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小石潭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设计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课文详解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课文详解预习须知一、写作背景柳宗元因受王叔文政治革新集团牵累,被贬为永州司马。
在永州的十年间,他以山水为寄托,遍游附近的奇山异水,写下了文笔清秀、富有诗情画意的游记作品“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就是其中之一。
二、作者简介及背诵提示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世称“柳河东”。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以明道”,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唐宋八大家”之一。
今存《柳河东集》。
此篇需背诵。
知识重点一、全文展示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二、主题概述本文描绘了小石潭的潭水、潭石、游鱼、溪流、树木等,着意渲染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突出了小石潭清幽、明丽、深远的特点,抒发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
三、文言知识积累(一)古今异义1.闻水声闻:古义,听到;今义,用鼻子嗅2.乃记之而去去:古义,离开;今义,往3.崔氏二小生小生:古义,青年,后生;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4.不可久居居:古义,停留;今义,居住(二)一词多义可水尤清冽(清澈)以其境过清(凄清,冷清)2. 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不可久居(能够)3. 环如鸣佩环(玉环)竹树环合(环绕)4. 为全石以为底(作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成为)5. 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自,介词)隶而从者(跟从)6. 差参差披拂(长短、高低、大小不齐)其岸势犬牙差互(交错)7. 乐心乐之(以……为乐)似与游者相乐(逗乐)(三)重要虚词1.之①心乐之(代词,代指水声)②乃记之而去(代词,代指小石潭的景物)2.其①其岸势犬牙差互(代词,那)②不可知其源(代词,它的)3.以①全石以为底(介词,把)②卷石底以出(连词,相当于“而”)③以其境过清(介词,因为)4.而①潭西南而望(连词,表修饰,不译)②乃记之而去(连词,表顺承,不译)(四)词类活用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2.心乐之(意动用法,以……为乐)3.下见小谭(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4.皆若空游无所依(名词作状语,在空中)5.凄神寒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凄,使……凄凉;寒,使……感到寒冷)6.斗折蛇行(名词作状语,斗,像北斗七星那样;蛇,像蛇爬行那样)7.其岸势犬牙差互(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五)特殊句式1.倒装句①全石以为底。
第10课《小石潭记》教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10课《小石潭记》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小石潭记》是统编教材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古代写景游记散文。
作者通过仔细入微的观察,运用多种技巧,生动地描绘出小石潭的优美景观。
本单元所选文章,或描写理想中的美好生活(《桃花源记》),或记述自己徜徉于自然之境时的所见所思所感(《小石潭记》),或赞叹古代艺人的精湛技艺(《核舟记》)或吟咏个人的情感追求(《〈诗经〉二首》)。
诵读这些诗文,能让学生感受古人的生活、思想和志趣,陶冶自己的情感和胸怀,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认以及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第四篇,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特别是对小石潭秀丽景色的描写,细腻而生动,读之如置身其境。
作者在文中写水声,写小潭,写岩石,写树木,写潭水,写游鱼,展现出一幅幅绘形绘色的微型风景画;同时借景抒情,表达了被贬滴永州之后寂寞凄凉的心情。
学习这篇文章,在朗读中品味作品的语言,握课游记的特点,梳理游踪,理解文章内容,知人论世,结合作者经历、时代背景,理解作品中的感情变化,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学习过多篇文言诗文,具备一定的文言知识,积累了一定量的文言词汇,初步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能借助注释、工具书和一定的文言知识初步读懂文章。
对文言文的分析理解也具备一定的能力。
但对于作者寄寓的情感,学生把握起来有些难度,从文化层面理解柳宗元更需要教师引导。
【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体会生生不息的汉语活力;2.鉴赏——体会写法,关注耐得住推敲的经典写法;3.打通——知人论世,理解作者孤独凄凉的心境,体会其精神品格;【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会写法之妙,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课型】新授课(品读课)【教学准备】教师:下载《小石潭记》歌曲视频,制作课件;学生:自主诵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并查找柳宗元资料,了解作者。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小石潭记》教案及原文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小石潭记》教案及原文《小石潭记》课文原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小石潭记》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2.通过阅读文章激发热爱自然的情感,培养审美情趣【教学重点】1.通过反复诵读,推敲、揣摩、品味小石潭的特点2.仔细体会景物描写的特点,感悟作者贬谪后的孤凄悲凉【教学难点】1.体会文章抓住景物的特征移步易景的写法2.品味文章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教学过程】1.借助背景相关的《江雪》,导入文本学生背诵柳宗元的诗《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分析指出这首诗中最能表现作者心境的是哪些字,并结合这首诗的意境说明原因(表现作者心境的是“孤”和“独”两个字在孤寂、冷清、高远宏阔的背景下,诗中的主人公在“钓寒江雪”,这就是诗人当年参与改革失败被贬时的心情写照前人说“远在江湖砺心志,古来贬官多妙文”:柳宗元被贬永州做司马期间也写了诸多的优秀作品,代表作有《永州八记》等名篇本文是《永州八记》之一,这些作品中作者借景抒怀,与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相一致)2.