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工程美学原理知识点

合集下载

美学原理 马工程第01章 审美的本质

美学原理  马工程第01章 审美的本质
• 2.无论是“自然人化”或“人自然化”,都表示着人与自然相互融渗的新型关 系。这一关系是自然美乃至当代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的主要基础。
• 3.自由形式不能如工具积淀说所片面归结的,视为规律与目的相统一的衍生物 积淀的结果,也是积极协调、整合统一规律与目的的实践性中介功能机制。
二、审美本质及其逻辑
• 4.审美作为自由形式,其本源形态乃是以劳动为原型的人类实践活动中介方式, 原初的审美其实就是人感受到超越实用性的自由的生活方式。
三、作为元价值的真善美及其对立面的假恶丑
• 作为人类核心与基础形态的劳动不仅包含着人类三种基本活动的关系结构,同 时也包含了人类三种元价值关系体系:
性质
认知
审美
功利
内容
规律
中介并超越
目的
状态
理(知)性
情感
意志
学科
科学
美学
伦理学
元价值



三、作为元价值的真善美及其对立面的假恶丑
• 美是真与善相统一的自由形式。美并非物质实体,而是超越性中介真与善所 构成的现实世界、使之趋向自由的意境。
• 1.选取生活与艺术欣赏各一例,结合自己的审美体会说明,现实活动中体验 性审美与艺术品欣赏各有何特性?
• 2.为什么说审美既是劳动的产物又是劳动的功能机制? • 3.简述审美从劳动中独立的过程。 • 4.美与真善的关系及其现代意义是什么?
二、审美本质及其逻辑
• 审美的普遍必然性根源于审美内在于劳动所代表的实践活动的普遍必然关系。 • 就根源言,审美的本质是规律与目的相统一活动所产生的自由形式; • 就功能言,审美的本质是能动协调规律与目的的自由活动方式; • 就价值言,审美的本质是人的自由本质的对象化理想。

马工程美学知识点总结

马工程美学知识点总结

马工程美学知识点总结马工程美学是一门研究马的外貌、姿态、动作、行为等美学特征的学科,是农业美学的重要分支之一。

在马工程美学中,我们不仅要研究马的外观美学特征,还要研究马在行为和运动中所体现出的美学特征。

通过深入研究马工程美学知识,可以更好地培养马的美学品质,提高马的审美水平,进而提升马的市场价值和竞争力。

以下是马工程美学的一些知识点总结。

1. 马的外貌美学特征在马工程美学中,我们首先要研究马的外貌美学特征。

马的外貌美学特征包括身体比例、肌肉线条、头部结构、毛色和斑纹等方面。

马的外貌美学特征直接影响着马的外观美感,也是评判马外貌好坏的重要标准。

研究马的外貌美学特征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欣赏和评价马的外貌之美,也有助于人们在饲养和培育马的时候选择优质的马匹。

2. 马的姿态美学特征除了外貌美学特征,马的姿态美学特征也是马工程美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马在行走、奔跑、站立等不同姿态下所表现出的美学特征,是评判马的姿态好坏的重要标准。

在马工程美学中,我们要研究马在不同姿态下的身体协调性、动作优美性以及表现力等美学特征,以便更好地欣赏和评价马的姿态之美,也有助于提高人们在马术表演、比赛和训练中的表现水平。

3. 马的动作美学特征除了姿态美学特征,马在运动中所体现出的动作美学特征也是马工程美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马在马术表演、比赛和训练中所展示出的跳跃、驰骋、扬鞭等各种动作,都是马动作美学的重要内容。

在马工程美学中,我们要研究马在动作中所表现出的优美性、力量感、协调性和节奏感等美学特征,以便更好地欣赏和评价马在运动中所展现出的动作之美,也有助于提高人们在马术表演、比赛和训练中的动作表现水平。

4. 马的行为美学特征最后,在马工程美学中,我们还要研究马的行为美学特征。

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所展现出的各种行为,包括吃草、喝水、休息、社交、奔跑、觅食等各种行为,都是马行为美学的重要内容。

在马工程美学中,我们要研究马在行为中所展现出的稳健性、自然性、优雅性和灵活性等美学特征,以便更好地欣赏和评价马在行为中所展现出的美学之美,也有助于提高马的行为艺术水平和行为能力。

美学知识点整理马工程

美学知识点整理马工程

一、导论(一)美是什么,我们为何要谈美1.美是数的和谐(毕达哥拉斯学派)美是理念(柏拉图)美是无目的的和目的性(康德)2.“无论在哪个年代,人类都要在饱食暖衣、高官厚禄等等之外,别有较高尚、较纯洁的企求。

”只具有实际生活的知识远远不够,我们还要有人生的智慧,美学与人生息息相关。

朱光潜:我坚信情感比理智重要,要洗刷人心,并非几句道德家言所可了事,一定要从‘怡情养性’做起,一定要于饱食暖衣、高官厚禄等等之外,别有较高尚、较纯洁的企求。

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心美化。

(二)美学的历史1.美学学科美学:1750年,德国哲学家亚历山大·戈特利布·鲍姆嘉通首次提出使用,鲍氏也因此被称为“美学之父”。

注意区分美学思维和美学学科。

虽然美学学科十八世纪才产生,但是人类的美学思维早在史前就逐渐开始并延续至今。

2.美学思维美学思维是欣赏、选择和创造美的感性思维能力。

从史前时期人类的一些审美活动(如山顶洞人把打磨得形状相近的珠子串在一起)可知,人类的美学思维源远流长。

3.西方美学柏拉图是第一个从哲学思辨的高度探讨美学问题的哲学家。

4.中国美学●中国古典美学:依托中国古代文化的主干儒释道●“美学在中国”:晚清以来中国引进的、作为近现代学科的美学●“中国美学”建设:基于中国传统美学思维与民族地域审美经验、自觉区别西方的“中国美学”建设。

