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军事理论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内容极为丰富,大致涉及战争观、谋略、战法、阵法、军队组织、训练和纪律、将帅修养、作战指挥等方面。
现在将战争的性质和作用、战争指导思想、治军理论等三个方面论述如下:战争的性质和作用以下兵书从不同角度论述了战争的性质和作用《孙子兵法》认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阐明了战争是关系到国家存亡、民族生死的大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尉缭子》认为战争的作用是镇压暴乱,制止不义行为。
据此,《司马法》提出以战止战的策略,即杀掉坏人,保护好人,杀人是可以的;进攻其国,解放其民,是可以的;用战争制止战争,即使开战,也是可以的。
《尉缭子》还对战争与政治的关系,进行了论述,提出了“兵者,以武为植,以文为种;武为表,文为里”的观点,即:在战争的问题上,军事从属于政治;军事是现象,政治是本质。
《司马法》更进一步指出:“政不获意则权,权出于战”,在解决国内外矛盾时,如果政治措施达不到目的,就必须使用军事战略。
战争的指导思想我国古代战争指导思想十分丰富,大致有以下八项内容。
一、先发制人战场上两军对阵,剑拔弩张,谁能争取先机,便占有了主动。
正如《尉缭子》所言:“故兵贵先,胜于此,则胜彼矣”。
二、速战速决孙武曾说:“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久则钝兵挫锐”,“故兵贵胜,不贵久”。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以“闪电战”的方式赢得了速度上的优势,主动出击迂回并突破了英法自以为固若金汤的马其诺防线,在短时间迫使法国投降。
三、力争主动《鬼谷子》说:“制人者,握权也;见制于人者,制命也”。
春秋时期,多国争霸日盛。
发生在晋楚两国间的城濮之战,以晋国胜利而结束。
晋胜楚败的一个重大原因则晋军在战略、战术上力争主动,占尽先机,从而赢取了战争。
战争一开始,晋军一天始,晋右军胥臣部将虎皮蒙在战马上,此举使楚下军惊恐失措,纷纷败退;接着,晋左军佯做后退,并将事先伐好的树枝绑在战车尾部,尘土飞扬,使楚上军误以为晋军已经溃不成军,楚军于是放松警惕,全力追赶。
古代中国的军事战略思想
古代中国的军事战略思想古代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明灿烂的国家,其军事战略思想在世界上有着独特的地位。
这些思想不仅在过去影响了中国军事的发展,也对今天的军事理论与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中国的军事战略思想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战国七雄争霸的时期,也是中国军事思想发展的高峰时期。
其中最著名的代表是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之一。
它以其独特的思想和精辟的战略而闻名于世。
孙子兵法强调了“勇不可当,智不可及”的思想,主张以智取胜而非力量。
它提出了许多战略原则,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等等。
这些原则至今仍然被广泛应用于军事教育与实践中。
除了孙子兵法,古代中国还有其他许多重要的军事战略思想。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三十六计》和《孙膑兵法》。
《三十六计》是一本以智慧为核心的兵书,它将战争比作一场智慧的游戏,并提出了三十六种智慧的应对策略。
这些策略包括“瞒天过海”、“声东击西”、“欲擒故纵”等等,这些策略都是通过巧妙运用智慧来达到战略目的的。
《孙膑兵法》是中国古代另一部重要的军事著作。
它以孙膑为代表,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战争和军事组织的思想。
《孙膑兵法》强调了兵力的合理运用和战争指挥的重要性,同时也强调了军队的训练和装备的重要性。
在古代中国的军事战略思想中,还有一些其他重要的思想,如“以逸待劳”、“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等等。
这些思想都强调了战争中的战略意义和智慧的运用。
古代中国的军事战略思想不仅对中国自身的军事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世界军事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例如,孙子兵法被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国的军事教育和实践中,其智慧和战略思想仍然被认为是经典之作。
总之,古代中国的军事战略思想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以其独特的思想和智慧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这些思想不仅对中国自身的军事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世界军事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军事理论中国古代军事思想ppt
ppt
一、为什么要在大学开设军事理论课
• 法律依据:开设军事课程是国家法律赋予高校的
义务
• 、世界趋势: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大学生军训工
作,将其作为加强国防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
• 开设军事课程是时代的呼唤 • 开设军事课程可以培养高素质的国防后备力量 • 军事课程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 有利于做好征集大学生入伍工作
第四阶段 明至清前期的军事思想
•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在革新与守旧并存的矛
盾中继续前进的时期
• 一方面出现了十分保守的只求守城保寨的
单纯防守作战的思想
• 另一方面一些有识之士也从实践中总结出
了带有强烈革新内容的军事思想
二、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内容概要
• 战争的起因、性质和作用 • 战争与政治 • 战争与经济 • 战争与主观指导 • 将帅修养 • 治军 • 战略战术 • 战争保障
• 要整体把握 • 学会创造性思维 • 做到融会贯通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一)
一、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过程
• 第一阶段 夏、商、西周时期的军事思想 • 第二阶段 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思想 • 第三阶段 秦汉至宋元时期的军事思想 • 第四阶段 明至清前期的军事思想
第一阶段 夏、商、西周时期的军事思想
二、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内容概要
• 战争的起因、性质和作用
