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是难的”之我见
美是什么读后感——讲解柏拉图

美是什么?刚接触美学,就被那个貌似简单的问题蒙了,或许天天都在讨论着美,却似乎天天都在忽略最简单的试探。
或许我会说那西子湖畔的杨柳飘飞是美的,也会说毛毛小雨下的悠闲散步是美的,固然加倍可不能忘记加一句赏景观月时的心情是美的!……或许能够说出一大堆美的东西,就像那个傲慢的希庇阿斯说的那样:美确实是一名漂亮小姐。
有点逻辑思维的人都可不能如此以为的吧?就比如说浙江属于中国,莫非倒过来也能够?中国属于浙江?显然,那些美的东西——一名漂亮小姐,一匹母马,一个竖琴,一个汤罐都不能概念美。
柏拉图在《大希庇阿斯篇》中,第一次自觉地从哲学的高度提出并试图回答“美是什么”的问题,以为美之为美完全在于美本身,即美之本质在于美的理念,但并非反对美在于形式。
美确实是漂亮小姐?确实是一匹母马?仍是一个竖琴?一个汤罐?美是黄金?仍是象牙?美是适当?美确实是有效的?仍是有利的?美是视觉或听觉产生的快感?——“美是难的。
”当苏格拉底还在纠结美是什么的时候,还在“支离破碎的咬文嚼字”的时候,希庇阿斯早已经想通:“美没有什么别的,只要能在评议员、议会,或是要办交涉的大官员之前,发出一篇美好的能说服人的议论,到了退席时赚了一笔大钱,既能够自己享受,又能够周济亲友,那确实是美。
”希庇阿斯对美的明白得莫过于“漂亮小姐”“一笔大钱”,或许太过于实际,太具体,可是每一个人对美的明白得都各有见地,咱们又有什么理由去批判什么呢?美“应该是一切美的事物有了它就成其为美的那个品质,不管它们在外表上什样,咱们所要寻求的确实是这种美”。
这确实是柏拉图的明白得吧?他以为美确实是其本身,“这美本身,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就使那件事物成其为美,不管是一块石头,一块木头,一个人,一个神,一个动作,仍是一门学问。
”可见美是虚的又是实的,美是漫无边际而且自相矛盾的。
美不是事物的某种属性,本来就不是一种“东西”,因此无法把美当做是某种美的东西。
学习欣赏美,确实是享受优美的自然风光,游历名人神秘的艺术世界,理清哲人归纳的美的规律,学会欣赏美的东西,发觉生活中的点滴美……美的事物因为存在而美,因为你的发觉才美。
关于对美的看法的感想

关于对美的看法的感想摘要:一、引言:对美的看法的重要性二、个人对美的看法的阐述三、社会对美的看法的体现四、美的多样性与包容性五、结论:拥抱多元化的美,提升个人审美观正文:自古以来,美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从不同的角度审视美,我们会发现美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作为一名职业写手,本文将探讨个人和社会对美的看法,以及如何拥抱多元化的美。
首先,美对个人而言,是一种心灵的滋养。
有人认为美是外在的,如容貌、气质等,但事实上,美更应是内在的,包括品质、修养和才华。
一个内心丰富、品行端正的人,即使外貌平凡,也能散发出迷人的美。
因此,我们应注重培养自己的内在美,提升个人魅力。
其次,社会对美的看法体现在各种文化现象中。
从艺术作品到时尚潮流,从自然景观到城市建筑,美是社会进步的象征。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社会审美观有时过于单一,导致人们对美的追求陷入误区。
以瘦身为例,过度的追求瘦身导致许多人的健康问题,这就是社会审美观单一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此外,美的多样性与包容性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
美不仅仅是外表的华丽,更是内心的善良、行为的端正和才华的展示。
我们应该学会欣赏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美,尊重每一个人的独特之处。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美的多元化,让美成为一种丰富多样的存在。
最后,结论部分。
在这个审美观多元化的时代,我们应当摒弃单一的审美标准,拓宽自己的视野,去发现和欣赏各种形式的美。
同时,也要关注自己的内在修养,培养一颗懂得欣赏美、创造美的心灵。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不断追求美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的成长与进步。
总之,美是一个丰富多样的概念,我们应该学会从不同角度去审视美,培养自己的审美观。
同时,关注内在品质的修炼,让美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什么是美是困难的——对柏拉图《大希庇阿斯》篇的另一种解读