●20世纪中国两次美学热潮50年代到60年代美学大讨论:美的本质(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美是在物还是在心)80年代美学热:作为当时文化热的一部分,不仅讨论美的本质问题,讨论问题比较分散。

(三)美学研究的对象1.若干观点:艺术:艺术只有作为审美形态才进入美学的研究范围,艺术系统中的非审美因素并非美学的研究对象。

美:一个多义的“美”不宜作为美学研究对象的范畴术语。

●审美经验:“审美经验”只有作为涵括审美意识与审美对象的“审美活动经验”才是美学的研究对象。

2.美学是研究审美活动的学科审美活动:审美对象、审美意识美学对象的范围:社会生活中的审美:社会美自然环境中的审美:自然美艺术形态的审美:艺术美审美教育与修养:美育审美范畴:崇高、悲剧、喜剧、优美、丑(四)美学的学科特性1.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自然科学研究自然客体,社会科学研究社会客体,人文科学研究主体性的人2.美学是一门理论学科:美学具有价值批判引导功能,具有哲学深层思维特性。

马工程美学原理题库

马工程美学原理题库

马工程美学原理题库1. 马工程美学原理是什么?它与传统美学的区别是什么?2. 马工程美学原理的核心概念有哪些?请分别解释。

3. 马工程美学原理中的"合理性"原则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在马工程中被视为重要原则?4. 马工程美学原理中的"功能性"原则是什么意思?举一个马工程中符合功能性原则的例子。

5. 马工程美学原理中的"人马协调性"原则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在马工程中需要考虑这个原则?6. 马工程美学原理中的"安全性"原则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在马工程中安全性是至关重要的?7. 马工程美学原理中的"自然性"原则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在马工程中保持和谐的自然性至关重要?8. 马工程美学原理中的"平衡性"原则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在马工程中平衡性是一个关键要素?9. 马工程美学原理中的"创新性"原则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在马工程中需要追求创新性?10. 马工程美学原理在现代马工程设计中的应用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题库答案:1. 马工程美学原理是对马工程中的美学要素进行系统性研究和总结的理论体系, 传统美学主要关注艺术和文化领域,而马工程美学更专注于马工程设计和实践。

2. 核心概念包括:合理性,功能性,人马协调性,安全性,自然性,平衡性和创新性。

合理性指的是设计和实践的合理性,符合实际需求和条件;功能性指的是马工程的设计目标达到预期功能;人马协调性指的是马工程与骑手或马匹之间的和谐协调;安全性指的是马工程的设计和实践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进行;自然性指的是马工程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平衡性指的是马工程在设计和实践中达到各个要素的平衡;创新性指的是马工程设计和实践中具有独特和创新的特点。

3. 合理性原则要求在马工程设计和实践中考虑到实际需求和条件,确保设计和实践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这一原则在马工程中被视为重要原则,因为只有合理的设计才能确保马工程的功能和效果得到充分发挥。

美学原理 马工程第11章 美育

美学原理  马工程第11章 美育
• 在交往中服饰装扮即仪表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因为人总 是着装修饰之后才出现在他人之前,他人的第一印象与仪 表不可分开。
四、人际交往
• 礼节作为人们社会活动中的行为规范,是文化的一个组 成部分,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人的言谈举止能否合乎礼仪, 显示出内在的文化修养的高低,当然也是组成风度的一束 光芒。
• 言谈是人际交往中最不可缺少的核心环节,也综合体现 着人际交往之中的美。言谈首先要符合礼仪规范,但更重 要的是言谈的内容,这与人的学识智慧有着更紧密的联系。
一、美育溯源
• 王国维对美育在教育体系 中的特殊位置作了阐述,指 出了它与德育、智育的区别 与联系,第一个提出要把美 育列入教育方针。
一、美育溯源
• 继王国维之后,蔡元培对美育思想作了更为系统的阐发, 是近代中国美育思想的集大成者。
• 蔡元培反对把美育作为德育的附庸,主张美育有独立的 地位,是与德育、智育、体育并列的,反对把美育等同于 艺术教育、主要是美术教育的观点。
• 智力水平和道德修养的提高使人趋向于理性的高度发展, 但感性的丰富性和生活热情的提高使人趋向于感性的高度 发展,二者的结合才能达到人的完善。
三、美育的特性
• 首先,从施教手段来看,美育是一种形象教育,也就是 说,美育总是通过一定的媒介来施行,而作为这种媒介, 必定是审美对象。
• 其次,从受教者的受教方式来看,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 也就是说,美育要激发起受教育者感情的活动,并通过情 感的体验作用于他们的心灵。
本章小结
• 关键词:美育;感性完善;自然欣赏;艺术陶冶; 审美活 动
• 1.美育既是审美方式的教育活动,又是教育方式的审美活动。 • 2.从美育的历史看,美育是指一种以审美活动(包括艺术活
动)为主要方式与手段的教育活动,但同时又是教育形态的审美 活动。 • 3.美育这种以审美活动(包括艺术活动)为主要方式与手段的 教育活动,使得美育能够直接作用于发展人的感性,成为人的 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

