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民间语言民俗
民俗学概论复习
民俗学概论复习篇一:民俗学概论复习提纲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民俗与民俗学民俗(Folklore)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它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的现象,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
民俗的分类(1)物质民俗:是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2)社会民俗:也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是指人民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涉及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3)精神民俗:是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它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一旦成为集体的心理习惯,并表现位特定的行为方式并世代传承,就成为精神民俗。
(4)语言民俗:是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
它包括两大部分: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
社会生活是一个整体,为社会生活服务的民俗文化也有其整体性与系统性。
在物质民俗、精神民俗、社会民俗、语言民俗四大部类民俗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相互制约与促进的有机联系,它们相互影响,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第二节民俗的基本特征一. 集体性:是指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所体现的基本特性,也是民俗的本质特征。
集体性体现了民俗文化的整体意识,也决定了民俗的价值取向,这是民俗文化的生命力所在。
二. 传承性:是指民俗文化在时间上传衍的连续性,即民俗的纵向延续性。
三. 扩布性:是指民俗文化在空间伸展上的蔓延性,即民俗的横向传播过程。
民俗的传承性和扩布性使民俗文化的传承成为一种时空文化的连续体。
四. 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是指民俗一旦产生,就会伴随人们的生产及生活方式长期相对的固定下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民俗风情旅游复习资料[1]
民俗风情旅游复习资料[1]第一章民俗风情旅游概述(1)第一节民俗风情的涵义、特征和价值(1)一、民俗风情涵义(1)民俗风情,也称风俗民情、风土人情,指一个民族或地区的人们,在文艺、语言、信仰、服饰、饮食、居住、娱乐、节庆、礼仪、婚恋、生丧、交通以及生产方面,民间所特有并广泛流行的喜好、风尚、传统、和禁忌。
1846年,英国考古学家汤姆斯用folk和lore组成folklore,意为民众旧传、民众的知识。
20世纪20年代,在北京大学《歌谣周刊》上,东渡学者开始使用民俗、风俗此词。
二、民俗风情的特征(3)1、民族性、地方性2、丰富性、多样性3、大众性、传播性4、时代性、稳定性三、民俗风情的价值(6)1、文化方面(一)民俗土,纯朴、宝贵、稀少、具有特色;(二)内容涉及广泛,涵容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三)民俗风情能够直接参与、体验;2、经济方面第一、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第二、间接产生经济效益第二节现代旅游的定义、特点和类型(7)一、现代旅游的定义(7)1、我国“旅游”一词最早出现于我国南北朝时期,如齐梁沈约的《悲哉行》中有记载,“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的诗句。
2、在国外,旅游一词直到1811年才录入牛津词典,这个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广泛使用。
3、旅游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经济文化现象,是人们出于和平目的所进行的非定居旅行和暂时逗留而引起的一切关系的总和。
二、现代旅游的特点(9)1、暂时性、异地性2、消费性、享受性3、综合性、多样性4、大众性、持久性三、现代旅游类型(重点了解——按主要目的、资源特征、旅游者活动区域、组织方式划分) (15)第三节民俗风情旅游的概念、特征和影响一、民俗风情旅游的概念民俗风情旅游——人们以观赏、了解、领略、参与风土人情为主要目的的旅行和暂时逗留中所进行的物质与精神活动的总和。
从性质上来说,它属于文化旅游;内容上十分广泛;从类型上来说包括参观观赏型、了解领略型、参与体验型。
中外民俗文化
第一章 民俗概述
4、民俗的审美功能。是指民俗对社会 成员心理产生悦耳悦目和悦神悦意的审 美作用。如神像、供品、年画、婚嫁用 品等。 5、民俗的维系功能。是指民俗统一人 们的行为与思想,使社会成员保持向心 力和凝聚力。
第一章 民俗概述
五、民俗的形成 民俗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大体有经济、政治、宗教、地域四个方面的 因素。 这些因素都有可能决定和影响民俗的产生和 发展。
第一章 民俗概述
2)社会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 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涉及的是从个人到家 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 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 方式。 主要包括乡里民俗、人际交往民俗、人生礼 仪民俗、岁时节日民俗等等。