两种定义。“有用就是美”即“美善一致” 义,也不容许随便作未经证实的肯定,或
说也是苏格拉底的观点[8],但苏格拉底在 “强不知以为知”。第二,强调美的客观实
此与希庇阿斯的讨论中不仅用因果关系批 在性,并非以为大家看美是什么样,美就
驳美善并非一致,而且还指出:“我恐怕 是什么样,“而是美究竟是什样”。第三,
三
那么,这个“什么是美是困难的”究 竟困难在哪儿?从上述本篇对话简述中可 看到,柏拉图并未完全否定“什么东西是 美”这一问题。因为如果没有美的具体事 物,也就没有美的本质问题。试想,如果 世界上没有漂亮的小姐、美丽的母马、汤 罐……这些事物,何以有“什么是美”呢? 只不过在柏拉图看来,小姐、母马、汤罐 这些美的具体事物往往是相对的,它们是 既美又丑。如某只汤罐相对于其他做得不 好的汤罐,固然可以称为美,但它与一位 漂亮的小姐相比可能是丑,正如最美的小 姐与神相比,也会显得丑。这就说明,凡 是美的具体事物总会具有相对性,它相对 于某些事物可能是美,但相对于另外某些 事物可能却是丑。既然这种美需取决于某 种条件,在不同的条件下,它会呈现出不 同的面貌,人们当然不能断言它就是美的 本质。这固然不错,可它毕竟在某种条件 下仍是美,那么它为什么会美呢?这要取 决于某种条件,即它相对于何种事物而 言,这当然是一种原因。但柏拉图并不满 足于这种原因的说明,因为它已经为赫拉 克利特所发现,并为智者学派力图从主观 上来说明。柏拉图的任务是要坚持客观论 的立场,拯救现象,为各种美的现象找到 存在的根基。因此,他力图用美本身,美 的本质来进行说明,这既是柏拉图的深刻 之处,是他作为思想家的伟大之处,同时 又是他在思考什么是美时犯难之处。
人们引入“什么是美”的问题,正是通过 优美崇高的道理,得到丰富的哲学收获。 念的关系如何,努力说明事物美如何到达
美是难的

美是难的—评《柏拉图文艺对话录》大希庇阿斯篇十二月的寒冬有些许的冷,把自己裹在被子里,轻啜一口温茶,细细的品味。
手里还拿着刚刚看完的柏拉图的《文艺对话录》大希庇阿斯篇。
有些许的迷茫,有些许的惊叹,还有些许的惆怅。
在看过一些朱光潜先生写的关于美学的书后。
突然看到他翻译的这本《柏拉图文艺对话录》有种说不出的感受。
可能是这本书只是他翻译,也许只是他关于研究美学的借鉴,虽然文章几乎都是柏拉图自身美学的思想,很难看出朱先生翻译中所带情感的影子。
但是实际上,柏拉图的美学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朱先生还是有很大影响的。
朱先生一生致力的美学思想是美是主客观的统一,这和柏拉图客观唯心主义美学观是一脉相乘的。
对于此,为何朱先生会翻译这本书我们也不的而知了。
但是在看完《柏拉图文艺对话录》中大希庇阿斯篇后。
让我不的不得出和苏格拉底一样的话:“美是难的。
”《柏拉图文艺对话录》大希庇阿斯篇其实是苏格拉底和希庇阿斯的一段关于美是什么的谈话。
文章写到,对话的主要起源来自于苏格拉底在对于一些文章的评价,别人问起:“苏格拉底,你怎么知道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你能给美下个定义吗?如果你不能得出什么是美,什么是丑,那你怎么知道文章什么是好,什么是差?”对于此问题,苏格拉底也不能给其一个圆满的答复。
所以当他遇到希庇阿斯时,便希望能从他那得到回答。
围绕着“美到底是什么,美的定义。
”苏格拉底和希庇阿斯两人展开了讨论。
他们从美的实际意义,美的内容,美的本质,美的各个方面来给美定义,但最终也没有得出美的实际定义,只得出了:“美是难的。
”阅读了《柏拉图的文艺对话录》在美学上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到底什么是美学,美的本质研究从柏拉图开始,几千年来许多哲学家,美学家及文艺理论家都进行了不懈的探讨和研究。
朱光潜先生曾说美的本质是什么?怎样认识美?对于这一问题的解答,是一个关系到能否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解决美学难题的大问题。
对于全部美学问题的认识,必须建立在这样一个基点上。
美是难的

美是难的
至少······我得到了一个益处,那就是更清楚地了解了一句谚语——美是难的。
——苏格拉底美是难的,美学更难。
两千年太短,没解决美学家在美学起跑线上的争执。
音乐、美术、枯藤古树、性感女郎,确实差别很大,但果真找不到某种客观共性了吗?它们的客观共性在于都是信源,都发出信息。
有信息就有美的性质,所以我们能感知美,可以审美。
那么,美到底是什么呢?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否定了六种结论,却也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
但可以肯定的是,美与和谐、实用主义、感官主义和道德伦理还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说到美,人不要觉得自己太了不起,认为只有人认识美和创造美。
我看有许多生物也有这种能力,它们居然能创造美,也可以说能辩识美。
对这些动物来说,美就是信号。
有些信号对动物来说太重要了,于是精益求精,于是有美的信号。
用哲学的语言来说,这是生物的本质力量所致,何奇之有?
审美过程是从信号信息到符号信息的转化,而人工美的创造是从符号信息到信号信息的转化。
无论是信号信息系统,还是符号信息系统,只要是信息系统,就有美的性质。
信源和信宿之间信息的传输和转换,也包括了美质。
世上只有人俱有高级的符号信息系统,以此作为主客体的中介。
主体用它认识客体,了解美,也通过这个中介改变客体,统一于美。
美本质之我见