• 战争的起因。《吴子》兵法认为:“一曰争名,
二曰争利,三曰积恶,四日内乱,五曰因饥”。
• 战争的性质。《吴子》》兵法指出:“一曰义兵。
二日强兵,三曰刚兵,四日暴兵,五日逆兵”。
• 战争的作用。《司马法》中指出,“是故杀人安
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以战 止战,虽战可也。”《尉缭子》则明确指出, “故兵者,所以诛暴乱,禁不义也。”
军事理论 古代军事思想
一、我国古代军事思想概述 二、《孙子兵法》简介
二、《孙子兵法》简介
(一)《孙子兵法》的作者 (二)《孙子兵法》的影响 (三)《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
《孙子兵法》的作者
孙武
孙武,字长卿,春秋 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惠 民)人,出生于公元前五 百年前后的世袭贵族家庭。
陈妫满 …… 陈他 —— 陈完—()—()—()—— 田无宇 (厉公) (田)
(三)《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分析中日双方情况
国别 经济力 军力 政治组织力 国度 人口 正义性 国际态度
中国 弱 弱 弱
大多 是
支持
日本 强 强
强
小少
否
反对
结论:中国必胜,不能速胜,故持久战。
1990年8月2日
入 侵科威特
联合国紧急会议
玩 火
1991年 1月17日至2月28日
也有着广泛的影响
(二)《孙子兵法》的影响
军事家称之为“兵学圣典” 哲学家颂之为“人生的哲学” 医学家赞之为“治病之法尽之矣” 文学家评之为“不朽不灭的大艺术品” 政治家视之为“政治秘诀”、“外交教科书” 商人和管理学家视之为市场竞争的必读教材
你想成为管理人才吗? 必须去读《孙子兵法》。
——美国的著名管理学家乔治
全民旨兵 —— 瑞士
面积:41300平方公里 人口:625万人 兵力: 常规军 3500人
瑞 48小时可动员50万人 士
600年无战争
湖北
宜昌
三峡大坝 枝城
荆州
湖南
二、《孙子兵法》简介
2、知彼知已,百战不殆的战争指导思想 —— 知彼知已,百战不殆;不知彼 而知已,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已, 每战必殆。
古今中外军事思想的发展
军事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 一、中国古代理论 • 二、外国古近代军事理论 • 三、中国近代军事理论
一、中国古代军事理论
• (一)萌生时期 ——夏、商、西周时期的军事理论 • (二)形成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理论 • (三)充实提高时期 ——秦汉至五代时期的军事理论 • (四)系统完善时期 ——宋代至清代前期的军事理论。
(二)外国近代军事理论
1、外国近代军事理论的产生
(1)产生的物质基础:军事、政治实践的发展 (2)产生的政治基础:对战争地位的认识 一是火器开始在军队装备中占有 (3)产生的实践起点:尼德兰军事改革 重要地位; 马基雅维利(1469-1527)认为: (4)产生的重要标志:英国资产阶级军事理论。 二是雇佣兵制度代替了封建骑士 尼德兰的莫里茨· 奥兰治亲王的改革: 君主要巩固自己的权势,必须专心致 制度。 力于战争,切实掌握军事力量。 规定了严格的军人纪律, 《劳埃德将军的军事政治回忆录》。 统一了训练制度, 1604年,英国发生了具有重大国 《霸术》,《兵法》。 制定了队列条令, 际意义的资产阶级革命。 明确了军队组织机构。
批火炮装备其水 筹组近代海军 重视火器的运用 3、不足 选派学生留学 2、调整武装力量体制 陆师。 革新军事制度 1、孙中山的党军 阵地战水平提高 培养指挥人才 3、废除武举制度 2、蒋介石的黄埔军 军队的管理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 战斗队形转变 蒋百里的《国防论》 绝对服从命令 作战指导思想方面,实行单纯防御 军队编制调整 4、传播西方军事理论 3、新国防观 特务恐怖统治 杨杰的《国防新论》
徐光启对使用火炮守城提出了以台 生攻读历代兵法,研 护铳,以铳护城,以城护民的原则; 《纪效新书》
究军事理论,训练弓 成吉思汗的远程奔袭、快速突击、 《练兵实纪》 马武艺。 迂回包抄、在野战中歼敌的战法。 《武备志》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与战争理论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与战争理论从古至今,战争一直是人类社会中不可避免的现象。
在中国古代,战争发生的频率很高,因此,古代军事思想与战争理论的发展非常重要。
中国古代的战争理论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并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演变、丰富和完善。
一、兵书中国古代的兵书是对军事思想和战争理论的概括和总结,包含了各种军事方面的知识和技巧。
《孙子兵法》、《吴子兵法》、《三十六计》、《武侯新书》、《六韬》、《三略》等兵书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经典,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其中,《孙子兵法》是最著名的一本兵书,它被赞誉为“兵家圣典”,不仅是中国古代的名著,也是世界兵学的经典之一。
《孙子兵法》讲述了战争的策略、战略、战术、组织和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技巧,它的思想精深、理论准确、实用性强,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军事思想中国古代的军事思想可以从“兵道”、“兵学”和“兵制”三个方面来分析。
“兵道”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哲学思想,它探索了人与天地、自然与社会、命运与道义之间的关系,强调了战争中的道德规范和精神力量。
古代的“兵道”思想表现为“四海之内皆兄弟”、“仁义礼智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信条。
这些思想贯穿于古代军事理论和实践中,为中国古代的战争和军队带来了超凡的理论支撑和精神力量。
“兵学”则是古代中国从事军事政治和战争组织的一门学问,它主要研究军事战略、战术、兵器、军事组织和军事训练等问题。
古代兵学理论从战争全局出发,注重思考战争胜利的整体策略和战术的具体操作,强调兵器和装备的质量和数量以及军队的管理和作战能力的提高。
在中国古代的军事实践中,兵学理论是非常重要的,它为中国古代的军队建设和作战实践提供了思想支持和理论指导。
“兵制”则是古代中国的军队组织制度和管理体系。
在古代中国,由于战争经常发生,军队的规模和组织形式也在不断变化。
古代的兵制主要分为三部分:兵源、兵制和兵法。
其中,兵源是指军队的征召和组织问题,兵制是指军队内部的组织和管理问题,兵法是指对外作战和防御的策略和战术问题。
中国古代军事知识点归纳
中国古代军事知识点归纳中国古代军事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古代军事经历了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特点。
本文将对中国古代军事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概述。
