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文言文精读 (1)

合集下载

2019-2020年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考试必读120篇54韩魏公知北都

2019-2020年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考试必读120篇54韩魏公知北都

2019-2020年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考试必读120篇54韩魏公知北都一、美文精读【文学常识】韩琦(1008年—1075年),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属河南)人,北宋政治家、名将。

韩琦3岁父母去世,由诸兄扶养。

天圣五年(1027年),弱冠之年考中进士,名列第二。

【文章主旨】本文表现了韩魏公待人宽厚,能宽容别人的过错的好品行。

启迪我们要宽厚待人,有容人之量。

【文言原文】韩魏公知北都,有中外亲献玉盏一只,云耕者入坏冢而得,表里无纤瑕可指,真绝宝也。

公以百金答之,尤为宝玩。

乃开醇召漕使显官,特设一卓,覆以绣衣,致玉盏其上,且将用之酌酒,遍劝坐客。

俄为吏将误触台倒,玉盏俱碎,坐客皆愕然,吏将伏地待罪。

公神色不动,笑谓坐客曰:“物破亦自有时。

”谓吏将曰:“汝误也,非故也,何罪之有?”公之量宽大重厚如此。

【对照注译】【韩魏公知北都】韩魏公担任没有一丝斑点,一【卓】将曰:【作品赏析】本文通过鲜活的事例来表现人物,生动形象,富有情趣。

表现了韩魏公待人宽厚,能宽容别人的过错的好品行。

本文描写人了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刻画细致入微,惟妙惟肖。

结尾一句,总结全文,简洁有力。

【读后必练】(共30分)1.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0分)①云耕者入坏冢而得()②公以百金答之()③笑谓坐客曰()④乃开醇召漕使显官()⑤覆以绣衣()⑥俄为吏将误触台倒()⑦坐客皆愕然()⑧何罪之有()⑨玉盏俱碎()⑩云耕者入坏冢而得()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①致玉盏其上,且将用之酌酒,遍劝坐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俄为吏将误触台倒,玉盏俱碎,坐客皆愕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非故也,何罪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公神色不动,笑谓坐客曰:“物破亦自有时。

预备课外文言文1-6讲义解析版

预备课外文言文1-6讲义解析版

1 自相矛盾一、趣文导读相称一俗汉造一精室,室中罗列古玩书画,无一不备。

客至,问曰:“此中若有不相称者,幸指教,当去之。

”客曰:“件件俱精,只有一物可去。

”主人问:“是何物?”客曰:“就是足下。

”(选自清·游戏主人《笑林广记》)【译文】有个平庸的人建造了一所精美之室,室中罗列古玩书画,没有一样不具备。

客人来了,主人问道:“室中如有不相称的,请你指教,以便去掉。

”客人说:“件件都精致,只有一样东西可以去掉。

”主人说:“是什么东西?”客人说:“就是你。

”二、美文精读【作品卡片】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是韩国的贵族,“喜刑名法术之学”,后世称他为韩非子。

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弟子。

韩非写了《孤愤》《五蠹》等一系列文章,这些作品后来集为《韩非子》一书。

【文言原文】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选自《韩非子·说难》)【古今对碰】【作品赏析】一个人在同一判断中,对同一问题,是不能做出截然相反的判断来的。

若是这样做了,那就是犯了逻辑上的错误。

矛盾是事物存在的普遍形式,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不管是物质的客观世界,或是思维的主观世界,都有矛盾问题。

有矛盾不见得是坏事。

有矛盾才有事物的进步与发展。

关键是我们要认识矛盾,分析矛盾,研究矛盾,解决矛盾。

只有这样才能让事物得到发展。

世上没有牢不可破的盾,也没有无坚不摧的矛,这个楚国人片面夸大了矛与盾的作用,结果出现难以自圆其说的局面。

三、强化训练(共20分)1.解释加点的词语。

(10分)① 誉.之曰()② 以.子之矛()③ 或.曰()④ 何如..()⑤ 夫.不可…… ()⑥ 同世而立.()⑦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⑧ 物莫.能陷也()⑨ 吾矛之利.()⑩ 于物无不陷.也()【答案】① 赞美。

初中课外文言文并带译文20篇

初中课外文言文并带译文20篇

初中课外文言文并带译文20篇(一)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

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

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

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二)薛谭学讴【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

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

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

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

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

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

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

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

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

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四)司马光好学《三朝名臣言行录》【原文】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趣读精析精练(上):17 与长子受之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趣读精析精练(上):17 与长子受之

一、趣文导读担鬼人钟馗专好吃鬼,其妹送他寿礼,帖上写云:“酒一坛,鬼两个,送与哥哥做点剁。

哥哥若嫌礼物少,连挑担的是三个。

”钟馗看毕,命左右将三个鬼俱送庖人烹之。

担上鬼谓挑担鬼曰:“我们死是本等,你却何苦来挑这担子?”【译文】钟馗专好吃鬼,他的妹妹给他送来寿礼,帖子上写道:“酒一坛,鬼两个,送与哥哥做点剁。

哥哥若嫌礼物少,连挑担的是三个。

”钟馗看完后,命侍从将三个鬼送给厨师烹熟。

担上鬼对挑担鬼说:“我们本来该死,毫无怨言,你却何苦来挑这担子?”二、美文精读【作品卡片】朱熹:中国南宋思想家。

字元晦,号晦庵。

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

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

谥曰文。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尊称朱子。

武夷山被列入世界文化及自然双重遗产源于朱子。

其著作甚多,辑定《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古今对碰】【作品赏析】朱熹让其长子赴婺州求学,交待途中和到达后的诸事情,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为根本,从为人要“勤、谨”二字着眼,告诫其子要勤学、勤问、勤思,谨起居、谨言谈、谨交友,敦厚忠信,见善思齐等。

