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中国当今半城市化现象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析中国当今半城市化现象

内容提要:随着中国现代化的发展,中国的城市化发展也突飞猛进。而这其中出现了半城市化现象,其现状不容乐观,出现了很多问题,这有自身的社会环境和背景,因此,有必要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和支持条件,以应对形势进一步扩大的半城市化现象。

关键词:半城市化、社会环境、解决措施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与其他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城市化路径不同的是,在特殊的国情背景以及制度下,中国在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出现了引人注目的“半城市化”现象。进入城市的大量农村人口成为快速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背景下介于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夹心层”,这是城市化健康发展必须解决的难题。

所谓“半城市化”,主要是指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进入城市的过程中,只实现了由乡村到城市的地域转移和由农到非农的职业转换,但还没有实现身份变换,并没有形成实质意义上的城市化。而流动人口众多的广东正是中国“半城市化”特征的集中写照。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深入理解城市化和半城市化这两个概念?如何通过走新型城市化之路,使中国走出“半城市化”状态?

一般认为“城市化”就是农村人口减少,城镇人口增多,农业活动比重下降,非农业活动比重上升的过程。但事实上,城市化是一个代表着“现代化”,象征着一种“人类生活方式”,体现城市经济演变和社会进化的过程,以及会对资源、生态、环境造成负影响的内涵丰富的概念。因此,只是乡村人口涌入城镇,或者简单把农村户口转为非农户口,其实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化”。某种意义上说,城市化的生活方式、城市文明、城市意识才是“城市化”最本质、最核心的东西。

正因为城市化是一个漫长的社会经济演变过程,所以,在城市化的每个阶段,都会有这个阶段的现象和问题。

中国“半城市化”的特征和表现是:一,中国部分地区的城市化出现了过度城市化的“城市病”,即过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造成住房、交通、就业等一些社会问题;

二,城市化了的农民工难以市民化,农民工同市民存在着" 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时、同工不同权"的不平等现象;

三,中国当代城市,农民工群体已经分化出一个“回不去农村,融不进城市”的新生代农民工群体。

“半城市化”导致农村人口阶层流动凝固化。面对数量庞大的农民工,如果“半市民化”向“市民化”的进口仍然封死,就会致使大量农民工被围堵在城市与农村之间,这对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是一个非常不利的因素。长期性的制度不整合使得“半城市化”成为一种坚固的结构性现象,并且不断被“复制”。另外,“半城市化”是以牺牲农村人口利益为代价的一种畸形城市化,是不可持续的、终将过渡的一种城市化形态。社会对农村人口“取而不予”、企业对农村人口“用而不养”,农村人口的劳动与所得、经济贡献与利益分享失衡。农民工得不到有效的社会

救济,在城市生活病无从医、学无从上、贫无所助、老无所养,最终使农村承担了

农民工的培养成本和养老成本。农民工的劳动与所得极其不对等,无法合理分享到工业化、城市化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利益。这实际上是一种不公平、不平衡、不可持续的发展路径。“半城市化”还导致城市出现一些“半城市病”。居住上的“半城市化”造成人口流动频繁,私搭乱建严重,环境脏乱差,垃圾得不到及时清运,污水得不到及时排出和处理等现象。为社会作出贡献的农村人口得不到社会的认同,被迫成为城市的边缘群体,生活在城市中的简易工房或“民工营”、棚户区,过着穷苦的生活。“半城市病”实际上已逐渐演变成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顽疾,亟需关注和重视。

对于已经“半城市化”的农村人口来说,向前大规模“城市化”导致“城市病”,向后“逆城市化”则加重“农村病”,这成为中国城市化道路上的一个特殊的“两难困境”。“回不去农村、融不进城市”已经置一些农村人口尤其是年轻的农民工于城市和农村的“夹心层”。然而,农村人口的逐步“城市化”是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历程中已经证明的一条社会发展轨迹,也是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的必由之路,更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举措。突破农村人口的“半城市化”困境和“夹心层”约束,根本出路还在于彻底的“城市化”,但不是盲目的、瞬间的、激进的“城

市化”,要防止滞后城市化,更要预防可能带来各种城市病的超前城市化,需要走出一条合理的、适度的、渐进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道路。因此,“半城市化”的出路关键在于突破城市化障碍,尤其是从制度上突破原有的瓶颈制约,打开农村人口城市化的通道。

“半城市化”现象说明,尽管目前对本地农村人口在城镇落户的条件已经放得很宽,但农民进城落户的积极性并不很高,农民竞相落户城市的局面没有出现。这种现象的产生有其特殊的社会环境和背景。

首先,城镇对农民的吸引还不强。促成人口迁徙的基本条件是:只有在迁入地的环境条件优于迁出地,并且能使迁徙者获得比迁出地更多更大的利益时,才能对人们产生足够的吸引力。而目前城镇还缺乏充分的就业机会,不断攀升的房价特别是房价与年收入的超常高比例,经济适用房、限价房、廉租房等保障房离满足实际需要还相距甚远,城镇居民较高的生活成本,等等,都使农民望而却步。

其次,农村目前对农民来说仍有很强的吸引力。目前,国家“反哺”农村的力度在加大,各项农牧业补贴对农民特别是中南部山区农民来说,是一笔可观的收入,在其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较大。

再次,在城镇就业生活的不确定性使农民选择了“双栖”就业模式和“双飞”生活方式,即一方面在城镇打工挣钱,得到相对比较高的收入,另一方面坚守自己权属关系比较稳定明确的承包地和宅基地,可以获得虽然较低但相对稳定的务农收入。

概言之,从农民的理性选择的角度看,在城镇对农民缺乏足以使他们离开土地的强大吸引力的同时,农村对农民仍然有很强的吸引力,使其固守土地,而土地和农村对农民的“吸引力”,同时也成为农民进城的一种“反拉力”。在落户城镇的问题上,农民采取了非常谨慎的态度,也表现了一种“城镇虽好,非我家园”的故土难离情结。

“半城市化”现象如果不能妥善解决,将会对城市化产生消极影响乃至不可估量的负面效果,需要引起高度重视。鼓励农民进城落户,最关键的莫过于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当农民感到在城市生存发展的预期远高于在农村生活时,他们必然会积极地迁往城镇居住。让进城务工就业的农民及其家庭真正融入城镇,也还需要采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