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中药相对应的穴位
关于穴位与中药对应性初探
针灸临床杂志 20 06年第 2 卷第 1 2 O期
理 论 探 讨
关于 穴位 与 中药对应 性初探
唐 倩, 孔繁一 , 胡玲香( 指导)
( 成都中医药大学, 四川 成都 607) 105 摘 要: 药物疗法与针灸疗法同是《 内经》 出的两大治疗手段 , 提 从现代临床 治疗与研究等方面论述穴位 与中药之 间对应性 问题 , 以探讨在穴位与中药之间是否存在一对一的关 系, 从而使针灸理论的发展 日 臻 完善 。 关键 词 : 穴位 ; 中药 ; 对应 性 中图分类 号 :242 R 2 .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05— 7920)0—00 — 2 10 07 (06 1 0 1 0 《 黄帝内经・ 灵枢》 创立 了中医经络理论和刺灸之 法, 她与《 素问》 共同奠定 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 指导着 中医药 的临床实 践 。在 她 的指 导 下 , 百 年来 方 药 大 千 家和针灸大家数不胜数 , 为中华 民族 的繁衍生息作出 了巨大贡 献 。然而 , 在众 多 的名 医大家 中 , 鲜有 闻及 却 针药 全才者 。孙 思邈 指 出 :针 灸 不药 , “ 药不针 灸 , 非 尤 良医” 。王执中在《 针灸资生经》 中解释道 :此 言针灸 “ 与药 相须也 。今人 或 但知 针而 不灸 , 而不针 , 灸 或惟用 药 而 不知针 灸者 , 皆犯孙 真人 所戒 也” 。这说 明在一 千 多年前人们就已经认识到针灸与汤药之间存在着一定 的协 同作用 , 即所谓的“ 相须” 。下面, 笔者将从现代研 究 和 临床运 用几方 面 来对 单味 中药 与单 一穴位 之 间存 在对应问题作个初步探讨。 首先 , 临床 中人 们发 现 , 时运用 单味 中药对某 在 有 种疾病就会产生很好的疗效 。如在《 伤寒论》 中治疗少 阴咽痛证只用一味“ 甘草汤” 又如治疗久病或暴病之 , 元气虚极欲脱, 脉微欲绝之证 的“ 独参 汤” 。在针灸领 域 中 , 们 发现通 过 刺 激某 些 穴 位 对 于 某些 疾 病 有着 人 非常好的治疗作用 , 这些穴位被称之为“ 单效穴” 。目 前, 人们 公认 的“ 效穴 ” : 单 有 攒竹 或 内关 治疗顽 固性 呃 逆, 少商点刺出血治疗急性扁桃体炎 , 内关治疗晕车晕 舟, 至阴转胞胎, 少泽通乳等。但 是 , 在病情较重或者 是病情复杂的时候 , 就不能只取单一穴位或单味中药 来治疗 了。《 针方六集》 :药有小方, 说 “ 不足 以去病 , 故 立重方……针有特刺 , 不足 以去病 , 故主群刺。这说 ” 明, 两者都讲求配伍 。在中药里面有很多药对 , 如桂枝 配芍药 、 知母配石膏 、 大黄配芒硝等等, 而在针灸 中, 亦 有俞募配穴法 、 左右配穴法 、 表里配穴法等。而另一方 面, 中药 里有 著名 的 “ 十八 反 ” “ 九畏 ”就 是 指 这些 ,十 , 药同用之后 , 中某味药的毒性就会增强 , 其 或者有 的药 物功效就会减弱。在针灸领域 中, 虽然没有穴位配伍 后毒性就会增强的说法 , 如果 穴位之 间的配伍不恰 但 当, 则有可能降低其 原有 的治疗效果。有学者将穴位 间作用相互抵消 的现象称 为“ 位拮抗 ” 穴 。早在 1 1 9 6
穴位刍论(四)——论穴位的主治及与中药的区别
特 定 穴 的 出现 是 穴 位 主 治 的
穴 位 的作 用 主要 是 通 经脉 、 识, 除 了表 示 鼓 吹 者 既 不 懂 得 中
进 一 步 归类 和 发 展 。 穴 位 中一 些 调 气 血 , 使 紊 乱 的 阴 阳 戚 腑 功 能 药 也 不 懂 得 针 灸 之 外 , 毫 无 任 何
意义。
无、 甚至 被 清廷 明令废 止 的临 床 小
中药 却 和 穴 位 有 着 根 本 的 不 科 。历 史 发 展 的 客 观 选 择 颇 可 玩 同。按 照 中 药 的 性 味 理 论 , 某 种 昧 , 近代 出现 的 比拟 药物 配 伍 的 针 药 物 只能 针 对 某 种 或 某 类 症 状 起 灸 配穴 处 方 却 明显 带 有 攀 附 于 药
脉交会 穴 、 下 合 穴 等 。其 中 五 腧 体 处 于 虚 弱 的 状 态 , 选 用 穴 位 后 按 摩等 相 提 并 论 , 称作 圣人 “ 杂 合
穴、 十 二经 原穴 、 十 二经 络 穴 、 十 针 刺 , 施 用 适 当的 手 法 , 即 可 达 到 以治 ” ; 《 素问 ・ 汤 液 醪 醴论 》 指 出
具 有 特殊 治 疗 作 用 的 腧 穴 称 为特 得 到 平 衡 与 和 调 , 因 此 穴 位 必 须 “ 新” 意。
定穴 , 包括 五输 穴 、 十 二经 原 穴 、 依 靠机体 本 身 的功能 而起 作用 ,
针 灸是 《 黄 帝 内经 》 时代 盛 行
十 二 经 络穴 、 十二脏腑俞 穴 , 十二 并且 具有 双 向调 节 的特 征 。 临 床 的治疗 方法 。虽 然《 素问 ・ 异 法 方 脏腑募 穴 、 十六 郄 穴 、 八会穴、 八 上 并 没 有 单 纯 的补 穴 或 泻 穴 , 机 宜 论》 把砭石 、 灸炳、 九针 、 药 物 和
穴位解释
穴位解释为使广大中医爱好者更好地清楚经络的本质,作者在发表“经络本质已被中国证明”一文后,已陆续发表各经穴位的性能解说多次,现在就最为常用的“四总穴”作一综合概述,此后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将暂时告一段落,毕竟晚辈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本草理论,我是在研究中药归经理论的时候发现经络现象有点雾里看花之后才转移研究方向的。
事实上真要研究经络穴位还得修道进行内证实验,我虽在努力进行中但还没达到这个境界,等有一天晚辈可以进行内证实验了,我再继续研究经络与穴位,同时也会将研究成果公报于众与大家分享。
现在就四总穴解说作一小结如下。
四总穴歌:肚腹三里求,腰背委中留,头项寻列缺,口面合谷收。
