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课外古诗文《历代名画记 戴逵》原文及翻译(通用)
戴逵__文言文翻译
![戴逵__文言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f5461fb8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b81676f.png)
戴逵,字安道,吴郡吴县人也。
生于晋太康四年,卒于晋咸康七年。
逵少好学,博览群书,尤善属文。
历仕晋、宋、齐三朝,以文学见称于世。
其著作《竹林七贤论》影响深远,被誉为“文学之宝”。
逵性恬淡,不慕荣利,居处简朴,不求奢华。
一日,逵与友人在山中游览,见一古树,树干挺拔,枝叶繁茂,心生敬意。
友人戏言:“此树虽美,然终日立于山野,无人赏识,岂不叹惋?”逵笑答:“此树虽无人赏识,然其生机勃勃,自有其价值。
人亦如此,虽生于尘世,若能保持初心,砥砺前行,亦能成就一番事业。
”逵好游历,遍访名山大川,与当世名士交游。
其时,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名动天下,逵尤为倾心。
一日,逵拜访嵇康,康见逵,笑曰:“吾闻君好学,今来相见,有何高见?”逵答曰:“竹林七贤,皆才子也。
然吾观其人,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
若能取长补短,岂不更完美?”康点头称是,自此,二人结为莫逆之交。
逵曾任黄门侍郎、散骑常侍等职,然其性情恬淡,不喜权势,常以文学自娱。
一日,逵在朝堂上,见一官员贪污受贿,逵怒而斥之。
帝闻之,召见逵,问曰:“君何故怒?”逵答曰:“臣闻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此官员贪污受贿,违背道德,臣故怒。
”帝听后,默然不语。
逵晚年隐居山林,潜心著述。
一日,逵在山林中散步,见一老者正在耕地,逵上前询问:“老丈,何人教您耕种?”老者答曰:“无人教我,我自幼在此生活,深知耕种之道。
”逵感慨道:“人生亦如耕种,唯有辛勤耕耘,方能收获硕果。
”戴逵一生,以文学自娱,恬淡名利,坚守初心。
其著作《竹林七贤论》影响深远,被誉为“文学之宝”。
逵虽生于乱世,然其人格魅力,令人敬佩。
后世学者,纷纷效仿,将逵视为楷模。
直至今天,戴逵之名,仍响彻文学史册。
今将戴逵之文言文翻译如下:戴逵,字安道,吴郡吴县人也。
生于晋太康四年,卒于晋咸康七年。
逵少好学,博览群书,尤善属文。
历仕晋、宋、齐三朝,以文学见称于世。
其著作《竹林七贤论》影响深远,被誉为“文学之宝”。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8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8](https://img.taocdn.com/s3/m/f8bd3992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25.png)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8张孝师(下品),为骠骑尉,尤善画地狱,气侯幽默。
孝师曾死复苏,具见冥中事,故备得之。
吴道玄见其画,因号为“地狱变。
”(窦云:“迹简而粗,物情皆备。
除谢、顾、陆、张、扬、田、董、展外,难可比俦也。
”)范长寿(下品),师法于张僧繇,官至司徒校尉。
(《风俗图》、《醉道士图》传于代)僧琮云:“博赡繁多,有所雅尚。
至于位置,不烦经略。
”(窦云:“制打提笔,落纸如飞,虽乏窈窕,终是好手。
”)何长寿与范同师法,但微劣于范。
范、何并有《醉道士图》传于代,人云是僧繇所作,非也。
(刘竦《博记》云:“张僧繇为《醉僧图》,僧敛钱舆立本,添冠子改为道士,殊不近理矣。
”)尉迟乙僧,于阗国人,父跋质那(具第八卷)。
乙僧国初授宿卫官袭封郡公,善画外国及佛像,时人以跋质那为大尉迟、乙僧为小尉迟。
画外国及菩萨,小则用笔紧劲,如屈铁盘丝,大则洒落有气概。
僧琮云:“外国鬼神,奇形异貌,中华罕继。
”(窦云:“澄思用笔,虽与中华道殊,然气正迹高,可与顾、陆为友。
”)刘孝师,僧琮云:“点画不多,皆为枢要。
鸟雀奇变,甚为酷似。
”彦远云:“不止鸟雀,曾见画他物,皆好。
”靳智异,僧琮云:“祖述仲达,改张琴瑟。
变夷为夏,肇自斯人。
在范长寿上。
”王定,官至中散大夫、尚方令。
贞观初得名,笔迹甚快。
(《本草训戒图》传于代。
)僧琮云:“骨气不足,遒媚有余。
菩萨圣僧,往往惊绝。
在张孝师上。
”(彦远按:定画骨气不甚长,既亡骨气,何故惊绝?”)梁宽、吴智敏,僧琮云:“智敏师于宽,神襟更为俊逸。
”康萨陀(中品。
或云菩陀),为振威校尉。
僧琮云:“亡所服膺,虚心自悟。
初花晚叶,变态多端。
异兽奇禽,千形万状。
在尉迟下。
”(窦云:“曾见画人马,措意非高,琮公之语过当也。
”)王知慎(中品下),终少府监。
工书画,与兄知敬齐名。
僧琮云:“师于阎,写貌及之。
笔力爽利,风采不凡。
在张孝师下。
”王韶应(或作沼象),画鬼神,深有气韵。
(窦云:“善山水人马。
”)檀智敏(中品),为振武校尉。
戴逵文言文翻译单字
![戴逵文言文翻译单字](https://img.taocdn.com/s3/m/4d0aa240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f9.png)
一、生平事迹1. 逵少好学,博览群书,尤善书法,师从卫夫人。
此“博”字,意为广泛、全面,此处形容戴逵学识渊博。
2. 逵初仕吴,后归晋,官至散骑常侍。
此“仕”字,意为做官、任职,此处说明戴逵曾担任过官职。
