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中国当今半城市化现象
行政管理论文范文分享 浅析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对策
浅析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对策目录一、前言 (3)二、城市化的内涵概述 (4)三、我国在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4)(一)农民工问题 (4)(二)人口问题 (5)(三)农民土地补偿问题 (5)(四)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不同步 (6)(五)不同区域间城市发展不协调 (6)四、有关城市化进程中的优化对策探讨 (7)(一)改善户籍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7)(二)构建人口生态圈 (7)(三)完善土地相关的法律法规 (8)(四)强化城市化发展的经济主导 (9)(五)确立城市化进程中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9)五、结论 (10)参考文献 (10)摘要城市化是伴随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过程和客观发展规律,我国目前正处在高速发展阶段,人口的增加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样也推动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确实在较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多方面需求,但是同样也伴随着较多的社会问题产生。
若不能合理规划和管理迅速发展的城市化,城市化质量将得不到改善,经济也将难以维持高速高质量的增长。
因此,本文从城市化的内涵着手,围绕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城市化;城市管理;优化对策一、前言伴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提速。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化是我国实现经济转型的根本途径,也是解决有效需求不足、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战略。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乡收入差距逐渐缩小,合理推进城市化进程,对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保护资源环境、实现经济起飞、提高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当今时代,城市化已成为我国最可靠的发展道路之一。
一般来说,城市化是指随着生产力方式和结构的转变和调整,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第三产业和其他非农业产业主导着现代城市社会的历史进程。
在发展初期,各国经济实力存在差异。
大多数经济快速增长的国家已经基本完成了城市化进程,支撑世界各地城市化发展的重任落在了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的肩上。
对中国城市化的认识
对中国城市化进程的认识摘要:经过改革开放后30年的长足进展,中国城市化已步入中期阶段,步伐加快,质量显著提高。
同时,中国城市化又处于周期转折点上,上一周期行将结束,下一周期将要开始。
中国政府目前推行的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有助于尽快启动新一轮城市化进程。
反过来,新一轮城市化也将为中国经济发展开辟更广阔的增长空间。
关键词:城市化趋势周期一.中国的城市化历史分期中国城市化分为五个阶段:(1)城市化的起步与正常发展阶段(1949-1957)(2)城市化过度发展阶段(1958-1960)(3)城市化的调整阶段(1961-1965)(4)城市化的严重停滞阶段(1966-1976)(5)城市化恢复正轨并健康发展阶段(1977年至今)二.中国城市化现状特点城市化的三大标志:1、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2、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上升;3、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城市化获得了长足的进展,现在已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和特点。
这些新的变化和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市化动力呈现出公有经济、民营经济和外资经济三足鼎立的动力结构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只有单一的公有经济成分。
即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和集体两种经济形式。
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非公经济快速崛起,即除公有经济之外其他所有经济形式,包括民营和外资两大类。
经济成分趋向于多元化。
然而,公有经济的步伐却相对放慢了。
尤其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公有经济还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萎缩。
在21世纪之初,民营经济就取代公有经济而上升成为中国市场经济的主体。
民营经济是指由中国民间资本投资和管理的经济成分,包括除公有和外资之外所有其他经济形式。
同时,外资经济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成为中国市场经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外资经济是指由境外资本投资和管理的经济成分,包括外商投资企业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两种形式。
我国近现代城市化特征及原因
我国建国以来城市化进程特征及原因摘要:本文回顾了建国以来我国不同阶段城市化概况,从经济结构以及深层机制上对城市政策的制定进行了新的剖析。
关键词:城市化城镇化城市化进程一、城市化简介1、城市化的概念城市化(urbanization),又称为城镇化或都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辞海》对此的解释是“指人口向城市集中,农村地域转变为城市地域的过程。
表现为城市数目增多、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提高。
”总的来说,城市化就是生产力进步所引起的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的转变的过程。
2、我国近代城市化概况早在宋朝时期,我国就有了较为发达的商品经济,在宋代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虽然经历了元代外族入侵的重创,但至明朝已然出现了以私人手工作坊、手工工场为代表的资本主义萌芽。
进入近代以后,进入近代以后,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化开始在中国出现,但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我国的城市化也呈现出与其他国家和其他民族截然不同的模式。
首先是入侵带来的脱离自身独立发展的殖民地色彩,使得中国的城市化不得不根植于半殖民半封建的特殊历史背景下。
其次是商业化先于工业化导致城市工业难以吸收过剩劳动力,城市对农业人口的吸引力有限。
再次是自然灾害和传统“小农经济”瓦解的天灾人祸夹击下农民被迫涌入城市谋生,带来消极的城市化效应。
二、建国以来城市化进程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百年以来政局动荡、战争不断的混乱局面,进入了一个稳定发展的全新时期。
但纵观建国六十年来的城市化进程,其过程也非一帆风顺,这一时期我国的城市化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1949~1957年:城市人口迅速增长时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随着政治稳定,经济恢复发展,全国上下于一片废墟之中呈现出“百废待兴”的状貌。
据国民政府内政部1947年编印的全国行政区域简表,1947年全国共有69个设市城市,新中国成立后,经过调整新设,1949年底城市数增加到136 个,建制镇2000多个,城镇人口4900 万。
中国城镇化的思考
(2)城市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以城市为中心的城市化模 式。 本质相同:让人口从农村走出来,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 三产业
2.城镇化现状 (1) 城镇人口增加。1978-2013年,城镇常住人口从1.7 亿人增加到7.3亿人,城镇化率从17.9%提升到53.7%,年 均提高1.02个百分点。2014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4.77%。
图表来源: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2014-03-16 21:20
(2)城镇数量增加。城市数量从193个增加到658个,建制 镇数量从2173个增加到20113个
图表来源: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2014-施: (1)让“分类成口号” (2)引入私人资本 ①成立专业的垃圾回收利用机构 ②成立了废品理事会 (3)改变居民生活习惯 ①贴上了介绍垃圾回收利用流程的广告 ②设置两个垃圾桶 ③墨西哥城议会通过法律,凡是在公共场合乱扔垃圾者,可 受到最高3800美金的罚款,并被判处36小时监禁。而从 2009年1月起,对于不把生活垃圾分类的家庭,政府会予 以警告。
1.指导思想 (1)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2)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3)以综合承载能力为支撑,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 (4)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通过改革释放城镇化发展潜力
2.发展目标 (1)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 (2)城镇化格局更加优化 (3)城市发展模式科学合理 (4)城市生活和谐宜人 (5)城镇化体制机制不断完善
[13]刘爱玉. 城市化过程中的农民工市民化问题[J]. 中国行政管理,2012,01:112118.