指导学生阅读初步把握文意:(1)教者范读,引领正音 (要求:学生在文中圈出易错、难读的字)(2)学生自由朗读,揣摩理解文意(读出感兴趣的内容,读出疑惑问题)(3)学生自主阅读助读提示:①作者及随行人员砍伐竹子的原因是什么(清脆悦耳的水声,带来的内心的喜悦,向往是伐竹的动力)②文章都描写了哪些与小石潭相关的景物(设计此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细致阅读文本:抓住水、石、树、鱼、源、岸、环境等特点深入领会文意)③作者在对哪些景物的观察描摹上感受到了愉悦(水声、游鱼)④作者对本次游览的总体感受怎样(用原文语句回答)(凄神寒骨,悄怆幽邃)3.深入文本,细读小石潭:(1)指导学生深入文本,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讨论探究①作者发现小石潭的经过怎样在这一过程中,作者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请找出来(循声而至,砍竹成路,下见小谭;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 ②从“伐竹”这一细节中你感悟到了那些(发现了这里人迹罕至无路可走;发现了作者喜悦之高、兴趣之大,克服重重困难也要觅得小潭)③小石潭的全貌怎样(潭底为整块石头,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巨石,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④请你依据文章内容概括出课文是按找怎样的游览顺序来写的(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⑤文章在写景中用了什么写法(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用的是移步换景的写法)⑥潭水和游鱼各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潭水之清和游鱼之乐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天空的时候,着一鸟而让观者感知天空的辽阔高远,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烘托的写法)⑦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幻化到鱼儿身上,仿佛鱼儿也会像人那样感到快乐似的)⑧作者在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那些特点来写的运用了那些修辞方法(抓住溪身的蜿蜒、曲折,小溪的或明或暗,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动静结合,准确地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描写)⑨文章后部分的凄寒的感受与上文中的“乐”,对比鲜明,你是怎样体会这种情感的变化(这种情感变化足以说明,作者被贬谪的悲凉是他心中的主调,寄情山水的欢乐只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触发便显露出来设计此题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矛盾中发现人物的内心情感,领会文章感情所在)4.总结拓展①总结全文王国维说“以自身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极富作者的生活个性,是“柳”化了的山水他描绘小石潭的石、水、光影、游鱼、树木,着力渲染出了凄寒幽邃的神韵,抒发了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游记里传神的描写,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很值得我们学习②拓展延伸:关于崔氏二小生:柳集旧注:“崔简之子也”据柳宗元《故永州刺史流配驩州崔君权厝志》旧注:“崔君名简,字子敬”又文中“夫人河东柳氏”句下注:“简娶公之姊”据此,则“崔氏二小生”当为柳宗元的外甥③附:板书设计《小石潭记》赏思发现小潭—乐—潭中景物————小潭源流—凄—潭中气氛5.必要的教学资料准备:“永州八记”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借山水游记,书胸中愤郁的散文由于八记遗址在永州城郊,故称《永州八记》分别是《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古代称熨斗为钴鉧,钴鉧潭河床底面都是天然石头,凹陷甚深,潭面象古代熨斗,故名之)《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6.文章的生活背景:困居永州的十年永州,在唐时僻远荒凉州司马只是安置流放官员的一种名义上的职务其在永州的十年,是生平最为困厄,最为艰难,心情也最为孤寂郁愤的十年,然而不幸的遭遇,却使柳宗元的才思得到了强烈的激发,发言为文,莫不悲恻动人,寓言、山水游记等都取得了光辉的成就《永州八记》,《段太尉逸事状》,《三戒》,《捕蛇者说》等篇章都作于此。
人教部编本初中语文八年级下第3单元第10课《小石潭记》教案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小石潭记》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游历自然风光时,有没有过被某个景色深深打动的经历?”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柳宗元是如何通过文字描绘小石潭的景致,并表达自己的情感的。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文言文描写自然景观的手法及其情感表达”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分析文言文的表达技巧,启发他们如何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景物描写中。
人教部编本初中语文八年级下第3单元第10课《小石潭记》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本初中语文八年级下第3单元第10课《小石潭记》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知识与技能:学习文言文《小石潭记》,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掌握重点词汇、句式和文学常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在游历小石潭时的所见所感,理解作者抒发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内容:
1.预习课文,了解作者柳宗元及其创作背景。
2.学习课文,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内容,理解文章主题。
3.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式,如:“青树翠蔓”、“蒙络摇缀”等。
4.体会文章的写作手法,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
在总结回顾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对本节课的知识点掌握得还算不错,但仍有部分学生对文章的情感表达有些困惑。针对这一点,我打算在下一节课中,通过让学生们模拟作者的经历,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章。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小石潭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小石潭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小石潭记》课文原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小石潭记》知识点一、作者简介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学家,世称“柳河东”。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以明道”,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唐宋八大家”之一。