美的实质之我见我以为美是和睦。
冰心老人曾说:“美的真理应当是和睦。
这类和睦表此刻人身上,就造就了人的美;表此刻物上,就造就了物的美;融合在环境中,就造就了环境的美。
”说到美,人们自但是然会感觉身心愉快,美是一种精神现象。
和睦产生美,就拿平时生活穿衣举例,评论一个人的衣着能否美,绝不意味着身着多少名牌与高档金饰。
相反,这些东西多了、滥了,反而不美,而只有和睦,美才存在。
在我们平时生活中,衣服衣着不得体、令人哭笑不得是常有的:身穿一套正装,脚上却配一双运动鞋。
这还不算突兀,更可笑的是,还把西裤长出来的一节卷起来,显示在外面。
身穿一件长风衣,头上却戴一顶“鸭舌帽”;外套是翻领的,里面还穿T恤衫,而T恤衫里面,还套一件立领衬衫。
这类里三层、外三层的重叠,看上去,给人以荒诞、可笑、风趣之感。
更存心思的是,有些年青人盲目追求时髦,大冬季还衣着单薄的衣服,冻得瑟瑟颤抖,与其说这样,还不如干脆穿羊绒大衣,搭配上毛线帽,这样毕竟仍是和睦的。
还有些潮流人士为穿而穿;明显穿一条裤线笔挺的裤子,脚上偏穿一双高筒皮靴。
还有更不合时宜的,夹克衫套西裤、西服套牛仔裤。
有的职场女性光着脚穿连衣裙;有的是光着脚穿凉鞋,身上配一套春秋职业装。
诸这样类,它带给人们的不是美,因为它已失掉了和睦。
假如一个人的着装和睦而整齐,即便洗得发白,相同不失一种风采。
试想,我们身旁有很多人,特别是男士,他们没有丝毫的掩饰与雕琢,穿的就是平常的休闲装,有的甚至是过季打折的衣服,可是,人家穿在身上因为上下和睦,里外合理,即便是一件一般的上衣套一件T恤衫,洗旧了的牛仔裤,也足以产生很美的感觉。
这就是和睦带来的美。
烦杂与简洁,就像我们观景色相同,远近高低各不一样,不可以说哪一种是绝对的美,哪一种就是绝对的不美,仍是那句话,即美在和睦中,美在得体中,美在自然中。
让我们再以女士的背包为例,借以说明和睦与美。
若是你背的是双肩运动包,而穿的是一套晚制服,它就不合时宜,相反,假如你换上一个雅致的手拿包,就再好可是了。
美是危险的读后感

美是危险的读后感读了“美是危险的”这个观点,就像脑袋被人敲了一下,突然有了很多乱七八糟又很有趣的想法。
咱先说说这“美是危险的”是咋回事呢。
你看啊,生活里那些特别美的东西,就像是带刺儿的玫瑰。
比如说美女吧,古往今来,多少英雄豪杰拜倒在美女的石榴裙下,最后呢,有的因为贪恋美人耽误了大事,有的甚至因为美女被人算计了。
像貂蝉,那可是绝世美女,她被利用来离间董卓和吕布,这两个大男人被她的美搅得晕头转向,结果一个丢了性命,一个没了信任。
你说这美是不是像个危险的漩涡,能把人卷进去就出不来了?再看看那些美丽的风景。
有些特别美的景色在很偏远或者很危险的地方。
像那些高耸入云的雪山,从远处看那真是美到让人窒息,一片白茫茫的圣洁模样。
可是你要是真想去亲近它,去探索它的美,那可就危险了。
冰裂缝、雪崩随时可能要了你的小命。
就像你看着那山顶的美景,像个诱人的蛋糕在那儿放着,你想靠近吃一口,结果路上全是陷阱,一不小心就摔得粉身碎骨。
这美就像是一个甜蜜的诱饵,背后藏着各种危险。
还有那些美的艺术品。
博物馆里那些价值连城的宝贝,精美得不得了。
小偷们就盯上了啊,因为美,它们变得特别有吸引力。
盗贼们为了得到这些美的东西,不择手段,就可能会引发各种犯罪和危险的事件。
一幅画、一个古董,美是美了,但是也成了让人犯罪的导火索。
不过呢,虽然美是危险的,但咱们也不能就因为危险就不要美了呀。
要是生活里没有了美,那得多无趣啊。
就好比饭菜没了盐,淡而无味。
只是说我们在追求美的时候得长个心眼儿。
就像你看到美女,你可以欣赏她的美,但别被迷得失去理智,做出傻事;看美景的时候,提前做好安全措施,带好装备再去探索;欣赏艺术品的时候,我们通过合法的途径去感受它们的美,而不是动歪心思。
总之呢,“美是危险的”这个观点就像是给我戴了一副新眼镜,让我重新去看待这个世界上的美。
美就像一把双刃剑,一边是迷人的魅力,一边是隐藏的危险,我们要学会巧妙地握住这把剑,享受美的同时又不被危险伤到,这才是和美相处的正确方式。
“美是难的”

