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绪论
《组织行为学》标准完整可编辑版-绪论
马工程《组织行为学》教案《组织行为学》编写组2020年2月绪论一、教学目的组织行为学是系统地研究组织中人的思考、感受、活动的内容和方式的学科。
学习组织行为学有助于我们更系统地认识和了解组织中人的行为特点和规律。
通过本部分的学习,学生应掌握组织及组织行为学的定义,熟悉组织行为学领域的发展过程及其内在思想脉络,了解组织行为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
二、课型:新授课三、课时:3课时四、教学重难点1.组织行为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及学习组织行为学的意义。
2.组织行为学的发展过程及其有隐含的逻辑。
3.组织行为学常用的研究方法。
4.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观点分析西方组织行为学的观点。
五、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六、教学内容1.内容摘要第一节介绍了什么是组织,什么是管理,为什么组织需要管理,组织行为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及其最新进展,组织行为学和其他学科的关系以及学习组织行为学的意义。
第二节介绍了组织行为学的五个发展阶段。
包括早期的工业心理学派、古典管理学派、行为学派、权变学派以及系统学派。
通过本节学习,学生应能更深入地了解组织行为学领域的发展过程及其内在的思想脉络。
第三节主要介绍组织行为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
学生应在了解组织行为学研究术语的基础上,熟悉组织行为学常用的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验研究法、观察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同时应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对组织行为学的西方逻辑体系做出客观的评价和判断。
2.基本概念组织,管理,组织行为学。
3.基本理论绪论部分还没有涉及基本理论,但有一些内容具有理论的成分,主要在第二节关于组织行为学的历史沿革和第三节关于组织行为学的辩证分析部分。
组织行为学的历史沿革,从发展阶段的角度,初步介绍了一些重要理论的基本概念,包括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韦伯的科层结构理论、巴纳德的组织理论、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以及关于组织管理的权变理论、系统理论等。
但都是属于概念介绍,并没有具体解释这些理论。
组织行为学_第一章绪论
- 7 -
组 织 行 为 学
考试成绩 平时成绩 课堂发言、专题讨论 课外作业、案例分析 考勤
70 30 10 10 10
- 8 -
组 织 行 为 学
第一章 绪论
【本章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概念与研究对象、研究 内容,了解组织行为学的体系结构及发展历程,理解组织行为学 研究的原则、方法、任务与意义。 【本章教学重点】 1.组织、行为、组织行为学的概念
2.本本与情景结合型 3.能力型 4.熟练型 5.专家型
- 19 -
组 织 行 为 学
组织行为学没有绝对真理
组织文化多元趋势 劳动力多元化趋势 组织行为学没有绝对真理——权变管理:依照具体情况进
行管理
- 20 -
组 织 行 为 学
第二节 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
科学管理阶段 人际关系学说 行为科学阶段 组织行为学的新发展
组织行为学的新发展
知识经济信息时代 积极组织行为学
- 26 -
组 织 行 为 学
我国组织行为学的发展
1979年第一机械工业部首先提出要重视行为科学的研 究
1980年一些工业部门领导人、学术界和企业界人士共 同倡议,成立了“中国行为科学学会筹备委员会” 1985年成立“中国行为科学学会” 组织行为学作为一门课程进入高校课堂,出版了一些 组织行为学或管理学的著作 开展了广泛的科学普及和应用研究工作
组织行为学中的“组织”不是指所有的社会组织,而 是指工作组织,如工商企业、政府机关、学校、医院 等。
- 2 -
组 织 行 为 学
研究组织行为学的意义 是在掌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 的基础上,提高人的行为的预测、引导和控制 的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预期的组织目标。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第一章绪论1、组织行为学的定义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探讨个体、群体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目的是应用这些知识改善组织绩效。
第二章组织行为学概述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个体心理核心是激励及核心创造力的问题,即如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问题。
涉及到个体的需要、动机、态度等;同时还涉及到人的认识差异、能力差异、个性差异等.群体心理核心是人际关系问题,人际关系的测评、人际关系的条件、人际关系的障碍与改善等。
还涉及工作团队与团队精神、团体凝聚力、团体士气、团体信息交流与意见沟通、团体的决策、团体的竞争与合作、团体意识等。
领导心理领导的素质、结构、功能与影响力;领导者的选择、考核、培训;领导体制的演变等.组织心理组织理论及其变革;现代社会组织结构的内容、特点及管理原则;组织改革的心理分析(比如改革的目的、过程、动力、阻力及其克服);组织发展与组织效能(组织气氛、形象、文化建设)等.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核心问题1。
