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中朗读重要作用论文
论初中语文教学中朗读作用论文
论初中语文教学中朗读的作用朗读是学生用心去体会语言之美的一个有效的途径,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会置身于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体会着作者的感受、思想、内心感情的涌动,如此一来,学生与作者感情上的交流便成了直接性的。
古语有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由此朗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因此,初中语文教学可以以朗读为突破口,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去更深刻地感受语言。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课文朗读的现状初中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朗读缺失的现象,对学生朗读能力培养轻视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
据一份对百名学生朗读情况进行的调查显示,朗读流利程度不够的(包括重复、停顿不当、一字一顿朗读不连贯等情况)占到25%,有添字漏字颠倒、读音错误的占到69%,此外,感情朗读的情况也让人担忧,主要表现在:集体朗读时有严重唱读的现象,没有抑扬顿挫的感觉,语速不当;个别朗读时要么声音显得含糊不清,没有断句,标点的停顿没有区别,要么朗读时每个词、句都平均用力,突不出重点部分,要么朗读节奏始终如一,语速均衡。
能够达到有感情朗读要求的仅占到9%。
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要求随着新《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越来越高,对于朗读也做出了技术指导和要求。
然而初中语文教学中这种朗读的现状却与课标的要求背道而驰,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教师教学任务比较重,以强调“课外自己阅读”的方式取代了课堂上的阅读,而实际情况却是学生在家很难有适合阅读的氛围,加之其自学能力较差,朗读能力自然就很难令人满意。
另一方面,虽然目前我们一直在强调素质教学,而实际情况仍然是应试教育占据着绝对优势,这种为了中考的语文教学必然会造成课堂教学中注重解读文本知识而轻视学生对语言的真正掌控,这种无奈的现状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起着很大的负面作用。
因此,课文朗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起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诵习惯,培养语感,提高水平。
二、朗读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课文的作者创作课文或意在抒发情感,或阐述故事,或表明观点,而在其创作的过程中,各种感情和语调即已形成,并在此中体现着作者创作的风格。
略论朗读在语文教育中作用论文
略论朗读在语文教育中的作用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作为基础教育的语文教育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
语文教育要通过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进而达到发展思维和智力的目的。
一个人的语文能力,主要是表现在语感上,而朗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素质的重要途径。
朗读是听读活动中最重要的教学形式,它对于培养学生语感能力,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水平,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国古代语文教育就十分重视朗读。
不仅对于朗读的意义、作用等有着非常精辟的见解,如杨雄说:“大谛能读千赋,则能为之”,还有大家所熟知的如:“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等;而且对于朗读的要求、方法、要领等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古代大教育家朱熹对朗读有许多独到的见解,他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又指出:“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就是要求学生通过朗读和思考的实践,提高阅读水平,培养语言能力。
因此在古代文言和口语基本脱节的情况下,语文教育基本上能让大部分学生得心应手地运用文言写作,这恐怕主要得归功于朗读的教化。
但是后来由于历史的原因,长期以来语文教育为应试升学服务,语文课把精力过多地放在分析讲解以及机械孤立的改病句、划分句子成分之类的训练上,而与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密切相关的“朗读”、“言语表达技巧”等则常常被忽视。
学生失去直接、完整地感受课文言语形式的机会,语感水平得不到提高,真正的语言能力的培养渐渐被淡忘了,以致有许多已迈入大学校门的学生,提笔写起文章来,脑子就发怵,读起文章来,方言语调不说,还读的结结巴巴、破句百出。
朗读在语文教育中的作用朗读是把书面上写的无声语言(文章、文学作品)转化为更能表情达意的有声语言。
语言是词汇、语法、语音三者的结合体,严格地说,书面上写的语言是不完全的语言,因为欠缺了一个语言的重要因素——语音。
朗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重要性论文
浅议朗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朗诵,或叫朗读、诵读,在语文教学中是一项不可或缺的活动。
通过朗诵课文培养语文能力,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和语文活动。
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具有独特的作用。