一、战争的目的和理论中国古代战争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领土的完整以及保护人民的安全。
古代军事理论主要包括《孙子兵法》和《吴子兵法》等重要兵书。
这些兵书总结了古代战争的经验和教训,强调了战争策略和战略思维的重要性。
二、军事组织和武将制度古代中国的军事组织主要分为中央军队和地方军队两个层级。
中央军队由君主或帝王统率,地方军队由地方官员负责统帅。
重要的武将制度有将军、大将军和元帅等。
古代将领在战争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的智谋和勇武对于军事胜利起到了关键作用。
三、军事装备和兵器古代中国的军事装备和兵器非常多样化。
主要的军事装备包括盾牌、铠甲、战车、马匹等。
古代中国的兵器种类繁多,主要有刀、剑、弓、箭、矛等。
这些军事装备和兵器不仅在战争中起到了攻击和防御的作用,也代表了当时科技水平和军事实力的一种体现。
四、战争策略和战术古代中国的战争策略和战术非常丰富。
在战争中,包括伏击、合围、奇袭等多种作战方式被广泛运用。
同时,运用地理环境、兵力部署、兵种搭配等因素来制定战争计划和战斗战术也是古代中国军事的一大特点。
五、军事科技和军事工程古代中国的军事科技和军事工程在世界上也具有重要影响。
著名的军事工程有修筑长城、修築水利工程等。
古代中国的火药和火器技术也很先进,火箭、炮和火药被广泛地用于战争中。
六、军事文化和军事教育中国古代军事文化丰富多样,包括武士精神、忠诚和勇敢等价值观念的传承。
古代中国也有专门的军事教育制度,通过培养士兵和将领的能力和品质,提高战斗力。
结语中国古代军事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了解古代社会和中国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对于中国古代军事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归纳和概述,希望能够给读者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和理解。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悠久而丰富,源远流长。
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在保护国家安全和战胜敌人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这些古代军事思想不仅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世界军事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始于孙子兵法的战争哲学孙子兵法被视为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经典之作。
孙子提出了许多关于战争的观点,如“胜之千里外,诸葛亮之心也”、“兵不厌诈”等。
这些观点既体现了战争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也强调了计谋和智慧的重要性。
孙子兵法的核心理念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即在战争中要充分了解自己和敌人的情况,扬长避短,制定优势的战略和战术。
二、兵家六韬的用兵之道兵家六韬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另一个重要文献。
它由六篇著作组成,包括《奇计篇》、《九变篇》、《虚实篇》、《行军篇》、《地形篇》和《军争篇》。
这些篇章囊括了用兵之道的各个方面,如间谍战术、军事变化、虚实之学等。
兵家六韬注重战略和战术的灵活运用,提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它对后来的军事思想和军事战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孙膑兵书的理论总结孙膑兵书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奠基之作。
孙膑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和军事理论家,他通过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军事组织、军事训练和指挥战斗的理论。
他强调了军事组织和纪律的重要性,提出了“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等观点。
孙膑兵书为后来的军事理论奠定了基础,成为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三十六计的智慧战略三十六计是一本汇集了中国古代战争策略的文献。
它将各种战略技巧和智慧总结成三十六条,包括“瞒天过海”、“声东击西”、“围魏救赵”等。
三十六计的思想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迂回性,主张在战争中运用策略和智慧取得胜利。
三十六计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和推动起到了重要作用。
五、诸子百家的军事思想除了以上几位军事理论家,中国古代的诸子百家学派也对军事思想做出了重要贡献。
墨子提出了“非攻”的思想,强调和平解决争端;荀子强调道德和教化对军事行动的重要性;韩非子提倡中央集权和军队组织的改革。
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军事理论考试必备
一.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形成与发展1.上古至秦汉,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孕育与形成;2.三国至宋元,中国古代军事理论在战争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3.明清,西方军事理论的传入与中国军事理论的完善、改造。
二.简答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的主要内容1.对待战争的态度(兵者,国之大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作战原则(安不忘战,富国强兵;未战先计,政出庙算;文武并用,伐谋伐交;兵贵神速;以正合,以奇胜;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攻占之本,在乎壹民;不战而屈人之兵;致人而不致于人;兵无委积而亡;兵有大论,先论其器);3.治军原则(以治为胜,教诫为先;总文武者,军之将也)。
三孙子兵法十三篇及其作战原则《计》、《作战》、《谋攻》、《形》、《势》、《虚实》、《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用间》。
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战争的本质属性,揭示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指导战争的普遍规律。
它从政治范畴提出了以“道”为首的战争制胜论思想,总结了具有科学价值的作战指导原则。