[14]周批改,徐艳红. 论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社会救助制度的构建[J]. 济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9,06:69-72.
中国人口城市化所存在的问题
四.中国人口城市化所存在的问题(一)城市化伴随着城乡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根据国际经验,城市化最终能够实现城乡收入的趋同。
首先, 城市化意味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生产率更高的城市部门, 使得边际劳动力收益几乎为零的农民移民后能够获得可观的收入;其次, 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减少, 农业规模经营和农业产业现代化就有了可能,留在农村的居民其收入也会提高,这必然使城乡收入差距逐渐缩小。
但中国城市化对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正向冲击效应,在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动方差中占有较大比重。
陆铭和陈钊 ( 2004)也认为, 城市化对城乡差距具有双向效应。
虽然城市化对降低统计意义上的城乡收入差距具有积极作用, 但地方政府实施的带有城市倾向的政策会扩大这个差距。
同时, 城市化过程中支持农业的财政支出比重和农业贷款比重在各地均呈现下降趋势。
因此, 总体上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趋势并没有因城市化而得到有效控制, 这是有别于其他国家的一个显著特点。
一些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可能在短期内有利于提高地方政府的政绩并推动经济增长,但长期看, 可能会因导致收入差距的扩大而使整个社会付出更加昂贵的代价。
(二)本地城市化特征明显中国的城市化是高度本地化的。
在 20世纪 90年代,中国半数新增城市人口只是简单地通过当地政府重新规划,将农村划为城市而实现的,省外的长距离迁移相对较少。
移民高度本地化的结果是分散的城市化, 使得中国大多数城市的规模太小而不能有效利用城市集聚经济, 限制了城市生产力的提高三)城市规模与城市产业结构不合理中国城市规模偏小, 特别是缺少 100万—1 200万人口的城市与城市人口规模偏小相伴的是城市产业结构不合理和专业化程度不够。
由于城市化需要不同规模城市在地理空间上进行大中小兼顾的合理配置, 除了关注总体上的城市化率, 新增城市人口和不断增长的工业经济如何在空间上合理分布的结构性问题也值得关注 (普雁翔, 2009)。
(四)城市偏向政策和对移民的政策性歧视城市偏向政策使资源集中到一些主要的大城市,引致大量人口迁移到这些城市, 导致过度拥挤的超大城市出现,如上海, 北京和广州。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对策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对策摘要:城市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也是我国走向经济大国的必经之路,不仅加大了城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农村地域发展,平衡了城乡发展的节奏,拉动了国内消费,也带动了城市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
但随着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大,同时也产生了诸多问题,例如城市人口拥挤、交通问题、住房紧张、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公共安全管理问题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才能进一步推进城市化进程健康化、有序化、科学化。
关键词:城市化问题对策一、城市化概述城市化,也称为城镇化、都市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经历了这样的过程,社会才能有更大的创新和进步。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逐步放开了原有对人口流动的控制,大量农民工流向了城市,同时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
可谓“追梦改革万里春,农民潮涌作工人。
荒滩野岭高楼起,立体网联城市群。
”但是,正在进行中的城市化也给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矛盾。
因此,单纯、刻意、过激地进行城市化,并不适宜中国的国情及稳健发展的需要。
当务之急是将当前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都总结出来并找出相应的对策,正确认识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现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员李善同指出:在选择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时,应当优先考虑如下几个方面:1.有助于提高我国的整体竞争力。
2.有助于缩小区域差距、优先区域布局。
3.有利于资源节约与利用。
4.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和谐发展。
李研究员提出的标准将对我们找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提供坐标,指明方向。
二、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1.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人口问题普遍意义上的城市化主要就是指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虽然一方面缓解了农村区域劳动力过剩的问题,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城市人口增长过快、人口拥挤的问题。
我国城市化现状
我国城市化现状城市是政治、经济、文化的集散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
西方先哲亚里士多德曾说过:“人们为了生活来到城市,为了生活得更好而居留于城市”。
世界各国的发展清楚地显示:“哪里的城市发展得越快,的市场就发展得更成熟,经济就更加繁荣,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就更高。
城市化的含义是指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
本质:第一,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
二,城市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
第三,城市化是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
第四,城市化是一个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农村渗透与传播的过程。
第五,城市化过程是人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
城市化进程的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的比重彼此消长,不断变化;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成正比;城市化水平高,不仅是建立在二、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
