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初探叶圣陶先生曾告诫我们:语文教师不是给学生讲书的,而是引导学生读书的。
读,它本身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学习语文的根本方法。
可见,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它是口、耳、眼、心并用的过程。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领悟课文内容、增强语感、陶冶情操等,起着其它任何活动所不能代替的作用。
所以,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是每个语文教师应尽的职责。
一、对重点段落要多读,能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朗读有助于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
课文中的重点段中,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
教师通过对重点语句和段落的朗读指导,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中心意思的掌握,又可以促进对重点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意思的理解,从而达到训练语感的目标,为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当读到《白杨》中的对爸爸谈论白杨树的一段话,指导学生抓住关联词语,反复朗读,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对白杨树的赞美和边疆建设者的豪情壮志。
在多次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背诵下来。
最后再让学生用这些词写几句话,夸一夸像课文中的爸爸那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如筑路工人、地质队员、建筑工人、青年志愿者和军人。
二、分角色朗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孩子的眼中,一切都是有生命的,他们特别愿意走进文中的童话世界。
让孩子扮演文中的角色读文是他们很喜欢的一种朗读形式,教师可制作一些简单的道具,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去揣摩体会角色的思想和情感。
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朗读,把文章中的人、事、意境、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趣味,绘声绘色地表达出来,也能使字里行间潜在的含义溢于言表,还可以把书面文字难以表达或者根本无法表达的隐情妙趣抒发出来。
比如我在教学《晏子使楚》,本课适合分角色朗读。
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重点朗读晏子和楚王三次斗智的部分,要读出楚王的骄横、傲慢、阴险和在失败面前的窘迫;要重点引导读好晏子的话,晏子的语气或义正词严,或嘲弄戏耍,或诙谐反问,语气虽然变化较多,这些多变的语气,却充满了他的机智勇敢和爱国情怀。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论文
略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摘要】:朗读就是用普通话准确、声音响亮、清晰、富有感情地读。
学习语文只重视听和写两个方面是不够的,还要重视读说的训练。
只有通过认真地读,才能更好地把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与思维联系起来,才能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可见,朗读在语文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对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展开粗略的探讨。
【关键词】:朗读小学语文课堂上学生琅琅的读书声是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所以,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琅琅读书声赛琴声”。
朗读,就是要用规范的普通话,声音清楚、响亮地把课本中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
它是阅读的一项重要技能。
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可谓是举足轻重。
大量教学实践证明,阅读教学要落到实处、搞扎实,就必须从最根本的朗读上多下工夫。
教学中要从“读”出发,把“读”贯穿教学全过程。
下面是我对小学语文朗读的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把朗读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朗读教学的要求是:第一学段(1~2年级)——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学段(3~4年级)——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学段(5~6年级)——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因此,“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小学语文教学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也是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必须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
学完一篇课文之后,学生能否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应当是检验教学目标是否实现、教学任务是否完成的一项重要指标。
因此,在教学中,要制定明确、具体的朗读教学目标,对学生提出明确的目标和要求,并加以全面落实。
二、让学生明白朗读的好处,从而激发学生良好的朗读欲望。
1、首先要树立学生讲好普通话的信心,为朗读作初步的准备。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通话读音准确、规范就会为朗读打下十分良好的基础,所以一定要抓好读音这一关。
2、教师自己范读课文,经过自己精心的准备,深入地体会作品的丰富的内涵后,教师为学生范读,给学生树立一个爱读书、爱朗读的好榜样,学生会十分喜欢模仿教师的朗读语气、语调、表情、手势等。
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论文
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论文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论文1摘要:诵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
诵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
通过诵读,可以提高学生驾驭汉语的能力。
关键词:诵读;教学;学生;重要性;习惯诵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它是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就语文学习而言,诵读是最重要的。