“美是难的”--美于美的本质人们很早就探索什么是美这个问题,中国古代如孔子、老子、墨子、孟子、庄子、苟子等,西方古代如赫拉克利特、毕达哥拉斯、德摸克利特、苏格拉底等,都或多或少、直接间接地谈到美,涉及过美的本质,提出了美与善(如“美善相乐”等)、美与恶(如“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等)、美与自然或人工(如“无伪,则性不能自美”等)种种与美的本质有关的问题。
柏拉图在他的《对话录》中,强调区分了“什么是美的东西”与“美是什么”,明确地提出了各种审美对象的共同本质的问题,要求寻求“一切美的事物有了它就成其美的那个品质”①,将审美对象提到哲学问题上加以探讨。
特别是在近代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家那里,美的本质问题成为他们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而使得这个问题与哲学基本问题的联系更加明显和紧密起来。
美的本质问题的解决,是解决美学中其他问题的基础和前提;它决定了作为它的反映形态一审美意识的本质特征的解决。
因为属于审美意识的一系列复杂的现象,只有在正确解决美的本质问题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找到科学地解释这些现象的理论基础。
同时,科学地解释美的本质问题,对于理解艺术创作、艺术欣赏领域内许多具体复杂的问题具有理论的指导作用。
一美学史上探索美的本质问题的基本途径在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唯心主义美学观点的最著名的代表有柏拉囹、普罗丁、康德、黑格尔、叔本华、克罗齐等,与此相对立的,是亚里士多德、狄德罗、柏克、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的唯物主义美学观点。
柏拉日是古代希腊唯心主义美学的代表。
他认为美的本质是理念,只有这种美的理念才是真正的、永恒的美。
这种美的理念是不依赖具体的美的事物的所谓“美本身”,而一切具体的美的事物却要依赖这个“美本身”(即美的理念)才能成为美的。
柏拉图说:“一方面我们说有多个的东西存在,并且说这些东西是美的,是善的等等。
”“另一方面,我们又说有一个美本身,善本身等等,相应于每一组这些多个的东西,我们都假定一个单一的理念,假定它是一个统一体而称它为真正的实在。
美的本质之我见

美的本质之我见犹记得小时候最早学的一对反义词就是美和丑,现在在系统的学习了《美学概论》这门课后,我对“什么是美”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美的本质不是简单的艺术层面的问题,而是上升到哲学的层次。
几乎所有的哲学家、心理学家都对这个问题进行过诠释。
在西方,古希腊时就有毕达哥拉斯的“美是和谐与比例”,还有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也为美的本质做出诠释。
而在中国的古代,“大羊为美”“无害为美”“中和为美”,还有庄子的“美即逍遥和自由”等等都是对美的探索和研究。
在我看来,美看似是那么具体,美的人,美的景色,美的自然,然而它又是那么深刻和抽象。
它藏在我们生活的周围,藏在我们人类没有涉足的地方,藏在我们的眼睛里。
就如罗丹说过的,“美是到处都有的。
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
美的时代性、民族性和个性使它有了差异。
比如,中国古时候的“燕瘦环肥”,就是对美人的评判标准不同导致的。
还有,在东方人看来保守而端庄的衣着就是美的,而在西方,不管是人的家里,还是公共场合,又或者是严肃的教堂,通过画像表现不着衣的人体之美都显得那么理所当然。
大家都喜欢寻找美,看到高山,我们感叹它的巍峨;看到流水,我们称赞它的灵秀;听到琴瑟时,我们陶醉于它的韵律;闻到花香时,我们流连于它的美艳之中,其实这就是美的所在,它是具体的。
而一个没有战乱之苦,人民安居乐业,国力富足强盛的国家是美的;一个没有双臂却可以拿脚写字的女孩是美的;一个即使枯萎却仍在暴风雨中挺立的花朵也是美的,美又是抽象的。
美使我们感受到愉悦,美带来精神上的满足。
但是很少有人去研究美的本质。
因为人和人的审美差异,导致什么是美,美的本质,这些没有一个确切的概念,你认为是美的,别人可能认为是丑的。
这样,我们研究美的本质就十分困难。
我个人认为,它是不需要一个统一的、死板的理论,来限制它,约束它。
真正懂得美的本质的人会把美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融入到的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中,如同哲学带给人的一样。
美是如此难

班级:工理1002 姓名:黄小枚学号:10405200240美是难的——《大希庇阿斯》读后感那也许是一场无形的蜕变,在这几千年后,依然感知到那还未淡去的声音——论美之声。
在历史的星空中,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辩才可谓气焊天宇,万夫不当。
我震撼于他的《大希庇阿斯》,所有语言都是那么朴实无华,精短简练,但是所有语言却又都是那么的意义深远,引人惊叹。
初读此书,不得不承认自己的浅俗,竟无法去参透丝丝浅语,因此也不得不佩服柏拉图。
这位伟大的人物,用最浅显的语言写下了最有哲理的语句,至今为止,我还有许多地方无法理解,也只有等到日后慢慢品味了。
在此书中,两位泰山北斗式的人物,苏格拉底与希庇阿斯,围绕着美以及关于美的一些哲理问题进行了一场有声有色的辩论。
虽然一个学富五车,一个才高八斗,但他们思索问题的角度和抒发情感的方式却截然不同,苏格拉底是将自己的思想都蕴涵在自己假扮论敌向希庇阿斯的提问中,而希庇阿斯则是通过回答苏格拉底而直抒胸臆。
这本书的画龙点睛之处,就在于辩论了历来千古所探的话题:美。
文中主要论辩了两大美的哲理。
其一是美的定义与本质,如“美是有用,美是恰当,美是快感”等;其二是美及美的原因之间的关系,美是因为美本身,并不是因为美的原因而变得美。
行文结果却是至苏格拉底口中说出“美是难的”这一经典的结论。
柏拉图不仅论述精辟而且善于用其敏锐的洞察力把复杂的美学问题用现实生活中具体的事物表达出来,一下让原本枯燥无味的美学理论变得栩栩如生起来,而且写得是如此生动有趣,如在论述美的定义与本质时,“美就是一位漂亮小姐”,“一个美的竖琴有没有美?”“一个美的汤罐怎样?”这确是让我的精神为之一振。
再者,作者也善于在不离开同一性质事物的基础上进行思维发散,使之让人能够更清晰的理解。
在论述美与善的关系时,先是论“美既不是善,善也不是美”进而又转换成“凡是产生快感的——不是任何一种快感,而是从眼见耳闻来的快感——就是美的”,这样就很清晰的把论点具体化。
美之我见1500

