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讲稿:第六讲 语言民俗民间文学

合集下载

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
再生态民间文学指经过整理和改编,转化为书面或视听文学样式的民间文学,这一类民间文学转变形态后, 重新走向千家万户,比以前传播更加广泛。
新生态民间文学指从当代社会生活中自然产生,反映人民某些意愿与时代风尚的新的故事、笑话、歌谣、谚 语等,它们将不断涌现,恐怕永无枯竭之意。借助电脑网络、手机、电视宽带等新的传媒技术,服务于民众生活 的各种民间文学创作,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文化内涵
过去有些学者﹐把民间文学和民俗事象往往看作没有文化﹑没有教养阶级的产物。其实﹐广大劳动人民自有 他们高尚的教养和珍贵的文化﹐而民间文学正是对他们这种教养和文化尽著庄严职责的教本。
分类
民间文学可以分为原生态、再生态和新生态三种类型。
原生态民间文学指现在仍活在民众口头和实际生活中的传统民间文学,这一类民间文学正在逐渐衰亡。
集体性
相关书籍专业作家的书面创作﹐大都是个人的产物﹐民间文学作品﹐大体上可说是群众集体的创作。所谓集 体的创作﹐在作品内容的思想﹑感情和想象﹐在形式和艺术表现以及作品的所有权等方面﹐比起专业作家的作品 来﹐都存在著特有的集体性问题。但这种集体性的重要表现﹐更在于创作和流传过程中。有些作品﹐一开始就是 集体参与的﹐但是更多的﹑也更经常的﹐却是在它已经成为“初坯”之後﹐在不断的传唱或讲述的过程中﹐受到 无数的唱述者的加工﹑琢磨。在这种加工﹑琢磨中﹐不但渗入那些唱述者的思想﹑感情﹑想象和艺术才能﹐也包 括那些听众所反应的意见和情趣在内。这一点﹐与那种主要属于个人的一般专业作家的作品﹐是很不同的。所以 民间文学作品一般是无法署名的。Fra bibliotek国际交流
民间文学﹐至少它的某些体裁﹐如民间故事﹐不仅在同一国境内的不同民族之间互相交流﹑影响﹐在国境以 外﹐甚至在地理上相隔比较遥远的地区﹑民族的民间故事﹑传说或谚语等﹐不仅有许多构思﹑表现手法相似﹐有 的故事连基本的人物﹑情节都相同或相似。後者大都是传播的结果。像灰姑娘型故事﹑天鹅处女型故事等“世界 大扩布”的民间叙事作品﹐就属于这一类。

《民间文学导论》课件

《民间文学导论》课件
文化同质化
全球化的过程中,许多地区的民间文学受到外来文化的同化,失去了 原有的特色和魅力。
民间文学的保护措施
立法保护
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保护 民间文学的权益,防止其被滥
用或盗用。
记录与整理
对现存的民间文学作品进行系 统的记录、整理和出版,确保 其不因传承人的去世而失传。
教育普及
在教育体系中加入民间文学的 内容,培养年轻一代对传统文 化的兴趣和认同感。
想和行为产生积极影响。
05
民间谚语与谜语
民间谚语的定义与分类
民间谚语定义
民间谚语是人民群众口头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 来反映深刻的道理。
民间谚语分类
按内容可以分为时政谚、事理谚和格言谚,按风格可以分为 俗谚和雅谚。
民间谚语的创作与传播
创作源泉
民间谚语的创作来源于人民群众的生 产生活实践,是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现 象的观察、理解和总结。
传播方式
民间谚语的传播方式多样,可以通过 口口相传、文字记载、艺术表演等方 式进行传播。
谜语的起源与特点
起源追溯
谜语起源于古代的隐喻和民间故事,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演变为现在的形式。
特点概括
谜语通常具有趣味性、智力性和文化性,通过暗示和隐喻等方式表现出来,需要人们运用智慧和想象力来解答。
06
民间文学的保护与传承
传承
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代 代相传,不断创新和发展
民间歌谣的文化价值
01
02
03
04
历史价值
记录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 貌和人民生活,是历史的见证
和传承。
艺术价值
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丰富了 我国的文化艺术宝库。
民俗价值
反映了各种民俗风情和民间文 化,是研究民俗学的重要资料

精华讲稿:第六讲语言民俗民间文学

精华讲稿:第六讲语言民俗民间文学

精华讲稿:第六讲语言民俗民间文学第一篇:精华讲稿:第六讲语言民俗民间文学第六讲语言民俗/民间文学一、语言民俗的含义(一)含义语言民俗:指民众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在特定文化环境下形成的口头文学、口头习用语汇,以及与之紧密相连的具有艺术性的表达习惯和行为方式。

又称“民间口头文学”或“口碑文学”。

这类民俗产生于人类文明的最早时期,是民众为交流信息、抒发情感而进行的智慧表达。

二、语言民俗/民间文学的特征(一)口头性:一种表演的模式口头交流是民间文学的存在形式。

在过去,民众不可能享有文字,不能运用文字进行交流和表达情感,他们从事的文学活动只能停留在口头语言的层面,人们通过口头语言表达和传播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口传心授”是民间文学生存和展现的必需方式,它由此构成了一种彼此互动的具体情境。

民间文学的口头交流是通过方言来进行的,不同地域的方言,会带来不同的交流效果。

任何民间文学作品,只有用其流传地的方言进行演说,才能达到最佳的表演效果,而用普通话或其他地方方言演说(唱),必然减弱其原有的艺术魅力。

当代著名的民俗学者理查德鲍曼从口头讲述事件自身出发,认为口头艺术是一种表演,在《Vetbal Art as Performance 》一书中,他说:从根本上说,表演作为一种口头语言交流的模式,存在于(表演者)对观众承担着展示自己交际能力的责任。