诵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
诵读有助于情感的传递。
一、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1.有利于学生的文字积累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积淀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智慧与精华,文字亦是。
而文字的学习,往往是通过一篇篇文章的诵读,把识字与阅读融合在一起,重视诵读有利于识字效率的提高和书面语学习的全面开展,同时,识字量的增加,也有利于学生选择更多的书目文章进行阅读。
学生在进行课内文章学习的时候很好地落实了这一点。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诵读,可以让学生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知优美的韵律。
教师如果具备良好的朗读技能,就能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在读中思、读中议、读中练、读中悟、读中品,带领学生共同感受纯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3.有利于提高写作能力清代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对语文写作能力的形成规律作了具体的总结:“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
作文时吾意欲所言,无不随吾所欲,应笔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竭。
”通过诵读,可以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把别人的好作品融会贯通后,变成自己的东西,逐渐形成自己的能力,才能得心应手地掌握和运用好语文这个基础工具。
4.有利于积累语言材料《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
语言材料”。
当学生的头脑里记住了大量的词语、精彩句段或者美文,融会贯通后变成自己的东西,形成新的观点,读起文章来,也就会有了自己的理解,写起文章来自然也有了内容可写。
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论文
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摘要】朗读是语文学科最重要的特性,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是进行语文训练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各年段朗读的要求都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因此,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关键词】小学生;朗读;有效;指导中图分类号:g623.23内容的感知和理解,情感的感悟和表达,意蕴的品位和赏析,语言的运用和积累,都是以读为重要手段。
要保证语言文字训练到位,务必以读为本,充分发挥读的多重功能。
本文结合相关理论和教学实践主要阐述了语文课堂教学中小学生朗读存在的弊端和原因分析以及如何有效指导小学生朗读的问题。
一.反思小学生朗读存在的弊端和原因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和听课时我发现小学生在朗读时存在着一些弊病,比较常见的有:朗读时”多字、漏字”;朗读时”唱读”;读破句;”一字一顿”,速度过慢;速度过快,无法品味;轻重不分,过于平淡......针对朗读时存在的种种弊病,我试图进行了反思,发现我们老师指导学生朗读时存在一些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1.重讲轻读,重问轻读多年来,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上讲的太多,问的太多,课堂上唯恐学生不懂。
拿到一篇课文,教师就用提问的方式进行逐字逐句地理解和分析,提问的目的无非是为了满足疏通课文情节的需要。
课文分析完了课也上完了。
由于问题过于琐碎,就导致了无意义的满堂问,满堂灌。
这样,学生课堂上就没有时间去读书,对于教材中优美的语言文字,教材包蕴的丰富知识和情感,就无法亲自去品味感受,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
因此,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2.目的不明,要求不清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很多老师已经开始重视朗读训练,但有的由于对朗读教学的目的不明,对各年级朗读教学的要求不清,所以课堂上设计的一些朗读只是随意性的”滥读”。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研究论文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研究论文一、引言朗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有效的朗读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良好的语感,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对朗读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学策略单一,导致学生朗读能力提升缓慢。
为此,本文针对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进行研究,以期为提高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效果提供借鉴。
二、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现状分析1. 朗读时间不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往往压缩朗读时间,导致学生朗读练习不足。
2. 教学方法单一:教师在朗读教学中,往往采用集体朗读、个别朗读等单一方式,缺乏针对性和趣味性,难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3. 评价体系不完善:部分教师在评价学生朗读时,过于关注语音、语调等方面,忽视了对学生朗读情感、理解等方面的评价。
4. 学生朗读水平参差不齐:由于学生个体差异,导致朗读水平存在较大差距,教师在教学中难以兼顾全体学生。
三、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1. 合理安排朗读时间: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朗读教学的重要性,合理安排课堂教学时间,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朗读时间。
2. 丰富朗读教学方法:教师可采用多种朗读教学方法,如分角色朗读、接力朗读、配乐朗读等,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
3. 完善评价体系:教师应从多个维度评价学生的朗读表现,既要关注语音、语调等方面,也要关注朗读情感、理解等方面。
4. 分层教学:针对学生朗读水平的差异,教师可采取分层教学策略,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使全体学生都能在朗读教学中得到提高。
5. 创设情境:教师可通过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文本,提高朗读效果。