3. 逵性好游历,足迹遍布江南。
此“游历”二字,意为游览、旅行,此处形容戴逵喜欢四处游历。
4. 逵曾与王羲之、王献之等名士交往,结交广泛。
此“结交”二字,意为交往、结识,此处说明戴逵与许多名士有交往。
5. 逵晚年隐居山林,以诗酒自娱。
此“隐居”二字,意为隐居山林,远离尘世,此处说明戴逵晚年过着隐居生活。
二、作品中的文言文单字翻译1. 《兰亭序》中的“兰亭”二字,兰指兰花,亭指亭子,此处形容一座以兰花为主题的亭子。
2. 《洛神赋》中的“洛神”二字,洛指洛水,神指神话传说中的女神,此处形容洛水边的女神。
3. 《归去来兮辞》中的“归去”二字,归指返回、回去,去指离开,此处表达诗人希望回到故乡的情感。
4. 《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三字,桃花指桃花,源指水源,此处形容一个美丽的桃花源。
5. 《饮酒》中的“饮酒”二字,饮指喝,酒指酒水,此处表达诗人喜欢饮酒的爱好。
6. 《兰亭序》中的“畅叙幽情”四字,畅指畅快、畅所欲言,叙指叙述、谈论,幽情指深情、内心情感,此处形容诗人在兰亭畅谈内心情感。
7. 《洛神赋》中的“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八字,翩若指轻盈的样子,惊鸿指惊飞的鸿雁,婉若指柔美的样子,游龙指游动的龙,此处形容洛神优美的姿态。
8. 《归去来兮辞》中的“归去来兮”四字,归去指返回、回去,来兮为感叹词,此处表达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9. 《桃花源记》中的“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八字,阡陌指田间小路,交通指交错相通,鸡犬相闻指鸡鸣犬吠之声相互传递,此处形容桃花源的宁静、和谐。
10. 《饮酒》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八字,采菊指采摘菊花,东篱下指在篱笆下,悠然见南山指悠闲地看到南山,此处表达诗人饮酒后的闲适之情。
历代名画记 片段 翻译
![历代名画记 片段 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2af16a7f31b765ce050814e3.png)
《历代名画记》片段翻译叙画之兴废叙画之源流论画六法原文:叙画之兴废图画之妙,爰自秦汉,可得而记。
降于魏晋,代不乏贤。
洎乎南北,哲匠间出。
曹、卫、顾、陆,擅重价于前;董、展、孙、杨,垂妙迹于后。
张、郑两家,高步于隋室;大安兄弟,首冠于皇朝。
此盖尤所烜赫也。
世俗知尚者,其馀英妙,今亦殚论。
汉武创置秘阁,以聚图书;汉明雅好丹青,别开画室。
又创立鸿都学,以积奇艺,天下之艺云集。
及董卓之乱,山阳西迁,图画缣帛,军人皆取为帷囊,所收而西七十馀乘。
遇雨道艰,半皆遗弃。
魏晋之代固多藏蓄,胡寇入洛,一时焚烧。
宋、齐、梁、陈之君,雅有好尚。
晋遭刘曜,多所毁散。
重以桓玄,性贪好奇,天下法书名画,必使归已。
及玄篡逆,晋府真迹,玄尽得之。
何法盛《晋中兴书》云:“刘牢之遣子敬宣诣玄请降。
玄大喜,陈书画共观之。
玄败,宋高祖先使臧喜入宫载焉。
”南齐高帝科其尤精者,录古来名笔,不以远近为次,但以优劣为差。
自陆探微至范惟贤,四十二人为四十二等、二十七秩、三百四十八卷。
听政之馀,旦夕披玩。
梁武帝尤加宝异,仍更搜葺。
元帝雅有才艺,自善丹青。
古之珍奇,充牣内府。
侯景之乱,太子纲数梦秦皇更欲焚天下书。
既而内府图画数百函,果为景所焚也。
及景之平,所有画皆载入江陵,为西魏将于谨所陷。
元帝将降,乃聚名画、法书及典籍二十四万卷,遣后閤人高善宝焚之。
帝欲投火俱焚,宫嫔牵衣得免。
吴越宝剑并将斫柱令折,乃叹曰:“萧世诚遂至于此,儒雅之道今夜穷矣。
”于谨等于煨烬之中,收其书画四千馀轴,归于长安。
故颜之推《观我生赋》云:“人民百万而囚虏,书史千两而烟扬,史籍已来,未之有也!溥天之下,斯文尽丧。
”陈天嘉中,陈主肆意搜求,所得不少。
及隋平陈,命元师记室参军裴矩、高频收之,得八百余卷。
隋帝于东京观文殿后起二台,东曰“妙楷台”,藏自古法书;西曰“宝迹台”,收自古名画。
炀帝东幸扬州,尽将随驾;中道船覆,太半沦弃。
炀帝崩,并归宇文化及。
至聊城,为窦建德所取。
留东都者,为王世充所取。
历代名画记原文
![历代名画记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26e25e66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7a.png)
历代名画记原文原文(一)叙画之源流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
四时并运,发于天然,非由述作。
古先圣王受命应箓,则有龟字效灵,龙图呈宝。
自巢燧以来,皆有此瑞,迹映乎瑶牒,事传乎金册。
庖牺氏发于荥河中,典籍图画萌矣。
轩辕氏得于温洛中,史皇苍颉状焉。
奎有芒角,下主辞章;颉有四目,仰观垂象。
因俪鸟龟之迹,遂定书字之形。
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
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创而犹略。
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天地圣人之意也。
按字学之部,其体有六:一、古文,二、奇字,三、篆书,四、佐书,五、缪篆,六、鸟书。
在幡信上书端象鸟头者,则画之流也。