人与工作、组织和环境的匹配问题2.激励问题3。
领导科学问题➢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除了实验室实验或现场实验等传统方法外,还有经验总结法、观察法、测验法、研究者与实践者相互参与的准实验方法、案例比较法、现场研究法等。
观察法:也叫自然观察法,是在日常的不作任何人工干预的自然和社会情况下,观察者以感觉器官(眼、耳等)为工具,有目的、有计划地系统的直接观察组织中人的行为,并通过对外在行为的分析推测人们的心理状态.优点:目标明确、简单易行、真实有效缺点:难以深入、无法进行统计分析实验法:实验法是研究者有目的地严格控制或创设的条件,通过有效因素的变化来分析发现被试者的行为变化,从而进行研究的方法.优点:严格控制条件缺点:推广性差谈话法:谈话法是研究者根据预先拟好的问题向被调查者提出,以一问一答的方式进行调查。
优点:简便易行,双向沟通,加强感情交流,增加相互了解。
自考《组织行为学》(2016版)绪论
二、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 观察法 • 调查法 • 个案分析法 • 实验法 • 心理测验法 • 情景模拟法
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 的规律性。
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特定组织中人的心 理和行为规律。
3.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
•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是提高预测、引 导及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提升工作 绩效及员工满意度。
四、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
✓ 1.跨学科性 ✓ 2.系统性 ✓ 3.权变性 ✓ 4.实用性 ✓ 5.科学性
二、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
个体心理与行为研究 群体心理与行为研究 组织行为研究 领导行为研究
第二节 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基础
➢ 心理学 ➢ 社会性 ➢ 社会心理学 ➢ 人类学 ➢ 政治学
二、组织行为学的产生
组织行为学
绪论
第一节 组织行为学概述
一、组织行为学的概念 组织行为学是专门研究组织行为管理的一
门学科。它的产生和发展与行为科学密切相关。 组织行为学是行为科学应用的一个领域,
是行为科学发展的一个分支,并成为研究组织 环境中的人的行为的独立学科,其重点是研究 企业组织中人的行为及其管理。对于组织行为 学的概念,我们需要把握以下几点:
• 早期的科学管理理论 • 工业心理学 • 工业社会心理学 • 管理心理学 • 组织心理学 • 组织行为学产生
三、组织行为学的发展
• 第一阶段:封闭的理性模式 • 第二阶段:封闭的社会性模式 • 第三阶段:开放的模式 • 第四阶段:开放的社会性模式
第三节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过程 与研究方法一、Fra bibliotek织行为学研究过程
组织行为学第一章《绪论》习题及答案
组织行为学第一章《绪论》习题及答案第一章《绪论》1.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的系统性安排即()。
A.组织B.群体C.团队D.集体E.文化2.组织的成员根据各自的权利、责任制度形成正式的层级指挥体系,这就是组织的层级制内部结构。
相应的,能够使组织活动形成互相联系的层次网络结构的是()。
A.权力B.分工C.协作D.分工或协作E.分工和协作3.美国学者安德鲁·J杜布林写道:“组织行为学是系统研究组织环境中所有成员的行为,以成员个人、群体、整个组织及其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行为作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
”,是在他的著作()。
A.《组织行为学基础》B.《组织行为学原理》C.《个性与组织》D.《企业的人的方面》E.《创造卓越》4.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是组织行为学的研究()。
B.方法C.对象D.内容E.规律5.人的行为与心理密不可分,行为是心理活动的()。
A.内在依据B.外在依据C.外在表现D.内在表现E.运行基础6.在“霍桑试验”中总结的“人群关系理论”揭示了人群关系是提升劳动生产率的重大因素,凸显出群体规范对个体工作行为的决定性作用,开辟了管理研究的新领域,导致了管理中对人的因素的重视的研究者是()。
A.罗伯特・欧文B.泰勒C.西蒙D.梅奥E.麦格雷戈7.1960年,在《企业的人的方面》一书中总结了人性假设对立的两种观点,即X 理论与Y理论的是()。
A.阿吉雷斯B.威廉大内C.西蒙D.麦格雷戈8.观察者以自己的感觉器官为工具,直接观察人们的行为,并通过对外在行为的分析来推测人们内在的心理状态,这种方法称()。
A.案例研究法B.观察法C.调查法D.心理测验法E.问卷调查法9.研究人员通过查阅各种原始记录,或通过访问、发调查表和实地观察所收集到的有关某一个人或某个群体的各种情境,用文字如实记载,为学生的课堂学习提供模拟的具体管理情境的研究方法是()。
A.案例分析B.实验室实验C.现场研究D.描述性研究E.问卷调查10.现场研究就是在现实的环境中对实际情境的研究,与实验室实验相比,它具有更强的()。
组织行为学重点复习资料
组织行为学重点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组织行为学的含义: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以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预定目标的学科。
