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能力贫困理论的反贫困对策构建
我国农村反贫困模式创新研究基于资产建设反贫困理论
一、我国农村贫困现状
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数量众多,贫困原因也各不相同。总的来说,农村贫困主 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收入水平低:许多农村家庭的经济收入难以满足基本生活需要,更谈不 上发展生产和提高生活质量。
2、基础设施落后:很多农村地区交通不便、水电基础设施不完善,缺乏基 本的公共服务,如医疗、教育等。
2、发展特色产业:根据当地资源条件和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产 业,促进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通过培育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带 动农民增收致富,实现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 改善交通、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为农村经济发 展创造良好环境。
3、缺乏发展机会:贫困地区往往产业结构单一,缺乏就业机会,导致农民 难以脱贫致富。
4、抵御风险能力弱:贫困人口往往缺乏有效的资产积累,面对自然灾害、 市场波动等风险时显得十分脆弱。
二、现有反贫困模式存在的问题
我国政府在反贫困方面采取了多种措施,如发展产业扶贫、教育扶贫、金融 扶贫等,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以下问题:
这些实践案例的成功表明,基于资产建设反贫困理论创新我国农村反贫困模 式是可行的。通过加强资产建设和能力提升,激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可以实 现从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扶贫的转变。然而,仍需要更多的实践探索和经验总结 来不断完善和创新我国农村反贫困模式。
感谢观看
我国农村反贫困模式创新研究 基于资产建设反贫困理论
目录
01 一、我国农村贫困现 状
03 三、资产建设反贫困 理论的应用和创新
02
二、现有反贫困模式 存在的问题
04 四、实践案例和成效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据相当大的比例。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 我国农村贫困问题一直较为突出。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采取 有效措施解决农村贫困问题。本次演示将围绕我国农村反贫困模式创新展开研究, 基于资产建设反贫困理论,探讨如何实现从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扶贫的转变。
基于“能力贫困理论”的高校贫困生资助策略
0020 世界 发 19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 98 印度经济学家阿 资本 等 因素 。世 界银 行 在 20/0 1年版 的《 中指 出, 贫困不仅指物质的匮乏 , 而且还包括 玛蒂亚 ・ 森在《 以自由看待发展》 一书中, 从可行能力 展报告》
视角对贫 困问题进行 了研 究。森认 为贫困不仅仅是 低 水平 的教 育 和 健 康 , 此 之 外 , 困还 包 括 风 险和 除 贫 以及不能表达 自身的需求 和缺 经济 收入 低下 , 而且 主 要是 缺 乏 获得 某 种 基本 生 存 机 面临风险时的脆弱性 , 。 会 的可行 能力 。消 除贫 困 就 是 要 增 强 主体 的 可 行 能 乏参 与 机会 J 国 内一 般 也是 从 经 济角 度 看待 贫 困 。
完全保 障 时 的状况 即被视 为贫 困- 。可 见 , 森对 贫 虑经济 或物 质 因素 外 , 教 育 程 度 、 康 状 况 、 取社 3 汤 受 健 获
困的理解 不仅从 物 质 生活 的缺 乏 出发 , 考 虑 了社 会 会资源的能力 以及 自我解 困的能力应成 为贫 困内涵 还
Vo . 4 N . 13 o 1
第3 4卷
第1 期
基 于 “ 力 贫 困理 论 " 能 的高 校贫 困生 资助 策 略
周 文 华
( 铜陵学 院 文学与艺术传媒系 , 安徽 铜陵 24 0 ) 4 0 0 收人 ” 角度界定 贫 困的局 限性 , 可行 能力” 以“ 为核心对 贫困进行
重新界定 , 为贫 困的实质不是 收人低下 , 认 而是基本可行 能力的缺失 。阿玛 蒂亚 ・ 的能力 贫困理论 深化 了贫 森
困生 的内涵 , 创新 了贫困生 问题 的研 究视 角和方法 , 对改进 高校贫 困生资助工作具有重要 的理论和实际价值。 关键词 :能力贫 困理论 ; 贫 困生 ; 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D6 9 5 6 .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17 62—6 1 (0 2 O — 0 9— 4 2 9 2 1 ) 1 0 3 0
增能主义理论视角下贫困山区的反贫困实践
增能主义理论视角下贫困山区的反贫困实践【摘要】当前,脱贫攻坚战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脱贫的难度更高,成本也更大。
贫困不仅关乎国家的经济发展,更影响国家的政权和社会稳定,因此贫困问题不仅是政府和相关组织,更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重要社会民生问题。
社会工作作为一门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进步的专业和职业,在反贫困领域肩负着不可忽视的责任和力量。
本文从脱贫攻坚冲刺阶段的目标和任务出发,在梳理反贫困相关理论和分析增能主义理论基础上,结合国家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调研的实践经验,对贫困山区的贫困问题、潜在的资源和能力、脱贫过程中的难点与痛点、反贫困策略实施过程及其优势与不足进行全面阐述和深入分析,并从弱势群体重点帮扶、家庭合力、区域特色、文化提升四个角度提出增能策略。
【关键词】增能主义反贫困精准扶贫一、Y贫困山区的贫困现状吴国宝从扶贫战略研究的角度将贫困归结为两种主要类型:一种是能力约束型贫困;另一种是资源或条件制约型贫困。
1(一)能力约束型贫困能力约束型贫困是指由贫困人口或贫困家庭的主要劳动力缺乏正常的体力、智力和必要的专业技能所引起的贫困,它表现为个体贫困。
1、健康风险健康的身体状态是人力资本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贫困人口及其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对其陷入和走出贫困都有重要影响,但由于经济、观念、医疗水平等因素的制约,贫困地区的健康风险要高于非贫困地区。
Y贫困山区的健康风险主要表现在预防、救治和康复三个方面:首先,预防意识弱。
我国医疗救助都是属于事中和事后的救助,很少有事前救助。
2基本医疗保险、大病医疗救助制度等确实为贫困群众提供了医疗保障,但是薄弱的疾病预防意识使得很多本可以避免的悲剧一再发生。
其次,就医条件差。
Y山区本地医疗资源匮乏,无法满足人们的医疗需求,当地农户表示“小病靠土方,大病转外地”,但是外地就医也存在交通不便、医保定点报销、花销大等诸多因素的制约。
最后,康复水平低。
增能主义理论视角下贫困山区的反贫困实践
增能主义理论视角下贫困山区的反贫困实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贫富差距日益加大。
贫困山区面对的挑战更为严峻,反贫困工作任重而道远。
在此背景下,增能主义逐渐成为反贫困的重要理论基础,其理念为解决贫困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与路径。
本文旨在通过增能主义理论视角下贫困山区的反贫困实践,探讨如何实现精准脱贫,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增能主义原理及其意义1.增能主义的内涵增能主义是日本学者岩泽宏的理论贡献,指导思想是“有产权、有技能、有品德的市场参与者是经济发展的根基”。
增能主义的核心内容是通过增强社会参与者获得国内和国际市场机会的能力,提升社会经济发展能力。
增能主义认为,通过资本的投入与技术的升级,提高失落地区的产业能力,让突出的人才、技术和企业在保护政策的熏陶下,透过竞争的优胜劣汰获得生存与发展的机会,并借此达成经济振兴和社会增益的共同目标。
2.意义增能主义的意义在于在贫困山区的反贫困实践中,为改变单纯的“给鱼”的落后状况提供了新思路和新的办法。
增能主义通过提高社会参与者的核心竞争力和产业能力,提高反贫困工作的总体效益。
在反贫困实践中,增能主义可以在社会资源配置和政府政策制定上,采用市场和经济发展的理念和手段,促进企业家精神和市场机制的兴起,推动经济增长的可持续发展,并促进贫困地区及人民脱贫致富。
1.农业增能贫困山区的经济单一,多为农业,因此,农业增能是该地区反贫困的重要环节。
在实践中,应通过技术创新和扶持政策,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和质量。
比如,在云南大理,政府通过资金、技术和科学的扶持,将该区的植物精华、农产品和制品打造成了名副其实的“中药材之都”,提升了本地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强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能力。
2.人才荟萃在贫困山区,缺乏人才往往是反贫困的制约因素之一。
因此,要想实现贫困地区的工商业发展,首先要在科技和人才引进上下功夫。