足三里―――肚腹三里求足三里在膝眼下三寸,旁开一横指。
膝眼是什么?就是膝盖的眼睛嘛!在膝盖骨下凹陷处。
本穴是胃经的合穴,四总穴之一,其作用非常巨大,效果最好的方法是艾灸。
不过,关于本穴的所有功效,我们用两句俗语就可以把它给概括了:一是“肚腹三里留”,二是“常灸足三里,胜吃老母鸡”。
所谓“肚腹三里留”,就是说我们整个腹部的病一般都可以通过针刺足三里来治疗。
足三里是胃经的合穴,针刺它可以调节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有保健的作用。
如果真有病的话,按摩不太管用,最好艾灸,若是急病重证,那就要针刺了。
足三里确实相当于一个宝藏在那里,通常情况下用不上,但如果去发掘它,那真是受用不浅。
胃痛的时候,一揉这个足三里,马上就缓解,非常有用。
还有就是醉酒了,但觉得要吐又吐不出来,这时候你一按足三里马上就能吐出来,吐出来后最好吃上几粒藿香正气丸以保护胃气。
那么足三里与老母鸡又有什么关系呢?传统中医认为,鸡肉能补肾益精、补益脾胃、补血养阴,可用于治疗阳痿、遗精少精、食欲不振、面色萎黄或产后体虚头晕、少乳闭经、月经量少等(但现在人工饲养的鸡就差得远了)。
而老母鸡的补益作用则更高,对于病久体虚的人颇为适宜。
祖辈们在不断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发现足三里具有和鸡肉类似的作用,是人体的保健要穴,同样可以用于补肾益精、补益脾胃、补血养阴等。
【#】中药八卦对应
——中药八卦对应——内卦为性气(本性、性命、本质),外卦为质体(时空、外表、身体、表面);内卦为内涵,外卦为形式。
药物为“形而下者”——器质之物,“方以类聚”对应后天卦位。
先天卦数,后天卦位。
如下图:⊙药物应象配伍 ●其中,乾9坤1为老阳老阴:1、6同水(先后天时空相反,先天数合水的后天作用是壮阳),坤1为艮6的物质基础,所以艮弱皆需要配合以补坤——兑4老阳所生 离3少阳所生 震8少阳所生 坤1老阴所生 艮6 老阴所生坎7 少阴所生巽2 少阴所生乾9老阳所生 洛书数理 巽2辰巳震8东卯艮6丑寅 坎7北子 乾9 戌亥 兑4西酉坤1 未申 离3南午 后天卦健脾;兑4为艮6的外卫空间(艮为山,兑为水为云雾),艮6如炉火兑4如炉膛,炉膛不空火力不旺,炉膛不保温则火力衰弱。
4、9同金,9乾为4兑的阳气补给库,艮6为4兑的内在能量基础。
所以兑4弱则需要配合以壮乾9——补气,或壮阳6。
3、8同木,3、8互为助力:一方面8“母”木生3“子”火;另一方面子养其母——冬天地阳气旺而外部时空之离火衰弱,故震8胆经龙雷之火亦不得申(出),必需艮6内火和离3外火皆旺(内部能量源充沛,外部时空冰释而物质活畅),胆经方以得申,肝木才能生旺。
巽2为震8的物质基础,坎7为离3的物质基础。
2、7同火(先后天时空相反,先天数合火的后天作用是滋阴),震8是巽2的合十能量基础,坎7是巽2的物质之源。
药物组合除了太极阴阳合十数的阴阳之合之外,还有子午--卯酉周天的“天势”之合、相同属性生成数的“地利”之合、干支三合局的“人和”之合。
一、天势之合:子午周天——先天之火元气升降为太极开阖所生之天势,主天干五行循环,后天卦象之;卯酉周天——后天之火的十二地支气血盛衰循环,先天卦象之。
先天、后天能量的组合,见“子午、卯酉周天对应图”。
1、地支脾胃(7Am—11Am坤1)旺于天干之东南方木、火之间,故脾胃的功能与肝木、心火都有关系:木气不化则“土结”食积,心火不温则胃寒。
三焦经人体经络穴位图谱
WENKU DESIGN
穴位功能分类
局部调节
三焦经穴位可对其所在部位及邻 近组织、器官产生直接调节作用,
如治疗局部疼痛、麻木等症状。
远端调节
通过刺激三焦经穴位,可对远离穴 位所在部位的组织、器官产生调节 作用,如治疗头痛、目疾等症状。
特殊功能
部分三焦经穴位具有特殊的治疗作 用,如急救、降压、退烧等。
WENKU DESIGN
穴位按摩方法与技巧
找准穴位
三焦经穴位多位于手臂外侧和头 面部,按摩前需准确找到穴位位
置,通常穴位处会有酸胀感。
适宜力度
按摩时力度要适中,过重可能 会导致疼痛或不适,过轻则起 不到按摩效果。
按摩时间
每个穴位的按摩时间一般控制 在3-5分钟,可根据个人情况适 当调整。
按摩方法
可采用点按、揉按、推按等多 种按摩方法,以达到疏通经络
和力度。
PART 06
三焦经在临床应用中的价 值
REPORTING
WENKU DESIGN
在内科疾病中的应用
1 2
呼吸系统疾病
三焦经穴位刺激可改善呼吸功能,缓解咳嗽、气 喘等症状,对支气管炎、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有 辅助治疗作用。
消化系统疾病
通过调节三焦经,可促进胃肠蠕动,增强消化功 能,缓解胃痛、腹胀、便秘等消化系统疾病症状。
PART 02
三焦经经络穴位图谱
REPORTING
WENKU DESIGN
三焦经经络走向
01
02
03
起始于无名指末端
三焦经起始于无名指尺侧 端,向上出于四、五掌骨 间。
上行于上肢外侧
沿着手背至腕部,向上通 过肘尖,沿上臂外侧向上 至肩部。
求医不如求己2第三章中成药与穴位整理
以下关于穴位的描述基本上都摘自百度百科求医不如求己2第三章第1节1,病症的表现形式是什么(关键词)?颈椎病2,疾病的对治方法?按揉前胸的胸骨一段(从天突到鸠尾)或用拳头敲打自己的腰骶骨处(根据病因不同处理方法不同)3,中成药的出处?4,穴位的意义?天突穴位臵:体表定位:位于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
天突穴位主治疾病:咳嗽,哮喘,胸中气逆,咯唾脓血,咽喉肿痛,舌下急,暴喑,瘿气,噎嗝,梅核气。
天突穴的主治疾病:打嗝、咳嗽、呕吐、神经性呕吐、咽喉炎、扁桃体炎、喉咙的疾病。
此穴位为人体任脉上的主要穴道之一。
鸠尾穴位于脐上七寸,剑突下半寸,此穴的主治疾病为:消除疲劳、治疗晕车晕船、可以缓解焦躁性格等。
此穴位为人体任脉上的主要穴道之一。
鸠尾穴〖主治疾病〗心痛,心悸,心烦,癫痫,惊狂,胸中满痛,咳嗽气喘,呕吐,呃逆,反胃,胃痛。
1,病症的表现形式是什么(关键词)?心脏不好或贫血,刮痧2,疾病的对治方法?同仁堂的“人参生脉饮”+揉左手心的劳宫穴3,中成药的出处?4,穴位的意义?人参生脉饮成分:人参、麦冬、五味子。
辅料为蔗糖、防腐剂(尼泊金乙酯)。