6. 加强朗读指导:教师应加强对学生朗读技巧的指导,如停顿、重音、语调等,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四、结论本文通过对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的研究,提出了合理安排朗读时间、丰富教学方法、完善评价体系、分层教学等策略。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这些策略,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论文论文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论文论文第1篇: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应对策略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较为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将无声的文字内容和语言转换成有声的情感,是语文学习中的核心内容,朗读既能够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和情景美,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朗读教学,不断优化朗读教学,进而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实现教学目标。
然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忽略朗读教学,对学生朗读缺少指导,失去了朗读教学自身的价值。
1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1小学生对朗读重要性的认识不足教师教,学生学是小学语文教学最为主要的状态,大部分学生不知道为什么学,没有问题意识,只知道教师怎么教,我们就应怎么做。
因此,教师在让学生朗读时,学生只是重复、机械朗读,对朗读重要性认识不足,这种形式的朗读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无任何意义。
1.2教师忽略朗读指导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教师应怡当指导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分组朗读和集体朗读。
然而,事实上教师根本没有指导学生如何有感情朗读,也没有引导学生怎样读,有些教师虽然进行了一定的指导,但缺少目的性,过度关注声音,忽略内心情感体验,注重表面技巧,忽视语文的内涵,这制约了学生语言的发展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1.3学生参与程度不高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多媒体技术被广泛地应用在课堂教学中,这在某种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有助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多媒体课件在视觉、听觉等方面较好地满足了学生的感官需求。
因此,一些语文教师将过多的精力花费在课件制作上,并在学生朗读时播放相应的背景音乐。
绘声绘色的课文录音,取代了教师范读,形成了教师手握鼠标,学生紧盯大屏幕的语文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下的多媒体课件剥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和学生变成了观众。
1.4朗读过于形式化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课堂上,存在男女生穿插阅读、个人和集体交替阅读、自由阅读和小组阅读等形式,在一节语文课堂上,采用多种朗读形式,虽然贯彻了以读为本的精神,但是学生却在教师的鞭策下阅读,大部分学生均是为了应付教师而读,根本没有完全投入。
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指导论文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所谓朗读就是出声地,响亮地读.它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是阅读教学中随时进行的基本训练之一。
《新课标》明确指出:应重视朗读,特别是教师要起示范作用。
学生的朗读要由教师指导。
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阅读是由多种心理因素组成的复杂的智力活动,它不是机械似地重复原文,而是要通过内部语言进行理解。
把原文转化为自己的思想,从而理解和掌握原文。
但对于小学生,尤其是对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注意的稳定性较差,他们不可能对看书这个简单任务保持长期稳定的注意。
因而教师应首先训练他们出声地朗读课文,带点强制性地集中他的有意和注意,然后再逐渐地培养学生脱离这种被动式的有意注意,最终走向主动式的无意注意,学会自己约束自己进行学习。
因此,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
二、朗读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重陶朗读是阅读最基本的方式之一。
学生通过这种阅读方式可以获得很丰富的感性经验,他们可以用这些工具将自己的感受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可以与人交流,并通过不断的交流逐渐提高阅读水平,推动思维的灵活性,逻辑性的发展。
加强智力的发展。
与此同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入地理解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他们会对课文中描写的人、物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并接受到各种社会性的情感陶冶,课文中战斗英雄不屈不挠的斗志,劳动模范忘我的劳动态度,科学家废寝忘食、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医生救死抚伤的人道主义精神,运动员勇夺金牌的拼搏精神等,都会大大感染和丰富学生的情感,他们会将这些美好品质转化为对自己的行为要求和需要,积极模仿,从而产生道德感、理智感和美育感。
三、朗读是教师衡量学生对教材理解水平,是检验阅读能力的重要标志任何一篇课文里都融入了作者真挚的感情,要想真正朗读好一篇课文,必须深入地理解课文,掌握整篇课文的感情基调。
然而教师可以通过听学生朗读来衡量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检验学生朗读水平。
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重要性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摘要:新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朗读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
朗读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又丰富学生的生活感情,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乐趣,是提高语文整体素质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朗读苏教版小学语文新教材所选篇目,文质兼美,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人文精神,非常适合朗读。
