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会学期末复习
山农成人教育 城市社会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城市社会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城市社会学
2、价值中立
3、“鬼城”
4、芝加哥学派
5、伯吉斯“同心圆”理论
6、城市化
7、理想类型
8、社会参与
9、芝加哥学派
10、城市社会运动
二、简答题
1、简述你对“精英循环理论”的认识。
2、社会问题的含义、特点。
3、简述邓肯的生态复合体理论并举例说明。
4、简述涂尔干的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的含义。
5、简述伯吉斯的同心圆理论。
6、简述你对“精英循环理论”的认识。
三、论述
1、少子老龄化是人类面临的新挑战,也是21世纪中国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
简述你的认识与看法
2、论述“全球化理论”。
四、案例题
(一)一年多来,以摩拜单车为代表的共享单车迅速发展,极大的方便了城市生活。
它打破了以往固定车位的束缚,“想停哪里就停哪里,使用起来更方便”。
但是一段时。
城市社会学期末试题整理
城市社会学 一名词解释。 1 城市生态化:城市生态化以人和环境的协调为根本价值取向,以生态文明为标志,调控人口再生产、物质 资料再生产和生态环境在生产过程,推动绿色生产、生活和消费,发展生态工业和生态农业,逐步形成人工 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融合的复合型城市生态系统。就是维护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实现城市自然—经 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2 货运中转理论:货运中转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提出的一种假说,它强调交通运输在城市定位中的作 用。所谓货运中转,是指商品在运输中不得不中断原来的运输方式,并转到另一种运输系统中去的情形。货 运中转有两种情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一是单纯由地理因素造成的机械性中转,另一种是商业性中转或称贸易中转。 3 城市人口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性别、年龄、家庭、职业、文化、民族等方面的构成情况。 4、家庭结构:是指家庭中成员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以及由这种状态形成的相对稳定的 联系模式。 5、社会流动:是指社会成员从一个阶级向另一个阶级,从一个阶层向另一个阶层,从一个职业向另一个职 业,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的位置移动现象。它是社会自我调节的机制之一。 6、城市化:是指人口、地域、产业结构、生活方式等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变的过程 7、郊区化:是指在特大城市郊区,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特大城市出现的地域职能结构变化的新形式特大城 市的人口和各项职能活动,包括具有向心倾向的商业、服务业,纷纷向郊区迁移,使郊区迅速发展成为具有 多项市区地域功能的地域综合体,这个过程成为“郊区化” 8、逆城市化:是指人口由城市向农村地域的迁移,是城市化达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城市人口反向流动,是 郊区化的发展。 9、城市文化冲突:是指在城市文化传播过程中不同城市文化系统或文化元素之间的矛盾,既表现为不同城 市文化系统(如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之间的冲突,也表现为同一城市文化系统内不同文化元素(如主文化 和亚文化)之间的冲突。 10、城市文化融合:是指在城市文化传播过程中不同城市文化系统或文化元素之间相互借鉴、吸收、调整和 适应的过程,具体表现为文化分化、文化整合和文化适应三个过程。 11、城市社会问题:是指在城市中存在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严重失调或冲突现象, 又称城市问题。 12、城市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城市的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能够维持多大规模的人口得以生存的潜力。 二:1、城市社会学研究的主要课题
城市社会学复习要点
城市社会学复习第一章城市社会学概述1、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1)城市社会问题;(2)主要以城市结构、城市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为研究对象,或者以都市的区位、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生活方式、社会心理和社会发展规律等为主要研究对象;(3)城市中的个人、城市中的文化、城市的社会体系。
综合观点:我们把城市社会的构成与发展规律作为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2、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内容(1)城市社会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规律;(2)城市环境;(3)城市的社会结构;(4)城市社会组织;(5)城市生活方式;(6)城市社会心理;(7)城市问题3、城市社会学的研究方法(1)基本的研究程序:选题—研究问题明确化—确定研究目的—研究前的准备—设计研究方案—资料的搜集与分析—撰写研究报告(2)城市社会学收集资料的方法:①访谈法;②问卷法;③社会观察法;④社会实验法;⑤社会调查方法;⑥社会调查资料的整理;⑦资料分析方法第二章城市的兴起和发展第一节城市的产生1、不同学科对城市的界定2、城市的基本特性基本特性有三个:①空间上人口等的密集型(空间聚集性):根本属性之一;②经济上的非农业性:经济特性;③构成上的异质性(多样性或流动性):社会属性3、我国城市的界定(1)“城镇”是指在中国市镇建制和行政区域的基础上,经该规定划分的区域。
城镇又包括“城区”和“镇区”;(2)城区是指在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中,经本规定划定的区域。