用途:益气,养阴生津。
用于气阴两亏,心悸气短,自汗。
劳宫穴,最初称“五里”,后又名“掌中”,最后因“手任劳作,穴在掌心”而定名为劳宫穴。
劳宫穴有内外之分,属手厥阴心包经穴,为心包经之“荥穴”。
配五行属火,火为木子。
所以,取劳宫穴治疗可清心热,泻肝火。
故由肝阳上亢、化生风和上挠心所造成的中风,或心神志病症均可治疗。
劳宫穴治疗风火牙痛疗效甚捷。
劳宫穴有凋血润燥,安神和胃,通经祛湿,熄风凉血之功效。
劳宫穴主治疾病:心痛,心悸,癫狂、痫,口疮,口臭。
中风,善怒,发热无汗,两便带血,胸胁支满,黄疸。
劳宫穴五行属火,具有清心火,安心神的作用,用于治疗失眠、神经衰弱等症。
求医不如求己2第三章第2节1,病症的表现形式是什么(关键词)?脖子酸痛,眼睛发胀2,疾病的对治方法?按风池穴(此方法摘自第三章第2节蓝蓝月儿的描述)3,中成药的出处?4,穴位的意义?风池穴别名:热府穴。
膀胱经穴位图
膀胱经穴位图膀胱经是人体经络系统中的一条主要经络,起于目内眦,沿着头部、背部、臀部、腿部延伸到脚背最末端。
在人体的躯干和下肢上有许多与膀胱经相对应的腧穴,称为膀胱经穴位。
这些穴位在中医学中具有重要的治疗作用,常用于调理膀胱经络系统、消除病痛和平衡人体气血流动。
下面是一些常用的膀胱经穴位及其主要作用:1.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循行头部、颈部、背部,沿脊柱两侧分布至腰背部,最终分布于腰尾椎的外侧。
足太阳膀胱经的主要作用是通过调理膀胱经络系统,改善腰背疼痛、头痛、颈项痛等病症。
2.膀胱经俞穴:位于背部,沿脊柱两侧从头至尾椎线上。
膀胱经俞穴对于膀胱炎、尿频尿急、遗尿、腰背痛等病症有着良好的调理作用。
3.膀胱经荥穴:位于足太阳膀胱经的第1和第2骨间隙之间,也就是足背部。
膀胱经荥穴可以调理尿路感染、尿道炎、腰背疼痛等问题。
4.膀胱经俞穴和荥穴的配穴:通过同时按摩和刺激膀胱经俞穴和荥穴,可以提高膀胱经络系统的功能,有效缓解尿频尿急、腰痛等症状。
5.膀胱经井穴:位于脊柱两侧,紧贴脊柱。
膀胱经井穴对于膀胱肿瘤、肾炎、腰腿痛等有着较好的治疗效果。
6.膀胱经维穴:位于足心部位,是最末端的膀胱经穴。
膀胱经维穴可以改善足部的水肿、脚气等问题,对于胁肋痛、腰背痛等也有一定疗效。
以上是膀胱经的主要经穴及其作用。
通过按摩、刺激这些穴位,可以有效调理膀胱经络系统,改善相关病症。
当然,在使用这些穴位时,还需结合具体病情和个体差异,由专业的中医师进行综合诊断和治疗。
膀胱经穴位图可以在中医诊所、学术机构或中医药相关的书籍中找到。
在使用膀胱经穴位图时,需确保准确无误地找到相应的穴位,并按照正确定位和按摩方法进行操作,以免产生不良影响。
需要强调的是,中医学是一门古老而神秘的学问,对于穴位的运用需要专业的知识和经验。
因此,在使用膀胱经穴位图进行自我调理时,建议寻求专业中医师的指导和建议,以确保安全和有效。
在病情复杂或严重的情况下,更应该及时就医并接受专业的中医治疗。
穴位理疗与中药渗透
通过一段时间的中医理
论和中医护理操作技术
的学习,摸索到了一些
简单易行,便于患者操
作的自我按摩方法。
肩部自我按摩方法:
(1)指揉痛点: 患者肩部存在很多压痛点,凡是按压出现疼痛的地方都是治疗的部位,使用 对侧手的拇指、中指或食指点按揉患侧肩部疼痛的部位,以能忍受为度,每次揉 10分钟左右。目的是放松肩部软组织,为后续的运动锻炼肩部做准备。 (2)点穴止痛: 按压患侧的合谷穴、手三里穴和曲池穴。这是肩部和上肢止痛的有效穴位组 合。合谷穴位于手背,第1、2掌骨间,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以一手的拇指指
穴位理疗与中药渗透
天津南开中医医院 内科病房
陈茹 2011年11月16日
病例: 2011年11月5日,68 床患者宋金印出现右肩背 部受凉后疼痛。
医生:做了颈部动脉彩超检查,结果显示:
1.双侧颈动脉硬化(IMT增厚) 2.右椎动脉走形迂曲 3.双侧椎动脉血流速减慢
护士:遵医嘱给患者做了右肩背部的穴位
肩部自我按摩方法:
(4)弯腰晃肩法: 弯腰把患侧肩部连同胳膊向下垂,体位和甩手锻炼一样。然后做肩关 节环转运动,动作由小到大,由慢到快,可能会出现疼痛,因此不要追求一
次好彻底,应该耐心,循序渐进。
(5)梳头: 患者用患肢梳理自己的头发,先从患侧梳起,从前梳到后,然后再梳
健侧的头发,也是从前梳到后。
胸痹的自我按摩方法
4.擦双侧胁部
双胁部位于两侧乳头之下至双侧肋弓下缘之上的侧胸区。双手掌放松至于胸胁 部。从后向前,用力均匀地分擦。分擦20次为宜。分擦要领同分擦上胸部。不 但能够刺激肋间神经,反射性地调节心脏功能,更能调节心肌传导和增加血液供 应的目的,尤其针对心脏传导阻滞的患者效果极佳。
“中医课件:十二经脉用穴和方剂详解”
穴位调理
在应用方剂治疗的同时,通过对经脉穴位的 调理,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保证安全
方剂的应用需要根据病情和身体情况进行调 整,预防不必要的不良反应。
经络学说的理论基础和发展历程
1
《内经》
系统阐述了经络、气血和脏腑之间联系的学说。
2
《伤寒杂病论》
再次强调了经脉疾病的特征,对经络的学说进行了总结和发展。
3
现代经络学
经络学逐渐走出传统范畴,与现代医学知识相结合,成为中西结合的一门学科。
经络学说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
1 辨证论治
临床医生根据患者不同 情况,结合经络学说进 行个性化治疗。
2 辅助诊断
通过检查经络,能够对 患者的病情做出更为准 确的判断。
包括经络学说在内的中医知 识,将会成为人们对于自身 健康状况的认识,推动人类 健康事业的新发展。
经络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电针
目前人们在经络治疗中尝试了 不少新的方法,如磁疗、电针 等。
智能化
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 中医将更加智能化和精准化, 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综合化