这种交际能力依赖于能够用社会认可的方式来说话的知识和才干。

他的表演理论为我们认识口头文学提供了新的视角。

★口头文本与书面文本的关系:(二)集体性:演说者与观众的互动集体性指民间文学是集体创作、集体流传,并具有集体性的思想情感和为某一集体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1)集体性的表现:创作和流传方式上:是集体创作、集体流传的,是在集体活动的场合,你与句我一句地完成创作的;先由个人完成作品的雏形,其后在流传过程中由众人加工和再创作。

(2)表现在民间文学的内容上——反映着特定群体的生活、思想、感情、观念等。

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
或曰:民间文学是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它在广大人民群众当中流传,主要反映人民大众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表现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具有自己的艺术特色。(钟敬文主编《民间文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7月第1版,第1页)
第二节 民间文学作品的分类
民间文学,如果按照体裁分类,有三分法和四分法,前者见教材,后者分类(据张余《民间文学与民俗学基础》)如下表:
《民间文学》课程教学的具体目的和任务:
1、增进大学生对民间文学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对中国各民族民间文学作品的了解,加强大学生对中国传统的民间文化和现代社会新的民间文化的认识,增强大家对民间文学尤其是家乡的民间文学、民俗文化的热爱和关注,唤起大家对乡土文化和民众创造力的重视。尤其希望引起大家对各自家乡的民间文学、民俗文化的热爱和关注,并且通过大家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今后在实践中多对民间文学进行调查、记录、研究和利用,尤其是抢救性的调查、发掘、保存和研究,充分发挥传统的民间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我们相信,只要大家在民间文学方面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获得了一些调查、研究和利用的成果,就一定会对民间文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们也相信,在大家当中,将来一定会有人在民间文学的调查与研究方面做出一定贡献的。
现在,我国学术界和文化艺术界,一般通用“民间文学”一词,其含义是指群众
的口头创作,以与作家文学相区别。
根据以上介绍,民间文学简言之就是:
群众创作并流传的口头文学艺术作品。其具体的定义就是:民间文学是指广大人民用自己最熟悉的传统民间形式性等特征。(教材第18页)
韵文类 歌 谣 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生活歌、历史传说歌、儿歌等。
叙事诗 长篇叙事诗、长篇抒情诗等。
史 诗 创世史诗、英雄史诗等。

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绪论1.民间文学:就是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现场展演的文学样式。

2.民间文学的社会功能:1)民间文学是民众表达思想、感情和愿望的一种方式,满足民众的表达需要和创作欲望,也是民众交流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化的手段。

2)民间文学可以使民众在日常生活中获得娱乐和放松。

3)民间文学是民众传授知识、实施教育的一种有效工具。

4)民间文学是了解民情民风的有效途径和进行相关研究的参考资料。

3.民间文学与民俗的关系:1)民间文学与各种活动相融合2)民间文学活动本身形成娱乐民俗3)民间文学反映了民俗生活4.民间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1)民间文学与生产劳动的关系2)民间文学与宗教信仰的关系3)民间文学与阶级斗争的关系5.民间文学的研究方法:1)田野调查法2)历史追溯法3)共时比较法第一章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以及与作家文学的关系1.民间文学根本特征:口头性、群体性、传承性、变异性、表演性。

2.群体性又叫“集体性”,是民间文学相对于作家文学而言最具区别性的特征。

1)民间文学的群体性体现在它是群体创作、群体流传的。

2)民间文学的群体性表现在其内容上,反映着特定群体的生活、思想、感情、观念等。

3)民间文学集中体现特定群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是众人智慧和才艺的结晶。

3.群体性的表现:1)在创作过程中的表现(合作式、综合式)2)在流传过程中3)在民间艺术创作、表演方式上4)在思想内容上5)在艺术形式上4.变异性:指在流传过程中民间文学作品从形式到内容的各个方面,包括语言、情节、人物甚至主题,都会发生变化。

5.变异的原因:1)口耳相传,难保原样2)讲究著作权,传播者可以改动3)作品异地流传,因环境不同而变异4)因时代变化而变异6.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区别:1)创作主体不同2)创作流传的形成不同3)思想、情趣有所不同4)功能作用有所不同7.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1)民间文学在题材和思想内容上对作家文学影响。