4、城市起源的主要学说书P3(1)防御说(军事城堡说):韦伯;(2)社会分工说(柴尔德的农业剩余产品说):①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②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和农业分离;③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工商业劳动和农业劳动的分离;(3)集市说:雅各布斯威尼斯;(4)地利说;(5)大型灌溉设施说:卡尔·魏特夫;(6)宗教中心说:斯乔伯格5、城市产生的因素(条件)1、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方式的变化是城市产生的基础;2、宗教仪式中心是城市形成的人口聚集和精神条件;3、人口聚集导致社会结构的变化,成为城市产生的社会条件6、早期城市的产生(几个早期城市的位置和时间)(1)两河流域——苏美尔城市的出现,距今约6000年;(2)埃及尼罗河流域城市:公元前3000 年左右,白城、底比斯、阿克顿;(3)印度河流域城市:公元前2500年,哈拉帕古城;(4)长江、黄河流域城市:澧县的城头山城址、登封王城岗古城堡遗址、平粮台城址、内蒙古中南部;(5)中美洲文明---墨西哥湾:①蒙特阿尔万城:距今2500年;②特奥蒂瓦坎文化:公元前1 世纪—公元8 世纪第二节欧洲城市的发展1、城市化城市化(urbanization) 是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城市社会学期末复习修订版本
城市社会学课程题库考试说明:考试题型:(1)多项选择题25题,每题2分,共50分(2)判断题50题,每题1分,共50分考试形式:机考考试时间:60分钟一、多项选择题1 1、在韦伯看来,完全城市应该具有()的功能。
A B C D EA.贸易B.军事C.法律D.社交E.政治12、关于芝加哥学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B C DA.创建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社会学系B.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城市研究中心,成为了城市社会学研究的基地C.以帕克为代表的第二代芝加哥学派社会学家所创立的城市人类生态学理论才真正代表了芝加哥城市社会学派理论D.在新城市社会学理论出现以前,人类生态学基本上统治着城市社会学研究,是主流的社会学理论和研究范式E.由美国社会学家J.沃顿所提出1 3、下列关于伯吉斯的同心圆理论,表述正确的是:A B CA.在伯吉斯看来,每个城市都有它的生态布局,这个布局是按照同心圆的格局组织起来的B.中心商业区是最内核的地带C.过渡带带是由许多商业和轻工制造业以及主要由平民、移民和游民组成的居住区D.过渡区的外围是中层郊区,也成为高级住宅区E.第四圈居住的是内层郊区,是蓝领中产姐姐居住区或成为工人住宅区F.第五圈成为往返区,是外层郊区和城乡结合部1 4、问卷的结构往往包括:A B C D EA.封面信B.指导语C.问题D.答案E.编码1 5、实地研究通常采取的方式包括:A B D EA.观察法B.文献法C.访谈法D.问询法E.跟踪法2 6、郊区化是指由大城市中心区(),促使人口、产业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的一种离心分散化的现象。
A B C DA.地租昂贵B.人口稠密C.交通拥堵D.环境恶劣E.就业难2 7、边缘城市的特征主要包括:A B C DA.建筑低层B.低密度C.以第三产业为主体的专业化产业结构D.人口的多样化、隔离化E.行政上有主体、空间上有界限2 8、目前我国城市人口发展的关键因素是:A B C D EA.人口增长过快对于城市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带来较大压力B.城市人口素质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C.城市老龄化问题比较严重D.城市人口流动加速E.城乡就业矛盾突出4 9、农村社区主要具有下列哪些特征?A B C D EA.传统主义B.仪式主义C.持续教育D.单一的标准化和可预期性的社会角色E.民俗和民德是行为依据4 10、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一书中描述的中国农村社会的特征包括:A B C DA.礼治秩序B.没有陌生人的社会C.无为而治D.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E.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构成的网络F.家族和血缘体作用不明显4 11、关于费孝通的“差序格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B C DA.差序格局如同一颗石子投入水中后激起的同心圆扩散圈B.在乡土中国,每一个人都把自己当作圆心,以差序的方式来建构与他人的关系C.别人的重要性取决于他们与自己关系的密切程度D.差序格局是一个具有文化模式的概念,揭示了人类组织的重要原理4 12、城市社区是指以工商业为基本经济活动形式的地区性社会,它具有:A B D EA.人口较为稠密B.社会交往和流动频率高C.经济活动比较简单D.传统习俗惯性比较小E.家族和血缘体作用不明显4 13、美国学者沃斯在《作为生活方式的城市化》一文中认为以城市为标志的现代社会的本质特点是异质性,人的行为出现了不同于传统社区的特点,包括:A B EA.人际关系的淡化B.追求自我的个人化C.人际关系加强D.追求自我的大众化E.原有的亲属关系与社会秩序被打乱4 14、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将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心理特点归纳为:A B C EA.理性B.极强的时间观念C.个人主义D.集体主义E.对他人的漠然态度4 15、城市社会的社会结构比较复杂,这主要表现在:A B C D EA.城市内部有着不同类型的社会组织B.城市内部的社会分化程度比较高C.职业种类众多D.经济活动比较复杂E.消费层次也不同5 16、新城市贫困人口的来源主要包括:A B C D EA.亏损企业职工B.下岗职工及其家属C.部分企业离退休职工D.原有的社会救济人员E.各种社会无业人员F.部分近年农转非的农民5 17、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的过程包括下列哪些维度?A B C EA.经济整合B.文化接受C.行为调整D.精神归属E.身份认同5 18、阶层和阶级的区别在于:A B C D EA.阶级的研究对象是社会成员,基层的研究对象是社会集团B.阶级的研究是从社会生产关系的视野中定位社会集团及其特征C.阶级是按照阶级学说的思路对社会集团及其构成进行考察,阶层则是按照社会层次的思路分析考察社会不同群体和社会成员D.阶级主要集中于对社会集团经济因素的考察,阶层通过对社会群体的经济、政治、社会地位、文化层次及道德观念等要素进行并列的多元化的研究E.阶级范畴揭示了社会集团之间利益冲突的根源和集团之间斗争的必然性,阶层主要从社会层次的视角进一步说明集团内部的层次性以及阶层演化的规律性和科学性。