其次,朗读有助于语言的积累,在反复的朗读吟诵之中,词、语、句、段、篇能够顺利地进入学生的语言仓库,能锻炼学生用语言描绘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以致能提高听、说和写作水平,加大语文为生活服务的力度。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朗读,检查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感情倾向、认识水平和运用程度。
所以在教学中狠抓朗读,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意自见。
”这是古人读书经验的总结。
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授语文知识,促进智力发展的重要途径。
然而,教学实践中的朗读教学却存在着很多问题:1、给予学生朗读的时间不足。
整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往往只有几分钟,朗读练习也是匆匆带过,一点效果也没有。
2、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
甲生读了乙生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
3.朗读指导方法单一,只求形式,不求实效。
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十分单调、机械、生硬,不能溶”导”“练”于一炉,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体。
有的指导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的内蕴。
对长句,排比句,对语言的朗读、换气、停顿的指导几乎等于零。
学生会说话,却不会读对话。
即使是示范公开教学,朗读的次数有安排却并未到位,仅仅课堂教学中的一种点缀。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朗读教学的重要性,必须有层次地引导学生从朗读的正确、清楚、自然、流畅,传情达意而逐步深入,让学生逐步掌握朗读方法,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中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的几点体会当代语文教学中有个比较流行的字眼词“语文味”,然而这种“味儿”具体指什么,未见有个专家定论。
但有一点却是众口一致的,那就是——朗读是语文细酌入“味”之佳法。
由此,也自然引起了语文教师对朗读的深入思考。
一、会文切意话朗读教学法理论中对朗读有过这样的论述:文章的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研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如同进行解剖,朗读却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能使人感受。
新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可是,从作品的声律气韵入手,体会其丰富的内涵和情感,培养语感,体验品味,实谓语文教学之佳法。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能成为千古名言,理也就在此吧。
以往教师常常用自己“如花妙嘴”,来解剖教材,从各个角度把教材剖析的七零八落,全无“美感”。
学生变成“注水鸭子”,更无情感可言。
其实,小学语文课文中的有些词语虽不深奥,却用得传神,可以通过反复的朗读,达到意会。
我们可以通过朗读引导学习进行言语的感知,使他们懂得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感悟作者情感的抒发和渲泄。
二、剖析心理看朗读1、朗读能稳定儿童阅读时的注意低年级儿童由于内部言语尚未发展,阅读时注意力不能稳定。
出声地读,由于有发音器官活动,有听觉器官的监控,可以使他们对阅读材料的注意保持稳定。
2、朗读能资助儿童理解阅读材料通过朗读,儿童以口语为中介,把书面语言与它们的意义联系起来,离开了朗读,低年级儿童难以理解课文。
小学低年级儿童发声速度比认字速度快,儿童朗读较默读自然得多。
如果禁止他们朗读反而是不自然的事。
3、朗读可以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增进对文字的鉴赏力。
儿童由于长于形象思维,在有声有色的朗读时,他们会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地感觉。
读那些节奏和谐、音调铿锵的文字,无须多作讲解,他们会有一种美的感受,从中也可以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达到思想教学的目的。
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论文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朗读教学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必须引起师生的高度重视。
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朗读习惯,要让学生做到“五不”:不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唱读、不重复字句①;还要读得通顺、自然、流畅,不破词破句,不拖拉②;同时,教师要教给学生朗读的要领,如重音的把握、轻重缓急的调节、停顿的巧设、声色的传情、语调的高低变化、节奏的控制等,要让学生最终达到“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目的。
学生在朗读的时候,要让学生努力做到眼睛看、心里想、嘴里念、耳朵听,许多器官同时并用。
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充分地朗读,让学生做到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熏陶③。
一、朗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而没有琅琅读书声的语文课绝对不是一堂好课。
通过朗读、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
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强化朗读训练,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强化朗读训练有助于发展小学生的语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必须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增减文字、不读破词句。
学生要掌握各种形式的朗读,然后在朗读中掌握字的读音,这样才能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能够使学生读得正确、流利、进而增强语感。
抓好朗读教学,是培养语感的有效途径。
比如低年级的小学生,入学前虽然经历了大量的语言实践,但无论是日常的交际,还是听老师讲课,语言的表达往往是简单、零碎、甚至是杂乱的,要使小学生幼稚的语言能力不断完善提高,就必须通过多读去感知课文中的规范语言④。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地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这对学生理解、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益处。
例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向读者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在草原上生活的人们。
