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初探叶圣陶先生曾告诫我们:语文教师不是给学生讲书的,而是引导学生读书的。
读,它本身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学习语文的根本方法。
可见,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它是口、耳、眼、心并用的过程。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领悟课文内容、增强语感、陶冶情操等,起着其它任何活动所不能代替的作用。
所以,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是每个语文教师应尽的职责。
一、对重点段落要多读,能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朗读有助于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
课文中的重点段中,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
教师通过对重点语句和段落的朗读指导,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中心意思的掌握,又可以促进对重点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意思的理解,从而达到训练语感的目标,为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当读到《白杨》中的对爸爸谈论白杨树的一段话,指导学生抓住关联词语,反复朗读,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对白杨树的赞美和边疆建设者的豪情壮志。
在多次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背诵下来。
最后再让学生用这些词写几句话,夸一夸像课文中的爸爸那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如筑路工人、地质队员、建筑工人、青年志愿者和军人。
二、分角色朗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孩子的眼中,一切都是有生命的,他们特别愿意走进文中的童话世界。
让孩子扮演文中的角色读文是他们很喜欢的一种朗读形式,教师可制作一些简单的道具,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去揣摩体会角色的思想和情感。
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朗读,把文章中的人、事、意境、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趣味,绘声绘色地表达出来,也能使字里行间潜在的含义溢于言表,还可以把书面文字难以表达或者根本无法表达的隐情妙趣抒发出来。
比如我在教学《晏子使楚》,本课适合分角色朗读。
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重点朗读晏子和楚王三次斗智的部分,要读出楚王的骄横、傲慢、阴险和在失败面前的窘迫;要重点引导读好晏子的话,晏子的语气或义正词严,或嘲弄戏耍,或诙谐反问,语气虽然变化较多,这些多变的语气,却充满了他的机智勇敢和爱国情怀。
小学语文教学朗读训练策略论文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朗读训练策略【摘要】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感受语言、训练语感、提高表达能力的基本途径,在发展语文素质中具有重要意义。
其训练策略是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朗读训练;吃透教材,加强朗读训练指导;注重方法,教会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创设情境,激发朗读兴趣;运用各种方式指导朗读;及时反馈恰当点评。
【关键词】语文教学小学生朗读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训练。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朗读不仅能促进学生边读边想,理解课文内容,发展学生语言和思维,还能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朗读的训练尤其重要。
在平常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
一、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朗读训练每篇课文都有一定的教学目标,朗读训练要紧紧围绕这一目标进行设计。
如第一课时应注意让学生重点读准生字词的音,逐步读流利课文,不断读、不读破句;第二课时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内在情感。
这一课时的朗读训练要遵循目的明确、读思结合、重在体会的原则。
二、吃透教材,加强朗读训练指导在小学课堂,朗读教学指导通常方法机械、生硬。
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语气读出来”。
诸如此类隔靴挠痒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融理解、感悟于一体。
课前,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紧紧抓住课文的情感脉络,吃透课文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安排好朗读教学的手段、形式,确定好朗读教学的重点、难点及时间安排等要素。
细细推敲课文的感情基调,对重点句段的不同语气、速度、轻重音、语调等要心中有数,并亲自”下水”示范感情朗读,或在学生朗读不到位时引导学生读出恰当的语气、语速、语调,指导学生进入情境,读出真情实感。
有了这些准备,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就会得心应手。
三、注重方法,教会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学生在开始学习朗读时,应要求他们认真地、仔细地看课文,把每个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口里把它准确地读出来。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论文
略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摘要】:朗读就是用普通话准确、声音响亮、清晰、富有感情地读。
学习语文只重视听和写两个方面是不够的,还要重视读说的训练。
只有通过认真地读,才能更好地把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与思维联系起来,才能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可见,朗读在语文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对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展开粗略的探讨。
【关键词】:朗读小学语文课堂上学生琅琅的读书声是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所以,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琅琅读书声赛琴声”。
朗读,就是要用规范的普通话,声音清楚、响亮地把课本中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
它是阅读的一项重要技能。
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可谓是举足轻重。
大量教学实践证明,阅读教学要落到实处、搞扎实,就必须从最根本的朗读上多下工夫。
教学中要从“读”出发,把“读”贯穿教学全过程。
