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反贫困理论及当代价值研究
马克思的贫困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马克思的贫困理论及其当代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d55d6a08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e0.png)
马克思的贫困理论及其当代启示马克思是19世纪著名的思想家和经济学家,他对于贫困问题有着深刻的思考和研究。
马克思的贫困理论对于我们理解当代贫困问题以及解决贫困问题都具有重要的启示。
马克思的贫困理论强调了经济结构对于贫困问题的影响。
马克思认为,贫困并非单纯是个人能力或者努力的问题,而是由于社会经济结构的失衡导致的。
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导致了资源的不均衡分配,从而造成了贫富差距和贫困问题。
这一理论启示我们,要解决贫困问题,不能仅仅从个人的努力和能力出发,还需要从根本上改变经济结构,实现资源的公平分配。
马克思的贫困理论强调了社会制度对于贫困问题的影响。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就是贫困问题的根源,因为资本主义制度追求利润最大化和经济增长,导致了劳动者的剥削和贫困问题的加剧。
对此,马克思主张通过建立社会主义社会来消除贫困问题。
当代社会,尽管很多国家已经有了福利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但仍然存在着贫困问题。
马克思的贫困理论提醒我们,在寻求解决贫困问题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仅仅依靠现有的社会制度,还需要关注和改变制度中的不平等和不公正现象。
马克思的贫困理论强调了劳动者权益的保护。
马克思认为,劳动力是创造财富的源泉,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却常常被剥削和压榨,导致贫困问题的加剧。
马克思主张应建立起保护劳动者权益的法律和制度。
这一理论在当代贫困问题中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劳动者的权益保护不仅能减少贫困,还能提高社会公平性和稳定性。
马克思的贫困理论也提醒我们关注贫困现象的多元化和复杂性。
马克思认为贫困不仅是物质贫困,还包括文化和精神层面的贫困。
解决贫困问题不仅需要提高人们的经济状况,还需要提供教育、文化和精神方面的支持。
这一理论启示我们,要全面看待贫困问题,不仅仅关注经济层面的解决办法,还要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和幸福感的提升。
马克思的贫困理论对于我们理解当代贫困问题以及解决贫困问题都具有重要的启示。
通过关注经济结构、社会制度、劳动者权益以及贫困现象的多元化等方面的问题,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应对贫困问题,实现社会的公平与繁荣。
马克思的贫困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马克思的贫困理论及其当代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4a58886f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ed.png)
马克思的贫困理论及其当代启示马克思的贫困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旨在揭示贫困产生的根源,并探讨如何解决贫困问题。
本文将对马克思的贫困理论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马克思认为,贫困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富人和穷人的财富差距越来越大,穷人无法从劳动中获得足够的报酬,导致贫困问题的存在。
这种贫困是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产物,与个人的能力和努力无关。
马克思将贫困分为相对贫困和绝对贫困。
相对贫困是指相对于社会平均水平而言,个体的收入和财富较低;绝对贫困则是指个体无法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包括食物、住房、医疗等方面的贫困。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贫困是绝对贫困的主要形式,因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导致劳动力价值的剥夺,使得劳动者无法满足基本生活需求。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中贫困的根源在于剩余价值的占有与分配问题。
剩余价值是指劳动力创造的价值与工资之间的差额,也是资本家从劳动者身上获取的利润。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占有并支配着剩余价值,而劳动者只能获得微薄的工资收入。
这种剥削关系导致了富人与穷人之间的财富差距。
马克思主张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来解决贫困问题。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剩余价值由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和分配。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消除了剩余价值的占有与分配问题,贫困问题也将得到根本解决。
时至今日,社会主义国家的情况并不尽如人意。
许多社会主义国家在过渡时期或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遇到了各种问题,包括资源配置不合理、政府腐败、经济落后等。
这些问题导致了贫困问题的存在,阻碍了贫困问题的解决。
马克思的贫困理论仍然对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
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贫困问题仍然存在。
随着全球化和市场化的深入发展,资本主义社会中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贫困问题愈发严重。
我们需要认识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带来的贫困问题,并努力寻找解决之道。
马克思的贫困理论提醒我们,贫困问题的解决需要从根本上改变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
列宁贫困与反贫困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列宁贫困与反贫困理论及其当代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834104f7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dc.png)
〔摘要〕列宁在领导俄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对贫困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特点鲜明且符合俄国实际的贫困与反贫困理论。
列宁从生产力视角出发,强调布尔什维克领导和调动人民群众参与反贫困实践的极端重要性,认为大力提高生产力是脱贫之根本。
列宁贫困与反贫困理论集政治性、人民性、继承性、发展性等特质于一体,对于当下我国精准脱贫事业仍具有重要的方法论价值,启示我们要继续坚持党对脱贫攻坚的领导、发挥市场要素的最大价值、加强贫困地区文化建设、正确处理各种社会关系。
〔关键词〕列宁;贫困与反贫困理论;党的领导;人民主体;精准脱贫〔中图分类号〕A8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20)06-0024-04宫长瑞,祁悦(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兰州730000)〔收稿日期〕2020-10-08〔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8XKS004)。
〔作者简介〕宫长瑞(1982-),男,甘肃庆阳人,兰州大学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副主任,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祁悦(1995-),女,山西朔州人,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列宁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反贫困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苏维埃俄国的社会实际和发展状况,从多个角度全面认识和分析了“贫困在哪里”“何以贫困”“如何脱贫”等问题,细化和深入发展了经典理论,形成了列宁贫困与反贫困理论,促进了苏维埃俄国的经济发展,巩固了新生政权,为世界上落后国家摆脱贫困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发展道路,对当代中国脱贫事业也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
一、列宁贫困与反贫困理论的主要内容(一)大力增加生产力是根本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得本就处于帝国主义链条薄弱端的俄国更加积贫积弱,源源不断的军备输出早已严重影响了俄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基本生活需求都难以满足,社会矛盾骤激。
相反,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不顾人民反对,继续陷入战争泥沼。
马克思的贫困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马克思的贫困理论及其当代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e828342e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f064f76.png)