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论文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
”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
显然,注重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是每个语文教师应尽的职责。
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朗读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教师用声情并茂的朗读来感染学生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
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课前做好精心的准备,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
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速度和轻重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
特别像《十里长街送总理》和《再见了,亲人!》这类感情色彩很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得平平淡淡,甚至结结巴巴,那就无法表达出全国人民在十里长街盼灵车,送总理的悲痛情景,以及人民永远怀念总理的无限深情,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依依惜别之情,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深情厚意。
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自已必须声情并茂的朗读。
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二、指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朗读课文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依据教材,抓住重点句、重点段有感情、有目的地指导朗读,不但能使学生从正确的朗读(含声调、节奏等方面)去理解课文,感受课文的思想感情,而且能唤起学生的读书热情,调节课堂气氛。
让学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
因此,我深深地体会到,指导学生抓住重点句、重点段,加强朗读训练,是上好语文课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课文中的重点段中,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
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如《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最后一个自然段课文,有“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方法论文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方法摘要:《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大声诵读反复吟咏,容易入情入境,加深理解。
不论默读还是朗读,都可以通过书面语言规范口头语言,同时训练语感,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引下,如何让小学生真正喜欢上语文课,有效提升孩子们的语文能力?笔者认为,应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强化朗读训练,要让孩子们在朗读中不断感悟,在朗读中培养和提升语感,在朗读中着力强化情感的陶冶,从而全方位地提升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简单谈谈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一、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要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要让学生有读的兴趣和欲望。
激起学生的兴趣,才可充分调动其积极性,才能确保其主动地学习。
其次在朗读中要让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只有入情入境才能真正掌握内容把握情感,才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范读激趣。
教师以清新、流利、饱含情感的语气范读课文。
学生在教师的朗读中充分感受课文的意境,体会文字的美妙。
一种对美的追求油然而生,自然而然地会产生出读的欲望。
同时,他们也会在范读中学会欣赏和品味。
根据课文的不同情况,我把范读分为以下几种:(1)范读全文。
叙事性课文有时放在解题后范读,以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有时讲完课文后进行总结性范读,给学生完整的印象,使其融会贯通。
(2)范读重点段落。
有些课文重点段的语调较难处理,有的是衬托人物内心活动的地方,学生对语速不好掌握,我就选择这样的段落进行范读。
(3)范读重点语句和模棱两可、含糊不清的难句。
对于关键性的语句,声音重轻强弱难以处理的语句要范读。
(4)有些课文可让朗读技巧好的学生范读,但次数不宜过多,读前给予提示,读后加以指导,以教师带学生,以学生促学生。
2、插图激趣。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课文都配有色彩鲜明的插图。
在教学中,可将插图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先以直观形象的方式接触课文,自然会引起其注意力和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作用论文
刍议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作用朗读,就是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读书,它是学习语文的基本功,是培养语文能力的基础。
朗读课文是小学阶段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所在。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课文朗读应正确、流利、有感情。
笔者认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就是要做到读出其“味”,把握其“情”,进入其“境”; 让学生的情感活动伴随读书的全过程,关心课文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事情的发生、发展,真正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而并非就读而读。
朗读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和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以及提高小学生的综合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笔者多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深知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朗读教学的策略。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想朗读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了兴趣,不用教师要求,学生也自觉、主动地朗读;有了兴趣,学生就能从朗读中享受到朗读的快乐。