美之我见1500人们在欣赏自然美的同时,也会感受到这种美好。
人类除了创造并享受自然界给予我们的财富之外,还要学习并传承其他生物赖以生存的知识和技能。
古代先贤就曾经提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可见对于“美”的追求与探索是没有止境的。
下面我谈谈对于自然美、艺术美及真善美的理解:美丽的事物常常令人陶醉,美妙的旋律总让人心旷神怡,美好的东西往往使人充满向往。
它无处不在,它贯穿着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体现在各行各业,深藏在每件事中。
只要你细细品味身边所发生的点滴小事,从平凡琐碎的小事中去领悟,你便会觉得人世间充满爱,充满温暖;当今社会上依旧存在很多因缺乏爱而导致家庭破裂甚至是亲人反目的例子;为什么那些最高尚的情操,那些纯洁的灵魂被视作最神圣?!因为我们相信它能带给我们幸福、安宁、快乐……美是一种心境,需要我们用内心去体会。
可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古人认为对美的定义就是具备了宽广博大的胸襟,对待万物都应该怀有一颗仁慈的心。
唐朝诗仙李白曾说过:“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
”由此可见对于宇宙万物,我们应该做到一切随缘,保持淡泊宁静的心态。
追寻更多美好的东西。
庄子曾经讲述过:“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道理其实质就是教育我们“尽人事,听天命”。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故常沉于江湖之远。
山川秀丽,鸟语花香。
不必刻意雕琢粉饰,却又毫不矫揉造作。
在自然景观前,或许我们无法与泰山日出相媲美,但是倘若离开山川去追逐所谓虚荣的名利,则会忽略了本真的自己。
走近大自然,让我们放松压力,释放疲惫的心灵,重拾自我价值,收获精神满足,回归到本性,达到身心统一的境界。
虽然这样的机会少之又少,也正如鲁迅所言“希望本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有也不必喜,无也不必忧。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因此热爱自然,珍惜眼前的事物,守住一份初衷,继续坚持。
结合案例论述美之我见字数不低于一千五百字

结合案例论述美之我见字数不低于一千五百字案例一:什么是美?这是个古老而又年轻,简单而又神秘的问题。
古往今来,多少人为寻找打开美的殿堂之门的钥匙耗尽毕生精力。
柏拉图在对母马、美女、女神等一系列人和事物对照考察后,竟得出一个结论:“美是难的!”到了近代,许许多多美的学说,如“模仿说”、“移情说”……如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
我,—个新世纪的中学生,也正苦苦追求着美神“阿佛洛狄忒”的微笑。
今天,我看到这个题目,一口气写下三个看来毫不相干的事物作为副标题,仅想谈谈我对“美”的思考的历程。
玫瑰。
在我家的阳台上,有一个美丽的花盆,里面盛开着一束美丽的花,它又有一个美丽的名字——玫瑰。
也许,您听到这个名字,就仿佛闻到醉人的花香。
当红日喷薄而出,玫瑰便沐浴在斑斓的阳光里发着光,带着笑,含着露珠——我当时想到的就四个字;“玫瑰真美!”是的,“美”就是美,“美”不可用其他词汇来定义。
松柏挺立,我们看到了壮美,修竹婆娑,我们看到了秀美,池塘生春草,我们看到了清新的美,猛虎啸深谷,我们看到了粗犷的美。
这是我最初对美的感性认识,虽然幼稚,天真,却也纯挚、朴素,绘出了美神模糊的轮廓。
小脚。
我的奶奶就有一双小脚。
有一次,奶奶洗脚,我好奇地跑过去看。
呀,真可怕!我心疼地问;“奶奶,你为什么跟自己过不去?弄双小脚,难看不说,路都走不稳。
”奶奶笑着说:“难看?在我年轻的时候,没了它,才真难看呢!那时叫‘三寸金莲’,是女人的‘俏根’。
你爷爷就因为喜欢这双脚,才娶了我。
”说得爷爷满脸通红。
沧海桑田!“你不可能两次涉足同一河流。
”什么都在变——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
“美”同样也是变化的。
原来认为美的,现在也许会污人耳目,相反,原来认为丑的,现在可能已被供在桌上了。
看来,“美”还并不如我原先想的那么简单呢。
明白了美的变化性,能使我们有个清醒的头脑,不因为“人家都说这是美的”,“一直认为这是美的”,就轻易改变我们的初衷。
新世纪的中学生,应该与过去任何一个年代的不同。
关于美的本质命题的反思