2、组织行为学的发展第一阶段:20世纪初到30年代,以泰罗、韦伯和法约尔等人为代表。
他们把组织看成一个封闭的理性模式。
第二阶段:20世纪30—60年代,以梅奥、麦戈里格等为代表。
他们把组织看成为一个封闭的社会性模式。
第三阶段:20世纪60—70年代,代表人物为费德勒等人。
他们把组织看作为开放的模式。
第四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来,代表人物是维克、马奇等。
他们综合了前三阶段的长处,把组织看成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性模式。
3、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⑴个体心理与行为⑵群体心理与行为⑶组织心理与行为4、管理者的技能罗伯特·卡茨(Robert Katz)提出了管理者应具有的三种基本管理技能:第一,技术技能;第二,人际技能;第三,概念技能。
5、组织及组织管理者面临的挑战(论述题,如政府管理者;内外环境)第一,应对经济全球化和劳动力多元化的挑战第二,对不断改善质量、提高生产率和改进服务的追求,都取决于员工更多地参与和自觉增加对工作投入第三,员工需求的多样化和忠诚度减弱第四,鼓励创新变革和更广泛的授权第五、改善道德行为6、未来组织的特征第一、等级制的弱化第二、组织结构扁平化第三、组织内部分立化第四、组织关系网络化第五、组织边界柔性化第六、组织规模小型化扁平化:组织结构层次尽可能少的一种组织结构。
特点:(1)结构层次减少(2)效率和效益保持或提高(3)行动快捷有效(4)人力资源成本下降(5)组织综合竞争能力提高网络化:指管理者应该考虑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并与利益相关者联合成战略联盟,使之为共同的目标奋斗。
特点:(1)内部网络化(主要利益者:股东、员工、本企业)(2)外部网络化(主要利益者:客户、供应商、政府、社区、媒体)7、研究和应用组织行为学的意义⑴有助于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⑵有助于知人善任,合理地使用人才⑶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的合理凝聚力和向心力;⑷有助于提高领导水平,改善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⑸有助于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
组织行为学—绪论
•
– 泰勒的4条管理原则 • 给每个人工作的基本组成部分提出科学的工作方 法 • 科学地挑选、培训、教育、培养工人 • 与工人热忱合作,确保所做的工作符合已提出的 科学原理
• 在管理者和工人之间基本实现工作与责任的对等 分工,管理者承担那些比工人更具有适应性的工 作
《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理论》
– 官僚模型 —— 一种理想的组织结构:组织必须 有等级,有分工,有体系,有权限
, 有升迁制度,有纪律,有理性指导 原则
– 组织的特点:精确性、稳定性、纪律性、可靠性
•
4、厄威克(L.Urwick) 英 1891—
《管理的要素》、《组织的科学原理》、 《管理备要》
– 组织的八原则:
– 1949年在芝加哥大学开办了一个跨学科大会,正式 命名为综合性学科 —— 行为科学:研究人的行为
– 1956年英国出版了第一期行为科学杂志
在上述基础上,将行为科学的原理、研究应用于管理, 出现了管理心理学 -- 组织行为学
•
七、组织行为管理学的产生
• 特征:研究组织中人的行为 • 管理哲学观念发生了六个大的变化:
•
1、试验室照明实验(1924-1927)
• 研究目的:各种照明度对工作效率的作用 • 试验组(照明增加):产量上升 • 对照组(照明如常):产量也上升 • 有一组照明减少产量也增加 • 结论:认为并非照明因素在起作用
•
2、继电室装配实验(1927-1932)
• 目的:工作条件与工作效率的关系 • 实验条件:不同的工作设计、工作日与工作周
•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的历史演变
第一节:管理科学的发展历史
一、早期管理
• 时间:十九世纪以前 手工业生产 ---〉机器生产的转变 生产力水平低、规模小、人数少
组织行为学第一章 绪论
精品文档
6
单第击一此节处编学辑习母组版织标行题为样学式的意义
从事涉及物化 资源和货币资 本的配置、使 用等业务工作
组织中的人员
从事指挥、 协调、组织 、监督业务 人员工作
操作人员
管理人员
精品文档
7
第一节 学习组织行为学的意义
一、管理的定义 (The definition of the management)
现代组织的特点:
1)组织内部不仅是由专业技术分工而形成的层次 结构系统,而且包括心理、社会和管理的系统,故 称社会技术系统。
2)组织是不断与外界发生信息与能量交换的开放 系统。
3)组织是个复杂的整合系统,组织的作用就是整 合各子系统以及与环境的关系,使整个组织达到恰 当的协调与适应,从而使投入----产出达到最佳效 益。
指挥 领
协调
导
控制
2、管理的角色观 亨利.明茨伯格
Henry Mintzberg 三大类 ,十种角色
p7
人际角色 信息传递角色 决策角色
头面人物
领导者
联络者
监控者 传播者 发言人
创业者 混乱处理者 资源分配者
谈判者
3、管理的技能观
罗伯特.卡茨
技术技能
technical skills
人际技能
human skills
• “科学管理”之父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r,1856—1915)
• 雨果·芒斯特伯格(Hugo Munsterberg, 1863—1916)被人们称之为“工业心理 学之父”, 《心理学和工业效率》 (1913)
精品文档
35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 莉莲·吉尔布里斯(Lillian Moller Gilbreth, 1878—1972) 1914年出版《管理心理 学》,首次提出“管理心理学”的概念