下面是我对小学语文朗读的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把朗读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朗读教学的要求是:第一学段(1~2年级)——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学段(3~4年级)——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学段(5~6年级)——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因此,“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小学语文教学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也是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必须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
学完一篇课文之后,学生能否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应当是检验教学目标是否实现、教学任务是否完成的一项重要指标。
因此,在教学中,要制定明确、具体的朗读教学目标,对学生提出明确的目标和要求,并加以全面落实。
二、让学生明白朗读的好处,从而激发学生良好的朗读欲望。
1、首先要树立学生讲好普通话的信心,为朗读作初步的准备。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通话读音准确、规范就会为朗读打下十分良好的基础,所以一定要抓好读音这一关。
2、教师自己范读课文,经过自己精心的准备,深入地体会作品的丰富的内涵后,教师为学生范读,给学生树立一个爱读书、爱朗读的好榜样,学生会十分喜欢模仿教师的朗读语气、语调、表情、手势等。
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论文
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论文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论文1摘要:诵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
诵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
通过诵读,可以提高学生驾驭汉语的能力。
关键词:诵读;教学;学生;重要性;习惯诵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它是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就语文学习而言,诵读是最重要的。
诵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
诵读有助于情感的传递。
一、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1.有利于学生的文字积累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积淀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智慧与精华,文字亦是。
而文字的学习,往往是通过一篇篇文章的诵读,把识字与阅读融合在一起,重视诵读有利于识字效率的提高和书面语学习的全面开展,同时,识字量的增加,也有利于学生选择更多的书目文章进行阅读。
学生在进行课内文章学习的时候很好地落实了这一点。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诵读,可以让学生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知优美的韵律。
教师如果具备良好的朗读技能,就能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在读中思、读中议、读中练、读中悟、读中品,带领学生共同感受纯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3.有利于提高写作能力清代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对语文写作能力的形成规律作了具体的总结:“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
作文时吾意欲所言,无不随吾所欲,应笔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竭。
”通过诵读,可以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把别人的好作品融会贯通后,变成自己的东西,逐渐形成自己的能力,才能得心应手地掌握和运用好语文这个基础工具。
4.有利于积累语言材料《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
语言材料”。
当学生的头脑里记住了大量的词语、精彩句段或者美文,融会贯通后变成自己的东西,形成新的观点,读起文章来,也就会有了自己的理解,写起文章来自然也有了内容可写。
小学语文朗读指导实践论文
小学语文朗读指导的实践探索【摘要】朗读是一项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声情并茂的有声语言的再创造活动。
它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
因此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朗读,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引导学生在朗读时进行比较揣摩;珍视学生独特感受,倡导朗读个性化。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生朗读《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大声诵读,反复吟咏,容易入情入境,加深理解。
不论默读,还是朗读,都可以通过书面语言规范口头语言,同时训练语感,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在小学阶段,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情趣,陶冶学生的情操。
学生的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的理解就逐步加深。
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
它在使无声的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器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因此,朗读训练不仅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语文这一工具性、基础性学科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朗读呢?一、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朗读是一门有声语言的艺术,是朗读者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说明道理,再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再创造过程。
这一过程就是让文章”复生”过来,赋予文章生命力。
让文章”复生”,所以朗读时需要有一定的基本技巧。
古人云:”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
叶圣陶老先生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
所以我们要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实际和学生朗读水平的实际,加强对学生朗读方法的指导,强化朗读技巧的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一是从朗读方式上讲,要让学生能通过轻声朗读、放声朗读、诵读等方式训练学生对朗读技巧的感悟。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论文