(汉末大司空甄丰校字体有六书,古文即孔子壁中书;奇字即古文之异者;篆书即小篆也;佐书,秦书也;缪篆,所以摹印玺也;鸟书即幡信上作虫鸟形状也。
)颜光禄云:“图载之意有三,一曰:图理,卦象是也,二曰:图识,字学是也,三曰:图形,绘画是也。
”又周官教国子以六书,其三曰象形,则画之意也。
是故知书画异名而同体也。
(周礼保章氏掌六书:指事、谐声、象形、会意、转注、假借,皆苍颉之遗法也。
)及乎有虞作绘,绘画明焉,既就彰施,仍深比象,于是礼乐大阐,教化由兴。
故能揖让而天下治,焕乎而词章备。
《广雅》云:“画,类也。
”《尔雅》云:“画,形也。
”《说文》云:“画,畛也。
象田畛畔,所以画也。
”《释名》云:“画,挂也。
以彩色挂物象也。
”故鼎钟刻,则识魑魅而知神奸;旂章明,则昭轨度而备国制;清庙肃而罇彝陈,广轮度而疆理辨。
以忠以考,尽在于云台;有烈有勋,皆登于麟阁。
见善足以戒恶,见恶足以思贤。
留乎形容,式昭盛德之事;具其成败,以传既往之踪。
记传所以叙其事,不能载其容;赋颂有以咏其美,不能备其象;图画之制,所以兼之也。
故陆士衡云:“丹青之兴,比雅颂之述作,美大业之馨香。
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
”此之谓也。
善哉!曹植有言曰:“画者,见三皇五帝,莫不仰戴;见三季异主,莫不悲惋;见篡臣贼嗣,莫不切齿;见高节妙士,莫不忘食;见忠臣死难,莫不抗节;见放臣逐子,莫不叹息;见淫夫妒妇,莫不侧目;见令妃顺后,莫不嘉贵;是知存乎鉴戒者,图画也。
伦画文言文翻译
![伦画文言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4339d3a7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cc.png)
原文:夫画者,绘事之祖也。
自黄帝、尧、舜之世,画已萌芽。
逮周公、孔子,图画益兴。
逮汉、魏、晋、宋,画法大备。
至唐,画家辈出,笔法纵横,各擅胜场。
画之盛,莫盛于唐。
余尝读《尔雅》云:“画者,绘也。
”夫绘者,所以表形也。
形者,天地之大象也。
天地之大象,莫大于山川。
故画者,必求其象。
象者,形之表也。
形之表,莫若山川。
故画山川,必求其象。
画山川,有四时之异。
春山如笑,夏山如怒,秋山如哀,冬山如愁。
四时之异,非山川之性,乃画者之心也。
故画者,必观四时之景,然后能画。
画之工拙,在于笔法。
笔法者,画之灵魂也。
笔法高妙,画即生动。
笔法平庸,画即死板。
故画者,必求其法。
法者,画之规矩也。
画有六法: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移模写。
六法者,画之根本也。
画家不精六法,不得为画。
气韵生动者,画之灵魂也。
气韵者,画之精神也。
生动者,画之气象也。
画之灵魂、精神、气象,三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骨法用笔者,画之筋骨也。
骨法者,画之形态也。
用笔者,画之手法也。
形态者,画之质料也。
手法者,画之技巧也。
质料者,画之本也。
技巧者,画之末也。
应物象形者,画之形也。
形者,画之基础也。
物者,画之素材也。
象者,画之寓意也。
形者,画之实质也。
寓意者,画之精神也。
随类赋彩者,画之色彩也。
色彩者,画之表现也。
随类者,画之分类也。
赋彩者,画之技法也。
分类者,画之区分也。
技法者,画之技巧也。
经营位置者,画之构图也。
构图者,画之布局也。
位置者,画之空间也。
布局者,画之安排也。
空间者,画之形态也。
安排者,画之技巧也。
传移模写者,画之复制也。
复制者,画之模仿也。
传移者,画之传承也。
模写者,画之创造也。
传承者,画之延续也。
创造者,画之创新也。
译文:绘画,是绘画艺术之祖。
自黄帝、尧、舜时期,绘画已开始萌芽。
到了周公、孔子时期,绘画更加兴盛。
到了汉、魏、晋、宋时期,绘画技法已经非常完备。
到了唐代,画家辈出,笔法纵横,各有所长。
阎立本悔以书画供奉文言文翻译
![阎立本悔以书画供奉文言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3dd8e13b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c515558.png)
《阎立本视画》是一篇关于唐朝画家阎立本的文言文,讲述了唐朝画家阎立本观画的一段趣事。
下面我们一起来翻译一下吧。
阎立本视画
阎立本家代①善画。
至②荆州③视张僧繇(yáo)旧迹,曰:”定虚得名④耳。
”明日又往,曰:”犹是近代佳手⑤。
”明日更⑥往,曰:”名下定无虚士⑦。
”坐卧观之,留宿其下,十日不能去⑧。
张僧繇始做《醉僧图》,道士每以此嘲僧。
群僧耻之⑨,于是聚钱数十万,贸⑩阎立本作《醉道士图》。
今并传于代。
注释:
1.代:世代
2.至:到
3.荆州:州名,在现在湖北江凌县。
4.虚得名:意思是说名不副实,徒有其名。
5.犹是近代佳手:还算是近代的出色画家。
6.更:又。
7.名下无虚士:盛名之下肯定没有徒有其名的人。
8.去:离开
9.耻之:以这件事为耻。
10.贸:交易,做买卖。
11.去:离去。
12.以:拿。
13.并:一并。
翻译:
阎立本家世代都擅长作画赏画。
他到荆州看张僧繇的旧时画作,说:“一定是徒有其名的。
”第二天又去看,评价说:“还算是近代的.出色画家。
”到第三天又去看,评价说:“盛名之下肯定没有徒有其名的人。
”于是坐下来以至躺着欣赏,住宿在张僧繇的家中,十来天不肯离开。
张僧繇开始画了一幅《醉僧图》,道士们常常拿这幅画来嘲笑僧人。
多数僧人都以此为耻辱,于是他们就凑了数十万的钱,买了阎立本作的《醉道士图》。
现在一并流传下来。
初中语文课外古诗文《宋史贾逵传》原文及翻译(通用)
