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会学期末复习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度城市化:过量的乡村人口涌入城市,超过了国家正规经济所能承受的范围。但是工业化速度远远落后于城市化速度。尤其是拉美国家,已接近欧洲城市化水平,但是工业和经济却远远不如欧洲。例如巴西1997年城市人口已占到全国人口的79.5%,工业比重仅为34.3%。过度城市化会带来城市化中的贫困化,拉美国家的贫困人口60%来自城市;严重的失业问题;导致社会问题突出,人口盲目涌入城市,恶性膨胀带来就业机会不足,贫困差异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环境问题严重,过度人口膨胀带来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城市污染严重,交通拥挤,供水困难。

社区:滕尼斯最先提出社区概念。社区是由具有共同习俗和价值观念的同质人口组成的,出入相友、疾病相抚、富于人情味、关系密切的社会共同体。社区是具有共同利益、共同文化、共同意识或价值观的共同体和非正式组织,社区内居民互动较多,对社区内的日常生活比较熟悉,具有一定社会功能和一定规模,地域接近。政府对社区的定义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民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目前城市社区的范围,一般是指经过社区体制改革后作了规模调整的居民委员会辖区;农村社区的范围一般是指村委会辖区。

行会组织:行会在欧洲存在了500多年。手工业者、裁缝、鞋匠、织布工人、面包师傅等各自参加一个联盟,即行会。行会不仅是生产组织,而且是政治组织,其经济政策的主要任务是利用本地的、城市的市场,限制外来的手工业的竞争,也反对行会内部的竞争。它是城市自治运动的中坚力量。行会有严格的法规,例如一个裁缝师傅必须先当一定时期的学徒,然后成为已满师的独立手艺人,并外出漫游,游学数年后停留在一个地方或回到家乡工作。行会还有严格的监控,不让过多的人成为师傅,已满师的手工艺人必须展示自己的能力后才被隆重任命为师傅并接纳进行会。行会有自己的原则,比如成员必须互相帮助,不可以在其他成员的顾客面前损坏他的名誉,不可以向自己的顾客提供劣质商品,必须善待学徒、伙计,并维护行业和城市的声誉。

多中心模型:最初由麦肯齐1933年提出,后哈里斯和厄尔曼1954年发展。将城市中职能机构和居住的区位设置、环境资源联系起来。①城市内有些活动需要一定的条件,如中心商业区要求交通便捷,工业区要求充足的水源)它们只能在城市的某些特定地区进行。②城市内某些活动区域最好相互衔接,工业区和工人住宅区。③城市内某些活动是相互冲突的,因而从事这些活动的地区不宜靠近,豪华住宅区和钢铁厂。④某些活动由于物理寻求最佳位置,只好寻求次佳位置,仓库和穷人住宅。以上几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促进相互协调的职能机构在空间彼此分离,由此形成同一城市的商业、工业、住宅多核心的现象。

首位城市:1939年马克杰斐逊第一个提出城市首位法则。城市的首位度是指城镇体系中的城市发展要素在最大城市的集中程度。为了便于计算,杰斐逊提出“两城市指数”,即首位城市与第二位城市的人口规模之比的计算方法。

有学者又提出“四城市指数”。

一般来说选用两城市指数,正常的两城市指数是2,四城市指数1.

卡斯泰尔的主要主张和理论贡献

主张:卡斯特的思想可以分为对人类生态学的批判、集体消费、资本主义的矛盾和冲突、城市社会运动以及对网络社会空间的阐述。

①卡斯特认为人类生态学将城市中人口的分布看作环境适应的过程是不对的,人口的分布是阶级、种族等社会关系的产物,城市本身不是自变量,是因变量。

②集体消费:集体消费是指消费就其性质和规模,其组织和管理职能是集体供给,或者以国家为中介的消费过程。住宅、城市环境、医疗、社会保险等都成为社会公共事业,但不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通入,相对于个人消费,由于集体消费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很长时间才能收回成本,私人资本不愿意投入,成为国家责任。

③矛盾:城市是资本主义生产要素与消费要素两方面集中、积聚的场所,占统治地位的资本

家阶级的利益是强调资本积累,希望国家把大部分投资主要用在社会性生产过程中,将集体消费的投资压到最低水平。由于集体消费的最终目的是生产出剩余价值的劳动力,因此,国家对生产与消费的投资比例从根本上讲是服从统治阶级经济利益的。但是,劳动者阶级则要求国家加大对集体消费投资的比重。