组织行为学课件第01章绪论
目 录
• 引言 • 组织行为学概述 • 组织行为学历史与发展 • 组织行为学基本理论与模型 • 组织行为学在企业管理中应用 • 课程学习要求与目标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目的
帮助学生了解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组织行为 学在实践中的应用方法,提高学生的组织行为能力和管理水 平。
推动组织变革
根据组织行为学中的变革管理理论,分析组织面临的内外 部环境变化,制定变革策略并推动实施,促进组织的持续 发展和创新。
06 课程学习要求与目标
掌握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
了解组织行为学的定 义、研究对象和内容
熟悉组织行为学的发 展历程和主要学派
掌握组织行为学的基 本理论框架,包括个 体、群体和组织三个 层次
03 组织行为学历史与发展
早期组织行为学思想
古典管理理论
行为科学
包括泰勒的科学管理、法约尔的一般管 理理论和韦伯的官僚制理论,这些理论 为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行为科学强调对人的行为进行研究, 以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从而提高组 织的效率。
霍桑实验
梅奥通过霍桑实验提出了人际关系学 说,强调了非正式组织、工人满意度 和群体规范对生产效率的影响。
关注组织如何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 社会责任和环境保护,以及如何通过伦理管 理来维护组织的声誉和形象。
04 组织行为学基本理论与模 型
个体层面理论与模型
需要与动机理论
包括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 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等,解释个
体在工作中的需求和动机。
人格与特质理论
探讨个体的人格特质如何影响 其在组织中的行为表现。
认知与决策理论
研究个体在信息处理、决策制 定过程中的心理机制和影响因 素。
组织行为学(绪论)精品PPT课件
09.10.2020
组织行为学1第一章 绪论来自案例:克里斯·霍夫曼的烦恼
克里斯·霍夫曼从大学毕业,情绪高涨地开始了她的新工作— —IBM的销售代表。最初的几个月,她忙得不可开交,参加了 大量的正式职业培训,了解她将负责销售的产品,还要费力 去理解她那个高深莫测、性情多变的上司。
这天晚上,下班回家的克里斯满心困扰,辗转难眠。几周来 她在工作中留意观察,许多问题萦绕脑海:“为什么一些同 事会比另一些更加成功?在主要用电脑来交流的今天,当我 们走出家门走入工作时,怎样才能像一个团队一样共同合作? 怎样才能学会应付完成销售额的压力?当我叫同事卡丽 (Carrie)帮忙的时候,她为什么不跟我合作?为什么经理征 询我的意见,但随后又不理睬我的建议?新的IBM文化和旧的 有什么差别?它为什么总在不停地变化?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
第一章 绪论
多数人的工作都是为了满足基本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 要,因此只有金钱和地位才能鼓励他们努力工作;
多数人是符合上述设想的人,另一类极少数的是能够 自己鼓励自己、能够克制感情冲动的人,这些人应负 起管理的责任。
(3)相对应的管理策略
任务型管理。管理的重点是提高生产率和完成生产任 务,其主要职能是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不必对 人的情感道义负责任。
闵斯特伯格(Munsterberg)
❖ 该书三大内容: ①最适合的人 ②最适合的工作 ③最理想的效果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
第一章 绪论
(二)行为科学的视角
【人际关系学说→行为科学→组织行为学 (1930—60年代)】 ❖ 人际关系研究中心(1940年)→→工业关系研究会(1947) ❖ →→首次提出“行为科学”(1949)→→行为科学高级研究
《组织行为学》绪论
通过霍桑实验,研究人员发现传统的管理理论中存在很 多问题。根据对霍桑实验结果所作的分析,梅奥在1933 年发表的《工业文明中的人》一书中提出下列新观点:
第一, 早期的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管理制度建立在 一种基本的人性假设上,即人是一种受经济利益驱动 的“经济人”。 第二,早期的管理认为生产效率主要受工作方法和工 作条件的制约,霍桑实验证明了工作效率主要并非取 决于工作条件和工作方法,重要的是员工的工作积极 性,即工人的士气或工作情绪。 第三,早期的管理只注重正式组织的组织机构、职权 划分、规章制度等等,霍桑实验证明员工中还存在着 非正式组织,这种非正式组织有其特殊的关系和规则。
法约尔的管理理论 • ① ② ③ ④ 法约尔的理论贡献体现在他的著作《工业管 理与一般管理》(1916)。 他从四个方面阐述了他的管理理论: 企业职能不同于管理职能,后者包含在前者 之中; 管理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分工、职员与职权、纪律等管理的十四条原 则;管理五要素。
马克思·韦伯的组织管理理论 • 马克思·韦伯主张建立一种高度结构化的、正 式的、非人格化的“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 他认为这是对个人进行强制控制的最合理手段, 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最有效形式,而且在精确 性、稳定性、纪律性和可靠性方面优于其它组 织。他的这些思想体现在其著作《社会和经济 理论》之中。
三、组织行为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3.相关研究法