![初中语文课外古诗文《宋史贾逵传》原文及翻译(通用)](https://img.taocdn.com/s3/m/164dd434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ee.png)
初中语文课外古诗文《宋史贾逵传》原文及翻译(通用)《宋史贾逵传》原文及翻译宋史原文:贾逵,真定藁城人。
隶拱圣为卒,至殿前班副都知。
从狄青征侬智高,战于归仁驿。
既陈,青誓众曰:“不待令而举者斩!”时左将孙节战死,逵为右将军先锋将,私念所部兵数困易衄,兵法先据高者胜,苟复待命而贼乘胜先登,吾事去矣。
即日引军趋山。
既定,贼至,逵麾众驰下,仗剑大呼,断贼为二。
贼首尾不相救,遂溃。
逵诣青请罪,青拊其背劳谢之。
邕州城空,青使逵入括公私遗坠,固辞。
是时,将校多以搜城故匿窃金宝,独逵无所犯。
迁嘉州刺史。
初,逵少孤,厚赂继父,得其母奉以归。
至是,以母老辞,不许,而赐母冠帔。
秦山多巨木,与夏人错壤,逵引轻兵往采伐。
羌酋驰至,画地立表约决胜负。
逵引弓连三中的,首下马拜伏,从逵取盈而归。
徒并代路,专主管辟府军马。
熟户散处边关,苦于寇略,逵差度远近,聚为二十七堡,次第相望,自是害乃息。
一夕烽火屡发左右白当起逵卧不应旦而谓人曰此必妄也脱有警可夜出乎徐问之果边人烛遗物也都城西南水暴溢,注安上门,都水监以急变闻。
英宗遣逵督护,亟囊土塞门,水乃止。
议者欲穴堤以泄其势,逵请观水所行,谕居民徙高避水,然后决之。
军校营城外者,每常朝,即未晓启门钥;或辍朝失报,启钥如平时。
逵言:“禁城当谨启闭,不宜凭报者。
”乃冶铁铸“常朝”字,俾持以示信。
迁马军副都指挥使。
延州旧有夹河两城,始,元昊入寇据险,城几不能守。
逵相伏龙山、九州台之间可容窥觇,请于其地筑保障,与城相望,延人以为便。
元丰初,拜建武军节度使。
数月而卒,年六十九。
赠侍中,谥曰武恪。
(选自《宋史·贾逵传》)译文:贾逵,真定藁城人。
隶属拱圣军为士卒,官至殿前班副都知。
跟从狄青征讨侬智高,在归仁驿作战。
摆好阵势之后,狄青向众人宣誓说:“不等发令而行动的斩首!”当时左将孙节在战斗中死去,贾逵是右先锋将军,私下想到所率领的部队多次受困容易失败,按照兵法,首先占据高处的就取得胜利,如果再等待命令而敌人乘胜先登上高处,我们就要失败。
八年级走进文言文第18单元译文
![八年级走进文言文第18单元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e10169c6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ef.png)
八年级走进文言文第18单元译文【第十八单元】米芾很野【原文】宋徽宗闻米元章①]有字学②。
一旦,于瑶林殿设纸砚笔墨,召米书之。
上映帘观看,令梁守道相伴,赐酒果。
米乃反系③袍袖,升高就上④,跳跃便捷⑤,落笔如云⑥,龙蛇⑦飞动。
闻上在帘下,回顾抗⑧声曰:“奇绝,陛下!”上大喜,尽以砚纸之属赐之。
寻除书学博士⑨。
[注]① 米元璋:即米芾(fú),人物篇。
② 书法:精通书法。
③ 部门:穿。
④ 上升:上升。
⑤ 方便:轻便灵活。
⑥ 如云:像云一样飘忽不定。
⑦ 蛇:龙。
⑧ 阻力:高。
⑨ 书法博士:正式头衔。
【译文】宋徽宗听说米芾精通书法。
一天,在瑶林殿摆放纸砚笔墨,召来米芾让他写字。
宋徽宗隔着帘子观看,叫梁守道陪伴米芾,(还)赏赐酒与果品。
米芾便反穿袍子,登上高处,轻便敏捷,下笔如云飘,犹如龙蛇飞动(形容书法笔势遒劲生动)。
(米芾)听说皇上在帘子下,回头高声说:“皇上,好极了!”皇上大喜,把纸砚笔墨之类全部赏赐给他。
不久又任命他为书学博士。
1.坍塌穹顶【原文】白既①嗜(爱好)酒,日(每天)与饮徒醉于酒肆(店铺)。
玄宗度曲②,欲造(创作)乐府③新词,亟(急)召白,白已卧于酒肆矣。
召入,以水洒面,即令秉(拿)笔,顷之(片刻,一会儿)成十余章,帝颇(很)嘉(赞扬)之。
尝沉醉殿上,引(伸,此指伸脚)足令高力士④脱靴,由是斥(排斥,受排挤)去。
乃浪迹江湖,终日沉饮。
【注释】①既:一向。
②玄宗度曲:唐玄宗李隆基谱写乐曲。
③乐府:此指配曲的诗歌。
④高力士:当时极有权势的太监。
李白一直喜欢喝酒。
他在旅馆里和每天都喜欢喝酒的人喝醉了。
唐玄宗李隆基创作音乐,并希望为音乐创作新词。
他急忙叫李白(进宫)。
李白已经躺在酒店里了。
把他召进宫里,往脸上泼水,马上让他拿支笔(写字),很快就写了十多篇文章。
唐玄宗非常称赞他。
(李白)有一次在大厅里喝得酩酊大醉,伸出手让科利斯脱下靴子。
因此,他被拒绝并离开(首都)。
于是,李白在江湖上游荡,整天酗酒。
戴逵轶事文言文翻译
![戴逵轶事文言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d3a7b105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ba.png)
戴逵,字安道,吴郡吴县人也。
少好学,博览群书,尤善属文。
弱冠之年,已知名于世。
后仕吴郡,历官至郡守。
一日,戴逵出行,途中见一老妪抱一婴儿,哭声哀怨。
逵遂下车询问,老妪哭诉道:“吾儿不幸,自幼丧父,家贫如洗,今因疾病缠身,无力救治,只得将其抱至此地,望君怜悯。
”逵闻言,心中不忍,遂将老妪及婴儿带回府中。
逵命医官为婴儿诊治,经多方调治,婴儿病愈。
老妪感激涕零,谢逵救命之恩。
逵曰:“吾虽非医者,但见病者,心中不忍,愿尽绵薄之力,以救死扶伤。
”老妪闻言,更加感激。
自那以后,逵每逢出行,必携带医药,以备不时之需。
一日,逵在途中遇见一农夫,农夫愁眉苦脸,逵遂上前询问。
农夫道:“吾家田地被水淹没,农作物受损,生计无着,只得在此哭泣。
”逵闻言,心生怜悯,遂将农夫带回府中。
逵命人将农夫田地中的农作物收割,并将府中粮食分给农夫,以解其燃眉之急。
农夫感激不尽,泪流满面。