马克思的贫困理论及其当代启示马克思的贫困理论是他对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批判之一。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使得劳动力成为商品,工人们必须出售自己的劳动力来获得生活所需,而这种交易过程中,剥削已经内在存在。
资本家为了最大化利润,不仅压榨工人的劳动力,同时还通过压低工资、提高工作强度等手段来压制工人的生产力水平,使得工人们难以获得更好的生活条件。
马克思认为贫困问题是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的必然结果。
在市场经济的体制下,资源的配置取决于市场供求关系。
然而,货币是市场上的唯一媒介,这导致了产生货币财富的不平等,使得一部分人拥有更多的财富和资源,而另一部分人则无力竞争和生存,进而导致越来越多的人沦为贫困。
尽管距离马克思提出贫困理论已有足足一个世纪的时间,但是在当今社会,贫困问题仍然是亟待解决的难题。
贫困是一种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就业等方面。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出台更全面、有效的政策来降低贫困率。
然而,当代的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在一些方面也变得更加复杂和难以应对。
纵观当下的异化经济形态,不难发现市场经济的不平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之间的贫富差距变得更加明显。
因此,要彻底解决贫困问题,需要对现有的资本主义经济体制进行系统性的改革,更好地促进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的协调。
综上所述,马克思的贫困理论在当代仍然有高度参考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作为我们思考并解决当代贫困问题的一部分,需要重视和研究,引入新的经济理论,尝试在当代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找到一种平衡和谐的发展模式,为社会发展创造一个更加稳定、公平和持续的发展环境。
探索马克思恩格斯贫困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探索马克思恩格斯贫困理论及其当代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1a7c029f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9f.png)
探索马克思恩格斯贫困理论及其当代启示1. 简介马克思恩格斯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科学家,他们合作编写了《共产党宣言》等重要著作。
马克思主义是由他们创立的一种重要的社会政治理论体系。
其中,马克思恩格斯对贫困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一套关于贫困原因和解决办法的理论,对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本文将以马克思恩格斯贫困理论为基础,探索其当代启示,希望能够对当前世界范围内的贫困问题提供一定的思考和解决思路。
2. 马克思恩格斯贫困理论概述马克思恩格斯贫困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之一,也是贫困问题分析的重要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是导致贫困问题的根源。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创造的价值远远超过了自己所得到的报酬,剩余的价值被资本家占有,从而导致劳动者持续处于贫困之中。
2.2 社会阶级和贫困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阶级是决定个人贫困与富裕的重要因素。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和无产阶级形成了明显的阶级对立。
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垄断,享有巨额利润,而无产阶级则被迫接受低工资、恶劣工作环境等不公平待遇,导致贫困问题的加剧。
2.3 资本积累与贫困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下,资本积累是导致贫困现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通过剥削劳动者的剩余价值,不断积累资本,进而扩大自身的财富。
与此同时,劳动者所得到的报酬相对较少,难以改善自身的生活水平,从而陷入贫困。
2.4 政府政策与贫困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政府的政策对贫困问题的解决至关重要。
他们呼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通过废除私有制、追求公平正义等政策来解决贫困问题。
他们认为,只有通过国家的干预和调控,才能实现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消除贫困现象。
3. 马克思恩格斯贫困理论的当代启示3.1 社会公平与贫困解决马克思恩格斯贫困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考现代贫困问题的理论框架。
马克思的贫困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马克思的贫困理论及其当代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16f45fb8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3423642.png)
马克思的贫困理论及其当代启示马克思是十九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和经济学家之一,他对贫困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并提出了许多观点和理论,这些观点和理论对当代社会依然具有启示意义。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的贫困理论及其当代启示,以延续马克思的思想,继续探讨当代贫困问题。
一、马克思的贫困理论1. 资本主义剥削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就存在着内在的剥削机制,导致了贫困问题的产生和加剧。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占据了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而工人只能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换取生活所需。
由于资本家拥有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他们可以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将其转化为利润,而工人得到的报酬则往往远远低于他们所创造的价值,导致了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
2. 周期性经济危机马克思还指出,资本主义制度存在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这些经济危机往往导致失业率的上升,工人的收入减少,从而加剧了贫困问题。
在经济危机期间,资本家往往会通过裁员、减薪等手段来维持自己的利润率,而工人则面临失业和生活困难,由此产生了更多的贫困群体。
3. 消费主义导致浪费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制度催生了消费主义的风气,人们追求奢侈品和过度消费,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
消费主义也导致了社会贫困问题的加剧,因为大量的财富被用于奢侈品和过度消费,而无法有效地用于解决贫困问题。
虽然时代已经进入了21世纪,但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机制的分析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在当代社会,贫富差距依然十分明显,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剥削关系依然存在,导致了社会贫困现象的不断加剧。
我们需要继续关注和思考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探索解决贫困问题的有效途径。
马克思对于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分析也有当代的启示意义。
在当代社会,经济危机依然时有发生,而且往往会引发失业率的上升,工人收入的减少,从而加剧了贫困问题。
政府和社会应该在经济危机期间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保障工人的权益,缓解社会贫困的压力。
3. 环境和资源的浪费马克思对消费主义的分析依然具有启示意义。
马克思反贫困思想的内生伦理及现实启示
![马克思反贫困思想的内生伦理及现实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a7b1eb47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c6.png)
马克思反贫困思想的内生伦理及现实启示【摘要】马克思反贫困思想深刻探讨了贫困问题,内生伦理观念塑造了他对反贫困的思考,影响深远。
这种观念促使社会追求公平与正义,引导国家政策与贫困问题的关系,推动社会团结解决贫困难题。
马克思反贫困思想对现实有重要启示,倡导内生伦理观念,指导社会公平、国家政策、社会团结方向。
马克思反贫困思想的内生伦理观念及现实启示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应引起社会广泛重视与倡导。