即找出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相关研究法则是应用 数理统计的方法,有关变量进行专门的定量研究的方法。 相关研究法中的核心概念是相关系数,它是估计两个变 量之间线性相关程度的标志。
优点 缺点 减少了自陈量表方法导致得出虚假结论的可能性 推断因果关系存在困难
三、组织行为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4.实验法
工商管理《组织行为学》绪论
安德鲁 J 杜布林认为:组织行为学是系统 研究组织环境中所有成员的行为的一门学 科,以成员个人、群体、整个组织以及外 部环境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行为作为研究 的对象。
陈国权认为,组织行为学是依据实验科学 的研究方法,综合运用有关学科中的知识 (包括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 信息和系统科学等)中的知识,系统的研 究由人所组成的各种组织在个体,群体和 组织层次上的行为,以达到组织所期望的 目标的学科。
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基础:
1.心理学 2.社会学 3.社会心理学 4.人类学 5.政治学
组织行为学的产生:
组织行为学是在组织管理学和人事管理学的基 础上产生和发展而来的,是组织演变管理,理 论发展的必然结果,与管理学,工业心理学, 管理心理学,组织心理学有着历史渊源。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 第一阶段,20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以泰 勒,韦伯,法约尔等为代表,把组织看成是 一个封闭的理性模式。
第二阶段,20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60年代, 以梅奥麦格雷戈为代表,把组织看成是一个 封闭的社会性模式。
第三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以费 德勒等人为代表,把组织看成是开放的模式,从 原来的封闭观念转向开放观念是一大进步。
第四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综合前三个阶段 之所,常把组织看成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新模式, 要求把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转变到社会文化这一更 深的层次上。
组织行为学 绪论
考试题型
1.单项选择题(25) 2.多项选择题(10) 3.名词解释题(15)
4.简答题(30) 5.论述题(20)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不属于组织行为学基础学科的是( )
A.政治经济学
B.心理学
C.经济学
D.社会学
组织行为学绪论
第二节
• • • • • • •
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
二、组织行为学的产生 (一)早期的科学管理理论 (二)工业心理学 (三)工业社会心理学 (四)管理心理学 (五)组织心理学 (六)组织行为学产生
• 三、组织行为学的发展 • 第一阶段:20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以泰勒、韦伯和法 约尔等为代表,把组织看成是一个封闭的理性模式 • 第二阶段:20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60年代,以梅奥、麦 格雷戈为代表,把组织看成是一个封闭的社会模式 • 第三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以费德勒等人 为代表,把组织看成是开放的模式,从原来的封闭观念转 向开放观念是一大进步 • 第四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把组织看成是一个开放的 社会性模式
第三篇 组织行为 组织结构 • 组织变革与组织发展 • 组织文化 第四篇 领导行为
• 个体行为分析
• 个体心理与行为 第二篇 • 沟通 • 团队 群体行为与管理
• 领导行为与领导过程模式
• 领导理论 • 领导的决策行为
• 群体心理与行为基础
第五篇
激励理论与应用
• 激励过程诸要素的研究 • 激励理论研究 • 运用激励理论、建立激励机制
第三节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 • • • • • • • 一、研究过程(略) 二、研究方法 1.观察法 2.调查法 3.个案分析法 4.实验法 5.心理测验法 6.情景模拟法
• 冲突管理
绪论
主要内容包括:
• 第一节 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 第二节 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 • 第三节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过程与研究方法
第一节
组织行为学与管理人员
• 人的行为的特点:
• 1.具有适应性。
组织行为学绪论
教材:《组织行为学》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组编,高树军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版绪论一、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对组织行为学的概念理解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特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3、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是提高预测、引导及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提升工作绩效及员工满意度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1.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有()。