朱熹希望儿子改掉旧习,发奋学习,有所作为。

【知识梳理】三、强化训练(共30分)1.解释加点的词语。

(10分)①汝既.不能如此()②然今遣.汝者()③则吾犹可望.()④不然.,则徒劳费()⑤讲明义理..()⑥他日归.来()⑦盖汝.好学()⑧又只是伎俩..人物()⑨在家足可读书作文..()⑩故.令汝一行()2.翻译。

(10分)①盖汝好学,在家足可读书作文。

②然今遣汝者,恐你在家汩于俗务,不得专意。

③不知汝将何面目归见父母亲戚乡党故旧耶。

④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⑤汝若到彼,能奋然勇为,力改故习,一味勤谨,则吾犹可望。

3. 对本文主旨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A. 劝戒儿子珍惜时间,不要虚度人生。

B. 批评儿子不求上进,学业无成。

C. 希望儿子改掉旧习,发愤学习,有所作为。

课外文言文阅读《楚人学舟》

课外文言文阅读《楚人学舟》

课外文言文阅读①第 1 篇楚人学舟【原文】楚①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②疾徐,惟舟师之是听。

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

遂遮谢舟师,椎③鼓径进,亟犯④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⑤。

【注释】①楚:古国名。

②折:调头。

旋:转弯。

③椎:用椎敲。

古代作战,前进时以击鼓为号。

④亟:突然。

犯:碰到。

⑤柁:同“舵”。

【译文】楚地有个学习驾船的人,他(在)开始(的时候)折返、旋转、快、慢,完全听从船师傅的话。

于是在江中岛屿之间小试(身手),所做的没有不得心应手的,便以为学全了驾船的技术。

马上谢别了船师,击鼓(古人大概是靠击鼓来发布号令的吧)快进,立即就遇上大的危险,就四处张望吓破了胆,桨坠(江)舵失去操控。

然而这今天的危急,不就是前面的得意(所造成的)吗?【启示】学习、工作不能浅尝辄止(或学习、工作不能自满,或学习、工作应该不断进取)。

第 2 篇鲁人徙越【原文】鲁人身善织屦①,妻善织缟②,而欲徙于越。

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③之也而越人跣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

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 (选自《韩非子•说林上》)【注释】①屦:麻鞋。

②缟:白绢,周人用缟做帽子。

③履:鞋,这里用作动词,指穿鞋。

④跣:赤脚。

【译文】鲁国有个人(他)自己善于用麻、葛编织鞋子,(他的)老婆善于织缟(生绢),(他)想移民到越国去。

有人对他说:“您(去越国)必然会穷的。

” (那)鲁国人说:“为什么?”(回答)说:“屦是用来穿的,但是越人赤脚走路;缟是用来做帽子的,但是越人披发。

以您的所长,去到不使用(你的产品)的国家,想让(自己)不穷,这可能吗?”【启示】要根据需要来确定行动,否则只能碰钉子。

第 3 篇打捞铁牛【原文】宋河中府浮梁,用铁牛八维之,一牛且数万斤。

治平中,水暴涨绝梁,牵牛,没于河,募能出之者。

真定僧怀丙以二大舟实土,夹牛维之,用大木为权衡状钩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

初中课外文言文精读——何岳轶事

初中课外文言文精读——何岳轶事

1 何岳轶【文章主旨】《何岳轶事》通过何岳拾‎金不昧、寄金不昧两‎件小事,表现了他不‎贪财,不取意外之‎财的的好品‎质。

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原文】秀才何岳,号畏斋。

曾夜行拾得‎银贰百余两‎,不敢与家人‎言之,恐劝其留金‎也。

旦日携至拾‎银处,见一人寻至‎,问其银数与‎封识皆合,遂以还之。

其人欲分数‎金为谢,畏斋曰:“拾金而人不‎知,皆我物也,何利此数金‎乎?”其人感谢而‎去。

又尝教书于‎宦官家,宦官有事入‎京,寄一箱于畏‎斋,中有数百金‎,曰:“俟他日来取‎。

”去数年,绝无音信,闻其侄以他‎事南来,非取箱也。

因托以寄去‎。

夫畏斋一穷‎秀才也,拾金而还,暂犹可勉; 寄金数年,略不动心,此其过人也‎远矣!【赏析】散文是指以‎文字为创作‎、审美对象的‎文学艺术体‎裁,是文学中的‎一种体裁形‎式。

六朝以来,为区别于韵‎文、骈文,而把凡是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概称散文。

随着文学概‎念的演变和‎文学体裁的‎发展,散文的概念‎也时有变化‎,在某些历史‎时期又将小‎说与其他抒‎情、记事的文学‎作品统称为‎散文,以区别于讲‎求韵律的诗‎歌。

现代散文是‎指除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之外的‎其他文学作‎品。

其本身按其‎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又可分为杂‎文、小品、随笔等。

散文特点是‎形散神不散‎。

散文形散而‎神不散,有一个明确‎的主旨贯穿‎全文。

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

所谓“形散”是指选材、结构、表达方式、语言运用灵‎活自由;“神不散”是指无论形‎式表达怎样‎自由,都必须围绕‎一个中心。

以联想、想象为桥梁‎的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是散文常见‎的写作手段‎。

《何岳轶事》应该是一篇‎优秀的古代‎写人、叙事的散文‎。

文中通过两‎件事,表现了何岳‎拾金不昧,不贪财的美‎好品质。

语言简练,叙事通畅,耐人寻味。

【拓展阅读】林积拾珠不‎昧林积,南剑人。

少时入京师‎,至蔡州,息旅邸。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文言文精读9《韩魏公知北都》练习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文言文精读9《韩魏公知北都》练习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文言文精读9《韩魏公知北都》练习新人教版【文章主旨】本文表现了韩魏公待人宽厚,能宽容别人的过错的好品行。