四. 武经七书的含义《武经七书》又名《武学七书》,或简称《七书》,即《孙子兵法》、《吴子》、《司马法》、《六韬》、《尉缭子》、《三略》、《李卫公问对》。
五. 军事指挥自动化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1.指挥自动化能够确保指挥员做出快速反应;2.指挥自动化能确保对高技术武器装备实施全程控制;3.指挥自动化能确保指挥员进行高效指挥;4.指挥自动化能确保联合作战诸军兵种协调一致的行动。
六.军事指挥自动化的基本组成和功能基本组成:1.硬件设备(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通信设备,探测器,显示设备)2.软件设备(系统软件,应用软件)3.各类人员功能:信息收集功能,信息传递功能,信息处理功能,信息显示功能,信息监控功能,指令执行功能。
七. 信息化战争作战样式多样化特点1.战场空间呈现多维化(1)陆地,海洋,空中仍将是信息化战争的主战场(2)太空战场将成为信息化战争中的第四维有形战场(3)无形的电子信息对抗充斥于有形战场空间。
中国古代的军事与战略思想
中国古代的军事与战略思想中国古代历史源远流长,数千年的漫长岁月中,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军事与战略思想。
这些思想凝聚了众多智慧和经验,对中国军事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就中国古代的军事与战略思想进行探究与阐述。
第一部分:早期古代军事思想在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初步形成可以追溯到夏、商、周三代。
在这一时期,战争与边界的防守对于国家的生存至关重要,因此,军事思想开始逐渐发展和系统化。
在夏朝,人们开始提出“上兵伐谋”的战略观念,强调谋略的重要性。
商朝时期的文殊战略,则思考了合纵连横和以少胜多的策略思想,用尖锐的兵器攻击破甲柄而取胜。
到了周朝,商鞅推行变法,重兵如山的思想开始兴起,让威力强大的军队成为统治力量的基石。
第二部分:战国时期的军事思想战国时期是中国军事思想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的战争频繁,各个国家为争夺霸权不断进行冲突。
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众多杰出的军事思想家,例如孙子、吴起、孟子等。
孙子的《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作,其中提出了“待敌者闲,逸待劳输”,“以逸待劳,以疲待敌”的思想,旨在强调战争中的灵活应对和巧妙运用战略。
吴起则强调了合纵连横的思想,提出了“通权达变”、“内外二机”等策略,以此来应对复杂多变的战局,实现统一和稳定。
另外,孟子的“兼爱非攻”和“克己复礼”等观念,虽然暂时无法直接运用于军事战略,但却对塑造士兵风纪和士兵情绪的管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第三部分:秦汉时期的战略思想秦朝及西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又一个重要发展阶段,这个时期以集中力量进行统一的国家战争为主要特征。
在秦朝,秦始皇将军事思想与组织管理相结合,提出了重视兵器装备、推行坚壁清野等战略原则。
这些思想使秦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实现统一的大帝国。
而在西汉时期,战略思想的核心是“身体力行”,汉武帝追求“胜敌逐北”的政策,并加强军事装备和队伍管理,为汉朝辉煌的军事成就奠定了基础。
第四部分:三国时期的军事思想三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军事发展的又一高峰时期,三国鼎立的局势促使各国家提出了各自独特的战略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
中国古代军事中国古代军事是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历史和文化遗产之一。
自古以来,军事对于中国的发展和保卫国家的安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整个古代军事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创造了许多独特的军事理论和战争技术,为后世所称道。
本文将从战争策略、军队组织和武器装备等方面,探讨中国古代军事的发展和特点。
一、战争策略中国古代军事的战争策略主要包括兵法、战法和战略思想。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学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军事典籍之一。
它提出了“兵不厌诈”的观点,强调运用计谋和诱敌深入的战术,以取得战争的胜利。
除了《孙子兵法》,中国还有《吴子兵法》、《司马法》等著作,总结了古代军事家们丰富的战争经验和智慧。
二、军队组织古代中国军队的组织主要分为北方和南方两大类型。
北方军队以辽宁、山西、陕西等地为中心,由骑兵和步兵组成。
这些军队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曾多次抵挡外族的入侵,保卫中原地区的安全。
南方军队以江南、福建、广东等地为中心,主要由水军组成。
水军以水战为主,形成了独特的战斗方式和装备。
这些军队在江南水乡地区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武器装备古代中国军事的武器装备主要包括弓箭、剑、戟、戈等。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弓箭。
古代中国的弓箭术在世界上享有盛誉,使用弓箭的步兵和骑兵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另外,戟、剑、戈等也是古代中国军队常用的武器,它们都具有各自的特点和用途。
总结:中国古代军事是中华民族独特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战争策略、军队组织和武器装备等方面的发展和特点,为中国古代的战争胜利和国家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通过学习古代中国军事,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和丰富多彩的军事历史。
同时,古代中国军事的遗产也对于当代军事发展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我们应该珍惜并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安全做出更大的贡献。
军事理论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概要
蜀军 秭归
宜昌
夷陵
夷水(清江)
枝城
吴军
备战
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 有以待之;无恃其不攻,恃吾有 所不可攻也
全民皆兵 —— 瑞士
面积:41300平方公里 人口:625万人
兵力: 常规军 3500人
瑞 48小时可动员50万人 士
600年无战争
善战
《孙子兵法》的核心
是以谋略制胜的用兵思想
(1)庙算制胜
2、《武经七书》包括哪几部著作?其作者 是谁?