在中西医结合的基础上,逐渐 融合了一些传统的养生保健方 法,如瑜伽、冥想等,促进综 合治疗。
方剂的分类及用途
复方方剂
由多种草药制成,在疾病治疗 中广泛应用。
单方方剂
即使用一种草药制成的方剂, 具有针对性,使用方便。
煎剂
是以草药为原料,采用水煎法 制成的中药,常用于外治皮肤 病和湿疹等。
穴位和方剂的关系
辨证论治
方剂与穴位相结合,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方法 之一,需要根据病情进行辨证论治。
提高疗效
中药足浴配合穴位贴敷双湧泉治疗失眠观察与护理
中药足浴配合穴位贴敷双湧泉治疗失眠观察与护理发布时间:2021-07-07T16:09:55.00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1月1期作者:蒋灵凤[导读] 失眠症中医称之为不寐,是一种睡眠障碍,长期对睡眠质量和数量的不满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
蒋灵凤(广西省桂林市人民医院;广西桂林541000)[摘要] 失眠症中医称之为不寐,是一种睡眠障碍,长期对睡眠质量和数量的不满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
它可以是单一症状,也可以是其他疾病的症状。
失眠会给病人带来痛苦和不适,常用的治疗方法有心理咨询、运动疗法和药物治疗,苯二氮卓类药物是一类具有代表性的药物,但使用不当会导致药物依赖,减少或停用药物后很容易引起戒断反应。
为了避免副作用的发生,临床应用中药,采用中药足浴结合耳穴贴压治疗失眠。
中医药足浴(中草药足),又称“中药足”、“中药足”和“中药熏洗”,采用适当的中药配方熬制中药水泡足部,有效的中药成分,在热水的帮助下,渗透到皮肤被足部毛细血管吸收,进入人体血液循环系统。
达到强身健体、调理身体、治疗疾病的效果。
耳穴贴压,又称“耳穴埋伏”、“耳穴按压”、“耳穴按压”,是指使用药物、磁珠等圆润耳穴疗法一种将物质用于耳穴的治疗方法。
本文主要阐述二者结合应用于失眠患者改善睡眠质量,为失眠症患者的治疗和护理提供依据。
[关键词]中医足浴;穴位贴敷;失眠治疗;护理与观察1.临床应用1.1老年失眠患者随着老龄化社会到来而不断增加,老年人的慢性病和身体衰老常伴发有睡眠障碍。
中医足浴的护理方式为用1000ml 38-42℃的液体浸泡足部30分钟[1],并用耳穴贴压,选神门、心、肾等穴,各取一穴,第二次为单侧耳穴,双耳交替按压约3分钟,每个穴位每天按3、4次,睡前可再按一次。
治疗2周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比较前后PSQI评分有显著性差异[2],具有统计学的意义。
马春霞28例老年失眠症患者的常规护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药足浴结合耳穴埋植种子的方法,主要双湧泉穴为感觉点、皮层下穴交替操作,每个穴位按20次睡前再按一次,一天3-5次,睡前脚应用1500-2000ml药液45℃浸泡30min,2周后PSQI评分显示效果明显。
一个穴位相当于一味中药
一个穴位相当于一味中药人体的每一个穴位都相当于一味中药,它们的任何一种神效,都是我们祖先用身体试验过的,只要你学会使用经络,并悟出穴位的深意,你就会终生尽享健康的秘诀。
改变先天体弱的三大穴:肝俞、肾俞、太冲人的五脏是我们身体的核心部分,其他器官组织都隶属于它们。
肾为先天之本,主管骨,和六腑中的膀胱相表里,开窍于耳和前后二阴;脾为后天之本,主管肌肉,和胃相表里,开窍于唇;心为君主之官,主管脉,和小肠相表里,开窍于舌;肝主管筋,和胆相表里,开窍于眼;肺主管皮毛,和大肠相表里,开窍于鼻。
这样一来,全身众多部位的疾病我们都可以找到它的来路与归途。
人生下来体质就是阴阳不平衡的,差异很大,但我们不能认为这一切就是不可改变的。
如果能仔细分析一下弱在哪里,是哪一脏弱,我们就能通过后天的各种方法改变它。
既然内脏通过经络和它们之外的器官相互联系,生病时可以遥相呼应,里应外合,那么人体在没病时也可以通过刺激经络上最有效的穴位,激发它们的自救潜能,去提醒、改善内在的脏腑,从而进一步提高它们的防御功能和状态,这样岂不是防患于未然吗?先天体质不好的朋友一定要每天按摩双侧的下面几个穴位三至五分钟:肝俞、肾俞、太冲。
治肝血阴虚的三个特效穴位:承山、阳陵泉、三阴交40岁以上的人差不多都有这些症状:腰腿痛,落枕,睡觉时腿老抽筋;眼花,看不清东西(视力减退),头昏,双胁下灼热,舌头红,口干,苔少;老打嗝,恶心想吐,吃下东西很不舒服;不明原因的全身酸痛;经常莫名其妙地为一点小事发火。
以上这些情况如不及时纠正的话,不久就会发展成西医检查后认定的脂肪肝、高血脂、慢性肝炎、胆囊炎、视网膜脱落、浅表性胃炎等。
肝血虚、阴虚了就没有力气,更没有多少气血能够分给筋,人抽筋就是身体在向我们抱怨了,如果我们还是不管不顾的话,病就要来了,而且还要攻陷脏腑。
此时,我们只要选足太阳膀胱经上的承山穴和足少阳胆经的阳陵泉,再配以足太阴脾经上的三阴交就行。
承山穴,顾名思义,能承担如山重量的意思,它能够舒筋活络,自古就是腿痛转筋的有效大穴。
中药穴位贴敷疗法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
中药穴位贴敷疗法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中药穴位贴敷疗法是中医药学中的一种重要疗法,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使用中药进行贴敷,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这种疗法在临床中被广泛应用,并且在近年来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
本文将介绍中药穴位贴敷疗法的临床应用和研究进展。
一、中药穴位贴敷疗法的临床应用1. 穴位的选择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有许多穴位,每个穴位都有特定的作用。
在中药穴位贴敷疗法中,选择合适的穴位非常重要。