今存《柳河东集》。
二、故事背景柳宗元因受王叔文政治革新集团牵累,被贬为永州司马。
在永州的十年间,他以山水为寄托,遍游附近的奇山异水,写下了文笔清秀、富有诗情画意的游记作品“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就是其中之一。
三、文言知识积累(一)通假字日光下澈“澈”通“彻”,穿过,透。
(二)古今异义1.全石以为底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2.乃记之而去古义:离开;今义:往3.崔氏二小生古义:青年,后生;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4.不可久居古义:停留;今义:住(三)一词多义1.清:水尤清冽(清澈,形容词)以其境过清(凄清,冷清,形容词)2.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副词)不可久居(能够,动词)3.环:如鸣佩环(玉环,名词)竹树环合(环绕,动词)4.以:全石以为底(把,介词)以其境过清(因为,介词)5.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自,介词)隶而从者(跟从,动词)6.差:参差披拂(长短、高低、大小不齐,形容词)其岸势犬牙差互(交错,动词)(四)词类活用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2.皆若空游无所依名词作状语,在空中3.斗折蛇行名词作状语,斗,像北斗七星那样;蛇,像蛇爬行那样4.凄神寒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凄,使……凄凉;寒,使……感到寒冷5.心乐之意动用法,以……为乐6.其岸势犬牙差互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7.近岸形容词作动词,靠近(五)文言句式1.倒装句卷石底以出。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精品教案
第10课《小石潭记》教学设计一、设计理念《小石潭记》为部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的一篇传统文言篇目。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文言文的热情,引发他们的探究兴趣是理解文言文的关键所在。
本课设计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理解文本,领会文章如何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描写以及以景写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指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质疑答辩,归纳总结进而生成自己深入、独特的见解。
而后通过主题阅读丛书中的相应篇目,引导学生从课内迁移到课外,进一步提高学生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的意识及能力。
二、教材分析1.《课程标准》对本课教学内容的要求。
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2.本课内容在单元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
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是一篇文质精美、情景交融的山水游记。
全文193字,用移步换景、特写等手法,有形、有声、有色地刻画出小石潭的动态美,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
本文的学习,无论是从基础上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本还是领会文章如何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描写以及以景写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在第三单元乃至全册中的地位可谓举足轻重。
3.分析如何将《主题学习》丛书与课文内容教学有机结合。
学习《小石潭记》,要注意作者以景物的变化显示文章波澜的写作方法,理解作者借景抒情,以景言志。
《明月清泉自在怀》《柳宗元与永州山水》两篇文章,皆是作者领悟山水情怀的文章,文采与情怀俱佳。
三、教学目标反复诵读,在对比阅读中感悟诗人情怀,能用自己的话描绘自然之美。
四、重点难点1.对比作者写景感悟的不同手法,学会赏析写景佳句。
2.感悟诗人的山水情趣和理想,提高个人审美情趣。
五、教学策略与手段1.学会赏读。
自读勾画写景的佳句,用声音把景物之美表现出来。
2.学会有效率的阅读,引导学生学会带着问题去阅读,学会批注课文,质疑课文内容。
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生交流:同学们都去过哪些地方旅游?景色怎么样?心情如何?王国维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三单元第10课小石潭记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将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举例:在分析作者面对小石潭美景时的感慨时,要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政治失意后的心情,从而体会作者所抒发的孤寂之情。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小石潭记》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游山玩水时,有没有过被一处景色深深吸引,引发内心感慨的经历?”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柳宗元是如何通过描写小石潭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
然而,我也发现,在小组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讨论主题不够感兴趣,或者是对自己的观点缺乏信心。针对这个问题,我打算在以后的教学中,尝试设计更多贴近学生生活的讨论主题,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课堂参与度。
此外,今天的教学中,我尽量让学生们在实践中学习,通过写作练习和小组讨论,将课文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但从学生的反馈来看,他们在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仍有一定难度。因此,我考虑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增加一些针对性的练习,让学生们在实践中不断巩固所学知识。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三单元第10课小石潭记
一、教学内容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三单元第10课小石潭记。本课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1.文章背景及作者简介。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十课小石潭记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0.小石潭记课前小测:古今异义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一词多义全石以为底()以卷石底以出()以其境过清()词类活用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名词做状语,向西)日光下澈(名词做状语,向下)皆若空游无所依(名词做状语,在空中)斗折蛇行(斗:名词做状语,像北斗星一样。