启迪我们要宽厚待人,能够容人知错,有容人之量。

【原文】韩魏公知北都,有中外亲献玉盏一只,云耕者入坏冢而得,表里无纤瑕可指,真绝宝也。

公以百金答之,尤为宝玩。

乃开醇召漕使显官,特设一卓,覆以绣衣,致玉盏其上,且将用之酌酒,遍劝坐客。

俄为吏将误触台倒,玉盏俱碎,坐客皆愕然,吏将伏地待罪。

公神色不动,笑谓坐客曰:“物破亦自有时。

”谓吏将曰:“汝误也,非故也,何罪之有?”公之量宽大重厚如此。

【人物简介】韩琦(1008—1075),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属河南)人,北宋政治家、名将。

韩琦出身世宦之家,父韩国华累官至右谏议大夫。

韩琦3岁父母去世,由诸兄扶养,“既长,能自立,有大志气。

端重寡言,不好嬉弄。

性纯一,无邪曲,学问过人”。

天圣五年(1027),弱冠之年考中进士,名列第二,授将作监丞、通判淄州(今属山东)。

入直集贤院、监左藏库。

景祐元年(1034)九月,迁开封府推官。

二年十二月,迁度支判官,授太常博士。

三年八月,拜右司谏。

【拓展阅读】从三到万汝有田舍翁,家资殷盛,而累世不识“之”“乎”。

一岁,聘楚士训其子。

楚士始训之搦管临朱。

书一画训曰:一字;书二画,训曰:二字;书三画,训曰:三字。

其子辄欣欣然,掷笔归告其父,曰:儿得矣,儿得矣;可无烦先生,重费馆谷也,请谢去。

其父喜,从之,具币谢遗楚士。

逾时,其父拟征召姻友万氏者饮,令子晨起治状,久之不成。

父趣之,其子恚曰:“天下姓氏夥矣,奈何姓万!自晨起至今,才完五百画也。

”呜呼!世之学者偶一解,辄自矜有得,殆类是也。

【翻译】有个乡村老头,家里很富裕,但几代人都不识"之"字"乎"字有一年,请来一位楚地的读书人教他的儿子这位老师一开始先教他的儿子执笔描红写一画,教他说:"这是一字"写二画,教他说:"这是二字"写三画,教他说:"这是三字"富翁的儿子觉得读书写字太简单了,就非常高兴,丢掉笔回去告诉他的父亲,说:"我学会了!我学会了!可以不必烦劳老师,再多花学费了,请辞退他吧!"他的父亲很高兴,就依从了自己的儿子,准备了一笔钱辞退了那位楚地的读书人过了一些时候,富翁打算邀请一位姓万的姻亲来喝酒,叫他儿子早晨起来就写一份请贴但等了好久仍不见写成,父亲就去催促他,他儿子抱怨说:"世上姓氏很多,为什么偏偏要姓'万'呢我从清早写起,直到现在,才写完了五百画!哦!世上的学者偶然会了一点,就会骄傲,不想向前进一步,就成为败类了。

八年级语文上册 课外文言文精读 1 何岳轶事 语文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课外文言文精读 1 何岳轶事 语文版