城市社会学考试复习
城市社会学题型:名词解释+简答60分(名词解释20+分简答30+分)论述40分一、名词解释1.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P45(1)礼俗社会:以农村为代表的礼俗社会,人们有共同的利益和生活目标,亲属关系、邻里关系、朋友关系等自然的社会关系支配一切,大家共同劳动,团结互助,亲密无间,由共同的语言和传统维系在一起,有共同的善恶观念,具有强烈的认同感。
(2)法理社会:以城市为代表的法理社会,法律和理性支配一切,习俗和情感的作用减弱,人们唯我独尊,自私自利,彼此冷漠,互不关心。
2.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P463.结节性和结节地域P85城市的结节性是指城市地域中某些地段对人口流动和物质能量交换所产生的聚集作用。
结节地域是指吸引区和结节点的组合。
结节点是指具有聚集性能的特殊地段。
吸引区是指结节点服务于一个或大或小的区域。
4均质性和均质地域P87均质性是城市地域在职能分化中保持同质、排斥异质的特性。
均质地域是指在均质性的作用下,城市地域中出现的那些与周围毗邻地域存在明显的职能差别的连续地段。
5社会结构P113广义而言,社会结构是指社会基本要素之间的稳定持久的联系模式。
狭义而言,社会结构是指由社会分化产生的各主要社会地位群体之间相互联系的模式。
6社会组织是指人们为了合理有效地实现特定目标而有计划地建立的共同活动的群体。
P118 7社会分层是对社会阶层和阶层结构的分析研究,是社会学研究中的最重要的传统领域之一。
P1228自由流动和结构性流动P128自由流动是相对于结构流动而言的,是指个别发生的流动,是由个人原因造成的地位、职业的变化或地区的移动。
结构性流动是指凡是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或由于某项社会发明与创造而引起的相当多的人的流动,包括有组织和无组织的流动。
9代内流动和代际流动P129代内流动,指一个人一生中在职业和地位方面的水平的或垂直的流动。
代际流动是两代人之间的职业和社会地位的流动,具体操作是通过测量儿子的职业与父亲的职业的异同表示出来的。
城市社会学复习资料
1.个人、社会身份、社会角色的社会学概念,机械团结、社会学个人:是社会结构的基本组成单位,是在社会关系中的共性和特殊性基础上的个体差异。
社会身份:是个人的社会存在形式。
社会角色:是指由人们所处的特定社会地位和身份所决定的一整套的规范系列和行为模式。
机械团结:机械团结存在于不发达社会和古代社会,它是建立在社会中个人之间的相同性或相似性即同质性基础上的一种社会联系。
社会学: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与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学科。
它诞生之初以研究人类社会的起源、组织、风俗习惯为主,后逐渐转变为研究社会发展和社会中的团体行为。
2.个人社会化的内涵、四种关系网络的概念、群体社会成员互动个人社会化的内涵:个人社会化是“生物人”向“社会人”的转化;个人社会化是人的终身转化;个人社会化是双向转化的过程。
四种关系网络:个人与个人的关系,它是全部社会关系的起点,是社会中最简单、最基本的关系;个人与群体的关系,如一个职员与公司的关系;群体与群体的关系,它更集中地体现了社会关系的基本倾向;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这是高层次、大范围的社会关系,如失业现象与犯罪现象的关系。
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的社会交往活动。
对于个人最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人际关系。
社会互动的涵义包含以下几个内容。
一、互动必须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人以上的人之间。
二、人与人之间发生依赖关系。
在公交车上的人没有互动,但当发生交流时才有互动。
三、以信息传播为基础。
四、互动可以通过媒介传播。
五、社会总是在特定的条件下进行。
同一行为在不同的场合,具有不同的意义。
六、互动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3.邻里的概念、特殊性、社会功能(1)邻里:驻地毗连的人们形成密切的互动关系,有着显著的认同感和感情联系,由此构成相对独立地小群体,即形成邻里。
(2)邻里的特殊性:地缘性,情感性,非正式性(3)邻里的社会功能:相互支持的功能,社会化的功能,社会控制的功能,交流的功能4.社区的概念、构成要素、特点、效率、社区研究的三个阶段(1)社区:是指在同一个地区内共同生活的有机组织群体。
城市社会学复习
城市社会学复习第⼀章1、城市社会学研究的主要课题城市发展研究、城市空间结构研究、城市⽣态与⽣态城市研究、城市社会结构研究、城市化研究、城市⽂化研究、城市社会问题研究、城市规划研究、城市管理研究2、城市社会学理论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两个占有主导地位的理论流派:⼈类⽣态学派、社区学派。
3、城市社会学研究⽅法的三个层次:⼀是城市社会学⽅法论;⼆是社会学研究的具体⽅法与技术;三是共同构成⼀个完整的城市社会学研究⽅法体系。
第⼆章1、定义城市的不同学派有:防御说、私有制说、集市说、地利学说。
2、中世纪东西⽅城市发展有哪些不同点?答:a、从城市发展的进程来看,中国城市持续发展,⽽欧洲城市发展经历了⼀个由衰亡到复兴的历史。
B、从城市的地位与作⽤来看,中国城市是政治中⼼,主要承担军事、⾏政职能,⽽欧洲的城市主要承担经济职能。
C、城市内部⽭盾不同,中国中世纪的城市内部主要⽭盾是封建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盾,⽽西欧的城市内部⽭盾则是⼯商业者、⾃由民与封建主之间的⽭盾。
D、城乡关系不同,中国封建社会城市与农村的关系特点不同。
欧洲中世纪的城市是通过垄断价格、商品交换不等价实现对农村的剥削;中国城市是作为政治中⼼出现的,不仅在经济上剥削农村,⽽且在政治上控制农村。
第三章1、试模仿沃思论述的“城市⼈格”及其成因⽅法,分析“乡村⼈格”及其成因。
答:第⼀个因素:⼈⼝规模。
农村⼈⼝减少,个性化与多样化的机会减少。
随着农村⼈⼝减少,原先的竞争、理性的关系被初级程度降低,社会互动呈现实名制的特点。
第⼆个因素:⼈⼝密度。
⼀⽅⾯,密度减少,⼈与⼈之间的压⼒变⼩,是⼈与⼈之间的态度变得友善;另⼀⽅⾯,密度减少导致城乡之间的距离缩⼩。
第三个要素:⼈⼝同质性。
同质性构成了阶段和种族的界限。
同质性越⾼,社会分化减弱。
公共⽣活实名性和个⼈性程度提⾼。
2、根据新城市主义的观点,空间尺度与社会交往是怎样的关系?答:新城市主义是建筑与规划之间中主张复兴传统社区空间格局的运动。