浅析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朗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更是最有效的一种阅读训练形式。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要求:“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
”但在语文教学的实际工作中,仍有很多教师对朗读重要性认识不够深入、指导不到位,现就朗读的重要性和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把朗读教学落实到实处谈点意见。
一、语文朗读的重要性一是促进理解,增强记忆。
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对大脑皮层建立听觉表现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语言文字。
朗读时,因要做到眼到、口到、耳到、心到,增加了文章向大脑输送信息的渠道,有利于学生把“读、品、思、悟”有机结合起来,使声音进入大脑后产生很强的形象感和画面感,如果教师在课堂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朗读,让学生达到熟读成诵,达到熟读精思,就能激发想象力,增强理解力和记忆力。
二是培养语感,强化表达。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如作诗也会吟”,学生在对文章语音、文字、词语等进行反复的品味琢磨后,进行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声情并茂的朗读时,会自然地把自身的情感融入到文章中去,在不知不觉间进行着语感训练,提升自身的语言感悟能力;用大量时间进行朗读强化训练,可以帮助学生规范拼音、准确读音,促使学生从练习正确发音开始逐步做到语音标准、字正腔圆,形成了一种良好的读书习惯,并促使大脑的记忆转化为语言的表达,将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言或创造性的无声语言,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的目的。
三是再造意境,熏陶情感。
朗读有助于创设文章情境,再造意境,把原本无声的文字变成有感情的音符,尽情展示出文句的生命力,使作者蕴藏于文字中的思想感情浮出“水面”;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有利于情绪化语言文字,产生丰富的想象。
二、朗读教学的教学方法一是提供示范,教方法。
学生刚开始学习朗读时,可以充分利用教师范读形神兼备、声情并茂等优点,把声音、语气、表情、动作、神态等多种信息整体传递给学生,感染学生,让学生较快的把握朗读感情基调,并从朗读的重音、语速、语调等方面进行模仿练习。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论文论文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论文论文第1篇: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应对策略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较为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将无声的文字内容和语言转换成有声的情感,是语文学习中的核心内容,朗读既能够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和情景美,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朗读教学,不断优化朗读教学,进而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实现教学目标。
然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忽略朗读教学,对学生朗读缺少指导,失去了朗读教学自身的价值。
1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1小学生对朗读重要性的认识不足教师教,学生学是小学语文教学最为主要的状态,大部分学生不知道为什么学,没有问题意识,只知道教师怎么教,我们就应怎么做。
因此,教师在让学生朗读时,学生只是重复、机械朗读,对朗读重要性认识不足,这种形式的朗读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无任何意义。
1.2教师忽略朗读指导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教师应怡当指导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分组朗读和集体朗读。
然而,事实上教师根本没有指导学生如何有感情朗读,也没有引导学生怎样读,有些教师虽然进行了一定的指导,但缺少目的性,过度关注声音,忽略内心情感体验,注重表面技巧,忽视语文的内涵,这制约了学生语言的发展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1.3学生参与程度不高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多媒体技术被广泛地应用在课堂教学中,这在某种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有助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多媒体课件在视觉、听觉等方面较好地满足了学生的感官需求。
因此,一些语文教师将过多的精力花费在课件制作上,并在学生朗读时播放相应的背景音乐。
绘声绘色的课文录音,取代了教师范读,形成了教师手握鼠标,学生紧盯大屏幕的语文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下的多媒体课件剥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和学生变成了观众。
1.4朗读过于形式化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课堂上,存在男女生穿插阅读、个人和集体交替阅读、自由阅读和小组阅读等形式,在一节语文课堂上,采用多种朗读形式,虽然贯彻了以读为本的精神,但是学生却在教师的鞭策下阅读,大部分学生均是为了应付教师而读,根本没有完全投入。
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指导论文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所谓朗读就是出声地,响亮地读.它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是阅读教学中随时进行的基本训练之一。
《新课标》明确指出:应重视朗读,特别是教师要起示范作用。
学生的朗读要由教师指导。
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阅读是由多种心理因素组成的复杂的智力活动,它不是机械似地重复原文,而是要通过内部语言进行理解。
把原文转化为自己的思想,从而理解和掌握原文。
但对于小学生,尤其是对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注意的稳定性较差,他们不可能对看书这个简单任务保持长期稳定的注意。
因而教师应首先训练他们出声地朗读课文,带点强制性地集中他的有意和注意,然后再逐渐地培养学生脱离这种被动式的有意注意,最终走向主动式的无意注意,学会自己约束自己进行学习。
因此,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
二、朗读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重陶朗读是阅读最基本的方式之一。
学生通过这种阅读方式可以获得很丰富的感性经验,他们可以用这些工具将自己的感受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可以与人交流,并通过不断的交流逐渐提高阅读水平,推动思维的灵活性,逻辑性的发展。