在我国,城市化是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
新中国建国以来的城市化进程及其理论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由于缺乏科学的城市发展观指导,受政策导向作用较大,甚至产生了“逆城市化”现象,导致我国城市化质量不高,城市基础设施不完善,廉租房住宅供应短缺,城市用地与规划规模失控等,必须加强城市体系规划,走科学的、以人为本的与谐发展的城市化发展道路。
联合国有关机构预测,不远的未来,世界大多数人口将在城市居住。
随着经济持续增长,城市化水平(这里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不断上升,并成为衡量一国或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
当然,由于国情不同,各国的城市化道路以及所面临的问题也不尽相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是伴随工业化的完成在上世纪前半叶就已基本完成。
而支撑现在与未来城市化发展趋势的主要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发展较快,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是在工业化没有完成的过程中进行的,因此,正确制定中国的城市化发展战略,走中国特色的城市化发展道路很有必要。
中国城镇化发展出现的问题与对策
中国城镇化发展出现的问题与对策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也快速推进,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城镇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战略, 积极稳妥地推进中国城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解决中国三农问题,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途径之一。
本次讨论我们围绕中国城镇化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揭示城镇化过程中的真正需求和发展目标, 进而提出合理的发展对策。
一、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问题1.城镇化水平较低且存在虚高问题2006年,中国的城镇化率为43.9%,低于与中国人均实际收入大体相当的国家55%的平均水平。
同时,尽管中国整体经济增长快于一些发展中国家,但同这些国家在它们经济高速成长时期的城市人IZl增长率相比,中国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却相对较低。
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看,我国城镇化水平与工业化水平和同等收入国家的城镇化水平仍有较大差距, 比同等城镇化水平和同等收入水平国家的城镇服务业发展也远为滞后。
按现在的统计口径,虽然有很多人被统计在城镇人口中,但由于户籍制度限制、公共服务不足等原因,他们并没有真正融入到城市生活中,没有享受到城市现代文明的成果。
严格地说,这些人不属于被城市化了的人口。
如果剔除这部分人,则中国城镇化水平更低。
2. 城镇化的区域差异较为明显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城镇发展体系逐渐走向成熟。
以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发展为代表的、城市区域空间为主体发展的新格局日益显现, 一些区域具有区位、资源和产业优势, 已经达到了较高的城市化水平, 形成了城市发展相对集中的城市群。
除原有的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环渤海城市群外,山东半岛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川渝城市群和关中城市群等也开始形成。
2006年, 我国城镇人口5. 77 亿人, 城镇化率43. 9%。
由于各地基础不同, 加之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差异, 我国不同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各不相同。
从区域来看, 东北地区城镇化水平最高,东部沿海地区较高, 中部地区次之, 西部地区最低。
关于分析比较中国三种城市化路径
分析比较中国三种城市化路径一、关于城市化城市化的学术研究伴随着城市化的历史进程不断推进。
如何来理解城市化概念,不同的学科都从自己的研究视角做出了回答。
人口学关注农村人口与城市人口的比重变化;地理学则强调城市在地域空间上的扩大;经济学则认为城市化应该是农业经济向非农经济的转化过程。
美国社会学家路易斯·沃斯认为,城市化意味着从农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发展、质变的全部过程。
前苏联学者斯捷潘年科的观点是一方面要从生产的发展,即从城市化所体现的生产活动的集中过程、交往密切的过程来理解城市化;另一方面从生产关系的发展,即从城市化所体现的特殊的社会关系来理解城市化。
我们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城市化,认为城市化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城市规模的扩大过程,这种规模扩大包括面积扩大和人口增长两个方面,这一过程还伴随着城市文明和工业文明迅速向周围的扩张渗透。
从实质上来看,城市化是作为城市文明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产生、集聚和扩散的过程。
从城市化的的概念出发,我们将城市化的特点归纳为:一是城市化既是一个结果,也是一个过程,因此,城市化的研究既要注重结果,也要关注过程;二是城市作为人口聚集点,其产生、扩大的过程都将被视为城市化;三是城市的面积扩大与人口的增长是城市化的重要表现,城市文明的扩散和对农村地区的影响也将被视为城市化的重要过程;四是城镇作为小城市模型,城镇化也被认为是城市化的一种特殊形式。
据此,我们将对我国三种城市化路径即农民工外流型、征地吸入型以及乡村工业化型进行比较研究。
二、我国三种城市化路径比较目前,学术界关于我国城市化道路、路径或模式的研究非常多,在城市化道路方面也向来就有小城镇论与大城市论之争。
小城镇论者认为,中国应该走小城镇发展之路,实现农民职业、身份的转换,这种发展道路通过发展乡镇企业,让农民离土不离乡,通过保持原有的地缘关系,降低城市化的成本;而大城市论则认为小城镇道路忽视了大城市发展的规模效益。
当然,也有比较折中的观点则主张中等城市论或多元论的城市化方针。
安徽高一高中地理期中考试带答案解析
安徽高一高中地理期中考试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选择题1.读“我国某地连续两天日出、日落时刻(北京时间)表”。
据表完成下列各题。
【1】此期间太阳直射点位于A.南半球并向南移动B.南半球并向北移动C.北半球并向南移动D.北半球并向北移动【2】该地的经度大约是A.110°E B.115°EC.120°E D.125°E2.“某天气系统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该天气系统为A.北半球反气旋B.北半球气旋C.南半球反气旋D.南半球气旋【2】若该天气系统控制我国某地,该地可能出现A.伏旱天气B.梅雨天气C.台风D.寒冷干燥的天气3.某月由欧洲经红海返回中国的船只经过北印度洋海域。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不同月份该船只航行状况是A.1月顺风顺水B.7月逆风顺水C.1月顺风逆水D.7月顺风顺水【2】图中A地季节性渔场形成时间和原因是A.冬季寒暖流交汇B.冬季离岸风C.夏季寒暖流交汇D.夏季离岸风4.读“某国1940~201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示时间段内,该国人口最多的年份是A.1940年B.1970年C.1985年D.2010年【2】缓解该国目前人口问题的合理措施是A.鼓励生育B.提前退休C.提倡早婚D.鼓励外迁【3】该国最可能位于A.欧洲B.亚洲C.非洲D.南美洲5.读“甲、乙两国人口的抽样调查表”,完成下列各题。