3、《孙子兵法》的影响有哪些?
4、《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是什么?
5、《孙子兵法》中主要提出了哪几个 谋略制胜思想和作战用兵原则?
(智、信、仁、勇、严)
《孙子兵法》的主要内容
1、以仁为本的战争观。 2、不战则已,战则必胜的指导原则。 3、“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战争指导思想。 4、“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 5、因情用兵的作战思想。 6、奇正相生的辨证思维方式。 7 、选贤任能的用将之道。
1、以仁为本的战争观。
战争支柱——以仁为本。 战争准则——师出有名。
四、研究《孙子兵法》的现实意义
(二)古为今用,使之成为民族奋发向上的推进器
1、要学会运用孙子的思想和方法来观察现实斗争, 正确认识形势,保持清醒头脑。 2、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寻找“未战先胜”之良策。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名词解释
卡莫氟治疗消化道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观察
许立功;印季良
【期刊名称】《中国肿瘤临床》
【年(卷),期】1995(022)011
【摘要】报告了用卡莫氟治疗346例胃肠道胃性肿瘤的前瞻性多中心试验结果。
206例胃癌和140例大肠癌分设单药治疗组、卡莫氟联合化疗组及氟脲嘧啶联合化疗组。
有效率胃癌分别为28.5%,43.3%和25.0%;大肠癌分别为21.6%,22.4%和20.3%。
卡莫氟对血液系统及胃肠道毒性与氟脲嘧啶相似,但有热感、尿频、头晕、手麻和口麻等少见的神经系统毒副反庆。
【总页数】4页(P787-790)
【作者】许立功;印季良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5.205
【相关文献】
1.健脾补肾方加减联合华蟾素治疗消化道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观察 [J], 向先玉;周荣耀
2.卡培他滨联合铂剂治疗晚期消化道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观察 [J], 房修椢;张可帅
3.卡莫氟治疗晚期癌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J], 蒋帮琴;倪芝兰
4.天灵片治疗消化道恶性肿瘤31例临床疗效观察 [J], 罗勤奕;杨绍忠
5.静脉滴注5-FU合并口服卡莫氟和单用卡莫氟对大肠癌术后辅助治疗的随机试验[J], 黎力;迟俊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初中历史中国古代的军事与战争
初中历史中国古代的军事与战争中国古代是战争频发的时代,古代军事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个时期,中国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军事家和战争,这些军事策略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军事与战争的发展历程以及其中的重要事件。
一、古代中国的军事制度古代中国的军事制度在不同朝代有所不同,但总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封建式军事制度和中央集权军事制度。
封建式军事制度具有地方性和分封制的特点,各地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组建军队用于防御和战争。
而中央集权军事制度则由中央政府统一组织指挥军队,确保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封建式军事制度下,古代中国的军队分为“百姓军”和“士兵军”。
百姓军由农民兵组成,他们在农闲时进行军事训练,用于保卫本地区的安全。
而士兵军则由专门的职业军人组成,他们接受专门的军事训练,用于执行国家的军事任务。
随着封建制度的发展,士兵军逐渐成为统治者手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中央集权军事制度下,中国古代的军队规模逐渐扩大,军队组织结构也趋于统一。
朝廷设立了军机处、都指挥使等职务,负责中央军队的组织、训练和指挥。
降服地方势力和各个部族的军队也包括在中央军队的范畴之内。
这样的制度优势使得古代中国在战争中能够统一调度各方力量,并最终实现全国的统一。
二、中国古代的重要战争中国古代的军事与战争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战争事件,其中一些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1. 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战争频繁的时期,七雄争霸、列国相争。
其中,著名的战争包括楚国与秦国的长平之战、赵国与齐国的马陵之战等。
这些战争中的军事策略和战役指导思想,对后来的中国古代战争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汉朝与匈奴的战争:汉朝与匈奴的战争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重要篇章。
通过一系列的战争,汉朝成功地驱逐了匈奴的入侵,保卫了国家的疆土。
这次战争对于维护汉朝的统一和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 三国时期的混战:三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著名时代,三国鼎立、相争不休。
军事理论古代军事思想
58
李第世六民篇:《“朕虚观实诸》兵书,无出孙
武。孙武十三篇,无出《虚
避实实》。击”虚 勇强治饱逸众有备为实 怯弱乱饥劳寡不虞为虚
59
先处战地
攻其必救
把握战机
等待、捕捉、创造动敌、以利诱之
我专敌分
形人而我无形(示形),使人备已
一、发展概况 二、孙子兵法
18
二、孙子兵法 (一) 兵 法 影 响 (二) 孙 子 生 平 (三) 军 事 价 值
19
跨时代 跨国界 跨领域 杰出之作
20
海湾战争与孙子兵法 尽管中国在这里没有派驻一兵 一卒,但有一个神秘的中国人 却亲临前线,操纵作战行动, 他就是2500年前中国的孙子。
21
80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分析中日双方情况
国别 经济力 军力 政治组织力 国度 人口 正义性 国际态度
中国 弱 弱
弱
大多 是
支持
日本 强 强
强
小少
否
反对
结论:中国必胜,不能速胜,故持久战。
1、 重战、慎战、备战思想 2、 以谋略制胜为核心的用兵思想 3、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战争指导思想 4、 “文武兼施,恩威并用”的治军思想
佚名
14