临床应用中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合谷、曲池等。
根据不同的病症选择不同的穴位,可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2. 中药的选择中药的选择是中药穴位贴敷疗法的关键。
根据不同的疾病和病症,选择具有相应药性的中药进行贴敷。
例如,治疗疼痛病症时可以选择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治疗炎症可以选择具有消炎作用的中药。
3. 穴位贴敷方法和时间中药穴位贴敷的方法和时间也是需要注意的。
一般来说,将中药贴敷在穴位上,覆盖好,并用绷带固定。
贴敷时间一般为30分钟至1小时。
在贴敷过程中,可以根据病情和患者的反应进行适当调整。
二、中药穴位贴敷疗法的研究进展1. 临床研究中药穴位贴敷疗法在许多疾病的治疗中已经得到了应用,并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效果。
例如,在皮肤病治疗中,中药穴位贴敷疗法可以改善病情,减少症状。
在疼痛治疗中,中药穴位贴敷疗法可以缓解疼痛,提高生活质量。
2. 实验研究近年来,中药穴位贴敷疗法的研究也在不断进行。
实验研究表明,中药穴位贴敷可以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改善血液循环,增加微循环的血流量。
此外,中药穴位贴敷还可以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缓解压力和焦虑。
3. 机制研究中药穴位贴敷疗法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研究人员已经对其进行了一些探索。
研究发现,中药穴位贴敷疗法可以通过激活特定的途径,影响相关的生物活性物质的释放,从而发挥治疗效果。
例如,中药穴位贴敷可以促进内源性阿片肽的释放,从而发挥镇痛作用。
总结中药穴位贴敷疗法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效果。
穴位于中药的对应关系
穴位于中药的对应关系来源:张莹萍的日志第1章解表类一、合谷配复溜-麻黄二、大椎-桂枝三、太渊-紫苏叶四、风门(灸)-羌活五、风府-防风六、天柱-藁本七、风池(泻)-薄荷八、少商(点刺出血)-牛蒡子 (用于风热感冒,咽喉肿痛) 第2章涌吐类一、手四穴(针出血)-食盐二、二、內关(补)-藜芦第3章泻下类一、阳陵泉(泻)配足三里(泻)-大黄二、丰隆(泻)-火麻仁三、中脘-巴豆第4章清热类第一节清热泻火类一、曲泽(针出血)-石膏二、神门(泻)-栀子三、上脘(泻)-淡竹叶四、睛明(泻)-决明子第二节清热凉血类一、神门(泻)配太冲(泻)-犀角(用代用品)二、十二井穴(针出血)-牛黄三、大陵(泻)配曲泉(泻)-鲜地黄四、金津、玉液(俱针出血)-玄参五、间使(泻)-牡丹皮六、行间(泻)配中极-赤芍七、鱼际(泻)配太溪(补)-地骨皮第三节清热燥湿类一、合谷(泻)-黄芩二、神门(泻)配曲池(泻)-黄连三、委中(针出血)-黄柏四、行间(泻)-龙胆五、上廉(泻)-苦参第四节清热解毒类一、足临泣(泻)-连翘二、少冲(针出血)-山豆根第5章化湿类一、胃俞(灸)-藿香二、足三里(泻)配三阴交(补)-苍术三、足三里(泻)-厚朴四、膻中(灸)-白豆蔻的五、三阴交(泻)配隐白(补)-砂仁六、阴陵泉(补)-草豆蔻第6章利水渗湿类一、內关(泻)配三阴交-茯苓二、水分(灸)-猪苓三、涌泉(泻)-泽泻四、大敦(灸)-车前子五、胆俞(泻)-茵陈六、膀胱俞(泻)配委中(泻)-滑石七、脾俞(灸)-薏苡仁八、太溪(泻)配风市-防己九、少泽(泻)-木通十、小肠俞(泻)-瞿麦第7章祛风湿类一、风府(泻)配风市(泻)-独活二、大敦配阳陵泉-五加皮三、阳陵泉(泻)配三阴交(补)-木瓜四、足三里(灸)配环跳-秦艽五、环跳(泻)-海桐皮六、大杼-虎骨(用代用品)第8章温里类一、神阙(灸)-附子二、隐白(补)-干姜三、关元(灸)-肉桂四、阴陵泉(灸)配三阴交(灸)-吴茱萸五、中脘(灸)-高良姜六、曲泉(灸)-小茴香第9章开窍类一、十宣(针出血)配四关-麝香二、水沟-石菖蒲第10章安神类一、大陵(泻)-朱砂二、心俞(泻)-琥珀三、复溜(补)配颈百劳-牡蛎四、涌泉(补)-柏子仁第11章平肝息风类一、肝俞(泻)-石决明二、百会(泻)配太冲(泻)-天麻。
中药熏洗+食疗方+穴位(1)
点击添加相关标题文字
百合莲子粥
配料:百合、莲子、大米、枸杞、冰糖。 原料采买:百合可以购买干百合,也可以选择新鲜的百 合,干百合要提前用温水泡软再行烹饪。莲子以个大、饱满、 无皱、整齐者为佳。 用量:大米150克,百合干25克,莲子25克,枸杞2克, 冰糖30克此粥助消化,滋阴润燥,清心安神。 百合有养心安神、健脾、补肾的作用,用百合和莲子一 起煮粥食用最佳,有补肺、润肺、消除疲劳和润燥止咳的作 用,两者相结合,不仅对身体帮助良多,糖水清甜的味道还 能够给人们带来愉快的心情。
点击添加相关标题文字
此穴在小腿内侧,足内踝尖 上3寸可以摸到胫骨,它就在胫 骨的后方。每天按揉5至10分钟, 可以起到安神定志的作用。
点击添加相关标题文字
肾虚或阴虚火旺者,按摩太 溪穴。此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 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 是肾经的原穴。经常按摩具有滋 肾阴、补肾气、壮肾阳、理胞宫 的功效。
(2)时间
一般20一30分钟为宜,最长
不宜超过40分钟,有些人泡的时
间长,水凉了再加热水继续泡脚,
这种做法并不科学可取,泡脚时间
过长容易引发出汗、心慌等症状起
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Option 01
Option 02
Option 03 Option 04
点击中添加药相关熏标洗题文字
(3)不适用人群
泡脚并不是适合每个人,例如:血管 病变患者不宜泡脚,静脉曲张者不宜泡脚, 动脉硬化患者泡脚时水温不宜过高。泡脚 时,血管遇热水就会扩张,遇冷水就会收 缩,血管病变患者容易发生血管损伤。根 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温度和时长,必要 时咨询医生。