第一章 民俗概述
3)信仰民俗,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 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主要包括民间信仰、民间巫术、民间禁忌等 等。 4)游艺民俗,指民间传统的文化娱乐活动。 主要包括口头语言民俗、民间歌舞民俗、游 戏竞技民俗等等。
第二章 服饰民俗
东北少数民族服饰 1、满族 过去一年四季都穿袍服,袍服中最具特色的是旗袍。 坎肩是满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2、朝鲜族 男子穿短款上衣,斜襟左衽宽袖,下穿宽腿、肥腰、 大裆长裤。年轻人戴鸭舌帽,中老年人带毡帽。 女服则为短衣长裙。
第二章 服饰民俗
西北少数民族服饰 1、蒙古族 蒙古族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喜欢穿长袍,春秋穿夹 袍,夏季穿单袍,冬季穿棉袍或皮袍。 2、维吾尔族 男子穿绣花衬衣,外套斜领、无纽扣的“裕袢”, “裕袢”过膝,外系腰带。 妇女则喜欢穿色彩艳丽的连衣裙。外面还套绣花背 心。男女都喜欢带绣花小帽,脚穿长筒皮靴。
第一章 民俗概述
为了研究方便,可将我国各民族民俗做如下分类: 1、物质民俗:1)居住;2)服饰;3)饮食; 4)生产;5)交通;6)交易。 2、社会民俗:1)家族、亲族; 2)村落; 3)各种社会职业集团; 4)人生礼仪式(诞生、婚姻、丧葬); 5)岁时习俗。
民俗学概论
民俗学概论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民俗与民俗学一、民俗的定义与分类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文化生活。
二、民俗学定义的分歧西方的《民俗·神话与传说的标准辞典》大致可分为七类:1.民俗是旧时的残余遗风,完整的阐述是民俗学标准辞典的两则定义:“古时候大众信仰、风俗、及传统的整个本体(Entirebody),它在文明社会内受教育较少的分子中一直残留到现在。
”“民俗是不愿死的一种活化石。
”2.民俗是俗民文化的传统部分,包括原始民族及文明民族的传统创造,或专指说不出确实可信的发明人或造作人而一代一代传下来的那些东西。
3.民俗指含意广泛的传统现象。
它们比其它的文化现象或社会现象更可表现出传统的任务,内容“包括舞蹈、歌谣、故事、传说和传统、信仰和迷信,以及任何地方的民族的谚语”。
还包括一个民族传统的风俗、信仰、以及文学。
4.民俗是退化的宗教。
认为民俗是还模模糊糊地残存在文盲和乡下人生活中的古代宗教仪式。
一种民间宗教的残余物。
5.民俗仅指民间故事。
一种范围界说不明确,而且和神话分别不明显的故事。
同时,这些故事的内容和用意在原先传诵人心目中也不够严格和清晰.6.民俗是一种主要由口头流传的大众文学。
即口传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谚语及其它文学方式的东西。
7.民俗是俗民文化。
换言之,民俗是文明文化中庶民的文化表现,或者说是民间传承的生活文化现象。
三、民俗学定义分歧的原因一、不同学者受到各国不同政治制度、生活环境、不同时代、学术观点与研究目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二、由于各国、各民族、各地区所拥有的民俗事象千差万别,民俗学者对民俗概念的界定自然有着截然不同之处。
三、这门学科是一门新兴学科,人们对其还没有形成一个较为清晰和共同的认识,对民俗一词内涵与外延的认识还处于有待深化的过程之中。
四、分歧中所达成的共识一、民俗存在于民众之中,民众既是民俗的承受者和创造者,又是民俗的载体;二、俗是被民众传承的一种文化现象;三、民俗的核心在于传承。
大学中国民间文学概论复习提纲(免费完整版)
民间文学复习绪论关键概念1、民间文学答:概括地说,民间文学就是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文学作品。
对于该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民间文学是一种文学作品,是一种有特色的文艺现象。
其次,民间文学是民众的创作。
第三,民间文学是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艺术形式。
2、民间文艺学答:从文艺属性着眼研究民间文学,就是一种文艺学的研究。
研究民间文学的学问就是民间文艺学。
但是“民间文艺学”这个术语到目前为止还很少用,通常称作“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这个说法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民间文学作品,另一种含义就是研究民间文学的学问,也就是“民间文学学”或“民间文学之学”。
所谓的民间文学作为一门学科,是第二种含义,即“民间文学之学”,也就是民间文艺学。
3、民俗答:民俗即民间风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民众集体创造、共同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它包括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四大部分。
4、语言民俗答:语言民俗是个广义的概念,指以语言为载体的民俗文化,包括民间语言和民间文学。
狭义的语言民俗仅指民间语言,包括俗语、称谓语、流行语、吉祥语、暗语、咒语等短小、不成篇的语言成分。
谚语、歇后语、谜语、绕口令等既可以看做民间语言,也可以看做民间文学。
5、民间答:什么是“民间”,也就是什么是民俗学之“民”的问题,是近年来被中外民俗学者普遍关注,并引起广泛讨论的问题。
在西方民俗学史上,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和社会生活的变迁,作为民俗学的研究对象的“民”的概念在外延上经历了一个由窄到广的演变过程。
大致经历了一下一段演变轨迹:民是以承载着“大众古俗”的乡民为主的民众——乡民和野蛮人——乡下人和流入城里的乡下人和他们的后代——任何人组成的任何群体,只要这个群体有一个共同点并有自己的传统。