逵曰:“吾虽非农夫,但见民之困苦,心中不忍,愿尽绵薄之力,以助民度难关。
”农夫闻言,更加感激。
又有一次,逵在途中遇见一老翁,老翁身患重病,无法行走。
逵遂将老翁扶上马车,亲自驾车送老翁回家。
老翁感激不已,连声道谢。
逵曰:“吾虽非医者,但见病者,心中不忍,愿尽绵薄之力,以救死扶伤。
”老翁闻言,更加感激。
自那以后,逵在府中设立医馆,聘请名医,免费为百姓诊治。
每当百姓有难,逵必亲临现场,尽力相助。
一时间,戴逵之名传遍吴郡,百姓皆称其为“活菩萨”。
一日,吴郡太守病重,府中无良医可治。
百姓闻讯,纷纷前来求助于戴逵。
逵闻讯,毅然决定为太守治病。
经多方调治,太守病愈。
太守感激涕零,对逵称赞有加。
不久,吴郡太守病故,新太守上任。
新太守欲将戴逵调至府中任职,但逵辞谢道:“吾虽非官场之人,但愿以医者身份,为百姓服务。
”新太守敬佩逵的为人,遂同意其辞官。
戴逵辞官后,仍致力于医学事业,为百姓解除病痛。
岁月如梭,逵年事已高,但仍然精力充沛,为百姓服务。
百姓感激戴逵的恩德,纷纷为其立碑纪念。
戴逵文言文翻译原文
![戴逵文言文翻译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3f60bd8f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f1.png)
戴逵,字安道,吴郡吴人也。
逵少好学,博览群书,尤善属文。
弱冠,举孝廉,除郎中,稍迁黄门侍郎。
逵性沉静,有器度,不喜与俗人交。
然性好交游,不废其业。
时人咸称逵为“书卷先生”。
逵尝游京师,与名士王羲之、谢安等交游,遂以文才名动一时。
王羲之称逵:“君才子,文章妙绝,吾不如也。
”谢安亦曰:“逵之文,清丽可喜,吾亦弗及。
”逵居官清白,不受私谒,为当时所称。
及迁尚书左丞,朝廷倚重,凡国家大政,皆先谘于逵。
逵亦不负朝廷,尽忠职守,屡次上疏,陈时政得失。
其言词恳切,朝廷皆纳之。
逵好音乐,尤善鼓琴。
尝从沙门释道安学琴,道安曰:“君之琴,音韵清越,然未能尽琴之意。
”逵乃更进,终日鼓琴,不废其业。
后道安叹曰:“逵之琴,吾所不及,可谓琴中之神也。
”逵虽居高位,然不骄不躁,谦虚待人。
每有宾客至,必亲自迎送,敬待之如师友。
及后任尚书令,朝野皆望其能有所作为。
逵亦不负众望,屡次上疏,陈时弊,以求改革。
然其改革之策,多遭权贵反对,遂辞官归隐。
逵归隐后,闭门读书,不问世事。
然其文名益显,后为宋武帝所知,召为秘书监。
逵以年老,辞不就。
武帝固请,逵乃应命。
在秘书监任上,逵整理国史,编纂《宋书》,为后世留下宝贵资料。
戴逵,一代才子,以其博学多才、忠诚尽职、谦虚待人、改革时政等品质,被后人称颂。
然其人生亦充满坎坷,既有显赫一时的荣耀,又有归隐山林的宁静。
然其精神,永远照耀着后人。
《戴逵传》文言文翻译:戴逵,字安道,吴郡吴地人。
戴逵年轻时好学,广泛阅读各种书籍,尤其擅长写作。
弱冠之年,举荐为孝廉,担任郎中,逐渐升迁为黄门侍郎。
戴逵性格沉稳,有气度,不喜欢与俗人为伍。
然而他喜欢交游,不放弃自己的学业。
当时的人都将戴逵称为“书卷先生”。
戴逵曾游历京城,与名士王羲之、谢安等人交往,于是凭借文才名动一时。
王羲之称戴逵:“你是才子,文章美妙绝伦,我不如你。
”谢安也说:“戴逵的文章,清新可喜,我比不上。
”戴逵为官清廉,不接受私人拜见,当时的人都很称赞他。
画手戴进文言文翻译
![画手戴进文言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9c0eb1f8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24.png)
夫画者,天地之精华,人心之灵秀也。
古往今来,画手无数,各领风骚。
然其中,有能以笔代纸,以墨绘彩,令人目不暇接者,戴进是也。
戴进,字子玉,吴郡人。
生于明嘉靖年间,幼颖悟,好学不倦。
年十六,始习丹青,便有异禀。
尝见名画,辄能默记于心,后复加以揣摩,遂成画坛翘楚。
戴进之画,妙在工整。
其山水画,峰峦起伏,云雾缭绕,如置身仙境。
人物画,栩栩如生,须眉毕现,神情活现。
花鸟画,色彩斑斓,生动传神,令人叹为观止。
一日,戴进游历江南,至一山寺,见寺中有一壁画,乃唐代名画《九歌图》也。
戴进驻足良久,反复观摩,不禁赞叹不已。
遂于寺中借宿,以笔代纸,临摹此画。
三日三夜,不分昼夜,终于完成。
寺僧见之,惊为天人,以为壁画之真迹,遂以重金购之。
戴进画名日盛,江南诸公争相邀之。
一日,太守宴请诸宾,请戴进作画。
戴进欣然答应,遂以一尺素纸,绘一骏马,马蹄凌云,鬃毛飘洒。
太守观之,赞不绝口,遂命人将此画悬挂于府衙大门之外,以为镇宅之宝。
又一日,戴进至一富家,见主人珍藏一古代名画《千里江山图》。
戴进凝视良久,心中一动,遂以一斗米为酬,请主人割爱相赠。
主人犹豫不决,戴进曰:“吾绘一画,以赠君。
”主人信之,戴进遂以笔代纸,绘一山水,烟波浩渺,山川壮丽。
主人观之,叹为观止,遂以《千里江山图》相赠。
戴进之画,名扬四海,然其性情淡泊,不慕名利。
晚年隐居山林,以绘事自娱。
其画传世之作,无数珍品,皆收藏于各大博物馆。
戴进者,非但画手之杰,亦为文人雅士之典范。
其画技超群,人品高尚,堪称一代宗师。
后世之人,若能潜心研习,必定能有所成就,不负戴进之名。
呜呼!戴进之画,如诗如梦,如仙如神。
其精神,其技艺,皆令人敬佩。
今日之画坛,虽人才辈出,然戴进之风范,仍值得我们怀念与学习。
愿戴进之画,永存于世,光照后人。
戴逵文言文翻译解决
![戴逵文言文翻译解决](https://img.taocdn.com/s3/m/dfbe8020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a4.png)
时值汉末,天下大乱,逵乃隐居于吴郡,潜心著述。
其于《易》学尤有心得,著《易解》数十篇,深得《易》之精髓。