严格的语文能力训练,往往体现在朗诵教学上,中学生只有经过这种训练,才能具备坚实的语文功底。
缺乏严格的朗诵训练的语文教学,即使讲得再美妙,练得再多,也是不完整的。
朗诵是一种以读为表现形式的对学习对象进行感知、记忆、思想、想象,同时伴有情感发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参与的复杂心理过程,要语文教学实践中开展朗诵活动能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朗诵活动有其特殊的重要性。
一、提高普通话水平。
提高普通话水平必须依靠对文学作品的正确的诵读。
中学语文教学在推广普通话工作中负有特殊的历史使命。
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是在千百遍规范朗诵作品中训练而来的,所谓“熟读是把一切成例化成习惯”。
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用于日常交际,也就可望消除方言和语言渣滓的消极影响。
我们的初中语文教材,为普通话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很多条件,如:1、语音模式。
语文教材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汉语拼音注音,是推广普通话的书面标准样式。
学生按标准的读音朗读课文,训练用普通话读书、说话的能力是我国目前提高全民族普通话水平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2、语言模式。
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文质兼美,所包容的古今词汇、句式十分丰富而全面,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典范,教材不仅可以作例子来讲授古今汉语的规则,还可以用来训练学生的语感能力。
学生在大量感知古今汉语词汇、句式词语搭配的前提下,对汉语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运用水平就可望有较大提高。
3、表达模式。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典范作品,是学生学习写景状物,表情达意的最好范例。
鲁迅先生说得好:“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
”如果能将教材中的典范的表达技艺、语言气势、情感风格学到手,表达思想感情也就有望“文笔增华”。
4、思辨模式。
文章是思想的积淀,好的文章蕴含有或今或古思路的精华,其中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对青少年起着规范的作用。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浅谈朗读对中学生的重要意义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浅谈朗读对中学生的重要意义【摘要】新课程的实施,使语文在教学思想、教学方法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等方面发生很大改变。
而朗读是对语言材料和语言技巧的吸取,是学生学习书面语言的重要手段。
朗读在中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注重朗读的培养与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关键词】朗读教学良好习惯朗读的培养与训练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而朗读有助于强化学生的记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通过朗读,有助于学生词句和知识点的积累,从而有助于写作的提高。
事实表明,凡是喜欢朗读,朗读优秀的学生,无论是口头表达能力还是书面写作能力都是比较强的。
所以朗读在整个语文教学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针对如此重要的教学角色,我们该如何看待朗读及怎样处理好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呢?一、朗读对中学生的重要意义(一)朗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在现代语文教学中,朗读在所有的言语活动中起关键作用是不容置疑的,是听、说、读、写等言语活动的质量和效率的杠杆,而且朗读是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言虽简单,却道出了语文学习的真谛。
在朗读时,对于文中所涉及的语音、词语、文字等的品味与琢磨,更是一种不知不觉的语感训练。
教师用标准的普通话范读或用远教IP资源中的课件范读,学生在模仿中纠正自己在发音、语气及句读等方面的错误,朗诵时声情并茂、声音响亮、抑扬顿挫,恰当地掌握语速的缓急和语气的轻重,则会将学生自身的情感融入到文章中去,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语感素质。
(二)朗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
如《我爱这土地》一文,艾青先生借用一只鸟的身份向读者歌颂了祖国的土地,歌颂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以及抒发对祖国无限的眷恋的爱国之情。
初中朗诵教学论文
初中朗诵教学论文初中朗诵教学论文(共7篇)第一篇: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策略摘要:现阶段,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措施的实施,初中语文朗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得到了语文教师的极大重视。
关于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策略的思考,逐渐成为语文朗读教学中的主要问题之一。
如何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实施有效的朗读教学策略,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具有很大的影响。