在我国,民“民”的内涵也经历了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
大体上可总结为是这样一个过程:与贵族、圣贤相对的“平民”或“民众”,重点指下层平民——“人民”或“劳动人民”,是与“反动统治者”、“剥削阶级”相对的一个群体,是以农民、工人等直接生产者为主的并富于革命性的阶级群体——打破很长时期以来关于“民”的阶级论,重要的民俗,在一个民族里具有广泛的共同性,它不仅仅限于哪一个阶级。
《民俗学概论》课件第九章民间语言
《民俗学概论》课件第九章民间语言
第一节 民间语言的性质
❖ 一、民间语言的概念 作为民俗学研究对象的民间语言,指广大民众用来
表达思想并承载着民间文化的口头习用语,其主要部分 是民众集体传承的俗话套语。它自然生长于民众丰厚的 生活土壤,通俗易懂,生动活泼,是广大民众世代相传 的集体智慧和经验的结晶,传达和反映着民众的思想、 感情和习俗。
词语。它在使用范围上有较强的局限性, 但具有特殊的功用,是民
间语言中极有特色的组成部分,包括行话、 黑话、暗语、吉祥语、
忌讳语、咒语、绕口令等。
❖ 二、特用型民间熟语的类型 1、行话 2、黑话与暗语 3、吉祥语 4、忌讳语 5、咒语 6、绕口令
“红凤凰,粉凤凰,粉红凤凰黄凤凰,粉 凤凰,黄凤凰,粉黄凤凰红凤凰。”(山西 大同)
பைடு நூலகம்
3、歇后语:又称俏皮话,是由喻体、解体 连缀而成的较为定型的趣味性语句。
4、称谓语:它是指说话人在称呼或指代某 人时根据双方之间的关系以及对方的身份、 职业等因素而对他使用的指称用语,其类别 有亲属称谓、人名称谓、职务称谓、行业称 谓等。
5、流行语
第三节 特用型民间熟语
❖ 一、特用型民间熟语的概念 特用型民间熟语,指专用于某种特定的 群体或场合的较为定型的
例如,祈祷;念咒语;禁忌语;吉祥语等。
❖ 三、民间语言是民俗的重要载体
1.语言单位概括指称民俗事象,如,“打平伙”、 “打牙祭”;“马街书会”、“龙牌会”等。
2.语言单位具体陈述民俗事象,如,“腊月八,把 猪杀”、“闹房三日无大小”、“七不出,八不归” 等。
3.语言单位旁涉夹带民俗事象,如“出殡忘了棺材, 好大意”,“宁为房上鸟,不为屋中妾”等。
民俗学复习资料
民俗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民俗学是一门以民间风俗习惯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科学。
2.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3.社会学以社会生活为对象,民俗只是社会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学主要研究社会本身的结构和社会过程,如社会变迁,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社会问题等对于社会现状的关切;民俗学则主要关注中下层民众的社会生活,只对具有传承性的,反复出现的生活模式及相关的精神现象进行探究。
换句话说,社会学的视角侧重于对现实社会的诸多问题进行解剖,民俗学的视角侧重于对传承性的社会现象进行研究和阐释。
民俗学的任务是帮助我们认识民族历史和文化传统,解释和改造现实社会生活。
是一门“现在的”学问。
4.民俗的基本特征:集体性(本质特征);传承性和扩布性;稳定性与变异性;类型性;规范性和服务性。
5.四大著名传说:《牛郎织女》,《白蛇传》,《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6.民俗的社会功能:教化功能;规范功能(民俗是一种软控制,但却是最有力的深沉控制);维系功能;调节功能(婚礼上的“闹房”)。
7.中国民俗分为史前,古代(汉族的形成期也是中国古代民俗系统的形成期)和近现代(整个中国民俗的体系,正在经历急剧地引进,斗争,分化,改组,融合等过程,向新的现代化的,既以中国传统特色为主又兼有国际性的民俗体系蜕变)。
第二章:物质生产民俗:1.物质生产民俗主要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特征表现在:地域性,季节性,功能型,科学性。
2.农业民俗:是伴随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生活而产生的文化现象,具有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和周期性的特点。
既是生产经验的总结又是指导生产的手段,具有明显的传承性。
主要体现在:农业耕作的时序节令习俗;占天象,测农事的习俗;卜农事丰歉,祈福的习俗;农业禁忌,祭祀的习俗;祭田神,先农和社神的习俗;农业生产过程习俗;农业娱乐风习(“九曲莲灯”)。
3.狩猎,游牧和渔业民俗:主要体现在狩猎,游牧业生产的时序,节令条件,是产生同类民俗的自然因素;狩猎,游牧的禁忌,祭祀习俗;狩猎,畜牧生产过程的民俗;渔业生产的生态环境特征;渔业海上占验习俗;渔业生产操作习俗;渔业禁忌及祭祀习俗。
中国民俗学第二章 口头民俗学
自然及社会的理解与想象。
• 二、神话的特点
• ①是一种事实与真实记录; • ②神圣性; • ③与万物起源相关; • ④主人公半人半神或神; • ⑤事件发生于太古时代
• 三、神话的起源与分类
• 上古时代人们对自然和世界的认识。
• 创世神话:盘古、女娲
• 英雄神话:伏羲、黄帝、禹、夸父、 后羿
• 四、中国神话问题
• 1.《山海经》
• 2.神话研究 • ①柏拉图《对话录》 • ②屈原《天问》 “子不语怪力乱神”
• 3.现代:茅盾—《中国神话研究》
•
袁珂—《中国神话史》
第二节 传说
• 1.传说的概念P61 • 2.传说的分类P68 • 3.传说的功能:教育
第三节 民间故事
• 1.什么是民间故事 • 2.民间故事与神话的联系与区别 • 3.民间故事的特征p74 • 4.民间故事的分类p77
第四节 谚语
• 1、谚语的概念 • 谚语是民间集体创造、广为口传,言简意赅并较为
定型的艺术语句,是民众丰富智慧普遍经验的规律 性总结。
• 2、谚语的分类 • 认识自然:“长虫过道,大雨要到。” • 认识社会生活:“官不贪财,狗不吃屎。” • 总结经验:“寒从脚起,病从口入”、“女大一,
不是妻,女大三,抱金砖。”
中国民俗学
第二章 口头民俗学
第一节 神话
• 一、神话的概念
• “神话”这个词是外来语,最早出现在希腊(Mrthos),原 意与传说、故事、寓言混同。清末民初传入我国,到二十世 纪二十年代才被广泛使用。
• 茅盾:一种流行于上古民间的故事。 • 神话是一种最具有统一性的综合的意识形态,包括原始人的