加强智力的发展。
与此同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入地理解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他们会对课文中描写的人、物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并接受到各种社会性的情感陶冶,课文中战斗英雄不屈不挠的斗志,劳动模范忘我的劳动态度,科学家废寝忘食、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医生救死抚伤的人道主义精神,运动员勇夺金牌的拼搏精神等,都会大大感染和丰富学生的情感,他们会将这些美好品质转化为对自己的行为要求和需要,积极模仿,从而产生道德感、理智感和美育感。
三、朗读是教师衡量学生对教材理解水平,是检验阅读能力的重要标志任何一篇课文里都融入了作者真挚的感情,要想真正朗读好一篇课文,必须深入地理解课文,掌握整篇课文的感情基调。
然而教师可以通过听学生朗读来衡量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检验学生朗读水平。
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重要性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摘要:新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朗读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
朗读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又丰富学生的生活感情,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乐趣,是提高语文整体素质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朗读苏教版小学语文新教材所选篇目,文质兼美,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人文精神,非常适合朗读。
其次,朗读有助于语言的积累,在反复的朗读吟诵之中,词、语、句、段、篇能够顺利地进入学生的语言仓库,能锻炼学生用语言描绘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以致能提高听、说和写作水平,加大语文为生活服务的力度。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朗读,检查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感情倾向、认识水平和运用程度。
所以在教学中狠抓朗读,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意自见。
”这是古人读书经验的总结。
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授语文知识,促进智力发展的重要途径。
然而,教学实践中的朗读教学却存在着很多问题:1、给予学生朗读的时间不足。
整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往往只有几分钟,朗读练习也是匆匆带过,一点效果也没有。
2、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
甲生读了乙生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
3.朗读指导方法单一,只求形式,不求实效。
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十分单调、机械、生硬,不能溶”导”“练”于一炉,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体。
有的指导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的内蕴。
对长句,排比句,对语言的朗读、换气、停顿的指导几乎等于零。
学生会说话,却不会读对话。
即使是示范公开教学,朗读的次数有安排却并未到位,仅仅课堂教学中的一种点缀。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朗读教学的重要性,必须有层次地引导学生从朗读的正确、清楚、自然、流畅,传情达意而逐步深入,让学生逐步掌握朗读方法,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中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培养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
朗读训练是一项重要的阅读基本功训练。
朗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陶冶情操,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起到促进作用。
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呢?小学生的朗读能力并非一朝一夕形成,而是需要在长时间的学习过程中加以引导和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应当将朗读训练作为一个突破口,带领学生在阅读中掌握课文内容,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本文认为,以下几方面的朗读培养途径,值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以实践。
一、创设情境,注重课堂气氛的渲染,提倡开放性朗读指导学生朗读必须“入情入境”。
叶圣陶曾说:“读书心有境,入境始为亲。
”朗读教学十分注重创设情境,把文字符号变成活生生的、具体可感的形象,让学生在全方位的直接感知和思维中,进入形象化、富有感染力的场景,使学生由一个旁观者变为一个当局者,去亲近人物、感知事物,为接下来的感情朗读做好准备。
在这种情境下,有感情朗读就水到渠成了。
如教学课文《两只鸟蛋》,我准备了几个鹌鹑蛋,让孩子的观察外观形状并亲手触摸。
通过观察触摸,孩子们知道了鸟蛋是圆圆的、滑滑的,这时孩子们兴趣浓厚,在愉悦中积极朗读,都朗读出了鸟蛋的可爱,感情非常到位。
二、加强自主朗读在新授课的时候,教师往往要布置学生通过初次朗读课文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此时,有经验的教师在要求学生朗读时,只是向学生提出一些通过朗读了解有关内容的要求,在朗读的形式上不加以限制,而是给学生自主决定朗读方式的权利,让他们在自由、宽松的朗读环境下,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进行朗读。
没有了约束,没有了程式化的要求,学生的心完全沉浸在文章展示的世界里:精神游历其间,读书就自然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
冰心创作的《只拣儿童多行处》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而言,这篇文章写了什么以及为什么要写的问题,是不存在多大理解上的困难的。
小学语文教学朗读方法论文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朗读方法【摘要】新课改推出了一系列的措施,对小学生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从加强朗读训练的必要性出发,结合新课改的要求明确了教学中对朗读的要求,以更全面的进行朗读训练,不断的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朗读训练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为根本宗旨的教育。
许多教师在教学改革的第一线围绕“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这一主题进行了大胆的尝试,积极的探索。
因此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培养创新人才,必须加快现行小学语文考试制度的改革。