1 何岳轶【文章主旨】《何岳轶事》通过何岳拾金不昧、寄金不昧两件小事,表现了他不贪财,不取意外之财的的好品质。

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原文】秀才何岳,号畏斋。

曾夜行拾得银贰百余两,不敢与家人言之,恐劝其留金也。

旦日携至拾银处,见一人寻至,问其银数与封识皆合,遂以还之。

其人欲分数金为谢,畏斋曰:“拾金而人不知,皆我物也,何利此数金乎?”其人感谢而去。

又尝教书于宦官家,宦官有事入京,寄一箱于畏斋,中有数百金,曰:“俟他日来取。

”去数年,绝无音信,闻其侄以他事南来,非取箱也。

因托以寄去。

夫畏斋一穷秀才也,拾金而还,暂犹可勉; 寄金数年,略不动心,此其过人也远矣!【赏析】散文是指以文字为创作、审美对象的文学艺术体裁,是文学中的一种体裁形式。

六朝以来,为区别于韵文、骈文,而把凡是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概称散文。

随着文学概念的演变和文学体裁的发展,散文的概念也时有变化,在某些历史时期又将小说与其他抒情、记事的文学作品统称为散文,以区别于讲求韵律的诗歌。

现代散文是指除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之外的其他文学作品。

其本身按其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又可分为杂文、小品、随笔等。

散文特点是形散神不散。

散文形散而神不散,有一个明确的主旨贯穿全文。

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

所谓“形散”是指选材、结构、表达方式、语言运用灵活自由;“神不散”是指无论形式表达怎样自由,都必须围绕一个中心。

以联想、想象为桥梁的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是散文常见的写作手段。

《何岳轶事》应该是一篇优秀的古代写人、叙事的散文。

文中通过两件事,表现了何岳拾金不昧,不贪财的美好品质。

语言简练,叙事通畅,耐人寻味。

【拓展阅读】林积拾珠不昧林积,南剑人。

少时入京师,至蔡州,息旅邸。

既卧,觉床笫间有物逆其背,揭席视之,见一布囊,其中有锦囊,又其中则锦囊实以北珠数百颗。

明日,询主人曰:“前夕何人宿此?”主人以告:“乃巨商也。

”林语之曰:“此吾故人,脱复至,幸令来上庠相访。

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考试必读120篇46赵尚宽传

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考试必读120篇46赵尚宽传

46 赵尚宽传一、美文精读【文学常识】赵尚宽(995年—1062年),字济之,宋河南府(今洛阳市)人。

王安石、苏轼均有赞诗。

官至司农卿。

【文章主旨】本文通过具体事例,写出了一个治理有方,为民办事的好官形象。

【文言原文】赵尚宽,字济之,河南人,参知政事安仁子也。

知平阳县。

邻邑有大囚十数,破械夜逸,杀居民,将犯境,出捕,曰:“盗谓我不能来,方怠惰,易取也。

宜亟往,毋使得散漫,且为害。

”尉既出,又遣徼巡兵蹑其后,悉获之。

知忠州,俗畜蛊杀人,尚宽揭方书市中,教人服药,募索为蛊者穷治,置于理,大化其俗。

转运使持盐数十万斤,谭民易白金,期会促,尚宽发官帑所储副其须,徐与民为市,不扰而集。

嘉佑中,以考课第一知唐州。

唐素沃壤,经五代乱,田不耕,土旷民稀,赋不足以充役,议者欲废为邑。

尚宽曰:“土旷可益垦辟,民稀可益招徕,何废郡之有?”乃按视图记,得汉召信臣陂渠故迹,益发卒复疏三陂一渠,溉田万余顷。

又教民自为支渠数十,转相浸灌。

而四方之民来者云布,尚宽复请以荒田计口授之,及贷民官钱买耕牛。

比三年,榛莽复为膏腴,增户积万余。

尚宽勤于农政,治有异等之效,三司使包拯与部使者交上其事,仁宗闻而嘉之,下诏褒焉,仍进秩赐金。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五·循吏》【对照注译】兵跟在后面慢慢的。

嘉祜年间,赵尚宽凭借考核第一【按视图记】查看地方志。

率民挖掘的【作品赏析】本文特点就是通过具体事例。

文章选取赵尚宽人生当中的最典型、最精彩的事例,写出了一个治理有方,为民办事的好官形象。

一是捕捉越狱犯,表现出他的智慧和果断;二是治理畜蛊杀人的恶俗,表现他为民着想,治理有方;三是合理处理官盐事件,写出他一心为百姓办事的良好品行;四是治理唐州时,赵尚宽率领当地居民兴修水利,垦辟荒田,彻底改变了当地先前土旷民稀的状况。

【读后必练】(共30分)1.解释加点的词语。

(10分)①盗谓.我不能来()②方.怠惰()③尉既.出()④悉.获之()⑤募索为蛊者穷.治()⑥谭民易.白金()⑦徐.与民为市()⑧民稀可益.招徕()⑨比.三年()⑩治有异等之效.()2.翻译。

课外文言文(学习篇)

课外文言文(学习篇)

1.常羊学射原文常羊学射于屠龙子朱。

屠龙子朱曰:“若欲闻射道乎?楚王田于云梦,使虞人起禽而射之,禽发,鹿出于王左,麋交于王右。

王引弓欲射,有鹄拂王旃而过,翼若垂云。

王注矢于弓,不知其所射。

养叔进曰:“臣之射也,置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十发而十中。

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郁离子》译文常羊跟屠龙子朱学射箭。

屠龙子朱说:“你想听射箭的道理吗?楚国国王在云梦打猎,派掌管山泽的官员去哄赶禽兽出来射杀它们,禽兽们跑出来了,鹿在国王的左边出现,麋在国王的右边出现。

国王拉弓准备射,有天鹅掠过国王的赤色旗,翅膀大得犹如一片垂云。

国王将箭搭在弓上,不知道要射谁。

养叔上奏说道:‘我射箭的时候,放一片叶子在百步之外去射它,十发箭十发中。

如果放十片叶子,那么能不能射中,就很难说了!’”句子解释王注矢于弓,不知其所射。

国王将箭搭在弓上,不知道要射什么。

字词解释于:跟随道:道理使:让引:拉田:同“畋”,打猎。

云梦:古代湖泽名,泛指春秋战国时楚王的游猎区。

虞(yú)人:古代管山泽的小官吏。

起:赶起。

发:跑出来。

交:交错。

鹄(hú):天鹅旃(zhān):赤鱼的曲柄旗。

养叔:名养由基,楚国善射者。

置:放。

注矢于弓:把箭搭在弓上。

注,附着。

垂云:低垂下来的云。

若:即为“你”道理(感想)1.就一个人来说,要有明确的追求目标,在纷繁的世界,才容易实现自己的理想。

2.做任何事情都必须专心致志,集中一个主要目标。

三心二意,左顾右盼,是学习和工作的大敌。

就人性来说,贪心是很大的弱点,在纷繁的世界,常常因为弄不清自己到底要什么,而使自己迷失的。

就客观来说,有所得必有所失;什么都想得到,最终可能是什么也得不到的;知足常乐,达观的人,不奢望得到什么,只是做好自己觉得该做的,得到的却会很多很多!2.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选自南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古文谚曰: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