【关键词】马克思, 反贫困思想, 内生伦理, 现实启示, 社会公平, 正义, 国家政策, 社会团结, 解决贫困问题, 重要性, 倡导, 指导意义1. 引言1.1 马克思反贫困思想的内生伦理及现实启示马克思反贫困思想的内生伦理以及现实启示是世界上许多国家和社会所关注的重要议题。
马克思对贫困问题有着深刻的思考,他认为贫困不是天然的现象,而是由社会生产关系所决定的。
在马克思的理论中,内生伦理观念对反贫困具有重要影响,强调社会公平和正义的追求。
现实启示一方面指出社会公平和正义是解决贫困问题的关键,另一方面指出国家政策和贫困问题有着紧密的关系。
社会团结也是解决贫困问题的关键,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有效解决贫困问题。
在我们强调马克思反贫困思想的重要性,倡导内生伦理观念,并指出现实启示对于解决贫困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深入理解马克思的思想和现实启示,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贫困问题,建设一个更加公平和正义的社会。
2. 正文2.1 马克思对贫困问题的深刻思考马克思对贫困问题的深刻思考可以追溯到他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一个剥削阶级对被剥削阶级的压迫和剥削的体系,导致了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
他指出,贫困并非是个别个体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制度的必然产物。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中的贫困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道德和伦理问题。
在这种制度下,贫困者被迫接受低廉的工资和恶劣的工作环境,导致其人格和尊严受到损害。
马克思强调,贫困并非是因为个体的努力不够,而是因为制度的不公正造成的。
马克思的贫困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马克思的贫困理论及其当代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8c34d023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c02047a.png)
马克思的贫困理论及其当代启示马克思是19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他的贫困理论深刻地影响了当时的社会思潮,并对后世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如今,在全球化和数字化的浪潮中,马克思的贫困理论依然具有重要的当代启示,迫切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并加以应用。
本文将从马克思的贫困理论出发,探讨其在当代社会的启示和应用。
我们来了解一下马克思的贫困理论。
马克思认为贫困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是生产关系和财富分配不平等的结果。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阶级由于无产阶级的劳动者被剥夺了生产资料,而被迫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换取生活资料,因此营生受苦,并且贫困问题永远无法得到根本解决。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所带来的剥削和不平等会导致社会上层资产阶级富裕,而下层无产阶级陷入贫困。
这种贫富差距会越来越大,最终导致社会的分裂和动荡。
在当代社会,马克思的贫困理论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应用价值。
我们需要认识到,资本主义并没有因为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发展而变得更加公平和均衡。
相反,全球范围内的贫富差距正在不断加剧,大量的人口依然生活在极端贫困之中。
新的剥削形式和不平等现象也在不断涌现,例如劳动力市场中的低工资、不稳定就业等问题,数字化浪潮所带来的数字鸿沟,以及全球化所带来的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等。
这些问题表明,马克思的贫困理论在当代社会并没有过时,反而更加紧迫和现实。
我们需要从马克思的贫困理论中汲取力量,积极探索当代社会的贫困问题。
在当前全球化和数字化的背景下,贫困问题的本质和表现形式可能会有所改变,但其根源和产生机制却依然是相似的。
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和深化对贫困问题的认识,充分借鉴和应用马克思的贫困理论,以更加科学的方法解决当代社会的贫困问题。
我们也要认识到,尽管马克思的贫困理论在一些方面依然适用,但也需要根据当代社会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完善。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市场的结构和特点发生了一些变化,需要结合当代经济学和社会学的理论,重新审视和解释贫困问题的产生和演变。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发展历程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发展历程及其当代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557978d7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9f.png)
04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在 当代的价值与意义
对全球贫困问题的独特见解与启示
贫困是全球性的社会问题,马克思主 义反贫困理论对于理解贫困的根源和 解决贫困问题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方 法。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强调贫困的阶 级性和社会性,认为贫困是资本主义 制度下的产物,这为全球贫困问题的 解决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启示。
在社会主义的平等观下,每个人都应该享有同等的权利和机 会,得到公平的待遇和尊重。反贫困实践则是通过社会主义 的平等观来实现的,即通过公有制、计划经济和集体主义等 原则来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
03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在 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与发
展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反贫困经验
01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反贫困经验
对未来全球贫困治理的指导意义与价值
1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对于未来全球贫困治理具 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价值。
2
在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下,贫困问题仍然是一个普 遍存在的社会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解决。
3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为各国在解决贫困问题上 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对于推动全球减贫事 业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价值。
苏联在建国初期面临严重的贫困问题,列宁提出的“新经济政策”通过
发展农业和允许小规模私人经济活动成功缓解了贫困。
02
斯大林时期的贫困消除
斯大林执政后,苏联经济逐渐集中化,虽然工业化进程加快,但贫困问
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
03
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与反思
赫鲁晓夫对农业和集体农庄进行改革,但改革并未根本解决农村贫困问
贫困群体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处于弱势地位,无法获得相应的权益和资源。无产阶级革命旨在推翻资本 主义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度,为贫困群体争取更多的权益和资源,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探索马克思恩格斯贫困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探索马克思恩格斯贫困理论及其当代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54318d8b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4e92476.png)
探索马克思恩格斯贫困理论及其当代启示【摘要】本文探讨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贫困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在我们指出了马克思恩格斯贫困理论的重要性。
接着在分别对马克思恩格斯贫困理论的概述、贫困的根源分析、当代贫困问题与马克思恩格斯理论之间的联系进行了深入探讨。
我们总结出马克思恩格斯贫困理论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贫困问题在现实中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应对措施。