比如中国第一个大诗人屈原的创作在题材和内容等方面就受到民间文学的很大影响。

06民间文学——神话

06民间文学——神话

3.洪水神话THE FLOOD MYTH
欧洲学术界不同学科的学者对于洪水神话之谜的破译: 1872年大英博物馆青年学者乔治、史密斯(George Smith)的一篇论文《加勒底人的洪水故事》 阿兰· 邓迪斯1988年选编的论文集《洪水神话》 中国学界对洪水神话的关注: 梁启超在《太古及三代载记》中所作的《洪水考》 芮逸夫的《苗族的洪水故事与伏羲、女娲的传说》, 该文推测兄妹配偶型的洪水故事起源于中国的西南, 进而传播到四方。 40年代闻一多的《伏羲考》将48篇中国西南少数民族 洪水遗民神话异文,与中国古代文献、相关考古资料 等等,进行了深入的考证和比较研究。 1949年以后,“洪水——遗民”神话仍是中国学者关 注的一个重点,出现了许多重要成果,主要是基于历 史学、神话学、民俗学和文化人类学的视角。
四、分类
1.按民族或地域划分 希腊神话、北欧神话、巴比伦神话、埃及神话、 印度神话、中国神话、澳洲神话、美洲印第 安人神话 茅盾:北方神话、中部楚地神话、南部岭南神 话 2.按文体形式划分 韵文体神话、散文体神话、韵散兼行体 3.题材(思想内容) 自然神话、社会生活神话
(一)自然神话
自然神话是关于天地万物形成及人与自然关系的神
在世界各地的广为传播反映了早期人类 对于洪水的害怕。在希腊和中国的神话中洪 水被视为天罚,是上天对人类罪过的惩处。 在人类自我控制能力尚不发达的时期,借助 洪水的威慑可以起到规范人类行为的效果。
二、社会生活神话:以原始人社会生活为素材,是
原始人解释自己的社会生活、文化现象的神话。
(一)
1.文化发明神话:是原始人关于自己生活中所使用
古史是层累地造成的,发生次序和排列
的系统恰是一个反背 古史神话的演变是进化论式的

民间文学 课件

民间文学 课件


走向民间
原 生 态 歌 舞
影视神话热 传说热
民间曲艺的兴起
民间的魅力 多姿多彩 活泼泼的 民间的力量 民间的核心:自由-自在 向民间回归 对文明的反拨 对自然、人性的回归
2、民间文学的当代价值
1)认识价值 2)审美价值
3)学术价值: “史外文学” 开拓学术视野 关注学术现实
民间是我们生存的土壤
2、民间文学的特点 1)口头性与表演性
民歌: 小妹生的白又白,情哥生得黑又黑。 白字写在黑纸上,你说合色不合色? 情妹生的好风采,好似莲花带露开 走到山前鸟起舞,走到江边鱼游来。 想你想你真想你,请个画匠来画你, 把你画在眼珠上,看到哪里都有你。
率真质朴 巧妙俏卜卜腿,果子花脸蛋蛋海纳花花嘴。 吃一回豆荚荚抽一回筋,看一回妹妹揪一回心。
从 宋 朝 开 始 , 民 间 修 庙 祭 祀 。
明清:传说加上孟姜女与秦始皇展开斗争的情节
顾颉刚:‚一件故 事虽是微小,但一 样地随顺了文化中 心而迁流,承受了 各地的时势和风俗 而变,凭借了民众 的情感和想象而发 展。‛
二、为什么学习民间文学?
1、当代文化发展的趋势: 现代文明的反思 面向东方
(二)研究对象和范围
西汉:刘向《列女传》:‚杞梁战死,其妻收丧。 齐侯道吊,避不敢当。哭夫于城,城为之崩,自以 无亲,赴淄而薨。‛ •齐地吊丧中‚歌哭‛风俗 •情节来自民间是‚齐东野人‛ 所创造而为文人所收录
•‚孟姜女,杞梁妻,一 去燕山更不归,造得寒衣 无人送,不免自家送征衣, 长城路,实难行,乳骆山 下雪纷飞,吃酒则为隔饭 病,愿身强健早归 还‛。——敦煌卷子中唐 代小曲
表演性:“活态”文学
2、群体性与传承性 形式的群体性 内容的群体性 河北耿村 “状元杀和尚”故事 法海洞与小青

民间文学概论课件

民间文学概论课件

民间文学的创作和传承 方式,主要是通过口耳 相传,代代相传,因此 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 价值
民间文学的特点
民间文学的特点
集体性 传承性
口头性 变异性
地域性 人民性
民间文学的类型
民间文学的类型
故事
故事是民间文学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它包括 了各种题材和内容,如寓言故事、童话故事、 生活故事等。故事往往具有娱乐和教育功能,
能够启迪人们的思想和智慧
歌谣
歌谣是一种以歌唱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文学作品, 它通过抒发情感和表达思想来反映人民的生活 和心声。歌谣的内容广泛,包括爱情歌谣、劳 动歌谣等
谚语
谚语是一种简洁明了的口头表达形式,它通过 精炼的语言传达了深刻的生活经验和智慧。谚 语往往富有哲理和启发性,能够给人以启示和
教益
传说
创新性
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国际
6
间的民间文学交流与合作,
共同推动世界文化多样性的
保护和发展
民间文学的保护与传承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我们可 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民间文学 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它在 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挥其独特的
价值和意义
结论
结论
民间文学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广泛的价值。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和文 化的载体,也是人民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的结晶。在当今社会,我们应当加强对民间文学的研究、保 护和传承工作,让这一独特的文学形式得以继续传承和发展,为人类文明的繁荣做出贡献。同时, 我们也应该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民间文学的创作和传承中来,让这一文化遗产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更 加璀璨的光辉
结论
1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2 首先,我们需要加强对民间文学的宣传和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它的价值和意义

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复习资料○1民间文学定义:民间文学是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一种语言艺术。

它运用口头语言叙述故事,展示生活,抒发感情。

它是广大民众生活的组成部分,是他们认识社会、寄托愿望、表达感情的重要方式之一。

功能:满足民众多种社会生活需要,事民间文学最根本的功能。

一、民众生活的独特伴侣。

1 在劳动生产中的实用功能。

具有指挥动作、统一步调、鼓舞情绪、减轻疲劳等客观的、直接的实际效用;作用于人们的主观心理活动,借以满足人们的祈愿性目的的一种功能。

2 在社会交往中的礼俗功能。

是民间文学独有的功能。

民间礼俗,是在民众生活、交往中约定俗称、世相沿袭的一些语言、行为方式,具体表现在人生礼仪,及各种人际交往活动中的礼俗仪式上。

如“洗三”小儿出世三个个月后,贺子成人,古有“加冠”礼。

3 在日常生活中的娱乐作用。

口头创作是广大民众休闲时自娱自乐的重要方式之一。

讲故事,说笑话,猜谜语,唱山歌等都具有很强的娱乐功能。

二、民众生活的教科书。

1 传授知识的功能。

面见文学,事民众智慧的结晶。

如一些谚语,它不一定有严密性,却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指导性,它是农民自己口传的科普教材。