简要分析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策略的相关内容,旨在进一步提高语文朗读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策略在实际教学中,初中语文作为一门具有丰富语言性质的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语文教师在开展初中语文朗读教学活动中,针对学生在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制订有效的教学策略,有利于在最短的时间内,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促使学生可以更好地参与到朗读教学活动中。
因此,在初中语文朗读教学中,语文教师重视朗读教学策略探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营造良好的朗读环境;关注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以身作则,引导学生重视朗读在初中语文朗读教学中,以身作则,引导学生重视朗读,是一种主要的教学策略。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发挥着重要的影响。
在朗读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在注重对学生进行指导学习的同时,更应重视自身朗读能力的提高。
通过自身的范读,激发学生参与朗读学习活动的积极性,进而促使学生可以主动地参与到朗读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朗读能力。
例如,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一段有关朗读的动画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结合动画的画面,对学生进行一段示范的朗读,使学生感受到朗读的乐趣。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重视以身作则,引导学生重视朗读这一教学策略非常重要。
(二)重视质量,创造良好的朗读环境为了有效地提高初中语文朗读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重视质量,创造良好的朗读环境,是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策略之一。
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论文
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论文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论文1摘要:诵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
诵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
通过诵读,可以提高学生驾驭汉语的能力。
关键词:诵读;教学;学生;重要性;习惯诵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它是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就语文学习而言,诵读是最重要的。
诵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
诵读有助于情感的传递。
一、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1.有利于学生的文字积累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积淀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智慧与精华,文字亦是。
而文字的学习,往往是通过一篇篇文章的诵读,把识字与阅读融合在一起,重视诵读有利于识字效率的提高和书面语学习的全面开展,同时,识字量的增加,也有利于学生选择更多的书目文章进行阅读。
学生在进行课内文章学习的时候很好地落实了这一点。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诵读,可以让学生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知优美的韵律。
教师如果具备良好的朗读技能,就能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在读中思、读中议、读中练、读中悟、读中品,带领学生共同感受纯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3.有利于提高写作能力清代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对语文写作能力的形成规律作了具体的总结:“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
作文时吾意欲所言,无不随吾所欲,应笔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竭。
”通过诵读,可以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把别人的好作品融会贯通后,变成自己的东西,逐渐形成自己的能力,才能得心应手地掌握和运用好语文这个基础工具。
4.有利于积累语言材料《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
语言材料”。
当学生的头脑里记住了大量的词语、精彩句段或者美文,融会贯通后变成自己的东西,形成新的观点,读起文章来,也就会有了自己的理解,写起文章来自然也有了内容可写。
语文教学朗读的重要作用论文
语文教学朗读的重要作用论文语文教学朗读的重要作用论文一、朗读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二、朗读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要用心去体会作者当时的感情,并通过自己的声音将这种感情呈现在学生面前。
教师要让学生充分体会出文章的意境,仿佛身在其中,跟随着作者去感受文章中的各种情感。
如《海滨仲夏夜》一文,我在教学时就用充满激情的范读给学生展现此文,读出情趣,使学生听之有味,听之有物,听之欢乐,使学生感觉好像浩瀚的大海就在眼前,从而激起他们感情世界里的浪花,受到美的`熏陶。