城市社会学复习资料
城市社会学复习资料城市社会学第⼀章古典⼈类⽣态学1.社区的⽣态性质(1)共⽣性:每⼀个物种都不能离开其他物种独⽴存在和发展,这种现象称为“共⽣”。
(2)竞争性:⼈与⼈,群体与群体之间对同⼀⽬标的争夺,⾮敌对但排斥。
竞争导致均衡。
古典⼈类⽣态学家把竞争看作是⼈类社区得以形成的基本原则。
2.社区的⽣态过程⼀定时期内,⼈⼝的变化过程(集中或离散)集中:指在⼀定时期内⼈⼝向某些地区聚集,使这⼀时期的⼈⼝增长主要表现在向少部分地区的社区运动过程。
离散:指相反的社区运动过程,即⼈⼝向更⼴⼤的地区扩散。
3.城市的⽣态模型(1)伯吉斯的同⼼圆说在他看来,每个城市都有它的⽣态布局,这个布局是依同⼼圆的格局组织起来的,即是由不同的环状空间地带组织起来。
城市的中⼼商业区是同⼼圆最内核的地带。
(2)霍伊特的扇形说⼀般来讲,⼯⼚在城市⽣态结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但⼯⼚的分布并不是⼀个环状围绕中⼼商业区,⽽是从城市中⼼向外放射出去,从中⼼到边缘形成⼀个扇形结构。
(3)哈⾥斯和厄尔曼的多核⼼说强调某些设施的形成与该地⽅是否存在维持其设施存在的条件相联系4.古典⼈类⽣态学理论受到的批判(1)⾸先是以阿利汉为代表的学者对帕克的⽣态学理论根基,即将社会区分为⽣物的和⽂化的两个层次的⼆分法提出了质疑和批判。
(2)对古典⼈类⽣态学批评的第⼆个⽅⾯是指古典⽣态学理论家过分强调和重视⽣物性因素在社会中的决定作⽤,忽视了社会性的因素,特别是⽂化、情感、象征等的作⽤。
(3)批评的第三个⽅⾯是有关城市空间成长模式。
古典⼈类学企图发展出普遍的城市空间成长模式。
戴威认为伯吉斯的模式是⼀种理想型,都市空间分布并“没有⼀种普遍模式”。
(4)批评的第四个⽅⾯表现在对其“⾃然区域”概念和“⽣态谬误”的批评上。
第⼆章新正统⽣态学1.霍利的⼈类⽣态学理论⽣态组织四原则:相互依赖、关键功能、分化和⽀配是四个重要原则。
(1)⼈类聚居的⼀些“基本假定”第⼀,每个⽣命有机体的个体必须与环境打交道,以便从环境中获取⽣存资源。
最新城市社会学复习资料总结
一城市社会学研究对象: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并不存在与社会生活的某一特殊领域之中,而是存在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之间的相互联系之中,存在于由各种相互联系所形成的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社会之中。
具体说,社会学是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研究的是社会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探讨社会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
二:传统城市社会学的主要研究领域1. 人类生态学研究(土地利用结构空间结构)2. 城市社区研究(社区与聚落的相似)3. 城市问题、对策及规划研究4. 城市化研究三.新城市社会学的研究领域(三大流派)背景:新城市社会学这个概念于1981年由美国丁·沃顿提出。
(二)主要流派:1.以卡斯泰尔(马克思主义学派)为代表的结构;资本积累;集体消费。
2.以哈维为代表的政治经济学学派;资本运动三级环程:;①初级环程:利润性生产投资②次级环程:基础结构建设投资③三级环程:福利事业投资以帕尔和雷克斯为代表的新韦伯主义学派住房阶级:①现金购买,居住环境舒适;②抵押贷款,居住环境舒适③抵押贷款,居住环境不舒适④租住公有住宅,居住环境舒适⑤租住公有住宅,居住环境不舒适四如何理解人类本质,怎样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人的本质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与动物的区别,二是人与人的区别。
马克思从人与人的关系中指出人的本质是人的社会本质,即人的社会性。
从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层次上说,人的本质在于社会劳动;从人与人相区别的层次上说,人的本质在于社会关系,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一论断的内涵有:( l )人的本质在于它的社会性。
人是社会关系的承担者,这种社会关系决定了人的社会地位。
(2 )社会关系是多方面的,其中经济关系起支配作用,人的本质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3 )社会关系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因而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第一,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
个人与社会互为存在的前提,一方离开一方,对方就不复存在。
城市社会学课后复习题
一、绪论1、什么是城市社会学?(1)定义1:城市社会学是用社会学的理念、理论、方法和观点来分析、研究城市和城市社会的社会学分支学科。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社会学中最早产生的学科之一。
(孙明洁)(2)定义2:城市社会学是从变动着的城市社会整体出发,以城市社会的构成与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个社会学的分支学科。
(唐忠新)2、城市社会学有哪些传统的研究领域?城市社会学有自成体系的概念、范畴、理论体系以及系统的方法。
以城市整体为研究对象,按照其系统构成和发展过程来组织其内容体系。
这意味着城市社会学的理论体系从横的方向看是系统的,需要探讨城市社会的结构和功能;从纵的方向看是动态的,需要研究城市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从系统的角度看,城市社会结构包括区位结构、生态结构、社会(人口、经济、产业)结构、文化结构、社会心理结构。
从动态角度看,应研究城市起源与演变、城市化、城市社会问题、城市规划与管理等。
3、梳理城市社会学的理论发展脉络.(1)传统城市社会学理论:①人类生态学派,包括古典人类生态学、新正统生态学、文化生态学,研究重点是城市中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城市生态的变化,探寻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②社区学派,包括城市性理论、社区权力研究、城市社会网研究,研究重点在城市的社会组织、生活方式和社会心理。
③结构-功能学派,包括体系论、互动论、冲突论,研究重点重点是社会的要素、城市结构、子系统功能和整体功能。
(2)新城市社会学理论(上世纪70年代产生):①法国-卡斯泰尔-马克思主义学派(消费社会学);②美国-哈维-城市空间政治经济学;③英国-帕尔-韦伯学派,包括住房阶级理论、城市经理人理论。