美学原理 马工程第04章 技术美

美学原理  马工程第04章 技术美
他们的学术背景使他们比一般的建筑师敏感,洞悉现代社会的快速多变和廉 价的特性,因此直接从大众传媒中最常见的城市、生活和政治等波普文化内容 取材,用拼贴技术进行直观的概念表达,提出了一系列的构想:最重要的分别 是行走城市(Walking City)、插接城市(Plug-in City)和瞬时城市(Instant City)。
蓬皮杜中心的形象是刻意追求的结果。建筑师认为建筑应该设计得能让人在其中自 由自在地活动,自由和变动性就是房屋的艺术表现。他们说:“这座建筑是一个图示, 我们要大家立即了解它,把它的内脏放到外面,是为了大家看得清楚,自动扶梯装在 透明管子里,让大家能看清其中的人怎样上上下下,来来往往。这对我们非常重要。” 这座建筑是一种新的美学的宣言。
图6.水晶宫内景
二、技术的美学视域
德国人的实践更为务实,他们组织了“德意志制造联盟”,把艺术家和生产 企业召集到一起,全面提升工业产品的审美品质。
彼得·贝伦斯是联盟的代表人物,得以有机会在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鞭长莫及 的工业建筑领域进行探索。
贝伦斯并未将经济和效率理解为简陋,在摈弃不必要的建筑装饰的同时,仍 然注重建筑的审美品质,这种美是通过简明的几何体量组合、高效的平面布局、 良好的采光、通风条件而实现的。
图12. 萨伏伊别墅,位于巴黎近 郊的普瓦西,由勒·柯布西耶于1928年 设计,1930年建成,使用钢筋混凝土 结构。唯一的可以称为装饰部件的是 横向长窗,这是为了能最大限度地让 光线射入。
二、功能美
功能美这一范畴对于设计领域具有广泛意义:它把科技进步的成果直观化了, 成为社会前进目的性的一种展示;有助于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环境相协调, 消除人对产品的陌生感和恐惧心理;促进商品的流通,激发人的购买欲。
二、技术的美学视域

马工程尤西林美学原理期末复习资料(重点部分)

马工程尤西林美学原理期末复习资料(重点部分)

一导论(一)美学的历史1、中国美学中国美学分为三个阶段,古典美学时期,晚清以来中国引进的作为近代学科的美学,近代基于中国传统美学思维与民族地域审美经验,自觉区别于西方的“中国美学”建设。

(1)古典美学:先秦就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期(孔子审美人生境界老子美学的真正起点、虚静气象);魏晋南北朝就是第二个(刘勰《文心雕龙》意象神思风骨隐秀体性知音,谢赫《画品》第一部系统的绘画理论批评著作,绘画“六法”);隋唐五代宋元(禅宗);晚清就是第三个(王夫之意象)(2)晚清以来的近代学科美学:王国维第一个在学科意义上将美学引入中国,意境理论蔡元培以美育代替宗教,美学教育制度建设的奠基人(3)近代自觉区别于西方的美学建设:朱光潜宗白华两个特点:二人的思想都体现了西方美学从“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到“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转变的趋势,都体现了中国近代以来寻求中西美学融合的趋势。

20世纪两次美学思潮:(核心都就是美的本质)20世纪50-60s,主观(吕荧高尔泰) 客观(蔡仪) 主客统一(朱光潜) 客观与社会性统一(李泽厚)局限:对朱光潜的批判带有片面性,把美学纳入认识论框架,把审美活动等同于认识论活动。

20世纪70-80s,“美学热”,第二次美学大讨论,手稿热“方法论”热以马克思主义“实践”为基石的学派成为影响最大的中国美学流派当代美学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其中生态美学与个体生存美学对应于当代中国现代化转型处境。

2、马克思主义美学(1)两个根本变革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人学观使感性学的美学对审美“感性”的解释,超越了直观唯物论与先验唯心论的对立,而获得现代基础。

马克思以“美的劳动”代表人类劳动的本质特性,由此根本更新了美学原理。

(2)马克思主义美学传统基于生产—生活的现实审美眼光,远比艺术哲学有根底以普列汉诺夫为代表的艺术起源于劳动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与人类学,超出了艺术起源的其她理论“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社会结构揭示了审美与艺术的社会属性位置与功能审美分析成为马克思主义当代影响的突出领域,无论就是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现代性的批判,或就是引导当代新感知—生存方式,审美文化已经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论域。

马工程美学原理知识点(一)

马工程美学原理知识点(一)