一、加强朗读训练的必要性1.朗读对于学生的成长是很重要的。
朗读可以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做到出口成章是很有很大的帮助的。
因为有些东西并不是只靠听就可以获得的,要从自己的朗读中找出灵感,按照抑扬顿挫的读法体会作者的心境,进而产生对文学的兴趣,牢牢地记住所讲的内容,这既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同时也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无疑是一举两得。
因此要在朗读中由简入难,逐步提升朗读的水平和理解的能力。
2.随着教学任务的加重,没有大量的时间进行朗读训练,导致了学生阅读能力退化。
日常教学中老师把大部分时间放在了词语句子的分析以及内容的分析上了,只是偶尔的让一些朗读能力好的学生进行单个的朗读,很多人没有表现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自然而然的忽视了对于学生朗读能力的考查,学生的朗读能力在那一个时间段弱化了,长此以往,学生的朗读能力会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软肋。
3.教学仅凭书面的成绩忽视了学生自身发展的能力,这导致了学校对朗读不重视,朗读意识淡化。
现在的升学考试只是常规的考试,对于朗读水平也没有要求,老师以及家长对这方面也不关注,只是一味的督促学生进行对语文常规内容的学习,在思想上对朗读不重视导致了学生朗读意识的淡化,这对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发展是不利的,因此要按照语文朗读教学的要求来丰富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论文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朗读教学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必须引起师生的高度重视。
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朗读习惯,要让学生做到“五不”:不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唱读、不重复字句①;还要读得通顺、自然、流畅,不破词破句,不拖拉②;同时,教师要教给学生朗读的要领,如重音的把握、轻重缓急的调节、停顿的巧设、声色的传情、语调的高低变化、节奏的控制等,要让学生最终达到“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目的。
学生在朗读的时候,要让学生努力做到眼睛看、心里想、嘴里念、耳朵听,许多器官同时并用。
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充分地朗读,让学生做到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熏陶③。
一、朗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而没有琅琅读书声的语文课绝对不是一堂好课。
通过朗读、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
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强化朗读训练,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强化朗读训练有助于发展小学生的语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必须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增减文字、不读破词句。
学生要掌握各种形式的朗读,然后在朗读中掌握字的读音,这样才能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能够使学生读得正确、流利、进而增强语感。
抓好朗读教学,是培养语感的有效途径。
比如低年级的小学生,入学前虽然经历了大量的语言实践,但无论是日常的交际,还是听老师讲课,语言的表达往往是简单、零碎、甚至是杂乱的,要使小学生幼稚的语言能力不断完善提高,就必须通过多读去感知课文中的规范语言④。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地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这对学生理解、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益处。
例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向读者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在草原上生活的人们。
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论文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
”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
显然,注重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是每个语文教师应尽的职责。
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朗读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教师用声情并茂的朗读来感染学生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
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课前做好精心的准备,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
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速度和轻重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
特别像《十里长街送总理》和《再见了,亲人!》这类感情色彩很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得平平淡淡,甚至结结巴巴,那就无法表达出全国人民在十里长街盼灵车,送总理的悲痛情景,以及人民永远怀念总理的无限深情,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依依惜别之情,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深情厚意。
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自已必须声情并茂的朗读。
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二、指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朗读课文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依据教材,抓住重点句、重点段有感情、有目的地指导朗读,不但能使学生从正确的朗读(含声调、节奏等方面)去理解课文,感受课文的思想感情,而且能唤起学生的读书热情,调节课堂气氛。
让学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
因此,我深深地体会到,指导学生抓住重点句、重点段,加强朗读训练,是上好语文课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课文中的重点段中,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
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如《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最后一个自然段课文,有“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