吴起(?—前381年),卫国左氏(今 山东省定陶,一说曹县东北)人。 战国初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卓越 的军事家、统帅、军事理论家、改 革家。后世把他和孙子连称“孙 吴”,著有《吴子》,《吴子》与 《孙子》又合称《孙吴兵法》。
15
公元前221-1840年 封建社会 特 点:
1、战略思想成熟、完善 2、与各军兵种相适应的军事思想的形成 3、军事理论的研究向体系化发展
军事理论
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基本含义(一)什么是军事思想军事思想就其基本含义来讲,主要是关于战争和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军事思想是军事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揭示战争的本质,战争的基本规律,武装力量建设及其使用的一般原则,从整体上反映军事研究的成果。
这个完整的军事思想体系,也称为军事理论。
军事思想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很多,概括的说就是武装力量建设和使用的原则和原理。
大致包括:战争观,国防思想,作战思想,建军思想,军事哲学等(二)什么是中国古代思想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指我国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时期,各阶级,集团及其军事家和军事论著对于战争和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
它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基本上同军事思想,只是时间上做了限定。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过程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用四句话来表述:第一阶段:初见蓓蕾夏商周(形成阶段)1,时间:大约从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8世纪,中国为奴隶社会时期2,战争的主要特点是:兵器以木器,石器为主,作战方式基本是以密集队形进行集团肉搏正面冲杀。
只是到了商代以后才逐渐以车兵为主,作战中形成了以车兵为核心的方阵队形,产生了一些萌芽的军事思想。
3,军事思想:一是把军事视为对内统治的特殊手段。
由于当时所受外部侵略少,军队主要承担了治理诸侯和镇压奴隶反抗的任务。
二是以“礼”和“刑”为治军的基础。
三是迷信色彩重,形成了以天命为主的战争观。
战例有春秋战国宋楚两国的泓水交战。
代表作:《军政》,《军志》第二阶段:春秋战国渐成熟(成熟阶段)1时间:大约从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3世纪末,它是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2战争特点:这一时期,战争的变化和发展比较明显,一是从战争形态来看,争霸战争,兼并战争非常激烈,频繁,大约有600多次,用兵数量也逐渐增多了,由几千人发展到几十万人;战争的时间也长了,以前的战争,一战就解决问题,到后来有打几个月的甚至经年不息。
二是从军事技术来看,铁兵器的制造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军事筑城技术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有的国家筑了方城,长城;攻守的器械也开始增多,如云梯的使用。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的总称,它包括了中国古代军事家们对于战争、军事组织、军事指挥、兵法、战术等方面的理论思考和总结。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深刻的理论内涵,对于中国古代军事的发展和演变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战争观念。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中的战争观念主要体现在对战争的认识和看法上。
古代军事家们认为,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是国家生死存亡的问题,因此必须慎重对待。
在对待战争的态度上,古代军事家们主张“不战而屈人之兵”,即通过外交手段解决问题,避免战争的发生。
同时,他们也强调了“先发制人”,即在敌人未做好准备之前,主动出击,取得战争的主动权。
二、兵法思想。
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它主要包括了军事组织、军事指挥、兵器装备、军队训练等方面的理论。
古代军事家们在兵法思想上主张“以正治国,以奇用兵”,即在治国和用兵的过程中,要遵循正义和奇谋的原则。
同时,他们还提出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观点,强调了对敌人和自己的了解,以及充分的准备工作。
三、战争技术。
在战争技术方面,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主要包括了兵器装备、战争工程、战争术等内容。
古代军事家们在战争技术上提出了“兵贵神速”、“兵贵利器”等原则,强调了速度和武器装备对于战争的重要性。
同时,他们还总结了大量的战争经验,提出了一系列的战争术和战术原则,如“声东击西”、“虚实相生”等。
四、军事思想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传承和发展。
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到战国末期的《孙膑兵法》、《吴起兵法》,再到秦汉时期的《六韬》、《三略》,这些兵书不仅总结了当时的战争经验,而且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总之,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中国古代军事的发展和演变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过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总结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军事的特点和规律,为今天的军事建设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中国古代战争与军事理论
中国古代战争与军事理论中国历史上的战争历程是非常悠久而且传承非常久远的。
在不同的时代,对于战争和军事理论的认知也有所不同。
在下面的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古代战争与军事理论的发展历程以及其中的不同的特点。