【1】甲国人口死亡率总计是A.3.7%B.0.86%C.1.3%D.0.95%【2】下列说法与表格内容相符的是A.各年龄段死亡率甲小于乙B.甲国表示发展中国家C.乙国自然增长率低于甲国D.甲国老年人口比例高导致死亡率较高【3】近年来,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主要原因是A.经济迅速发展和城市化水平提高B.环境质量改善和人口素质提高C.平均寿命延长和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D.计划生育政策和生活水平提高6.下图示意某地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净迁入率(迁入率-迁出率)变化,右图示意该地迁入人口年龄构成。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doc.doc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一、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城内经有以下特点:1.城市化水平差异较大。
一是不同国家之间城市化水平差异较大;二是同一国家内不同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也有较大差异。
2.城市化模式为过度城市化和城市化滞后。
从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来考察,世界城市化进程可分成四种模式,即同步城市化、过度城市化、滞后城市化和逆城市化。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基本上都是同步城市化。
逆城市化也是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模式。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模式则主要是过度城市化和城市化滞后。
3.在城市布局方面,发达国家大多形成巨大的城市群或城市带,城市之间分工协作,经济联系密切。
而发展中国家则是一个或几个主要的中心城市在人口、生产和服务部门的分布方面中显著优势,城市之间的分工协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1.工业化和城市化不同步,主要表现为过度城市化和城市化滞后。
过度城市化是指城市化水平超过了本国的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
如墨西哥的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远远比不上瑞士,但该国1993年的城市化水平达到74%,高于瑞士的60%,过度城市化的问题突出。
而城市化验室滞后是指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
如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就落后于工业化水平,成为阻碍我国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因素,影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大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人口问题日益突出,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1950-1980的30年间,墨西哥城人口由于不足300万增加到1500万。
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张导致城市基础设施的严重不足,加之发展中国家城市规划和管理工作的滞后,造成了环境恶化、失业严重、犯罪率高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人口过分集中于大城市还导致经济布局的高度集中,加剧了地区发展的不平衡。
如2001年仅阿概廷首都的工业产值就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2/3。
3.城市化速度过快。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城市化速度过快,欧洲城市人口由占总人口的40%提高到60%经历了50年,拉丁美洲实现相同水平的跨越仅用了25年。
当代中国的城市化及其影响分析
当代中国的城市化及其影响分析一、城市化概述在人类社会快速发展的时代,城市化成为了不可忽视的现象。
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聚集的过程,这是城市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的基础。
中国城市化进程经历了从计划经济时期全国城市化率极低到改革开放后初步出现城市化浪潮,再到近年来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快速推进。
目前,中国城市化率已超过60%,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70%以上。
二、城市化背景1、城市化的原动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口城市化趋势明显。
城市化的推广对于中国经济的发作和社会管理起到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2、城市化的现状据统计,到2021年底,中国城市人口将会达到8.6多亿,城镇化率将超过60%。
因此,中国城市化进程将持续快速推进,未来也将面临挑战。
三、城市化对社会的影响1、市场萎缩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城市涌入,导致了农村市场萎缩。
此时,不仅影响了农民的生计,同时也让农村面临着资源严重匮乏的局面。
2、城市贫困化虽然城市化为许多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但是城市化也给城市带来了一定的问题。
城市化后期,城市贫困化、城市环境污染等问题都逐渐暴露出来,城市生活成本逐年提高,过着高压一族的人们的财政能力也出现问题。
3、城市化影响社会生态城市化推进过程中,往往伴随着生态破坏和环境恶化,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公众健康。
城市的化与发展,改善生态与环境是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
四、城市化对经济的影响1、人口老龄化趋势随着城市化进程持续发展,城市人口数量也不断增长,同时也导致了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
这也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
2、管理困难目前,城市化进程推进过快,城市化管理滞后,给城市带来了气、水、电等利用压力,城市交通也出现了拥堵的局面。
城市管理和城市环境的改善都需要在城市化进程中序化、合理和创新。
3、人口流动影响城市化追求着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导致城市对周边区域产生外溢效应。