蛇:名词做状语,像蛇一样。
)学习目标:1.学习移步换景、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难点)2.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重点)课文精讲:一、朗读课文第一段,讨论下列问题:1.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隔篁竹,闻水声”,“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文章写发现小石潭是按照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顺序来描写的。
用了“隔、闻、伐、取、见”等动词,使读者随着作者的脚步一同游历,感受作者喜悦的心情和探奇的情趣。
2.本段描写了哪些景物?写景用了什么写法?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篁竹——水声——小潭——青树翠蔓(移步换景)二、朗读课文第二段,讨论下列问题:1.本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游鱼、潭水(特写镜头)2.写游鱼的这一节,极为细腻传神,采用了什么手法?写鱼除了表现潭水的清澈外,还有何用意?动静结合:“佁然不动”是静,“俶尔远逝”是动,水中游鱼静态与动态的迅速更替,勾勒出一幅生动活泼的游鱼图。
由景及情,自然引出鱼群“似与游者相乐”一语,既表现了作者在赏景中的愉悦心理,又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3.潭水有什么特点?用的是什么写法?好处是什么?潭水:清澈澄净。
侧面描写,通过写游鱼、阳光、影子,衬托潭水的清澈。
无一字写水,但无处不在写水。
三、朗读课文三、四段,讨论下列问题: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作者抓住溪水、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1.作者抓住溪水、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抓住了溪水的蜿蜒曲折、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0《小石潭记》(课后解析)
10《小石潭记》(课后解析)一、参考答案课文的线索:发现小石深一源中景物一小石裸源流一源中气氛一记录同游者。
解析:在整体感知课文思想内容的基础上理清线索,背诵课文。
二、参考答案文章写最初发现小石潭的时候,说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写游鱼的活泼,说“似与游者相乐”。
读到这里,我们便自然地从游鱼联想到作者此时欢悦的心情。
接下来写坐在深上的感受,说“凄神寒骨,悄枪商邃”。
小石深景物的离清与作者心境的凄清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地衬托出作者被贬后孤凄悲凉的心境。
解析:由文中“心乐之”“凄神寒骨”等句子可以看出,这些景物描写染上了人的感情色彩,结合作者的经历,就能够分析出作者感情的变化。
三、参考答案:第一问:幽清。
第二问:(示例)很清静,使我忘掉了生活中的一切烦恼,身心放松解析:第一问结合课文内容回答。
第二问答案不唯一。
四、参考答案1.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2.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
蛇:名词作状语,像蛇那样。
3.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
4.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凄凉。
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寒冷。
解析:本题的词语都属于文言文的词类活用现象。
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
五、参考答案:第一问: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以“永州八记”为最佳。
这些作品有如下特色:(1)形神毕肖地再现了山水景色的自然美。
如《小石潭记》等一系列游记,非常善于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细腻的工笔描绘,篇篇不雷同,自然景物充满着勃勃生机,画廊式地展现了永州的山水景色。
(2)柳宗元写景,不是客观地模山范水,而是写自己主观感受中的景物。
例如:“枕席而卧,则清冷之状与目谋,雷福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面静者与心谋。
”客观之景与主观之景完全融二为一。
在情景交融之外,他还善于以山水景色自喻。
如《小石城山记》以小石城自喻,用山水景物的特点和遭遇来表现自己的性格特点和思想状况。
第10课《小石潭记》说课稿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10课《小石潭记》说课稿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说课稿老师、同学们:大家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篇目是《小石潭记》,我的说课包括说教材、说学生、说教学目标、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这几个部分,接下来开始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小石潭记》是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重点文言文篇目,这篇文言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永州八记》中最负盛名的一篇。
本单元选取的文言文:《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分别从记叙、写景、说明等不同角度来行文,学习这些文章意在让学生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培养阅读古文的能力,同时能体会游记散文写作特色,触摸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脉搏,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提高审美情趣。
《小石潭记》是一篇难得的借写景来抒情的佳作,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叙述作者出游、游览、返回的全过程,观察入微,描摹细致,且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贬居生活中孤寂悲凉的心境,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二、说学生八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文言文知识,基本养成查阅资料、圈点勾画、归纳整理的良好习惯,也具有一定的分析、概括、赏析能力,自主、自立、自学的意识逐渐增强,但学生这种习惯能力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对学习文言文兴趣不浓,学生的理解、欣赏、迁移能力有待提高。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能对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因此应重点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解读品味以及对美的感知能力。