比如,在河南省孟州市,通过引入电子商务人才和培养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缓解困难地区的人口离去问题,让人才留在这里,并将技术和经验贡献给该地区的农业发展,对推动全市的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农村反贫困对策研究
农村反贫困对策研究摘要:根据我国农村反贫困的现实条件,我国应实施人力资源开发规划,实施有利于生态保护的反贫困措施,加快贫困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救助体系,发展政府组织的农村反贫困事业,从而使广大的农民尽快脱贫致富。
关键词:农村;反贫困;对策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condition of China,the paper holds tha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human resources project,and anti-poverty protect are vital to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labor force transfer in poverty rural area,improvingrural social insurance and aid,developing governmental anti-poverty organizations.Key words: ruralarea;anti-poverty;strategy目前我国的扶贫开发已进入了解决温饱和巩固温饱并存阶段,贫困群体处于一个更为弱势的地位,政府必须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在政策上要向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体倾斜,社会各界要给贫困群体更多地关心和支持。
就目前我国农村的反贫困而言,可以说仍然任重而道远。
为此我国农村反贫困应采取以下对策。
一、实施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规划推进“人的发展”的进程反贫困的根本目的是保护和解放劳动力,提高劳动力素质,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发展。
在反贫困的进程中注重人的发展,就是重视人在体力和智力方面的提高。
从贫困者产生的深层原因看,注重人的发展应是消除贫困的重点所在。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有的社会成员之所以陷入困境处于贫困的状态,是由于受种种因素的制约,使其失去了创造收入的能力或机会,因此,“能力的贫困”或“机会的贫困”是他们贫困的本质。
关于贫困的理论探讨及反贫困措施 课件
(3)贫困传递 贫困传递
哈瑞顿(Michael Harrington) 强调贫困文化的永 久性格,含有严重的贫困代际传递 贫困代际传递的观念。 贫困代际传递
3.瓦伦丁:情境适应理论 瓦伦丁: a.穷人的生存理性:贫困是适应环境的一种 无奈之举。 b.贫困中的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乃至 价值观念对贫困环境的麻木适应。
4.社会排斥理论 (1)欧洲委员会折中的定义 定义:基于公民资格的权利, 定义 主要是社会权利的否定,或者这些权利未充分实 现。 (2)主要内容和类型 主要内容和类型: 主要内容和类型 a.经济排斥 a.经济排斥 经济排斥:三个指标:劳动力市场排斥、收入贫 穷、消费市场排斥 b.政治排斥 政治排斥 c.社会关系排斥或社会孤立 社会关系排斥或社会孤立 e.文化排斥 文化排斥 f. 福利制度排斥
群体、制度。 群体、制度。
(1)利益冲突形成贫困(群体) 利益冲突形成贫困(群体) 冲突学派:群体间利益的争夺(权力和资 冲突学派 源)是遭遇不平等和贫困现象的根源。 伦斯基:陷入贫困,主要是由于拥有的资 伦斯基 源很少。 资源相对稀缺(经济资源、政治资源、 资源相对稀缺(经济资源、政治资源、社 会资源) 会资源) 利益群体格局分化 利益冲突
三、我国学者的贡献
1.素质贫困论 素质贫困论
(1)贫困的本质 本质规定是人的素质差(风险承 本质 受能力、独立性与主动性、思想、精神状 况) (2)突破点 突破点:贫困文化论和个体主义贫困观 突破点 的综合 综合
2.系统贫困观 系统贫困观
(1)把贫困看成是诸多因素 诸多因素系统运行的结果。 诸多因素 (2)贫困的根源是由“陷阱-隔离-均衡”所 构成的一个低层次的、低效率的、无序的、 稳定型的区域经济社会运转体系。表现形式 表现形式 就是区域社会在能动机制、资源基础与求变 能力之间欠缺性因素选择性亲和的互动作用。
增能主义理论视角下贫困山区的反贫困实践
增能主义理论视角下贫困山区的反贫困实践【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增能主义理论视角下贫困山区的反贫困实践。
在将分析增能主义在贫困山区反贫困实践中的重要意义。
正文部分将首先概述增能主义理论,然后对贫困山区的现状进行分析,接着介绍增能主义在贫困山区的应用案例,并探讨增能主义对贫困山区的启示,最后对增能主义实践策略进行探讨。
结论部分将总结增能主义理论对贫困山区的启示,提出未来发展方向,并进行结语。
通过本文的展开,可深入了解增能主义对贫困山区反贫困实践的重要作用,为贫困山区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增能主义理论、贫困山区、反贫困实践、现状分析、应用案例、启示、实践策略、发展方向、结语1. 引言1.1 增能主义理论视角下贫困山区的反贫困实践意义在增能主义理论的视角下,贫困山区的反贫困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增能主义注重发展个体潜能,强调通过提升个体能力和自主性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贫困山区,由于资源匮乏、交通不便等问题,居民往往缺乏自我发展的机会和动力,导致贫困比较严重。
应用增能主义理论来开展反贫困实践,可以有效地激发当地居民的内生动力,推动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增能主义的理论视角,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贫困山区的问题所在,并找到有效的解决途径。
增能主义理论强调个体的发展和自主性,能够帮助贫困山区居民改变被动接受援助的状态,转变为主动参与发展的主体。
这不仅能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可以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实现贫困地区的长远发展目标。
通过增能主义理论视角下的贫困山区反贫困实践,能够为贫困地区提供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促进当地居民的全面发展,实现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
增能主义理论为贫困山区的反贫困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指导,是研究贫困地区发展问题的重要理论框架。
2. 正文2.1 增能主义理论概述增能主义理论是指一种强调提升个体能力和自主发展的理论观念。
其核心观点是通过不断地培养个体的能力和潜力,使其能够在社会中自主地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生活目标。
贫困理论创新与反贫困制度创新
学术 界争论 了很久 的绝对贫 困与相对贫 困 , 其 国家 , 又要适用于发展 中国家 。既要适用于农村 , 又要适用于 就脱离贫 困了 。 城市 。 仅如此 , 不 这个定义还能够数学化 、 公式化 , 人们对贫 实是标准选取不 同。绝 对贫困的正常生活标准是指一 个人维 为 持正常生存所必要 的物质生 活条件 。而相对贫 困的正 常生 活 困进行测度提供线索 。
贫 困是一种社会现象 , 是社会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 假如 标准是社会总体平均物 质生活 水平。而广义福利贫 困的正常 不仅包括 物质生活水平也包括非物质生活水平 。 地球上只有一个人 , 他而言 , 对 既是 茹毛饮血 、 餐风露 宿 , 也无 生活标准 ,
所谓贫困不贫困。原始社会早期 , 原始人群过着饥寒交迫 、 朝
三类贫 困是贫困的三个层次,如果用 L 1 s 表示绝对贫困的
L2表示相对贫困的贫困线 ,S 表示广义福利 贫困的 - L3 不保夕 的生 活 , 用现代人 的眼光看 , 那简直 是极端贫 困 , 但从 贫困线 ,s 贫困线, 那么, 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如下坐标图表示 : 物质 原始人 自己的眼光来看 ,由于从首 领到 成员生活水平是平均 非物质生活水平 L3 s
贫困问题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贫困问题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1. 问题背景贫困是全球广泛存在的社会问题之一,长期以来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稳定造成了严重影响。
尽管在过去几十年中,国际社会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解决贫困问题,但贫困仍然存在且呈现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征。
为了更好地应对贫困问题,我们需要认识到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有效的对策。
2. 主要问题2.1. 贫困陷阱贫困陷阱是指个人或家庭在某个经济阈值以下被困住,无法摆脱贫困状态的现象。
贫困陷阱造成的主要问题是长期贫困的固化,导致低收入人群长期无法获得社会福利,进而导致社会不平等加剧。