通过本文的探讨,希望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贫困理论,并在当代社会中找到应对贫困问题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贫困理论、当代启示、根源分析、当代贫困问题、社会挑战、应对措施。
1. 引言1.1 马克思恩格斯贫困理论的重要性马克思恩格斯的贫困理论在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贫困理论揭示了贫困问题的深层次原因,为我们深入理解社会贫困现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贫困并非是个体能力不足或个人努力不够导致的,而是与社会生产关系的矛盾、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内在矛盾以及剥削制度密切相关的。
贫困的产生和存在与生产关系、分配关系、社会结构等多个方面密切相关,是复杂的社会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的贫困理论深刻影响了后世的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为我们认识和解决当代贫困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在当代社会,贫困问题仍然是一个严峻的挑战,解决贫困问题需要深刻理解和分析背后的社会根源,需要从制度、政策、制度等方面入手,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公平。
马克思恩格斯的贫困理论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我们认识和解决当代贫困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2. 正文2.1 马克思恩格斯贫困理论概述马克思恩格斯的贫困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贫困现象产生的原因和机制进行深刻分析和解释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贫困是社会生产关系的产物,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和剥削制度的必然结果。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阶级由于被剥削而陷入贫困,资本家阶级则通过剥削工人来获取利润,导致贫富分化加剧。
马克思的反贫困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马克思的反贫困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0368a97b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b9.png)
02
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化
马克思认为,要解决贫困问题,必须 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一个没有阶 级和私有制的社会制度。
在共产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将实现 公有化,所有的资源将由全体人民共 同拥有和使用。
03
消除异化现象
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劳动将不再是谋 生的手段,而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 要。人们将能够自由地支配自己的时 间和空间,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
03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
马克思提出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认为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
会中,所有人都能够获得全面发展和自由,贫困问题也将得到彻底解决
。
03 马克思反贫困思 想的核心内容
贫困的根源:资本主义制度
资本主义制度是贫困的根源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导致贫困的根源,因为这种制度导致了财富和权力的高度集 中,而大多数劳动者生活在贫困中。
02 马克思反贫困思 想的形成与演变
马克思反贫困思想的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
马克思从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等德国古典哲学家的思 想中汲取了反贫困的理论基础,尤其是从黑格尔的法哲学 中发展出了对贫困现象的深刻洞察。
英国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对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英国政治经济学家的 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从他们的理论中汲取了反对贫困的 思想和方法。
《资本论》时期
在《资本论》时期,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深刻分析,揭 示了贫困的根源和解决贫困的道路。
马克思反贫困思想的演变与成熟
01
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深刻剖析,揭示了贫困的根源在于资
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不平等和剥削。
马克思的贫困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马克思的贫困理论及其当代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ba514bc1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f1.png)
马克思的贫困理论及其当代启示马克思,作为19世纪著名的哲学家和经济学家,他对贫困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他的贫困理论不仅解释了贫困的根源和本质,还对当代社会对贫困问题的解决提出了一些启示。
在当今社会,贫困问题依然存在,因此理解和借鉴马克思的贫困理论对我们解决当代贫困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认为贫困是一种经济系统的产物。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贫困是由于生产关系的不平等和剥削所致。
资本家以私有制手段占有生产资料,工人只能以出卖劳动力为生。
而资本家则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来获取财富,从而造成了社会的不平等。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收入分配不均和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导致贫困问题逐渐严重化。
这一理论对当今社会同样具有启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不平等依然导致了贫困问题的存在。
我们需要从根本上改变生产关系,实现财富的公平分配,才能真正解决贫困问题。
马克思强调了贫困对人的全面影响。
除了经济上的贫困,他还关注了贫困对人的精神和社会方面的影响。
马克思认为,贫困不仅使人陷入物质困境,更重要的是剥夺了人的尊严和自由。
贫困者因为缺乏物质基础,无法获得教育、医疗等基本权利,使得他们陷入社会边缘和无助的境地。
这种社会排斥和边缘化会严重损害他们的心理健康和社会地位,导致了贫困的恶性循环。
马克思的这一观点也给我们当代社会提出了一些警示,即解决贫困问题不仅要关注经济层面,还需要从社会和心理层面给予帮助。
我们需要建设一个更加包容和平等的社会,为贫困者提供更多的教育、医疗和就业机会,从而帮助他们摆脱贫困的困境。
马克思的贫困理论也强调了社会组织对贫困问题的影响。
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使得社会结构呈现出分化和冲突,贫困问题的根源正是源自于这种社会结构的不公平。
他主张通过社会主义改造社会生产关系,从而实现对贫困问题的根本解决。
这一观点对当代社会同样具有启示意义,即社会结构和组织方式对贫困问题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当今社会,我们需要倡导更多的社会公平和正义,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从而为解决贫困问题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马克思《资本论》中的反贫困思想及当代启迪
![马克思《资本论》中的反贫困思想及当代启迪](https://img.taocdn.com/s3/m/596d7f32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94.png)
2021年5月ay 2021《齐齐哈#$学学&》('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Qiqihar University^ Phi& Soc Sci )马克思《资本论》中的反贫困思想及当代启迪周甄武,杨倩倩(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合肥230000 )摘要:马克思的《资本论》内蕴丰富而又系统的反贫困思想。
无产阶级贫困在内容上表现为物质贫困与人文贫困;在程度上体现为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导致无产阶级贫困的直接原因是资本积累,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 私有制;提出反贫困的实践路径包括只有推翻资本主义私有制,发展生产力,建立无产阶级政权,才能彻底摆脱贫困。
在脱贫攻坚完美收官之际,学习和研究《资本论》中的反贫困思想对于我国摆脱相对贫困乃至世界性的反贫困问题的纾解仍具有重要启迪。