④城市社会运动的根源在于对集体消费的需求。如果政府不能向社区提供足够集体消费资料,社区居民就组织社会运动来表示不满并进行抗议活动。这些社会运动对于影响政府城市政策的决策具有巨大作用。城市社会运动有三个主要目标:(1)抵制以利润获取为主要目标、坚持提高集体消费水平的城市规划;(2)社区文化的创造与认同;(3)政治上自治管理,市民组织具有参与决策权。但是他指出,城市社会运动有局限性,它只能改良城市,却不能改变社会。

贡献:①卡斯特认为新城市社会学的四个主题应该是空间生产、城市的权利、集体消费和城市社会运动。后二者是他的贡献。②前人研究关注的焦点一直是生产领域,轻视对消费领域的分析。卡斯特的研究弥补了这一空白,并将城市社会学拆分为两个组成部分,即消费社会学和空间政治经济学,这在社会学的发展历史上具有开创性的贡献。③卡斯特也被认为是新马克思主义城市学的开创人之一,他一改传统马克思主义重点分析阶级斗争、资本和生产的研究框架,聚焦了城市社会中的消费、空间领域和政治自治,将文化认同、性别问题、社区意识等作为不同阶层斗争的主要形态。他的城市理论紧扣时代的发展,创造性地接受和改造传统理论,构建出全新的消费理论和社会运动思想,弥补了传统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不足

中国城市化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五个阶段。①城市化起步阶段1949-1957.头三年,为了摆脱工业发展对殖民主义的依赖,建立独立自主的经济体系,受到苏联道路影响,优先发展重工业。国家重工业水平平均48.8%速度增长,城市化率中1949的10.6%到1952的12.5%。53-57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建设与城市发展相结合,发展城市经济,调整城市布局,开发内地城市。城市化水平15.4%。②爆发性工业化引起的超高速城市化阶段,1958-1960.在全面跃进的影响下,农村劳动力爆发性地涌进城市,使城市超高速发展。三年内我国新设城市33座,县城以上的建制镇175个,城市人口以每年9.53%的增长率增长,处于改革开放前的最高水平。③工业调整时期第一次反城市化阶段,1961-1965.为了扭转大跃进造成的失误,国家对工业进行调整,紧缩城市经济,大量精简城市人口,提高建镇标准,“大三线”方针进入高峰,院线城市的工业前往三线,国家有计划动员组织大批城市学生上山下乡,插队落户,迁居农村。④工业化停滞时期第二次逆城市和阶段,1966-1976.十年动乱使我国经济文化教育事业遭受浩劫,国家无力解决大批青年的就业问题,上千万知识分子和机关干部及其家庭被下放农村,大量知识青年被动员到农村插队落户,加速了城市人口向农村的你想运动,城市人口的机械迁出量大增。⑤改革开放后的高速城市化阶段,1977至今。中国城市人口及其比重迅速增加。主要表现在1.降低了城镇建制标准,城镇数量迅猛上升。2随着各种城市政策的调整,城市数量增加导致城市人口及其比重上升。3工业、农业经济的发展为城市化提供了强大的推力。

齐美尔关于城市的论述:齐美尔对城市的研究集中在社会心理领域。

他的主要观点有:1.城市是强刺激的环境。比起农村生活的节奏,城市带来的高度神经刺激。城市人的个性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刺激导致情绪活动的紧张。为了适应强刺激环境,人们建立起防卫机制,冷漠、世故、工于算计。城市长期生活会改变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2.齐美尔用规模,分工和货币经济三个社会学独立变因解释了大都市社会关系及精神生活的特点。①货币经济:城市中,金钱是最有效率的媒介,是都市人理性和文化的根源,也是其表现形式。都市人受其头脑而非心灵、受计算和智力而非感情所指引,金钱经济逐步起到支配作用,任何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了金钱关系。它使人类获得了独立性还自由,是人类文化发展合理性的一面;但也使得人际关系非人格化。②大城市与乡村不同,城市的优点是使居民更有自由感。是创造性活动的发源地,乡村游更多偏见。乡村很难做到匿名,而大城市匿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