自主择业,技术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交易量不断扩大。

市场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和电子商务等现代化的流通方式正在兴起。

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逐渐打破,整顿市场秩序取得积极成效。

3.积极探索新型宏观调节体系,间接调节方式开始发挥主要作用。

按照现代市场经济规律,中央银行宏观调节职能得到加强,金融分业监管体制逐步完善。

公共财政框架初步建立,分税制改革进一步深化。

宏观调节由主要依靠计划指令和信贷规模控制等直接手段,转向综合运用发展规划、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间接手段。

宏观调节重点由干预微观经济转向调节市场供求总量变动,由追求速度、数量扩张转向提高质量、效益和优化结构,注重实现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适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和力度,积累了治理通货膨胀和应对通货紧缩趋势的经验。

4.收入分配领域的改革逐步深入。

平均主义、大锅饭式的分配制度基本打破,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格局不断发展,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参
与分配的新制度正在形成,各种劳动收入与合法的非劳动收入得到国家保护和社会认可。

初次分配领域坚持以效率和贡献为导向,积极探索市场化的薪酬制度。

再分配领域侧重维护社会公正,努力保证低收入群体分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

各类市场主体创造财富的积极性得到鼓励。

5.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稳步推进。

以养老、失业、医疗保险和城镇最低生活保障为主要内容,独立于企事业单位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

到2002年底,全国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达1.47亿人,是1990年的2倍多,农村参加养老保险人数5462万人;全国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超过1亿人;基本医疗保险全面启动,覆盖面达9400万人。

初步建立的“社会安全网”,为形成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深化企业改革和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6.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换。

适应发展市场经济和加入世贸组织的要求,我国加强相关法制建设,陆续颁布了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一系列重要法律,国务院各部门共清理涉外规章和有关政策规定2300件,废止830件,修订325件。

国务院和地方各级政府机构进一步精简,上一轮机构改革全国精简行政编制共计115万人。

行政审批和微观经济干预逐步减少,国务院已取消1195个行政审批事项。

中央、地方党政机关与所办经济实体和管理的直属企业脱钩,军队、武警和政法机关不再经商办企业,推进了政企分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