特点是猛烈抨击人文生态学,认为传统城市社会学提出的城市通过竞争与演替而自动达致社会平衡的观点,无法解释欧美社会普遍出现的城市骚乱;城市社会并非日益整合、有序,而是阶级冲突和种族不平等日益严重。
展开一场政府的城市政策究竟服务于谁的利益的争论。
城市社会学的复习资料
1.城市性状态的特征城市性状态:人类聚居在城市社会生活中形成的生活方式和人格模式。
1、沃思提出:认为城市居民的三个基本特征:人口规模:众多人口密度:密集人口特性:异质性概括沃思的城市性状态,它的主要特征:复杂的社会分工、高度流动性、依赖性、匿名性、正式的社会控制、道德行为差异2、前苏联学者伊利英认为,生产力的区域集中是城市的基本特征,城市聚集体则是生产力区域集中的重要形式。
3、日本学者山田浩之认为,密集性是城市的一般性质,非农业的土地利用是城市的经济性质,异质性是城市的社会性质,因而他把兼具上述三个性质的地域称为城市或城市区域,而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则把聚集性、经济性、社会性作为城市的基本特征。
4、英国学者巴顿(K. J. Button)将“市场网络系统”作为城市的重要组织特征,认为城市是一个在有限空间地区内的各种经济市场——住房、劳动、土地、运输等等——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网络系统.5、国内研究:有学者将密集性、高效性、多元性视为城市的三大特征;密集性(人口密集,物质和资本密集,文化密集)、高效性(高效率和高效益)和多元性(多功能,多类型)。
6、也有学者从社会文化特征上来认知城市特性:人口规模大、密度高,人口异质性强,社会分工复杂、专业化程度高,社会关系具有匿名性与非人情性,社会活动科层化,社会阶层结构趋向开放、社会流动性高,文化世俗化,生活方式现代化,社会控制以正式手段为主、社会整合度低。
上述这些观点从城市经济的、心理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历史的等侧面为我们多面向地认识城市开启了智识之门。
如果我们从城市发展史的视角来观看的话,这些观点的阐释,更多的是基于对现代城市的认知,还不足以让我们把握住城市这样一种具有社会性意义、古老而又新颖的事物的最本质特性。
2.中西方建筑语言的特点(1)希腊(西方)建筑的语言希腊建筑的美并不像古埃及建筑那么显露、张扬,具有威慑力,相反,它是内涵的、静穆的和亲切的。
古希腊的柱式是一种“格律”,它是规范和制约每个城邦的公共建筑的准则,它保证了希腊城邦公共建筑的基本水准和统一风格。
山农成人教育城市社会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专升本
山农成人教育城市社会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专升本
《城市社会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城市社会学
2、社区
3、城市社会运动
4、鬼城
5、芝加哥学派
6、有机团结
7、城市化
8、同心圆理论
9、价值中立
10、社会参与
二、简答题
1、究竟是什么决定了城市的美与丑?
2、简述韦伯的“市民阶层”
3、简述帕克移民族群之间互动的四个阶段。
4、解答滕尼斯的社区与社会的定义
5、就目前我国城市人口问题面临的现状,简述您的认识与看法。
6、简述韦伯的“市民阶层”
三、论述
1、论述齐美尔的大都市观
2、论述哈维的“三级环程理论”
四、案例分析
1、一年一度的“双11”即将来临,人们不免担心,即将产生的巨量包裹会带来新一轮的资源浪费和环保压力。
对此,快递业纷纷推出“绿色包装”,有的推广绿色快递袋,有的建议纸盒回收。
“共享快递盒”也应运而生——这是一种可以多次循环使用的快递盒,和传统纸箱相比,使用寿命可达1000次以上。
同时,共享快递盒不需要使
用塑料袋、胶带等材料,将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试分析“绿色包装”、“共享快递盒”的意义及推行政策?。
城市社会学的复习资料
城市社会学的复习资料1.城市性状态的特征城市性状态:⼈类聚居在城市社会⽣活中形成的⽣活⽅式和⼈格模式。
1、沃思提出:认为城市居民的三个基本特征:⼈⼝规模:众多⼈⼝密度:密集⼈⼝特性:异质性概括沃思的城市性状态,它的主要特征:复杂的社会分⼯、⾼度流动性、依赖性、匿名性、正式的社会控制、道德⾏为差异2、前苏联学者伊利英认为,⽣产⼒的区域集中是城市的基本特征,城市聚集体则是⽣产⼒区域集中的重要形式。
3、⽇本学者⼭⽥浩之认为,密集性是城市的⼀般性质,⾮农业的⼟地利⽤是城市的经济性质,异质性是城市的社会性质,因⽽他把兼具上述三个性质的地域称为城市或城市区域,⽽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则把聚集性、经济性、社会性作为城市的基本特征。
4、英国学者巴顿(K. J. Button)将“市场⽹络系统”作为城市的重要组织特征,认为城市是⼀个在有限空间地区内的各种经济市场——住房、劳动、⼟地、运输等等——相互交织在⼀起的⽹络系统.5、国内研究:有学者将密集性、⾼效性、多元性视为城市的三⼤特征;密集性(⼈⼝密集,物质和资本密集,⽂化密集)、⾼效性(⾼效率和⾼效益)和多元性(多功能,多类型)。
6、也有学者从社会⽂化特征上来认知城市特性:⼈⼝规模⼤、密度⾼,⼈⼝异质性强,社会分⼯复杂、专业化程度⾼,社会关系具有匿名性与⾮⼈情性,社会活动科层化,社会阶层结构趋向开放、社会流动性⾼,⽂化世俗化,⽣活⽅式现代化,社会控制以正式⼿段为主、社会整合度低。
上述这些观点从城市经济的、⼼理的、⽂化的、社会的和历史的等侧⾯为我们多⾯向地认识城市开启了智识之门。
如果我们从城市发展史的视⾓来观看的话,这些观点的阐释,更多的是基于对现代城市的认知,还不⾜以让我们把握住城市这样⼀种具有社会性意义、古⽼⽽⼜新颖的事物的最本质特性。
2.中西⽅建筑语⾔的特点(1)希腊(西⽅)建筑的语⾔希腊建筑的美并不像古埃及建筑那么显露、张扬,具有威慑⼒,相反,它是内涵的、静穆的和亲切的。
2023年电大《城市社会学》期末考试复习试题及答案
2023年电大《城市社会学》期末考试复
习试题及答案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20题,每题2分,共40分)
1. 城市社会学是研究什么的学科?
A. 城市的历史与文化
B. 城市与农村的对比与联系
C. 城市中的社会关系与问题
D. 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
2. 以下哪个因素不属于城市发展的原因?
A. 工业化
B. 农业机械化
C. 人口增长
D. 传统文化
3. 城市化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A. 农业人口占比逐渐增加
B. 城市人口占比逐渐增加
C. 城市与乡村人口比例不变
D. 农村人口占比逐渐减少
4. 城市社会分层是指什么?
A. 城市人口的职业划分
B. 城市不同社区之间的差异
C. 城市居民的收入分布
D. 城市中的社会阶级
5. 城市社会学主要研究什么类型的问题?