三、朗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的脉络在语文教学中,朗读一直都是重中之重,是学生必备的一项基本功。
教师可以多为学生进行范读,以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
读得多了,学生的语感就会更好,对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也会更强。
学生爱读、会读,才能有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朗读的过程也是一个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过程。
当学生逐步掌握文章内容时,我们的教学也就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语文课本中大多数课文是精选出的文质兼美的艺术作品,寄寓着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审美评价,渗透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教师要有目的地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朗读。
这样,学生就会情不自禁地走人文章,进入美的境界。
如教学《春天的手》一文时,我并不是单纯地进行讲解,而是引导、激发,并让学生反复地采用各种方式朗读。
这样,死的文字变成了有声的语言,从而唤起了他们的想象,使他们仿佛看现了春姑娘用那美丽、轻柔的手抚摸着大地,使得大地一片新绿;掠过小河,小河唱起了快乐的歌。
这样,学生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美丽、生机勃勃的春景图。
又如,学生在朗读《荷塘月色》时会感到在欣赏一幅画、一首诗、一首优美的曲子。
其语言的绘画美、韵律美在诵读的过程中给学生无穷的艺术感染力。
五、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朗读对学生的影响,远远超过学生的默读、教师的讲解等。
由于小学生善于模仿,教师标准且有感情地朗读,可以刺激学生去模仿。
朗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作用论文
浅谈朗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摘要:朗读是一项口头语言的艺术,需要创造性地还原语气,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活生生的有声的口头语言。
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古老、最优秀的教学方法之一,有着其他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关键词:朗读语感记忆领悟表达当前,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异彩纷呈,硕果累累,有目共睹。
但也有不少的语文教师仍然沉陷在语文教学的误区中,重分析,轻诵读,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肤浅的、架空的、重复的、无用的乃至故弄玄虚、故作高深的分析中去,没有真正地朗读课文或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仅把朗读当成是活跃课堂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的一种手段,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一种穿插。
这样一来,学生很难真正品味到课文的原汁原味,很难直接、完整地感受课文的内涵美,从而使最具灵性美感的语文课堂变得枯燥乏味。
这种做法实在是舍本逐末、背离了语文教学的宗旨,是语文教学的最大失误。
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朗读,在朗读中整体感知,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朗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因此,我们要认真反思这个问题,要正本清源,返璞归真,让语文课堂重新响起琅琅读书声。
下面,我就谈谈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一、朗读能促进学生语感的培养。
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是以古今中外具有典范性的优秀言语作品去广化、深化、美化、敏化学生的输入型语感,并以此为龙头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朗读是听读活动中最重要的教学形式,它对于培养学生语感能力,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水平,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语感能力的培养涉及对词义的理解、词语的选择、句子的规范和变化、语言色彩、语言风格等诸多方面。
但不论哪个方面都是学生在听过、读过之后在头脑中留下的印象感觉。
它既是经验的,又是不自觉的。
从语文教学角度来说,我认为语感教学就是使学生在长期的规范语言动用和语言练习中养成一种带有浓重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它既包括在良好的语言环境中反复运用语言而不自觉地养成一种良好习惯,又包括平时的语文学习中自觉地运用语言知识来分析、使用语言而形成的能力。
初中语文教学中诵读重要性论文
初中语文教学中诵读重要性论文----7192bd0c-7158-11ec-b6ee-
7cb59b590d7d
浅议初中语文教学中诵读的重要性
摘要:阅读教学在中国传统教育中有着悠久的历史。
中国古代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非常
重视阅读。
现代汉语教学也被提倡,但效果并不显著。
新课程改革以来,阅读教学再次引
起人们的关注。
新颁布的《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注重积累、感知、熏陶、运用和语感的培养,因此要发展思维,提高语文素养。
朗读是语文学习过程
中积累知识、获得语感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中学;诵读;重要性