马工程美学原理知识点(一)马工程美学原理1. 简介马工程美学原理是由美学家马克斯·沃尔夫提出的一套关于建筑与艺术美学的理论体系。

它以人类视觉感知和心理体验为基础,探讨了创作中的形式、结构和空间等因素对美感的影响。

2. 原理解读形式原理•形式与感知:马工程美学强调形式对美感的作用,认为形式通过人类感官和视觉系统的运作,产生了美的体验。

•简约与复杂:马工程美学主张以简约的形式表达创意,避免过多复杂的细节,使作品更加纯粹和易于理解。

•比例与尺度:马工程美学关注创作中的比例和尺度的选择,追求一种协调统一的感觉。

结构原理•对称与平衡:马工程美学注重对称和平衡的运用,以创造一种稳定和谐的视觉效果。

•节奏与重复:马工程美学强调在创作中使用节奏和重复的元素,以增加作品的有机性和动态感。

•分层与层次感:马工程美学提倡在建筑和艺术创作中运用分层和层次感的手法,以增加空间的深度和丰富度。

空间原理•封闭与开放:马工程美学认为将空间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以制造一种封闭感和私密感,而开放的空间则可以创造一种宽广和舒适的感觉。

•对比与对照:马工程美学倡导在空间创作中运用对比和对照的手法,以产生视觉上的冲突和张力。

•光线与阴影:马工程美学强调光线和阴影在空间中的运用,以提升空间的氛围和品质。

3. 应用案例巴塞罗那圣家堂•形式原理:圣家堂以简约的几何形式为基础,通过尖顶和雕塑等细节,展现了沉稳和庄重的美感。

•结构原理:圣家堂的对称结构以及塔楼的分层设计,给人一种和谐和均衡的感觉。

•空间原理:圣家堂内部的高大空间和光线的运用,营造了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

巴黎卢浮宫•形式原理:卢浮宫以对称的建筑形式为基础,通过圆顶和雕塑等细节,展现了华丽和奢华的美感。

•结构原理:卢浮宫内部的空间设计注重分层和层次感,给人一种富丽和壮观的感觉。

•空间原理:卢浮宫的开放式庭院和空旷的展厅,营造了一种宽广和自由的氛围。

4. 总结马工程美学原理以形式、结构和空间为核心,探索了建筑和艺术创作中的美学规律。

3第三章 形式美 -王 《美学原理》 马工程

3第三章 形式美  -王 《美学原理》 马工程


线

造型
三、声
• 声即声音,是由听觉器官所接受的形式因素。 • 声音是一种由振动引起的物理波,人类听觉能接收到的
声音是每秒振动为20至20000次的声波。声音可以由低向高
排列,产生不同的音色。
三、声
• 在人类能接收的声音中,由不同的物体产生的不同声音 会因其音色、大小强弱及其在时间中的延续变化,使人产 生不同的心理效应。
第三章 形式美
内容概述
• 第一节 形式美的自由历程 • 第二节 形式美的构成要素 • 第三节 形式美的基本规律 • 第四节 形式美的变迁
第一节 形式美的自由历程
• 一、从形式到美的形式 • 二、从美的形式到形式美
一、从形式到美的形式
•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可以分解为形式与内容两个部分。 • 内容是指构成事物的内在要素的总和,包括事物的内在
二、从美的形式到形式美
• 形式美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指各种形式因素,它们是一 种感性存在,是一种自然形态,能直接作用于人的各种感觉器 官,引起人们不同的心理反应。
• 对应于人的各种感觉器官,作用于人的视觉器官的形式因 素有色与形;
• 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的形式因素是声音; • 作用于人的触觉器官的形式因素主要是材质; • 作用于人的味觉器官与嗅觉器官的形式因素则是味道和气
光与色
一、色
• 色彩能引起人各种各样的心理效应。 • 这种心理影响构成了色彩的审美特征。 • 所以,马克思认为“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
的形式。”
一、色
• 人类天生就有对某种色彩的敏感和爱好,如对红色、对 那些会闪光的东西有一种本能的追求。
• 单纯的色彩也使人产生某种特定的情感反映,由此决定 了人们的好恶,这是色彩的审美特征生成的生理基础。

美学原理马工程第二版知识点总结

美学原理马工程第二版知识点总结

美学原理马工程第二版知识点总结《美学原理——马工程第二版知识点总结》一、基本美学概念1、美学:美学是一种以审美经验为基础,以审美理论为依据,探讨审美理想的一门学科。