三、教学目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7-9年级学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
其在“实施建议〞中也强调,初中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因此,根据课程、单元要求,结合课文特点及学生的发展需要,我设计以下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品读语言,领会景物描写特点,学习多种描写景物的技巧。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小石潭记》教案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小石潭记》的写景抒情手法和文言文的特点。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这些手法的理解和应用。我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知识点内化为自己的写作技能,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灵活运用。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和特殊句式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例句和现代语境的对比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文言文写景抒情相关的句子或段落。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创作练习。学生尝试仿写,运用课文中学习的写景手法来描绘一个熟悉的场景。
-对于文章哲理的领悟,教师可提出问题如“作者在文章中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的?”和“从文章中我们可以学到什么样的人生态度?”,激发学生的思考。
四、教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小石潭记》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游历山水时,有没有过被某个景色深深打动的经历?”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文章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柳宗元是如何通过文字捕捉自然之美,表达内心情感的。
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鼓励学生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进行交流。这个环节总体来说比较成功,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氛围活跃。但同时,我也注意到有些学生在讨论中过于依赖同伴,缺乏独立思考。今后,我将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引导他们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总的来说,本次教学让我深刻认识到,要让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获得成就感,我需要在教学方法、课堂互动和个别辅导等方面下更多功夫。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策略,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应用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017部编版)第10课《小石潭记》教案
举例解释:
-文言文句式理解:通过对比现代汉语的句式,解释文言文倒装句的使用背景和作用,如“岩峦叠翠”实际上是“翠峦岩叠”的倒装,以此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写作手法运用:通过具体的例句分析,如“鱼戏莲叶间,往来翕忽”,让学生理解作者如何通过自然景物的活泼与自己的孤寂形成对比,表达内心的感受。
在实践活动环节,同学们分组讨论和写作练习的积极性很高,每个小组都能够展示出他们对文言文景物描写技巧的理解和应用。但同时我也观察到,有些小组在讨论过程中,个别同学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讨论主题还不够自信。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关注这些同学,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提高自信心。
学生小组讨论的环节中,我尝试作为一个引导者,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学生思考。我发现这种引导方式有助于同学们深入探讨文言文景物描写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但也发现部分同学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稍显紧张。为此,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营造轻松的讨论氛围,让同学们更自如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小石潭记》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游玩时是否遇到过一个非常吸引你的景点?”(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柳宗元是如何通过文字描绘小石潭的美丽景色。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2.教学难点
-文言文句式理解:学生往往对文言文中的倒装句、省略句等特殊句式理解困难,如“石潭嵌岩,岩峦叠翠”中的倒装句式。
-写作手法运用:学生可能难以把握作者如何将景物描写与情感表达有机结合,如通过描写石潭的幽静来抒发作者内心的孤寂。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小石潭记》教案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小石潭记》的基本概念、文言文的表达技巧以及它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文言文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4.内容分析:分析文章的结构、写作手法、表达方式,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
5.情感体会:探讨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对自然、生活的热爱。
6.文化传承:了解和传承古代文人墨客的山水情怀,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7.练习与应用: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8.课后拓展:推荐相关阅读篇目,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文言文的基本概念。《小石潭记》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一篇游记,它以精练的语言描绘了小石潭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世态炎凉的感慨。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具体的描绘。这个案例展示了文言文如何通过精准的词汇和生动的句式来表现景物的美感,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理解古人的情感世界。