2 道德教化的功能。

民间作品中,深刻地反映了劳动大众的道德观念和道德理想,事民众进行自我道德教育最方便,最常用的形象教材。

价值:一、认识价值1 民间文学与民众历史。

民间文学是民众口传的历史。

如高尔基所说:“如果不知道人民的口头创作,那就不可能知道劳动人民的真正历史。

2 民间文学与民俗风情。

民间创作,本身就是民俗生活的一种存在形式。

3 民间文学与民众伦理。

民间文学对人伦关系的反映也是很广泛、很深刻的。

4 民间文学与民众心理。

透过民间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清晰地寻觅到民众传统心理的某些轨迹。

二、艺术价值1 为作家的艺术创造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原始口头文学,事人类最早的艺术劳作,事后世一切文学的源头。

在中外文学史上,作家在民间文学中汲取素材以丰富自己的艺术创作的事,是屡见不鲜的。

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绪论:田野中的文化奇葩——民间文学性质、概念与内容1.何谓民间文学——概念研究对象和范围定义:民间文学是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现场展演的文学样式作为研究对象存在的民间文学1)“民”在何处:共享同一种语言文化、能正常参与日常交流的社会全体成员2)是文学现象更是民俗文化现象:民间文学既是文艺学、也是民俗学的组成部分,民间文学是社会成员所创造与传承的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文学既是文艺现象又是民俗文化现象的双重属性。

3)民间文学是作为表演而存在的社会行为,民间文学总是与表演联系在一起,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是社会交流形式,是活生生的行动。

作为学科而存在的民间文学1)一门年轻的学科(1846年,汤姆斯提出民俗学(folklore民众智识)的观点。

民间文学是从民俗学派生演化而来的分支学科。

民间散文作品研究:神话、传说、故事、歇后语民间韵文作品研究:史诗、长诗、民间歌谣、谜语、谚语、民歌民间说唱作品研究:民间曲艺(评书、鼓词、弹词、快板、相声、快书等)与民间小戏挖掘整理古今民间文学作品:研究民间文学作品文本、流传和继承人;研究相关文艺和民俗文化内涵;整理归纳和提升。

2)民间文艺学——研究民间文学的学问(钟敬文——中国民俗学(民间文学)之父)3)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共同构成文艺研究的整体:民间文学承载着复兴中华传统文化的使命。

民间文学的社会功能:①表达民众的思想、感情和愿望;②日常生活中获得娱乐和放松;③传授知识、实施教育;④了解民风民情、研究民俗文化。

4)民间文学是民众表达思想、感情和愿望的一种方式,满足民众的表达需要和创作欲望,也是民众交流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化的手段;①民间文学可以使民众在日常生活中获得娱乐和放松;②民间文学是民众传授知识、实施教育的一种有效工具;③民间文学是了解民情民风的有效途径和进行相关研究的参考资料。

2.如何研究民间文学——原则、方法与态度1)多学科研究的指导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将田野调查作为研究的基础和最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采风”即进入民间生活中观察记录民间文学实际发生情况的过程,也就是田野调查。

民间文学演讲稿范文

民间文学演讲稿范文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个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主题——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我们的历史记忆、道德观念和审美情趣。

它如同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

一、民间文学的内涵与价值民间文学,顾名思义,是民间口头创作和流传的文学形式。

它包括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谚语、民间戏曲等多种形式。

这些作品大多产生于民间,由人民群众口头创作,并在民间流传。

民间文学具有以下特点:1. 口头性:民间文学主要通过口头传承,代代相传。

2. 民族性:民间文学反映了各民族的独特文化特色。

3. 民间性:民间文学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体现了他们的生活经验和价值观念。

4. 通俗性:民间文学语言通俗易懂,易于传播。

民间文学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历史价值:民间文学是历史的见证,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

2. 文化价值:民间文学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民族的精神风貌和文化传统。

3. 教育价值:民间文学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和教育意义,对人们的精神成长具有重要作用。

4. 艺术价值:民间文学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二、民间文学的魅力民间文学的魅力无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独特的艺术形式:民间文学以口头创作和流传为主,形式多样,如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谚语等,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2. 深厚的文化底蕴:民间文学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道德和审美价值,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3. 生动的故事情节:民间故事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4. 普及性:民间文学通俗易懂,易于传播,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

三、民间文学的传承与发展民间文学的传承与发展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和发展民间文学呢?1. 加强民间文学的保护: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加大对民间文学的保护力度,建立健全民间文学的保护机制。

民间文学概论

民间文学概论

民间文学概论民间文学概论目录第一章绪言第二章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第三章民间文学的价值第四章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第五章各族民间文学的交流与相互影响第六章神话第七章民间传说第八章民间故事第一章绪言第一节民间文学的概念一、民间文学称谓的由来二、民间文学的概念与范围三、民间文学的体裁分类第二节学习民间文学的目的和意义民间文学称谓的由来民间文学这个名称是由民俗学演变而来的。