中药熏洗
骨伤二科
点击中添加药相关熏标洗题文字
“中药熏洗”又称足浴,中药泡脚,常 以温水泡脚,可促进新陈代谢,加强体内循 环,对失眠的人,也很有帮助。中医认为, 足部是足三阴经、足三阳经的起止点,与全 身所有脏腑经络均有密切关系,用热水泡脚, 可以起到调整脏腑功能、增强体质的作用。 对于注重养生人来说,泡脚是大多数人会选 择的最方便最易操作的方式之一。
表里配穴法
中医药学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经验都非常丰富,中药学部分有七方十剂、七情配伍、对药等药物组合应用的理论与方法,针灸学部份也有各种配穴组方方法,其治疗效果远优于单穴治疗。
经长期的临床实践,针灸配穴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
其主要方法有前后配穴法、上下配穴法、左右配穴法、表里配穴法、远近配穴法、子母补泻配穴法、俞募配穴法、原络配穴法等[1]。
表里配穴法为根据脏腑的表里对应关系,将阴经与阳经的的相应穴位进行配伍的方法。
本文介绍的是表里配穴法中的一种特殊类型,相互配伍的两穴不但属于表里经络的关系,其位置也是相对的,分别位于肢体的正反两侧,可以称为位置相对穴,这样的穴位有许多组,这里只举例三组,其余可以举一反三。
这种配穴法的优点是取穴方便、不需要患者反复调整体位,又可以同时调理脏与腑的经气,还均可以用透刺法,增强针感。
一、阳溪、太渊阳溪位于腕背侧横纹桡侧,手拇指向上翘时,当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
主治头痛,目赤肿痛,耳聋,耳鸣,齿痛,咽喉肿痛,手腕痛。
直刺0.5~0.8寸。
太渊位于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
主治咳嗽,气喘,咳血,胸痛,咽喉肿痛,腕臂痛,无脉症。
直刺0.3~0.5寸。
配伍意义:阳溪属于手阳明大肠经五俞穴中的经穴,太渊属于手太阴肺经五俞穴中的俞穴。
肺经与大肠经为表里经,两穴位置分别位于腕背与腕掌侧横纹中,两穴配伍可以用风热感冒、胃热牙痛、咽痛等症的治疗。
肺能通调水道,大肠能传化糟粕,临床有时可见一种病人,呼吸系统有慢性咳喘疾患,同时患有痔疮、便秘等大肠部位的疾病,用此两穴配伍可以收到显著治疗效果。
二、阳池、大陵阳池位于腕背横纹中,当指总伸肌腱的尺侧缘凹陷处。
主治腕痛,肩臂痛,耳聋,疟疾,消渴,口干,喉痹。
直刺0.3~0.5寸。
大陵位于腕掌横纹的中点处,当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心痛,心悸,胃痛,呕吐,惊悸,癫狂,痫证,胸胁痛,腕关节疼痛等。
直刺0.3~0.5寸。
配伍意义:阳池为手少阳三焦经的原穴,大陵为厥阴心包经的俞穴和原穴,三焦经与心包经为表里经,两穴位置相对,配伍以后善治腕肘肩关节疼痛、胃肠疾病。
穴位与中药的对应关系
穴位与中药的对应关系第1章解表类一、合谷配复溜-麻黄二、大椎-桂枝三、太渊-紫苏叶四、风门(灸)-羌活五、风府-防风六、天柱-藁本七、风池(泻)-薄荷八、少商(点刺出血)-牛蒡子第2章涌吐类一、手四穴(针出血)-食盐二、內关(补)-藜芦第3章泻下类一、阳陵泉(泻)配足三里(泻)-大黄二、丰隆(泻)-火麻仁三、中脘-巴豆第4章清热类第一节清热泻火类一、曲泽(针出血)-石膏二、神门(泻)-栀子三、上脘(泻)-淡竹叶四、睛明(泻)-决明子第二节清热凉血类一、神门(泻)配太冲(泻)-犀角(用代用品)二、十二井穴(针出血)-牛黄三、大陵(泻)配曲泉(泻)-鲜地黄四、金津、玉液(俱针出血)-玄参五、间使(泻)-牡丹皮六、行间(泻)配中极-赤芍七、鱼际(泻)配太溪(补)-地骨皮第三节清热燥湿类一、合谷(泻)-黄芩二、神门(泻)配曲池(泻)-黄连三、委中(针出血)-黄柏四、行间(泻)-龙胆五、上廉(泻)-苦参第四节清热解毒类一、足临泣(泻)-连翘二、少冲(针出血)-山豆根第5章化湿类一、胃俞(灸)-藿香二、足三里(泻)配三阴交(补)-苍术三、足三里(泻)-厚朴四、膻中(灸)-白豆蔻五、三阴交(泻)配隐白(补)-砂仁六、阴陵泉(补)-草豆蔻第6章利水渗湿类一、內关(泻)配三阴交-茯苓二、水分(灸)-猪苓三、涌泉(泻)-泽泻四、大敦(灸)-车前子五、胆俞(泻)-茵陈六、膀胱俞(泻)配委中(泻)-滑石七、脾俞(灸)-薏苡仁八、太溪(泻)配风市-防己九、少泽(泻)-木通十、小肠俞(泻)-瞿麦第7章祛风湿类一、风府(泻)配风市(泻)-独活二、大敦配阳陵泉-五加皮三、阳陵泉(泻)配三阴交(补)-木瓜四、足三里(灸)配环跳-秦艽五、环跳(泻)-海桐皮六、大杼-虎骨(用代用品)第8章温里类一、神阙(灸)-附子二、隐白(补)-干姜三、关元(灸)-肉桂四、阴陵泉(灸)配三阴交(灸)-吴茱萸五、中脘(灸)-高良姜六、曲泉(灸)-小茴香第9章开窍类一、十宣(针出血)配四关-麝香二、水沟-石菖蒲第10章安神类一、大陵(泻)-朱砂二、心俞(泻)-琥珀三、复溜(补)配颈百劳-牡蛎四、涌泉(补)-柏子仁第11章平肝息风类一、肝俞(泻)-石决明二、百会(泻)配太冲(泻)-天麻三、足临泣(泻)-白蒺藜本文来源于响石潭 第12章理气类一、中脘(补)配胃俞(灸)-橘皮二、脾俞-大腹皮三、天枢(泻)-枳实四、章门(不补不泻)-香附五、天枢(灸)-木香六、俞府(灸)-沉香第13章理血类一、隐白(泻)-三七二、阴陵泉(泻)-白茅根三、气海(灸)配三阴交(灸)-艾叶四、曲池(泻)配三阴交(泻)-川芎五、内关(泻)配阳陵泉-乳香六、支沟(泻)-红花七、血海(泻)-延胡索八、太冲-五灵脂九、肩井(泻)-牛膝十、大肠俞(泻)-桃仁第14章补益类第一节补气类一、神阙(灸)配气海-人参二、膻中(灸)配隐白(补)-黄芪三.公孙(补)配三阴交(补)-山药四、三阴交(补)-白术五、足三里(补)配三阴交(补)-甘草第二节补阳类一、命门(灸)-鹿茸二、肾俞(灸)-肉苁蓉三、腰阳关(补)-锁阳四、肾俞(补后灸)配阳陵泉-杜仲五、悬钟(补)配中极(补)-菟丝子第三节补血类一、中极(灸)-熟地黄二、太冲配肝俞-白芍三、肝俞(灸)配脾俞(灸)-当归四、肺俞(灸)-阿胶五、肝俞(灸)配肾俞(灸)-拘杞子第四节补阴类一、鱼际(泻)配足三里(补)-沙参二、膏盲(灸)-麦冬三、大杼-桑寄生第15章消导类一、中脘(补)配足三里(泻)-莱菔子二、三焦俞(泻)-山楂三、申庭-麦芽四、痞根(灸)-阿魏第16章化痰止咳类第一节温化寒痰类一、中脘(灸)配足三里(灸)-半夏二、丰隆(泻)配中脘-天南星三、中府(泻)-桔梗四、尺泽(泻)-白前第二节清化热痰类一、经渠配风门(泻)-前胡二、支沟(泻)-瓜蒌三、云门(泻)配水分(灸)-葶苈子四、哑门-竹沥第三节止咳平喘类一、肺俞(泻)配气海-杏仁二、痰喘(灸)-紫苏子三、中府(泻)配肺俞-紫菀第17章收涩类一、肾俞(灸)配申极(灸)-山茱萸二、尺泽(泻)配太溪(补)-五味子麻黄:为发汗解表的要药。