关键词:马克思;资本论;反贫困思想;当代启迪中图分类号:A8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38( 2021 )05-0057-05Marx' s Anti -poverty Ideology in Capital and Its Enlightenment on the Contemporary EraZHOU Zhen-wu , YANG Qian-qian(School of Marxism ,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 Hefei Anhui 230009, China )Abstract : Marx ' s Capital contains rich and systematic anti-poverty ideology. The content of proletarian poverty is material pov erty and humanistic poverty ; it is reflected in absolute poverty and relative poverty in degree ; the direct cause of the proletariat ' s pov erty is capital accu ulation , and the funda ental cause is capitalist private o nership ; the practical path of anti-poverty is to overthro the capitalist private o nership , develop the productive forces and establish the proletarian regi e , so as to get rid of poverty co plete-ly. At the perfect end of the struggle against poverty ,it is of great enlightenment for China to study and research Marx' s anti-poverty ideology into get rid of relative poverty and even for the orld ide anti-poverty proble .Key words : M arx; Capital ; anti-poverty ideology ; enlightenment for the contemporary era《资本论》作为马克思花费四十余年乃至毕生精力创作 的恢弘巨著,蕴含丰富的反贫困思想,迄今仍闪耀着真理的 光辉。
探析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体系
![探析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体系](https://img.taocdn.com/s3/m/2e1af395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7c.png)
探析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体系摘要:马克思主义反贫理论,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以政策制度的角度剖析无产阶级贫困的理论,是对贫困阶级化的理论分析,追述并揭示贫困根源的理论。
探析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作出一系列新决策新部署,有助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工作的战略目标、基本方略、总体格局、实践路径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把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推向了新的高度。
关键词:马克思反贫困脱贫攻坚(一)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的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反贫理论,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以政策制度的角度剖析无产阶级贫困的理论,是对贫困阶级化的理论分析,追述并揭示贫困根源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的理论逻辑是趋于异化劳动转入雇佣劳动。
在马克思的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明确指出:“在社会的增长状态中,工人的毁灭和贫困化是他的劳动的产物和他生产的财富的产物。
就是说,贫困从现代劳动本身的本质中产生出来。
”1所以,马克思对贫困的根源性的理解及阐释,是以人类的解放和全面自由发展的角度对贫困根源进行剖析,通过对社会的变革,把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模式下所遭受到的各种异化、剥削以及奴役中解脱出来,以求得到人类本质属性的回归。
但又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所处的自然环境的差别,以及各个国家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从而导致形成贫困的因素、实质和表象也不尽相同。
因此,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认为贫困的根源性问题来自于资本主义模式下的劳动异化。
《莱茵报》时期:马克思扬弃了黑格尔的贫困思想,在国家政治法律层面寻求“贫困问题”产生的原因。
当时德国社会存在严重的贫困问题,使马克思摒弃黑格尔的法哲学思想,正式开启关于贫困问题的探讨。
在《法哲学原理》一书中,黑格尔将贫困的产生简单地归咎于市民社会中偶然的、自然界的、外部的因素,是逻辑范畴各个环节的理性演绎,而非对市民社会和物质世界的实践批判。
这为马克思批判黑格尔法哲学思想、探究普鲁士封建社会的贫困问题提供了理论范畴和现实主题。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研究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5afc3b4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dd1435e.png)
国化研究》2023-10-28contents •引言•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概述•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实现途径与经验目录contents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现实挑战与对策•结论与展望目录01引言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其贫困问题对全球反贫困事业具有重要影响。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为全球反贫困事业提供了理论指导,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则更具中国特色。
背景研究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贫困问题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为制定更加科学、有效的扶贫扶贫以下仅供参考,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撰写。
意义02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概述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基本概念贫困现象01指由于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种原因,部分或全部处于物质、精神困境的一种社会现象。
反贫困02指通过政策、经济、社会等手段,帮助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提高其生活水平,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03指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分析贫困现象的本质和根源,提出反贫困的策略和措施,以实现社会主义的公平、和谐和共同富裕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主要内容无产阶级贫困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出,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的贫困化程度将不断加深,这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结果。
社会主义反贫困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只有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消除阶级矛盾,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
贫困现象的根源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认为,贫困现象的根源在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以及由此产生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历史背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欧洲,当时资本主义的发展导致了严重的贫富分化和社会不公,使得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遭受了深重的苦难。