最早提出“民间文学”这个概念的是1846年英国考古学家汤姆斯(W·J·Thoms)。

他所说的“民俗学”(Folklore)的意思是“民众智识”(The Learing of the people)。

他说,民俗是“在普通人们中流传的传统信仰、传说及风俗”,包括了“古时候的举止(manners),风俗,仪式(observanees),迷信,民曲(ballade),谚语等等”。

他的这段论述,含有很重的民间文学成份。

后来,英国的班尼(C·S·Burne)在她的《民俗学概论》的专著中又很明确地指出,民俗学的内容包括传袭的信仰(Beliees),习惯(Customs),故事(Stories),歌谣(Songs),俚语(Sayfngs)等流行于民间的文化事象。

很显然,这些文化事象中的许多品类,正是后来人们所说的民间文学的样式。

这种理论的提出,引起各国学者的兴趣和关注,使他们各自又作了种种解释。

在美国和前苏联,对“民俗学”一词的研究主要是指口头文学或口头创作,近似于民间文学在我国,“民俗学”一词是1913年由日本传入的。

到“五四”运动时期,则有更多的学者从事“民俗学”的研究,但名称尚未统一,有的叫“民俗学”,有的叫“民间文学”,而“民间文学”的概念在学术界已经逐步明朗化。

1955年,我国创办的《民间文学》发刊词明确指出:“这个刊物的主要任务,是推动对全国各民族口头文学的搜集、整理,同时促进这方面的理论研究,……我们要用较多的篇幅来刊载各族人民口头创作。

语言民俗

语言民俗

如人体器官名称:

◎瓢(把子) -头、脑袋。 ◎招子 -指眼睛。 ◎顺风子 -耳 ◎海子或江子或樱桃子(女) -口 ◎金杠子-腿,
闯窑堂:指白天趁人不备隐藏在人家屋里, 偷空窃取财物。此语多流行于东北、西北 的江湖客和不法分子中间。 踩盘子:即指事先探风。属东北匪语。后 转为东北方言。其意是指预先勘察适当处 所,做某种事情的准备。 扯呼:即指离开。 挂彩:受伤。
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 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南省俗谓作‘辣子’,你 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同样第三回,王 夫人在向黛玉介绍宝玉时称的也是绰号 :“我 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 你这些姊妹都不敢粘惹他。……他嘴里一时甜 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只 休信他。”
一、称谓与民俗
1、古代人名称谓避讳
许慎《说文· 口部》认为:“名,自命也。从口 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 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写道:“名以正体,字以 表德;名终则讳之,字则可以为孙氏。”
名字上避讳的方法,共有四种花样: (1)改字--用另外一个意义相近或声音相近 的字,来代替他想避讳的字。 (2)空字--把要避讳的字空一格。 (3)缺笔--把要避讳的字少写一笔,认为少 写一笔就恭敬了。 (4)用XX来代替;或用某某代替;或用 “讳”字代替。
新歇后语
涨工资
——空 调; 又说涨工资 ——美的空调; 中央发文件说涨工资 ——中央空调; 农民工涨工资 ——空调下乡; 十二五期间工资翻番 ——远大中央空调; 涨工资越涨越穷 ——变贫空调
四、行话、暗语、黑话等-特用型民 间熟语:
1.行话:是各行业为适应本行业特需而创 造的专门用语。一类是行业术语,一类是 行业隐语即暗语。

《民间文学专题》课件

《民间文学专题》课件

歌谣是口头创作的诗歌 ,包括民歌、童谣、谚 语等,具有音乐美和节 奏感,英雄人物或民族 历史的故事,具有宏大 的规模和深刻的思想内 涵,能够反映一个民族 的精神风貌和文化传统 。
民间文学的价值与意义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文化传承
民间文学是民族文化传 承的重要载体,通过口 口相传的方式,将民族 的历史、文化、价值观 等代代相传,对于保持 民族文化的连续性和稳 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与其他文化融合
在保持民间文学核心元素的基础上,与其 他文化、艺术形式进行融合,创作出具有 时代特色的新作品。
社区参与
鼓励社区居民参与民间文学的传承与创新 ,发挥群众的创造力,让民间文学在日常 生活中得到更好的传播和发展。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民间歌谣的分类与特点
分类
民间歌谣按内容可分为劳动歌、仪式 歌、时政歌、情歌等,按形式可分为 单曲体、联章体、叠句体等。
特点
民间歌谣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 风格,语言简练、节奏鲜明、韵律和 谐,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和审 美情趣。
民间歌谣的艺术手法
01
02
03
04
比兴手法
通过比喻、象征等手法,将抽 象的情感和意念具象化,增强
民间文学的分类
神话
传说
故事
歌谣
史诗
神话是关于神祇和英雄 的故事,通常具有超自 然和神秘的色彩,表达 了人们对自然现象和人 类起源的探索和想象。
传说通常是关于历史人 物、地方风物和风俗习 惯的故事,具有历史性 和地方性,反映了人们 对历史事件的记忆和传 承。
故事是民间文学中最为 丰富和多样的一类,包 括民间故事、寓言、笑 话等,具有娱乐性和教 育意义,能够启迪人们 的智慧和思考。

