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和民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和民俗

文学院对外汉语0911班张晶 09134110

摘要:本文论述了语言和民俗的定义以及它们的区别和联系,它们都有地方性和民俗性,同时还有相互渗透的关系,语言还可以考证民俗。

关键词:语言;民俗;区别;联系

一、民俗和语言的区别

民俗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风俗习惯,它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一定地区的人民群众在长期生活中相沿而成的一些表现在生产活动、交换方式、家庭和社会组织、婚丧嫁娶、节日庆祝、文学艺术活动以及服饰用具等方面的惯例。各种民俗现象千差万别,但大体都有一下共同特点:1、它们是社会集体的现象,不是个人有意无意的创作。即使有的原来是个人或少数人创立或发起,也要经过集体长时间的效仿和履行,才能相沿成习。2、由于它有集体性,因此,它不是个别性的,而是类型性的或模式化的。3、它们在时间上是传承的,在空间上是扩布的。4、它们都具有符号性。一定的民俗形式都包含有一定的意义,这种形式和意义的结合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具有规范作用。

语言也是一种习惯。民俗所具有的上述的四个特点,也是语言所具备的。但是二者仍是有区别的。1、语言是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它诉诸人们的听觉,而民俗则是一种行为符号系统,主要诉诸人们视觉。2、语言系统较为严密,民俗则比较散漫。3、语言具有生成性,是人的一种能力,民俗不具备这一特点。4、语言系统稳固性强,民俗的稳固性不如它。社会的急剧变化只能在语言中留下痕迹,一般不至于使语言体系消失,而某些民俗却能因社会变动而失传,或失去原来的意义。

二、语言和民俗的联系

(一)相互渗透的关系

语言是无处不在的,它必然活跃在民俗领域。因此民俗事项必然要在语言中有所表现。著名历史一比较语言学者帕默尔在其论著《语言学概论》中提出“语言忠实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反映了它的种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 这一点现在是十分清楚的了。”以文化视野研究语言的文化语言学代表人物申小龙在其论著《文化语言学》一书中专用一个章节, 从(1) 语言是

民俗的基本视野; (2)语言是民俗的灵魂;(3) 语言是民俗历史的索引;(4) 语言是民俗心理的镜像;(5) 口承语言民俗对社会事象的广泛参与;(6) 语言与民间文学;(7) 文化样式的民族性与人类普同性;这七个方面阐述了语言与民俗的密切关系,他注重语言的文化内涵和民俗文化功能的独特视点, 极大地开拓了这一领域的研究范围。

(二)都具有地方性和民族性

民俗具有地方性、民族性,与民族相联系的独特词语和句子也有地方性、民族性。民俗文化语义学一一语言学的一个分支,研究具有民族文化色彩的国俗语言, 国俗语义是语义民族性的一种表现, 它反映使用该语言的国家的历史文化和民情风俗, 具有民俗文化特色。语义在反映概念的基础上增添了附加的民族文化色彩, 要依赖民族文化背景, 才能理解词语的含义。

如:如同语言的其他修辞手段一样, 实物颜色词往往也有鲜明的民族色彩。中国人习惯用“米色”描写一种淡黄色, 因米是中国人的主食之一, 而英国人以c ream 或c reamy以及butteres yellow (黄油色) 来表达这一颜色, 因为奶油和黄油是他们的普遍食物。英国从法国波尔多(Bordeaux)进口一种著名的红葡萄酒一clare t,英语中就常用clare t一red 代表一种紫红色, 中国老百姓对此酒很陌生, 汉语中也没有这个实物颜色词。

(三)语言可以考证民俗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社会的急剧变化,人们的观念也会有所变化,当有些旧的民俗消失了,总的趋势是反映这种民俗的词语逐渐消失,但是有些作为民俗符号的方言词语并未完全消失,它们仍活在口语当中,或者保留在文献中,这些宝贵的方言和资料就可以为考证消亡了的民俗提供证据。

三、结语

综上所述, 就语言与民俗的关系而言,民俗与语言学这两个相关学科的学者们都认同二者的密切关系, 显示出语言映射民俗,民俗渗透于语言的方方面面这样一个共识。而且,国俗词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风俗文化语义。旧的民俗的消亡可以依靠文献中的文字或者方言来考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