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

初中课外文言文精读 ——何岳轶事

初中课外文言文精读 ——何岳轶事

1 何岳轶【文章主旨】《何岳轶事》通过何岳拾金不昧、寄金不昧两件小事,表现了他不贪财,不取意外之财的的好品质。

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原文】秀才何岳,号畏斋。

曾夜行拾得银贰百余两,不敢与家人言之,恐劝其留金也。

旦日携至拾银处,见一人寻至,问其银数与封识皆合,遂以还之。

其人欲分数金为谢,畏斋曰:“拾金而人不知,皆我物也,何利此数金乎?”其人感谢而去。

又尝教书于宦官家,宦官有事入京,寄一箱于畏斋,中有数百金,曰:“俟他日来取。

”去数年,绝无音信,闻其侄以他事南来,非取箱也。

因托以寄去。

夫畏斋一穷秀才也,拾金而还,暂犹可勉; 寄金数年,略不动心,此其过人也远矣!【赏析】散文是指以文字为创作、审美对象的文学艺术体裁,是文学中的一种体裁形式。

六朝以来,为区别于韵文、骈文,而把凡是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概称散文。

随着文学概念的演变和文学体裁的发展,散文的概念也时有变化,在某些历史时期又将小说与其他抒情、记事的文学作品统称为散文,以区别于讲求韵律的诗歌。

现代散文是指除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之外的其他文学作品。

其本身按其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又可分为杂文、小品、随笔等。

散文特点是形散神不散。

散文形散而神不散,有一个明确的主旨贯穿全文。

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

所谓“形散”是指选材、结构、表达方式、语言运用灵活自由;“神不散”是指无论形式表达怎样自由,都必须围绕一个中心。

以联想、想象为桥梁的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是散文常见的写作手段。

《何岳轶事》应该是一篇优秀的古代写人、叙事的散文。

文中通过两件事,表现了何岳拾金不昧,不贪财的美好品质。

语言简练,叙事通畅,耐人寻味。

【拓展阅读】林积拾珠不昧林积,南剑人。

少时入京师,至蔡州,息旅邸。

既卧,觉床笫间有物逆其背,揭席视之,见一布囊,其中有锦囊,又其中则锦囊实以北珠数百颗。

明日,询主人曰:“前夕何人宿此?”主人以告:“乃巨商也。

”林语之曰:“此吾故人,脱复至,幸令来上庠相访。

中考语文 课外文言文考试必读120篇 41 欧阳修传(2021年整理)

中考语文 课外文言文考试必读120篇 41 欧阳修传(2021年整理)

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考试必读120篇41 欧阳修传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考试必读120篇41 欧阳修传)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考试必读120篇41 欧阳修传的全部内容。

41 欧阳修传一、美文精读【文学常识】欧阳修(1007年—1072年)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

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卒谥文忠。

嘉佑二年(1057年)二月,欧阳修以翰林学士身份主持进士考试,提倡平实的文风,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人,这对北宋文风的转变很有影响。

【文章主旨】本文抓住欧阳修人生的几个重要阶段为其立传。

欧阳修幼年敏悟过人,为官之后颇有抱负,晚年之后看透时事,数次征召不就。

为政宽简,让老百姓安居乐业。

【文言原文】欧阳修,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

及冠,嶷然有声。

得唐韩愈遗稿于废书簏中,读而心慕焉。

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在前,触发之不顾。

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

方贬夷陵时,无以自遣,因取旧案反覆观之,见其枉直乖错不可胜数,于是仰天叹曰:“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

"自尔,遇事不敢忽也。

学者求见,所与言,未尝及文章,惟谈吏事,谓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而不扰,故所至民便之。

或问:“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何也?”曰:“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

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简者,不为繁碎耳。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对照注译】原文注释译文欧阳修,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趣读精析精练(上):10 狼三则(其三)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趣读精析精练(上):10 狼三则(其三)

一、趣文导读死后不赊一乡人,极吝致富,病剧牵延不绝气,哀告妻子:“我一生苦心贪吝,断绝六亲,今得富足,死后可剥皮卖与皮匠,割肉卖与屠户,刮骨卖与漆店。

”必欲妻子听从,然后绝气。

死了半日,复又醒来,嘱咐妻子:“当今世情浅薄,切不可赊帐与他!”【译文】有一个乡下人,因为极其吝啬而致富,病得很重但是迟迟不断气,哀求妻子说:“我一生贪婪吝啬,和亲戚们断绝关系,现在家业富足,死后可以把我的皮剥下来卖给皮匠,把我的肉割下来卖个屠夫,把我的骨头刮下来卖给漆店。

”一定要妻子答应了,才绝气而死。

死了半天,有醒了过来,嘱咐妻子说:“现在世道不好,人情浅薄,切记不要赊帐给他们!”二、美文精读【作品卡片】《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的著作。

共有短篇小说491篇。

题材非常广泛,内容极其丰富。

《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很高。

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中国古典短篇小说之巅峰。

蒲松龄(1640年—1715年),字留仙,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属淄博)人,清代文学家。

代表作《聊斋志异》,是我国文言文短篇志怪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

郭沫若曾这样评价:“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古今对碰】【作品赏析】对于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屈服,不能幻想,妥协让步。

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狼三则》都是写屠夫在不同情况下遇狼杀狼的故事。

第一则着重表现狼的贪婪本性;第二则着重表现狼的欺诈伎俩;第三则着重表现狼的爪牙锐利,但最终却落得个被杀死的下场。

作者借此肯定屠户杀狼的正义行为和巧妙高明的策略。

三个故事都有生动曲折的情节,各自成篇,然而又紧密相关,构成一个完整统一体,从不同侧面阐发了主题思想。

【知识梳理】三、强化训练(共25分)1. 解释加点词语。

(12分)①一屠暮.行()②顾.无计可以死.之()()③股.直不能屈.()()④遂负.之以归.()()⑤道旁有夜耕所遗.行室()⑥惟有小刀不盈.寸()⑦为.狼所逼()⑧奔入伏.焉()⑨令不可去.()2. 翻译句子。