A. 宏观社会问题
B. 微观社会问题
C. 历史性社会问题
D. 文化性社会问题
第二部分:问答题(共5题,每题10分,共50分)
1. 请简要解释城市化对社会的影响。
2. 请举例说明城市社会分层的现象。
3. 什么是城市社会团结?为什么城市社会团结是重要的?
4. 解释城市社区发展的特点。
5. 城市变迁对城市社会结构产生了哪些影响?
第三部分:论述题(共2题,每题30分,共60分)
1. 论述城市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挑战并提出解决方案。
2. 选择一个你熟悉的城市,分析并论述其城市社区和社会发展
情况。
城市社会学期末考点
一、名词解释1、城市城市是大量异质性居民聚居、以非农业职业为主、具有综合功能的社会共同体。
2、城市化(提到城市)城市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农村地区逐步演变成城市地区、城市生活方式不断普及的过程;是生产力进步所引起的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的转变的过程。
3、房奴房奴是指购买商品房之后,沉重的月供使其不堪重负,以至于正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的特殊群体。
简单来说,一旦家庭所承受的住房按揭月供超过家庭可支配收入的50%,那么这个家庭中的就业人口就成为房奴。
目前我国32.18%的人月供占到了收入的50%以上,成为“房奴”。
4、里坊制所谓“里”,即无论内城外城的居住区都按照一平方里的面积划分为一个整齐的居住单元,每个里都只有一条通道与外部连接,设一处里门,专人把守,平民住宅的门只能开向这个通道,只有达到一定阶层的人家才允许门开向大街(类似“甲”、“由”字)。
5、城市群城市群是在特定区域内集聚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以一个或两个特大城市为中心,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加强,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6、公共空间狭义上:城市公共空间是属于城市的外部空间,即室外的、位于建筑之间的空间,同时具有明显的公共性,是承载城市公共人际交往的主要场所。
如公园、广场、街道等。
广义上:承载着城市公共生活职能和内容的场所就是公共空间,它既可能是室外的(如公园),也可能是室内的(如茶馆)。
从社会学角度看,广义上的公共空间更有社会学分析的价值。
7、虚拟社区虚拟社区是为了满足社区居民的多层次需要而借助互联网技术发展起来的新型网络社区。
涉及的主体主要包括社区的业主、居住社区的开发商、社区物业管理部门以及网站管理者等。
虚拟社区中的话题内容十分繁杂,涉及领域极为广泛,可以大致归结为休闲娱乐、互帮互助、发布信息、业主维权等类型。
8、公共交通是指城市范围内定线运营的公共汽车及轨道交通、渡轮、索道等交通方式,具体的交通工具有公共巴士、出租车、地铁、高铁、轻轨、缆车、轮船、民航飞机等。
城市社会学复习资料
城市社会学复习资料2.社会学的含义、社会学理论的阶段划分1.社会学的含义社会学是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社会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探讨社会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2.社会学理论阶段划分古典社会学1、第一阶段:从社会学诞生的1830年代到1870年代末,代表人物是孔德和斯宾塞。
2、第二阶段:从1880年代到1920年,社会学形成阶段,代表人物是韦伯和迪尔凯姆。
现代社会学3、第三阶段:﹙帕森斯时代﹚从1930年代到1960年代中期,代表人物是帕森斯。
4、第四阶段:﹙反帕森斯时代﹚从1960年代的中期到1970年代末,是群雄割据时代。
当代社会学5、第五阶段:从1980年代直至现在,是社会学理论多元综合新时代,代表人物是安东尼.吉登斯。
3.社会学的主要理论流派及特点1.,结构功能主义(帕森斯、默顿)特点:从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的内容可以看出,结构功能主义十分注重研究社会运行和社会发展的平衡、协调的机制,是一种维护型社会学。
即功能主义只考虑如何改良现存体制而没有考虑从根本上改造和变革社会体制。
2.社会冲突论(科塞尔、达伦道夫)特点:社会不可能仅仅是平衡与和谐,而是一个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而且长期存在着并非对社会只产生破坏作用的冲突,这是社会运行中的持续的必要现象。
冲突并不一定指公开的暴力,也包括紧张、敌意、准竞争和在目标与价值标准上的分歧。
冲突的产生是因为资源的稀有使其社会关于它的分配充满着不平等现象。
3.社会交换理论(乔治霍曼斯、彼得布劳)特点:社会交换理论通过交换概念发现社会资源分布的不平等和由此产生的权力地位的分化,并从各个权力层次之间的对立和冲突中找到社会系统发展、变迁的动力。
更贴近地研究社会现实,更加强了社会学与社会运行的相互联系。
4.符号互动理论(布鲁默、戈夫曼)特点:符号互动理论侧重于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社会,强调个人在互动过程中构建社会结构的能动性,揭示行动者对互动过程的主见理解,以及这一理解对进一步互动产生影响。
城市社会学期末复习
过度城市化:过量的乡村人口涌入城市,超过了国家正规经济所能承受的范围。
但是工业化速度远远落后于城市化速度。
尤其是拉美国家,已接近欧洲城市化水平,但是工业和经济却远远不如欧洲。
例如巴西1997年城市人口已占到全国人口的79.5%,工业比重仅为34.3%。
过度城市化会带来城市化中的贫困化,拉美国家的贫困人口60%来自城市;严重的失业问题;导致社会问题突出,人口盲目涌入城市,恶性膨胀带来就业机会不足,贫困差异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环境问题严重,过度人口膨胀带来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城市污染严重,交通拥挤,供水困难。
社区:滕尼斯最先提出社区概念。
社区是由具有共同习俗和价值观念的同质人口组成的,出入相友、疾病相抚、富于人情味、关系密切的社会共同体。