中药封包的常用穴位简答题
中药封包的常用穴位简答题
(原创版)
目录
1.中药封包的定义与作用
2.穴位的基本概念与分类
3.常用穴位及其功能介绍
4.中药封包穴位的实际应用
5.注意事项与总结
正文
【1.中药封包的定义与作用】
中药封包,又称中药贴敷,是一种将中药研末后制成封包,贴敷于人体穴位上的治疗方法。
它结合了中药和针灸的双重作用,通过药物和穴位的双重刺激,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防治疾病的目的。
【2.穴位的基本概念与分类】
穴位,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血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也是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的作用点。
穴位可分为十四经穴、奇穴和阿是穴三大类。
【3.常用穴位及其功能介绍】
(1) 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距胫骨前缘一横指,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等功效。
(2) 曲池:位于肘横纹外侧端,有疏风清热、舒筋活络、调和气血等作用。
(3) 合谷:位于手背侧,第一、二掌骨之间,有疏风解表、清热止痛等功效。
(4) 内关:位于前臂前侧,腕横纹上两寸,有宽胸理气、降逆止呕等
作用。
(5) 太渊:位于腕横纹桡侧,有补肺益气、化痰止咳等功效。
【4.中药封包穴位的实际应用】
中药封包穴位疗法在临床应用广泛,可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如感冒、咳嗽、消化不良、关节炎等。
根据不同的疾病和症状,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贴敷。
【5.注意事项与总结】
(1) 在使用中药封包穴位疗法时,应选择合适的药物和穴位,注意药物的剂量和贴敷时间。
(2) 贴敷期间,避免贴敷部位受凉、受潮,防止感染。
(3) 若出现皮肤过敏、红肿等情况,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咨询医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章解表类一、合谷配复溜-麻黄二、大椎-桂枝三、太渊-紫苏叶四、风门(灸)-羌活五、风府-防风六、天柱-藁本七、风池(泻)-薄荷八、少商(点刺出血)-牛蒡子第2章涌吐类一、手四穴(针出血)-食盐二、內关(补)-藜芦第3章泻下类一、阳陵泉(泻)配足三里(泻)-大黄二、丰隆(泻)-火麻仁三、中脘-巴豆第4章清热类第一节清热泻火类一、曲泽(针出血)-石膏二、神门(泻)-栀子三、上脘(泻)-淡竹叶四、睛明(泻)-决明子第二节清热凉血类一、神门(泻)配太冲(泻)-犀角(用代用品)二、十二井穴(针出血)-牛黄三、大陵(泻)配曲泉(泻)-鲜地黄四、金津、玉液(俱针出血)-玄参五、间使(泻)-牡丹皮六、行间(泻)配中极-赤芍七、鱼际(泻)配太溪(补)-地骨皮第三节清热燥湿类一、合谷(泻)-黄芩二、神门(泻)配曲池(泻)-黄连三、委中(针出血)-黄柏四、行间(泻)-龙胆五、上廉(泻)-苦参第四节清热解毒类一、足临泣(泻)-连翘二、少冲(针出血)-山豆根第5章化湿类一、胃俞(灸)-藿香二、足三里(泻)配三阴交(补)-苍术三、足三里(泻)-厚朴四、膻中(灸)-白豆蔻的功效与作用' target='_blank'>白豆蔻五、三阴交(泻)配隐白(补)-砂仁六、阴陵泉(补)-草豆蔻第6章利水渗湿类一、內关(泻)配三阴交-茯苓二、水分(灸)-猪苓三、涌泉(泻)-泽泻四、大敦(灸)-车前子五、胆俞(泻)-茵陈六、膀胱俞(泻)配委中(泻)-滑石七、脾俞(灸)-薏苡仁八、太溪(泻)配风市-防己九、少泽(泻)-木通十、小肠俞(泻)-瞿麦第7章祛风湿类一、风府(泻)配风市(泻)-独活二、大敦配阳陵泉-五加皮三、阳陵泉(泻)配三阴交(补)-木瓜四、足三里(灸)配环跳-秦艽五、环跳(泻)-海桐皮六、大杼-虎骨(用代用品)第8章温里类一、神阙(灸)-附子二、隐白(补)-干姜三、关元(灸)-肉桂四、阴陵泉(灸)配三阴交(灸)-吴茱萸五、中脘(灸)-高良姜六、曲泉(灸)-小茴香第9章开窍类一、十宣(针出血)配四关-麝香二、水沟-石菖蒲第10章安神类一、大陵(泻)-朱砂二、心俞(泻)-琥珀三、复溜(补)配颈百劳-牡蛎四、涌泉(补)-柏子仁第11章平肝息风类一、肝俞(泻)-石决明二、百会(泻)配太冲(泻)-天麻三、足临泣(泻)-白蒺藜本文来源于响石潭 第12章理气类一、中脘(补)配胃俞(灸)-橘皮二、脾俞-大腹皮四、章门(不补不泻)-香附五、天枢(灸)-木香六、俞府(灸)-沉香第13章理血类一、隐白(泻)-三七二、阴陵泉(泻)-白茅根三、气海(灸)配三阴交(灸)-艾叶四、曲池(泻)配三阴交(泻)-川芎五、内关(泻)配阳陵泉-乳香六、支沟(泻)-红花七、血海(泻)-延胡索八、太冲-五灵脂九、肩井(泻)-牛膝十、大肠俞(泻)-桃仁第14章补益类第一节补气类一、神阙(灸)配气海-人参二、膻中(灸)配隐白(补)-黄芪三.公孙(补)配三阴交(补)-山药四、三阴交(补)-白术五、足三里(补)配三阴交(补)-甘草第二节补阳类一、命门(灸)-鹿茸二、肾俞(灸)-肉苁蓉三、腰阳关(补)-锁阳四、肾俞(补后灸)配阳陵泉-杜仲五、悬钟(补)配中极(补)-菟丝子第三节补血类二、太冲配肝俞-白芍三、肝俞(灸)配脾俞(灸)-当归四、肺俞(灸)-阿胶五、肝俞(灸)配肾俞(灸)-拘杞子第四节补阴类一、鱼际(泻)配足三里(补)-沙参二、膏盲(灸)-麦冬三、大杼-桑寄生第15章消导类一、中脘(补)配足三里(泻)-莱菔子二、三焦俞(泻)-山楂三、申庭-麦芽四、痞根(灸)-阿魏第16章化痰止咳类第一节温化寒痰类一、中脘(灸)配足三里(灸)-半夏二、丰隆(泻)配中脘-天南星三、中府(泻)-桔梗四、尺泽(泻)-白前第二节清化热痰类一、经渠配风门(泻)-前胡二、支沟(泻)-瓜蒌三、云门(泻)配水分(灸)-葶苈子四、哑门-竹沥第三节止咳平喘类一、肺俞(泻)配气海-杏仁二、痰喘(灸)-紫苏子三、中府(泻)配肺俞-紫菀第17章收涩类一、肾俞(灸)配申极(灸)-山茱萸二、尺泽(泻)配太溪(补)-五味子本文来源于响石潭麻黄:为发汗解表的要药。