目前,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着重说轻读、重改写轻读的严重现象。
教师和学
生忙于应付考试,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阅读和语感的培养。
中学语文教学效果不理想。
那
么阅读到底是什么呢?中国古代的背诵教学被称为“寓言”,最早见于《周礼》。
在现代,朗读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即“反复朗读,死记硬背”。
因此,我
们可以这样理解阅读:阅读是一种看文本、说声音、听声音、理解感受、理解原因的综合
性阅读活动。
它通过观察文本、倾听内心、仔细阅读和思考来实现对文本的全面理解,从
而实现对文本的全面理解。
语言学习是基于对语言材料的整体感受,通过各种“阅读”来
实现的。
所谓“三篇文章七读”,足以说明阅读的重要性。
一、加深理解,提高阅读能力
古人盛赞“百读不厌”。
朱自清先生也认为,。
高中语文朗读教学论文4篇
高中语文朗读教学论文4篇第一篇:高中语文教学朗读教学研究张颂认为:“所谓朗读,指把诉诸视觉的文字语言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的活动。
”新课标高度关注朗读教学,要求高中生“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要求学生诵读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朗读教学是一种基本课型,抓好朗读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语感,提高学生运用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提升学生审美水平和语文素养。
然而,朗读教学现状不容乐观。
由于受应试教育影响,朗读教学流于形式,尤其是年级越高,朗读越被边缘化,长此以往,导致学生对朗读失去兴趣,甚至讨厌朗读。
1.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朗读水平朗读是语文教师的一项基本功,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普通话水平,特别是方言区的教师,要掌握好声母、韵母、声调、轻声、儿化的正确发音和普通话音变规则,注意普通话和自己方言在语音上的差异。
教师要不断总结,发现规律,并反复练习。
教师要提高朗读水平,还要掌握停顿、重音、语速、语调等朗读技巧。
停顿一般分为语法停顿、逻辑停顿、情感停顿三种。
重音分为语法重音、逻辑重音、感情重音三种类型。
句调一般分为升调、降调、平调、曲调四种类型。
节奏指朗读过程中由声音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形成的回环交替的声音形式,常见的节奏类型有轻快型、沉稳型、舒缓型、强疾型等。
朗读时必须做到语速适中,语调抑扬顿挫,语气刚柔相济,语意褒贬分明,体态自然得体。
2.教师要做好朗读示范教师范读时,要深刻体味作品并恰当运用各种技巧,准确、鲜明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
对学生的朗读要具体评价,评价态度要实事求是,如朗读得不好,要指出哪个方面处理得不当,并指出如何具体处理,还可以说一说为什么不能这样读的理由。
3.朗读教学设计要循序渐进朗读受书面语言制约,朗读之前必须对作品本身进行认真研究,透彻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精神实质。
只有透彻地理解,才能有深切的感受,准确传达作者的心声。
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诗,描述作者离开英国剑桥大学时的复杂内心感受,把握好淡淡的哀愁的感情基调。
语文朗读论文(5篇)
语文朗读论文(5篇)语文朗读论文(5篇)语文朗读论文范文第1篇课堂上老师起到主导的作用,老师的心情能够感染课堂上的同学,因此,要想使学校生语感与语言力量得以提升,就要对老师领读加以重视,确保领读的正确。
比如,苏教版四班级上册的课文《珍宝鸟》,在对第四自然段进行领读的时候,老师教学不能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必需要加入自己的感情,这一段通过对珍宝鸟动作的描写,写出了鸟儿的可爱、淘气,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对珍宝鸟的爱惜和宠爱之情。
因此,老师在领读时,要想象出这种人和自然之间和谐的画面,读出感情。
老师要有感情地进行朗读,对文章表达的思想进行正确处理,并把握好语音和语调,对语速进行正确把握,不能矫揉造作,这是要好好进行学习的,对老师朗读技巧的要求特别高,只有做好了这点,才能对课文中的词句和内涵进行理解,从而将语感把握好。
二、强调细读的方式读书是不能慌惊慌张、急于求成的,肯定要重视涵咏,对书中的韵味进行咀嚼,对其进行渐渐消化和理解,从中获得肯定的启示。
比如,苏教版五班级下册课文《只拣儿童多处行》,要对表现儿童多的语句进行细细品尝,说明孩子们在哪,那么春天就在哪,跟着孩子们就能找寻到春天,通过对文章语句的品读,我们可以理解其隐含的意思:孩子们活泼可爱,就像春天似的生气勃勃。
比如,在对古诗进行教学时,肯定要让同学反复诵读,之后利用领读以及赛读还有唱读等方式,再引导同学去理解其中的诗意,了解其中的感情,最终再进行诵读,加深同学对古诗的理解。
同学在反复进行诵读的时候,感情也会更加深化,在反复诵读之后就会对其更加理解。
反复诵读是学习和鉴赏的一种方法,对于同学语感的培育以及阅读和写作力量的提高都有很好的关心。
有哲学家认为,仿照这一行为是推动人类不断进步的一个重要缘由。
宋代朱熹曾经说过,看书就要首先熟读,将书中话背诵下来,就像从自我心中说出似的,如此便可在书中获得肯定的收获。
仿照也就是依据前人阅历进行进展的自己的理论,当自身还没有力量制造理论时就要借鉴前人阅历,并对前人讨论路线进行仿照,省掉不少麻烦。
朗读在中学语文中的作用(人教版教学论文)
•••••••••••••••••朗读在中学语文中的作用(人教版教学论文)朗读在中学语文中的作用(人教版教学论文)朗读在中学语文中的作用摘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优化课堂教学,促进教学改革,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亟待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着力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强化朗读指导与训练,感悟语言文字的内蕴。