2、美感:美感是指人们对一种审美形式的赏识或喜悦,以及在审美对象上产生审美效果的过程。

3、审美:审美是指人们对美的判断或感知,可以是直观的,也可以是理性的。

4、美学标准:美学标准是指用来衡量一个审美形式是否对人们有足够的审美效果的标准。

5、美学道德:美学道德是指以将美学概念应用于行为道德的学术。

二、马工程美学原理1、马工程原则:将一种重要的负荷应用于特定的结构中,而不使这种结构受损或改变,并以此来获得最佳的效果。

2、均衡原则:均衡原则是指在设计的各个部分之间存在着一种平衡,使得每一部分都得到最大化的发挥。

3、比例原则:比例原则是指某种审美形式的比例可以作为审美标准的依据。

4、实用原则:实用原则是指一种审美形式应具备有实用性,即它具有实际的处理或操作能力。

5、把握原则:根据这一原则,设计师在设计的过程中,要将材料和结构的质量和表达引导到一个有效的水平,而不是尽可能地把它表现得更好。

6、可识别原则:可识别原则是指某种审美形式应该具有良好的可识别性,即能够使人们很容易识别或理解它的特性。

三、马工程的应用1、交互设计:交互设计是指在设计交互界面时,应用马工程原则以保证设计的有效性和令用户的体验有趣又有趣的美学体验。

2、建筑设计:建筑设计是指在设计建筑时,应用马工程原则以保证其结构坚固稳健,并给用户带来安全且充满审美效果的建筑美学体验。

3、工程设计:工程设计是指在设计工程时,应用马工程原则以保证最佳的结果,从而实现最佳效果。

7第七章艺术美-李 《美学原理》 马工程

7第七章艺术美-李 《美学原理》 马工程

图7 . 《自由引导人民》
二、艺术美作为社会美与自然美的完美再现
2.艺术美作为自然美的完美再现 艺术美从自然美中汲取形式感形成艺术美的形式结构,主体内在的审美意识找 到适宜的外在自然表现对象,外在自然物的审美特性被主体发现而产生了自然美。 艺术美对于自然美的再现经历了一个从“物”到“心”逐层深入的过程,以简单 的自然观审为起点,直至“天人合一”的自然圆融之境。
四、艺术美作为审美共通感交流的结晶
1.审美共通感及其存在意义 审美共通感是共通感的一种,共通感的产生有赖于主体社会生活感受的共同性。 审美共通感是一种不执著于分别对象化的心体丰盈共通感对五官感知的融通状 态,有助于整体把握审美活动,可以帮助美的本质在不同的艺术形式中交叉呈现。 审美共通感的存在调动了主体的集体审美意识,在审美活动中找到了文化认同 感和群体归属感。
四、艺术美作为审美共通感交流的结晶
2.审美共通感交流中的艺术美 艺术作为审美交流的主要方式,是不同审美个体得以客观交流的依托方式,也 是人类审美意识积累与继承传播的主要方式。只有在审美共通感的不断交流之中, 艺术的审美特性才能得到最大范围的认可和体现,调动更多主体体验艺术所带来 的审美享受,艺术美才能走出了局部区域限制,体现了人类社会的普遍关怀,呈 现出属于人类社会的整体美感。
图9. 《在蒙娜丽莎的脸上画上胡 须》,马塞尔·杜尚 (Marcel Duchamp,1887--1968),纽约达达 主义的团体的核心人物。
三、艺术美作为审美理想的表现
2.审美理想的情感表现 艺术中的情感因素促进了艺术美的实现,成为表现审美理想的重要因素。审美 理想就是主体的心灵之美,艺术的感性特征促使主体心灵之美的表现具体化为主 体的情感表现,情感的成功表现是审美理想实现的前提。 审美理想是主体所向往的审美目标,它是审美的期望所在,这种期望因符合主 体的价值观、审美观而存在,主体对审美理想本身就存在一种特殊情感。

马工程尤西林美学原理期末复习资料(重点部分)

马工程尤西林美学原理期末复习资料(重点部分)

一导论(一)美学的历史1、中国美学中国美学分为三个阶段,古典美学时期,晚清以来中国引进的作为近代学科的美学,近代基于中国传统美学思维和民族地域审美经验,自觉区别于西方的“中国美学”建设。

(1)古典美学:先秦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期(孔子审美人生境界老子美学的真正起点、虚静气象);魏晋南北朝是第二个(刘勰《文心雕龙》意象神思风骨隐秀体性知音,谢赫《画品》第一部系统的绘画理论批评著作,绘画“六法”);隋唐五代宋元(禅宗);晚清是第三个(王夫之意象)(2)晚清以来的近代学科美学:王国维第一个在学科意义上将美学引入中国,意境理论蔡元培以美育代替宗教,美学教育制度建设的奠基人(3)近代自觉区别于西方的美学建设:朱光潜宗白华两个特点:二人的思想都体现了西方美学从“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到“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转变的趋势,都体现了中国近代以来寻求中西美学融合的趋势。

20世纪两次美学思潮:(核心都是美的本质)20世纪50-60s,主观(吕荧高尔泰)客观(蔡仪)主客统一(朱光潜)客观与社会性统一(李泽厚)局限:对朱光潜的批判带有片面性,把美学纳入认识论框架,把审美活动等同于认识论活动。

20世纪70-80s,“美学热”,第二次美学大讨论,手稿热“方法论”热以马克思主义“实践”为基石的学派成为影响最大的中国美学流派当代美学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其中生态美学与个体生存美学对应于当代中国现代化转型处境。

2、马克思主义美学(1)两个根本变革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人学观使感性学的美学对审美“感性”的解释,超越了直观唯物论和先验唯心论的对立,而获得现代基础。

马克思以“美的劳动”代表人类劳动的本质特性,由此根本更新了美学原理。

(2)马克思主义美学传统基于生产—生活的现实审美眼光,远比艺术哲学有根底以普列汉诺夫为代表的艺术起源于劳动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与人类学,超出了艺术起源的其他理论“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社会结构揭示了审美与艺术的社会属性位置与功能审美分析成为马克思主义当代影响的突出领域,无论是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现代性的批判,或是引导当代新感知—生存方式,审美文化已经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论域。

马工程尤西林美学原理期末复习资料重点部分

马工程尤西林美学原理期末复习资料重点部分

一导论〔一〕美学的历史1、中国美学中国美学分为三个阶段,古典美学时期,晚清以来中国引进的作为近代学科的美学,近代基于中国传统美学思维和民族地域审美经历,自觉区别于西方的"中国美学〞建立。