全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神话是原始人话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艺术创作,体现着人类童年时代对
语言民俗包括民间语言和
语言民俗包括民间语言和摘要:一、民间语言概述二、语言民俗的体现与应用三、民间语言在传统文化中的作用四、如何传承和发扬民间语言五、结论正文:一、民间语言概述民间语言,顾名思义,是指在民间广泛流传、为广大民众所使用的语言。
它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鲜明的民族风情,是人民在日常生活中、习俗活动、节庆庆典等场合中所使用的自然语言。
民间语言不仅包括口头表达,还包括了民间文学、民间艺术等多种表现形式。
二、语言民俗的体现与应用语言民俗是民间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民间的风俗习惯、社会制度以及民众的心理特征。
在我国,民间语言丰富多彩,各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方言、俚语和谚语。
这些语言民俗在人们的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沟通心灵、传承文化的桥梁。
三、民间语言在传统文化中的作用民间语言在传统文化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首先,它为文学作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从古至今,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故事、戏曲等,都采用了生动、贴近生活的民间语言,使作品更具感染力和艺术魅力。
其次,民间语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通过民间语言的传承,各民族的传统习俗、历史传说、民间信仰等得以延续和发扬。
最后,民间语言还是民众智慧的结晶,许多富含哲理的谚语、成语等,为广大民众提供了生活的指导。
四、如何传承和发扬民间语言面对现代社会的发展,民间语言的传承和发扬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我们要重视民间语言的保护,关注方言、俚语等独特语言的保存。
其次,通过教育、传媒等途径,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掌握民间语言。
此外,我们还应该挖掘民间语言的文化价值,将优秀的民间语言融入到现代生活中,使之焕发新的活力。
五、结论民间语言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民间智慧。
我们应该珍视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让民间语言在新时代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国民俗文化概说(山东联盟)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青岛理工大学
绪论单元测试1.根据钟敬文先生对民俗的分类,饮食民俗属于()A:物质民俗B:语言民俗C:精神民俗D:社会民俗答案:A2.乡规民约属于社会规范的哪个层次()A:民俗B:纪律C:道德D:法律答案:A3.民俗的功能主要有()A:娱乐功能B:教化功能C:规范功能D:审美功能E:维系功能答案:ABCDE4.根据钟敬文先生对民俗的分类,岁时节日民俗属于()A:精神民俗B:物质民俗C:语言民俗D:社会民俗答案:D5.根据钟敬文先生对民俗的分类,民间信仰属于()A:社会民俗B:语言民俗C:精神民俗D:物质民俗答案:C第一章测试1.老百姓给儿童穿虎头鞋、戴虎头帽,主要反映了服饰所体现的什么观念()A:崇宗敬祖B:表现个人观念C:民族认同D:求吉心理答案:D2.五种等级的丧服,主要反映了服饰所体现出的什么观念()A:求吉心理B:民族认同C:表现个人观念D:崇宗敬祖答案:D3.服饰的功能主要有()A:吸引异性B:族群的标记C:阶级的符号D:财富的炫耀E:表达信仰答案:ABCDE4.服装和装饰物的样式、图案、花纹涵纳了更多的社会内容,如()A:礼仪伦常B:表象个人观念C:表现民族自我意识D:求吉心理答案:ABCD5.服饰起源的装饰说认为古人穿衣服是为了装扮自己,炫耀自己与众不同的特征和能力。
A:对B:错答案:A第二章测试1.有些地方的人们在喝酒时非常注重座次,这种食俗属于()A:日常食俗B:祭祀食俗C:待客食俗D:节日食俗答案:C2.中国人看重食物的产地、准备和制作过程,体现了饮食民俗的什么特点。
()A:社交功能B:注重平衡C:看重过程D:食补观念答案:C3.中国饮食的特点,主要有()A:食补观念B:阴阳观念C:看重过程D:注重平衡E:社交功能答案:ABCDE4.中国人最显著的饮食观念是“食补”,即吃什么补什么。
由此又引申出食物的品性可以影响到食者的品性的观念。
()A:错B:对答案:B5.关于饮食起源的说法,主要有()A:标记说B:偶然吃熟食说C:森林大火说D:巫术说答案:BCD第三章测试1.以下不属于建筑民俗的是()A:打地基B:种发财树C:择基、择日D:上梁答案:B2.以下不属于居住民俗的是()A:房屋封顶B:房前栽杏,屋后种桃C:粘贴年画或挂字画D:设天地君亲师牌位答案:A3.中国民居建筑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受到各个时期社会因素的影响,主要有()。
民俗学概论 教学大纲
民俗学概论教学大纲一、说明(一)课程性质“民俗学概论”是为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主的文史类学科本科大学生开设的学分选修课程之一,是一门以分析探讨我国民俗学理论为主体,融合基础性、理论性和研究性于一体,对文史专业常规课程进行必要补充和对学生知识结构进-步完善的重要学科。
(二)教学目的通过广泛介绍、分析中国民俗事象和民俗原理,旨在丰富提高学生专业文化素质,获得更加全面的分析研究问题的思维与方法;了解我国传统民俗和现行•民俗特点,自觉发扬我国优良文化传统,正确而合理地进行移风易俗,投入社会文明建设。
(三)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中国民俗事象介绍、原理分析、史学理论三大部分。