一方面,城市化也会带来了重要的人口流动,产生重要的经济效益。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对策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对策摘要:城市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也是我国走向经济大国的必经之路,不仅加大了城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农村地域发展,平衡了城乡发展的节奏,拉动了国内消费,也带动了城市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
但随着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大,同时也产生了诸多问题,例如城市人口拥挤、交通问题、住房紧张、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公共安全管理问题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才能进一步推进城市化进程健康化、有序化、科学化。
关键词:城市化问题对策一、城市化概述城市化,也称为城镇化、都市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经历了这样的过程,社会才能有更大的创新和进步。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逐步放开了原有对人口流动的控制,大量农民工流向了城市,同时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
可谓“追梦改革万里春,农民潮涌作工人。
荒滩野岭高楼起,立体网联城市群。
”但是,正在进行中的城市化也给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矛盾。
因此,单纯、刻意、过激地进行城市化,并不适宜中国的国情及稳健发展的需要。
当务之急是将当前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都总结出来并找出相应的对策,正确认识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现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员李善同指出:在选择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时,应当优先考虑如下几个方面:1.有助于提高我国的整体竞争力。
2.有助于缩小区域差距、优先区域布局。
3.有利于资源节约与利用。
4.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和谐发展。
李研究员提出的标准将对我们找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提供坐标,指明方向。
二、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1.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人口问题普遍意义上的城市化主要就是指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虽然一方面缓解了农村区域劳动力过剩的问题,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城市人口增长过快、人口拥挤的问题。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对策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对策摘要:城市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也是我国走向经济大国的必经之路,不仅加大了城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农村地域发展,平衡了城乡发展的节奏,拉动了国内消费,也带动了城市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
但随着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大,同时也产生了诸多问题,例如城市人口拥挤、交通问题、住房紧张、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公共安全管理问题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才能进一步推进城市化进程健康化、有序化、科学化。
关键词:城市化问题对策一、城市化概述城市化,也称为城镇化、都市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经历了这样的过程,社会才能有更大的创新和进步。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逐步放开了原有对人口流动的控制,大量农民工流向了城市,同时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
可谓“追梦改革万里春,农民潮涌作工人。
荒滩野岭高楼起,立体网联城市群。
”但是,正在进行中的城市化也给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矛盾。
因此,单纯、刻意、过激地进行城市化,并不适宜中国的国情及稳健发展的需要。
当务之急是将当前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都总结出来并找出相应的对策,正确认识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现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员李善同指出:在选择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时,应当优先考虑如下几个方面:1.有助于提高我国的整体竞争力。
2.有助于缩小区域差距、优先区域布局。
3.有利于资源节约与利用。
4.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和谐发展。
李研究员提出的标准将对我们找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提供坐标,指明方向。
二、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1.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人口问题普遍意义上的城市化主要就是指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虽然一方面缓解了农村区域劳动力过剩的问题,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城市人口增长过快、人口拥挤的问题。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陈斌超(陇东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甘肃省庆阳市邮编:745000)摘要: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城市发展较快,但其中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如城市化水平低、质量差,城市开放过热,城市化区域不平衡,城镇贫困人口与社会平均水平差距扩大,收入分配不均,农民工、留守儿童、老人不断增加,环境恶化,资源短缺等。
对此,我们可以采取一些解决措施,如走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调整城市化发展战略;协调区域间的发展;解决城市贫困、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和分配制度;促进农民工市民化;大力保护环境、改善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等。