如何优化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论文
如何优化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可见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核心内容。
作为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教学时如何优化呢?我个人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从儿童心理特点出发,阅读与游戏融合小学语文课文中,儿童文学作品占据最重要的地位,它充满童趣,是儿童最为喜爱的读物。
心理学研究表示,愉悦的情绪对学习有着明显的优越性,它能引起和保持学习的兴趣,使大脑处于明晰的状态。
对于儿童来说,游戏是他们学习和发展的核心。
将阅读教学与游戏融合一起,游戏为表,教学为里;游戏即教学,教学即游戏。
表里合一,水乳交融。
这种将教学活动与游戏活动一体、兼容游戏与教学主要特征的新型教学方式,在现阶段阅读教学的多元方式里,它有一席之地,尤其是在中低学段。
师生成为“表演者”,儿童以愉悦的心情学习文本,演绎文本,推敲了文本语言的特殊性、准确性,同时体会了故事人物的情感,学习效果甚好。
但这种教学方式的使用受制于文本,如,童话、寓言以及其他童真、童趣浓厚的儿童散文、儿童故事等课文(多数是新教材中的新课文),适合采用角色置换的形式。
一些主题严肃、行为悲壮等较少或者没有游戏性的课文,除了对话内容可以采用角色朗读等方式,一般只适合设身处地的方式,如:自己以现实的身份或以采访者等有限的其他身份置身于文本,类似于《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等的课文,就不太适合让学生扮演文中人物。
当然平常阅读教学中的角色朗读或表演,是高低学段皆可的。
二、初读时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根据教材的特点,通过语言描述情境,创设情境,或描绘画面,或利用多媒体手段导入新课。
这样使孩子们在阅读前就对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他们阅读全文的欲望,使学生乐于阅读。
(1)引言导入。
在初读阶段,导入新课和弄清思路对于情境的创设具有重要的作用,为初读作好铺垫。
(2)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多媒体是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它能够适应孩子们的年龄特点,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寓教于乐。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问题论文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朗读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然而教学实践中的朗读却存在着很多问题。
本人以自己的观察与思考谈谈这些问题及优化朗读教学的对策,意在求教于大家。
朗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1、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
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5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
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就“啪—啪—”鼓掌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程序,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
2、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
甲生读了乙生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
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3、朗读的面窄。
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又怎能落实语文教育中最基本的一分子------会读4.朗读指导机械匮乏。
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xxx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溶“导”、“练”于一炉,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体。
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的内蕴。
常听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
所以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音,而不知道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效果更强烈。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方法论文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方法摘要:《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大声诵读反复吟咏,容易入情入境,加深理解。
不论默读还是朗读,都可以通过书面语言规范口头语言,同时训练语感,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引下,如何让小学生真正喜欢上语文课,有效提升孩子们的语文能力?笔者认为,应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强化朗读训练,要让孩子们在朗读中不断感悟,在朗读中培养和提升语感,在朗读中着力强化情感的陶冶,从而全方位地提升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简单谈谈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一、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要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要让学生有读的兴趣和欲望。
激起学生的兴趣,才可充分调动其积极性,才能确保其主动地学习。
其次在朗读中要让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只有入情入境才能真正掌握内容把握情感,才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范读激趣。
教师以清新、流利、饱含情感的语气范读课文。
学生在教师的朗读中充分感受课文的意境,体会文字的美妙。
一种对美的追求油然而生,自然而然地会产生出读的欲望。
同时,他们也会在范读中学会欣赏和品味。
根据课文的不同情况,我把范读分为以下几种:(1)范读全文。
叙事性课文有时放在解题后范读,以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有时讲完课文后进行总结性范读,给学生完整的印象,使其融会贯通。
(2)范读重点段落。
有些课文重点段的语调较难处理,有的是衬托人物内心活动的地方,学生对语速不好掌握,我就选择这样的段落进行范读。
(3)范读重点语句和模棱两可、含糊不清的难句。
对于关键性的语句,声音重轻强弱难以处理的语句要范读。
(4)有些课文可让朗读技巧好的学生范读,但次数不宜过多,读前给予提示,读后加以指导,以教师带学生,以学生促学生。
2、插图激趣。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课文都配有色彩鲜明的插图。
在教学中,可将插图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先以直观形象的方式接触课文,自然会引起其注意力和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作用论文