民间文学7PPT课件

民间文学7PPT课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想的“距离”:
“从前”(童话常见的开头):故事被 从现在、从日常生活中分离出来。
“童话一般以男主人公或女主人公的胜 利结尾,并且保证‘从此以后他们过着幸 福的生活。’这也同样造成了距离,将故 事带到了结尾。罗马尼亚民俗学家米哈 依·波普提出,童话的开头将儿童从现实引 进非现实之中,而童话的结尾则把他们从 非现实带回现实之中。”——阿瑟·阿萨·伯杰
传说和民间童话中,都出现人间和非 人间两种不同层次的世界。吕蒂把二者分 别叫做“此岸”和“彼岸”,再把这两种 世界的住民称作“此岸者”和“彼岸者”。 传说中,“彼岸”和“此岸”的接触,使 得“此岸者”产生诸如恐惧、紧张、疑惑、 悲哀等心理体验。民间童话则不然:“民 间童话的剧中人在自己和彼岸者之间,感 觉不到隔绝。对他们而言,彼岸者只有作 为助手或迫害者才有意义,彼岸者的出现 本身不会引起他们的兴趣”。
4
一、生活故事
几种生活故事类型 交友道德与家庭伦理故事 奇巧婚姻故事 长工斗地主及民斗官的故事 巧女故事 呆女婿(傻姑爷)故事 傻儿子故事 机智人物故事
5
丁乃通
一个熟悉中国民间故事的人可以发现中 国社会和国民性中有许多方面是其他学科 的专家不太看得到的。例如,一般人通常 认为中国旧社会传统上以男性为中心,但 若和其他国家比较,就可以知道中国称赞 女性聪明的故事特别多。笨妻当然也有, 但仅是在跟巧妇对比时才提到。
9
“童话使儿童们认识到问题最基本的形 式,而较为复杂的故事却可能使他们感到 迷惑不解。童话故事还使一切情景都简单 化。童话中的人物都描绘得很清晰,大多 数细节,除非是非常重要的细节,都被省 略了。因此,童话中的人物都是典型的, 而不是唯一的。因此,童话的简单化帮助 缺乏理解矛盾和模棱两可事物能力的幼儿 能理解故事所谈论的问题的本质,并认同 故事中的男女主人公。”

民间文学(课件)

民间文学(课件)

民间文学课件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民间文学的定义与范围一、民间文学的性质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在生活语境里集体创作、在漫长历史中传承发展的语言艺术。

它既是该民族生活、思想与感情的自发表露,有关历史、科学、宗教及其他人生知识的总结,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表现形式,也是该民族集体持有和享用的一种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生活文化。

二、民间文学的范围(一)范围:一个民族集体创造和传承的口头文学,主要体裁有神话、民间史诗、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长诗、民间谚语、民间谜语、俗语、歇后语、民间说唱、民间小戏等。

(二)民间文学与通俗文学的关系:共同点:形式上的通俗易懂不同点:①创作者不同: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的集体创作,通俗文学则是个人的创作;②创作流传形式不同:民间文学主要以口语来创作和流传,通俗文学则是书面创作和流传;③内容与思想倾向不同: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集体的创作,反映了整个民族或某一个群体的思想或情趣,通俗文学是个人创作,它反映的内容出自个人的生活感受,创作的动机多与商业因素相关,故其思想和艺术水平也良莠不齐。

※民间文学与非民间文学混淆的另一种情况,是将个人取材于民间文学的创作成果,简单地看做是民间文学。

个人对民间文学素材的处理,如果只是在忠实于原作的前提下,进行出土文物式的科学整理,然后在发表出来,仍属于民间文学。

如果是吸取民间文学素材,重新改编和再创作,那就属于作家文学了。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21世纪,中国民间文学事业进入一个新时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了《保护世界文化及自然遗产公约》※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五个方面:①口头文学和语言;②表演艺术;③民俗活动;④传统手工艺;⑤包括民间信仰在内的民间知识和文化空间。

第二章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第一节集体性民间文学既属人民群众集体创作而产生,又在流传中不断为人民群众所补充完善。

一、集体性特征的三重含义:1.民间文学在社会成员的互动过程中产生。

2.表演者和观众并没有绝对的区分,而是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相互转化3.文本、语境、表演三层面构成完整的民间文学行为※民间文学在产生后被全体社会成员所共同拥有。

民间文学教学重点内容介绍(三)

民间文学教学重点内容介绍(三)

民间文学教学重点内容介绍(三)第六章民间故事本章专门介绍民间故事,从它与小说的区别、与神话传说的区别中确立概念;民间故事的分类、主要主题及代表作是本章的重点,应当阅读作品选中的有关作品,理解民间故事的主题及社会功能,对各类故事主要的艺术特征和创作手法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把握。

民间童话故事中的笑话,也是一个独立的类别,其中机智型的笑语与一般类型笑话的区别也是难点之一。

第一节民间故事的概念和分类民间故事是具有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等要素的口头叙事文学。

在民间文学散文类作品中,它是与神话、传说相并列三大体裁之一。

与神话和传说相比,民间故事是不存依傍、不拘场合讲述的“纯文学”,具有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典型性,与作家文学中的小说有相似之处。