为用于肺气壅遏喘咳的要药。
白芷:为治疗阳明头痛的要药。
辛夷:为治疗鼻渊的要药。
紫苏:为治疗风寒感冒的常用药。
生姜:入脾经,善温中止呕,为“呕家圣药”。
荆芥:为发表散风通用药。
防风:为治风通用药。
细辛:为治感受风寒、风湿之多种痛证及鼻渊头痛之要药;为治寒饮伏肺之要药。
葛根:为治项背强痛之要药。
柴胡:为治疗肝胆证的要药。
(为治疗少阳证的要药,为治疗疟疾寒热的常用药。
)石膏:为治疗气分高热和肺胃实火之要药。
(为清泻肺胃二经气分实热的要药。
)夏枯草:为治肝阳眩晕,目珠夜痛及瘰疬肿结之要药。
黄连:为治疗湿热火郁之要药;治疗泻痢的要药。
知母:为清泻肺胃二经气分实热的要药。
生地黄:为清热、凉血、止血之要药。
金银花:为治疗一切内痈外痈的要药。
蒲公英:为治疗乳痈的要药。
射干:为治疗咽喉肿痛的常用药。
龙胆草:为治肝经湿热实火之要药。
连翘:为“疮家圣药”。
大青叶:为治血热毒盛所致诸证之要药。
鱼腥草:为治疗肺痈的要药。
白头翁:为治疗热毒血痢之良药。
芒硝:为治疗肠胃实热内结,燥屎坚硬难下之要药。
大黄:为治疗积滞便秘之要药。
威灵仙:为治疗风寒湿痹肢体拘挛或麻木之要药。
徐长卿:为治风痹或痹症痛重之要药。
木瓜:为治疗风湿痹证酸重拘急麻木及吐泻转筋常用药。
(为治疗风湿痹痛、经脉拘急之要药。
)桑寄生:为治肝肾亏虚胎动不安之要药。
苍术:为治湿阻中焦之要药。
厚朴:行气、消积、除胀之要药。
(为消除胀满之要药。
)砂仁:为治疗寒湿中阻,脾胃气滞之良药;为治妊娠气滞恶阻及胎动不安之佳品。
滑石:为治湿热淋痛之良药;为治暑湿诸证之佳品;为治湿疮湿疹及痱毒之要药。
木通:为治湿热淋痛及心火上炎或下移小肠之口舌生疮、心烦尿赤之要药;为治乳汁不下及热痹之要药。
金钱草:为治砂淋、石淋之要药;为治湿热黄疸、肝胆结石之佳品。
茵陈:为治湿热黄疸之要药。
(为治疗黄疸要药。
)附子:补火助阳、回阳救逆之要药。
(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
)干姜:温中散寒之要药。
(为温暖中焦之主药。
)肉桂:为治疗下元虚冷、虚阳上浮诸证之要药;为治脾肾阳衰之佳品。
(为治疗命门火衰之要药。
)牡丹皮:为治疗无汗骨蒸之要药。
独活:为治疗风湿痹痛的主药。
藿香:为芳香化湿浊要药。
茯苓:为利水消肿之要药。
陈皮:为治痰之要药。
木香:为行气止痛之要药;也为治疗湿热泻痢里急后重之要药。
香附:为妇科调经之要药。
薤白:为治疗胸痹之要药。
山楂:为消化油腻肉食积滞之要药。
吴茱萸:为治中寒肝逆或寒郁肝脉诸痛之要药。
(为治疗肝寒气滞诸痛之要药;为治疗脾肾阳虚,五更泄泻之常用药。
)鸡内金:为消食运脾之要药。
使君子:为治蛔虫病之佳品;为治小儿疳积之要药。
大蓟:为治血热妄行之要药。
小蓟:为治血热妄行及疮痈肿毒之要药。
地榆:为治血热出血特别是下焦出血之佳品;为治疗水火烫伤之要药。
三七:为治出血、瘀血诸证之要药。
(为伤科要药。
)川芎:为“血中之气药”。
治疗血瘀气滞之要药;能“上行头目”也为治疗头疼要药。
郁金:活血行气凉血之要药。
虎杖:为治烫伤及毒蛇咬伤之要药。
茜草:为妇科调经之要药。
白及:为收敛止血之要药。
艾叶:为妇科下焦虚寒或寒克胞宫之要药;也为安胎要药。
丹参:为妇科调经常用药。
延胡索: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故专治一身上下诸痛”,为活血化瘀止痛之良药。
红花:为活血化瘀、通经止痛之要药;也是妇产血瘀病症的常用药;并为治疗跌打损伤、瘀滞肿痛之要药。
牛膝:为治疗经产病之要药。
益母草:为治妇科经产病之要药。
桃仁:为治疗肠燥便秘、肠痈、肺痈之佳品。
(为治疗多种瘀血阻滞病症的常用药。
)半夏:为治湿痰、寒痰之要药。
(为燥湿化痰、温化寒痰之要药。
)旋覆花:为治肺胃气逆之要药。
瓜蒌:为治热痰之胸痹之要药。
百部:为治疗新久咳嗽之要药。
川贝母:为治疗热痰及燥痰咳嗽之常用药。
浙贝母:为治疗肺热咳嗽之常用药。
杏仁:为治疗咳喘的要药。
代赭石:为重镇降逆要药。
石决明:为治肝阳上亢及目疾之要药。
羚羊角:为治心经热盛神昏谵语之佳品。
(为治疗肝风内动,惊痫抽搐之要药)。
钩藤:为清肝息风止痉之要药。
(为治疗肝风内动,惊痫抽搐之常用药。
)天麻:为治肝阳眩晕之要药。
(为治疗眩晕、头痛之要药。
)麝香:为开窍醒神之良药。
(为醒神回苏之要药。
)冰片:开窍回苏之要药。
牛黄:为清热解毒良药。
黄芪:为补中益气要药。
白术:为补气健脾要药(“脾脏补气健脾第一要药”)。
鹿茸:为温肾壮阳、补督脉、益精血的要药。
人参:大补元气,为救脱要药(为拯危救脱的要药;为补肺的要药;为补脾的要药)。
山药:为平补气阴之佳品。
杜仲:为治肾虚腰膝酸痛或筋骨无力之要药;为治肝肾亏虚胎漏胎动之佳品。
益智仁:为治脾寒泻痛或多涎唾之要药。
蛤蚧:为治肺虚喘咳,肾虚作喘之要药;为治肾阳不足、精血亏虚之佳品。
当归:妇科调经之要药;内科补血之佳品(为补血之圣药,妇科补血调经的要药)。
乌贼骨:为妇科之良药。
熟地黄:为养血补虚之要药;为补肾阴之要药。
阿胶:为补血要药;为止血要药。
何首乌:不寒、不燥、不腻,为滋补良药。
五味子:为治疗久咳虚喘之要药。
山茱萸:为平补阴阳之要药;为固精止遗的要药;为防止元气虚脱之要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