(1)古典美学:先秦是中国古典美学开展的第一个黄金时期〔孔子审美人生境界老子美学的真正起点、虚静气象〕;魏晋南北朝是第二个〔*勰"文心雕龙"意象神思风骨隐秀体性知音,谢赫"画品"第一部系统的绘画理论批评著作,绘画"六法〞〕;隋唐五代宋元〔禅宗〕;晚清是第三个〔王夫之意象〕(2)晚清以来的近代学科美学:王国维第一个在学科意义上将美学引入中国,意境理论蔡元培以美育代替**,美学教育制度建立的奠基人(3)近代自觉区别于西方的美学建立:朱光潜宗白华两个特点:二人的思想都表达了西方美学从"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到"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转变的趋势,都表达了中国近代以来寻求中西美学融合的趋势。

20世纪两次美学思潮:〔核心都是美的本质〕20世纪50-60s,主观〔吕荧高尔泰〕客观〔蔡仪〕主客统一〔朱光潜〕客观与社会性统一〔李泽厚〕局限:对朱光潜的批判带有片面性,把美学纳入认识论框架,把审美活动等同于认识论活动。

20世纪70-80s,"美学热〞,第二次美学大讨论,手稿热"方法论〞热以马克思主义"实践〞为基石的学派成为影响最大的中国美学流派当代美学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其中生态美学与个体生存美学对应于当代中国现代化转型处境。

2、马克思主义美学(1)两个根本变革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人学观使感性学的美学对审美"感性〞的解释,超越了直观唯物论和先验唯心论的对立,而获得现代根底。

马克思以"美的劳动〞代表人类劳动的本质特性,由此根本更新了美学原理。

(2)马克思主义美学传统基于生产—生活的现实审美眼光,远比艺术哲学有根底以普列汉诺夫为代表的艺术起源于劳动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与人类学,超出了艺术起源的其他理论"经济根底—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社会构造提醒了审美与艺术的社会属性位置与功能审美分析成为马克思主义当代影响的突出领域,无论是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现代性的批判,或是引导当代新感知—生存方式,审美文化已经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论域。

马工程教材美学笔记

马工程教材美学笔记

艺术与美学1.艺术只有作为审美的形态才进入审美的研究范围。

P112.即使作为独立形态的艺术,一个以舞蹈者肢体生理为中心的审美活动也比静态观赏舞蹈者的审美心理更为本源。

P133.作为人文学科,美学并非自然科学式价值中立的客观剖析,而具有价值批判引导功能,美学对商业消费主义审美现象的批判体现了这一特性。

→审美的意义,意义在今天多大程度上能发挥,古今怎样发挥以及地位如何?P154.审美共鸣p185.所谓现代性,是与现代化相对应的人的精神特性这是一个指向主体人性的人文科学概念;而现代化则是指社会政治经济等外在客观变化的社会科学概念。

现代性的核心是面向未来的时间—历史心态,由此衍生出的一个代表性特性是——理性化。

现代社会去魅化了。

现代性理性精神将古代社会的神秘权威崇拜消解了、理性化了。

→商业化了,一些祭拜仪式的舞台再现不过是为了过把瘾。

P206.20世纪消解审美本质思潮表明,这是一个缺乏甚至贬低理想的时代。

→现在社会上很强调我们要树立远大理想。

消极自由主义似乎就很贬低理想,但是贬低理想似乎在不同的社会是不一样的,我们现在的对崇高的解构,涂鸦猎奇心理我觉得很大程度上或许是时代本身存在的多元化造成的,没有了权威崇拜后,提倡包容开放的轻松氛围,这是当代人的精神气质。

或许我们并没有对自己的行为有太多反思,因为举动实在太过微小,不值得在这个快节奏的生活里细究,时间是金钱,我们却经常大肆挥霍。

P307.马克思“美的规律”的思想①审美的本质→自由的劳动人的本质→自由能动自由劳动→审美的本质→人的本质,审美就是审你自己②美的规律—自由劳动—人的本质三位一体只有在美的规律所昭示的自由劳动方向中,人的劳动才是人的劳动。

③自由的劳动→是对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的价值论批判→是人性自我肯定的方式④劳动的对象是人类生活的对象化:人在意识中精神上使自己二重化,而且能动现实地使自己二重化,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里直观自身。

↓人的自由本质要依托于劳动。

马工程美学原理名词解释(一)

马工程美学原理名词解释(一)

马工程美学原理名词解释(一)马工程美学原理1. 背景马工程美学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社会主义时代的美学问题进行研究和探索的理论基础。

马工程美学原理旨在指导人们进行科学艺术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美的支撑。

2. 自然规律与生产工艺的有机融合•自然规律:指自然界存在的各种法则、规律和原理,如物质运动规律、生命活动规律等。

•生产工艺:指在生产实践中所遵循的一系列技术和方法,如农业生产工艺、工业生产工艺等。

马工程美学原理要求将自然规律与生产工艺有机融合,通过科学的方法运用和创造,使美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作出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艺术作品。

3. 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的统一•客观性:指作品要基于客观存在和客观规律进行表现,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群众的要求。

•主观能动性:指作品创作者要以自身的思想、情感和创造力主动地进行表达和创作。

马工程美学原理要求在作品创作中统一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既要忠实于客观现实,又要发挥创作者的主观能动性,创造出既具有艺术性又具有现实性的作品。