如何让学生对朗读产生兴趣呢?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万次地相信,若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发展。
”确实,情感是作者心灵在文章中的诉说,是作者思想感情在语言文字中的呈现。
尤其语句优美的课文,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作者的真情实感。
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步入有感情之水浇灌的课堂,学生心中将涌起感情朗读的冲动。
这需要教师深切感知语文内涵,引领学生通过具有情感的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感悟。
这样,课文朗读教学才能呈现“读你千遍也不厌倦”的情景,让学生真正学有所悟,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基地,真正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二、明确朗读目的,体现朗读层次新课标实施以来,我们欣喜地看到,琅琅的读书声已经成为语文课堂的主旋律,但随之而来的新的问题是,许多课堂中虽然读书声不绝于耳,可是一堂课下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并没有随着朗读的深入而更进一步。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在朗读教学中缺乏必要的目标引领。
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论文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摘要:小学语文是培养小学生情感的初级阶段,可以充分利用朗读教学来引导小学生学会感悟,学会表达。
文本简单介绍了几种朗读教学的措施,来和大家探讨。
关键词:小学生小学语文朗读朗读教学教师“读书魄万卷”,”三分文章七分读”,这些话流传至今,不难看出古人对读的重视。
它们不仅强调了读书的量,还更深层次的强调了读书的方法。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此也提出十分明确的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新的语文教材重大改动之一在于强化诵读,明确地增加了背诵的数量。
由此可见,朗读在整个语文活动中有着不容小觑的地位。
一、阅读中存在的问题1、忽略教材实际阅读的最基本要求就是要符合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用正确的感情、语气去朗读文章。
即阅读就要从教材的实际特点出发,正确表达文章的感情。
但是,有的教师们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却忽视了这一点。
所以,许多小学生阅读时就容易出错,不管是什么样的文章,他们读的都会很夸张,过分地声情并茂,却完全不理解文章的实际意义,摒弃了阅读的初衷,偏离了教学中朗读教学的意义。
其实,在朗读时,只要读得正确自然就可以了,用不着夸张,也无需感情泛滥。
2、忽视技能指导实际教学中,一些老师会要求学生读中带有感情,却不知道怎么去教学生抒发感情,只是一味的要求学生这样去读。
体会不出文章的感情,自然不知道怎么表达文章的喜怒哀乐。
”什么叫亲切”,”什么叫有感情”,”什么叫悲哀”,学生不知道,老师也不知道怎么说。
在课堂上没有亲自的领读、泛读、示范朗读,很难教会学生朗读的技巧。
二、有效的朗读教学1、少评价多练读只评讲不练习,或是只练习不评讲,都不会有良好的朗读效果,不是好的教学方法。
朗读是一门艺术,它需营造一个以语言为媒介的场所,由此去感染学生。
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论文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摘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是一项重要的环节,它是小学生加深对教材理解的重要保障,但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不断改进。
本文从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入手,着重研究加强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所谓朗读,就是声音清楚、响亮地读,就是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通过朗读可以声情并茂地把书面语言融情于声,从而变为富有感染力的口头语言。
大家都知道:“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过程必不可少的。
朗读素质的优劣是体现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考虑汉语的文字特点”,“尤其是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在教学方式日益改革的今天,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通过加强朗读训练,切实有效地优化阅读教学,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就成为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话题。
一、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朗读的目的性不强目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许多语文教师对朗读都不够重视,他们认为朗读只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只起到点缀的作用,无需过多的关注。
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随意朗读的现象,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朗读无明确的目的。
2朗读的时间不充分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是一种“讲问式”的教学,教师在课堂上侧重于知识的传授,而往往忽视学生的朗读。
一节40分钟的语文课,学生的朗读时间却少得可怜,甚至有的朗读都不到5分钟,而且部分朗读都是来去匆匆。
比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进行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通读全文,掌握教材的生字生词,但给予的朗读时间却很少,许多学生连课文都没有读完,教师就开始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
朗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就这样轻易被忽视掉了。
3朗读的面窄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又怎能落实语文教育中最基本的一分子—会读。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重要性论文