关于美的本质命题的反思在美学史上,一直把美的本质问题作为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在研究方法上也往往从考察美的本质问题入手。
其实,这种问题的提出方式和研究方法一开始就错了,致使美学基本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现在,应当对美的本质命题的合理性进行反思,并找出科学的研究方法。
简要地说,就是由研究美的本质改为研究审美的本质,而把美的本质问题从属于审美的本质问题。
“美”是什么提出“美”的本质问题,实际上提出了“美”是什么的命题,这是一个语言的陷阱,因为这个命题已经暗含了“美”是一个实体或实体的属性,从而误导人们循着实体论的思路,从认识论的角度去进行美学研究。
这种实体论是古代哲学形成的。
古代哲学是实体本体论,人们直观地认为世界是外在于主体的实体,主体与实体无关;实体是存在的本原,万事万物都是实体的属性。
于是人们也认为美理所当然的是实体或实体的属性,因此美学一开始遇到的问题就是美是什么或者美的本质问题,于是就有了“美是数量关系的和谐”、“美是理念的显现”、“美是上帝的属性”、“美是物质的属性”之类的命题。
实体本体论以及依附于它的认识论被现代存在论、解释学所取代。
现代解释学认为世界不是实体,而是主体阐释的意义世界。
这意味着,美也不能作为实体或它的属性来研究。
海德格尔在讨论“存在”的问题时曾经区分了“存在”与“存在者”,认为“存在”不是一个实体,不是“存在者”,而是世界显现本身。
如果本体论离开了对“存在”本身的追问而仅仅考察“存在者”,就走错了路。
美学也是这样,如果不去探讨“美”何以可能,而去研究作为实体或实体的属性的“美”本身;或者不把美当作一种意义,而当作实体或其属性,就走错了路。
美学作为哲学的分支,需要对日常思维和日常语言进行反思、批判,在日常经验和科学研究中,探讨一个事物是什么,就是把这个事物当作一个实体,一个客观的对象,研究主体必须与之分离。
比如你研究花朵,就必须把花朵当作客体,主体与之分离,以冷静、客观的态度进行研究,才能得出花朵的植物学属性。
美丑之我见_初中初一作文450字

美丑之我见
美丑之我见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大自然的美,使人赏心悦目;艺术的美,令人心驰神往。
但是,追求美、创造美却不是人人都会的。
这里就是美丑的问题。
天生丽质,是一种美;生来就“对不起观众”可以看做丑。
这种爹妈给的外表,很难改变。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美的追求,往往只注重外表美,而忽视内心的修养,这样的美是片面的、浅薄的,缺乏力度的。
不是吗?有些丑的,通过整容、装饰,可以暂时给人美的感觉,但时间一长,还是会觉得丑的。
那么,什么算是美的重要标准呢?托尔斯泰说:“人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而是因为可爱而美丽。
”可见,“可爱”才是美的重要标准。
《巴黎圣母院》中的卡西莫多,其外貌十分丑陋,但他却有十分美好的心灵人们同情他,为他的行动多感动。
而那个太阳神,虽然有着美丽的外貌,却干着十分凶恶的事,还有什么人会觉得他是美的呢?
其实,一个真正的生命力的美还在于心灵、思想、才干。
俗话说,花美在外边,人美在里面。
它凝聚了古今中外人们的审美体验。
一切可爱的,都是美的;一切可恶的,都是丑的。
第二讲:美是难的

第二讲:“美是难的”!——从苏格拉底的那一声感慨说开去所谓审美教育,在学者们的眼里,通常都是借审美活动以到达塑造人心、提升人格之过程。
然而,如果连美是什么都没考虑清楚,则这样的审美教育会不会走错方向呢?那么,美是什么?美是难的!两千多年前,柏拉图曾经在他的《大希庇阿斯篇》中借苏格拉底之口发出这一沉重的感慨。
这一声感慨就像一个古老的诅咒,以致两千多年过去了,人们还是没有弄清美究竟是什么;这一声感慨也像一个有力的托辞,每当人们在“美是什么”的问题上无法前进的时候,总会以这句话来寻求自我安慰。
然而,美究竟是什么呢?它似乎无处不在。
宗白华在他的《流云小诗》中说:“啊,诗从何处寻?/在细雨下,点碎落花声,/在微风里,飘来流水音,/在蓝空天末,摇摇欲坠的孤星!”诗的无处不在,何尝就不是美的无处不在呢?!而李泽厚也说,“美”这个词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且频率很高,它至少有三种含义:①第一种,它是表示感官愉快的强形式。
饿得要命,吃点东西,觉得很“美”;热得要死,喝瓶冰镇汽水,感到好痛快,脱口而出:“真美”;在老北京,大萝卜爽甜可口,名叫“心里美”。
“美”字在这里是感觉愉快的强形式的表达。
第二种,它是伦理判断的弱形式。
我们对某个人、某件事、某种行为赞赏时,也常用“美”这个字。
把本来属于伦理学范围的对于高尚行为的仰慕、敬重、追求、学习,作为一种观赏、赞叹的对象时,常用“美”这个字以传达情感态度和赞同立场。
所以,它实际上是一种伦理判断的弱形式,即把严肃的伦理判断采取欣赏玩味的形式表现出来。
第三种,专指审美对象。
在日常生活中,“美”字更多地用来指使你产生审美愉快的事物、对象。
譬如我们参观古代园林、看画展、听音乐,也常用“美”这个字来赞赏它们。
既然“美是什么”的问题如此不可捉摸,还是让我们先回到《大希庇阿斯篇》中的那场争论中去看看吧:苏格拉底问希庇阿斯:“美的东西之所以美,是否也由于美?”(最后一个“美”指“美本身”、美的本质)希庇阿斯说是的。
美的感悟