A.系统性B.权变性C.时效性D.科学性E.实用性【答案】ABDE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41.(2015.4)试述学习和研究组织行为学的重要意义。
(1 )学习和研究组织行为中的个体行为与管理,可以提高管理者知人善任,合理使用人才的水平。
(2 )学习和研究组织行为中的群体行为与管理,可以使管理者改善人际关系,增强他们所管辖的群体的合理凝聚力和向心力。
(3 )学习和研究组织行为中的领导行为与管理,可以促进管理者提高领导素质,改进领导行为,掌握领导艺术,增强领导的有效性。
(4 )学习和研究组织行为中的激励理论与应用,可以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5 )学习和研究组织行为中的组织设计与组织变革的理论和方法,可以使管理者能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进行组织变革。
( 6 )学习和研究组织行为学还有利于管理者调试心理平衡,提高身心健康水平,从而提高工作绩效。
二、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2.下列不属于组织行为学基础学科的是()。
A.心理学B.政治学C.社会心理学D.经济学【答案】D3.(2015.10)把个人作为社会的人研究其心理过程的学科是()。
A.管理心理学B.行为组织学C.社会心理学D.行为科学【答案】C【解析】A、管理心理学是一种把心理学的知识应用于分析、说明、指导管理活动中个体和群体行为的工业心理学分支。
B、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特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的科学。
D、行为科学广义的行为科学是与研究人的行为规律有关的诸学科,如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
《组织行为学》教学资源 0 绪论
强化理论
成就动机理论
“双因素〞理论
工作特征模型
三、权变学派
权变理论学派是20世纪60年代末在美国实证主义根底上开展起来的一派管理理论 权变理论认为,组织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没有绝对有效的模式或方法,要 根据组织所处的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随机应变。
四、系统学派
系统学派是指将组织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把各项管理业务看成相互联系的网络的 一种管理学派。该学派重视对组织结构和模式的分析,应用系统理论的范畴、原 理,全面分析和研究企业和其他组织的管理活动和管理过程,并建立起系统模型 以便于分析。
1901年,德国心理学家斯特恩将心理学相关知识应用于企业,并首次提出“心理 技术学〞这个概念。
1913年,德国心理学家雨果·芒斯特伯格在?心理学与工业效率?一书中首次指出, 只有对人的行为进行科学的研究才能鉴别一般模式和解释人的个体差异。
1914年,美国管理学家莉莲·吉尔布莱斯出版了?管理心理学?一书,强调工人的个 性与需求是运用科学管理原理的前提。
同时还是群体成员,所以,定义中的人是广义的,包括个体和群体。
组织行为学具有系统性—研究内容 • 把组织作为一个系统,首先是组织内部各种因素的协同作用,也就是不同变量之间的交
互作用。 • 关于系统的一个重要观点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组织运作的效果,不是单个组织成员个
人效果的简单叠加。
组织行为学具有系统性—构成学科 • 心理学 • 社会学 • 人类学 • 政治学 • 伦理学
组织行为学 绪论
本章要点
• 组织行为学的含义及其与管理的关系 • 组织行为学的历史沿革 • 组织行为学常用的研究方法 • 学习组织行为学的意义
第一节 组织与组织行为学
〔一〕组织的含义 任何社会都是一个有组织的社会,尤其是现代社会 。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所采取的一切群 体行动,都必须采取组织形式。可见,组织是人类 行为最根本的特征。 学校是一个组织,学校里的一个学院或一个系是一 个组织,商店、饭店等都可以看成一个组织,政府 、企业、社团等都是各种各样的组织。组织随处可 见。它们由一群人构成。很多组织又构成了社会。 组织是社会正常运行的根本单位,又是人们进行交 往互动的环境和框架。 本书要研究的组织,是指人们为了实现一定目标, 运用态度、知识、技能和其他要素互相协作结合而 成的具有一定边界的集体或团体,如党团组织、工 会组织、企业组织、军事组织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霍桑实验与行为科学的产生 (一)霍桑实验
1924年,美国科学院的全国科学研究委员会决定 在美国西方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一项研究这项研 究被称为“霍桑实验”,领导并完成这项实验的是美 国哈佛大学的梅奥教授。这项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1.照明实验 2.继电器装配室实验, 3.访谈计划 4.配电器卷线作业实验。
缺点
四、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过程
第一,明确问题; 第二,探索和研究有关理论和模式; 第三,形成假设; 第四,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 第五,通过观察——测试——实现,进行论证, 得出结论; • 第六,总结与反馈。 • • • • •
本章结束
谢谢!