刍议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作用朗读,就是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读书,它是学习语文的基本功,是培养语文能力的基础。
朗读课文是小学阶段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所在。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课文朗读应正确、流利、有感情。
笔者认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就是要做到读出其“味”,把握其“情”,进入其“境”; 让学生的情感活动伴随读书的全过程,关心课文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事情的发生、发展,真正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而并非就读而读。
朗读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和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以及提高小学生的综合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笔者多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深知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朗读教学的策略。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想朗读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了兴趣,不用教师要求,学生也自觉、主动地朗读;有了兴趣,学生就能从朗读中享受到朗读的快乐。
如何让学生对朗读产生兴趣呢?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万次地相信,若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发展。
”确实,情感是作者心灵在文章中的诉说,是作者思想感情在语言文字中的呈现。
尤其语句优美的课文,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作者的真情实感。
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步入有感情之水浇灌的课堂,学生心中将涌起感情朗读的冲动。
这需要教师深切感知语文内涵,引领学生通过具有情感的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感悟。
这样,课文朗读教学才能呈现“读你千遍也不厌倦”的情景,让学生真正学有所悟,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基地,真正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二、明确朗读目的,体现朗读层次新课标实施以来,我们欣喜地看到,琅琅的读书声已经成为语文课堂的主旋律,但随之而来的新的问题是,许多课堂中虽然读书声不绝于耳,可是一堂课下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并没有随着朗读的深入而更进一步。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在朗读教学中缺乏必要的目标引领。
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论文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摘要:小学语文是培养小学生情感的初级阶段,可以充分利用朗读教学来引导小学生学会感悟,学会表达。
文本简单介绍了几种朗读教学的措施,来和大家探讨。
关键词:小学生小学语文朗读朗读教学教师“读书魄万卷”,”三分文章七分读”,这些话流传至今,不难看出古人对读的重视。
它们不仅强调了读书的量,还更深层次的强调了读书的方法。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此也提出十分明确的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新的语文教材重大改动之一在于强化诵读,明确地增加了背诵的数量。
由此可见,朗读在整个语文活动中有着不容小觑的地位。
一、阅读中存在的问题1、忽略教材实际阅读的最基本要求就是要符合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用正确的感情、语气去朗读文章。
即阅读就要从教材的实际特点出发,正确表达文章的感情。
但是,有的教师们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却忽视了这一点。
所以,许多小学生阅读时就容易出错,不管是什么样的文章,他们读的都会很夸张,过分地声情并茂,却完全不理解文章的实际意义,摒弃了阅读的初衷,偏离了教学中朗读教学的意义。
其实,在朗读时,只要读得正确自然就可以了,用不着夸张,也无需感情泛滥。
2、忽视技能指导实际教学中,一些老师会要求学生读中带有感情,却不知道怎么去教学生抒发感情,只是一味的要求学生这样去读。
体会不出文章的感情,自然不知道怎么表达文章的喜怒哀乐。
”什么叫亲切”,”什么叫有感情”,”什么叫悲哀”,学生不知道,老师也不知道怎么说。
在课堂上没有亲自的领读、泛读、示范朗读,很难教会学生朗读的技巧。
二、有效的朗读教学1、少评价多练读只评讲不练习,或是只练习不评讲,都不会有良好的朗读效果,不是好的教学方法。
朗读是一门艺术,它需营造一个以语言为媒介的场所,由此去感染学生。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重要性论文
浅析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重要性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它在小语教学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只有通过教师们精心的指导,学生们的刻苦练习,才能真正在小语教学中展现它的艺术魅力!那么朗读教学应该怎么做?我有几点粗浅的体会,和各位同行交流一下: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朗读的重要性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学生各学段的朗读要求:第一学段(1~2年级),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学段(3~4年级)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学段(5~6年级),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要做到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有感情地朗读是更高的要求,它是在正确、流利读,并对文章有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达到。
因此要做到有感情地朗读,首先要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读时能有身临其境之感,在眼前出现画面就能做到感情自然地流露。
其次还要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如正确处理重音、停顿,运用适当的语调、速度和节奏。
这两条中第一条是主要的,做到第一条,感情就会自然流露,就容易做到有感情了。
二、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
”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
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想象、体会熊熊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燃烧的危急和痛苦。