浅析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重要性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它在小语教学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只有通过教师们精心的指导,学生们的刻苦练习,才能真正在小语教学中展现它的艺术魅力!那么朗读教学应该怎么做?我有几点粗浅的体会,和各位同行交流一下: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朗读的重要性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学生各学段的朗读要求:第一学段(1~2年级),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学段(3~4年级)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学段(5~6年级),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要做到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有感情地朗读是更高的要求,它是在正确、流利读,并对文章有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达到。
因此要做到有感情地朗读,首先要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读时能有身临其境之感,在眼前出现画面就能做到感情自然地流露。
其次还要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如正确处理重音、停顿,运用适当的语调、速度和节奏。
这两条中第一条是主要的,做到第一条,感情就会自然流露,就容易做到有感情了。
二、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
”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
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想象、体会熊熊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燃烧的危急和痛苦。
再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我”对战友被火烧的极度痛苦焦急的心情。
而此时此刻邱少云为了整个班,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像千斤巨石一般,一动也不动,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邱少云的意志是何等的坚强,他严守纪律和献身的精神让人钦佩。
让学生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
又如《小珊迪》,也是一篇情感浓郁的课文。
在教学时,可指导学生在朗读上下工夫。
如小珊迪”恳求”、”请求”、”哀求”、”乞求”,”我”买他的火柴的语言,再从事情的结局,深切了解小珊迪的悲惨命运和诚实的品格。
农村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论文]
浅议农村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内容提要】当前农村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有:朗读的时间不足;朗读的目的不够明确;朗重读轻阅,只读不思。
为此可以采用下列对策:保证朗读时间,让学生多读;阐明朗读意义,让学生愿读;激发朗读兴趣,让学生乐读;指导朗读方法,让学生会读。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问题对策农村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通过朗读,学生可以从篇章中领会文章的主旨、思想、意蕴,既受到了熏陶感染,又锻炼了用语音描摹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同时,教师通过朗读可以检验学生对文章的掌握程度,感情倾向和认识水平。
但是在日常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往往成为课堂的匆匆过客,存在着朗读时间不足、朗读目的不够明确、朗读对象不广、朗读指导方式单调等一系列问题。
一、当前农村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一)朗读的时间不足。
教师往往怕完不成教学任务,以讲代读。
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不足5分钟,朗读训练往往是如雁掠过,许多教师在学生还未彻底读完、读通的情形下,就匆匆进入下一教学环节,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种外在形式。
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就“啪——啪——”鼓掌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程序,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
(二)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有些课堂上教师让甲生读了乙生读,男学生读了女学生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
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三)重读轻阅,只读不思阅读情感是建立在读者理解的基础之上的。
在“以读为本”的强势介入下,语文课上读书的时间多了,阅读量也大了,但不知不觉又陷入一种新的误区:重读轻阅,只读不思,力求课堂亮点的生成。
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论文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朗读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技能,也可以培养学生掌握主动理解课文的学习方法,从而更深入的去理解文本。
因此,抓好朗读训练,在学语文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朗读训练中存在的问题1、朗读指导机械单调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导致朗读不能溶“导”、“练”于一炉,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体。
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的内蕴。
常听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
所以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音,而不知道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效果更强烈。
2、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甲生读了乙生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
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3、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就“啪—啪—”鼓掌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程序,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
二、优化朗读教学的对策:1、朗读目标应具体化,明确化一切训练活动以学生能够达到为准则,不能简单地提“正确、流利、有感情”。