关键词:城市化;面临问题;措施“城市化是指第二、三产业在城镇聚集,农村人口不断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使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城镇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向农村扩散、城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向农村普及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
城市化是任何一个国家由贫穷走向繁荣的必经之路,在城市化进程中,工业化、农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知识经济导致了城市化,城市化也反过来促进了他们的发展。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人类得到了许多好处:经济成果喜人、生活水平提高、社会繁荣……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许许多多的问题,是每个国家都避免不了的。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城市化中,许多问题就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显现出来了。
1 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1 城市化水平低、质量差、城市开发过热从图1中可以看出,在改革开放以前(即1978年以前),我国的城市化发展速度缓慢,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城市化速度很快,城市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由于我国城市化起步较晚,人口基数过大,现代城市基础设施不完善,我国城市化水平还是较低,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
图 1——根据《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9》整理城市化质量较差,城市数量在不断增加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是大城市在城市总数中所占的比例还是偏低,中小城市所占比重较大,难以适应现在的经济发展速度及要求。
中国的城市化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作业
中国城市化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措施城市化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的历史发展过程,是全球性的社会现象。
这种现象突出表现为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化与聚集。
对城市化的内涵,不同学科有各自不同的理解:经济学认为城市化是指不同等级地区的经济结构转换过程,即由农业经济活动向非农业经济活动的转换;地理学则强调城市化是一个地域空间过程,包括城市数量的增加和城市规模的扩大;社会学认为城市化意味着人类生活方式的转变,即由乡村生活方式转为城市生活方式等。
由此可见,城市化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几乎涵盖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
城市化给我们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这就要求我们要提高应对城市化挑战的能力,积极稳妥推进中国城市化。
就目前来看,我认为中国城市化面临的问题及发展思路主要有以下八个方面:(一)城市化水平的区域间差异较大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存在东高西低的分布特征的区域差异。
一方面受到自然和区位条件的显著影响。
中国的自然和区位条件存在明显的东、中、西差异,直接影响到人口分布、产业布局以及区域城市化水平,地形和气候条件决定了东部更适合人口居住和产业发展,而海陆位置又决定了东部地区拥有更加良好的外向型经济条件,促进了其工业化的发展,进而加快了这些地区城市化的步伐。
另一方面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东部地区快速工业化的影响,中国城市化水平经历了从“北高南低”( 北部地区城市化率高,而南部地区城市化率低) 向“东高西低”( 东部地区城市化率高,而西部地区城市化率低) 的转变。
根据2006年的东、中、西部城镇人口比例计算,中国东、中、西部的城市化率分别为: 55.0%、40.4%、35.7%。
2007 年中国城市化率大于50% 的省市区( 除内蒙古自治区外) 都分布在东部或东北,而除福建和海南两省外的东部和东北地区的城市化率都超过50%,福建和海南两省的城市化率分别为48. 7%和47. 2%,也接近50%。
“半城镇化”现象及解决对策
“半城镇化”现象及解决对策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然而,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出现了一种“半城镇化”现象,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一系列挑战。
本文将深入探讨“半城镇化”现象的表现、成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半城镇化”现象的表现1、就业不稳定许多农村转移人口在城镇从事的工作多为临时性、低技能、劳动强度大的岗位,就业稳定性差,收入水平较低。
一旦经济形势发生变化或企业经营不善,他们很容易失去工作,陷入生活困境。
2、社会保障缺失虽然部分农村转移人口在城镇工作生活,但他们往往未能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待遇,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
在面临疾病、失业等风险时,缺乏有效的保障机制,生活压力巨大。
3、居住条件差由于收入有限,农村转移人口在城镇大多居住在简陋的出租屋、棚户区或者城乡结合部,居住环境恶劣,基础设施不完善,生活质量低下。
4、子女教育受限农村转移人口的子女在城镇入学面临诸多困难,如入学门槛高、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学费负担重等。
这不仅影响了子女的受教育权利,也制约了他们未来的发展。
5、社会融入困难农村转移人口在文化、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与城镇居民存在差异,在城镇中容易受到歧视和排斥,难以真正融入城镇社会,缺乏归属感和认同感。
二、“半城镇化”现象的成因1、户籍制度的限制长期以来,我国的户籍制度将人口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农村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面临诸多障碍。
户籍制度的差异导致他们在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无法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
2、土地制度不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农村转移人口在离开农村后,土地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在城镇定居的意愿。
3、产业结构不合理一些城镇产业发展水平较低,缺乏吸纳农村转移人口就业的能力。
同时,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就业岗位与农村转移人口的技能水平不匹配,增加了他们的就业难度。