学生才能得到充分有效的训练,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朗读情感再认识优化策略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朗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朱熹曾经说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几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可见,朗读,既是传统的,又是时兴的;既是语感的,又是技能的;既是文学的,又是审美的。
朗读,是对同学们进行语调、语速、节奏、情感等方面的技能训练和说普通话训练的语文活动。
朗读,是让同学们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味词句、领会情感、品味意境、发展语感的充满情致的实践活动。
所以,课堂上的朗读,小而言之,是培养语感、形成阅读能力的极为重要的正确途径;大而言之,是教学改革和教师设计水平的一个重要的标志。
但在中学朗读教学实践中,常常会出现这下这些令人担忧的情况:一、存在问题1、朗读目标模糊在语文课堂,我们常见到这样的场景:全班齐读之后分组读,男生读了女生读,甲同学读了乙同学读。
听来书声琅琅,看来热热闹闹,其实,学生心中一片茫然,因为教师在读前并没有提出明确的朗读目标和要求,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些诸如此类的话:“把课文的某某段齐读一遍”,或“某某你有感情地朗读一遍课文”。
由于目标的模糊,学生朗读时心不在焉,只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
2、朗读训练无序朗读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从整个一篇课文来看,要遵循“读准--读通--读流利--读出感情”这样的一个训练过程。
而大多数教师却漠视这种“序”,无论是学习课文前的朗读训练还是学完课文后的朗读训练,都是要求学生“读出课文的情感”。
浅谈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论文
浅谈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论文浅谈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论文朗读,是以理解文学作品的意义为目的的一种有声的阅读方法,是一种综合性的阅读活动。
它是语文教与学的源起和缘起,是基础,乃语文教学的第一教学法,是语文教学之本。
朗读教学,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在今天的语文教学中仍然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一、朗读在教与学上的作用语文重感悟积累,语文靠读。
汉字这种表意文字,它是音、形、义三位一体的,可以通过声调和语气把文章的思想内容和感情传达出来。
朗读有助于对文章的理解。
在朗读中,学生能够体会文章的内容、神韵、风格。
朗读也是考查学生理解程度最简单的手段。
学生对课文文意、文情、文势、文序、文趣的理解,都可以通过朗读来体现并判断。
朗读是培养学生精读能力的有效方法,特别是含义较深婉的语句、段落,可以在反复朗读中让学生体会和品味。
朗读是培养说话的基础。
朗读得正确、流畅的,说话也一般比较流利;能读出文章的感情、韵味的,说话也一般比较有感染力。
朗读不仅仅只是活跃课堂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不仅仅只是课堂教学中的穿插,更重要的是他让学生充分地占有学习时间并作技能训练。
朗读课作为一种课型,可以使课文的整体阅读教学得到环节上的简化与内容上的深化。
梁实秋在回忆他的语文老师时有这样一段话:徐先生教书,“首先是把原文一丝不苟地吟咏一番,好象是演员背台词,他把文字里蕴藏着的意义好象都给宣泄出来了。
他念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情感,有气势,抑扬顿挫,我们听了之后,好象是已经理会到原文的一半了”。
在教学上,以读带讲,边读边品边议,这是最科学的、最经济的教学方法。
二、朗读教学的基本要求实施朗读课型,有两个明确和两个重要要求。
两个明确是指:教师一是要明确课程标准关于朗读教学的要求和标准的高度、深度和广度。
二是要在第一的基础上明确地把握整册书的总体要求与单元及单篇教材在朗读训练上的具体要求。
做到这两个明确,我们便可以科学有序地实施朗读教学。
两个重要要求是:一是教师应指导有方。
初中语文朗读教学重要性论文
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重要性朗读,就是用清晰响亮的标准语音有感情地读出文章来。
它是将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活动。
同时,也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
胸中如能装下百十篇范文、几百首诗歌,就如涓涓细流汇成大海,融会贯通,为我所用。
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是人人都知道的名言,而白居易则是读书以致“口舌成疮”方有大成;韩愈则是“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始成大家。
一、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新课改的今天,语文教学更应回归文本,还课堂以琅琅读书声,但初中的语文教学却存在着令人担忧的现状。
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很难听到或激情飞扬或令人心旷神怡的琅琅读书声,师生一堂课里绝大多数时间都纠缠在纷繁复杂的理性分析中,“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朗读教学往往来去匆匆,如雁掠去,且无痕。
朗读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大多是走过场。
出现这种现象,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教师的教法观念没有改变。
二是教师在课堂上对朗读这一教学环节缺乏有效的指导。
部分教师只让学生在课堂泛泛自读,并不提出具体要求。
也不对学生试读进行指导。