5.提升思维品质: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6.增强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后拓展阅读,培养自主学习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7.培养合作意识:课堂讨论与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文言文词汇、句式的掌握:重点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特殊句式,如“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等,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教案
小石潭记教学目标: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学习按照一事实上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3、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4、用审美的眼光看待自然景物,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学习文言课文翻译方法。
3、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反复诵读,体会课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上课前,老师先请同学们看一幅画,你能从画面内容猜出这一首诗歌吗?生: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点课件)师:同学们很棒,谁能告诉老师你是从哪个地方猜出来的?也就知道整首诗的内容了。
我是从船上的人猜出的最后两句诗,:1生生2:我是根据整幅图,远处有山,没有飞鸟,而只有一只小船,船上的人穿着蓑在垂钓猜出来的。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再加上平时的古诗积累,一下子就能猜出来了。
师:这是作者被贬至永州时所写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五言绝句,整首诗给我们展现了空旷冷寂、寂寥无人的景象,在漫天风雪中,独钓既显诗人忧愤寂寞又暗含诗人的孤傲高洁,这是诗人心迹的流露。
孤独、执著的钓翁形象其实就是柳宗元孤傲人格的写照!(点课件)在永州柳宗元还写了“永州八记”,篇篇可谓上乘之作,诗人寄情山水,落笔不俗,视角独特,如一幅幅优美的山水画展现在我们面前。
今天,我们就一同欣赏他的八记之一——《小石潭记》(点课件、板书)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以便于更好地理解课文。
(点课件)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师:好,我们了解了作者及相关内容,下面我们来读课文,请同学们先听录音,注意听,听准字音,听准节奏。
生听,做好标记。
师:下面请同学们看屏幕,看一下你标的字音、节奏是不是准确。
再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生自由读。
师:下面请同学们同位互相读听,一人读,一人听,注意字音和节奏,将错误给指出来。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第10课《小石潭记》教案
3.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了解《小石潭记》所反映的历史背景,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4.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学习作者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提高写作素养。
5.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心得,促进沟通交流,提升综合素质。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小石潭记》这篇文章的理解程度参差不齐。有些学生能够迅速把握文章的主题和情感,而有些学生则在文言文的语言和句式上遇到了困难。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分层教学,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适当的支持。
在讲授过程中,我尝试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实际操作,让学生们感受柳宗元的写作技巧。我发现,这种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非常有效。他们通过小组讨论和写作练习,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还学会了如何将所学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举例:识别并赏析文中的对比、拟人、排比等修辞技巧。
-写作技巧: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和景物描写抒发情感的手法。
-举例:分析作者如何通过小石潭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孤独与感慨。
2.教学难点
-文言文阅读:学生对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句式结构和词语用法的不熟悉,导致理解困难。
-举例:文言文的倒装句、省略句等特殊句式的理解和转换。
3.文学鉴赏: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拟人、排比等,体会作者的艺术表现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4.写作技巧分析:学习作者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以及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情感的技巧,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使其能够准确把握文章主旨,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培养语言素养。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教案
26 小石潭记[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指导学生借助工具书阅读文言文,积累文言词语。
2.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学习作者对自然景物细致地观察和生动地描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指导学生体会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
[重点难点]1.指导学生对精彩语段进行品读。
2.指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提升其对美的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展示风景图片。
(配乐)二、课前准备情况检查及交流作者及写作背景、小石潭美景等。