又撰《释名》一书,辨析名物,阐释义理,为后世学者所推崇。
逵尝有《解字》之作,以解决世人解字之难题。
时人解字多拘泥于形声,而逵独辟蹊径,以义理为宗,以音韵为辅,使解字之途豁然开朗。
其《解字》之作,可谓字学之瑰宝,为后世字学研究之典范。
《解字》之序云:“夫字者,天地之灵,造化之工,所以表意达志,传情达意者也。
故字之解,非形声之拘,亦非音韵之限,而在于义理之深。
”逵于此言,已将解字之要旨阐发无遗。
逵解字之法,首重义理。
他认为,字之本义,即字之所由生,当以此为解字之根本。
如“木”字,其本义为树木,故解字时当以树木为参照,从而得出“木”字之本义。
又如“水”字,其本义为水流,解字时亦当以水流为参照,得出“水”字之本义。
其次,逵解字注重音韵。
他认为,字之声韵,亦为解字之关键。
如“鸟”字,其声为“鸟”,解字时当以“鸟”之声为参照,得出“鸟”字之音韵。
又如“马”字,其声为“马”,解字时亦当以“马”之声为参照,得出“马”字之音韵。
此外,逵解字还讲究字形。
他认为,字之形状,亦为解字之依据。
如“日”字,其形为圆,解字时当以圆形为参照,得出“日”字之形状。
又如“月”字,其形为弯,解字时亦当以弯形为参照,得出“月”字之形状。
逵解字之法,既重义理,又兼音韵,复考字形,可谓博大精深。
其《解字》一书,不仅为当时学者所推崇,亦为后世字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和方法。
夫字,国之宝也,民之命也。
逵之解字,使字学之途光明,为字之研究开辟了新的天地。
故后世学者,无不以逵为楷模,研究字学,以求真知。
逵之《解字》,实为字学之里程碑,其解字之法,至今仍为学者所遵循。
夫解字之难,在于义理之深,音韵之繁,字形之杂。
逵能以一己之才,解字之难,使字学之光大,实为千古之英豪。
逵之《解字》,虽已流传千古,但其解字之法,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吾辈学者,当效法逵之精神,深入研究字学,传承文化,以解字之难,为文化。
贾逵勤学文言文及翻译
![贾逵勤学文言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ff5c4a03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d797979.png)
贾逵勤学文言文及翻译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来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
其特征是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
下面和店铺一起来看贾逵勤学文言文及翻译,希望有所帮助!贾逵勤学原文:贾逵年五岁,明惠过人。
其姊韩瑶之妇,嫁瑶无嗣,而归居焉,亦以贞明见称。
闻邻中读书,旦夕抱逵隔篱而听之。
逵静听不言,姊以为喜。
至年十岁,乃暗诵《六经》。
姊谓逵曰:“吾家贫困,未尝有教者入门,汝安知天下有《三坟》、《五典》而诵无遗句耶?”逵曰:“忆昔姊抱逵于篱间,听邻家读书,今万不遗一。
”乃剥庭中桑皮以为牒,或题于扉屏,且诵且记,期年,经文通遍。
于闾里每有观者,称云振古无伦。
门徒来学,不远万里,或襁负子孙,舍于门侧,皆口授经文。
赠献者积粟盈仓。
或云:“贾逵非力耕所得,诵经吞倦,世所谓舌耕也。
”注释明惠:聪明智慧。
惠,同“慧”。
无嗣(sì):无子。
嗣,子孙后代。
牒:供写字用的竹片或木片。
扉屏:门扇屏风。
且:“且……且……”相当于“一边……一边……”文中是说一边读一边记。
期(jī)年:满一年。
闾里:里巷。
闾,是古代里巷(类似现在街巷)的门。
襁负:用布带子把孩子捆在后背上背着。
舌耕:以舌代耕,旧时指靠教书为生。
《六经》:指儒家的六种经典著作,即:《诗》、《书》、《易》、《礼》、《春秋》、《乐》。
《三坟》:传说中我国最古的书籍,指的是伏羲、神农、黄帝之书。
文中是泛指古书。
《五典》:传说中的古书名,指少昊(hào),颛(zhuān)顼(xū)、高辛、尧、舜之书。
文中是泛指古书。
文本说明:汉代著名学者贾逵从小聪明过人,这当然是很好的条件,但他所以能成为很有学问的人,还在于他好学刻苦。
关于这一精神,文中也写得很生动具体,如:“乃剥庭中桑皮……”几句所写的。
贾逵勤学文言文翻译贾逵五岁的时候,就聪明过人。
他的姐姐是韩瑶的妻子,出嫁以后没有孩子,便被休回到娘家来住,她也因为贞节和聪明被人称道。
毛先舒戴文进传原文及译文赏析
![毛先舒戴文进传原文及译文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336b036c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2c.png)
毛先舒戴文进传原文及译文赏析明画手以戴进为第一。
进,字文进,钱塘人也。
宣宗喜绘事,御制天纵。
一时待诏有谢廷循、倪端、石锐、李在,皆有名。
进入京,众工妒之。
一日,在仁智殿呈画,进进《秋江独钓图》,画人红袍垂钓水次。
画惟红不易著,进独得古法之妙。
宣宗阅之。
廷循从旁跪曰:“进画极佳,但赤是朝廷品服,奈何著此钓鱼!”宣宗颔之。
遂麾去馀幅不视。
故进住京师,颇穷乏。
先是,进,锻工也,为人物花鸟,肖状精奇,直倍常工。
进亦自得,以为人且宝贵传之。
一日,于市见熔金者,观之,即进所造,怃然自失。
归语人曰:“吾瘁吾心力为此,岂徒得糈?意将托此不朽吾名耳。
今人烁吾所造,亡所爱,此枝不足为也。
将安托吾指而后可?”人曰:“子巧托诸金,金饰能为俗习玩爱及儿、妇人御耳。
彼惟煌煌①是耽,安知工苦?能徙智于缣素,斯必传矣。
”进喜,遂学画,名高一时。