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为我国当前的扶贫#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研究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历史背景与现实意义03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开始在中国传播,主要通过翻译和介绍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以及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经验。
马克思的贫困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马克思的贫困理论及其当代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2b6367a9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24.png)
马克思的贫困理论及其当代启示马克思是19世纪伟大的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他对贫困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分析,并提出了许多有关贫困的理论和观点。
他的贫困理论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而且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本文将从马克思的贫困理论和当代启示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马克思的贫困理论马克思对贫困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他认为贫困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是阶级社会不平等的结果。
他指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导致了社会的阶级分化,少数人占有绝大部分的财富和资源,大多数人则陷入贫困和困境。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将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而资本家却占有了劳动者的剩余价值,导致了贫困的持续存在。
当代启示马克思的贫困理论虽然是在19世纪提出的,但是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当前,虽然资本主义社会已经取得了许多成就,但是贫困问题依然严重存在,甚至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和形式。
对于当代社会来说,马克思的贫困理论仍然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研究。
马克思的贫困理论提醒我们,贫困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是社会阶级不平等的结果。
在当代社会,尽管社会的生产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贫富分化依然存在,贫困问题依然严重。
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平等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我们需要继续关注和研究贫困问题,探讨贫困问题的根源和原因。
马克思的贫困理论提醒我们,要解决贫困问题,必须消除剥削制度和私有制。
在当代社会,贫困问题不仅仅是由于生产力不足所导致的,更重要的是由于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平等所导致的。
只有通过改革社会制度,消除剥削和私有制,才能根本解决贫困问题。
我们需要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促进社会的公平和公正。
马克思的贫困理论提醒我们,要关注贫困群体的生存和发展。
在当前社会,贫困问题依然严重,很多贫困群体依然处于生存的边缘。
我们需要关注贫困群体的生存和发展,加强对他们的帮助和支持,促进他们摆脱贫困,走向富裕。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决贫困问题,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的贫困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马克思的贫困理论及其当代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b8df5bd5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20.png)
马克思的贫困理论及其当代启示马克思的贫困理论是他对资本主义社会中贫富差距问题的思考和分析,他认为贫困是资本主义的必然产物,并将其归因于私有制和剩余价值的产生。
马克思的贫困理论对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马克思认为,贫困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下的普遍现象,这是由资本主义的基本运作逻辑所决定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私有制使资本集中在少数富人手中,而大多数人因为无法拥有私有资本而陷入贫困。
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私人占有,而这种积累在劳动者中得不到充分回报,导致他们的劳动被剥削。
马克思的贫困理论对当代社会仍然有着深远的启示。
他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贫富差距的根源和机制,为我们思考贫困问题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理论框架。
只有深入剖析社会经济结构,才能真正解决贫困问题。
马克思的贫困理论提醒我们关注生产关系和社会公平的问题。
他认为私有制和剩余价值的产生是导致贫困的根源,我们需要建立公正的生产关系和分配制度,确保劳动者能够获得公平的报酬,并避免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马克思的贫困理论强调了劳动者的权益和尊严。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被剥夺了对生产资料的控制权,他们只能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维持生计。
这使得他们容易受到剥削和贫困的影响,我们应该保障劳动者的基本权益和尊严,从而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的贫困理论也提醒我们思考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和危机。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不稳定和具有自我破坏性的,资本主义的繁荣和危机是相互交替的。
贫困问题的恶化往往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一个信号,我们应该警惕资本主义发展中的种种问题,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找寻解决方案。
马克思的贫困理论对于我们思考当代社会的贫富差距和社会公平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通过深入理解和分析马克思的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应对贫困问题,为建立公平、平等和可持续的社会作出贡献。
论马克思批判价值“二律背反”的当代价值——《哲学的贫困》读后感
![论马克思批判价值“二律背反”的当代价值——《哲学的贫困》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eaafc733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021ca4c.png)
现代商贸工业2021年第12期5㊀作者简介:范艺玮(1996-),女,汉族,辽宁锦州人,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陈俊丞(1995-),男,汉族,河北唐山人,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论马克思批判价值“二律背反”的当代价值«哲学的贫困»读后感范艺玮㊀陈俊丞(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沈阳110036)摘㊀要: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引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对资本主义的本质进行了解释,同时也点明了社会主义运动的正确方向以及它的历史根据.通过对本书的阅读,从马克思对普鲁东以实现 工资平等 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方案的批判,我们可以发现马克思早已明白蒲鲁东正是因为对 二律背反 不具备正确认知才出现书中的错误思想.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对价值 二律背反 的批判㊁ 二律背反 的表现以及我国应如何防范此类风险三个部分来分析.关键词:二律背反;批判价值;当代价值中图分类号:G 4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d o i :10.19311/j .c n k i .1672G3198.2021.11.0031㊀马克思对价值二律背反 的批判关于形而上学的方法在«哲学的贫困»中对其进行了七个说明,倘若我们认为这是政治经济学的核心骨架,那就不难发现蒲鲁东受到的 构成价值 批判是马克思的点睛之笔.因为蒲鲁东的 二律背反 解决方案便是以构成价值作为核心,同时也将其作为政治经济学体系的基础.蒲鲁东又将 二律背反 称为反律,指的是命题之间的特殊关系,蒲鲁东认为两个命题处于不可或缺但又彼此对立㊁斗争的关系中.然而这却并非属于蒲鲁东的独特理论,亚当 斯密㊁李嘉图早已提出了这个问题,并给出了这个问题的解答劳动价值论.