4. 社会性与群众性的统一•社会性:指作品要反映社会的历史、现实和发展,具有普遍性和历史性。

•群众性:指作品要符合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贴近群众的生活和思想,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和认同。

马工程美学原理要求在作品创作中统一社会性与群众性,既要关注社会的历史变革和发展进步,又要关注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和实际生活,从而创作出能够引领社会前进、为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

5. 美学理论与社会实践的相互促进•美学理论:作为美学研究的基础和指导,包括对艺术规律、审美规律等的理论探讨和总结。

•社会实践:指社会的各个领域中的具体活动和实践经验,如生产实践、文化实践等。

马工程美学原理要求美学理论与社会实践的相互促进,通过实践的检验和丰富,不断完善和发展美学理论,为创作出更加符合人民群众需求的艺术作品提供指导和支持。

以上所列举的是马工程美学原理的相关名词,并通过解释和举例说明了其含义和应用。

美学原理马工程名词解释

美学原理马工程名词解释

美学原理马工程名词解释
美学原理是研究艺术与美的科学,它涉及到艺术作品的创作、欣赏和评价等方面。

在马工程中,美学原理在设计与建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解释一些与美学原理相关的马工程名词。

1. 比例:在马工程中,比例是指构成要素之间的大小关系。

艺术作品的比例可以影响人们的视觉感受和审美情感。

在马工程中,建筑物的比例设计能够影响整体外观的美感,如建筑物的高度、宽度和长度的比例关系。

2. 对称:对称是指物体或形状两侧在形式、大小或位置上的相似性。

在马工程中,对称性常常被用于设计建筑物的外观,创造出一种平衡和谐的美感。

例如,建筑物的立面设计通常会追求左右对称,以营造稳重和庄严的氛围。

3. 色彩:色彩在美学原理中是一种重要的视觉元素,能够引起情感和情绪的共鸣。

在马工程中,色彩的运用能够改变人们对建筑物的感知。

例如,明亮的色彩可以传达活力和欢快的感觉,而柔和的色彩则可以营造出温馨和宁静的氛围。

4. 纹理:纹理是指物体表面的质感和纹理特征。

在马工程中,纹理可以通过材料的选择和处理来实现。

例如,石材、木材或砖块等材料
的纹理可以赋予建筑物独特的外观和触感,提升其美感和品质。

5. 空间:空间是指物体或形状所占据的三维范围。

在马工程中,空间的运用可以影响人们对建筑物的感知和体验。

建筑师通过设计空间的分布、尺寸和形状,创造出不同的空间感受,如开放感、封闭感或层次感。

总的来说,美学原理在马工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的合理运用可以提升建筑物的美感和吸引力,使人们在马工程中的环境中得到更好的体验和享受。

6第6章 自然美-杜 《美学原理》 马工程

6第6章 自然美-杜 《美学原理》 马工程

图1 .华山之险 图2 .黄山之奇
图3 .泰山之雄 图4 .青城山之幽
二、自然美的基本特性
2.自然美的内容相对朦胧、宽泛,侧重于自然事物的形式美 同社会美整体内涵意义丰富、内容充实,但形式粗糙不同,自然美多
半内涵稀薄、缺乏确定内容,但其形式却清晰鲜明、具体生动,侧重于形 式美。
因此,线条、形状、色彩、声音、质料等形式美的因素,成为外在自 然物之美的自然美欣赏中最重要和压倒其他的部分。自然物往往以它鲜艳 的色彩、悦耳的音响、生气盎然的姿态等感性形式直接唤起人的美感。
第六章 自然美
内容概要
第一节 自然美的概念内涵与基本特性 第二节 自然美的代表性模式 第三节 天然美: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自然美范畴
第一节 自然美的概念内涵与基本特性
一、自然美的两种内涵 二、自然美的基本特性
一、自然美的两种内涵:外在自然物之美与内在 天性之美
二、自然美的基本特性
1.对自然事物及其属性的依赖性或鲜明的自然性 自然物自身的自然因素、自然条件及其自然特征是自然审美 与自然美产生的物质前提和基础,对自然物自身及其相关特 征的依赖性则构成了自然美的首要特征。
本章小结
关键词:自然美; 比德模式 ;天然美 自然美有两种内涵,即外在自然物之美与内在天性之美。自然审美依赖自然 事物及其属性,内容相对朦胧、宽泛,形态多变,审美过程不可传达。 自然审美的主客体代表性模式有如画模式、比德模式、宇宙本体论模式和天 成境界。 天然美即内在天性之美的自然美。它构成了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自然美范畴, 一般简明地表述为“天然”、“天成”或“天然(之)美”、“天成(之) 美”,涵盖了自然界、人生社会、艺术等诸多审美领域的核心美学范畴。
图9. 《竹》,(明 )徐渭 图10. 《兰》,(清)石涛