4、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城镇在教育、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方面的供给无法满足农村转移人口的需求,导致他们在城镇的生活质量难以提高。
中国的城市化现状及发展方向
中国的城市化现状及发展方向【引言】当前,当今,城市化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也最有力的发展趋势之一。
然而,一个国家城市化的进程也作为了一个国家发达程度的象征,在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社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以来,国民经济取得了较大发展,城市化发展也取得了很大进程。
然而,城市化进程是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要得到较好的发展并非易事,所以需要一个较好的指导方针来作指导,不然就会陷入发展不合理的陷阱。
但是,在西方一些国家,城市化水平太高,以至于出现了逆城市化的现象。
【关键词】:城市化现状存在问题发展方向中国城市化发展现状中国的城市化发展,经历了很长的道路,我国的城市化自1949年10.6%曲折的发展到1978年时为12%。
从1978年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中国的经济步入快速发展的阶段,相应的城市化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全面总结以前城市化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的同时,智慧的中国人积极探索、创新寻找新的发展方向。
特别是从84年中国开放城市户籍管理制度,大量扶持乡镇企业及私营企业的发展,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进入90年代,国家政策大力扶持推进城市化进程,到20世纪末时中国的城市化已取得了较大发展,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36.2%。
这主要得意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步入高速发展阶段,各地普遍呈现出活跃现象,大中型城市迅速发展,形成了城市群、城市带、大城市圈,国家也大力加大了政策的扶持力度,把城市发展摆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为48%左右。
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虽然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但是与西方的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很大,到20世纪中叶,一些西方国家的城市人口占全部人口比例分别为:美国72%,英国87%,联邦德国79%,荷兰86%,加拿大77%,澳大利亚83%。
到现在简直就不值得一比了,不过我们也应看到,中国的城市化起步较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析中国当今半城市化现象内容提要:随着中国现代化的发展,中国的城市化发展也突飞猛进。
而这其中出现了半城市化现象,其现状不容乐观,出现了很多问题,这有自身的社会环境和背景,因此,有必要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和支持条件,以应对形势进一步扩大的半城市化现象。
关键词:半城市化、社会环境、解决措施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
与其他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城市化路径不同的是,在特殊的国情背景以及制度下,中国在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出现了引人注目的“半城市化”现象。
进入城市的大量农村人口成为快速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背景下介于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夹心层”,这是城市化健康发展必须解决的难题。
所谓“半城市化”,主要是指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进入城市的过程中,只实现了由乡村到城市的地域转移和由农到非农的职业转换,但还没有实现身份变换,并没有形成实质意义上的城市化。
而流动人口众多的广东正是中国“半城市化”特征的集中写照。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深入理解城市化和半城市化这两个概念?如何通过走新型城市化之路,使中国走出“半城市化”状态?一般认为“城市化”就是农村人口减少,城镇人口增多,农业活动比重下降,非农业活动比重上升的过程。
但事实上,城市化是一个代表着“现代化”,象征着一种“人类生活方式”,体现城市经济演变和社会进化的过程,以及会对资源、生态、环境造成负影响的内涵丰富的概念。
因此,只是乡村人口涌入城镇,或者简单把农村户口转为非农户口,其实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化”。
某种意义上说,城市化的生活方式、城市文明、城市意识才是“城市化”最本质、最核心的东西。
正因为城市化是一个漫长的社会经济演变过程,所以,在城市化的每个阶段,都会有这个阶段的现象和问题。
中国“半城市化”的特征和表现是:一,中国部分地区的城市化出现了过度城市化的“城市病”,即过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造成住房、交通、就业等一些社会问题;二,城市化了的农民工难以市民化,农民工同市民存在着" 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时、同工不同权"的不平等现象;三,中国当代城市,农民工群体已经分化出一个“回不去农村,融不进城市”的新生代农民工群体。
“半城市化”导致农村人口阶层流动凝固化。
面对数量庞大的农民工,如果“半市民化”向“市民化”的进口仍然封死,就会致使大量农民工被围堵在城市与农村之间,这对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是一个非常不利的因素。
长期性的制度不整合使得“半城市化”成为一种坚固的结构性现象,并且不断被“复制”。
另外,“半城市化”是以牺牲农村人口利益为代价的一种畸形城市化,是不可持续的、终将过渡的一种城市化形态。
社会对农村人口“取而不予”、企业对农村人口“用而不养”,农村人口的劳动与所得、经济贡献与利益分享失衡。
农民工得不到有效的社会救济,在城市生活病无从医、学无从上、贫无所助、老无所养,最终使农村承担了农民工的培养成本和养老成本。
农民工的劳动与所得极其不对等,无法合理分享到工业化、城市化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利益。
这实际上是一种不公平、不平衡、不可持续的发展路径。
“半城市化”还导致城市出现一些“半城市病”。
居住上的“半城市化”造成人口流动频繁,私搭乱建严重,环境脏乱差,垃圾得不到及时清运,污水得不到及时排出和处理等现象。
为社会作出贡献的农村人口得不到社会的认同,被迫成为城市的边缘群体,生活在城市中的简易工房或“民工营”、棚户区,过着穷苦的生活。
“半城市病”实际上已逐渐演变成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顽疾,亟需关注和重视。
对于已经“半城市化”的农村人口来说,向前大规模“城市化”导致“城市病”,向后“逆城市化”则加重“农村病”,这成为中国城市化道路上的一个特殊的“两难困境”。
“回不去农村、融不进城市”已经置一些农村人口尤其是年轻的农民工于城市和农村的“夹心层”。