民俗事象包含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四个方面,原理分析包括民俗本体论、民俗主体论、民俗符号论、民俗传承论、民俗控制论,民俗史学理论包括民俗发展史和民俗研究史两部分。
(四)教学时数本课程开设一学期,每周2学时,共计36学时。
(五)教学方式以课堂教学为主。
利用多媒体播放各类民俗事象影视资料,使学生掌握民俗学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直观了解民俗文化的多样性。
二、本文第一章物质民俗教学要点:介绍物质民俗的主要事象和基本特点。
教学时数:10学时教学内容:总论(1学时)民俗学概念,学科特点,民俗特征,民俗功能。
第一节物质生产民俗(3学时)一、农耕民俗。
农耕民俗主要包括农耕时令与过程方式民俗、农事占验与祈禳禁忌民俗。
二、渔猎民俗。
渔猎民俗包括渔猎工具、渔猎方活动、渔猎祈禳禁忌、渔猎生态四个方面民俗。
三、百工民俗。
主要包括传承工艺、行业习惯、信仰崇拜三个方面。
第二节物质流通民俗(3学时)一、运输民俗。
包括运输设施、运输工具、运输特点三个方面民俗。
二、贸易民俗。
包括商贸行为(行商、坐商、白由商、中间商)和商贸标志两个部分。
第三节物质消费民俗(3学时)一、服饰民俗。
包括服饰构成要素、服饰行为惯制、服饰文化内涵三个方面。
二、饮食民俗。
包括饮食制作、饮食惯制、饮食结构三个部分。
语言民俗
如人体器官名称:
◎瓢(把子) -头、脑袋。 ◎招子 -指眼睛。 ◎顺风子 -耳 ◎海子或江子或樱桃子(女) -口 ◎金杠子-腿,
闯窑堂:指白天趁人不备隐藏在人家屋里, 偷空窃取财物。此语多流行于东北、西北 的江湖客和不法分子中间。 踩盘子:即指事先探风。属东北匪语。后 转为东北方言。其意是指预先勘察适当处 所,做某种事情的准备。 扯呼:即指离开。 挂彩:受伤。
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 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南省俗谓作‘辣子’,你 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同样第三回,王 夫人在向黛玉介绍宝玉时称的也是绰号 :“我 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 你这些姊妹都不敢粘惹他。……他嘴里一时甜 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只 休信他。”
一、称谓与民俗
1、古代人名称谓避讳
许慎《说文· 口部》认为:“名,自命也。从口 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 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写道:“名以正体,字以 表德;名终则讳之,字则可以为孙氏。”
名字上避讳的方法,共有四种花样: (1)改字--用另外一个意义相近或声音相近 的字,来代替他想避讳的字。 (2)空字--把要避讳的字空一格。 (3)缺笔--把要避讳的字少写一笔,认为少 写一笔就恭敬了。 (4)用XX来代替;或用某某代替;或用 “讳”字代替。
新歇后语
涨工资
——空 调; 又说涨工资 ——美的空调; 中央发文件说涨工资 ——中央空调; 农民工涨工资 ——空调下乡; 十二五期间工资翻番 ——远大中央空调; 涨工资越涨越穷 ——变贫空调
四、行话、暗语、黑话等-特用型民 间熟语:
1.行话:是各行业为适应本行业特需而创 造的专门用语。一类是行业术语,一类是 行业隐语即暗语。
民间文学复习资料
民间文学复习第一章民间文学一、基础知识1.最早提出“民俗学”这个概念的是1846年英国考古学家汤姆斯。
2.英国班尼指出民俗学的内容包括传袭的信仰,习惯,故事,歌谣,俚语等民间文学的样式。
3.高尔基:“民间文学是各民族劳动人民“口头的民间创作”,是“从他们自己的劳动经验中抽取出来的知识的总汇”。
4.在我国,“民俗学”一词是1913年由日本传入的。
民间文学与民俗学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1916年梅光迪最早使用“民间文学”概念。
5.1955年,我国创办的《民间文学》,刊载一些与民间口头文学有关的民俗历史资料。
6.民间文学的艺术特征:性情真、纯朴性(朴素美)、音乐性。
7.中国第一部个人收集整理的儿歌集《演小儿语》成书于1593年,是明代吕坤。
二、名词解释1、民间文学的定义民间文学是指广大人民群众用自己最熟悉的传统民间创作形式和流传的文学作品,具有直接人民性、集体性、口头性、流传性和变异性。
2、民俗民俗是人民大众按当时当地人们的审美理想创造出来的,是人们认为最美好的一种生活方式。
民俗的本质是“生活美”,发展规律是“趋美的”。
三、简答题1、民间文学的题材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曲艺;民间戏曲;歌谣、史诗与民间长诗;俗语、谚语、歇后语、民间语言游戏2、民间文学的特征(1)民间文学的本体特征:直接人民性、集体性、口头性、传承性、变异性、立体性。
①直接人民性:是民间文学最基本也是最显著的特征。
所谓直接人民性是指民间文学与广大劳动人民的血肉般的直接联系,是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斗争在民间文学上的直接反映,是广大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意志和愿望在民间文学上的直接表现。
②集体性:民间文学的集体性特征,是指其作品既属人民群众集体创作,又在流传中不断为人民群众所修改、补充和完善,并为广大人民所共有。
集体性是民间文学在创作和流传方式上的本质特征。
③口头性:民间文学的口头性特征,是指其作品既是人民群众口头创作,又在人民中间口头流传。
民间语言——精选推荐
第一节民间语言的性质一、民间语言的概念作为民俗学研究对象的民间语言,指广大民众用来表达思想并承载着民间文化的口头习用语,其主要部分是民众集体传承的俗话套语。
从使用群体的角度看,民间语言是各行各业的广大民众惯用的话语,,它以其鲜明的生活化和质朴性的特点区别于上层社会的语言。
从语体角度说,民间语言是一种口头语言。
它是在民众口头流传的活的语言,通俗明快,轻松活泼,与文雅庄重的书面语言有显著差别。