一、战争与军事理论的发展历程战争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中国的远古时期。
在战争的早期,战争还没有出现明显的规律,彼此之间还没有出现明显的分工。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将发现战争规律的研究提到了更高的境界。
作为一个社会和国家,不断地发掘战争的规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每一次战争,都是一次更进一步理解战争的经验。
就像《孙子兵法》所说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中国的军事理论可以说是围绕着战争规律发展的。
自古以来,人们就尝试着总结战争的规律,进行实践的探索,并逐渐形成自己的军事理论。
中国的军事理论有很多流派,每一个流派都有各自独特的思想和特点。
中国的军事理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
二、古代战争与军事理论的特点1、重视士气和军纪古代的军事理论注重的是士兵的士气和纪律,这是保证战争胜利的重要环节。
战争结束以后,士兵仍然需要维持良好的纪律和品德,以维护国家的长远利益。
《军事论》曰:“是故士有知主之心,安吏之位,爱兵之教,若漕运之兴,守备之修,此五者,不可或缺也。
”2、追求灵活性和创新性在中国古代战争,由于战争手段匮乏,军队的运动性并不高,往往是在某一地域进行长时间的鏖战。
在这个情况下,灵活性和创新性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六韬》中有云:“战争者,常慕变以决胜,善用兵者,不固守而善攻,不应始而善应,不拘一形之利而善动。
”3、注重对战争规律的研究随着军事理论的发展,人们对于战争规律的认识也不断深入。
《太公兵法》中就有云:“战所以胜,胜所以不可不尽知敌势得之,知敌势得之,则可以不战而胜。
” 在古代的军事思想中,研究战争规律对于指挥战斗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4、倡导以民为本的军事思想中国古代的军事思想,不以统治者自我为中心,而是始终将士兵和农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复旦大学军事理论-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一)
2、家庭条件:
(1)田桓采用税赋制变井田奴 役制,“大斗借出,小斗收进,大 秤分出,小秤收入”办法,民众归 附,建立封建制。
(2)田书(齐国大夫)攻 莒有功,帝王封地赐姓(田改 孙),公元前485年,杀奴隶 主齐尚公,夺取齐国政权,建 立封建制度。
3、个人勤奋:
(陈) (齐) 内乱奔齐
孙武家谱:
(七)《李卫公问对》(唐: 李靖)
与唐太宗李世民问对论兵, 上中下三卷 。
三、杰出的大军事家——孙武 (一)历史契机,军旅世家
三、杰出的大军事家——孙武 (一)历史契机,军旅世家
1、社会条件:
齐(姜尚的封地)管仲任相 多年,军事政治遗产丰富,正处 社会大变革时期,由奴隶制向封 建制过度,齐国领先。
1、关于战争性质和战争胜 负因素的理论
“义战,不义之战”;“五事七 计”
2、关于战争谋略和战法的理论 “谋攻为上”、“不战而胜”、 “出奇制胜”;“协同作 战”、“战略防御”、“重 兵戌边”
3、关于治军的理论 “严军制”、“将帅修
养”、“文治武理” 4、关于战争保障的理论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因粮于敌”
基本特点: (1)军事理论研究体系化
兵书数量多、门类全,共 1815种,占中国古代兵书的70%。
(2)开办武学,设立武举, 发展军事教育。
(3)积极防御,远程奔袭, 积极进攻的战略思想进一步发 展:
守中有攻,积极防பைடு நூலகம்思想 (岳家军大破金兵);
声东击西、长途奔袭思想 (元:成吉思汗);
收民心,广积力,积极进攻 思想(明:朱元璋、李自成)。
基本特点:
(1)明确提出了军事三职 能:一是维护本阶级统治;二 是镇压奴隶反抗;三是抵御外 族入侵和对外扩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摘要: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异彩绚烂,在世界军事思想发展史上具有杰出地位,这是战争经验的总结,血染的理论财富,智慧的结晶。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中以仁为本的战争观、“不战则已,战则必胜”的指导原则、“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选贤任能的用将之道等方面对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有很重大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仁爱
The mind of Chinese primary military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中国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时期,各阶级、集团及其军事家和军事论著者对于战争与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
它随着社会的前进、战争的发展而不断深化。
公元前21世纪(一说公元前22世纪),中国建立了奴隶制的夏王朝,从此战争成为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
此时,尽管人们对于战争的认识处于低级阶段,还是产生了以靠天命观指导战争为中心内容的军事思想。
约从公元前8世纪初至前3世纪末,即春秋战国时期,中国逐渐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
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制度的变革,引起了士兵成分的变化和兵器的改进,军事制度和作战方式也随之变化。
著名的《孙子兵法》,标志着封建统治阶级军事思想的成熟。
其指出,战争胜负是由政治、经济、天时、地利、人事等因素所决定的,所以封建统治阶级要修明政治,顺应民心。
从公元前3世纪末至公元13世纪,中国经历了秦、汉、晋、隋、唐、宋、元等几个大的王朝的统治和更迭。
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先秦的军事思想对军事斗争仍然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大约从14世纪末至19世纪40年代,约从明朝至清朝后期,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没落的境地,不但有连绵不断的大规模农民起义战争、民族起义战争和统治者的平叛战争等,而且外国也开始入侵中国。
这一时期,由于火器的改进和从外国引进部分先进兵器,出现了独立的水师、炮兵、工兵及其他技术兵种,加以作战对象发生了变化,因而在建军和作战指挥等方面都发生相应的变化。