三、朗读范读(学生听)→自由放声朗读→学生个别读→互读(找自己喜欢的段落读)→齐声读四、翻译(四人小组边读边译)1.摘录不能解释的字词。
2.按段落通译全文。
五、整体感知1.思考:(1)说说课文游览的顺序是什么?(2)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2.明确:(1)发现小石潭(闻声→见形)——潭中景物(水→石→树→鱼)——小潭源流(溪身→岸势)——潭中气氛(气氛→感受)。
(2)抒发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六、品读赏析(找喜欢的句子读,并说说喜欢的原因)1.逐步引导:观察入微、描写细腻、语言生动、景致幽静。
2.学生质疑。
七、小结及实践在这篇游记中,作者以细致地观察,精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幽静并将自己的生活遭遇和感情融入了景物之中。
八、布置作业1.选择一处自己喜爱的景物,写一篇抒情散文。
2.进一步巩固背诵。
九、板书设计26 小石潭记发现小石潭(闻声→见形)潭中景物(水→石→树→鱼)小潭源流(溪身→岸势)潭中气氛(气氛→感受)借幽深冷寂之景抒发在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苦的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小石潭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精选教案/试卷/文档/模板/课件合集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小石潭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小石潭记》课文原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小石潭记》知识点一、作者简介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学家,世称“柳河东”。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以明道”,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唐宋八大家”之一。
今存《柳河东集》。
二、故事背景柳宗元因受王叔文政治革新集团牵累,被贬为永州司马。
在永州的十年间,他以山水为寄托,遍游附近的奇山异水,写下了文笔清秀、富有诗情画意的游记作品“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就是其中之一。
三、文言知识积累(一)通假字日光下澈“澈”通“彻”,穿过,透。
(二)古今异义1.全石以为底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2.乃记之而去古义:离开;今义:往3.崔氏二小生古义:青年,后生;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4.不可久居古义:停留;今义:住(三)一词多义1.清:水尤清冽(清澈,形容词)以其境过清(凄清,冷清,形容词)2.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副词)不可久居(能够,动词)3.环:如鸣佩环(玉环,名词)竹树环合(环绕,动词)4.以:全石以为底(把,介词)以其境过清(因为,介词)5.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自,介词)隶而从者(跟从,动词)6.差:参差披拂(长短、高低、大小不齐,形容词)其岸势犬牙差互(交错,动词)(四)词类活用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2.皆若空游无所依名词作状语,在空中3.斗折蛇行名词作状语,斗,像北斗七星那样;蛇,像蛇爬行那样4.凄神寒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凄,使……凄凉;寒,使……感到寒冷5.心乐之意动用法,以……为乐6.其岸势犬牙差互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7.近岸形容词作动词,靠近(五)文言句式1.倒装句卷石底以出。
(主谓倒装,即“石底卷以出”,意为“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起来,高出水面”。
)全石以为底。
(宾语前置,即“以全石为底”,意为“以整块石头为底”。
)2.省略句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省略主语,即“(余)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六)成语积累1.斗折蛇行: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
形容道路曲折蜿蜒。
2.犬牙差互:形容地形交界处像狗的牙齿一样互相交错。
(七)名句积累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3.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4.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四、课文翻译原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篁竹:成林的竹子。
篁(huánɡ),竹林。
如鸣佩环: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碰撞发出的声音。
佩、环,都是玉制的装饰品。
清冽:清凉。
冽(liè),寒冷。
译文: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碰撞发出的声音,心里很高兴。
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往下看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凉。
原文: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为底。
卷石底以出: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起来,高出水面。
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坻(chí),水中高地。
屿(yǔ),小岛。
嵁(kān),不平的岩石。
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覆盖、缠绕、摇晃、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译文:(潭)以整块的大石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起来,高出水面,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青葱的树木和翠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晃、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原文: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可百许头:大约有一百来条。
可,表示估计数目。
许,表示数目不确定。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
澈,穿过,透。
现在写作“彻”。
佁然不动:呆呆地一动不动。
佁(yǐ)然,愣住的样子。
俶尔远逝:忽然间游到远处去了。
俶(chù)尔,忽然。
往来翕(xī)忽: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译文: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托似的。