在存在形态上,就全国范围来看,民间语言由于个地方语言、民族语的差别呈现着丰富多彩的面貌。
可以说,民间语言更加具体,生动的形式,普遍存在于一方之言(方民族语)和一方之俗(方俗、族俗)的交织之中。
二、民间语言是一种民俗现象民俗学对民间语言的考察,不是把语言当做孤立的对象去分析它的语音形式、语法规律、词汇构造等,而是把民间语言看做民众习俗的一部分、民间文化的一种,将它放到民众生活的沃土中去考察。
民间语言为民众长期传承和沿用,使民间文化得以顺利传袭。
它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但这并不意味着民间语言是一层不变的。
是稳固性和变异性的统一体。
三、民间语言是民俗的重要载体首先,民间语言承载着大量的物质生活民俗,贴近民众的生活,人们习惯了拿周围常见的事物来表达思想,就使他们的语言很自然地体现出其生活面貌。
其次,民间语言反映着民间组织、制度层面的习俗和一些民俗活动。
第三,民间语言记载着民众的经验、信仰、伦理等精神民俗。
民间熟语:指人民大众长期习用、熟悉定型的民间语汇,是在民众口头流传,具有民俗文化内涵的通俗性语句。
第二节常用型民间熟语指在民众中普遍流传的日常生活习用语。
一、俗语二、谚语三、歇后语四、称谓语五、流行语一、俗语俗语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俗语是以形象为主体的通俗的口语,它的结构形式相对稳定,而在实际运用中可以灵活变通。
前怕狼后怕虎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二、谚语谚语是人民群众口头流传的固定的语句,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教训的结晶,用简单通俗的话来反映深刻的道理。
【考研】民俗学概论(笔记)—钟敬文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民俗与民俗学一、什么是民俗1、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中下层民众所创造、想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2、“folklore”这个词是英国学者汤姆斯于1846年创立的3、【历史上人们对“民俗”概念的狭义理解】①.文化遗留物说。
(英国文化进化学派)②.精神文化说。
(英国民俗学会)③.民间文学说。
(美国学者厄特利和苏联学者)④.传统文化说。
(西方普遍流行)4、【广义的“民俗”】民俗是人民大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民俗是中下层民间文化的一部分。
它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的现象,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
这种社会生活文化既是一种历史文化传统,也是民众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5、【民俗事项分类】(1)物质民俗:是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2)社会民俗:也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是指人民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涉及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3)精神民俗:是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它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一旦成为集体的心理习惯,并表现位特定的行为方式并世代传承,就成为精神民俗。
(4)语言民俗:是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
它包括两大部分: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
二、民俗学的性质与任务1、【主要任务】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俗事象,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探求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
民俗学是一门帮助人们认识历史与文化、改造现实社会生活的人文科学。
2、【民俗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民俗学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
民俗学——精选推荐
民俗学第一章绪论第二章物质生产民俗第三章物质生活民俗第四章社会组织民俗第五章岁时节日民俗第六章人生仪礼第七章民俗信仰第八章民间语言第九章民间艺术第十章民间游戏娱乐第十一章民俗田野作业绪论第一节:民俗学名称的由来及其研究“民俗”一词作为专门学科术语,是对英文“Folklore”的意译。
这个词是英国学者汤姆斯(William Thoms)于1846年创立的。
他以萨克逊语的Folk(民间、民众)和Lore(知识、学问)合成一个新词,后来成为国际上通用的学科名词。
在中国,“民俗”一词很早就已出现。
《礼记·缁衣》中就有“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之说。
但是“民俗学”作为学科专业名词,在中国第一次出现却是在1922年12月17日北京大学《歌谣》中的《发刊词》中。
民俗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对民俗事项的理论探索与阐释、对民俗史与民俗学史的研究和叙述、民俗学方法论以及对民俗资料的收集保存等方面的理论与技术的探讨,具体分为:民俗学原理,民俗史,民俗志,民俗学史,民俗学方法论和资料学。
民俗学有着别的学科不能替代的认识作用,对它的研究也逐渐朝着由雅到俗的方向发展开来。
现在,民俗学课已经成为一门年轻而有活力的学科,并在全世界得到广泛的传播。