三是课堂朗读方法方式单一。
一些教师在课堂上最喜欢采用学生集体齐读的方法,这样虽然可以调动学生的朗读情绪,消减课堂上的沉闷,但齐读太多,教师不便了解学生的朗读能力,不易发现可能出现的问题。
学生学习语文的习惯没有培养成,语文能力也就差。
二、提高朗读教学效果的方法朗读教学要采用多种方式方法,精心设计,还应注重朗读法的指导。
(一)朗读时目标要明确、具体朗读不是乱读、滥读。
有的教师把朗读当作课堂教学的一种简单过渡。
学生朗读前,教师没有给学生一定的任务和要求。
朗读时,教师没有认真听,忙着板书或自己思考着下一个教学步骤,对于学生的朗读情况自然就心中无数了,更谈不上对刚才的朗读情况指出是与非,这只是一种放羊式的无所收获的朗读。
朗读前应给学生一定的要求或目的。
在学生初读前,教师可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句读,读通读顺课文。
浅谈初中语文课朗读教学的重要性及运用
浅谈初中语文课朗读教学的重要性及运用浅谈初中语文课朗读教学的重要性及运用语文课朗读教学是一门重要的教学内容,具有极高的教育意义和实践价值。
朗读是学生运用口语表达能力和语音语调等方面的一种学习活动,通过朗读,学生能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语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增加词汇量、改进语音语调,培养审美情趣等。
因此,我认为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朗读教学应该得到重视和运用。
首先,朗读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朗读,学生能够熟悉语言的各个层面,包括语音、语调、词汇、句法等,从而提高对语言的把握能力。
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口腔肌肉,提高发音准确性和语言流畅度。
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注意语音语调的把握,使得朗读更具自然流畅的感觉。
而在经过长时间的朗读训练后,学生能够掌握正确的语音和语调,从而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
其次,朗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理解是语文学习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含义和作者的意图。
在朗读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是单纯地看字和读字,而是通过音节的组合和词语的选择,理解文字的内涵和外延。
同时,朗读也有助于学生提高对语言逻辑的理解能力,培养他们对文章结构和段落衔接的感知能力。
通过不断地朗读,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再次,朗读教学有助于增加学生的词汇量。
语言能力的培养需要大量的词汇积累作为基础。
而朗读是学生大量接触和使用词汇的过程,通过朗读各类文字材料,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各种词汇、短语和惯用表达方式,丰富自己的词汇量。
通过有针对性的朗读训练,学生能够轻松掌握并灵活运用学习过的词汇,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此外,朗读教学还能够改进学生的语音语调。
语音语调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着交际效果和语言的表达效果。
而朗读是学生进行语音语调练习的重要途径。
朗读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要性论文
朗读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摘要】朗读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教学形式之一,是提高学生认识和感知能力的重要手段,对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想象能力、语感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为此,作为语文教师,平时我们应该重视加强朗读方面的训练。
【关键词】朗读;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重要性语文学习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而获得语言技能主要靠语言实践,不能只依赖理论知识。
叶圣陶先生在《认真学习语文》一文中也说:“读文章,写文章,最好不要光用眼睛看,光凭手写,还要用嘴念,读人家的东西,念出来,比光看容易吸收,有感情的文章念几遍就容易领会。
”另外,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曾经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
”而培养学生语感的最重要途径莫过于在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
朗读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教学形式之一,是提高学生认识和感知能力的重要手段,对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想象能力、语感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不知自何时起,语文的课堂教学,分化成两种极端的形式:一是格式化的词语训练,把课文分析得支离破碎,满足于一字一词的辨析,而不注重文章整体的把握;一是大而空的理论分析,捕捉文章背景,附会各色斗争,把语文课上成说教课。
这使得阅读教学特有的魅力无处可寻,语文学习成了枯燥乏味的课文分析。
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头脑里塞满了零零碎碎的字词辨析和一条条的分析结论,唯独没有对文本教材的切实感受。