2.2. 贫困教育贫困对教育的限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缺乏经济条件,无法支付高昂的学费和教育资源;另一方面是缺乏基础设施和教育机构,无法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
这导致了较高的辍学率,进一步加剧了贫困问题。
2.3. 就业机会不足就业机会不足是贫困问题的另一个主要方面。
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缺乏适合的工作岗位和就业机会使得贫困现象更加普遍。
缺乏工作机会不仅影响了个人赚取收入的能力,还使得贫困家庭难以改善生活条件。
3. 对策建议3.1. 破除贫困陷阱为了打破贫困陷阱,政府和社会各界应采取积极的措施。
首先,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和社会保障,确保低收入人群基本生活权益;其次,加大教育投入,提供免费或低价的教育资源,帮助贫困家庭提高教育水平;最后,积极推动农村农业产业发展和城市就业机会的创造,帮助贫困家庭增加收入来源。
3.2. 改善贫困教育为了改善贫困教育,需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大在贫困地区的教育设施建设,提供优质的校舍、图书馆、实验室等基础设施;二是建立和优化贫困地区学生的奖助学金和助学贷款制度,确保他们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三是加强师资培训和教学质量监控,提高教育质量。
3.3. 扩大就业机会为了扩大就业机会,政府需要制定更加灵活和鼓励创业的政策,鼓励私营部门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同时,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此外,政府还可以采取引导措施,促进农村转移劳动力向城市就业,缓解农村贫困问题。
基于能力贫困视角的农村反贫困
基于能力贫困视角的农村反贫困作者:张娇张芊宁来源:《青年与社会》2011年第02期摘要:贫困是一个具有多属性规定的概念。
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阿马蒂亚•森在他1999年出版的《以自由看待发展》一书中提出了自己对贫困问题的认识——能力贫困理论。
他指出,造成贫困人口陷入贫困的原因是他们获取收入的能力受到剥夺以及机会的丧失;低收入是导致贫困人口获取收入能力丧失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并不是全部因素。
近年来,国际社会也开始将“能力贫困”这一标准纳入衡量贫困的新标准。
在本文中,通过引入“能力贫困”这一概念,对当前贫困农民“能力贫困”的表现进行阐述,并提出新形势下积极应对我国贫困农民“能力贫困”的对策。
关键词:能力贫困;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一、“能力贫困”概念的引入我国扶贫工作大规模开始于1984年,26年来有计划的扶贫工作成效明显,农村反贫困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区域贫困问题基本解决,普遍性极端贫困已成历史,贫困人口大幅减少。
然而,在反贫困的实践中问题也在不断暴露:贫困标准低、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返贫现象严重和贫困发生率下降速度减缓等问题依然阻碍着我国扶贫事业的良性发展。
正如阿马蒂亚•森所说贫困不仅仅是相对地比别人穷,而是贫困的概念中含有一个不能去掉的绝对核心,即缺乏获得某种基本物质生存机会的可行能力。
如何获得这种可行能力,以人为中心的能力开发对消除贫困至关重要。
在我国反贫困实践中,过多地强调通过“以工代赈”、“优惠贷款”、和“项目扶贫”等方式进行的物质资本投入,忽略了贫困人口能力的开发。
2011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新形势下,把握和利用好这些机会谋求自我发展,对贫困人口来说至关重要。
因此,提高人的经济价值,加快人力资本投资,重新调整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的匹配,才能打破传统农业经济的低水平均衡,促进向高水平均衡的转型,才能有效解决新形势下农村反贫困的问题。
二、农村贫困人口“能力贫困”的表现(一)人力资本存量低人力资本存量是指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社会组织所拥有的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的综合,是指经投资形成的凝结于劳动者身上的基本生存能力、健康生存能力、知识能力等。
应对贫困问题的创新解决方案与策略
应对贫困问题的创新解决方案与策略近年来,贫困问题一直是全球亟待解决的重大难题。
尽管在过去数十年中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仍然有数以亿计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为了有效应对这一挑战,我们需要寻找创新的解决方案与策略。
本文将探讨一些应对贫困问题的创新思路,并提出具体的解决策略。
一、教育创新教育是消除贫困最为根本的手段之一。
然而,目前许多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匮乏,教学质量低下,导致贫困家庭孩子们无法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
因此,我们需要创新教育模式,以确保贫困家庭的孩子拥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1. 引入信息技术在贫困地区普及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网络课程和远程教育资源,将大大拓宽他们获取知识的渠道。
同时,通过电子图书馆和在线教育平台,使贫困地区的学生能够与全国乃至全球的优秀教育资源接轨。
2. 发展职业教育鼓励贫困地区发展职业教育,培养贫困家庭孩子们的实际技能。
通过与相关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职业实训和实习机会,以提高他们就业能力和就业机会,从而脱离贫困。
二、农业创新农业是许多贫困地区的主要产业。
因此,通过农业创新,提高农村地区的生产力和农民收入水平,是解决贫困问题的重要途径。
1. 推广先进技术引入现代化农业技术,如遥感技术、无人机、智能农机等,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减少劳动力投入。
同时,为农民提供培训和技术支持,以使他们能够熟练使用这些技术。
2. 发展农村产业鼓励农村地区发展农业产业,如农产品加工和农旅融合,以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
此外,合理规划土地利用,探索适合当地条件的特色农业,如有机农业和绿色农业,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三、金融创新金融创新可以为贫困地区的居民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和金融服务,促进他们创业就业,增加收入来源。
1. 发展微金融在贫困地区建立微金融机构,为贫困家庭提供小额贷款、债券等金融服务,帮助他们创业和发展农村产业。
此外,采用移动支付和互联网金融等新兴技术,便利居民的金融交易。
2. 引导社会投资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贫困地区的投资和创业,通过社会投资基金、社会企业等形式,为贫困地区提供资金和经营管理支持,帮助他们实现可持续发展。
基于能力贫困理论的反贫困对策构建
一
、
关 于 贫 困 内涵 的 收 入 解 释
关 于贫 困 , 迄今 没有 一个 统 一 的定 义 。较早 对 贫 困 内涵进 行 明确界 定 的是 英 国的 朗特 里 , 认 为 , 他 如
贫 困 , 指 在一 定生 产方 式 和生 活方 式 下 , 人 或 家 庭 收 入难 以维 持 身体 有 效 活 动 的最 低 指 标 的 一种 状 是 个 态, 即不 能维 持 最低 生存 需要 的 收入 标准 。绝对 贫 困人 口一 般 是 以最 低 生 活保 障线 或贫 困线 为标 准来 划 定 的 , 一类 贫 困人 口只存在 于 特定 的 国度 及 特定 的 时期 , 这 多发 生 在 较 落 后 的 国家 。相 对 贫 困 是 比较 而 言 的贫 困 , 一 方面 是指 随着 时 间变 迁 和社会 生 产 方式 、 活 方 式 的演 进 , 困标 准 亦 发生 相对 变 化 而 言 这 生 贫
21 0 0年 2月
第2 8卷 第 1 期
海 南 大学 学 报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版 Hu nt s& S ca ce c sJ un fHan n Unv ri ma ie i o il in e o ra o ia iest S l y
Fe . 0l b2 0 V0. 8 NO. 12 1
来 理解 贫 困成 为主 流 。美 国的 劳埃 德 ・ 雷诺 兹认 为 , 所谓 贫 困问 题 , 说有 许 多 家 庭 , “ 是 在没 有 足够 的 收 入 的社 会生 产方 式 和生 活方 式 下 , 人 和家 庭 依靠 劳 动所 得 可 以使 之有 起 码 的 生 活水 平 ”, 贫 困最 通行 个 “ 的定 义是年 收 入 。 ”… 英 国的汤 森进 一 步丰 富 了贫 困的 内涵 , 为收 人不 仅仅 指 生 活必 需 品 , 认 而应 是 一个
反贫困与社会扶贫的思路与实践
反贫困与社会扶贫的思路与实践贫困是一种深刻的社会问题,使得相当数量的家庭、社区和整个国家处于落后状态。
面对贫困问题,我们不能放弃帮助那些最需要帮助的人们。
反贫困和社会扶贫是通过制定政策和实践行动来降低贫困率和帮助陷入困境的个人的能力和机会。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反贫困和社会扶贫的思路和实践。