民间故事与小说的区别有以下几点:1.小说情节曲折,一波三跌。

故事情节则相对单纯,常是围绕一个中心情节结构一篇故事。

2.小说要求时间地点明确,并按当时、当地的情形结构作品。

故事的特点是时间地点模糊,常常以“古时候”、“很早很早以前”来一笔带过,背景不明确。

3.小说的人物要有名有姓,有状貌肖像方面的描写。

故事则常常以身分来代替名姓,如《两兄弟》故事人物一为哥哥,一为弟弟;《人参》故事有老把头、小伙计。

4.小说不允许情节重复,每篇作品都力求独创,民间故事则常常出现重复的情节,即公认的民间故事“三段式”和“类型性”。

民间故事与神话和传说的区别可把握以下几点:1.神话情节近于荒诞,缺少现实逻辑,故事的现实成分强,具有完全的人间性。

2.神话往往依傍某种信仰和仪式而存在,不是自觉的文学创作,讲述也受到限制,神圣性大于文学欣赏性。

故事则完全是自觉的独立的文学形式,创作自由,随处可讲。

3.传说靠近故事,但也必须依靠传说核,以某种真实的面目出现。

严格说来传说也尚未完全脱离依傍而独立。

故事则完全不顾忌真实与否,突出的是文学功能和欣赏娱乐目的。

民间故事的分类是世界性的学问,目前的四种索引法尚不完全适用于中国民间文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讲语言民俗/民间文学一、语言民俗的含义(一)含义语言民俗:指民众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在特定文化环境下形成的口头文学、口头习用语汇,以及与之紧密相连的具有艺术性的表达习惯和行为方式。

又称“民间口头文学”或“口碑文学”。

这类民俗产生于人类文明的最早时期,是民众为交流信息、抒发情感而进行的智慧表达。

二、语言民俗/民间文学的特征(一)口头性:一种表演的模式口头交流是民间文学的存在形式。

在过去,民众不可能享有文字,不能运用文字进行交流和表达情感,他们从事的文学活动只能停留在口头语言的层面,人们通过口头语言表达和传播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口传心授”是民间文学生存和展现的必需方式,它由此构成了一种彼此互动的具体情境。

民间文学的口头交流是通过方言来进行的,不同地域的方言,会带来不同的交流效果。

任何民间文学作品,只有用其流传地的方言进行演说,才能达到最佳的表演效果,而用普通话或其他地方方言演说(唱),必然减弱其原有的艺术魅力。

当代著名的民俗学者理查德鲍曼从口头讲述事件自身出发,认为口头艺术是一种表演,在《 Vetbal Art as Performance 》一书中,他说:从根本上说,表演作为一种口头语言交流的模式,存在于(表演者)对观众承担着展示自己交际能力的责任。

这种交际能力依赖于能够用社会认可的方式来说话的知识和才干。

他的表演理论为我们认识口头文学提供了新的视角。

★口头文本与书面文本的关系:(二)集体性:演说者与观众的互动集体性指民间文学是集体创作、集体流传,并具有集体性的思想情感和为某一集体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1)集体性的表现:创作和流传方式上:是集体创作、集体流传的,是在集体活动的场合,你与句我一句地完成创作的;先由个人完成作品的雏形,其后在流传过程中由众人加工和再创作。

(2)表现在民间文学的内容上——反映着特定群体的生活、思想、感情、观念等。

一般来说,民间文学都具有区别于主流文化的较为独立的思想体系,因而由民间文学作品可以体察民众生活和思想的实况。

(3)表现在特定群体/集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是众人智慧和才艺的结晶。

(三)变异性:表演活动的不可复制刘魁立说:民间文学的一个本质性的创作机制,在于它不是一次完成、一劳永逸的过程。

它似乎没有绝对的定本。

”“瞎话瞎话,无根无把;一个传俩,两个传三,我嘴里生叶,他嘴里开花,传到末尾,忘了老家”。

变异性存在的条件是演说者不受完全固定文本的限制;当演说者依据固定文本演说,他们就成为复制者而非创作者,相应地,被演说者的作品再也不会出现真正的异文,因为文本已被固定化和单一化了人们的记忆。

(四)传承性:演说模式的相对稳定民间文学的变异和传承是相辅相成的,它只能在口头传统模式的基础上发生变化,民间文学在流传过程中一方面不断增多异文,另一方面又趋于模式化。

民间文学的传承性实际上指的是演说模式的相对稳定,落实到文本,就是“叙事范型”或“故事范型”的相对稳定。

在口头传统中存在着诸多叙事范型,无论围绕着它们而建构的故事有着多大程度的变化,它们作为具有重要功能并充满着巨大活力的组织要素,存在于口头故事文本的创作和传播之中。

★思考: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语言民俗按照其内容和传承表现来划分,这种社会生活民俗事象可以划分为讲述、歌唱和讲唱等三类。

所谓讲述语言民俗,指的是依靠叙述性口头语言进行传播和继承的一类语言民俗事象,主要神话、传说、故事和熟语等四种不同类型。

三、神话概述㈠神话界说1、神话作为语境的定义:以祭司为中心的文化综合体2、神话作为文本的定义:以神格为中心的语言艺术(二)神话类别按题材或内容划分:①自然神话:是指关于天地万物的形成及人与自然关系的神话。