然进数奇,虽得待诏,亦轗轲,无大遇。
其画疏而能密,著笔淡远。
其画人尤佳,其真亦罕遇云。
予钦进,锻工耳,而命意不朽,卒成其名。
【注】①煌煌:辉煌光亮的样子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岂徒得糈糈:粮食。
B.怃然自失怃:失意,失望。
C.著笔淡远著:着色。
D.吾瘁吾心力瘁:劳苦,耗尽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于市见熔金者,观之,即进所造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B.以为人且宝贵传之不出,火且尽C.而命意不朽,卒成其名死而有知,其几何离D.其画人尤佳择其一二扣之3.下列各项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首尾呼应,中间采用了倒叙的手法,突出了戴进虽坎坷穷乏,却学画有成,名高一时,字行间不无钦敬之情。
B.本文所择二事,事小旨远,一言政治生命的沦落,一言艺术生命的勃发,一沉一浮,一辱一荣,粗线条地勾勒了画家的形象。
C.弃锻学画一节,语言描写很成功,基本上是一问一答,问者有志,答者有智,答问之间,戴进的豪情尽已言明。
D.本文第二段,作者正面描写戴进,侧面描写操纵戴进命运的宣宗,无疑是在冷峻揭示戴进悲剧命运的根由。
毛先舒戴文进传原文及译文赏析
![毛先舒戴文进传原文及译文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df3e0648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c8.png)
毛先舒戴文进传原文及译文赏析毛先舒戴文进传原文及译文赏析明画手以戴进为第一。
进,字文进,钱塘人也。
宣宗喜绘事,御制天纵。
一时待诏有谢廷循、倪端、石锐、李在,皆有名。
进入京,众工妒之。
一日,在仁智殿呈画,进进《秋江独钓图》,画人红袍垂钓水次。
画惟红不易著,进独得古法之妙。
宣宗阅之。
廷循从旁跪曰:“进画极佳,但赤是朝廷品服,奈何著此钓鱼!”宣宗颔之。
遂麾去馀幅不视。
故进住京师,颇穷乏。
先是,进,锻工也,为人物花鸟,肖状精奇,直倍常工。
进亦自得,以为人且宝贵传之。
一日,于市见熔金者,观之,即进所造,怃然自失。
归语人曰:“吾瘁吾心力为此,岂徒得糈?意将托此不朽吾名耳。
今人烁吾所造,亡所爱,此枝不足为也。
将安托吾指而后可?”人曰:“子巧托诸金,金饰能为俗习玩爱及儿、妇人御耳。
彼惟煌煌①是耽,安知工苦?能徙智于缣素,斯必传矣。
”进喜,遂学画,名高一时。
然进数奇,虽得待诏,亦轗轲,无大遇。
其画疏而能密,著笔淡远。
其画人尤佳,其真亦罕遇云。
予钦进,锻工耳,而命意不朽,卒成其名。
【注】①煌煌:辉煌光亮的样子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岂徒得糈糈:粮食。
B.怃然自失怃:失意,失望。
C.著笔淡远著:着色。
D.吾瘁吾心力瘁:劳苦,耗尽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于市见熔金者,观之,即进所造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B.以为人且宝贵传之不出,火且尽C.而命意不朽,卒成其名死而有知,其几何离D.其画人尤佳择其一二扣之3.下列各项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首尾呼应,中间采用了倒叙的手法,突出了戴进虽坎坷穷乏,却学画有成,名高一时,字行间不无钦敬之情。
B.本文所择二事,事小旨远,一言政治生命的沦落,一言艺术生命的勃发,一沉一浮,一辱一荣,粗线条地勾勒了画家的形象。
C.弃锻学画一节,语言描写很成功,基本上是一问一答,问者有志,答者有智,答问之间,戴进的豪情尽已言明。
高中语文-《画师戴进》原文及翻译
![高中语文-《画师戴进》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0455a424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d6.png)
高中语文-《画师戴进》原文及翻译明画手以戴进为第一,进,字文进,钱唐人也。
宣宗喜绘事,御制天纵。
一时待诏有谢廷循、倪端、石锐、李在,皆有名。
进入京,众工妒之。
一日,在仁智殿呈画,进进《秋江独钓图》,画人红袍垂钓水次。
画惟红不易著,进独行古法入妙。
宣宗阅之,廷循从旁跪曰:进画极佳,但赤是朝廷品服,奈何著此钓鱼!宣宗颔之,遂麾去余幅不视。
故进住京师,颇穷乏。
先是,进,锻工也,为人物花鸟,肖状精奇,直倍常工。
进亦自得,以为人且宝贵传之。
一日,在市见金者,观之,即进所造,怃然自失。
归语人曰:吾瘁吾心力为此,岂徒得糈?意将托此不朽吾名耳,今人烁吾所造亡所爱,此技不足为也。
将安托吾指而后可?人曰:子巧托诸金,金饰能为俗习玩爱及也、妇人御耳。
彼惟煌煌是耽,安知工苦?能徒智于缣素,斯必传矣。
进喜,遂学画,名高一时。
然进数奇,虽得待诏,亦坎坷亡大遇。
其画疏而能密,著笔澹远,其画人尤佳,其真亦罕遇云。
予钦进,锻工耳,而命意不朽,卒成其名。
译文:明代画家以戴进为第一名,戴进,字文进,杭州人。
明宣宗喜欢绘画,他绘制的画充分发挥了上天赐予他的才能。
当时,他身边的待诏有谢廷循、倪端、石锐、李在,都有名气。
戴进入京城,画家们妒忌他。
一天,在仁智殿呈画给皇上,戴进呈上的是《秋江独钓图》,画中人穿着红袍在水边垂钓。
绘画唯有红颜色不易著,戴进独自得到古法的妙处。
明宣宗观赏它。