第二节:民俗学的概念和范围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民俗学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的现象,它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
它既包括农村民俗,也包括城镇和都市民俗;既包括古代民俗传统,也包括新产生的民俗现象;既包括以口语传承的民间文学,也包括以物质形式、行为和心理等方式传承的物质、精神和社会组织等民俗。
总体来说,大略可以分为以下四部分:物质民俗,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社会民俗,也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谜语
1、谜语的起源与发展: 谜语最初起源于民间口头文 学,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生 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中创造出 来的,是劳动人民聪明智慧 的表现。
中华谜语: 包括民间谜语和文义谜(灯谜)
远古时代,有了“谜语”的萌芽。
黄帝时代《弹歌》诗里的“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奴隶社会,用隐晦的歌谣来表达思想感情。
产生原因:
一是,由禁忌、避讳所形成的市井隐语。 二是,出于回避目的,免使外人知悉而形成的隐语行话。 如旧时东北的响马 称姓「杨」为「犀角灵万」 称姓「何」为「九江八万」 称姓「冷」为「西北风万」 还有: 刘——江湖术语叫“顺水万”。 王—一江湖术语叫“虎头万”。 白——江湖术语叫“雪花万”。 当代香港黑社会: 「四八九」称「大路元帅」 廿—洪 三是,语言游戏类隐语。
清末民国初 :“谜圣” 张起南
凭君传语报平安 morning “谭”
打一字
动作谜语 [视频]
四、歇后语 又称俏皮话,是由喻体、解体连缀而成 的较为定型的趣味性语句。
歇后语主要分为三大类
第一,谐音类 空棺材出葬 ——目(木)中无人; 外甥打灯笼 ——照旧(舅); 猪鼻子里插葱 ——装相(象) ; 老鼠啃碟子 ——满嘴都是词儿 (瓷); 纸糊的琵琶 ——弹(谈)不得; 苍蝇飞进花园里 ——装疯(蜂); 嗑瓜子嗑出虾米来 ——遇上好人儿 (仁)了; 唐三藏念紧箍咒 ——痛苦在后(猴) 头
新歇后语
涨工资
——空 调; 又说涨工资 ——美的空调; 中央发文件说涨工资 ——中央空调; 农民工涨工资 ——空调下乡; 十二五期间工资翻番 ——远大中央空调; 涨工资越涨越穷 ——变贫空调
四、行话、暗语、黑话等-特用型民 间熟语:
1.行话:是各行业为适应本行业特需而创 造的专门用语。一类是行业术语,一类是 行业隐语即暗语。
《左传· 桓公六年》记载着春秋时代命名的 五个原则:“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 有假、有类。” 七不:“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 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来取名。
古时怎样称呼名和字 : 名一般用作谦称、卑称,或上对下、 长对少的称呼。下对上,卑对尊写信 或呼唤时,可以称字,但绝对不能称 名。 别号:辛弃疾,重视农业,做官时提 倡力田,奖励耕战,晚年退居农村, 自号“稼轩”。
中国 民俗文化
第二章
主讲:武艳红
语言与民俗
【视频导入:陕北方言搞笑视频】
“语言有一个底座……语言 不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脱离 那种代代相传地决定着我 们生活面貌的风俗信仰总 体”
萨丕尔《语言论》
语言民俗:是民俗事项的一
大门类,指听得见的口传形式的 民俗事项,包括民间语言与民间 文学两部分,这里民间文学指的 神话、传说、故事、歌谣等成篇 的作品。而作为民俗学研究对象 的民间语言,指广大民众用来表 达思想并承载着民间文化的口头 习用语,其主要部分是民众集体 传承的俗话套语。
1.蚂蚁搬家蛇过道,明日必有大雨到。 2.日落胭脂红,无雨也有风。 3.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4.久雨刮南风,天气将转晴。
B.农业谚语——它是农民在生产实践中总结 出来的农事经验。 1.枣芽发,种棉花。 2.今冬麦盖三层被, 来年枕着馒头睡。 3.庄稼一枝花, 全靠粪当家。
第二类,比喻类
擀面杖吹火 ——一窍不通; 哑巴吃黄连 ——有苦说不出; 八月十五吃粽子 ——不是时候; 白天打手电 ——多此一举; 百斤面蒸寿桃 ——废物点心;
癞蛤蟆打哈欠 ——好大的口气; 狗拿耗子 ——多管闲事; 十五个吊桶打水 ——七上八下; 小葱拌豆腐 ——一清二白; 癞蛤蟆过马路 ——楞装那迷彩小吉普;
一、称谓与民俗
1、古代人名称谓避讳
许慎《说文· 口部》认为:“名,自命也。从口 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 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写道:“名以正体,字以 表德;名终则讳之,字则可以为孙氏。”
名字上避讳的方法,共有四种花样: (1)改字--用另外一个意义相近或声音相近 的字,来代替他想避讳的字。 (2)空字--把要避讳的字空一格。 (3)缺笔--把要避讳的字少写一笔,认为少 写一笔就恭敬了。 (4)用XX来代替;或用某某代替;或用 “讳”字代替。
福禄寿:也有叫“桃园三结义”的。它是指 一件翡翠的原料或成品上同时出现红、绿、 紫或蓝三色,具有这一特征的翡翠很罕见, 深受行家喜爱。因此,造假也特别多。
2.黑话和暗语: 黑话是危害公众利益的盗贼土匪、反 动帮会、流氓团伙等黑社会集团所使 用的秘密语。
《林海雪原》中写到杨子 荣进威虎山时,记载了很 多东北黑话。像“蘑菇溜 哪路?什么价?”“天王 盖地虎,宝塔镇河妖”。
“洪门”的历史:洪门是中国
源于明末清初的一个秘密组织。 在明朝末年,明朝名将郑成功 派将领陈永华(化名陈近南) 到大陆湖北襄阳联合反清志士 成立“洪门”,但清朝当时国 力强盛,洪门反清复明失败, 洪门昆仲失散各地,但以中华 文化忠义精神继续凝聚“洪门” 力量,化为“青帮”、“三和 会”、“四川袍哥”、“哥老 会”、“小刀会”、“天地会” 等名称,继续在中国大陆活动。