美是感动老师,我这学期课比较多,平时没时间出去。
周末,又要去当家教,所以,不能去美术馆看展览。
这几张照片是我前几天拍的,个人非常喜欢。
从古至今,大师们都在讨论“什么是美”。
古希腊苏格拉底说“美是难的”;毕达哥拉斯说“美是和谐”;19世纪俄国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是生活”,不同的时代人们对美的理解不同,我认为“美是感动”这几张照片我经常拿出来看,每一次都会有不同的体会,我想再过十年、二十年,这种感悟就会被另一种想法所取代吧。
这张照片让我想起了罗中立所画的《父亲》,同样的黝黑的皮肤,粗糙的手,深深的皱纹。
他嘴里叼着烟一口一口的吧嗒吧嗒地抽着,一手拿着烟,另一只手还不忘工作,闭着眼睛,好像在享受。
小时候,在老家奶奶经常带着我到田间地头玩,那个时候,我很调皮的要爬到最高的山上向下俯瞰,我兴冲冲的往上跑,奶奶在后面追着,还会不断地提醒:慢点儿,别摔着。
在山顶,看到的是一片片绿油油的麦田,静静的河流和远处和谐的村庄。
奶奶步履蹒跚的爬上来以后,就会从口袋中拿出她的古董大烟枪,坐在石头上抽着烟,看着我玩耍。
她有时会闭上眼睛,嘴里不时地吐着烟圈,神情跟照片中的人很像。
后来,长大了,因为要上学便很少回去,再后来,奶奶不在了,就更少回去了。
记忆中的那片绿和奶奶抽烟时的神态永远的定了格,挥之不去。
现在,奶奶的古董烟枪静静地躺在我家里,偶尔会想起它,便拿出来看看,欣赏着它的纹理,脑海里奶奶抽烟时的样子便会在一次浮现。
这张照片的“美”在于它传递出来的温暖,它挑动着我内心深处最最敏感的神经。
随着我们的慢慢长大,很多人,很多事都已经淡忘(也许不是真正地淡忘,只是把他们埋在心底,不去碰触),社会浮躁,人也随着浮躁,忘记了感动。
记得读高中时有位老师跟我说,你们这一代人的眼泪都是冷的。
这张照片滚烫了我冷的眼泪。
10几年前,当我还在追星时,当我还喜欢看没有营养的偶像剧时,看到这张照片,我肯定不会觉得这其中有什么美可言,哪里有我的偶像们漂亮。
复杂之美作文800字高中

复杂之美作文800字高中复杂是世界的真实写照。
在这个充满多样性的世界里,我们所能看到、感受到的事物都是如此复杂,从微观的原子粒子到宏观的星系宇宙,从生物的细胞结构到人类社会的群体关系,无不展示出复杂的一面。
然而,正是这种复杂性造就了我们所见到的美。
复杂之美首先表现在自然界中。
大自然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包含了无穷无尽的物种和生态系统。
在森林中,数不尽的植物、昆虫和动物互相依存,形成了错综复杂的生态链条。
在大海中,庞大而神秘的海洋生物群体相互影响,构成了独特而美丽的海底世界。
这种复杂性带来了生命的多样性和生态平衡,使得自然界变得绚烂多彩。
复杂之美还体现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
人类社会是由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机制组成的。
人们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中交互作用,相互依存。
在这复杂的关系之中,我们看到了人类创造的艺术、科学、哲学等伟大成果。
从古代的伟大文明到现代的科技创新,人类的历史进步充满了繁复的过程,正是这些复杂性塑造了人类世界的多样性和富饶性。
而在艺术中,复杂之美更是被充分展现。
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都是通过复杂的构图、节奏、动作等元素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画家用丰富的色彩和层次展现出绚烂的世界,音乐家用复杂的和声和旋律演绎出情感的起伏,舞蹈家用复杂的身体动作来表达内心的激情。
正是这种复杂性赋予了艺术作品无限的想象空间和深度。
复杂之美是一种挑战,需要我们用心去解读和欣赏。
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我们可能会感到困惑和迷茫,但我们也可以通过深入了解和思考,逐渐领悟其中的美。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一切应尽可能简化,但不应简化过世。
”我们应该欣赏复杂现象背后的美妙,而不是急着求简化,因为正是这种复杂性给予了我们多样的选择和无限的可能。
复杂之美是我们身边无处不在的。
它体现在大自然、人类社会和艺术创作中,是世界的真实写照。
我们应该用心去感受和欣赏这种复杂之美,从中获得思考和启发,为我们的生活增添更多的乐趣和意义。
美与丑的深刻感悟