社区是具有共同利益、共同文化、共同意识或价值观的共同体和非正式组织,社区内居民互动较多,对社区内的日常生活比较熟悉,具有一定社会功能和一定规模,地域接近。
政府对社区的定义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民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目前城市社区的范围,一般是指经过社区体制改革后作了规模调整的居民委员会辖区;农村社区的范围一般是指村委会辖区。
行会组织:行会在欧洲存在了500多年。
手工业者、裁缝、鞋匠、织布工人、面包师傅等各自参加一个联盟,即行会。
行会不仅是生产组织,而且是政治组织,其经济政策的主要任务是利用本地的、城市的市场,限制外来的手工业的竞争,也反对行会内部的竞争。
它是城市自治运动的中坚力量。
行会有严格的法规,例如一个裁缝师傅必须先当一定时期的学徒,然后成为已满师的独立手艺人,并外出漫游,游学数年后停留在一个地方或回到家乡工作。
行会还有严格的监控,不让过多的人成为师傅,已满师的手工艺人必须展示自己的能力后才被隆重任命为师傅并接纳进行会。
行会有自己的原则,比如成员必须互相帮助,不可以在其他成员的顾客面前损坏他的名誉,不可以向自己的顾客提供劣质商品,必须善待学徒、伙计,并维护行业和城市的声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度城市化:过量的乡村人口涌入城市,超过了国家正规经济所能承受的范围。
但是工业化速度远远落后于城市化速度。
尤其是拉美国家,已接近欧洲城市化水平,但是工业和经济却远远不如欧洲。
例如巴西1997年城市人口已占到全国人口的79.5%,工业比重仅为34.3%。
过度城市化会带来城市化中的贫困化,拉美国家的贫困人口60%来自城市;严重的失业问题;导致社会问题突出,人口盲目涌入城市,恶性膨胀带来就业机会不足,贫困差异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环境问题严重,过度人口膨胀带来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城市污染严重,交通拥挤,供水困难。
社区:滕尼斯最先提出社区概念。
社区是由具有共同习俗和价值观念的同质人口组成的,出入相友、疾病相抚、富于人情味、关系密切的社会共同体。
社区是具有共同利益、共同文化、共同意识或价值观的共同体和非正式组织,社区内居民互动较多,对社区内的日常生活比较熟悉,具有一定社会功能和一定规模,地域接近。
政府对社区的定义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民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目前城市社区的范围,一般是指经过社区体制改革后作了规模调整的居民委员会辖区;农村社区的范围一般是指村委会辖区。
行会组织:行会在欧洲存在了500多年。
手工业者、裁缝、鞋匠、织布工人、面包师傅等各自参加一个联盟,即行会。
行会不仅是生产组织,而且是政治组织,其经济政策的主要任务是利用本地的、城市的市场,限制外来的手工业的竞争,也反对行会内部的竞争。
它是城市自治运动的中坚力量。
行会有严格的法规,例如一个裁缝师傅必须先当一定时期的学徒,然后成为已满师的独立手艺人,并外出漫游,游学数年后停留在一个地方或回到家乡工作。
行会还有严格的监控,不让过多的人成为师傅,已满师的手工艺人必须展示自己的能力后才被隆重任命为师傅并接纳进行会。
行会有自己的原则,比如成员必须互相帮助,不可以在其他成员的顾客面前损坏他的名誉,不可以向自己的顾客提供劣质商品,必须善待学徒、伙计,并维护行业和城市的声誉。
多中心模型:最初由麦肯齐1933年提出,后哈里斯和厄尔曼1954年发展。
将城市中职能机构和居住的区位设置、环境资源联系起来。
①城市内有些活动需要一定的条件,如中心商业区要求交通便捷,工业区要求充足的水源)它们只能在城市的某些特定地区进行。
②城市内某些活动区域最好相互衔接,工业区和工人住宅区。
③城市内某些活动是相互冲突的,因而从事这些活动的地区不宜靠近,豪华住宅区和钢铁厂。
④某些活动由于物理寻求最佳位置,只好寻求次佳位置,仓库和穷人住宅。
以上几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促进相互协调的职能机构在空间彼此分离,由此形成同一城市的商业、工业、住宅多核心的现象。
首位城市:1939年马克杰斐逊第一个提出城市首位法则。
城市的首位度是指城镇体系中的城市发展要素在最大城市的集中程度。
为了便于计算,杰斐逊提出“两城市指数”,即首位城市与第二位城市的人口规模之比的计算方法。
有学者又提出“四城市指数”。
一般来说选用两城市指数,正常的两城市指数是2,四城市指数1.卡斯泰尔的主要主张和理论贡献主张:卡斯特的思想可以分为对人类生态学的批判、集体消费、资本主义的矛盾和冲突、城市社会运动以及对网络社会空间的阐述。
①卡斯特认为人类生态学将城市中人口的分布看作环境适应的过程是不对的,人口的分布是阶级、种族等社会关系的产物,城市本身不是自变量,是因变量。
②集体消费:集体消费是指消费就其性质和规模,其组织和管理职能是集体供给,或者以国家为中介的消费过程。
住宅、城市环境、医疗、社会保险等都成为社会公共事业,但不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通入,相对于个人消费,由于集体消费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很长时间才能收回成本,私人资本不愿意投入,成为国家责任。
③矛盾:城市是资本主义生产要素与消费要素两方面集中、积聚的场所,占统治地位的资本家阶级的利益是强调资本积累,希望国家把大部分投资主要用在社会性生产过程中,将集体消费的投资压到最低水平。
由于集体消费的最终目的是生产出剩余价值的劳动力,因此,国家对生产与消费的投资比例从根本上讲是服从统治阶级经济利益的。
但是,劳动者阶级则要求国家加大对集体消费投资的比重。
④城市社会运动的根源在于对集体消费的需求。
如果政府不能向社区提供足够集体消费资料,社区居民就组织社会运动来表示不满并进行抗议活动。
这些社会运动对于影响政府城市政策的决策具有巨大作用。
城市社会运动有三个主要目标:(1)抵制以利润获取为主要目标、坚持提高集体消费水平的城市规划;(2)社区文化的创造与认同;(3)政治上自治管理,市民组织具有参与决策权。
但是他指出,城市社会运动有局限性,它只能改良城市,却不能改变社会。
贡献:①卡斯特认为新城市社会学的四个主题应该是空间生产、城市的权利、集体消费和城市社会运动。
后二者是他的贡献。
②前人研究关注的焦点一直是生产领域,轻视对消费领域的分析。