再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我”对战友被火烧的极度痛苦焦急的心情。
而此时此刻邱少云为了整个班,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像千斤巨石一般,一动也不动,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邱少云的意志是何等的坚强,他严守纪律和献身的精神让人钦佩。
让学生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
又如《小珊迪》,也是一篇情感浓郁的课文。
在教学时,可指导学生在朗读上下工夫。
如小珊迪”恳求”、”请求”、”哀求”、”乞求”,”我”买他的火柴的语言,再从事情的结局,深切了解小珊迪的悲惨命运和诚实的品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摘要: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学工作者,如何正确的引导学生读书是我们所要探讨的问题,而大量教学实践证明,从朗读上下苦工是一个重要的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试图从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内涵和外延两方面进行深入的阐释,从而达到提升小学生阅读水平以及思维能力的终极目标。
关键词:朗读教学;内涵;外延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2-115-01
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核心,所以我们要重视朗读,这就要求我们朗读要在正确的基础上更加有感情,朗读不仅能帮助学生加强对文本本身的深层次理解,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一、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内涵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读得正确是基础,读得流利是重点,在正确和流利的基础上我们要努力做到读得有感情,不仅要做到咬字清晰、还要做到表达流利,注重轻重缓急,此外,还要注重语音语调,因为,语音语调是准确传达文章思想感情的主要途径,同时,还要注重感情的表达,尽量使其做到合理并且恰如其分。
在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过程中,朗读水平是其中关键性部分,所以,我们要着重培养小学生的朗读水平,从更深层次来说,就是要挖掘其阅
读深度素养,朗读要注重朗读的形式和朗读的方式以及方法,不但是重视朗读的数量,还要在量得积累上注重朗读的质量,要读出情感和文本本身所要传达的情感,要在揣摩作者意图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理解,读出其中的韵味,而不是单纯的朗读,也不是仅仅流利就可以,要避免“食之无味”的情况出现,要把朗读建立的自身情感表达的基础之上,才可以最大效用的发挥朗读的实质以及阅读的根本,一个号得朗读者是读者和作者思想的对撞过程,是二者不断在思想上进行交流和沟通的持续性过程。
我们应该重视早读课,每次由不同的学生轮换领读,使得每个学生都能有机会提升自身的朗读水平,通过朗读找到自己的自信,我们应该重视朗读的示范作用,因为小学阶段是学生树立自信心的关键性阶段,作为小学语文老师,我们应该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让学生来施展自己的才华,发挥自己的潜能,同时,我们老师也应该起到良好的模范带头作用,因为此阶段的孩子模仿能力特别强,教师的范读及录音示范能让学生较快地掌握朗读的语气,并进行相应的模仿,使得学生最快的适应,这就要求教师在范读之前应认真“备读”,反复研究朗读的语调和语气,能够起到吸引学生的目的,所以,创设氛围使得学生尽快的进入情境也是我们训练学生朗读的一个重要手段和方法,自由读也是很好的一个方法,它能为学生朗读提供一个更广阔的发展平台和空间,在自由读的过程中,学生能够独立、自主的发挥不断发现自己的潜力,同时,这也是我们挖掘学生潜力的一个间接性手段,在这里,我们可以放手让
学生依据自己对文本本身的感悟和理解,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尽情朗读,这也是从另一面挖掘学生创新能力最好办法。
二、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外延
此处所指的小学朗读教学的外延主要是指朗读评价,就朗读评价这个环节来看,教师要十分注意其教育性,加里宁曾指出,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自己不单单是一个传授知识的教师,而应是一个教育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在进行互评的时候,比较容易进入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怕得罪人,只说别人的优点,不敢指出别人的缺点,另外一个极端就是,只说别人的不足,把别人说得一无是处,此时,作为教师,我们就要引导大家客观、中立的评价自己、评价别人,既要看到自己的不足,也要清楚自己的长处,对待别人也是一样,在看到别人缺点的同时,要擅于学习别人身上的优点,而且在指正别人的缺点和错误时,要先以肯定别人的方式开场,要十分委婉,要一定注意要在不伤害他人自尊心的基础之上进行,要努力做到互相接受、互相认可,以找到其中的平衡点,这样一个过程是不断教育学生发现别人长处,取长补短的过程。
卡耐基曾经说过:“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美和鼓励。
”在小学生的成长阶段,给予适当赞扬和鼓励是非常必要,并且在教学过程中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学生的每一次用心朗读给予充分的肯定,必要时还要给予一定的奖励,奖励可以包括物质上的奖励,也可以包括精神上的奖励,只有这样,学生的进步才可能越来越快,在此过程中,让他们体会到被赏识的快乐和
成功的喜悦,教师对于学生朗读所做的评价必须要十分明确而且具体,始终贯彻鼓励为主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最快的提升学生对于朗读本省的主动性以及积极性,同时,对于学生所犯的一些小错误也应该给予及时的指正,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要巧妙地找出学生的闪光点,必须是要建立在鼓励基础上的指正,而不能单纯的批评,这样极容易使得学生产生逆反性心理,应该委婉地提出值得改进的地方,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又能使学生对自己的错误心领神会。
我们在进行朗读评价的时候,要注意评价内容、评价标准、指导思想等一系列因素都必须合乎科学,必须合理,觉不能犯低极性的错误,而这一切都建立在客观、中立的评价标准之上,此外,多元化也是评价内容所应该反应的必要性特点,这是对学生通过训练所形成朗读能力的综合性测评的必要条件,最后,评价主体之间应该有一个良性的互动,我们应该强调评价主体之间的交流、沟通和协商,必须要建立在双方协商一致的基础之上。
小学语文的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为基础的部分,也是关键性一环,只有朗读教学水平提高了,才能达到提升学生阅读素养的终极目标,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和素养,从而达到思维能力的训练,乃至于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如火如荼的进行,素质教育被我们所大力提倡,而真正素质教育的落实距离我们还有一段距离,倘若从小处说起,小学语文的朗读教学正是一个很好的契合点,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更应该注重朗读教学,
让学生通过朗读更好地理解所读文本以及文本作者的真意,同时灌注自己的理解,使得思想有一个全面的提升和历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