《书经》“汤誓篇”中记载:“时日曷丧?予以汝偕亡。” 夏桀说:“我有天下,如同天之有日,日亡我就亡。”
春秋战国时,谜语有了名称,叫“廋辞”“隐 语”。
刘勰的《文心雕龙》中有“楚庄齐威,性好隐语”的记载。
“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长不满七尺, 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齐威 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 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 并侵,国业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 谏。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 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王知此鸟 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 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于是乃 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 奋兵而出。诸侯震惊,皆还齐侵地。” -《史记•滑稽列传》
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 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南省俗谓作‘辣子’,你 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同样第三回,王 夫人在向黛玉介绍宝玉时称的也是绰号 :“我 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 你这些姊妹都不敢粘惹他。……他嘴里一时甜 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只 休信他。”
《红楼梦》:“这薛公子的混 名人称‘呆霸王’,最是天下 第一个弄性尚气之人,而且使 钱如土”。
醉汉倪二的绰号叫“醉金 刚”:“有什么不平的事, 告诉我,替你出气。”
小说第三回,贾母就用一连串的绰号来 向林黛玉介绍王熙凤。
2、称谓语
A、亲属称谓:分为父系、母系、姻系
B.人名称谓: 什么是名、字
《礼记· 檀弓上》说:“幼名、冠字。” 《疏》云:“始生三月而始加名,故云幼名,年二 十有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 加字。” 《仪礼· 士冠礼》:“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 前称名,他人则称字也。”
夏商人名:孔甲、履癸、外丙、雍己、盘 庚、武丁、小辛等。
C.卫生谚语——卫生谚语 是人们根据卫生保健知识 概括而成的。 1.冬吃萝卜夏吃姜, 不用医生开药方。 2.饭后百步走,活到 九十九。 3.要想人长寿,多吃 豆腐少吃肉。
D.社会谚语——社会谚语泛指为人处世、 接物待人、治家治国等方面应注意的事。 1.强扭的瓜不甜。 2.凡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3.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4.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5.狭路相逢勇者胜。 6.有志者事竟成。
如人体器官名称:
◎瓢(把子) -头、脑袋。 ◎招子 -指眼睛。 ◎顺风子 -耳 ◎海子或江子或樱桃子(女) -口 ◎金杠子-腿,
闯窑堂:指白天趁人不备隐藏在人家屋里, 偷空窃取财物。此语多流行于东北、西北 的江湖客和不法分子中间。 踩盘子:即指事先探风。属东北匪语。后 转为东北方言。其意是指预先勘察适当处 所,做某种事情的准备。 扯呼:即指离开。 挂彩:受伤。
大名:又叫学名,是人在社会上使用的正式 名称,以前上学时起大名,现在为了上户口, 生下来就要起名。传统的大名还必须体现自 己在家族谱系中的位置,同一宗族的相同辈 分的人使用同一字。
如: 宝字辈:侯宝林、刘宝瑞、常宝华、常宝堃 文字辈:苏文茂、魏文亮、王文玉、刘文亨、 张文顺、王文林 德字辈:郭德纲、徐徳亮 云字辈:何云伟、曹云金、刘云天
第三类,故事类
韩信点兵 ——多多益善; 张飞穿针 ——大眼瞪小眼; 刘备借荆州 ——只借不还; 周瑜打黄盖 ——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周瑜谋荆州 ——赔了夫人又折兵; 司马昭之心 ——路人皆知; 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 猪八戒照镜子 ——里外不是人; 刘姥姥进大观园 ——眼花缭乱;
坑口(特指古钱币):钱币收藏所说的“坑口”, 是指发现时的情况,分为“生坑”、“熟坑”、 “水坑”三种。“生坑”指刚刚出土的钱币, “熟坑”指出土很长时间经过把玩或流通的钱币, “水坑”顾名思义指在水中发现的钱币。 水头:即玉的透明度。水头越 好,透明度越高,越晶莹亮丽。 反之,干涩不透明即为水头差 或水头短。
淳于髡,楚国名相
汉末还出现了离合式的隐语。 童谣:“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
董 卓
到了魏晋南北朝,谜语有了新的发展。
刘勰说:“自魏代以来,颇好俳优,而君子嘲隐,化为谜语。”
宋代谜风盛行,人才辈出。同时诞生了“灯谜”。 明朝时出现了一些研究谜语的论著和收录谜语的专集。 到了清朝中期以后,中华谜语进入成熟期,文义谜 更是大行其道。
关于收藏的“行话”
玩:内行人称收藏为“玩”,初次见面问“玩什么”,意 思是你收藏什么,也是对自己收藏的一种谦虚说法,并非 真的是在玩。 掌眼:请有经验的收藏者鉴定收藏品的真伪,或者请人留 心观察出主意。 走眼,打眼:被人蒙骗,高价买了低劣的藏品、赝品等。 拉纤:就是中间人、介绍人。中间人收取佣金,旧时一般 是卖方出3%,买方出2%,俗称“成三破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