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中国军事思想产生的巨大的变化,但形变而神不变,这些军事思想的本质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
本文就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中以仁为本的战争观、“不战则已,战则必胜”的指导原则、“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选贤任能的用将之道等方面做一综述。
1 以仁为本的战争观
战争支柱——以仁为本。
《司马法·仁本第一》开宗明义:“古者,以仁为本,以义治为正。
正不获意则权。
”仁者使人亲,义者使人悦。
此二者,才是战斗力的凝聚核,才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基础。
“敌若伤之、医药归之”的人道主义精神。
仁爱是《司马法》的核心思想,这种思想突出地表现在“敌若伤之,医药归之”的人道主义精神上。
敌人受了伤,不但不憎恨他们,还要给他们裹伤敷药,送他们到家人身边。
《司马法》指出,在战斗中,追击逃敌不超过一百步,尾随撤退之敌不超过九十里,以此来显示己方的礼让;不逼迫丧失战斗力的敌军人员,怜悯同情俘虏中的伤病员,以此来显示己方的仁爱;等待对方列阵完毕后,己方才发起进攻,以此来显示己方的诚实等[1]。
战争准则——师出有名。
《礼记·檀弓下》主张“师必有名”,认为师出无名,必将遭到众人的反对,定成败局。
“杀人安人、以战止战”的战争观。
对于能够“安人”、“爱其民”和制止侵略战争,《司马法》持肯定和支持的态度。
指出,“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
”这一观点,从战争的目的出发分析了战
争的性质,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思想。
一方面,它主张以正义的战争来制止非正义的战争,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和平的战争观[2]。
以仁为本的战争观表现了中国人在儒家正统思想的引导下,崇尚中庸、崇尚仁爱,而以仁为本更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重中之重。
2“不战则已,战则必胜”的指导原则
重战思想,《孙子兵法》开宗明义、大声疾呼:“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认为战争是关系到国家民众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不能不认真研究和对待。
慎战思想,即慎重对待战争,不轻易言战。
《孙子兵法》中这样写道:“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
备战思想,其意就是未雨绸缪。
孙子受当时形势的影响和思想的熏陶,提出了必须重视备战的思想,并告诫人们思想上时刻不要忘记战备,做到“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善战思想,就是要会用兵打仗。
一是注重以“道”为首要因素的多因素制胜论。
“道”就是政治,是“令民与上同意也。
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也。
”当然,在注重道的同时,其他四个“天、地、将、法”因素也不可忽视。
二是庙算制胜论。
庙算,是古代开战前在庙堂举行军事会议,商讨与谋划战争的一种方式。
《孙子兵法》主张战前要算,要对战争全局进行计划和筹划,定出可行的战略方针。
三是“诡道”制胜论。
《孙子兵法》里讲道:“兵者,诡道也”。
因此,他提出了“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的诡道之法,进而达到“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的目的。
中共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论及中国军事变革时指出:既不轻易诉诸武力,又要做到敢于应战。
要处理好备战、慎战和敢战的关系,不战则已,战则必胜。
3“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
自古以来,战争的直接目的就在于保存自己、消灭敌人。
最高和最理想的目标就是以“全”争胜——“不战而屈人之兵”。
“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站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
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周易》是反对恃强用兵的。
《大壮》初九交谓:“壮于趾,征凶。
”言其躁进必伤。
《周易·同人》九四艾辞:“乘其墉,弗克攻,吉。
”言出兵已据城墙,但终于没有进攻,是正确的决策,吉祥。
以不恃刚强、谦退止攻为吉。
孙子进而发展为“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争观。
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谋攻篇》)他明确反对恃强硬攻,而主不战而获胜[3]。
4. 选贤任能的用将之道
选贤任能,不仅是古人的用人之方,也是用将之道。
重将思想,《投笔肤谈·军势第七》指出:“三军之势,莫重于将”。
并且认为,“大将,心也。
士卒,四肢百骸也”。
我们现代所说的“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选将思想,在古代,选将标准有五,《孙子兵法·计篇》中明确提出“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用将思想,古人认为,将帅使用的原则,就是信任和放手。
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结语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中国古代千百次王朝战争和大规模农民起义战争的经验总结。
它的丰富内容,是前人留下的宝贵军事遗产,也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部分。
中国古代传统的军事文化是一个开放的体系,经过几千年的批判、继承、合理的融合,已经形成今天独特的有中国特色的渗透着古老东方民族的聪明和智慧的军事文化。
而当今中国数十年
来都没有提出较好的军事思想,且军校生们仍沿用上世纪初的作战思想和作战方式,故应该重温经典,感受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精髓所在,结合当今国家及国际形势创造出适合中国的新的军事思想。
参考文献:
[1][2]黄月胜,刘光权,钞群英.略论《司马法》的“仁本”思想及其影响[J]. 江西社会科学,2006.8:59-62
[3]韩荣钧. 《周易》对《孙子兵法》的影响[J]. 滨州学院学报,2011年10月第27卷第5期:8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