一、反贫困的思路抗击贫困是降低全球需求、成全稳固和可持续发展的难题。
不过,抗击贫困的思路主要包括以下特征:1.政策整合:在反贫困的战斗中,整个社会都应该参与进来,从政府到私营企业再到广大的国民,它们都有各自的职责。
政府应制定相关的政策,并整合已有的资源,以达到更大的效益。
2.依赖技术:现代业务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彻底改变了反贫困的方式和手段。
市场上出现了许多创新的产品和服务,通过利用最新的技术从事实践行动,可以实现贫困人口的可持续转型和帮助陷入困境的人们。
3.绩效评估:制定具有回报性指标的绩效评估可以证明各个社会组织和企业的反贫困行动的效果。
这种方法可以促进社会责任感和能力的发展,以及在补益经济中寻找合适的机会。
4.区域发展:反贫困的思路应该囊括一整个地区,而不仅仅是一个政治单位。
当地政府、居民和企业机构应该合作、居中实行和维持贫困的减少,并在可持续发展计划中征求反馈,以便不断改善策略并保护社区。
二、社会扶贫的思路社会扶贫作为反贫困的一种具体行动,可以更好地帮助那些陷入困境的个人和家庭。
下面是社会扶贫的思路:1.社会关怀:社会扶贫的思路主要是加强社会关注,明确相关政策,针对贫困人口进行帮助。
政府、企业和个人应该考虑贫困人群的生活支出、健康程度和教育水平等方面的问题,为他们提供就业、健康、教育、安全和温暖的居住环境。
2.提高能力:社会扶贫的思路还应该注重提高贫困人群的能力。
为了使贫穷群体更有机会和成本,应提供他们就业培训、职业培训和金融技巧方面的帮助。
在这样的措施下,贫穷群体将有机会提高自己的技能和就业能力,从而提高生活水平。
贫困和反贫困理论
“贫困和反贫困理论”的文献及其评述
本文认为中国现行的城市扶贫政策具有明显的对策性、应急性特点,缺乏系统设计,各项政策之间衔接性差,有关政策有着目标不清、功能混乱的缺陷,整体而言,扶贫政策创新不足.如果将扶贫政策区分为预防性、救济性和开发性三种类型,可以说在实际扶贫工作中,预防性政策表现出某种程度的失灵,救济性政策尚有很多不足之处,开发性政策还不全面.改进城市扶贫政策的基本方向应该是:正确认识城市贫困问题,注重城市扶贫政策的创新,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促进就业导向的经济发展,注意培育贫困居民的社会资本,促进贫困者的社会参与.。
贫困陷阱理论与反贫困政策
贫困陷阱理论与反贫困政策【摘要】本文围绕贫困陷阱理论和反贫困政策展开讨论,首先介绍贫困陷阱理论的内涵和基本原理,然后分析实证研究结果。
接着探讨反贫困政策的内容、策略和实施效果,以及与贫困陷阱理论的互动关系。
结论部分对贫困陷阱理论和反贫困政策的启示进行总结,并提出未来反贫困工作的思考。
本文旨在揭示贫困陷阱理论对贫困现象的解释和反贫困政策的重要性,为增进对贫困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提供参考。
【关键词】贫困陷阱理论、反贫困政策、重要性、内涵、原理、实证研究、内容、策略、实施效果、互动关系、启示、未来反贫困工作、关键词1. 引言1.1 贫困陷阱理论与反贫困政策的重要性贫困陷阱理论与反贫困政策是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对于解决贫困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贫困陷阱理论揭示了贫困的根源,指出贫困不仅是一种现象,更是一种结构性问题,存在着一定的机制使得个体或群体陷入贫困困境无法摆脱。
了解贫困陷阱理论有助于深入分析贫困问题的本质,找出有效的解决路径。
反贫困政策作为对抗贫困陷阱的重要手段,旨在通过政府、社会各界的努力,为贫困人口提供有效的帮助与支持,实现减贫目标。
反贫困政策涵盖了各个方面,包括经济、教育、医疗、就业等多个领域,旨在全面提升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并最终实现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
深入研究贫困陷阱理论和反贫困政策的重要性在于,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贫困问题的本质,拓展减贫思路,为贫困人口提供更有针对性、有效性的帮助,最终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和可持续发展。
2. 正文2.1 贫困陷阱理论的内涵与基本原理贫困陷阱理论是指贫困个体或群体在贫困状态中循环往复、难以摆脱的现象。
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贫困的多维性:贫困不仅仅是经济条件的欠缺,还涉及到社会、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
贫困陷阱理论认为贫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2. 自我强化机制:贫困陷阱存在一种自我强化的机制,即贫困个体由于缺乏资源和机会,很难摆脱贫困状态。
基于能力贫困理论的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反贫困路径
第19卷㊀第5期2018年9月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BEIHUA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Vol.19㊀No.5 Sep.2018基于能力贫困理论的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反贫困路径薛㊀晴㊀陈会谦㊀苏庆国[摘㊀要]能力贫困理论认为贫困的实质是可行能力不足,通过五种工具性自由可提高人们的可行能力,进而破解贫困难题㊂以此理论为研究依据,可对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现状进行分析,分析可知,目前我国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程度较低,职业地位总体不高,创业择业能力匮乏,职业发展延续性较差,职业技能与素养不高,并且职业认同处于两难境地㊂因此应构建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的反贫困路径,即完善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的制度设计,培养和提升其职业核心能力,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并深化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改革㊂[关键词]能力贫困理论;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反贫困;路径构建[中图分类号]F323.6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编号]1009-5101(2018)05-0112-05[收稿日期]2018-06-18[DOI]10.19669/j.issn.1009-5101.2018.05.018 [基金项目]2017年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 我省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贫困的生成逻辑与反贫困路径研究 (HB17MK00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㊂[作者简介]薛晴,河北工程大学城乡现代化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农民问题研究;陈会谦,河北工程大学图书馆馆员,主要从事农村社会学研究;苏庆国,河北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研究㊂(邯郸㊀056038)㊀㊀通常人们对于贫困的理解是指物质生活困难,收入低下㊂如美国经济学家劳埃德㊃雷诺兹曾直言 贫困最通行的定义是年收入 ㊂[1]这种基于经济学意义上的贫困定义,虽然在应用研究中非常具有直观性和有效性,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许多超出物质生活和收入的其他因素不断表征着基于经济学意义上贫困的定义具有较大局限性㊂西方很多发达国家,尽管居民收入水平很高,基本上不存在收入贫困的问题,但 丰裕中的贫困 [2]10一直令西方国家比较头痛㊂所以,对于贫困问题而言,增加收入固然非常重要,但是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使贫困者自身具备战胜贫困所需的能力才是解决贫困问题的治本之道㊂一㊁阿马蒂亚㊃森的能力贫困理论(一)贫困的实质是可行能力不足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㊃森在贫困问题上的独到见解,一直被视为致力于贫困问题研究者的经典之作㊂阿马蒂亚㊃森认为,贫困虽然与收入低下紧密相关,但仅仅从收入角度形成对贫困内涵的理解㊁阐释和运用是极具局限性的㊂因为贫困概念中有一个不能去掉的 绝对核心 缺乏获得某种基本物质生存条件或机会的 可行能力 ㊂对贫困实质的考察应 把注意力从排他性地集中考虑收入贫困,转到考虑更包容的可行能力的剥夺 ,这样我们 就能按照一种不同的信息基础来更好地理解人类生活的贫困和自由 ㊂[3]14所以阿马蒂亚㊃森认为,贫困的实质不是收入低下,而是 可行能力的不足 ,识别贫困的标准即为可行能力是否被剥夺㊂那么,什么是 可行能力 呢?