而蒲鲁东则用黑格尔式的辩证法,寻找到了一个抽象的范畴,即构成价值.蒲鲁东受到的批判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分别为:其一,蒲鲁东在对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进行阐述时掺杂了过多的主观意识,在蒲鲁东的认知中必须先提前进行假设才会产生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交换的每一次发生都仅仅是某一个人在某一个事件产生了交换的需要,提出了交换的建议,接着就不断地有人来建议二次方的交换,以至三次方的交换.蒲鲁东认为交换的历史是从先验假设的需要开始的,这种先验的假设正是马克思反复批判的主观主义.其二,蒲鲁东仅仅以调和的形式做出了 二律背反 的解决方案,但这样的方法并未深入到现实社会.蒲鲁东关注的价值 二律背反 的一种现象 生产带来贫困,原本生产应当意味着财富的积累,可是现实情况却是工人越是努力工作创造的价值越多反而越贫穷,当然,产生这种现象的责任并不在于价值的二律背反,而是劳动的异化引发了这种现象.但是 二律背反 反映的仅仅使现实社会的矛盾,蒲鲁东一直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因此他提出的解决方案是无效的,只运用抽象的调和是不可能解决的.第三,蒲鲁东忽视了人的主体地位.价值的 二律背反 是社会现实矛盾的一种表象,其解决的关键在于立足于人的现实活动,重视人的主体地位.2㊀价值二律背反 在资本主义社会的表现2.1㊀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二律背反 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一直都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因此生产力转变成基本的社会化活动发生在工业革命之后,但无论如何占有社会产品的还是资本家,工人进行的仍然是生产产品的交换活动.资本主义社会的 二律背反 正是基于这样的因素产生私人占有生产资料和生产社会化的二律背反. 西方国家(特指欧洲各国)曾经在某个特殊时期形成了这样一个被认为是公理的认知 法庭和君主拥有财产的主权,尽管家庭才是财产的归属.这件事发生在公元16世纪,在当时这是所有人共同的观点 ,因此资本主义拥有了指挥(驱使㊁压榨)生产力的权利之后,长期致力于将各种分散的生产资料进行集中从而扩大本阶级的优势,甚至可以说这成了资产阶级的历史任务,他们通过一系列动作将其转化为加强现代生产力的杠杆.资产阶级实现这一作用的历程从15世纪开始,直至达成共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为:(1)简单协作;(2)工场手工业;(3)大工业.确切的说,资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将有限的生产资料进行归集合并,使其从个人占有的方式转变为社会化的生产资料.这一历程持续到19世纪初,当时手工业工厂和大的作坊掌握着绝大部分的生产资料,社会化的生产资料便是从此时真正产生了.生产者和资本家在这个时期彻底走上了对立面,这是因为生产者除了自身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而资本家手中掌握着全部的生产资料,这便是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不相容的开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关系逐渐恶化,变得水火不容.2.2㊀工作日的控制与延长的二律背反 对于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的观点是在其内部共有两种权利在进行对抗.资本家的权利可以称之为 买者 ,换而言之,资本家必须最大限度地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才可以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的.一般而言资本家通常通过两种途径压榨工人的剩余价值,分别为:(1)延长剩余劳动时间;(2)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必须在此处进行解释的是,在生产中资本主义将劳动时间分为两种:一种叫作 必要劳动时间 ,即生产劳动力的必要时间;另一种叫 剩余劳动时间 ,也就是超出必要劳动时间的额外时间.剩余劳动时间和必要劳动时间相加的总时间长度便是所谓的 工作日 ,因此资新时代论坛现代商贸工业2021年第12期6㊀㊀本家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行为也可以理解为延长工作日.生产者拥有的权利是 卖家 ,也就是售卖自己的劳动力和时间.但是工人必须使得自身的正常生活得到保障,因此其必须将工作日维持在自身可以接受的正常限度内,一般而言工人都是将道德界限和身体界限作为工作日的确定依据.但是在资本主义的流通和交换中,工人的劳动力其实仅仅是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而存在的,因此 二律背反 就这样出现了.资本家作为 买家 ,他们可以充分行使自身的权利尽情使用花钱买到的生产力,从而为自己带来更多的 增殖利益.资本家往往通过无限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方式来增加自己可以获得的 增殖利益.2.3㊀劳动致富和劳动者贫困的二律背反 当今社会,每个人都认同 劳动是一切社会财富的源泉 这个观点,劳动的真正主体工人应该享受劳动产品的所有权.因为劳动者创造了劳动产品,后者乃是前者的结晶,因此产品理所当然属于真正的劳动主体.但这一理论在实际生活中,则恰恰相反.资本主义社会中不劳而获的只有那些精于算计的资本家,他们完全不在乎劳动者的生死,想尽一切办法对其进行剥削,还美其名曰自身拥有最大程度使用 买来的生产力 的权利,这种行为简直要用厚颜无耻来形容.马克思一语道破了其中的关键:资本家仅仅是基于最低的生理界限和道德界限给工人发放工资,仅仅是为了确保工人 不至于死绝 .马克思将这一 二律背反 的成因归结为异化劳动.确切地说牵制着劳动者本身的是以下四种形式的异化分别为:(1)自我异化;(2)人与人的异化;(3)物的异化;(4)人类的类本质异化,这种现象的产生具有特殊的社会历史性.在异化的条件下,劳动者的困苦生活与资本家的奢靡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源自于劳动者对象化活动的异变.国民经济学揭开了资本主义的面纱,将资本家利用资本占有工人的劳动以及其劳动产品来积累财富的真相,摆在了人们面前.马克思在对国民经济学家的批判中的过程中,意识到如果不改变私有制统治,那么雇佣工人受资本家剥削压迫的困苦境遇难以更改.3㊀马克思批判二律背反 所具有的当代价值3.1㊀社会价值关于普鲁东批判的问题上,马克思将其关于黑格尔主义的基本出发点很好地把握住,再通过历史唯物主义来将关于个人的生产社会关系方面的历史实践思辨遮蔽全面地予以清除,由此对那些由历史唯物主义主导 历史科学 相关任务以及对象进行了全面且非常深刻的确认.他指出,对于人来使,其社会历史实际上仅为个体发展的一个历史,无论人们可否对此有所认识,物质关系将是所有关系的重要基础.该物质关系仅仅为个体活动所需实现的一个形式.由此可见,马克思通过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分析,阐释出发展的根本是个体发展,以物质关系为基础,进一步形成各类关系.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马克思关于价值的 二律背反 方面的深刻批判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为了使我国的国家治理能力及其体系得到顺利的开展且取得良好的成效,需高度关注受到 二律背反 思想的影响,对其进行严格的防范,为此需要的就是深刻理解㊁准确把握㊁灵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以此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高质量发展.3.2㊀经济价值政治受到经济的决定性影响,经济起到基础的作用,而政治则为它的集中体现.目前,我国采取的经济主体为公有制㊁同时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地发展.该制度的实施主要是考虑到国家的基本国情社会主义建设的初级阶段.根据马克思关于 二律背反 方面的批判,将可有效地避免掉入到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陷阱之中.习近平同志明确地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过程中需要坚持科学的发展道路,所遵循的发展理念应当包含开放㊁绿色㊁协调以及创新等.为了形成新的发展理念,需要对过去的发展经验进行全面的总结,及对国际国内的发展形式进行分析研究,然后结合我国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的各类主要问题而逐步形成.只有进行新发展理念的坚持,才能够在发展及改革过程中避免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掉进 二律背反 的陷阱之中.在进行经济建设的过程中,新发展理念对我们党的基本发展理论体系进行了传承,其核心思想是以人民为中心,对国家的建设事业如何发展㊁如何实现等一系列重大的问题进行了科学的回答,从而使我们国家的发展之路更公平且有更高的效率.3.3㊀个人价值从本质上看,马克思关于 二律背反 批判的问题上主要对资本主义的劳动关系以及资产等的异化进行了深刻的抨击,从而使工人阶级利益得到有效全面的保护,该点实际上正是我们党当处建立新中国的最朴素的思想.我们需要严格地避免受到 二律背反 思想的影响及渗入,对人民群众的权益进行有力的保证.我国的«民法典»在今年得以正式颁布,它也是我国首部 法典 ,更凸显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过程中所取得的突破性进展.为此,首先我们需深刻地认识到该法典正是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以及坚持不懈地树立以民众为中心的要求.它对各类民事主体(如法人及自然人等)相互间所存在财产及人身等关系进行规范,而这些正是整个社会生活中广泛存在的一种关系,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对广大的群众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如果能够有效地实施好我国的民法典,将可以更好地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形成有序的人际交往关系,构建出和谐的社会局面.