三、组织行为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1.自然观察法
组织行为学研究中最普遍的方法就是自然观 察法。自然观察法是通过我们所见证到的在我们 身边的组织中的事件,或者是直接对我们的亲身 经历进行研究。
优点 内容丰富、亲身观察深入、可以产生不同的假 设、提供构造理论的原始材料 可能只是有选择的观察和记忆,对戏剧性事件 容易留下深刻印象,难以区分偶然事件和一般事件, 缺少定量分析
第二节 组织行为学的演进与发展
一、组织行为学的历史起源
首先采用管理心理学名称的是美国管理学家莉莱·吉 尔布雷斯(L.Gilbreth)。 在许多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在二次大战前,心理学 用于工业一直被称为“工业心理学”。 以后又出现了“组织心理学”这个名词,这是20世纪 60年代初莱维特为《心理学年鉴》所写的一篇文章的 标题中首先采用的。 不久,60年代美国心理协会第十四分会——工业心理 学分会改名为工业和组织心理学分会,其目的也是要 承担比个体差异测定更广泛的组织问题的研究。
1.跨学科性 2.多层次性 3.情景性 4.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管理科学研究的对象是多方面的,包括人、财、 物、技术、运作流程、信息、知识等,而组织行为学 研究的对象则是“人”。因此,组织行为学是管理科 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管理科学中所包含的学科分为两类:一是针对 组织中的专业部门,如生产运作管理、财务管理、会 计、信息知识管理等;二是针对所有管理者的、综合 性的,如组织行为学等。
二、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
组织行为学具有以下属性: 第一,它是一种思维方式。 第二,它是一门边沿学科,这意味着它使用其他学 科的原理、理论、模型和方法,它不像有的学科具有 自己的理论基础。 第三,它具有明显的人本主义倾向,组织中的人以 及他们的态度、感知、学习能力、感情及其目的被认 为对组织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它是绩效导向的。 第五,它注重科学研究方法,采取实证性研究的方 法。
四、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及其发展的理论框架
(一)人力资源学派 (二)权变观点进入管理领域——组织行为学的形成 权变观点进入管理领域——组织行为学的形成 —— (三)组织文化研究的兴起——组织行为学的深入 组织文化研究的兴起——组织行为学的深入 —— (四)21世纪组织行为学的新发展 21世纪组织行为学的新发展
组织行为学
学时:40学时
绪
论
第一节 组织行为学概述
一、组织行为学的概念 组织行为学是专门研究组织行为管理的一 门学科。它的产生和发展与行为科学密切相关。 组织行为学是行为科学应用的一个领域, 是行为科学发展的一个分支,并成为研究组织 环境中的人的行为的独立学科,其重点是研究 企业组织中人的行为及其管理。
二、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和应用组织环境中人们 作为个体和群体的活动的知识。它研究组织中 人们的行为、态度及其与工作绩效关系;应用 心理学、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的有关理 论、方法和原理,来探讨影响个体行为和群体 行为的要素及相互关系;同时分析外部环境对 组织结构及其人力资源、任务、目标和策略的 影响。
三、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
组织行为学研究组织中个体、群体和组织三 个层次上的行为问题:
个体行为:个性、感知、学习、态度、激励与工作压 力等; 群体行为:群体行为、团队建设、权力与影响力、冲 突、沟通和领导等; 宏观组织行为:组织环境、组织流程与结构设计、组 织变革和创新等。
四、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
(二)以研究目标为原则的分类
按研究目标可以把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分为描述性研究、预测 性研究和因果性研究三种。
(三)以研究可控制性为原则的分类
从可控性角度来看,组织行为学的研究主要有案例分析、现 场调查、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四种研究。
二、组织行为学研究的一般原则
• • • • • • 1.研究程序的公开性原则 2.收集资料的客观性原则 3.观察和实验条件的可控性原则 4.分析方法的系统性原则 5.所得结论的再现性原则 6.对未来的预见性原则
二、古典理论时代
• 20世纪初至30年代,在美国、法国、德国分别 诞生了具有奠基人地位的管理大师,即“科学 管理之父”——泰勒、“管理理论之父”—— 法约尔以及“组织理论之父”——马克思·韦伯。
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
• 泰勒重点研究了在工厂管理中如何提高效率的问题, 其代表作是《科学管理原理》(1911)。 • 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包括: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 时提高劳动生产率,为此必须配备“第一流的工人”, 并且要使他们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对工人采取 “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工人和雇佣方都必须来一 次“心理革命”,便对抗为信任,共同为提高劳动生 产率而努力;把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分开,变原来的 经验工作方法为科学工作方法;实行职能工长制;在 管理控制上实行例外原则。泰勒的追随者们依其理论 进行了动作与工时等效率问题的研究;泰勒还首先提 出了领导的权力要与员工分享,而非加诸于员工,并 把这一思想叫做参与式管理。