卡斯特的研究弥补了这一空白,并将城市社会学拆分为两个组成部分,即消费社会学和空间政治经济学,这在社会学的发展历史上具有开创性的贡献。
③卡斯特也被认为是新马克思主义城市学的开创人之一,他一改传统马克思主义重点分析阶级斗争、资本和生产的研究框架,聚焦了城市社会中的消费、空间领域和政治自治,将文化认同、性别问题、社区意识等作为不同阶层斗争的主要形态。
他的城市理论紧扣时代的发展,创造性地接受和改造传统理论,构建出全新的消费理论和社会运动思想,弥补了传统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不足中国城市化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①城市化起步阶段1949-1957.头三年,为了摆脱工业发展对殖民主义的依赖,建立独立自主的经济体系,受到苏联道路影响,优先发展重工业。
国家重工业水平平均48.8%速度增长,城市化率中1949的10.6%到1952的12.5%。
53-57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建设与城市发展相结合,发展城市经济,调整城市布局,开发内地城市。
城市化水平15.4%。
②爆发性工业化引起的超高速城市化阶段,1958-1960.在全面跃进的影响下,农村劳动力爆发性地涌进城市,使城市超高速发展。
三年内我国新设城市33座,县城以上的建制镇175个,城市人口以每年9.53%的增长率增长,处于改革开放前的最高水平。
③工业调整时期第一次反城市化阶段,1961-1965.为了扭转大跃进造成的失误,国家对工业进行调整,紧缩城市经济,大量精简城市人口,提高建镇标准,“大三线”方针进入高峰,院线城市的工业前往三线,国家有计划动员组织大批城市学生上山下乡,插队落户,迁居农村。
④工业化停滞时期第二次逆城市和阶段,1966-1976.十年动乱使我国经济文化教育事业遭受浩劫,国家无力解决大批青年的就业问题,上千万知识分子和机关干部及其家庭被下放农村,大量知识青年被动员到农村插队落户,加速了城市人口向农村的你想运动,城市人口的机械迁出量大增。
⑤改革开放后的高速城市化阶段,1977至今。
中国城市人口及其比重迅速增加。
主要表现在1.降低了城镇建制标准,城镇数量迅猛上升。
2随着各种城市政策的调整,城市数量增加导致城市人口及其比重上升。
3工业、农业经济的发展为城市化提供了强大的推力。
齐美尔关于城市的论述:齐美尔对城市的研究集中在社会心理领域。
他的主要观点有:1.城市是强刺激的环境。
比起农村生活的节奏,城市带来的高度神经刺激。
城市人的个性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刺激导致情绪活动的紧张。
为了适应强刺激环境,人们建立起防卫机制,冷漠、世故、工于算计。
城市长期生活会改变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2.齐美尔用规模,分工和货币经济三个社会学独立变因解释了大都市社会关系及精神生活的特点。
①货币经济:城市中,金钱是最有效率的媒介,是都市人理性和文化的根源,也是其表现形式。
都市人受其头脑而非心灵、受计算和智力而非感情所指引,金钱经济逐步起到支配作用,任何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了金钱关系。
它使人类获得了独立性还自由,是人类文化发展合理性的一面;但也使得人际关系非人格化。
②大城市与乡村不同,城市的优点是使居民更有自由感。
是创造性活动的发源地,乡村游更多偏见。
乡村很难做到匿名,而大城市匿名性强。
③分工:劳动分工使社会生活碎片化,割裂化,个人无法使自己的产品人格化。
在高度分化社会,人们暴露在无休止的变化环境中,只有自己的个性是唯一和持续不变的。
劳动分工造成了个人对整个文化世界的疏远或异化,将创造者与其创造物分开。
3.城市人的人格结构:高度费人格化。
①理智至上、计算性格。
人际关系建立在对金钱和时间的精确计算基础上。
②自私冷漠,矜持单薄。
消息量大,情感变得迟钝,缺少好奇心、人情味。
③自我迷失,孤独。
贡献:齐美尔第一个对城市居民的社会心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他力图从现代城市环境的特殊性出发来解释这一特点的成因,并对于城市个性形成机制进行了说明。
对“大都市型个性”的描述基本上反映了资本主义城市居民的个性特点。
齐美尔的城市社会心理的思想直接影响了后来的城市决定论,也将城市研究推向了另一个方向和高度。
但是,他对城市环境的理解过于简单,没有看到首属关系等因素在城市生活中仍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多少有些夸大了理性、非人性、低感情倾向这些城市个性的典型特征,对个性、个人主义和自由成因的解释也是缺乏根据的。
欧洲中世纪城市历史:中世纪指476西罗马灭亡395东罗马开始到1453年东罗马灭亡或1640年英国工业革命时。
欧洲中世纪晚期城市的兴起,对应中国的唐朝末年到明朝末年。
5世纪罗马帝国灭亡,蛮族入侵,欧洲城市衰落,相继出现了一批蛮族国家,王国之间战争不断,其中盎格鲁撒克逊、法兰克王国存在时间比较长。
欧洲进入封建社会。
其社会的特征是领主和农奴,每个领主占有大片土地,下面是农奴,农奴属于领主。
领主与农奴的关系是世袭制。
封建领主制度遭到农奴的反抗,他们逃跑来的城市,当时法律规定在城市呆满一年零一天就不再追究农奴身份,成为自由人。
农奴变成小生意人或工匠,西方城市开始膨胀。
欧洲城市四类:1.进行长距离贸易的城市,商人为主,为地方市场生产及出口生产的手工业,布鲁日,安特卫普等。
2.兼为消费中心和生产中心的城市,居民为手工业者,为地方市场生产商品与乡村居民交换。
3.消费性城市,政治、军事中心,宗教或文化中心。
4封建领主的设防据点城市,从事农业,领主给他们自由,城市有法律地位。
城市化比较:A发达国家。
①历史前提是发达的商品经济使城市产生集聚功能,社会的劳动力、资本、技术、资源逐渐向城市集中。
②原动力是工业化,城市化与工业化结合一起,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增加与从事非农产业的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臂丛的提高一一致的,城市二三产业发展迅速,提供更多就业职位。
工业发展带动了农业技术的几部,提高农业生产的集约化和现代化程度,将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
③与经济发展成正相关。
④经历由集中到分散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