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一动不动;又忽然间游到远处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在和游人逗乐。
原文: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溪流)曲曲折折,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
斗折,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
蛇行,像蛇爬行那样弯曲。
犬牙差(cī)互: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
译文: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溪流)曲曲折折,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
溪岸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无法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原文: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
悄怆,寂静得让人感到忧伤。
邃(suì),深。
清:凄清,冷清。
译文:坐在小石潭边上,四面竹子树林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旁人,使人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于是记下了这番景致就离开了。
原文: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随从我的人,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
隶,随从。
译文:一同去游览的人: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
随从我的人,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名叫恕己,一个名叫奉壹。
五、问题归纳1.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
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
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2.第二自然段所写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清澄。
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
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
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
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
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
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
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
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3.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
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佁然”就是呆呆的样子。
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
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4.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
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
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
5.“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在本文中有什么作用?不仅高度概括了小石潭环境清幽的特点,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凄苦的心境,寓情于景,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6.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思想感情的主调。
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所以这里的乐只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7.文中作者运用多种方法绘景,试举例说明。
(1)点面结合。
写石“全石以为底”是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
(2)动静结合。
写鱼“影布石上,佁然不动”是静,“俶尔远逝,往来翕忽”是动,静中有动,更显环境的雅静。
(3)虚实结合。
“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表面写鱼,其实也在写水,鱼为实,水为虚,以实写虚。
六、课文主题本文通过对小石潭优美、幽深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孤寂悲凉、忧伤抑郁的情感。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小石潭记》教案教学目标:1、朗读感知,读懂文意和脉络;2、细读品味,感受美景和情感;3、知人论世,领悟处境和心境。
教学重点:朗读感知,读懂文意和脉络;细读品味,感受美景和情感。
教学难点:知人论世,领悟处境和心境。
教学创意:以反复诵读为手段,以抓关键词为方法,以情感变化为抓手,带动对文章脉络的梳理,对小石潭美丽景色的赏析,以及对人物内心情感的体悟。
教学步骤一、激趣导入背诵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找出这首诗中最能表现作者心境的两个字。
没错,“孤”和“独”,这就是诗人当年参与改革失败被贬时的心情写照。
柳宗元被贬永州做司马期间,寄情山水,写了八篇游记,史称“永州八记”,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其中一记,《小石潭记》。
二、译读,整体感知1、读准字音初读,圈出生字词,查字典读准字音。
2、读懂文意以小组为单位,借助课下注解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教师巡视,师生交流。
3、读出文脉(1)作为一篇游记,本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请同学们在文中标示出表明作者游踪变化的词语。
从小丘西行——下见小潭——潭中——潭西南而望——坐潭上——记之而去把握游记以游踪为序以及本文写景移步换景与定点观察相结合的特点。
(2)在游览的过程中,随着景物的变化,作者的心情也随之变化。
请同学们找出文中表明作者情感变化的句子。
“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三、品读,缘景明情柳宗元为什么先是快乐的后来又悲伤了呢?下面我们就循着文脉来找答案。
1、品读“心乐之”。
结合小石潭美景,感受其“乐”。
课文开头就说“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意思是声音很好听,使我很高兴,作者是“乐其水声悦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