然而,农村人口的逐步“城市化”是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历程中已经证明的一条社会发展轨迹,也是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的必由之路,更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举措。
突破农村人口的“半城市化”困境和“夹心层”约束,根本出路还在于彻底的“城市化”,但不是盲目的、瞬间的、激进的“城市化”,要防止滞后城市化,更要预防可能带来各种城市病的超前城市化,需要走出一条合理的、适度的、渐进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道路。
因此,“半城市化”的出路关键在于突破城市化障碍,尤其是从制度上突破原有的瓶颈制约,打开农村人口城市化的通道。
“半城市化”现象说明,尽管目前对本地农村人口在城镇落户的条件已经放得很宽,但农民进城落户的积极性并不很高,农民竞相落户城市的局面没有出现。
这种现象的产生有其特殊的社会环境和背景。
首先,城镇对农民的吸引还不强。
促成人口迁徙的基本条件是:只有在迁入地的环境条件优于迁出地,并且能使迁徙者获得比迁出地更多更大的利益时,才能对人们产生足够的吸引力。
而目前城镇还缺乏充分的就业机会,不断攀升的房价特别是房价与年收入的超常高比例,经济适用房、限价房、廉租房等保障房离满足实际需要还相距甚远,城镇居民较高的生活成本,等等,都使农民望而却步。
其次,农村目前对农民来说仍有很强的吸引力。
目前,国家“反哺”农村的力度在加大,各项农牧业补贴对农民特别是中南部山区农民来说,是一笔可观的收入,在其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较大。
再次,在城镇就业生活的不确定性使农民选择了“双栖”就业模式和“双飞”生活方式,即一方面在城镇打工挣钱,得到相对比较高的收入,另一方面坚守自己权属关系比较稳定明确的承包地和宅基地,可以获得虽然较低但相对稳定的务农收入。
概言之,从农民的理性选择的角度看,在城镇对农民缺乏足以使他们离开土地的强大吸引力的同时,农村对农民仍然有很强的吸引力,使其固守土地,而土地和农村对农民的“吸引力”,同时也成为农民进城的一种“反拉力”。
在落户城镇的问题上,农民采取了非常谨慎的态度,也表现了一种“城镇虽好,非我家园”的故土难离情结。
“半城市化”现象如果不能妥善解决,将会对城市化产生消极影响乃至不可估量的负面效果,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鼓励农民进城落户,最关键的莫过于增强城市的吸引力。
当农民感到在城市生存发展的预期远高于在农村生活时,他们必然会积极地迁往城镇居住。
让进城务工就业的农民及其家庭真正融入城镇,也还需要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
因此,在我看来:第一,把农业补贴和惠农政策行业化。
目前的许多惠农政策和农业补贴在实施中有两个条件,一是以户籍在农村为界限和标准,二是与农民对承包地的权属关系联结在一起,有了承包地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村户口,也才能享受相关农业补贴和惠农政策。
作为与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相配套的改革,今后应当把农业补贴惠民政策逐渐行业化,即这种政策不是针对居住在农村具有农村户籍的农民,而是针对农业这个行业。
只要务农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不论是谁,也无论其户籍是否在农村,均可享受相关惠农政策。
第二,鼓励农民进城的一个关键,或者一个核心问题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对承包地的权属关系及其地租的价值是农民的基本利益,农民进城,必然要涉及对其基本利益如何处置。
在对承包地的权属关系上,可以对进城农民保留更长一个时段。
一方面是对其在城镇打拼可以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另一方面农民一旦在城市真的难以立足,也使其有退路。
土地是农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农民在土地流转中的收益分配问题,实质上是地租问题,应通过政府政策干预下的市场调节的办法来解决。
至于农民退出承包经营的土地,能否获得合理的补偿,对其将来能否在城镇定居生活,影响极大。
第三,鼓励农民进城发展的各项政策要配套“打包”,增强城镇对农村人口的吸引力。
一是在住房方面,目前国家实施的保障房建设和供给制度,对进城落户的农民给予适当的倾斜和优惠。
二是社会保障方面要进一步严格推行企业为职工缴纳社会保险基金的制度,加大政府监督执行的力度。
三是提高务工人员的工资收入。
四是要保障进城落户人员享受与其他城镇居民同等的公共资源,特别在教育领域,要让进城落户人员的子女有书读,有学上。
“半城市化”的解决需要进行多方位的突破,根本在于制度突破,而且制度突破要先行。
要在制度突破的前提下,同时配以其他一系列条件支撑,以推进城市化健康、可持续发展。
其一,实施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居民登记制度。
全面改革二元户籍制度,废除由其衍生出来的户口“农转非”政策及“蓝印”户口等多种户口形式,实行城乡统一的居民登记制度,不再区分农业和非农业(部分地方已经开始试行),彻底消除阻碍农民城市化的户籍壁垒;在此基础上,解除依附在户籍制度上的不公平的保障和福利制度。
其二,建立起以农民为主体的土地资源转化为财富的机制体制。
健全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赋予农民充分的土地转让权,允许农民依法、自愿、有偿地通过转包、出租、继承、有偿转让、入股等形式出让土地承包经营权。
在土地使用权交易过程中,强化农民的交易主体地位,逐步形成政府统一规范但不参与交易的自由市场,交易双方自愿交易,形成充分竞争后的市场价格。
其三,分步骤、有重点地实现城乡一元化的福利保障体系。
首先建立农民养老保险制度、住房制度;其次建立农民最渴望的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制度;再次建立住房公积金、休假补贴、失业救济等社会福利与救济制度,直至条件成熟时与市民的社会保障制度接轨,最后实现全民同权的一元化社会保障制度。
其四,建立全国统一、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就业制度。
消除城乡二元就业制度障碍,形成全国统一的、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制度,建立市场导向、公开招聘、择优上岗、公平竞争的就业机制,全面清理和取消各种针对农村人口城市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限制,推动劳动力市场的一元化建设,使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组织化。
其五,将符合条件的入城农村人口纳入到城镇住房体制内。
一是将有一定居住年限、具备一定的收入水平且有一定技能的农民工的城市居住问题纳入城市发展统一规划加以解决。
二是继续规范和发展房产买卖市场,促进住房的开发和流转。
引导开发商多建质优价廉的住房,以适应多数市民和外来人口的购买需求。
三是深化廉租房制度,加大廉租房供应,实行廉租房补贴。
其六,实施以县域为主的中小城镇发展战略。
中小城镇建设要有产业和市场支撑,不能一哄而起、遍地开花,避免唱“空城计”,防止城镇“空壳化”。
可以通过制造业从大都市向中小城镇的产业转移、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中小城镇户籍制度及配套制度改革等举措吸引农民工流入,推动城市化发展。
需要指出的是,必须设置适度的门槛,鼓励达到条件的农村人口城市化,并保持城市化、工业化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协调。
从某种意义上,随着中国城市化的深度发展,进一步推动户籍改革,不仅仅是有利于我国城市本身的发展,进一步缩小城乡之间、城镇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更主要的是通过进一步改革,提高居民的收入,促进我国居民消费能力的提高,最终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