开天辟地神话(创世神话):原始人所想像的关于客观生活环境如何形成的神话,一般包括天地的形成、万物的创造等内容,这类神话也被我们称为创世神话。

人类起源神话:是关于人类最初怎样生成、来自何处的神话。

洪水再生神话:讲述人类在遭受洪水灾害的毁灭性打击之后重新繁衍生息的故事。

自然万物神话:指原始人按照自己的理解和幻想,对天地间的各种自然现象和万物的成因与来历作出解释。

这些神话可以归为几个主要类别:日月神话、雷电神话、四季神话、动植物神话。

②人文神话,或者叫社会生活神话:是反映远古时期社会生活(社会的生产、生活和各种社会关系)的神话。

文化发明神话:是原始人关于自己生活中所使用的重要物品或技术的发明过程的神话。

部落战争神话:讲述氏族社会各部落战争的神话。

民族族源神话:是各民族讲述自己的民族或部落的始祖、来源以及民族迁徙的神话。

(三)神话的基本特征:㈠从艺术本体看,神话具有以叙事艺术为主的多维性:神话最主要的艺术特质是语言的叙事艺术,神话具有综合艺术的多维性。

㈡从传承主体看,神话具有民族性:神话是一个民族童年生活的写照。

特定群体的神话会随着这个群体的延续而逐渐上升为一种独特精神,成为特定群体区别于其他群体的文化标识、经典形象。

㈢从功能上看,神话具有神圣性:最首要的意义是讲述和接受特定神话的氏族或部落将其视为自己的真正历史。

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被奉为神圣的真实和具有绝对权威的现实规范。

㈣从思维机制上看,神话具有艺术创作的不自觉性: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神话“是已经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神话艺术创作所依赖的思维机制是以整体和直觉为认识方式的神话思维。

(四)中国古代神话概述中国古代神话的演变:从总体上看,中国古代神话最显著的演变结果便是它的历史化、寓言化和宗教化。

中国古代神话不发达的原因:中华民族祖居黄河流域,早熟而富于理性,重实际而黜玄想;中华民族受儒家思想影响大,不语“怪力乱神”;中国古代历史家注重考信于“六艺”,对神话不讲或将其改为历史。

中国神话古籍主要有:《山海经》《淮南子》《列子》《穆天子传》等书。

四、传说概述(一)民间传说概说㈠民间传说的界定:学界对于传说的界定大致有两种看法:广义和狭义。

广义的民间传说又俗称“口碑”,是一切以口头方式讲述生活中各种各样事件的散文叙事作品的统称。

与广义传说概念的宽泛性不同,狭义的民间传说是指民众口头创作和传播的描述特定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解释某种地方风物或习俗的传奇性散文体叙事。

根据目前我国传说学理论研究进展,我们可以将这一界定充实表述为:民间传说是围绕客观实在物,运用文学表现手法和历史表达方式构建出来的,具有审美意味的散文体口头叙事文学。

在民间传说种的创作中,客观实在物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因此人们又将它称为“传说核”,“传说核”可以是一个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也可以是一个地方古迹或风俗习惯等。

(二)民间传说的分类㈠民间传说的分类方法1.按照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划分可分为古代传说、近代传说、当代传说等。

同时,每一类传说还可以再细分,例如,古代传说可以依据朝代划分为秦代传说、隋唐传说等。

但是,我们知道,口头创作与传承的文学是很难准确判定其产生年代的,所以这种分类法是有局限性的。

2.根据传说所讲述内容的性质划分将传说分为三类,即人物传说、史事传说和地方风物传说。

每一个大类又可以分为若干小类,如地方风物传说可以细分为山川名胜传说、物产传说、动植物传说和习俗传说等几个小类。

目前,这种分类方法得到大多数学者的认同。

3.根据传说在表述方面的特点和功能划分把传说分为描述性和解释性两大类:描述性传说以叙述人物的事迹为主,主人公大都在历史上实有其人或在作品中被特别声明为历史上的实有人物。

解释性传说是以事物为出发点和归结点,对山川名胜、风物特产、动植物及民间风俗习惯等的名称、特征之由来做出某种解释,解释的过程构成有头有尾、有人物、有事件的故事。

民间传说的分类:目前,在中国民间文艺学界比较通用的传说分类方法是,按照传说讲述内容的性质进行划分。

这种分类方法基本上代表了中国学者近年来关于传说分类研究的整体思路和宏观构想。

因此,我们将沿用这种分类方法,把民间传说分为:人物传说、历史事件传说和地方风物传说三个类别。

1.人物传说人物传说是以历代社会生活中实有其人的著名人物为中心,通过艺术加工、幻想、虚构等手法,叙述他们的行为、事迹或遭遇等的传说。

在中国民间传说里,人物传说的十分发达、成熟。

根据传说种人物身份的不同可以大致分为六种类型:⑴神仙传说⑵文人传说⑶巧匠名医传说⑷帝王将相传说⑸起义英雄传说⑹政治历史人物传说2.历史事件传说历史事件传说,也称为史事传说,是以历史事件为叙述中心的传说。

这类传说往往与人物传说有所交叉,但是两者各有侧重,史事传说重在记事,而人物传说重在记人。

史事传说在描述历史事实的同时,也刻画历史人物,但这些人物多是普通的百姓,并且在传说种反映的是集体性的群众英雄;而人物传说种的历史人物往往是著名的人物。

主要有三种类型的历史事件传说:⑴反抗外来侵略的传说⑵农民起义的传说⑶革命历史事件传说。

3.地方风物传说⑴山川名胜传说⑵物产传说⑶动植物传说⑷习俗传说(三)民间传说的特征㈠表述方式的“可信性”和主要情节的虚构性㈡故事情节的传奇性㈢情节与人物形象的类型化㈣相对固定的传承范围和流传演变中的成长性(四)民间传说的产生途径㈠以现实存在的事物为基点,进行自由的想像及虚构㈡将神话的情节和故事进行现实化和人格化的加工,是神话转为传说㈢将历史事实传奇化㈣将完全虚幻的故事粘附在真实的事件上(五)四大传说——牛郎织女传说、孟姜女传说、白蛇传和梁祝传说。

五、民间故事:广义的民间故事指称民众口头创作的所有散文体的叙事作品,包括神话、传说、幻想故事、生活故事、民间寓言、民间笑话等。

狭义的民间故事指神话、传说之外的散文体口头叙事,包括幻想故事、生活故事、民间寓言、民间笑话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