正确、流利、有感情,是针对具体的一篇篇课文的,而我们除了重视课文朗读之外,更重要地是重视学生在朗读训练活动中的内心体验,所以在确定朗读训练目标时,第一步应是针对学生的,提出训练要求,如集中注意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读得响,读得畅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朗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更是最有效的一种阅读训练形式。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要求:“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
”但在语文教学的实际工作中,仍有很多教师对朗读重要性认识不够深入、指导不到位,现就朗读的重要性和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把朗读教学落实到实处谈点意见。
一、语文朗读的重要性
一是促进理解,增强记忆。
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对大脑皮层建立听觉表现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语言文字。
朗读时,因要做到眼到、口到、耳到、心到,增加了文章向大脑输送信息的渠道,有利于学生把“读、品、思、悟”有机结合起来,使声音进入大脑后产生很强的形象感和画面感,如果教师在课堂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朗读,让学生达到熟读成诵,达到熟读精思,就能激发想象力,增强理解力和记忆力。
二是培养语感,强化表达。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如作诗也会吟”,学生在对文章语音、文字、词语等进行反复的品味琢磨后,进行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声情并茂的朗读时,会自然地把自身的情感融入到文章中去,在不知不觉间进行着语感训练,提升自身的语言感悟能力;用大量时间进行朗读强化训练,可以帮助学生规范拼音、准确读音,促使学生从练习正确发音开始逐步做到语
音标准、字正腔圆,形成了一种良好的读书习惯,并促使大脑的记忆转化为语言的表达,将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言或创造性的无声语言,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的目的。
三是再造意境,熏陶情感。
朗读有助于创设文章情境,再造意境,把原本无声的文字变成有感情的音符,尽情展示出文句的生命力,使作者蕴藏于文字中的思想感情浮出“水面”;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有利于情绪化语言文字,产生丰富的想象。
二、朗读教学的教学方法
一是提供示范,教方法。
学生刚开始学习朗读时,可以充分利用教师范读形神兼备、声情并茂等优点,把声音、语气、表情、动作、神态等多种信息整体传递给学生,感染学生,让学生较快的把握朗读感情基调,并从朗读的重音、语速、语调等方面进行模仿练习。
学生在“模仿、矫正、再模仿”的过程中不断揣摩,便会逐步摸清朗读规律,掌握朗读技巧。
二要创设情境,做铺垫。
如果在学生朗读课文时,采用形、声、色相结合的办法,创设情境再现特定氛围,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化成具体事物形象,不仅可以突破了语言训练的重难点,更能促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自然在朗读中流露真情。
要创设情境,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直观可控性强等优势,从图像、声音等多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情感;可用教学挂图、图片展示等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朗读中入情入境,引发与文本的情感沟通;可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通过表演的方式再现文中的情
境,激发朗读情感;可根据课文的风格特点,选用合适的乐曲渲染气氛,烘托情感,让学生轻声地随乐轻读,体验情感,配乐朗读,表达情感。
三要点评赏析,激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
赏识教育用到朗读课堂上来,那就是点评激励。
在课堂上教师若能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亮点,并能用自己精彩的点评语言激励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正在探索发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朗读的乐趣,那将会产生强大的动力,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
在点评激励中,除了注意在朗读技巧性、情感表达性、课文理解性等方面进行点评外,更要注意点评语言的设计,从而产生以点带面的示范性作用,增强自信的激励作用。
可抓住课堂生成,巧用比喻;可利用幽默话语,调节课堂气氛。
三、朗读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要促使学生充分读。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课目的之一,是使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能够自求了解,了解不了才给学生帮助一下,困惑得解,事半功倍。
作为教师,必须要通过有针对性地、科学的设置的预习作业,促使学生在课前充分朗读课文,使其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堂上精讲多练,采用默读、轻读与集体朗读等灵活多样的形式,给每一个学生足够的机会和时间,让其带着问题参与到课堂朗读的实践中来,做到“四到”(即:眼到、口到、心到、耳到),并保持协调一致,达到真正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
二要紧扣课文精细读。
在朗读指导中,必须紧扣文本内容进行指导。
可紧扣文题直读全文,把审题贯穿于读议之中,让学生弄清楚文章的主要内容,段落与内部之间的练系,弄清楚课文结构和组织材料等;可紧扣关键词,熟读深思,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与主题思想等,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可提出思考要点,紧扣文章重点段落,采取反复诵读的方式进行精读,进而达到举一反三,用重点带动全局的朗读效果。
三是课外拓展巩固读。
在拓展阅读中,教师可以以教材为依托,根据课本内容向相关名著延伸、向有关环保、生态方面的知识延伸,是课内与课外阅读之间相互补充;可利用小学生喜欢听故事的特点,通过“听故事、读故事、讲故事、演故事”,引导学生走进书的世界,达到使学生对朗读间接生趣的目的,提高其朗读水平及语言表达能力;可引导学生一起走进优美的名篇,激发学生朗读的浓厚兴趣,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和写作能力。
总之,朗读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它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学生个性张扬,促使学生语感能力发展。
学生朗读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只要我们有耐心,有恒心,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也就不难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