谢廷循在旁边跪下对皇帝说:戴进的画非常美,但是赤红色是朝廷高级官员的服色,怎么让钓鱼人穿红袍呢?宣宗点头赞同,于是就用手一挥不再看戴进其余的画。
所以戴进住在京师,十分穷苦。
戴进原先是首饰匠,他锻制的人物花鸟,模拟得形神毕肖十分精奇,其价值超过一般锻工制品的一倍。
戴进自己很得意,以为人们一定十分看重而流传下去。
一天,在集市的熔金人那里,看到的首饰,就是戴进打制的,顿时感到悲伤失意。
回来他对人说:我为制作这些东西耗尽了心血,哪里仅仅为了换饭吃呢?心想借首饰使我的名字不朽啊。
历代名画记文言文翻译
![历代名画记文言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2f5d5161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ba.png)
历代名画记文言文翻译1. 【英语翻译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张僧繇》:“金陵安乐寺四白原文: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张僧繇》:“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眼者见在.” 译文:张僧繇是梁朝著名的画师.有一次,皇帝命令他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龙.不一会儿,两条栩栩如生的龙就出现在墙壁上了.这时皇帝发现这两条龙都没有眼睛,就问张僧繇这是为什么.张僧繇回答说:“画上眼睛的话,它们就会飞走的.”大家不信,皇帝一定要他画上眼睛,张僧繇只好给其中的一条龙点上了眼睛.霎时间,电闪雷鸣,那条龙真的飞走了.。
2. 求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的翻译书名人美版中国美术论著丛刊本: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著作人(唐)张彦远著类别艺术出版人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时间 1963-05印刷时间 2005-11版次印次 1版3印印数开本 32页码 224 页有图否无装帧平装原价¥ 18.00描述人美版中国美术论著丛刊本: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唐)张彦远著,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11月1版1印,大32开平装,224页······································说行天下:小说网站上千个,总有一个适合您。
说行天下3. 有没有关于龙的寓言故事画龙点睛,画龙点睛张僧繇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张僧繇》:“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眼者见在.” 张僧繇是梁朝著名的画师.有一次,皇帝命令他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龙.不一会儿,两条栩栩如生的龙就出现在墙壁上了.这时皇帝发现这两条龙都没有眼睛,就问张僧繇这是为什么.张僧繇回答说:“画上眼睛的话,它们就会飞走的.”大家不信,皇帝一定要他画上眼睛,张僧繇只好给其中的一条龙点上了眼睛.霎时间,电闪雷鸣,那条龙真的飞走了.成语“画龙点睛”比喻说话或做事关键部位处理得好,使整体效果更加传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代名画记戴逵》原文及翻译
历代名画记
原文:
戴逵,字安道,谯郡铚也。
幼有巧慧,聪悟博学。
善鼓琴,工书画。
为童儿时,以白瓦屑、鸡卵汁和溲(sōu)作小碑子,为郑玄碑,时称词美书精,器度巧绝。
其画古人山水极妙。
十余岁时,于瓦棺寺中画。
王长史见之云:“此儿非独能画,终享大名,吾恨不得见其盛时。
”
逵曾就范宣③学,宣见逵画,以为亡用之事,不宜虚劳心思。
逵乃与宣画《南都赋》。
宣观毕嗟叹,甚以为有益,乃亦学画。
逵既巧思,又善铸佛像及雕刻。
曾造无量寿木像,高丈六,并菩萨。
逵以古制朴拙,至于开敬,不足动心,乃潜坐帷中,密听众论。
所听褒贬,辄加详研,积思三年,刻像乃成。
(选自《历代名画记》)
【注释】
①读、:古地名;郡:古代行政区域。
②郑玄:人名。
⑧范宣:人名。
④至于开:到了开放教神的时候
译文:
戴逵,字安道,谯郡铚县人。
他小时候就有灵巧聪慧的心思,善于弹琴,擅长书法与画画。
他还是儿童的时候,用白瓦屑、鸡蛋汁混合浸泡,最后做成一块碑,
并命名为《郑玄碑》,见到这个碑的人都赞叹不已,认为这块碑“词美书精,器度巧绝”。
他很擅长画古人的山水画。
十多岁的时候,在瓦棺寺画画。
王长史看到之后说:“戴逵并非只会画画,以后肯定能有大名望,我只是遗憾自己见不到他辉煌的时候了。
”
戴逵曾经跟从范宣学习,范宣见到戴逵的画作,认为没有用处的事情,不必在这上面白白花费心思,戴逵于是为范宣画了《南都赋》,范宣看完之后大为感叹,认为非常有益处,于是也开始学画画。
戴逵既然有了灵巧的心思,又善于铸造佛像和雕刻。
他曾经建造无量寿佛的木像和菩萨的木像,高达一丈六。
他认为古时的制作都粗拙古朴,到了开放敬神的时候,不足以使人动心。
于是藏在帷幕中,偷偷听众人的议论,所听到的褒贬意见,都加以详细的研究,积累思考了三年,刻像才最终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