其次我们需要深刻地领悟民法典的全面有序实施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开展市场经济建设的一项必然要求.该法典确定了我们在长期开展社会主义法治以及市场经济建设方面所获得的关键性制度成果,对人民群众在开展经济生活中所涉及的贸易及财产等关系进行了进一步的规范,从而有助于积极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中关于市场经济以及经济制度方面的工作展开,并取得理想的效果.参考文献[1]付文军.论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经济 二律背反 现象的逻辑理路[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05).[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付文军.资本㊁资本逻辑与资本拜物教兼论«资本论»研究的逻辑主线[J ].当代经济研究,2016,(02).。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视域下的中国化的反贫困道路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视域下的中国化的反贫困道路及其当代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365cc61a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96.png)
城乡建设与发展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年第34卷第04期(总第504期)1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内涵及背景1.1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内涵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运用政治经济学的方法,立足于政治经济学原理,从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科学地揭示了对贫困的认识用政治经济学批判贫困的根源。
从早期在资本主义国家占有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对工人和无产者的利益不断压榨将他们的劳动异化后转化为获取资本和扩大生产等一系列资本主义制度来无休止地剥削榨取工人阶级的剩余价值。
马克思关注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工人阶级和劳动者财富积累越来越少的艰难处境从而导致的愈发贫穷的生活。
马克思对认识不断进行反复辩证和的思考,从这些悲惨的贫困现象入手,层层深入制度层面对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做出坚决的批判和反抗,始终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国家贫困产生的根源分析贫困标签对产生这一现象的过程,揭示资本主义的丑恶嘴脸的内在实质,为摆脱穷人越穷、富人越富的局面消除贫穷予以贫困者解放,详细地勾勒出反贫困理论路径与根本方法,为无产阶级谋求自身利益,获得合法权益提供科学的指导。
马克思主义贫困理论抓住社会贫困的根源和问题,为无产阶级人民提供理论基础,对于给当今贫困地区的贫困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理想带去信心和动力。
1.2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产生的背景1.2.1 为贫苦群众辩护的历史背景马克思在17岁上中学时就把为人类的幸福而工作作为自己的梦想。
对莱茵省议会讨论通过的一项法案,穷人如果在树林中捡拾枯死的树枝也会被当作盗窃林木,贫困农民因此而受到处罚的残酷生活现状,让青年时期的马克思对现实生活的贫困问题产生认知思考与关注,这为了保护资有者阶级利益的法律对贫苦大众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马克思在《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这篇文章里自觉的让自己成为了贫苦农民的法学家站在对贫民受剥削的同情立场同林木所有者的法律展开了一场猛烈论战与深刻抨击,明确的站在了贫困农民这一边,承担起为他们辩护的责任。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及其当代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f608b703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5a.png)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及其当代价值黄玉霞(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5)[摘要]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上形成了科学的反贫困理论,其基本内容包括贫困根源、贫困后果以及反贫困目标。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不仅揭示出资本主义制度是导致无产阶级贫困的根源,还从制度革新、发展生产力的角度为无产阶级摆脱贫穷指明了出路。
研究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对于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事业的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当代价值[中图分类号] D64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6566(2020)02-0047-04当今世界虽然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但仍存在巨大的贫富差距,数十亿人还在贫困中挣扎,消除贫困仍然是人类社会孜孜以求的目标。
马克思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他在指导工人阶级革命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了科学的反贫困理论,对当今世界的贫困治理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现如今,经过几十年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仍有一小部分贫困人口的问题亟待解决,贫困仍然是影响和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一大挑战。
因此,深入分析马克思的反贫困理论,对于打赢当前的脱贫攻坚战,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基本内容(一)贫困根源:资本主义制度马克思对贫困问题的分析是建立在资本主义制度基础之上的,他在肯定资本主义社会所取得成就的同时也指出了这种社会制度的弊端。
不可否认,“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1]但是物质财富的绝对增长并不意味着贫困的消除,资本主义社会的飞速发展也没有改善工人阶级穷困潦倒的处境,因为“过去一切阶级在争得统治之后,总是使整个社会服从于它们发财致富的条件,企图以此来巩固它们已经获得的生活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反贫困理论及当代价值研究
马克思反贫困理论及当代价值研究
马克思反贫困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对人类发展历程中的贫困现象进行了深刻地剖析,并提出了反贫困的策略。
该理论认为,贫困不是自然现象,而是由资本主义制度所造成的。
在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中,拥有生产资料的少数人通过对劳动力的剥削,获得了财富和权力,而工人阶级则被迫贫困。
因此,要消除贫困,就必须摧毁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建立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
马克思主义的反贫困理论并非空想,而是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在社会主义国家建设过程中,反贫困斗争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通过改革生产关系,建立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原则,逐步缩小贫富差距,提高工人和农民的生活水平。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马克思反贫困理论所面临的新挑战也日益严峻。
传统的贫困定义方式往往是以收入、物质资源的缺乏为主要标准,而忽视了教育、文化、医疗、环保等非物质性方面的贫困。
同时,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贫困问题也更加复杂和困难。
因此,在当代价值研究中,我们需要对马克思反贫困理论进行重新解释和定位。
一方面,我们需要更加全面地认识贫困问题,将视野拓展到教育、文化、医疗、环保等非物质资源的缺乏方面,深刻地认识到贫困问题的多维性和复杂性。
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关注全球化的影响,重视国际贫困问题,尝试寻找全
球合作的策略。
总的来说,马克思反贫困理论是十分宝贵的思想遗产,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这一理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性地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摆脱贫困,实现更加公正的社会价值和全球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