8第八章优美和崇高-李 《美学原理》 马工程

8第八章优美和崇高-李 《美学原理》 马工程

一、优美的本质及其特征
• 优美是人的本质对象化的实现和结果,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统一的最终成 果,是实现对实践最充分的肯定。
• 人的本质对象化实现中,优美侧重活动结果的展示,在本质上是静态的很少 有矛盾冲突与审美张力的痕迹。
• 优美的特征: • 其显示在形式方面比较直接,不仅带有普遍的涵摄概括性,而且逐渐形成了
一、优美与崇高的历史
• 毕达哥拉斯的“美在和谐”与朗吉努斯的《崇高论》 • 博克的“自我保存”与“社交”本能 • 康德力的崇高与数的崇高 • 孟子的“充实之谓美” • 姚鼐的“阳刚”与“阴柔”之美
二、优美与崇高的相互转化
• 涵义: • 优美与崇高的相互转化,是指对象化过程中不同审美范畴所呈现的关系状态,
• 意义: • 面对唯我主义审美贫困的出现,迫切需要崇高现代意义的重建,而借助审美
共通感与现代社会这一公共中介文化机制,也许可以发掘在现代人的主体建构 即心体建设中,崇高所能提供的有益的思想与理论资源。 • 作用: • 审美共通感作为现代社会公共社会心理的基本构成载体,它能确保审美在重 建社会公共精神中受到特殊的重视,故成为联系崇高与现代社会,促使崇高努 力发挥其现代意义的重要平台与天然的公共心里纽带。
三、作为自由个性与社会使命合题的崇高
• 在对社会历史使命感的理解中,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贡献不仅在于强调人的自 由本质的发展与人的感觉的解放问题,而且还在于提出了“人的一切感觉和特 性的彻底解放”与“全面的人的复归”等重大任务。
• 每一个社会发展虽要以自由个性的发展来实现,并以个人的幸福为目的;但 同时又要通过社会的发展来完善自身,并获得人与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 人与人类总总体的和谐共生和共同发展这是作为自由个性与社会使命合题的真 正内涵。

导论《美学原理》 马工程

导论《美学原理》 马工程
教育组成部分。
二、美学学科Leabharlann 形成及其当代演变2.德国古典美学范型 康德批评并超越了鲍姆加通的感性认识论美学观念,将
主体的认知、意志、情感与哲学上的认识论、伦理学和美学 三足鼎立。
认知——认识论 意志——伦理学 情感——美学
二、美学学科的形成及其当代演变
• 审美无利害及艺术自律成为康德所奠基的近现代美学的 范型。这一范型一方面使审美与艺术独立于生活内容而突 出形式美特征,另一方面又从本体价值高度高扬审美与艺 术批判并指导生活的地位。
二、美学是一门理论学科
1.具有作为人文学科的价值批判引导功能。 美学并非自然科学式价值中立的客观剖析,对商业消费
主义审美现象的批判。 2.作为哲学学科具有深层思维特性。
美学以对人生元价值代表之一的审美的理论反思,成为 人生哲学不可或缺的基本组成部分。
三、美学相邻学科
1.美学与艺术学 (1)二者各自研究的对象范围不同 (2)外延重合(交叉)部分二者研究的内容及方向不同
二、美学学科的形成及其当代演变
1750年,他以此概念为其一本论述感性认识 的专著命名。在上述两书中,鲍姆嘉通提出 了感性认识的完善就是美的观点。所以,鲍 姆嘉通所建立的是这样一种科学:它审查感 觉与感性认识,力图在认识体系中给予它以 应有的地位;它从诗出发开始探讨,试图说 明怎样达到诗的完善。既然感性认识的完善 就是美,这应该也是“Aesthetica”被译为 “美学”的一个原因。而日本与中国则直接 译成为“美学”。鲍姆嘉通因此被称为“美 学之父”。
(1746)一书提出的“美的艺术”(beaux-arts)。
二、美学学科的形成及其当代演变
• 《科学、艺术和工艺详解百科全书》(1751),将这种独立 的美学与艺术美观念作为确定的知识普及向全欧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工程美学原理知识点
1. 对称性原则:马工程美学强调对称性的重要性。

对称性能够给人一种平衡、整齐、稳定的感觉。

在马工程设计中,应该注意在设计元素、形状和布局中保持对称性。

2. 简洁性原则:马工程美学注重简洁、明了的设计。

简洁性可以使设计更易于理解
和欣赏。

马工程设计应该尽量避免过多、复杂的元素,保持简单而有力的表达。

3. 节奏和动感原则:马工程美学认为设计中的节奏和动感是吸引和引导观众注意力
的重要因素。

在马工程设计中,可以通过重复、变化、对比等手法营造出动感和节奏感。

4. 比例和尺度原则:马工程美学强调比例和尺度对于设计的重要性。

恰当的比例和
尺度可以给人一种和谐、舒适的感觉。

在马工程设计中,应该注意元素之间的比例和尺度
的协调性。

5. 色彩和材质原则:马工程美学认为色彩和材质是设计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适当使
用颜色和材质可以增强设计的视觉效果,传达出特定的感觉和情绪。

6. 空间和层次原则:马工程美学注重空间的运用和层次的处理。

合理的空间布局和
明确的层次结构可以使设计更具层次感和深度。

7. 特点和个性原则:马工程美学鼓励在设计中表现出独特的特点和个性。

设计应该
体现出个性化,与众不同,以吸引观众的注意。

8. 功能和实用性原则:马工程美学认为设计的功能和实用性是至关重要的。

设计应
该符合实际需求,满足使用者的功能和实用性要求。

9. 历史和文化背景原则:马工程美学强调设计与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联系。

设计应该
尊重并体现出特定历史和文化背景的特点和价值观。

10. 创新和突破原则:马工程美学鼓励创新和突破传统的设计思维,尝试新的形式和
表达方式。

创新可以为马工程设计带来新的突破和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