美与丑的深刻感悟"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
"这是美学给"美"下的定义。
单从这个定义就可知道,美学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
它的确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不亚于哲学。
假如没有哲学、心理学、文学艺术理论等方面的知识为基础,想学好美学是不可能的。
美学所以高深,是因为"美的本质"隐藏得太深,难以被人们发现。
所以难以被人们发现,是由于:一、美之种类与现象太多太复杂。
二、美的相对性太强,如客观性、主观性、历史性、社会性等。
一般情况下,人们口头上常说的"美",多是狭义的,多指形式美(色、线、形、体、统一、比例、对称、和谐等)和人的美,特别是指"人的美"。
下面,就简要地谈一下自己对美的一些感悟和看法(主要对人的美)。
一、美是什么美存于内而显于外。
美是内在"好"的外在表现。
外在美是内在美放出的光芒,是内在美溢出的馨香。
好有各好,美有各美,美是多样的,各有各的魅力,不可相互替代。
二、漂亮与美丽的区别漂亮来自父母,美丽全靠自己。
漂亮是眼的感觉,美是心灵的感受。
眼只能看到漂亮,心才能看到美丽。
漂亮美人眼,美丽美人心。
美容只能使人漂亮,美心才能使人美丽。
漂亮美丽,难成比例。
三、内外美的关系外表漂亮,心灵丑陋,那才真是一朵鲜花插在了大粪堆上。
心脏最脏,心丑最丑,心美最美。
只有让人厌恶的心灵,没有让人厌恶的外表。
品高人自美,德高人自丽。
外表丑陋心可补,心灵丑陋貌难护。
没有美的心灵,绝不会有悦人的外表。
苦乐在态度,美丑在心灵。
四、美丑与情感的关系事喜欢好,人喜欢美。
恨无美,爱无丑。
愈爱人愈美,愈恨人愈丑。
让人憎恨,天仙也会变成猪八戒。
看不够的最美,不想看的最丑。
厌其心必厌其身。
想起某人就烦,看到某人就恼,他(她)就是再漂亮,你会觉得他(她)美吗?五、美的改变美容店只能美容,不能美心。
美在心灵,丽在气质,真正彻底的美容在美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是难的”之我见
09243245 许小明
柏拉图在探究“何为美”,“美是什么此”类的问题时,得出一个结论:美是难的。
或是源于“美是什么”这个问题太过于深奥,难以找到一个明确的说明给其定义,但不得不说“美是难的”这一结论比给“美”下一个定义要有价值的多。
在我看来,任何事物,抽象的,具体的,一旦有了某种定义,那么,就在拥有了绝对的正确的同时,也失去了相对的全面。
而“美是难的”这一说法却恰恰拓宽了美这一概念的领域,因为难,所以有了诸多可探究和挖掘的内涵。
依本人所见,“美是难的”是由美的普遍性和相对性决定的。
美的普遍性体现了美所存在的范围,而这个范围又是难以用具体的数字去衡量的,因为数字也仅仅是代表了人对“范围”的认识程度,是有限的。
美应是存在于人已认识和那些还未被认识的一切领域,其中的有些美是不为我们的认识所感知、熟悉,或是认同的,但不得不承认美是存在的,且是普遍的。
而这也成了“美是难的”结论产生的基本支撑点。
正是由于美的不可统计的特点,在美无限存在的现实面前,人一直处于一个既主动又被动的地位,主动地去发现美,认识美却始终难以将其穷尽,从而被动地认识更多的美,以此组成一个循环。
因此,“美是难的”在美的普遍性上集中体现为人对美之范围的认识程度上。
而美的相对性则是“美是难的”结论产生的重要立足点。
通常,人在认识某样事物时,都会多少带有主观性,这就造成了认识的不全面,在对待“美”的时候亦是如此,人在判断事物是否“美”时会站在一个特定的角度立场来评判,却难以从另一个立场去重现审视,但正是因为所站角度的不同,往往就造成了美丑的本质区别。
例如,雨果笔下的形象——卡西莫多,在一个丑陋的外表下却隐藏着一颗善良的心,而有着看似美丽外表的副主教克洛德却包藏着一颗罪恶的心。
从这里不难看出,美是具有相对性的,只有从不同角度去剖析一个事物,才能更为全面地感知“美”。
通过从认识主体的角度来体现“美”的相对性,我们可以解读到以下的一个信息,即美是永恒的,它不因认识主体的认识方式和认识思维的改变而改变,而是永恒存在,关键在于对事物“美”的正确理解。
相对性较普遍性而言,更难于被人们所理解和运用,因为人在认识中的主观思维惯例是很难被轻易改变的,因而不得不说美的确是难的。
美是难的,因为我们对美的认识还远远不够,但也正是因为美是难的,才促使我们不断地去发现美,感受美,认识美,而这本身就是一个“美”的过程。