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一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译文文征明临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阅读训练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①书遂大进②平生于书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④或答人简札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译文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答:二薛谭学讴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①秦青弗止②响遏行云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用法、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3.翻译:谭乃谢求反..译文:4.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答: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答: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译文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阅读训练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①啖粥而读音:义:②辄以水沃面音:义:③食不给音:义:④乃至被谗受贬音:义: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A.每天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B.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C.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3.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4.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①②③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岳阳楼记中的名句;与该文一样;此句在本文中起了的作用..四司马光好学三朝名臣言行录原文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译文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马光却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患记问不若人②迨能倍诵乃止③迨能倍诵乃止④咏其文2.与“迨能倍诵乃止”中“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才美不外见C.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 D.京中有善口技者3.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A.用力多者收功远.. B.其所精通乃终身不忘..C.书不可不成诵.. D.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4.文中“独下帷绝编”意思是只有司马光徇自苦读..我们学过一个类似的成语也是形容读书勤奋;这个成语是 ..五欧阳修苦读欧阳公事迹原文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译文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阅读训练1.文中“教以书字”的“书”的含义;跟下面哪一句中的“书”相同A.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B.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C.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D.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2.翻译句子..①欧阳修四岁而孤..译文:②惟读书是务.. 译文:3.就本文而言;欧阳修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是:4.欧阳修的成功;除了他自身的努力之外;还有一个促进他成长的原因是六王冕僧寺夜读宋学士文集原文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译文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由是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阅读训练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窃入学舍②辄默记③儿痴如此④恬若不见2.与“曷不听其所为”中“曷”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止有剩骨 B.满坐寂然 C.坐佛膝上 D.可爱者甚蕃3.与“依僧寺以居”中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B.必以分人C.属予作文以记之 D.以刀劈狼首4.从本文中可以看出;王冕后来之所以成为着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是七张无垢勤学鹤林玉露原文张无垢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辄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如是者十四年..洎北归;窗下石上;双趺之迹隐然;至今犹存..译文张九成被贬官到横浦;住在城西的宝界寺..他住的房间一扇短窗;每天天将亮时;他总是拿着书本站在窗下;就着微弱的晨光读书..这样一直坚持了十四年之久..等到他回到北方了;在窗下的石头上;双脚踏出的痕迹还隐约可见..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张无垢谪横浦②每日昧爽辄执书立窗下③就明而读④如是者十四年2.翻译划线的句子..译文:3.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A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如是者十四年B其如土石何其寝室有短窗4.这个故事叙述张九成勤奋学习的事迹..“天才出自勤奋”这是古今学者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真理;请举出几个古今中外的有关这个方面的例子八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原文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授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或有所闻..译文我幼年时候;就喜好读书;因为家里贫寒;没有办法买到书看;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阅;亲手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到时归还..遇到天寒;砚台里结成坚冰;手指头不能屈伸;仍然坚持抄写一点也不敢偷懒..抄写完;立刻送人家;从不敢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别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我所以能够读了许多书..到了成年;更羡慕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又恐怕没有大师、名人来开导自己;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地方上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先辈是德高望重的人;学生挤满屋子;他说话态度从没有流露一点客气..我毕恭毕敬地站着侍候在先辈的左右;向他提出问题;询问道理;弯着腰;侧着耳朵专心地请教;有时遭到了斥责;态度越发恭敬;礼节越发周到;不敢回答一句话;等待他高兴了;就向他请教问题..所以我虽然很愚笨;还是得了知识;增长了见闻..阅读训练1.下面“以”的用法与另外三项不同的是A.无从致书以观 B.计日以还 C.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D.俯身倾耳以请2.翻译下列句子: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②俟其欣悦;则又请焉..3.回答下列的问题..①“余因得遍观群书”的原因是什么②“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的原因是什么4.这则短文赞扬了宋濂怎样的精神答:九师旷论学原文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译文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主;但是恐怕已经晚了..”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点上蜡烛呢”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师旷说:“我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怎敢戏弄君主..我曾听说: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初升的太阳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正午的太阳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点蜡烛一样明亮;点上蜡烛和暗中走路哪个好呢”平公说:“讲得好啊”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晋平公问于师旷曰②臣安敢戏其君③孰与昧行乎④何不炳烛乎2.文中师旷用了三个比喻;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答:一○程门立雪宋史原文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译文杨时到洛阳求见程颐..杨时大概当时有四十岁了..一天拜见程颐的时候;程颐偶尔坐着打瞌睡..杨时与游酢站在门外等着没有离开..等到程颐醒后;门外积雪已经一尺多厚了..阅读训练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2.