阿马蒂亚㊃森认为,一个人的 可行能力 是指能够满足其 基本 或 最低 生活必需品的集合 这些基本需要的能力㊂[2]24具体而言,所谓 可行能力 就是一个人能够选择各种功能组合中所能选择的组合,使功能发挥力量,从而不仅使个人能够过自己想过的生活,而且可以使个人能够实质自由地选择有价值和意义的生活㊂可行能力越大,实质自由度越高㊂[4]因为 可行能力 与 自由 相通,被看作一㊃211㊃种实质性自由㊂他认为 自由是人们能够过自己愿意过的那种生活的 可行能力 , 包括免受困苦诸如饥饿㊁营养不良㊁可避免的疾病㊁过早死亡之类 基本的可行能力,以及能够识字算数㊁享受政治参与等等的自由 ㊂[3]3如缺失上述能力,即为可行能力被剥夺 ㊂阿马蒂亚㊃森在贫困问题研究中特别强调能力的重要意义,一方面将 贫根 由单一的经济领域拓展到政治㊁文化㊁制度㊁伦理等更广泛的领域,将贫困问题置于经济学㊁政治学㊁哲学㊁社会学㊁伦理学等学科的综合研究之中,开阔了贫困问题研究的新视野;另一方面超越了主流经济学研究的焦点,形成了一种研究贫困问题的新方法,即能力分析法㊂能力分析法将能力参数作为测评人们生活质量的核心指标,突出 个人在生活中实现各种有价值的功能的实际能力 ,[5]即一个人拥有的能够给自己带来何种生活的选择范围㊂阿马蒂亚㊃森的能力贫困理论把提高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水平作为解决贫困问题的根本,比传统经济学更能抓住人类生活的本质㊂(二)提高可行能力的途径阿马蒂亚㊃森能力贫困理论的重要价值不仅在于从能力角度对贫困问题作出新阐释,更重要的是对提高可行能力的途径进行了深入研究㊂他认为, 一些工具性的自由 ,可以 直接或间接地帮助人们按自己合意的方式来生活 ㊂[3]31为此,他归纳了五种能够提高人们可行能力的工具性自由,[3]32-33具体如下:一是政治自由,广义而言包括公民权利㊂指的是 人们拥有的确定应该由什么人执政而且按什么原则来执政的机会,也包括监督并批评当局㊁拥有政治表达与出版言论不受审查的自由㊁能够选择不同政党的自由等等的可能性 ㊂这种对政治自由的界定,其中心意义在于使人们充分享受 在民主政体下的最广义的政治权益 ㊂不同国家或地区应从具体历史和国情出发,正确认识和把握工具性自由中的政治自由㊂二是经济条件,指的是 个人分别享有的为了消费㊁生产㊁交换的目的而运用其经济资源的机会 ㊂这种机会取决于他 所拥有的或可资运用的资源,以及交换条件,诸如相对价格和市场运作 ㊂同时, 是否有或者能否得到金融资源,对于各经济主体实际上能获得的权益,有关键性的影响 ㊂三是社会机会,指的是 在社会教育㊁医疗保健及其他方面所实行的安排,它们影响个人赖以享受更好的生活的实质自由 ㊂并且,这些条件不仅对个人生活,而且对更有效地参与经济和政治活动都是重要的㊂四是透明性保证,指的是在社会交往中,能够 满足人们对公开性的需要:在保证信息公开和明晰的条件下自由地交易 ㊂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社会交往,既可以有效保障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又可以 防止腐败㊁财务渎职和私下交易 等影响公共权力运行的不良因素的滋生㊂五是防护性保障,可以说是一张 社会安全网 ㊂它包括 固定的制度性安排,例如失业救济和法定的贫困者收入补助,以及临时急需而定的安排,例如饥荒救济或者为贫困者提供可增加他们收入的紧急公共就业项目 ,以避免因可行能力严重不足而陷入绝境或遭受更深重痛苦㊂同时,阿马蒂亚㊃森强调,上述五种工具性自由是 相互补充,并进而相互强化的 ㊂因为, 关于发展的分析,一方面必须注意到使这些工具性自由具有重要性的目的和目标,另一方面也要注意那些经验联系,是它们把不同的工具性自由结合成一体,并加强了它们共同的重要性 ㊂在制定提高人们可行能力的政策时, 掌握这些关联尤为重要 ㊂二、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贫困的现状分析(一)政治参与程度较浅,职业地位总体不高 在现代国家中,政治参与扩大的主要标志是农村民众可介入国家政治生活㊂ [6]当前,我国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已逐渐成为农民工的主体,占全国农民工总量的49.7%,[7]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㊂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参与程度既是衡量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标准,也是反映非城市居民职业地位的主要指标之一㊂调查数据显示,新生代农民工中 经常 或 较经常 关注新闻时政,并讨论国家大事的占比约为65.7%,但能正确选择出反映民主政治核心要义的政治符号或标志的新生代农民工占比仅为9%㊂[8]由此可见,新生代农民工虽然有政治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但程度尚浅㊂大量研究表明,社会经济地位的高低(包括职业地位)与政治参与程度紧密相关㊂近年来,随着经济㊃311㊃薛㊀晴等㊀基于能力贫困理论的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反贫困路径结构的调整和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新生代农民工虽然从事第二产业的比重有所下降,从事第三产业的比重在提高,但大多数仍然停留在批发和零售㊁居民服务㊁修理等职业层次较低和职业声望不高的行业㊂(二)创业择业能力匮乏,职业发展延续性较差在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的时代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创业意愿强烈㊁热情高涨㊂相对老一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在制度和政策㊁文化教育程度㊁社会成长环境等方面具有创业择业的良好条件,其职业发展应该更具有延续性㊂但现实情况却是新生代农民工在创业参与度㊁创业层次和创业成功率方面均表现不佳,尚不具备自主自信创业和择业的能力㊂[9]在创业方面,新生代农民工虽然在外出务工过程中掌握了一定的技术,但由于受教育水平总体较低(高中文化程度仅占17%[7]),职业技能水平不高,企业实际管理经验不够,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环境,既没有较强的竞争力在市场中取得优势,又没有足够的能力拓展市场㊂而且,新生代农民工创业活动往往以个人或家庭形式展开,大家各自为战,难以形成创业合力,不利于抵抗风险㊂同时,融资困难也是制约新生代农民工创业的重要因素㊂虽然国家出台了创业贷款政策,但政策与措施之间的 张力 [10]使新生代农民工创业融资难以得到有效保障㊂在择业方面, 短工化 渐成新生代农民工务工的新趋势,表现为工作持续时间短,工作转换次数频繁㊂劳动力市场信息的不对称,使得新生代农民工在职业选择上往往 先谋生,后发展 ,经过多次择业 试错 后,获得技能,增长见识㊂然而,职业序列的高低与职业技能的积累常常成正比㊂新生代农民工在频繁更换工作的过程中,虽然能够获得训练多种技能的机会,但较难获得技能积累并进而形成 一技之长 ㊂[11]所以,尽管新生代农民工在择业方面有着强烈的向上流动愿望,但是没有很好的技能积累,形不成 一技之长 ,其职业流动在市场机制下也仅为 水平流动 甚至 向下流动 ㊂(三)文化科技素质偏低,职业技能与素养不高稳定且具有发展延续性的就业,是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提升的基本标志,其决定性因素是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文化科技素质及与之相匹配的职业技能和素养,具体包括受教育程度㊁职业技能培训㊁职业道德和职业态度等方面㊂2016年调查数据显示,农民工中未上过学的占1%,小学文化程度占13.2%,初中文化程度占59.4%,高中文化程度占17%,大专及以上仅占9.4%㊂2016年接受过农业和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占32.9%,比2015年下降了0.2%㊂[7]由此可见,当前我国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与技能培训程度普遍偏低㊂新生代农民工作为我国农民工的主力军,虽然其受教育程度已有较大程度提高,但其在就业专门知识的学习与劳动技能的培训方面却严重不足,专业技能欠缺,难以满足市场对高级技术工人的要求,致使其职业技能和素养整体不高,长期处于向往城市化与实现城市化能力之间的张力中,时刻面临着城乡双重边缘化危机㊂(四)面临制度与自我双重瓶颈,职业认同处于两难境地职业认同主要包含职业社会认同和自我职业认同两个方面㊂新生代农民工职业社会认同是指社会大众对新生代农民工所从事的职业在社会中的意义㊁作用㊁地位㊁功能及价值的理解和认识;新生代农民工自我职业认同是指新生代农民工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社会价值㊁发展目标的理解和认识㊂新生代农民工作为促进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其职业认同不仅对其个人就业质量与职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而且还将直接影响到其融入城市社会的程度,关系到城乡和谐与社会稳定㊂然而,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结构使新生代农民工职业认同面临着制度和自我双重瓶颈㊂从制度层面来看,新生代农民工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面临着多重制度瓶颈,主要是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㊂虽然我国已逐步取消了城乡二元户籍,但当前城乡二元体制仍然非常明显,附着在户籍制度上的福利和保障难以剥离㊂这种来自制度层面的限制和约束使新生代农民工在社会分工体系中地位和作用很难明确界定,常处于在城市工作没有社会保障㊁回农村务农又没有经验和常识的两难境地,当然也就无从建立职业认同㊂ 这种差别性待遇不仅是一种制度安排,更是一种渗透到了日常生活实践中的社会事实和社会行为㊂ [12]久而久之的生活实践,使新生代农民工在从业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遭受打击,其主体意识和行为选择对自身职业归属当㊃411㊃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㊀2018年第5期然不可能持有积极的认知和评价,从而使其在自我职业身份认同的建构过程中出现模糊和难以突破的困境㊂三、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反贫困路径的构建(一)完善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的制度设计当前,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程度较浅,并非单一因素的影响,而是各种经济㊁制度和社会等方面因素的交叉综合作用㊂其中,制度性排斥是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程度较浅的根本原因㊂新生代农民工大多长期工作于城市,其政治参与的地域应该在城市,但因其户籍在农村而不在其务工所在的城市,根据我国现行政治体制,其无法参与务工所在城市的政治活动,在政治决策过程中没有或缺乏足够的利益代表,对于能够影响其权益的政治决策几乎没有任何发言权㊂如果在政治决策过程中忽视这一新生代产业工人群体,其切身利益是不可能得到有效保护的㊂因此,要改革当前不合理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建立合理的流动人口管理体制,探索并实施精细化管理与服务流动人口的新机制,给予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待遇,同时促进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的制度化和有序化,真正 赋权 于新生代农民工,通过改革的方式,吸收新生代农民工利益代言人参与城市政治决策过程,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真实利益诉求㊂(二)培养和提升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核心能力是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可持续发展并最终实现职业身份转变的必备能力㊂当前,虽然有政府㊁企业㊁教育培训机构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但对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而言,学习目的往往非常现实和短视,通常只想获得一份能赚钱的工作,一般不会有长期的职业生涯规划㊂鉴于此,必须切实加强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和提升,并使之成为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最主要途径㊂由于职业核心能力关乎国家新型产业工人的综合素质,对中国产业的整体品质也将产生重要影响,所以培养和提升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核心能力必须从顶层设计开始,建构起一整套既能体现国家意愿又能实现新生代农民工愿景的职业培训和教育体系,改革目前职业培训教育只注重短期技能培训或在职学历教育的课程供给模式,突出公民素养和意识形态教育,从根本上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全面发展,彻底解决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难的问题㊂同时,农民工市民化是建设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应有之义和核心所在,建议政府做好政策制定㊁制度保障与经费支持等方面的宏观引导与规范,以培养和提升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核心能力㊂(三)实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培养大批技术技能人才㊂新生代农民工主动适应经济发展需求㊁转型成为高素质新型产业工人,不仅可以助推国家经济转型升级,更能体现新型城镇化的应有之义㊂而促进新生代农民工转型成为高素质产业工人,不能单纯依靠某一部门或某一外在力量,更需要各部门㊁全社会通力协作共同推动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的整体提升㊂首先, 给农民工 武装 技能,是当务之急 ㊂全国政协委员㊁国务院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原主任杨志明提出一个 国家工程 的计划,即农民工职业技能的提升计划,力争到2020年,使每位农民工都能参加1次以上政府提供补贴的技能培训,基本消除新成长劳动力无技能上岗的现象;其次,要在普惠性前提下,为农民工提供一个有弹性㊁多层次㊁多选择㊁多模式的持续进修机制(辜胜阻,2016年)㊂此外,国家开放大学于2014年秋启动的 新型产业工人培养和发展助力计划 ,从服务于企业转型升级㊁助力职工成长发展方面,也为实现新生代农民工转型为高素质新型产业工人做出了积极探索和实践㊂(四)深化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改革近年来,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推进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改革,但总的来看,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尚未真正退出历史舞台㊂我国经济转型和经济增长的最大优势和最大潜力在于人口城镇化,而人口城镇化的关键在于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让城乡二元户籍制度退出历史舞台已成为社会共识㊂[13]调查显示,70%以上的新生代农民工渴望融入城市,成为真正市民㊂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衍生出的二元化劳动力市场,使有强烈离农愿望的新生代农民工不具备与城镇居民公平竞争的就业机会与条件,农村剩余劳动力无法实现城乡间的合理有序流动,进而阻碍了农民工市民化以及人口城镇化进程㊂让城乡二元户籍制度退出历史舞台,首先必须明确退出的时间节点,着力推进居住证取代城乡二元户籍制度进程和省际间居住证制度的相互衔接,到2020年基本建立以身份证号为唯一标识㊁全国㊃511㊃薛㊀晴等㊀基于能力贫困理论的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反贫困路径统一的居住证制度,并推进与之相适应的人口管理理念㊁人口管理制度㊁人口管理主题的重大变革,实现对流动人口的精细化管理和服务㊂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为全面实施统一的居住证制度奠定重要基础㊂强化各级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上的责任分工,到2020年基本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㊂[13]参考文献:[1]劳埃德㊃雷诺兹.微观经济学[M].马彬,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430-431.[2]阿马蒂亚㊃森.贫困与饥荒[M].王宇,王文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3]阿马蒂亚㊃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任赜,于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4]Amartya K modities and capabilities[M].Am-sterdam:North-Holland,1985:353.[5]Amartya K Sen.The standard of living[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6]塞缪尔㊃P㊃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刘为,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38. [7]国家统计局.2016年农民工检测调查报告[EB/OL]. (2017-04-28)[2018-02-07]./ xinwen/2017-04/28/content_5189509.htm#1. [8]路旭东.政治效能感视野下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研究 基于郑州市的实证调查[D].郑州:郑州大学,2017.[9]彭莹莹,汪昕宇.社会网络对新生代农民工创业能力的影响 基于资源获取和创业学习的中介效应[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30-36. [10]王春光.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进程及问题的社会学分析[J].青年探索,2010(3):5-15. [11]李萍. 发展型 择业观㊁工作转换与新生代农民工职业的 去体力化 [J].青年研究,2017(2):19-28,94. [12]康红梅.社会排斥背景下底层群体 内卷化 职业身份认同研究 以环卫农民工为例[J].理论月刊,2016(1):143-148.[13]迟福林.2020:让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成为历史[N].人民政协报,2017-03-04(005).