这样的语文教学只能是事倍功半,“老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其实,最简单也最有效的方法是: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诵读,充分发挥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一、朗读能激起美感而引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早在两千年前,孔子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主动潜心学习,一定会有较好的收获。
语文教材上所选的大都是文质优美、人文性强的好文章,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把文中意境和神韵先声夺人地渲染给学生,同时通过学生涵咏朗读,逐渐品味文章独特的意境美,激发美感从而引发学习兴趣,这样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重要作用摘要: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但实际上对“读”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是极为重视的。
朗读作为其形式之一,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它是以理解文字作品的意义为目的的一种出声阅读形式,即把书面语言转变为出声的口头语言。
古代教育家重视“吟诵”,认为只有拿调去读,才能进入文章的情境之中,体味出其中的妙处。
老一辈语文教育家和当代语文教育家都提倡朗读。
一、朗读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说话能力的提高。
这是朗读训练作用最浅显,也是最基本的一点
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是经过大脑指挥口、耳、眼将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调动口、耳、眼、脑等器官一起参与的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
它与默读的心理活动方式比较如下:
朗读:目→脑→口→耳→脑
默读:目→脑
以上可以看出,默读程度较朗读程序大大地简化了,虽速度快了,但使口、耳缺少了锻炼。
对语感的培养也大大削减了。
由此,从朗读这一原理来看,朗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更好地感知文章的美学因素,而且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的思维能力强了,他的概括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语言的能力也就自然而然地强了。
这些能力作用于说话上,学生必然会说得趋于简明、流畅、连贯、得体、有条理,同时,如果
学生经常性地朗读,其结果必然是熟能生巧。
表现在说话上,学生就能逐步取得发音清晰、音量适中、感染力强的效果。
一般而言,朗读能力强的学生,他的口头表达能力也通常比较强。
这也验证了朗读能够促进学生说话能力提高这一点。
另外,因为朗读时要求采用普通话,这自然会提高学生说普通话的能力。
所以说,朗读是培养语感的一种好方式,应切实地加强训练。
放声朗读文章,可以增强语音的感受能力、语义的感受能力和语法的感受能力。
如果对精美的文章反复地朗读,会增强对语言规范的敏感和鉴别能力。
反之听到不正确的读音或词不达意,生硬不通的句子,就会从感情上感到不适,并加以排斥。
二、朗读能够有助于深刻地体味文章所抒发的鲜明独特的思想感情。
这是朗读训练所应达到的基本目标之一。
我们常说作家在创作时总是披情入文。
文章的思想感情是通过作家塑造的丰富的艺术形象来展示的。
学生在朗读课文时,把书面语言还原为口头语言,作者的语言就好象成了读者自己的语言。
与此同时,学生的头脑中会连续再现文章中的抒情载体-------艺术形象。
这样一来,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到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产生强烈共鸣,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
如在学习《周总理,你在哪里》这首诗时,教师只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让学生真切地演绎人民对总理的深情热切的呼唤和山谷、大地、松涛、海浪、广场的回音,学生就能更深刻地感受到总理与人民心连心的深厚感情。
在学习《白杨礼赞》这篇抒情散文时,教师可通过学生
在朗读文章时准确把握文章句调、语速、感情的变化,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更深刻地领会作家通过赞美白杨树意在歌颂北方农民质朴、严肃、不屈的性格和抗日军民在民族解放斗争中坚强,力求上进,执着奋斗的精神内蕴。
由此,教师应加强指导学生朗读,尤其是应该精读的文章,不能粗观大意,浅尝辄止,必须反复朗读。
在朗读中推敲文章的含义、情调、韵味,想象作者写作时的心境和情感,代作者说话,代作者表达思想,抒发情怀。
经过这样的朗读,对文章的理解才会加深。
三、朗读有助于学生更直观地领略到文章的音乐美
我们知道音乐是以其特有的节奏旋律来打动人心,感染听众,从而显示艺术魁力的。
好的音乐,总给人余韵袅袅,绕梁三日的美感。
古今好的诗文莫不如此。
在汉语中,汉字有四种声调。
由汉字组成的文章只有通过朗读,学生才能直观体味到汉字铿锵有力,抑扬顿挫的独特魁力,感受到文章的音韵美。
同时,文章还有急切舒缓、起承转合的律动的特点。
学生也只有通过恰当地朗读,才能从语调的高低、节奏的急缓、语速的快慢感受到文章的旋律美。
特别是,中学语文课本中编排了一定数量的古诗词。
它们一般都具有句式整饬、平仄相配,节奏鲜明,句末押韵,好似高山流水的特点。
教师在教学古诗时,只有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才能让学生直接体会到古诗所具有的音乐美,增强学生对古诗的美学感染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
除此,在《荷塘月色》、《春》等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中,朱自清运用了不少的叠词,朗读它们,犹如一个
个跳动的音符贯穿于文章中,有效地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
通过朗读,学生能够更好地领悟到朱自清散文所具有的音乐美。
四、朗读能够增强学生对文章含蓄美和形象美的感染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