你从文中得到什么启发答:一一凿壁借光西京杂记原文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译文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邻居有烛而不逮②衡乃与其佣作③资给以书④遂成大学2.翻译下面的句子..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译文: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译文:3.与句中“资给以书”中“以”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C.何以战 D.必以分人4.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 ;从字面上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现在用这个成语形容 ..用四字短语作答一二七录明史"张溥传原文溥幼好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译文张溥从小就酷爱学习;凡是所读的书一定要亲手抄写;抄写后朗诵一遍;就把它烧掉;又要重新抄写;像这样反复六七次才停止..他右手握笔的地方;指掌上长了老茧..冬天手指冻裂;每天要在热水里洗好几次;后来他把读书的房间题名为“七录”..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所读书必手钞②如是者六七始已③日沃汤数次④后名读书之斋曰……2.与“如是者六袋子始已”中的“已”意义相同的有A、可以已大风挛瘘疠 B.钞已朗诵一过C.情不能自已 D.扁鹊已逃秦矣3.翻译句子..①如是者六七始已译文:②后名读书这斋曰“七录”译文:4.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②名之者谁③不能名其一处也④山不在高;有仙则名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B.①与②不相同;③与④也不相同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相同 D.①与②不相同;③与④相同5.张溥..之所以成为明末着名学者和文学家;从文中可以看出他从小在学习上就填四字短语;苦练基本功;因而练出了过硬的功夫;可见“”用一句名言回答一三学弈原文弈秋;通国之善弈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译文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使弈秋诲二人弈②非然也③思援弓缴而射之④为是其智弗若与2.下列各句与“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句式不同的一项是A.夫战;勇气也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甚矣;汝之不惠 D.莲;花之君子者也3.翻译:惟弈秋之为听译文:4.本文通过学弈这件小事;作者意图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答:一四李生论善学者原文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这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这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心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射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译文王生爱好学习而不得法..他的朋友李生问他说:“有人说你不善于学习;是真的吗”王生不高兴;说:“凡是老师所讲的;我都能记住它;这不也是善于学习吗”李生劝他说:“孔子说过‘学习;但是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学习贵在善于思考;你只是记住老师讲的知识;但不去思考;最终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根据什么说你善于学习呢”王生更恼恨;不理睬李生;转身就跑..过了五天;李生特地找到王生;告诉他说:“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选择最好的人;跟随他;希望听到真理啊我的话还没说完;你就变了脸色离去;几乎要拒绝人千里之外;哪里是善于学习的人所应该具有的态度呢学习的人最大的忌讳;没有超过自己满足;你为什么不改正呢如不改正;等年纪大了;贻误了岁月;即使想改过自勉;恐怕也来不及了”王生听完他的话;感到震惊;醒悟过来;道歉说:“我真不聪明;今天才知道你说得对..我把你的话当作座右铭;用来展示明显的警戒..”阅读训练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离注音并释义..①吾悉能志之音义②李生说之曰音义③不应而还音义④迨年事蹉跎音义2.与“河曲智叟亡以应”中的“亡”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王生不说 B.盍改之乎 C.吾悉能志之 D.才美不外见3.翻译下面的句子“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译句:4.选出与“李生故寻王生”句中“故”的意思相同的一项A.公问其故 B.广故数言欲亡 C.故为之说 D.桓侯故使人问之5.李生认为怎样才是“善学者”用原文回答答:一五问说孟涂文集原文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译文一个有见识的人;他做学问必然喜欢向别人提问请教..问和学;是相辅相成的;不学习钻研不可能发现疑难;不提问请教不能使知识广博..只是喜欢学习但不愿时时向别人请教;还算不上是真正爱学习的人..即使你道理懂得了;也许你还不能用于实践;即使你搞清楚了主要的东西;也许你还不了解它的细微末节;那么除了向别人请教;又从哪里去推断解决呢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非学无以致疑②而或不达于事③非问无以广识④舍问;其奚决焉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与“好学而不勤问”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B.然得而腊之以为饵C.人不知而不愠 D.面山而居3.翻译:“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译文:4.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不超过10个字答:一六教学相长节选礼记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译文即使有美味的熟食;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然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后知自己理解不透..知道了自己欠缺;然后才能自己刻苦地钻研..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阅读训练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在中注音;在横线上释义..①弗食不知其旨②教学相长③虽有至道④知困;然后能自强也2.翻译句子..①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译文:故曰:教学相长也②译文:3.教学相长集中论述了与的关系问题;说明了的道理..4.用原文填空本文在论述时先以“”作比继而引入“”;进而又以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这个结论..附答案一 1.①书法②写字③临摹④有时 2.稍微不称心;必定再三地更改它而不感到厌倦.. 3.本段文字赞扬了文明学习书法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二1.①不;没有②阻止 2.D 3.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4.有..是他那知错能改;变骄傲为虚心的态度..三1.①dàn;吃..②zhé;往往;总是..③jǐ;供应..④Chán;说别人坏话 2.B 3.①有时夜里疲惫困倦;常常用冷水洗脸..②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仅自足罢了.. 4.①年少家贫而胸有大志..②做官后因直言而遭谗降职..③刻苦自励而心忧天下.. 5.岳阳楼记;揭示主题..四 1.①担心②等到③才④吟咏 2.D 3.C 4.韦编三绝五1.D 2.①欧阳修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②只是致力读书 3.勤学苦练、专心致志 4.家长的善于教育;严格要求..六1.①私下的意思②总是常常③入迷④安祥的样子 2.C 3.C 4.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入迷的程度..这种坚定的志向;顽强的学习精神;是他后来成功的基石..七 1.①降职远调贬官②总是③光;光亮④这 2.双脚踏出的痕迹还隐约可见.. 3.A 4.略八1.C 2.①因此别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②等到他高兴了;我就又向他请教问题..3.①他好学;家贫;买不起书;但他借书不失信于人;抄书不畏艰苦;从而得以遍观群书..②为求得先达的指导;常常远行百里之外;登门请教;不耻下问;因此他能“卒获有所闻”..4.学习勤奋刻苦;尊师;求学诚心..九1.①向②怎么;开玩笑③在黑暗中走路④点燃蜡烛2.一个人要有活到才老学到老的精神..十1.离开睡醒 2.杨时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精神值得学习..一一1.①到;及②雇用③供给;资助④大学问 2.见译文 3.D4.凿壁借光;凿开墙壁;借邻居家的灯光读书勤学苦读..一二1.①钞通“抄”②才③洗④命名 2.A、C 3.见译文 4.C5.一丝不苟天才出自勤奋一三 1.①教诲②这样③引;拉④聪明才智 2.只听弈秋的教导4.阐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收获的道理..一四1.①zhì;同“识”记②shuì;劝说③xuán;同“旋”;转身④cu ō tuó光阴消逝 2.D. 3.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选择最好的人;跟随他;希望听到真理啊 4.C 5.要点:①学贵善思②不耻不问;择善而从之一五1.①提出疑难②也许;或许③增加知识④判断;解决 2.C. 3.问和学;是相辅相成的.. 4.好学尤当勤问一六1.①zhī;味美②zhǎng;增加;促进③虽;suī;即使;④kùn;困惑;理解不透 2.①学然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后才知道自己理解得不透..②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道理..3.教;学;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4.嘉肴弗食不知其旨;至道弗学不知其善;教学相长..。