ʌ责任编辑㊀于蓬蓬ɔAntipoverty Path Construction of New-Generation Migrant WorkersBased on the Capability Poverty TheoryXue Qing1,2,Chen Huiqian3,Su Qingguo2(1.Research Centre for Modernization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Hebei Universityof Engineering,Handan056038,China;2.Marxism College of Hebe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Handan056038,China;3.Library of Hebe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Handan056038,China)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capability poverty theory,the essence of poverty is insufficient capacity,and solving poverty problems can be achieved by the five freedoms to improve people s capability.Based on this theory,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employment ability of the new-generation migrant workers in China can be analyzed.Th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in China is low,the occupational status is not high,the career development is poor,the career development is poor,the professional skills and quality are not high,and the professional identity is also recognized in a dilemma.Therefore,we should build the anti-poverty path of the employability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that is,to improve the system design of th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to train and enhance their professional core compe-tence,to implement the promotion plan of vocational skills,and to deepen the reform of the two yuan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Key words:Capability poverty theory;New-generation migrant workers;Employability;Antipoverty;Path con-struction㊃611㊃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㊀2018年第5期。
能力贫困视角下老年群体数字贫困及其治理策略共3篇
能力贫困视角下老年群体数字贫困及其治理策略共3篇能力贫困视角下老年群体数字贫困及其治理策略1能力贫困视角下老年群体数字贫困及其治理策略数字技术的普及使人们生活更加便利,然而也滋生了数字贫困现象。
数字贫困指的是人们缺乏获取、使用和理解数字技术的能力,往往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较低的教育水平和生活条件。
老年人群体作为数字贫困的高危人群之一,受制于生活和文化环境的限制,更容易陷入数字贫困的困境。
老年人群体的数字贫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老年人缺乏基本的数字技能。
熟悉智能手机、电脑等数字设备需要一定的技能储备,老年人由于生活经验的不足,缺乏数字技能的学习机会,导致基本的数字技能匮乏。
其次,老年人往往缺少信息来源。
因为工作和家庭的变化,老年人失去了获取各种信息的渠道。
像新闻、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很难得到,导致信息贫困。
最后,老年人缺乏数字交互的机会。
数字技术的交互性主要表现在社交媒体、在线学习等方面。
老年人缺少和其他人的交流和关系,导致他们在社交网络领域缺失了更多的机会。
治理数字贫困需要全社会合力,尤其是老年人群体需要更多的关注和关爱。
治理数字贫困的主要策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需要加强数字技能培训。
老年人群体多数受高中教育水平以下,数字技能较欠缺。
因此,加大数字技能培训力度,帮助老年人了解数字设备、如何上网、如何使用软件等基本技能,是治理数字贫困的重要步骤。
其次,实现数字普惠。
从传染病、疫苗接种到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政府、企业和非营利组织都在推动数字卫生服务。
这些项目有潜力吸引更多的老年人参与,让他们了解和使用数字设备,是解决数字贫困的一个有效方法。
最后,社会参与。
治理数字贫困需要各界积极参与,特别是数字设备制造商和央企等机构可以设计更简单易用的数字设备,让老年人更容易上手,更好地运用数字技术。
综上所述,老年群体的数字贫困是当前危害社会发展的一个难题。
针对数字贫困,我们应该加强数字技能培训,实现数字普惠,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增加老年人的社交机会。
后扶贫时代我国农村教育反贫困的价值理性回归--基于可行能力理论视角
The Rational Return of the Value of Anti-poverty in Rural Education--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Capability Theory
作者: 吴晓蓉[1];田晓苗[1]
作者机构: [1]西南大学,重庆400715
出版物刊名: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页码: 29-34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6期
主题词: 后扶贫时代;农村教育反贫困;可行能力;价值理性
摘要:消除能力贫困是后扶贫时代农村反贫困的主要目标,农村教育反贫困必将在其中发挥
重要作用。
蕴含在可行能力中的"全人教育"和"自由价值"引发对教育反贫困价值理性的反思。
当前农村教育反贫困仍处于"扶教育之贫"阶段,强调农村人力资本的提升,依赖国家倾斜性和救助性政策的实施,使得农村教育反贫困的系统性功能和人文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遮蔽。
后扶贫时代应重视农村教育反贫困的长效性,为提升人的可行能力奠定基础;构建农村教育反贫困共同体,加强不同行动主体的协商与合作;推进农村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创造农村教育反贫困自主发展空间;挖掘农村本土文化资源,为教育反贫困人文理性彰显培育大众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2月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Feb.2010第28卷第1期Hu manities&S ocial Sciences Journal of Hainan University Vol.28No.1基于能力贫困理论的反贫困对策构建宋宪萍,张剑军(北京理工大学人文学院,北京100081)[摘 要]一般的贫困概念核心往往是收入低下,阿马蒂亚・森认为尽管低收入与贫困之间有密切的联系,但对贫困的考察不能仅仅停留在收入问题上,贫困的实质不是收入低下,而是可行能力的贫困。
按照阿马蒂亚・森的能力贫困理论,加大我国贫困人口能力方面的投资,促进贫困人口能力的提高,是消灭贫困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能力;贫困;反贫困[中图分类号]F12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1710(2010)01-0069-05在经济高速发展、人类文明程度日益提升的今天,贫困问题仍然是经济发展中一个较突出的问题,尤其随着经济周期的波动,贫困成为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按照世界银行设定的每天生活水平1美元的贫困线标准,当今世界上大约有10亿人仍生活在极端贫困中。
尤其在这场来势凶猛的金融危机中,随着裁员数量的增加,更多的人被抛入到贫困大军中。
贫困作为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并不是为某一个国家、地区或民族所独有,而是普遍发生在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地区或民族之中,贫困是具有世界性的问题,人类发展的历史也就是不断挑战并战胜贫困的历史。
一、关于贫困内涵的收入解释关于贫困,迄今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较早对贫困内涵进行明确界定的是英国的朗特里,他认为,如果一个家庭的总收入不足以维持家庭人口最基本的生存,那么,这个家庭就基本上陷入了贫困之中,这主要是从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的角度来研究贫困问题,后来人们对贫困的认识有所发展,从经济学意义上来理解贫困成为主流。
美国的劳埃德・雷诺兹认为,“所谓贫困问题,是说有许多家庭,在没有足够的收入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下,个人和家庭依靠劳动所得可以使之有起码的生活水平”,“贫困最通行的定义是年收入。
”[1]英国的汤森进一步丰富了贫困的内涵,认为收入不仅仅指生活必需品,而应是一个复杂的资源分配和再分配系统,如现金收入、资本资产、就业福利待遇、社会公共福利待遇以及其他各种形式的个人收入等都应包括在内[2]。