五、组织行为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 • • • • 1.扁平化管理 2.改善质量和生产率 3.围绕组织目标 4.关注个性需求 5.管理多元化团队 6.员工忠诚度下降
第三节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一、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分类
(一)以应用广度为原则的分类
按应用的广度可将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分为理论性研究、应用 性研究、服务性研究和行动性研究。
缺点
三、组织行为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2.调查法
与自然观察法应用的同样多的方法是调查法。所谓 调查法是通过系统设计好的问题对组织成员的观点、态 度和感觉等进行了解。
研究者能够评价对方的主观参考架构,有一定程 度的定量分析,研究方法可以标准化 调查对象可能处于个人原因或访谈者误导而提供不 真实的回答
优点 缺点
三、霍桑实验与行为科学的产生
(二)从“人际关系学”到“行为科学” 人际关系学” 行为科学”
梅奥等人所创建的人际关系学说开辟了管理的新领域。 从此,人际关系学的研究逐渐闻名于世,因而引起了 更多的管理学家、专家对人的行为的研究,并且出现 了行为科学。 所以,人际关系学科可以当作是行为科学的开端。行 为科学正式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这主 要是1949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召开的一次跨学科的讨 论会上,大家都认为可以利用当时在自然科学和社会 科学两方面所取得的成果来研究人的行为问题,经过 讨论提出了建立一门学科的问题,并正式把这门综合 性极强的学科定名为“行为科学”。
4.实验法
在实验法中,我们可以在一种情况下,改变某一 个组织变量,观察其结果,再拿它与在相同情况下的未 作改变的统一变量所产生的结果比较,以发现该变量对 组织运行结果的影响程度。
优点 完全自然的环境,能允许一定程度的随机干扰 允许这类研究的环境不会多,而且不一定具有代 表性;往往时间上不允许对某些变量作出变动以使它 们充分发挥作用;有时也难以区分出究竟是哪些因素 对最终结果发挥了作用
缺点
三、组织行为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5.实验室研究法
实验室研究法并非是指在大学校园或心理学系实验室 进行,这里的实验室是指研究者更容易进行观察的场所, 可能是一间没有上课的教室,或一间空办公室。
优点 有控制,可以减少不利因素的影响,能允许一定程度 的随机干扰 取决于被试的反应性,伦理上的限制,会造成环境不 自然,几乎不适合研究长期作用
三、组织行为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3.相关研究法
即找出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相关研究法则是应用 数理统计的方法,有关变量进行专门的定量研究的方法。 相关研究法中的核心概念是相关系数,它是估计两个变 量之间线性相关程度的标志。
优点 缺点 减少了自陈量表方法导致得出虚假结论的可能性 推断因果关系存在困难
三、组织行为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法约尔的管理理论 • ① ② ③ ④ 法约尔的理论贡献体现在他的著作《工业管 理与一般管理》(1916)。 他从四个方面阐述了他的管理理论: 企业职能不同于管理职能,后者包含在前者 之中; 管理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分工、职员与职权、纪律等管理的十四条原 则;管理五要素。
马克思· 马克思·韦伯的组织管理理论 • 马克思·韦伯主张建立一种高度结构化的、正 式的、非人格化的“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 他认为这是对个人进行强制控制的最合理手段, 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最有效形式,而且在精确 性、稳定性、纪律性和可靠性方面优于其它组 织。他的这些思想体现在其著作《社会和经济 理论》之中。
通过霍桑实验,研究人员发现传统的管理理论中存在很 多问题。根据对霍桑实验结果所作的分析,梅奥在1933 年发表的《工业文明中的人》一书中提出下列新观点: 第一, 早期的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管理制度建立在 一种基本的人性假设上,即人是一种受经济利益驱动 的“经济人”。 第二,早期的管理认为生产效率主要受工作方法和工 作条件的制约,霍桑实验证明了工作效率主要并非取 决于工作条件和工作方法,重要的是员工的工作积极 性,即工人的士气或工作情绪。 第三,早期的管理只注重正式组织的组织机构、职权 划分、规章制度等等,霍桑实验证明员工中还存在着 非正式组织,这种非正式组织有其特殊的关系和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