《蒲留仙写书》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蒲留仙写书》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蒲留仙写书》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篇一:初中课外文言文精读——蒲留仙写书5 蒲留仙写书【文章主旨】《蒲留仙写书》用简洁的语言对《聊斋志异》做了高度评价,写出了蒲松龄的生活状况,积累素材的过程和成书时间。

启示我们要想写出绝文妙笔,就要要关注生活,感悟生活,不断积累材料,要用认真的态度去对待。

【原文】蒲留仙先生《聊斋志异》,用笔精简,寓意处全无迹相,盖脱胎于诸子,非仅抗于左史、龙门也。

相传先生居乡里,落拓无偶,性尤怪僻,为村中童子师,食贫自给,不求于人。

作此书时,每临晨携一大磁罂,中贮苦茗,具淡巴菰一包,置行人大道旁,下陈芦衬,坐于上,烟茗置身畔。

见行道者过,必强执与语,搜奇说异,随人所知;渴则饮以茗,或奉以烟,必令畅谈乃已。

偶闻一事,归而粉饰之。

如是二十余寒暑,此书方告蒇。

故笔法超绝。

(选自《三借庐笔谈》)【作者介绍】《蒲留仙写书》是清代邹弢所作,邹弢,金匮(今江苏无锡)人,字翰飞。

本文叙述了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时搜集素材的故事。

蒲留仙,即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

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

19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

补博士弟子员。

以后屡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

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近42年,直至1709年方撤帐归家。

1715年正月病逝,享年76岁。

创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拓展阅读】令狐熙字长熙令狐熙,字长熙,敦煌人也,代为西州豪右。

熙性严重(尊重;办事严肃认真)有雅量,虽在私室,终日俨然。

不妄通宾客,凡所交结,必一时名士。

博览群书,尤明《三礼》;善骑射,颇知音律。

起家以通经为吏部上士,寻授帅都督,转夏官府都上士,俱有能名。

以母忧去职,殆不胜丧。

其父戒之曰:“大孝在于安亲,义不绝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 陶侃留客
【文章主旨】
《陶侃留客》中的陶母是一个重视友情,重视功名,有主见、敢担当的人;也是一个疼爱孩子、理解孩子、支持孩子的人。

当孩子想款待朋友,却因家庭贫困受到难为时,陶母竭尽家庭所有满足孩子的愿望。

【原文】
陶公少有大志,家酷贫,与母湛氏同居。

同郡范逵(kuí)素知名,举孝廉,投侃宿。

于时冰雪积日,侃室如悬磬(qìng),而逵马仆甚多。

侃母语侃曰:“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

”湛头发委地,下为二髲(bì),卖得数斛(hú)米,斫(zhuó)诸屋柱,悉割半为薪,剉(cuò)诸茬以为马草。

日夕,遂设精食,从者皆无所乏。

逵既叹其才辩,又深愧其厚意。

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

逵曰:“路已远,君宜还。

”侃犹不返。

逵曰:“卿可去矣。

至洛阳,当相为美谈。

”侃乃返。

逵及洛,遂称之于羊晫(zhu ó)、顾荣诸人,大获美誉。

【人物介绍】
在《世说新语》中我们读到数条记载陶侃的资料,如“陶母教子”、“陶侃惜谷”、“陶侃惜阴”、“陶侃留客”等,从中可看到他珍惜光阴、勤奋好学、勤俭节约、为官廉洁、运筹帷幄、机敏过人,他精勤吏职,不喜饮酒、赌博,为人称道。

陶侃(259-334),字士行(或作士衡),江西鄱阳人,东晋大司马。

陶侃是一代名将,在东晋的建立过程中,在稳定东晋初年动荡不安的政局上,他颇有建树。

他出身贫寒,在西晋风云变幻中,竟冲破门阀政治为寒门入仕设置的重重障碍,当上东晋炙手可热的荆州刺史,而颇有治绩。

他是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

《晋书》、《世说新语》等史书中,记载着不少有关他的遗闻逸事。

【拓展阅读】
郑公魏征卒
郑公魏征卒。

征寝疾。

上与太子同至其第,指衡山公主欲以妻其子叔玉。

征薨(hōng),上自制碑文,并为书石。

谓侍臣曰:人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

朕尝保此三鉴以防己过。

今魏征逝,朕亡一鉴矣。

朕比使人至其家,得书一纸,始半藁,其可识者曰:‘天下之事有
善有恶,任善人则国安,用恶人则国弊。

公卿之内,情有爱憎。

憎者唯见其恶,爱者止见其善。

爱憎之间,所宜详慎。

若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去邪勿疑,任贤勿猜,可以兴矣。

’其大略如此。

朕顾思之,恐不免斯过。

公卿侍臣,可书之于笏(hù),知而必谏也。


【翻译】
郑国公魏征死了。

当魏征还卧病在床时,皇上(李世民)和太子一起来到他的府第看望他,并将衡山公主指定给魏征的儿子叔玉做妻子。

魏征死了以后,皇上亲自撰写碑文,并且刻于石碑上。

皇上对侍臣说:“人以铜镜作为对照,可以把衣服、帽子穿戴得整齐端正;以历史作为对照,可以知道国家的兴衰更替;以他人作为对照,可以知道自己的成功失败。

我曾经以此三件事物来防止自己出现过失。

现在魏征死了,我就失去了其中的一样了。

我最近派人到他家,寻得一本文稿,才写了一半,那些可以认识的是‘天下的事情有好有坏。

任用好人那么国家就会安定,任用坏人那么国家就会衰败。

爱憎之间,应该仔细谨慎。

假如喜爱的人而能了解他的缺点,憎恶的人而能了解他的长处,去除邪恶不迟疑,任用贤能不猜疑,可以兴盛了。

”那本书的大致内容就像这样。

我总是思考这件事,唯恐免不了犯错。

公卿侍臣,可以书写在笏板上,知道可以进谏的一定要进谏。


【练习与检测】(共24分)
1.解释加点的词语。

(10分)
①同郡范逵素.知名()
②悉割半为薪.()
③明旦.去()
④侃犹不返.()
⑤于时
..冰雪积日()
⑥悉.割半为薪()
⑦从者皆.无所乏()
⑧侃追送不已.()
⑨且百里许.()
⑩侃犹.不返()
2.翻译。

(10分)
①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

②逵既叹其才辩,又深愧其厚意。

③路已远,君宜还。

④于时冰雪积日,侃室如悬磬。

⑤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

3.陶母是一个怎样的人?试阐述理由。

(4分)
【练习与检测参考答案】
3.陶母是一个重视友情,重视功名,有主见、敢担当的人;也是一个疼爱孩子、理解孩子、支持孩子的人。

理由:当孩子想款待朋友,却因家庭贫困受到难为时,陶母竭尽家庭所有满足孩子的愿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