因而在贫困的测量方法上,汤森提出贫困的相对收入标准方法,即用平均收入作为一种测量相对贫困的方法。
另外,国内大部分学者认为,贫困一般是指物质生活困难,即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生活水平达不到一种社会可以接受的最低标准,是个人或者家庭依靠劳动所得和其他合法收入不能维持其基本生存需求的状况。
综合国际、国内学者对贫困的界定,可以把贫困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两种。
绝对贫困又称生存贫困,是指在一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下,个人或家庭收入难以维持身体有效活动的最低指标的一种状态,即不能维持最低生存需要的收入标准。
绝对贫困人口一般是以最低生活保障线或贫困线为标准来划定的,这一类贫困人口只存在于特定的国度及特定的时期,多发生在较落后的国家。
相对贫困是比较而言的贫困,这一方面是指随着时间变迁和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演进,贫困标准亦发生相对变化而言[收稿日期]2009-06-29[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7BJY088)[作者简介]宋宪萍(1972-),女,山东莱芜人,北京理工大学人文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经济增长理论研究。
2010年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1期的贫困;另一方面是指在同一时期相对于不同社会成员和地区之间差异而言的贫困。
不同时间、不同国家对相对贫困的标准是不同的,相对贫困人口可以不分国别、地域而永久存在。
收入贫困的概念在应用研究中被证明是有用的,非常直观,但是,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也日益认识到它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首先,它无法对贫困和不平等中所有相关的问题作出令人满意的分析。
虽然新古典经济学认为个人的收入或消费是由个人的偏好决定的,但是,许多超出个人收入的因素对其生活水平也有很重要的影响,有时甚至影响巨大。
因此,定义贫困时还应该考虑那些收入以外的因素,而不是仅仅考虑个人的收入水平。
其次,收入贫困的概念不能反映发达国家的现实。
西方很多发达国家,虽然通过广泛的收入再分配计划和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有效地减少了收入贫困,但还是存在“丰裕中的贫困”,显然,这不是一种长久的解决途径。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收入的增加固然重要,但个人主动战胜贫困的能力应该最重要。
二、阿马蒂亚・森的能力贫困理论作为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阿马蒂亚・森(Amartya・Sen)的分析框架与传统的收入分析框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关于形成贫困人口的解释,突破了传统的收入贫困的概念。
他认为,尽管低收入与贫困之间有密切的联系,但贫困的实质不是收入的低下,对贫困的考察不能仅仅停留在收入上,而是可行能力的贫困,他关注的是通过扩大个人的选择范围来发展人的能力。
“如果我们把注意力从排他性地集中考虑收入贫困,转到考虑更包容的可行能力的剥夺,我们就能按照一种不同的信息基础来更好地理解人类生活的贫困和自由。
”[3]14在阿马蒂亚・森看来,“识别贫困的最普通做法是确定一个‘基本’———或‘最低’———生活必需品集合,把缺乏满足这些基本需要的能力作为贫困的检验标准。
”[4]既然贫困可以用可行能力的被剥夺来合理识别,那么什么是“能力贫困”呢?在阿马蒂亚・森看来,能力贫困的内涵十分丰富,“相关的能力不仅是那些能避免夭折,保持良好的健康状况,能受到教育及其他这样的基本要求,还有各种各样的社会成就。
包括———如亚当・斯密所强调的———能够在公共场合出现而不害羞,并能参加社交活动”[5],人们在所列举的能力方面的缺失,均可能被视为能力贫困。
具体来说,所谓能力就是在各种功能组合中所能选择的组合,也就是说能使功能得到发挥的力量,凭借这种能力,个人可以实现有价值的功能。
它不但标志着个人能做什么或不能做什么,而且还体现着个人过自己所希望的生活或实现合理目标的自由,即个人有实质自由去选择他认为有价值的生活。
一个人的能力越大,他过某种生活的自由也就越大[6]。
在界定了“可行能力”后,阿马蒂亚・森还对提高“可行能力”的途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他认为,有五种基本的工具性自由,能够帮助人们更自由地生活并提高人们的可行能力:第一,政治自由,即人们拥有的确定应该由什么人执政而且按什么原则来执政的机会,也包括人们监督并批评当局、拥有政治表达与出版言论不受审查的自由、能够选择不同政党的自由等的可能性。
第二,经济条件,指的是个人分别享有的为了消费、生产、交换的目的而运用其经济资源的机会。
一个人所具有的经济权益,将取决于拥有的可以运用的资源和交换条件,它会反映在人们经济权益的相应提升上。
第三,社会机会,指的是在社会教育、医疗保健等方面所实行的安排,这些安排直接影响到个人有多大的机会去选择更好的生活方式和实质自由。
第四,透明性保证,就是满足人们对信息公开性的需求,即保证在信息公开和明晰的条件下自由地交易。
人们希望信息是公开的、明确的,信誉是不可侵犯的,它不仅仅为自由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提供有效的支持,而且还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约束公共权力运行、防止权力腐败的工具性约束。
第五,防护性保障,指提供一个社会安全网,防止受到影响的人遭受更深重的痛苦,甚至陷入绝境。
阿马蒂亚・森认为,一个经济体系无论运行得多么好,总会有一些人由于物质条件的变化而对他们的生活产生不利的变化,从而陷入贫苦悲惨的境地;所以需要这样一种防护性保障来提供社会安全,以防止受到影响的人遭受不幸的悲惨遭遇[3]31-33。
以上这些工具性自由作为一个整体,互相补充,互相强化,能直接扩展人们的可行能力。
基于“能力贫困”思想,应改变传统的以个人收入或资源占有量来衡量贫富的标准,“收入、财富和其他影响因素在一起时是重要的,但其作用必须被整合到更广阔、更全面的成功与剥夺的图景中去。
”[3]14也就是要引入关于能力的参数来测度人们的生活质量。
其核心意义是,必须考察个人在实现自我价值功能方面的实际能力,能力的扩展能够促进经济的增长以及收入的提高,能力不足才是导致贫困的根源。
只有能力才能保证机会的平等;没有能力,机会平等是句空话,也就是说真正的机会平等必须通过能力的平等才能实现。
“能力贫困”理论的一大贡献是强调解决贫困的根本之道是提高个人的能力,而不是单纯靠政府的投入及发放失业救济。
三、中国目前的贫困现状分析中国几十年的反贫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由图1可知,目前中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已从2001年图1 贫困县农村贫困规模数据来源:《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2006)的1812万下降到2005年的1433万,分年度看,除2003年贫困人口增加了11万外,其他年份的贫困人口都在下降,平均每年减少95万。
贫困县的农村低收入人口从2001年的3865万下降到2005年的2191万,平均每年减少421万。
一方面我国的贫困人口在减少,另一方面我国的贫困线标准也在不断提升。
目前国际通行标准是每日每人1美元,每年约为2500元人民币。
由于近年经济增长提供的保证,我国的贫困线标准不断提高,如图2所示,2007年我国贫困线是785元,低收入线是1067元,比过去都有了较大的提高,以后的趋势将会不断提高。
图2 2000—2007年国家贫困线变化图尽管有如此大的进步,但在反贫困实践中,无论是宏观决策者还是各个贫困地区,都过分强调物质资本投入对消除贫困的作用。
根据笔者对河北省40个贫困县关于制约脱贫的主要因素的问卷调查,各贫困县都认为资金因素、基础设施因素是制约脱贫的主要因素。
其中资金因素的比例为17.65%,是所有因素中占比例最大的一项。
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由此可见,人们对脱贫的思路还是主要放在国家的投入上,寄希望于国家的财政资助,认为这是改变贫困状况的主要途径。
然而,正如前面所分析的,贫困的根源是能力不足,而不是仅仅靠国家的资金投入就能解决的。
在市场化程度逐步增强的情况下,由于对贫困认识上的失误导致对贫困人口产生的根源出现偏差,这样必然难以培育贫困地区发展的内在动力,其导致的最终后果便是脱贫速度减缓,脱贫效果不稳定,贫困地区的脱贫日益显示出刚性特征。
最近有很多学者,诸如胡鞍钢、万广华、胡兵、张全红等都认为,近些年来中国的减贫出现了放缓的趋势,尤其是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中国的减贫效果不断下降,并出现了很大的波动性和复杂性,贫困人口在宏观经济波动中受到的冲击要大于非贫困人口,具有更大的宋宪萍等:基于能力贫困理论的反贫困对策构建脆弱性,贫困人口相对于非贫困人口,更缺乏能力来规避风险。
如图3所示,农村人口的收入增长与城市人口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
表1 制约脱贫的主要因素因素选择该因素的问卷比重(%)排序资金因素17.651基础设施因素16.472科技因素14.123资源因素12.944人才因素11.765观念因素8.246图3 城市与农村居民家庭收入情况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0—2008年)四、反贫困对策的构建联合国、世界银行等公开承诺,到2015年全球贫困人口要削减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